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共13篇)
1.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 篇一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现状及能力分析论文
【摘要】来央行多次降息并扩大利率浮动区间,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利率市场化会赋予商业银行更大的自主定价权,但利率风险也会相应增加。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下的利率定价现状,包括利率定价机制建设情况、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定价方法、内部利率定价机制,并就商业银行当前的利率定价能力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利率定价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现状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能力的差别也逐渐凸显。大型商业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在定价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相对健全。而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机构的定价方法则较为粗放,目前基本上是简单参照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进行上下浮动,并未科学制定和使用定价模型。
(一)利率定价机制
中国银监会发放的同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主要以资产负债部或财务会计部门为核心,制定统一的利率管理办法,日常定价管理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相结合,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在总行利率授权范围内执行利率定价政策,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以招商、中信为代表的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了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计划财务部门为核心的利率定价管理组织体系,统一制定产品定价政策。以浙江稠州银行、河北武强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小型金融机构,主要由总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竞争情况,制定利率政策,分支机构负责贯彻执行,并未建立完善的利率管理办法、内部授权制度及相应的利率定价模型。
(二)人民币存贷款定价方法
(1)贷款定价方法。由于我国贷款利率放开上限较早,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自身的贷款定价机制。国有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开发了RAROC定价模型;建设银行开发了EVA定价模型,采用标准化定价与综合定价相结合的定价策略;中国银行以成本加成为基础开发贷款定价模型,公司贷款和贸易融资已实现依照定价模型计算出的参考价格对外报价。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在逐步引进贷款风险定价管理,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都建立了基于RAROC的.定价模型。小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多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上下浮动,采用基准利率加点法,利率浮动比例的确定主要参考历史和经验判断,缺乏定价模型和系统支持。
(2)存款定价方法。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主要执行央行基准利率,存款利率定价普遍缺乏模型和系统支持。206月,央行宣布在存款基准利率下调的同时,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由此开始,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定价逐步分化,差异化特征明显:
一是大型商业银行仅对一年以内定期存款利率适当上浮。二是以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中型商业银行一年以内存款利率上浮到顶。三是以地方性法人银行、信用社为代表的区域性小型金融机构各期限存款利率均一浮到顶,执行基准利率1.1倍。但也有少数地方银行(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浙商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地区同业竞争情况未上浮长期定期存款利率。四是部分银行根据本行存款期限、客户结构等采取按金额区别报价。
此外,各商业银行在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上实行差别化定价,主要考虑市场利率、同业竞争和客户综合贡献率;同业定期存款采用shibor加减点方式定价。
(三)内部利率定价机制
大型商业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上采用全额资金计价管理模式,逐笔匹配资金的成本和收益,计价结果直接入账核算,并体现在分支机构的经营绩效中。对于市场化产品,各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根据对应的市场价格,结合各行自身策略调整确定。而对管制类产品,则一般参考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通过统一的内部资金定价,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集中在总行统一管理,加大了总行政策传导力度。
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资金全额集中管理,内部资金管理系统主要依靠外购,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核算结果用于经营单位利润考核。此外,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利率管理产品和利率市场化产品均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并根据外部利率基准变化和本行业务发展情况适时调整。
城市商业银行等小型银行普遍实行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主要用于上存资金、二级准备金、备付金等,缺少定价模型及信息系统支持。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能力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稳步提高,但从现有的利率定价管理现状来看,对照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国际经验,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一)贷款风险定价能力较弱
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变化主要受货币政策调整影响,风险定价能力较弱。国际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利率连续下调,贷款投放大幅增加,由于货币政策相对宽松,贷款利率水平保持低位平稳运行。12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25%,比年初下降0. 31个百分点,下浮利率占比为33.19%,比年初上升7.63个百分点。贷款利率水平下降,下浮利率贷款占比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年项目贷款投放较多,20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6.95万亿元,占新增贷款的83%,年末五家大型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高达71%。这种信贷结构表明国内商业银行贷大、贷长问题突出,受国家货币政策影响较大,盲目追求贷款低风险和稳定收益,风险偏好和风险定价能力较弱。
另一方面,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急需提高。历史规律和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对小型商业银行的冲击最大。从国内各类银行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水平看,农村信用社、城镇银行等地方性、区域性银行的定价能力亟待提高。一是小型银行的定价管理机制不健全,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远落后于大型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小型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多数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差,这种客户结构对银行风险定价能力要求更高。二是小型银行的定价管理技术相对落后,贷款定价主要参考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上下浮动,对企业客户、个人客户一般执行统一利率,差异化不明显,无法体现不同客户盼风险溢价,缺少符合自身特点的利率定价管理系统,缺乏科学性。三是小型商业银行的盈利与发展更为依赖存贷利差。目前,大中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占比已降至50910-600r6,存贷利差收入占比降至60%左右,但多数小型银行对信贷资产和存贷利差收入的依存度仍在80%左右,短期内难以承受利差大幅收缩的冲击。
(二)存款利率定价能力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一是商业银行的普通存款利率定价刚刚起步,精细化、科学化程度较低。11月之前,虽然经过两次利率政策调整的适应和锻炼,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利率逐步形成分层报价格局,但各银行的存款挂牌利率仍主要参考人民银行基准利率和1.1倍的浮动上限。多数小型银行对各期限存款利率全部浮到顶,仍延续抢市场、扩规模的传统发展思路,利率定价的财务约束意识不够,对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认识不够。一旦人民银行继续扩大或取消利率浮动上限,存款利率定价能力不足的现实将会继续影响甚至阻碍小型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是存款利率定价易受市场竞争和监管政策影响。存款是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在“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在资金紧张时期,各银行为争夺存款、稳定客户关系,存款定价往往屈服于市场压力,出现不合理定价现象。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小型银行关注存款利率上升对经营效益的影响,但也担心存款流失引发流动性风险,其存款利率定价受市场竞争影响较大。受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影响,长期以来社会资金需求旺盛,以及信贷规模、资本充足率、信贷政策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一定程度上属于卖方市场,银行有条件调整资产业务结构,选择贷款定价,实现风险定价。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存贷比控制在75%以内,存贷比制约银行的贷款投放,一旦存款流失,存贷比将很可能超标。因此,面对政府监管要求和资产业务增长需要,银行承担着效益性、合规性、流动性等多项职责,其利率定价很难用简单的定价方法和模型确定,银行存款定价能力的提高将更加困难。
(三)存贷款利率定价的基础性工作较为薄弱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率定价流程管理较弱,定价授权疏于细化,各银行尚未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管理人员的定价、议价能力实行差别授权;二是利率定价政策仍比较粗糙,有待细化;三是未建立各项业务的定价联动机制,传统产品和创新产品之间、资产负债产品之间的联动性较弱;四是利率定价协调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不完善,应对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的能力有待提升;五是定价调整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仍显不足,在市场要素变化时,难以迅速制定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建波.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研究,金融监管研究,,(10).
[2]韩松.中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李宏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国际金融研究,,(2).
2.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 篇二
一、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就是要逐步消除央行对资本市场的各种不合理管制,各金融机构根据自己对资本市场中资金供求状况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简单来说就是利润率,是金融体系中用来衡量一个企业或者财团单位投资所创造经济效益的手段。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与一般市场经济体制最大的不同在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家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干预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充当的是掌舵者的角色,既要充分地发挥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又要通过科学的经济干预手段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避免发生周期性金融危机。而在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方面,商业银行无疑是金融体制中最关键的一环。商业银行是进行金融业务的主体,在金融市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银行对利率的调整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影响我国各行业的发展。
二、利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率的控制是由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来完成的,而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业务集中在国有的大型商业银行,因此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利率调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但这种以国家主导的调控方式不够灵活,调控机制难以适应多变的经济市场变化,使我国的利率难以维持到合理的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就是通过市场各行之间的竞争实现配置的优化,从而保证市场金融环境的稳定。运用市场这一调控手段将优势的资源整合到可以产生较大价值的行业或是企业,从而提升市场的经济产出量。相比于国家管制下的利率调控机制,利率市场化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实现资源配置的调整。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吸纳存款并将这些存款用于其他行业的投资,其盈利的主要来源便是存款与其他行业投资间的利率差,因此银行要想保持盈利就要准确的预估在外投资的风险,并计算存款与投资之间的利率差,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回报率的高低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形势,如果经济发展较快那么投资回报率自然就高,如果经济发展低迷就会导致投资回报率降低,投资回报率在银行的直接体现就是贷款利率。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因此会实行有计划的增长,因此投资的回报率不会一直居高不下也不会持续的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投资的风险较小,盈利空间也比较可观。但这种以国家调控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来说并不相适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我国正逐步改革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逐渐放宽国家对经济的管制力度以求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这也就表明我国会逐步放宽对市场投资利润回报率的管制,利率市场化进程必然会是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而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利率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程度加深,经济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利率,造成利率的波动,从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外的投资活动,并给银行的贷款业务带来不可控的风险。
利率的市场化可以为我国的相关行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对银行来说利率的市场化可以提升我国金融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净化金融市场环境,这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次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政府放开对资金利率的干预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自由地掌控自身的利率,从而提升自身的利润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只有准确地把握金融市场的走向才能提升自身效益。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和现状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采用的是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共同作用经济发展方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最大程度的降低资本主义市场周期性经济危机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影响。在我国政府的干预下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体制而言这种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渐渐暴露出其不足之处。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必须要与国际接轨,将市场作为主导对社会资源进行调控可以较大地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适合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我国正逐步放宽对经济的干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调控作用,使经济体制更加灵活,提升社会资源资金的利用率,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还处在摸索的阶段,我国的相关部门正积极地借鉴国外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取长补短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合适的经济发展政策,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体制的变革期,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控作用逐渐地实行放权,又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发挥政府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利率的市场化会给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同时又可以净化我国的市场环境促进金融创新,因此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我国政府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加快相关经济制度的立法,使我国金融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法
1.进行科学的风险计量。随着利率市场化逐步深入,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正不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提高警惕,并对自身的风险计量方式进行优化。商业银行对风险进行计量的基础是对风险的识别和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实时地警惕投资带来的风险,通过扩充风险计量模型来提升银行对风险的识别度。通过风险模型银行的管理者可以清楚地计算风险发生的几率,并对风险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分析。而对于利率风险管理常用的方法是缺口分析法,缺口分析法简言之就是把商业银行所有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按照重新定价的期限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内用利率敏感性生息资产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再加上表外业务的头寸,就得到了该段时间内重新定价的“缺口”。
2.科学地利用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在国外,利率的风险控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银行应当积极的借鉴这一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以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综合管理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完善的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制。这一理论主要从银行的内部和外部对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分析。对于银行内部而言,可以给银行带来利率风险的是银行自身的负资产,主要来源于银行的一些高风险的业务,这些业务以银行的贷款服务居多,这将极大程度上提升银行运营资产的风险,而面对这种形势银行除了要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合理的清算外,还在当前的金融体制框架下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实现银行业务的科学的发展。例如可以运用资产债券化的方式将这些资产投放市场,为银行减少损失。而银行的外部措施主要是通过一些金融措施降低银行的投资风险,例如与合作方签订利率远期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方式降低银行的利率风险。
3.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是在金融体制发展逐步完善的今天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是目前一些较为成熟的金融策略的总称。我国银行在金融衍生工具的利用上还存在较多问题,由于我国较为落后的金融管理体制造成我国银行对金融衍生工具认识并不到位,并不擅长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因此我国银行应当重视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并培育发展国内市场,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目前我国的期货期权市场发展比较完善,商业银行可以使用利率期货和利率期权在人民币市场上进行利率风险的规避。
五、结语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银行应当重视利率风险分析,并将利率风险分析作为银行的常态化机制之一,时刻警惕,并灵活地利用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3.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 篇三
关键词:Bertrand 模型;Hotelling模型;差异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04-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01
2012年6月7日,中央银行宣布降息,并且扩大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上限调整至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是中央银行首次打开存款利率上浮空间,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实质化的推动阶段。目前,大部分银行主动上浮了1年期及以内期限的存款利率。其中,四大国有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力度要低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甚至将全部期限的利率上浮至区间上限。至此,商业银行存款争夺的“利率战”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我国银行存款市场特征
(一)明显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特征
我国银行存款市场寡头垄断特征明显,四大国有银行的存款占全国存款50%以上。刘蜀曦(2011)对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和华夏银行15家市场份额最大的银行进行了存款的CR4和HHI两个衡量市场集中度指标的测算,得出:2006—2010年存款CR4的平均值为72.41,HHI的平均值为0.1452。根据贝恩的划分标准,我国存款市场属于高度垄断的市场[1]。雷震、彭欢(2009)使用推测变分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市场结构进行测算,认为我国存贷款市场均为介于完全垄断和寡头垄断之间,且存款市场的竞争低于贷款市场,他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结论[2]。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银行间揽存大战更趋激烈,关系营销、派送礼品、存款返点、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等是主要的竞争手段。
(二)存款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
在存款利率浮动化之前,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相同,存款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同质化竞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存款客户定位同质化。各家银行都集中于大项目大企业,中小微型企业往往被忽视,导致热点市场过度竞争,而某些市场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二是存款产品定位同质化。各商业银行推出的存款产品功能、服务内容相差不明显,不能从目标客户群的具体需求出发,切实为顾客提供便利,缺乏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三是区域定位同质化。各家银行不论规模大小都实施跨区域经营,而且各家商业银行都将经营精力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市,出现了全国性银行向海外发展, 区域性银行向全国及海外发展,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及全国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城市发展的趋势,盲目追求规模,欠考虑经济效益。
(三)价格竞争面临“囚徒困境”
假设市场上只有银行1和银行2,他们在存款竞争中可采取“提高”或“不提高”利率两种策略。存款市场具有典型的“拔河效应”,当只有一家银行采取“提高”利率的策略,可获得从其他银行分流来的新增存款,意味着更多利润。表1表示两家银行采取不同策略组合下的收益。基于博弈双方都是理性人的假设, 双方都会考虑对方采取的策略对自己收益的影响, 于是都不约而同地采取提高利率作为自己的占优策略, (提高, 提高)成为该博弈模型的惟一纳什均衡。尽管双方采取(不提高, 不提高)的策略带来的收益要大于采取(提高, 提高)策略的收益, 但银行仍然竞相提高存款利率,陷入“囚徒困境”。存款利率不断攀升,将促使银行在资产业务上从事高风险项目,风险积聚的同时利息支出增加,行业利润下降,银行不稳定性增强。
二、商业银行存款定价的博弈模型
(一)商业银行的存款产品和服务无差异——Bertrand模型
Bertrand模型描述了在完全信息下,寡头厂商生产的产品无差异时的价格竞争情况。即假设银行提供的存款产品和服务是同质的、无任何差异,存款市场的需求函数为Q=Q(r), 满足Q’(r)<0。Q代表存款量,?酌代表利率。若一家银行存款利率略高,就可以获得整个存款市场,赚取利润,其他银行的存款量为零。若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相等,则各家银行平分存款市场。若一家银行存款利率略低,则其存款量为零。在双寡头情况下,存款市场的需求函数如下:
假设两家银行的存款边际收益率R是相等的。商业银行i的利润函数为?仔i= (R-ri)qi(ri,rj)。在Bertrand模型下,(r1*,r2*)=(R, R)是纳什均衡,即各银行的存款都定价于边际收益率,垄断利润为零。因此,各银行将竞相提高存款利率,直到存款利率等于边际收益率。此时,若继续提高存款利率,则存款利率高于边际收益率,银行将蒙受损失;若降低存款利率,则该家银行存款量为零。
(二)商业银行提供有差异的存款产品和服务——Bertrand模型的拓展
由于品牌、营销、服务质量、广告等原因,银行提供的存款产品与服务是不完全同质的,但又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定义一个系数?兹表示银行间存款的替代程度。若?兹接近0,则一家银行存款利率变化对另一家银行存款量影响很小,表明这两种存款存在极大差异;若?兹接近1,则两家银行的存款产品和服务越趋于同质。
假设市场只存在两家银行,即n=2时,
有上述可知,若?兹=1, 两家银行的存款产品和服务无差别,则r1*= r2*=R,?仔1*=?仔2*=0,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这和Bertrand模型结论相同。若0<?兹<1,即两家银行的存款产品和服务存在差异性,提供的利率低于存款的边际收益率,故可获得正的超额利润,?仔1*=?仔2*>0,并且可证明>0,即随着两家银行存款产品与服务差异的扩大,银行获得的利润就越多。
(三)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和服务存在空间差异——豪泰林(Hotelling)模型
虽然银行提供的存款产品和服务是同质的,但若存在空间差异,也会对银行存款定价产生影响。假设有银行1和银行2,其提供的存款产品和服务分别位于区间[0,1]的a1和a2处,且a2> a1, 存款者对于存款的偏好h服从[0,1]区间上的均匀分布,即对于[0,1]上任何一点位置没有特殊的偏好。存款者若选择a1,需要支付交通成本t(h-a1)2;若选择a2,需要支付交通成本t(a2-h)2。当h=h*时,存款者偏好在a1处和a2处是无差异的。h*满足:r1-t(h*-a1)2=r2t-(a2-h*)2,从而得到:
存款者对银行1的存款需求为:q1=P(h≤h*)=F(h*)=a+, a即为银行1的稳定存款来源, 表明当两家银行存款利率相同时,存款者对银行1的存款需求; r1-r2称为存款价格优势,竞争强度越大,价格优势对存款量的影响就越大。
存款者对银行2的存款需求为:q2=1-q1=1-a-,1-a银行2的稳定存款来源。
两家银行的利润函数为:
?仔1=(R-r1)(a+),?仔2=(R-r2)(1-a-)
求解利润最大化:=0,=0
得到两家银行的利率反应函数为:
r1R=(r2)=-at△a, r2R(r1)=-(1-a)t△a
两条反应曲线的交点给出由(a1,a2)出发的子博弈的纳什均衡,称为Bertrand-Nash均衡: r1*=R-(1+a)t△a, r2*=R-(2-a)t△a。
利润为?仔1*=(1-a)2t△a,?仔2*=(2-a)2t△a
当△a=0时,两家银行存款不存在空间差异,这时有r1*= r2*=R,?仔1*=?仔2*=0,仍然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与Bertrand模型结论相同。
在第一阶段,两家银行可预期到r1*与r2*及?仔1*(a1,a2)和?仔2*(a1,a2),若同时选择位置,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函数。对于银行1来讲,即求解最大化问题:
maxa1?仔1*=(1-a2)t△a maxa2?仔2*=(2-a2)t△a
可证<0, 即银行1越往左移,利润越大,最优位置为a1=0:同理可证>0即银行2越往右移,利润越大,最优位置为a2=1。即两家银行位于线性城市的两个极端,通过定位于远离其对手的位置,使产品获得差异性,从而获得垄断利润,弱化价格竞争。
相应的均衡利率和利润为:r1*=r2*=R-t;?仔1*=?仔2*=
当t趋于零时,两家银行的存款产品和服务变得无差异,均衡利率趋于R,利润为零,再次与Bertrand模型结论相同。当t越大时,银行间存款产品和服务的空间差异越大,均衡利率越低,利润越高。
三、结论与启示
对于“存款立行”的商业银行来讲,存款的规模和结构制约了银行其他业务的规模和结构,存款是商业银行的根基。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仍处于高位,中央银行降息使商业银行存款竞争更趋于白热化。鉴于存款的不稳定性和存款竞争中的“拔河效应”,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存款竞争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差别化的道路:从传统、单一的银行存款服务, 发展到个性化、多样性、差异化服务, 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多功能集合的金融服务,避免陷入“囚徒困境”。
由上可知:>0,产品和服务差异越大,银行获得的利润就越多。差异化战略的优势在于:首先,由于产品具有某种特殊性,提高了某一细分市场顾客的忠实程度,从而使该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强的进入障碍或因此会导致额外的转换成本支出。当这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时,顾客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因为这种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而降低。也就是说银行通过存款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可以增加税收性存款a,同时降低竞争程度,存款的利率敏感性降低,不会因为没有提高利率,从而导致存款流失或流失过多,避免了可能的价格竞争。
银行存款差异化战略可以从产品差异化,市场和区位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入手,具体策略如下。
(一)产品和服务差异化
一是将单一的存款服务不断延伸,由一项存款服务延伸至多项金融服务,不断进行各类金融服务的捆绑组合、开发和创新。例如为储蓄存款客户实行存、贷、汇、信用卡、国际结算、证券交易、缴纳水电话费等一条龙、个性化的综合服务。二是将存款服务在时间和空间延伸,开发数字化的金融产品。加快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虚拟银行等多样化客户自助终端的建设为客户提供的快捷服务。三是将存款服务层次的不断延伸,根据存款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客户,建立重点存款客户分级管理制度,对存款客户在经营资源投入及管理方式上采取差别服务,甚至制定差别利率和费率。可根据客户存款月均余额、资金变动频率和交易活跃程度等设计不同功能、不同特征的创新型的存款产品,这些存款产品分别是不同的最低余额要求、存款利率、免费交易(包括取款、转账和票据业务等)最高次数和额外交易手续费率的各种组合。客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存款产品,最大化满足客户的需求,维系客户的忠诚度。
(二)市场定位和区域定位差异化
豪泰林(Hotelling)模型的结论表明: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存在空间差异,则均衡存款利率会低于边际收益率,可获得垄断利润。银行通过合理的市场定位和区域定位,可以拉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空间差异。在这方面运用最成功的就是美国的社区银行。2009年,美国社区银行家协会( ICBA)对美国700多家社区银行进行调研,报告显示:55%的社区银行由于大银行客户转移而新增了存款,只有17%出现下降;57%的社区银行新增个人客户数量的速度增快,47%的社区银行新增公司客户数量明显上升;只有11%的社区银行放贷能力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美国社区银行成功的重要原因是采取了典型的“求异型战略”,即采取了科学的市场细分和准确的市场定位及区域定位。美国社区银行市场定位较低, 主要关注当地的家庭、商人和农民, 侧重于服务当地社区居民、中小企业以及邻近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它们并不寻求大量客户,不试图发展成为一家大规模的银行,更没有向全国扩容的意向。与全国性的大型银行优先服务大城市大公司大客户相比,美国的社区银行虽然规模小,但是具有较强的地域优势,容易融入所在社区。正是凭借其深厚的信息积累和优良的服务,通过简便的手续和快速的资金周转,深受美国下层社会和中小企业的欢迎。
美国社区银行的差异化战略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借鉴和复制。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 任何一家银行的人力、物力与资金都是有限的, 不可能满足市场所有需求,不要盲目追求规模,更应注重利润。大银行则以大中型企业为目标客户群, 以大中型城市为主要业务区域, 提供规范的批发型服务;中小银行以中小企业、居民个人为目标客户群, 服务于地方经济, 提供个性化的零售服务,通过这种市场补缺和避强竞争的市场定位战略和区域定位战略,弱化竞争。大中小银行形成一种互补之势,扬长避短,将差异性和互补性得到最好的发挥,获得各自的市场势力。
(三)银行形象差异化
银行形象差异化重点是品牌营销管理,形成品牌忠诚度,建立自己的忠诚客户群,是更高层次、综合性的差异化。银行存贷款等产品和服务通过学习极易被模仿,但银行多年的营销活动和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持久积累的印象,一旦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卓著的信誉和优良形象是难以模仿和复制的。首先,要根据自身特色,充分考虑顾客需求,确定能带给顾客的核心品牌价值来确立差异性,正确定位品牌。其次,要切实履行品牌承诺,建立恰当的品牌形象和品牌联想,并赋予品牌以服务、技术、产品创新等内涵,重视品牌要素设计,品牌要素互补,做好品牌等级和品牌组合的战略规划。最后,要突出品牌文化营销的理念,综合运用多种营销沟通方式,通过网络营销,公益营销等增加品牌资产。银行品牌是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重要标志,是在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的重要手段。缺乏品牌和文化的差异化,银行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3]。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雷震,彭欢.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存贷款市场结构分析
——基于推测变分的结构模型[J].管理世界,2009(6).
[2]刘蜀曦.基于市场结构的银行存款利率定价策略研究[J].新金融,2011(11).
[3]肖遂宁.商业银行差异化战略[J].中国金融家,2007(10).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利率市场化下银行转型 篇四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市场更完善,金融体系更健全,银行之间揽储竞争力增强,存贷利差收窄,利率风险增加,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转型产生了内生动力。通过与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经营现状的分析比较,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应坚持以创新为手段,走差异化竞争之路,加强市场及同业信息研究,不断拓宽业务新领域;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优化组织结构,改造营业网点业务模式。尽快改变以收入息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将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新兴金融业务作为新的战略选择。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近年来有所提高,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以比例管理为主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对有效地提升商业银行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仍然属于一种比较初级的管理模式,与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离2003年新巴塞尔协议监管要求相差更远。因此,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利率风险水平控制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事先制定所愿承受的限度之内,并尽可能提高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即将实现在一定利率水平上的利润最大化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最终目标。
5.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 篇五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 对策
前言
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到最关键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阶段,即逐步放开对人民币存贷款利差的管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12月10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中国加入WTO五周年座谈会上透露,央行培育的“中国基准利率”将于元旦开始发布,以促进中国金融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此外还将进一步增加央行利率形成机制的弹性,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形成多方面的影响与挑战:银行竞争更加激烈、利率风险凸显、利差下降、利润滑坡,等等。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冲击,加快构建利率定价与利率风险防控机制与体系,提高应对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能力。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过程中对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的利弊分析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对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意义重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在人行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利率、汇率的杠杆作用,稳步推进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提前做好这一改革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利弊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正面因素。
目前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也拥有利率浮动权,即下浮10%,上浮30%。若比照央行对农信社的政策,存款利率最高上浮50%,贷款利率可上浮50%-100%的话,这无疑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营销价格空间。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至少有以下几点:
1.可以更加有效地从社会上吸收资金。显而易见,利率上浮对存款大客户的闲置资金有更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适当地把握时机应用存款利率上浮,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相当数量的资金以备今后的发展。
2.可以增加获利能力。合理应用贷款利率上浮,做好存贷差的测算,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利息收入,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
3.可以进一步完善信贷准入退出机制。科学地运用利率市场化的杠杆,能够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同时使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甚至无法获得收益,从而迫使这部分客户主动地加以自我改进;而风险隐患较高、低信誉度和零信誉度的客户将被迫从信贷市场主动退出。
(二)负面因素。
我国长期实行低利率管制政策,利率的变动和存贷款利差均由代表政府的央行确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多大的变通余地,只能被动接受,以至于形成利率波动无风险的思维定式,即使对利率波动风险有所意识也只是浅层次的。最典型的例证是以来,中央银行连续多次降息,其间包括利差的缩小,这种大幅频繁的利率调整事实上已经构成了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然而,据调查,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频繁大幅下调利率的风险,有意识地防范和规避者却寥若晨星。金融机构这种利率风险防范意识和定价能力的缺失,使之在利率市场化后的经营面临着的冲击和压力不可小觑。可以预见,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将是我国金融机构经营的主要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一是存贷款利差缩小的风险。根据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总体水平会升高,但并不意味着存贷利率的同步升高,而往往是存款利率升幅大于贷款利率的升幅,造成利差缩小,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获利空间变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中间业务和其他表外业务不发达,利差收益占银行机构总收入的90%以上。因此,利率市场化后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着极大的经营压力。二是利率波动的风险。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对经济变数的敏感性大大增强。经济的过热与低迷,货币资金的供求变化,通货的膨胀与紧缩,外资的大量流入与流出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与下降等因素,都会引起利率的大幅波动。商业银行面临利率波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即来自于可重新定价的资产和重新定价的负债的不匹配所引起的利率风险;利率结构的风险,即存款贷款利率不一致或短期存贷款与长期存贷款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所造成的风险;客户选择提前还贷或提前取款所造成的风险,等等。三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由银行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尽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就已经存在,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改革还不到位,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应有风险防范意识,特别是在经济金融领域里信用缺失较严重的条件下,当商业银行获得了贷款定价权之后,一些自我约束机制差的银行为了追逐高收益,乐意将信贷资金投向愿意出高息而还款能力差的企业或高收益、高风险行业;一些不法企业故意隐匿不利于其融资的信息,以高息为诱饵,恶意套取银行信贷资金;也不排除银行工作人员与企业合谋化公为私的案件增多,从而凸显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二、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新竞争格局中的对策分析
(一)确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国有商业银行至少在两个方面拥有相对其他中小商业银行的绝对优势,即品牌优势和整体优势。国有商业银行的实力非常雄厚,在广大客户的心目中具有和国家等同的信誉度,大型和超大型的优质客户从心理上也更愿意和国有商业银行打交道。同时,国有商业银行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和完备的结算网络也是中小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
国有商业银行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央行的监管力度很大,政策不够灵活,历史包袱沉重等等,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加以慎重考虑的负面因素。
(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设想。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要在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能积极地去应对。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至少应从服务、产品和管理三方面采取对策。
1.服务方面。必须看到,今后银行的存贷利差收入将逐渐减少,而中间业务收入将是现代化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国有商业银行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和完备的结算网络,这就为客户提供了健全的服务设施。因为客户要想更多地获利,其资金的流动性也必将越来越强,我们的服务设施恰好为客户提供了这样的便利。当然,为了保证我们的服务质量高于中小商业银行,还必须在服务的内涵上不断深入,不能仅仅停留在微笑、站立等层次上。
2.产品方面。谁能够提供让客户获利的产品,客户就乐于与谁合作,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年初,央行起草了《人民币协议存款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办理主动负债业务,发行大额长期存单,这无疑是又推出了一个新的金融产品。但由于该产品各商业银行均可使用,我们并不能保证应用该产品就能在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同时该产品利率较高,会增加银行的筹资成本。鉴于金融产品的趋同性,笔者认为,在产品上应加大组合的力度,将现有的各种金融产品进行科学的组合,对客户实施“打包式”的营销,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组合方式。
3.管理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总体宽裕的情况下,应科学测算自身在某一阶段的发展需要的资金量,根据自身的需求去吸收存款,对于存量资金,为避免其流失可以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但绝不能一律将浮动范围用到极限,否则央行即使提供再大的浮动空间也没有意义,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从这一角度来看,目前各商业银行在社会上“争抢”资金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为了保障长远利益,不应单方面地强调去吸收存款,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不应一味地以吸收存款的数量作为经营成果最核心的标准。毕竟企业要以利润为经营目标,银行也不例外,如果存款特别是“高价存款”不断膨胀,而贷款营销却不能相应增长,相反还要不断发放优惠贷款,中间业务的各种收费又往往作为对客户的优惠条件加以减免,那么银行的利润必将不断萎缩甚至走向枯竭。所以,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新形势,绝不能把“吸存能手”作为优秀信贷经营者的考评核心,更不能作为唯一标准。
三、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必须以效益最大化来考评银行的经营管理者。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今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必将由国内中小商业银行转为实力更加强大的外资银行,因而必须彻底改变当前那种以最优惠利率去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同时把中间业务收入也当成优惠条件一同放弃的恶性竞争方法,否则不但各家银行的利润都难以保证,还会被进入国内市场的外资银行诉以违反WTO约定和不正当竞争等罪名。
6.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 篇六
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形势来看,利率市场化将给村镇银行发展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村镇银行规模小、知名度低、吸收存款能力弱、人才短缺、独立自主经营权受干涉、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将会被放大。要解决村镇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自身改革调整和社会多方面的配合。我行在对策建议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实行差异化政策
1、存款准备金率差异化管理
央行可否参照县域农信社标准,在必要时降低村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缓解流动性风险;同时通过央行的相关融资工具,在必要时及时施以援手,缓解流动性问题。
2、利率市场化差异化管理
对于成立时间早、营业网点多、人员素质高、盈利模式多样化的大型商业银行来说,为其设定合理的存款利率上限,避免其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垄断性经营;对于成立时间晚、营业网点少、盈利模式单一的村镇银行,鼓励其完全放开存贷款利率,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从而在金融市场实现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
3、存款保险制度差异化管理
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建立公众信心,从根本上突破新型农村金融 机构负债业务发展瓶颈。但存款保证制度保费对村镇银行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建议实行差别保险费率,降低村镇银行的保险费率。建议主管部门有计划的组织为为数众多的村镇银行联合出资适度补充部分资金,并考虑使用银行上缴的税收资金补充存款保险基金。
二、放宽村镇银行网点建设政策
建议监管部门放宽条件,允许村镇银行在市区内设立分支机构,批准机构向市内延伸,扩大服务半径。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更有效的吸收存款扩充资金,从而更好的给“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三、适度降低银行业税收负担
目前我国银行业税负较高,具体表现在税率较高且同时征收营业税和所得税。建议适当降低所得税率,逐步向国际银行业靠拢。我国对金融业征收营业税,建议适当逐步降低营业税率。
四、充分借助发起行优势化解风险,资源共享
与村镇银行相比,发起行的业务规模较大、营业网点较多,结算手段齐全,资金实力较为雄厚。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发挥发起行的资金优势,与发起行签订流动性协议以及通存通兑的业务代理协议,借助发起行的网点和渠道,方便客户存取款,吸引客户来村镇银行办理业务。发起行也可以在产品研发、科技等方面提供支持,帮助村镇银行丰富产品线,弥补村镇银行在业务方面的弱势,实现资源互补共享,及时化解流动性风险,弥补村镇银行动态资金缺口。
五、健康成熟的企业文化
1、提升客户服务品质
利率市场化使资金的价格放开,促使员工尽快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主动营销,为客户量体裁衣,推销金融产品。同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坚守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持续改进和提升服务,争取在客户拥有数量和质量上掌握主动,努力挖掘顾客的贡献度,不断提升顾客的忠诚度,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赢取更大的生存及发展空间。
2、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7.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 篇七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麦金农(1973)认为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由于低利率会造成过度的融资需求,为了抑制这种需求,政府只能行政地的控制资金的流向,人为地割裂市场,导致资源配置机制的失灵。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必须实行金融自由化,放开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
加尔比斯(1997)的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水平和资本产出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黄金老(2000)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利率还是要受政府的控制,商业银行无法根据每个借款人风险承受能力差别确定利率,此时银行与客户的风险就不对称。
王世伟和赵保国(2005)认为利率市场化的本质就是逐渐减少政府对利率波动的控制,使利率的变动随着资金供求、经济活动的风险、通货膨胀以及其他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周小川在2011年分析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意义和具备的条件。
2012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监管局课题组对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利率市场化是必然发展趋势。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始于1996年,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近20年,在这20年里,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2013年7月20日,央行才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样我国商业银行就可以自主决定贷款利率,同时对银行的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表1 1996-2015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三、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加速了社会资本的自由流动,使资本的使用价格更加市场化,有力地打击了银子银行,同时也对商业银行带来了利率风险,并逐渐打破了银行主要以存贷款利息差的盈利模式。本文选取了五家国有银行和五家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近三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详见如下图表:
表2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2013年度主要收支指标状况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表3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2012年度主要收支指标状况Á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表4 中国部分商业银行2011年度主要收支指标状况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下面用折线图表示近三年上述十家银行利息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商业银行年报
上图表显示:近三年来,十家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重均超过了70%,平均水平超过了77%,并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表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是利息差,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其利息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逐渐下降,依靠传统的营业模式,很难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为了保持自身的盈利水平,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健全制度建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还很不发达,商业银行还是传统的营业模式,主要的营业渠道还是净利息差,而发达国家的金融产品种类繁多,中间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很大,而我国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超过30%,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将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继续保持营业利润,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迫在眉睫,采取新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方式来发展中间业务,减少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人才,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人才优势,用高素质的人才、科学的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舒适的工作环境,优厚的福利待遇,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制度,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等等,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利率风险监管
合理健全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面临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商业银行应健全管理制度,银行内部各部门应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个部门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加强利率风险监管,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处理的良性机制,尽量将风险控制在事前,成立专门的风险防控小组,研究国家的政策法规,研究市场变化,做到事前有效防控风险。
(四)加强市场监管
西方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给了我们宝贵的借鉴,同时也给我们很多警示,积极有效的市场监管在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证了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为了保证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市场监管,防止恶性竞争和损害银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保持金融市场秩序的健康稳定。同时要充分发挥银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银行业协会要有效协调和引导商业银行的定价行为,防止利用不正当手段开展竞争,维护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摘要: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利率市场化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产生了冲击,旨在通过对中国利率市场化己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近几年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Mekinnon,,Ronald.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Financial Control in 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2nded.Baltimore,Maryland: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3
[2]Galbis,Financial Intermadi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Less-Developed Countries:A Theoretical Approac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7
[3]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4]王世伟,赵保国.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前景分析[J].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金融论坛,2005(5)
[5]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西部金融,2011(2)
[6]中国银监会天津监管局课题组.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华北金融,2012(6)
[7]卓峻.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特区经济,2013(4)
[8]杨盛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8.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 篇八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风险管理 中国农业银行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经济市场化改革,并显有成效。利率市场化改革既有优势也存在着弊端。利率市场化会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面临着较大压力。
文章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主体,简析中国农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风险状况,并提出了农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风险管理能力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遇到的机会。
二、利率市场化下中国农业银行的风险状况
中国农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分析:
(一)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快速发展,促使着利率要不断的适应着市场的改变,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更趋于复杂,利率风险会加大,会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与资产负债的配置能力。
另一方面,农业银行一直存在着以活期存款支持中长期贷款的情况,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问题较为突出。这种资产负债不合理的结构配置导致了敏感性缺口的存在,所以,当市场利率发生较大变动时,使得银行的资产与收益暴露于风险之中,产生重新定价风险。
(二)信用风险
在2015年末,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达1432.78亿元,比去年同比增长453.67亿元;不良贷款率达2.65%,农行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均达到往年的较高水平,同时其拨备覆盖率与贷款总额准备金率却微有所下滑,贷款集中度稍高,使得信用风险暴露增大。
(三)流动性风险
根据农业银行2015年年报,我们可看出:在2015年农行的流动性比率达56.02%,并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其存贷款比率为60.41%,与去年同比增长较大,这说明其贷款的流动性较差。同时,由于农行的单一客户贷款大额度的比率在增长,贷款集中度稍高,资产的流动性风险较大。
三、农行风险管理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的优势
(一)较为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为相应国企股份制改革,在2007年时农行便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建设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近年来,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在不断的优化中,在高管层和分支行等部门均设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评价风险体系建设,强化落实管理具体职责。
(二)较高的资本充足率
据农业银行的年报显示,2015年中国农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16.81%,其中一级资本充足率达10.43%,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10.04%,均已达到《巴塞尔协议III》中目前对于相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体现了较高的自有资本,有利于控制出现风险危机时局面,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三)良好的声誉
农业银行自1979年2月恢复成立以来,先后经历专业银行、国有独资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不同阶段,作为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之一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声誉,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为广大的百姓和客户所信赖。另外,农行良好的声誉有利于广纳良才,尤其是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从而能使得农行的风险管理更为完善。
四、农行风险管理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的劣势
(一)资产结构单一
据2015年农业银行年报数据显示:在资产业务方面,开展贷款业务占据总资产额的近50%,对外投资占了30%,由此看出,农行的资产业务较为集中,结构较为单一;在市场利率不断变动的情况下,容易引起较大的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使其风险管理系统处于劣势。
(二)缺乏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
由于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实施,使得我国商行普遍缺乏自主定价,缺乏合理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中国农业银行也不例外。从而导致农业银行不能根据其风险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价,而不恰当的定价加大了农业银行风险暴露的潜在危机,不利于有效的进行风险管理。
(三)风险管理人才的缺失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金融人才是银行发展的关键,尤其在风险管理方面,金融高端人才至关重要。然而,在传统的金融环境影响下,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方面,普遍缺乏掌握专业知识的高端金融人才。人才的缺乏将会影响银行的风险管理及经营发展,使得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改革。
五、农行风险管理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的机会
(一)盈利模式创新的机会
中国农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风险的有效管理必须进行转变:一个是改变了较为单一的收入盈利模式,增加创新的盈利模式,拓展新的收入渠道,实现多方面的盈利创新模式;另一方面降低了农业银行资产风险的集中度,减少由于风险集中带来的威胁,形成全方面、多角度的风险管理体系。
(二)银行产品种类的创新
在利率市场化的新环境下,要想减少其带来的风险几率,农业银行必须要鼓励和加大银行自身产品和业务的创新,依托于自身的优势,调整产品结构,扩展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分散传统产品上的风险,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农行的竞争力。
(三)技术手段提升的机会
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行的风险状况,使得风险暴露增大,使得农行逐渐重视风险管理,努力提升自身风险防控的技术手段,从而能有效预测管控风险,提高农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课题来源:天津农学院2015年度国家级大创创业实践项目,项目名称《优优小邮局》,项目编号:2015100610。
9.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 篇九
近期以来,我国境内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改革的呼声较强,尤其是认为利率市场化程度不足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作为一项顶层设计应尽快推进。甚至有人提出,暂缓跨境人民币结算进程,在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顶层设计改革到位后再重新启动。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利率市场化对货币国际化具有基础性影响作用,但两者没有先后逻辑顺序,而是呈交错推进特征。在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后,人民币国际化与利率市场化进入交错推进时期,利率市场化急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为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奠定基础。
利率市场化程度影响货币国际化进程的机理
(一)利率市场化程度对货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一国货币国际化需要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以及完善发达的金融体系,而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关键和基础。没有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将导致各金融市场之间资金价格的割裂,资金流动性降低,进而影响到货币在国际上的接受和认可;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能按照成本、收益与风险匹配的原则对资金进行科学、灵活的定价,没有符合精细化定价机制要求的经营管理,约束了其跨境结算产品的研发设计以及作为推进货币国际化重要推动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货币国际化进程。
(二)利率市场化程度影响货币跨国流动的规模和方向。在开放的、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资金趋利本质使得利率的很小变化就能引起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提高境内利率水平,会导致境外资金流入增加,反之,会导致境内资金流出增加。利率仍受一定程度的管制,将影响该国货币在国际投资、贸易结算中的使用规模和资金流向。
(三)利率市场化会降低套利机会及预期,有利于货币国际化的稳健推动。在利率受到一定管制的情况下,必然存在自然的跨境套利机会和套利空间,加剧国际市场套利预期,使得投机性、套利性跨境资金流动增加,不利于货币国际化的健康发展。在没有资本控制和市场完善的条件下,套利使不同资本市场的利率趋于一致,减少套利机会,压缩套利空间,从而降低投机性跨境资金流动,促进交易性、避险性跨境流动需求的增长,有利于加快货币国际化进程。
美元、日元国际化历史表明,利率市场化与货币国际化没有先后逻辑顺序
美国从1970年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到1986年完全废除了Q条例,实现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而美元国际化进程从1900年就开始推进,到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怀特计划”,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1971年以后黄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作为货币的功能,美元从而成了最终的计价单位,使美元得以继续保持国际货币的领导地位。
日本于1975年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1994年才实现全部利率的市场化,日元国际化从1984年起就与国内金融自由化同步推进,在亚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日元国际地位上升达到巅峰,呈现美元、日元和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开始发展的趋势。
以上两个国家均采取了相互交错、循序渐进、协调推动的方式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货币国际化进程,没有可遵循的先后逻辑顺序,更不是顶层设计先行改革,即先实现利率市场化然后才启动货币国际化进程。
当前我国进入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交错推进时期,利率市场化改革急需破冰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起点,逐步放开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利率,推出了自主定价的协议存款,培育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放开了外币存贷款利率,并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上限、存款利率下限。截至目前除贷款利率下限、存款利率上限未放开,其他市场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改革,主要就是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由商业银行自主定价。
(二)跨境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要求。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跨境人民币结算启动后,我国进入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交错推进时期,随着跨境人民币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流动规模的快速增长,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凸显。
一是自然套利空间引发套利性跨境人民币业务需求的增长。由于我国境内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使得境内外融资利率水平存在差异而产生套利空间,甚至存在无风险套利现象。虽然这类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需求,扩大了结算规模,但不利于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利于具有真实需求的交易性、避险性结算业务的发展。
二是贷款利率高企,约束了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有效推动。境外人民币贷款是人民币“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的推动,也拉动经常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因此,2011年10月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指导意见》,搭建了境外投资企业境内人民币融资渠道。但是境内银行发放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执行境内利率管理规定,由于我国境内贷款利率远高于境外人民币贷款利率,人民币离岸市场上人民币贷款利率又高于外币贷款利率水平,导致企业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需求较低。
三是利率敏感性较低,不利于商业银行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跨境人民币结算启动后,商业银行作为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结算主渠道,需要根据境内外各金融市场人民币供求情况来配置资金,研发产品,进而积极有效地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但是,尽管存款实行上限管理,但基于商业银行存款立行的经营方式以及银行间的竞争,存款基本执行上限水平,成为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成本的硬约束,同时,又由于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使其资金在国际市场上配置较为困难,最终使得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降低,拓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
(一)正确评估利率市场化改革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影响。一般而言,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内可导致存款利率的大幅上升,并倒逼贷款利率同步上升。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后,最终降低到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对均衡水平。利率市场化的根本变化在于市场资金的定价基准、定价方式发生变化,在人民币资本项下未完全放开、人民币尚未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会导致大量热钱流入境内。从短期看,由于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的上升进一步加大套利空间,刺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需求,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来。因此,跨境人民币业务会有较大的增长,而且套利性、投机性需求上升;而从长期看,随着人民币境外存量的增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这一套利空间逐步缩小,利率水平的降低将促进跨境人民币项目贷款的发放,带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持续增长,同时商业银行灵活的定价方式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结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有利于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可持续性及均衡发展。
(二)注重利率市场化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配套政策改革的协调推进思路。在2012年金融工作会议中,除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人民币国际化是备受关注的议题外,人民币资本项目放开也纳入议程。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各项政策的综合协调推进。利率市场化只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基础性条件,也并非利率市场化后人民币国际化即可实现,还需要其他配套政策改革的推进,如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资本项目放开、离岸市场的建立等。同时,鉴于目前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与跨境人民币业务交错推进时期存在的制约因素,当前急需着手推动利率市场化深化改革。
(三)稳妥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稳定的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我国面临经济增长放缓、进出口贸易增幅降低的复杂形势。同时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出台、商业银行内部成本管理及定价方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尚未做好准备,目前放开存贷款利率限制实行自主定价的时机还不够成熟。但鉴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迫切性,需要尽快研究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建议目前先行在存款保险制度安排、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转变等方面着手推进,具备较好的基础后,把握时机,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
(四)继续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积极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尽管现行利率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民币跨境流动,但是不能因噎废食,暂缓人民币跨境结算,待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再行启动的做法并不可取,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畅通跨境人民币循环路径,扩大人民币在境内外投资、贸易中的使用,以人民币资金链接各境内外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市场间的融合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
10.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 篇十
供大于求是相对于一定时期、一定产品和一定企业而言的。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和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存在所有生产产品的企业均出现供大于求。这就告诉我们,在买方市场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成长、求发展,只有紧紧地把握市场需求趋势,站在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的最前沿,以不懈的创新来赢得生存,赢得发展。创造出领导市场的经营发展优势,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注意培育企业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和企业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培育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能力,通过财务管理创新来推动企业的经营创新。
培育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要树立创新观念。笔者认为,应在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中实现两个“融入”:一是在“筹资与用资”的观念中融入“筹知与投知”的观念。现代市场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市场,谁先掌握知识谁就先掌握市场。这是知识经济同工业经济最本质的不同点。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不仅要有维护生产能力的实物资本,更需要有具备创新能力的知识资本。企业具有大量的知识资本,就拥有了发展生产的主动权,可以从高层次上优化产品结构,创造符合时代需求、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买方市场为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路,要求企业紧密结合市场实际,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及人力资本的管理,支持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其知识资源,创造和增加企业价值。二是在“管财与管物”的观念中融入“管人”的观念。人是生产要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知识的载体,是创新的主体,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源泉。买方市场条件下的财务管理要立足于管人,并与“管财与管物”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通过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把人的知识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成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手段。
二、调整财务目标
传统企业的财务经营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应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作为企业追求的财务目标。目前,美国已有29个州先后修订了《公司法》,要求公司的经营者不能只为公司的股东服务,必须同时为公司的相关利益主体服务。美国的IBM公司把其财务经营目标提炼为“为职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已包含股东的利益和职工利益,而顾客利益则属于社会效益的组成内容;以我国的社会体制、价值观念和发展现状看,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作为企业的最高境界,调整企业财务经营目标。
现代企业已完全超越封闭经营的历史阶段,企业在创造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超脱社会环境的企业活动是无法存在的。在现代市场中,消费者对市场消费的需求,不仅讲求适用,更讲究良好的消费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注重健康的消费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注重自身消费与社会进步的协调统一。这就要求企业要以优质的产品、优良的服务、良好的形象、较高的信誉服务社会,提升形象。企业财务管理要适应社会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变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保护生态平衡,防止公害污染,发展社区服务,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无形资产。
三、加强成本管理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最大的参考因素还是价格。所以降低成本,创造价格竞争的空间是买方市场下企业制胜的重要手段。加强成本管理,要切实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广泛实施标准成本制度,明确成本管理目标。前几年推广“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就是成本管理的市场化。制订企业的标准成本要将企业产品的价格水平锁定在市场的竞争优势上。二是全面开展“价值工程”管理活动。价值工程是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方法,以功能分析为核心,通过功能分析,使产品或作业达到适量的价值,即用最低的成本来创造应具备的必要功能。价值工程管理使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创造阶段,就注重成本控制,从而能促进企业在实现产品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三是强化成本分析,实行成本诊断。要定期地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比较,进行认真分析,不断总结成本管理经验,纠正成本管理偏差,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四、制订信用政策
买方市场情况下,要有效地保护企业利益,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信用政策,防范和杜绝经营风险。一要确定适当的信用标准,谨慎选择客户。应该知道,在应收帐款成本中,给企业带来损失最大的莫过于客户拒不付款或无偿债能力而造成坏帐成本。所以,企业财务部门应认真研究客户信用状况,为正确确定客户提供依据。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客户以适当的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促使客户尽早付款,促使资金尽快回笼,减少应收帐款的机会成本。三要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明确发货审批权限,责任到人,防止盲目发货或发“人情货”;同时将货款回收状况、合同履约率等指标同营销人员的报酬挂钩,充分调动营销人员收款的积极性。
五、强化风险管理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财务经营风险相对较高,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一是要有效地选择和利用市场信息。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充
分及时地披露内部和外部信息,不能对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及时有效地加以选择和利用,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增加不必要的机会成本。二是要不断创新、更新管理办法。买方市场条件下,知识积累、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根据变化的知识水平、科学发展进程开发产品,创新管理;不能随着社会知识水平及结构的变化相应调整财务经营思路,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被动的地位。三是要根据产品寿命周期确定财务经营方向。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产品的寿命周期,面对产品快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财务管理要实行相应管理措施,使财务经营与业务经营相适应。四是要适应“媒体空间”无限扩大的趋势,调整财务经营战略。
11.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 篇十一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理财产品
一、负利率时代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困境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CPI上涨5.5%,此涨幅创下最近34个月以来的新高。而银行1年期存款利率为3.25%,3年期存款利率为4.75%,明显低于CPI增速,负利率时代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严重影响了银行的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如图:
存款方面:调查显示,在负利率下,存款蒸发现象愈加严重。在今年,中央银行已经上调了五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3700亿元的资金被冻结;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回收市场流动性的力度,导致部分银行资金吃紧,需要加大吸存力度;加上近期居民投资趋于活跃,储蓄向楼市、股市流动,储蓄搬家导致了银行资金开始紧缩;还有去年的“放贷潮”,导致部分银行存款余额十分有限,存贷比逼近中国银监会制定的75%的“红线”。如果银行不能吸纳充足的存款,要想达标,只有收紧信贷规模。而信贷规模的收紧,意味着放货规模减小,因而,只有尽量绕开现有的监管规制,通过高息揽储或变相高息揽储等办法来吸引资金,弥补存款的不足,银行揽储行为增强,已渗透到普通居民的生活。而违规揽储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扰乱银行业金融秩序,所以商业银行高息揽储一直是政策禁区。
贷款方面: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央行加大了货币紧缩的调控力度,无论是个人贷款还是企业贷款,目前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下浮,一般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这就意味着实质上的贷款利率市场化,如今住房贷款上浮10%已经稀松平常,但银行仍然嫌太低,利率可以上浮60%甚至更多。实体经济尤其是提供主要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早已大幅上升,这促使其获取银行贷款的难度加大。其实,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即使是在货币政策宽松的时候,也很难取得贷款,这可以从最近的数据中看出,今年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5516亿元,同比少增1005亿元。五月末M2同比增长15.1%,已连续两个月低于16%的预期目标,并创出两年多来的新低。
二、规避负利率—理财业务创新带来的危机
在负利率下,投资者都关系资产的保值问题。当前股市剧烈的调整中,楼市调控一直从紧,在这样的情况下,短期理财产品数量快速增加,收益率也相应有了很大幅度上升。银行的短期理财类产品受到热捧,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要有一定的存贷比。由于此前贷款数量巨大,商业银行当前存贷比已经总体上接近75%的要求。为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美化银行的财务报表,商业银行不惜成本提高收益,大量发行短期理财类产品,其中大量的是跨月末时点的理财产品,以此面对年中各项指标考核。银监会统计数据表面,截至到今年一季度末,由银行开发的理财产品销售余额为1.9万亿元,而2010年末,这一数据为1.7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居民的重要投资工具,仅工、农、中、建、交等15家银行2010年发行的理财产品,就为投资者创造了560亿元的财产性收入。
理财业务的创新给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利益增长点,但是长期来看,其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第一,目前,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对产品风险的评级、宣传销售文本的管理、客户风险的承受能力评估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至去年以来,随着货币政策收紧、存贷比的考核也日益严格,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尤其是短期理财产品的热情高涨。为了吸引投资者,部分银行在理财产品的销售环节出现错误销售和误导销售的情况,银行做例行的风险评估,对商业银行的声誉和客户的合法权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次,银行理财产品大部分都投资于债券市场和货币,而今年以来,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市场资金面影响较大,趋紧的资金导致利率上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随之水涨船高,这对中小银行来说,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
第三,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下,据统计 M2增速已出现明显下滑,可是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导致存款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问题的出现给政策制定者判断流动性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有的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日甚至只有几天,流动性非常高,这实际上是广义流动性资产的构成,这也体现了M2增速的大幅下降没有正确反映资金流动性的真实情况。
三、商业银行走出困境的选择—利率市场化
从长远来看,加快利率市场化在解决银行当前面临的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金融自由化的前提,必须要实现利率市场化,主要是体现金融参与者在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我们的市场化改革之始,就重点强调尊重企业的自主权利,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尊重企业对产品的定价权。在金融市场中,除了一些政策性金融机构之外,当前绝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是按企业来运营的。如今,市场上金融产品绝大部分由银行定价,而存贷款基准利率是由央行掌握着,银行存贷款利率没有可参考的标准的收益均值。参考的收益标准,结果归到国债收益率和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SHIBOR),但SHIBOR很难形成基准的收益率,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完全市场化。股票市场一旦发行新股冻结资金,市场松紧变化异常,使SHIBOR形成的收益率有时候不具有参考价值,或者在某一个点上有偏。所以,利率市场化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点,也有利于金融理财产品合理定价。
第二,利率市场化也反映客户有选择权,这种权利一定程度上促使金融业的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金融交易中的客户既有企业,也有普通的居民,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类型的经济实体。第三,在流动性短缺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价格战,是银行为争抢存款不得已而为之的现象,且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存款利率上浮的前奏。为避免银行财务风险失控,短期中应尽快变数量型调控工具为价格型调控工具,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的功能存在差异,数量型工具的重点是针对货币与信贷等资金的数量和结构,通过直接调整资金的供给来影响市场主体行为,主要包括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信贷政策等。价格型工具调控的对象则是利率、汇率等资金的价格,通过资金成本的改变,影响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来改变市场主体的行为,所以通过一系列价格型工具的调控,可以有效的化解矛盾。
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是整个市场化过程中最为艰难的一步。它的变动是牵一发带全身的改变,当前,存贷款利率上下限之间有大约3%的利差。然而,管住存款利率,对于理财产品的利率,则不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一年期存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它起到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抑制。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商业银行实际上也在主动地推动着利率的市场化。在各种严格的监管要求下,如果没有利率市场化的实践,不进行利率较高的理财产品的发行以弥补运行资金的不足,银行则可能不能正常经营。鉴于此,应该加快存款利率市场化等方面的尝试,早日实现存款利率上限的退出。
第四,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将产生重大影响,商业银行又将面临利率频繁的波动。利率的波动有利有弊:其一,市场化下的利率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有利的条件,商业银行面临更加自由的经营环境,这将有助于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实践的创新,提高经营效益。其二,利率的微小变动也可能给商业银行的收益、资产的流动和安全性带来风险,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我国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一定要实行人员及机构的重整,建立高效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大力推行全面的成本管理,在提高传统业务的盈利能力同时,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开辟新的业绩增长点,保证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同行业的前列。
四、结束语
利率充分的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金融和实体经济有着很深的影响。虽然在我国利率体系改革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是为了使利率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的发展目标,对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其他相关制度的改进, 对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资金配置的优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它的改革必需经历一个循序渐进过程,经过不懈的努力,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发展。(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石家庄;050061)
参考文献:
[1] 盛松成等,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与政策思考,中国金融杂志,2011(8)
12.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 篇十二
1 利率市场化的界定
利率市场化是指由资金市场供求双方共同决定利率水平, 让利率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和高效。利率市场化的本质就是要通过市场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以间接的方式取代原有的行政调节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1 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一方面, 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其存款利率。通过盯住同业拆借利率进行上下浮动, 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在本地区行业内所处的位置和竞争优势, 根据每天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匹配情况、资金成本结构以及风险结构, 分析自身的资金需求, 在同业拆借利率基础上决定是否浮动以及浮动的幅度, 从而制定出本行存款各期限、档次的利率水平;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各类贷款利率必须在央行规定的上下限内浮动。根据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趋势、贷款质量、风险、期限、所投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客户信用关系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结果, 商业银行确定各类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
1. 2 央行对利率进行间接调控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 央行不会对商业银行的所有利率进行直接制定和管理, 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政策调控。但为了确保市场的公平和有序, 央行要保留对存款利率的上限、基础贷款利率和最惠贷款利率的窗口指导权。此外, 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措施, 央行可以对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和同业拆借利率进行间接调控, 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决定。
2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模型
2. 1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是指利率波动使得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利息收入和支出发生变化, 从而对银行经营效益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进而进行风险敞口度量的方法。利率敏感性缺口的计算公式为: 利率敏感性缺口 =利率敏感性资产 -利率敏感性负债, 它分为正缺口、负缺口和零缺口三种情况。当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值时, 利率上升将引起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增加, 但利息收入增加的幅度将大于利息支出增加的幅度, 因此带来的是净利息收入的增加; 当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值时, 利率上升将带来净利息收入的减少。商业银行就是通过调整缺口的大小来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 首先商业银行将进行利率波动预测, 分析后对利率波动方向和幅度进行判断, 然后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的数量和结构来进行管理, 争取利用利率波动来获取更高的利差收入或规避损失。
2. 2 持续期缺口模型
1938年, 美国经济学家麦考莱率先提出了麦考莱持续期这种风险度量方法, 指债券的一个平均偿还期。麦考莱持续期的长短与利率风险的大小呈正相关, 要偿还债券初期投入的时间越长, 意味着未来存在的不确定性越大。但传统持续期只能定性衡量利率风险的大小, 对利率风险管理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因此出现了修正持续期。
相较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持续期缺口模型能够更加稳定地度量利率风险, 但其自身也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1持续期计算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收益率曲线的平坦, 这就意味着要求债券到期收益率的大小与时间无关, 而实际操作中收益率曲线基本上不可能是一条水平直线的; 2实际中要想计算出准确的持续期困难重重。在实际持续期计算过程中需要涉及很多假设变量, 这些假设变量都是人为主观设定的, 显然变量设定值的大小将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2. 3 VAR 模型
VAR模型就是持有期和置信水平都给定的情况下, 某项市场风险要素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可能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价值等造成潜在的最大损失。作为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来度量利率风险的方法, VAR模型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测算出各种市场因素交叉影响对单个资产价值或投资组合价值的影响, 从而为监管部门的管理提供依据。
然而VAR模型也有如下一些缺陷: VAR模型假设收益分布完全符合正态分布, 这在实际情况中很难符合;VAR模型在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衡量时, 前提要求市场处于正常变动, 一旦金融市场价格发生非正常波动时, VAR模型就很难对资产组合的损失进行准确衡量;VAR模型只对商业银行的交易业务有效, 对非交易业务就无能为力了; VAR模型是依靠历史数据来对未来风险进行度量, 然而历史与未来往往不一致。
2. 4 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指突发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可能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最大潜在损失, 除了包括极端不利情况对商业负债造成的风险, 还可以对固定资产、具有选择权的资产负债的假设条件进行有效测试。压力测试主要是采用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法来进行模拟和估计, 测试结果可以被用来指定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急处理方案。
3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问题
我国采取了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 即通过先放开部分金融工具实行自由利率, 然后再逐步扩大范围, 增加实行自由利率金融品种的数量, 从而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 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再全面放开利率。但毋庸置疑地, 长期处于管制环境下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3. 1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观念比较滞后, 专业管理人才比较缺乏
我国实行的是利率管制, 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模式, 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的反应比较迟钝。我国商业银行各级管理层对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没有充分认识到利率风险管理对整个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性, 对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论缺乏足够的了解。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利率风险已经渗透到各个商业银行, 国内商业银行如果不及时转变思想观念, 加快利率风险管理有关工作的开展, 那么在未来频繁的利率波动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将惨遭淘汰。
此外, 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系统性比较强的工作, 国内商业银行在树立利率风险管理意识后, 接着就要构建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和储备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真正接受过系统化培养的利率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屈指可数, 从而使得利率风险管理相关人员对利率风险管理有关的各项核心能力都比较弱 ( 如利率预测能力、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运用能力等) , 同时对利率如何准确预测及利率风险如何识别也没有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 这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面对利率市场化无法有效推进利率风险管理。因此现阶段, 商业银行建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和培养一批高素质利率风险管理人才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3. 2 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模型的选择还有待改善
利率风险管理需要运用模型从利率风险的度量到利率的预测、风险管理等一系列流程进行精确的测算。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模型的具体使用上已经不存在太大问题, 但由于利率风险管理各个模型都有着具体的使用条件和优劣势, 虽然国外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上已经经历了从敏感性缺口管理到压力测试的更迭, 但我国至今还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 并且各个银行的资产特点也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国内商业银行不能在利率管理上过度专注于任何一种管理方法, 而应该根据各项资产以及业务的不同来选择具体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型。
无论是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还是持续期缺口管理, 都是属于缺口管理范畴, 而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商业银行需要经常性地调整风险缺口, 尤其是对商业银行表内的资产负债进行调整。然而无论是调整存款和贷款的数量还是调整资产与负债的持续期, 都会受到借贷客户本身选择的限制, 实际操作过程难度很大, 所以客观上调整是可行的, 但是是以增加操作成本、提高客户流失率为前提的。
3. 3 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能力还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金融业采用分业经营的模式, 各银行间业务存在同质性, 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且资金的运用受到多方限制, 导致银行不能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不同的利率来进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现阶段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中, 存、贷款占绝大多数, 流动性强的资产或负债 ( 如债券回购、同业拆解等) 所占比例非常小, 商业银行为吸引存款会提高存款利率, 倾向于发展更多高利率存款, 从而改变了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和存款期限结构, 限制了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范围和规模。
3. 4 外部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部门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 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完善的金融市场要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等, 而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还不够完善, 外汇市场的规模较小,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基本还处于空白阶段。由于金融市场整体完整的滞后性和管理工具的缺乏, 使得商业银行无论在工具的选择和应用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另一方面,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不够完善。从1998年开始, 我国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系, 并在金融体制改革后改善了以管理风险为核心的金融监管。然而分业监管体制下, 各监管机构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合作, 导致一些存在业务交叉的事项难以采取有效的办法对其进行监管。
4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4. 1 强化利率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优秀的利率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对于经济问题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 不仅能够恰当利用各种管理技术和工具来控制利率风险, 而且能够使用先进的利率管理方法来增加银行的收益。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以能力和素质为主的培养方式, 大力培养熟知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状况的业内人士成为利率风险度量和管理的专业人才, 为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提供最基本的人力资源保障。我国商业银行还可以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策略, 其中“走出去”是指选派银行内具有潜质的精英, 赴国外拥有先进利率风险管理经验的金融机构进行学习; “请进来”是指通过外聘和加大内部培训等方式储备一批自己的金融分析师和金融工程师。
4. 2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调整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绝大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利息, 这同发达国家的银行间存在较大差距, 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将是以后决定商业银行利润和市场地位的分水岭。因此要通过资源倾斜和管理政策引导, 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逐步改变商业银行大部分业务仍是传统存贷款业务、经营业务主要依赖资产负债业务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快对新型金融工具的开发, 利用各种衍生工具来分散化解利率风险。在利率风险管理中, 许多表外业务如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都可以有效分散分散, 达到套期保值、控制资本成本的目标。虽然我国目前衍生品市场并不发达, 但是商业银行业在陆续开展一些利率衍生品业务, 这一类业务在今后商业银行的业务中所占比重还需逐步提高。
4. 3 多层次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第一, 商业银行要构建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要构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指标体系, 实时监控利率风险, 对可能的损失额进行科学评估。通过系统开发以及网络信息技术, 实时输入全行资产负债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计算出参考指标的当期数据, 再结合不同利率假设对数据进行模拟分析, 从而为利率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第二, 商业银行要构建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在构建利率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上, 商业银行要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分析, 根据缺口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降低差额风险, 从而为商业银行是否参与或放弃该项业务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 商业银行要构建利率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将资金投入到不同的方向, 如不同的行业、企业和区域等, 商业银行可以达到资源合理配置和分散风险的目标。
第四, 商业银行要构建利率风险补偿机制。一旦发生风险且造成损失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要设置一些补偿措施, 如事先为利率风险计提损失准备金, 以此来降低风险的影响程度, 确保客户的利益和银行的信誉度。
4. 4 外部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的完善
( 1) 加快金融市场的建设。我国要大力发展货币市场, 增加货币市场的交易品种, 扩大市场参与者的范围, 构建统一的支付结算体系, 提高市场运作的效率和影响力; 构建规范的证券市场, 通过增加发行产品种类, 调整期限结构等手段, 使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过程中不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市场; 大力培育金融衍生品市场, 为商业银行利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创造外部条件。
( 2) 加强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控制。一方面, 要增加中央银行利率决策的透明度。商业银行要准确预测中央银行利率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 需要对中央银行的利率决策依据和决策程序有着较为充分的了解。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各个方面对利率决策透明度的要求日益强烈, 这就要求增强中央银行本身对数据的分析性说明、缩短数据公布期间及扩大数据传播范围。
另一方面, 要建立监管报告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金融监管机构可以要求商业银行通过编制缺口分析报告, 建立一种监管报告体系, 搜集银行头寸的信息; 设立商业银行有关信息的披露制度, 包括披露的时间和标准, 并通过法律法规来防范和处理信息披露中的欺诈行为, 以确保信息的及时、全面、规范和真实。
( 3) 发挥商业银行自律组织的作用。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相应外部监管的作用和影响也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 商业银行自律组织 ( 如银行业协会) 的作用就应该更好地进行发挥, 通过这些组织来加强商业银行间的信息沟通, 建立起银行内的自我约束机制, 以此来监管各商业银行的操作, 确保整个市场的稳定。
5 结 论
从全文的分析可知,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 利率的波动幅度和频率将逐渐加大, 利率风险在这一过程中将日益凸显并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最为主要的风险之一,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滞后于发达国家, 因此国内商业银行要在借鉴国外先进利率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国情和自身特点来探寻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邓然.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8 (2) .
[2]戴国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3]房启亮.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证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 2011.
[4]丛盼盼, 陈颖辉, 杜树增.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 2012 (9) .
13.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 篇十三
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推动银行转型 中间业务是主战场
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秋日的午后,金融街(000402)20号的12层,在集会议室、会客厅以及办公功能于一体的会长办公室,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银行生存和发展需要做小微企业 《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一直以来,各界都在讨论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特别是在今年银根紧缩的背景之下,市场关注度大幅提高。从银行角度来讲,您对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有怎样的看法? 杨再平:现在真正融资困难的是小微企业,这个是世界性的难题。不断有小微企业产生、成长,一个国家的经济才能发展,才有活力。这些年来,我国从国家领导层面,到监管部门、银行等都在关注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特别是对小微企业也出台了一些措施,银行也设立了小企业的专营机构等。在货币政策紧缩的时候,小微企业首当其冲,最近小微企业的确会感到融资困难。这与银行过去倾向于“做大不做小”有些关联。随着银行业本身的竞争趋势,这种倾向正在发生改变。从未来趋势来看,银行不做小企业金融服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成问题。我认为,下一步国家政策需要有些支持,包括公共资源、税收等方面。监管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差异化监管。此外,金融机构最需要做的是围绕小微企业的特点,去进行创新,包括授信的决策机制、产品、风险定价等方面。NBD:在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障碍就是信用风险,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改善? 杨再平:这个问题需要分几个层次来解决。第一个就是要培养好的信用环境。各地方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推荐阅读: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07-09
金融改革要在推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06-28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10-20
邮政银行利率08-24
银行贷款利率折扣09-24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探究论文09-10
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物流运输经济管理论文06-16
浅谈市场化条件下粮食信贷资金的政策取向12-06
利率管理规定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