新农村建设村规民约

2024-07-22

新农村建设村规民约(精选12篇)

1.新农村建设村规民约 篇一

为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建设文明卫生新农村,经全体村民讨论通过,制定以下村规民约。

一、道德风尚

深入学习贯彻山东省道德行为40则:

(一)社会公德

讲文明,树新风。懂礼貌,礼让谦。献爱心,乐助人。济贫困,救危难。 爱集体,惜公物。讲卫生,护环境。重低碳,节能源。尚科学,除迷信。 遵法纪,守规则。扬正气,道义担。

(二)职业道德

爱岗位,尽职守。好学习,勤钻研。讲诚信,守信誉。重质量,保安全。 勇竞争,敢创新。善协作,求共赢。去私情,持公道。反腐败,尚清廉。 人为本,优服务。任劳怨,乐奉献。

(三)家庭美德

敬长者,孝父母。爱子女,教有方。男与女,要平等。夫妻和,爱相牵。 勤劳作,奔富裕。善持家,崇节俭。邻里睦,相照顾。亲友济,互帮添。

优生育,强素质。正家风,忠厚传。

(四)个人品德

爱祖国,爱家乡。尽责任,勇担当。当自立,尚进取。有理想,志高远。 重情义,知感恩。主诚实,践诺言。知荣辱,明善恶。重慎独,严自律。 衣得体,品貌端。惜生命,身心安。

二、移风易俗

1、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倘,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及其他不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

2、红白喜事,提倡喜事新办,丧事从俭,破除陈规旧俗,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

3、不请神弄鬼或装神弄鬼,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听、看、传淫秽书刊、音像,不参加邪教组织。

4、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搞宗派活动,反对家族主义。

5、积极开展文明卫生村镇建设,搞好公共环境卫生,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严禁随地乱倒乱堆垃圾、秽物,建房修屋余下的建筑垃圾应及时清理,柴草、粪土应定点堆放。

6、建房应服从村庄建设规划,经村委会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统一安排,不得擅自动工,不乱搭乱建,不得违反规划或损害四邻利益。对村内违法建筑实行动态监管,组建巡查队伍,以及时发现、制止违法建筑行为。

违犯上述规定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交上级有关部门处理。

三、志愿者服务

积极参加各项志愿者服务工作,通过志愿者服务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奉献他人、提升自我。

四、未成年人教育

1、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实行计划生育,男女青年结婚必须符合法定结婚年龄要求,提倡晚婚晚育、提倡优生优育,严禁违法生育。

2、父母应尽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禁止歧视、虐待、遗弃女婴,破除封建陋习。子女应尽赡养老人的义务,不得歧视、虐待老人。

3、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与教育,利用四点半学校、文化艺术辅导等相关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个人理想引导以及特长技艺方面的培养。

五、社会治安

1、每个村民都要学法、知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积极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村民之间应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不打架斗殴,不酗酒滋事,不酒后架车,严禁侮辱、诽谤他人,严禁造谣惑众、拨弄是非。

3、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不扰乱公共秩序,不阻碍公务人员执行公务。

4、严禁偷盗、敲诈、哄抢国家、集体和个人财物,严禁赌博、严禁替罪犯藏匿赃物。

5、严禁非法生产、运输、储存和买卖爆炸物品;经销烟火、爆竹等易燃易爆物品须经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批准。不得私藏枪支弹药,拾得枪支弹药、爆炸物品,要及时上缴公安机关。

6、爱护公共财产,不损坏水利、道路交通、供电、通讯、生产等公共设施。

7、严禁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非法侵犯他人住宅,不准隐匿、毁弃、私拆他人邮件。

8、严禁私自砍伐国家、集体或他人的林木,严禁损害他人庄稼、瓜果及其他农作物,加强牲畜看管,严禁放浪猪、牛、羊。

对违反上述社会治安条款者,触犯法律法规的,报送司法机关处理。尚未触犯刑律和治安处罚条例的,由村委会批评教育,责令改正。

六、消防安全

1、加强野外用火管理,严防森林火宅发生。

2、家庭用火做到人离火灭,严禁在将易燃易爆物品堆放户内,定期检查、排除各类火灾隐患。

3、加强村级防火设施建设,村集体应定期检查消防池、消防水管和消防栓,保证消防用水正常。

4、对村内、户内用电线路要定期检查,损坏的要请电工及时修理、更新,严禁乱拉乱接电线。

5、加强村民尤其是少年儿童安全用火用电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村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

七、邻里关系

1、村民之间要互尊、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村民应遵循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发扬社会主义主义新风尚。

3、邻里纠纷,应本着团结友爱的原则平等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申请村调解委员会调解,也可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树立依法维权意识,不得以牙还牙,以暴制暴。反对家庭暴力。

2.新农村建设村规民约 篇二

1 新形势下村规民约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1.1 各地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程度不一, 村规民约建设情况发展不平衡

村民自治制度已在全国推行多年, 但在各地发展程度并不一致, 可以说有的地区已经有不小的成就, 但有的地区还有“贫困村”之称。比如众所周知的“天下第一村”———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 山东省烟台龙口市东江镇南山村等, 都是发展极好的代表。发展比较迅速、效果良好, 与发展落后的村子, 相比可以明显看出, 凡是村民自治有成效的地方都很重视村规民约的建设, 而村民自治成效并不理想的地方规章制度则混乱, 同时, 村民关系也展现出不同的风貌。截止2015 年, 全国乡镇总数为91138 个, 全国行政村数量有94 万, 全国贫困人口主要还分布在农村, 尽管有的农村发展极好全国闻名, 但只是极少数, 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1.2 村规民约制定过程不透明、不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行正是为了规范村民自治管理, 其内容包括六部分, 为总则、组成、选举方式、村民会议、民主监督和附则。具体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而颁布的法律, 村民委员会由村民组建, 代表基层群众进行本村事务管理。而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 从村民委员会的成立到村民会议的举行再到村规民约的制约, 这一过程并不清晰透明化, 具体流程村民未知, 村民委员会的成立产生了拉帮结派的现象, 村内各职务由此出现宗族利益、派系斗争;村规民约的制定则由村干部直接制定或者直接照搬其他村落的规章。这一系列都无法体现村民意愿, 打压了村民积极参与自治的积极性, 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本村发展不畅。

1.3 村规民约内容单一, 不合理、不合法

一方面, 由于农村和城市的管理结构不同, 风俗习俗普及率很高。绝大多数村委会的成员并未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而选自村民, 这就直接导致了对一些陋习的推行以及在制定村规民约的内容上和我国法律法规相冲突。另一方面, 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因素, 导致村子领导认识问题不足, 制定村规民约时生搬硬套而不符合村民利益, 或者村规民约内容薄弱, 无法全面覆盖村务内容, 故而无法协调村民内部矛盾和村民事物的开展。

2 新形势下村规民约建设问题成因分析

在不断发展的农村村民自治制度下, 村规民约问题的凸显具有共性, 这表明在我国村规民约建设有因可寻, 也有法可制, 一般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地理位置导致村规民约建设进度不同

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和其地理位置息息相关, 沿海发达地区接受更新的理念, 拥有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 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也很强。第一, 基于地理优势掌握更多的资源, 这些地方的基础建设、服务、氛围都可以更好的发展, 人文理念比较先进, 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良性循环, 最终为本地区发展量身定做村规民约建设。第二, 一些内陆地区, 省会城市周边的地段会受到中心城市辐射, 同时更易吸收先进地区的经验, 进而得到启发, 制定合适的村规民约为农村发展服务。第三, 一些偏远地区虽然理念不足, 但胜在有自然资源等可开发利用, 比如旅游业、煤炭资源等, 虽然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但过于闭塞、落后的思想时期困于其中, 村规民约建设不清晰透明, 也不够有条理, 这一些地区需要政府给予正确的引导。第四, 即目前最需帮助的也是为数不少的农村群体, 这些地区的农村低处偏僻, 思想落后, 和外界交流甚少, 且内部的风俗人情自成一套体系, 村规民约可以说极其落后, 其发展不仅受制于地理位置更受传统理念的限制, 需要重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

2.2 政府支持力度、方向不够详细

在倡导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尽管政府大力进行扶持, 对公共事业展开了建设工作。但作为关键核心的村规民约建设并没有配套实施, 管理混乱就严重拖慢了新农村的建设。在具体内容上并没有对村规民约建设给出清晰、明确的概念, 各地政府掌握各地农村、乡镇的大致情况, 给出相同的文件并不能很好的指导的其建设, 尤其在村规民约建设上, 模糊的定义会使落后的农村定错方向走错路。另一方面, 在资金供给上并没有专项计划也使得个方面资金运转混乱, 使得建设搁置, 村规民约建设也就形同虚设。

3 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对策建议

要实现农村繁荣、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目标需要多年积累、各方支援, 本文从村规民约建设方面提出两点可行性建议, 具体如下:

3.1 政府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政府应发挥其规划能力, 相较农村地区而言政府更具高规划的能力和水平, 省内总规划到市内、县级、乡级地级规划都要严格完成。综合当地情况规划内容应详细, 为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有必要做出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同时, 为保证规划按时进行, 应设立专项基金, 利用好国家总体的惠农政策, 农村环境的营造也需要得到大力支持, 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等都应进入农村家庭, 多方面影响农村建设。总之, 农村建设相较城市建设而言更缓慢, 应持续性的得到关注。

3.2 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即便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仍为农民, 是村规民约建设的直接受益人, 在村民自治中其主动性将发挥重大的作用。而由于大多数农民多接受的教育并不多,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慢, 也并没有系统的想法去增加收入, 政府若提供必要的致富办法, 在实践中村民会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在这一过程中更容易建设符合各地的村规民约。这一过程农民为主体, 基层干部为组织者, 各工作机构也需积极发挥协调作用, 使得整个村子的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得到加强, 力求通过村民自身意识改变诸多陋习, 取得一定成效后将带动更多的人加入, 真正从思想到行为发生转变。

摘要:十八大以来, 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特征, 社会发展也变得更具特色。近年来, “因地制宜”是发展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主要方式, 经过努力也确有成效, 其中村规民约在村民自治制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新形势下, 村规民约建设面临的问题不仅包括旧问题的延续更具有新的表现, 本文就新形势下村民民约建设面临的问题做出描述, 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村规民约建设,成因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杰, 吕盼.新时期我国村规民约的完善[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3) .

3.新农村建设村规民约 篇三

2012年,为了推进“三化”统筹发展,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按照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实施,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以前工作基础上,2012年继续加强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此专门下发了《关于继续推进试点社区建设的通知》(松新农村办[2012]6号)文件,对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一年来,在市、县(区)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试点社区建设达59个,全市农村社区总量达到186个,2012年年社区建设总投资达4740万元,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又取得了较好成果。

(一)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实施,各地加大了对社区建设资金支持力度,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2012年农村新型示范社区建设文化广场73100平方米,硬化道路62.9公里,排水排污工程25850延长米,建设垃圾站56个,信息网络49个。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了社区站所室的完善和建设。截至今年12月,全市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社区办公室59个,社区卫生室60个,社区警务室72个,图书阅览室77个,文体活动室75个,计生服务站48个,政务公开栏72个,信息宣传栏85个。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主要工作措施

通过社区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学习园地、文化广场、农村文化大院等建设,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有所加强,村民可以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陶冶村民情操,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社区的服务功能还很不完备。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建设好“四大网络”:

一是文化服务网络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在文化服务上追求文娱活动的品味性,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农村社区的文化阵地。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农村社区的新文明、新风尚。提倡推广扶余县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的做法和经验,让文明之花开遍全市,结出硕果,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综合服务网络 建好党员责任区、社区村民小组,办好公开栏、科普宣传栏、文体活动中心等服务站点,满足了村民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公共卫生,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4.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 篇四

为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省、市、县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村实际,经支、村两委和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特制定本村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

一、村民必须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增强环境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村民生活垃圾必须实行分类定点入池处理。可降解垃圾通过沤制后作有机肥,不可降解垃圾(如塑料袋、泡沫、纤维包装袋、废电池、电子元件、玻璃及固体金属等)送交定点收集或由村集中收集处理。

三、村民必须搞好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保持院内外整洁。做到垃圾不乱倒,粪土不乱堆,污水不乱排,柴草不乱放。同时,栽花植树种草,尽量绿化美化庭院。

四、村民不得在道路沿线、沟渠两旁、水塘四周等公共场所搭建违章建筑,堆放粪土、乱堆杂物,倾倒和堆放垃圾、柴草等其他杂物。

五、自觉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严禁将使用后的农药瓶、农药包乱丢乱堆,防止面源污染。

六、村卫生清洁员要认真履行清扫管理责任,村民要积极配合清洁员的工作。

七、村组定期组织环境卫生评比活动,对连续三次评为最清洁户的农户,给予现金50元奖励;对评为不清洁户的住户,发放整改通知后,责令整改。对拒不整改的住户,连续二次卫生检查评比不清洁的农户、全年累计三次以上不清洁的住户,在村公开栏公开曝光,将其评为不讲清洁住户并挂牌。对评为清洁户的不奖不惩。

本村规民约自公布之日执行。全体村民互相监督,严格执行,如有违反,清洁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每次予以10-100元罚款。

村党支部、村委

5.新农村建设村规民约 篇五

一、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二、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国家法律法规,真正使每个村民能懂法、用法、依法办事,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三、努力提高村民思想素质,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准则,进一步搞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四、积极完成国家的有关费用收缴,认真完成各级的水利任务,积极参加村内的各项公益性工程。

五、适龄青年应无条件地积极报名应征,自觉地执行《兵役法》。

六、加强土地管理,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杜绝私自出租、出卖土地,不挖废抛荒土地,严禁农户到____取土填宅基,不违章占地建房,一经发现,村组有权制止,如不服从,村将请求上级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七、实行__,提倡晚婚晚育,坚持杜绝非婚生育和计划外生育。

八、积极支持和维护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兴办各种公益事业,人人有责保护好各项公益设施,优化美化庭院环境,维护村内各种绿化工程,讲究卫生,人人参加大病合作医疗,保障全体村民身体健康。

九、实行科学种田、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坚决实行四统一,即: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茬口、统一水旱分开。

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治安,树立文明新风,尊老爱幼,赡养老人,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反对封建迷信,严禁赌博,不打架斗殴,不诽谤他人,严禁聚集任何不法分子到村扰乱社会秩序,如有发现,村治安组有权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

十一、人人有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支持本村及来村创业的各类人才,严禁任何人到任何单位或地区扰乱破坏生产秩序,如有发现一律从重从严从快,依法依德惩处。

十二、实行殡葬改革,凡亡故人员进入墓区,一律服从墓区管理安排。凡进入墓区祭扫,都要注意爱护花木,保持墓区整洁。

6.新农村建设村规民约 篇六

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改变思想观念, 提高人生价值

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先进文化为载体, 先进文化思想武装的头脑既能改变思想观念又能提高人生价值。

在农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既是抵御陈腐、愚昧、落后思潮的现实需求, 又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先进文化占领了这块阵地才能抵制庸俗、低俗的文化娱乐, 扼制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在农村的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加快先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1.2 提高生活质量, 构建和谐平台

文化活动它不仅是休闲娱乐, 更具有陶冶情操、调适情绪、培育人格的功效。在一些集体的文化活动中还能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各尽其责各展其能的生活态度。也可减少因为生活单一苦闷, 一些无知农民或因家族关系、感情纠葛等打架斗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损、保证了人生安全、增加了知识面, 提高了生活质量、构建了和谐平台。

1.3 提高科技意识, 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没有科技支撑就无法谈经济发展, 更莫谈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传统种养观念。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 传统农业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由于影视文化增强, 很多农民通过电视看到了其它地区农业的发展, 也勇于接收了调整种养模式和方法的新思想,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凋整面较窄, 其科技含量严重不足。更突出的问题是有些上进的农户已萌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思想, 但是苦无可靠的技术, 和科技资料可查。所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特别是加大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 和农家书屋里农科书籍的储备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4 宣传政策的窗口, 搞好干群关系的纽带

由于影视、广播、农家书屋等的作用, 使很多农民了解了国家的政策和方针、董得了一定的法律知识、科技文化知识, 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合理性、科学性、合法性得到了提高。这样既有利宣传政策、协调干群关系, 更有利于农村政权的持续稳定, 所以说农村文化阵地是宣传政策的窗口、搞好干群关系的纽带。

2. 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各村的文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极少, 很多村

只是落于形式, 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根本无法长时间持续地开展活动。

2.2 乡镇文站专业人员工作力度不够, 首先是由于乡镇文化

站人员有限, 其次是由于乡村工作复杂, 政府必须要求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包村, 以所包村的中心工作为主,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2.3 村级组织重视不够、管理不当, 农家书屋和广番没有充分利用。

2.4 宣传不力, 没有充分的宣传, 使得多数农民不了解农家书屋, 更没有到农家书屋吸取营养。

3. 建议

3.1 由于经济文化浪潮的冲击, 很多农民都不重视文化科技

知识的学习只看到眼前的微小利益而不知道科技文化知识才是发展经济的源泉和构建和谐的基础。再加上过去注重城市的发展轻视农村的思想一时难以彻底转变, 所以乡镇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力度, 才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3.2 完善设施加强村级文化阵地的建设, 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3.2.1 对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活动室) 必须有一定的量化标准, 如器材数量、场地面积、质量等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

3.2.2 农家书屋的建设必须合理选址, 找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的地方建设。还要有一定的面积, 和相关设备, 决不允许为了应付检查验收, 随便找个地方挂牌应付了事。

3.2.3 必须明确专人管理农家书屋, 并且必须规定时间上下班。确保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 让农家书屋真正惠农。

3.2.4 加强有线电视的管理维护, 确保电视的正常收视。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政策知晓率。

3.2.5 把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列为村级工作业级考核, 对做得好的村给予奖励, 对好的经验在全镇推广。

3.2.6 加强对文化阵地建设的督查, 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对

造成阵地流失或长期不能有效组织好阵地活动的村和包村负责人给予批评。

3.3 要根据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开展多样式文化活动, 这样农民既易于接受又有利于农民之间的和谐相处。

3.4 充分利用文化阵地宣传国家的法律、科技、先进文化知识和进行爱国主主义教育。

3.5 要大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的入户率, 为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3.6 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创造了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

必须鼓励其继承和发扬, 同时支持和鼓励农户自发组织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

3.7 村级文化建设是大家的事, 要昌导全民有齐抓共管的意

识, 相互监督、共同投入精力、财力和物力。对驻村企业、和热心富裕人士施行拉暂助的方式增加投入。

总之, 农村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促进和谐构建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至关重要, 所以必须想尽千方百计把它做好做强, 使其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是社会的主体, 但农村的文化基础和科技意识较差, 这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构建和谐。所以当务之急必须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本文重点提出了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与看法, 并说明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7.新农村建设村规民约 篇七

关键词:新农村;基層党组织;建设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作为我国社会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说是我党联系农村群众之间的一个重要纽带,不过现阶段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当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还有一部分党组织管理相对混乱,无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根本发挥不到任何有效的作用。在如今的基层党组织当中存在着党员占总体人数的比重过低的情况,而所拥有的党员文化素质以及学历水平也比较低,党员队伍结构十分不合理。

另外,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当中,存在着过于保守的传统思想,不具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和理念,一些干部的文化水平更是没有达到领导班子的要求,无法发挥带领农村群众共同致富的作用。同时,一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在创新意识方面的领悟不足,根本不具备管理和控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力。再加上一些领导干部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过于传统和落后,通常愿意接受上级的命令,而不会自主创新实施工作的组织和部署,在工作展开方面缺乏全新的思想和手段,无法满足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进一步约束了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发展。以上这些现象都充分反映了现阶段农村建设当中基层党组织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任由这些问题进一步发展下去,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便会给我国的社会新农村建设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不适应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之间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基本上反映在:农村群众拥有了比较高水平的自主意识,而基层党组织却依然缺乏强大的管理能力和指导能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而基层党组织由于丧失了原本生产经营指挥权,便无法在通过传统的管理手段来引导群众,一部分干部甚至通过粗暴的方法来管理群众,这样一来便导致农民和基层党组织之间矛盾的加剧,反映出党组织的领导方式不适应现阶段农村的发展。另外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农民迫切需要相关生产活动的服务,需要党组织为期提供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相关服务,而基层党组织在相关服务工作方面存在缺陷,无法满足农民在这方面的需求,进而导致党组织在领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的工作止步不前。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对策

(一)构建高素质的党组织领导班子以及党员队伍

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增强整体党员队伍的素质,在选拨党员队伍成员的过程中,应当选择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党员,选拨那些可以为群众办实事的党员。同时还应当加强党员素质的培养,让部分文化素质比较低的党员进行相关的学习和进修,提高他们对于科学文化的掌握程度,从整体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实力。另外对于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的选拨,应当坚持严格的原则,选拨那些能够公正廉洁、具有比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认知的党员来担任领导班子的成员,这样一来才能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发展的引导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创新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

首先,作为基层党组织来讲,应当改变传统的家长式领导方式,而采用服务式的领导方法,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卫生、经济以及社保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农民在开展生产活动的各方面需求,同时积极地推动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为农民提供有关农业生产活动的科学指导、法律服务、信息查询以及虫害治理等服务,进一步获得领导农民生产活动的主动地位。

其次是在针对农村事务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公开的原则,在特定的时间以及地点,将农村事务进行公开,对于有关农村改革方面的重大事件,应当在决策之前对全体农民进行公开,征求群众的具体意见,从而增强决策所拥有的民主化,防止农民和党组织之间发生相关的冲突和矛盾。

最后是对于农民的矛盾以及纠纷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应当坚持民主法制的原则,通常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对于相关的纠纷和矛盾进行疏导和解决,将重大的矛盾在其萌芽阶段便扼杀掉,防止出现过激的事件,保持农村的稳定以及和谐。

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最为重大的工作任务便是落实新农村的建设,而这当中便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来组织、部署以及实施相关的工作,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首要任务便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全新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全新道路,从而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力量。(作者单位:唐山市丰南区中医院)

参考文献:

[1]程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D].河南大学.2013

[2]占金云.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05)

8.新农村法制建设 篇八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民权利保障、农村法制建设是党和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农民的人身自由权自古有之,从中国东周战国庄子的《逍遥游》到汉朝郑玄的《周礼》等名篇早已为“自由”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村的发展速度远比城市来的缓慢,但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农村的逐渐普及,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切实保障农民人身自由权益不受侵害,受到侵害时如何才能及时通过法律手段保障权益,引起了人们的诸多关注。然而在现今法律条文中虽已较为详尽的规定了人身自由权利,但程序性条款不足,制约了发挥实际保障合法权益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解读农民人身自由权和分析我国农村法治建设中现存问题来提出几点农民人身自由权法律保障的建议。

二、农民人身自由权的概述

农民作为公民的主体之一,当然享有宪法法律所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人身自由,又称为身体自由。广义的人身自由包括生命权、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与法律规定的绝对权相比人身自由权是一种相对权,是宪法确立的公民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和行动受自己的自由支配且不受非法侵犯和拘束的权利,是对行为个体在社会中享受和行使权利最本质的前提,“自由”是法律最高的价值目标。也是宪法精神的核心价值。我国现行《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重点阐述了人身自由不受非法逮捕、拘禁或以其他方式限制或剥夺。在公法域空间,权力主体依法履行职责在法定权限与程序内运用权力,以限制公权力滥用、非法侵害私权利及社会公益。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限制公民人身自由,从而保障法对社会生活的调整功能能够得以实现,保障法所设定的权利义务调整功能得以实现。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而且他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

三、当前我国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任何人的行为和活动都受既定法律规则的约束。农民法律权利缺失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国农村立法滞后,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一些凸显问题没有有效的法律适用,存在立法上的空窗。以至于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领导干部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其次,立法层次停留在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欠缺有效的上位法,法律法规的内容规范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差难以发挥法律的强制功能。另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法律法规没有适时修改,难以适应客观需求。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立法存在层次和时差,因而要对立法活动进行及时审查和监督,对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文件进行整理、编纂及清理。[1]

2.农民权利意识较薄弱

在农村社会集体环境中,人们主观上认为运用法律手段打官司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即使是自己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也愿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消极对待。为行使人身自由权设定了主观障碍。其次,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农民的法治观念普遍不强,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不高,认为法律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都是当权者该考虑的问题,法制教育自然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另外,中国人历来憧憬“和谐”,讲求“仁爱”,因而举整个社会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务使其情益亲,其义益重。[2]以农村最为表现突出社会关系的集体化、家庭化的交往模式,如果过分注重情义公权力很有可能被滥用,势必侵犯公民自主的人身自由权利,造成乱法枉法等不法后果。这些都是阻碍了农村法制建设的进程的原因。

四、农民人身自由权法律保障的想法

在现有的关于人身自由权限制的条款基础上反思宪法规定所存在的缺陷和空白,加强我国宪法中人身自由权有关条款和部门法中相关规定的建议,加强农村的立法工作,完善立法和执法。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保障农民人身自由权不受非法限制、妨碍或剥夺,限制公权力的滥用。其次,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弘扬法治精神、强化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不断提高农村法治和水平。把法制宣传教育同农业、农村、农民的具体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增强群众知法、信法、守法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尽最大努力发挥人民法院在推进农村依法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为我国农民的人身自由权保护提供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促进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开展工作。全面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制观念。通过社会主义农村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民人身自由权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

[2]許章润.《梁漱溟论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与法律生活》[J],《中外法学》,1988年,第6期.

9.新农村建设村规民约 篇九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电网,规划,建设

当前,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与战略重点。在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的背景下, 农村电网建设应遵循针对性原则, 打破旧有观念, 给出新思路, 以更好地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出完善,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持。

1 新农村电网建设出现的问题

1.1 规划不合理

就当前农村电网建设而言, 电网规划不科学、不合理是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由于新农村电网建设普遍缺乏必要的防护手段与管理措施, 不少农村用户私拉乱接、频繁窃电的行为屡见不鲜且屡禁不止。同时不合理的电网规划还表现在布线杂乱、线路末端电压不足以及线路导线过载等一系列问题;而安装供电设备时同样存在施工粗糙、安装不合理、不到位等问题, 对农村电网供电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形成供电不均衡态势, 甚至于部分居民用电需求根本无法得到满足。

1.2 电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区域人口相较于城市显得更为分散, 用电难以集中, 因此输变电线路布设范围较广, 损耗电力较多, 相应的维护费用随之增加, 农村供电成本显得更为高昂, 其回收利益反而极为低下。由此点来看, 农村电网建设投入量过低、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 这导致农村电网建设工作受到极大阻碍而严重滞后。而在新农村与城镇化的背景下, 农村区域村落分散聚居的状态有所改善, 农村电网资金投入也应相应提升。

1.3 电力设备水平低下

在地域环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与影响下, 农村电网普遍存在设备水平不高、更换周期过长的问题, 特别是农村电网低压网络显得尤为脆弱, 其装备过于陈旧、配电变压器容量不足以及绝缘水平低等问题普遍存在。长此以往, 变压器有很大几率发生烧毁事故, 或导致电表负荷加重, 这对农村电网建设工作带来极大隐患。

2 农村电网建设的有效策略

2.1 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农村电力网络

农村电网建设积弊已久,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应着眼于农村电网合理规划, 以此为根本出发点, 强化农村电网管理工作, 确保农村电网规划的合理性。首先应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 结合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电网线路, 选用先进电子设备完善农村配网, 逐步提高农村电网建设水平。其次可考虑通过“闭环结构开环运行”这一模式来改善农村配电网络, 即在环形网络基础上将其中部分线路断开, 使之成为“树枝状”辐射形, 一旦线路出现故障则可操作开关转移失去电源的负荷至其它线路, 由此可确保乡镇医院、交通、学校以及生产企业的用电负荷, 避免设备或线路故障检修而对此类电力用户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在建设农村电网变电站时应遵循“密布点、短半径”的建设原则, 对电网整体结构加以合理规划, 尽量避免迂回供电。另外还可考虑通过单母线分段来处理主接线, 倘若变电站负荷较为重要, 还可考虑加设旁路母线, 为供电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2.2 确立电网规划权威性

国家电力部门应确立电网规划权威性, 防止产生重编制、轻实施的问题, 应利用经过批准的规划方案为电网项目建设工作提供指导, 以合理控制电网建设。现阶段新农村电网建设问题频现, 其结构较为混乱, 其中以配网问题尤为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电网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与指导, 负荷到位后往往盲目就近拉线, 临时应付, 导致电网结构极为混乱, 管理部门也难以统一规划和建设。此外还表现在二期农网改造过程中, 部分区域曲解了电网改造工作的含义, 单纯认为农网改造就是加大导线截面积与变压器容量, 还有不少区域投资地下电缆项目, 导致电网建设资金严重浪费。由此来看, 树立电网规划权威性方可保证电网建设资金的高效利用,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电网建设工作。

2.3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农村电网建设

农村电网建设离不开政府部门所提供的资金支持。与城市区域发展相比, 农村受限于低水平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因素, 其电网建设工作也显得较为滞后。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 农村电网规划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 所以政府划拨资金加大对农村电网建设的支持力度也是应有之义。在获取充分的资金支持后, 新农村电网建设也将有条不紊地展开, 农网建设改造工作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2.4 定期检修农村电网, 及时更换线路监控设备

农村电网运行离不开各类电力设备的支持与保障, 优良的电力设备是电路顺畅无阻的保证;而电力设备水平的提升既满足了农村电力用户的日常需求, 也有利于减少电路故障, 提高供电质量, 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多利益。由此, 农村电网检修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配网电力设备, 及时处理其中存在的问题。

3 农村电网改造与发展趋势

(1) 针对乡镇企业等无功负荷相对较重的区域, 可选择就地无功补偿方案;而经济发达区域则可考虑采用静止无功补偿器 (SVC) 。

(2) 对于电压等级为35k V的变电站数目应尽量削减, 增加以110/10k V电压等级为主的变电站, 完善并改进农村区域配电模式。

(3) 选择电网线路保护装置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对于经济发达且有条件的农村区域可考虑具备重合闸功能、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微机保护系统。

(4) 对于以主干线路为主的部分线路应适当缩短检修周期,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架设粗导线来控制线路损耗。

(5) 应组织农村电力工作人员参与培训, 指导其熟悉先进新设备并尽快掌握, 并要求其对于农村电网系统存在的新问题有充分了解, 具备应对部分技术故障的能力。同时还应强化用电宣传力度, 普及合理用电的观念, 严厉打击破坏电力设施与偷窃电行为。

(6) 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区域应遵从因地制宜原则, 建设小型电厂自给自足, 以解决远距线路传输所产生的压降与损耗问题, 或用于输电电力不足时的有效补充, 确保供电可靠。部分情况下可作为调频厂来改善供电质量。此外当供电系统存在无功缺额或无功过多时亦可用于输出无功功率或吸收多余无功功率, 改善农村配网功率输出因数。

4 结语

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是民众生活改善所需的一个重要前提, 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村区域用电需求潜力。我们在建设新农村电网时应合理规划新农村电网建设, 从思想层面予以高度重视, 并对新时期、新背景下的新特点与新需求予以充分考量, 设计出最优化的电网规划编制, 同时还应遵循差异化发展这一战略思路, 树立全局发展观念, 加大资金投入以提高农网科技含量, 适度开展超前建设与超前动态管理, 确保农村电网规划与建设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 电力先行”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徐海济.农村电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 2014 (10) :182-182.

[2]张鑫.论农村电网建设的智能化改造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29) :1284-1284.

[3]蒋林丰.农村电网建设的安全管理难点突破[J].农村电工, 2014 (09) :5-5.

[4]蓝冰.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10k V输电线路的设计探讨[J].大科技, 2014 (18) :122-122, 123.

10.创新农村发散模式助推新农村建设 篇十

一、深入开展调研工作, 积极研究制定扶持政策

(一)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市散办会同各区、县散办组成农村推散调研组, 深入淄博市5区3县的多个乡镇和农村社区, 实地了解农村建设和水泥的使用现状, 了解农民对散装水泥的认知程度。从调查情况看, 一是在经济比较发达、新农村建设步伐比较快的地区, 村居建设和水泥使用情况由分散趋于集中。在调查中了解到, 桓台县马桥镇在全市率先实施“合村并点”, 由镇政府统一规划, 集中开发建设农村社居, 水泥使用变得相对集中, 以企业直接供应为主;二是在偏远山区或经济相对落后地区, 农民建房仍以分散自建为主, 多用袋装水泥, 农村百姓对散装水泥的认识比较陌生, 散装水泥销售网点较少;三是小型水泥制品企业, 由于一些预制产品如预制楼板等被淘汰, 生产萎缩, 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四是方便实惠的小型简易商品砼站得到农民的认可和欢迎。

(二) 出台落实推散政策。

在经过深入农村调查摸底, 比较全面地掌握农村建设和水泥消费情况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农村推散政策, 为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奠定基础。2008年7月,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意见》 (淄政办发[2008]89号) , 对全市农村推广散装水泥的指导思想、组织领导、工作原则和任务目标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要求。提出以乡镇为依托, 建立完善农村推散市场网络。同时, 制定了农村推散具体扶持政策。经批准在农村改建或新建的散装水泥销售示范点, 可从市级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中补贴3000元, 从区、县级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中补贴1000元;对于新设立的散装水泥配送站, 根据销售量从市、区县两级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中补贴10 000~30 000元。对推散大户给予重点奖励。到“十一五”末, 全市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站和销售网点计划发展到80个, 基本完成全市农村地区散装水泥销售网络布点工作, 争取全市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25%。

2009年5~6月份, 市散办按照淄博市《关于加快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意见》精神, 会同市财政局和各区县散办组成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检查验收组, 对全市选取的40余个重点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进行了集中检查验收, 对符合标准要求的29个销售网点给予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扶持, 发放专项扶持资金达14.6万元。

二、创新宣传形式, 让政府的声音深入到每一个乡村和农户

(一) 采取多种宣传形式, 大力开展宣传工作。

针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村百姓对散装水泥缺乏认识和了解的实际情况, 全市各级散装水泥管理部门在广大农村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散装水泥宣传工作, 通过农村电影、电视广播、墙体广告、悬挂条幅和散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发展散装水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介绍发展散装水泥的好处和政府优惠扶持政策, 通过宣传增强农村百姓的节约环保意识, 引导农村百姓使用散装水泥。

(二) 借助电影下乡平台, 宣传工作深入农村。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国家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淄博市计划实现每村每年每月放映1场电影的目标。淄博市散办抓住时机, 与市电影公司合作, 借助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 将散装水泥宣传工作深入到农村地区, 首次将动漫宣传片《三毫用散记》经技术处理后搬上电影银幕, 以生动形象的卡通人物和简单易懂的散装水泥销售使用形式, 将农村“推散用散”的好处和意义介绍给农村百姓。在放映的同时, 现场悬挂“散装水泥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条幅, 发放散装水泥宣传单。通过电影动画和宣传单详细介绍政府对发展散装水泥的优惠扶持政策, 指导农民如何设立散装水销售站点, 储存、使用散装水泥和搅拌混凝土的注意事项, 购买散装水泥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的好处等。初步确定1年放映1万场, 3年放映3万场。2009年上半年, 已在3104个自然村放映和悬挂条幅3100场次, 现场向农村百姓发放宣传材料50 000余份。

各区县散办在市散办的统一组织协调下, 发挥自身优势, 以不同形式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张店、桓台、高青、高新区等区、县散办借助和节能办合署办公优势, 将散装水泥和节能宣传工作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本区、县报刊、电视和墙体广告等形式大力开展农村散装水泥宣传工作。沂源县散办投资1万多元制作了1000多块散装水泥宣传牌悬挂到本县各个村庄, 将宣传工作做实做细。

(三) 为企业农户牵线搭桥, 宣传工作一举多得。

借助电影下乡这一创新性的宣传形式, 不仅将政府发展散装水泥的声音传递到各个乡村农户;同时也搭建了一个农户和散装水泥管理部门沟通联系的桥梁;还为水泥生产企业提供了一个宣传自身的平台, 可以说宣传效果一举多得。自2009年初, 散装水泥宣传工作随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下乡以来, 本市淄川、高青等区、县的许多农民群众, 通过散装水泥宣传, 知晓政府发展散装水泥的惠农政策和了解到有的农民通过多年经营散装水泥走上了致富道路的信息后, 打来电话进行业务咨询, 积极申请建立散装水泥销售网点, 农民推散设点的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市、区县散办积极利用现有宣传阵地为水泥生产企业和农民经销散装水泥户牵线搭桥, 将企业闲置的散装水泥罐调剂给农民经销户。由于农村电影放映这一宣传形式生动而广泛, 不仅使农民易于接受, 而且受到了水泥生产企业的欢迎, 许多大型水泥生产企业如山铝、山水、恒力、万华等都看好了这一宣传平台, 在市散办的统一协调下, 印制了以宣传企业产品和散装水泥为主体的宣传材料, 由放映人员现场发放。通过宣传不仅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 也为其开拓农村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山铝水泥公司已在高青县农村地区设立了水泥专营网点, 无偿提供散装水泥罐供经营户使用, 率先抢占该县农村散装水泥市场。

三、推散方式因地制宜, 重点发挥示范作用, 农村网点建设健康发展

淄博是一个城乡交错的组群式城市, 南部山区, 北部平原, 南北经济、地理等差别较大。淄博市散办将外地农村推散经验与本市实际相结合, 提出了站点结合、土洋结合、重点区域集中推广的农村发展散装水泥新思路。因地制宜地引导、扶持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站点建设。

(一) 建立农村推散网络站点结合。

在经济比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农村和城市郊区, 积极扶持具有一定经营能力、讲诚信的单位或个人设立散装水泥配送站。在张店、桓台等区、县设立的淄博景聚工贸有限公司、谭云龙配送站、鲁志远配送站, 主要辐射周边郊区和农村。三站共拥有不同型号的散装水泥仓 (罐) 17个, 一次储存散装水泥能力达到1300吨, 17辆不同运输吨位的散装水泥运输车, 散装水泥配送能力达到20万吨;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农村沂源县, 针对其交通不便、农民建房仍以分散自建为主的特点, 重点扶持竖罐设点, 以方便农民随时就近购买使用散装水泥;根据淄川区水泥企业多, 粉磨站多的特点, 农村推散以企业直供为主。截至目前, 主要分布在桓台、沂源、高青、博山等区县的散装水泥销售站点已达70余个。

(二) 推广农村预拌混凝土土洋结合。

预拌混凝土在城市发展已比较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 但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还相对落后, 这与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和工程建设特点有着密切关系。城市建设工程相对集中且规模较大, 需要大量的商品混凝土集中供应。而农村地区的工程建设相对分散且规模参差不齐。如农村水利、道路、村居集中开发等工程建设规模一般较大, 使用预拌混凝土也就比较集中且一次需要供应量较大。农民自建房屋和零星建设工程量小, 且比较分散, 一次使用预拌混凝土的数量较少。农村工程建设的特点决定了农村发展预拌混凝土不能像在城市那样追求“大”而“洋”, 必须找到一个适合农村地区的发展模式, 淄博市选择了土洋结合的方式。

一是积极引导小型水泥制品企业发挥自身经营灵活的优势, 利用现有设备和场地, 土法上马, 生产低标号商品混凝土, 以拖拉机等简单运输形式供应周边农村道路或小型建筑工程使用。这一经营形式, 不仅方便了周边农民, 同时, 也让这些小型水泥制品企业因预制楼板被淘汰找到了新的生存之路, 一举两得。

二是引导建设适合农村小规模及零星建设需要的小型混凝土搅拌站。小型混凝土搅拌站其设备投资在15~20万元, 利用农用车改装的混凝土搅拌车10万元, 总投资一般在30万元左右。这样的小型预拌混凝上搅拌站因投资少, 见效快, 可辐射半径15公里的乡镇农村。其生产经营非常灵活, 需要使用混凝土的农民可以用多少买多少, 随用随买, 一次可运输预拌混凝土2~3立方。由于方便实惠, 在农村很有市场, 受到了农民的欢迎。这样的小型搅拌站在高青、桓台等县已发展到近20家。

高青县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县。通过宣传引导, 农民对推散的认识比较高, 除设立散装水泥销售点外, 部分早期散装水泥经营户纷纷转向投资建立小型混凝土搅拌站。目前, 全县已拥有小型混凝土搅拌站8家, 平均每个乡镇一家, 其规模虽然较小, 但经营比较规范, 布局比较合理, 使农村推散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有效解决了二次包装和在农村推广商品砼的问题, 为农村推散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成为站点结合、土洋结合的典型代表。

三是支持大型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向农村地区辐射, 重点供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如水利、道路、桥梁等较大工程需用的预拌混凝土。各级散办通过依法监督检查、禁止现场搅拌等措施, 为大型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向农村地区辐射创造条件, 也为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 淄博市拥有现代化的大型预拌混凝土搅拌站35家, 年生产能力690万立方米, 为大规模发展农村预拌混凝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 抓点带面重点区域集中推广。

桓台县是全国农村推散示范县, 该县根据农村建设出现的新变化, 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原有散装水泥销售网点的同时, 把农村推散主要目光投向了农村新社居建设和预制构件市场。桓台县马桥镇是全省 (市) 第一批实施“合村并点”建设农村新社居的示范镇。新农村建设的节约风尚和环保理念, 为发展散装水泥奠定了基础。桓台县散装水泥管理处将发展散装水泥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结合, 2007年, 推动出台了《桓台县实施<淄博市散装水泥管理办法>的办法》, 要求建设施工单位在农村新社居建设中必须使用散装水泥或预拌混凝土, 各乡镇建管部门要配备散装水泥管理人员, 负责协调本乡镇的散装水泥推广工作。县散装水泥管理处会同各乡镇建管部门深入乡村建设工地, 监督检查散装水泥的使用情况, 协调服务散装水泥或商品混凝土供应, 依法推动散装水泥在农村新社居建设中的集中推广使用。近3年来, 桓台县马桥镇在农村新社居建设中全部使用散装水泥或预拌混凝土。在建成的65万平方米居民楼工程中, 使用散装水泥12万余吨, 不仅为农村百姓节省了大量建房开支, 也为改善农村建设和居住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成为农村推散新亮点。

随着建筑质量要求的提高和预拌混凝土的发展, 预制楼板等构件被淘汰, 一些以生产楼板等预制构件为主的水泥制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 纷纷改为生产水泥排污管道。近年来, 在桓台县境内的803省道两旁逐渐形成了绵延10公里、占地500余亩的“预制企业一条街”。区域内大小预制企业22家, 年生产不同规格型号的水泥管道等产品达50万米。市、县两级散装水泥管理部门积极介入这一市场领域, 深入预制企业, 加强宣传引导, 在监督检查散装水泥使用情况的同时, 积极协调水泥生产厂家为预制企业调配流动罐, 定向供应散装水泥, 实现互惠互利。目前, 该区域的所有预制企业全部使用散装水泥, 年使用量达10万余吨, 形成了一条发展散装水泥独特的风景线。

桓台县作为全国农村推广散装水泥“示范县”,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开始在农村大力推广散装水泥。当时该县农民建立散装水泥销售点的积极性特别高, 县域主要乡村和公路两旁的散装水泥销售点遍地开花, 数量不下150余家。散装水泥销售点的建立不仅解决了该县因水泥企业少, 农村距离水泥企业比较远, 造成农民购买使用水泥不便的问题, 也使一些多年经销散装水泥的农民走上了致富道路。这些销售点在当时的农村推散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出现, 该县以集中建设农村社居替代了农民分散自建住房, 散装水泥销售点失去了往日优势, 提升农村推散方式势在必行。桓台县散装水泥管理处及时转变工作思路, 在认真总结城市和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经验的基础上, 将城市发展散装水泥的主要方式———商品混凝土引入农村, 提出并实施了发展大中型和简易小型商品混凝土、配以“预制一条街”和中转站、散装水泥销售点作为有益补充的农村推散新模式, 实现了农村推散由初级向中高级发展模式的转变, 为农村推散带来了质的飞跃。目前, 该县散装水泥销售网点萎缩至不足40家, 但已新建大型商品砼站4家、小型简易商品砼站8家、较大型配送站1座。

四、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发展散装水泥任重道远

2005~2008年连续5年, 国家以一号文件形式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 为散装水泥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淄博市农村推散工作在省、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支持下, 取得了重要成就。农村百姓对散装水泥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加深, 经营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高;农村推散政策逐步完善, 推散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站点建设趋于合理, 网点管理开始步入正轨, 农村推散网络初步形成。截止目前, 全市农村地区已建立散装水泥经销网点70余家, 较大规模的配送站3个, 各经销网点拥有25吨、30吨、50吨等多种规格的散装水泥流动罐100多个, 散装水泥运输车50辆, 农用拖拉机33台。适合农村地区的小型混凝土搅拌站近20座, 简易砼搅拌车40余辆。2008年, 全市农村累计推广使用散装水泥307吨, 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15.8%。

近年来, 淄博市农村推散发展加快, 取得一些成功经验, 但与全国先进地市相比仍差距较大, 相对城市散装水泥发展还比较落后, 农村推散工作仍任重而道远。为此, 淄博市散装水泥管理办公室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的指导意见》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地方性法规《淄博市散装水泥管理办法》和淄博市《关于加快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意见》, 多措并举, 加快淄博农村地区散装水泥的发展。

(一) 统筹城乡散装水泥发展规划, 促进城乡散装水泥协调发展。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 把握农村散装水泥市场特点, 在总结前期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农村推散惠民政策和措施, 鼓励农民经营和使用散装水泥。把农村推散纳入全市散装水泥整体发展规划, 将城市发展散装水泥重心逐步转向农村, 以城带乡, 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推动和完善农村散装水泥网点建设。

协调财政等有关部门, 进一步加大农村发展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在对全市22个农村散装水泥示范点试点扶持的基础上, 培育和扶持更多的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和配送站, 在近3~5年内鼓励在条件较好的农村推广商品砼, 扶持一批小型简易商品砼站的建设。同时, 吸引社会资金, 扩大农村散装水泥推广规模, 开发适合农村运输、储存、分散周转使用的物流配送设施设备。

(三)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重点引导扶持农村预拌混凝土发展。

淄博桓台和高青县在农村推散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 为其他区、县发挥了示范性作用。如引导扶持建设比较适合农村建设的小型混凝土搅拌站, 培育集中使用散装水泥的预制构件市场, 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循环包装桶等, 都是当前农村推散比较好的形式, 将重点在全市加以推广。

(四) 进一步开展宣传工作, 为农村推散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1.帮扶接力 建设新农村 篇十一

西华县红花镇龙池头行政村人多地少,辖有10个自然村,15个村民组,有4200多口人,耕地6000多亩。前几年,该村贫困落后,疾病多发,方圆十里八村很少有人与其结亲。2004年,河南省纪委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队进驻以来,连续五期,投资金、上项目,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大加快。该村党支部书记金华亭对记者说:“现在城里人有的,我们村都有,城里人没有的,我们村也有,这主要是省纪委帮扶工作队全力帮助扶持俺村的结果。”

重点帮扶村貌换新颜

2004年初,省纪委工作队进驻龙池头村后,从改善村办公、卫生、教学、饮水、行路、居住等基本条件入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强化实施了“六个一”工程:投资120多万元,修通了入村的4.5公里柏油路:投资270万元建成了小学教学楼;投资30万元建成了高标准卫生室:投资42万元建成“阳光家园”:投资40万元建成了集办公、党员活动、远程教育为一体的村委办公室:投资80万元打深井一眼,安装下水管道46公里,村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为了保证“六个一”工程的质量,工作队全体人员白天要与施工队同吃同住同劳动,监督施工质量,晚上还要轮班守护工程工地。“六个一”工程竣工后,工作队又筹集资金260多万元,修柏油路9.1公里,实现了“村村通”。

理清思路抓特色求发展

建设新农村的核心标准就是让农民富裕起来。省纪委工作队依据龙池头村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经济发展思路:“优化农业、兴办企业、发展养殖、强村富民”。工作队注意发挥本村所具有培植苗木,种养瓜菜的特长,积极开展了举办培训班传授技术、投资兴建大棚、加强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服务工作,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苗木、瓜菜种植,提升农业综合效益。苗木培植面积扩大到2600亩,瓜菜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亩,建塑料大棚45座,小弓棚、地膜覆盖100多亩,加强了西瓜、番茄、豆角、花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反季节蔬菜,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村仅苗木、瓜菜年收入就达1400多万元。

为了发展畜牧养殖业,工作队投资180万元建成了标准化生猪养殖场,饲养母猪、种猪近百头,年出栏生猪2000多头,年创经济效益100多万元。全村干部党员带头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养殖业,村中的养殖户由原来的180户猛增到410户,生猪存栏达2500多头,仅年出栏生猪一项收入可达250多万元。

龙池头村以前没有村办企业,帮扶工作队依据农产品丰富的下脚料,投资28万元,为村里建成了一座秸秆炭化厂,消化了秸秆、锯木、棉秆等,年产能力150吨。针对当地盛产苗木、蔬菜、瓜果,却没销售场地的困难,工作队投资60多万元兴建了一个瓜果批发市场,年交易瓜果蔬菜165多万公斤,销售苗木1.2亿株,解决了村民买卖难的问题。

以人为本民生为先

在帮扶建设新农村工作中,省纪委工作队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认真破解难题,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尽量享受发展成果。

以往农村做饭全靠烧柴,不但砍伐材木,破坏植被,而且烟熏火燎的。工作队从节约能源、减轻农民负担出发,以废物利用、建设生态家园为落脚点,大力推广沼气建设。在发动群众的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到沼气先进村参观,并在工作队驻地、村党支部书记家中率先建起沼气池,看到沼气带来的种种实惠,增强群众建沼气的自觉性,调动了群众建设沼气的积极性。有一次,为争得上级的补助,身患胆囊炎正在输液的工作队队长潘峰,立即拔掉针头赶往周口、郑州去争取,使省市能源部门的领导深受感动,立即表示村里建多少座沼气池,就给多少指标,该补多少就补多少。经过工作队的努力,全村共建沼气池765个,使8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

龙池头行政村自然村多,道路长,路况不好。工作队投资16万元,在全村12条主要干道架设12公里线路,安装路灯130盏,保证了全村道路安全畅通、晚上路灯明亮。该村有一名叫金芳的女孩,2005年考上了河南师范大学,因其父母有病,家中困难,缴不起学费,眼看就要辍学。工作队了解情况后,到河师大帮其做工作,不仅为她凑足了学费,还为她解决了生活费用2000元。几年来,工作队共救助像金芳这样的困难学生24名。每年冬季和逢年过节时,工作队会通过各种关系协调大量的米、面、油、棉衣、棉被等,救助困难群众。村民宋大毛对记者说:“我们这里是黄泛区,过去人被水冲走没人管,如今冷暖有人问,困难有人帮,真得感谢工作队、感谢党啊!”

活跃文化文明谱新篇

过去的龙池头村疾病多发,且文化生活匮乏,村民们的劳动热情和生活兴趣不高。为此,工作队筹资123万元,在村中修建了一个5000平方的集舞台、篮球场、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健身器材为一体的现代化体育广场,让村民休闲有场所,娱乐有项目。还经常邀请省、市文艺演出团体下乡演出。组织篮球、乒乓球比赛,从而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此外,还在村里精选了50名村民,组成了村盘鼓队,出资聘请两名专业盘鼓师,对盘鼓队员进行长期培训指导,提高了他们的艺术表演水平。如今,这支盘鼓队除了在村里为村民表演外,还在重大活动和节日期间到镇里、县城去演出。文娱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使其鼓足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蔬菜种植大户宋新志说:“多干农活增收入,茶余饭后健健身,盘鼓天天敲,文艺节目经常看,俺农村人也过得有滋有味啦!”

12.新农村建设村规民约 篇十二

一、农村留守家庭基本状况

(一) 农村外出劳动力多在省内城市从业

近年来, 随着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中城市带的就业机会增多, 关中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人数增加。从调查地的农村流出人口所在的111个城市分布看, 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西安 (占39.25%) 、宝鸡 (占5.61%) 、咸阳 (占4.14%) 、广州 (占4.04%) 、北京 (占3.87%) 、深圳 (占3.34%) 、上海 (占3.07%) 、渭南 (占2.94%) 、东莞 (占2.4%) 、榆林 (占1.34%) , 排名前十城市所吸纳的农村转移人口占74.9%, 其中, 排名前十的陕西城市所吸纳的农村转移人口占53.27%。说明过半关中农村劳动力愿意留在本省城市就近就地务工, 也说明近年来东西部城市区域之间打工收入的国民差异在不断缩小。

(二) 孩子寄养亲朋家庭比例较大

随着父母大量进城务工, 孩子受教育的地域结构和寄养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调查结果看, 孩子入托的比重占8.92%, 上小学的占32.47%, 上中学的占22.09%, 随父母进城的占7.72%, 其中, 寄养在亲朋家的孩子比重高达28.81%。从孩子入托上学的距离看, 村庄距离学校5华里及以下的占81.37%, 6-10华里的占7.25%, 11-20华里的占4.31%, 20华里以上的占7.06%, 其中, 有校车接送的孩子仅占4.6%。可见, 农村留守孩子的寄养比重较高, 不利于孩子情感交流和心灵发育, 同时, 多数孩子上学无校车接送。

(三) 养老保障普及但缺乏养老资源

在受访的1 540户家庭中, 养老金领取户数有693户, 占调查户数的45%。每月领取养老金额总计65 435元, 平均每户每月领取养老金为94.4元。尽管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不多, 但亘古未有的社会关爱行为却让农村老人乐此不疲, 养老保障在关中农村基本普及, 公共福利惠及农村。关中农村老人的存量和增量逐年增加,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20.29%, 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加之家庭养老的依托资源——青壮年人口的流失, 谁来养老、怎样养老, 已成为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四) 户主从业结构和受教育水平有所改善

从户主身份看, 农村留守人口的从业结构发生变化, 传统农民的身份逐渐退色。从所调查的户主身份和从业结构看, 务农者占61.1%, 养殖专业户占4.7%, 村干部占6.00%, 乡镇干部占1.8%, 教师占3.40%, 外出务工人员占17.1%, 其他占6.00%。户主不识字或很少识字者占5.1%,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21.4%, 初中文化程度者占52.7%,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20.8%。整体看, 户主中学以上受教育比重超过七成, 务农比重虽然较大, 但户主从业的结构出现分化, 非农化程度提高。

(五) 耕地种植结构明显改善

在1540户当中, 有耕地的为1343户, 占87.21%;拥有耕地面积15 932亩, 每户平均11.86亩, 其中, 种植粮食的耕地占43.8%, 种植经济作物的耕地占56.2%。农村人口减少使户均耕地面积增加, 机械化耕作和组织化经营纷纷出现。耕地种植结构侧重于经济作物, 反映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增强, 倾向于耕地的多元化经营。

(六) 家庭收支结构呈现良性态势

从统计结果看, 农民家庭收入的增长趋势明显。其中, 户均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占18.70%, 1-2万元的占31.6%, 2-5万元的占33.9%, 5-10万元的占13.3%, 10万元以上的占2.6%。种植经济作物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种植经济作物年收入在0.5万元以下的占35.80%, 0.5-1万元的占30.9%, 1-2万元的占15.90%, 2-5万元的占13.5%, 5万元以上的占3.90%。从农户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看, 农业收入占20%以下的农户为39.7%, 20%-50%的农户为32.7%, 50%-80%的农户为16.90%, 80%以上的农户仅为10.80%, 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50%以下的农户达到72.4%, 说明非农收入 (包括工资收入等) 增长较快。从农户支出的数量结构看, 过去一年家庭总支出在0.5万元以下的占17.3%, 在0.5-1万元之间的占21.4%, 在1-2万元之间的占34.2%, 在2-5万元之间的占20.1%, 在5万元以上的占7.00%。农户的收支结构基本平衡, 且大多数农户有一定的剩余或储蓄, 充分享受着城乡改革与发展的红利。

二、农户新型社区集中居住意愿分析

(一) 留守人口与流出人口的结构变化

调查显示, 农村留守人口占总人口的69.7%, 外出务工人口占30.3%。留守人口中, 男性占48.24%, 女性占51.76%, 男性略多于女性;从年龄结构看, 20岁及以下占21.1%, 多为留守儿童和上学青少年, 20-40岁之间的骨干劳动力仅占18.96%, 40-60岁劳动人口占39.65%,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20.29%, 20岁及以下和60岁及以上人口累计占41.39%。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中, 从性别结构看, 男性占62.86%, 女性占37.14%;从年龄结构看, 20岁及以下占6.32%, 21-30岁占35.12%, 31-40岁占22%, 41-50岁占31.6%, 51-60岁占4.83%, 60岁以上占0.12%。说明农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较多, 且20-40岁之间的青壮年劳动力占近六成。分析表明, 关中农村留守人口年龄结构畸形, 呈哑铃状, 即年少和年老的多, 社会抚养比偏高, 青壮年少, 劳动力明显不足。

(二) 农民居住意愿多元化

在更好的居住方式选择中, 有39.5%的农户愿意集中住进新型农村社区的楼房, 而43.9%的农户则愿意保持宅院式的居住现状, 只有16.6%的农户表示“说不清”。当问及是否愿意与本村人一起搬进新型农村社区居住时, 选择“愿意”的最多, 占35.6%, 而表示“不愿意”的占23.1%, 表示“一般”和“说不清”的分别占21.1%和6.3%。

(三) 社区综合服务功能诱导农民迁居行为

当问及迁居新型农村社区的原因时, 在1297份有效数据中, 64.7%的农户认为“卫生条件好”, 其占比最高, 而选择“供电供水设施齐全”、“娃上学方便”、“房屋结构合理”和“老人看病方便”的分别占51.6%、47.7%、35.5%和42.3%。可见, 典型农村新型社区的示范效应 (如彬县东坡村) 和较为齐备的公共服务功能, 正是吸引农户选择入住的基本因素。

(四) 不愿意迁居新型农村社区的因素复杂

从不愿意迁居到新型农村社区的影响因素看, 在1245份有效数据中, 有46.9%的农户认为“没钱搬迁”, 占比最高;而选择“老房住惯了”、“种地方便”和“新建了住宅”的农户, 分别占37.2%、42.8%和35.9%。

(五) 促进农户集中进住新型社区的措施

当问及有哪些有力措施才愿意住进新型农村社区时, 在1375份有效数据中, 有58.9%的农户认为应该有“旧房拆迁补助”, 而选择“宅基地及房屋置换”、“耕地置换”和“社区建房补助”的农户则分别占53.1%、43.1%和37.2%, 仅有7.1%的农户选择“购买社区住房”。

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状

(一) 农户大多住在平原地带

从受访农户所在地的地貌特征看, 居住在“山区”的农户占15.1%, 在“丘陵”的占7.6%, 在“平原”的占到68.4%, 在“城郊”农村的占7%, “其他”的占1.8%, 近七成农户居住在平原地区, 大致代表着关中地区的地貌特征。

(二) 公共设施配备残缺不全

在所调查的村庄公共设施配备中, 村庄已配备卫生所、水泥道路、学校、供电设施的, 分别占受访农户的82%、71.5%、63.7%和63%, 而村庄已配备排污设施、供暖设施和敬老院的, 分别仅占受访农户的13.4%、9.6%和11.5%。在传统村落基础上陆续修建的公共设施, 量少质差, 况且, 无序扩张且居住分散的村庄也自行弱化了公共设施的投入预期和使用效率, 从而妨碍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三) 医疗服务满意度不高

农户对村庄卫生所的医疗服务状况多数持保留意见, 在其满意度调查中, 有48.7%的农户认为医疗状况“一般”, 16.7%的农户表示“不满意”, 只有26.9%的农户表示“满意”。农村卫生所医生和医疗器械缺乏, 与农村老龄化程度较高和老年人数量较多的医疗卫生需求很不适应。

(四) 生活用水相对便利

在农户对村庄的生活用水设施状况的满意度调查中, 对设施状况感到“一般”的占39.8%, 感到“满意”的占29.1%, 而感到“不满意”的占到12.8%。关中地区的地下水相对丰富, 饮用自来水的村庄日益增多, 但工业污染不断加重值得警惕。

(五) 交通方便但票价偏高

在农户对村庄的交通出行设施状况满意度调查中, 认为设施状况“一般”的占到41.6%, 对设施状况“满意”的占27.2%, 而“不满意”的占到14.7%。县乡公路联网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但由于地方财政对公交车补助偏少, 导致村民乘车票价普遍高出城市2-3倍。

(六) 供电设施通村达户

在农户对村庄的供电设施状况满意度调查中, 认为设施状况“一般”的占39.5%, “满意”的高达40.1%, 而“不满意”的仅占11.4%。这是8项农村公共设施配置调查中满意度最高的。

(七) 教育质量不容乐观

在农户对当地学校的设施和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中, 认为设施状况与教学质量“一般”的占到43.1%, 表示“满意”的占23.1%、“不满意”的占19.5%。随着农村生育水平持续降低和跟父母进城读书的子女人数增多, 农村留守子女接受中小学教育的人数不断减少, 中小学撤校、并校现象增多, 教育设施相对改善, 但子女上学的距离也相应延长。

(八) 少数村庄配有敬老院

在所调查的412个村庄中, 配备有敬老院的村庄只有97个, 仅占23.54%。此项满意度调查的缺失数据多达952份, 占受访者总人数的62.2%。在578份有效数据中, 认为敬老院状况“一般”的占到35.8%, 表示“满意”的占12.5%、“不满意”的占16.4%, 而表示“非常不满意”的高达34.9%。农村老人逐年增多, 但乡村敬老院的专业化医疗护理服务水平十分有限, 普遍缺乏专业医护人员。

(九) 群众活动场所基本普及

近些年来, 各村陆续建起了文体活动场所, 方便了群众文体活动。在对村庄群众活动场所的满意度调查中, 38.4%的农户认为“一般”, 23.6%的表示“满意”, 18.7%的表示“不满意”。群众活动场所是新农村建设的新兴事业, 清晨上器械锻炼, 傍晚跳舞, 逢重大节日进行集体竞赛与表演, 在许多村庄已蔚然成风, 但普遍缺乏专业教练的指导。

(十) 水利设施建设裹足不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村庄的水利设施状况认为“一般”的农户占57.7%, “满意”的占20.9%, 而“不满意”甚至“非常不满意”的占21.4%。尽管调查的412个村庄中有289个配备有农田水利设施, 但农户的满意度普遍较低。自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 带有集体性质的大型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几乎停止, 乡村道路修建、村庄扩容、耕地侵蚀等, 使许多村庄原有的灌溉水渠消失。农业的弱质性、低收益性、土地承包期变化和农户投资能力限制等多种因素交织, 使个体农民家庭投资水利设施 (如打井修渠) 的可能性很小。再者, 自实行土地承包制以来, 村庄集体经济大多“空壳化”, 缺少投资能力, 县乡政府更多地关注本地的工商业发展,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被严重边缘化。

四、农业经营状况分析

(一) 种植传统农作物的收入有限

关中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尽管粮食平均产量较高, 但受制于消费需求缺乏弹性和国家对居民消费保护价格的影响, 粮油价格上涨具有天花板效应。同时, 由于近些年来农作物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 农民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增收的空间非常有限。调查显示, 1334家农户对种植传统农作物的收入情况作了回答, 其中, 非常不满意的占到11.9%, 不满意的所占比例最大, 达到42%, 一般的占到35.7%, 满意的仅占到受访者的9.8%, 非常满意的仅占到0.6%。

(二) 尝试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的意愿较强

从调查结果看, 53.2%的农户愿意尝试种植高效经济作物, 还有17.4%的农户非常愿意, 不愿意的农户仅占到受访者人数的6.0%。由于高效经济作物的收益较高, 加之示范引导和政府扶持, 因而, 有29.8%的农户愿意尝试, 16.5%的农户表示只要政府扶持就愿意尝试。免费技术培训和种销对接, 对促进农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或采用新技术影响较大, 分别占到26.1%和23.9%, 税收减免和低息贷款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分别占到16.2%和17.1%。从农户不愿意尝试种植的原因看, 主要是不懂技术、销售前景难以预料以及投资跟不上, 三个原因分别占约三分之一。经济作物种植有很强的市场性、技术性和投资约束, 如礼泉县的苹果规模种植, 经济效益好, 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好途径。因此, 县乡 (镇) 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开辟新市场、学习新技术、培育新品种, 创关中经济作物系列优质品牌, 富甲一方百姓。

(三) 农户耕地转租意愿不强烈

关中留守农民年龄偏大, 恋土情结较重, 耕地转租意愿不强。从农户的转租意愿调查看, 各种意愿相差不大, 非常愿意和愿意的农户占45.1%, 但有32.2%的农户不愿意转租, 22.7%的农户意愿不明显, 即半数以上农户缺乏转租意愿。从农户不愿意转租耕地的原因排序看, 租金太低不合算者占26%, 在外打工不保险而把耕地作为最终保障手段而不愿意转租者占16.6%, 因为年龄较大而愿意在家种地者占16.1%, 因种地有政府补助而不愿意转让者占13.8%, 持观望态度者占13.3%。当然, 农民耕地流转受多种因素影响, 价格因素影响最为直接, 调查地每亩耕地年租金大多不足千元, 农民存在着耕地“惜租”心里。同时, 县域二三产业不发达, 农民就地转移就业的机会少, 以及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少等, 影响着耕地的有效流转。从发展趋势看, 耕地规模集约经营是一个基本方向。

(四) 农业协会亟待培育

农业协会是农民开展效率农业的群众性自律组织, 有助于技术、市场和信息的联盟性共享, 如富平县的富郁香甜瓜协会、蒲城县的红提葡萄协会、眉县的猕猴桃协会, 都对当地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示范聚合作用。从农业协会等民间组织设立情况看, 77.2%的农村没有设立, 仅有22.8%的农村设立。对农业协会服务非常满意的占17.4%, 满意的占17%, 一般的占44.5%, 不满意的占21.1%。可见, 关中农村地区的农业协会较少, 服务质量不高, 示范引导及聚合作用不强, 农业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 从而妨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 支持土地规模经营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对农村的辐射, 规模效益型农业的理念正在农民心中开花结果, 传统的一家一户经营方式受到挑战。调查表明, 28.6%的农户认为联户合作社经营可以提高土地收益, 23.9%的农户认为公司+农户能够提高收益, 23.1%的农户认为由专业大户经营效率更高, 12.1%的农户认为家庭农场较好, 认为公司经营效率更好的农户占到6.3%, 只有4.1%的农户想维持家庭经营现状。总体看, 七成农户赞成土地规模经营方式。

(六) 期盼先进的农业经营方式

欧盟地区把45岁以上农民称为老年农民, 由此看来, 关中留守农民年龄普遍较大, 未来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广受关注。我们在蒲城山怀村调查时, 有一个60多岁的农村妇女承包了20多亩耕地, 平时耕种非常辛苦。调查表明, 26.5%的农户认为以后应采取机械化耕作, 14%的认为应由专业大户耕种, 13%的认为应采取公司化经营, 12.9%的认为应采用“公司+农户”方式经营, 10.7%的认为需要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年轻人科学种田, 仅有7.6%的认为维持现状, 而4.1%的农户则悲观地认为种地没有前途。总体看, 留守农民对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现代农业充满期待。

(七) 关注平坟增地行为

耕地是稀缺的宝贵资源, 农民历来惜土如金。目前, 农村耕地被人为浪费的形式主要有自发建房、埋坟和抛荒。对此, 我们针对2012年河南周口农村平坟迁公墓行为在关中农村能否行得通时, 37.1%的农户认为可行, 有助于解决故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38.5%的农户认为行不通, 传统习俗难以改变;而15.7%的农户喜欢随大流, 8.7%的农户说不清。关中是周礼文化的发祥地, 自古到今有黄土厚葬先人的遗风, 可谓良田处处立坟茔, 既占地, 又不利于机械耕作与灌溉, 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因此, 宣传教育农民移风易俗, 推广火葬, 建设农村公墓,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结论与建议

资源积聚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农村人力资源大规模地向城镇集中, 加速了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时, 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和结构变化。关中农村正在经历转型发展或乡村重构的历史进程之中。

(一) 农村劳动资源的大量流出, 是城市经济异常发展和农村经济相对滞后的一种非均衡发展现象

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流出并集中在城市效率更高的二、三产业, 实现了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 通过收入的城乡逆向流动,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农村留守人口现象是我国二元结构一元化过程中农民家庭人口结构非均衡的特殊表现形式, 是农民家庭为中国城镇化付出的高昂社会成本的体现。农村留守人口系统性风险的化解, 依赖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就业机会, 城乡收入均等化窗口开启, 农村人口举家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模式并行, 实现农民家庭人口结构均衡。

(二) 农民居住方式转变是乡村重构的重要内容, 涉及土地资源整理这个核心问题

通过村镇规划和农民土地确权与有效流转, 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符合农民意愿基础上适度迁并“空心村”, 实现人口相对集中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设有地域特色和民俗特色的田园山水式村镇聚落。农民集中进住农村新型社区是农村现代化的质量指标。新型社区集中居住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节约稀缺土地资源, 享受社会发展红利, 还能够通过享受公共服务化解留守人口的系统性难题, 也能够通过农民职业身份改变而成为现代农业工人。

(三) 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匮乏与土地家庭经营和村民居住散乱直接相关

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性质属于公共投入, 除村集体和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投入外, 也包括一部分社会投入, 如企业或个人的捐赠。要建设现代农村, 必然要走资源积聚之路, 在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同时, 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 从农村资源集聚中释放自主性公共投资的强大内动力。

(四) 农民居住方式是一种自主性的偏好选择行为, 受众多因素影响

从现有研究成果和历史发展看, 农民身份由传统农民到现代职业农民的转变具有重大的经济学意义, 这个转变过程在欧洲国家历经上百年, 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才相继完成的, 农民从个体劳动者到农场工人或经营者, 土地经营制度从分散发展到规模集中, 居住方式也由发散式的传统村落演变到规模较大的村镇现代社区, 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便于通达, 聚集经济效应显现无疑。从实践看, 城镇化过程不是消灭村庄, 而是通过科学规划合理整合村庄资源, 发展现代农村和新型社区。就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而言, 有四个实现途径:一是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村庄 (如韩城市党家村、礼泉县袁家村) 要妥加保护, 可修旧如旧, 发展乡村旅游业;二是规划功能较好的大村庄 (1 000-3 000人) , 可进一步完善功能和设施, 提高生活质量;三是对村落小、人口少、耕地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缺乏的村庄, 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基础上, 可考虑适度迁村并村, 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完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如彬县东坡村) ;四是重点镇特别是重点示范镇, 更要围绕产业基础规划好建设好居民小区, 以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就业和就地城镇化。就关中农村目前而言, 农民居住方式社区化、现代化尚需要一系列因素的裂变, 农村“三确权”是当务之急, 它关系着耕地宅基地流转、农民财产利益分配和农民身份转变。

(五) 把乡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与新型社区的规划建设相结合, 实现农民居住方式现代化

村庄治理包括新社区规划、旧村改造、宅基地还田再利用和公共投入等内容。通过村镇社区规划和宅基地确权与有效流转, 适度迁并“空心村”, 加大对规划社区的公共投入力度, 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和居住集中, 建设有地域特色和民俗特色的新型田园山水式村镇聚落, 实现农民居住生活现代化与节约耕地并举。

(六) 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规模经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 实现农业现代化

目前,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和发展效益型农业的机会窗口已经开启, 以土地确权和享受土地流转收益为核心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是前提, 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联户等多种经营方式开发现代农业, 业主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就有了动力机制, 政府主要从事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通过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确保关中地区的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

(七) 加快“三个推进”,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一是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尽早为农民颁发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和宅基地使用权证书;改革征地制度, 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确保农民分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二是推进农民宅基地和住房交易, 开展宅基地流转、抵押、转让试点, 推动农民市民化、农民股民化, 鼓励农民带地、带股、带房进城, 让进城农民有创业和就业的机会, 能安居乐业, 实现安居梦、创业梦和市民梦“三大梦想”。三是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以合作金融为主、商业性金融为辅的新农村金融体制, 发挥农村信用社为农服务的主力军作用, 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 化解农民产业发展的投入“瓶颈”问题。

(八) 推进综合整治, 创新村镇形象

上一篇:清明缅怀先烈的诗歌下一篇:教师阅读笔记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