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产业调查(精选9篇)
1.旅游文化产业调查 篇一
亲爱的同学们:您好O(∩_∩)O
近年来,在各种条件的支持下,上海动漫有了一定的发展。出于对动漫的热爱,我们选择了一个关于上海动漫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设计了调查问卷。您的回答将对我们的研究有重大意义,希望您能抽出一点时间填写,谢谢!
调查问卷
性别:男()女()
年龄:小于19()19()20()21()大于21()
学历:大学专科程度()大学本科程度()
1、您是动漫爱好者吗?
A是B不是C两者皆非
2、您喜欢上海出产的动漫吗?
A喜欢B一般C不喜欢您在上海玩过cosplay 等与动漫有关的活动吗?
A玩过B没有C想玩
4、您平时会在上海买有关动漫的物品(书、VCD、装饰品)吗?
A经常B特别喜欢就买C一点都不感兴趣D其他
5、您参加过上海举办的动漫展?
A参加过B 没有
6、您认识以下的上海的动漫公司吗?
A完美动力B 37数码C水晶石D环球数码E西基F河马 G 基本上不认识
7、您认识以下上海举办的动漫节(或展会)?
A上海卡通动漫节(B2C)B上海海湾国际动漫节C上海CF03漫展(Comic Fantasia)
D CCGEXPO第六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暨2010卡通总动员E China joy F 不认识
8您对上海炫动卡通电视频道有什么印象吗?
A 有印象,还看过其播放的节目B 没有C听说过
9、您觉得上海的动漫文化发展的程度怎么样?
A较好B不错C一般D不怎么样E不了解
10、照目前的状况来看,你觉得上海动漫的发展前景如何?
A极具潜力B有看头C一般般D没指望了E其他
11、您觉得现阶段上海动漫最大的地方要改的是?或者说最致命的缺点?或者说比其他国家动漫相对处于劣势的是?
A动画技术B适应年龄C创意D动画形象E其他
12若有机会您会在上海从事于动漫文化产业有关的工作吗?
A 一定会B可能会C不会D其他
2.旅游文化产业调查 篇二
杭州湾大桥和舟山连岛大桥的相继开通, 极大地提高了镇海的区位优势, 使未来镇海成为大都市上海与海天佛国舟山的枢纽, 给镇海的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而上海世博会的隆重开幕, 更是给镇海旅游业提供了无穷的发展契机。随着镇海旅游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其对外语人才需求情况, 以及外语人才的受用状况日益引起重视, 怎样才能使镇海旅游业与外语人才携手共发展, 使镇海旅游走向世界, 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逐渐成为人们所关心的话题。本文通过对镇海与宁波其它地区, 如江东、鄞州、北仑等对外语人才需求的比较, 以及对外语专业学生的调查, 初步了解镇海旅游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状况, 剖析镇海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我们选取镇海、江东、鄞州、北仑等地区的30家旅游公司, 采取实地考察、调查问卷, 以及电话访问等方法, 旨在了解它们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意向。通过对比镇海区与宁波其它地区对外语人才需求的不同情况, 剖析镇海旅游业外语人才的需求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2.1 实地访谈
我们与旅游公司内部人员进行了交流, 交流内容如下:
1) 贵公司是否已经吸纳有关外语方面的人才?
2) 您认为外语专业人才从事旅游业就业前景如何?
3) 旅游行业哪一岗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最大?
4) 您认为证书重要吗?
5) 贵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及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
2.2 调查问卷
我们制定了两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 (1) (发出30份, 实收30份) 对象为镇海、江东、鄞州、北仑等地30家旅游公司, 内容涉及有关外语人才从事旅游业就业前景、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等15个问题。调查问卷 (2) (发出50份, 实收50份) 对象为高校外语专业学生, 内容涉及其对旅游业的了解程度、择业标准、就业方向等问题。
2.3 电话访问
我们就调查途中遇到的问题向相关单位进行了详细的咨询。
3. 调查分析
3.1 从镇海旅游业角度
镇海旅游业对外开放程度低, 其在外的知名度不高, 境外旅游发展较为缓慢。我们就镇海区与北仑区的比较, 进一步说明镇海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的问题。 (如图一、二所示)
由上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镇海的入境人数远远少于北仑, 自然外汇收入也不如北仑, 这些现象都是镇海旅游对外开放不足的结果。可以说, 镇海入境旅游发展程度低是镇海旅游业对外语人才需求量低的直接原因。
那么, 是何种原因导致镇海旅游对外开放程度低呢?我综合本小组的调查,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镇海旅游业发展不完善, 旅游氛围不浓厚, 仍处于起步阶段。镇海旅游没有同周围的旅游资源结合在一起, 产业集聚度低, 这就导致到镇海旅游的消费群体零散, 形不成规模。同时, 镇海旅游资源分属各个行业、部门管理。由于旅游主管部门统筹协调难, 镇海各地的旅游资源缺乏统一的开发和综合利用, 镇海旅游业走出去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
第二, 镇海开发的旅游资源的比较单一, 所做的宣传主要集中在招宝山、镇海口海防历史遗迹、九龙湖等几个主要景点的观光旅游上, 休闲度假、特色文化产品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开发不足, 缺乏竞争力, 对外吸引力小。而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人们更倾向于寻求休闲性的旅游方式, 更要求旅游形式的多样化。镇海旅游业单一的观光旅游方式已不满足人们的需求, 入境游客自然会转向其它满足其需求的景区。相比之下, 北仑旅游呈多样化发展。其乡村旅游持续火爆, 洋沙山景区、湿地公园、游艇和高尔夫等项目已全面对外招商, 大大吸引了外来游客。
第三, 镇海旅游业的基础设施落后, 其中影响较为大的是不便捷的交通。由于交通的阻隔作用, 镇海旅游始终独立于溪口—宁波—舟山的黄金旅游线路外。外地旅行社在安排旅游线路时, 一般不把镇海作为旅游目的地, 交通成为镇海旅游业对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虽然镇海现今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不大, 但外语人才在镇海旅游业的未来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据宁波市镇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 镇海旅游入境人数从2003年的0.11万人次增至2009年2.43万人次, 外汇净收入从2003年的85.74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326.26万美元。2009年, 镇海区区长陈召华镇海区旅游发展大会上, 充分肯定了镇海区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他指出, “近年来我区旅游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旅游行业主体逐渐壮大“ (陈召华, 2009) 。2010年, 在“宁波镇海区举行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研讨会, 宁波市市旅游局副局长苏少敏表示, “虽然镇海旅游发展底子薄、起步晚, 但增长迅速, 态势喜人” (苏少敏, 2010) 。这些都证明了镇海旅游业的发展有出无限的潜力, 而这对预要从事旅游业工作的外语人才来说, 是极大的契机和动力。
3.2 从旅游公司角度
由于镇海旅游业特殊的发展阶段, 宁波各大旅游公司大多从事境内旅游, 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少。据调查表看, 在未来三年, 镇海区的旅游公司仅需要三人以内的外语专业毕业生。不过当涉及各大旅游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 大多数都表示会朝境外旅游业方向发展, 也会更多地吸纳外语专业人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的一体化, 大多企业都看好镇海旅游的国际化, 也认为外语专业人才从事旅游方面的就业前景是良好的。
4. 结论及建议
综合调查表分析, 从镇海旅游业、旅游公司两方面看, 现阶段, 镇海旅游业对外语人才是有需求的, 但需求量较少, 不过从长远看, 镇海旅游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是会增加的, 外语人才从事旅游业的就业前景看好。
基于以上结论, 本组给出以下建议。
4.1 从镇海旅游业角度看
首先, 加大对镇海旅游业的投入力度, 健全基础设施, 改善投资环境, 明确其发展模式。根据镇海区旅游发展实际, 坚持“规划先导、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产业互动”的模式。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表明,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因此, 镇海旅游业的发展也要因地制宜, 确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旅游发展模式, 这将会加快发展该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 镇海旅游各行各业因通力合作, 相互扶持, 共同为镇海旅游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其次, 该区还需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其战略重点。主动参与宁波市“一圈四带”旅游产业的分工和布局, 充分发挥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 建设一批水平高、特色强的旅游精品, 构建以招宝山景区、九龙湖旅游区为龙头, 特色文化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并重的镇海旅游产业格局。
最后, 镇海旅游业还应关注其它旅游景区发展的动态, 取长补短, 不断提升旅游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为镇海旅游的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从旅游企业角度看
4.2.1旅游企业作为镇海旅游业的先行者, 应起先锋示范作用, 搞好自身内部建设, 将镇海旅游推向世界, 迎接旅游新时代的挑战。
4.2.2正确衡量外语专业人才, 提供可以学习的机会, 积极促进外语人才与旅游行业的互动。
4.2.3多了解国际的信息, 与国际接轨, 为未来境外旅游的发展打好基础。
4.2.4加强各旅游公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促进镇海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 为了更客观地研究镇海旅游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客观地看待镇海区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前景, 我组专门对外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经分析我得出以下结论:外语专业的学生在语言表达及运用方面占有相对的优势, 能够更好地将旅游文化传达给外国游客们, 让他们能更好地体会中国本土的文化风情。同时大多数受调查的学生表示对旅游这行业很是生疏, 不懂从事旅游行业应该具备的条件, 以及对自己能否从事该行业的工作抱满了未知数。不过他们还是看好从事镇海旅游行业工作的前景, 也会考虑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
因此, 根据该现象, 我组认为外语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基础。同时还应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改善择业就业观, 例如业余时间多参加职业生涯锻炼, 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等等。
参考文献
[1]黄永兴等.年轻人职业选择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N].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2.11, VOL19, (5) .
[2]纪俊超.旅游业发展与旅游专业外语人才的培养[N].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12, VOL21, (4) .
[3]刘维龙, 裴蓓, 程善兰.外语与苏州市旅游业发展关系之研究[J].大众科学 (科学研究与实践) , 2007, (14) .
[4]宁波旅游局.北仑区旅游局围绕主题打造特色旅游业[Z].2007-12-03.
[5]宁波旅游局.解读新的交通格局下镇海旅游业跨越式发展[Z].2008-7-15.
3.肃南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篇三
甘肃历史文化名胜众多,也是丝绸之路中间最长的一段,沿着丝绸之路带,星罗棋布着上千个乡村,这些乡村经济文化还很不发达,村民年收入2万左右。这一带资源有限,但是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除庆阳香包,各地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品。我们课题组在假期实地考察了甘肃张掖肃南地区文化产业,对肃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希望这个调查对我们甘肃省内其他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有借鉴作用。
肃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肃南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县,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既有华夏民族大文化的同源性,又有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丰富的民族文化、游牧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图腾文化和祁连玉文化资源,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是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肃南县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着力挖掘民族风情、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使地方文化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推动肃南文化大发展,就是要按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出的“1313工程”具体要求与肃南的资源特色、地域特性、文化特质、阶段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探索具有肃南特色的文化改革发展之路。”
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该县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着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品牌,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至目前,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0.41亿元,占全县GDP的比重上升为2.43%,法人单位机构数量达到75家,从业人数达到1226人,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中位居前茅。傳承无形的历史文脉,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将成为该县的潜在优势。
走访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对肃南地区文化产品生产进行了走访。发现肃南文化产品生产以私人制作或小作坊制作为主,没有形成企业化大规模。柯璀玲是裕固族服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裕固族皮雕的省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公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服饰传承基地,我们对她的公司进行了走访,尽管柯璀玲对裕固族文化传播、交流、展示以及观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充满信心,但是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独具特色的民族布艺堆绣、民族皮雕皮画、民族服饰、各类民族工艺挂件、绳艺沙画等没有继承人专门学习传统艺术品的制作工艺。访谈中她表达了将传统民族文化产品制作技术添加到大学课程中的愿望。
我们也走访了裕固族特色村寨,实地考察裕固族特色村寨建设。发现在肃南地区的一些村落在复原原生态部落,发展原生态旅游。但发展原生态旅游团队规模都普遍较小。
我们对肃南旅游发展也进行了考察。发现肃南地区旅游产业有如下特点:旅游季节性非常明显,不能常态化;旅游地点布局凌乱,不能构成系统的旅游链;旅游投资与人才没有很好的配合;旅游项目缺乏人才推进,营销人,管理人,设计人以及引资;传承与发展的思路不清楚;民族文化遗产保存与遗传面对人才,管理等问题。
目前肃南乡村文化产品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走访发现,表面上热热闹闹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政策持续性还不能受到信任,一些投资商还抱有持币观望的态度。肃南地理环境受到气候影响,夏季短暂,冬季漫长。尽管张掖旅游发展态势很好,但附近文化产业没有成规模效应。发展资金也没有保障,更没有专家指导,文化产品雷同多、创新少,文化产品效益并不乐观。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肃南也不例外,以音像业管理为例,其进口产品的内容审查、发行和市场管理、出版和复制分别由文化、广电、出版三个部门管理。由于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不至Ⅱ位,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一些更名改制的集团仍然保持事业性质,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千预较多,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缺乏活力。
同时,各级政府应加强道路、旅馆、餐厅、通讯、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传统农村脏、乱、差的局面,确保食住行方面适应城市游客对卫生、安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突出游购娱要素的“农味”。另外,农协组织必须有计划地加强对农村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尽快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接待服务质量,逐步摒弃衣冠不整、不修边幅、礼貌不周等农村生活不良习惯,改善农村文化产业接待环境与服务质量。
文化产业的法规政策不完善。我国尚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大法,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一些基本法律也处于缺失状态,导致地方在文化立法上受到限制,增加了地方立法的难度。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许多地区特别是未进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地区,尚未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肃南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普遍存在,当地非遗传承人柯璀玲告诉我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障碍,国家制定出台的一些文化产业政策在部分地区难以落实。
提高农村文化产业产品档次,突出自身特色。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服务产品大众化和雷同化倾向严重,缺乏特色,产品档次,难以满足城市居民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服务产品档次仅仅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产品和观光型产品为主的低层次上。
发挥行业协会宣传外联作用,实施整体促销。在各级政府扶持政策与财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宣传外联作用,通过互联网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整体促销,降低了促销总成本,其网页设计注意突出内容充实、查阅方便、说明详尽、联络通畅等特点,向城市客户群及时推荐农村文化产业产品与服务项目,不断扩大影响,以诚信为本招徕天下客。在国外有许多先进经验与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譬如1998年法国农委会组建下属机构“农业观光服务处”作为推广乡村旅游的中央机构,面向国内外开通“欢迎莅临农场”网络,设计的网页版块内容涵盖农场客栈、农产品市场、点心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九大系列,游客查阅有关内容可以做到一目了然,通过完善的网络预定系统、电话或旅行社预定乡村文化旅游活动行程都十分方便快捷。
4.旅游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篇四
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
为了推进我县三大产业之一的旅游产业突破发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在章登畅主任的精心指导和方庆峰副主任的亲自带领下,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历时数月,先后听取了营盘、石瓮、凤凰三个乡镇及景区管理处的汇报,实地察看了县内石瓮景区、牛背梁景区、凤凰古镇景区,并赴云南、四川考察了部分知名景点,通过召开各层次座谈会、走访相关人员、书面征询良策等方式,广泛听取涉游部门、旅游企业负责人和关心关注旅游产业发展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知名人士的意见。
经过讨论研究,集思广益,初步形成了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柞水旅游业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
1984年溶洞的开发,开始了柞水旅游业的起步。
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出的《柞水县关于优先发展医药旅游矿产三大产业决议》,从根本上将旅游确定为我县优先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
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打造“西安第二生活区”为目标,围绕旅游发展“三步走”战略,突出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特色定位,实施了一系列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三廊六区九点”旅游整体发展框架基本形成,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产业基础初步建立。
(一)主导产业地位明显提高。
近年来,县政府围绕建设陕西旅游强县和国家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积极培育壮大旅游产业,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品的对外影响力得到增强,产业地位不断提高,我县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省级旅游强县。
20决议作出后,我县又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决定》、《关于加快柞水渔鼓开发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打造柞水渔鼓文化品牌加快普及推广柞水渔鼓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农家乐发展的决定》和《实施意见》等相关产业发展政策。
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实施,使旅游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二)旅游产业各项指标稳步攀升。
2004年至,5年累计接待游客269万人次,门票收入3885万元,旅游总收入4.66亿元,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特别是,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县接待游客人数由2004年的3.8万人次上升到126万人次,门票收入由89万增加到1776.5万元,实现社会效益由1500万增加到1.95亿元。
旅游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社会综合效益大幅攀升,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显现,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生产总值份额由2004年的0.5%上升到20的15%。
(三)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20多年来,我县相继开发建成了天佛洞、风洞、百神洞、东甘沟银杏园、县城三道井公园和橡胶坝蓄水项目等景点,特别是近年县上强力推进牛背梁、秦楚古道、凤凰古镇、乾佑河百里生态景观带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牛背梁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溶洞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使柞水旅游产品单一的局面得到扭转。
盘谷山庄、秦润度假山庄正式营业,姜家沟和药王庙旅游开发项目、卢才沟休闲度假和莲花台度假山庄、岭南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五洲盘龙植物观赏园和五洲(万国)大酒店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S210道路改造和南关迎宾大道建设完成,县城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分步实施,乾佑河百里生态景观带工程初步建成。
县城的宾馆饭店进行了升级改造,盘龙酒店、汇生源度假酒店启动建设,乡村酒店、农家乐建设在经受旅游市场的洗礼后逐步规范,东甘沟村被评为陕西农家乐明星村。
目前,我县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日臻完善,交通、餐饮、住宿等综合接待能力明显提高,综合接待容量达4500人次/天。
(四)旅游文化开发有序推进。
重点抓了以渔鼓为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加快了渔鼓艺术的挖掘和开发,柞水渔鼓通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型情景歌舞剧《竹风清音渔鼓情》的成功编排,将为深入挖掘以柞水渔鼓为重点的地方文化,打造陕西知名文化品牌,成为我县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的有力文化支撑。
(五)旅游工作初显成效。
一是旅游环境与市场秩序不断改善。
加强了旅游环境的治理和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各景区(点)“卫生脏、环境乱、服务差”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一些破坏性建设和低层次开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综合服务能力及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二是旅游市场促销机制初步建立,旅游宣传和市场竞争意识增强。
继《秦岭的女儿——柞水》在陕西电视台播出后,又制作了《柞水旅游指南》、《西部人的度假村》、《柞水新时空》等大型旅游宣传光碟、画册、挂历,长年在陕西电视台、《西北旅游》和《行游天下》播报旅游天气或景点风光宣传片,参加了西洽会、商洛旅游西安新闻发布会、商南茶叶旅游节等活动;
县旅游公司与陕旅集团成功举办了“春色柞水”首发团仪式,先后与省内外200多家旅行社签订了组团接待合同,大力宣传推介柞水旅游,进一步提升了柞水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是开展了居民学文明礼仪活动和相关技能培训,加强景区景点群众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了全县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行业管理逐步规范。
二、我县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旅游业经过25年的不懈努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也应该看到,我县旅游业还处在一个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的发展水平。
5.关于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定稿) 篇五
关于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
淮安市文化产业调研组
2005年10月
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就所提供的产品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或服务的行业。
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服务业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从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希平同志带领下,市文化产业调研组对我市的文化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建议如下:
一、要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意义
丹麦著名的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指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关注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文化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文化需要。”的确,纵观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后,正率先进入一个从物质消费需求转到精神消费需求为特征的文化社会,与之相应,文化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崛起,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增长最快、最有前途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仅消费类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就达到600亿美元,超过航空、航天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也就是说,如今最能代表美国出口竞争实力的,可能不是波音飞机,而是美国大片以及随之输 出的美国人的文化观念。好莱坞的电影生产,影响全球市场,1998年仅一部《泰坦尼克号》的票房收入就达到20亿美元。另外,美国人发明的迪斯尼乐园,本身经营收入不得而知,但对旅游休闲娱乐产业的影响在世界各地都能感受到。在英国,1998年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0亿英镑,超过任何一项传统制造业;在日本,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约占国内生产总值17%。统计数据表明,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大多数都达到了GDP的10%以上。
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印度的电影业加速向全球拓展,把大量影片推向世界,以至对好莱坞都产生了冲击;韩国的文化产业“韩流”汹涌,向包括我国在内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扩展渗透。
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社会正处于由温饱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渡的快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居于世界前列,恩格尔系数平均降到0.5以下,城市已降到0.4以下。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几年前就已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对于大多数城乡居民来说,人们开始有余钱了。实行5天工作制,再加上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全年法定节假日累计达114天,相当于一年约1/3的时间处于休假状态。有钱再加上有闲,导致人们生活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文化消费需求空前高涨,对精神方面的享受更加看重,文化消费逐步由少数人的奢侈演变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纵观省内外,发展较快的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比如广东省,比如深圳市,比如我省的苏州市,广东是我国的音乐制作和印刷大省,深圳市是全国彩色印刷的龙头,苏州市2003年印刷业的产值就达140亿元。
1999年,文化产业第一次被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的政策视野;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地位正式确立。时隔不久,国家又把文化产业纳入全国“十五”规划纲要,将其作为我国新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11月8日,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还提出,要“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05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政策》,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在江苏,2005年7月召开了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发展大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报业、期刊、书画、演艺、创意、动漫、娱乐、网吧等产业。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消费市场,呈现出越来越大的空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凸现越来越大的潜力,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一个13亿人口、目前文化消费水平较低的大国,文化产业实在是一个亟待开采的富矿,它的前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应该与时俱进,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文化产业。
二、要正确认识淮安文化产业的现状
多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市的文化、体育、广电、教育、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各相关单位,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努力加快新闻出版产业、演艺和娱乐业、广播电视产业、体育产业以及教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和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市场。据市文化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市共有网吧382家,音像经营单位421家,电子游戏机室265家,歌舞娱乐场所265家,音像经营单位421家,演出场所26家,专业剧团7个,各类演出团体53家。据市新闻出版局、淮安日报社和市文联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市共有公开发行报纸6家,期刊4家;印刷复制企业391家,音像制作公司1家,书刊经营网点464家,大型出版物专业市场一个,电子出版物经营网点41家。市广电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广播电视的广告迅速发展,支撑了广电事业的发展;有线电视网络迅速发展,建成了连接6个县区的环型数字主干线光缆传输网(SDH),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0万户;在城区建成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接入网;建立了淮安广电宽带网络公司;与省广电网络传输中心合作,构建了有线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市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民办教育得到发展,到2004年底全市有各类民办学校和机构270个,其中幼儿园145个,小学22个,中学30个,职业学校4所,高校1所,非学历培训机构69个,在校生8.6万人;不少公办学校积极开展公有民营等模式办学,获得了很多利益;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各类教育培训、各类考试及相关服务的影响和规模、效益逐渐扩大,教育及与教育相关的领域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巨大的市场,凸现了较强的产业属性。市体育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市的体育健康娱乐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人才培训以及体育彩票得到了一定发展,群众的消费水平有了提高。
据初步测算,全市各类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约4万人,2004年的产值约15亿元,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和活跃了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日趋繁荣的文化市场,改善了投资环境,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中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我们认为,淮安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1、认识不到位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明确的产业属性,同时,很多门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我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注重强调其意识形
态属性,而忽视了它的产业属性,导致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比较单一,文化产业的内生机制比较薄弱;二是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认识不清,很多部门和相关领导不知道什么是文化产业,不知道文化产业包括哪些门类,更不知道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三是对文化产业发展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有的部门或领导常将文化产业置于可有可无位置,任其自生自灭。
2、效益不显著
我市尽管拥有比较深厚和丰富的的历史文化资源,尽管拥有文化产业的大多数门类,但文化产业的创意不足、影响较小、规模不大、发展不平衡、效益不显著,不少门类还呈散兵游勇、零打碎敲状态。在产业规模上,除了图书发行业等个别产业门类之外,我市的各个门类的文化产业都呈现规模较小,效益不高的现状,在全省总体上处于次发达位置,即使在苏北也显得比较平庸。
3、管理不规范
一是政出多门。在我市,上述九大类文化产业,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各个部门平时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联系较少,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产业格局,也没有形成共谋发展的合力。
二是没有规划。由于管理体制和认识等问题,我市的文化产业还没有统一、专门的产业发展规划,也没有制订出台激励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三是统计滞后。我们说文化产业重要,说它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用数字来说话。目前,我市文化产业还没有真正统计学意义的数据,除了新闻出版门类中的图书发行和印刷业之外,其他数据都是估计出来。
三、要努力加快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为加快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建议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产业意识
文化产业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现代产业群,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人民群众创造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重视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必须坚持遵循艺术生产和市场经济两个规律,必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在重视文化产品和服务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和市场属性,在次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措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搞好文化产业的统计,认真编制十一五期间期间淮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引导和鼓励各类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引导消费时尚,增加市场主体
要积极引导文化消费时尚,扩大老百姓文化消费比例,以扩大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产业目录,放低门槛,放水养鱼,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快速发展。制订和完善各项文化经济政策,探索文化产业投入的多元化机制,寻找多渠道投资途径,加大文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积极开展文化招商,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塑造更多的文化市场主体,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切实提升我市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3、突出发展重点,打造产业品牌。
根据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条件,建议我市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广电、文化旅游和教育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产业
壮大印刷产业链。我市的印刷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理念,大力发展以新潮公司为龙头的包装装潢业,稳步发展以新华印刷厂为龙头的书刊印刷业,放手发展其他各类印刷及上下游产业,促进我市印刷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增强在苏北的竞争力,坚决实现“进位争先”目标,到“十一五”末,全市书刊、包装装潢和其他印刷企业达410家,年产值力争突破12亿元。力争引进光盘生产企业1户,生产线30条,策应江苏建设光存储产业基地的战略。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淮安·印刷机械暨印刷物资展销会”,使淮安的印刷产业链更加强壮,更具活力。
申办淮海出版社。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周恩来同志家乡,是苏北腹地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化风尚。在淮安设立出版社,有利于提升淮安的文化品位,有利于推动淮安文化产业发展,也有利于江苏省出版社布局调整。“十一五”期间,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省新闻出版局和中央有关部委支持,申请设立“淮海出版社”,发展出版产业,同时带动印刷和书刊发行两个产业发展。
壮大出版物专业市场。依托淮安的交通枢纽优势,率先发展出版物发行业,支持新华书店建设淮安书城的同时,积极发展民营出版物的发行业,进一步培育壮大“江苏淮安汇通出版物专业市场”,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使市场年销售图书10亿码洋,成为苏北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出版物集散地。整合市区电子出版物市场,建成销售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脑软件的专业市场,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服务能力。
组建淮安报业集团。以党报淮安日报为龙头,与《淮海晚报》、《淮海商报》和印刷厂组成淮安报业集团,建设新闻大楼,继续巩固和发挥《淮安日报》主流媒体作用,把淮安日报办成全市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喜爱的,具有权威性、可读性和影响力的党报,到2010年,日发行量5万份;广告收入1500万元;做大做强淮海晚报,改变晚报“小党报”模式,增加报纸可读性和影响力,将其办成苏北地区发行量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都市生活报纸,到2010年日发行量5万份,年广告收入2500万元;积极寻求《淮海商报》发展空间,避免与淮海晚报的同质化,到2010年,期发行量2.5万分,年广告收入500万元。
做优做大做强《短小说》 创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到2010年,期发行量3万份。以《短小说》为依托,面向全国设立两年一度的“吴承恩文学奖”,努力提升杂志和淮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大力发展广电产业
广电产业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同时,要坚持面向市场,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提高对广电产业化重要性的认识,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强以节目为核心的品牌建设,全力打造质量优秀、观众欢迎的高收视率节目,形成品牌节目和品牌栏目,赢得受众和市场;
第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确保传输基本公共节目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网络新业务,发展数字电视,推广数字机顶盒,提供付费电视、视频点播、电子政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网络服务,促进广电网络产业的迅速扩张。
第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建设淮安有线网络传播中心,将楚州区、淮阴区纳入整体,实现市区数字化的整体平移。建立先进可靠的数字电视平台,建立以用户为基础,以资本业务、网络为纽带的运营主体,提高广电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市场化水平。
三是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围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积极打造“名人、漕运、美食、生态”四大品牌,提升淮安在华东旅游中的地位,依托淮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形成以自然历史文物景点观光为核心,带动餐饮、旅馆、交通、商业、娱乐一条龙配套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产业群。到2010年,旅游接待量达1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0亿元,旅
游增加值57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推进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维修保护沿线的古建筑等文化遗存。加大洪泽湖大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力度。加强青莲岗遗址、东阳城遗址、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等大遗址的保护。“十一五”期间,要精心打造周恩来系列、韩信系列、吴承恩系列等三大系列历史文化旅游品牌,规划建设缅怀周恩来外交风采的友谊城、展示吴承恩形象和西游记研究成果的西游记城、反映韩信业绩和魅力的韩信城,研究开发被誉为“东方庞贝古城”的水下泗州城,做好课题研究,提高文化招商水平;精心策划和打磨以下六条精品线路: ——积极发展以韩信、吴承恩、周恩来等为主体的名人故里游。
——积极发展以河下古镇、里运河文化长廊、明祖陵、水下泗州城等为主体的历史文化游。——积极发展以漕运总督遗址、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三河闸、清晏园等景点为主体的千年水利游。
——积极发展以周恩来纪念馆、新安旅行团旧址、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为主体的红色缅怀游。
——积极发展以盱眙龙虾、洪泽活鱼锅贴、淮扬菜为主体的美食文化游。
——积极发展铁山寺森林公园、古黄河风光带、钵池山公园、金湖荷花荡、老子山等为主体的生态风情游。
四是大力发展教育产业。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非公有资本进入非义务教育领域,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规划建设淮安职教园,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到2010年,在市区组建三个职教集团,职业教育在校生10万人,增强对苏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招生吸引力,将本市和周边地区更多的潜在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顺应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各类教育培训、中介、考试市场,为本市及周边地区社会成员提供各类优质教育服务。
4、适应百姓需求,发展其他产业。
在加快上述重点产业的同时,适时适当地发展下列文化产业:
一是发展文化娱乐业
要加强对文化娱乐业发展的引导,使娱乐产品、服务的层次和内容不断开拓创新,满足群众娱乐消费需求。要大力发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大众化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优化文娱产业结构,积极鼓励发展面向青少年和老年的健康有益的文娱项目,提升我市歌舞厅、游艺厅、茶座等各类娱乐场所的档次。要有选择地吸纳、开发、引进科技含量高的文化娱乐项目。
要加快文化娱乐市场法制建设,净化市场秩序。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管理,使互联网这一新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资讯,引导人们健康生活、娱乐、学习的平台。
二是繁荣文艺演出业
要整合我市的各个专业演出团体力量,建好用好淮海剧团艺术综合楼,抓精品,抓市场,壮大以本市7个专业剧团为主体的演艺产业。要以省淮海剧团、长荣京剧院、市淮剧团为支撑,组建淮安歌舞团,借鉴桂林的《梦幻漓江》、阳塑的《印象刘三姐》、丽江的《丽水金沙》等舞台艺术形式,打造展示淮安历史文化和地域风情的舞台艺术节目,以优秀的文化产品来开拓市场,繁荣产业。
要成立市级演出经纪机构,培养和引进演出经纪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提高经营水平。要进一步打造节庆文化演出品牌,进一步提升美食文化节开幕式晚会等节目的质量,培育壮大市场。三是发展体育产业
建设全民健身会馆和新体育馆,积极培育体育健全娱乐市场,以各类体育设施和技术辅导为依托,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健身娱乐需求;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鼓励社会各界承办国内外高水平商业体育竞赛表演;试行体育后备人才有偿培养培训制度,培育和开拓体育后备人才市场;提高体育彩票发行规模。
四是大力发展广告创意产业
利用淮安人才较多、底蕴较深、广告业相对发展较快、上下游产业比较完善、对周边地区辐射能力较强的优势,大力发展广告创意产业,引导广告经营、策划单位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增强对周边地区的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形成一批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广告产业公司,培养一批富有创意,关于经营的广告人才。
五是发展艺术培训业
引导各类艺术培训、艺术考核的健康发展,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推动艺术培训产业的壮大,使淮安成为苏北艺术考核中心。
六是培育艺术品市场
建立规范的艺术品市场,培育各类艺术品推动艺术创作的繁荣,促进艺术交流,保护艺术精品,壮大买方市场。
七是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相关产业
在文庙或博物馆、图书馆成立淮安国学馆,面向少年儿童、机关干部、教师或其他社会群体,进行国学、国语、国粹、中医以及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扩大文化产业领域。
5、适应需要,培养经营人才
6.关于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调查报告 篇六
题
目: 关于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调查报告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制 关于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方法:网上发布问卷 调查人 :
近几年来,广东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兴起,这是产业升级的一个必然,文化消费市场发达以及民间资本活跃,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广东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这给广东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广东的文化基础设施在全国的位置是,表演场所排第十二位,博物馆排第一位,其他三项排在第五至七位的水平。在本次暑假中,为了更好的了解广东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了更密切关注广东经济发展状况,本人通过在网上发布调查问卷,以此来达到调查的目的。经过一个月的时间,许多人士通过填写本人发布的问卷参与调查。在本次调查中,我发现了当今社会人士对广东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有多种不同看法,也使本人对广东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将本人此次调查的结果公布如下:
1.在本次调查中,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比例,表明在当今社会中,女性比男性稍注重广东省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2.超过一半的人关注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少部分的人并不关注广东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且极少数人有其他的看法。
3.多数人认为广东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不成熟,前景不容乐观。同时,又有一部人认为广东创意文化产业正在缓慢发展,较看好远景;也存在少数人认为广东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4.人们所了解的文化创意产业覆盖的领域毕竟多样,但主要集中于对文化传媒、产品研发、工业设计、动漫网游的认识。当然也存在对电影电视广播,时尚消费的认识等,只是所占比例较少,远不如前三者。
5.关于比较看好广东哪些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个问题,大多人比较看好广州,深圳,佛山这三个城市的发展。而对于中山和东莞两地,看好的人士较少。这是由于广州,深圳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而中山的文化底蕴对其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6.仅有少数人非常了解目前政府关于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大多数人的了解只有一点甚至是不了解。可见,政府应该重视对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的宣传,应该深入群众,如此方可更好的贴近群众,激发广大群众的热情。
7.广东文化创意企业产品的知名度的肯定程度较高,多数人对广东文化创意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存在一定的认识,只有极少人认为广东文化创意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且不被人知。
8.人民所了解的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军企业,超过一半的参与调查者认为是腾讯公 司,其次是深圳华视传媒公司,广州番禺长隆集团和深圳华侨城,深圳A8音乐集团,环球数码等。多数人对腾讯公司认识较深,源于大家对腾讯开发的游戏,娱乐软件的喜爱。
9.在本次调查中,多数人认为广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在于思想观念,产业基础和经济优势。少数人认为是地理区位和人才优势,也存在极少数人认为,广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不存在优势。
10.在本次调查中,多数人认为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园必须具备知名大企业入驻、产业配套设施及服务完善、定位准确、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的条件。广东省应该从发展先进条件出发,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11.关于参与者,觉得目前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哪些条件,大多数人认为需要合适的人才,有力的规划,统一的政策支持。而公共服务平台,良好的发展环境也是少数人所认为缺乏的。
12.多数人认为“创意+文化+科技的集合”,少部分持反对观点,并存在极少数人有其他看法和观点。
13.多数人认为发展广东创意文化产业需要成立文化创意行业协会,少数人认为并无必要,并有极少数人存在其他看法和观点。
14.关于当前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国际影响是否大的问题,认为大、不大以及没影响三种观点的认识基本上持平。可见,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国际影响有待提高。
15.在本次调查中,关于对“文化创意产业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这句话的认同率比较高,仅有少数人存在不认同并有其他观点及看法。
16.关于参与者认为广东的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才能更好的发展,大多数人认为应该成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联盟,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形成有利于分工合作的产业链、为创意设计提供销售渠道,推动设计与品牌或企业相接洽、为创意设计提供配套服务,如媒体推广宣传等、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跨界’打通第二、三产业,以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等途径。少数人则认为应该以珠三角为龙头,形成合理布局、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等方法。可见,群众对于推进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不同的看法和谋略。
通过此次调查,我发现广东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1.创意产业人才匮乏。广东的创意产业虽然在全国发展较早,但创意人才仍然严重短缺,既缺乏创作者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设计人才,也缺乏通晓创意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的管理者;2.产业链不长,核心创意产业发展不突出。按国家统计局和文化部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广东与文化相关的创意产业发展较快,约占70%的产值,而完全属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产值所占比重并不大。创意产业的核心层产业发展不理想,如出版业、电影业、设计等,创意产业核心层产业地方特色不明显。电视、演出、古董、出版等发展相对滞后。从设计与创意角度分析,广东创意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不长,物质产品开发的力度不够;创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广东创意产业的总体技术含量不高,技术力量薄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明显不足,创意产业自身的产业链没能有效整合和延伸,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和控制,创意设计产品处于低端,原创作品数量不多,质量也有待提高。3.创意产业集群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广东创意产业集群缺乏国际化发展整体战略,没有将国际化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也没有明确国际化发展路径,缺乏引导企业、机构进行国际化发展的系统性政策。各创意产业集群的产品出口规模小,整体国际化水平不高。
所以,发展广东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策略。我觉得应该建立在调查的基础上,应该全方位,多方面的出发,以促进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质的发展。
1.建设创意产业发展的公共平台。各产业园区创意产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需要政府建设一个公共平台。这个平台不仅包括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而且包括相关的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全社会的创意产业提供有效、高质、公平的服务。制度体系是其建设和运作的核心,它主要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条例、管理办法、规则、标准等。所以,建设创意产业发展的公共平台对推动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巨大的。
2.创办各类培训学校,加快创意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科技和教育优势,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专门的创意产业学院,如艺术、设计和媒体学院,加强与创意产业各个领域中海内外顶尖学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和广东特点的高层次的创意产业设计、策划和制作人才。可借鉴一些国家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将设计、媒体、艺术等融入到各个阶段的教育中,注重培育全体市民的创意能力,孵化更多的创意产业人才。人才对于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3.实行关联互动战略,延伸产业链。针对具体情况,广东可以扶持龙头创意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链的整合,以现代创意产业为核心,不断地向传统产业延伸。从创意产业集群关联的角度看,有产业横向关联形成的集群和产业纵向关联形成的集群。产业横向关联集群通常以某区域内某主导产业为核心,通过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形成多层级的产业群落。
4.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打造优势特色创意产业集群品牌。我国的云南丽江地处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地区,是羌藏文化圈、汉文化圈和濮越文化圈的重要交汇区,至今还保留了古老的东巴文化、丽江古城、纳西古乐、茶马古道等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的兴起,得益于民间自发形成,后经政府大力推介,使民族文化产业效益日益显著,既保护了民族文化,又破解了开发文化产品时同行业之间的竞争难题,最终形成了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的品牌,目前已经进入了保护、继承、利用、开发的良性循环体系。广东近年来发崛不少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遗产,下一步就应在实现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创意价值,打造地方特色的创意产业品牌上下功夫。我们的民族特色,就是最好的创意。
5.加大投入,形成创意产业集群园区。广东已经规划了不少创意产业园区,但是,这些园区目前规模小,产业集群并不明显,难以对该地区发挥带动作用。未来需要增加对创意产业园区投资,重点扶持一批基础好,集群规模较大的创意产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和美化创意园区的周边环境,让这些产业园区的辐射作用得以发挥。深圳华侨城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很值得借鉴,大投入带动大产业,提升整体创意产业水平。
6.建立创意产业协调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有的创意产业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多个政府部门多层次管 理。以网络游戏等产业为例,在第一线直接参与管理的是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信息等部门;第二线参与管理的有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劳动和工商税务等部门。直接参与管理该领域的政府部门达10多个单位,管理难以协调和规范。因此,广东需要建立创意产业协调机制,推动产业规划的实现,有效保护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促进创意产业发展。
7.实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化战略。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要适应全球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创意产业分工,不断拓展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空间,逐步提升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地方政府可以借鉴英国设立“文化创意产业输出推广顾问团”的办法,成立专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辅助组织,完善专业出口支撑平台,加强产业基础研究和出口政策研究,跟踪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以及各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相关政策措施等;设立类似软件出口联盟那样的出口支撑平台。在本次调查中,我也明白了广东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全方位的制造更好的战略,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必定可以大力的推动广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
7.衡水市数字媒体文化产业调查研究 篇七
一、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是以二进制的形式获取、存储、处理、传播信息的载体。它可分为感觉媒体、表示媒体和实物媒体三类。感觉媒体是指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媒体形式;表示媒体是对上述感觉媒体进行储存、传播或者处理的编码形式;而存储、传输、显示这些表示媒体的实物工具就是实物媒体, 如显示器、投影机、硬盘、光线等。因此数字媒体发展包括实物的硬件形式、数字化软件形式和基于文化的潜件形式。数字媒体文化产业主要针对的文化产品的数字化图文声像的再现与创新。
二、衡水文化产业调查
衡水是燕赵古镇,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里有稳定汉室江山的西汉窦太后、光大儒教思想的西汉董仲舒、促进北魏汉化推动民族融合的北魏冯太后、推动儒学的经世致用的北齐孔颖达;而现代的衡水金鱼、衡水内画和侯店毛笔被称为衡水三绝。中国古称九州, 其中的冀州首府信都就坐落于衡水冀州市。因此衡水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笔者调查衡水与传媒或传播相关的53家文化企业, 其中衡水市的18家、桃城区13家、经济开发区1家、衡水湖自然保护区1家、冀州市1家、深州市3家、武邑县4家、武邑县3家、安平县3家、枣强县2家、阜城县2家、景县1家、其余的饶阳和故城二县没有。可见这些企业有集中趋势, 衡水市和桃城区最多。注册资金在10万元以下的24家、10万~20万元的14家、50万~60万元3家、100万~110万元的5家、150万元2家、300万元的2家、1000万元的1家、2300万元的1家、5000万元的1家。个体工商户9家、内资公司及全民所有制和国有企业4家、32家有限责任公司、8家有限责任分公司。其经营范围包括:
1. (影视、网络、户外的) 广告策划、设计、制作、发布、代理共43家。
2. 企事业单位形象设计、宣传策划、网站设计制作共14家。
3. 展览展示活动策划、礼仪及文体庆典活动策划、文艺演出, 节目编制共6家。
4. 计算机系统设计、集成、安装、调试、软件开发、电子产品、通讯器材、计算机零部件及耗材销售、家电维修及技术服务共5家。
5. 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开发转让, 网络管理服务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短信息服务业务共5家。
6. 建筑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的设计、制作、安装及维修、电教室、多媒体及景观照明工程施工4家。
7. 演出器材租赁、打字、复印、办公用品、市场调查, 礼品策划, 商
务信息咨询、技术开发、咨询、转让、培训、公关礼仪、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服务、舞台艺术指导服务、婚庆、文化活动的管理组织、会议服务24家。
8. 董子文化研究传播、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电视剧、电视综艺节
目、电视专题节目、动画故事节目、专栏节目、广播剧制作, 复制, 发行, 节目版权交易、代理交易2家。
9. 中国书画及其他艺术品、文化办公用品、工艺美术品、旅游纪念品的销售的经营;电脑动画设计、摄影扩印、影视文化1家。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事广告的43家、从事动画制作的仅有一家企业, 从事影视的有三家企业, 真正传播本地文化的仅有一家, 多数企业从事各种服务性的经营活动, 产品开发制作的企业为数很少。可见衡水市的传媒文化产业以服务业为主, 其中广告服务居多;企业分布过于集中;从注册资金和企业类型来看, 以小微企业为主。
三、衡水数字媒体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鉴于衡水市的数字媒体企业的上述特点。衡水需要借助自身的文化优势开创数字媒体产业。具体策略如下:
1. 根据衡水数字媒体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的特点, 可以建立企业之间的联盟发展本地的文化产业。
做的好的服务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品牌效应吸引资金联合开发本地的优势文化产业。武强年华、衡水内画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联合相关企业构建数字媒体环境中的新的发展途径。
2. 发展文化产业应该以经济的手段促进文化的繁荣;
借助文化优势推动产业升级改造。衡水在文化底蕴深厚而文化产业严重滞后的基础上发展文化产业, 需要利用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将传统的文化数字化, 以创新的理念开发基于衡水文化的新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过程本身就能推动企业发展, 促进产业不断升级, 形成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 相互促进的有利形势。
3. 发挥民间资本优势并采用政策引导策略保障文化产业在数字化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
数字媒体的发展将成为全产业未来发展的驱动力和不可或缺的能量。它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对各个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发展数字媒体文化产业需要具有全局性的意识, 把握消费、生产以及传播和创新等各个环节。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衡水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衡水市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们是武强木板年画、衡水内画、深州形意拳、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衡水还有15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都是在以传统的方式传承。传统方式多以师徒或者父子方式传承, 这种封闭式的传承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因此可以通过传承人借助自身优势建立相关的数字化产业加大数字产品的开发力度, 传播并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结论
8.陕北洛川苹果产业调查 篇八
是苹果产业富了洛川——这个县农民收入的九成以上来自苹果。靠单一的农业产业能致富,这种情况在全国并不多。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产业风险又如何化解?记者日前进行了调研。
在品牌营销上下功夫,积极抵御市场风险
苹果产业是典型的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的农业产业。近几年一方面是国内苹果产业面临产大于销、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又对早熟苹果、优质苹果的需求旺盛,苹果进口增长很快。2010年,中国高端苹果进口增长了10%以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洛川苹果站稳了脚跟,名气还越来越大。洛川人在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实施名牌战略方面大做文章,产值逐年上升,这是他们抵御市场风险的一大“法宝”。
“过去我们的果农是坐等客户,果子在树下堆成一堆等着外地客商来收。”县长谢京帅说:“通过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现在每个村至少有了一个规范的苹果专业合作社。果农们和外地客商搞订单生产。苹果还没熟,客商就‘进驻’果园抢果子了。”
几年功夫,全县发展各类苹果专业合作社222个、社员1.9万人,入社社员收入比非入社农民高出20%。
组织起来的洛川果农还积极“走出去”,延伸销售半径,缩短销售距离,提升销售速度。如今洛川苹果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还出口东南亚、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市场建设方面,洛川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建成了农资、苹果交易、劳务、货运4大专业市场,在全省第一个实现了县乡信息联网和村村通,及时准确发布苹果产销信息,还建立了洛川苹果网站,洛川成为陕北苹果交易的集散地。去年全县苹果总产值达24亿元,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95%。
洛川果农在传统营销上做足了文章,如今他们又打起了网络营销的主意。朱牛乡的汇农果业负责人王明全前不久刚刚建起了全县第一家网上专卖店“乡果网”,目标是通过全程冷链系统,1小时之内把新鲜苹果送到消费者手上。这一步,首先在北京实现了。
“提高农产品在新型业态和高端市场中的比重,广泛进行网上交易,开展电子商务,是洛川苹果未来营销的战略方针和指导方向。”谢京帅说。
大力防灾减灾和推行标准化生产,努力化解生产风险
洛川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发展苹果产业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可是,在每年夏季苹果形成产量的关键期,多发的冰雹天气却曾让果农们头痛心伤。近几年,情况有了改变。
洛川县建立了防雹增雨监测指挥体系、通讯网络体系和完善的火力布局网络体系,先后建成了数字化测雨雷达、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管理系统和空域申请系统。去年洛川遭遇多年罕见的大面积冰雹灾害,但苹果依然丰收,总产67.6万吨,创历史新高。
有了防雹体系也不能保证完全没有灾害。果农因灾受损、生产积极性受挫怎么办?2007年,洛川县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苹果保险政策。每亩果园保费80元,政府出40元、农民掏40元,最高保额2000元。这项政策四年来已累计实施了18万亩,为果农解了后顾之忧。
好果子既要靠营销,更是靠种出来的。洛川全县64万亩耕地,其中50万亩是果园。可以说,能种苹果的地方都已辟成果园。显然,靠扩张规模已经无法支撑产业发展。于是,他们把精力放在了标准化生产上。
县里陆续制定了《洛川县苹果园标准化生产周年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等一整套地方标准,苹果生产各个方面和环节都有规可依。全县果树管理技术推广队伍有400多人,每村平均有一名技术员,全面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
同时,洛川县还严格控制农业投入质量,加强果区农资市场监管生产和果区环境综合治理。加大果园病虫草害的控制,严格禁止化学农药的使用,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报,从源头上保障苹果质量。
到去年底,全县累计建成苹果绿色生产基地40万亩。洛川成为国家优质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无公害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县和全国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示范县,还是全国唯一的出口优质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
打造生态农业新模式,消除品质下降风险
过去,洛川苹果生产重“地上”管理,轻“地下”管理,施肥不合理,有机肥投入低。特别是黄土高原土壤贫瘠、有机肥本来就不足,再经过多年发展,缺肥问题已成为当地果业提升品质的严重制约。
怎么办?他们探索出一条发展循环农业的路子。2008年,洛川县开始实施“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项目,目的就是给苹果产业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源。县里先后引进了北京华都集团、陕西正大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了一批果品营销企业投资建场。
截至去年12月底,全县建成600头商品代种猪场30个,发展万头生猪示范村(养殖小区)41个,万头育肥场10个,组建专业合作社41个,饲养量达65.2万头。
有了猪粪,就有了肥源,洛川县的沼气事业也得以大发展。去年全县户用沼气已达2.7万口,还有43座小型沼气工程和3处大型沼气工程,沼气产量在全省排第一,形成了果畜联动、畜沼配套的良好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全县产出有机肥约230万吨,节约化肥投入约7000万元,有机肥的投入使用使苹果亩产量提高了5%以上,优果率达到80%以上,果业增收约1.8亿元。
京兆乡京兆村的吴长富算了一笔账:他家有30亩果园,过去买化肥每年要花近3万元。2008年他投资300万元建成一个600头猪的扩繁场,不但买化肥的钱省了,自家用不完的有机肥卖掉后每年还能赚2万多元。1亩施有机肥的苹果比施化肥的能多卖1500元左右,30亩就多卖4.5万元。
9.澄江县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报告 篇九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关于先进文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了解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探索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的思路和方法,以文化产业建设试点县为契机,按照省市委、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从2005年开始,我局认真组织专人对全县各乡镇和辖区内所有文化企业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开展调查,现将统计调查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文化产业是一个较新的、宏观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公认的界定。普遍的观点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其包括的行业主要有:
1、文化艺术业:包括艺术创作与表演、文艺表演场馆、图书馆(档案馆)、文物和博物馆(纪念馆)、群众文化活动(包括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文化中心、文化俱乐部)、文化艺术经纪代理及艺术品市场等。
2、新闻出版业:包括新闻业,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各类图片出版、印刷(复制)业等。
3、广播电影电视业:包括广播、电视、电影的制作、发行、播映等。
4、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包括卫星传输、互联网等各种文化传播。
5、文化娱乐业:包括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厅、游乐园等。
6、文化旅游业:包括以文化艺术和文物为对象的旅游参观、旅游纪念品生产经营等。
7、体育业:包括竞技体育和休闲健身服务。
8、博彩业:包括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
9、广告业:包括广告制作、宣传等。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与时俱进的要求
1、发展文化产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文化与其他产品一样,由政府组织 生产、流通和消费。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因此文化产品的市场化比其他物质产品滞后,从而制约了文化行业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化进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2、发展文化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文化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充分地享有文化成果,这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产业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从国际上成功经验来看,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是主要途径之一。
3、发展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先进的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网络传输、数字化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化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及快速方便地销售,从而又为文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互相渗透,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已经成为提供知识、教育、审美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4、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国际文化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在国际上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人们对文化及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文化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加入WT0,外国的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会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激荡更加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力图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文化传播优势,将大量精神文化产品、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等输入我国,并力图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对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为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澂江县发展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一)澂江县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
1、多样性的文化体系。近年来,我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形成了以抚仙湖独有的鱼生态文化为代表的高原湖泊水乡文化;以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的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为内容的科考和科普文化;以被称为民间戏剧活化石的关索戏和松园彝族太平花灯等为代表的民族民间特色文化;以抚仙湖水下遗址考察探索为主线的古滇国文化;以抚仙湖高原湖泊水上运动为内容的康体娱乐文化等等,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每一项都可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2、资源优势。澂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鲜明的地方民俗文化资源:滇中第一高峰——梁王山,登顶能观四海;湖光山色宛如图画,天然美景胜似西湖的全国第二深淡水湖——抚仙湖,湖里土著鱼种多达24种,被誉为“土著鱼博物馆”,号称“水下庞贝”的水下古城以其神秘吸引着更多游客来探寻;青鱼阵、两湖相交鱼不往、车水捕鱼等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古生物圣地”、“化石宝库”的帽天山下埋藏着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叙述着5.3亿年前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成为吸引中外专家学者和广大游客的亮点;戏剧活化石——阳宗小屯关索戏,全省第二大文庙,三国名将李恢、李蔚父子,清朝奇才段琦,清初名臣赵士麟和民国护国英雄罗佩金等邑人趣事,杨升庵、徐霞客等文人墨客游览澂江留下的千古佳句,抚仙湖仙人、关三小姐等迷人传说更让美丽的澂江和抚仙湖倍添神韵,还有天头山侏罗纪早期“云南龙”化石、“磋蛇岁月”著名电视的拍摄实景等资源优势,为澂江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商机。
3、区位优势。澂江地处滇中,位于“三湖”生态城市群的核心,县城距省会昆明市52公里,距玉溪市区87公里,交通便捷,受两市的强幅射和带动。同时,澂江还位于 “昆明—石林—澂江—昆明’滇中黄金旅游三角的中间,巨大的旅游客源,为澂江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4、旅游产业优势。依靠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澂江旅游产业发展迅猛,以帽天山国家地质公园、禄充风景区、北岸新河口景区、立昌??鱼庄等为代表的景区景点建设取得重大发展,形成了集旅游观光、科学考察、休闲娱乐、会议和度假接待为一体高中低档搭配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抚仙湖旅游度假区为核心,以康体休闲度假游、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科考游、古滇文化游、民族民俗游、购物游、美食游为骨架的旅游格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政策环境优势。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要像抓烟草一样抓好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县委、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也高度重视,被省委政府列为15个县域文化建设试点县以后,及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澂江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印发了《 中共澂江县委、澂江县人民政府关于澂江县2005 一2008 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提出了奋斗目标,确定了禄充AAAA 级景区建设、澂江动物化石群保护地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寒武纪公园”建设规划、化石博物馆科普基地建设、澂江侏罗纪恐龙文化园建设、关索戏的包装打造、立昌万松寺的修复完善、推介和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等重点工作,并实施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增育市场,完善政策制度;教育培训,提高素质;加强交流扩大宣传;切实加强领导等项保障措施。
6、有省、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在省、市委正确的领导和指导下,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社会各界也广泛关注,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正以饱满的发展热情和积极性,抓住机遇,大胆探索,以一种特有的执着和踏实精神去追求、去奋斗。一些党政领导、文化工作者、老干部、民间艺人等,对发展当地文化产业的呼声很高,还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主张。这说明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论述已经深入人心。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再加上正确的思路和合理的运作,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澂江县发展文化产业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二)澂江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我县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经过10余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我县初步形成包括文化艺术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用品印刷、记录媒介复制业,文化用品批发零售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教育、体育和娱乐服务业、旅游业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县列入统计调查范围的文化产业单位已达518个,从业人员3931人,其中:邮政业1个,文化艺术、体育业12个,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3个,文化用品印刷、记录媒介复印业19个,文化用品批发零售业134个,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37个,文化社会娱乐服务、商务服务业291个,教育21个。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占总户数的10%,集体占总户数的2%,民营企业和摊点占总户数的88%。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蓬勃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农网改造的阶段性竣工,极大地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刺激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的文化精神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人们的审美兴趣、娱乐休闲活动花样翻新,传统的家用电器已普及千家万户,影碟机、摄像机、家用电脑、健身器材、私家车、手机、宽带接入等步入寻常百姓生活圈。2006年,全县共有各类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单位134家,拥有资产7237.74万元,实现营业收入5034.28万元,完成增加值1475.41万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4.5%。
2、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十五”以来,围绕省委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要求,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五山一村”旅游精品路线为契机,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文化,打造文产新亮点的工作思路,按照打造名牌、生态优先、高位开发的原则,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加快寒武纪古生物文化园建设。加快水景库塘、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帽天山保护公路建设,绿化、美化帽天山周边环境;着力做好澂江动物化石群保护地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化石博物馆科普基地建设工作,全力打造“立足云南、放眼全国、影响世界”的寒武纪古生物文化园文化品牌。二是大力挖掘抚仙湖渔文化内涵。充分挖掘禄充民居文化、历史文化、水文化和渔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禄充“文化一条街”;收集和整理禄充“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等广为传颂的人文历史、传奇故事、诗词典故,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投入社会资金2500万元完成了笔架山庄的装修改造、波息湾沙滩的改造、绿化和亮化、渔洞的修复和新建等工程,加快了笔架山??鱼自然生态区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再现“车水捕鱼”的奇观;通过举办澂江文化旅游采访系列等活动,提高澂江文化知名度。三是大力投资发展文化产业。引进深圳华西艺术团,成立了澂江风彩艺术团,推进澂江演艺业的发展;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多渠道吸纳民间资金2亿余元,建设寒武纪古生物文化园,开工建设“湖畔圣水”,打造澂江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成禄充文昌宫、禄充老年活动中心,改造阳宗灵峰寺,打造“中国傩戏傩文化中心”。四是大力加强与中山大学的联系。将层青阁修建成中山大学在澂江办学纪念馆,收集整理中大在澂江办学历史,将其建设成为澂江县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并进一步打造为“澂江第一景”;依托中山大学平台,向外界展示浑厚的古滇国文化,以此带动澂江考古文化和影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五是大力建立健全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按照突出群众文化建设的先进性、传统性、群众性、娱乐性和科普性的要求,巩固和完善各镇文化阵地,并实现了乡镇文化站100%达标;以适应群众健康需要和社会需求为主,全面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放映电影600余场,观众达60000人次,同时引导一些社会文艺团体举办文艺活动,娱乐群众,活跃广场文化、公园文化和电视文化。
3、行业发展迅速。一是我县新闻传媒业的整合和结构调整显现成效。为把广播电视事业做大做强,将广播电视网络推向市场化运营、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和省广播电视事业局的统一安排,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进行了结构调整,成立云南省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澂江支公司,整合广播和电视传媒业,实现一体化的制作机构,开发有线网络增值业务,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试验步伐。2006年,全县广播覆盖率达100%,电视覆盖率达98.1%,有线电视入网用户达30960户,有线电视覆盖率达62.5%,实现业务收入359.99万元。针对现有的影剧院和电影公司两家经营性文化企业,按照整合资源、盘活资产的原则组织实施了改革,增加了收入,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二是文化娱乐市场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县有300多家文化娱乐经营单位,主营业务收入近6500万元。三是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其中以湖抚仙湖及其渔文化、水下古城、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圣地、戏剧活化石的关索戏等为代表的休闲、娱乐、度假、科考及探险在省内外已享有一定知名度。2006年共接待游客134.5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经济收入6638万元,旅游总收入37249万元。四是体育产业迅速崛起。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坚持竟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快体育社会化发展步伐,积极促进全县体育事业的发展。年末,全县共拥有体育场地282块,其中标准体育场地173块,非标准体育场地109块。这些体育场地的兴建,不仅满足了体育竞技的需要,而且为运动训练、全民健身、演出展览和观光旅游提供了平台,对弘扬体育文化、发展体育经济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纵观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从初期一些文化单位率先进入市场开展以文补文的经营活动、部分文化单位试行企业化经营,到个体、私营经济大举介入,经营领域不断拓展,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再到今天文化产业合法身份的确立,作为新兴的朝阳行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县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已经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从全县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行业上除文化社会娱乐服务、商务服务业外,其它领域的发展层次较低,大多数以服务本地低端市场为主要业务,经济效益欠佳,缺少具有自己特色的骨干产业群体。
与此相对照,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增强,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继信息产业后迅速崛起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已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到6%。据统计,日本文化娱乐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文化消费(包括旅游等)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总量的18%至25%,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音像业已超过航天工业居出口贸易的第一位。另外,文化产业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至1998年间,在人文艺术、娱乐、文化活动、旅游服务等领域的世界贸易额,从953.4亿美元增加到3879.3美元。在我国随着群众收入的增长,文化娱乐支出比重的增加和文化消费时间的增多,文化消费总量迅速提高,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性日益增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存在3000到4000亿元的结构性缺口,只有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形成多门类、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才能从数量、质量、多样化等方面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 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居民文化消费将出现较大增长,目前在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居民的文化消费占家庭总消费的比重已达30%。2006年,我县人均GDP首次超万元达10632元,按汇率折算为1388美元。据县城居民住户抽样调查和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澂江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6009元和2512元,教育文化娱乐及服务支出为442元和210元,分别占生活消费支出的7.4%和8.3%。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18%和欧美发达国家30%的水平,说明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大有潜力可挖。考虑到人口总量的增长和城市化的提高,预计全县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将更大,要想求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在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上下功夫,要从我县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拓宽思路,探索新型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而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新兴成分,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知识含量高、吸附就业能力强等特点,而且符合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发展理念,因此完全可能成为澄江县优化结构、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对于进一步提升经济质量和发展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澂江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县文化市场的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也无法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媲美,更无法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我县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很多文化经营单位没有形成产业化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偏小,总量偏少,水平偏低,综合竞争力不强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县的文化产业经营方式单
一、开发力度小、质量低、步子慢、效益差,没有依托主业形成文化产业链,未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在总体上缺乏竞争力,表现出企业在规模上、技术上处于普遍偏小、低层次,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分散,形不成支柱。文化产业企业普遍存在经营分散、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的问题,不少企业在市场中竞争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扩张能力脆弱,有的甚至离开政府财力支持就无法生存,处于小规模的粗放经营状态。
2、区域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建设薄弱
当前我县基层文化建设总体上仍然滞后于经济建设,其突出表现是投入不足,设施简陋,人才缺乏。乡镇文化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筹资渠道单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全县518家文化产业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心城镇和乡镇政府驻地,广大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基础薄弱。
3、产业总量小、份额低,结构单一
2006年我县文化产业增加值10149.06万元,占GDP的6.04%,与我县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不相称的,与发达州市县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此可见,我县目前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不够丰富,文化产业门类还不够齐全,文化产业的结构还不够合理,且文化产业总量偏低,份额偏小,仍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旅游业发展相对较好,以精神创造为主要依托的广播电视、图书、报刊、文艺、学术等文化生产发展不够快。文化市场呈现小、乱、散、差的局面,整个市场显得不够活跃,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产品生产的企业几乎没有,文化产品制造滞后,市场上没有能反映本地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这同外地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生产、销售火爆,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在当前云南省所确定的九大行业中,新闻出版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虽有机构和人员,但都属事业单位,没有进入市场,导致两个行业都没有增加值;三是文化服务业虽然占主导地位,但服务也是低层次、低档次、小规模的水平,高档次,高水平的休闲娱乐设施跟不上发展要求。
4、品位有待提高,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少
近几年,城乡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支出虽然逐年增长,但消费项目一般局限于电视、影蝶、网吧、书报杂志等方面,广大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休闲、旅游、健身、观看演出等项目涉及较少。全县还没有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调动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参与热情。
5、文化产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从目前看,我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绝大部分人员都是高中、中专以下的学历,大专以上的人员少数,大学以上的人员占极少数。这与亟须一批懂管理、善经营又具有文化专业特长的文化产业队伍的要求相差太远。
四、加快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与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映着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并以巨大的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群众生活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现实、顺应潮流,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自身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以文化娱乐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美术装璜业、广告宣传、网络文化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文化为主题或核心行业,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重点扶持主导文化产业,构建国办文化为主导,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吸引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企业,把大量的文化经营项目交由社会承担。通过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实现我县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到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不断加强,逐步将澂江县建设成为文化创新能力强、文化传播范围广、文化产业程度高、文化消费市场活跃,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重要基地,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要实现以上目标,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制订并落实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在我县是一个新兴产业,又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来支持它的发展,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澂江县2005 一2 008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政策,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要明确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
(二)加强领导,搞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文化产业的统计调查。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第二是各级各部门要正确认识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协调好相关部门间的关系,认真做好的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工作,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相关统计数据和咨询意见,有助于各级党委政府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我县的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投资的总量和规模是决定文化增长的最基本因素,一个时期文化投入量的多少,不仅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机构,而且决定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大小,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肯定包括文化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文化产业必然也在开发范围之中,要拓展投融资金渠道,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投入不足,是澂江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当前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吸收业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产业,采取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可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项目合作的形式,积极尝试在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更新改造等领域引进外资,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实施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与任何产业一样,有一个逐步发展的渐进过程。文化产品也有一个从开发期到上升期到兴盛期,然后逐步衰弱的过程。既要研制高品位,高附加值,高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也要培育、开发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由于文化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发展文化产业也应该多样化、多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即要实施集团战略、名牌战略,又要实施多路出击,充分占领市场的战略,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乡(镇)文化生活贫乏,与县城反差极大,这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二元结构”。农村的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没有文化娱乐设施等问题,说明农村有一个潜力极大的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所以,应该瞄准这一市场,用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赢得巨大的消费群体,把产业做强做大。
(五)造就一大批“文化商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筑人才高地。我县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能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归根到底是人才。分析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重点是培养有较强市场应变能力的文化品牌策划、文化产品设计、文化生产经营、文化中介服务、文化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为做大做强的我县的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六)加强管理,依法行政,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文化市场管理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大改革力度,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新形势下保证党的领导,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要以行业管理为主,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利用价格机制、税收机制、信贷机制和收入机制的调节作用,理顺文化市场运作,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要压缩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逐步将一些不适合由政府行使的职能交给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维护行业权益。
(七)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之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到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先进文化城市的高度来认识,以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把文化的发展切实摆到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级宣传和文化部门,应进一步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市场经济意识,正确处理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扭转过分强调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忽视文化商品属性的思想观念。面对国内外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应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紧研究应对措施,加快推进我县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抓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基础,以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为平台,挖掘和提升以帽天山和抚仙湖为主的水文化、渔文化、古滇文化、傩戏文化、帽天山寒武纪公园旅游文化,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中的文化内涵,加强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不断推出体现独特文化品位的精品旅游项目,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数据:
1、《玉溪市文化产业统计调查会总表》(2006年年报)
2、《澂江县2006年统计公报》
3、《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
4、《澄江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旅游文化产业调查】推荐阅读:
文化旅游产业讲话09-09
乌海文化旅游产业09-27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06-23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10-04
以特色打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11-17
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07-01
全县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大会领导讲话稿11-13
文化产业园调查报告12-17
陕西省安塞县民间文化产业发展调查11-12
县旅游产业发展研究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