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共11篇)
1.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一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是一物理生物课,它既介绍了人而结构,有说明了人听到声音所必备的条件是生源(发声体的振动)——介质的传播——健康的耳朵。这样讲授下来我根据实际,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从图入手,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了。
在一开始学生阅读本课内容,根据预习找出重点,让学生了解声音产生和听到声音的过程。巡堂指导。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把难克服,完成了教学重点。 我又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多媒体课件,骨传声知道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双耳失聪后就用牙齿咬住木棒一端,另一端定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冲从而继续创作。来激发学生对他们崇敬之情。
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主观创造力和能动性,都得到 了训练。
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当回小老师,回顾本节应当掌握的内容,回顾内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不可能尽善尽美,本节课反思也有不足,由于学生表达能力较差,在课堂上学生表达这一过程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对其它方面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主意掌握每一个教学步骤的时间,以免影响教学质量。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二
传声器的指向性
图1是传声器的极坐标图,它们反映了声音的角度和输出信号的比值。输出由入射角的曲线弧度来表示。
1.全指向
这是最简单的传声器设计,它能够拾取到来自所有方位的声音,因此被称为全指向传声器。它们使用起来也很简单,而且通常有利于获得良好的频率响应。想知道这些指向性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这里有个关于指向性传声器的链接http://artsites.ucsc.edu/EMS/music/tech_background/TE-20/Directional_Microphones.html。
2.8字指向
8字指向的传声器能够拾取到来自振膜前方和后方的声音,但是对于来自振膜左右侧方的声音有抑制性。要制造这样的传声器其实也不是很难。任何振膜,只要声音可以从前方和后方同等地进来,都会成为8字指向。对于两侧声音的抑制会是一个很有用的特性,但是可以同时拾取到前方和后方的声音,这让8字指向传声器在很多场合下用起来都比较困难。常见的做法是把它摆在一件乐器的上方。它的频率响应和全指向一样好,至少对于离传声器不是太近的声音来说是这样。
3.心形指向
如果想要增强某个声部,或者在现场录音时观众的噪声会成为问题的时候,心形指向都能排得上用场。它的设计理念看上去很不错,只拾取传声器所指向的声源。但事实还是有些出入。第一个问题就是,来自后方的声音不可能被完全抑制掉,只是被衰减了大约10~30dB。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使用时可能会出问题。第二个问题更加严重了,就是它的实际指向性是随着频率的不同而不同。对于低频来说,它依然是一个全指向的传声器。难道就没有能够对低音乐器也起到指向性作用的传声器了吗?有,不过会很大而且很昂贵。更严重的是,从后方和侧方过来的声音信号的频率响应会不均匀,这将会给偏离拾音角度轴向的乐器(比如在大乐队中坐在侧边的声部)带来不想要的声染色,在拾取演奏厅的混响信息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它有可能会是个问题也有可能会是种优点——就是心形指向的传声器有所谓的“近讲效应”,意思是如果一个声音离它太近的话,其低频成分会被增强。许多歌手和播音员利用这个效应来给他们本来不够浑厚的嗓音增加一些“胸腔声”。这里所说的“近”,和传声器的尺寸大小有关,具有平均的后方和侧方的频率响应的、大尺寸的、品质高的心形指向传声器,它的临场感是最强的。大多数的心形指向传声器内置了—个低频滤除开关来对近讲效应进行弥补,如果设置不好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8字指向传声器也存在近讲效应。
4.更狭窄的指向性
我们可以将心形指向传声器的指向性进一步增强,如果你不介意把它的那些问题也增强的话。超心性指向是很常用的一种,因为它的拾音隔离度更好、频率响应更平直,但是后方多出了一块拾音区域。“枪式”传声器将这类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它把振膜安装在一个管子的中间。枪式传声器在主轴方向上的灵敏度极高,但是存在更严重的后方拾音区域(其形状根据频率的不同有很大的不同)。事实上,这类传声器的频率响应是如此的糟糕以至于它们的频响通常被限制在人声频率范围内,用来拾取影视作品中所需要的对白。
立体声传声器
你并不需要一个特殊的传声器来录制立体声,你需要的是……两个传声器!市面上卖的所谓的立体声传声器实际上就是把两个传声器做在同一个外壳里。有两类立体声传声器:一类是极其昂贵的专业型号,它们的振膜是精确配对过的、振膜的角度是可以调节的、拾音指向性甚至是可以遥控的;另一类呢,用的是很廉价的部件(振膜通常定位在180°),但是价格可以卖很高,仅仅因为它打着“立体声”的旗号。
1.单只传声器的使用
使用一支传声器来录音是很直截了当的。选择一支有着合适的灵敏度和指向性(以及你能承受的价格里最好的失真特性、频率响应和信噪比),你只需把它放在声音所在的位置就行。乐器和传声器之间的距离有一个适用的范围,最近不能让传声器或者调音台过载,最远不能让环境噪声干扰到有用信号。在这两个极点之间如何确定一个具体的距离,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喜好了,你可以多做实验。
如果你将传声器靠近乐器,听听拾到的声音,你会发现传声器的位置影响着录出来的乐器的声音。你听到的音色也许有些奇怪,某些音符或许会比其他的音符更响。这是因为,一件乐器的声音的不同成分通常是由这件乐器的不同部分发出的(比如,钢琴的最高音的发音位置离最低音的发音位置有将近一米多远),而我们平时听到的是平均的、融合在一起的音色。如果传声器的距离很近,会突出乐器某个部分的声音,因为其他部分离传声器的距离更远。这里提供一个小窍门,乐器音色的融合区域是在大约两倍于乐器本身尺寸的距离之外。如果你在同时录着几件乐器,演奏者之间的距离也要这样处理。
如果你将传声器放置在远离乐器的地方,那听上去也会是如此。通过乐器直达声(最先到达人耳的声音)和房间混响声(经过多次反射以后的声音)的比例,我们可以判断声源的远近。当我们置身于一个现场音乐会时,我们会使用包括声音在内的其他信息(比如视觉信息)来保持我们对于演出的注意力,这样我们可以忽略掉一些其他的干扰。当我们聆听录音制品时,我们就没有视觉信息可以参考了,音乐信号里的任何干扰都会很明显的被察觉出来。出于这个原因,音乐厅里的最佳座位并不等于适合录音的最佳位置(离直达声太远,受环境噪声干扰较多)。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在欣赏某些音乐时我们确实需要一些混响(这就是为什么某些音乐在石质的的教堂里听上去是最好的)。较近的传声器摆位会减少混响。一些录音师喜欢使用近距离拾音方式来减少噪声,然后给录音加入人工混响。另一些录音师将传声器架得很高,远离观众的噪声同时又能拾取到足够的混响。
2.立体声
立体声是利用两只扬声器重放所制造出的一种幻觉。这种空间感上的幻觉我们通常称之为声像。一个好的声像需要能反映出该件乐器的真实体积大小,在整个声场中有清晰且稳定的声音定位。建立一个声像的最主要因素,是该件乐器声音在两只扬声器里的相对大小,以及这两个声音到达听音人耳朵的时间先后。在录音棚中,立体声声像是人工产生的。每件乐器都是单独录制的,都是单声道的,后期再根据需求将这些不同的声部在调音台上混合在一起,通过声像电位器给它们分配声像。在音乐会现场中,录音目的是为了记录真实的厅堂听感和声像分布,通常会采用一对传声器组成立体声拾音制式,每一支传声器对应着一个重放的扬声器,见图2。
3.大间距拾音法(也称AB立体声拾音制式)
最简单的立体声拾音方法,就是假设重放扬声器间距是3m,将两只传声器也相隔3m来摆放。使用全指向或心形的传声器都可以。重放时,在大多数的扬声器上的效果都是不错的。(我在音乐会看到有人录音时在精确测量两只传声器的距离,为此忙的不可开交,我觉得对于这种拾音方法而言,传声器间距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这种拾音方法的问题在于传声器必须距离乐队足够远——至少要和乐队的宽度(从最左的演奏者到最右的演奏者)相当。否则离传声器较近的乐器会太过突出。对于大型乐队来说,在舞台和观众席之间往往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摆传声器,除非你把传声器挂在空中,或者用两个很高的支架。
4.重合心形传声器拾音法(也称XY拾音制式)
大间距拾音法的另一个问题出现在将两个声道合并成单声道的时候。(比如为了制作广播节目)由于传声器之间有很大的间距,一件乐器的声音到达两支传声器的时间先后会不同(声音传播一英尺需要一毫秒)。这使得两个声道间的相位产生差别,因此在合并成单声道的时候,会在频率响应上造成很大的问题。这种干扰虽然不至于吃掉某些音符,但是会让声音变得颤抖。重合心形传声器法通过将两个传声器安装在同一点上,来避免这个相位抵消的问题。
这种拾音方法通常使用两支心形传声器,一支偏向左面,一直偏向右面。两支传声器是相对而指的,这样的话,如果忽略传声器外壳的阻挡,两个振膜就几乎处于水平面上的同一点,因此不存在相位抵消的问题。指向左面的传声器拾取到的信号要传输给右声道,指向右边的传输给左声道。立体声效果的产生,是因为对于处于左侧的乐器而言,它对于右声道传声器来说是在主轴方向上的,同时对于左声道传声器来说它是偏离于主轴的(因此电平会衰减)。两支传声器的夹角对于拾取到的立体声效果非常重要,当然还要考虑到传声器的指向性。如果两支传声器太接近平行,那么立体声效果就不够明显;如果夹角太大,处在中间位置上的乐器就会听上去太弱,中间的声像会产生一个空洞。
在使用这个拾音方法时,你必须先搞清楚传声器的振膜是指向哪个方向的:大多数的心性传声器的振膜是指向传声器头的方向的,但也有一些德国产的心性传声器的拾音方向是在传声器头的侧面。我曾经听过一位录音师把拾音方向在侧面的传声器当做拾音方向在前方的来用了,结果就是你只能听到一个大提琴和定音鼓,其他乐器几乎都没录到。
使用这个方法时你可以把传声器摆得离乐器很近。如果你想要在近处和远处的乐器间取得一个平衡,你可以把传声器指向乐队的后排,这样,前排的乐器就处于传声器离轴方向上,因此录得的相对电平会较弱。这时,传声器的高度的调整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5.MS拾音制式
重合传声器拾音法的另一个变体是MS拾音制式,它由一个全指向传声器和一个8字指向传声器组合而成。8字指向传声器是指向两侧的,抑制了来自正前方和正后方的声音。全指向传声器当然拾取到的是来自全方位的声音。为了更好地理解它的工作原理,想象一下假设乐器在舞台上移动,如果乐器处在舞台的左侧,声音会首先将8字指向传声器的振膜推向右边,输出一个正相电压,如果乐理移动到了舞台正中,传声器将不会产生任何信号,如果乐器移到了舞台的右边,声音会首先将8字指向传声器的振膜推向左边,输出一个负相电压。也可以说处于舞台两侧的乐器彼此间是180°反相的,如果它们越接近舞台中间,输出的信号就越小。
这两个传声器拾取到的信号可不是传给两个声道放别来用两只扬声器重放。这些信号在一个具有两路输出的电路中组合起来,对于左声道输出而言,8字指向传声器的输出和全指向传声器的输出相加;对于右声道输出而言,8字指向传声器的输出和全指向传声器的输出相减。这样就会产生立体声效果,因为对于位于右边的乐器而言,它在8字传声器里产生一个负信号,当和全指向传声器里的信号相加时,这个乐器会被抵消掉;当和全指向传声器里的信号相减时,这个乐器的信号会被加强。位于左边的乐器的情况正好相反。但是位于中间的乐器却不受影响,因为它的信号根本就不会被8字指向传声器拾取到。
MS拾音制式可以产生出非常平滑且精确的声像定位,而且它的单声道兼容性是最好的。唯一限制它被广泛使用的原因就是这样一套特制的传声器及其解码电路,需要花费你大几千元以上。
6.大型乐队的录制
上述的录音技巧适用于在一个声学环境良好的音乐厅里现场录制一个小型乐队。当在不同的地方分别录制大型的乐队时,你将会看到同时使用以上几种拾音制式的情况出现。当把这些信号混合在一起时,会制造出一种合唱合奏的效果,这种声音和乐队或合唱队本身的声音并无太大的区别。如果使用基本的传声器设置无法在伴奏乐队和独奏乐器之间取得一个理想的平衡,需要加入点传声器来突出音量较弱的乐器。大音乐厅里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后方的混响明显滞后于在舞台前拾到的直达声。可以在观众区的后方设置一支传声器,专门拾取混响声,然后叠加到录音中来。
在录音棚中的一些技巧
如果要将在录音棚里使用的所有技巧都写下来,估计得好几本书的容量。以下只是你在录音棚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几种情况。
1.每件乐器都分别加传声器
这种方式可以让录音师后期在调音台上(或者通过多轨录音机)调整各个乐器间的比例,光是录一套鼓就可能用到8支以上的传声器。
2.近距离拾音
通常我们会将传声器摆在离乐器很近的位置,尤其是为了避免使用两支不重合的传声器所带来的相位问题的时候。有时候我们是为了获得一种特殊的音色,比如说,让三角钢琴的音色听上去像是酒吧小钢琴的音色。
3.给乐器加上隔声板,或者把乐器放在隔音室内
如果一件乐器被两个传声器同时拾取到,这两个信号再混合到一起时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问题。你经常能看到一些极端的举措,比如给底鼓里塞入很多毛毯来抑制它的声音,然后通过后期的处理来让它再次听上去像是底鼓。
4.每个人都带上耳机
在录音棚里,乐手经常需要带着耳机,边听着“节拍器打点轨”边演奏。这有时是因为需要把音乐和视频进行同步,有时是因为在上述的隔离状况下,乐手听不到其他乐器的声音。
5.一首歌要录20或30遍
录音时对于音准和节奏的要求要比在现场音乐会中的高得多。最终的成品往往是很多遍录音之后,挑选其中最好的段落拼接而成的。
6.传声器前加上防喷罩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三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猜个谜,看图片(插入图),打一成语故事,为什么盗铃的人捂住了耳朵还被发现了呢?(捂得住自己的能捂住所有人的耳朵吗?)看来耳朵天生具有听声音的功能,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这还要从耳朵的结构说起。
二、探究耳廓和鼓膜的作用 1.探究耳廓
(插入耳廓图)我们手摸到的耳朵只是人耳的一小部分,叫耳廓。是由皮肤包裹着的有皱褶的软骨组成的。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声波)近处的鞭炮响声波太强我们会捂住耳朵,那想听清远处微弱的声音我们该怎么做呢?(把手拢在耳后)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这样就相当于增大了耳廓的面积,便于收集声波)板书:耳廓——收集声波
2.探究耳道、鼓膜
人钻地道声波走耳道,(插耳道幻灯)被耳廓收集的声波会沿着耳道往深处走,所以声道的作用是什么?(板书:声道——声波通道)
声波在声道里走着走着迎面撞上了一层膜——鼓膜(插鼓膜幻灯),当声波遇到鼓膜会发生什么呢?我们看不到鼓膜的变化但可以做个鼓膜模型观察一下。
鼓膜很薄可以用什么材料代替鼓膜呢?今天就用气球皮代替鼓膜,制造声音我们用音叉。实验要求看大屏幕:每组先请一位同学敲击音叉前端,要求分两步实验:用不同的力敲音叉距离膜同样近;用同样的力敲音叉距离膜由近到远分别观察现象。(学生领材料、观察记录)
学生汇报师板书:声音大——振动强;声音小——振动弱。声音远——振动弱;声音近——振动强。
实验中我们看到小米在振动实际是什么也在振动?(气球皮)气球皮是在模拟什么(鼓膜)(插幻灯)所以鼓膜鼓膜遇到声波会怎样?(板书鼓膜——引起振动)
(插入图)在鼓膜后面还有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师拿耳模型讲解声传播路线)大家看着模型来理解一下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波通过耳廓进入耳道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我们就感受到声音了。(播静态结构图及动态图)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案 篇四
本节是在上节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基础上学习,主要介绍人耳的构造,声音可以通过耳朵骨骼等传递。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通过耳朵听到是已经熟悉的如何传递在自然课也已经学过,但对骨骼传声却不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可以通过耳朵和骨骼传播。
2、过程与方法
经过观察物体的发声及听到声音的过程,能简单描述声音的传播途径,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贝多芬的事迹,建立起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放弃和修整自己的错误观点。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经过观察物体的发声及听到声音的过程,能简单描述声音的传播途径,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初步认识声音可以通过耳朵和骨骼传播。教学方法:透镜式教学法
教学器材:投影设备、收音机、音叉、钢尺、人耳构造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我们在月球上听不到声音原因是什么?说明什么?
2、在钢管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 会听到几声?说明什么?
二、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声音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传播速度340米/秒。小明对着大山喊了一声后过一会儿听到了,上述是一种什么现象?
那么对于上述声音小明是如何听到的? 板书课题:§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进行新课
(一)人耳的构造
人是靠耳朵听到声音的,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获知声音的呢?
1、学生讨论人获得声音的途径并讲解。
2、教师讲解并出示人耳挂图: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得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二)骨传导
除了通过耳朵听到声音以外,人有没有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声音的可能性呢?
1、实验验证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2)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思考:在这几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有什么不同?
上述实验说明: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声。科学家把这种传声方式叫做骨传导。
也就是说,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不管哪一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如果只是传导障碍,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听到声音的。这需要其他途径将声音传给听觉神经。
2、学生阅读课本17页的阅读材料
据说贝多芬当年耳聋后,就是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的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创作。
(三)双耳效应
学生阅读18页材料回答:什么是立体声?
三、本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收获
四、布置作业:
1、学生查阅资料后解释助听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将同步训练的练习完成
3、收音机上设有stereo-mono开关,既然有stereo为何还要设计mono?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五、板书设计
§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1、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振动——耳朵——骨膜振动——听小骨等组织——听神经——大脑
2、骨传导:
3、立体声:
5.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五
科学课首先让我联想到的是严谨、严密、逻辑性强,这样才显示“科学”。作为科学教师,如何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与策略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课始,以“闭眼倾听各种声音”的游戏导入,学生们个个兴致高昂,积极参与。在游戏中,学生真切感受到这和我们身上的听觉器官——耳朵关系最密切,由此老师巧妙揭题。并由“我们是不是有了它(耳朵)就能听到声音?”引起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去考虑、探究耳朵的构造及各部分的特点与作用,为新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科学课上,老师注重对学生先猜想、再验证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对学生观察、推理、总结、归纳概括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所以,课堂上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索、验证。学生有了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体会也更深刻,从模拟实验中清楚了骨膜的作用,从而知道了用耳卫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耳朵。在保护耳朵时,教师在引申找出生活中的噪音,学习避免杂合躲避噪音的方法就更好了,这样就会使科学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好地我们的生活服务。
整堂课,老师思路清晰、环节紧凑、过渡自然,语言风趣又通俗易懂,学生们兴趣极高,参与面广,积极思考,发言,而且准确率较
6.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设计 篇六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
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2.骨导的原理。●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呢?
[生]耳朵。
[师]这里有一个声音,请同学们听一听是哪位同学?
二、进行新课 [人耳的构造]
[师]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
[生]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生]耳聋是怎么回事?
[师]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
[生]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又是怎么回事呢?
[师]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传导性耳聋。
[师]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这些人恢复听觉。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听音叉的声音)[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生]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师]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生]听不到了。
[师]请同学们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下颌骨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生]分组操作。把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声音。[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骨能传声。
[师]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
[科学世界]
[师]实际中我们如何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生]结果表明“能”。
[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双耳效应。请同学们阅读科学世界,完成活动二的内容。
[生]老师,我们明白了: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的结果。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音响设备都是双声道立体声或多声道立体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科学世界中介绍了一些知识,具体详细的知识,就要同学们课后自己去查阅了。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1)空气传导(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自我检测内容 2.小论文:助听器的功能
3.课后查资料了解“双声道”与“多声道”是如何实现的?把你的想法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五、板书设计
空气传导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骨传导
7.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篇七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__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2、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他用一根棒来听取钢琴的演奏,他把棒的一端触在钢琴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当琴弦发出声音时,振动就经__________传至内耳。
3、间谍在偷听隔壁房间的主人说话时,总是把一个坚硬的物体放在耳朵边,使其听得更真切一些,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铜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 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
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 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介质
5、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若轻轻敲击鱼缸的上沿,则会看到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A.鱼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鱼缸-水-鱼 D.水-鱼
6、有关人的耳廓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没有耳廓很难看,所以主要作用是美观 B.耳廓是为人遮风挡雨的
C.耳廓主要防止杂物进入耳道中
D.耳廓主要是收集外界声波,使人听声音更加清楚
7、对于人失去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人只要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
B.如果因为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可以通过骨传导来感知声音
C.对于因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的人,只要设法将外界产生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就可以感知声音
D.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8、当人用手指将双耳堵住后,可出现的情况是:()A.完全失去听觉 B.对听觉没有影响
C.可以听见外界极微弱的声音 D.可以听见外界较强烈的声音
9、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大侠双目失明,还能判断出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A.他的眼睛根本就没有失明 B.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由于双耳效应,他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D.是一种巧合
10、把铅笔放在嘴里(不要碰到牙齿),轻轻的敲击一下,听一下声音,然后再用牙咬住铅笔,用手指轻轻的敲击一下,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的大小,并说明为什么?
5、课外阅读 海洋里的音乐会
在万籁俱寂的迷人夜晚,水手们在停泊的船上或在海滨漫步,他们会听到一些很难辨别的声音。是远处传来的雷声吗?不是。星月当空,天气非常好。是风吹动时发出的声音吗?也不是。水是那么的静,没有一丝波动。如果再仔细地倾听,会发现这声音原来来自水下,是海洋里的生物群在说“悄悄话”。
很久以前,传说海里有鱼妖,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它就会跑出来,唱起了一阵阵忧伤低沉而委婉的曲调,如诉如泣,像在控诉渔民们滥捕鱼,给它们的家庭带来灾难。
当然,科学家是不信迷信的。海洋里也没有什么鱼妖。而能唱歌的鱼和能哼出曲调的海洋动物却是有不少。海洋是个喧闹的世界,那里的声音可丰富啦。
水下的鱼儿种类多得真是五花八门。它们发出的声音也都千奇百怪,各种音调都有。
有一种鱼,人们叫它鼓鱼。它发出的声音如咚咚敲打的鼓声,难怪有鼓鱼的雅称。它是海洋里的“敲击”能手。螃蟹的几只脚,常会拨弄出犹如竹板发出的敲击声,这两种声音组合在一起,真像是一组打击乐器发出的呢!
比目鱼发出的声音是轻声低吟。它时而像把风琴奏得扣人心弦;时而像是在拉提琴深沉回响,如同管乐和弦乐在演奏。
歌喉最为优美动人的是那些赛音鱼。它们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好像人在歌唱。所以人们把赛音鱼比作海洋里的歌唱家。
有一回,一位水手在小艇上休息,忽然耳畔传来呼噜呼噜的鼾声,像是一个熟睡的大汉从鼻腔中发出的声音一样。他四处寻找,没有发现有人,更没有人在近旁睡觉,令他好生奇 怪。到底是水手,对大海很熟悉。他侧向大海仔细聆听,哟,这声音就是从海水中传来的。原来这奇怪的鼾声是一条刺(鱼屯)鱼发出的。
糟糕的歌手是(鱼安)(鱼康)鱼,它那别扭的嗓子发出的是老人的咳嗽声,听了怪让人难受。
很多海洋鱼儿发出的声音,听起来真像是其他动物发出的。例如,小(鱼会)鱼的声音,听起来好像是蜜蜂飞翔时发出的嗡嗡叫声;电鲶的声音,很像是猫在吼叫;箱(鱼屯)的声音酷似犬吠;小青鱼的声音像欢唱的小鸟叫;沙丁鱼叫喊时的“哗哗”声,就像波涛拍岸声;黑背鲲的“沙沙”声,就像秋风扫落叶;竹鱼的吱吱声,如同梳子梳头声„„
在许多海洋鱼类动物中,脾气最坏的是鲂(鱼弗)鱼。它们在海洋里天天吵闹不休,发出哇哇的喊声,即使被抓上了渔船,还会大叫大喊,片刻也不安宁。
海洋里有许多虾,也会发出古怪的声音。大海虾发出的声音是卡嚓、卡嚓声,挺有节奏。大螯虾发出的声音是“砰砰砰”的声音。要是来了一群大螯虾,它们一起唱的话,就像是海洋里炸开了锅,非常热闹。
海豚和鲸,它们也会发声。海豚还是个发音高手呢!可惜,它发出的声音中有很宽的一部分是超声波,只有一小部分是我们能听到的“吱吱”声。
美国有两位生物学家,与鲸做伴,研究鲸的声音20多年。他们发现,鲸的声音是一年一个曲调,每年创作一支新歌。到一个新的地方,还要换一个调子。但旋律始终不变。1.鼓膜
听小骨
听觉神经
听觉神经
2。棒和牙齿
3。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4。C
5。C
6。D
7。A
8。C
9。C
8.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八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
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
2、骨导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音*(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呢?
耳朵、
[师]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请同学们观察人耳的结构挂图,想一想生物课上介绍的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人耳的构造]
[师]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
[生]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生]耳聋是怎么回事?
[师]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
[生]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又是怎么回事呢
[师]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
[生]这两种耳聋能够治愈吗?
[师]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
[生]助听器矫正的是哪种耳聋?:
[师]当然是非神经性耳聋,同学们,假如我们听不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生]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将生活在一个非常寂静的世界、
[师]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这些人恢复听觉、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放在耳边,听音*的声音、
[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听音*的声音)
[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生]音*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师]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的声音、
[生]听不到了、
[师]请同学们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的声音?
[生]分组操作、把音*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较弱的声音,把音*放在牙齿上体验,“听到”的声音较强、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骨能传声、
[师]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
科学世界]、
[师]实际中我们如何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
[生]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眼睛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
[师]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生]结果表明“能”、
[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介绍双耳效应、
由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生]老师,我们明白了: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的结果、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音响设备都是双声道立体声或多声道立体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人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 这样,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
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
2、小论文:助听器的功能
9.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篇九
2、借助实验和想象,探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难点:探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
教师活动材料:土电话、水槽、铃、线、纸杯、尼龙绳、棉线、木条、铝箔。
小组活动材料:纸杯、尼龙绳、棉线、木条、铝箔。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出示“土电话”
师:这是个土电话,你们说这个土电话能通话吗?
师: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师:你为什么做出这样有趣的表情和动作。
生:我听见他说“做鬼脸”的指令。
师:描述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生:略(学生对听的过程进行描述)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振动物体与声波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把振动的音叉放在水面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现象?
(若学生回忆有困难,借助教材图片)
生:水面的波动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的。
师:刚才同学描述了纸杯里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其实就像振动的音叉放进水里形成水波一样,纸杯里的声音也是一波一波的从纸筒到棉线到纸筒再到这个同学的耳朵。我们把这称为声波。
引导学生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师:敲击音叉,你听见声音了吗?你知道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的耳朵里的吗?
生:空气
师:我说话你听见了吗?你知道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的耳朵里的吗?
生:空气
师:我们知道了原来声音是可以通过空气(气体)传播的。(板书:气体)
师:声音既然可以通过气体来传播,那么大家想一想声音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吗?
师: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操作
听一听在水槽中用音叉去碰铃铛,能不能听到发出的声音。
说一说,有没有听到从水中发出的声音?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略)
师:刚才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板书:液体)
师:这节课老师准备了尼龙绳、棉线、木片、铝箔等四种固体材料。(展示材料时,把材料贴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种材料传播效果好?哪种材料传播效果较差?把预测结果记录在记录单(见附录)。
师:有了这些材料,思考怎么设计:可以证明声音在固体中是怎样传播的?
生:讨论
生:汇报(在汇报中形成实验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老师多媒体展示)
生:实验活动
汇报分析整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并且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效果也不同。
引导学生小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并且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效果也不同。
四、拓展
师:(媒体出示图片)想一想,鱼儿为什么会跑开呢?
生:(回答)
五、分析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今天仅仅是研究了声音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研究的材料也是有限的,那么声音能不能在其他的固体中传播呢?在其他液体和气体中呢?这个就需要大家有时间在家里去做这个实验了。
附录:记录单
铝箔(1)
木片(2)
尼龙绳(3)
棉线(4)
预测排序
实验排序
我的发现
六、教学反思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小学科学四上声音单元中的第三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产生的原因等基础上进一步
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探索,从而构建起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就觉得学了很多东西,是的,要上好一堂课是需要精心锤炼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争取更多的机会,趁着年轻,好好地学习,以便更早地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静下心来想想,有得有失,在这里结合科学老师们给我的建议谈谈自己不足的地方。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教学用语,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用语方面应该比较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的结构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过程之间衔接语言用得不太好。
其中在数据分析的时候,分析不到位,应该把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数据,而其中又有些数据比较雷同呢?是因为误差的存在,导致这么多的不同,而误差又有很多种,比如线没有拉直,听筒的关系,或者有噪音,或者材料有损坏等等多种原因,有的数据出现的次数多,大概就是因为它的传声效果比较好的缘故。
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点评不到位,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语言多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拓展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教学时,通过师生协同活动,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学生智力,激发探究科学的情趣。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
10.《9 怎样听到声音》教案2 篇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
2、了解如何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耳朵的构造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
2、能够根据耳廓的构造提出有关耳廓功能的假设。
3、能够使用助听器进行耳廓功能的模拟研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2、认识到噪音的危害,学会积极地应对噪音的办法。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纸屏、塑料泡沫小球、小鼓、鼓槌;耳朵的模型。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谈话:同学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教师播放录音,并让学生听了说说分别是什么声音。
3、学生汇报,表扬回答正确的学生。
4、提问:你们是用什么器官来听这些声音的呢?(学生回答)
5、谈话:那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传到耳朵里去的吗?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板书课题)
新课讲解: 实验:
展现声波被阻碍时发生的现象
演示实验:用鼓和吊有小球的纸屏做实验。
学生观察:敲小鼓,看纸屏架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 汇报观察结果。
小结:通过敲鼓,让鼓声冲撞纸屏,使纸屏振动。
一、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1、耳朵的构造
(1)谈话:通常我们只能看到耳朵的外部,耳朵的内部是怎样的呢?
(2)(出示耳朵的模型)介绍人耳的内部构造: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等组成。
2、怎样听到声音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耳朵的构造,耳朵的各个部分都有些什么作用呢?声音在耳朵里又是怎样传递的呢?请同学们根据前两节所学的知识来猜测一下。
(2)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把假定的声音传播路径画出来)
(3)小组汇报:声音的传递路径是“声源→耳廓→外耳道→鼓→听小骨→耳蜗→大脑”。
3、认识耳廓的作用
(1)学生制作喇叭状的“助听器”,教师巡视。
方法:把一张大纸卷成圆锥状,再用胶带把末端贴好以固定形状,将小的一端靠近耳朵。(2)学生猜测:如果把助听器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感觉有什么不同?(3)讲述:用一定的音量对着“助听器”小的一端讲话,音量会不会发生变化?(4)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么样呢?
(5)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认识噪音,了解保护听力的方法
1、利用教材上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声音听起来舒服吗?
2、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噪音污染?
3、提醒:长时间地用耳塞听音乐也会损伤听力。
11.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残疾人的美好情怀。
一、引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猜我在做什么?(教师做各种动作)你们是怎样知道的?(靠耳朵听到的)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周围的事物,那么同学们想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我们的科学之旅,探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新课:
(一)人耳的构造:
师:说到人耳,我们最熟悉不过了。在生物课中早就认识了耳朵,谁能回忆一下,人耳的构造是怎样的?
生:学生讨论回答。
师:请大家结合我们学习的声现象知识和已有生物知识,讨论讨论人耳听到过声音的过程是怎样的?(请学生利用投影片或挂图讲解)
(教师暗地里用录音机把上述两个过程中把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录下来,这个过程可能有几个学生完成)。
师:根据同学的分析讲解。请大家小组讨论完成黑板上人耳听到声音的流程图。
(二)骨传导:
师:我把刚才几个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了下来,下面我们放一下,听听这些同学精彩的讲解。大家听是谁在回答问题,问学生自己听起来像不像? 提问:别人听录音机录制的声音是你自己的,而自己听起来却不像呢?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你能不能从声音传播的途径出发做一个大胆的猜想。
学生实验,(想想做做)分析结论,并回答上面的问题。介绍骨传导。师:人耳在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如鼓膜或是听小骨损坏,都会导致听觉障碍,引起耳聋。那么耳聋就一定听不到声音了吗?你能有什么办法让耳聋的人听到声音吗?
师:人的耳朵如果不是听觉神经出现问题,只是传导障碍,是可以借助于骨传导来听到声音的。据说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仍能坚持谱曲,他就是用牙咬着一根木棒另一头抵在钢琴上,来创作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他在耳聋后谱写的一部《命运交响曲》。聆听这美妙动听的乐曲,我们不得不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那种与困难斗争、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所折服。
请大家用双手捂住耳朵,还能听到美妙的音乐吗?世界是美妙的,耳聋的人是无法听到这优美的乐曲的,也无法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他们生活 在一个无声世界,在他们内心是痛苦的,他们需要我们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同时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的健全的身体。
师:当然现在的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帮助耳聋的人听到声音的助听器更先进一些(简单介绍戴助听器)。
(三)双耳效应:
师:人类在自然进化的历史长河中,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是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其中,人的耳朵进化到今天已经非常的精良了。如果在进化过程中,只进化一只耳朵或者说人只有一只耳朵行不行呢?
生:提出想法,并说明原因。(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实验:让一名同学紧闭双眼,并用手捂住一只耳朵,让周围的同学轻轻的击掌。判断是哪个方向的同学在击掌。
师:可见人只有一耳朵虽然可以听到声音,但不能准确的判断声音的方向,是不行的。这就是人的双耳效应。正是有了双耳效应才能使我们在欣赏交响乐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今天的立体声就是利用的双耳效应原理。有关双耳效应更多的了解,请同学阅读课本,走进科学世界。
生:学生阅读课本科学世界。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09-22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09-19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10-07
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父母11-07
我们该怎样06-11
今天我们怎样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07-21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怎样学好我们的党课08-19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07-10
我们应怎样说课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