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精选12篇)
1.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论文 篇一
1.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反思——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为中心的分析
2.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4.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
5.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6.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分析
7.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
8.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育才中学教学实践为例
9.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0.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矛盾及解决策略
11.例谈高中语文选修课“诗歌与散文”系列的教学策略
12.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的理论解释和实践策略
13.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材编写实践的理性反思——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
14.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
15.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16.高中语文教师文学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调查与分析
17.高中语文教学应开拓优质高效的科学发展之路
18.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19.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征及其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20.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之我见
21.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分析
22.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
2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2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探究
25.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
26.浅议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27.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28.美国高中的“选课指导”及语文选修课实施的对策
29.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
30.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建议——基于江苏实验区的调查研究
31.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施
32.论高中语文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33.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34.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应重视四个策略
35.我国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课程文件比较研究
36.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37.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38.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探究
39.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问题研究
40.浅析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
41.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
42.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4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六大困惑
44.基于新课标课堂教学有效性视角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45.基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
46.新中国成立后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变化的历史研究(1949-)
47.谈高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运用
48.优化教学设计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49.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初探——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阅读”课教学实践为例
50.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5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研究
52.基于高考试卷分析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
5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评价方案构想
54.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55.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56.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57.探析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58.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59.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之我见
60.微探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61.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62.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63.试论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
64.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革、困惑与反思
65.关于高中语文口语训练教学的一种构想
66.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
67.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及实践
68.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69.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70.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创新初探
71.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
72.关于高中语文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73.浅谈高中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74.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后练习评价
75.高中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
76.高中语文教育评价概述(上)
77.高中语文阅读审美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78.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有效实施策略
79.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探究
80.浅析当前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问题和设计改革策略
81.探讨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82.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83.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84.从教材讲授看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与高考脱节现象
85.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措施探讨
86.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87.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估工具与使用策略
88.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89.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90.高中语文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探究
91.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探讨
92.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
93.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误区
94.阅读之钥:关注文本细读——也谈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
95.高中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
96.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97.高中语文课堂构建中彰显语文魅力的思路探索
98.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反思
99.论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现状及思考
100.浅议高中语文早读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论文 篇二
Module 8 Unit 3 The world of colours and light
Grammar and usage Inversion
教学内容
倒装是英语句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高二下安排学生学习并掌握这种句型, 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在语言运用上有更进一步的提升。这节课我将运用导学练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倒装句式, 再用掌握到的规律运用到高考的一篇文章中, 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得到及时消化吸收。课堂的重点是:
1.让孩子有效的自我领悟倒装句的规则。
2.在学生浅层次的公式化的理解上, 学生能顺利完成后面的句型操练。
教学对象
此时高二学生已近高二尾声, 对倒装句的认知在高中近两年的学习中已有所积累, 所以此课时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全面的梳理并整理。这个班级学生层次参差不齐, 但有合作精神且乐于探讨问题, 所以这堂课根据学生这个特点特别安排了探究式的合作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效的找到倒装句的规则
2.使学生通过自己总结的规律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问题。
教学策略
1.悟:让学生通过真实语境来接触并感悟倒装句型的运用。
2.导:学生做一些经典的倒装句式, 然后分组讨论老师分给的句子, 总结出所给句子的倒装模式。
3.练:用倒装句式来进行句型转换;结合高考作文话题引导学生用倒装句翻译, 这样即练又巩固了倒装句式。
4.运用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自主挖掘相关语法的用法。
教学步骤
Step one看一看 (4’-5’)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朗读所给的五个句子, 找出主语并注意句子的顺序。.
学生活动:大声朗读句子并找出主语。1. In the lecturehall sits our class 12. 2. Seldom have we seen a lot of teachersfrom other schools in the class.3. So lovely are we that we believeall of the teachers will love us soon.4. Liulizi is not nervous;neither am I.5. Only by taking part actively will we make it in thisclass.设计说明:提供的五个倒装句子尽量用班上学生的实名和并利用公开课的情景来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中更容易体会倒装的用法。
Step two做一做 (10’)
教师活动:首先要求学生完成以下选择, 然后他们进行讨论, 将归为六大类型的倒装。.
板书:Rule one ( 1-2) Rule two (3-4) Rule three (5) Rulefour (6- 10) Rule five (11-12) Rule six (13-15)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并与同座位讨论, 将练习中德句子归为六种类型.
1. ( 04全国 ) —I would never come to this restaurant again.The food is terrible.— _________ .A. Nor am I B. NeitherwouldC. Same with me D.So do I
2. (05安徽改) —Maggie had a wonderful time at the party.—So she did , and ______.A. So I had B.So had IC. So I did D. So did I
3. (2001北京) _______ can you expect to get a pay rise.A. With hard work B. Although work hardC. Only with hard work D. Now that he works hard
4. (01上海) Only when the war was over _________ to hishome town.A. did the young soldier returnB. the young soldierreturnedC. returned the young soldier D. the young soldier didreturn
5. (2005江苏) _____ about wild plants that they decided tomake a trip to Madagascar for further research.A. So curiousthe couple waB. So curious were the coupleC. How curious thecouple wereD. The couple was such curious
6. (06安徽) Never in my wildest dreams _______ thesepeople are living in such poor conditions.A. I could imagine B.
could I imagine C.I couldn’t imagine D.couldn’t I imagine
7. (06重庆) I’ve tried very hard to improve my English. Butby no means ___ with my progress.A. the teacher is not satisfiedB. is the teacher not satisfiedC. the teacher is satisfied D. is theteacher satisfied.
8. (00上海) Not a single song ______ at yesterday’s party.A. she sang B. sang she C. did she sing D. she did sing
9. (95全国) Not until all the fish died in the river ____how serious the pollution was.A. did the villagers realize B.the villagers realizedC. the villagers did realize D. didn’t thevillagers realize
10. (06天津) —Did Linda see the traffic accident?—No, nosooner ____than it happened.A. had she gone B. she had gone C.has she gone D. she had gone.
11. _____ and caught the mouse.A.Up the cat jumped B.Thecat up jumped C.Up jumped the cat D. Jumped up the cat
12.— Here ____!Where is Xiao Liu? — There ____.A.comes the bus, is he B. comes the bus, he isC. the bus comes, is he D. the bus comes, he is
13. (01上海) ______, I have never seen anyone who’s ascapable as John.A. As long as I have traveled B. Now that I havetraveled so muchC. Much as I have traveled D. As I have traveledso much
14. (05重庆) _______, he talks a lot about his favoritesingers after class.A. A quiet student as he may be B. Quietstudent as he may be C. Be a quiet student as he mayD. Quiet ashe may be a student
15. (05广东) _______, Carolina couldn’t get the dooropen.A. Try as she might B. As she might tryC. She might as tryD. Might she as try
设计说明
这一教学步骤结合学案进行教学活动, 所有题目我在编排的过程中经过精心挑选并按类别归好类, 这样学生在做一做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现规律, 消除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 也利于我下一教学步骤的顺利延续。
Step three想一想 (15’)
教师活动:
首先, 将学生分成六组, 要求每一组选其中一种规则, 讨论所选规则, 并按要求完成学案上所给的任务。按照完成的先后顺序来总结每组各自找到的规律。
教学反思
倒装句的条例杂而多, 因此这堂课要求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备充分, 条理清晰。因此我在以下几点中做了反思:
1.如何导入课堂?这是一节公开课, 学生可能会出现怯场, 而且语法课通常比较单调。设计之初, 我是以改错题导入, 和老教师商榷后, 认为有不妥之处。因为新知识如果一开始以错误形式先入为主的话势必有误导的弊端。因此本着给学生有一个正确感悟的开端, 又能消除学生紧张心态, 于是结合班级的实情和开课的情景设计了五个倒装句。
2.语法课到底突出以谁为主体?以前听过很多语法课, 课型都差不多。老师的主体意识特别强而忽略了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为了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让学生来发挥主要作用。就是在导入部分我把班上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也参与其中。在第二、三步骤中根据本班特色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 让每位同学积极参与。
3.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语法不是条例的单一罗列和练习。自己感悟出来的知识是最清楚也是印象最深的。于是在教学设计中借鉴了“悟、导、练”的教学理念来串联教学每一步骤。
4.如何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得?语法课不是单纯的理论课。其实它起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 语法课的实效性就是能帮他们解题。倒装句是一种特殊句式。它的使用能提升学生的句子理解和运用能力。我认为在作文写作上作用明显。于是在最后的“练一练”中我挑选了各省的一些作文片段来操练这个课时中接触到的倒装句。
3.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论文 篇三
一、语文课堂的优秀品质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翔曾经倡导一线的语文教师要精心打磨自己的课堂教学,同时将课堂教学以教案、论文、报告三种形式呈现出来,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而能够称得上“作品”的课堂教学,应该不会是一般的课堂教学。程翔老师给“课堂作品”确立了三条标准:第一,必须体现执教者对于文本准确、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第二,必须是执教者精心设计的结晶,体现了执教者的教学智慧;第三,必然包含着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投入。据笔者看,程老师所主张的“课堂作品”,无疑是具备了优秀品质的课堂教学艺术的结晶。
语文课堂教学的优秀品质,通常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属本体层级,体现语文的内部功能,包含语文课堂的语言品质、文学品质、文化品质;第二个层面属高等层次,体现语文的育人功能,包含语文课堂的道德品质、人文品质、心灵品质。两个层面的优秀品质都必须在语文课堂的师生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形成。
(一)语文课堂优秀品质的本体层级
语文课堂的语言品质、文学品质、 文化品质,属于语文课堂品质的本体层级。这三种品质作为语文课堂品质的核心,在语文课堂中呈现为一个综合体,不可截然分开。在这三种品质中,语言品质又是核心的核心,表现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在语文教师所执教的各种文本中,越是经典的文本,对课堂教学的“语文味”要求越高。经典文本其自身的“语言经典性”自不待说,更重要的是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呈现”怎样精彩的教学语言,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说出”怎样的高级语言。
有一次,笔者听一位教师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者:海子)一课,该教师来来回回地问学生“这首诗歌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之类的问题,学生回答“海子抒发了自己想脱离现实、去实现自己理想的心情,说明海子寻找不到自己的幸福,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老师又问“海子为什么要自杀,我们怎么珍惜自己的生命”,学生说“他心里矛盾,在生活中找不到幸福,就结束自己的生命了”。这样的“互动语言”,本身并没有多大的问题,但问题是这样的课堂语言没有一点韵味,没有一点儿情感;而最最要紧的是,这些语言在学生手上的教学参考书里都有,学生一看就知……听这样的课,笔者的感觉是“非常郁闷”!但是,另外一位教师,同样是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课,在引领学生弄通了诗歌文本“写了什么”之后,他开始带着学生去“探究海子的内心”。
师:博爱的海子把真诚的祝福送给别人,那么他本人是否拥有尘世的幸福生活呢?
生1:我觉得他不幸福,从诗歌的第一小节就可以看出,他说自己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但条件是“从明天起”,这说明(现实中的)他并不幸福。
生2:我从第一句看得出来,他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明他只想住在那座面朝大海的房子里,并不拥有尘世的幸福生活。
生3:诗歌的倒数第二句,“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他说的是“愿你”,说明他是把自己抛在了尘世之外,透露出了一种厌世的情绪。另外,他说“面朝大海”,大海是没有人烟的,说明他不愿意与人交际,他和尘世的幸福生活是隔开了的。
……
师: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并不幸福。那么这位年轻的诗人为什么不能拥有尘世的幸福生活呢?只要我们走进他的生活,就会知道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和矛盾。他的生活是清贫的,他出生在安徽一个贫困的小山村,考上大学时他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终于能够看到真正的火车”;在他的房间里,除了书,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一样和娱乐有关的东西;他的世界就是诗歌,但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商业文明的发展消除了人们对纯文学的热爱,这使得他深深地陷入一种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双重矛盾中;他渴望“面朝大海”,走出自我封闭的怪圈,但最终还是走向了自我毁灭,走向了天堂……
这样的语文课堂,可以让师生同时沉浸在语言美的氛围中,如沐春风,余音绕梁。而语文课堂如果失去了语言的魅力,就会失去语文课自身的真正价值。
(二)语文课堂优秀品质的高等层级
道德品质、人文品质、心灵品质是语文课堂品质的高等层级。这三者也是综合的,不可截然分开的。
教育的终极目标、神圣责任是“树人”,“树人”的目标由各个学科共同承担。而语文学科更具情感因子,对学生的性情陶冶和心灵净化更具优势,因此,语文课追求的高等层级就是打造语文课堂的道德品质、人文品质、心灵品质,实现语文课上的“树人”功能。但是,课堂上的“树人”途径,应是“浸润式”的,“润物细无声”的。
注重人文精神或人文内涵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新方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这既开拓了语文教学的广阔空间,又给语文教师正确把握教材和组织课堂教学带来了困惑。如何把人文精神“浸润”到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中而不是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这是语文课目前要解决的关键节点。
语文课本的人文内涵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课本中固有的,确定的,有待于学生接受的,叫做“接受性”人文内涵。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为国效忠,死而无憾”的悲壮情怀就蕴含在最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诗歌中的情感因素,用民族的美德浸润学生的心灵,可以实现文本的感染、激发、熏陶等育人功能。
第二类是课本中不确定的,有待于师生主动探寻才能获得的,叫做“主动探究性”人文内涵;更确切些说,这一类人文内涵应归入“人文精神”层面。比如上文提到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歌无疑是美的,但海子的人生结局却是悲催的,如何利用这样的天才诗人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启发呢?老师是这样说的:“海子走了,人已去,诗长存!同学们,关于生命,我们能不能对海子说点什么?下面请大家静静地思考,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你此时的感受。”老师的启发式语言,让学生像触电一般,激发出心灵的“感应流”。学生一面回忆着海子的生命历程,一面感悟着自己的未来之路。有的学生说:“海子是个理想主义者,大凡理想主义者都是现实中的失败者,我为他惋惜!”有的学生说:“我不赞同海子的这种做法,我觉得他太消极了,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很珍贵,不能就这样轻易放弃,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细小的幸福,他自己也发现了,却不能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所以放弃了宝贵的生命,我觉得很可惜。”还有学生说:“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我们都能够像海子所说的那样,面朝大海,包容一切生活中的困难,我们的生活就真的能够‘春暖花开’了。”……
语文课的人文内涵、人文精神,是伴随着道德内涵、审美内涵、社会意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创造意识等产生的,它们水乳交融、相生相伴,丰富了语文课堂的道德品质、人文品质、心灵品质,完成对学生人格修养的完善、教化,实现“树人”的目标。
二、“两种解读能力”是打造语文课堂优秀品质的关键
要想使语文课堂拥有优秀品质,文本的解读和文本的教学解读是关键。文本的解读聚焦于文本的本身,文本的教学解读聚焦于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文本解读立足于学生懂得了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立足于学生形成了什么。
(一)文本解读例说
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对文本解读曾做过如下精辟的阐释:“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并不如西方后现代哲学所说的那样是无深度的,无本质的,而是有其稳定的立体层次结构的……要洞察文本,与文本作深度对话,就要不断地对自发主体心理图式进行专业积累,进行以更新为特点的建构,使之达到专业性的自觉高度。建构的过程,就是读者主体比照、遵循文本层次结构,旁涉作者写作凭借的深层心理结构,分析阅读的历史经验,攀登上文本阅读的时代高度的过程。”
孙教授关注经典文本的解读,提出了经典文本解读的显性、隐性、更隐性三层次说。其实所有的文本解读都需要遵循这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显性层次,指的是文本的表层意义,即文本反映了什么;第二个层次是隐性层次,指的是文本的隐含意义,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第三个层次是更隐性的层次,指的是文本的风格特征,即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什么。
1.第一个层次,即文本表层意义的解读。文本的表层意义是文本最基本的意义,指的是文本的言语层面,它是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信息系统,包括基本的语言、文法、语体等。语言层面的解读,主要是对语言的理解和揣摩;文法层面的解读,指的是理解文学语言在字、词、句、篇等方面的构成法则;语体层面的解读,则指理解文学文本为达到某种特殊效果而综合运用不同体式而呈现出的语言状况,它是由文学语言呈现出带有情感色彩与审美感染力的形象画面、情境,借以表情达意。
对文本的表层意义的理解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扫清字词障碍,揣摩字词的深层含义;理清文本情感线索,体会文本作者的感情倾向。第二步:抽象出具体问题,将问题加以综合,并予以解答。
以高中古诗《蜀相》(作者:杜甫)一课的教学为例:对该诗第一个层次的准确解读,即从诗歌的字里行间弄懂诗人写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要弄懂“写了什么”这个问题,必须把握作者进行诗歌创作时的思路。《蜀相》中的“我”(杜甫)是这样写的:“我”去寻找什么——“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即寻找“丞相祠堂”;“我”观察到什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即观察到“碧草、黄鹂”;“我”赞美了什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即赞美丞相“计定天下、辅助两朝”;“我”评价了什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即评价蜀相结局“遗憾”。在懂得了诗人“写了什么”以后,我们再通过诗中的关键字词,去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通过“柏森森”,体会到一个“寂”字;通过“自春色”“空好音”,体会到一个“凄”字;通过“三顾频烦”“两朝开济”,体会到一个“忠”字;通过“身先死”“泪满襟”,体会到一个“悲”字。这样的文本解读,就达成了“准确”理解的教学目标。
如上面所分析的,在理解文本的表层意义“反映了什么”这个层次,我们的要求,是让学生先“读懂”诗人杜甫的那颗诗心,再“读出”诗人的诗心,以自己的体验和思想去揣摩诗人的情思——古人把这种鉴赏诗词的方法叫做“以意逆志”。
2.第二个层次,即文本隐含意义的解读。文本的隐含意义,属于文本的隐性层面,通常我们称之为文本的意蕴,它隐藏于文本表层的语义之下,深居在我们的显性感知过程之下,是作者潜在的“意脉”的变化和流动,需要我们透过文本的表层,去挖掘那些潜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文本的意蕴主要表现为文本蕴含的某种思想,寄托的某种情感,阐述的某种哲理,体现的某种审美。因此,对于文本意蕴的解读,可以从其历史意义、哲学意味、人生真谛、审美意蕴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展开。只有如此,才能深刻体味文本的意蕴,才算得上是真正读懂了文本。在课堂教学中,对文本意蕴的解读,表现为能够抽象出文章主旨、作者意图,并对其做出价值评判。
还是以《蜀相》一课的教学为例:对该诗第二个层次的解读,就是要明白作者杜甫为什么要这样写,他写作的意图是什么。杜甫为什么要把诸葛亮写成一个“悲壮”的人物呢?我们知道,该诗是一首“咏史诗”,咏史为“路径”,目的在“伤今”。联系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便可知,杜甫是想借诸葛亮的“悲”来伤当时唐朝的“悲”。诗歌中的“悲”有三层含义:一是诸葛亮事业未竟之悲,二是当时唐朝无诸葛亮之类忠臣之悲,三是诗人本人报国无门之悲。这样的文本解读直指文本的主旨,达成了“深度”的教学目标。
概而言之,教学生读出诗文的诗意(即创作意图),就要从诗人的人生阅历和所处的时代大背景去考证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倾向,古人把这种诗歌鉴赏的方法叫做“知人论世”。这是文本深度解读的一把“钥匙”。
3.第三个层次,即文本风格特征的解读。这个层次的文本解读,指向文体形式的规范性和开放性,以及文体的流派和风格,内涵更为深邃、隐秘。它在教学中体现为文本的“纵横拓展”,即以教学内容作为一个内核点发散开去,用归类的思维方式去联想类似的人物和类似的文本。比如爱国诗人屈原明明知道楚国君臣上下一片昏庸“路漫漫其修远兮”,却偏偏坚持“吾将上下而求索”“九死而不悔”;诗圣杜甫自己住破茅屋,却要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身处江湖之远,还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僵卧孤村,却还惦记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临终,还满腹牢骚发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顾炎武因担忧国家安危,而不忘告诫人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悲壮”和“苍凉”的诗文所形成的作品风格,我们习惯性地把它们归为“沉郁”一类;学生体验了这种“沉郁”的风格,就懂得了欣赏“悲剧美”。而这类文人和这类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质——那种情怀,就是“海天孤愤,家国情怀”。这是中国文人在自身陷于逆境中尚且“忧国忧民”“赤胆忠心”的圣人文化心灵。学生们在这种“圣人文化”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他们的情感、人格、心灵也会高尚并且美好起来。这样的文本教学不仅仅是文化陶冶,更是人文关怀。
对于《蜀相》(杜甫)的教学,文本的解读与教学在完成了第一个层次即诗歌“写了什么”和第二个层次即诗歌“为什么这样写”之后,可以说已经达成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了。如果进一步挖掘下去,就是要挖掘这类文人和这类作品所体现出的文化特质,即中国古代某些文人墨客的某一种情怀。这种畅汗淋漓地表达情怀所形成的作品的创作风格,就是悲壮、苍凉。
可见,经典文本三个层次间的关系是由表及中再到深,由显性到隐性,逐渐递进、层层深入的。阅读过程不外乎就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与作者主体三者之间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的过程。
(二)文本的教学解读与教学设计
文本的“深层次教学”是指语文教师依靠自身的文学积累、人生阅历、专业素养等,遵循文本的层次结构,对文本进行由言语到形象再到其意蕴的深入解读的教学活动,也即对文本进行由表层的意象到中层的意脉,再到深层的文体规范形式的层级深入的教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二是对文本的深层次教学设计(即顶层设计)及课堂教学。
1.顶层设计。文本教学的顶层设计缘于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当教师解读到文本的三个层次后,对教学的顶层设计就有了依据,就能做到“胸中有数”,进而就能针对教学的对象做到“目中有人”了。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定位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对文本的教学做到什么层次,又要从时间、空间上考虑教学目标可以达成到什么程度。
比如对《蜀相》的教学,顶层的教学目标设计可以有如下5个层级:①让学生通过诗歌字词揣摩并读懂杜甫那颗“忧郁”的诗心;②让学生从诗人的人生阅历和历史背景去论证诗人创作诗歌的意图和情感倾向;③让学生拓展思考,读懂中国文人墨客那种“海天孤愤,家国情怀”;④让学生进行文本再创造——“梦回唐朝,我与诗圣杜甫对话”,或“我读《蜀相》致杜甫,可写诗或写信”;⑤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自主训练——设计两道有关《蜀相》的诗歌鉴赏题并自拟答案,用于同学间互相测试。
以上5个层级的教学目标设计,如果作为“课堂作品”来精心打造,两个教学课时足可完成。如果教学课时只有1个课时,那就至少完成①②③三个教学目标。完成了三个教学目标,也就完成了文本教学的核心内容,基本达到了文本解读的深度。
2.课堂生成。教学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端,教学效果的生成和目标的达成首先取决于“顶层”的教学设计。只有具备了科学的顶层设计,才有可能达成课堂的有效生成。课堂如何才能生成,这就是课堂教学操作技巧层面上的问题了。
比如《蜀相》的教学设计:①要想让学生生成一种对杜甫诗歌的记忆能力和概括能力,就可以设计这么一个课堂导入:当我走近诗圣杜甫,一个? (让学生填一个表示性情的词语如“少年意气”)的杜甫浮现在眼前,因为,他的诗篇《》(让学生填一诗篇名如“望岳”)告诉了我。②要想让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论证杜甫写《蜀相》的主旨,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杜甫啊,你为什么要把诸葛丞相写得那么悲壮,诸葛丞相本人却不觉得呢?!《蜀相》是咏史诗,咏史为啥?咏史的目的是喻今。那么,又是借谁来伤叹谁?结合唐代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和杜甫“流离颠沛”的人生磨难,学生就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解读诗歌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主旨了。这不仅生成了文史知识,更重要的是生成了诗歌鉴赏的能力,也在学生的心灵里种下“忧国忧民”的种子。
笔者在这里主要阐述了高中语文文本的深层次解读和深层次教学的问题。只有做到了这两个“深层次”,高中语文教学才有望走向深层次、高品位,才能教出真正的“语文味”,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才有望拥有优秀的品质。
4.高中语文老王教案优秀 篇四
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_塌败、凑合、滞笨、愧作”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品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_苦”与_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教学重点: 1、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
2、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画;理解老王的_苦”与_善”;
3、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 出爱。
4、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难点:1、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看过今年春晚的小品《扶不扶》啊?在碰瓷儿越来越多的年代,我们到底应不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爱心之手呢?我们的爱心还是否应该奉献呢? 也许我们可以从这首歌中找到答案,_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先生的《老王》将通过与车夫的交往感受这份往,为我们诠释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命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老王》,来一同感受这份关爱。(多媒体展示《老王》杨绛)
板书 :《老王》杨绛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杨绛女士照片):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19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 2、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剧本有《弄假成真》,《称心如意》。
2、背景介绍
《老王》这篇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__”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_反动学术”,失去了女婿。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年代,她在追忆**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难,而是看到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三、自读指导,整体感知
1、指导自读,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注音
伛 翳 骷 髅 绷 滞笨 愧怍
(2)释义
塌败 滞笨 取缔 滞笨 愧怍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划分文章结构。
教师提点:课文以_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条理有序,一脉 相承。
(学生分小组讨论,作答)
教师总结:文章以_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_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从而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文章以_我”与老王相识、相交、相处的过程,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记述了老王的一些生平琐事。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写_我”与老王的相识,概述老王的身世、经历及_眼瞎”的不幸遭遇。
第二部分(5~16段),写_我”回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
第三部分(17—22段)叙写老王的去世和_我”对他生前的回想以及我的惭愧表现 (多媒体课件展示)
四、课文讲解
(一)第1~4自然段: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请同学回答)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1~4自然段,找到老王的身份、地位是什么样子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词句。
老王是一个车夫,是一个穷苦的劳动者。_我经常坐老王的三轮”中以看出老王是个车夫。
2、段中作者使用了很多引号,因为这些引号里面的内容是作者引用其老王说的话,这是
引号的引用作用。当时受什么思想的支配,连蹬三轮的还要组织起来呢?
这是受当时极左思想支配的。 (随便说俩句)
3、_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这句中的_后者”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后者”指本来眼睛是好的,但因为得了恶病而瞎了一只眼。作者认为因得恶疾而瞎眼,会更痛苦,更令人感到不幸。
4、老王的生活条件如何?
_荒僻的小胡同”_破破落落的大院”_几间塌败的小屋”这些都是对老王住处的描写,住处十分简陋,说明老王生活的艰难,与下文老王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第5~16自然段:回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
1、第5自然段里,老王给我们送冰的表现是怎么样的呢?
他要给我们收费减半,我们不答应,他就送来大了一倍的冰。说明他的朴实。
2、第6自然段里,老王在送我们去医院时他是怎样做的呢?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当老王送我和默存去医院看病时,他起初不收我们的钱,后来收下了又担心我们没有钱,这说明老王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_他从来没有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3、阅读第7自然段,后来随着社会的变革,老王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老王改成运货的了,却没有生意。后来一位好心的先生光顾老王的生意,勉强可以谋生。然而不久老王病倒了。他也没什么钱来治病。解释_干校”的意思。
五七干校:中国_期间,为了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给_的信中提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在纪念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时,把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柳河开办一所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
4、阅读第8自然段,我们最后一次见到老王是怎样一种情景?
老王带病来到我家,此时的外形描写说明老王已经病得很重。可是他依然要来到我们家送东西。理解一些特别的语句的作用,_打门”_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老王当时已经是病得不轻了),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来并回答,_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5、老王病的那么重,却还要来看我们,这说明老王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虽然老王的日子过得很艰苦,但他依然惦记着我们,说明他的朴实,善良.因为老王一身孤苦伶仃,先生家对老王关爱较多,所以老王在病危之际,亲自来谢谢好心人。(也许他已经预感到自己不久将告别人世了,在这最后之际,看看对自己很关爱的人。)
6、_开门??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中的_镶嵌”一词可否换成_站立”?为什么?
(请同学们说);不能。这里是夸张的写法,强调了老王的步履维艰、身休僵直的状态。
7、阅读第9~12自然段,文中这样写到老王送鸡蛋,_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的数不清”应该如何理解_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这样写更加说明当时生活的艰苦,十个、二十个鸡蛋就觉得太多太多;老王给我们送鸡
蛋让我非常感动,觉得鸡蛋太多,情谊太深。_大”和_新鲜”说明这些鸡蛋都很珍贵,老王却送给我们,这也体现了老王的善良。
8、阅读第13~16自然段,对于老王来送鸡蛋,我们是怎样做的呢?这说明_我们”一家人是怎样的人品呢?
我们坚决要给老王钱,说明了我们很体谅老王生活的艰辛,因此不能贪老王的便宜,同时也说明我们一家人的正直善良。
9、我强笑说:_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为什么要_强笑”?_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_攥”_滞笨”_直着脚”说明了什么?
一个_强”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既可怜老王,又感激老王,又不得不打趣,可以调解气氛。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他的身体、生活所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请同学们找一下,作者在描写老王在死之前哪一段做了伏笔)
(三)第17~22自然段:叙写老王的去世及_我”对他生前的回想。
1、_愧怍”包含了什么意思?
作者愧怍自己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应有所同情、有所宽容的人,却没有理解他们的高贵品性,甚至连感觉也没有,就那一点感动也是在他死之后才有的;作者的愧怍还因为人家在生命最后时刻来关顾自己的时候,却没有感觉,没有感动。她的惭愧、她的内疚集中在,当时自己只对人家 病态的外貌描写有感觉,而对人家崇高的内心没有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才可以理解杨绛为什么全文都没有什么描写,偏偏到了老王最后送鸡蛋来的时候,大大的描写一番,而所写的相貌又是那么的丑陋,令人毛骨悚然。正是他的丑反映出了他的病情十分严重,同时又反映出他对别人的无条件的,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健康状况。 六、总结
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暂且谈到这里。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人有时很渺小,人生有时很艰苦。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相濡以沫,我们应该像特雷莎修女一样,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细小的事情,即便是一句话,即便是一个眼神,都能让世界美起来,让人生好起来!
七、布置作业:
思考题:
1、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思考: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那么见于文中的老王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请学生谈出自己的阅读感知。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5.高中语文话题作文优秀 篇五
睁开眼一看,我触电般地从床上跳起,顾不上严冬的寒冷,套衣服,拎书包,破门而出。一看表,7点整!还有30分钟,有希望!
一屁股坐上自行车,踩了半天,自行车不动,啊,忘了开锁!又是一阵手忙脚乱。我的双腿似乎特别来劲,踩着车,一点不觉累。自行车以极限速度向前冲着。到了十字路口,红灯。管不了这么多了,量车子也不敢碰我。正在这时,迎面来了一辆公共汽车。危险!把车头往右一打,我和自行车撞上了路边的电线杆,一垃圾箱被撞翻。行人纷纷指责……管不了那么多,我扶起自行车继续踩,又踩不动。上帝啊!今天必迟到无疑了!真倒霉!一根“调皮”的树枝卡在后轮中,我抓起树枝狠命往后一抽,树枝出来了,但我的胳膊肘结结实实地撞在身后硬邦邦的电线杆上。顾不上那催人泪下的疼痛,我
6.高中语文议论文优秀 篇六
成功的潜台词由“沉沉的黑夜是白天的前奏”为主题,以艰苦,贫穷为家庭背景,扮演着坚强、自信的角色。
当命运递给它一个酸柠檬时,它会设法把它制成甜的柠檬汁,在人生画布上轻轻点上一点。当命运送给它一双黑色的眼睛时,它却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经点画下一条可无限延伸的射线。当命运赠给它一汪泪泉时,它却用来滋润整个大地,灌溉无数花草,从而画点成线,构线成面。
失败的潜台词由“得者,方可手遮天下”为主题,以自由,富裕为家庭背景,演绎着骄傲、自大的角色。
当命运献给它一个舒适温馨的学习小天地时,它往往心不在焉,疲惫不堪,狼狈不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命运派给它一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教师为它传授知识时,它却孤芳自赏,骄傲自大,视教师的教导为嘈杂的噪音,化教室的明亮为魔鬼般的地狱,身在福中不知福。当命运把它送至两个分岔口时,它精神百倍,信心十足,洒脱地选择了一个将会误入无底深渊的偏僻之道,以至于毫不犹豫。
成功,对于成功来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闪闪发光”,然而对于失败来说,“偏离了世界的轨道必然坠入黑暗的深渊”,即使成功与失败同时走上一个舞台,面对的是同样的观众,但不同的是观众的目光都是投向成功而失败就像被观众忽视的角色,被遗忘在不具灯光的角落里。
一曲终人散。可喜的是,成功经演绎这一出戏而被世人流传千古,它那坚强,自信的品质被众人学以致用。可悲的是,失败经演绎这一出戏,它的孤傲、自大的品质被世人所轻视,被世人踩在脚跟之下。
人生的轨迹不需要别人定度,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的人生画布着色。有时,即使站在同一个起点,只要走错了一小步,也会陷入无底深渊,即使站在同一个舞台上,只要演着不同的角色,面对的就是另一种人生,另一片天空!
7.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探究 篇七
一、构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 个性千差万别, 民主意识也大大增强。我们应顺应时代要求, 研究学生特点, 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 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 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 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键在于宽容。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于苛刻, 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 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课堂教学意味着交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是师生心灵的碰撞。建立师生交往的互动和对话的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 是当前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加强师生间的合作互动的教学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生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 任何人在这“网络”中都是一个重要环节, 他们的作用应是平等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 有个别差异, 还存在知识经验的不足, 这会给学习造成障碍。要使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 学会学习, 就要使学生个体联结成一个整体, 使
效
教
探
究
他们的个体差异、知识经验得到互补, 由整体发展到促进个体进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 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 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 进行探讨式学习。当然, 学生探究的结果各种各样, 教师必须作一定的评价, 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 指出其不足, 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 从而避免课堂“放羊式”教学。
三、注重教学过程
截取课堂教学的一个片段, 从教育学角度进行分析, 我们会发现许多教师的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大。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说教课等等。对此, 我的建议是:用理性思维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就其本质而言, 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认知、对话、想象和审美的过程, 终极目标是学生理解文本, 获得知识, 升华情感, 发展思维, 培养语文能力等。这中间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片段。
首先, 在课文整体操作上, 把握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顺序。比如, 对课文的分析, 就应该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 而不应该一开始就纠结于细枝末节的讲解。其次, 在片段操作上, 必须把握好语言和思想的关系, 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学生回答问题实质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应鼓励学生理解文本。再次, 不能脱离课本进行空洞的说教和所谓的讨论。许多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靠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中“练”出来的。因此, 积极充分地进行“听”“说”“读”等言语表达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 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 问什么, 怎样问, 是关系教学成败的大事。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 基本可以从课堂设问的性质和方法上作出评价。提问应掌握火候, 选准时机, 巧妙设疑。具体来说, 提问要注意: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教学活动的协调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仍然是为教学这一活动服务的, 其受益者仍然是学生。可见, 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 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 在这样的课堂上, 你会如沐春风。
高中语文课是欣赏课, 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 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 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 缠绵哀婉。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 是情感的交流, 是品格的塑造, 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 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 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 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8.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论文 篇八
一、高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阅读过程忽视了学生的意义建构者角色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②。由于传统阅读教学的影响,许多语文老师没有认识到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认识到只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上教师的阅读帮助指导,学生才能真正对阅读的作品产生感、理解和体验,语文素养才能不断地提高。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讲解太多,学生领悟得太少,教师分析太多,学生辨析太少,甚至有的教师就一言堂,存在以讲代“读”、以听代“读”、以讲代练的弊端,忽视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是阅读作品意义建构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这种模式,造成了学生没有办法主动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学表现形式,没有机会去体验、领悟、想象、创造。
2.阅读目标单一,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阅读是读者和作品产生的共鸣过程,阅读就是我们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的敏捷性、准确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素质教学的目标。
3.学生课外阅读结构不合理,缺乏必要的指导
语文素养的提高过程是长期的,历史上优秀的作家名家的文化底蕴都是来源于大量的作品的阅读。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自读课文,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存在着重讲课文、轻自读课文的现象。高中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刊寥寥无几,即使有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也读了一定量的作品,但是阅读结构多不合理,大都是以卡通化、“快餐文化”、大众通俗文化为主。对中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过调查显示,50.2%的中学生阅读是以消遣为目的,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很少涉及,这种不合理的阅读结构,造成了学生文学素养越来越差,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窄,阅读结构不合理以及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导致了学生人文素养的严重缺乏。
二、改进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素养的措施
1.实施创造思维的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和思维同步,思维活动时离不开语言,语言活动时思维相随。阅读活动是训练学生语言的重要活动,它可以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的同时把握作者思维活动的特点。优秀的教师都善于利用课外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多看中外名著,开阔视野,名著是经过历史证明的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和人文气息,蕴藉着跨越历史时空的审美性和情感性的文学作品。
2.开展多样性的阅读教学,提升人文底涵
开展多样性的阅读教学就要打破教材的唯一性,实行开放性的阅读教学。比如由《林黛玉进贾府》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由《守财奴》引导学生阅读《人间喜剧》。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读有所获。其次,阅读教学中应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由情入境,与作家一起分享生活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得到语文知识和能力,还有品德、情感、审美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定期开设课文阅读讲座,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提高人文素养。
3.改进阅读教学方式,培养语感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敏锐感,迅速领悟和把握的能力。“可以说它是语言能力多种因素的综合”,语感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优美,文章的韵味,语意的正误、形象、情感等诸方面。此外,还可以进行精读,引导学生在选材、句式、修辞等方面进行语感训练。
【注释】
① 秦志强. 享受阅读[J]. 人民教育,2003(12).
② 李文俊. 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创新能力[J]. 山西教育,2003(9).
9.高中精选语文氓教案优秀 篇九
《氓》是必修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选取了《诗经》、《离骚》、《孔雀东南飞》、《短歌行》、《古诗十九首》、《归园田居》等六首诗歌。从先秦至南北朝,按照文学史发展的顺序进行编排,力图使学生逐步建立诗歌发展的简单脉络。《氓》这篇课文有以下四个较为突出的文本特点:一是叙事诗、四言诗,叙事诗情节完整,妙有波澜,四言诗整齐划一,由两个二字节拍构成诗句。二是《诗经》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之一,开创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三是意象的选取具有典型性,人物形象鲜明。四是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因此,教学的主要关注点有以下四点:一、加强诵读,让学生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的节奏与情感基调;二、借助注释,引导学生梳理情节,把握文意;三是合理设计问题,立足文本,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人物形象;四是揣摩语句,通过对意象选取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逐步使学生学会鉴赏。
二、学情分析:
《课标》对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其中第二点、第三点分别为:
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整体把握,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思想、观点和感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独立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质疑;揣摩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从阅读古诗的能力看,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古诗的学习,已初步了解各时期重要诗人作品,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完全可以借助工具书与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氓》这篇课文学生应该知道的是《诗经》这部作品;不知道的是《氓》这首叙事诗的内容,所以需通过第一课时进行事件梳理,把握文意;想知道的是“氓为什么会变心”;能知道的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
同时,初中阶段诗歌学习以理解诗意和记忆积累为主,对于不同时期诗歌作品的时代特征了解不够,诗歌鉴赏中的创作手法、审美情趣等的引导相对较少。从思维发展角度来看,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高中阶段应更重视发展学生独立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能作出独立的分析判断,通过现代视角体会人物情感,会正确评价人物形象,体察诗歌对个人追求与命运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
1.加强诵读,通过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诗歌来体会诗体的节奏,初步领会节奏产生的情味。
2.了解《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3.能辨别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能找出诗歌中有关比兴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4.能体会人物情感,会正确评价氓之妻形象,体察诗歌对个人追求与命运的思考。
10.人教版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篇十
1.理解新闻写作中寄情于叙事的写法。
2.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提高鉴赏能力。
3.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过去的1是血腥的世纪”。约3千万人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5千多万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丧生。这些惨绝人寰的杀戮发生在中国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发生在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旁,发生在南京-中,同样发生在欧洲波兰南部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正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110万无辜的犹太人惨遭杀害。世界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民族,许多民族的命运都和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维辛,共同见证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并思考:作者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哪里?
预设:
参考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
参观了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
三、细部揣摩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或者不理解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每个学生写3—5句。信息整理: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
3.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4.那个女孩在微笑。在笑什么呢?
5.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眼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针对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将自己对该细节的感悟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发表议论。并让在座的同学对评论做出一个简单的评议与总结。
讨论探究: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奥斯维辛有什么?为什么要写下这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
明确: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教师总结: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重现了新闻的事实-,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四、对比阅读
教师:法国诗人阿多尔诺写了一首题为《奥斯维辛之后》的诗。请将它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进行比较,说说这首诗与课文在内容上有何共同之处。(诗歌材料略)
明确:启发学生概括二者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即:鞭挞战争与罪恶,以史为鉴,珍惜和平与幸福。
五、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社会价值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人合作试写一段颁奖词?
范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六、课堂小结: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①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
②前以色列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奥斯维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威辛有关。在这里,奥斯威辛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
七、作业设计
11.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英语教学;优秀电影;欣赏
一、利用优秀电影欣赏是英语教学的需要
1.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推进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高中英语教师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并探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使用多媒体来改进高中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电影教学以其集声、形、貌于一体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正体现了这一点,它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2.是学生认知心理的需要
学生在学习同样的材料时,如能同时使用视觉、听觉,比单用听觉学习效果好。在英语课程中利用优秀英语电影进行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需求并巩固学生的认知成果。它能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和其他器官,达到最有效的语言学习目的。
3.是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需要
现在全国大多数中学使用的人教版高中英语课本,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重视语言的使用功能。使用电影欣赏来进行教学可以把讲英语国家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引进课堂或给学生创造一个语言环境,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语言的刺激,使其很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更进一步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
4.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生的教育除书本知识的教育,素质教育也尤为重要。外语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通过优秀电影欣赏,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爱国热情,培养独立的人格。
二、电影欣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电影欣赏在课文讲解中的作用
现行课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等诸多方面,而有一些内容是学生们不太熟悉的。在讲授课文知识的过程中利用电影欣赏就能使学生们对教材讲述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2.电影欣赏在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某种天赋,人类天生就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即使不经过学习也可以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刺激中习得。在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创造一定的听、说环境。听、说是一种语言交流,若没有一个语言环境要想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则很难。英文电影不同于课堂上的场景模拟,它创造了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了练习听说的绝好机会英文电影中有语言交际的自然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的认知,产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3.影欣赏在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学习中的应用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反映,二者同时产生,相互依存并行发展。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要真正掌握好这种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否则,就不能真正掌握好这种语言。因此英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而应把和英语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系统地、明确地纳入教学中。在上高中第一册(下)Unit 21 Body Language时给学生讲解中西方语言中身势语的区别,告诉学生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身势语也存在文化差异。
4.电影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中包括德育与美育。在英语教学中利用优秀英语电影欣赏对英语语篇学习的作用不仅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一些文学作品的鉴赏力。SEFC教材中出现了许多源自文学名著的篇章,如高中第二册(上)Unit 11 THE MERCHANT OF VENICE是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相应影片的播放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也提高了他们的鉴赏力。
5.电影欣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的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会自然记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遗忘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起着过滤的作用。若学习者学习动力大,自信心强,焦虑小,对语言输入的过滤作用就小,获得的输入就多:反之,过滤作用就大,获得的输入就少。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调动,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接受英语的能力就会越强。由于电影题材广泛,情节生动,画面逼真,富有极大的感染力,观看电影时学生们兴趣盎然,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感受情节的同时,耳濡目染,对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自然、轻松地领悟。
通过原版片来学英语是英语学习的极好途径。学生们通过欣赏英语电影不仅可以学到地道的英语,而且能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从而摆脱母语的束缚,学到真正能用来交际的英语。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广大的教师和英语爱好者来共同探讨和解决。
参考文献:
[1]盛建元.外语视听说教学的理论及其优势[J].外语电化教学,1998,(2):19
12.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刍议 篇十二
朗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学生一旦进入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朗读教学就失去其应有的地位,成为一个被人忽视的领域。
二、朗读的意义
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朗读”是这样下的定义:“朗,明也”,“读,诵书也”。由此可知,朗读,就是用清晰明亮的声音诵书,宋代大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由于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适时进行课文朗读至少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文章是由一个一个的汉字组成的。而学生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课文中每一个汉字的音、形、义。
(二)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特别是在诗歌、散文、文言文作品的教学中,朗读更显得至关重要。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进行感情、思想交流的过程,朗读的遍数越多,与作者进行的感情、思想交流就越深入,越有利于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常朗读课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从而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整体提高。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也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适当的时间来让学生朗读课文。
三、具体措施
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精华,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应是我们搞好高中语文朗读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首先,朗读于个人而言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解读、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次朗读于教学中具有调节节奏、对话交流的作用,能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及课堂氛围的调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
(三)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1. 范读。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首先教师的范读要正确标准。我教戴望舒的诗歌《雨巷》时,就自己示范朗读。那优美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 美读,即表情朗读。
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如我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先提问学生朗读,当学生无法读出那种少年同学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时。播放录音,借助录音使学生感受那幅绚丽的湘江秋景,体味“到中流击水”的壮志豪情。
3. 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多读才能把握作者的感情,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参与学习,这样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
4. 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如我教《庄周买水》这篇故事新编时,请几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文中的人物的语言,这些学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无奈的庄周、“西装笔挺”的办事员、“长发披肩”的女秘书、打着官腔的吴主任,《涸辙之鲋》令同学们拍掌叫好,从而也深刻地体会了文章的内涵。
5. 配乐朗读。
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如我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就选择班得瑞的《寂静森林》作为背景音乐,轻柔、舒缓的乐曲营造出淡雅的氛围,朗读时读出轻柔、深沉、淡淡的忧伤之韵,使学生在熏陶中领会到诗人与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6. 表演朗读。
这种方式适合于戏剧作品。如在教《一块钱国币》时,我就采用了这种表演朗读的方式,课堂效果极佳。
7. 诵读,即背诵。
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写作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8. 齐读。
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如《赤壁怀古》则由男同学齐读,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同学齐读,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致橡树》则可以男女生分角色齐读,形成对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其能。
(四)保持朗读的合理性和连续性。
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螺旋上升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应注意朗读在其中的连续性和合理性,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教学生朗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常抓不懈。端正对朗读教学的思想,并把它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去,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用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师生的朗读就能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语文学习.教育学.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10-09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07-24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分析06-28
高中语文《氓》教学教案09-24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09-30
高中语文主要教学措施10-03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07-19
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06-27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随笔08-09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全套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