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24-09-19

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精选15篇)

1.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院系名称:数学与统计学学院专业:数应和财会

年级:08级和09级姓名:齐春明、谢芳、胡荣、王虎、杨小月、许霞红 实践地点:湖北省大悟县

实践实践:2010年7月12日至2010年7月17日共五天

新农村建设之农村“村容整洁”建设情况

——以湖北大悟县玄壇村、姚畈村、丁桥村为例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由此,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农村实施开来。从新农村建设要求来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正契合了国家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求,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观这二十字要求,“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得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发展,就必须得保证农民有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是表面工程,同时也是必要工程。虽不完全是“村容整洁”,但“村容整洁”必不可少。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在村容上像个新农村,让村民有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然后寻求更深入的发展。

一、调查情况——玄壇村、丁桥村、姚畈村

玄壇村

初入玄壇村,感觉很清爽,毫无一般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新建的农居错落有致,乡村道路也铺成了水泥路或柏油路,道路上鲜有碍眼的垃圾,而且两旁还放置了些许垃圾箱,修建了不少厕所、沼气池。当然这沼气池与厕所及猪圈是连结来的,这就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居民与牲畜粪便及残留食物长期堆积,难以及时有效处理的问题,大大提升了农村局部环境质量,改善了农民生活生存环境。同时也增长了农民见识,提高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而这也正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下面我们以玄壇村茶厂为例来说明新农村环境卫生建设情况。

茶厂名为玄坛茶厂,是在县委、县政府“公司联村开发计划”指导下于2006年成立的联村合作的茶叶生产与营销企业,规模不大,但却是玄壇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无他,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无非是自家一亩三分田,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能加上些经济作物。而茶就是玄壇村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如今自己村里有了茶厂方便了村民茶叶的统一采集、加工及销售,更有利于农民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而也就增加了收入。而在环境卫生方面,工厂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首先就是修建了规模较大的沼气池,利用工厂饲养的猪、鸭等牲畜的粪便作为产气原料,同时还有效收集其他农户家庭牲畜粪便以保持生产出足够的沼气为工厂提供照明、燃料能源。沼气池内的残渣则排入池塘做鱼肥之用,同时也用来灌溉花生等其他农作物。而那些不能入池的生产生活垃圾则集中放置于垃圾池,并定期运往某处填埋。这处理方法对于一个正初步建设中的农村来说无可厚非,而且他们那沼气池的建设及运用可谓正确之至,难能可贵!当然这也要归功于村委政府组织安排的专门技术人员的指导。

由此可见,该茶厂在环境卫生的保护方面也下了一定功夫,不可不谓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而据当地居民反映,他们村的环境卫生确实改善了不少,沼气池的修建使得道路旁或房屋角落堆积的牲畜粪便消失了,没有了以前那臭哄哄的气味,心情也就舒爽了许多,自然也就觉得生活幸福了好多。

然而并不是每户居民都感觉比以前幸福,并不是农村的每个角落都建设的如此成功。在更深入村庄的地方或村庄的某些较为偏远的角落,其建设情况仍不容乐观。房屋仍然是残破的瓦房,泥泞的小路下雨天根本难以行进,随处可见久未处理的垃圾堆、牲畜粪便,池塘的水长满绿苔,让人惊心。所有的一切促使我们捂住鼻口,尽量少些呼吸。而当地村民也是反映虽然觉得自己生活的环境卫生很不好,但却是习惯了就没啥异样的感觉。当问及沼气池对处理牲畜粪便的妙用时,有的村民却说不会弄,所以就没有兴趣,也怕麻烦。

如此看来,要真正的实现农村“村容整洁”,任重而道远啊。

丁桥村

丁桥村的情况与玄壇村相差无几,新农村环境卫生建设方面有一定成绩。沼气池的普及率较高,而且事先都有专门技术人员指导村民使用,但大部分村民都反映池内原料不够,闲置的时间较长,似乎有些浪费了。至于生活垃圾则集中起来,或焚烧,或掩埋。村里的卫生状况也改善了许多,村民生活感觉良好。然而这玄壇村所存在的问题,丁桥村也存在。也仍然是村庄较为偏远的角落卫生状况得不到改善,村委政府缺乏有效建设引导,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也相对滞后等。

姚畈村

相比于玄壇村和丁桥村,姚畈村的环境卫生建设情况可以说是相当滞后。行走于姚畈村的街道,各种垃圾随处可见,牲畜都是露天饲养,几乎每几十米就能发现一坨牲畜粪便,气味难闻之极!用脏乱差来形容一点不过!尤其流经村庄的一条河,成了村民们倾倒垃圾的场所,河道两旁堆满了垃圾,可见其受污染的严重性。当问题他们用不用这河水时,他们说是绝对不敢用,太脏了!而问他们为何仍要向里面倒垃圾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垃圾没地方倒啊,政府又不管,大家都这样做,那我也就倒了,只要不用这水就行了,都习惯了。

而且从调查情况来看,几乎每位受访者都对村里的卫生状况感到不满,而大多数居民都把责任归于政府没有采取措施,根本没有担任起新农村建设的职责。对村里的卫生状况不管不问,即使偶尔出来规划一下也只是做做样子,之后并未采取实际行动。就连村里唯一的正规卫生院如今也是残破不堪,卫生状况难比从前。

如此看来,姚畈村的卫生状况反而是倒退了。当然这有其特殊的原因,那就是2000年前姚畈村并不是一个村,而是一个乡级行政区,如今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而精简机构,所以就把姚畈乡并入宣化店,降为村一级的行政单位,由此却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处理。用村民的一句话说就是:政府想着为我们减负,实际上是加重了我们的负担。

二、问题分析

综观以上对于玄壇村、丁桥村、姚畈村三村的调查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各村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极度不平衡,村容整洁建设成效各村差异较大。三个村的建设情况,毫无疑问玄壇村是成效最大的。单就其在环境卫生这方面的建设来说,已初步实现了“村容整洁”这四字要求。房屋错落有致,街道干净整洁,大多数村民也养成了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良好习惯,村民的满意程度也高于其他两个村。其他方面的建设亦是领先于其他两村,尤其是联村合作的茶厂建设,更堪称是新农村建设之典范!而至于丁桥村和姚畈村,相比较而言,其新农村建设情况是落后于玄壇村的。尤其是姚畈村的建设

情况,相比之下犹如天上地下。先不说其他方面的建设情况,单就最基本的“村容整洁”这方面,姚畈村似乎仍旧处于原始状态,村里的环境卫生状况丝毫没有改善,反而在恶化。村民们对于自己所处的卫生环境也是大大的不满意,抱怨的同时却未想到去爱护环境卫生。

2.各村内部区域建设不全面,未能顾及整个村的共同、协调发展。

这似乎是各农村新农村建设的通病,那就是难以顾及村内偏远角落的建设,难以协调整个村各区域的共同发展。就说新农村建设情况最为良好的玄壇村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村里的一些较为偏远的角落仍然是最原始的状态,环境卫生状况仍然是以前的“脏、乱、差”,毫无新农村建设的气息,居住于其中的村民也是怨声连连,与村内主体村民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3.个别村领导人对于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全面履行的其职责,为民解

忧。

在与乡亲们的交流过程中,听得最多的便是“没人管”、“政府不管我们”等诸如此类的话。由此我们不得不怀疑当地政府职能履行的情况。所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人民的父母官时刻思及的便应该是为人民服务,兢兢业业的履行好其职责。如今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这恰恰是农民父母官实现其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良好契机。各地父母官本应摩拳擦掌,好好地干上一回,可为何自乡亲们反应过来的情况却是对政府,对父母官如此的失望与不满?由此我们不得不老生常谈起我国某些政府官员的素质及为人民服务意识问题。这是一个弊病,但难道这病就不能治好么?如今有些地方表面上干建设是风风火火,但其是否就是面目工程或是政绩工程也未可知啊。

4.新农村建设未能进行有效持久的宣传,大多数农民对“村容整洁”概念很模糊。还有一点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宣传问题,从我们调查掌握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不了解新农村为何物,更不了解沼气池对于农村环境卫生改善所能起到的作用,因此村民们也就没有兴趣去搞什么沼气池,搞什么卫生,更不关心所谓的“村容”。当然有的村庄这方面却没什么大问题,比如玄壇村,他们有自己的新农村建设宣传栏,其中很大一板块是介绍沼气的产生及应用的,图文并用,生动活泼。所以玄壇村大部分村民都在家里修建了沼气池,而那些没有修建的,据村民反映也有些后悔了。而玄壇村的村民在较为良好的卫生环境下也生活的更加开心。从这方面我们就能看出宣传的重要性,但着宣传必定要是有效的、持久的、深刻的、通俗易懂的,这样才能调动农民建设的积极性。

5.农民集体素质不高,卫生环境保护意识低。

最后一点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问题。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我们可以知道,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巨大,这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收入差距,也在于文化素质差距。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并没有完全普及,而成人教育机构根本就没有,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农民集体素质还是比较低的。这就给我国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大的阻碍。在环境卫生方面,农民们的保护换进,爱护卫生的意识就更低,绝大多数都是安于习惯,从大如流,丝毫不在意自身生活的环境卫生质量差的问题。这确确实实是农村的一大诟病,于“村容整洁”建设,乃至整个新农村的建设都是一大难题。

三、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有以下解决措施:

1.从高层方面来说要统筹各乡村的发展,政策要公平,分配要平均,不能顾此失彼。各村环境卫生都要搞,而且要搞得好;

2.从村领导方面来说要端正态度,努力为人民办实事,时刻想着为人民服务,做好人民的父母官;同时要协调本村内部各区域发展,不能只搞表面工程,要深入农民群众,更加关心村里偏远角落农民的生活,及时为他们解决问题。对于那些暂未进行环境卫生治理的区

域要重点治理,加大力度改善当地环境卫生状况;

3.要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工作,做到有效持久宣传,决不能一天打渔然后十天晒网,同时宣传也要做到深刻且通俗易懂,让乡亲们更能容易的理解政府各项政策。对于村容方面的宣传更要突出其有利方面,以提高他们对“村容整洁”建设的积极性;

4.加大力度,更进一步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同时适当开展针对农村成年男女的成人教育,尽量增加他们的知识,提高乡亲们的素质。让他们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其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意识,使其树立农村主人翁意识,为农村“村容”建设贡献自己一点力量。

5.农民朋友们自身也要坚持党的领导,支持党的政策,努力配合党政干部的工作;自身更要有建设者的主人翁意识,爱护村里环境从我做起,努力为本村的“村容整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存在问题,使用情况,建议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县级自查, 在自查过程中, 龙里县按照《贵州省农村沼气工程调查工作方案》的要求, 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了调查组, 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 对全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重点调查了农村户用沼气进村入户情况、小型沼气工程建设情况、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情况和乡村服务网点项目建设情况等。

二、全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情况

龙里县经过一、二、三、四、五、七期省沼及05、06、07、09国债沼气项目建设, 已在全县14个乡镇完成沼气建池10860口, 占全县农户数的26.5%, 其中农业局承担的国家农村沼气建设项目8780口, (一期工程750口、二期工程900口、三期工程530口, 四期工程700口、五期工程2200口、七期工程200口、2005年度国债工程1500口、2006年度国债工程600口、2007年度国债工程600口、2009年度新增国债800口) , 占全县建池的80.8%;其他相关单位承担的项目建设为2080口, 占全县建池的19.2%。在全县建成烂田湾、羊昌、大坡、栋青树、新场、旧司等沼气生态农业示范点, 切实带动和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由于原项目的实施单位多, 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存在;后续服务体系不健全, 建设设和和管管理理经经费费不不配配套套;;培培训训力力度度不不够够, , 农农户户管管理理使使用用维维护护意意识识不不高高, , 沼沼气气池池使使用用知知识识普普及及率率低低, , 农农户户自自筹筹能能力力差差等等诸诸多多问问题题, , 造造成成农农村村沼沼气气项项目目使使用用率率低低, , 效效益益发发挥效果差等现象。

三、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共抽查了5个乡 (镇) 7个村25个村民组, 重点调查了沼气建设后使用情况。调查农户数447户, 调查沼气池450口。

(一) 户用沼气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建设任务数为7660户, 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500户;“三改”建设情况:改厕431户、改圈430户、改厨410户;原料情况:原料自有418户、以粪便为主的421户;使用情况:正常使用的有210户, 间歇使用的有153户, 弃用的有77户, 报废的有4户;沼肥施用的有312户。调查农户满意度, 觉得好的有222户, 觉得一般的有197户。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 户用沼气的使用率为81.21%。

(二) 小型沼气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完成建设任务数为8个, 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6个, 被调查工程数量6个;养殖情况:主要以养猪为主, 平均年出栏数为17头;建设情况:均完成“一池三建”, 发酵池平均容积50立方米, 贮气柜平均容积5立方米, 沼肥利用设施6个, 计划供气总户数6户;运行情况:正常使用的有5个。受过服务的有6个, 沼肥施用6个。

(三) 大中型沼气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完成建设任务数为3个, 被调查工程数量1个;养殖情况:主要以养猪为主, 平均年出栏数为100头;建设情况:完成“一池三建”工程, 发酵装置容积为200立方米, 总投资20万元;沼气使用情况:企业自用;沼肥利用情况:沼液、沼渣用于蔬菜和果树施肥。

(四) 服务网点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完成建设任务数为34个, 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2个, 被调查网点数量3个, 平均计划覆盖农户数300户, 平均实际覆盖农户数200户;建设情况:山区或农户分散区有17个, 有服务场所的网点17个, 有进出料设备的网点7个, 有检测设备的网点有17个, 有维修工具的网点17个, 有沼气配件的网点17个, 平均每个网点服务人员数量为1人;运营情况:正常运营的网点数量有17个;网点效益情况:年运营成本870元, 年收入300元。

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成效

(一) 改变了农村生活用能方式,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能源紧缺, 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发展农村沼气能源改变了农村长期以来的生活用能方式,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一是沼气是一种可再生的廉价能源, 一次投资, 长期使用, 减少农户煤、电等生活用能支出。二是沼气使用方便、快捷。使用沼气省去了上山砍柴、捣炭做饭之劳, 将妇女从繁重的厨房劳作中解放出来, 腾出手来从事其他生产活动, 增加农户收入。三是沼气清洁卫生, 无烟熏火燎, 不会形成污染。

(二) 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 增加了农民收入

沼气发酵系统生产的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料———沼液和沼渣, 能有效地维持和培育土壤肥力,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沼液不仅可作为农作物的全面营养液和牲畜饲料添加剂, 而且也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抗生素。将沼气与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 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而且经济效益将成倍增长。

(三) 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和生态环境, 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多年来, 农村大量的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已成为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重大污染源, 极易造成疫病的传染。农村沼气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阻断了疫病传染源, 使农村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改善, 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进步, 增进了农民身体健康。

(四) 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 推进了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协调发展

发展农村沼气等生物质能源, 使农村的资源得到循环高效利用, 配套进行改厕、改厨、改圈, 能把农村的“三废” (秸秆、粪便、垃圾) 变成“三料” (燃料、饲料、肥料) , 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五、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沼气项目建设

主要是专项资金补助标准较低, 配套资金不到位, 农户自筹比重较大, 难以调动沼气建设的积极性, 影响沼气池“三改”配套建设比例。一口“三改”配套沼气池, 建设资金需6000元左右, 而项目补助仅为1300元-2000元。

(二) 国家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加大, 农户的依赖思想较重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增加, 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 也滋长了农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虽然每口沼气池的补助标准都在逐年提高, 但是, 许多农户依然是嫌补助太少, 建设沼气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 由于农户的思想意识认识不到位, 沼气池出现问题、配件需要更换、日常的管理与维护等一切都想依靠政府出钱来办。由于这些依赖思想的存在, 使得一些农户对已建的沼气池不去认真地管理, 沼气的效益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三) 农村劳动力外出, 影响沼气池建设进度和正常使用

全县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较多, 且外出务工人员都是有文化的青壮年, 留在家里的则是老人、小孩、病残者, 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缺乏和养殖业下滑。由此一来, 对沼气建设的直接影响是两个减少:一是由于建池劳动力和沼气池发酵原料的缺乏, 造成建池农户的减少。二是因不懂沼气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导致家中已建的沼气池闲置或废弃, 建后正常使用的农户减少。

(四) 技工队伍不稳定, 影响沼气建设进度

龙里县沼气池已实施1万余口, 占全县农户数的四分之一, 在交通条件较好的公路沿线已基本实施完成, 目前实施的区域多数是边远偏僻的村寨, 条件艰苦, 有的甚至未通公路, 靠人挑马驮。建池农户较零星分散, 导致沼气技工工作效率不高, 工资收入较低, 因而, 许多技工改作其他行业或外出打工, 造成沼气池建设技工严重不足, 影响沼气建设进度。

(五) 工作经费严重缺乏, 后续服务难以保证

自2008年开始, 虽然国家加大了沼气后续服务体系方面的投入, 但是资金和网点个数都很有限。在国家资金的支持下, 全县建立了17乡村服务网点, 并配置了检测设备、进出料设备、沼气配件和维修工具等, 但是由于农户对沼气的管理意识不强, 不愿意提供沼气后续服务费用, 网点服务人员开展的有偿服务无法维持生计, 再加上没有后续服务经费补助, 使网点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六) 农户管理意识不强, 严重影响沼气使用效果

沼气池建设是“三分建, 七分管”, 许多沼气池用一段时间就不能使用了, 其原因就是没有认真管理和维护, 这就无形地缩短了沼气池使用寿命。一是没有及时进出料, 影响产气效果;二是沼气配件损坏, 没有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三是养殖数量减少或不养殖。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沼气建设效益的正常发挥和沼气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推进农村沼气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措施建议

(一) 加大资金投入, 鼓励农户建池

资金投入问题是制约沼气建设的最关键因素, 沼气资金的投入应由各级政府占主导地位, 否则沼气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始终不会得到解决。沼气投入就像城市的天然气管道投入一样, 政府应该占主导地位。再加上我国近年来城乡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 沼气建设的投入更应主要由各级政府来承担。要保证国债资金供给的连续性, 长远性和及时性。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政治效益的最大化。

一是除上级项目资金发展沼气外, 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对农村沼气建设进行投资。二是配足项目建设工作经费, 加大培训指导力度, 达到建成一口, 发挥效益一口, 让群众满意。三是改变目前单一的政府行为, 变成农户自主申请、自主建设。对完成任务好的农户予以物质支持和精神奖励, 使沼气建设中的先进分子得到激励, 更加促进沼气建设。四是结合农户的需求申报项目。

(二) 加快沼气后续服务网点建设, 以解农户后顾之忧

为了巩固沼气建设的成果, 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

一要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技术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使其熟练掌握户用沼气池的日常管护、故障排除、综合利用以及服务设备的使用、保养、维修等知识, 广泛开展“一专多能”的活动, 进一步培养服务人员吃苦耐劳、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提高服务水平, 保证其服务质量。

二要加大服务投入力度。为了方便农户长期受益, 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 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配套资金、工作经费, 多建服务网点, 让用户足不出村就能得到优质的服务。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引导社会、企业和农民投入。

三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培养树立本地先进典型, 学习借鉴外地典型经验, 积极探索沼气服务模式, 推进服务向纵深发展。根据养殖方式转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 推广新型服务, 解除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 加强宣传引导, 提高农民对沼气建设的认识

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沼气建设优越性的宣传, 使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户增强新型能源意识、循环经济意识、生态发展意识、便民惠民意识和发展机遇意识, 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视, 把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把政府的良好意愿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形成领导重视、社会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 达到社会增效、农民增收、环境改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世南, 彭玉荣.沼气生态农业实用技术[M].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7.

3.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一、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基本情况

1.全力备战长春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测试,认真准备区教师风采大赛

11所农村学校全面重视长春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测试工作,每个学校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具体的学习时间、内容安排和监督考核机制来备战此次测试。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有以教师自学为主,学校定期集中考核;有学校统一下发学习资料,教师统一学习、参加考核;有以青年教师为学习主力军,总结概括理论、学科知识要点,将知识重点共享他人。

2.教师档案袋建设起点高

2007年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针对教师档案袋建设进行了两次分组培训,会上区属中小学校将各自在此项工作上的经验、成果作以交流和推广,同时展出各自有特色的教师档案袋。在这次调研期间,我们将学科优秀教师档案袋带到每个农村学校,并组织教师对范例进行翻阅学习。

3.校本培训扎实开展

农村学校每学年或每学期初制定校本培训计划。每周有固定的校本培训时间,内容多为集体会课(集中备课、上课、听评课)、教学研讨、德育培训等,每类培训隔周进行,教师学习笔记完整。校本培训从计划、实施到总结等各个环节的一系列过程性材料能充分反映出学校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

4.教师叙事研究成果显著

2005年长春市在中小学开展教师叙事研究活动,汽车区教育局根据市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号召全区教师进行叙事研究,促进教师通过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来提高专业化水平。农村学校将教师叙事研究汇编成册,每年都有一本成果集。

5.骨干教师成绩突出

西新小学在骨干教师培养和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方面制定了"6个1":每学期至少做一次业务讲座;进行一次骨干教师论坛;写一本自学笔记;每学期至少承担一次研讨课;帮带一名教师;每人承担一项课题。该校五名教师参加长春市"区农村教师优质课大赛"活动,其中3节课被评为区一等奖,2节课被评为区二等奖。

二、 存在的问题

11所农村学校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区,其中3所学校原属外县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没有切实可行的监督评价机制和机构指导其"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建设,导致农村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开展不深入。

1.区开展的教师风采大赛活动主要包括上课、说课、答辩等环节,农村学校自感教师自身素质不比局属各学校教师,有的农村学校对市级测试工作后期的区教师风采大赛活动热情不高。

2.每位农村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袋,但由于教师对个人档案袋缺乏深刻的认识,且没有及时收集汇总个人素材的习惯,导致一些教师档案袋过程性材料少,体现不出个人或学科的特色。

3.每个农村学校都有体现自身特色的校本培训内容,但由于早前没有正规的监督评价机制指导其工作,使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过程性材料不完整,痕迹不明显。

4.教师对叙事研究体裁认识有误,多将叙事研究写成论文、课后反思等。

5.在此次调研期间,农村学校无区以上级骨干教师,多为校级骨干教师。个别学校对骨干教师没有提高培训计划,同时也缺乏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的管理机制。

三、建议

4.新农村示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一、培植农村致富产业。加快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各示范村都把种植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本着“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以及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要求,努力构建致富产业。主要类型: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比如,冠县东古城镇田马园村引进果树新品种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建成了鲁西名、优、特、稀果品生产基地,红富士、大樱桃、丰水梨、绿宝石梨、油桃等8个系列60多个特优品种,年产优质水果650万公斤,远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并打入了国际市场。2006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村级集体积累1500万元。二是积极发展畜牧业。比如,阳谷安乐镇刘庙村依托凤祥集团和健发食品公司大力发展规模饲养场,全村拥有3000只规模养鸡场16处,规模种鸡场5处,规模孵化场6处,500头奶牛饲养场2处,规模养猪场4处,养殖业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2006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000元。三是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比如,莘县大张家镇陈庄村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建成了占地4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发展民营企业23家,其中投资3000万元的企业3家,总资产2亿多元,形成了塑编、面粉、纺织、玻纤四大企业群体,年上交工商税收200多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00多万元,集体经济积累达到了1500万元,存款5万元以上的户达到了70%。四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比如,高唐县琉寺镇营房村加强劳务信息服务,开展劳务培训,帮助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办理各类手续、解决资金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创造了劳务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目前,营坊村劳务输出人数达到436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41.7%;年劳务输出收入达到600多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60%。

二、改善提高群众生活。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调查情况看,各示范村都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改善基础条件。比如,东昌府区北城办事处耿庄村修整道路4条,长2000米,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排水系统,清挖排水沟3000米;投资27万元修建中心街、南北街,实现三纵三横,做到了户户通油路;按照一路两沟的规划,铺设下水道3000米。二是优化居住环境。比如,东昌府区堂邑镇刘庄村,随着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农民已不满足于“一溜堂屋五大间,西南大门东南栏”的传统住宅模式,根据新村建设规划,采取农户为主、集体补贴的办法,新建了180处古洋结合风格的小康楼。阳谷县大布乡刘胡同村,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兴建了33栋经济实用、美观舒适、节地环保、二层欧式建筑风格的住宅楼。三是提高生活质量。传统的“几大件”早已不是农民的时尚,他们正在追求城里人那样的生活。比如,东昌府区许营乡张屠村目前已有200多户安装了固定电话,100多户有了摩托车,300多人用上了手机,80%的农户看上了有线电视,不少家庭购买了电冰箱,有些家庭还购买了电脑并入了网,30%的农户用上了清洁卫生的液化气和沼气。四是发展公益事业。各示范村不仅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中小学教育“两免一补”,还从本村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各类公益项目。比如,临清市新华办事处桑树园居委会,除办好托儿所、幼儿园、卫生室、游戏厅、健身房、乒乓球室、篮球场等公益设施外,还为每户居民定期发面粉、大米和色拉油;为60岁以上老人定期发养老金、开展免费查体活动。临清市烟店镇许张寨村为改变村民文化生活单调的现状,建设了占地5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中心,相继成立了秧歌队、乒乓球队等文艺团体,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5.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五

一、农村网络现状

富拉尔基区下设两乡,共有行政村10个,总人口3.39万人。根据实地调研,目前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业务已经全部覆盖;宽带互联网业务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个村实现了光纤到村、宽带到户;无线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另外,富拉尔基区的十个村屯现已经具备了基于固定电话业务开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实现了村民危难时能够自救,而且还实现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功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农村信息化应用状况

(一)在七个农村中小学中,除了海格村外,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实现了农村学生的互联网内容教学,但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方面,由于资金问题,均没有实现。

(二)农村部分农民家庭购买了电脑,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达到了在网络上索取农业信息、与外界沟通的作用。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517户农民家庭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占农民家庭总户数的4.26%。农民目前对电视、互联网的应用还基本停留在娱乐休闲上,还没有真正把信息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缺乏正确引导。

(三)所有的村均没有建立信息服务站,没有一个公共的、可供全村农民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的引导。致使绝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意识,从众意识强,思想落后,距离建设新农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我区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乡村后,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情报反应迟钝、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敏感性。因而对信息技术需求欲望低。这种现状,使农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畅,生产、销售和需求相脱节,一些农产品被压等压价,甚至出现滞销等问题。如何解决(来源:好范文 http:///)这些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这一点必须形成共识。

(二)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实现信息化,人才是关键。由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同时受经济能力制约,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三)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农村信息服务推广离不开政府统筹协调,才能使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地将涉农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过信息服务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户收入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对此项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中,增大财政投入。由于财政困难,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扶持,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

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通过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成为一种依赖,成为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增强公民意识,渐渐学会运用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将会明显提高。

6.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六

市街社区居委会位于市古城区西部,辖11条街道,面积约1.5平方公里,现有5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2500余户,1万余人。社区建有党总支1个,党支部2个,党小组5个,党员238人。

该社区自党的以来,按照市纪委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创新载体,彰显特色,营造了“人人思廉、人人护廉、人人促廉”的社区廉政文化氛围。具体做了以下几件实事:一是构建了互动共建的组织网络;二是组建了一支党风廉政监督队伍;三是组建了一支廉政建设文化宣传队;四是开展了廉政宣传“四进”活动;五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廉政教育活动。

通过对该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调研和了解,我觉得该社区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花了不少力气,做了不少工作,他们取得的经验和所做的工作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来说是有借鉴之处的,而且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现在,我就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说一点初浅的看法和认识,供大家参考,并请提出宝贵的意见。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部分,也是农村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农村党组织基数大,党员人数较多,既同群众接触最紧密,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实施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农村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代表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搞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对于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地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农村党组织在贯彻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方面,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大多数地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做得比较好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但是,对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道德水准和工作作风等方面都产生了许多不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少数党员干部不廉洁、不民主、不公道、不依法办事的问题已经成为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村组织制度不够健全、落实不到位,村务公开不够及时;二是少数村干部以权谋私,贪污、侵占、挪用公款;三是个别村财务管理混乱,干部铺张浪费,甚至挥霍公款;四是有的村干部违反国家政策,徇私舞弊,工作失职;五是少数村干部官僚主义严重,群众观念淡薄,工作独断专行,作风简单粗暴,对涉及土地征用、流转等重大事项不民主决策,凭关系、凭感情,个人说了算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基层组织建设乏力。一是工作责任感不强。农村基层组织处在农村工作最前沿,是各种矛盾的交汇中心,村干部官小责任大,利轻担子重,而且经常面对各种困难,因此一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工作责任感退化,有的甚至动辄擅离职守、不辞而别。二是人才匮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大量外流,干部后备力量严重不足,选人难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少村级班子拉人凑数,素质难以保证。三是家族观念严重。农村地域的特殊性,决定了以宗族为核心的利益小团体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宗族势力成为影响农村发展与稳定的一大隐患。有的村书记、主任各执一派,长期对立,因此导致相互群殴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影响恶劣。

(二)思想教育薄弱。村干部工作难度大、任务重、经济收入低,使部分干部价值观发生转变,有的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把等价交换的原则引进党内生活。在这种利益趋使下,少数村干部夹在干部与农民双重身份、带头富与带领富双重任务等矛盾中间,自律意识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少数村支部软弱涣散,常年不开展组织活动。农村党员中不承担义务、不参加活动、不缴纳党费的“三不”党员已越来越多。一些基层干部宗旨观念淡薄,工作热情衰退以至贪污腐化、违法违纪。

(三)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些村级领导班子,甚至是主要领导,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没有把抓党风廉政建设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贯彻责任制的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对责任范围内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不敢指出,不敢批评。个别农村干部甚至错误地认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抓得太紧会束缚手脚,会影响经济工作和事业发展,会影响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把抓经济建设和抓党风廉政建设对立起来。由于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工作缺少成效,存在求太平,过得去,别出大乱子的思想,轻视抓党风廉政建设,不能及时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形成之初、萌芽之时。

(四)制度不健全,工作落实还不够。在村级财务的处置、重大工程的发包、土地转让款的使用等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上,缺少规范的操作制度和必要的制约手段,从而造成了村内部财、物管理比较混乱的情况,给一部分人钻了空子。在制度建设上,一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图形式、搞花架子,对已有的党风廉政工作制度落实不够。制度、规章订了不少,真正执行落实的却很少,既削弱了农村党风廉政工作的实际成效,又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五)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考核与追究工作有待加强。有的同志认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一种务虚的工作,没有硬指标、硬任务、没有真正的责任。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抓工作时往往认为“软任务没有硬指标,抓不抓没有大防碍”。具体表现在:一是责任不明确。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关健在党委,直接责任在支部。但这种责任的内涵是什么,一些支部不够明确,尽管签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但到底要负什么样的责任,在工作机制上,得不到体现,因而这种责任只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往往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二是目标不具体。有的同志认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目标是虚的,可高可低,可多可少,可缩性大,把握不准,没法衡量。一些支部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目标缺乏全面分析、认真思考,对于诸如提高班子的战斗力要在哪些方面体现,增强防腐拒变能力要达到什么标准,发挥党员队伍的作用应有什么要求等问题,往往是模糊的概念,因而任务不能落到实处,产生检查没尺度,好坏凭印象的思想。三是激励、处罚措施难实施。虽然在镇村都实行了如党风廉政责任制、包村责任制、联系点制度等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本来应有一些激励、处罚作用,但由于责任不明确,目标不具体,导致了一些奖励、处罚措施难以实施,在奖励、处罚上往往是象征性的,没有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六)监督机制不尽完善。监督机制停留在纸上,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不敢腐败”问题。有些党员、基层干部怕报复、怕伤和气、怕抓不准、怕被人说出风头、怕招来麻烦,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会监督。对于一些应公开的政务、村务以及一些敏感、重大的问题,一般干部了解的少,想监督而又不能监督。在村一级,党员群众的主动监督少,被动监督多,不出问题无人问,出了问题踏破门,以致一些村干部钻了监督不畅的空子,成了无人监督的特殊干部,工作中随心所欲、违法违纪。

二、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热点、难点及农民群众盼望解决的具体问题

(一)对党风廉政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运转困难,受经济因素的困扰,镇和村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党风廉政建设摆不上应有位置。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不仅激化了矛盾,削弱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力,同时也使有些村干部对廉政建设丧失了信心,个别村出现了“无钱办事,无人管事”的局面,有的甚至每到年关,出现了“支部关门,干部躲债”的现象,更谈不上抓党风廉政建设了。

(二)少数基层干部作风不实。表现在群众意识和民主意识不强,决策不民主,喜欢搞“一言堂”、“家长制”,在领导岗位上干得时间越长越明显;做官不为民,对上负责多,对下负责少,对己负责多,对公负责少,对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关心得不够,解决得不多,脱离了群众,背离了党的宗旨;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淡薄,有少数干部作风粗暴,损害了党的形象。

(三)一些村主要干部党性原则不强,素质不高,致使工作难以开展。

(四)经济违法违纪问题增多,贪图享乐、挥霍浪费之风蔓延。少数农村党员干部私欲膨胀,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损公肥私。

(五)工作作风简单粗暴。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工作作风粗暴,不依法行政的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执行一些突击性任务时,常常采取强制性办法,有的甚至目无法纪,由此酿成严重影响农村稳定的群体性事件,造成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基层政权建设。

(六)财务管理混乱。有的村书记或主任在村级财务管理上没有充分发挥把关作用,甚至带头违反财经纪律,贪污、侵占、挪用集体资金;有的村级会计业务能力不强,记帐不及时。村级民主理财的意识淡化。有的村党员群众认为实行村帐镇管后,不必再过问村财务收支情况,村民代表议事和民主理财少了。有的民主理财只是流于形式,财务未能完全公开;有的根本就没有进行民主理财,也没有进行财务公开。有的村对一些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没有交给群众去讨论,按照大多数群众的意见作出决策,造成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尖锐,隔阂加深。

三、当前加强基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7.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七

关键词:衡水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社会养老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程,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是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衡水地处我国内陆,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经济收入相对较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于农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力后的基本生活保障至关重要。通过对衡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衡水各市县农村的走访调研,发现近年来衡水市不断推进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社保体系已经覆盖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1. 对衡水农村社保情况的调研

现阶段衡水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大部分。社会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包括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社会救助主要包括农村五保供养、农村居民低保、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农村医疗救助;社会福利主要包括儿童免费疫苗接种和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家庭奖及生育补贴;社会优抚主要包括优老党员补助、义务兵优待。在以上社会保障项目中衡水农民受益最多的是新农保和新农合。以下介绍新农保和新农合的具体调研结果。

到2012年年底衡水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其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占据了很高比例。衡水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从2009年开始,截至2011年,全市共有枣强县、安平县、冀州市、故城县、景县、武邑县、桃城区等7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工作。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8.3万人,参保率达到96%;60周岁以上享受领取待遇人员为34.34万人,发放养老金16123.8万元,发放率为99.7%。从2012年7月1日起,饶阳县、武强县、阜城县、深州市等4个县市区也启动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2012年年底完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新农合已经在全衡水市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在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实现了医疗费用出院即时结报,让广大农民告别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梦魇。2011年,全市参合农民就有187.65万人次得到补偿,补偿资金6.52亿元,大大减轻了广大农民的就医负担。2012年衡水市共有326.82万农村居民参合,参合率达96.79%,人均筹资标准达29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较2011年提高五个百分点,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每人每年7万元。

2. 衡水农村社保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风险较大,农民收入不能得到切实保障。衡水是一个农业市,辖区各市县既有大片的玉米、小麦、棉花等传统农作物产区,又有苗木培育、水果种植、绿色蔬菜等特色农业产区。但农产品生产受气候因素、市场因素、地理因素等影响较大,现阶段衡水农村的农业生产保险还没有全面推广,农民在遇到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因素后无法有效地规避风险,收入不能得到切实保障。

(2)资金投入不足,政府财政支付压力较大。目前,随着国家对农村投入的增加,衡水市在农村社保方面的配套资金逐年增大,而衡水地处我国内陆,是非资源型城市,缺乏支柱产业,财政增收后劲不足,缺少开展农村社保工作的资金。例如农村救助的覆盖面还不够,救助标准较低,救助机构及工作人员不足,工作经费难以解决,影响工作开展。

(3)农村社保工作体制不够完善。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涉及多个部门,资金来源渠道多且标准不统一。在管理上不能统一协调,在监督上不能严格一致。

3. 解决当前衡水农村社保问题的对策

(1)加强社保宣传,增强农民参保意识。通过多种形式,依托多种渠道,加强有关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把各类保险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群众真正了解、认可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凡是参保的,都是受益的”的意识,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扩大农民的参保面、受益面。

(2)扩大农村社保范围,加大资金投入。从调查情况来看,现在农村社会保障总体上还存在范围偏窄、标准偏低等问题。如部分农村低保的覆盖面距离农村实际贫困人口还有一定距离,部分贫困人口没有享受补助。虽然政府对低保户的补贴逐年增加,但增加幅度还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还应不断加大对被保农民补助的力度,通过项目介绍、技术培训等方式增强低保户的自给能力,对困难农户的补助由输血式扶助变为造血式扶助。

(3)加大商业性保险在农村的投入,提高农民受保层次。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保体系建设投资力度,激发农民自我保障的积极性,大力支持商业保险公司针对农村居民开发和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农业生产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产品,为农民提供多层次、多类别的社会保障形式。

(4)完善社保管理体制,提高资金投入效益。现有农村社保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应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扩大智能范围,整合社会各类保障资源,使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降低救助成本,充分发挥社会保障资金的整体效益。

(5)强化监督管理,提高农村社保透明度。政府纪检监察及有关职能部门有针对性地对资金量大、容易出问题的重要环节、重点部门加强监督,建立起预警机制。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向社会公示各种救助、优扶、低保、新农合兑付等方面的情况,实施阳光行动,切实提高社会保障的透明度,确保资金运行安全有效。

(6)积极引导,加强慈善事业对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关注。近年来,慈善事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各界在重大自然灾害、弱势群体救助、突发事件紧急救助方面的慈善捐款,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衡水要改革慈善组织的管理体制,从政策方面加大对慈善机构和慈善捐助支持力度,积极鼓励社会慈善捐款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4. 结语

以上通过对当前衡水农村地区社保情况的分析,从多方面提出发展和完善衡水农村社保的对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努力尝试,建立起适应当地农村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军.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成就与展望[J].财政研究,2010,(8):2-13.

8.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八

摘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弥勒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问题详实地分析,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弥勒;农村;土地;流转;建议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为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调控作用。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弥勒市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上,积极探索土地流转途径,引导农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全市土地流转稳步推进。

一、流转现状

弥勒市耕地总面积155.56万亩,承包地面积47.1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9.4%,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户13.5万户。截至2015年4月,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10个乡镇,流转面积92794亩,占承包地面积的19.6%。其中,以转包方式流转土地面积1301亩,以出租方式流转土地面积90812亩,以互换方式流转土地面积428亩,以转让方式流转土地面积59亩,以入股方式流转土地面积173亩,以其它方式流转土地面积20亩。从流转区域看,主要集中在公路沿线的坝区乡镇,例如新哨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33620亩,占该镇承包土地面积47200亩的71.23%。从规模经营看,流转规模在50亩以上的达17833亩,流转规模在50-100亩之间的达4384亩,流转规模在100-300亩之间的达8151亩,流转规模在300-500亩的达4704亩,流转规模在500-1000亩之间的达1850亩,流转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达33080亩。从流转方向看,流入种田大户的土地面积41318亩,占流转总量的44.6%;流入专业合作社的土地面积173亩,占流转总量的0.19%;流入企业的土地面积51253亩,占流转总量的55.2%。从流转服务看,农户间自发流转29755亩,占流转总量的32%;乡村组织提供信息流转16047亩,占流转总量的17.3%;委托乡村组织流转46963亩,占流转总量的50.6%。

二、主要成效

(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集中土地发展适度经营规模,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了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目前,弥勒市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内发展特色蔬菜22.01万亩、特色水果15.42万亩、特色中药材3.82万亩、景观苗木基地6个1.24万亩,流转土地面积7.16万亩,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至323户。

(二)农业规模效益显著提升

弥勒市积极探索多样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合理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土地规模种植实现集约化、集中化,有效解决农村“人散”、“地散”问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显著提高,“永红模式”“牛背模式”等土地流转模式已成为弥勒土地流转工作的成功典范。例如,弥阳镇永红村通过走“土地出回租”的流转经营管理模式,将农户分散的土地租回村集体,村集体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整理连片后,建成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农户以一定租金进行回租,同时,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整合技术、人才、产品等资源,聘请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引进省内外实力雄厚的企业公司进行收购,以“抱团作战”闯市场的方式有效解决了销售、市场风险等难题。

(三)农业产业化提质增效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紧抓基地、龙头、市场三要素,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例如,弥勒市玫瑰湾玫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高原葡萄酒有限公司、弥勒市四园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云南骏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都是依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起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目前,全市注册或建设农业生产、加工基地的涉农企业共190余家,其中,统计在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国家级1家、省级4家、州级12家),资产总额64438万元,从业人员5399人。2014年,21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0560万元,上缴税金5367万元,带动农户5.6万户,促农增收63665万元。

三、存在问题

(一)山坝土地流转不平衡

全市山坝区土地流转进展不平衡,坝区乡镇土地流转面积占到土地流转总面积的87.2%,山区乡镇土地流转面积仅占到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2.8%,其中,江边乡、巡检司镇尚未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山区受自然因素影响,水、田、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新型经济主体培育滞后,推动土地流转动力不足,导致土地流转规模较小,土地流转速度慢。

(二)土地流转程序运作不规范

当前我市一部分土地处于无序流转状态,存在着自发性、随意性、分散性和盲目性,受农民契约意识不强、土地流转期限短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民通常以口头协议、私定协议形式进行约定流转,土地流转后易发生纠纷。目前,弥勒市土地流转中以口头协议形式进行流转的土地面积达27838.2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0%。

(三)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是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我市虽已成立了市、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但市、乡镇、村组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加之相关人员缺乏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服务中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二是纠纷调解仲裁机制不完善,纠纷调解渠道相对单一、程序复杂,缺乏行之有效的调解途径。三是土地供需双方信息对接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信息渠道不畅,影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工作建议

(一)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

一是要完善市、乡镇土地流转服务机制,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在土地流转中提供法律政策宣传、流转信息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管理、关系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二是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管理,统一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登记、备案工作,及时调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保障土地流转双方权益。

(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

通过签订书面流转合同,对流转土地面积四至(或权属)、流转期限和起止日期、流转土地用途、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调价原则及方式、流转合同续签约定、流转合同到期后地面附着物及相关设施处理和违约责任等内容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手续管理工作。

(三)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主体

9.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九

日期:2010-1-12来源:

为准确全面掌握我县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切实加快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根据市信息发[2009]213文件精神,2009年12月24日,我局组成由冀堂钢任组长7个调查小组,深入到全县14个乡镇,采用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分别对各个乡镇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发现,全县14个乡镇273个行政村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快速启步,建立了覆盖乡村、农户的信息网络,建设了36个农村信息服务站,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桥梁”和“导航”作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按照市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从我们所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已基本完成了“村村通电话、通网络”的目标,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互联网接通到乡镇。据调查,全县有260个行政村已通光纤和无线宽带,农民上网人数25000人,普及率6%;农村现有电脑6500台,固定电话85967部,移动电话139969部,电视机130021台,普及率分别达到5%、66%、33%、95%,农村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例如,襄垣乡郝开村现有家庭电脑45台,上网电脑12台,电视机630台,固定电话用户480户,手机用户1150户;东泉镇木瓜村投资5万元安装了有线电视170户,使全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60%以上。在山西移动公司平遥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该村还有5户村民家庭安装了宽带网,加快推进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是信息服务站得到了较快的扩展。全县建立了36个农村信息服务站,专门搜集整理、分析发布农业技术、农情咨讯、天气预报、灾情预警等信息,为广大农户提供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在12个信息超市中,发展较快的有古陶镇北城村、中都乡北三狼村、洪善镇的洪善村和高林村、襄垣乡郝开村、段村镇的廉庄村、杜家庄乡的南良庄等村。襄垣乡郝开村2007年建立党员远程教育站,占地45平方米,与村支部活动室为一体。该教育站除组织党员定期学习外,还利用其宽带信息平台,组织相关产业的农户学习先进的农科技术,为农户针对性查阅相关信息。东泉镇东泉村经乡村两级积极协调,花费1.5万元,建文化网络服务站一个,占地30余平方米;又协同县组织部共同投资8万余元建120平方米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服务站,安排专人负责和管理。

三是农村信息的内容日臻完善。目前,各信息服务站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的内容既有政务信息,又有热点时事新闻、农业要闻,还有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市场动态、供求信息、价格行情、劳务动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家百科等。例洪善镇洪善村初步建成服务站三个:便民服务站、农村信息网络服务站和党员远程教育站。主要服务内容有计生、民政、合作医疗、农经、司法等。各服务站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照章办事,服务态度和蔼、热情,爱岗敬业,有问必答。四是信息管理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各乡镇对农村信息采集下达任务,推行了目标考核,服务站内部定岗定责,保证信息的真实、及时、准确性。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信息技术具有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的特点,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农村信息化建设畅通了农村信息“双向”流动渠道,满足了农民不同的信息需求,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开辟了信息

部门服务农村市场的新路子,增强了农业、涉农部门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为农服务的效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桥梁”和“导航”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增长了农民见识、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通过涉农信息进村入户,既贴近了市场、了解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又利用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既有效掌握了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强化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又准确掌握了市场需求和产品供销趋势,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规避和减少了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促进了增产增收。据调查,东泉镇东泉村的通过近年来的信息服务,广大村民得到了实惠,从中了解到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和发家致富的科学技术,主要表现在农作物栽培方面和精选优良品种种植,挑优质苗木栽培,从而使减少因农作物病虫害带来的损失,亩产量收到很大的提高,农民种粮、栽果积极性有所提高。在养殖业方面,由以前的家养、圈养1只或2只,根本不存在规模化养殖,现在养殖规模达到200只以上的就有6户,养殖量比以前翻了四五倍。

二是强化了农业技术支撑、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各服务站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发布农业规章,推广农业技术,提供专家咨询等,缩短了与农民的距离;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进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

三是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推动了农村文明建设。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群众增加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扩大了认识社会的广度,增多了吸纳科学文化知识的机率,逐步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村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文明建设。据调查,朱坑乡朱坑村不少农民通过信息的传播,对“市场引导生产、市场引导流通”等一些现代农业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运用。东泉镇东泉村通过法律知识的宣传,社会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农村信息资源利用不够理想、信息进村入户难,信息化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工作方法、措施明显滞后,信息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农民素质不高等。具体表现在:

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互联网接通到乡镇,不少农户安装了宽带网。但信息服务站由于经费不足,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进村入户难,而且由于上网费用高,农民接收信息渠道狭窄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目前,农村大多数信息仍是通过相对普及的电话、电视和农民之间的传书带信、逢场赶集、邻里传播实现。

二是本地信息少,互动性不高。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加之有些乡镇信息站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缺乏信息服务的有效运行机制,缺少信息服务的经费保障,不能及时有效的收集、发布本地信息,农民与信息服务站之间没有真正互动,影响了农民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是农民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直接限制了对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对信息的理解、运用。调查反映,不少农民即使手把手的教会计算机使用,一旦业务人员离开马上就又不能运用。农村经济、文化和信息化程度落后,农民的封闭性较强,信息观念滞后,信息意识淡薄,对网络信息等新生事物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信息的有效吸收。

四、几点建议

1、保障经费问题。由于信息服务站经费严重不足,阻碍了服务站工作的有效开展,我们建议应继续实行高位推动,确保工作经费,保证信息站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民及时有效获取各种农

业信息奠定基础。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工作任务,做到专人管理。在保证信息质量和时效性的前提下,奖惩结合,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人进行奖励。同时,对提供有效信息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补助,对表现突出的进行奖励,提高服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激励机制的有效落实。

3、严格信息审核制度。杜绝“垃圾信息”,逐步提高信息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好的信息能给广大农民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农业增收。

4、举办与信息化相关的各类培训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强化农民了解信息获取信息的意识。

10.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

根据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文件精神,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磨练意志、锻炼自我,我校组织开展了2011-2012年寒假回乡大学生调研活动。本人在回乡度假这段时间里,积极响应学校和团组织的号召,深入乡镇,在村委会的配合下,积极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做了大量的统计调查工作,针对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做了一个细致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从整体上看,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我村的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村里新

建了很多大楼,一些旧瓦房也得到修整,部分村民还通过辛勤劳动盖起了新房。

近几年,在村委会的领导下,我村硬化了2000m道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促

进了经济对外交流。而最令人头疼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得到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

新。

(二)调查发现,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

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乱扔垃圾的现象有所改善。

据个人统计,对比上一年的数据,我村的绿化程度提高了20%,噪音污染也得到

有效的遏制。大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

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在新春佳节,往年总是处处鞭炮轰鸣,而在村

委会的领导下,今年很少有村民私自燃放烟花爆竹,大家过着宁静祥和的小年。

我村企业以印刷厂、染厂、服装厂为主,对水资源污染较大,加上以前村民的环

境意识不强,乱倒垃圾,乱排废水,造成河道淤塞,水质变差,鱼虾死绝,于是

我村形成了令人头痛的“黑龙江”。据村委会数据表明,今年的河道整理工作得

到不错的效果。在上级领导的重视下,我村对仅有的几百米河道进行疏通净化,又强化了村民的环保意识,使得水环境有所改善。但仍需继续加大力度,加强监

管和宣传,从而彻底改变水质低下的现状。

(三)从改革开放以来,我村的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大批的乡镇企业,一年一年刷新国民生产总值,一部分人富起来了。而本村的农业生产亦取得良好的成效,在科技的推动下,我村的农业生产实现了增产增收,粮食生产步正入科

技化、机械化的良好景况。但是我村的生产机器设备仍较为落后,自主创新率几

乎为零,从根本上讲,人均国民总值仍较低,部分村民的生活仍未得到真正改善。

据调研统计数据显示,我村仍有11%的人口的温饱问题未解决,贫富差距较为悬

殊。

(四)医保普及全村,村民幸福感升温。在总结了一个调查问卷的反映情况下,我们

发现医保已经普及全部村民,而村里新建了一个卫生站,基本上解决了村民的看

病问题。而村委会积极解决低保户以及老弱病残的生活问题,更让人欣喜的是富

起来的人逐渐提高了慈善意识,不断为我村的慈善事业做出贡献。对比其他乡村,我村的慈善事业做得很好。前年成立的保安大队积极开展工作,打击了数次抢夺

及偷窃案件,守护人民群众的财产人身安全。于是我村村民的幸福感一路飙升,人民对村委会的工作普遍表示很满意。

(五)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教育硬件逐步强化,人才辈出。据村委会数据,今年我村

在教育事业上支出了53万,主要用于小学新教学楼的兴建和贫困学生上学的补

贴以及科技信息的宣传普及,包括购买及印制大批科技刊物、张贴普法宣传横幅

等等。调查还发现,我村人才辈出,每年新增的大学生人数不断递增,人们的科

学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封建迷信不正之风得到极有力的遏制。

我村存在的问题:

1.赌博之风仍未得到控制,据本人寻访调查,春节期间,大批村民聚集于老

房子附近赌博,参与人数众多。六合彩仍旧影响着部分村民的生活。

2.封建迷信风气仍未根除,我村仍保留大量封建迷信残余。

3.部分村民仍未脱贫致富,对比其他乡村我村的经济水平仍很低下,产业结

构很不合理

4.环境污染问题仍较为突出,需要继续加强建设力度,特别是水污染的治理。

5.6.解决的建议:

1.2.3.4.5.6.7.对比其他乡村,我村的交通状况仍然不好,部分道路未得到硬化,雨天出行仍不方便。我村的教育水平仍不够高,人才流失,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努力严打赌博,成立专门小组,深入群众进行清查;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远离赌博,彻底肃清六合彩等赌博形式的不良影响。兴建村民自由活动室,引导他们进行良好的娱乐活动;举办健康向上的大型娱乐活动或者比赛,如乡际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抓好宣传工作,引导村民远离封建迷信思想的荼毒;印制科技书刊等 倡导“先富帮后富,共奔富裕路”的思想观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挥好村委会的带头领导作用,引导村民脱贫致富。推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科学化,引进优良品种,村委会应做好科学生产的宣传工作,引导农民进行科学生产,机械化生产。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大力推进固体污染的清理工作,着重抓水污染的治理,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村民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抽调居委会基金,吸纳社会资金,积极修路铺路,做好道路硬化工作,方

便村民出行及对外的经济来往。

8.增加教育方面的投入,大力培养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人才回乡支

持家乡的发展。

总结:通过这次的调研活动,使我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视野,又熟悉了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运作,还从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在村委会和村民的积极配合下,充分锻炼了我的个人能力,包括沟通交流能力、统计计算能力等,并且磨练了我的意志,增强了我的信心、恒心和耐心。但在此活动中,我仍有不足的地方,我觉得我在调查中考虑的东西仍不够全面细致,做事情还是不够沉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需要进一步的锻炼。对比广州市区的发达,我深刻体会到家乡的条件仍有待加强,而家乡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和物质力量,作为家乡的一份子,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更有责任去把家乡建得更好。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更加努力,扎扎实实学好专业知识,为自己以后出来工作做好准备,同时应坚持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在不久的未来,我希望能以我个人的能力,为家乡的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希望家乡能多出人才,村民能够更加团结友爱,大家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1.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冷藏设施 隐患性 加工场所 进货渠道 卫生意识 交叉感染 宣传 培训 制度 落实责任

中图分类号:R1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30-02

农村食品安全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而农村因红白喜事自办的家庭宴席更是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由于这种群体性聚餐行为存在的安全隐患往往被忽视,导致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加强监管,强化宣传,规范行为,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杜绝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尤为重要。

蒙城是农村城市,有着厚亲重友的传统习俗,全县130万人口中70%居住在农村,致使农村有一个庞大的自办宴席的需求。同时,随着蒙城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家自办宴席的人也在不断增加。针对蒙城县农村自办宴席的现状和问题,笔者做了社会调研,总结出了:

1 蒙城县农村自办宴席现状与问题:

家庭自办宴席的现象在我们蒙城农村由来已久,这样的聚餐活动具有与红白事紧密结合、邻里相聚热闹、家人帮忙方便、自家畜禽随可宰杀、剩菜剩饭利用率高等特点,所以深得老百姓的喜爱。但这种自发兴起的办家庭宴席的活动,也存在着不少食品安全隐患,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村家庭自办宴席能力不足将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由于蒙城农村家庭办酒席一般桌数都较多,而且都是几天连办,办事当天往往要办上几十桌,客人分为两三轮就餐,由于时间紧张,剩菜的再利用、炊具的洗刷质量等,都给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由于客人较多,临时烹饪显然不能保证用餐速度,得提前将食品制成成品或半成品,半成品、熟食、原料长时间混放,容易引起食物中各种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特别是高温、蚊蝇乱飞的夏季,更是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隐患性。

(2)食品加工卫生条件简陋、不完备将带来食品安全隐患。自办宴席场所大都选择在家里,条件十分简陋。炉灶采用地锅,燃料使用煤球或木柴,灰尘较多。食品加工用具一般都是临时租借,没有消毒设备。生产、加工场所不分,加工工具也是生熟不分,交叉污染,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猫、狗、鸡、鸭、鹅等家禽家畜可长躯直入加工场所,极易污染,成为肠道传染病滋生之源。

(3)食品原料进货的渠道非常复杂。由于考农村卫生意识差,蒙城农村自办宴席在原料进货上本着节约的目的,大部分是从集贸市场上购买的,进货渠道比较混乱,肉制品常常未经有关部门检疫,特别是熟食,就近购买一些无证经营的,导致一些假冒伪劣食品成了农村宴席餐桌上的常客。

(4)健康安全意识淡薄带来食品安全隐患。由于农村宴席所请的厨师均是临时雇用,这些人未经过健康体检,没参加过卫生知识培训,没有领取健康证;由于缺乏卫生意识,其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和加工方式不规范,如个人卫生状况不佳、烹饪菜肴过程中随手擦汗、用锅铲品尝菜味等,都为宴席的食品安全埋下卫生隐患。

(5)聚餐人员复杂容易带来疾病交叉传播。农村宴席,邀请的人员较多,除亲戚朋友外,还有同事、领导和本村居民,难免有个别人患有肝炎、伤寒、痢疾等传染病,或携带病源菌,增加了发生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的机率,传播疾病的可能性极大。

2 蒙城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卫生安全督查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笔者认为:作为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形式,杜绝农村自办宴席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我们加强宣传,因势利导,加强监督,规范管理,就能不断改进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被动局面,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1)加强宣传,提高农村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认识。要把农村自办宴席的监管列入政府年度食品安全日常工作要点。大力加强食品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把食品安全宣传当作大事、要事,创新形式,采用小品、戏曲、广播、电视等群众最易接受的宣传方式,细化分解食品安全的各项内容,从广大农民群众日常生活中联系最为密切的肉、菜、粮、油、米、面、豆制品等入手,介绍食品安全科普常识,切实将农村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2)延伸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监管触角,建立组织。县、乡(镇)人民政府应成立专项工作机构,乡镇一级应当成立食品卫生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由卫生、工商、公安等各级派出机构负责人参加。制定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实施细则,依托乡镇卫生院这个平台,明确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人,加大对农村流动厨师的食品卫生安全培训工作。凡从事农村家宴的厨师,必须到所在乡镇食品办登记备案,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以增强食品卫生法律法规意识,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3)完善制度,加强农村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力度。建立农村宴席所需食品及原材料、佐料检查制度。大实行对农村自办家庭宴席食品采购、加工、制作的全程监管。村食品安全负责人必须在办宴席前一天派相关人员到主办户实地察看,包括对家宴加工场地、卫生条件、采购、厨师健康状况、原佐料、用水等进行监督检查。实行农村家庭自办宴席申报备案管理制度。凡在自家举办5桌以上宴席的,要提前三天报告;食品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应填好本辖区家宴情况的当月报告备案表,并及时上报所属乡镇人民政府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各乡镇人民政府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分季度将本辖区内家宴举办的整体情况书面上报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4)落实责任,强化农村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追究责任。对红白喜事自办宴席的食品安全实行辖区责任制,每季度核查一次,每年要对各级相关部门进行一次严格考核。针对农村自办宴席面广量大,为了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县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建立督查制度,结合“食品放心工程”不定期对准备自家办酒席的家庭进行抽查、检查,并将其检查结果作为年终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一项内容。对由于监管不力而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或对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隐报、瞒报、谎报、迟报的单位,要严格追究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如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2.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二

依安县地处松嫩平原北缘,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面积3685平方公里, 16个乡镇148个行政村人口37万, 拥有农村劳动力21万, 主要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依安县现有耕地318万亩, 2006年转移3.5万户, 涉及人口14万人, 流转面积84万亩。流转形式有转包、转让、出租、代耕等, 其中转包和代耕是流转的主要形式, 转包占流转总数的80%, 代耕占流转总数的5%。从流转机制上看, 自行发包占90%、政府组织占5%、委托代包占5%。从土地流转关系上看, 口头协议、签订合同、第三者证明三种情况都有, 但90%以上的农户都签了流转合同。流转期限1年、2年、3年期不等, 也有长期的, 但大多数都是3年期以下, 占85%。

2 农村土地流转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原因

2.1 土地流转纠纷多。

究其原因, 一是农村土地流转不依法进行。土地流转应在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指导下、在村委会协调下进行。承包方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应当与受让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书面流转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但大多数农民土地流转都是在私下进行的, 并没有向发包方提出流转申请, 签订流转合同的也不向发包方备案。他们认为土地经营权是自己的, 没有必要向村委会申请或备案, 造成村委会无法进行协调、指导, 引发一些农民间的矛盾和纠纷, 无法有效解决;二是流转行为不规范。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 农户不愿意村委会介入他们的土地流转, 村委会感到费力不讨好, 对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 也不对农户签订的流转合同进行指导。

2.2 思想认识不足、观念落后。

当前, 仍有部分农民满足于过去那种“七亩地, 两头牛,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只求有吃有穿过得去, 能够年吃年用就可以了, 缺乏“富而思进”、“快富大富”的意识, 老守田园过日子。另外, 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组干部缺乏对土地流转重要性认识, 没把土地流转作为一项主要工作, 去积极协调和帮助, 而是无所作为, 任其自然, 使土地流转处于自发无序盲目状态。

2.3 承包地分散影响土地流转。

由于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 面积小, 地块分散, 好坏搭配, 每户承包地少则几块, 多的八、九块, 除自身经营管理不便外, 也为土地流转带来了极大影响, 不便于形成片, 集中规范经营。

3 土地流转的意义和作用

3.1 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 农村土地已由过去的生产资料单一性质变成了生产资料与生产资本的双重属性, 使农民对土地由耕种到经营成为可能;国家实施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 尤其是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 “一免两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 调动了农民科学种田、规范种地的积极性, 促进了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 使分散的土地得到集中, 形成了规模, 防止土地荒芜, 实现了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3.2 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随着土地流转的多样化、规模化, 种养的特色化, 要求的生产条件, 技术条件大幅度提高。规模经营必然促进资金与技术密度高度集中, 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3.3 促进了农村经济产业化经营。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吸引规模开发, 规模经营土地, 进行区域化种植, 特色农业的生产,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3.4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土地成功流转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束缚中解脱出来, 不断向外转移, 进入城乡务工经商, 安心打工挣钱, 甚至投资置业, 减少了农民富裕了农民。

4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4.1 转变观念, 切实解决干部群众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的问题。

思想认识的程度决定着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质效, 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高效流转, 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一方面, 应解决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的问题, 应当引导基层干部把土地流转工作重视起来, 千方百计抓好这项工作, 切实维护好农民权益, 并以此为契机,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水平。另一方面, 应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让他们明白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应当保值增值, 流转后土地的平均产出率和效益不应该低于现在水平。

4.2 因地制宜, 进一步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式。

推进农村土地进一步流转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整体生产水平。一方面, 科学引导流转, 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应该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种田大户转移, 甚至是农业经营公司和主要龙头企业;引导畜牧业生产大户、流通业大户以及一些生产投入不足的农户把土地流转出去。其次是探索好经营形式。现阶段的主要形式就是把农民流转和集体所有的土地优先向大户集中, 培育家庭农场式农庄。有条件的地方, 也可探索“公司+农户”的企业化经营模式, 农户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等方式与龙头企业结成一体化程度很高的企业化合作组织。同时也可探索农户联合经营和合作经营的形式, 促进农村生产要素优化集中, 做大农业化比较效益。另一方面, 规范组织流转, 解决好后顾之忧。在工作推进方法上规范, 注重引导和服务, 尊重农民的意愿, 宜转则转, 不搞强迫命令, 不搞“一刀切”, 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矛盾。在土地流转的程序上规范, 凡是流转的土地都应严格按照《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国家有关政策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做到流转程序合法、合同规范、手续完备。坚持农户申请, 选择对象, 双方协商, 集体协调, 签定合同, 并报村或乡镇管理部门备案的土地流转程序, 以便于乡村组织对土地的管理。尤其是签定合同必须规范, 具有法律效力, 内容要包括流转土地的坐落、面积、质量等级、流转年限和起止时间、土地用途、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等条款。这样既可有效保护好农民的利益, 也有利于协调好农民与乡村组织的关系。

4.3 强化责任意识, 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优质到位的服务。

推进流转不是目的, 让农民增收、让经营增效才是终极目标。这就需要各级组织对流转双方都要“扶上马, 送一程”。一是为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服好务。各级组织应当因户而宜, 积极为农民找致富门路, 能够外出打工的, 有组织、有针对性地搞好相关培训, 有目标地向外输出;能在就地务工, 选好带头人, 成立劳务协作组织, 就地劳务增收;有发展畜牧业意向的, 在争取中长期贷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和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多加力;对于那些从事流通、加工业的农民, 在税收政策、市场信息等方面扶持、多提供。只有这样, 以土地流转推动农民分工分业、带动农民多元增收的目标才能实现。二是为土地经营者服好务。规模经营需要科学投入, 需要多方面支持。对于种植业贷款, 应向种植大户倾斜。同时, 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良种良法应用与推广、市场信息等方面, 切实给予支持, 并且有针对性地加强农业大户经营区域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真正让这些大户以规模土地创造出规模效益, 带动我县农业生产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基础。

4.4 贯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

一是坚决贯彻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 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 积极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农村土地长期、有序流转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各级农经部门应加强对村级组织的指导, 指导村级组织如何按规范的流转程序, 在双方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签订流转合同, 保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三是制定规范的流转程序。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制定出适应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的工作程序, 便于操作;四是搞好宣传。采取培训村级干部、发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宣传贯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 让农民明白如何进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3.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三

一、我市水利及道路基础设施基本情况

根据农业、水利和交通部门的统计,目前,我市农村通自来水率达到86%;“十一五”期间建设完成水利设施建设……;全市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158.9公里,通村率达到99.5%,比“十一五”初期增长3.6%,建设改造“四位一体”交管所16个,在“村村通客车”基础上,实现“村村通公

交”, 每年可为农村居民节省出行费用4000万元以上。深入开展公路路域综合整治工作,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强化公路养护管理,县道、乡道、村道公路优良路率分别达到74.9%、71.1%、71.4%。总的来看,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情况是好的。

二、我市加强水利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就我市目前情况来看,夯实水利及道路基础设施更为必要更为紧迫,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夯实水利基础设施是应对我市水资源困境的必然要求。我市水资源总量

6.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源510立方米,占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3.2%,全市13处主要地下水源地已全部开发,基本无潜力可挖,且近年部分水源地供水能力有明显下降趋势;无客水补给来源,水资源完全靠降水补给,全市水资源既面临总量不足的矛盾,又面临“水质型”缺水的挑战,部分水源地还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夯实水利基础设施有利于我市应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第二,夯实水利基础设施是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我市人口和耕地、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必须走节水型发展道路。根据我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我市划分为南部钢

铁、西部姜蒜和北部旅游三大板块。其中钢铁产业和姜蒜产业都是用水大户,节水型水利设施必须建好用好管好;北部旅游产业主要是围绕雪野湖做文章,而雪野湖同时又承担着莱城工业区水源地的重任,做好环湖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同样重要。因此,总的来看,作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设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只能加强。第三,夯实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邓小平说过一句简单有力的话,“要想富、先修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在莱芜北部新城规划座谈会上举过一个例子,章丘市投资8000万,在济南东面的高新技术区和章丘市的明水镇之间建了一条路,次年引进的资金就超过了20个亿。可见,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是城乡的血管,人流、物流则是血管中的血液,只有建立四通八达的城乡道路交通系统,城市与农村之间才能扩大交流,才能不断吸引和聚集人气、财气,从而加快经济发展。

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保障了农民生产生活基本需要,但仍然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一是投融资机制比较单一。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资,社会参与水利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很少。由于财政收入有限而基础设施建设一次性投入较大,导致部分基础设施长期处于待

建或半瘫痪状态。二是重建设、轻管理。虽然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了水利、道路交通的建设和管理责任主体是乡镇政府,但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又没有固定管养机构,没有专门养护人员,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设备等都无力承担大规模农村基础设施的管养任务,养护质量不高、技术低。在道路、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为了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同时也因为对设施承载能力预计不足,造成设施质量不过关,虽然建设成本有所降低,但是后续维护成本却抬高了,导致管理难。三是历史欠账多。有些农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配套不全,灌溉效益衰减,水源利用效率不高;农田灌排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有水无渠问题还存在;部分乡道、村道破损严重,坑洼不平,通行不畅。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基础设施应有的服务功能。

三、多元投入,长效管理,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完好运行 根据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建议,总的来说,应把握“长远性规划、高质量建设、精细化管理”三个原则,建立“多元投入、长效管理”两个机制。一要建立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

1、政府要实施重点投入。政府投入既有主导作用又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各区、镇要结合产业特点,从实际情况出

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身产业结构和其他客观因素,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主后次”的原则,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当前最急需最紧迫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

2、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支农政策,积极向上争取一部分资金,特别是利用国家“以奖代补”政策,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要发动社会参与投入。在保证不加重农民负担的情况下,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按照谁出工、谁受益的原则和方式,鼓励农民、个体大户或企业以独资或股份制形式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特许经营、冠名权出让等手段吸引企业参与建设;还可以通过申请补贴或以村为单位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方式筹集部分资金。

4、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加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不搞形

14.农村公路水毁损失情况的报告 篇十四

农村公路水毁损失情况的报告

省交通运输厅:

6月中旬以来,我市连续出现强降雨过程,并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这次降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雨量高度集中,是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给我市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据水文部门统计,16日8时至20日8时,全市平均降雨282毫米,降雨量最高的东乡县达到506毫米,黎川县6小时降雨量达167毫米。

强降雨过程导致我市农村公路遭受大面积、毁灭性的破坏。路基坍塌,边坡塌方,桥涵冲毁,水泥(油)路及砂石路面病害严重。截至6月29日统计,全市农村公路累计损毁桥梁9733延米/659座,坍塌方1728619立方米/2701处,冲毁路基2545357立方米/1614.68公里,水泥路面1784142平方米/1099.542公里、砂石路面3740080平方米/884.19公里、沥青路面43000平方米/10.5公里、涵洞8378道,冲毁护坡150601立方米/990处、驳岸、挡土墙95240立方米/957处,累计造成32个乡镇,646个行政村中断交通,全市农村公路直接经济损失达4.618亿元。

其中6月21日傍晚临川区唱凯堤决堤,致使临川区罗针镇、罗湖镇、唱凯镇、云山镇,四个乡(镇)56个行政村受淹。导致罗针镇、罗湖镇、唱凯镇、云山镇四个乡镇的乡村公路交通一度中断,据初步统计,仅临川区农村公路损毁桥梁1185延米/30座,冲毁路基60879立方米/482公里,冲毁水泥路面41057平方米/128公里、砂石路面68452平方米/385公里,冲毁涵洞1285道、驳岸、挡土墙2587立方米/5处,坍塌方3795立方米/7处,农村公路直接经济损失达8250.02万元。目前,仍有一些乡村道路受淹,后续统计工作仍在继续。

灾情出现后,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深入受灾现场了解灾情,指挥水毁公路、桥梁的抢修工作。我市各级交通部门紧紧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及时组织力量,调集人、机、料,清理塌方,抢修便道,奋战在水毁公路抢修第一线,并及时下拨抢修费用。县(区)交通部门工作人员上路加强公路巡查和清障排险工作,保障农村公路安全运行。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截止6月29日,我市先后投入14.38万人、经费9219.97万元抢修水毁农村公路,已抢修通25个乡镇、434个行政村,还有7个乡镇、212个行政村未恢复交通,目前,正在组织抢修。

由于我市农村公路水毁严重,各县(区)告急,而且灾情还在继续,抢修工程量大,经费紧缺,恳请省交通运输厅解决我市农村公路水毁抢修经费为盼!

附件:公路水毁损失情况统计表

朝阳【wlsh0908】整理

15.吉林省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五

一、农田水利建设总体发展境况较好, 但在推进中由于历史“欠账”较多, 暴露出的实际问题也需要引起各方关注

1、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情况

截止到2010年底, 全省共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49处, 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14处, 5万亩以上重点中型灌区35处, 水田有效灌溉面积930万亩;建设治理30万亩以上大型涝区11片, 7.5万亩以上重点涝区43片, 全省1746万亩易涝耕地有1328万亩达到5年一遇以上治涝标准;全省共打各类农田机电井23万眼, 建成节水灌溉示范区82处, 发展旱田节水灌溉面积984万亩, 其中喷灌338万亩, 微滴灌84万亩, 管灌562万亩;建设水田渠道防渗面积19万亩, 实现春季抗旱坐水种面积2168万亩 (占总播种面积的28%) 。总体看, 我省农田水利设施总体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抗御水旱灾害能力显著提高, 为粮食安全提供农田水利保障和支撑。尽管我省水利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但客观评价现行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 还不容乐观。

2、当前制约我省农田水利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水资源总量不足。我省水资源总量398.83亿立方米, 按实际耕地面积8000多万亩计算, 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500立方米, 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二是农田水利建设仍然十分薄弱。截止目前, 全省地表水总有效灌溉面积1886万亩, 仅占总耕地面积的21%。有一半以上耕地还是“望天田”, 缺少基本排灌条件, 得不到有效灌溉, 仍然“靠天吃饭”。

三是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弱。“十一五”期间, 我省气候异常, 连续5年发生旱灾, 全省累积受灾面积12292万亩。特别是2007年我省发生了特大干旱, 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4933万亩, 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1.6%, 其中成灾面积2859万亩, 绝收面积613万亩, 因旱少种耕地41.15万亩。2010年, 我省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 受灾面积547万亩, 成灾面积398万亩, 绝收面积146万亩。

四是大中型灌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在14处大型灌区中, 只有8处列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规划, 另外6处至今没有投资改造, 工程已老化失修, 灌溉保障率低。再者, 列入规划的8个灌区, 由于物价上涨、定额变化、原完好工程出现破损等原因, 致使原规划投资金额已不能完成当年规划的建设目标。在135处中型灌区中, 到目前为止只有十几处进行了节水配套改造, 其它均无改造资金。

五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混乱。水利、国土、扶贫、农发、烟草等多部门对农田水利建设均有投资, 各部门建设资金投入由于缺少沟通, 没有对地方农田水利建设统一规划, 各项资金不能协调使用, 难以形成合力, 没有发挥最大效益。而且在项目安排和落实上, 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较少, 一般都落在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乡村, 真正急需改善生产条件的乡村却得不到项目支持。在项目实施上, 缺少考虑农田水利设施的后续使用和修缮, 致使破坏严重, 造成资源浪费。

六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老化失修。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破坏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管理造成设施破损与丢失。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如机井、泵站等) 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 秋冬两季多数闲置,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看护, 遭到人为破坏严重, 丢失现象时有发生, 每年春季重新使用之前必须大修一次, 造成严重资金浪费;另一方面是城镇扩张堵截管网现象严重。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忽视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保护, 在道路修建过程中虽然重视了给水渠道的建设, 却忽视了对小型排水渠道的保护, 致使一条条宽广的道路变成了上游农田的一道道大坝, 排水不畅, 出现了“不怕旱、就怕涝”的情况。原病险水库加固、渠道清淤等工作一直是农民义务工完成的, 但取消农民义务工后, 农村“一事一议”筹资酬劳制度未能发挥预期作用, 农民对小型水利工程的投工投劳大幅度衰减, 加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责任不明, 投入不足, 致使工程老化失修, 破损严重。

二、加快推进我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我省已显得非常突出, 鉴于我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 需要我们抓住当前新的历史机遇, 乘势而上。通过调研我们感到, 我省农田水利建设点多面广, 工程量大, 按现有建设情况看, 依靠国家财政及社会投资仅是一种选择, 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民的生产性投入, 受益的是农民, 农民兴修水利的作用很关键。为使农田水利建设实现良性运行, 需要多元投入, 全面统筹兼顾、整合配套有限资源, 使其发挥最大效益。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发挥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我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先行试点, 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 明晰所有权和使用权, 确定农田水利建设和管护主体。同时, 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 动员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广和支持成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培育农村用水户协会。

2、上下协调, 合理规划, 组织农田水利建设职能及相关部门, 统一安排全省的农田水利建设。在调研中, 水管部门、基层干部和农民均提出我省的农田水利建设应集中财力、物力、人力, 整片、整乡、整县地建设, 特别是要加强和完善县、乡抗旱服务站和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 提高工程效益。建议全省每年安排一批示范县 (如5—10个) , 一个县一个县地整体推进。做到建一片, 成一片, 受益一片。

3、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产权制度改革、发展节水农业。目前, 还要继续深化县乡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界定所有权, 搞好资产评估、审批备案, 建卡立档等组织实施。理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机制, 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上一篇:生产员工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下一篇:卫生院医疗质量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