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

2024-08-21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精选15篇)

1.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 篇一

三(1)班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浪洞中心小学

沈大才

半期过去了,开心忙碌同时也是收获多多。今年我担任三(1)班的数学,我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改,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数学教学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符合学生他们求知,求参考的心理需要,也符合儿童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

我从以下几点做起:

1、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设置认知冲突,提高学生参与度。

3、创设不同情境,加强学生自我调控。

4、创设不同情境,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把学生引向他们 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教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做准备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力争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在一切教学环节中指导学生如何学。如在教学应用题时,我力争让学生多读题,搞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然后理清已知条件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的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我更注重个性差异的培养。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存在个性差异的学生,课堂上将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并且经常运用鼓励性教学,启发诱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首先在心理上消除 “我不行”的障碍,这样逐渐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劲头。

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师应拥有自来水。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本人经常向书本学习、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总之,在这一年中,我不仅在教育教学上,还是在班级管理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追求才能上更高一层的台阶,为此,我平时积极对待每一个教学上的问题。我坚信:一份耕耘,会有一份收获的!

2014.1.8

2.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 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而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语句等,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划出或写出自己见解的个性化内容,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是学生阅读过程与体验的一种呈现。

本案例中所教学的《好汉查理》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自称好汉的调皮孩子查理,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友好帮助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的故事。课文中,查理和杰西两个人物形象真实。查理既调度又善良,喜欢帮助人,举止言行有“好汉”的做派;作为残疾人的杰西心态非常健康,她没有自艾自怨,真诚又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在她的理解、尊重中,查理改正了缺点。如何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人物内心、人物特质呢?这就需要学生细细品读文章,让学生走进文字与文章对话、与人物对话,批注式阅读就十分适宜本篇文章的学习。

二、案例描述

(1)初解“好汉”,导入课题。在你心目中,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好汉呢?(如行侠仗义、抱打不平、见义勇为、为朋友两肋插刀等)【板书:好汉】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自称好汉的孩子,他的名字叫查理。课题质疑,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再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炼出本文的主要问题。1一开始,查理是个好汉吗?2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查理是个好汉?3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读一读课前导读,说说学习方法。请生说。【想想课文中的小男孩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同学交流对课文中的人物的看法;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那就让我们走进文章去认识认识这个好汉查理吧。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词,读通课文。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语,自由读,小老师读,齐读。师:你发现彬彬有礼、恋恋不舍有什么特点?(AABC的词语。)师:你积累过这样的词吗?请生说。师补充【依依不舍、惺惺相惜、津津有味、夸夸其谈】3整体感知。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品读体会,圈圈点点。△学习第1自然段。查理一开始是好汉吗?师:查理开始也说自己是好汉,是个怎样的好汉?自己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第一节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交流。【板书:调皮、爱搞恶作剧、没人喜欢】镇上的人会怎么叫他呢?那些大人可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所以查理有没有朋友,只好搞恶作剧自娱自乐。【板书:好汉】这样就可以了吗?(加上“”,是冒牌的好汉。)△品读3———13自然段,学写批注。读悟交流:后来查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查理是个好汉?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一画,并写上自己的感受———批注。】生默读课文画句子写批注并交流。【教师示范批注】生:“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随意乱拿)。说声:“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你真礼貌)。生:“好吧。”查理恋恋不舍地把刀挂回墙上。(心地善良)师:查理喜欢这把刀吗?从哪里看出来。(恋恋不舍)你们有过“恋恋不舍”的经历吗?既然这么喜欢,那就继续玩吧,别管杰西的请求了。但是他这么做了吗? 生:“当然可以。”(爽快,乐意助人)。生: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守信,有爱心,时间长)。师:杰西快乐吗?是谁带给她的?查理快乐吗?是谁带给他的?总结查理的改变(读板书批注)(彬彬有礼、遵守诺言、诚实自信、有爱心的查理)师:现在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好汉了。【板书:好汉】我们为查理的改变而高兴,一起再读读13自然段。△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查理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小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呢?【提出问题,品读句子,交流感想,写上批注】。那我们也用这个方法来找找查理变化的原因。

师相机引导:1杰西怎么称呼查理的?查理听到杰西叫他好汉查理,心里会怎么想?2杰西又是怎么对待这个不速之客———坏小子查理的?用横线画一画句子写批注。指生朗读杰西的话,想象杰西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内心活动。读读有关杰西的内容,想想是什么使查理发生了变化?(杰西的尊重、理解、信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罗伯特先生的夸奖)

(4)交流想法,定义“好汉”。学到这儿,请同学们再来谈谈你对“好汉”的理解,你认为查理是一个真正的好汉吗?假如现在你是这个镇上的人,你会怎么评价查理呢?

(5)交流经历,凸显主题。这是一个关于爱心的故事,当我们献出爱心,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我们也会像查理一样得到快乐。现在让我们跟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生活中这样的经历。生交流。

三、案例思考

对于像《好汉查理》这种独立阅读课文,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在本案例中,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文章语句中感受查理的变化,然后重点去研读杰西的话语,从中体会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写感想做批注的学习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开始的导题让学生理解好汉形象,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教授写批注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3-13自然段,找找查理是好汉的证据(即杰西相信查理的凭据),并写上批注,从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样有效促进了语言的内化,升华了情感。最后再回到课题“好汉”,怎么样的人才是好汉。通过交流生活经验,感悟文章主题。最后作业关注文章分行式写法,让学生自主练习。

3.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 篇三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一定有了沉甸甸的收获吧!请亮出你的风采吧!别忘了仔细审题,认真答卷哦!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写(25分)

1.把3吨煤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3吨煤的(),每份是()吨。

二、仔细推敲,辨析正误(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5分)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自然数,比值不变。()

3.真分数的倒数比1大,假分数的倒数比1小。

()

4.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5.如果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面积最大的是圆。()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填正确答案的序号,5分)

四、看清题目,巧思妙算(22分)

1.直接写出得数。(4分)

五、实践操作,探索创新(11分)

1.画画,算算。

(1)请你在右面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2分)

(2)如果该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么请你求出圆的面积。(2分)

2.在生产、生活中,经常把一些同样大小的圆柱管捆扎起来,下面我们来探索捆扎时怎样求绳子的长度。下面每个圆的直径都是10厘米,当圆柱管的放置方式是“单层平方”时,捆扎后的横截面如下图所示。(4分)

请你根据图形,完成下表:

3.下图中圆的周长是25.12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3分)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32分)

2.霜电器厂有540多职工,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名?(3分)

3.工厂加工一批零件共400个,其中合格的是396个,求这批零件的合格率。(3分)

7.王老师去年获得稿费3000元,稿费收入超过800元的部分,按14%的税率缴个人所得税。问张老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5分)

8.客车从甲城到乙城要10小时,货车从乙城到甲城要15小时,两车同从两城相对开出,相遇时客车距乙城还有240千米。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6分)

(同学们,题目都做好了吗?是不是再检查一遍呢?相信你一定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4.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除法 篇四

(六)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被除数末尾有0,商的末尾就一定有0。()

2.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就一定有0。()

3.5370÷3的末尾只有一个0。()

4.6300÷3的末尾有两个0。()

二、选择题

1.8000÷5的末尾有()个0。

A.2个B.3个0C.没有

2.○240÷5=1850,○应填()

A.7B.8C.9

3.4205÷6的商是()

A.70„„5B.7„„5C.700D.700„„

5三、竖式计算并验算。

1750÷5=4600÷8=8405÷7=

3664÷6=2360÷4=9160÷4=

四、玩具厂要生产3400个玩具,预计8天完成。每天生产410个,能按计划完成吗?(能有几种方法?)

五、三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312,这三个数各是几?

参考答案

一、×;×;√;√

二、A;C;D

三、350;575;1200„„5;610„„4;590;2540

四、410×8=3280(个)3280<3400答:不能。

3400÷8=425(个)425>410答:不能。

五、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这三个数是相邻的自然数,每两数之间相差1。因此可以先用312 ÷3 =104,104就是这三个数的中间数,那么前一个数是103,后一个数是105;所以符合题目要求的三个数分别为103、104、105。

5.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五

⒈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⒉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 ),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 t )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 感受1吨

(2) 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 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 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 )千克,是( )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 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 )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 )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板书

吨的认识

1 千克 = 1 0 0 0 克

6.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人教版 篇六

复习内容

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2.减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加减法的估算

把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再口算确定数的范围。

注意:在遇到估算钱的实际问题时,要估大不估小。

加减法的验算

1.加法的验算: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看两次的计算结果是否相等。

2.减法的验算:用被减数减差,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

解决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时,先分析清楚具体的情况,再进行解题。

第五部分《倍的认识》

复习内容

1.倍的意义: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

7.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 篇七

一、经历构建概念过程, 渗透分类思想

当学生学习了平角、周角的概念后, 为了让学生对角有更深入的理解, 必须对角进行分类, 理清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因此, 学生根据角估认角的类型, 从而加深对角概念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角的测量来修正角的类型, 形成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的策略。学生对下列角自主估认、测量、分类后, 进行交流并汇报。

生1:∠1和∠6是锐角, 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小。经过我的测量, ∠1的度数是45°, ∠6的度数是50°, 我的估认与我的测量结果相同。

生2:∠3是平角, 因为平角的两条边在同一直线上, 与量角器经过中心点的0刻度线完全重合, 度数是180°。∠5是周角, 因为周角是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当周角的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到同一直线上时形成平角, 这时正好是180°;再旋转到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时, 等于2个平角, 所以∠5的度数是360°。

生3:∠2和∠7是钝角, 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大。经过测量, ∠2的度数是120°, ∠7的度数是130°。∠4是我的估认与实际测量不相同的, 我估认∠4是锐角, 经过测量发现∠4是直角。

生4:我想补充∠7不需要测量也能知道度数, 因为∠6和∠7形成一个平角, 已测得∠6=50°, 所以∠7=180°-∠6=180°-50°=130°。因此, ∠1和∠6是锐角, ∠4是直角, ∠2和∠7是钝角, ∠3是平角, ∠5是周角。

生5:我和同桌通过填表的方式来研究角的分类。

生6:我还知道各角之间的关系, 因为锐角<90°, 直角 =90°, 90°< 钝角 <180°, 平角 =180°, 周角 =360°, 所以, 锐角 < 直角 < 钝角 < 平角 < 周角。

生7:我想补充生6的各角之间的关系, 1平角 =2直角, 1周角 =2平角 =4直角。

要对角进行有效分类, 确定分类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经历估认角的类型、测量角的大小后再根据角的度数对角进行分类, 逐步概括并形成角的概念。正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所指出的那样:“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 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

二、经历估量、测量过程,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根据给定的角来估计角的度数, 根据角的度数来想象角的大小, 是学生学习角的度量的难点。如何让角的图形与角的度数有效结合?学生一组组地进行观察和比较, 判断每组中两个角的大小 (如图2) 。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每组中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大一些, 理由是下面的角的边比上面的角的边长。

基于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特点, 学生用一幅三角板拼一拼图2中的每一组角, 判断上面的角与下面的角的大小, 并分别比较∠1, ∠3, ∠5和∠7及∠2, ∠4, ∠6和∠8的大小。学生用三角板拼后进行交流。

生1:我用三角板中的一个小角 (指30°角) 去拼∠1和∠2, 发现∠1和∠2是一样大的。

生2:我也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二组中的∠3和∠4, 发现∠3和∠4都含有2个小角。

生3: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大角 (指60°角) 去拼∠3和∠4, 发现∠3和∠4都是一个大角。

生4: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三组的∠5和∠6, 发现∠5和∠6都含有4个小角。我的同桌用大角去拼, 发现∠5和∠6都含有2个大角。

生5:我用三角板上的大角和小角都无法拼出第四组中的角, 第四组中的角无法判断。

生6: (边展示边说) 我用两块三角板能拼出∠7和∠8, 先用含有小角的三角板拼直角, 再用另一块三角板的角 (指45°角) 就拼出了∠7和∠8。虽然我知道∠7和∠8一样大, 但我不知道∠7和∠8的度数。

师: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1:经过比较,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生2: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因为射线的一端可以无限延伸, 所以,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生3:我发现∠1含有一个小角, ∠3含有两个小角, ∠5含有四个小角。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张开得越大, 角越大。

师:经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比较, 得出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 叉开得越大, 角越大。请同学们再比较∠1, ∠3, ∠5和∠7四个角的大小, 有多大, 大多少?

生1:∠3的度数是∠1的2倍;∠5的度数是∠3的2倍, 是∠1的4倍;∠7的度数是∠1的4倍多一些。因此, 这四个角的大小是∠1<∠3<∠5<∠7。

生2:用我的三角尺无法判断四个角的度数和大多少, 而我同桌三角尺上的度数能判断这四个角的度数。

生3: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要比对要计算, 不仅麻烦, 而且有的角无法用三角板来判断。比较角的大小, 要用量角器。

学生先估计一幅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 并量一量各是多少度, 再用量角器测量∠2, ∠4, ∠6和∠8中四个角的度数。学生估计与测量后, 进行交流并展示。

生1:长度标注在直角边的三角尺, 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是相同的, 分别是90°、60°、30°。

生2:长度标注在底边的三角尺, 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有不同的地方, 在估测时, 下面的两个角分别是40°、50°, 实际测量时发现这两个角的度数都是一样的:45°。

生3:经过对一幅三角尺的测量, 我发现开口向右的角一般要看内圈刻度, 开口向左的角一般要看外圈刻度。

生4:经过对∠2, ∠4, ∠6和∠8四个角的测量, 我测量的结果是∠2=30°、∠4=60°、∠6=120°、∠8=135°。我发现∠4比∠2大30°, ∠6比∠4大60°, ∠8比∠6大15°。

生5:四个角测量的结果与我们拼的结果一样, 而且, 我从四个角的比较中发现角可以看作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一定度数后形成的图形。

学生6:经过测量, 我现在能比划出30°、45°、60°、90°、120°、135°的角。我能想象出30°、45°、60°、90°、120°、135°角的大小。

三、经历多元作图过程, 渗透类比思想

学生在学习画角知识时, 可以充分利用原有量角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不仅经历了画角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类比的过程。如何让学生经历画角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 (10°、45°、60°、90°、105°、120°、165°) , 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学生先自主画角, 再分组讨论, 然后进行展示。

生1:我每个角都是用量角器画的, 因为我们已经学过量角的方法, 所以用量角器画角比较简单。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 先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因此, 我在画一个60°的角时, 先画一条射线,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 接着要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 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因此, 画角时, 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然后, 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 通过刚画的点, 再画一条射线。最后, 标好角的符号及度数。

生2:我觉得有的角用三角尺画比较简便, 用三角尺可以直接画出45°、60°、90°的角, 而10°、105°、120°、165°的角用量角器画比较简便。

生3:我除了10°的角要用量角器外, 其他的角用三角板都可以完成, 其中105°、120°、165°的角需要一幅三角板才能画出来。

师:谁来介绍一下用一幅三角板画出105°和120°、165°的角?

生4:画105°角的方法是:利用45°+60°=105°, 可以先用三角板画出一个45°的角, 然后与45°的角共一条边再画出一个60°的角, 这两个角的和就是105°。画120°角的方法与画105°角的方法是相同的, 可以利用60°+60°=120°或者90°+30° =120°来画。

生5:画165°角的方法是:利用30°+45° +90°=165°, 可以用三角板画一个30°的角, 再接画一个45°的角, 然后再接画一个90°的角, 这三个角的和就是165° (如图3) 。

生6:我补充画165°角的方法, 利用45°+60° +60°=165° (如图4) , 我的同桌利用180°—15° =165°也能画165°的角 (如图5) 。

8.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 篇八

请先别急于问我错在哪个地方,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的左脚和右脚一样大吗?你再问问身边的人。我知道你的回答是否定的。最近一段时间里,就“你的左脚和右脚一样大吗?”这个问题,我随机地问过很多人,得到的结果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知道“自己的左右脚不一样大”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初中女生多半都知道“自己的左右脚不一样大”,而初中男生则相对少一些。是啊,当我们在鞋店试鞋的时候,服务员经常会让我们把两只鞋都试穿一下,理由就是:人的两只脚大小是不一样的。接下来,再给你出一个比较专业一点的问题:两个大小不同且各自又不对称的图形你能把它们摆成轴对称图形吗?这一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只是笔者的思维习惯罢了。

下面让我指出教材中的错误吧,请您翻开人教版(201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67页,在标题“13.2 画轴对称图形”下面的第一段,其内容是:

“如图13.2-1,在一张半透明的纸的左边部分,画一只左脚印。把这张纸对折后描图,打开对折的纸,就能得到相应的右脚印。这时,右脚印和左脚印成轴对称,折痕所在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并且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我们来整理一下这个动手画轴对称图形的过程:画左脚印 → 对折 → 描图 → 打开 → 得到右脚印。注意,这个右脚印是按照左脚印描图画出来的;在这个描图的过程中,就向学生传达了一个错误的认识:一个人的左脚印与右脚印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左脚和右脚的大小是一样的。现在应该明白这里的错误:“人的左右脚一样大”。

在人教版(2013年6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数学八年级上册129页的右下角最后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教科书首先通过在半透明的纸上描图的方法,由左脚印得到了与它对称的右脚印。接下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形,归纳得出轴对称的特点。”

显然这里也认为“人的左右脚一样大”。我们再看一下人教版(200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9页,在标题“12.2.1 作轴对称图形”下面的第一段,其内容是:

“如图12.2-1,在一张半透明的纸的左边部分,画一只左脚印,把这张纸对折后描图,打开对折的纸,就能得到相应的右脚印。这时,右脚印和左脚印成轴对称,折痕所在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并且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对比一下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除了图的编号和一个标点不同外,其余内容完全一致。这说明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存在同一个错误:“人的左右脚一样大”。

其他版本的教材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呢?笔者在2001年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18页上也找到了一个类似的例子,其内容是:

尽管这里只给出了一双脚印,显然是想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双脚印是轴对称图形”。请注意:这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是承认“人的左右脚一样大”。当然,也许是编者在前两个轴对称图形之后特意举出一个非轴对称图形的例子。那只能说我的思维跟不上编者了。

另外,在2001年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84页里有一个“读一读”栏目:“‘瞎转圈的道理”,说的是由于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得不相同,步行时左、右腿迈的步子大小不一样,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会走成一個圈。这个“读一读”是让学生知道由于“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的不相同”,所以“人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会走成一个圈”的道理。既然这里已经讲了“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得不相同”,那么学生会不会很容易联想到(或应该引导学生得出)“绝大多数人的左右脚的大小也不相同”呢?在上册教材里讲了这个“‘瞎转圈的道理”,在下册教材里再用脚印来说明轴对称就不应该了吧?

笔者又查看了2003年版的湘教版、苏教版的初中数学教材的相关章节,这些教材都未举“一双脚印成轴对称”这个例子,可能是注意到了“人的两只脚大小是不一样的”这个事实吧。

9.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集锦 篇九

01填空题。

1、分针从数字1走到2,是()分,走一圈是()分。秒针从数字1走到2,是()秒,走一圈是()秒。

2、8:20小明正在看球赛,球赛已经开始了30分钟,球赛开始的时间是()。

3、4000米-2000米=()千米

13千米-6千米=()米

2吨+3000千克=()吨

1千米+800米=()米

10毫米+20厘米=()厘米

1厘米-6毫米=()毫米

8000米-2千米=()米

4、工程队挖一条水渠,第一周挖了753米,第二周挖的比第一周少25米,第二周挖了()米,两周一共挖了()米。

5、小熊猫体重125千克,小老虎体重比小熊猫重55千克,小老虎体重()千克。

6、声音每秒在空气中行332米,炮弹每秒比声音快667米,炮弹每秒飞行()米。

7、小敏身高110厘米,小红身高139厘米,小敏比小红矮()厘米。

8、()比603少289,870比582多()。

9、超市早上8时开始营业,晚上9时停止营业。全天营业()小时。

10、一个四位数减去1后得到一个三位数,这个四位数是()。

02判断题。

1、小刚的体重是35吨。()

2、0和任何数相乘、相加、相减都得0。()

3、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相加的和。()

4、1200千克-200千克=1000。()

5、钟面上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大格是一分钟,秒针走一大格是

一秒钟。()

6、求279比260多多少?列式计算是279+260。()

7、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8、最大的三位数加上最大的一位数等于最大的四位数。()

9、一个数乘1一定比这个数乘0大。()

10、比11千米少1米是10千米。()

03选择题。

1、小红的身高15()。

A、米

B、分米

C、厘米2、10张纸厚约()

A、1毫米

B、1厘米

C、1分米3、2米和80厘米加起来是()

A、100厘米

B、280厘米

C、208厘米

4、文具商店有各种笔1000盒,第一天卖了252盒,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卖78盒,两天一共卖了()盒。

A、330

B、582

C、4185、小敏10:55分上第四节课,一节课要上40分钟,那么下课时间应该是()。

A、11:30

B、11:45

C、11:356、比较下面的质量,最重的应该是()

A、3800千克

B、3吨9千克

C、3吨900千克

7、一桶水重()

A、20千克

B、200千克

C、2000千克

8、分针走5小格,秒针走了()。

A、5圈

B、50圈

C、5小格

9、一场电影从7:30开始到9:20分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

A、2小时50分

B、2小时10分钟

C、1小时50分钟

10、()时,分针和时针重合。

A、12:00

B、6:00

C、3:00

04计算题。

1、竖式计算并验算。

308+596=

408-156=

500-453=

463+349=

940-962=

746+162=

2、脱式计算

176×6-195

9×9-67

395+72÷8

(352-289)÷7

225×5+103

593-(275+169)

3、列式计算

(1)244比700少多少?

(2)比306多95的数是多少?

(3)比520少145的数是多少?

(4)160比240少多少?

05应用题。

1、小红1分钟能录67个字,560字的文章8分钟能录完吗?

2、小红家、小丽家和学校在同一条路上,小红家到学校有782米,小丽家到学校有543米,小红家距小丽家有多少米?

3、一辆小型汽车的载质量是800千克。现有南瓜464千克,萝卜386千克。估一估,能一次运完吗?

4、小明家到学校大约有389米,每天往返2次。小明每天上学一共要走,多少米?

5、400名学生乘7辆公交车去郊游。前6辆车各坐57名学生,剩下的学生坐第七辆车,第七辆车坐了多少人?

6、王伯伯家一共摘了450千克橘子,一个箱子最多装48千克橘子,9个箱子装得下这些橘子吗?

7、一台复读机287元,一盏台灯175元。妈妈想给蕾蕾买一台复读机和一盏台灯,蕾蕾估算了一下,她告诉妈妈应该带450元。蕾蕾估算的结果合理吗?

8、小贾今年五岁,妈妈35岁,妈妈的年龄是小贾的几倍?明年妈妈的年龄是小贾的几倍?

易错题复习(1)参考答案

01填空题。

1、分针从数字1走到2,是(5)分,走一圈是(60)分。秒针从数字1走到2,是(5)秒,走一圈是(60)秒。

2、8:20小明正在看球赛,球赛已经开始了30分钟,球赛开始的时间是(7:50)。

3、4000米-2000米=(2)千米

13千米-6千米=(7000)米

2吨+3000千克=(5)吨

1千米+800米=(1800)米

【3000千克=3吨,所以2吨+3000千克=2吨+3吨=5吨;

1千米=1000米,所以1千米+800米=1000米+800米=1800米】

10毫米+20厘米=(21)厘米

1厘米-6毫米=(4)毫米

【10毫米=1厘米,10毫米+20厘米=1厘米+20厘米=21厘米;

1厘米=10毫米,所以1厘米-6毫米=10毫米-6毫米=4毫米】

8000米-2千米=(6)米

4、工程队挖一条水渠,第一周挖了753米,第二周挖的比第一周少25米,第二周挖了(728)米,两周一共挖了(1481)米。

【第二周挖的:753-25=728米,两周一共挖的:753+728=1481米】

5、小熊猫体重125千克,小老虎体重比小熊猫重55千克,小老虎体重(180)千克。【125+55=180千克】

6、声音每秒在空气中行332米,炮弹每秒比声音快667米,炮弹每秒飞行(999)米。【332+667=999米】

7、小敏身高110厘米,小红身高139厘米,小敏比小红矮(29)厘米。【139-110=29厘米】

8、(314)比603少289,870比582多(288)。【603-289=314,870-582=288】

9、超市早上8时开始营业,晚上9时停止营业。全天营业(13)小时。【早上8时到晚上8时是12小时,再加1小时就是13小时。】

10、一个四位数减去1后得到一个三位数,这个四位数是(1000)。【最小的四位数与最大的三位数相差1】

02判断题。

1、小刚的体重是35吨。(×)

【“吨”是个比较大的单位,单个人的体重一般不用“吨”做单位的。】

2、0和任何数相乘、相加、相减都得0。(×)

【0只有乘任何数时等于0,0加0时等于0,或者除以任何不等于0的数时才等于0。】

3、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相加的和。(×)

【比如:2×2=4,2+2=4】

4、1200千克-200千克=1000。(×)

【得数没有写单位,应该是1200千克-200千克=1000千克。】

5、钟面上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大格是一分钟,秒针走一大格是

一秒钟。(×)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钟面上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大格是五分钟,秒针走一大格是五秒钟。或

钟面上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钟。】

6、求279比260多多少?列式计算是279+260。(×)

【正确的算式是:279-260】

7、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是质量单位,不用当作长度单位来用。】

8、最大的三位数加上最大的一位数等于最大的四位数。(×)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大的一位数是9,999+9=1008。1008不是最大的四数,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大的几位数由几个9组成。】

9、一个数乘1一定比这个数乘0大。(×)

【如果这个数是0,那么得数都是0。】

10、比11千米少1米是10千米。(×)

【11千米=11000米,少1米就是:11000米-1米=10999米=10千米999米,比10千米长。】

03选择题。

1、小红的身高15(B)。

A、米

B、分米

C、厘米2、10张纸厚约(A)

A、1毫米

B、1厘米

C、1分米

【一张纸的厚度一般是1毫米,10张就是10毫米,10毫米=1厘米。】

3、2米和80厘米加起来是(B)

A、100厘米

B、280厘米

C、208厘米

【2米=200厘米,200厘米+80厘米=280厘米。】

4、文具商店有各种笔1000盒,第一天卖了252盒,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卖78盒,两天一共卖了(B)盒。

A、330

B、582

C、418

【第一天卖的+第二天卖的。算式:252+(252+78)=582盒】

5、小敏10:55分上第四节课,一节课要上40分钟,那么下课时间应该是(C)。

A、11:30

B、11:45

C、11:35

【10:55再过5分就是11:00,然后40-5=35,所以下课时间就是11:35】

6、比较下面的质量,最重的应该是(C)

A、3800千克

B、3吨9千克

C、3吨900千克

【化为相同单位再比较:3800千克,3吨9千克=3009千克,3吨900千克=3900千克,3900千克最重。】

7、一桶水重(A)

A、20千克

B、200千克

C、2000千克

8、分针走5小格,秒针走了(A)。

A、5圈

B、50圈

C、5小格

【分针走了1小格就是走了1分钟,秒针走1圈是1分钟,所以分针走了5小格就是走了5分钟,秒就走了5圈。】

9、一场电影从7:30开始到9:20分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C)。

A、2小时50分

B、2小时10分钟

C、1小时50分钟

10、(A)时,分针和时针重合。

A、12:00

B、6:00

C、3:00

04计算题。

1、竖式计算并验算。

308+596=

408-156=

500-453=

463+349=

940-962=

746+162=

2、脱式计算

176×6-195

9×9-67

395+72÷8

(352-289)÷7

225×5+103

593-(275+169)

3、列式计算

(1)244比700少多少?700-244=456

(2)比306多95的数是多少?306+95=401

(3)比520少145的数是多少?520-145=375

(4)160比240少多少?240-160=80

05应用题。

1、小红1分钟能录67个字,560字的文章8分钟能录完吗?

【先计算8分钟能录入多少个字。】

67×8=536(个)

答:因为8分钟只能录入536个字,所以560字的文章8分钟不能录完。

2、小红家、小丽家和学校在同一条路上,小红家到学校有782米,小丽家到学校有543米,小红家距小丽家有多少米?

应有两种情况:当两家在学校的同一旁,为782-543=239(米)

;当两家在学校的两旁,为782+543=1325(米)

3、一辆小型汽车的载质量是800千克。现有南瓜464千克,萝卜386千克。估一估,能一次运完吗?

464≈460

386≈390

460+390=850(千克)

答:因为850千克>800千克,所以不能一次运完。

4、小明家到学校大约有389米,每天往返2次。小明每天上学一共要走,多少米?

【1次往返表示走了2次389米,2次往返相当于走了4次389米。】

389×2×2=1556(米)

5、400名学生乘7辆公交车去郊游。前6辆车各坐57名学生,剩下的学生坐第七辆车,第七辆车坐了多少人?

【要先算出前6辆车已经坐了多少人,然后再用总人数减去前6辆车坐的人数,得数就是第七辆车坐的人数了。】

400-57×6=58(人)

6、王伯伯家一共摘了450千克橘子,一个箱子最多装48千克橘子,9个箱子装得下这些橘子吗?

【计算出9个箱子能装多少千克橘子,再比较

。】

48×9=432(千克)

答:因为432千克<450千克,所以9个9个箱子装不下这些橘子。

7、一台复读机287元,一盏台灯175元。妈妈想给蕾蕾买一台复读机和一盏台灯,蕾蕾估算了一下,她告诉妈妈应该带450元。蕾蕾估算的结果合理吗?

287元≈290元

175元≈180元

290+180=470(元)

答:蕾蕾估算的结果不合理。

8、小贾今年五岁,妈妈35岁,妈妈的年龄是小贾的几倍?明年妈妈的年龄是小贾的几倍?

【到了明年妈妈和小贾都长了一岁。妈妈36岁,小贾6岁。】

(1)35÷5=7

(2)36÷6=6

10.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 篇十

2、运动场一圈是400米,5圈正好是()千米。

3、1分米=()厘米150分米=()厘米

8千米=()米()毫米=6厘米

600毫米=()厘米800毫米=()分米

6500米=()千米=()米

4、在○里填上“》”、“《”或“=”。

2800米○3千米900毫米○9厘米

10米+9分米○20米8吨○900千克

40分米○50厘米16千米○1600米

5、在()里适当的单位

①小明的身高130(),③一张单人床长2()。

⑤小汽车每小时行80()。

6、我会判(5分)

1支圆珠笔长15毫米。()比1米少5厘米是95厘米。()自行车每小时行60千米。()

600米+400米=()千米17分米+23分米=()米3米-25分米=()分米6千米-5000米=()米1400米-400米=()千米5厘米+7毫米=()毫米46厘米+54厘米=4千米-3000米=

四、我会选(5分)

1、下面的长度与10米相等的是()

A、100厘米B、1千米C、100分米

2、数学课本的长约2()

A、米B、厘米C、分米

3、一本书大约重150()

A、克B、千克C、吨4、1千克比1千米()

A、大B、小C、无法比较

5、第一大河长江长约6200()

A、米B、千米C、分米

1. 填空。

①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都表示()的单位。

②计量较长的路程时,通常用()作单位。

③1千米=()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骑自行车每小时行驶15()。

②一个区别针的长度大约是34()。

③一张桌子的高大约是90()。

④一列火车每小时大约行驶120()。

4.在下面的○里填上“〉”“〈”“=”。

2千米○2000米1千米○900米2米○30分米49厘米○5分米95毫米○10厘米

5.学校运动场的跑道是一圈400米,芳芳每天早晨跑3圈,她每天跑多少米?合多少千米?

1.判断

4个250米是2千米.()

2.填空

125米×8=()米=()千米

3.填“>”、“<”和“=

6千米5米○6050米1200米○2千米

4.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桥长6772米,比公路桥长2183米,公路桥长多少米?

5.火箭每秒飞行4500米,2秒飞行多少米?合多少千米?

1千米=()米4000米=()米15千米=()米12厘米=()毫米 9米=()分米200毫米=()厘米

2.在○里填上“〈”“〉”“=”。

100毫米○1分米800米○8千米26千米○2600米1600毫米○3分米350厘米○3米50厘米

3.计算下面各题。

26厘米+72厘米63毫米—28毫米1052千米+892千米305分米+75分米2050米—980米

4.解答应用题。

(1)我国边界南北最长距离是5500千米,东西最长距离比南北距离短300千米,东西距离长多少千米?

11.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 篇十一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一、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1通过比较,掌握特征。

找,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所里找长方形、正方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现实空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认知的经验,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折,通过折纸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探索并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整理自己的发现,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比,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在归纳概括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材中菜椒老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比较交流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再比较出不同点,并借此介绍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在此环节中重在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形成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认识。

2实例引入,认识周长。

本册教材中关于周长的意义,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不同,教材中并没有出示完整的图形周长意义的描述,而是从生活实例入手,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通过“试一试”顺势迁移到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树叶的一周等实例易于学生形成关于“周长”的清晰表象。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实物的某个面到一个平面图形的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周长的意义逐步得到拓宽,同时也使周长的意义更具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可以动画演示,在演示的基础上说明这就是池口的周长。对于树叶的周长,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它的周长,然后想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实际围一围、量一量。对于P61的“试一试”,一方面重在周长意义的迁移,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重在周长计量方法的转化,对于平面图形而言,可以绕一周量其长,也可以求各边之和。而这一转化,对后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学习十分有意义。

3计算周长,方法多样。

关于周长的计算,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也有所不同。本册教材先是基于一个现实的、学生熟悉的篮球场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先借用篮球场为背景的情景图(出示情景图时,先不出示长宽数据及所求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篮球场边线的长就是篮球场的什么?知道怎样的条件就可以求边线的长?在小组内说一说,当学生汇报交流后再出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对于怎样求篮球场的周长则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交流的过程。

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通过“试一试”,利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进行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算法。

教学中重在各种方法理解与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哪种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是求它们4条边的长度之和。在这里,不要急于优化,更不要揭示周长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当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情景图进行教学。

4数学实践,综合开放。

“周长是多少”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中,安排了围、摆、拼、量、估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操作、探索、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加强比较、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直观认识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与掌握了长度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的形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并能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知道了这些图形可按边的多少进行分类。在这些图形中,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较其他多边形则更为充分,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含有长方形、正方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学生对它们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4条边、4个角。另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图形折、拼、摆等操作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保证。同时,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大量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安排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增强探索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课件显示几幅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的图片:

图片1:本校学生为灾区踊跃捐款,图片2:人民军队奋勇战斗在抗震第一线,图片3:运送救灾物资的火车……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学生争相发言)

师:是啊!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老师看到这些照片,心情和你们一样,非常激动。我想给每张照片都做一个木框,把这些照片挂在我们的教室里,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好不好?

师:老师这里有2米长的木条,想先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课件出示其中一幅长方形的照片),够不够呢?大家可以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看图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反馈信息。

生1:需要了解边框一周有多长。

生2:需要先测量照片4条边的长,算一算总长度,再和2米比一比,就知道了。

生3:边框是一个长方形,可以先算出长方形的

周长,然后再比较。

师:边框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怎样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时事照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学习新知做好了认知上的铺垫,同时对学生适时适宜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长方形的照片,想一想它的周长该怎样求?现在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不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如果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其实,只要知道它的长、宽各是多少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

小结:知道了长方形长、宽的长度,就可以求其周长。此时,课件显示照片长35厘米、宽20厘米。

师:现在你能计算它的周长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并计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汇报,生边说解法,边作出合理的解释。

生1:35+20+35+20=110(厘米)

周长=长+宽+长+宽

生2:35×2=70(厘米)20×2=40(厘米)

70+40=110(厘米)

周长=长×2+宽×2

生3:35+35+20+20=110(厘米)

周长=长+长+宽+宽

生4:35+20=55(厘米)55×2=110(厘米)

周长=(长+宽)×2

师:这4种方法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了这张照片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生:一周4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同学们想一想,知道什么就可以计算周长?刚才的4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洁?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通过计算,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2米长的木条,够吗?

生:够,因为这张照片的周长只有110厘米。而木条有2米,也就是有200厘米。

设计思路教者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用2米的木条给刚才的照片做木框,是够的。剩下的木条还能给另一幅照片(课件显示:一张正方形照片,它的边长是25厘米)做一个木框吗?

师: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再思考怎么计算,最后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算法,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①25+25+25+25=100(厘米)

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②25×4=100(厘米)

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方法都计算了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哪种更简洁?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者只要稍加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另外,也较好地处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创新演练

1教材第64页“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文具盒、课本等)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3校园里有一块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花圃.为了美观,同时防止被践踏,要在它的四周围上栅栏。请你算一算,栅栏一共长多少米?如果花圃的一边借用一堵墙壁,又需要多长的栅栏呢?

4从一个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现有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能用这些中的几个或全部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吗?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思路教者适当改编教材,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这些题目中有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也有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对课本P65页第6题改编的题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周长的变化规律。

12.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 篇十二

1. 第6页《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自然段第二行: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 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分析:这个句子中“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有歧义:一是包括我在内有五个小男孩, 二是除了我以外还有五个小男孩, 即共有六个小男孩。文中究竟有几个小男孩, 无法得知。

2. 第7页课下注释 (1) :[嶙峋]形容人瘦削。

分析:查《现代汉语词典》, “嶙峋”一词有三个义项: (1) 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怪石嶙峋|嶙峋的山峦。 (2) 形容人消瘦露骨:瘦骨嶙峋。 (3) 形容人刚正有骨气:气节嶙峋|傲骨嶙峋。所以课下注释 (1) 应改为:[嶙峋]这里形容人瘦削。类似的还有第32页注释 (3) , 因为“低回”一词有三个义项, 所以应改为:[低回]这里是留恋的意思。

3. 第39页《我的信念》第二自然段第一行: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使我感兴趣。

分析:这个句子的后一个分句“这使我感兴趣”的主语“这”究竟指什么?按语法上来讲, “这”就是指代前一个分句, 即“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样显然是说不通的。所以要把后一分句作修改, 可在“这”后加上“些蚕”, 变成“这些蚕使我感兴趣”。或者删掉“这使”二字, 在“我”后加上“对这些蚕”, 变成“我对这些蚕感兴趣”。

4. 第54页研讨与练习二第一小题最后一个问题:“嫩嫩的, 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 为什么放在句末?

分析:这个问题本身设计得不科学。如果把“嫩嫩的, 绿绿的”用在“小草”前面, 原文就变成了:“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试问: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从土里使劲钻的过程中, 在破土而出之前“钻”的过程中, 人们怎可看见它是“绿绿的”?况且, 小草在钻出来之时, 也多是黄里带白的, 并不是“绿绿的”, 只是在钻出来之后, 经过春晖春雨的哺育才渐渐变得“绿绿的”。所以原文并无毛病, 问题中“本该”实质上是“本不该”, 这个问题应删掉。

5. 第93页《月亮上的足迹》第十四自然段最后两句话:“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 它被甩在太空。”

分析:众所周知, 太空垃圾已经引起人类严重关切。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栓, 在太空中也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飞速运行, 可能撞坏航天器或飞船, 也可能对正在太空行走或作业的宇航员造成致命的危险。所以, 美国这一做法是很不应该的。这两句话应改为:“由于当时对太空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登月舱竟然被甩在了太空, 给人类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6. 第148页《女娲造人》最后一句:这样, 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分析:这个句子中“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的主语是“人类”, 而人类是人的总称, 与数量无关, 世界总人数为100万时称人类, 达到60亿也称人类。所以不能说“人类一天比一天加多了”。原句应在“并且”后加上“人口总数”或“人口数量”或“人数”。

7. 第156页《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倒数第二自然段:人们说, 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分析:先看课下注释 (1) [孪 (luán) 生] (两人) 同一胎出生。《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还有:“通称双生”。既然“孪生”已有“两个、两人”之意, 那前面就没有必要加上“一对”了。如果加上“一对”, 反而显得重复啰嗦了。

8. 第173页《泊秦淮》最后一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1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篇十三

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加法公式:

加数+加数=和

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5、减法公式:

被减数-减数=差

差+减数=被减数或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6、口算时:

例:(1)35+48,先算35+40=75,再算75+8=83。

(2)72-28,先算72-20=52,再算52-8=44

或先算72-30=42,再算42+2=44

14.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 篇十四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113页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教材分析:

1、设计意图

本节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教材提供了童童想去儿童乐园游玩,妈妈准备了几件上衣和几件下衣,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最后找到搭配的规律。同时,学生通过本节学习,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设计思路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问、推理、表演、交流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迁移应用。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让学生体验、理解搭配的方法,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3、学生状况分析

生活在山区的三年级小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巧妙搭配、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卡片。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看今天我们的课堂和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真会观察,一定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今天老师虽然是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但是老师早就听说我们班的孩子个个聪明能干,上课发言积极,老师特想和大家交个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中国是礼仪之邦,见面表示友好,一般都要(握手),那请伸出你们的小手,我们握握手行吗?(行)

走进学生中间没有顺序快速和一部分同学握手,问:孩

子们,我已经和几个小朋友握手了,握了几次呢?

生:不知道

师:那你认为要怎样握才看得清楚呢? 生:一排排、一列列……

师:我发现你们的方法都很好,这样我就跟每个小朋友都能握到手了,也不会握掉了,刚才你们教给我的方法都是怎样?(有顺序)

师:有顺序很重要,因为有序的思考,才能把问题思考得全面。

二、合作学习,探索有序的搭配方法。

(一)探究例1 从今天开始,我们已经开始了我们的假期生活,同学们想不想在假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出去游玩?(想)童童今天和小伙伴就要到儿童乐园去游玩,可是,童童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住童童吗?

(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童童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你会建议童童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师: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

生思考)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同时思考:这么多的搭配方法怎样做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板书)呢?同学们想不想动手试试呀?(想)那就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卡片,四人一组,摆一摆。

1、学生动手摆卡片搭配。

2、汇报。师: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呢?你是怎样搭配的?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合作后结果?

一种:可以用下装搭配不同的上衣。

另一种:可以用上衣搭配不同的下装。(当学生摆出先选定一件上衣分别搭配一条下装时,师小结像刚才这种搭配方法就是运用了有序(板书)的思考问题,很好。老师紧接着问:你们还有与他们这组不同的搭配方法吗?刚才他们是先选定了一件上衣分别与下装搭配,你们还可以先选定一件什么?——先选定一件下装分别与上衣搭配。)

3、引导学生有顺序连线记录不同的搭配方法。师:请同学们把学具收起来,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摆一摆,解决了问题。如果我们没有这些学具,只有这张图,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连线)

生动手在作业本上连一连,(要求:你可以给这些衣服编号,也可以用字母表示,觉得哪种方法好就采用哪种方法)

(1)动手连一连。

(2)连好后互相说一说是怎样连的?(3)生汇报:师根据汇报出示课件。

4、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与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5、师小结: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童童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5、练习反馈(1)早餐的搭配

师:我们为童童的衣服已经搭配好了,童童该吃早餐了,我 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老师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2)两位数的搭配练习

童童吃完早餐坐车来到了儿童乐园,(课件出示儿童乐园图片)简单介绍,这里的景色美吗?(美)我们的小精灵聪聪也来了,她和童童玩起了数学游戏,你们想参加吗?(想)课件出示题目。我们拿出一张练习纸,一起来比一比,看哪个同学最先把这些两位数写出来,准备好了吗?(最先

完成的抽上去展示介绍先进经验)

师:孩子们真是太棒了,不但会有序的搭配衣服、早餐,连两位数也能序搭配,其实多玩数字游戏可以开发我们的智力,小精灵聪聪还想出一道问题来考考大家,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例2)

(二)例2的探究

出示用三张数字卡片7、3、9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大家有信心完成吗?(有)

(1)小组合作探讨

师: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小组一起拉一拉,看看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记录员作好记录。(师要作好合作前的要求:小组合作时声音不要过大,影响别的小组,还要注意,重要的结果要作好记录。)

(2)汇报交流

你们摆出了几个三位数?怎么摆的?(先确定其中一位的数)

师:大家的记录方法都有道理,只要有顺序的记录就能保证不重复也不遗漏。

三、巩固深化

(1)童童游玩的线路。师:童童现在在儿童乐园门口,她想参观完百灵园再去猴山,但是童童这时遇到了问题需要求助大家,他有几条路线,哪条路线最短?抽人回答。(两

点之间线段最短)

(2)照相。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儿童乐园之旅就要结束了,童童他们每个人都想和数学乐园的聪聪和明明合影,一共需要合几张影?我们全班同学和聪聪明明合影呢?全校学生呢?

四、课后总结(思维点化)

和你们一起学习真是愉快!我们在数学广角中不仅学会了连线搭配,还帮童童解决了许多问题,可见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勤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探索出更多的数学奥秘!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就连文字也可以进行有趣的搭配呢?老师这里有三个字,请看大屏幕:谁能一口气说出来。比比谁的反应快。一起读一读。

15.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 篇十五

《观潮》是一篇以叙事的形式出现而重点在写景的文章。它有以下一些写作特点:

1.首句简当。文章首句开门见山, 引用了人们的朴素赞语“天下奇观”, 而且是“自古以来”, 既显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声势, 又说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历史悠久。寥寥数字, 如同一个双响爆竹, “噼啪”震天, 清脆响亮, 点题简当。

2.层次清晰。文章写钱塘江大潮, 先写潮来之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人们是“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等着, 盼着”。再写潮来之时:“响声越来越大”“浪潮越来越近”……人们是“踮着脚往东望去”。最后写潮来之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渐渐“恢复了平静”。条理清楚, 思路清晰。

3.比喻增色。文章中一些生动的比喻句, 为课文增色不少。如用“好像闷雷滚动”来比喻大潮将要到来、在远处发出的声音, 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来比喻大潮的浩大气势, 用“如同天崩地裂”来比喻大潮的巨大声响, 用“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比喻大潮给人们的强烈震撼。这样的比喻惟妙惟肖, 富有情趣。

《观潮》中的“动”“静”描写

《观潮》一课运用了“摹形”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潮没有来、将要来、来到后、渐渐退去的过程。

1.没有来———横卧眼前。开始, 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是“平静”的, 这是一种静态描写, 显示的是一种平和的景象。

2.将要来———闷雷滚动。听,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 而且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出现了一条白线”。这是大潮将要来时的情景, 是动态描写。

3.来到后———山崩地裂。随着白线的向前移动, “逐渐拉长”, 钱塘江“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真是气势磅礴, 而它的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又活生生地勾画了它的声势, 加上“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夸张性描写, 更使钱塘江大潮摄人魂魄, 激人壮志。这段动态描写是全文的高潮和重点。

4.退去后———恢复平静。“潮头奔腾西去”, 表示着退潮的开始。“过了好久, 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说明钱塘江大潮已经完全退去了。这是一段静态描写。

在《观潮》一文中, 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以静—动—静的顺序摹写钱塘江大潮之形, 生动形象, 令人神往。

《鸟的天堂》的“语言美”

《鸟的天堂》一文流畅自然, 朴实生动, 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准确传神, 生动形象。作者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 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 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如“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的“似乎”用得十分神奇, 把感觉和景物融为一体, 引人遐想;“颤动”二字真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写活了。“似乎、颤动”传神地把作者当时的感受、联想融入写景, 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 意境深远, 妙不可言。第二次去看榕树, 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充分写出了鸟的形态多种多样, 生动形象,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 情深意厚。全文节奏鲜明, 声音铿锵, 情真意切, 感人至深。如写静态的榕树, 多用长句, 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 以词为句, 长短错落, 生动热闹, 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 “看清楚了这只, 又错过了那只, 看见了那只, 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式表达感情。如用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划船途中, “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 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当被大榕树的生命力所倾倒, 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 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结尾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抒情更显得异常强烈, 震撼人心, 如豹尾般有力。

三、欲扬先抑, 气韵贯通。文贵曲忌直, 本文就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的错觉, 先抑, 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 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憾, 又抑, 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 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前后对比, 波澜起伏, 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全文自然流畅, 朗朗上口, 气韵贯通, 如写动态的第一段, 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 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 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 再到鸟开始飞起, 最后到处是鸟, 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接着又由概括到具体, 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 又错过了那只, 看见了那只, 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 连贯流畅, 紧凑而又有变化。

《鸟的天堂》自然朴素且又细致周密, 奏响了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鸟的天堂”的引号

《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处写道:“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面加引号而后面不加引号呢?

前一个“鸟的天堂”是人们赞美这棵大榕树, 给它的特定称号, 是说它枝条繁多, 浓荫密布, 许多鸟儿在上面栖息、活动, 非常快活, 它就好像是“鸟的天堂”一样, 所以要加上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鸟, 感到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儿自由生活的乐园, 把它说成鸟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 不是什么特定的称号, 所以就不需要加引号了。

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后有个思考题: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作“伟大的工程”?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 似乎是太夸张了, 但是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 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柔弱, 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 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 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再说, 蟋蟀与其他许多昆虫比较, 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而是靠自己“慎重地选择住址”, “一点一点挖掘”, 造出了“倾斜的隧道”, 具有排水的功能;还让“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使住宅十分隐蔽, 有利于保证自己的安全。特别是“在这平台上弹琴”一句, 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 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 这说明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 它不仅能藏身栖息, 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 四周静悄悄之时, 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 享受生活的乐趣。蟋蟀是这样的顽强和聪明, 造出的住宅有如此高的水平, 我们能不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吗?

白鹅的特点

《白鹅》一课后有个思考题: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这篇课文中, 作者重点表现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 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 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接着用“鹅的高傲, 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 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这都表现了白鹅的特点。

更为可贵的是,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 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 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 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 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 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 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 非常形象生动,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形。

从这些描写中, 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你说是吗?

“孤帆”是“一只帆船”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诗, 特别耐人寻味。

这里的“孤帆”就是指“一只帆船”。难道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这样说?原来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 对其他的船只都视而不见了。由此可见他与好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这里还有一个“尽”字和一个“唯”字值得引起注意, “尽”是说“帆影已完全消逝了”, 而“唯”则是说“只”, 只看见江水在远远的地方流。两个字巧妙地展现出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

“诗贵意境”, 这两句诗的意境也非常鲜明动人、意蕴深厚。好朋友坐的船已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那浩浩荡荡的江水正流向远处。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 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流向“天际”的江水, 要陪伴行舟, 将友人送到那遥远的目的地。诗人匠心独运, 把对好友的深情厚谊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 情景交融, 余味无穷。

《卡罗纳》的“!”

《卡罗纳》里面有四个“!”, 细细品读, 颇有意味。

在卡罗纳要来上学的前一天, 细心的老师就提前嘱咐孩子们:“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 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为什么呢?因为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的母亲去世了。这里的“!”是关切, 是热情, 更是老师的一颗敏锐的“爱”心!

当神情恍惚、面容憔悴的卡罗纳回忆起以前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情景而放声大哭时, 老师对他说:“哭吧, 痛痛快快地哭吧, 可怜的孩子!”这里的“!”是同情, 是理解, 是对卡罗纳的无限深情!

老师还说:“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但她能看见你, 她依然爱着你, 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 你要坚强哟!”这里前一个“!”是叮嘱, 是希望;而后一个“!”则是深情的鼓励, 是充满希望的呼告!

四个“!”, 使同学们都向卡罗纳伸出了热情的手, “围在他身边, 谁都没有说话, 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沉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有个思考题: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有同学说, 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 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我觉得, 这里的关键是, 他常常“一个人在沉思”。

想一想,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 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 如果不“沉思”, 能使他产生“疑惑不解”的心态吗?而当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 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时, 如果不“沉思”, 能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吗?正是由于“沉思”, 才有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迹表明, 即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 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 好奇心驱使着他, 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起因, 而“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 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结果。因此,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 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

借物喻人情更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几处对爬山虎的描写。这就是借物喻人。

在“我”刚走进叶圣陶先生的里院时, “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 阳光都变成绿色的, 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 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只是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不。这里表面上写爬山虎的充满活力, 充满生机, 实质上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征文受到叶老的指点和鼓励, 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了信心, 充满了希望, 以至于阳光也是绿的。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 再望则变得“沉郁”。因为“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叶老对自己的作文付出了许多心血, 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如春风拂面”。而到叶老家里做客时, 进一步见到了叶老的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 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 使“我”不但学到了作文的方法, 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使“我”十分激动。因而在作者的心目中, 叶老就像“那一墙爬山虎, 绿得沉郁, 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让人感到可亲可爱, “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 “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作者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 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 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 以至于“在我的眼前, 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更突出了叶老精神对“我”的永远的激励。

《五彩池》的结语

在《五彩池》一文中, 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语: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 不在天上。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照应开头。文章开头引用奶奶所讲的神话传说中的五彩瑶池是那么神奇美妙, 引起“我”的无限遐想;等到“我”实地游览了四川松潘的五彩池之后, 才感觉到五彩瑶池就在人间, 巧妙地呼应开头, 显得圆活自如, 结构相当严密。

二是对比映衬。文章开头极力渲染神仙境界的五彩瑶池如何奇特瑰丽, 使“我”心驰神往, 同时用虚拟和实写的手法形成对比, 映衬人间的五彩池形态奇特, 色彩各异, 更加令人觉得美不胜收。

三是传情达意。天上的五彩瑶池只是神话传说, 谁也没见过, 人间的五彩池才是实在的, 远远胜过了传说中的五彩瑶池,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上一篇:车队司机个人思想工作汇报下一篇:老婆对老公的简单要求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