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4-09-20

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精选13篇)

1.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一

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学科教师,自然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研究和思考学科核心素养相关问题,切实践行素质教育。

一、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含:

1.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数学的本质特征。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设置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活动是必要的环节,让学生从直观认识,逐渐形成归纳总结、合理猜想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说理和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2.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是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式,是体现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要从建构知识框架、论据的充分性、表述的条理性入手。

3.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架构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

4.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5.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通过运算能更好地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6.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在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从而依托数据探索事物的本质。

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1.明确认识,统一思想。

虽然新课程改革早已落实到教学当中,但是很多教师仍然坚守着传统的观念和模式。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挨个谈话,沟通思想,统一认识。那段时间,基本上是逢会必讲课改、逢人必谈课改;紧接着,学校通过处室、年级、班级召开各个层次的会议,并安排教师代表外出学习。经过一段时间,老师和学生思想上的迷雾基本被廓清,大家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了全面的认识,形成了统一的思想认识。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面对高一新生,首先要做好初高中教材的衔接,数学组同仁合力编写了衔接教材和数学思想专题。比如:(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以及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加强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训练,为后续的集合、函数奠定扎实的基础。(2)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分组因式分解法、立方差公式、立方和公式等。数学思想专题有: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换思想、方程思想、不等式思想、数据处理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等。利用开学前两周时间处理好衔接教材,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与初中截然不同。高中数学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必须要用成熟的数学思想、思维和具体的方法来驾驭知识。

3.注重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文化试题的研究。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十项基本理念之一,强调“数学文化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要求把数学文化“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课标给出了高考复习建议,逐渐由“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过渡到“以素养立意命题”。2017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在能力要求内涵方面,增加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增加了有关数学文化的要求。同时,对能力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使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具体。数学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是一种理性思维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而形成的数学史、数学精神及其应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挖掘教材,多开展数学文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4.以定时训练为突破口,提升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对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例题、习题和课时作业。我们充分利用编写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案》中的课时作业,每天定时训练一节课,坚持不懈地训练运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很多人没有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利用编写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案》中的学案,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在预习中质疑生成问题,遇到问题学生首先会独立思考,其次才考虑合作交流,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学习成长,不自觉中培养创新意识,实现了核心素养价值的培养。

2.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二

1. 数学核心素养的起源

在英国,数学素养被人们第一次提出并且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重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英国发表了题为“15~18岁青少年的教育”报告中,第一次提到了数学素养这个概念,而且这个概念是有着两方面的含义的:第一就是对于观察、假设等方法的理解,第二则是对于问题的认识程度和定量思考.在这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开始对中小学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2. 数学核心素养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在我国不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在普通高中的教学大纲中都提到了“数学素养”这个词语,而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素养”这个词语更是出现了十几次.但是对于数学素养这个词语的含义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由于数学素养被提到的十分频繁,所以在我国的学术教育领域也掀起了开始研究数学素养的热潮,虽然是理论方面的比较多,但是也是有着具体的实践的,这些实践基本上都是在中小学,又是以小学居多.而且近年来关于它的研究是有着逐渐降温的趋势了[1].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外在表征和构成

1. 数学核心素养的外在表征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一般数学素养比较高的人对于数学在自己现在或者是未来的个人生活、职业的生涯和社会的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和需求都是比较好的,而且他们也十分的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和应用.他们的外在表征有: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更加愿意强调概念和问题存在的条件;他们在观察问题的时候,也十分擅长抓住其中的关系,在认识问题的时候,也习惯于将已经有的严格的教学概念,比如说对偶、相关、非线性等概念做到更加的广义化,并用还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

我们所提到的数学核心素养就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它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而且还是需要学生在已经具有的数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数学活动,来对数学产生的感悟.从狭义的方面来说,它就是在真实的情境之中有意识的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等特征.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涵盖非常的多,主要有和数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数学的思维、思想方法、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以及数学文化、信念等.

三、高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对策

我们在上文中已经对数学素养的内涵、起源、外在表征和包含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也明白了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高中的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就是:使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掌握在未来的生活中所需要的数学素养.在高中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培养,以下就是具体的培养对策.

1.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的层次性

在教师教授新的数学内容时,他需要知道知识的基本结构,因此来延伸教学内容的内涵,同时还需要了解到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学习方法和他们的思维等.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新鲜性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欲望,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结果.比如说给出他们一个特例,让学生来总结出一般的结论,或者是要注意变换题目的条件,来引申出另外的结论.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学习,不再是之前的那种数学即教师一味的进行灌输式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学效率不高,也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的脑袋来代替教师的嘴,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好方法.

对于数学思维层次性的培养还可以通过习题课和复习总结课来进行落实.比如说习题课,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很有代表还要具有针对性,通过对于习题的练习,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习题课也主要有两个环节,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主要是审题环节和习题之后的总结环节.这两个环节都是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完整性复习总结课也需要注重数学思维的螺旋式的上升培养,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和归纳,这样就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秩序性和层次性[3].

2.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于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因为这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路径.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加入数学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可以获得最基本的技能.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首先,基础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这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需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的教学本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再次,要积极的传授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思路.数学学会只是基础,会学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这些都是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

在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时候,可以从这两点进行:第一就是要注重对于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让学生可以清楚的指导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第二则是要加强学生的建模能力的训练,先构筑数学模型,然后再用数学方法和理论来探究出最后的结果.

3. 强化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培养

想要让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更加的好,就不仅要注意教授他们具体的解题的方法技巧,还要注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方法的培养,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较好的数学品质等.数学本就是一门逻辑性十分强的学科,所以在数学的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也成为了基本的数学能力之一,更成为了数学素养中的核心.它包含了综合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等等.所以说对于高中的数学教师来说,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是一个大的任务[2].

数学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它的演绎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教材或许并不完整,因为在教材中的很多公式、定义的发现过程都没有很详细的给列出来,呈现的只是很完美的结论.这对数学教师的要求就更加的高了,需要教师在上课前深入的研究教材,对于教学的内容还应该精心的设计,改变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让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进入数学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同时还要积极的教给学生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比如说:可以给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问题的情景,积极的引导他们去主动的思考和学习.更加详细的来说就是,根据概念和定义等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根据数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等等.

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的强调要以学生为课堂上的主体,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也变得十分重要.对于高中数学来说,在新课改的持续进行下,高考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不再相冲突,而且还更加的注重对于数学素养的考查,因此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但是当前在我国的高中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因为数学的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是比较丰富多样的,它涵盖基础的知识、数学的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所以我们在提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对策时,也是从多个方面出发的.通过提供全方位的对策使高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康世刚.南非.10-12年级国家课程大纲·数学素养.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

[2]史宁中,孔凡哲.“数学教师的素养”对话录[J].人民教育,2008(21).

3.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 中学数学 学生素养 培养途径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是一种应用工具,还是一种理性思维模式,上升到更高层次来说,更是一种素养,即数学素养。在一般教学理论中,数学素养指的是在应用知识的基础上,对数学基础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应用的意识与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转换思维模式,随机应变,发挥自身数学素养。例如,有些学生对数学公式掌握得非常好,但在应用数学题中却得不到正确解答,或者只能在题目中解答,实际生活中无法应用,导致所学数学知识根本没有转换成一种素养。再如一些不再从事数学专业工作的人,数学公式、定理与解答方法早已忘记,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很好的数学逻辑思维与理性判断思维,在工作与生活中,面对数学应用,能全面思考、思路清晰、做出缜密解答,这种能力就是让人一生受用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来说是指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进行转换,从数学角度,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科学的判断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专业层次来说,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习者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能通过数学背景和本质素养,运用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身的数学思想素养。解决问题的时候,态度明确、观点科学、思维清晰,既能运用数学定律,又能结合新思想、新概念的数学素养,面对现实中各种问题,能够有条有理地进行简化和量化,从数学思维出发,从事物各个角度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素养。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1.教学设计兼顾知识取向和文化取向

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包括知识取向和文化取向。知识取向主要指教材上的知识内容。在这一部分中,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文化取向理念在于以学生为中心,融入一些数学历史文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一部分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例如,讲“勾股定理”这一课时,可以讲述我国古代《九章算术》中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既能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又能了解我国数学史,并产生兴趣。实际上,知识取向与文化取向是相统一的,知识是部分,文化是整体,学生在整体中接受部分知识并不冲突,反而有利于对知识的吸收。

总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尽量融入所学知识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数学家的事迹等,考虑相关内容包含的数学素养,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不知不觉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好习惯。

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众多学科中,数学是锻炼人思维模式的主要科学,反之,思维则是数学的灵魂,因此可以说,数学和思维是紧密相连、融会贯通的。学好数学,要以思维为基础,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便能得到提高。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小学知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剪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进行拼凑,让学生体会可以通过辅助线的方法把三个角转化在一起。这样做不仅能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还能通过引申,让学生的思维从实验几何上升到理论几何高度。另外,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培养思维模式。设计的问题要充分体现出知识的衔接和过渡,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引导性,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自然、迅速地联系新知识。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的设计和细节的关注,时刻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目标,在学习数学知识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

3.通过教学评价检查核心素养

学校中最直接的教学评价是作业和考试,教师设计考试试题时,既要遵循教育部课程标准,准确反映数学学科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又要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注重对学生素养的考察。所谓的维度,指要考查的知识技能。梯度指考查的试题要有阶梯性,对于不同解答能给出相应的具有阶梯性的合理评价。相关度指同一试题里面,考查的知识点要做到交汇,可以是章节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也可以是学科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

总而言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既要有微观的小目标,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又要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大目标。教学过程既要有组织学生求知的活动,又要有组织学生提高核心素养的活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注重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和发展,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思维模式得到锻炼,做事严谨、清晰,分析问题全面。

三、结语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维模式处于较为容易锻炼和培养的阶段,数学作为一门能够优化人思维模式和处事态度的学科,教师要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敏,吴宝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数学),2015.04.

[2]王冰.教材分析——从宏观到微观[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5):29-31.

4.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四

蓬溪县明月镇初级中学校 邓波林

【内容摘要】 数学素养是数学学科所固有的内蕴特性,是在人的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品质融于身心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核心素养 培养途径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仅仅当前所有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新课程,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教师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拓展,为增强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体现,思维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学生缺乏数学思维,便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与代数这部分知识,其涉及的三个函数、方程等都可以使用函数来进行统帅。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代数函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各个数学知识点,从而全面提升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显然必须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这是新课程对每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中学数学教育在其目标、课程、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面对21世纪数学教育改革的挑战,数学教师在提高数学素养的同时,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广泛涉取各种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1.提高自身的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它是教师的逻辑思维水平,以及组织与处理教材能力、运用文字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对数学语言的表达,不仅要求有严密的科学性,而且要有艺术性。当你能把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起来的时候,那你做为一名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也就让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魅力大大提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这种方式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于数学教学中,有时会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也可以选择不同教学模式来学习,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的长度进行动画演示,学生很清楚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结论,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演示了其对应角,学生又很轻松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结论,从而深刻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在讲授同类二次根式概念时,我设计了 “找同类二次根式朋友”的游戏。事先准备好配组的同类二次根式卡片,上课后,每人发一张,让一个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同类二次根式的朋友,找对的同类二次根式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学生在愉快专心的气氛中迅速掌握了确定同类二次根式的法则,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法则也在同座讨论中得到顺利解决。全班学生个个调动起来,也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互帮互学的精神风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5.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五

一、言传身教,教师做好切身示范

身为高中政治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自己做好课堂上的政治语言专业化和标准化。学生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难免产生倦怠,教师需要适时的协调和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氛围。课堂中教师使用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战士,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语言怎样„„”由此可见,语言对于课堂教学甚至于学生的兴趣培养都至关重要。高中政治课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抽象性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难以理解和领悟的。教师在课堂上如果总是一味的灌输知识,只会让学生失去对于政治的兴趣,相应的就会减少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了。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提高政治成绩,那就一定要把政治课给讲活讲透彻,讲出自己的特色和风采,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兴趣。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意见,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想,突出和强调学生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改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跟随教师一起,产生对政治课的兴趣。

在目前的教学阶段,大部分学校都已经普及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借助的媒介有很多,比如课前搜集相关的影像资料、音乐、图片等等,学生在上课伊始观看相关资料,会在脑海中将资料与自己预习的情况对应起来,形成基本的认知和理解,不至于在一上课的时候就走神。教师可以利用的形式还有多种多样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在观看或收听完影像资料以后一起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最后由一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谈谈对于资料的认识和对于本节课的期待目标,这个时候每位同学都大致浏览过课本内容,对于基本的知识点都有所了解了,就会提出自己的期待和疑惑。学生带着疑问来听课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教师要使用规范的学科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强调课本上每节课的关键词,那些出现频率极高的部分就是学生最需要掌握的部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加深对关键词的印象,更加有利于课下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师鼓励学生使用政治语言

学生有了对于政治基本的兴趣之后,就该学会使用政治语言了。学生在课堂上,课堂下,考试中,练习中都需要使用专业的政治语言。政治语言不仅仅帮助学生理解政治,贴近政治,更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政治的基础。政治的时代感非常强,十分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或者最近的新闻,并将其与我们课本上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使用政治语言把事情的始末叙述出来。比如身边看到的广告,电视上的新闻,课外阅读的文章等等都能体现出政治语言的使用,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政治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设计教学导语,导语与政治学科语言相结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语的形式有多种多样的,比如,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作为教学导语,讲故事是任何学生都不会抗拒的方式,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使用悬念式的导语,给学生留出自己想象的空间,使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思维。教师选择的事例也十分重要,既要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又要保证使用政治语言叙述出来,教师要暗示学生可以就地取材,通过教材上的原理解释这件事情。

在课下的时候,教师也要监督学生在随堂练习与训练中注意政治语言的规范性、合理性。不能过度的使用政治语言造成语言的赘余,也不能太过于缺乏政治语言,学生要做到张弛有度的使用和应用。只有把理论上学到的知识点落实到练习当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掌握政治语言的应用,才能真正的深入学好政治这门课程。

三、学生要多观察生活,强化训练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多多观察生活,生活中有很多政治现象是可以与我们的知识点密切结合的。学生只有在平时多练、多想,才能将其变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政治思维。

具体来说,教师要监督和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平日里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明白政治语言和政治思维的使用一点也不能放松。引导学生了解面对困难不能轻易放弃,因为总是有解决的方法的。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相关的解决思路,比如说是不是思路的问题,可否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或者是否有漏掉的知识点导致我们对答案产生了偏差等等。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时间,多让学生思考和发言,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反应,了解每个人的优势所在和薄弱环节,才能够对症下药,针对每位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调整和帮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发组织类似辩论、演讲等小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帮助学生熟练政治语言和政治思路,是学生的政治语言保证准确、规范。在这样的训练下,学生就能熟练的运用政治语言,从而对政治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进而学习的自信心就会大大的增加,形成一个学习政治的良性循环。

四、遇到问题教师及时解决和反馈

高中时期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关键的,这个时期的学生对许多事物都很好奇,个性化很强,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身为高中政治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协调好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还要注意多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实际的教学安排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疑惑。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互动,鼓励学生自己发表想法和意见,遇到讨论激烈的问题,教师可以适时的进行指导,从而形成高效的政治课堂。教师必须做到及时反馈,当堂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发言,每节课都抽出最后的时间来做个小结,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遇到的问题和接下来的学习目标,使教学有方,学习有用,学生有为。

高一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

1.挖掘教材资源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是学生素质培养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依靠于教材课本,所以说,高中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宝贵财富。这主要表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概括了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在社会生活和学校学习中应当遵守的社会准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日渐成熟的道德规范、法律条文、八荣八耻、公民义务,学习知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等观念思想,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责任感,热爱祖国、珍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的观念等等。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优势,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程内涵,向学生们传授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的义务和责任,需要遵守的道德、法规和纪律以及行为规范。

2.加强思维逻辑的培养和引导

思想政治课堂主要就是为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思维逻辑进行培养,学生是否能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十分重要,同样是否能具备一定的思维逻辑也很重要,因为思维逻辑是各项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决定者,加强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和引导工作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基本途径之一。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主要對学生进行教育、监督和管理,从思想到行为重在引导,传统的教育形式主张一切听从教育工作者的安排和教学,教师的作用就是领导学生进入学习内容,传授给学生知识。而现在的引导与传统模式中所谓的引导大不相同,教师秉持着一些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行为者,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即是一个培养和引导其思维逻辑的过程,比如教师向学生呈现案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加之教师的多次引导,学生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其思维。所以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要发挥其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帮助学生解决困惑的作用,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这样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也是核心素养不断提高的重要条件。3.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可以是通过练习完成,而练习其实是对教材知识的运用与延伸。教师在给学生布置练习时,一定要选取能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核心素养的题目,并且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案,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无形之中把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4.联系社会实践

6.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六

基于培养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策略

摘 要: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强化知识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形成科学观念,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要在作业设计上下功夫。文章在分析作业设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阅读物理学家传记、物理学史,互联网+作业,实验设计等作业类型来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中学物理、核心素养、作业设计

一、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育部在2015年10月下发的《普

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正式提到了“物理核心素养”,并把物理核心素养界定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要素。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不难发现核心素养的建构,尽管落脚点是学生“身心发生积极、健康的变化”,但却是建立在物理学科的基础上或以物理学科为载体来实现的。作为中学物理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要加强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要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掌握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迫在眉睫。

二、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具有神奇的魔力,它可以用成果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传统

教育的影响下,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只关注物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在探索物理知识时所用到的科学思维,以及探索知识时的不畏惧权威、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围绕物理学科的特征与核心素养的内容,教师除了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外,还应在在作业设计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都知道物理来自于生活,尤其是初中物理所学知识与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息息相关。但这些现象却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的亲身体验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作业设计上,教师要善于结合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模型,通过让学生阅读相关物理学史,物理文化,物理学家自传等,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在精心设计的作业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科学方法,培养学生逐步具有科学观念。我们的作业设计,应为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服务,围绕提高核心素养

而努力。

三、作业设计类型

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结合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可以将作业与物理学史、物理文化、当下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的物质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模型,学会质疑。亦或是适当布置一些实验设计类的作业或者让学生自制学具,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以及动手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掌握获取知识的物理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善于动手的能力,体会物理学家敢于质疑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态度与责任,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在作业设计上采取以下措施:

1.预习作业采用学案与微课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特点来设计学案或

微课,时刻贯穿物理学史,例如牛顿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电磁感应发现的过程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复习作业引入“互联网+作业”模式。学生网上查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查阅资料或视频来让学生体会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讨论雾霾天的治理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在作业设计中加入实验设计或制作学具等环节。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后实验设计及自制学具的作业,例如制作简易望远镜、自制水滴显微镜等。由于此类作业难度较大,可以分小组进行,也可以开展小小创造家的社团活动。

3.在作业设计上,不仅要注重学科内的知识整合,还要重视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实际上,语文和物理作业相结合,学生兴趣会大增。例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

河落九天”,通过分析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物理现象、问题的意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作业设计案例

以下面以八年级上册:《光的颜色 色彩》为例。

预习作业:

1、查阅色散现象的探究历史,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敢于质疑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及物理学家探索规律时的艰辛与不易、坚持与不懈,唯有善于观察,乐于提问,不畏权威,实事求是才能发现物理规律,找到问题的答案。

2、如何得到不同颜色的光,比如说黄色的光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得到?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色散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思考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巩固作业:实验或亲身体会为主

1、收集生活中与光的色散有关的

现象,进一步了解光的色散;

2、在网上或向摄影师请教照相机滤色镜的作用及滤色镜的种类;3.分析农作物种植在绿色大棚中会怎样?在学习完课程内容后,学生心中会有很多疑问,对光的色散、滤色镜、色彩充满了好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体会到自然的奇妙,同时认识到人类的智慧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业提升:

1、在知道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光的色散现象后,请同学们动手制造彩虹;

2、动手将各种颜料混合,进一步理解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的不同;此类作业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能力、动手能力、感官感知能力。

五、结语

7.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七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对道德事件的热点关注,那种陈旧的宗教教学已经不再符合现代社会,特别是青年学生的要求,他们想要的不仅是基础理论知识,更是一种能够提高他们精神气质素养的历史教育。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使尚未踏入社会的青少年能够在内心形成一种正确的宗教道德意识,课堂教学的作用十分重要。为此,在不违背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下,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扩充,使师生共同感悟宗教的智慧。

2. 打破教材框架,构建知识体系

关于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如下写到: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由于人教版的教材是按照专题的类型进行编写,这两部分是分两个课时安排的,笔者尝试打破教材的框架设置。

在基本完成对佛教、道教传入产生的时间背景的介绍后,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宗教是在该时期产生传入的原因,引出对于东汉混乱政局的讲述。这是本课根据课标对于教材讲解顺序作出的调整,更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历史事件之间横向联系的思考。

从宗教教义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宗教能够传播发展的原因。结合补充史料秦始皇和汉武帝对于长生不老的渴求,以此引出这两种宗教的产生传播与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密切相关,汉明帝的金人托梦也足以见得,佛教在上层统治阶级中的影响。东汉时期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使百姓对现世失去了信心,而佛教的教义是让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去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来世幸福。这麻痹了人们的思想,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很多平民百姓因为反抗遭镇压无法摆脱被剥削的地位,便把希望寄托来世,虔诚信佛。

早在西汉时期,董仲舒所倡导的天人感应学说,也是在灌输一种神秘主义的谶纬迷信思想,为道教的传播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而道教的广泛传播更多的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这里所提及到的秦始皇、汉武帝、董仲舒等人物形象、内容与之前所学到的有所不同,也使学生感受了更加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在打通知识点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其辩证历史分析的能力。

3. 培养道德意识,感悟人生哲理

本课的教学目标旨在适度的培养学生的宗教道德意识。佛、道教的基本教义的讲解这一部分的灵活性最大,也是本课重点所在。

佛、道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因果报应、因果三缘、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等等,其中,对因果三缘,“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这些有利于道德教育的内容,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感悟,可以与日常生活或者熟悉的历史情节相结合进行重点讲解。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与佛教的思想相近;而因缘法则也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认为宇宙万物皆以内因外缘而形成,牵一发而动全局,因此在行为之前,要综合考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因缘关系,不宜人为地割断各种关系。我们能够相遇,成为师生,同班同学,也是一种缘分,要彼此珍惜。

不可否认,宗教文化中迷信的“长生不老”的思想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特别是被邪教所利用时。然而,对于宗教思想也不可全盘否定,应该站在道德的层面去看待。众所周知,提到中华文化,孔子文化是不容置否的,自从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以后,在后期又与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走向世界的孔子文化。孔子文化所宣扬的是对现世世界的思考,“未知生,焉知死”,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也一直倡导着这种关注人本身的现世思想,可是,基督教文化也依然潜移默化的对他们的思想产生着影响。

4. 结语

8.例谈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初中学生 历史素养 培养

所谓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在日常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中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表现为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评价,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及对后人的启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方法论,也称唯物史观。

在讲授《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时,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鸦片战争的发生原因、结果、影响、失败原因、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分析,帮助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问题。

一、鸦片战争前的英国与中国

1.英国的情况

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2.中国的情况

鸦片战争前,中国古老的大地上依然是刀耕火种,生产力落后,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阻止外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入侵,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这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上史实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二、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

1.英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由于自身实力的增强,英国对外到处侵略扩张成为可能。英国的对华贸易逆差、走私鸦片。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对市场和原料的需要,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2.当时中国地大人多,有很大的潜在市场,英国侵略后可获得可观的利润。中国当时的落后使英国的侵略成为可能。英国以中国人民禁烟为借口,将侵略矛头指向落后的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3.清朝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和传统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原因是中国人的生活资料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大多数中国人很穷,没有多余的钱购买英国的工业产品。

4.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影响到英国商人的利益。

鸦片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影响了英国商人的利益,根本原因是英国通过战争手段打开中国市场。

三、鸦片战争后中国政治和社会矛盾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

1.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2.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以上变化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四、鸦片战争后思想文化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受到清朝战败求和的刺激,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开始关注世界的变化,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思想。

以上史实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五、鸦片战争的影响

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攫取的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材料,逐渐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中国,客观上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西方列强各国的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丰富的廉价原料,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六、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一是清朝在经济、军事上的落后。二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官员不敢发动人民群众。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敌不过资本主义制度。

七、鸦片战争对我们的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努力学习,立志报国,建设强大的祖国。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探讨鸦片战争的相关问题,初步培养初中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9.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九

通过全员培训的学习,本人切实的感觉到了自身的提高,感谢每一位授课老师精彩的讲课。此次的培训学习,使自己的理论基础,道德水准,业务修养等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增强了做好新形势下本职工作的能力和信心。参加本期培训本人主 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和收获:

一、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增强了对学习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培训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提高业务知识的最有效手段。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是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社会,其知识更新、知识折旧日益加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人,要适应和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通过培训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要面对不断更新的工作要求要靠学习,要靠培训,要接受新思维、新举措。要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创新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应对竞争挑战。我真正认识到 加强培训与学习,是我们进一步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的需要。加强培训与学习,则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最直接的手段之一,也是我们提高业务水平的迫切需要。只有通 过加强学习,才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组织重望,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

二、通过学习培训,使我清楚地体会到要不断加强素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1、是要不断强化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全局意识”,是指要站在全局的立场考虑问题,表现在政治上是一种高度的觉悟,表现在思想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表现在 工作上是一种良好的姿态。要求我们用正确的思路来思考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要求我们要有超前的思维,要有悟性,有创新精神,而不是仅仅做好自己负责的 那一方面的工作了事,要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牢记“全局意识”,自觉适应目前形势发展需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 感,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和调整好精神状态,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要树立群众利益第一位,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的原则,始终保持健康向上、奋 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勇于攻克难关的进取意识,敢于负责,勇挑重担。

2、是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熟练工作方法。要学会沟通与协调,要善于与领导、职工、相关服务单位进行沟通,要学会尊重别人,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要经常反思工作、学习和生活,把反思当成一种文化,通过反思,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3、是要敢于吃亏、吃苦、吃气,弘扬奉献精神。“三吃”是一种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奉献精神,是社会的主流风气。就是要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宽以待人。要多体谅他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即使别人犯了错误,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计较,以免因小失大,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要树立奉献精神,树立“吃苦、吃亏、吃气”的思想。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忍别人忍不了的事,严格要求自己。

4、是要宽宏大量,学会包容。包容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拥有博爱的心,博大的胸襟,还要有一份坦荡、一种气概,包容是赢得朋友的前提,包容是人生的财富。包容不等于迁就和放任自流,包容别人的过错,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改过,与人相处要学会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做到心理相容。

5、是要注重文明礼仪,增强综合素质。文明礼仪是生活和工作的根基,是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防线。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文明素质,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 的精神财富。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我们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文明事,说文明话,让文明礼仪成 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让我们的素质上一个台阶。

6、是要廉洁自律,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廉洁勤政,严格自律,自觉接受监督。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制度和规定,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要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 力量去感召人、凝聚人,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职工中树立廉洁从政、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10.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十

篇一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学科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历史学科思维是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构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明确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关系。

一、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等。

篇二

八月一日,我有幸参加了XX市举办的“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论坛”主题继续教育培训会,两天的培训日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X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21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2、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褚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3、创新与合作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x教授在分析我国国民素质的短板问题时利用中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对比,清晰的分析出我国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那么基础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落后,教育质量等于分数第一的评价方式很浓厚,中小学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4、作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怎么做的问题

x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

第一、中小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课程体系。

第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理念。

第三、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第四、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

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篇三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11.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十一

一、培养团队归属感

团队应该强化“团队归属”意识,培养团队归属感。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多加入些集体性的体育游戏项目,强化小组划分,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们在集体活动中强化团队归属感,提高团队意识。

如果要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就必须克服狭隘的个人主义,反对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结合集体性体育游戏来培养团队的归属感,深刻理解团队意识的内在含义,并把它内化为个人意识的一部分。

团队意识并不排斥个人意识,但个人必须与团队的行动保持一致。团队是个人的根本,要有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符合团队的需要。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结合集体性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为共同的目标并肩作战,强化团队观念。学生们就会慢慢地意识到自己属于团队中的一员以增强团队归属感,逐渐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因此培养团队意识就是培养学生体育品德核心素养。

二、培训竞争意识

社会的向前发展离不开竞争,人类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竞争。在学校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不仅能够对提高学生的成绩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比赛当中,对手激烈地竞争,使团队意识得以集中展现,学生在竞争期间教师一定要参与其中,对活动给予高度的重视。但是,平时在开展集体性体育游戏项目的时候也不应该忽视这种竞争意识的培养。团队意识并不是只有在赛场才需要,在日常的训练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培养竞争意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与对手之间形成竞争意识;二是在团队内部也要有争先争强的竞争意识。两个团队为了自身获取最大的荣誉,必然会促使团队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而团队内的争先争强能够促进整个团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平时的集体性体育游戏活动中,强烈的竞争意识表现为整个团队异常活跃的势态。可以说这种激烈的拼搏就是竞争的表现,正是集体性体育游戏项目在促进学生团队意识形成的独特表现。团队的管理者鼓励团队之间的竞争,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将这种良性的竞争持续下去,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同时竞争意识也是学生体育品德核心素养中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三、增强责任意识

当今社会任何性质的团体都越来越强调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同样,责任意识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也是一项必须具备的素质。体育游戏中强调集体性,这个集体具有相同责任意识,具有共同的目标。比如说在团队活动中队员之间存在互相保护的责任:一场篮球赛或足球赛每个队员都肩负着为全队的荣誉奋力拼搏的责任。

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呈现出互动关系。良好的责任意识能够使团队更加团结,增强在集体性体育游戏项目中各个团队成员的团队意识;同样团队意识强化了集体性体育游戏项目中责任意识。从这个意义来看,责任意识是集体性体育游戏项目不可或缺的主体意识,它会变成使其团队意识提升的内在动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他们从一开始就传授着崭新的思想和观念,形成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因此通过开展集体性体育游戏项目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且渐进的过程,需要意志的支持和长期的集体性体育游戏活动。体育教师在集体性体育游戏项目中给学生创造了承担责任的机会,让参赛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责任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也是体育品德核心素养的因素之一。

四、强化纪律意识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该努力培养遵守纪律的意识。在集体性体育游戏项目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遵守体育游戏规则,以此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集体性体育游戏同其他类型的体育游戏一样,有它的规则和要求以及正误的判定标准和奖惩办法。所以,参加者在体育游戏中既要表现出为成功而全力拼搏的精神,又必须以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和游戏纪律为前提。因此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场体育游戏竞赛的胜利,往往需要学生们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集体性体育游戏项目可以消除学生之间的矛盾,增进彼此的友谊,培养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同时集体性体育游戏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要求学生在体育游戏中要有克服困难、勇于拼搏的品质和勇敢向前的团队合作意识。以一场足球赛为例,几位学生在进攻、防守、助攻等方面都尽自己的一份才能,每个人都在为完成自己分内的任务而拼搏,为了比赛的胜利而尽职尽责,互相帮助,为球队的荣誉都尽力做到最好。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战无不胜的信念,使他们懂得只有同心协力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才能赢得团队的荣誉,从而增强纪律观念,懂得不能因犯规而被罚。

在小学教育背景下,开展集体性体育游戏项目,学校存在重视游戏性而忽视纪律性的现象。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集体性体育游戏项目能够促进团队意识的形成,然而如果在体育游戏中忽略纪律这一重要影响因素,就会使团队的发展过于自由化、松散化,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它必然影响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团队各成员应该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位置,认识到纪律在团队中重要作用。一个团队,如果缺乏严格的纪律来约束,就会出现混乱,就无法形成纪律严明、积极向上的团队。因此,强化纪律意识也是体育品德核心素养中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12.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十二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本质

引言

核心素养作为研究热点, 正从国外转向国内, 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其与教学的传统结合起来, 可以寻找到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基础。高中生物学科作为自然学科较高层次的知识教学, 重在让学生通过生物学习形成基本的生命观以及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需要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作一些理论层面的思考, 以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这种理论思考的目的不在于形成多么高深的理论, 而在于给自己的教学提供一个类似于默会知识式的指引, 或者可以理解为一种朴素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高中生物的学科本质与核心素养的联系

核心素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 但从复杂的表述中可以提出这样的理解: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形成的基本素养, 是知识、能力与态度的综合体现。从这一表述来看, 学科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三维目标有相通的地方。但是,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又不完全是三维目标, 因为三维目标是相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而言的, 是面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态度情感而言的。核心素养则不同, 其更具社会意义, 强调从社会良性发展需要的角度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必须形成的基本素养。

生物学科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 从21世纪初的风靡一时的“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 到当下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驱动作用的体现, 无一不彰显着生物技术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 高中生物教学的意义显然要超越考试评价的层面, 要从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来实施教学。而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 又不可能是一个空中楼阁, 需要将之与传统的教学理解结合起来, 尤其是要与生物学科的本质联系起来, 笔者亦以为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有研究者指出, 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可以从生物概念理解、生物探究的过程、生物科学的能力等角度来进行。而生物学科的本质, 是指向“生命”这个关键词的, 自然界里的生命经由亿万年的发展, 在生物学家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 这套理论体系可以成功地描述生物的发展过程, 可以预测生物发展的方向, 因此被证实是一门科学学科。同时, 生物学科在具有自然科学基本属性的基础上, 又具有特有的研究范畴与体系, 譬如其是研究生命观与生物学观点的, 而这一点与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必然要用到科学领域的探究, 此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的奥秘, 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领悟基本的科学方法, 形成思辨、质疑的思维品质。而这种能力向学生学习品质延伸, 就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说得再具体一点, 高中生物涉及生命的本质特征, 涉及不同生物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以及生物的多样性等“生命是什么”的问题, 涉及以细胞分裂、分化及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调控过程为研究对象, 以基因的本质为研究主线的“生命活动怎样进行”等问题, 很显然, 对于这些问题的学习与思考, 可以让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质性思考, 可以在搭建生物学科框架的基础之上, 让学生通过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并以之为基点进行发散, 进而形成核心素养。

二、如何基于生物的教学实践培养核心素养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几经实践与思考, 提出如下几个思路供同行们参考, 并希望得到有益的指正。

思路一:利用概括能力整合生物知识网络。高中生物教学中, 一定要让学生对整体知识形成一种宏观认识, 这是建构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的关键, 而这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用课程专家的话说, 概括能力是学生学习最需要的能力, 对生物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 就是对不同概念进行内化, 对不同体系的知识进行脉络探寻的过程。通常情况下, 教师可以从细胞、新陈代谢、稳态与调节、生态系统、生物进化、遗传与变异等角度, 给学生渗透进化思想以及系统论与生态学思想。而有了这两者作为知识概括的总纲, 学生一般就可以对整个高中生物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这种基于生物学科的概括能力的提升, 其实也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中去。其显然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思路二:基于思想方法寻找生物学科的学习品质。生物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 是有一些基本的思想方法的, 从生物概念的模式 (即生物学习过程中对事物形态以及表现方式等) 建立的角度, 建立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建立对细胞周期、碱基序列等的理解与分类等;又如经典的生物模型的建立, 如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 细胞模型结构的建立, 种群增长模型的建立等, 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 自然也就有了一个让学生不断地认识基本概念, 进而形成模型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思想方法的运用, 可以让学生超越知识层面, 形成一种方法论。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路三:精选探究活动, 设计并实施。高中生物教学从内容上来看, 还是非常多的, 因此生物学科的探究总难以落到实处, 如何协调这个矛盾呢?笔者的观点是精选其中若干个探究内容, 将探究充分进行。如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就可以多花一到两课时的时间, 让学生在其中观察细胞, 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产生新细胞, 进而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无论是显微镜的操作, 还是装片的操作, 还是进一步的观察与比较, 都需要让学生亲身参与以形成深刻的体验。在此过程中所用到的实证思想, 以及若干个逻辑推理, 都可以让学生形成探究认识。这个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讲, 就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

三、生物核心素养的理解实施贵在落地有声

像很多课程改革的概念一样, 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的一大隐患, 就是理论的高调与实践的偏差。因此笔者以为, 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 贵在“落地有声”, 要让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经历一些丰富的过程, 以真正提升他们自身的核心素养。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一个经典的教学理念, 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生物学科的学习本身并不困难, 难的是学生的知识构建与学习体验。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如何走出知识的机械理解的层面, 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高效构建生物知识, 原本就是生物教学的一大挑战。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考虑这个问题, 更需要教师付出努力。笔者的观点很简单:真正结合课程标准与当下先进的教学理念, 真正将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落到实处, 在此过程中将素养方面的内容适度显性化, 就可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3.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十三

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还需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真正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就必须突破现代语文教学的约束,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需要以现代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积累经验,大胆地进行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最适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对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解 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来,更具深度与广度。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比如在小学识字写字训练时,应一方面

 注意到学生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其对学生在文化熏陶方面的优势。

二、新课程下的角色转变首先需要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

新课程体系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注重角色转换是教师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语文新课 

 程的成长而发生的,是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建构。教师要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使之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就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因而语文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界定自己的角色。

三、语言建构与运用

这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的积累、感悟与整理,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并内化为个体的言语经验、言语技能,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  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四、优化学习过程

1.在课前导学方面。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要在充分分析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与预习单。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就是要完成预习单,并带着问题和学习收获学习新的知识。比如,教师在设计《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的教学导学案时:(1)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该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对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但是其注意力不稳定。(2)要充分了解本课教学内容。(3)要设计具体的导学内容和预习单:以唐代诗人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引出“天山”一词,进而引导学生对《七月的天山》中所描写的具体景色等进行探讨。

 2.在课前要求。学生阅读课题,搜索有关天山的资料,了解作者,并让学生思考《七月的天山》的写作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描写景色地点变化的句子等问题。然后,学生就可以按照教师所设计的预习单,带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课前预习,从而为课堂中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打下基础。

上一篇:关于勇气的文章下一篇:信访稳定工作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