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案(共12篇)
1.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案 篇一
信息技术优质教案
课题:网络安全(学科:信息技术,年级:五年级下册,教学理论依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及产生这些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了解病毒防治、防火墙等安全技术。)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脆弱性。
2、了解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
3、了解防范安全隐患的常用措施。
4、了解常用的安全技术:病毒防治及防火墙。
5、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认清网上信息的精华和糟粕,做遵守网络道德的网民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隐患及其产生的原因、防范安全隐患的常用措施。
教学难点:对病毒防治和防火墙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信息安全是当前阻碍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入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最大的阻力,由于网络的不安全性,使得人们对网络的应用有所顾忌和保留,达不到理想的交流效果。请同学根据自己的体验,谈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和学习的存在哪些安全问题,以及有何解决的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提出相关问题,“QQ是我和朋友联系,和同事探讨问题的好工具。可今天却怎么也登入不上去了,并提示密码错误,可我输入的密码肯定是对的,很着急,请大家替我想想办法。”经过对问题的具体分析,即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安全问题。
(二)用语言感化学生。
1.设问:同学们,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很容易受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生病甚至一命乌呼,其实计算机网络在安全上也是很脆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计算机网络脆弱的原因吗?
学生活动:学生对此问题展开讨论,各说其词。
教师活动:首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然后完整阐述造成计算机网络脆弱性的两大因素:计算机本身问题和计算机网络问题。计算机本身的问:(1)软硬件系统的复杂性(2)测试的不完整(3)安全漏洞存在的必然性。计算机网络问题:(1)自然的损坏(2)人为的破坏。
2.设问]请同学们归纳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分析产生隐患的原因?
教师活动:查看学生归纳情况,观察学生活动,并参与探讨,最后列出产生安全隐患的原因:
(1)系统自身原因(2)自然环境影响(3)人为原因 3.设问:同学们,你们在使用过程中有没有碰到过这类事情呀?如果碰到过,那么你们又是怎么来解决的?
学生活动:学生说说自己的情况,请学生代表说说碰到的一些典型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以自我推荐的方式讲述自己的解决之道。
教师活动:认真倾听,归纳小结,适当加以表扬。
最后老师分别从计算机系统、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等三个方面系统介绍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的一般措施,并强调学生在以后的计算机网络建构时要注意这几方面的因素。
4.设问:通过以上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对计算机网络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呢?
学生活动:以小组形式展开,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发表自己的想法,小组共同商讨方案的可行性。
教师活动:教师了解各小组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取几个典型方案进行全班分析、讨论。
5.常用的安全技术:要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还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安全技术,如病毒防治、防火墙等。
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计算机病毒是什么吗,它与生物病毒有关系吗?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来防治计算机病毒呀?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看有关病毒特性、病毒种类及、病毒防治措施方面的内容,加深对病毒的系统了解。
教师活动:
1、分析讲解计算机病毒与生物病毒的异同。不同点: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而生物病毒是一种病菌。
相同点:①具有寄生性。②具有隐藏性。③具有潜伏性。④具有传染性。⑤具有破坏性,等等。
2、病毒的防治。
要有效地防治病毒,首先应了解病毒的特性,然后采用杀毒软件等进行查杀病毒或安装相应补丁。教师可适当举例说明,如如何对疯狂作案的“冲击波”病毒进行防治?
症状分析:被感染的机器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死机与反复重启、网络速度变慢、应用程序异常、不能拷贝粘贴、IE浏览器不能打开链接等现象,而网络本身由于充斥了无数的攻击数据而变得非常拥挤,服务器和网关时有瘫痪。
原因分析:该病毒是利用微软公司Windows操作系统RPC DCOM漏洞进行传播,能够使遭受攻击的系统崩溃,并通过网络向仍有此漏洞的计算机传播。
解决方法:下载并安装微软补丁。
问题2:防火墙就是一种防火的设备吗?防火墙是如何实现的网络安全的?
学生活动:打开“天极网”相关网页,学习有关防火墙的相关知识。
教师活动:
1、教师讲解防火墙的功能。
防火墙通过控制和监测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访问行为来实现对网络安全的有效管理,其基本功能为: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行为;记录通过防火墙的信息内容和活动;对网络攻击进行检测和告警。
2、讲清实现防火墙的三种技术。分组过滤技术、应用网关、代理服务。
(三)、通过讨论主题,完成德育的内化和升华:
我们青少年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思想、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而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现代青少年肩负着发展信息技术,建设安全与文明的信息社会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法律、规则和道德,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所有这一切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通过终身的学习,迎接挑战,实现理想。
(四)、学生练习:
1为什么说计算机网络在安全上是脆弱的,它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联系实际,讲一讲防范安全隐患的常用措施。
3、举例说明最近影响力较大的一些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4、说说你心目中的防火墙是如何的?
2.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案 篇二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渗透,经典文学作品,自省能力,工具性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德育和思想品质教育, 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然而, 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 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 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 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 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努力探索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师生教材, 和谐共振
和谐是美学的重要范畴, 和谐不是静止的和谐, 而是运动的和谐。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 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达到艺术境界就是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 使之渐趋和谐, 同处共振状态。我们追求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 自然而然地达成德育目标;在一种共振状态下, 大幅度地提高德育实效。从这个意义上说,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
例如,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绘了西湖的胜奇旷阔画面, 诗中的山光、水色、无不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 溅发出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蓬勃向上的豁达的激情。为此, 只要稍加点拔, 让学生反复吟诵, 就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带进一个美好的境界, 不但使他们大饱眼福, 获得内心的愉悦, 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 激发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合时适度, 因势利导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知识, 也不是情感的随意渲泻, 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首先, 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其次, 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特别注意这个“度”的问题, 超过了一定的“度”, 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政治教学, 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的性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 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的“度”, 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既要防止“过”, 又要克服“不及”, 德育渗透“到位”而不“越位”, 这样, 恰到好处, 有利于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
移情感悟, 寓教于练
移情与感悟是美感心理的要素之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 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 对教学内容的移情感悟, 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 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 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 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 对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
没有语文, 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 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 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 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 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 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 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 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 让他们的逐渐完善, 成熟, 深沉起来, 为提高素质尽一份绵薄之力, 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最为关键的是, 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语文教师这“源头”必须“活水”常流, 也就是说,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 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 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画图!
参考文献
[1]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7年.
[2]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日]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年.
3.利用语文学科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途径
G633.3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公共课程中德育与文化课并重,在职业教育课程语文教学目标中也提到“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应该强化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接受熏陶和感染,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结合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的基本职责与义务。教书指的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育人则是指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审美意识的教育和引导。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主流,更是应该坚持这一宗旨。现实中学生中时常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而引起的。应该让学生在学校中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而语文教材在这方面应负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
语文课文具有鲜明而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我认为应该通过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生动有趣的思想品德教育。
1.备课时备文与备道统一
语文备课应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将备文与备道结合起来,备课时要设计语文语言文学知识方面的教育,同时也要设计思想品德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在备课中要善于挖掘课文中潜在的思想品德因素,对一篇课文先要进行分析,不仅考虑字、词、句如何讲,而且考虑通过字、词、句的课文内容分析,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备课要做到文道结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按照文道结合原则,精心设计每一课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讲课时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利用语文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学科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块块丰富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的真挚情感,使学生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在职教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3.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养成”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特殊德育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课堂上的创设情境、渲染氛围、激发兴趣、引发参与、自主构建五个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这种习惯的养成,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在运用语文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在校期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渗透,语文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4.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语文教学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语文教学应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与其他人合作,完成学习活动,学会写作和分享,提高学习的质量。文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创设职业环境,
现在的职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集体观念。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他们更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明白自己在活动中的地位,了解合作才能取得成功,真正理解“团结就是力量”。
5.通过作业批改,扩大德育效果
在进行品德教育方面,语文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日记、作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言为心声”,学生的很多想法都倾诉在日记和作文中,我们要善于捕捉他们不健康的思想苗头,及时引导、分析其危害性,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当前,自上而下抓减负,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在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强调说:“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可见“教书育人”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二者不可偏废,每个教师要想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加强个人的师德修养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三、增强教师德育渗透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觀、价值观、世界观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中职的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提高专业知识和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身教对学生进行德育,还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因而,要在语文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师要把握好以下两个转变。一是语文教师要将教学中语文知识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的教学实践;二是语文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服从语文知识转变为尊重知识选择,注重道德内化。
4.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 篇四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 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 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詹天佑》一课,介 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老人峰、骆驼峰等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云浮景色秀丽的蟠龙洞,云雾山等,由此想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爱国之情随之倍增,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 ”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会很自然地因此而 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二、引导课外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二、把握作文教学,不断触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因素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或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等编织再现事物,达到一定的写作技能。学生在今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责任。
(一)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孩子们都是独身于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可以以写作训练为表面动纲有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故在班上组织学生包饺子等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才能把事做好,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既能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还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一年四季自己身边景物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还可组织学生表演热爱大自然的童话故事,如表演假如我是(小花、一小草、小树„„)遇到不爱护环境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写出深动感人的想象作文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通过作文受锻育;以此达到育人目的。通过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道德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整体提升的过程,对它的评价因此也应;该关注知情意行的各个方面及其和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人到情境中去,将心比 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如评价别人写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写作顺序方面去分析评价,还可从文章的结构方面、谴词用句中去评价,让大家从别人写的好词佳句中受到感染,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评价分析写作者的目的,如文章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告诉我们什么等,使学生从评价别人的好文章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并利用别人文章中的情志来影响自己,陶冶自己。
在语文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我们本着“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促使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的尝试臻于完善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三点。
一、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二、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
三、用心深化德育效果。
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5.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篇五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良好品质形成的初始阶段,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劳动习惯;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及其他人文方面都是学校立德、树人内容。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做到既授业又传道,既教书又育人之目标。
一、情境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平台
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情境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语文教师则要根据文本域预设德育教育内容确定选择哪种情境适合。
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既容易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又容易接受教师预设的德育教育。
热爱祖国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话题,祖国怎样伟大,怎样为伟大的祖国刻苦学习,这朝夕唠唠叨叨“你要热爱祖国”效果肯定不好,这需要教师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使学生在愉悦有趣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产生祖国的美好祖国的伟大的理解与认识。我教学韵母“ao”时,先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图,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标志,最后从得出的结论中创设课堂情境:课件演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拼搏的画面,演示中国等几个国家奖牌获得数,中国获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创4项世界纪录。获金牌数超越美国,获奖牌数超越俄罗斯,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这是中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接着我引导:中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平时训练辛苦不辛苦?学生都说:那是很辛苦。我又引导:你要取得好成绩该不该刻苦学习?学生齐声说:该刻苦学习。一次中国伟大在形象演示中得予知晓,一次要刻苦学习在润物无声中得到启发。
二、朗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媒介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众多教育专家精心挑选编排,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德育内容涵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真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受到作者思想熏陶感染。孝敬长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今的孩子是家庭的宝贝,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生长,有许多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因此语文教师要针对现实情况,以文本为例子,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我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在教学第一到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读中体会哪些句子写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再进一步指导读妈妈说的话,读出关心的语气;然后安排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明白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体贴。教学第六到第八自然段时,利用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指导有感情地个人读等方式,自然而然地渗透关心长辈,体贴长辈的教育。在学生领悟孝敬长辈的基础上,安排拓展活动:学了课文后,你喜欢小峰吗?为什么?你也准备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做些什么?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增长,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品质上得到很好的塑造,使学生铭记孝敬长辈,从做小事孝敬长辈。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会感恩是中华美德之一。《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就是进行感恩于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的最好题材。我教学时,先安排自由读,从中了解课文大意:乡亲们吃水不忘毛主席。与此同时,为了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毛主席,再进行老师范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表演读,强调“没有井,很远”,从中明白乡亲们吃水困难;强调“挖了一口井”让学生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流露出对伟大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强调“挖井人”读慢一些,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最后再安排拓展练习: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被人帮助的事?你会忘记他们吗?学生的回答令我感动,感恩教育达到我预设的教学目的。
三、识字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一阵地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识字教学看似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毫无关系,其实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耳、心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也在学生愉悦的识字中预设的德育教育便水到渠成。我指导“和”、“香”的书写时,提醒“和”中的禾字旁的“捺”懂得了谦让,要不如果“捺”写得和“香”的“禾”中的“捺”那么长,就会吵架了。“和”中的禾字旁的“捺”一让,字就好看了紧凑了。当学生写起字时,就会更加讲究书写美,“相互谦让”就能美好的思想意识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很多,诸如语言文字与读写训练、语文课外活动、学生劳动实践等等,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就会用心实践与研究,不断挖掘教材德育因素,不断找到渗透点,使小学语文教学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6.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案 篇六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结合小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可以从以下进行尝试: 一是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二是抓住重点句、段、篇的朗读训练来渗透德育;三是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中渗透德育;四是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还要捕捉最佳理论时机,准确把握德育渗透的“度”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切合“度”,做到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用真情去激发学生真情,用教师的责任感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日益至臻完善。[关键词]小学语文 渗透 德育 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而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在传承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积极承担起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才能达到“熏陶感染”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一、正确认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
1、语文的人文性。文以载道,任何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并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并且形式生动、具体、形象。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受到现代社会环保精神、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教育,为培养和谐社会的一代新人打下基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2、语文课文所蕴含思想道德素材的广泛性。维纳说:“一个天才的儿童,如果不能在精神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他就可以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事实上他就是个失败者。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语言文字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修身治国平天下,任何德育教育的内容都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载体,可谓五彩缤纷,包罗万象。如课文《触摸春天》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培养学生以阳光的个性和心态去面对生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体会到了人间爱的伟大;课文《尊严》让学生懂得了做人应当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课文《中彩那天》让学生懂得了诚实守信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润物细无声”,一篇篇传统或经典的语文课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耳濡目染,感受教育,让学生们逐步学会并懂得了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现在和未来,对待困难与挫折,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二、准确把握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尺度。
新课改以来,人们在理论上接受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教学中,却难以把握,不知如何落实到教学中,不懂得把握尺度,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共生,出现了严重的误区。部分教师忽视语文的学科特点,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多、过于直白,不对课文深层次感悟,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而学生对课堂感到乏味,自然达不到潜移默化教育。还有一部分教师忽视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只顾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地进行所谓的语言文字训练和写作技巧的培养,完全脱离了对课文内涵的感悟和情感升华。这样学生不但不能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而且也不会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只有正确认识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中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语文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要通过阅读、理解、品味、运用句子来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意义,学生才会有情感收获,语文课的人文教育也就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同时我们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德育教育,不要过早过深地让孩子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深层人文思想,无异于“对牛弹琴”“拔苗助长”,这样教,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三、熟练运用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语文教材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只有优化课堂教学,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受到思想教育。要抓住语文学科特点,将德育渗透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紧密的结合起来。
1、在朗读感悟中渗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在读中明情,读中悟理,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的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使学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和伟大人格的感染。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2、在品词析句中渗透。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通过这种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自然地接受文章主题思想的教育。这样教学,课堂自始至终充满动人的情感,使学生情趣盎然地经历阅读过程,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情感共鸣。这种经历情感体验而受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学生会终生难忘。
3、在说、写训练中渗透。学生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及时地表达或凝结成文字,在短时间内,就会消解、淡化。而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通过表达、练笔将这种情感、感悟积淀下来,久而久之就凝结成了学生的思想,化成行为能力。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与学生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有物可言,有话可写:(1)抓住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训练,比如神舟十号飞天成功、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北京奥运会筹办等;(2)抓住生活中随机发生在的事情,教会学生从小事中发现“大”题目。前一段,市区铺设天然气管道,在校门中挖了一道沟,学生纷纷抱怨上下学难走。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题材进行说话训练。学生踊跃发言,老师适时点拨,使学生不仅锻炼提高了表达能力,而对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小公与大公的关系有了较好的认识;(3)就地取材,进行训练。我们聊城风景优美,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如今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训练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家乡美景和变化,进行爱家乡的教育;抓住范筑先、孔繁森、白云和徐本禹的优秀人物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展望美好未来进行远大理想教育。因此,在入情入境中沿着文本的价值取向,进行表达和写作训练,能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释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4、在课外阅读中渗透。语文学科课上教育资源必定有限,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领悟人类的最高精神世界,我们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引领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三字经》《弟子规》《中华经典诵读》《唐诗宋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丑小鸭》后,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体验童话故事的无限乐趣;在讲完《飞夺泸定桥》《长征》后,推荐学生阅读长征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长征精神的熏陶。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构建这种“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模式,营造了阅读氛围,增强了德育渗透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一种固有的模式,要将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参考文献:
7.学科德育的有效渗透 篇七
德育是一种文化教育。各学科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 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可以进行道德意识的渗透与培养。为此, 学校进行了校本课程和教材的研发工作。
早在2006年, 学校就组织学科主管和年级、学科带头人学习校本课程的有关知识, 编写了一些校本课程讲义。后来, 在专家的引领下, 学校制定并通过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组织领导、基本原则、总体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开发、保障措施等具体问题进行了阐述。在学习课改政策、研究校情学情的基础上, 教师申报了校本课程方案。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及时研究、审读和修改, 对教材编写作了具体要求和规定。2007年, 各小组教师上交了校本课程文本的雏形, 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审读后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按这个意见修订或改写后定稿。本着宁缺毋滥、精益求精的原则, 学校最终选择了其中较成熟的9个小课程作为第一批校本课程, 于2008年印发了《兴趣课程》第一卷上下两册。在此基础上, 学校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结合本校实际, 充分挖掘校本资源, 又开发了涵盖国家必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校本课程, 涉及语文、数学、信息、文体等多种学科, 包含人文知识、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地方传统等多种类别, 融入音乐、美术、手工、体育等多个项目, 这就对课程的安排、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学校动员全校教师共同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编写校本教材过程中, 各学科以编写小组为主完成编写方案的制订及教材的编写, 本学科的其他教师则积极投入到有关工作的研究、讨论中去, 提出建设性意见, 共同修改教材, 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 学校现已开发了《兴趣课程》系列丛书5册, 分为知识技能、传统文化、艺术特长、创新实践4大类别32小项。如知识技能方面, 教师依据前期对学生的摸底、调查, 设计开发了“小记者”“小主持人”“电子表格使用及制作”“幻灯片使用及制作”“体态训练”“我是健康小公民”等课程;传统文化方面,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并结合自身的特长, 设置了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学科教育等领域的几十项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在教学方法上, 给教师提供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 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践空间。在师生关系上, 校本课程架起了师生间的桥梁, 使他们成为学习上的伙伴、协作中的朋友, 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校本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学校对学生评价的方法有所改变, 如:在教师、家长、学生中开展了共同书写发展性评语的活动, 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客观、全面地指出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优长,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 在知识技能上, 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拓宽, 视野开阔了, 近年来, 多名学生在各项比赛中获得佳绩;在学习方法上, 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高, 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 科技意识、环境意识等也随之逐步树立, 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学校还以兴趣小组 (或学生社团) 活动为载体, 全方位渗透德育。兴趣小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它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生长点, 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施方式, 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 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鲜气息。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 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增强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自觉性。这些培养目标均可以通过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得到初步的实现。
兴趣小组的授课教师均由本校教师担任。组建初期, 教师们根据自身的特长进行申报, 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学校将教师申报上来的项目合理、科学地归纳、分类, 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上的差异, 将兴趣小组初步分了4大类:知识技能类、传统文化类、艺术特长类、创新实践类。活动项目的确定符合“八性”要求:多样性、专业性、艺术性、健身性、趣味性、科学性、渗透性、教育性。所有的活动都坚持育人为本,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8.初中数学学科德育渗透 篇八
【关键词】德育教育 欣赏学生个性发展 树立坚强意志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02-01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秉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需要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正面的德育教育。拨其心灵,教书育人,让我们的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教学中用简短的小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
数学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存在在数学的每一个角落里。数学里,充斥着简单具体的美,和谐统一的美,奇异梦幻的美。我在讲初一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盈亏问题)时,课前我播放了一个有关团队精神的小视频,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悟出道理:团结就是力量。道理得出,让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发扬团队精神来学习本节的学习内容,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兵教兵,兵带兵,气氛特别和谐。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树立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
二、在教学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德育教育的过程既是训练说理的过程,更是潜移默化和陶冶情感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多说鼓励,赞许的话,学生会对你的课感兴趣,兴趣上来了,学困生就会减少,优生就会增加,进而进行德育教育,效果会事倍功半。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和教师自身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巨大的!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他们心中的老师就是社会的规范,人类的楷模,他们心中的老师是高尚而富有魅力的。老师的个人人格力量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学生往往会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良好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的教育
数学本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许多公式、公理、定理都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真理,或者就是遵循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从而产生推导和归纳,推广与概括,发展与拓宽的应用目的。如在讲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盈亏问题),探究1结束时告诉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习与生活是一个相辅相成,和谐兼容的有机整体。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热爱生活,解题就会轻而易举。
四、用光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中,杰出的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数学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进程中,无数的中国数学家致力于发明创造并探索事物的真理,他们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奋力拼搏百折不挠,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中国的一些伟大数学成就更是一部使学生在学习上奋发,在情感上爱国的好教材。如秦九韶公式、祖冲之的圆周率以及九章算术,等等,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且用来表示二项式系数排列的杨辉三角形,从现在看来,至少要比欧州人的帕斯卡三角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历史人物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
五、从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系统性与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数学推导的依据中要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在学生练习中要讲究解题的格式、步骤的安排、书写的整齐、清洁和美观,努力探索合理简洁的解题策略,并且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努力寻找错误的原因,要克服困难,追求真理,主动进行补救和改正等。这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坚定的意志品质和提高创新精神。
9.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案 篇九
《新疆天鹅湖》
单位:新城区福佑路小学
班级:二(2)班
姓名:梁亚阁
时间:2014.10
第5课
新疆天鹅湖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3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激发学生对天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通过朗读和图片及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天鹅湖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天鹅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词卡片、教学挂图、录音、优美的音乐和《新疆好地方》的歌曲、《天鹅湖》的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著名舞剧《天鹅湖》吗?那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姿,曾使千千万万的人倾倒,特别是天鹅仙子高雅的气质和曲折的命运,更使人着迷和同情,非常巧的是在新疆巴音布鲁克的一个地方,有一个雪山下的梦一样美丽的湖泊,经常聚居着许多天鹅,也叫做“天鹅湖”。教师板书完整课题,学生齐读。
2想和老师一起到美丽的新疆天鹅湖走走吗?请做好准备。
二、自主识字、读通课文
1学生闭上眼睛,放《新疆好地方》的歌曲,老师范读课文。
2教师了解学生初步感受后再让学生看书,勾出生字。
3借助拼音,以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主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4开火车、请小老师、卡片抽读等形式检查对生字的学习情况。
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平舌音“zuì最”,翘舌音“shǎnɡ赏”。
三、学习生字、认真书写
1学生自主分类记忆字形,比比谁记得最快。
复习记忆字形方法(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多写几遍等等)。
2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同学们。
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形近字。
油()由()药()
约()
戏()找()
蜂()
峰()赏()
常()
3你能选几个自己喜欢的字组词、练习说话吗?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4会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记住了这些生字的音和形,那你能把这些生字写得更美吗?请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注意字的部件搭配。请学生描红,感知汉字形体美(教师巡视,指导书写)。
5你能在习字本上也写得这么美观吗?
教师巡视,及时鼓励写得好的同学。
四、学习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学习第一段
1学生听教学录音,勾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读课文,学生质疑“迷人”、“冰峰雪岭”等词语是什么意思。
3教师展示课件,天鹅湖畔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陶醉了。
4学生交流感受并释疑。
5教师:是呀!天鹅湖畔冰峰雪峰一片雪白,青松翠柏一片碧绿,再加上湖边五彩缤纷的野花,碧蓝色的湖水,这样的景色是多么——(美丽、多彩,让人陶醉……)这样的景色“就像一幅迷人的山水画”。理解了“迷人”,再请学生练习说话(字幕显示这一段话)。
6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边想象着天鹅湖的美景。
学习第一段第二句话,抽生读,它讲了天鹅湖的什么?
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段,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理解“悠然嬉戏”、“优雅”等词语。
3教师小结,在这优美的环境中,天鹅们自由自在地觅食、休息、玩耍……日子过得多么轻松舒适,这就叫做“悠然”。
4让我们再读读这一句,感受一下天鹅们的悠然嬉戏的幸福吧(字幕显示这句话)。
5引导学生理解“优雅”。
6这里的景色的确优美动人,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吧!
五、想象画面,升华情感
让学生认识野生物中天鹅,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条例。
2如果来到这风景优雅的天鹅湖,你会说什么?(结合搜集的资料、天鹅的图片谈谈)
3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再根据板书背诵全文。
4写一写、画一画(选做一题)(教师放音乐)。
(1)可以把自己赞美天鹅湖或天鹅的句子写下来。
(2)可以动笔画一画美丽的天鹅湖。
板书设计 新疆天鹅湖
天鹅湖
风光迷人
天鹅
悠然嬉戏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单位:新城区福佑路小学
班级:二(1)班
姓名:魏丙华
时间:2014.10
第10课
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联系课文理解“羞愧”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环境的美和莉达爱护环境的行为美,贯彻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懂得爱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教学重难点 生字的学习,“津津有味”、“羞愧”、“美妙”等词的理解。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莉达为什么“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标出段落,勾出生字。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小朋友在树林中玩过吗?你印象中的小树林是什么样的?现在跟老师一起到小树林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幽幽的树林,柔和的阳光,绿色草地,蝴蝶飞舞,露珠闪光,鸟语花香,溪水淙淙)多好的小树林啊!闭上眼,做做深呼吸,你感受到什么?
2有两个小姑娘,也到树林里来了,她们是怎么玩的呢?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板书: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3齐读课题,读好“莺”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注意听准每个音,勾出生词。
2自由读课文(可以是两遍、三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把勾画的字、词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3同桌交流识字方法,互读课文。
4检查识字情况
(1)点击课件开火车读(可以同桌为单位、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读)。(2)有没有你以前认识的字?怎么认识的?(3)哪些字容易记错,给大伙儿提个醒。(指名说、小组说。重点指导“扔”、“剩”、“津”、“醉”、“沉”的读音,提醒“羞”与“着”下面部分的区别。)(4)小老师教读。
5现在把这些字娃娃送回课文中,自己再读读课文,看看还认不认识它们。
三、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生字大家都认识了,相信课文也一定能读好。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也可分段读)其他孩子当小评委,仔细听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需要帮助。(指名读→师生评议)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读课文,一会儿来一次比赛,看哪些小组读得好。
3朗读比赛(可以小组为单位分段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两个小姑娘在小树林里做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理解积累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1夜莺的歌声很美,从“美妙”、“沉醉”可看出(相机指导理解“美妙”、“沉醉”)。
教师相机引导:
(1)看到可爱的夜莺在唱歌,你有什么话要对她说吗?(鼓励学生大胆说,大胆提问,如:夜莺怎样唱歌?夜莺唱的什么?教师相机引导孩子体会夜莺美妙的歌声)
(2)相机播放课件,再现小树林的美。
(3)两个小姑娘也被这美景吸引了,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为什么?(津津有味、沉醉)指导理解“津津有味”、“沉醉”。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段。(课件显示小树林画面做背景)
2莉达爱护环境行为美,从第5段可看出。
教师相机引导:(1)吃完饭她俩怎样做的?勾出写她们不同做法的词。
(2)你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指导朗读,可以加上动作)
(3)奥莉娅怎么想的?(指导朗读,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
(4)莉达怎么说的?读一读(指导朗读)。听了她的话你怎么想?
(5)假如你是那只夜莺,看到她们的做法,听到她们说的话,你想对谁说点什么?
(6)指名分角色朗读、表演。
3拓展:地球上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有自己的情感。想想看,树林里还有哪些事物会对她们的做法、想法发表意见?(还有小鸟、小花、小草、小溪……问题用课件显示。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再汇报。)
4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指导积累。现在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课余摘抄到积累本上。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课文有8个生字要求我们会写(课件出示8个生字)。你最有信心记住哪个字?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2哪些孩子能用其中的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漂漂亮亮的?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扔:左窄右宽,右边“乃”是两画,“乃”不能超过“扌”。
沉:左窄右宽,左边的“氵”要匀称,“冖”不能太宽,“冗”与“氵”同高度。
附:板书设计 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奥莉娅
“扔”
利达
“放”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乐山大佛》
单位:新城区福佑路小学
班级:三(1)班
姓名:秦艳红
时间:2014.10
第7课
乐山大佛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
4、感知本文举例子、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5、贯彻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了解乐山大佛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知道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教学准备
教师:乐山大佛的有关图片或教学挂图。
学生:我国著名风景名胜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学时间
1~2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先有着高超的技艺、非凡的创造力。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大足石刻、赵州桥……都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产,是我们的骄傲。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感受乐山大佛的雄伟、神奇吧!(展示课件或图片,配音乐)
2、教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重点理解“湍急”“波涛汹涌”“凛然”“智慧”。
2、小组为单位,讨论不理解的词。
学生借助生字、词卡片,在四人小组中互教互学,巩固生字、词读音。
3、交流小组学习情况,检查反馈,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三段分别写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乐山大佛的来历
宏大的艺术珍品
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艺术珍品?什么是智慧与技艺的结晶?为什么说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学生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四、品味全文,体会情感
1、略读课文第1段。
(1)教师可出示地图或画简笔画,让学生了解“岷江”的位置。联系全文理解“传说”是什么意思?90年是多少天?这么多日子的敲打,才形成了如此巨大的石佛,这说明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2、精读第2~3段。
(1)默读第2段,边读边勾画出描写乐山大佛是宏大的艺术珍品的词句。
①交流感受,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表现大佛的宏大。
②重点体会“越是在江风呼叫、江水咆哮的时候,大佛越能显出它的威严,似乎天塌下来它都能擎得起”。引导学生 思考:
a.什么是“威严”?
b.从“似乎”一词,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c.从这句话的朗读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学生自由读——有感情地读——想象读。
④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体验、品读之后,总结:
是啊!大佛真的如作者感叹的那样“头顶蓝天,足踏大地”“凛然不可侵犯”。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引导学生带着深入的理解反复读,想象画面读,想象自己是作者,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对乐山大佛的赞美之情。
(2)过渡句: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①请生找出过渡句,引导学生了解过渡句的作用。
②请生用“不仅……也是……”说一句话。
③为什么说乐山大佛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a.引导学生抓住排水管道“既……又……”,结合句子理解“既……又……”。
b.请学生用“既……又……”说句话。
④教师有感情地描述,激发情感,学生朗诵。
多么神奇、威严的大佛,竟然有这么多的秘密!我们禁不住击掌叫好。多么巧妙的设计,多么伟大的工程,多么了不起的中国人民!让我们带着情感大声朗读吧!
⑤生自由朗读,注意有感情。
(3)如此宏大,如此神奇的大佛已经稳稳地坐在那儿一千多年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鼓励学生大胆畅谈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正确、美观、工整地书写生字,注意“尊”与“遵”的区别。
3、交流有关我国名胜古迹的材料,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
4、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了解乐山大佛的艺术价值。
附:板书设计
7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的来历
宏大的艺术珍品
10.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案 篇十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高洁
教材分析:
《幸福是什么》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的补充教材,是一篇选读课文,要求学生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童话美的熏陶,明白真正的幸福是什么给予人生的启迪。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思在悟。
2、设计多种方式,放飞学生想像的翅膀,培养其思维的空间。
3、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供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人性,激扬灵性服务。教学目标:
1、通过独立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明白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体会情感、受到思想启迪。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学习方法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发现身边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给你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上课,我感到真幸福!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吧。《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边唱边做动作。
2.幸福有很多表达的方式,可是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板:幸福是什么)有位作家说,幸福是一个谜,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看看我们能从故事中找到什么样的答案。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快速浏览的办法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由读书。
3、汇报交流,结合评价。
(指名三位学生回答)。故事中讲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幸福。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师小结评价:同学们阅读概括能力很不错,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很好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真了不起。
三、独立阅读重点感悟
1、师:他们是怎样弄明白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文中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学生边读边画。
2、填补空白,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第()位青年通过()感受到了幸福。
3、小组交流后汇报。
4、想象他们在这十年中发生的故事。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出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5、老师小结归纳:“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本是拉芳洗发水广告的一句话,却是一句至理名言。不是吗?就像课文中,第一个青年当医生救了很多人,所以他幸福;第二个青年到处流浪,但他为人们做出了贡献,所以他也幸福;第三个青年做农民,他种的麦子养活了许多人,他也非常幸福。他们三个人幸福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让别人幸福,别人幸福他们自己就幸福。所以,一个人幸福不是真的幸福,大家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
四、体会身边的幸福,联系生活延伸教育。
1.三个青年经过十年的时间,终于弄明白了幸福的真正含义。我想问同学们,假如第一个和第二个青年不到外面工作,他们能不能找到幸福?
2.三个青年在十年前有过幸福的感觉么?(有)什么时候?那个时候,他们疏通泉眼就像埋下了一颗幸福的种子,然而那时的他们意识到这就是幸福了么?(学生简要说四五自然段内容)
3.师小结:幸福不一定要走很远的路去寻找,也不一定要花很长时间去追寻,只要我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做出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就会感到幸福的。那么,孩子们,你们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五、总结课文,欣赏歌曲《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要用心去体验。让我们随着一首歌曲《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一起去耕耘幸福,品味幸福,传播幸福吧!下课!
板书设计 幸福是什么
靠劳动,尽义务,做益事 当医生
做好多工作
当农民
给病人治病 对别人有用
1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十一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在备课时就要通读课本,每课的哪些章节包含有哪些德育因素,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采用什么方式和手段来进行德育渗透,都要列入教学目标,最好对学科的每章节的德育因素、渗透的方法采用手段用表格列出来。例如,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充满着辩证法,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蒙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教学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渗透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启发学生领会一些科学的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通过介绍知识背景进行德育渗透
许多知识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背景介绍,在背景介绍中挖掘其隐含的德育因素,适时进行渗透是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方法。例如,在进行乘法口诀的学习时,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二千多年前就把口诀刻在“竹木简”上,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的,所以也叫“九九歌”。700多年前才倒过来,从“一一得一”开始。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
三、在练习中进行德育渗透
许多例题、习题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要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教学时,应不失时机和有的放矢地进行挖掘渗透。下面是一道练习题的教学片断。
①教师出示题目:下表是小聪某次考试的成绩通知单,他的品德得了全班最高分,语文考分也名列前茅,可是因为数学考得不理想,他就把数学考分涂掉了,你们能算出小聪的数学考分吗?
品德语文数学平均分
9585 80
②学生解答。80×3-95或80×3-(95+85)=60分
③组织讨论:小聪品德应该不应该得全班最高分?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虽然所用时间很短,却较好地发挥了一道普通练习题所蕴含的教育功能,体现了“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的理念。
四、在活动体验中进行德育渗透
活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活动之中,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能收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如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可组织如下活动:
百里挑一一箭双雕百发百中
十有八九事倍功半事半功倍
师:先说说成语的含义,再用百分数表示。
生1百里挑一就是从一百个里面只能挑出一个,形容人品特别出众。用百分数表示是1%。
生2一箭双雕的意思是一支箭射下两只雕。用百分数表示是200%。
生3百发百中的意思是射一百支箭中一百支,说明准确性特别高。用百分数表示是100%。
生4十有八九说明做事的成功率很高。用百分数表示应该是80%到90%之间。
生5事倍功半的意思是花费很大的力气,却收到很小的效果。用百分数表示是50%。
生6事半功倍就是花费50%的力气,却收到百分之百的效果。用百分数表示是100%。
从熟悉的生活中及成语故事中提炼数学问题,孩子们会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中成长,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五、创设情境进行德育渗透
知识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创设一定情境是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情境的创设手段很多,可以是一道习题,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可以讲故事等。
如在小学的音乐教材中,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12.将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篇十二
现在的教材中贯穿思想教育的不多, 那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很难寓学生的德育教育于一体, 除了思想品德课以外, 所有学科肩负着相当的分量。好的作品本身就有育人价值, 所以我们必须明白这一点才能理解所有学科的育人的功能的。
所有都具有一定的学科育人功能。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在备写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在脑子里面想清楚:这节课我们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德育, 计划在哪个教学目标上来实现这个目标。比如在时代背景的结束当中来实现, 那么在介绍人物精神品质的时候, 就突出这方面的功能。又如在教名人名言, 当讲解到朱自清、鲁迅、李四光、徐霞客等的人品时, 就不能不谈到他们的民族气节、人生信念等问题,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 如果没有了这样的民族精神, 那我们怎么能够战胜外敌呢?我们的民族怎么能够复兴呢?中国梦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所有这种精神依然是我们今天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二、寄德育于教学的情感当中
德育学科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情感教育, 其他学科没有德育学科这么强烈的情感功能, 德育学科老师要抓住这方面的优势, 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德育学科的情感最能打动读者的情感, 从而对读者熏陶感化, 形成无形或者有形的影响。一个好的事例, 其思想情感一定是非常感人的, 教师要借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孝德故事里的思想情感, 感动了历朝历代的天下孝子, 使其如醉如痴。我们教学的时候可以引用, 如《卧冰求鲤》里的王祥, 生病的继母想吃活鲤鱼, 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 冰忽然自行融化, 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 果然病愈。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 就要让学生学习王祥的这种胸怀父母的思想, 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教师能把这种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末, 我想学生的世界观将会产生巨大的变化。所以, 将德育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思想情感教学中去, 是水到渠成的事, 教师要常抓不懈, 以一贯之。
三、寓德育于课文内容教学中
教学中, 少许作品是政治味儿很浓的, 好像这类作品就是为政治服务的, 不是为文学艺术殿堂增砖添瓦的。如《乳姑不怠》里的崔山南, 遵照长孙夫人所嘱, 孝敬祖母唐夫人。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德育教育。但是如果仅靠课文内容来展开教学, 那么我想老师的水平再高, 也永远跳不出说教的模式。假如我们围绕中国二十四孝的故事来说事, 我想问题就好解决了。文学作品中有关孝敬父母的作品很多, 我们可以拓展延伸到其他的作品当中。在大量的阅读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教育学生心里要有阳光, 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 我们心中的阳光不能黯淡,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心中的明灯时时刻刻要点燃。这样的话, 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在阅读赏析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岂不是两全其美!
四、寓德育于各种形式的学科活动中
1. 班级活动。
班级里面大大小小的活动, 都是绝佳的机会, 因为这是彰显班级凝聚力的机会, 也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机会, 更是对学生的心灵、思想、情感、行为、意志等方面的影响, 所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要借助每次班级活动的机会,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教育。班级活动最常见的就是每天的晨会, 有的学校是集体朗诵古典诗词, 有的是班级朗诵, 这是很好的德育渗透的时间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思想的教育, 使他们具有尊老爱幼、关爱生命、热爱自然、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 像这种活动如班级朗诵比赛、书法竞赛、文艺晚会等, 都是非常合适的活动。
2. 学校活动。学校活动是学生都愿意参加的活动, 因为是班级和班级之间在竞争, 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是很好的锤炼。如像每年的清明扫墓活动, 就是对学生爱国思想最好的教育。我们这里的红西路军烈士纪念馆, 是国家级的爱国教育基地, 这对学生理解当年的历史来说, 是很好的地方, 通过这样的教育, 爱国的元素就渗透到学生的骨子里头, 将伴随他们的一生, 影响他们的一生。比如风筝比赛活动, 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的机会, 尤其是现在崇洋媚外的风气盛行的时代, 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像这些点点滴滴的思想因子, 在大大小小的活动中渗透, 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种思想的渗透, 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是任何说教无法替代的。因此, 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就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洁.试论德育活动类型及其功能的发挥[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7) .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10-30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0-19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10-03
学科德育渗透实验方案10-07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方案10-30
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10-19
慕冲小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10-22
学科渗透德育教学计划5则范文08-24
语文学科《望庐山瀑布》课教案10-09
一年级数学法制教育渗透学科教学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