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2024-06-27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共14篇)

1.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篇一

农业化肥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

摘要:本文综合评述了国内外在农业化肥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在控制农业化肥面源污染源方面要大力推广测土平衡施肥,挖掘有机肥源,确保有机肥的施用比例;在控制农业化肥流失方面要针对化肥地表和土体内迁移流失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化肥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以期能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作 者:张青松 刘飞 辉建春 朱雪梅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四川,雅安,625014期 刊:亚热带水土保持 Journal:SUBTROP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年,卷(期):,22(2)分类号:X592关键词:农业化肥 面源污染 现状 对策

2.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篇二

1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 化肥污染

为提高粮食产量,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上的化肥施用量快速增长,并呈逐年增加趋势[1](见图1)。2007年,我国化肥总用量为5 107.8万t,占世界化肥总用量的1/3,单位面积施用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

因为不合理施肥,我国明显存在着施肥量高和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据报道,我国化肥当年利用率平均为30%~35%,其中氮肥为30%~35%,磷肥为10%~25%,钾肥为35%~50%,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当年化肥(氮肥)利用率平均为50%~60%[2]。由于我国化肥的平均利用率低,未被利用的氮、磷元素一部分被土壤吸附,一部分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淋溶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中国每年有超过1 500万t的废氮流失到了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导致湖泊、池塘、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与我国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五大湖泊中,滇池、巢湖和太湖已严重富营养化,其他湖泊也趋于中等程度的富营养化阶段。尽管中国已加强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但各大江河和湖泊(水库)水质依然在不断恶化。《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水库)中,呈富营养状态的湖泊(水库)占46.2%。

1.2 农药污染

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药使用国,农药同样存在着严重的过度施用问题。2007年,我国农药(成药)的施用量为162.28万t,平均施用量高达13.33kg/hm2。由于农药的本身特性以及使用方式不合理,真正被作物利用的只有10%,其余80%~9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土壤、水体、空气中,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由于农药本身不易被阳光和微生物分解,对酸和热稳定,不易挥发且难溶于水,残留时间很长,尤其在黏土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残留性更大,每年进入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量及衍生物含量不断累积,严重污染了土壤环境。据2006年报道,全国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达906.67万hm2[3]。由于土壤中的一部分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进而对水体造成污染,因此农药对受纳水体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来讲,不同水体遭受农药污染的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农田水、田沟水、径流水、塘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自来水、深层地下水、海水。1999年,曲格平在其著作中提到全世界生产了约150万t滴滴涕,仍然有100万t左右残留在海水中[4]。仅此一种农药在海水中的残留就有百万吨之巨,所有水体中的各类农药残留累加起来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1.3 畜禽粪便污染

近几年,我国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到2008年末,生猪、肉牛、羊、奶牛、肉鸡和蛋鸡的规模化程度分别达到了56.0%,38.0%,44.6%,36.1%,81.6%和76.9%。由于我国发展集约化养殖业的时间比较短,粪便等污染物收集处理能力、资源化装备水平较差,畜禽粪便及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畜禽粪便问题日益成为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诱因之一。

据环境保护部统计,畜禽粪污的有机污染负荷(COD)早已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总和。1999年,我国畜禽废弃物排放总量就达到了19亿t,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仅污水中COD一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就高达7 118万t,远远超过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总和。2005年,全国的畜禽废弃物排放总量跃升到25亿t;2006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更是高达27.5亿t,折合COD总量约为1亿t;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畜禽粪便排放量将达到45亿t。目前,由于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相应的污染收集处理能力,大部分高浓度的畜禽养殖粪便随同污水未经处理即排入江河湖泊中,造成了非常广泛的农业面源污染。例如,在黄浦江流域中,禽畜粪便中COD、总磷、总氮等污染占全流域污染物总负荷的36%以上[5]。

2 防治对策

2.1 加强环境立法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法律法规要先行。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现有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二是尽快完善中国的环境法律体系,通过立法明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强化面源污染防治的法律责任,使面源污染防治法律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国家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出台新的化肥、农药管理和使用法律法规;加快制订和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积极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2.2 推进政策引导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农民应该是主力军。要积极开展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让农民知道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原因,认识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于农业环境安全的重大意义。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地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逐步让农民树立起农业资源的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

2.3 强化技术支撑

一是推广科学施肥技术。通过宣传培训、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增强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改传统的经验施肥为配方施肥、精确施肥。农技部门和技术人员要在土壤测试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效应,科学指导农民肥料的施用数量、养分配比、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施用量,降低肥料流失和挥发,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二是加强农业病虫害的预警和综合防治。农业植保部门要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重大病虫发生动态的调查和监测。全面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准确发布病虫预报,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积极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指导农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物理控害技术,帮助农民科学制订用药方案,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三是积极摸索畜禽养殖和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适合不同养殖规模的畜禽养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不断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水平。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情况推广一些较为成熟的粪便综合利用模式,使畜禽粪便变废为宝,减少畜禽粪便的排放,减轻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四是加速绿色环保农业技术和投入品的研发。推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研究开发绿色环保型农业投入品的产业化技术;大力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投入品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防治。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从化肥、农药和畜禽粪便等方面简述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阎宗彪,乔生.测土施肥与肥料创新[J].中国农资,2006(6):56-57.

[3]张红宇.我国农业多功能定位的调整与拓展——对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理念的一种解释[N].中国经济时报,2006-3-23(4).

[4]曲格平.环境保护知识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3.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篇三

摘 要:近年来,麻栗坡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村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饮水与食物安全,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就麻栗坡县目前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危害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控制措施。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1-69-2

0 引言

麻栗坡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全县国土面积为2334平方公里,实有耕地面积282627亩。全县辖11个乡(镇)93个行政村,1925个村民小组。2014年底总人口279078人,其中农业人口242436人,农户总数68141户。2014年,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02万亩,生猪存栏34.2万头,大牲畜存栏15.2万头(匹),山羊存栏2.3万只,家禽存栏125万只。全县农业产值达到82697万元,畜牧业产值80247万元,渔业产值11310万元。

近年来,全县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特别经过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201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742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76元,人均有良386公斤,农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随着全县农业经济发展,农业面源污染也在加剧,人们通过大量使用农业投入品增加土地产出,危及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为此,要为改善农村环境,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是麻栗坡县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1 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和特征

所谓面源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的一种污染类型。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及产生的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2 麻栗坡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近年来,麻栗坡县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采取多种措施,统筹城乡发展,尤其是农村户用沼气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高稳产农田等项目实施,极大地推进了农村环境保护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了较大发展。然而,随着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面源污染也不断加剧,主要体现在化肥、农药、农膜、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生活垃圾七个方面的污染。

2.1 化肥污染加剧

近年来,麻栗坡县化肥污染不断加剧。

一是因为种植面积大幅度增长,导致化肥使用量巨增。根据农科局统计资料,全县“十二五”期间各年化肥使用量分别为:2011年12809吨、2012年13904吨、2013年15609吨、2014年17278吨、2015年18980吨,整个“十二五”期间每年化肥使用量在以1000-2000吨速度递增,而全县耕地面积仅282627亩,种植面积扩大只能是多次轮作,同样耕地面积化肥用量逐年增加,污染自然不断加剧。

二是因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烤烟、咖啡、茶叶、香蕉、蔬菜、三七等用肥量大的作物,导致单位用肥量增加。比如香蕉、三七化肥用量是玉米、水稻等常规作物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三是因为麻栗坡县常年发生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导致作物长势偏差,农户只能多施化肥来促进作物长势,达到增产高产的目的。

2.2 农药污染严重

近年来,麻栗坡县常年发生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粮食作物、水果、蔬菜等病虫害的频发。2014年全县的农药使用量为160吨,单位施用量111.6克/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农药的大量、大面积使用,已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由此威胁着人畜的安全。

其主要表现:

一是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蔬菜、水果等初级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特别夏、秋两季更加严重。2014年全县共开展蔬菜、水果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31批40个品种1328个样品,其中有108个样品超标,超标率为8.1%。

2.3 农膜污染加剧

农户为了土地保墒,大量使用农膜,生产结束后又不及时进行捡拾回收,造成“白色垃圾”,造成环境和土地污染。根据污染源普查数据,2014年全县农膜用量822.5吨,只有约25吨回收处理,每年高达797.5吨农膜碎片残存于田间地头,残膜率达97%。这些残存于田间地头的农膜碎片(残膜)进入土壤后,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改变土壤物理性质,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生长及水分吸收,导致农作物减产。以小麦为例,每亩地残留2.5公斤,小麦亩产将减少7%,如果连续使用5年,每亩地将残留12.5公斤,小麦亩产就减少约25%。大量残留地膜难以降解,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将带来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严重污染农业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

3 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分析

3.1 农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农业环保社会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农业生产的加剧,使农民忽视农业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难以顾及环境污染。

3.2 管理职能的不完善

现在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只是宣传、教育,保护效果很不理想。农业环境的污染工作涉及很多部门,部门之间职责交叉,经常出现扯皮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

4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建议

4.1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机制

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乡镇党委、政府要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工作日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将环境保护列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自治机制,促进村民加强环境自治。调动县、乡、村的积极性,推广垃圾“村收集、乡集中、县处理”模式,分级分类管理,不断增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效能。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继续实施农村小康环保,将长期治理和阶段性重点推进相结合,全面实施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提升农业污染防治水平,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4.2 加大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科学回收处理农作物秸杆资源

全县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超过10万吨,可收集利用超过9万吨。目前,只有约2.1万吨被当作肥料、饲料利用,仅占22%。其余的作物秸杆堆放在田间地头或随意抛弃,日晒、雨淋、沤泡引起腐烂,产生污水,给土壤、水体、空气带来污染。甚至部分农户随意焚烧秸秆,对空气污染更加严重。因此,要加大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利用,变废为宝,科学防治农作物秸秆对环境造成污染。

4.3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指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规律、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确定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从而达到少施化肥并增产的施肥技术。“十二五”以来,云南省农业厅、财政厅将麻栗坡县列为中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补贴县,在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和支持,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至2014年共实施测土配方施肥96万亩,减少不合理施肥量(纯量)3441.3吨,同时使农作物增产1212.9万公斤,为全县农民节本增效413.9万元,平均每亩节本增效36.11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效解决过量施肥和施肥比例不合理问题,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投入成本,减少养分流失,有效减少施用化肥带来的面源污染。由此,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科学、先进的施肥技术,指导农户科学、合理使用化肥,降低化肥施用强度,减少化肥用量,能有效控制使用化肥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5 总结

因此,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同时,应加强农业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等知识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环境保护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意识,只有农民群众的认识提高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徐润生,孔国添,李广豪.佛山市南海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7(1):72-73.

4.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篇四

关键词:农业污染 来源:《福建农业科技》2011年 第3期 发布时间:

2011-08-10

许 静1 陈永快1 曹志全1 邹 晖2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干部培训中心

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作为农业和人口大国,中国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过去50多年中,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包括化肥、农药投入的增加,耕作方式的改进,大棚温室面积的增加。然而,伴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重。据调查,我国是世界上农药、化肥使用最多的国家之一,农事过程中农药、化肥残留污染已经扩散到农田、湖泊、河流的各个地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系统。生产中的化肥残留和薄膜残留,也致使土壤板结硬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环境污染的程度已经影响到农田、水域和土地的持续生产能力。

当前,世界各国对农业面源污染都十分重视,为应对污染,都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尤其,欧美国家很早就意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果取了包括政策、技术、市场调控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来缓解这个问题。

我国面源污染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已经在面源污染负荷模型计算与评价、GIS技术模拟、工程技术控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面源污染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我国面源污染面积和污染程度都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境地,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或超强度利用。面源污染的控制,已经关系到农业及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对面源污染研究也由零散治理逐渐向综合集成转变,人们更加重视流域面源污染的控制措施及其效果研究,提出了土地结构优化利用、设置植被过滤带、建设和保护湿地,以及很多不同类型的面源污染控制措施与对策。面源污染将日趋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保护环境和资源成为各国农业发展的现实目标。本文在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建议,将有利于我省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我省的农业面源污染也日益严重,农业面源沔染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为土壤污染,包括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硝酸盐、亚硝酸盐残留等。其次,表现为水环境的污染,包括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重金属污染。第三,表现为畜牧业排泄物及种植业废料污染。第四,表现为固体不可降解垃圾污染,如塑料地膜的“白色污染”等。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以及硝酸盐、亚硝酸盐残留

现代农业的化肥、农药的大规模使用,给土壤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研究表明我省耕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和硝酸盐残留。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农业污染的一个主要方面,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土壤重金属通过生物链的富集作用后,最终进入食物和人体中,给人类健康造成影响。调查显示,我省多个地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2005年,黄功标对全省23个城市46个蔬菜基地土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1 4个调查土样重金属含量超标,超标率为26.4%,其重金属含量超标污染因子依次为Hg、Cr、Pb。2003年,郭义龙对漳州市的土壤重金属调查和评价指出,漳州市农业土壤重金属中的Hg、As、Cd、Pb含量高于背景值1~4倍,其中Hg和As为高污染元素。按土壤类型划分,水稻土重金属含量高于赤红壤(Hg除外),按土地利用方式划分,水田>菜地>果园,污染源以农业污染为主。2007年,林芗华对漳州部分菜园土进行调查显示,部分菜园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单项污染指数的顺序为Cd>Hg>Pb>Cr>As,污染重金属元素主要为Cd、Pb、Hg,其中Cd、Hg为中度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但影响菜园土,还影响到其他类型土壤,如福建省莆田市枇杷园土壤的Cd和Zn达到重度污染水平。福建林竹土壤的1 56个样品,重金属轻中度污染的达到5.77%。闽东等沿海滩涂的土壤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土壤化肥的过度使用,尤其氮肥的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及作物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过量累积。硝酸盐的累积对作物本身影响较小,但对人体影响较大,因为进入人体后经细菌作用形成亚硝酸盐,使血红蛋白的低价铁变为高价铁,而失去应有的功能,亚硝酸盐也会和次级胺物质结合形成致癌物质。同时,亚硝酸盐还是造成土壤氮肥淋溶损失的重要原因,导致封闭或半封闭水域的富蕾养化和半营养化。研究显示,我省土壤和蔬菜存在不同程度的硝酸盐、亚硝酸盐残留,黄东风、高树芳等在2000年、2003年对福州市郊的蔬菜进行了硝酸盐含量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福州市郊蔬菜硝酸盐残留严重,尤其是叶菜类和根茎类蔬菜。2009年,邱孝煊等的研究显示,福州市郊16种蔬菜的硝酸盐含量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上限的2.76倍。

1.2 水体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

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和养殖废弃物不当排放,不仅污染了土壤,也污染了我省的河流、近海和水库等水域。2008年《福建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省1 2条主要河流水系I~Ⅲ类水质所占比例为94.4%,全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8.1%。对福建省9大湖泊以及福州西湖、厦门贫笃湖的调查显示,其I~Ⅲ水质比例从2002年的77.8%下降到2008年60.0%以下,Ⅳ、V类的比例则不断提升,其中龙岩棉花滩水库、泉州惠女水库、泉州山美水库、福州山仔水库和东张水库水质未能达到相应的水域功能标准。以湖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福州西湖和泉州惠女水库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宁德古田水库为贫营养状态,其余湖库均为中营养状态。

长期农药、他肥的大量使用,养殖废弃物无处理排放及工业三废排放等原因,造成我省部分区域的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严重。以流经龙岩、漳州、厦门的九龙江为例,全流域畜禽类养殖污染年排放量(以猪粪当量计)达397.9万t,CODcr年排放量为15.7万t,氨氮年排放量为2.5万t,年施肥量折N 14.6万t、P205 6.5万t,使局部流域水体受到污染和富营养化方东阳对莆田市东圳水库库区面源污染调查表明,过度、无序地开垦山地建果园和水土流失中的农家肥、化肥、农药以及居民生活生产污水、垃圾入库是造成水库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1.3 畜牧业排泄物及种植业废料污染

畜禽粪便无序、无处理排放是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因子。在某些地区畜禽污染物排放量甚至已超过居民生活、种植业、乡镇工业和餐饮业的污染物排放量,成为重要水源地及江、河、湖泊污染和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而随着养殖业不断集约化发展,一方面提高养殖效益和食品安全,另一方面则带来巨大的环境污染压力。如每公斤猪粪中含有83万个大肠杆菌、69万个肠球菌以及一定数量的寄生虫卵等。福建省2009年猪和牛的存栏数量分别达到1315.79万头和70.28万关(数据源自福建省统计年鉴),在某些县市畜牧养殖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如在南平某些县市的畜牧业产值占到大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因此,规模化畜牧养殖要配套进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争取零排放。

福建省是食用菌生产大省,主要食用菌产量从2000年的46万多t上升到2009年的72万多t(数据源自福建省统计年鉴),其下脚料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因子。食用菌废料又叫菌糠、菌渣,是栽培食用菌后的培养料。目前,食用菌废料无法做到定点堆放,只能沿公路堆放,或倾倒到河流内,或房前屋后乱堆乱放,造成交通堵塞、河道堵塞和环境污染,还影响到其他产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前,虽然采取了食用菌废料还田、集中堆放等措施,但由于技术不成熟,成本费用高,收效甚微。未及时处理随处堆放的废料,轻则造成对环境污染,重则导致病虫害蔓延。1.4 固体不可降解垃圾污染

农业生产中的固体不可降解垃圾主要为地膜及其他塑料制品,又称为“白色污染”。我省2009年,塑料地膜使用量达到5.84万t(数据源自福建省统计年鉴),其中绝大多数地膜使用后直接废弃于田间地头未回收处理。农膜属于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在土壤中难以降解,残留于土壤中会破坏耕层结构,影响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对农作物发育不利,即使降解也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危害人类健康。现有的塑料地膜和农业塑料制品降解难度大,降解周期长,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彻底降解。在城乡结合部位,由于城市蔬菜、花卉的需求大,许多农民都建立薄膜大棚或地膜来种植蔬菜、花卉。许多农膜都很容易破损,造成碎片残留,且不易回收。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t,残膜率达42%。农膜的大量使用固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给农田土壤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

2.1 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地膜

粮食安全保障的压力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要,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就成了必然。早在20世纪60~70年代,政府就以补贴的形式鼓励化肥生产企业的发展,国内化肥生产快速增长;80年代农材实施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上升,对化肥的需求量大增。过量使用化肥,超出了农学、环境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最佳施肥量。另外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的生产增加,也促进了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大幅提升,其使用量远远超出了果蔬的吸收利用限度,造成非点源污染高水平发生。

据统计,从200 1年以来,我省化肥年使用量(按折纯量计算)均在120万t左右,其中以2008年的农作物化肥施用量核算,为每公顷施肥量880kg,为当年国内平均水平的2倍多。2001~2009年,我省的农药使用量均在5万t以上,而且呈上升趋势,2009年我省农药的使用量达到5.78万t,为国内平均水平的2倍多。而研究显示,我国对氮肥的利用率为30%~35%,磷肥和钾肥分别为35%~50%和10%~15%,农药的利用率在20%以下,残留的化肥、农药则挥发到空气中或通过水体等形式污染土壤或者水体。另外,我省塑料地膜的使用量也从2000年的2.21万t,上升到2009年的5.84万t,多数地膜使用后残留在土壤中,未回收利用。

2.2 畜禽集约化养殖产生的排放污染

我省畜禽养殖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畜禽养殖业由衣民个体饲养逐步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由于饲养方式、养殖规模和分布区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畜禽养殖业造成环境污染总量、污染程度和分布区域也随之变化。畜禽养殖污染主要是畜禽粪便的污染,畜禽粪便主要污染物COD、BOD、NH4+、TP等,都会造成土壤与河流的污染。据有关资料显示,养殖1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人的生活和生产废水,养殖1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人的生活生产的污水。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直接排入水系,会造成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水质中有毒物质增多,水质恶化。2007~2009年间,我省猪、牛的存栏数均保持在1300万~1400万头之间(福建省统计年鉴),绝大多数为集约化、工厂化养殖,其中相当一部分养殖厂未建立有效的废水、废弃物无公害处理设施,或由于无公害处理费用高昂等原因不用或少用已有的无公害处理设备。

2.3 农村生活生产废弃物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城乡结合地带面积越来越大,生活污水越来越多。目前我国约有9亿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更多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而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垃圾几乎都是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污染物经土地系统渗出约有10%进入水环境。我国每年产坐的6亿多t秸秆,约有2/3被焚烧或变成有机污染物,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另外,农田地膜等“白色污染”也是一个重要的废弃物,同时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2.4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但是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我国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缺陷,比如对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投入过低;推广投资经费使用不合理;推广人员队伍过于庞大;推广人员素质低,执行与推广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由此造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有限经费分散面大,大量的经费用在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上,而没有受到合格教育和培训的推广人员又无法满足推广工作的需要。一方面无法对农民进行化肥农药使用方面的技术指导,另一方面过量的推广人员由于没有经费而从事一些与推广无关的行政事务或商业活动。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措施 3.1 提高农业效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高芗、生态农业不但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为农民降低生产开支,还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政府可以加大相关研发投入和引进农业生产新技术,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引导农民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作物秸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和有机废弃物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生态农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壤和作物的潜力,做到既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又减少农业资源浪费,从而降低消耗、增加利润,且保护环境,使农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和优化养分管理的基础性研究,开发适合不同区域条件的、简便易行的施肥新技术,采用平衡施肥、深肥和水肥综合管理措施,以及避免在作物生长早期大量施肥,重点使用于生长旺盛时期等,以降低氮肥施人农田后的损失。加强畜牧产业和食用菌产业的废弃物处理,建立绿色、环保、节能、循环的产业体系。合理设计以畜舍、饲料管理、废弃物综合治理为主的生态畜牧、环保畜牧。建立以食用菌废料综合开发利用的新技术体系。坚持生态环境利用与倮护相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增进健康三者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2 加强环境立法,完善政策及管理体制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环境立法、农村政策和管理体制,制定农业环境保护条例。针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有机废弃物排放,可以制定与商品有机肥生产和使用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通过农村发展规划,制定规模养殖业的环境质量标准,提高规模养殖场牲畜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水平,限制人畜粪尿的随意排放。进一步完善我国农药管理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强化环境保护部门在农药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健全农药污染监测体系,对农药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等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在农药使用上,制定农药使用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信息系统,推广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同时加强农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规范农药的使用方法。

3.3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力度,让民众体会到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3.4 借鉴国外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经验

国际上防控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从政策上和技术上两方面进行。美国在农业污染控制方面有系统的法律框架,如美国环保局实施了非点源污染管理计划,美国农业部实施了乡村清洁水计划、国家灌溉计划、农业水土保持计划等欧盟通过市场和农村发展两个方面控制肥料和农药的使用,1993年欧盟开展农村发展计划,发展有机农业,制定了环境安全的良好农业措施系统;日本建立了发展农业的新政策,旨在推进农业环境保护、环境友好农业;加拿大立法规定每年农田允许使用的厩肥(以N计)不得超过100~150 kg/hm2;荷兰立法规定1995~1999年农田容许施用的厩肥(以P计)限额为:粮食作物55 kg/hm2、草地76 kg/hm2,2000年以后为:粮食作物31~33kg/hm2、草地48kg/hm2。许多发展中国家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采用自愿方法或者结合经济上的奖励或者处罚。欧盟国家首先采用控制化肥和农药污染的污染税,但并不苦遍。我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也可以借鉴国外成功方法,结合我省自身情况,尽早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技术引进和扶持力度,从而减缓农业面源污染的压力。

5.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篇五

相公中心小学 张爱

一、什么是“白色污染”。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由“节俭性”向“消费性”转变,一次性商品的使用大幅度增加,但市民回收废弃物的积极性运不如五、六十年代,同时由于人们对塑料废弃物带来的环境问题缺乏认识,因此一次性塑料制品用后被随意随地抛弃的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引发了新的环境问题。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这个家园正在被垃圾所包围。由塑料袋等引发的“白色污染”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环保课题。

“白色污染”一词最早来自对残留在农田土壤中的地膜对农田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比喻,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地膜产量和覆盖量最大的国家,地膜的广泛应用成为农业增产的重要农业资材,曾一度被喻为“白色革命”。

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由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包括发泡的塑料餐具、器具、包装材料和薄的塑料袋、农用地膜等),在其使用后被弃成固体废弃物。由于缺少回收利用价值,其中,绝大部分被丢弃在环境中,主要集中于我市风景,旅游区周围,河道和道路两侧农田,湖泊和水塘中,以及城镇的各个角落,这不仅破坏了景观,造成了“视觉污染”,而且由于其具有在自然中难以降解的特点,对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破坏。这种由废弃的一

次性塑料制品通常多为白色,所造成的“视觉污染”和自然环境的破坏被形象地统称为“白色污染”。

其实,“白色污染”一词在提法上不太科学,也不够严谨,但作为一种现象的描绘,作为反映广大群众对治理环境污染的关切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当前把“白色污染”一词仅指一次性塑料废弃物也是不全面的。因为近年来开发了许多替代品,如纸质、纸浆、模塑、植物纤维、全定粉等餐饮具,它们虽是采用天然材料为原料,比较易腐烂降解,但由于加入了防水防油剂,又增加了腐烂降解和回收利用的难度,实践证明它们在用后回归自然仍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且其降解快慢又相当大程度取决于环境条件。因此对任何一类降解的一次性餐饮具和一次性塑料制品废弃物均应加强收集处理,不应乱扔,才可避免新的“白色污染”重演,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为前车之鉴,应引以为戒。由此,“白色污染”的确切定义应是:无论地一类材料的一次性消费品,其废弃物如不妥善回收处理,而听任其随地丢弃,对市容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很多时候,人们总会把“白色污染”和塑料材料等同起来,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必须对塑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众所周知,塑料是一种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新材料。它既是一种材料,也是一种消费品,总的来说,它也是一种物质。任何一种物质均有其生命周期,在达到其生命周期终了的全过程便是降解过程,塑料本身也是可降解的,但其降解过程可以根据产品应用要求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加以延缓,抑制或加强促进。我们平时看到的塑料老化(发脆、硬化)便是降解的

一种表征,但其达到降解终点,周期较长。而且日常常用的塑料制品,已经通过稳定化技术,即加入光、热、稳定剂、抗氧剂等延缓或抑制其固有的可降解性,而且大部分塑料是热塑性塑料,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因此,塑料产品坚实、耐用,用途十分广泛,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促进各部门的技术进步和丰富方便人们生活起了积极作用,当今它已和钢铁、木材、水泥并列成为四大支柱材料,这便是塑料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环保要求,又可在一次性塑料中加入促降解剂,塑料制品在完成它的使用功能后,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可加速降解。因此它已成为塑料家族中带有环保功能的一名新成员。

二、“白色污染”的危害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对环境造成的“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两种负面效应。

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市容、景观的破坏,如散落在自然环境,铁道两旁江河湖泊的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和或漫天飞舞或是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它破坏了城市、农村和风景区的给人的景观美感,甚至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情绪,它也破坏了城市的市容卫生,给城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给人们的视觉带来的不良刺激,被称为“视觉污染”。人民群众对此反应相当强烈。

潜在危害是指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而带来的长期的深层次环境问题。其危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盛装食物严重影响我们身体健康。当温度达到650C时,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会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我们现在用来装食物的超薄塑料袋一般是聚氯乙烯塑料,早在四十年前,人们就发现聚氯乙烯塑料中残留有氯乙烯单体。当人们接触氯乙烯后,就会出现手腕,手指浮肿,皮肤硬化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脾肿大,肝损伤等症。在我国,我们用的超簿塑料袋几乎都来自废塑料的再利用,是由小企业或家庭作坊生产的。这些生产厂所用原料是废弃塑料桶、盆、一次性针筒等。生产时,首先用机械把原料粉碎成塑料粒子,再把塑料粒子放在“一个水池里清洗(名日消毒)取出来晒干,再用机械把它压成膜,制成种塑料袋。每次吃饭时,就有不少人用塑料袋装饭菜,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不仅危害环境,也危害自己的身体。

2、土壤渣土化。垃圾直接施用于农田,或仅经简易处理后用于农田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理化性质和保水、保肥能力。我国目前使用的塑料制品的降解时间,通常至少需要200年。特别是塑料袋,塑料布,还有农田里的废农膜等长期残埋在农田内,庄稼的根就不能生长,会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可供人们食用的粮食就会减少。若牲蓄吃了塑料膜,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病症,甚至死亡。若将废塑料直接进行焚烧处理,将产生二恶英——迄今为止毒性最大的一类物质。二恶英进入土壤

中,至少需15个月方可逐渐分解。它会危害植物及农作物。二恶英对动物的肝脏及脑有严重的损害作用。

3、污染水体。,填埋作业仍是我国处理城市垃圾的一个主要方法。填埋后的场地由于地基松软,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还有垃圾的堆放过程中,其有害成份经雨水冲入地表水体。同时,在垃圾堆放或填坑过程中产生大量酸性和碱性的有机污染物把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渗入地下水或经雨水冲冼流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则会引起更严重的污染。

4、占地过多。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现在北京人每人平均年产垃圾440公斤,全市年产400万吨左右,相当于两座半景山。北京的垃圾堆放场地已有450余处,占地超过1万多亩。而且垃圾在自然界停留时间也很长:烟头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经油漆的木板13年;尼龙织物30-40年;皮革50年;易拉缸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如果利用填埋作业处理垃圾的话,由于塑料密度小,体积大,它会很快填满场地,降低填埋场地的处理垃圾的能力,从而更加长了其停留的时间,占地更多。

5、污染空气。垃圾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混合物。在运输或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平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有许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形成“白色污染”。若把废塑料直接进行焚烧处理,将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塑料焚烧时,产生大量黑烟,污染空气。

6、火灾隐患。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随着城市垃圾中有机物质含量的提高和由露天分散堆放变为集中堆放,而在长期堆放中只采用简单覆盖致使垃圾产生沼气的危害日益突出,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

7、有害生物巢穴,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也是传染病的根源。

8、耗费资源大。随着人们的需求量大,垃圾的不断产生,厂家也不断地生产塑料制品。但由于一次性塑料制品难于降解,现在许多城市都推广用绿色餐具——纸制餐具,原理是纸制品的组成物纤物素能被微生物分散,但用纸制品代替发泡塑料餐具亦不明智。

制纸制餐具时,除用到草浆,稻浆外,还要加入1/3左右的木浆,若全面推广,势必造成大量木材的消耗,导致森林砍伐的加剧。而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7.2%,制纸浆历来是耗水大户,耗能大户及排污大户。造浆工艺需大量水,而我国属于水资源短缺的国家。纸制餐具成型后需立即烘干,这就需要耗大量能源。而我国能源结构是以燃煤为主,这样就增加空气中SO2的含量,引起酸雨。

此外:

塑料袋的表亲-------农膜为例,它们是如何危害环境的呢?美国的农业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农用地膜在加速农作物成熟的同时,也加速了土地的侵蚀,以及土地中杀虫剂流失,并对流经的地域造成

更大的危害。在美国的许多地方,用塑料膜来覆盖土地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可渗透的塑料膜不仅有助于保持土地的湿度,而且暖和了土地,使塑料膜里的作物提前成熟,这对农民来说是大有好处。然而,这样的好处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

许多农民已经注意到,与被植物的残余覆盖的土地相比,更多的雨水从覆盖的土地间的小沟里流失。然而,“没有人操心究竟有多少水因此而流失。”美国马里兰州农业研究中心的一些无机化学家们却提出了这个问题,在2年的时间里,他们收集了从番茄地里流走的雨水,测量了流量,以及里面的污染物。

在1998年,他们发现每立方米用塑料膜覆盖的土地流失量是63公升。这是用巢菜属植物覆盖的土地流失量的4倍,在1999年8月在美国新奥尔良举行的美国化学会年会报告中,化学家Hapeman说,更严重的问题是每年每公顷(1公顷=15亩)用塑料膜覆盖的土地失去大约4950公的土壤,这是用巢菜属植物覆盖的土地的15倍。她进一步评论说,对于像土地这样一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再生的资源,“不能长时间地承受这样的损失。”

6.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篇六

人工生态浮床处理污染水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综述了人工生态浮床技术的概念、原理、特点以及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分析了人工生态浮床技术现阶段有待解决的问题.

作 者:白雪梅 王增长 BAI Xue-mei WANG Zeng-zhang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18(35)分类号:X703关键词:生态浮床技术 污染水体 污水处理

7.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篇七

1 淳安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1.1 种植业污染现状

1.1.1 化肥污染。

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 农家肥等有机肥被越来越多的化肥所替代施用, 过量地施用化肥, 容易造成大量氮磷流失, 使土壤酸化、地力下降。2012年, 全县化肥施用总量为57 342.9 t, 平均施用强度362 kg/hm2 (折纯N) 。

1.1.2 农药污染。

随着高效农业的发展, 农药使用量也越来越大。过量的农药使用, 会使农药残留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河流中, 造成水体污染。2012年淳安县农药使用总量为422 832 kg, 平均施用强度为2.7 kg/hm2 (折纯N) , 其中农药使用中草甘膦等广谱灭生性化学除草剂所占的比重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1.1.3 农林生产废弃物污染。

农林生产废弃物主要为农作物秸秆及林产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通过近几年淳安县桑枝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及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 该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得到了大幅提高。全县2012年农作物秸秆产生总量在24万t左右, 综合利用率达到80%。

1.1.4 废弃农膜污染。

随着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 塑料地膜的使用量有了大幅度增加, 农膜污染已成为农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全县农膜使用量主要集中在种植大户基地, 占使用总量的90%以上。2012年, 全县农膜总用量在165 t左右, 其中可降解农膜19.3 t, 农膜回收率在95%左右。

1.1.5 废弃农药包装物污染。

废弃农药包装物主要指农药 (兽药) 的瓶袋, 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残留农药毒性, 易对周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现已成为较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源[2,3]。2012年全县产生废弃的农药瓶、袋包装物在700万个左右, 由于缺乏统一的回收利用渠道, 回收利用率很低。

1.2 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

2012年, 全县年存栏生猪100头、存栏蛋鸡0.3万羽、出栏本鸡0.6万羽以上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共70家, 统计存栏生猪3.6万头、蛋鸡25.86万羽, 年出栏本鸡14.49万羽。根据测算标准, 全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共产粪污总量16.47万t, 其中粪便3.6万t, 污水12.87万t。通过开展排泄物治理和实行资源化利用后, 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利用总量达到15.94万t, 综合利用率达96.78%。

1.3 渔业养殖污染现状

渔业养殖污染源主要为渔用饵料、药物等养殖投入品。至2012年底淳安县千岛湖内网箱养殖面积为33.33 hm2, 库湾内网箱养殖面积6.73 hm2。根据统计, 2012年水产养殖向各类水体投放饲料10 821 t, 其中水库及库湾网箱饲料投放量为9 434 t, 池塘养殖饲料投放量为1 387 t, 另向各类水体投放各类渔药4.5 t。

2 淳安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偏高

根据通行划分, 生态型经济施N量在235~350 kg/hm2, 经济型施N量为405~495 kg/hm2。目前淳安县化肥平均施用强度为362 kg/hm2, 使用水平高于生态型施N量, 低于经济型施N量。根据淳安县生态保护规划, 全县纯N施用量应低于250 kg/hm2, 淳安县距此指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全县农药平均施用强度为2.7 kg/hm2左右, 主要问题是利用率低, 无效流失率高。农药过量施用和无效流失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 更使作物主要害虫产生严重抗药性, 从而导致农药用量剧增, 加重农业面源污染, 并对农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2 畜禽养殖业排泄物治理难度大

虽然淳安县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较高, 但其仅对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由于淳安县畜禽养殖业规模化率不高, 散养户占绝大多数, 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污水处理设施, 养殖废水大都采取直排方式进入附近水体, 直接或间接地对水体水质造成影响, 造成总磷、总氮浓度明显增加, 使入湖河流水质不能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的要求。

2.3 废弃农药包装物缺乏回收机制

由于缺乏相应的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机制, 淳安县目前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主要是通过清洁乡村建设, 由乡村收集处理, 这种收集处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弊端, 操作不当, 容易形成二次污染。

2.4 保障体系及科技支撑能力尚需加强

由于长期以来受“重生产、轻环保”思想影响, 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不够, 存在农业环保队伍不健全、扶持措施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监督管理不力等问题, 从而影响到工作的整体推进和深入发展。同时,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支撑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特别是秸秆的利用、病虫抗药性监测和科学施肥用药等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和创新突破。

3 淳安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策

3.1 推行农田清洁化生产技术

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络建设, 进一步引导、培育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建设, 把统防统治技术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上扩展。重点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主体在粮食生产功能区、规模化种植基地进行应用示范, 以点带面提高统防统治应用技术覆盖面。

3.2 进一步优化农业用肥结构

扩大配方施肥的应用范围和施用面积, 将配方肥施用对象由水稻、蔬菜、瓜果等作物逐步向茶叶、蚕桑、果树等经济作物拓展, 根据作物营养需求特性生产高质量的专用配方肥料, 充分发挥配方肥在化肥减量、农田减污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进一步加大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的补贴力度, 改变传统的施肥结构, 提高有机肥的施用比重, 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 促进微生物繁殖, 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4]。

3.3 多层次开展畜禽养殖业综合治理

全县建立畜禽养殖业排泄物综合利用机制, 根据养殖规模, 多层次开展畜禽养殖业的综合治理。通过新建有机肥厂消纳中大型规模养殖场干粪, 同时建立一个覆盖全县规模种植基地的液肥配送网络, 把规模养殖场的污水有计划地配送到种植基地作肥;对小规模养殖场则充分利用淳安县山区资源优势, 鼓励种养结合就地就近消纳畜禽排泄物;对全县7万余户的散养户结合新农村建设, 完善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及充分发挥户用沼气池的消纳作用。

3.4 建立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机制

积极推广应用可降解农膜,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 建立一个覆盖全县以各乡镇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相关部门协调监督、农资经营单位折价回收、回收运输主体集中存放运输、交付有处理资质单位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置的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机制。同时积极开展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农膜等集中回收处理工作, 促进其再生利用。

3.5 大力开展农村沼气工程建设

持续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 实施一批沼气入户、发电, 太阳能供热、光伏发电示范村等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 扩大清洁能源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 改善农民生活质量[5]。加强“三沼” (沼气、沼液、沼渣) 综合利用技术, 积极推行“猪—沼—作物 (果) ”等能源生态农业模式, 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探索新的应用模式。

3.6 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加快实现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转变,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重点是在全县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及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乡镇创建, 通过示范带动, 推动该县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6]。

参考文献

[1]周良.镇江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 2013 (2) :157-160.

[2]刑妖阳.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5) :112-113.

[3]严成银, 吕伟娅, 李蒙正, 等.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及控制技术[J].农技服务, 2013 (30) :76-78.

[4]杨林章, 冯彦房, 施卫明, 等.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1) :96-101.

[5]薛旭初.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4) :98-99.

8.农业污染现状调研报告 篇八

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和地膜的大量使用,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工作的难点之一。我区农业污染现状如何?通过一年来对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1000多个普查对象调查分析,农业污染虽然小于江汉平原和长江流域,但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农业污染现状

地膜污染。我区推广地膜玉米历史较长,地膜基本未有回收,残留在土壤之中。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山反季节蔬菜技术的推广,面积不断扩大,用膜量逐年增加。高山反季节蔬菜每年至少2万亩,每亩用膜量2公斤,仅蔬菜用膜量就达40吨,这还不包括其它地膜种植面积。通过调查,70%的蔬菜种植农户,地膜大多都没有回收,每年有几十吨地膜残留在农田中。

农药污染。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年销售农药12~15吨。全区二轮土地承包面积近6万亩,亩平用药量达1~2公斤。其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引种污染。随着农作物种子市场的放开,全区农作物种子经营点就达近百家,而在种子管理部门培训后办证的仅有46家,还有50%的经营点是无证经营或一证多点经营。这些无证经营点,由于缺乏引种技术,对种子的抗病性、抗逆性、种植区域性不了解,盲目引种,导致近几年农作物的病害大面积发生,用药量增大,因种子引发的农民上访案件逐年增加,造成了不稳定因素。在畜禽养殖方面,我区原来是一片净土,近几年随着养殖业发展,养殖户随意在外面引种,造成了牲猪的多种疫病发生。其个别疫病传播快、范围大、根治时间长。既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又给消费者带来恐慌。

化肥污染。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化肥销售量4000吨,全区二轮延包面积约6万亩,亩平使用化肥量130斤,个别田快亩平300斤,创历史之最。

工业“三废”污染。阳日黄磷生产区域有6座冶炼炉正常运营,其空气飘逸物均在5公里范畴,加之矿渣乱堆乱放,污水循环利用后依然流入河里,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污染。

水域污染。据调查,松柏城镇80%的单位住户粪便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入河里和农田。在雨水季节,人们尚未有什么感觉,到了枯水季节,河里的水就臭气熏天,恶心难闻。

二、农业污染的对策

治理农业污染,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更是农业和环保部门的责任。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农业环境保护,治理农业污染,为子孙后代造福。

清理残膜,回收残膜。每季作物收获后,农户要主动把地里的残膜拣净,不要随意堆放在田边地角,以防造成二次污染。清理后的残膜运到交通方便的地方,通过清洗后,低价由厂家回收。

轮季换茬,开展生物防治。众所周知,同一作物,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数年其病虫害发生呈上升趋势。因此,要指导种植农户,在同一地块上,不同作物进行轮季换茬,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对于易发生的病虫害,要指导农户进行土壤消毒。对于已感病虫害的农作物,要及时因病、因虫对症用药,最好选用生物农药,实行以物治虫、以虫治虫,或使用高效低度农药,把农药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科学引种,避免污染。不管农作物种子,还是畜禽良种,在引种时都应时刻注意良种是否优良、是否带病、是否以次充优。只有真正引进了良种,加上科学管理,就能实现增产增收。

配方施肥,减少肥害。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我区人平耕地仅有1.2亩。由于部分农户认为庄稼一技花,全靠肥当家,误认为肥料越多,产量会越高,所以就成倍的施肥,往往是事与愿违,造成作物旺长,贪青迟熟和病虫害重度发生,不但不增收,反而造成减产,甚至绝收。要指导农户科学施肥,配方施肥,以农家肥、沼渣、沼液肥料为主,以化学肥料为辅,尽量少用化学肥料,减少土壤污染,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实施净化工程,减少粪便污水排放。实施净化工程,杜绝粪便污水直接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还河流本来面目,既是人们的迫切愿望,也是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净化工程列入议事日程,责成各部门、各单位实施净化工程,要把粪便污水通过沉池、过滤、澄清等工序然后再排放,以减少对河道、农田的污染。

制定政策,完善生态污染补偿机制。对工业形成的“三废”污染,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补偿的原则,以减少对农田的污染,加强对已污染农田的治理力度。

9.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篇九

图1 淤泥的处理处置技术分类

淤泥处理方法与其污染情况有着直接关系。有的河道淤泥污染物较少, 可以直接实施资源化处置, 但是有的河道淤泥的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 比如重金属含量超标, 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技术, 去除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后才能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处理后的淤泥应当根据其性质特点做进一步应用, 比如淤泥氮磷含量较高那么可以应用于公路建设中, 避免靠近水源, 以免造成水污染。

3 淤泥中重金属固化处理

河道底部容易淤积一些重金属、营养盐等污染物质, 导致污染程度较高, 所以, 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河道水底淤泥安全处理问题。当前固化处理是城镇河道清淤处理中一种常见的技术, 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淤泥中有毒有害物质, 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技术。

3.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本文以某运河为例, 用采样器采取表层80cm底泥, 均匀搅拌样品并用密封袋存放于冰箱中, 温度保持在4℃。按照100kg/m的添加量, 在样品中添加固化剂, 养护七天。

3.2 分析方法

采用Tessier 5步连续萃提法 (简称Tessier法) 测定淤泥中的重金属形态。重金属形态分为五种, 分别为可溶可交换态 (Fr.1) 、碳酸盐结合态 (Fr.2)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Fr.3) 、有机物结合态 (Fr.4) 和残渣态 (Fr.5) , 然后在具盖容器中放置5~10g样品, 在烘干箱中烘干, 烘干温度为105℃, 通过含水率计算公式计算得到含水率, 然后利用Tessier法进行形态分离。

3.3 重金属元素分析

样品分析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 (ICP-AES) , 分析元素包括Cd, Cr, Cu, Ni, Pb和Zn。

3.4 固化淤泥中重金属形态分布情况

如表1和表2所示, 分别为固化处理后重金属形态测定结果和重金属赋存形态。通过表1表2可知, Cd和Cu超标严重, Cd非稳定态质量分数较高, 有着明显的稳定态质量分数。Ni和Zn稳定态质量分数低, 但质量分数也从35%增长至大于60%。通过比较固化前后各种形态质量分数可知, Cd超标严重, 非稳定态质量分数较高, Fr.2变化较大, 质量分数降低, Fr.4和Fr.5则相反, 质量分数有所增加。可以确定经过固化处理, Cd的Fr.2转变成Fr.4和Fr.5, 而Cu却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形态变化。Zn的变化规律和Cu较为相似, Cr和Ni质量分数减少的为Fr.3, 增加的为Fr.4和Fr.5。固化处理淤泥后, 重金属的形态更加稳定, 这主要是因为固化处理提高了淤泥基质的`p H值, OH中和了很多重金属离子, 生成不溶于水的盐类, 这些物质能够通过离子交换实现了固化作用, 生成的水化产物包裹和吸附了重金属离子。

表1 固化淤泥重金属赋存形态分布 (%)

表2 固化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变化

3.5 重金属浸出毒性

淤泥中重金属的含量不会因为固化处理而有所减少, 但是, 重金属的形态从不稳定状态转变为稳定状态。淤泥中重金属浸出率的高低并不是由非稳定态质量分数决定的, 其中表现最为直接的就是Cu, 虽然其只有1%左右的非稳定态质量分数, 但是其有着高达12%的浸出率, 可知重金属浸出的难易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浸出率会随着稳定态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在固化处理中, 由于重金属不断转换为稳定态, 浸出率也会随之降低。

在酸性浸提剂作用下, 不同重金属所呈现的活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同时浸出率也会有所不同。重金属在酸性环境下的稳定态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浸出率低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凸显。重金属不同, 固化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Cu的稳定态质量分数不会有明显的增加, 但是浸出率却出现了明显降低的情况, 这说明重金属在固化剂的作用下形态的改变是稳定化作用的主要体现, 但是在重金属的包裹作用、p H值变化等方面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重金属的稳定化作用。此外, Pb在固化后浸出浓度反而出现了增加的情况, 这可能是因为Pb固化处理中没有出现稳定态质量分数增加或者Pb在固化剂水反应产生的C-S-H (水化硅酸钙) 的影响下出现了良好的吸附作用, 但是这种吸附作用在酸性条件下被破坏。

4 结束语

在城镇建设中, 河道治理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河道治理中, 淤泥和清淤处理工作是改善河道质量、提高城市环境的重要方法。在河道清淤处理工作中, 应当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清淤手段, 做好淤泥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 从而提高居民的环境水平, 做好环境的治理, 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颖.淤泥快速固化处置技术在河湖库塘清淤中的应用[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3) :60~63.

[2]徐丽.中小河道治理中的清淤及淤泥处理技术研究[J].南方农机, 2017 (6) :74~75.

[3]金浪.城市河道长效化清淤[J].城乡建设, 2017 (6) :44~45.

10.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篇十

“十二五”期间,新乡市加大对农村环境质量的治理力度,尤其是针对畜禽养殖业的发展规模的管理及污染设施的建设都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农村污水的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2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现状

2.1农业面源污染

目前,新乡市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是: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增加,集约化养殖、污水灌溉及农膜污染等,尤其是含氮、磷的污水排入河体,易造成河水的富营养化,破坏生态环境,因此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新乡市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影响较大,其中2015年,新乡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7.46万吨,其中农业面源排放量为4.46万吨,占排放总量的59.8%;氨氮排放总量0.742万吨,其中农业面源排放量为0.332万吨,占排放总量的44.7%,在农业常规行业类别中又以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所占比例最大。2015年,新乡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7.46万吨,其中畜禽养殖业排放量为4.42万吨,占排放总量的59.2%;氨氮排放总量0.742万吨,其中畜禽养殖业排放量为0.327万吨,占排放总量的44.1%。

2.3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

“十二五”期间,新乡市畜禽养殖业的大力发展虽然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经济效益。但是因其农村畜禽养殖厂分布广泛,其集约式的发展造成粪便集中且冲洗水量大,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畜禽养殖业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最大的源头。2015年,新乡市农业源污染物总氮的排放量为2.49万吨,其中,畜禽养殖业1.75万吨,占排放总量的70.2%,水产养殖业排放量0.00384万吨,占总量的0.1%,种植业排放量0.743万吨,占总量的29.7%;农业源总磷排放量0.310万吨,其中畜禽养殖业排放量0.271万吨,占总量的87.4%,水产养殖业排放量0.00083万吨,占总量的0.3%,种植业排放量0.0377万吨,,占总量的12.3%,见图1、图2。

3变化趋势

3.1“十二五”期间农业氮、磷排放变化

2011年~2015年全市农业废水排放中总氮排放量呈下降后再上升,到2015年略有下降整体上升的趋势,其中畜禽养殖业和种植业的总磷排放量与农业源总磷排放总量趋势相似,水产养殖业的总氮排放量是逐年下降,见图3。农业废水排放中总磷排放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到2015年略有下降,整体稍有下降的趋势,其中畜禽养殖业的总磷排放量与农业源总磷排放量趋势相似,种植业总磷排放量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产养殖业的总氮排放量逐年下降,见图4。

3.2趋势原因分析

“十二五”期间,新乡市农业发展迅猛,带动畜禽养殖业也朝着规模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畜禽养殖饲养量由2011年的3713.7万头/羽发展到2015年的4179.2万头/羽,规模化养殖栏/舍面积也由2011年的494.1万平方米发展到2015年的538.2万平方米,呈现先下降到2013年以后再稳步上升的趋势,而其排放的总氮量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趋于稳定,到2015年增长得到有效的控制,总磷排放先降低后上升,总体降低的趋势,见图5、表1,这与新乡市整治农村畜禽养殖业的措施密切相关。

4结论

“十二五”期间,新乡市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的,完成20个省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乡镇创建任务,部分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农业源总磷、总氮的排放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陆泗进,何立环.浅谈我国农村环境监测[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3(5):1-3.

[2]武淑霞.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氮磷排放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1-5.

11.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篇十一

中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摘要:中国饮用水源水污染日益严重,传统净水工艺面临新问题.通过对中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分析,探讨了预处理技术、强化混凝处理技术、膜法深度处理技术、氧化偶合絮凝处理新技术的作用效果与机理,阐述了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重要性,展望了我国饮用水源水处理发展趋势.作 者:潘碌亭 Pan Luting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92期 刊:工业水处理 ISTICPKU Journal: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年,卷(期):,26(6)分类号:X703.1关键词:微污染水源水 生物接触氧化 强化混凝 絮凝

12.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篇十二

在跟踪监测东太湖水环境质量基础上,对苏州环太湖15个乡镇或街道农业面源污染源进行面上调查和实地调查,综合国内外尤其是太湖地区研究成果,进行农业面源污染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东太湖水域TN、TP、CODMn和Chl-α的平均值分别为0.817mg・L-1、0.074mg・L-1、4.054mg・L-1和0.017 6mg・L-1,属轻度富营养化湖泊,其中,TP可能是蓝藻爆发的限制因子;各类污染源对苏州环太湖农业面源污染贡献大小依次为:生活污水>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禽养殖业.本研究提出了苏州环太湖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对策,为实现我国制定的`2010年太湖达中等营养水平及主要出入湖河流达到GB 3838-88中Ⅱ类水质的保护目标提供基本思路.

作 者:张导 张琰 宋学宏 朱江 作者单位:张导,张琰(苏州市农产品质量与环境监测站,江苏,苏州,215006)

宋学宏,朱江(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13.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篇十三

摘要:泸西县是云南省重要农业区域,健康、持续、稳定的农业环境对农业长足发展至关重要。为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为基础,集中整治污染较重企业,把乡镇工业污染防治作为根本,推进乡镇企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文章依据泸西县农业环境污染现状,简要分析成因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业环境;成因;对策

为达到了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和环境治理的双重目标,泸西县已建成遍及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沼气28819口,减少化肥74923吨,每年可节约柴薪72047吨,统一筹划、系统安排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的农田、鱼塘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无公害畜禽养殖24.5万头(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地认定面积60.0689万亩,无公害水产养殖面积2.3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5.5万亩。市场趋利现象的存在,使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度时期经济盲目追求效益的不理性发展模式横行,对环境破坏大、经济利益见效快的产业日益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情况。农业环境污染的成因及简要分析

1.1 直接原因

农业方面内部污染逐步扩大。以农户为单元的养殖越来越少,在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的经济刺激政策影响下,集约化畜禽养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规模化养殖污染也越来越重,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加剧农业环境污染,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土壤板结和盐渍化现象严重,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农药的大量使用使自然环境受到较大程度的污染。加之泸西县目前化肥使用量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超过发达国家设置上限,化肥有效利用率很低,影响土壤自净能力,此外,泸西县农用塑料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且大部分地膜残留于土壤中,极大影响了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功能,粮食减产、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1.2 环境原因

在工业废水成分复杂,治污设施运行成本高的现实压力下,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势,再加上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治污设施不配套,运行难以正常,难以稳定达标排放,工业污染有增无减,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镇垃圾向农村转移越来越多,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极度膨胀,产生大量的垃圾和污水,未作任何处理直接倾倒的垃圾对环境构成了极大威胁。建城、铁路公路高速、机场水库等各类工程建设行为加剧农业污染。工程建设中,土地占用面积不断加大,河道过度采掘沙石,挖掘山体、凿山打洞、侵占河道、乱挖乱采等破坏现象严重,流自净能力下降,破坏环境来换取GDP的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为完全改善。

1.3 客观原因

区域内河流保护软弱乏力,水中含有粪大肠菌群、氨氮和高锰酸盐,生活废水排量多,废水处理站少,集镇河流水环境安全严重受制。历史上长期大面积过度砍伐和现阶段保护不力造成的森林植被保护力下降,地表水分蒸发流失快,林木偷采现象严重,林木结构不优,致使森林结构单一,蓄养水源能力差。河流流量不断减少,水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现象严重。区域性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影响环境现象频发,治理成本高,难度大,水利、公共设施、农作物及人民财产等灾害性直接经济损失较重。泸西县农业环境污染对策

2.1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

泸西县环境污染防治措施要立足于农业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型工业,拉长产业链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发展优质农作物的产业化,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保障农产品安全,施肥用药讲环保,种养走向标准化,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为工业化造就资源优势。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化学肥料、农药、农膜的使用,积极开展农村环保科普工作,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农民的环保教育和无公害生产培训,积极开展咨询、培训、示范与推广工作,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为突破口,在土地承载能力范围内还田,加强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落实在粪污相对集中的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施畜禽粪污能源利用工程的计划,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要防止土壤污染。

2.2 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

积极宣传农业环境安全知识,明确环保就是保自己,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报纸、标语、宣传车等加强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建成长期、持续、普及的宣传活动,深入田间地头、百姓人家。建立健全长效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机制,落实环保责任,整合监督资源,建立权责明确的目标考核和协调,着力开展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和区域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农村生态环保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把环境看作是价值的中心,避免某些领导牺牲其他地区的环境谋求本地区的利益,肆意排放污水,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这就需要领导责任的落实,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责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2.3 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建成

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法制化建设是从源头上的重要制度保障措施。法律监督机关要常态化监督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相关法律规定的严格执行,着力从政策源头上把好关,改变过去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做法,及时修订完善农村生态环保有关法规,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开展地方建设与生态环境损坏、绿色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损耗的评价,建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生态环保专项规划,开展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控制住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大产出效益、利用资源利用、培植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划生产示范区,同时要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农业环保监测机构要抓好农业环境保护和监测工作,检测对农业造成污染的其他因素,全方位多角度解决农业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覃主明;青海高原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逆转战略[A];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2]冯晔;陈仁忠;谢晓丽;骆伟尧;张文志;;广州市蔬菜产区环境质量评价与开展无公害生产对策[A];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开发与管理论文集[C];2000年

[3]杜守建;王启田;水资源优化调度方法浅析[A];山东水利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年

14.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篇十四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的研究进展

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世界上污染贡献最大,控制难度最大的污染源.分析了世界上面源污染的危害,总结了前人对面源污染的研究途径,并且客观评价了几种常见的控制面源污染的对策,最后提出了面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因以及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作 者:张劲 李兆华 朱联东 杨芳 赵泉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2刊 名:农业环境与发展英文刊名:AGRO-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年,卷(期):200926(3)分类号:X5关键词:农业 面源污染 途径 控制对策

上一篇:银行个人年终总结—总结报告下一篇:2009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学案《多变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