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2024-07-31

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精选10篇)

1.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解决粉刷墙壁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通过解决粉刷墙壁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灵活选择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它们的身影了吗?想想在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时运用了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知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利用我们所学知识来解决粉刷墙壁的生活问题。(板书课题:粉刷墙壁)

二、合作探究,灵活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了解任务:今年是校园文化建设年。我们学校要美化校园,决定粉刷教室内的墙壁。如果,现在你就是学校的校长,想想看,要完成粉刷墙壁的工程,需要考虑哪些实际问题?

2、提供信息,明确问题:

(1)出示信息。

课前经过实际测量和调查,同学们搜集了以下信息:

五年级一班的教室长8米,宽6米,高3米(每间教室门窗的面积大约19.3 m2)我校有20间这样的教室。

种 规

格 价

格 粉刷

面积 使用

年限 人工

费用

仿瓷

涂料  20L/桶 30元/桶 0.5L/m2 5年 1元/m2

多乐士乳胶漆 易洗:10L/桶 300元/桶 0.2L/m2 4元/m2

普通:20L/桶 400元/桶 0.2L/m2 12年 4元/m2

(2)明确信息的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信息,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3)明确任务:选择哪种涂料呢?粉刷20间这样的教室至少准备多少钱?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在小组内一起讨论一下,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一共需要花多少钱,从哪几个方面思考。注意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班级交流:要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也就是算哪几个方面的费用?你们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明确也就是算人工费和涂料费,但都应该先算出粉刷墙壁的面,再算出人工费和涂料费,后计算一共需要花多少钱。

5、计算实际的费用:根据刚才的解决方法,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涂料,来具体算一算应该准备多少钱?

6、交流汇报,比较: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涂料,把计算的过程展示给大家。

根据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奥,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制定了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案!

三、延伸拓展,反思提升:

经过我们粉刷墙壁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什么收获?

说来听听吧?

四、课堂总结:我相信大家,在生活的大舞台上,会有更多精彩的表现!

2.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解下列方程:

x+5.7=10          x-3.4=7.6          1.4x=5.6            x÷4=2.5

2、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解简易方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列解简单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探究例3:

1、电脑出示洪泽湖景色的图片,介绍洪泽湖,并播出一则有关洪泽湖大坝水位的新闻广播,引出并出示例3:“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提问:知道了今日水位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可以求什么问题? (警戒水位是多少米?)

3、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4、教师: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反馈学生的解题方法。大多学生可能只想到算术解法。反馈学生的算术解法,并让学生口述出算术解法的数量关系式。

14.14-0.64=13.5(m)

5、引导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前面分析得出的数量关系,你能列出方程解答吗?

6、学生尝试列方程解答后反馈学生的尝试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解答。

解:设警戒水位是x米。

警戒水位+超出水位=今日水位

x+0.64=14.14

x+0.64-0.64=14.14-0.64

x=13.5

答:警戒水位13.5米。

注意书写格式,并口头检验。

探究例4:(教学过程同例3基本相同,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解决。)

1、引入新课:你知道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分钟浪费多少水吗?如果想要知道每分钟浪费的水,你能想到什么办法?课件介绍教材中一位少先队员的做法:拿桶接了一段时间,然后称出其一共接了多少质量的水。(引出例4)

2、分析题意后,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怎样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学生独立列方程解决问题并反馈交流订正。

解;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每分钟滴的水×30=半小时滴的水

1.8kg=1800g

30x=1800

30x÷30=1800÷30

x=600

方法小结:

教师: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小结: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出来。

三、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第61页的做一做。

要求:学生独立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根据我比去年长高了8cm,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答。

解:设小明去年身高xcm。

去年身高十长高的部分=今年身高

x+8=152

x+8-8=152-8

x=144

答:小明去年身高144cm。

2、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63页第6题。

(1)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2)求出方程的解。

(3)教师讲评,重点讲解等量关系。

3、根据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不用求出方程的解)。

(1)粮食仓库原有80吨大米,运走x吨,还剩下25吨。

(2)小华今年x岁,妈妈今年35岁,她们俩相差23岁。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0厘米,宽是x,面积是120平方厘米。

(4)商场进行促销活动,一种录音机原价192,现价只需x元,原价是现价的1.5倍。

4、列方程,解决问题。

(1)学校买来20米长的布,准备做16件儿童表演服。每件儿童表演服用布多少米?

(2)王老师买奖品,其中有42棵练习本,是日记本的3倍。日记本有多少本?

四、全课小结:

教师: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怎样列方程解决问题?

小结:列方程解决,关键是要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根据等量关系式假设未知数为x,然后再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加减乘除计算问题

例3:解:设警戒水位是x米。

警戒水位+超出水位=今日水位

x+0.64=14.14

x+0.64-0.64=14.14-0.64

x=13.5

答:警戒水位13.5米。

例4:解;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每分钟滴的水×30=半小时滴的水

1.8kg=1800g

30x=1800

30x÷30=1800÷30

x=600

答:每分钟浪费600克水。

课后反思:

3.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三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使学生体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除以整数(一)--商大于1

单位:城南中心校

备课人:李培东

教学内容:P16例1、做一做,P19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的: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2400÷4= 2240÷4= 224÷4=

二、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生: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追问:24表示什么?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问:和前面准备题中的224除以4相比,224除以4和它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34.5÷15

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小数除以整数

例1:22.4÷4=5.6(千米)

答:每周应跑5.6千米

--

0

第二课时

课题:小数除以整数(二)--商小于1

单位:城南中心校

备课人:李培东

教学内容:P17例2、例3、做一做,P18例4、做一做,P19-20练习三第3-11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被除数比除数小时,不够商1,要先在商的个位上写0占位;理解被除数末位有余数时,可以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3、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商小于1时,计算中比较特殊的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22.4÷4(2)21.45÷15

教师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新课

1、教学例2:

上节课我们知道王鹏平均每周跑5.6千米,那他每天跑多少千米呢?这道题该如何列式?

问:你为什么要除以7,题目里并没有出现“7”?

原来“7”这个条件隐藏在题目中,我们要仔细读题才能发现.

尝试用例1的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不够商1,那商几呢?为什么要商0?(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0”,用0来占位。)

强调:点上小数点后接着算.

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2.4÷37.2÷9

学生做完后,教师问: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2、教学例3: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当学生计算到12除6时,教师提问:接下来怎么除?请同学们想一想。

引导学生说出:12除6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以后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在6的右面添上0看成60个十分之一再除。

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试。

在计算中遇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时该怎么办?

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的依据是什么?

3、做教科书第17页的做一做。

4、教学例4:想一想,前面几例小数除以整数是怎样计算的?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整数部分不够商1怎么办?如果有余数怎么办?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1)小数除以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3)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再除;(4)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师:怎样验算上面的小数除法呢?(用乘法验算)自己试一试。

5、P18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

1、说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被除数比除数小时,计算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作业:P19第4题,P20第8、11题。

五、作业:P19第3、5、6题,P20第7、9、10题。

板书设计:小数除以整数

例2:5.6÷7=0.8(千米)

答:他每天跑0.8千米

0

例3:1.8÷12=0.15(千米/分)

4.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四

○教材的编排:

1. 例题的设计与原义教教材相同。

2. 没有安排对商不变性质的复习(前面练习中安排了)。

3. 没有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不再进行总结概括。

○具体的教学内容:

1.例5

(1)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由编“中国结”的情境引入。

(2)用“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突出讨论的重点,用学生的话点明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3)用虚线框的图示呈现了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使除数变成整数的过程。之后出示简便的写法。

(4)教学前可先复习商不变性质。

2.例6及“做一做”

(1) 教学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的情况。

(2)用学生提问“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怎么办?”引起思考。并通过虚线框里的图示说明在把除数变成整数小数点要向右移动两位,而被除数12.6只有一位小数,要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

(3)“做一做”第2题,呈现了小数除法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两种错误,通过纠正错误,明确计算小数除法要注意的问题。

(4)到这里小数除法的教学基本完成,可以引导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小结。小结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加以提炼。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小数除法总结出三个步骤:

一看: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商的近似数

○教材编排的变化:

1. 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商的近似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呈现用计算器计算,符合生活实际,减轻学生计算负担。

○具体的教学内容:

1.例7

(1)通过买羽毛球的情景,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除法除不尽的情况,可根据需要取商的近似数。

(2)呈现用计算器算比较复杂的小数除法,把重点放在如何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上。

2.练习四

第3题,通过小数点在被除数和除数中位置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商的变化规律。

第7题,可提很多数学问题,如“一共有多少位学生”“一共要花多少钱”“每个学生一共要准备多少钱”等。

第9题,题中隐含了“上半年是6个月”“第二季度有3个月”等中间条件,综合性比较强。

第12题,需要应用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根据等号右边得数与左边已知数大小比较,来判断该填什么运算符号。

思考题的解法比较多,①看12.5元中包含多少个2.5元,由12.5÷2.5=5中,可知停车时间是1+(5-1)×0.5=3(时);②用总钱数减去2.5元后,再看剩下的钱包含多少个2.5元,就有多少个0.5小时,再用这个时间加上1小时。

循环小数

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是教学的难点。

○教材编排的变化: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要学习的内容。

2. 体现学生观察、思考、探索商的规律的过程。

3. 体现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如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的两种情况,从而引出有限小数、循环小数的概念。)

○具体的教学内容:

1.例8

教学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

2.例9

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出现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3.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结合小数除法的学习,安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例10

1.包括“用计算器计算--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商”三部分。其中商的规律是: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如

1÷11=0.0909…的循环节是09,

2÷11=0.1818…的循环节是18,

3÷11=0.2727…的循环节是27,

4÷11=0.3636…的循环节是36

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直接填出下面一组题的商。

2.教学建议:①让学生经历的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即观察、对比、分析的过程,要给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②可以采用先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③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商后,要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让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练习五

第1题,如果商是循环小数的,只要除到出现两个循环节时就可以了。

第2题,用计算器计算除法时,当商是无限小数时,有的计算器会自动将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位数,比如9.4÷6计算器上显示的商为1.5666667,是个近似数。由于这道题使用的是等号,所以需要学生把近似数“还原”为循环小数。

第6*题,与以前学的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但比较时要把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进行还原,如比较1.○1.233时,要先把1.“还原”为1.232323…再和1.233进行比较。

解决问题

这里安排了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例11)和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问题(例12)。

1.例11及“做一做”

(1)需要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例如,220.5千克奶,既与3头奶牛有关系,也与一周(7天)产奶时间有关系,这类问题的应用比较广泛。

(2)题中“7天”这个条件通过“上周”这个词隐藏了起来。

(3)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两个学生的思路、解题过程都没有完全呈现,让学生自己参与完成。

(5)“做一做”的题目,在解决问题中不但要用到小数除法,还要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

(6)教学建议:①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采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提示,比如问学生“能一步算出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吗”,“如果不能,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也可通过线段图形象地表示数量关系。②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不能要求每个同学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

2.例12及“做一做”

(1)安排了两道小题,分别教学: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根据实际用“进一法”(第1小题)和“去尾法”(第2小题)取商的近似值。

(2)两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由于要求的瓶子数和礼品盒数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计算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

(3)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4)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进一法”“去尾法”这些概念,只要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掌握这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就行了。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进一法”或“去尾法”,感受这些方法的现实意义。

3.练习六

第5、6、7题都是取商的近似值,第6题用到“去尾法”,第7题用到“进一法”。

第8题,需要两步计算解答,最后的结果需用“去尾法”取近似值,另外“8本相册”对于解答“孙老师还可以买几枝钢笔?”是多余条件。

第9题,注意:①橙子粉瓶上隐藏了450克这个条件;②在计算450÷16时就要遇到取商的近似值,然后再用取的近似值与9相乘。

第10题,按一般的分析解法为:6.3÷10000÷7×50000×31,由于出现的小数位数太多,可以这样想,50000平方米是10000平方米的5倍,10000平方米每天可以吸收6.3÷7=0.9(吨)二氧化碳,50000平方米8月份可以吸收0.9×5×31=139.5(吨)二氧化碳。不仅使解题过程变得简单,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理和复习

1.第1题,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2.第2题,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的解决问题既要用到小数除法,又要取商的近似值,综合性比较强,所以单列出来复习。

3.练习七

第4题,注意分清哪个是刘大伯,哪个是李大伯。通过题中刘大伯取得第一名和图中挂有奖牌的方式来说明图中左边的人物就是刘大伯,右边的老人比左边的老人多跑了2分钟,显然不是第一名,因此这个人就应该是李大伯。

第6*题,解答思路是先想正确商是多少。题中说“由于小数点向右点错了一位,结果得24.6”,那么正确的商应是2.46。再用被除数3.69除以商2.46,得到除数是1.5。

(五)教学建议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

本单元内容与旧知识联系十分紧密。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说明的。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因此,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除法的重点是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要涉及数的含义。如,22.4÷4=5.6

5.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五

1、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2、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4、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双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过程: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3.2÷1.6= 0.46÷0.2= 19×0.8= 2.8÷0.07=

2.4÷30= 0.36÷0.3= 0.7×1.4= 5÷2.5=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红星食品厂3个车间九月份共加工月饼9495千克,平均每个车间加工月饼多少千克?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学习例11:

出示例11:

(1)读题、审题,理解理意。

(2)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3)独立解题

(4)汇报做题方法

(5)小结解题方法:

分析应用题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

2.学习例12:

(1)出示第(1)题:

(2)学生独立解题。

(3)2.5÷0.4=6.25(个),需要6.25个瓶子,但瓶子数应当是整数,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是多少个瓶子?(6个)

但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来求近似数,也就是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都要往整数部分进一。

【小结】怎样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 书P32做一做

2. 书P33做一做

3. 书P34第1题

4. 书P35第6题

【提高练习】

5. 书P34第2题

6. 书P34第3题

7. 书P35第7题

8. 书P35第8题

【拓展练习】

9.书P35第9题

10.书P35第10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 怎样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书P34第4题

2书P34第5题

教学反思:其实有关解决总是的思路分析,  学生早在三、四年级就已经掌握,因此本课对成绩较好的同学而言是计算的巩固练习课,但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则是一大难点。因为条件较多,分析起来的中间问题较多,且例题、做一做及课后练习的数量关系各不相同,只有学生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才能列式解答,所以教师要尤其关注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

本课内容能真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使他们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是一种意义重大的课。

为使其意义突显,我在课上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进一法”与“去尾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还以此为周记题材,让同学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今天所学去灵活判断。

困惑:练习六第9题到底是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或“去尾法”?用四舍五入法的同学认为问题是求“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方糖”;用去尾法的同学认为条件中指明“每冲一杯需要16克橙子粉”,所以不足16克橙子粉就无法冲一杯;用进一法的同学认为条件中指明“冲完这瓶橙子粉”,所以即使还有剩余也必须冲完。但到底用哪种更合理,更符合题目要求呢?

练习六第10题学生出现两种解法:

解法一:50000/10000*6.3*4=126(吨);这种解法是将一个月看成四周,求的是8月份这片森林“大约”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解法二:50000/10000*(6.3/7)*31=139.5(吨)。这种做法则是先求出一天可吸收的二氧化碳,再求31天共可以吸收的二氧化碳。

6.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六

第一课时

西河小学    卢丰强

教学内容:课本P111-P113例1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32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1号、12号等等)。当老师点某个同学姓名时,如果不叫姓名,又叫什么呢?(学号)

师:因此可以看出,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邮政编码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师: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

(课件出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要求生仔细观察、讨论。

师: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相互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

形统一结论: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师:大家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①师生共同学习课本P113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师出示课件,依次展示: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什么?(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什么?(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什么?(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什么?(投递局、所)

②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三、课堂练习:

1、说说自己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车牌号、电话号码、门牌号、书号等等。)

3、介绍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或父母亲的手机号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编排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搜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编码。

2、预习114 115内容

西河小学  卢丰强

小学数学 五年级上册 7数学广角

第二课时

西河小学   李玉亭

教学内容:课本P114~P115例2、例3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

1、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3、师准备一张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到银行开户储蓄过吗?(去过)刚开户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同学们坐飞机出境旅游过吗?坐飞机出境旅游也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二、 学习新知:

1、课件展示一张身份证,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等)。

2、师生共同讨论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1)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中间八位是他的生日;倒数第二位的数字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双数表示女。)

(2)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前六位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县)”;倒数三、四位表示乡镇、街道;最后一位是校验码。)

(3)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3、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编排的,你能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学生试着编一下)

再与你抄写的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从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讨论,加深理解。)

4、学习例3。

师: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① 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

师生小结: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②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③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生学号的编排方法,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作用。

二、 巩固练习:

1、完成P115的做一做。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编码中的每个数字的意义。

三、 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知识?

五、作业:

到图书室去了解一下图书管理员是怎样给众多的图书编码的?

西河小学   李玉亭

小学数学  五年级上册  7数学广角

第三课时

西河小学    翟淑斌

教学内容:课本116页 例4,练习二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课前收集信息在课上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的作用,了解一些常见编码各部分的组成,以及每部分分别用怎样的数字来表示,并能简单的运用其中的规律来给图书进行编号。

2、使学生在搜索信息、编写号码的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会资源共享,

更好的探索数学知识。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真正激起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并激

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利用规律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编码,运用学到的知识给班级图书编号。

教具准备:

课件、课前调查的一些数字编码的含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师:前面两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编码,了解了其中各个数字所表达的含义。下面复习一下。

2、说一说:邮政编码编码 255161 的含义;身份证号 370302198507184523 的含义。

我们自编的你的学号的意义,如1231。

指名口答,全班学生订正,进一步理解数字编码的意义和好处,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课件出示116页情境图)师:小红来到图书馆,想借一本安徒生的童话书,可是图书馆的书太多,她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正在着急,图书馆的阿姨帮了她的忙,很快找到了小红需要的书。你知道图书馆阿姨是怎样快速找到图书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适当提示,得出:为了快速、方便的查找到所需要的图书,人们将图书分类放置,编上号码,贴上标签。

师:图书馆里有成千上万本图书,为了便于查询和统计,需要给图书编个号,即图书检索号,通常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进行编码,如果熟悉了图书的分类和检索方法后,就可以快速、便捷地查阅自己需要的书了。

二、小组合作,探究设计。

1、谈话讨论:

师:我们班上有一个图书角,同学们捐了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找图书,我们应该做什么?

生答出:给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目录,便于大家查书。

师:给图书编码,需要反映哪些信息?

生议论,得出:书的类别、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同一类书的顺序号,等等。

师:我们图书角的书相对少一些,如何编号更合理些?

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编号反映 类别、作者、书名、捐书人等(教师板书)。

2、合作设计: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课件出示课本117页表格,并发给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小组合作,完成“图书角”图书的目录登记。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学情。

3、展示作品,汇报交流。

师指各个小组,派代表到教室前面展示目录登记单。

(如:A01001(35):A表示童话类,01表示作者安徒生,001表示书名《海的女儿》,35表示本班35号同学捐的书。

B0(27):B表示科幻类,02表示作者凡尔纳,003表示书名《海底两万里》,27表示本班27号同学捐的书。)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讨论,或进行适当的点评。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118-119页 练习二十四。

1、长途电话区号及电话号码各数字的意义。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师课件展示全国部分大城市的区号及我省部分地市的区号,让学生简要了解。

2、从车牌号看出哪些信息?

讨论说明练习中车牌的信息。师课件出示本地的几个车牌,(旧式、新式各一至二个),师生讨论其中含有的信息,明确:车牌的唯一性。

3、看课本后面的书号,了解其中的信息。也可再看其它课本后面的书号,加深印象。

4、给楼房的每个房间编号。先小组讨论,然后每组写出编号,集体订正,确定统一的编号方法。(如:085302)

5、展示、了解:生活中处处可见编码的应用。师生讨论,举例说明。

四、全课总结:

1、课件示:谈一谈上完今天这节课后的收获。

(先讨论一下,再指小组派代表回答。)

2、师总结: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数字编码。我们只是了解了一些最常用常见的号码,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号码,如:考试号、商品编号、银行卡号等等。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深入调查研究。

板书设计:

数字与编码(三)

图书馆检索号:字母   表示   书的种类

I242-47: 数字   表示   书的序号(出版日期、作者等)

五(1)图书角:

类别     作者     书次号     捐书人

A        01        001      (35)

7.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知识重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板书以及PPT电子幻灯片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我们要购买商品需要什么呢?(钱),世界不同的国家发行了不同的货币,比如英国使用的是英镑,美国使用的是人民币,那么我们中国使用的是什么币?(人民币),谁知道现行的第5套人民币有哪些不同的币值呢?(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1角)

教学过程

购买不同的商品,我们要付不同的钱数。现在请同学们看电视机(出示PPT)

【例1】

现在图片中出现了售货员在卖风筝,请观察有几种风筝,价格分别又是多少?

(1) 学生: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 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①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②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③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新授】例1

第③用乘法计算是怎么算的呢?3.5乘3是一个小数乘整数的计算,今年我们就来《小数乘整数》(并且板书)

提示:我们学过整数乘整数,没有学过小数乘整数,那我们能不能把这一题改成整数乘整数呢?

3.5×3,应该改哪个数?(改3.5)

怎么把3.5改成整数,为什么这么改?(先让学生想,如果学生想不出,提示3.5是表示3.5元,也就是多少角?)

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练习】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例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使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变成72,积也随着扩大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1/100。(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课堂练习P3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是一步积(侧重对比)

第2题是要注意2.3×12是计算过程有两步积,最后在算两次积的和。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本课作业 《一课3练》第1课

课后追记

小数乘小数,主要是先把小数扩大后当成整数来进行乘法计算,得到积后又缩小回去,这里要注意的是,小数乘法要末位对齐,而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有部分学生在乘法中也小数点对齐的错误)

第2课时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 小数乘小数(P4~5页的例3和例4、“做一做”,练习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知识重点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 【新授】出示例3图: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破了,现在我们需要重新配一块同样大小的玻璃,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

怎么列式?(板书:0.8×1.2)

(1)师:0.8×1.2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小数乘小数应该如果计算呢?(上节科我们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现在这题是否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呢?)请你们尝试列竖式计算。

(2)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因数1.2扩大到它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因数0.8扩大到它的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到它的。

(3)观察一下0.8×1.2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4)、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先把小数当成整数来计算,得出结果后,在根据因数小数位数,给积点小数点。

【课堂练习】P4做一做,做前先判断积是几位小数。

【新授】(A)板书出示6.7×3,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想一想,这题小数乘法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总结归纳后,老师在总结。

(B)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情况

板书:0.56×0.04,这题根据刚刚大家得出的结论,积应该是几位小数?(4位),请同学们竖式计算。

结果学生将小数按整数计算出来的积是三位整数,出现了小数位数不够的情况,老师放手让学生讨论,积的小数点应该如何点?点在什么地方?

最后看书。

【课堂练习】P5做一做,做前先判断积是几位小数,遇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该怎么点小数点?

课堂练习P4做一做,做前先判断积是几位小数。

(2)P5做一做,做前先判断积是几位小数,遇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该怎么点小数点?

(3) P8第7题

(4) P7第4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单击此处输入课堂小结]

本课作业 [单击此处输入本课作业]

课后追记

8.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八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38--43页观察物体

二、要点解析

1、知识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知识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

三、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的过程,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单个及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3、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的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可能是不同的。

4、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5、在拼摆、观察等数学活动中,提高推理能力、发展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会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立体图形,辨认形状。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观察物体的形状。

四、策略实施

1、注重数学活动

本单元教学有大量的观察、搭拼等活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充分利用实物,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经历观察、猜想、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强化数学思维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要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教材的体例编排正式体现了这一特点,有物体到图形逐步抽象;内容的呈现也是由整体到部分。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资源。教师要通过学生眼看----脑想----心记----口说----手做亲历知识形成过程。

五、共性点击

1、站在任意位置最多能看到长方体三个面

2、观察立体图形时,视线要垂直于所要观察的平面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新授课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五: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

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

也是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教材分析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新课程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数与代数”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先有量,再有数,从量到数是人类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并由此产生了算数的理论。随着生产的发展,用数来表达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就显得无能为力。于是必然引起数学史上的第二次抽象,即用字母表示数。有了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方程出现了,数学中的定理、性质、定律、法则、运算定律等也能用字母公式简洁表达出来。采用字母表示数摆脱了使用具体数字研究问题的局限,提供了揭示数量关系一般性的可能,有助于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在探索事物的表达方法、解题思想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由此揭开了代数篇章。本章的学习,正是由算数向代数过渡的桥梁。作为算数向代数的承上启下的转折,本章的学习将引领学生的思维经历第二次数学认识的抽象,作用重大。

本章的研究重点-----含有字母的式子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之一,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世界,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二、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1、抽象性。

用字母表示数,本身具有强烈的抽象性。习惯了运用数来描述来计算的小学生,在初步接触本章学习时,往往感到很难理解研究的对象,尤其容易混淆字母与数之间的关系。比如3米有多长,1小时是多久,学生有具体的认识,而对a米,t小时就很难把握和认识。又比如,对用字母表示数的任意性特点,用字母表示数时的取值限制性特点,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对确定性特点,用字母表示数的规范性特点等等,要求具体情景具体分析,学生会感觉枯燥抽象。

2、符号化思想。

法国数学家韦达被西方称为“代数学之父”,在他的成名作《分析入门》一书里,把代数看作一门完全符号化的科学。作为数学符号系统中的元素符号,字母早在低段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用字母指代图形的边,用字母表达式来概括四则运算定律。对于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有比较初步的感受。用字母表示数,作为今后学习的用字母表示代数式的基础,再向上学习,即是符号表意思想。那么,本章的学习除了引导学生对字母这种符号在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时,进一步体会符号的简洁易记的特点外,还要明确的教会学生使用这些符号和表达式描述数量关系,进行表达、交流与解决问题。

3、情境与模型

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需要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活动来实现。教材的编写也注重了情景的创设。在学习含有字母的式子时,教材创设了年龄关系的情景,比年龄,探究年龄关系,从具体的数量变化中,发现数量之间内在的本质关系没变,从而使用字母来描述数量关系,构建数学表达式。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可组织大量的现实情景来引领学生体会字母表达式描述数量关系的科学性。比如,猜身高,比速度,求发行量等等。

三、学生的学情

用字母表示数,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在中低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用字母表示图形的边,比较熟练的使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计算公式。在已有的生活经验里,学生也接触到字母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有初步的体会。对于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也已经熟练掌握并且记忆深刻。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第一次接触用非具象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的数量,对他们仍然是一种挑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尤其,学生已经习惯于一般常用的加减乘除号,并习惯了以往的书写算式的顺序和方式,在接受字母公式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表现方式时,受已有知识经验的负迁移影响,学生不太适应。比如: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数字与字母之间乘号略写时的规定,字母或数字与括号相乘时的书写规定。以及关于带单位的代数式的书写格式的规定等。比如a米与(a+b)米的区别。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学习中,熟练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2、掌握常见数量关系的字母表示方法,会有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3、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符号化意识,培养初步的创造意识,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也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一)

教学内容:教材P44-P46例1-例3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2)、(3)小题

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二、新授:

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b或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学生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书P45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请一生板演)

a×b=b×a(a×b)×c=a×(b×c)

可以写成:ab=ba或ab=ba(ab)c=a(bc)或(ab)c=a(bc)

(a+b)×c=a×c+b×c

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3(1):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问:(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师强调:a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xm×m0.1×0.1a×63×nχ×8a×c

教学例3(2):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2题。

要求:第1题在书上完成。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练习十:第1-3题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用字母表示数(一)

乘法交换律:a×b=b×aS=a×aC=a×4

可以写成:ab=ba或ab=baS=a2C=4a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二)

教学内容:教材P47-P48例4做一做,练习十第4-6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2×3a×714+ba÷7a×a5-x0.6×0.6

二、新授。

1、教学例4(1):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爸爸比小红大30岁。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a+3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把算式和

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3、教学例4(2):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4、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3、独立解答P49第4题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四、作业:1、独立完成P50第5题

2、独立完成P50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u=t=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即:S=ut=150×30=4500(注:这里求出来的值不带单位名称)

板书:用字母表示数(二)

例4(1):例4(2):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6a

法2:a+30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6a=6×15=90

a=30=11+30=45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三)

教学内容:练习课,教材P51-P52练习十第7-13题

教学目的:1、能较熟练的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数量。。

3、会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熟炼地运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1)a+a=()a×a=()

(2)当a=5时,2a=(),a的平方=()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1)30x(2)30x+a(3)a-30x

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独立解答P51第7题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

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

2、讨论口答P51第8题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总分数。

3、分小组完成P51第9题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4、独立完成P52第10-12题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1、讨论P52第13题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abcs

×9

scba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第九册数学教案

双沟小学孔艳

9.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九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练习(练习十八5~10题)

教学要求:

1.是学生比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3.养成良好的审题、检验的习惯,提供正确率。

4、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答有关三角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三角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是        。

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

(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8米,高是1.5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2、练习十六2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6题: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两条虚线互相平行。)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⑴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搞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⑵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⑶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2.练习十六第7题

(1)    让学生尝试分。

(2)    展示学生的作业

可能有 : a、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只要把原三角形分成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它们的面积就必然相等。而要找这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只需把原三角形的某一边4等份,再将各分点与这边相对的顶点连接起来即可。

b、也可把原三角形先二等分,再把每一份分别二等分。

3、练习十六9*

让学生抓住涂色的三角形的底只有平行四边形底的一半,它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2,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48÷4

4.练习十六第3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求高?

让学生列方程解和算术方法解,算术方法176×2÷22,要让学生明确176×2是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六第8*题。

四、作业

练习十六第4、5题。

第3课  梯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1)操作学具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    旋转    平移    平形四边形。

(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①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

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10.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十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新授课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五: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

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也是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上一篇:教师个人评优申请书下一篇:采购工作季度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