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郑风子衿赏析

2024-12-20

诗经郑风子衿赏析(5篇)

1.诗经郑风子衿赏析 篇一

《诗经·郑风·溱洧》赏析

上巳节是最古老的情人节,《诗经》中曾举办了一次又一次,其中也有表达爱意的花朵——芍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这里是一副欢乐无比的游春图,我们似乎能够听到鲜艳的芍药花瓣中开出的爱之声:少男少女们手持鲜花,衣着光鲜,青春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坚定地牵起心上人的手。

先秦时的法令允许男女自由相会,那就是仲春之会。当时郑国的风俗中,仲春时的上巳之日是很重要的节日,男男女女纷纷来到溱水、洧水边,洗涤污垢,泼水相戏。这时的河水两岸鲜花满地,草长莺飞,少男少女们尽情踏青嬉戏,遇见心仪的人,就会择偶成家。这一天,就是官方默认的“鹊桥会”。

诗中的少男少女们陶醉在一片春光里,爱情与幸福在心底一起滋长。他们的瞬间对白很有趣:

女子说:“我们过去看。”

男子说:“我已经去过。”

女子又说:“那就再过去看看呗!”

或许女孩子很早就喜欢这位帅哥,聚会时正好找个理由一起玩儿;或许他们并不认识,只是一见钟情,在女孩子大胆邀请之后,两人之间迸发了爱情的火花。然后是无数的“士与女”,互赠芍药,欢乐定情。

美好的春天,上古时候的人们也有着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艺术视窗] 孔子与音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

他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不但会击磬、弹琴、鼓瑟、而且还会唱歌作曲。他学音乐非常认真,《史记,孔子世家》说,他跟师襄学琴,师襄再三说:“可以益矣”,但他却一再表示“未得其数也”,直到彻底掌握了各种技能后方才停手,把老师感动的“避席而拜”。

孔子酷爱西周礼乐,看到“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的局面,便积极从事传统音乐和诗的整理考订工作,他从周室保存下来的三千多首诗歌中精选了三百零五首,经加工整理后都达到了能够合乐弦歌的地步。

他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向学生授课。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甫,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他认为音乐如果与诗、礼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化的目的。

孔子写过许多古琴曲。《史记》中说,他为了哀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创作了《陬操》,现存的《猗兰操》、《龟山操》、《将归操》等古曲的后世琴曲题解都说是由他所作。孔子的音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子衿诗经全文 篇二

《国风·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下面是子衿诗经全文,请参考!

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维肖维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子衿诗经全文

《诗经·郑风·子衿》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词句注释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⑵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⑶宁(nìng):岂,难道。嗣(yí)音:寄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

⑷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⑸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

⑹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白话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诗经·郑风·子衿》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3.《诗经》情诗,在乎《郑风》 篇三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一百零五篇。《诗经》中的爱情诗大多集中在《国风》,以《郑风》最为突出。

一、《诗经・郑风》

《诗经》十五《国风》中,历来最引人注目也最有争议者莫过于《郑风》。在两千多年的研究历程中,其可谓是歪曲与推许同在,阉割共美誉并存。褒誉者谓之“是音乐之至妙”[1],苛斥者则云其“淫”,“内则致疾损寿,外则乱政伤民”[2],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郑风与《诗经》其他国风相比十分独特,较之其他国风诗所独具之风貌亦是一个重要原因。《郑风》在近乎全部的爱情婚姻题材中,从侧面于有限的情感空间别致地勾勒出立体式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生活及其他场景,使得审美主体不仅能从诗中所展示的独特情感世界中获得愉悦,更能籍之广角度地知悉《诗经》时代的社会风物、人情礼尚、时代面貌诸特征,有多重收获;在艺术表现上,其较多突破《诗经》时代旧有的整饬凝固之音乐形式,创造出结构繁芜多变、句式参差错落、语言精细工巧的新形式,不仅如此,其表现手法的细腻娴熟、抒情方式之大胆泼辣亦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凡此种种,皆是其他《风》诗所不能比肩的。

二、《郑风》独具特色的原因

《郑风》之所以具有如此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郑国所秉承的西周传统文化习俗,其在春秋初期国势的强盛之于思想文化的影响及本身的地理交通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

1、地域特色:

众所周知,生态环境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性格、心理、情感。基于“水”意象在郑风中的频繁出现,我们可以判定郑地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各书所记湖泊名称、分布地区虽都略有不同,但大多分布在黄河流域则是一致的。春秋时代郑国的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郑州、荥阳、登封、新郑一带地方。由于地居中原,又位于黄河下游,所以是河流、湖泊、丘洲分布的集中地之一。与湖泊相近似的是隰。隰与湖泊不同,湖泊是与河流相通的,而隰则主要是由雨水形成的。《郑风》中“水”意象的出现一般都是与恋爱、相思、婚嫁、生殖等内容联系在一起,于此“水”成了代表男女之爱的符号。

2、民俗特色:

十五国风因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文化生态环境和风土人情民俗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地域特色。郑国地处中原,“和伏羲帝殷商东周以来累世据为重要都会的河南接近,因此民俗也就和其他各国不同了。男子好骑马试剑,女子好游乐社交,这是他们民族底共同之点”[3]

3、商业经济:

郑诗的繁荣与郑国商人活跃、商业经济的繁盛以及由此带来的都市文化的发达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郑国商业的繁荣与声乐文化的发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本是衡量文化繁荣与否的一个标志,一个国家的经济中心往往同时也是文化的中心。商业贸易的发达与郑地的浓郁的商文化色彩,共同促进了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郑地的新兴音乐因此成为诸侯国中最为发达的一支。声乐文化的发达不但成为“郑声”之所以能够指代“新声靡乐”的重要原因,也为《郑风》作品的大量采集提供了条件。

三、《郑风》情诗的特色

1、人物形象健康自然

《郑风》中无论男女都展现出健康、自然的特点。女人眼里的男子或是威武有力的田猎高手,或是温雅有礼的邦之俊杰;男人眼里的女子或颜如舜华,或缟衣綦巾。特别是诗中众多的女子形象,她们容貌俊美,心灵聪慧,本性纯朴,感情真挚。她们美丽直率,健康活泼,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也只有溱洧穿流的这片自然富足的土地,可以养育出如此众多的健康自然的形象。

2、情感表达大胆奔放

美丽的山水滋养人的生命,陶冶人的性情。溱洧河边的女子,性格直率,泼辣大胆,又不失温柔敦厚。她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有着鲜明的自主意识。《诗经》中不乏《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中被弃女子的哀伤记录,《郑风》中也有女子被无情抛弃。在这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这是一些女子无法改变的宿命。不同的是,她不是默默地忍受和无尽的哀叹,而是通过她的行动:拉住男子的袖口和手,恳求他“不要讨厌我,不要嫌弃我”。她渴望他能回心转意,两人重归于好,相亲相爱过日子。也许最终无法改变被弃的命运,但我们感受到了她为幸福而做的努力,这是和《氓》、《谷风》中的女子不同的。

3、诗歌形式灵活多变

《诗经》以整齐的四言为主,但《郑风》形式灵活多变,多言混用,形式参差错落,尤其大量使用对话体,使诗歌风神摇曳,多姿多彩。

在《诗经》中这样大量地长短句交错搭配,使诗的节奏趋向繁复多变,既增加了语言的感情色彩,又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诗中大量使用人物对话形式,如《溱洧》、《女曰鸡鸣》、《褰裳》、《山有扶苏》、《遵大路》、《将仲子》,使诗歌活泼生动,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

4.诗经郑风子衿赏析 篇四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注释

东门:城东门,是郑国游人云集的地方。

如云:形容女子众多。

虽则:虽然。

匪:非。思存:想念。思:语助词。存:一说在;一说念;一说慰藉。

缟(gǎo):白色;素白绢。綦(qí)巾:暗绿色头巾。

聊:且,愿。员(yún):同“云”,语助词。一说友,亲爱。

闉(yīn)闍(dū):城门外的护门小城,即瓮城门。

荼:茅花,白色。茅花开时一片皆白,此亦形容女子众多。

思且(jū):思念,向往。且,语助词。一说慰藉。

茹(rú)藘(lǘ):茜草,其根可制作绛红色染料,此指绛红色蔽膝。“缟衣”、“綦巾”、“茹藘”之服,均显示此女身份之贫贱。

参考译文

我走出了城东门,只见女子多如云。虽然女子多如云,但不是我心上人。身着白衣绿裙人,才让我乐又亲近。

我走出了外城门,只见女子多如花。虽然女子多如花,但不是我爱的人。身着白衣红佩巾,才让我爱又欢欣。

赏析

《国风·郑风·出其东门》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位男子表示对爱恋对象专一不二的小诗。全诗二章,每章六句。此诗朴实无华,明白如话,表现了当时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也蕴含着是对那些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人的曲折婉转的批评之意。

对于这首诗的背景,旧说颇有争议。《毛诗序》以为是“闵乱”之作,在郑之内乱中“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民人思保其室家焉”;朱熹《诗集传》则称是“人见淫奔之女而作此诗。以为此女虽美且众,而非我思之所存,不如己之室家,虽贫且陋,而聊可自乐也”。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并驳前二说,认为此诗非淫奔之诗,并断诗中“缟衣綦巾”者为主人公妻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夏小正》传谓“缟衣为未嫁女所服之”,断此诗主人公的爱恋对象为恋人。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写男子表示对爱恋对象(或其妻子)专一不二的诗。

郑之春月,确如姚际恒所说,乃是“士女出游”、谈情说爱的美妙时令。《郑风·溱洧》一诗说,在清波映漾的溱水、洧水之畔,更有“殷且盈”的青年男女,“秉兰”相会、笑语“相谑”,互相赠送着象征爱情的“芍药”之花。这首《郑风·出其东门》所展示的,则是男女聚会于郑都东门外的一幕,那景象之动人,也决不逊色于“溱洧”水畔。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二章复叠,妙在均从男主人公眼中写来,表现着一种突见众多美女时的惊讶和赞叹。“如云”状貌众女之体态轻盈,在飞彩流丹中,愈显得衣饰鲜丽、缤纷照眼;“如荼”表现众女之青春美好,恰似菅茅之花盛开,愈见得笑靥灿然、生气蓬勃。诗中的主人公也是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也是富有爱美之心的男人。面对着如许众多的美丽女子,纵然是枯木、顽石,恐怕也要目注神移、怦然动心的。

在迈出城门的刹那间,此诗的主人公也被这“如云”“如荼”的美女吸引了。那毫不掩饰的赞叹之语,正表露着这份突然涌动的不自禁之情。然而,人的感情是奇特的,“爱情”则更要微妙难猜:“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虽则如荼,匪我思且”——虽然社会上美女如云,但我的心思真的没有在她们身上。她们都比不上我的心上人。她虽然成天穿着简陋的衣服,朴素的白娟衣裳,戴着青黑色的头巾;她虽然远不如大街上美女们花枝招展,但我爱她,我也以此生有她而足为乐矣!在众多美女前怦然心动的主人公,真要作出内心所爱的选择时,吐语竟如此出人意料。两个“虽则……匪我……”的转折句,正以无可动摇的语气,表现着主人公的情有独钟。接着就是他那幸运的恋人出场:“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二句,即带着无限的喜悦和自豪,将这位恋人推了出来。而且,“缟衣綦巾”“缟衣茹藘”,均为“女服之贫贱者”(朱熹),主人公所情有独钟的,竟是这样一位素衣绿巾的贫贱之女。只要两心相知,何论贵贱贫富——这便是弥足珍惜的真挚爱情。主人公以断然的语气,否定了对“如云”“如荼”美女的选择,而以喜悦和自豪的结句,独许那“缟衣茹藘”的心上人,也足见他对伊人的相爱之深。

5.诗经的郑风·有女同车及翻译 篇五

这个评语太高了,动天地,感鬼神,泱泱中国,浩瀚历史,古代也就只有《淮南子》再用这样的话语赞过仓颉造字。

这大概恰恰就是孔子以《诗经》为“六经”之首的.原因吧。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夫妇之道在于经营,人伦之道在于厚道。唯有生存之道,才是解决我们心灵之痛的一剂良方,而生存之道的要点,不在于下政令、严管教,而最好是“美教化、移风俗”。美教化,是诗教;移风俗,是在潜移默化中改良人性。

上一篇:静月花开作文下一篇:电脑维修暑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