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重点

2024-09-24

公共财政学重点(共10篇)(共10篇)

1.公共财政学重点 篇一

1、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缺陷。

(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2、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

(1)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在税率级次和比例相同时,前者的负担重,后者的负担轻;

(2)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处,全额累进税率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所得额增长的不合理情况,超额累进税率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3)全额累进税率在计算上简便,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

3、简述财政领域民主化和法制化的主要内容

1.确定国家预算收支规模2.确定公共项目的种类和比例3.立法确定预算收入的筹资方式和

制度4.预算执行监督和决算审核

4、简述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必要性,范围和重点

1. 必要性: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农业部门的特殊性3)农业投入的不足4)政府

应提供农业公共产品2.范围和重点:主要投资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5、简述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

1.矫正市场分配的不公2.内在稳定器的作用3.私人保险的局限1)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2)

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及“免费搭车”问题3)难以抗御系统风险4)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再分配

6、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特点:课税普遍;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功能: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

7、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特点:赋税相对公平;不重复征税;维护国家权益;课税有弹性

功能:筹措资金;公平分配;稳定经济。

8、应纳税的个人所得包括哪些所得

1. 工资薪金所得2。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3.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4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

9、简述现代税收原则

1.公平原则:受益原则;能力原则2.效率原则: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

实化原则

10、简述国家预算的概念,类别及原则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应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以预算分享支出的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性。

11、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2.事权和财权划分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4.预算调节制度5.相对稳定

12、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1.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2.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3.局部平衡和全局平衡4.中央预算平衡和地

方预算平衡5.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

13、财政政策工具

税收;国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

14、国际重复征税减除方法

扣除法;低税法;免税法;抵免法

15、简述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特点:不以盈利为目标;可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可投资于具有外溢性的投资项目。范围:主要在基础设施、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产业领域。

16、国债有何政策功能

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

1、财政职能

(1)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的职能就是

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方式:

A、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得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饰的结构效率

C、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际的重点建设

D、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E、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

A、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

B、改进和完善行政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 ;

C、加强税收调节 ;

D、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性支出制度 ;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实现的机制和手段: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和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2、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不同组合的认识。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是由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

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货币政策,是一国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指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措施。它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构成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2)两种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作用机制不同;作用方向不同;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3)搭配形式:松财松货,紧财紧货,紧财松货,松财紧货

(4)我国实践与经验: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经验:财政政策的实施及其转型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对政治形势的准确判断,并及时转换政策目标;在政策操作上,突出主要政策目标,兼顾协同政策目标,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审慎操作;实行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不是实行减税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恰当配合,是财政政策既实现扩张效应又避免扩张过度的重要条件。

3、什么是“瓦格纳法则”?并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分析。瓦格纳法则是指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先逐年下降后逐年回升的特征。

原因在于:(1)改革前,对个人—低工资、高就业;对企业—统收统支。财权和事权高度集中,比重高。(2)改革后,对个人—提高收入;对企业—放权让利。国家财政收入逐年下降,支出比重下滑。(3)1996—1997年因改革逐步到位、GDP加快增长而止跌回升,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回升加快。

4、试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政政策取向。

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财政工作的突出重点。要加大财政支持“三农”力度,并突出在“多予、放活”上做文章。

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将全面彻底取消农业税。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三是完善并加强“三补贴”政策。四是积极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五是推进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六是全面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5、试述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方针:根据“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原则分步实施税制改革。内容:

1、增值税改革:转型;扩大征收范围;清理税收优惠。

2、消费税改革:对税目和税率进行有增有减的调整。

3、企业所得税改革:统一税法;调整优惠。

4、个人所得税改革:混合税制;降低税率,减并档次;配套改革。

5、完善其他税种:扩大资源税、印花税征收范围;改革城建税;开征教育税、车辆购置税、燃油税、环保税、社会保险税、物业税等。

6.试述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内容

1.指导思想: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2)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3)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2.主要内容: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3)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

7、试述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措施和基本经验。

主要措施:增发国债;调整支出结构,加大科教兴国和文科卫投入;调整税收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保体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行想农村倾斜政策。

经验:刺激需求和改善供给相结合;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相结合;刺激需求与调整分配政策结合;没有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实行扩张政策必须减税的教条;充分运用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手段;松中有紧 财政政策和紧中有松的货币政策想配合;准确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适时调整政策。

8、我国分税制有待完善的问题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1)政府职能转变2)

明确事权划分3)支出职责细化

2.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1)改变收入划分的企业行政隶属关系标准2)个税和企

业税调整3)收入划分随税制调整4)健全地方税种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1)归并转移支付形式2)减少税收

返还3)改进和整顿专项拨款

4.推进省区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事权和财权合理划分2)省管县3)乡

财县管

9、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当前财政政策取向。

必要性: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清醒的审时度势与科学的经济调控。着眼于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确实起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但是,当经济走出通缩阴影,出现通胀压力时,积极财政政策应当适时转向。另一方面,经济又非全面过热,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前述薄弱环节亟待加强,而且没有强烈信号标明近期会出现高通胀,因此,不宜转为紧缩财政政策。另外,目前国内投资规模仍然较大,社会资金比较充裕;国际经济复苏,将带动我国出口和利用外资增加等。这些都为调整积极财政政策、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提供了有力的内外部条件。

内容: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2.公共财政学重点 篇二

关键词:公共财政,新农村建设,保障措施

近年来, 襄樊市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全局,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 创新思路, 倾斜财力, 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效。

1 财政支持重点及取得的成效

1.1 支持现代农业建设, 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要问题是发展农业生产力。为此, 我们从支持现代农业入手, 提高农业的装备水平,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2004年以来, 累计投入7052万元资金, 用于支持县 (市、区) 小农水、多种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一是加强小农水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专门辟出小农水专项资金, 从2004年起, 每年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 对末级渠系建设工作成效突出的县 (市、区) 给予一次性奖励, 每年150万元, 5年累计奖励750万元。从而加强了排涝抗旱设施建设, 提高了综合防洪抗旱能力, 使旱涝保收面积逐年扩大。此外, 为了解决枣北“旱包子”的灌溉问题, 2005年一次性投资300万元, 用于支持枣阳大岗坡泵站的维护改造工程。二是加快多种经营发展。为了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调动县 (市、区) 发展多种经营积极性, 我们结合实施“一县一品”工程, 采取以奖代补办法, 每年对多种经营发展和“一县一品”工程实施成效显著的县 (市、区) 给予奖励。2004年以来每年奖励补助300万元, 累计奖励补助1500万元。三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抓大带小、扶优培壮”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不断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每年安排800万元, 采取补助、奖励、贴息货款等政策, 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关键环节给予支持。2006年起, 对成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投入1800万元资本金 (其中:投入资金800万元, 拨给1.733hm2土地质押折价资金1000万元) , 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信用担保, 缓解龙头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压力。此外, 还加大对乡镇农技推广补助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 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村劳动力素质。2004年以来, 市本级财政对非粮食主产区县 (市) 每年投入乡镇农技推广补助69万元, 五年累计345万元;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50万人次, 累计支出120多万元。

1.2 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我市财政部门除了在认真贯彻执行农村税费改革、农业补贴各项政策的同时, 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好农村人口民生问题:一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从2006年起, 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250万元, 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 对实行“一建三改”的农户按每户33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引导农民广泛开展沼气池建设, 使用清洁能源, 降低能源消耗。2008年, 市财政投入150万元专款, 支持9个县 (市) 区成立沼气合作社, 配备东风沼气车21台;全市新建户用沼气4万口, 农村沼气池数量累计达到15万户。襄樊财政支持建设沼气服务体系的做法, 得到了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肯定和重视。2008年10月, 省农业厅在谷城召开全省农村能源后续服务体系暨大中型沼气建设现场会, 总结推广襄樊的经验。今年2月, 谷城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之一, 并获得了40万元的奖补资金。二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近年来, 我市财政部门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重点解决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血吸虫病疫区等饮用水不达标及局部地区饮水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在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的同时, 从2007年开始, 市级财政按饮水不安全群众人均15元的标准安排专项资金600万元, 每年解决了4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三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2004年以来, 市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200万元, 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000万元, 重点解决因灾因病返贫的农村赤贫人口的温饱问题, 并配合省扶贫开发工程, 实施整村推进计划;积极抓好产业化扶贫, 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发展支柱产业;对南、保、谷三个山区县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区和赤贫人口, 实施扶贫搬迁, 一部分农村特困人口逐步摆脱了贫困, 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

1.3 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006年, 我市出台了《襄樊市“十一五”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实施意见》。按照《意见》要求, 市财政从2006年开始每年安排36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经费, 并从各个方面对县 (市、区) 和农村建设工作给予补助和奖励。一是不断加大通村公路建设力度。从2004年起, 按照每公里补助1万元的标准, 当年对农村公路建设投入500万元, 到2008年, 五年累计投入8869万元, 累计改造、新修通村公路达8869km, 使村级公路延伸到全市乡村的各个角落, 大大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2004年以来, 市级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 五年累计安排了2000万元, 重点用于支持省际“口子镇” (如老河口市孟楼镇、襄阳区黄集镇、枣阳太平镇等) 以及重点中心集镇 (如樊城区太平店镇、谷城县石花镇等) 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 结合省实施“百镇千村”工程, 还重点支持了谷城县五山堰河村、樊城区韩洼村、襄城区贾洲村、襄阳区翟湾村、宜城市移民村等重点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和村庄整治工作, 使示范村的面貌有了显著改善, 焕发出新农村的勃勃生机和气象。

1.4 支持县乡财政解困, 保障基层政权正常运转

农村税费改革以前, 襄樊市农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10%, 县级财政的农业特征更为突出。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县级财政的财力锐减, 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受到影响。为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我们多渠道筹集资金, 倾斜财力, 帮助县乡财政走出困境。一是加大对基层村干部的补助力度, 提高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从2005年起, 每年根据全市村级组织个数和村支部书记的人员名册, 对全市2600个行政村的村支部书记每人每月补助100元。二是加大对乡镇在编在职干部的工资补助力度, 确保乡镇干部工资兑现。在2005年对村干部工资补助的基础上, 为了全面减轻乡镇财政压力, 从2006年起, 对乡镇机构改革后在编在职干部每人每月补助100元, 实行市、县两级财政分级负担办法, 市级财政2006、2007两年每年补助510万元, 2008年补助244万元, 3年累计补助1264万元, 使乡镇干部的工资发放有了保障。三是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市级支农专项资金整合, 今年市级财政安排4500万元支农专项资金,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 对发展又好又快的县 (市) 区进行奖励。

2 存在的问题

2.1 财政投入存在上进下退现象, 建设资金仍显不足

近几年, 中央、省、市三级财政逐年大幅增加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县级财政投入却出现下滑现象。据统计, 全市县级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和民生的支出2008年为27.9亿元, 2009年预算26.5亿元, 下降17.7%。少数县和乡镇财力紧张, 很少有钱投入配套资金开展新农村建设。有些村已经开展了的基础建设, 出现了举债建设的问题。以村村通公路为例, 每1km建设成本约15~17万元, 省、市每1km补贴11万元, 县 (市) 区每1km配套1~3万元不等, 每1km尚有3~5万元的资金缺口。据交通部门反映, 在近年新建的通村公路中, 有的村有可能形成了新的债务。

2.2 培植主导产业的力度不够, 农业生产结构仍不优

从目前情况看, 市、县各级财政投入农村基础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的财力较多, 而用于发展生产、培植“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财力相对较少, 相应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据对南漳九集镇、襄城尹集乡的调查, 近年来, 两乡镇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从总体上看, 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尚未展开, 仍未摆脱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模式, 为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带来很大困难。大多数农民种粮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自给自足, 其他经济作物以及水果生产由于品种、市场等原因, 形成不了品牌, 因此有不少果园任其自然发展或是改种其他。反季节蔬菜、菌类产品及大规模养殖等特色农业、高效农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与市场需求很不适应。不少农户目前仍然是单家独户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 从农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仍多处于盲目的决策和被动应付状态。

2.3 农业基础设施重建轻管现象仍很突出

自农村税费改革后, 有效制止了乡村向农民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不良现象, 并对使用义务工也作出硬性规定。从大的方向看, 无疑是减轻农民经济和劳务负担的一件大好事。但从另一方面看, 由于乡镇以及村集体经济薄弱, 有的甚至没有集体经济来源, 村组小型堰塘、渠道等年久失修, 功能严重老化, 很多水田不得不改种旱作物。又如通村公路建设, 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了巨资, 但如何维护、管理至今尚属空白, 出现了前建后损, 边建边弃的现象。如宜城市流水镇兴建的通村公路, 在使用不到一年时间内, 有三个村约10km的路段被拉西瓜的大车辗坏。

2.4 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据对南漳九集镇、襄城尹集乡的调查, 由于受独特地质环境的制约, 除尹集乡绝大部分农户已适应集中供水付费的习惯外, 九集镇库区虽已实现了供水管网到村到组、但真正通到农户却遇到不少阻力, 如很多农户对此不理解、不支持, 仍习惯于自打水井而不愿自掏腰包接管网、付水费, 影响到集中改水事业的发展;保留的农村小学虽然实现了“两免一补”, 但缺乏校舍维修专项经费、添置教学实验仪器经费等, 使其发展受限;乡镇卫生院设施简陋, 医疗水平低, 相当一部分村缺乏规范的卫生室, 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村组图书室建设仍显滞后, 绝大多数村民小组甚至根本没有“农家书屋”。

3 几点思考及保障措施

3.1 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近几年, 中央、省、市各级财政逐年大幅度增加了对农业的财政投入, 不断加大了对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而且县级财力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因此, 县级财政要严格按照“三个高于”要求, 逐年增加本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严格按照规定, 切实将农作物良种补贴、综合直补、粮食直补、油菜良种补贴等惠农补贴资金落实到农民手中, 确保农民增收。据据对南漳九集镇、襄城尹集乡的调查, 2008年两乡镇农民仅来自惠农补贴的收入人平395.3元, 户平782元。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增收了, 才能增强其自主建设新农村的财力保障, 调动其自主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3.2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吸引社会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

为有步骤的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要紧紧抓住中央、省惠农政策好戏连台的机遇, 各级财政要配合有关部门, 围绕党委、政府建设新农村的决策部署, 一方面,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形成资金投入合力, 为提升新农村示范效应、促进全市农村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动真劲, 建奇功;另一方面, 通过政府财政资金引导, 重点是发挥和引导社会资本和农民投入的积极性, 集中帮助农民建设一批新的水利工程、恢复一批已经闲置但仍能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维修一批正在使用但隐患重重的水利工程;通过政府引导, 对缺水以及用水存在安全隐患的村组, 在大多数农户自愿的前提下, 结合新村建设, 实现集中供水;在解决好村通公路之后, 应当将着力点放在通组或农户居住相对集中的道路建设上;以财政补助形式, 继续强力推进农村“一池三改” (建造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 工程, 促进农民节约能源, 改善环境、同时达到减支增收的目的。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办法, 通过奖励补助方式, 鼓励、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投资、投劳;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3.3 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要通过财政扶持手段, 支持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做大做强担保业务, 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提档升级, 快速发展。要继续按照扶大做强的原则, 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集群。对我市已具备一定规模的万宝、梅园、雨润等10大产业化企业, 继续给予重点支持。对目前零星分散的食品加工企业, 要通过支持和引导按其行业予以整合, 实现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继续支持企业创建精品名牌, 努力使每一农业产业化集群都有自己的精品名牌;对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晋档升级, 当年新增销售收入过亿元、过10亿元的企业实行以奖代补;继续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展参会、出口创汇、产品创名牌进超市、新增“三品”标识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给予财政奖励补贴。同时要发挥优势, 积极支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或工业园区,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 凡是能带动农户、能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的, 都应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以及产业政策方面给予扶持, 引导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牵引力和拉动力, 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3.4 发挥政府引导功能, 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壮大

各级财政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 善于为党委、政府当参谋, 通过支持农村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这一平台, 支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无论是新农村示范建设区, 还是自主发展的其他区域, 都应从各地实际出发, 发挥乡镇政府引导、组织农民的功能, 借鉴发达国家或本地的成功实践, 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 鼓励、引导农村能人牵头成立包括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 各种类型的农民协作组织, 产品行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或是股份合作组织, 社会中介组织, 鼓励农村服务性社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为农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把农民由单纯自给自足的产品生产者引导为以出售商品为主的商品生产者, 切实解决农户单家独户小生产经营与大市场脱节,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 为订单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操作平台, 也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5 继续大力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 农民劳务负担得到实实在在减轻、税费不仅负担为“零”, 还可得到国家多项惠农补贴。但由于绝大多数村级集体组织不仅缺乏经济收入来源, 相反还承担过去因办学、办企业以及农村基金会而欠下的巨额债务, 因村组集体缺乏资金来源, 义务工又限制在半月内/劳力, 由此带来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在当前情况下, 首要是的要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 通过政府引导, 财政支持, 群众积极参与方式, 尤其是对需要投劳的农村公益服务事业, 应当允许在大多数农民自愿的原则下, 并以村组为单位, 义务工不应再受限制。在支持农村社会事业上, 重点应当是突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兴办农村幼教、村医务室、图书室或农村书屋、体育活动等公共活动场所;通村组硬化道路建设与日常维护, 从而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3.6 整合有关财政惠农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公共财政学重点 篇三

农机购置补贴。重点选择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急需的机具品目敞开补贴,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扩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范围,集中资金打造一批可复制推广的产业融合典型模式,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机制和办法。

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项目。启动实施东北地区“米改豆”试点;探索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纳入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范围;创新农民培训方式和补助机制。

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项目。启动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启动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大力推进“粮改饲”试点,支持“镰刀弯”地区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种植结构调整。

动物防疫补助经费。继续支持动物强制免疫、重大疫病扑杀、养殖环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和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补助等内容。

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继续支持冬小麦“一喷三防”、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草原鼠害防治、边境草原防火隔离带建设,以及洪涝、台风、干旱、冰雪等重大灾害应急救助。

4.公共财政学重点 篇四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发展事业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明显

(2)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加速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

(3)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具备了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应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2简述税收支出的主要形式

(1)税收豁免

(2)纳税扣除

(3)税收抵免

(4)优惠税率

(5)延期纳税

(6)盈亏相抵

(7)加速折旧

(8)退税

3简述我国财政收入按形式分类

我国财政收入形式包括税收,社保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回收和债务收入

4简述价格对财政收入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价格总水平升降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二,现行税收制度

5简述课税对象和税源的关系

课税对象和税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从根本上说,税源是一个国家已创造出来并分布于各纳税人手中的国民收入。由于课税对象既可以是收入,也可以是能带来收入的其他客体,或是仅供消费的财产,因此,课税对象与税源未必相同。6简述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

(1)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在税率级次和比例相同时,前者的负担重,后者的负担轻

(2)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处,全额累进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所得额增长的不合理情况,超额累进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3)全额累进税率在计算上简便,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

7简述起征点和免征额的区别

(1)所谓起征点,即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额。课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应就征税对象全额依率计征。

(2)所谓免征额,即税法规定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免征部分一律不征税,仅就超过免征额的部分依率征税。

起征点和免征额虽然都属于税收优惠照顾措施,但两者优惠政策的重心不同。其中,前者体现税收的重心照顾政策,后者体现税收的普遍优惠政策。

8简述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

(1)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的(2)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间税负的在分配

(3)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也是主动行为

9简述各固定税率,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的优缺点

(1)固定税率优缺点:计算简便,主要适宜于流转额的课税,缺点是在调节收入水平的作用上不如累进税率

(2)比例税率优缺点:优点是具有鼓励生产,计算简便和利于征管,缺点是有悖于量能负担原则

(3)累进税率优缺点:有较强的调节收入水平的作用,但计算较复杂,透明度不如固定税率

10简述税负转嫁的方式

前转,后转,消转和税收资本化

11简述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1)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2)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课税范围较窄的商品的课税难以转嫁

(4)垄断性商品税负易转嫁,竞争性商品税负难转嫁

(5)从价税税负易转嫁,从量税不易转嫁

12简述研究税负转嫁的现实意义

(1)研究税负转嫁问题,有利于税收负担的合理安排

(2)研究税负转嫁问题,有利于制定正确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

(3)研究税负转嫁问题,有利于揭示税收分配关系的真相,找到税负的归宿,把纳税义务人与实际负担人真正区别开来

13简述增值税的类型

(1)生产型增值税:计税依据中不准抵扣任何购进固定资产的价款

(2)收入型增值税:计税依据中只准抵扣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固定资产折旧部分

(3)消费型增值税:计税依据中准许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价款

14简述表示国债相对规模的指标

三个基本指标:

一 国债负担率,用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

二 国债收入比 以当年发行额占应债主体收入水平的比重来表示,或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居民储蓄的比例来表示

三 债务依存度,即用当年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表示,称为中央依存度,或用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表示,称为全国债务依存度。

15简述李嘉图的国债等价定理

李嘉图定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李嘉图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国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李嘉图认为政府是选择征收一次性总量税,还是发行债务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对于居民的消费和资本的形成(国民储蓄),没有任何影响。

16简述当前我国中央和地方债务依存度的状况

目前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偏高,全国财政支出的国债依存度偏低这个矛盾现象,反映了我国财政结构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不仅反映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偏低,而且反映国家债务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都集中在了中央财政一级。

17简述单式预算的优缺点

单式预算是指将全部的财政收支汇编在一个预算总表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的对照表而不区分各项财政收支性质的一种预算形式。

优点:1综合了预算的完整性原则,从整体上反映了政府财政收支情况 2便于立法机关审议和批准,便于公众了解

缺点:没有将全部预算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汇集平衡,不便于经济分析和选择的宏观调控 18简述单是预算和复试预算的区别

单:是指一个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

复: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19简述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的区别

增:指计划财政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的经济发展状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零:是指计划财政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各项支出的基数

20简述进一步完善我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思路

(1)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只能范围,为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创造前提条件

(2)以事权划分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范围

(3)完善中央和地方的税收体系,规范政府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4)在规范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收入划分的同时,积极实施省一下各级政府的分税制。

(5)中央财政和省市财政要继续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21简述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路

(1)完善预算体系,为合理确定转移支付标准提供依据

(2)根据我国国情,选择合理的政府间转移支付模式

(3)规范转移支付方式,逐步扩大按“标准收支法”计算的转移支付的范围

(4)进一步提高中央财政的收入比重,加大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

22简述我国1994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2)合理调节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

(3)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想结合的原则

(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想结合的原则

23简述1994年中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24简述我国分税制的成效

(1)“两个比重”逐步提高。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逐步提高

(2)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3)地方财力进一步壮大

(4)中央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25简述我国现行分税制存在的问题

(1)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财力差距还是有所扩大

(2)省级及省以下纵向,横向财力差异较明显

(3)省级下财政体制调整不够及时和到位,转移支付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25简述分级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下各级预算财政的划分

(1)国防费和外交支出划归中央支出

(2)行政管理费分别由各级本身负担

(3)央预算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为主

(4)地方预算以文教,卫生保健和市政建设为主

26试述分税制的内涵

(1)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划分各级政府职责的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划分方法主要按税种划分,也可以对同一税种按不同税率分配或实行共享制

(4)对预算收入水平的差异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加以调节

计算题:

1钢坯

销项税额=(242+20+0.56)/1.17*17%=38.1497万元

进项税额=【80+4+(2.4-0.5)+600*0.015】*17%+3.2*7%=16.34万元

2饮料

销项税额=102000+(8+35)*200*17%=103462元

进项税额=25500元

应纳增值税=77962元

3某演员

工资薪金应交所得税:3000<3500不交税

未考虑捐赠的劳务报酬应税所得额=80000*(1-20%)=64000

捐赠限额=64000*30%=19200>10000

考虑捐赠的劳务报酬应税所得额=64000-1000=54000

劳务报酬应交所得税:54000*40%-7000=14600

4王某

(1)18000/12*0.03*12=540

(2)25000不需要交税

5某商店

10300/1.03*0.03=300元

6中国公民王某

(1)12000*80%20%70%=1344元

(2)20000*20%=4000

7某企业

(3000-2800-15)*0.25=46.25万元

8某增值税

(1)100*13%+2*7%=13.14万元

(2)800*17%+2.34/1.17*17%=136.24万元

(3)136.24-13.14=123.1万元

9某工业企业

(5600+800+40+100-4000-660-300-760-200-250-40)=330万元

330*0.25=82.5万元

10大学周教授

(4500-3500)*3%=30

(90000-40000)*30%-2000=13000

共计13030元

11大学周教授

4500*(1-20%)*14%=476

财产转让:免税

当月应交个人所得税476元

12某演员

20*(1-20%)*40%-0.7=5.7万元

13中国公民张某

(1)(5000+3000)*(1-20%)*20%*70%+(1000+1000+1500-800)*20%*70%=1274元

(2)1274+24000=25274元

14某公司居民企业

(200-20)*0.25=45万元08债务负担率

债务负担率=53300/314045.3*100%=16.97%

债务依存度=8558.21/62427.33=13.7%

债务依存度=8558.21/49052.72=17.45%

16A地区

(1)A地区标准收入=10000*25%*1.3=3250万元

(2)A地区标准支出=1000000*0.5*1.2=6000000万元

(3)A地区应得转移支付拨款=该地区的标准支出-该地区的标准收入=6000000-3250=5996750万元

(4)A地区实际可得的转移支付拨款=50/60*5996750=4997292万元

17A地区

(1)R1994=消费税+75%的增值税-中央下划收入=50+75%*200-100=100万元

(2)R1995=R1994(1+0.3*1%)=100*1.003=100.3万元

(3)R1996=R1995(1+0.3*1%)=R1994(1+0.3*1%)*(1+0.3*1%)=R1994*1.003^2万元

(4)R2011=R1994*1.003^17=100*1.003^17万元

案例分析:

1土地转让

要点:

(1)主要措施:土地出让要全额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并规定了明确地用途。

(2)意义:规定地方土地收益管理,遏制地方用地冲动。

2住房保障

(1)具有一定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混合物品

(2)解决一部分地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

5.修订版财政重点整理 篇五

作为实施依据的收支活动。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与私人相对,公共物品的提供和消费具有

明显的外部正效应。但由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市场无法有效的提供而造成效率破坏。非竞争性:许多人共同使用某种物品,他们之间几乎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非排他性:当某人在使用某种商品时不排除他人也使用这种商品。

道德风险:指市场交易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行为时,所发生的另一方故意损人利己的情

逆向选择:指市场交易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

财政支出规模:绝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绝对数,相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相对数额比GDP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或各项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规定的负有代纳税人扣留税款并缴纳税款义务的单位或个人 计税依据:是指征税对象的单位计量标准

税基:是指征税对象中的应税部分

定额税率;它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税比例 比例税率: 是对同一课税对象,无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受益原则;是将纳税人从财政支出中得到的好处来相应安排他们的税收负担。

支付能力原则;按照纳税人的个人福利状况来相应安排他们的税收负担,包括横向公平原则

和纵向公平原则

税收中性;征税不改变人的经济行为方式,不破坏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

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的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

个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部门预算:由政府各个部门编制,反映政府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政府预算

1.掌握税收主要的分类方法

(1)按征税对象分类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

(2)按税负能否顺利转嫁分类直接税间接税(详细见152)

(3)按计税依据分类从价税从量税(详细见153)

2.掌握财政支出主要的分类方法

(1)按最终用途分类:财政投资性支出财政消费性支出

(2)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有偿性)转移性支出(无偿性)

(3)按国家职能分类:军事职能行政统治职能经济建设职能社会文化职能其他职能

3.掌握公债的特点、种类、负担的衡量

特点:1 借债主题不同 2偿债依据不同 3信用等级不同

种类1国家借款与发行债卷 2内债外债 3可转让国债与不可转让国债 4凭证式公债与记账式公债

4.掌握财政支出增长理论(书62页)

(1)瓦格纳法则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财政支出规模必然增长。

(2)阶梯增长理论该理论首先将决定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划分为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其中内生因素是指正常情况下,人们对税收的承受限度。外生因素是指当国家发生紧急情况时,人们对税收的承受限度。该理论认为财政支出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外生因素。

(3)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经济发展初期:财政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绝大比重,并且不断增长

经济发展中期:财政消费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绝大比重,并且不断增长,财政投资性支出占比下降

经济发展成熟期:财政转移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绝大比重,并且不断增长。财政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占比下降

4.认识我国财政消费性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本题不确定)行政管理支出:(1)规模庞大(2)增速很快国防支出社会文科卫支出

科教支出(1)总量低(2)结构不合理

医疗卫生支出(1)规模较小

6.掌握世界社保制度的类型,我国社保制度的主要内容

世界社保制度的主要类型:1 社会保险型 2社会救济型 3普遍津贴型 4 节俭基金型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1 城镇养老保险 2城镇失业保险3 城镇医院保险

7.认识我国财政补贴的作用

财政补贴指政府为了调控市场经济而安排的一种能够直接影响市场相对价格的无偿性支出。作用:

1、改革第一个十年(80年代初—90年代初)财政补贴为改革保驾护航

(1)消费者补贴

减轻市场价格体制变革暂时带来的冲击。比如:粮油、肉类、住房补贴

(2)国企亏损补贴

缓解国企在市场竞争中遭受的巨大压力,稳定部分准公共物品和基础产品的价格。比如:市政设施,能源等

(3)出口企业的贸易补贴

扶持出口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如:出口现金补贴、创汇提成、出口退税、出口政策信贷等。

2、改革第二个十年(90年代初-21世纪初)

(1)技术创新:技术升级的补贴比如:技术创新,升级的贷款补贴

(2)节能产业的补贴:技能产品的价格补贴

(3)环保产业的补贴,比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的补贴

3、改革第三个十年(2000-2010年)

(1)治理通货膨胀比如:对能源产业的亏损补贴、对农业生产的补贴

(2)应对世界经济危机比如:出口补贴、消费补贴

8.掌握李嘉图等价定律的基本内容

李嘉图等价定律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其核心观点为: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国债的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

等价定理成立的条件

(1)公债必须以税收来偿还

(2)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

(3)消费者不会受借贷限制

(4)消费者是世代间利他主义者

9.掌握国家预算改革的基本内容

国家预算四大改革

(一)部门预算改革

内容:改过去的总预算为总预算+部门预算。

目标:增强预算内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内容:改过去国库分散收付制度为集中收付制度。

目标:切断贪污、挪用预算内资金的渠道。

(三)收支两条线改革

内容:改过去预算外资金收支一条线的管理模式为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

目标: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

(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内容:改过去政府指定供应商制度为公开招标、竞争制度。

目标:弥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不足,彻底切断政府采购活动中寻租的渠道。

10.掌握财政政策的目标、工具、类型

财政政策的目标:

A、经济增长中国:经济适度增长

B、物价稳定将物价波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C、充分就业指失业率在6%以下的就业状态中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D、收入合理分配通过基尼系数判断

E、社会生活水平提高指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

工具及传导途径:

A、收入:税收,收入补贴直接作用于收入,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收入预期来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

B、偏好:税收的替代效应,通过税收改变人们的偏好。

C、货币供给量:不同的政府融资工具对货币供给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对利率、总供求产生影响

D、价格:间接税和价格补贴直接作用于市场价格,间接引起人们可支配收入或者偏好的改变。

政策类型:

A、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财政政策可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B、根据调节国民经济总量的不同功能,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11.掌握财政收入的主要分类方法

A、按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

1.税收

2.公共收费

3.国有资产盈利

4.罚没收入

5.公债

6.通货膨胀税、B、按财政收入的管理体制分类

1.预算内收入

2.预算外收入

3.制度外收入

12.掌握财政的目标、财政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

最终目标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中间目标:a、效率目标:利用全部资源生产最需要的主要内容:

A、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学首要命题

B、政府收支活动与经济影响——主体

C、财政政策——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6.2011年全国企业财政工作重点 篇六

玉廷

2011年4月12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财政企业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财政部企业司司长刘玉廷向记者表示,2011年,企业司将积极探索新时期财政企业工作的新思路、新内容、新机制和新举措,全面提升新时期财政企业工作水平。

立足新时期探索新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国企业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巨大成绩。但是,国际国内形势依然严峻,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异常复杂,新时期财政企业工作的各项任务仍将十分艰巨。”刘玉廷说。

从国际看,金融危机促使全球治理结构面临重大调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国际资本加速流动,主要货币汇率持续较大波动,金融市场动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风险增大。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正深入发展,但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发展初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的资源和能源约束进一步加强,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更加艰巨。

与此同时,影响企业健康发展和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支持率不高,企业内生增长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推动企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中小企业市场竞争环境及政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抗风险能力弱,融资难问题呈现加剧趋势。一些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完全化解,办社会负担仍然较重。企业财务管理难以适应现代产融结合的需要,管控机制和手段弱化,资本运作和风险控制能力亟待提高,重大资产损失时有发生,等等。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刘玉廷指出,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加强新时期企业财政财务管理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办法,着力推动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监督机制,增强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刘玉廷看来,站在“十二五”的历史新起点,财政企业工作应当与时俱进,创新思路。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努力培养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注重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强财政政策与各项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着力从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层面研究落实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财政政策,解决各类企业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加强对资本市场发展规律的研究,合理运用资本市场平台,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大对各类企业的投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由过去的直接支持向间接引导转变,由对单个项目的支持向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转变,由对单个企业的支持向支持产业发展转变,更多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促进各类企业科学发展;按照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更多地注重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引入和建立有效的专家工作机制,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定点调控的优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拓展新内容健全新机制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对财政企业工作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刘玉廷指出,2011年财政企业工作要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来进行,既要注重完善支持企业的财政政策体系,改善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又要注重企业财务制度建设,促进企业加强风险管控能力;既要注重支持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又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升综合素质;既要注重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又要注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既要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强国际经济互利合作,又要支持外贸平衡发展,发挥进口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既要推动企业改革,减轻企业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又要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完成新时期财政企业工作任务,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刘玉廷告诉记者,今年企业司将重点建立健全四大机制。一是加强与工信部、商务部、国资委等中央部委的协调配合,建立和谐的工作协商机制,实现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共同推动各类企业科学发展。二是在财政企业工作中引入和建立专家工作机制,加强对一些热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同时发挥专家和中介机构的理财作用,提高企业财政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三是建立奖励机制,着力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确保厂办大集体等重大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保持企业和社会稳定。四是总结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试点经验,完善财政支持方式,强化财政资金的间接引导作用,促进社会资本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入。

强化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今年是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第一年,刘玉廷表示,今年的财政企业工作将着重突出一些新举措,重点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深化企业改革、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支持企业“走出去”和外贸平衡发展等方面工作,目的是保持企业和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着力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全力推动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按照健全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政府预算管理体系的要求,今年将着力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完善国有资本经营总预算与单位预算之间的管理机制和支出政策,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审核、执行和监督管理制度。同时,指导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的开展,加快研究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通道。

二是全力推动厂办大集体改革和电力电信体制改革,落实境内证券市场国有股转持充实社保基金政策。中央财政将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经济补偿金中央财政补助比例。对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进度快、实施效果好的城市,还将实施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研究支持三网融合产品开发、业务应用及在农村地区推广的财税支持政策,积极推动电力电信体制改革。同时,落实境内证券市场国有股转持充实社保基金政策,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和国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豁免国有股转持义务。

三是全面推进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面推进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支持重点范围和领域,引导和扶持物联网企业加大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同时,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节能减排,加快关停、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财政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努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促进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改善技术装备,推动产业升级。

四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创业投资导基金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原始资本投入。扶持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和地方特色产业集聚区内中小企业发展,引导各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继续推动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建设,完善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形成适应财政管理要求的数据分析与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财政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五是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促进外贸平衡发展。认真贯彻中央“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投资,鼓励企业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针对贸易失衡现状,一方面充分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合理扩大进口,减少贸易顺差,另一方面积极支持贸易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我国技术等服务贸易产品出口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后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今年,将通过构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健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框架体系,拓展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内容,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并对新时期企业筹资、运营和分配等环节的财务管理做出制度安排。同时,完善企业经济运行分析系统和指标体系,对各类企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

7.公共财政学重点 篇七

一、二者的思想源泉

布坎南和马斯格雷夫的财政思想都来源于维克赛尔初期对财政学的一些思考,只不过二者承袭了维克赛尔思想的不同方面。

1、出身的不同

布坎南1919年出身于美国,从遗传角度讲他是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混血,在美国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最早定居的就是这些吃苦耐劳的苏格兰—爱尔兰人,具有强烈的独立精神,为其自由主义立场奠定了基础。布坎南经历过美国内战,作为内战中战败方的一员长大成人,性格方面很大因素受到这场战争的影响。同时布坎南出身在平民主义盛行的家族,早期阅读过很多宣传平民主义的小册子。

布坎南的治学之路更是跌宕起伏,1946年作为一名“自由社会主义者”进入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坚信对于个人自由的政治性约束应该降到最低。在师从奈特的学习期间,他认识到了市场的作用,这为其成为坚实的自由市场经济的拥护者做了铺垫。也正是在读研究生的早期,他发现了意大利财政学家马可的财政学原理,这些早期的思想和态度正好反映了布坎南不愿意接受常规的假设即政府是与人为善的。布坎南在思考怎样使集体行动获得集体利益的同时又使自己免受他人的剥削时,遇到了对其思想影响深远的维克赛尔,维克赛尔发现考察集体决策形成的制度结构即一致同意原则是必要的,这与布坎南的努力是一致的。布坎南后来的思想深受维克赛尔思想的启发。

马斯格雷夫1910年出身于德国,他的学术生涯从慕尼黑和海登堡开始。马斯格雷夫深受魏玛共和国政治思想的影响具有社会民主思想,其在德国传统财政学的耳濡目染中长大,瓦格纳等前人的思想对其影响深远。马斯格雷夫运用私人市场行为的实证模型为政府干预在采用相机决策的政策,特别是在设计税收和指出法则等方面提供了能导致帕累托改进的规则。

2、思想的逻辑起点不同

布坎南是坚实的自由市场经济的拥护者,其立场即政府是恶的。他将交易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政治决策过程,指出政治决策过程是一项群体成员之间的复杂交易和协定过程。布坎南以政治人与经济人同样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为基础论证政府存在失灵,公共选择理论首次将经济人假设延伸至投票人或国家机构代理人身份参与政治或公共选择的人们的行为上,得出人们在政治生活中行为与在市场上的行为并没有什么差别,从而进一步论证了需要对政府和公共决策过程进行限制,以引导个人利益去促进整个社会利益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马斯格雷夫具有社会民主思想,其出发点即政府是好的,与人为善的。面对市场失灵,政府可以进行干预以获得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由政府具备配置、分配和稳定的职能延伸至政府应该供给公共物品。

二、关于财政任务的讨论

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思想体系,马斯格雷夫和布坎南首先在财政任务上进行了各自观点的交流。

1、政府的扩张

马斯格雷夫认为公共部门的扩张是合理的、必要的,他同意阿道夫·瓦格纳对政府规模的预言即瓦格纳法则。瓦格纳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三大因素是经济中的结构性变革、社会的民主化和对社会正义的日益增长的关注。而马斯格雷夫则认为政府扩张有以下三大原因:多数裁定原则的谬论,权力被自我服务的政治家和官僚篡夺以及财政幻觉;经济变量;政治权力分配和制度的变化。马斯格雷夫为20世纪后半叶公共部门的扩张进行了辩护。

布坎南则认为公民作为个人是否想采取联合行动集体花费他们的资源应该由人们自己决定,他不否认政府的某些作用,但是他主张必须建立合法的框架,为财产和契约提供保护,同时保证货币价值的可预测性以及维持市场秩序,也即布坎南赞成保护性国家或保护性政府的存在,但是他反对保护性国家向福利性国家和生产性国家的扩张。他认为集体行动也会过度地侵犯个人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自由。

2、公共物品供应

马斯格雷夫认为政府不仅是支出者同时也是投资者,政府在一个项目无法准确衡量成本收益的时候,在供给与否的决策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即政府能够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当然也不排除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政府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上则发挥着监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马斯格雷夫论证了为什么政府要提供私人产品,他以“教育”这样一种具有明显外溢性的私人产品为例,提出在政治的决策选择过程中,政府应该给予考量和提供,也即马斯格雷夫主张的是政府应该具备“父爱主义”,即政府应该为人们提供政府觉得对人们有好处,但是人们自己不知道的有益物品。

而布坎南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很少,当从公共物品转到在技术的意义上可分割的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公共供应时会出现问题。

3、转移支付

马斯格雷夫思想中政府具有三大职能,其中之一是分配。财政的分配即转移支付,马斯格雷夫从救济穷人和社会保险两种形式来考察财政的转移支付。

马斯格雷夫用计算公式简单论证了救济穷人的政策必须是选择性的,而不是普遍性的,他指出向全社会的人提供等额的补助不仅会导致税率的增长,而且会出现不需要帮扶的对象也得到了补助的结果。

在社会保险上,马斯格雷夫强调实施强制性的公共保险的必要性,指出了社会保险规避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功能。他认为公共保险可以避免在强制性私人保险体制下的低效率的管制,当然他也指出了社会保险的风险性主要在于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上,并指出医保中人口老龄化的加深正在进一步加大医保的成本,所以政府在医疗方面的支出是有待解决的财政问题之一。

4、税收

马斯格雷夫在税收上持税收公平理论,主张横向公平,即境况相同的人受到相同的待遇,他认为按照消费征税比按照收入征税更加公平。他在税收分配调节上更加关注低收入者,主张通过累进税率将收入从高收入阶层转移到低收入阶层。

而布坎南则认为累进税率会引起阶级间的冲突或混乱,不会得到将财富从富人转向穷人的分配结果。他认为公平应该是在政府机构行动的合法性中得到保证,同时提倡支持统一税率。他认为国会榨干租金,政府会通过税收漏洞去获得自己的收入,而且政府会清除漏洞削减税率然后在更宽的税基上立即开始再次提高税率,这样国会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增加自己的收入。

总之,在财政任务上,马斯格雷夫认为公平适当的财政体制是市场和社会的有益补充,相信政府是好的政府,考虑的问题是需要什么,政府能够做些什么。而布坎南则认为税收会为政府获得自己的收益提供寻租机会。

三、关于对政治行动约束的讨论

马斯格雷夫和布坎南在评价集体行动的效率方面存在着差异,前者认为集体行动能够做“好事”,而布坎南则更多地看到集体行动可能做的“坏事”。二者对政府实行立宪约束即在选举的约束上是不存在差异的,但是在具体的集体行动或者是政府决策上表现出了不同的约束要求。

1、布坎南的程序限制和范围限制

布坎南主张对政府决策进行约束,他提出限制集体行动的两大原因:从个人选择受约束出发引出集体选择中的限制,是为了限制别人来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侵害;多数裁定原则下会出现歧视行为,会形成为了获取自身利益和反对他人获取这部分利益的两大利益集团,这两大利益集团的纷争容易引发寻租活动,消耗掉社会资源。鉴于此,布坎南提出了对政治权力程序和范围的约束。

(1)程序约束。在集体决策的程序规则上,维克赛尔主张多数裁定应该向超多数原则转变,布坎南同样呼吁决定性的集体行动应该遵循超多数规则。更多数原则肯定会减少可能受到歧视性集体行为伤害的少数人集团的规模。

(2)范围约束。普遍性的约束消除了针对特定对象的转移支付和针对特定对象的税收。具体体现为确保每人等额的支付或者转移支付,更具体来说是按能支付,普遍性原则不允许任何个人或者集团享有免税和免征额待遇。对所有人实行单一税率,可以大大减少为了获得有利财政待遇或避免不利财政待遇而进行投资的动机,从而能大大降低对社会资源的消耗。

2、马斯格雷夫的约束规则

在何种程度上对国家和政府进行约束,马斯格雷夫的思考是对政府和个人进行双重约束。在布坎南指出多数裁定原则有可能导致歧视引发寻租行为的缺陷后,马斯格雷夫为多数裁定原则作出了辩护,他认为多数票原则有利也有弊,但是没有布坎南说的那么糟糕。马斯格雷夫还指出互投赞成票,不仅会出现布坎南指出的预算过度的结果,还有可能出现预算不足,公共物品无法供给的现象。

四、财政联邦制的讨论

在财政是否应该竞争上二者所持观点相反,马斯格雷夫认为中央政府应该履行稳定职能、分配职能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同时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要求这种供应与这些产品的受益范围一致。财政上的集权有利于削减税收带来的扭曲效应。而布坎南则认为财政之间应该充分竞争以提高效率,政府间的有效竞争必然会对政府施加限制。布坎南认为只有一个联邦化的政治结构才能有效地以类似于市场过程的方式利用竞争的力量。马斯格雷夫则反对这一点,他认为竞争会带来税基的侵蚀、效率的损失。

五、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对于政府和社会存在的问题,布坎南认为是政府规模过度膨胀,政府面临着无穷无尽的被人们认为是应该得到的福利要求,而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的税收收入去满足这些福利,政府甚至不能满足最低水平的建设基础设施的需要。政治机构和政治官员不能获得公众的尊敬和信任,尊敬和信任的缺乏,在政治权力的代理机构和代理人中产生了道德堕落现象,这种现象既是内在动机也是自我选择的过程。布坎南认为我们观察到的大量道德败坏现象,究其根源就是相对于整个经济公共部门规模过度膨胀,如果公共部门的比重能比压缩至大约与中世纪描绘的国家规模相等的适当份额,就是削减政府规模,他认为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

马斯格雷夫则对此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将所有的问题全部归咎于政府规模的过大有些牵强,他指出公共部门的扩张正是由于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提高导致了人们需要的改变。

以上即二位大师在财政学领域的一些真知灼见,结合我国公共财政制度的发展现状,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六、对二位学者财政学思想的评价

马斯格雷夫和布坎南都堪称是经济学某领域的开创者,二者从不同的逻辑起点出发论证了财政核心问题,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可以说二者的思想给现在的政治生活提供了充分的借鉴。

1、对政府的认识

布坎南的思想在指导我们客观认识政府上起到了很大的指引作用,他的政府失灵理论打破了常规的政府是市场失灵的有效补充的认识,从经济学角度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客观认识政府的方法。政府的低效率、腐败现象正是布坎南所指的政府失灵的重要表现。而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这些现象,布坎南的政府失灵理论为我们看待和理解这些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切入点。

2、公共财政理论正是现今广泛适用的理论

目前我国的财政理论思想和实践很大一部分都是和马斯格雷夫所倡导的公共财政思想贴近的。马斯格雷夫理论下的政府具有分配、配置和稳定的职能,政府是公共产品供应的主体。现实中我国政府正在做大量的工作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和财政职能实行分配公平。在税收上累进税也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我国对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目的也是实现社会公平。

3、兼收并蓄、指引发展

马斯格雷夫和布坎南看到的是政府的不同点,所以在我国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更应该结合中国实际去借鉴二者理论的合理部分,我们既要坚持公共财政理论方面的适用思想,也要看到政府的失灵,在承认政府的作用的同时主张借鉴布坎南设计的有利的手段去避免政府失灵所带来的危害。

七、结语

马斯格雷夫和布坎南从不同的出发点构建起了自己的财政思想体系,他们看到的是政府的不同方面,为我们客观全面地认识政府和实践提供了有利借鉴。

参考文献

[1]布坎南、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匡小平、类承曜.充满睿智的财政思想的交锋——读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J].当代财经,2003(5).

[3]陶红:马斯格雷夫与布坎南财政思想交锋——读《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

8.公共财政学重点 篇八

谢旭人说,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继续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其定位准、见效快、作用直接的优势,积极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努力增加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分析人士认为,在当前内外部经济形势走弱的背景下,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和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亮点。特别是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情况下,节能减排将成为转方式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在这方面,财政政策将大有可为。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979亿元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比上年增加251亿元,加上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发展资金和中央基建投资中安排的资金,合计达到1?700亿元。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表示,5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已确定要全面实施以节能家电推广为核心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决定采取财政补贴方式支持扩大节能家电等产品消费。这是当前我国将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与促进节能减排有机结合的重大战略举措,预计将拉动消费需求4?500亿元,并实现年节能1?170万吨标准煤。下一步,要在继续加大节能灯、发光二极管灯、节能汽车和高效电机等现有产品推广力度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实施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节能家电产品推广工作。

据了解,2007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30多项政策措施,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中央财政累计安排3?380多亿元资金,加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共同带动社会投入上万亿元,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会议要求,今年下半年和明年要突出抓好八项重要工作:一是扎实做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试点工作,加强政策综合集成,形成更大合力。二是结合当前经济和产业形势,突出抓好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和国内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三是全面深入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建筑节能、农村环保、大气污染防治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四是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开展先进环保技术示范推广,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五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大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力度,在全国大中型城市推广使用混合动力公交车。六是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以非常规油气资源为核心、以煤炭清洁化利用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为重要补充的能源清洁化战略。七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八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市场化长效机制建设,加快推进以环境税费改革为核心的税制改革,扩大生态环境补偿试点,积极推进排污权和碳排放交易试点。???????????????????????????(王迎晖?王??涛)

9.市财政局201x年重点工作承诺 篇九

市财政局201x年重点工作承诺

我代表市财政局就201x年重点工作作如下承诺:

一、狠抓财政收入。围绕稳中求进、进中求转的工作主基调,千方百计培植财源,涵养税源,着力提增税收收入和可用财力比重,不断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积极配合税务部门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严控虚收、空转等虚增收入行为,确保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5.40亿元、增长11.36%以上的预期目标。

二、狠抓支出进度。围绕创建“一区五地”目标,加强资金统筹,优化支出结构,创新投入方式,有保有压,以支促收。加大大数据、大扶贫投入,加快民生支出进度,确保全年完成公共预算支出380亿元、增长11.5%的预期目标。

三、狠抓向上争取。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优势,持续加大向上争取支持力度,密切关注上级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的政策规定和支持方向,把国家和省支持的重点作为向上争取的着力点,千方百计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

四、狠抓财税改革。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聚焦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全力推进财政与金融深度合作、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等重点领域改革,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加强国资国企监管,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全面推进预决算公开,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五、狠抓财政监管。积极组织存量资金清缴,全面开展财政资金大检查,定期开展对财政扶贫资金、专项基金、政府性债务等资金的专项检查,加强财经纪律,规范财务管理,确保财政资金高效、安全、有序运行。

六、持之以恒抓好党建工作。始终坚持以全面从严治党统领财政各项工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全面落实“两个责任”,积极完成脱贫攻坚定点帮扶任务,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努力打造一支为民、务实、担当、清廉的财政干部队伍。

以上承诺,我们将进一步细化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全年任务如期完成,并力争创出财政工作的新亮点。

特此承诺

10.我看公共财政 篇十

院系: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专业:工程管理 学号:20084040110 姓名:李峰龙

公共财政,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它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 缺陷。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在于它支持、促进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有市场经济体制,必有公共财政,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替推动,共同前进,是一种紧紧捆在一起的双边互动的关系。只有真正推行公共财政,才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公共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的分配活动,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安排。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和监督管理。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具有以下特征:

1.公共性。从公共性的角度看,公共财政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财政分配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心。20 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历史性的转变就是如实承认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在进一步提升到科学发展观,即由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一个非常正确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了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这个方向决定了我们整个国家的命运。在这个转变的过程里,财政作为国家职能实现的一个理财系统,必须适应这个转变,需要在自己整个运行过程中合乎现实要求地淡化原来支持专政职能的一些力量,越来越多地去体现对公共利益、公共需要的追求和保证。我们现在讲求社会和谐、共同发展、统筹协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导向的实质就是我们必须摒弃“阶级斗争中继续革命”的思维,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社会公共目标方面。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抓住的主导性的东西,具体化在政府理财、财政分配的这个角度,搞公共财政,就是要体现和强调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主要的目标和工作的重心,这是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相符合的。

2.公平性。公共财政政策要一视同仁。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公平竞争,体现在财政上就是必须实行一视同仁的财政政策,为社会成员和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的财政条件。不管其经济成分,不管其性别、种族、职业、出身、信仰、文化程度乃至国籍,只要守法经营,依法纳税,政府就不能歧视,财政政策上也不应区别对待。不能针对不同的社会集团、阶层、个人以及不同的经济成分,制定不同的财税法律和制度。

3.公益性。公共财政只能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己任,追求公益目标,一般不直接从事市场活动和追逐利润。如果公共财政追逐利润目标,它就有可能凭借其拥有的特殊政治权力凌驾于其他经济主体之上,就有可能运用自己的特权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影响公平竞争,直接干扰乃至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打乱市场与政府分工的基本规则;财政资金也会因用于牟取利润项目而使公共需要领域投入不足。公共财政的收入,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措资金;公共财政的支出,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不能以赢利为目标。

4.法制性。公共财政要把公共管理的原则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始终,以法制为基础,管理要规范和透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约束规范下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形式,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保障手段,社会公众得以真正决定、约束、规范和监督政府的财政活动,确保其符合公众的根本利益。具体而言,获得财政收入的方式、数量和财政支出的去向、规模等理财行为必须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不能想收什么就收什么,想收多少就收多少,或者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要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需要建立公共财政。虽然我国的公共财政管理已具雏形,但受计划型财政管理模式的影响,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1.财政供给“越位”和“缺位”并存2.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3.政府收入机制不规范。4.财政分配秩序不规范5.财政预算管理不科学等等。

因此,公共财政要求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创新:体制、制度的创新;管理、调控的创新;技术层面和基础条件的创新

(一)体制、制度的创新

1.完善分税分级财政管理体制,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改革,结合基层财政脱困,标本兼治地采取“三奖一补”、“乡财县管”、“省管县”等改革措施,争取最终走出一条“治本”之路,即在中长期形成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要求而稳定运行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1994年财税配套改革的基本制度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应当巩固和发展。其浓厚的过渡色彩在当时不可避免,但随后十余年间,省以下分税制的实质性进展很少,过渡性变成凝固性,进而引发了越来越大的副作用,突出的矛盾是财权重心上移的同时事权重心下移,基层财政困难加重。从“治本”考虑,需要在省以下把财政层级减少而“扁平化”,最终得以按中央、省、市县三级形成分税分级的财政体制,并健全中央、省两级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实质性推进、落实分税制改革,稳定保障各级政府履行公共职能。

2.加快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包括全面推行以“部门预算”形式入手的综合预算制度、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收付制度、实质性贯彻所有政府执法执收单位的“收支两条线”制度,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这些改革的难点,在于如何积极稳妥地化解既得利益的阻碍,减少公权扭曲,实化公共利益。

3.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在进一步清理整顿非税收入的同时,近期税制改革应在扩大增值税转型的覆盖面,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等方面积极进取。调整和改进个人所得税制的程序和房地产税(物业税)的改革试点已经启动,资源税、消费税的调整改进也在渐进或研究准备,这些都应抓紧抓好。另外,关于资源税、社会保障税等改革问题,都有愈益强烈的社会呼声和现实重要性,值得充分重视,加紧研究。

(二)管理、调控的创新

1.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政策,提高调控水平,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及财政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技术经济政策、区域发展政策、收入分 配政策的配套联动,争取尽可能平稳地拉长这一轮高速增长期。

2.加大对于“三农”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支出上要给予优先、重点安排,并积极发展合理、有效的支出新方式(如对粮农的“直补”),以及其他的政策引导、倾斜支持的合理、有效方式。

3.建立、健全财政风险和公共风险防范机制。对于我国公共部门赤字和显性、隐性债务,以及或有债务,应全面地把握情况与动态,加强调研分析,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与化解风险的方案。特别是当前对于信息很不透明、很不全面的地方、基层政府实际负债情况,需高度重视,在调研和摸清情况基础上,及时采取化解负担、防范风险的措施。还应积极研讨公共风险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等机制构建、制度建设问题。对于财政发行短期债问题,也需要积极研讨,以利改行国债余额审批控制的较科学的方法,配合灵活反应机制在日常运行中化解风险提高效率,并促进国库现金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税收法治化环境的营造。

我国的财政风险和公共风险,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其实是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的表述。财政风险必然是公共风险,各类公共风险也都会直接、间接地集中体现到财政风险上面。但我国在经济、社会转轨期的一个特点是,财政名义赤字、债务负担之外现实存在的隐性赤字、债务负担的相对比重,比一般国家要高出不少,所以若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判断我国的财政风险,就特别需要注意:不能仅看名义债务指标,否则会严重低估风险程度。我国现阶段名义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仍然不高于20%(欧盟在《马约》中规定的控制线为60%),但如果把与名义国债性质等价的隐性公共债务(如国有金融系统的坏账,国家粮棉流通系统的亏损挂账、国有企业的潜亏、以及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债务、地方各级政府实际举借的债务,等等),都囊括在内,则这个比重可能至少要高出2~3 倍,即达到60% 以上。如果再考虑社保体系中养老基金空账等或有债务,风险的评估就再要加码。我们的公共风险总体而言是可控的,但是确有必要进一步促使各方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积极摸清基本情况,以利于构建预警机制,努力化解和降低风险,防患于未然。

(三)技术层面和基础条件的创新

1.实施财政收支分类的改革,以形成适应开放条件和现代化管理要求的合理、精确、周详的收支分类体系,为财政信息系统、决策系统建设和“金财工程” 运行,提供基础条件和有效支撑。

上一篇:读《小狗钱钱》有感下一篇:秘书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