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6篇)
1.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篇一
教育随笔:同伴对孩子发展的促进作用
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共同的集体中,会结识很多的朋友。孩子们从不同的家庭走出来。孩子们在每天的共同生活中体验着和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在孩子们的`眼中有着许多的发现,他们会发现一些他们认为很新奇,孩子们就会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迫不及待的告诉大家。通过孩子们的讲述,锻炼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些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孩子仔细的倾听其他孩子的发言。对于其他孩子的话语要理解并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从孩子的谈论中你也可以发现,从孩子不断的发言中孩子们最后得到的结论会深深地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印象。也就是说孩子们对于这些信息保留的记忆会比较的长。也就是孩子主动获得的比孩子被动接受要强很多。
从孩子的这些表现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要让孩子集体中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鼓励孩子大胆积极的表述自己的想法。让孩子的想法得到充分的阐述。在孩子们与同伴的交往中会学到一些与成人交往所不同的效果。家长要放手让孩子与同伴交往。但是孩子也需要成人的准确指导,养成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篇二
(一)高等教育方面的项目
自1980年我国政府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后至今, 世行共支持了我国16多个教育项目1980年到2004年之间, 我国共与世界银行签订了6个高等教育方面的项目,而80年代世行项目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们分别是:
第一个大学发展项目该项目是中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第一个项目
第二个大学发展项目该项目是1985年至1989年执行,主要是加强中国中央部门所属部分工科和财经、政法类高等院校的有关学科建设,使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地方大学项目这个项目是优先扶持一批地方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使之适应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高等教育发展项目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贷款总额7000万美元,其中信贷资金(无息贷款)为5000万美元,贷款资金(有息贷款)为2000万美元,国内配套资金3亿元人民币。
广播电视大学和短期职业大学项目1984年起执行,贷款总额0.85亿美元该项目将协助中国政府对29所中央及省及电视大学,17所短期职业大学提供的设施和设备,该项目还将提供一个奖学金计划,海外考察和专家服务,培训学术,技术和行政人员的项目。
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世行贷款重点学科项目是中国利用世行贷款进行的第四个高等教育发展项目。
(二)职业技术教育项目世界银行贷款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面有2个项目分别是:
1990年,职业教育项目,这也是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个项目, 本项目自1990年8月23日开始执行, 至1996年12月31日结束, 贷款总额0.9亿美元项目资助了全国经济较发达的17个省市和劳动部所属的一共74所职业教育院校。项目资助的专业类别主要有机械、电器、电子、化工、交通、计算机应用、食品加工、服装、印刷、财会等。
(三)、基础教育方面项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政府确定了至本世纪末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教育发展目标同时制定了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在此形势下, 世行教育贷款中所有基础项目都面向贫困地区,它们分别是:
1992年,“贫困省教育发展项目” (贫I) , 贷款总额1.3亿美元;
1995年,“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贫II)贷款总额1亿美元;
1996年,“第三贫困省教育发展项目”(贫III),贷款总额1亿美元;
1997年,“第四基础教育发展项目”(贫IV),贷款总额0.85亿美元;
2003年,“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 (“贫V”项目) , 贷款总额1亿美元。
各贷款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内容总体上一致,即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等教育硬件和软件环境,加快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速度,并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四)教材开发、教师培训和师范教育发展项目
中学在职教师培训项目该项目从1989年1月启动, 1992年12月完成。项目总投入为1.11亿美元, 其中世界银行贷款金额为5000万美元, 国内配套资金2.27亿人民币,该项目的目标是提高初中在职教师的培训质量和效率, 扩大培训规模;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训的管理。
教材建设项目该项目从1989年11月11日启动, 1994年6月完成。项目总投入为1.14亿美元, 其中世界银行贷款金额为5700万美元, 国内配套资金2.13亿人民币,项目的目标是:更新中小学教材内容, 促进音像辅助教材的开发, 改进图书馆的设施, 增加研究和编写教材用的参考书刊, 引进现代化的教材编写、排版和出版等方面的工艺手段, 培训出版和印刷专业人员, 提高出版和印刷专业水平。
师范教育发展项目世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是我国为解决高等师范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 利用世界银行而实施的贷款项目。
二、世行对中国教育发展的作用与贡献
迄今为止, 我国从世界银行得到的教育贷款项目共有16个贷款金额达17.3亿美元, 受益领域遍及基础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广播电视教育、高等教育和教材建设等;受益高校463所、中等职业学校156所、中等师范学校124所、中小学10万余所,教材印刷厂57家。
(一)、“种子”作用———改善中国教育总投入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并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但是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急需大量的经济建设资金。单靠自身的资金积累非常有限,而且教育、基础设施等领域是私人资金没有能力或不愿意介入的。世界银行的资金主要就投入在这些部门和领域,大学项目、贫困及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项目等等。
(二)、“催化作用”———加快了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均衡发展和加强了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规划的建设
地区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地区的教育事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 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各地区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下、自然条件恶劣、宗教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原因, 基础教育普及和发展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短期内很难高质量地普及基础教育。通过利用世界银行教育贷款, 我国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缓和了当地经济状况对其发展的困扰, 取得了显著的变化, 加速了西部基础教育事业的进程, 使部分西部地区在2000年实现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 部分地区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女童在教育机会、专业选择、学业成绩、教材等方面与男童存在性别差异, 基础教育方面尤其明显, 很多地区影响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的关键就是女童。世界银行教育贷款项目绝大多数用来普及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 提高了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 降低了辍学率, 特别是提高了女童的入学率, 促进了西部女童教育的发展。
加强了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规划的建设:以世界银行教育贷款“贫二”项目和高等教育发展项目为例, 开展了上百个教育改革课题研究, 项目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参加到课题研究中去, 大大提高了校长和教师办学、教学的积极性与水平。由于大部分课题都能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 因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通过世界银行教育贷款在教育的体制改革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一方面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上尤为体现,我国职业教育在体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办学主体单一、政府包揽过多、管理层次较多及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备等。本项目就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生师比、设备设施利用率、如何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项目院校的辐射功能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考核指标。如仍按旧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运作, 有些指标是很难达到的。所以, 在项目执行期间, 不少项目学校对原来的办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短短几年内, 就在学校内部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办学格局。一些学校主管部门还采取了在本地区、本行业内实行并校的办法, 调整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办好骨干示范学校。更多的学校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需求, 对学校的运行机制和专业设置进行革新改造, 提高了学校的活力和办学效益。
(三)“示范作用”———提升了中国人力资源的水平
世界银行官员曾做出这样的评价中国是世界银行借贷国中项目执行结果最好的国家, 而中国的教育项目中又是中国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执行质量最高的, 尤其是教育项目培训为项目的顺利执行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工作实践中,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国际上项目管理的先进经验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 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已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资贷款管理体系, 锻炼出一支自上而下、素质较高的项目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1世界银行http://www.worldbank.org
[2]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19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0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3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5]周玲.教育投资项目管理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
[6]靳希斌.利用外资发展西部基础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3) :44-47.
3.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篇三
關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健康发展
在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国《幼儿教育纲要》指出:教育者根据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在受教育的儿童和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对儿童施加各种有益的影响,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主动发展。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1.幼儿音乐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以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工作,违反这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给幼儿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损伤。譬如:同样一首歌曲,一位音乐技能技巧纯熟,熟悉幼儿年龄特点,按照正确的教育原则、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老师,会教得又快又好;反之一位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老师,就教不到点子上,自己干着急,幼儿学不会。
2.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现出这些思想情绪背后所隐藏的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
3.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二、音乐教育与幼儿的情感发展
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大凡健康的儿童生来就喜欢音乐,婴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映。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都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音乐在时间中流动,运动的形态不断地产生着新的变化,其音响对感官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音乐的节奏,间接地影响到血液循环,呼吸甚至内分泌,和人的心理更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也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感情的艺术,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的心情,获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会逐渐变得丰富、充实。音乐可以带给人们快乐,并且将会引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一切产生兴趣。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它能够触动人的情感。美好的音乐作品能够使人振奋,能够使人感染。
三、音乐教育与幼儿的智力发展
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随音乐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既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和音高、节拍、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注意倾听其它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由此可见,音乐可以训练儿童的注意力,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官知觉对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后途径。音乐教育能促进智慧的发展。记得有人说;“音乐凝聚着人类的智慧”。雨果精炼地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再一把就是音符。”这说明音乐对智力的开发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各个器官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器乐进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幼儿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
1.音乐教育培养了幼儿的感知能力
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知觉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基础。因为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表情艺术,它用音响的魔力唤起人们的各种感受,上升为心灵的直接语言。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觉来辨别音高、节奏、力度和音色等。
2.音乐教育促进了幼儿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音乐具有直观性,它能够刺激人的感官并引起记忆等心理反应。整齐的节奏、和谐的旋律使人的记忆有一定的根源基础,优美的旋律不仅容易上口并且储存在脑海中,使记忆进一步加深巩固。学龄前儿童无意识记忆占优势,有意识记忆开始发展,更多地依赖于表象,而幼儿音乐课的形式活泼多样,既有唱歌又有律动和音乐游戏,有时也边歌边舞或进行节奏练习,使幼儿各种器官都活动起来;同时教师教唱歌曲时采用恰当的教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各种形式向幼儿讲解歌曲的内容,使幼儿理解歌曲的性质,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
3.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
音乐中的音乐形象是一种广泛的对音乐意境的生动形象,而音乐教育正是通过音乐形象,唤起幼儿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以及有关事物的联想,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在测验过程中,他们听到轻快悦耳的乐曲,就把它跟小鸟的叫声和跳动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出小鸟在翠绿的树林里跳跃欢唱的情景,乐曲中多种声音的不同表现力,都可以引起幼儿的多种遐想。同时幼儿也可以借助歌词来发展想象。因为当乐曲同歌词结合起来时,听者是沿着歌词展现的内容,随着旋律激起的感情去进行感受的。
4.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篇四
在林业领域而言,GIS着力于通过计算机应用以及网络技术对现实中的林地资源做出数据模拟,并且通过此种模拟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对于林地内部状况比较直观和明确的认识。此外,GIS系统与GPS通常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互补,GIS多作为GPS系统的数据库出现,为GPS提供相应的决策和行动根据。对于林业领域而言,GIS数据系统在建立过程中可能会相对复杂,但是一旦建立起来,必将对林业整体发展起到极为重大的积极作用。
遥感(RS,RemoteSensing),是一种通过遥感器一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在林业中,遥感技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森林资源分布地域广大,因此想要通过人为探明必然会花费较多资源,而遥感技术就在这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相应人力,实现远距离识别。GPS、GIS以及RS三大技术,在林业中统称为“3S技术”,除此以外,一直作为此类技术支持的还包括相应各类软硬件技术,包括计算机应用以及无线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并且随着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数据挖掘技术以及云计算等方面的技术也参与到整个应用体系中来。数据挖掘能够帮助林业资源管理人员发现一些相对隐蔽的资源,帮助发展林业经济,并且在提升数据访问速度方面一直起着积极意义。此外,云计算也是另一个新兴应用技术,通过网络将我国林业管理资源以及相应的节点相联结,通过云技术共享数据以及运算能力,不仅仅对于整个系统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对于从整体上掌握我国林业发展,深入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等方面同样有着推动作用。
林业曾经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支柱型资源,也正因为如此,才会使林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控制下,林业发展总体而言相对滞后,甚至是对森林资产的清查手段都还包含有很大比例的人力清查成分。因此信息技术在林业中的介入至关重要,从整体上看,信息产业对于林业的推动作用目前聚集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林业资源的动态监控。
林业资源包括林地以及其上的所有资产,这其中既包括土地资产,也包括在土地上生长和生活的各种动植物,既包括野生也包括人工养殖,除此以外,还包括一些景观,也都属于林业资源。想要对如此种类繁多错综复杂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使用GPS和GIS,在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林业资源管理体系,是相对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于这种管理系统而言,其重要的改进作用在于描绘出整个林业体系的数据特征,并且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更为隐蔽的,容易被忽视掉的自然资源。对于林业资产清查工作而言,更为完备的数据描述,有助于减轻每一次清查的工作量。
2、对林业灾害的监控。
通过RS技术,能够有效对林业中不同寻常的状况及时发现,尤其是对于火灾以及病虫害的及时发现而言作用重大。RS技术能够有效侦测到与常规林地不同的波长,从而进行报警。RS技术同样需要庞大的数据库支持,需要对常规的森林状态波长进行获取和综合分析,并以此作为对照依据进行判断并作出告警,而后通过GIS和GPS综合系统对出现状况的林区进行定位。这样构成的系统能够及时发现林地上发生的状况,对于无法由专业人员进行例行检查的大片林地,此种方法对于防范火灾和病虫害意义重大。
3、对林业产业链的建设。
想要发展林业,必须将整个林业置于整个经济体系之中,才能有效利用市场的力量带动林业的发展。具体可以将用GPS和GIS系统建立起来的数据林业体系与相应的产业平台相连接,让整个经济社会去发现更多可以利用的林业资源,并且可以通过相应网络平台的建立,来平衡产业链上下游的需求状况,推动产业链的不断完善。
5.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篇五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迫切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正确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涌现了像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这样的好党员,充分展示了当代共产党员的风采和形象,构成了当前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主流,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党员干部背离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美丑不辨,他们奢侈浪费、追求享受、好逸恶劳,甚至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这些不良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讲品性、重品行、作表率”为主要内容的党风廉政建设,为党员干部提出了行为标准。这对于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对于进一步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推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通过观看“警示教育”案例和薄俊生同志20多年教育奋进历程,持之以恒的人生追求,不为名利所动的高尚人品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引导我们党员、极子、全体教师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用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抵制各种腐朽思想,从源头上铲除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要把“讲品性、重品行、作表率”与学习贯彻党章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从而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以良好的党风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要坚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深刻理解党风廉政建设和发展教育的关系,区分善恶,分清美丑,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自觉做到明是非、知廉耻、心地清净、品行端正。
2、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是教师健康发展的必然需要。
教师是教育之本,是教育之根,是教育发展的活力之源。教师自身的修练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感悟,在学习和反思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党风廉政建设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内涵,它所含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作为人民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认真学习,真正把握其内涵和精髓,并且从心灵深处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对教师本身的健康成长所起的及其重要作用,真正做到深入持久而且高效地开展此项教育活动。因此,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结合科学发展实践活动的开展,结合师德建设实际,突出典型树立形象,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弘扬新风正气的氛围,我们应在党支部的带领和组织下,在全体党员干部的引领下,大力开展师德建设系列活动如:《品读好书共铸师魂》、《温馨教室》、《师德案例征集》、《师德大讨论》、《师德标兵评比》、《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比》,在活动中,党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全身心地融入其中,让师德建设在活动中健康成长。加快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的深层次软件要素,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是一种行政道德的“软”约束,对廉政建设活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还应借助开展《温馨教室》活动。每天放学后开放教室,安顿管理好放学后寄宿生、留守儿童在校生活。引导他们认真学习和写作业并耐心辅导他们的功课或解答学习中的疑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感染师生健康成长。同时,我们还应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形象,让老师和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许多身边的平凡而感人的廉洁自律故事、爱心奉献故事、耐心教
育、呼唤学生健康成长的故事等优秀师德事迹,更在活动中提升教师文学素养,提高师生道德内涵,促使镇小师德全面建设。
3、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活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生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以“敬廉从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题的廉洁教育系列活动。
(1)潜移默化,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学校在严格遵循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把廉政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渗透到德育教育工作中,互相促进。通过渗透,活动导引,使学生乐于和易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廉洁的意识和观念。活动与《不容忘记的历史》的读本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树立廉为美,贪可耻的道德观念,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活动以办好廉洁文化主题墙报、制作廉洁警句、安排廉洁教育专题课、看反腐倡廉内容的影视电教片、读廉洁教育书籍、答廉政问卷调查、搞廉政文化主题课外活动、开廉洁文化主题班会、开展廉政文化社会调查等结合起来,并通过开展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辩论赛、廉洁小报、书画展等活动的开展,将廉政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增强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达到净化心灵、教育感化的效果。
(2)融于课堂,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学校可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平台,加载精神境界、价值观、道德修养、人格品德、廉洁操守等知识,使“敬廉从洁”教育内容自然蕴含于人文学科之中。在语文、品德等相关课程中,应注重挖掘文本中廉政文化教育资源,让学生一边学知识,一边学做人,达到扩大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树立爱心和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形成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学校应借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载体,因人、因制、因事施廉,达到有的放矢地开展校园廉政文化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如针对当前学生中出现消费误区,对他们进行理财教育,引导他们科学、合理、适度消费,培养他们节约的意识,使他们养成勤劳俭仆的良好品质;举办反腐倡廉法制讲座,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树立腐败可耻,廉洁光荣的观念,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具有积极地警示和教育作用;另可开展寻访红色经典,踏访英雄足迹等革命传统教育。总之,要努力丰富廉洁教育的内涵,让廉政建设在校园形成一种文化。
(4)立于制度,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建立起廉政文化育人、廉政文化规范人的制度和机制,将廉政文化建设渗透到学校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和师生日常管理的各个领域。
(5)行于实践,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廉政教育要从日常生活着手,把学生的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通过开展“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粮、一分钱”活动,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勤俭节约习惯,当好一名廉政卫士,当好家庭廉政监督员。学生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重要组成部份,实现社会全覆盖,在净化幼小心灵的同时,也有效地净化社会风气。
总之,学校开展廉政教育,是提高党员、极子、教师政治思想素质、专业技能的需要,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敬廉从洁,自我修身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学校只有将廉政文化实实在在地融入到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才能营造
6.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篇六
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制的《现代教育技术》一书中,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界定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教’与‘学’全过程与实现教学资源开发,推进教育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运用进行了充分阐述,指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个性化、智能化、创新化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特征。当前,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也为高职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尤其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显得急为迫切。
7.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篇七
关键词:高等教育,重要基地,区域经济发展
1 国外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启示
发达国家经济和教育发展起步早、水平高,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最为突出。美国之所以一跃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无非是靠教育, 尤其是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美国东、中、西部经济相对均衡的发展, 众多的州立大学、社区学院和科技园区发挥了首要作用。如在斯坦福大学科学园, 斯坦福大学同其中的近8000家大大小小的公司密切合作, 相互促进。一方面, 斯坦福大学为这些公司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人才, 使他们得以迅猛发展起来;另一方面, 这些公司的发展, 也为斯坦福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使大学吸引了更多的教授专家和优秀的学子, 还使它吸引了更多公司企业为其投资, 从而很快使斯坦福大学由不起眼的二流大学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斯坦福大学科学园也成为美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硅谷”。
美国的社区教育以培养强大的、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劳动大军为中心主题;以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 低廉的学费, 极强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广阔的开放性等特点受到社区民众的青睐, 并以其为当地进行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使其得以在著名高等学府林立的美国脱颖而出。
二战后的日本, 百废待兴, 与新中国刚成立时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无几, 其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根本原因也是重视教育。当时, 日本政府号召国民节衣缩食办教育。因为只有国民素质提高了, 经济的发展才会突飞猛进, 也才会创造世界经济史上的神话。韩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关控也在教育, 其中高等教育所发挥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作用最为重要。当然, 建立在强大经济基础之上的高等教育也最发达。以美国为例, 其国民生产总值大约是我国的4-5倍, 国家有大量的资金供给高等教育, 更有大量的企业和公司巨额相助。就哈佛大学来说, 其支出动辄上亿美元, 这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 才会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和作出最大的贡献。
由此可见, 高等教育以其对人才的培养和知识、技术的创新等对区域经济的增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 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2.1 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柱是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 而其中人力资源又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 没有人力资源根本就谈不上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区域创新对知识资源要求在质和量上的双重提高, 要求作为高智力发展和创新重要发源地的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担负起重要责任。统计表明, 目前我国研究生就业流向, 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沿海发达地区、大都市和培养学校所在地。由此可见, 企业所在的城市如果是大学密集地区或发达地区的大都市, 就有可能比其他地区的企业优先得到高素质人才。
2.2 高校学生消费是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教育启动消费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高校扩招和增加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拉动大量消费, 并相应地增加就业。在无需国家和财政拿出大笔钱的情况下, 可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巨大的新经济增长点。首先, 要适当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对经济的确存在一定的拉动作用, 因此, 发展并适当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以高校为中心的小经济。其次, 高校对区域经济的短期拉动作用是有限的, 是受到区域经济整体状况的限制的。要增大高校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必须相应地改善高校周边的经济环境。再次, 将高校作为小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美国研究证明, 高校的存在对周围房地产的价格提升起到一定作用。因此, 要以高校为中心开展房地产业、商业、饮食业的发展。再次, 要大力发展高校旅游业。一是, 针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外出旅游, 因为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有足够的假期、相当多的旅游需求、也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二是, 可将高校作为一种旅游资源, 高校具有很多人文景观和一定的历史意义, 将高校作为一项旅游资源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2.3 高等教育是带动区域高新技术发展的基地
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正在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毫无疑问, 高等院校应该自觉成为走在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领军力量。从世界范围来看, 选取高校集中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工业园区, 大力发展高科技生产, 是许多国家经济腾飞的致胜法宝, 如美国的斯坦福科学工业园 (硅谷) 、波斯顿工业园区、日本的筑波科学城、韩国的大德科学城等, 其成功的经验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2.4 高校的基建投资是刺激区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普通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各个高校的硬件设施已经处于严重不足状态, 尤其是校舍的短缺, 需要加大基建投入。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的设置标准, 如果增加1名学生就需要新增基本建设费3.8万元左右。基础建设本身的特点, 决定了基建过程中原材料的就近便宜采购和建筑工人的就近聘用, 而这些无疑都会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等院校对经济的影响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以外, 还包括高等院校的科技产业对地区经济影响等因素。
3 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高等教育投资
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 增加入力资本存量,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但是, 由于教育投入的不足, 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此, 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拓宽资金渠道, 加强支教力度, 并对高等教育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 在数量和质量上多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 同时要吸引人才、利用人才,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最终区域经济发展不仅从高等教育投资和消费中得到拉动, 而且可以从高等教育的科学技术研究与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中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3.2 重视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R&D (指研究开发) 投入强度是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所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应加大对高校R&D的投入力度, 提高其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通过一系列措施, 调动高校的积极性, 引导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朝着与实际生产活动接轨的方向努力, 增强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 从而加速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3 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智力支持
人力资本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 它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并实现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高等教育的作用就是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因此, 应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升级的需要, 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并根据区域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大力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S
参考文献
[1]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出版社, 1984.
[2]张民选.扩展高等教育规模的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3]钟海.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商场现在化, 2008.
8.浅谈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篇八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幼儿个性的的发展,完善心灵的健康成长、智慧的启迪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大文豪托尔斯泰说;“像其他任何艺术一样,音乐,可以唤起人们的愿望,使更多的人体验和分享,没有一种艺术比音乐更能表现出艺术的真正涵义。”可遗憾的是我们的音乐教育长期忽视了音乐对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和美的心灵塑造功能,甚至看成可有可无。
为了让音乐教育充分发挥其特殊功能,让学生建立完美的心理结构,提高音乐教育与教学的整体效应。在幼儿音乐教学中以音乐手段为主的全面教学形式,让音乐渗透到活动中去。孩子们成长了,爱心哺育了,兴趣广泛了,形象思维展开了,创新意识像火花一样的到处迸发。下面我浅谈一下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是培养爱心的温床
音乐是感情艺术,审美教育学认为;美育的实质是感情教育。音乐教育特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所以,对音乐教学的改进,应从“情”和“美”的视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1.创设环境,美化情境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自觉的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感情共振中,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孩子们的爱心也就油然而生。
我在实施音乐教学中,首先注意了创设了美丽的音乐环境。一幅小动物交响音乐会的水粉画占领了整个墙面,孩子模仿着各种动作,真是百看不厌。当播出《动物狂欢曲》乐曲后,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选择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头饰,在欢乐的乐曲声中,随着音乐的节拍,吹、拉、弹、唱翩翩起舞,有了这样美的情境培养孩子们的团结、友爱、协作的精神。
2.聆听音乐,体验情境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的,它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早晨孩子们进入教室,就听见清净优雅的音乐。如《托儿所的早晨》给幼儿创设了花园般的音响世界。引导孩子听懂每段音乐的情趣,如乐曲开头时,教师亲切地朗读;小鸟叫了!太阳出来了,阿姨开窗了……优美的音乐,伴随着亲切地语调,孩子们受到情与美的感染,无不把幼儿园看成自己的家。这样的情境,也就使孩子们产生了对集体的爱心。
3.学习音乐,表演情境
更为生动的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的师生参与的艺术实践,即是让孩子学习音乐。表演情感,教师有感情的示范十分重要,亲切、生动、温馨,和谐的语调,音乐的激情范奏、歌曲的生动范唱以及带头角色表演等,都是“情感化”“审美化”的手段。如刚入园的陈诗文小朋友,刚入园时喜欢闭着眼睛哭,我常把她抱坐在腿上,弹琴组织小朋友歌唱。琴声使她睁开了眼睛,看着小朋友们有趣的表演,她脸上露出了笑容,感受到幼儿园的温暖,音乐的魅力,变得爱唱歌了,更爱老师了。音乐给孩子们以爱的教育。孩子们爱音乐,爱生活,爱集体。
9.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篇九
关键词:化学肥料;有机肥;土壤
就本质而言,施肥最终是想要提高产量,我国传统农业种植中,农民由于缺乏科学种植理念,对土壤的肥力很少存在科学的认识和了解;但是通常使用的是有机肥料,有机肥能够充分改善土壤的肥力,并且对环境影响比较小。但是伴随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也不断增大,我国为了快速脱离粮食产量较低的状况,学习西方国家的化学肥料使用,也开始使用化学肥料等的高效肥,在刚开始使用化学肥料时,的确可以增加产量,但是由于我国化学肥料施用不够科学合理,对我国土壤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1我国的化学肥料施用现状
10.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篇十
关键词: 人力资本 教育 高新区
1、人力资本的概念
所谓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认为,当代经济的增长、国家财富的构成,主要是人力资本带来的结果。我们改善人力资源的素质主要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人力投资。可以说,区域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极为关键的因素,而教育是区域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其重要性不容置疑(赫克曼,2003)。
2、教育对西安高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力资本,一种体现在人身上、以人的知识与技能表现的资本,在一国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否定的。那么人力资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按照西方教育经济学的观点,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对人力的投资包括用于教育训练的支出、用于卫生保健事业的支出、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教育主要来源于高等教育,当地教育的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区域内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传播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殊历史使命。
由于西安高新区发展目标是要成为重要的研发基地和创新型服务基地,为了实现该目标首先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高科技人才做基础,那么西安高新区所处的西安市恰好有着雄厚的教育科研实力,它是全国科研教育、国防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位,我们可以利用西安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来为高新区培养和教育大量的人才,从而使人力资本为西安高新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教育对西安高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育资源吸引了更多的企业落户高新区
由于西安高新区主要是以通过利用高技术的发展,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目标,建立的是集约型的发展模式,因此它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本身就比其它区域高,并且对顶尖人才的需求更高。西安高新区所处的地区恰好是我国科技实力比较强的地区,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并且各有特色,这些高校在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和提供科技成果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这对西安高新区的发展绝对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将会为西安高新区输送大量的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比如西北工业大学,它是我国唯一一所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科学基础大学,还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通信工程等专业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教育资源可以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专业性较强且素质较高的高科技人才,这些高校每年研究出来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高科技企业正是看重了这里众多的高校资源才选择落户西安高新区。
2.2 教育是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主要是发展高科技产业,那么它的两大支柱肯定是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而其中人力资源又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人力资源根本就谈不上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都与教育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区域创新对知识资源要求在质和量上的双重提高,要求作为高智力发展和创新重要发源地的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担负起重要责任。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研究生就业流向,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沿海发达地区、大都市和培养学校所在地。由此可见,企业所在的城市如果是大学密集地区或发达地区的大都市,就有可能比其他地区的企业优先得到高素质人才。西安高新区正好符合这样的原则,它所处的地区,是大学的密集地区,这样可以为高新区提供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从而利用人才优势来促进西安高新区的快速发展。这一点可以参考美国的硅谷、如在斯坦福大学科学园,斯坦福大学同其中的近8000家大大小小的公司密切合作,相互促进。一方面,斯坦福大学为这些公司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使他们得以迅猛发展起来;另一方面,这些公司的发展,也为斯坦福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使大学吸引了更多的教授专家和优秀的学子,还使它吸引了更多公司企业为其投资,从而很快使斯坦福大学由不起眼的二流大学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斯坦福大学科学园也成为美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硅谷"。
2.3 高校的基础建设投资和学生消费推动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
高校的基础建设投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现代化教育对高校的很多高科技设备有一定的要求,他们所需要的电脑、一些先进的实验设备等这些都会给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机会。教育启动消费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高校扩招和增加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拉动大量消费,并相应地增加就业。在无需国家和财政拿出大笔钱的情况下,可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巨大的新经济增长点。西安高新区符合这样的发展观点,首先,西安具有非常大的高等教育规模,这肯定对西安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拉动作用,西安目前有80万左右的大学生,他们则需要吃穿住行娱乐等等,那么西安高新区在有着这样的潜在消费人群,他们肯定会对高新区的交通、娱乐、商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总结
综上所述,西安市的教育资源对西安高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西安高新区人力资源的培养上,通过教育自身的优势将其转化为具有生产力的人力资本从而促进高新区经济的发展,西安高新区可以从硅谷成功的典范中吸取经验,利用好其所在区域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其服务,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让两者形成互相作用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西安高新区可以成为下一个"硅谷"。
参考文献:
[1] 钟海 高等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区域经济
[2] 黑丽娟 陕西省高等教育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力研究 硕士论文
[3] 安娜 教育对我国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 中国成人教育 2007年10月
11.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篇十一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及其合理性判定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间因社会地位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流动, 这一概念不同于地理空间的流动, 而是在社会关系范畴。社会学根据流动的方向的差异, 将社会流动分为两类, 一是水平流动, 就是指在同一个阶层间的移动;二是垂直流动, 包括了向上和向下两种流动方式。根据个人社会流动的范围, 又可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前者是指个人一生社会地位的变迁, 后者则是指不同辈分和时代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代内和代际流动是判断社会流动速率和封闭程度的两个重要方面。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机构发展来看, 在未来的发展中, 传统金字塔形式的阶层结构会发生变化, 上下两端阶层差距会逐步缩小, 中间阶层会不断增大, 呈现出橄榄形阶层结构。一般认为, 在社会分层中, 橄榄形阶层结构的社会, 社会资源的配置处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各阶层间的经济社会分配差距不是很大, 因而不会产生激烈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这样的社会最稳定、和谐, 能够可持续发展。在金字塔型阶层结构中, 处于塔底的低阶层人数众多, 这部分人群普遍有着向上流动的需求, 而也正是这种需求, 给了处于社会地位底层的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希望, 努力地改变自己, 使社会充满竞争的活力, 如果缺乏这种向上的流动, 处于底层的人就会自暴自弃, 或者对社会产生怨恨心理, 产生反社会行为, 从而造成社会关系僵化, 影响社会稳定。所以, 向上的社会流动对于构建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非常重要, 向上流动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方向。一般来说, 社会流动表现在个体社会地位的变更, 也表现在个体社会角色的转换,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实现。目前, 高等教育是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 也是最基本的流动途径。现在工资待遇好、社会声望高的职业都对知识和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而知识技能获得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接受高等教育, 只有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 人们在向上流动中才有可能获得高级职位, 进入到更高的社会阶层。
二、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与发展分析
高等教育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 对社会流动有着直接影响。
1. 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地位获得机制。
现代社会, 人力资源的竞争不断在向创新知识型人才转移, 知识因素成为决定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学识的渊博与接受教育的程度密不可分,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就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我的机会和能力, 使个人社会地位向更高阶层流动。在个人向上流动中, 教育发挥着生产机制的作用, 可以减少流动者向不同阶层跨越的障碍, 通过高等教育学习, 处于底层的个体有部分人可以在平等的经营选拔体制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效地实现资本转换, 使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从而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因此, 人们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趋之若鹜, 各个阶层的父母都将教育作为实现自己孩子在未来社会中良好的地位的基本途径。
2. 教育是一种合理的流动机制。
现代社会, 是由习惯、习俗和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异所构成的流动社会。教育作为强国的重要手段, 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 通过普及教育, 全民素质得以提高, 国家整体实力得到增强, 同时, 个体可以凭借教育这个台阶获得进步, 实现个人的向上流动。可以说, 教育是个人向上流动的阶梯, 与社会的结构、制度、价值导向共同作用, 促进着社会的流动。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平等意识增强, 对人才选用制度的公平性、选用标准客观性和合理性方面要求不断增强, 教育考试制度作为最为公正和客观的人才选拔制度, 其客观性和公正性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因而, 人们对受教育程度非常看重,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人会在获取社会资源方面具有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向上流动的可能。
3. 教育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选拔功能是教育的功能之一, 方式大多是通过教育机制来实现, 这种机会人人平等, 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对于社会中下层人员来说, 在经济和社会资源方面不具优势, 可以享受相对公平的只有文化技术资源, 通过自己努力去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就可。高等教育人才选拔是通过大规模教育考试来实现的, 只要是努力学习, 掌握相应知识技能的学生, 都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考试成绩并不受经济、家庭背景等的影响, 教育机制是目前最为公平、公正的竞争方式, 为弱势阶层人员提供了一个公平的流动机会。大量的中低阶层人员通过考试选拔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凭借教育途径向上流动, 这让更多中低阶层的人看到了希望, 刺激他们努力去接受教育, 积极向上、奋发图强、进行公平的社会流动竞争。这种竞争的氛围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有益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合理发展高等教育, 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机会
要使社会和谐稳定地健康发展, 就要重视合理发展高等教育。通过高等教育机制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流动的机会, 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中, 使人们的流动需求得到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坚持:
1. 高等教育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优先发展教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 在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 不能忽视其在社会流动中的负功能, 保持适度发展即可。社会所需要的就业人员和结构社会资源, 并没有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步调相一致, 尤其是高级职位并不多, 再加上高等教育的门槛在不断降低, 造成文凭贬值, 增加了知识分子向上流动的难度。因此, 在高等教育发展中, 要注意两点:一是高等教育的规模适度。适度就是要保持教育规模与就业规模相一致。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改变传统的精英教育, 向大众教育普及。不要过度扩张, 以免放大教育负功能, 造成社会流动不稳定。二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合理。教育结构要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 即与就业岗位比例相适应。
2. 以高等教育为主体, 完善向上的社会流动机制。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流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动机制的完善必须以高等教育为主体进行。上文已经讲过, 目前社会向上流动的各种渠道中, 高等教育是最基本, 也是最主要的渠道, 和其他渠道相比, 高等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 能够提供普遍、公平、公正的向上流动机会, 被公众普遍接受和认可。
摘要:高等教育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 对社会流动有着直接影响。本文阐述了社会流动的含义及其存在合理性判定, 对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并就合理发展高等教育, 创造更多向上流动机会提出了了几点建议, 希望高等教育能够促进社会流动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以有益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教育,社会分层,社会流动
参考文献
[1]贺素华.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机制的考察[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45-48.
[2]钱民辉.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关于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分析[J].社会学研究, 2004, (4) :194-200.
1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篇十二
1在合理定位上明确目标,目标是推进工作开展的方向
对于高校教育技术职能机构来说,只有全面明确好自身发展目标,从具体的发展实践来规划发展方向,发挥目标的指向作用及激励作用,引导各相关组织和个人能够从协同并进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此,准确的定位目标是实现教育技术机构职能转变的关键,而目标定位的过程也是自我认知的过程,特别是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更新和变化,只有从不断的调整和规划中才能够把握合理、科学的发展方向,才能够找准自身位置,才能够促进高校教育技术事业的有序发展。
2明确教育技术机构的`服务职能
服务是多方面的,对于高校教育技术职能机构来说,在服务定位上也应该平衡好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树立教育技术服务定位总体思路上,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并为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技术更好的服务学生。同时,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实践中,教育技术职能机构应该积极参与到教育服务中去。
3注重教育技术职能定位的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教学实效的关键,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实践。作为高校教育技术职能机构,在发挥自身管理职能的同时,注重实践是推进教育技术职能转变的基础。深入到各院系、各科研学科、学生课堂,师生生活实际等,充分挖掘教育技术在实践中的积极作用,以课堂、科研、师生需求为对象来积极引导教育技术的实践应用。
4强化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职能,促进管理体系的完善
13.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篇十三
教育一方面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人口等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也反作用于社会。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它首先承担培养人的功能,并通过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其社会功能,保障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推动社会发展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则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通过教育的培养和提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人能动性、创造性的弘扬,以实现在职业岗位和社会层次之间的流动和转换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境遇的改善。
一、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
虽然现代政治为现代教育奠定了社会基础,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现代教育对社会政治并不是消极的,它同样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和功能。现代教育对社会政治的功能,还有它自身的很多特点。它主要是通过培养人和宣传政治路线、方针、主张,推进社会民主进程,来为社会政治服务的。
(一)现代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
无论那个时代或阶段,都要通过教育来培养造就合格的公民和政治统治人才,从而使受教育者具备阶段或时代所希望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思想意识。因为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其中有一部分要进入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组织管理国家各项事务。这部分人才对社会政治具有更直接的作用。如我国古代的教育向学生传授的大都是“修己治人之道”,目的是要他们能够“致君泽民”。古代学校实际上就是培养官吏的场所。封建时代则需要驯服的、听天命的臣民,这就决定了封建统治者再教育上实施愚民政策和等级制度。资产阶级出于本阶级的需要,教育要既能培养为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利润,又不打扰统治者安宁的人。社会主义教育既要培养当家做主的公民,培养关心国家政务,参加国家管理的人才。
任何一个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除了全体人民的政治社会化之外,还需要一批专门的政治人才。学校教育从它一产生就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管理人才的责任。我国古代学校典型的“养士”教育在培养政治人才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功能。现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功能增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第一次提出既培养管理人才又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的劳动者的双重目的,但是通过教育培养政治人才的功能依然存在,尤其某些著名学校和某些专门类型的学校如党校、司法学校、军事院校等,在这方面承担着特殊的任务。英国的“公学”和牛津、剑桥大学培养了一大批英国最高层的政治人才。而且,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日趋复杂,科技向领导和管理部门等各个社会领域的全面渗透,国家在政治人才选拔标准上趋向于高学历,对政治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要求更高了,为此通过教育选拔、培养政治人才、管理人才就愈显得重要。许多国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设立了专门培养国家管理人才的学校、系科,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二)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和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场所,具有活跃思想的氛围,尤其是高等院校中的知识分子和青年,文化理性层次较高,对社会现实总带有文化理性的思考,即以一种理性的批判态度来思考社会现实。青年学生一方面努力吸纳知识、探求真理,一方面积极传播知识和真理去影响社会,从而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力量。所以,学校必定是研究、探讨、传播各种思想,形成各种思潮的地方,也是对社会最敏感的地方,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都会在这里引起人们的关注,也会在这里找到反应。这种思想舆论对社会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明朝的东林书院,现代的“五四”青年运动、“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都对当时的政治产生过巨大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作用往往有两个方面,即巩固或动摇一定社会的政治秩序,关键是看这种思潮、舆论与社会认可的政治意识是否方向一致。因此,要重视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对社会政治的直接作用,充分利用教育传播有利社会政治巩固和发展的思想与舆论,避免消极影响。当我们看到教育的政治功能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作用有两个不同的结果。当教育反应的是先进阶级的利益时,教育就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教育反应的是落后阶级的利益时,教育就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当教育服务于某阶级时,就对某阶级的政治具有巩固和促进作用,对对立的阶级起破坏作用。因此,要正确的认识教育的政治功能。
(三)现代教育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能
社会民主属于政治范畴,民主政治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民主是现代政治重要组成部分。民主政治必然要求民主教育与之相配。民主教育,即实现教育的普及化、民主化、法制化,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现代教育同时也是民主政治的一个条件。现代教育具有通过传播民主政治,启发、激励人们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等功能。例如,现代教育具有提高人们政治素质的作用。因为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程度,同参与政治活动的人所接收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为正相关,即人们受教育程度越高,政治素质越高,民主政治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也会相应提高;现代教育有加工、选择、再生产民主政治的作用。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仅具有传播民主政治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床罩民主政治的机制与作用,可以说是社会民主政治的发源地。民主与法制嘻嘻相关,民主政治只有在法制轨道上才能更好实现,因此现代教育通过对社会公民的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包括人权观念、权利义务观念、遵纪守法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等,从而促进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是构成社会诸因素的一种,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随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教育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发展功能。下面将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现代社会教育趋近社会的发展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在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作为劳动力的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劳动生产力的高低。但人的劳动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靠遗传获得的,而是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得的。教育一方面能使前者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而劳动者一旦经过接受教育而提高了劳动素质,就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给社会带来极为明显的经济效益。
(二)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及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手段
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有赖于教育,教育是实现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科学知识的再生产首先需要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而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都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一方面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一方面对已经投入生产的劳动力进行在教育,这就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为先进的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为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教育不仅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也是发展创造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由于学校人才集中,科研设备较好,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有利于各门学科的协作,开展综合性课题和边缘科学的研究,以及可以从学生和研究生中不断补充后备力量,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因此.不仅可以直接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而且由于科学一技术一个生产体系的逐步形成,还可以创造出许多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例如,我国国务院发明奖励条例颁布后,近年被批准的全部发明项目中,来自高等学校的占有相当的比例(约三分之一左右)。可见,教育不仅是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为物质的生产过程生产出新的科学技术一生产能力,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手段。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国民经济体系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工矿业生产总指数只是战前1935年至1937年平均数的13%,农业生产也降到了最低水平,1945水稻产量只有四千多万石,这是明治时期以来最低的数字。加之战后447万军人和流民被遣返回日本,日本人口聚增至7647万,1946年日本又爆发经济危机,这一切致使日本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根据日本国情,把贸易立国主义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然而贸易立国主义能否在实践中行得通,关键在于日本是否具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和高质量的劳动力,否则它就难以在世界性的经济和贸易竞争中获胜。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劳动力,日本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颁布各种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法律和条例。就这样,日本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仅用一年的时间,中小学教育就达到普及程度,入学率达99.27%,并且达到高中普及。教育的普及,及时为日本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合格人才。从1949年起,日本经济开始逐渐恢复,1955年日本工矿生产指数上升到180.7;超过投降前1944年最高水平178.9,并进入高速增长期。日本政府及时认识到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1957年,日本政府在公布的《新长期经济计划》中,在战后首次把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编入“国民经济计划”。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财政规模的扩大,日本政府采取了投巨资以教育的政策。在1959年~1969年间,国民收入增长2.3倍,但总教育经费却增长3倍。在这一期间,日本的中、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日本高中升学率1958年为53.7%,60年代中期超出70%,70年代达到了80%。日本高等教育的升学率由1958年的16%,上升到1965年的25.4%。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日本经济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1956~1972年,日本经济出现了三次高速增长的高潮。1967年,日本经济超过了英、法;1968年超过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跃居第二。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教育传存文化,实现文化的再生产。
教育是文化的有效遗传机制。在学校教育没有出现以前,文化的遗传是自然发生的。自学校教育出现以后,文化的遗传就变的自觉而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学校教育以其高度浓缩、简捷、系统、目的性强等特点成为文化传存的主要渠道和实现文化时代延续的主要方式。古代社会如此,近代社会亦然。在当代社会,虽然信息传递的渠道和方式都日益多样化、网络化和社会化,但无论那一种渠道和方式都不仅没有取代学校之于文化的作用,反而更加要求学校担当起高质量、高效率、高速度地传递文化的责任。同时,教育通过提供文化价值导向使教育者和学习者按其导向选择有正确价值的东西加以传授和学习并使之发扬光大。教育总是选用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去武装年轻一代的头脑,通过选择知识、开发课程、编辑教材、师生授受、评价调控、指导运用等机制,筛选、整理、运用、评价文化,以便把人类文化的精粹用最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组织起来,指导和帮助年轻一代获得更多更有效的知识,从而实现文化的保存和延续。在教育情境中,人们通过学习掌握文化传播的各种符号、方式和手段,进而利用它们在不同文化间开展交往活动,传递知识经验,交流思想感情,从而克服和消除了封闭、孤立、疏远、误解和分歧,达到理解、融合的目的,使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开放、合作、亲近和密切。
(二)教育筛选文化,实现文化的良性发展。
文化不完全是纯净的,良性与恶性并存,精华与糟粕同在。为了保障文化的良性发展,保护年轻一代的身心健康成长,必须对文化进行筛选,调控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社会的文化筛选和调控机制有多种)在阶级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产生之前,文化发展是一个自然自发的过程。而在阶级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产生之后,文化发展就进入了一个自觉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阶段)社会设置多种机制对文化发展加以选择和控制,“剔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便使文化朝着有利于阶级统治、社会发展和年轻一代成长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选择与控制机制。在古代社会,无论中国孔子的“不问稼穑”“不语怪力乱神”,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乃至儒家的“六艺”、“课程”、“五经”“四书”教材,还是古希腊教育的“七艺”课程,都是教育的文化选择、控制功能的表现。除此之外,教育还通过培养年轻一代良好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辨识能力和行为习惯,增强他们对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选择、辨识能力,来对文化发展加以选择和控制。当代社会,信息骤增,知识爆炸,文化现象错综复杂,更应该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选择与调控功能。一方面,应当按照促进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双重原则,拓宽教育内容边界,尽快尽量地将文化发展的最新成
就纳入教育内容即课程体系,充实更新课程内容,扩大课程范围。另一方面,比选找保障文化良性发展和儿童健康成长的双重原则,将文化中那些有碍文化良性发展,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的内容坚决排斥在课程内容之外,保持课程内容的真善美性质。
(三)教育整合文化。
教育对文化的整合主要是通过课程和教学进行的,学校课程将各民族文化,亦即人类总体文化中的精华纳入其中并加以重新组合成有机统一的知识体系,进而通过师生的教学活动在学生身上一综合文化素质的形式体现出来,从而实现了文化的整合。这一文化转化、整合过程为: 从各民族文化精华到学校课程内容到师生教学活动再到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文化整合。最后,创新文化,实现文化的生产,文化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教育的文化生产和创新功能通过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造性加工。教师在课程内容与学生之间,不是像搬运工那样简单机械地将课程知识传输给学生,而泗洪县要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再主动外显为教育信息!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成长发展;
第二是教师的创造性科学研究,进行知识生产,创造出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和新的作品,从而丰富、发展和更新文化,并将其充实、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第三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以便使他们日后进行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对文化生产和更新来说,教师不仅生产精神产品创新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生产和更新文化的能力去推动文化的生产与更新。学生(尤其大学生)不仅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参与了文化知识的生产与更新,而且应当通过接受教育形成了能力和素质成为日后知识生产的主体,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为文化知识的生产和更新培养提供了大批具备了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进入社会后作为文化的生产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经验,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力图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而把文化发展推向新的更高的阶段,提升文化发展的水平。因此,教育不仅是在生产现实文化的主要途径,更是生产未来文化的重要途径。
四、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人口质量合理地调节人口数量上。
人口的增长应当同物质资料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过快或过慢都是不好的。目前,世界人口为53忆,并且正以1.82%的年增长率发展,到本世界末预计将达到64忆。这个数字,专家们认为将接近地球人口承载力的临界状态。我国的人口问题也极为严峻。据统计,1970-1987年17年间,净增人口约为2.3忆,相当于同期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三大洲增加人口数的一倍多。因此,研究人口的调节在当前显的十分重要。近年的研究表明,在诸多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中,教育的调节重要十分明显,总是呈现教育水平与人口增长的负相关,即教育水平越高,生育率降低,教育水平越低,生产率越高。1988年6月的一个报告说明在印度海德拉巴未受过教育或者只受过小学教育的母亲通常有6个以上的孩子,受过中等教育的母亲有5个,大学肄业的一般有4个,大学毕业的一般都有2个。据1982年的统计,我国不同教育程度的妇女已生育的子女数分别为:“文盲4.74人、小学3.81人、初中3.08人、高中2、41人、大学1.94人。”因此,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已成为人口调节控制的重要环节。教育之所以对人口控制产生影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教育程度高,客观上在校学习时间延长,毕业后就业要求迫切,机会也较多,使初婚年龄推迟,育龄期相对缩短;主观上由于有文化,易于接受正确的生育观,有可能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节指导自身的生育行为;文化教育程度高的人,在精神生活上相对地有较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能相对子女的价值作出比较正确的估量,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传统观念较少。
教育除了对人口再生产的速度、规模产生影响外,还可通过教育传播优生优育知识、普及医学卫生学科知识,减少或防止遗传疾病的产生,增进人民健康水平,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健康水平,延长平均寿命,降低死亡率。国内国外的有关材料都证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婴幼儿的死亡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年轻一代,提高社会总人口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水平,发展智力、增强体质,从质量上对人口进行调节,使人口素质能不断地由低向高地发展。
参考文献:
黄济主编《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版 杨建华等主编《现代教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版
张人杰等主编《大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页
董泽芳编著:《教育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1页
14.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篇十四
计算机信息技术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 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才能实现的课堂信息技术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 并能与现代通讯设备形成网络, 构成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教学系统。信息技术教学系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系统, 它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 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记忆能力, 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应用疏导程序, 个性化教学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系统, 教师首先要利用CAI课件开发系统, 设计出相应课件。它提供开发信息技术教学课件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包括VCD录像机、电视机等节目源和教师自行开发的软件等。该课件的认知程序, 可以设计为能自动或半自动识别每个学生的认知速度或智力水平, 并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疏导程序, 指导学生学习。如对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 可采用发现法结构的认知程序, 对不具独立思维的学生, 可采用讲解式教学法设计程序等等。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在学生机上受疏导程序指导学习。学生对教学系统使用上的问题及对学习内容即认知客体方面的问题, 教学系统本身提供了比较充分的解答处理方法, 其完善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及其在课件设计中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的"电子举手"功能, 使学生可向教师举手提问, 实行个性化教学。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以计算机为支撑的多媒体技术, 不仅有了处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的能力, 并能够用人类习惯的方式、图像、声音生动逼真地传播和发送信息, 与学生交流。教师利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来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 这种教学手段主要是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事先制作好课件来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时, 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 制作出符合学生特征的课件。课件中动画、色彩、声音的运用, 充分调动学生各感觉器官参与学习,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 将抽象的知识通过一定的形式转变为学生可以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得到、体味得到的具体形象内容, 极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设置情景, 化抽象为直观形象
情景教学是诱发学生认知内趋力的最佳条件, 信息技术教学可使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摆脱时空两方面的限制, 化抽象为直观形象, 宏观世界的博大和微观世界的复杂都能直观再现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设置虚拟化的生活情景, 可将一些抽象的理论以物态的形式, 具体表现出来。一幅形象的画面, 一组动听的声音, 一段动态的场景, 往往可以诱发认知内趋力, 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这些情景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向导, 从而牵动着人对认知对象的想象。
四、强化学生思维训练, 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灌输知识性的内容, 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 学生在解题、写作、绘画等尝试中有时也能体会到创造的愉悦, 但这一切都不及程序设计所体现的有别于常规思维的创造性和成就感, 之所以说程序设计有别于常规思维, 是由于在程序设计中大量摒弃了以往数学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 极具新鲜感,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信息技术教学系统内含的现代声传技术, 可以复制、再现、编排不同人的声音,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口语训练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便于教师对学生提供监督指导
素质教育教学将学生直接推到认识掌握知识系统的前沿, 而不同的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及学习的效果上均存有一定的差异, 所以, 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及学习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信息技术教学系统具有强大的监控指导作用。信息技术的“屏幕监视”、“语言监听”及“辅导示范”功能, 可方便教师以随机抽查监视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屏幕, 并可监听及双向交谈。信息技术教学系统的远程遥控和复位功能, 可对任何学生机进行控制, 使得学生机运行在教师机的控制之下, 对学生学习提供监督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能力的评价, 信息技术教学系统, 除了能够提供客观题型的试题库外, 还易于设计反应学生能力的评判体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系统过程本身, 也可体现出学生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系统可以自动记录、评价。
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能力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能用字处理作一些文字编辑的能力, 使用数据处理软件统计数据的能力, 甚至使用因特网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是学生未来生存的需要,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上机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形成的强烈的专注, 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 将所学知识高效内化。在信息技术语言学习中, 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指令的功能、分析程序运行过程、及时验证与反馈运行结果, 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 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由于计算机运行高度自动化和程序化, 因此在编程或操作中, 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 稍有疏漏便出错停机。这个反复调试程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信息技术能力的过程。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教学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 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设置教学情景, 化抽象为直观,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
摘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是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质教育,课件开发,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导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苗逢春.解析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及其实施途径[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3]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 2001.
15.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篇十五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教育;新式学堂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将近30年的时间里,面对外国的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在中国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洋务运动。他们兴办了大批近代工业,但传统的教育并不能为这些工业提供人才支持。于是他们创办洋务学堂、遣留学生、改革科举制度、组织翻译外国书籍,广泛传播西方科技知识。虽然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一次改良,而且又以失败告终,但是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推动功不可没。
一、兴办新式教育的举措
(一)创办新式学堂
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逐渐发现传统的私塾所教根本无法适应近代工业,他们逐渐认识到近代人才的匮乏,盛宣怀说:“自强之道,以与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优先”[1]。于是洋务派在兴办第一批近代工业不久后便设立了三种类型的近代学堂。
第一是语言类。洋务派兴办工业,需要从国外引进器材,学习掌握其使用技巧,他们最先感到缺乏懂得外国语的人才。而随着外国对中国的入侵的加深,与外国人打交道也变成了清政府难以避免的事情,于是清政府在1862年批准创立了京师同文馆。随后,中国又建立了8所语言类学堂。如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新疆同文馆、珲春俄文书院等。其中,京师同文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近代教育。第二是技术类。洋务运动先后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因为国人对技术的不熟悉,不得不高薪聘请外国人才,但他们认为聘请外国人并不是长久之计,因而又创办了一系列技术学校。主要有:福州船政学堂、上海机械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福州电报学堂等14所。第三是军事类。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洋务派见识了洋人的军械和技艺均高于清军,因而,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新式海军的时候,大办军事学堂,以培养陆海军军官。如江南制造局附设操炮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等。
(二)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前的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从不考虑派遣留学生。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洋务派迫切需要新型人才尤其是机器制造、轮船驾驶和军事等方面的人才,但自办的学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不能满足需求。于是,李鸿章、沈葆桢联名上书说:“中国仿造,皆其初时旧式,良由师资不广,见闻不多,官厂艺徒虽已放手自制,止能循规蹈矩,不能继长增高”[2]。他们认为不远赴西方各国学习技术,就不能真正掌握其技巧。因而,洋务派决心派遣留学人员。在1892年开始由容闳等人具体操作派遣留学生。后来,部分学堂如北洋水师学堂、福州船政学堂也开始有计划的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从1892年到1886年洋务派共派遣7批共计200余名留学生。
(三)翻译外国书籍
洋务派在创办洋务企业和新式学堂的过程中认识到翻译外国书籍的重要性,强调“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而为了满足新式学堂的教学需求,一些洋务学堂也开始自设翻译机构。被翻译过来的书籍包括算学、测量、汽车、化学、地理、天气、博物、工艺等方面。如京师同文馆就翻译了《万国公法》、《富国策》、《各国史略》、《英文举偶》、《格物测算》、《化学阐原》、《中西合历》、《全体通考》等等。[3]
(四)变革科举制度
科举取士制度下新式学堂、外派留学等人才难以得到正当名分。正如李鸿章所说:“现在京师既设同文馆,江省亦选幼童出洋学习,似已辟西学门径,而士大夫趋向犹未尽属者,何哉?以用人取进之途,全不在此故也”[4]。李鸿章提出:“似应于考试功令,稍加变通,另开洋务取进一格,以资造就。[5]”经洋务派多次请求,清政府的科举考试增加了算学和经济特科,这就使得科举制度不在仅以八股为重,人们也逐渐的重视西学。为了加大新式学堂的影响力,李鸿章上奏说:“如有志趣思议,于各种略通一、二者,选收入局,延西人之博学而精者为之师,官按照所学浅深,酌给薪水,俾得研究精明,再试以事。……其京城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习算学生,及出洋子弟学成回国,皆可分调入局教习,并酌量派往各机器局、各兵船差遣。”[6]朝廷批准李鸿章所奏。这样,洋务教育慢慢的改变着传统科举取士。
二、洋务运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一)新式学堂的建立革新了办学思想
虽然洋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羸弱的统治,但这些新式学堂在本质上和传统的私塾教育不同,这些学堂培养的并不是走读书做官之路,而是掌握西方先进技术和军事知识的人才。
第一,兴起创办新式学堂之风,沉重打击了传统私塾教育。在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的推动下,上海、陕西、浙江等地也兴办了很多的私人新式学堂,在中国第一次兴起了办新式学堂之风。1874年徐寿和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办起了格致书院,1896年陕西的格致实学书院和1897年浙江的中西书院等等。第二,授课内容新颖、实用。新式学堂不在仅仅教授四书五经,更多的是偏向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法律和医学等。而学习西方科学的课程所占比例达80%以上。这些新式学堂学习的知识更多的是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其中福州船政学堂就培养出了600多名航海、造船、蒸汽制造等方面的管理、技术人员,北洋武备学堂也培养出了近千名近代军事指挥人员。
同时,洋务派兴办的学堂、工业还组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书籍,这些书籍为社会了解西方、接触西方知识提供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思想风气的转变。
(二)派遣留学生开创了公费留学教育的先河
留学教育的开创打破了闭塞保守、自满自大的旧思想,为以后的留学制度开了好头,使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了解世界。派遣留学生意味着去主动接受西式教育方法、内容和思想,而留学人员归国之后更是直接促进了旧教育的改革和新教育的发展。
(三)科举制度的变革冲击封建教育制度
科举制的变革,使得人们进入仕途的渠道不再单一,也同时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兴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改变,在创办新式学堂和变革科举制的基础之上,中国近代第一部学制——《癸卯学制》诞生了,它的颁布不仅使新式教育制度化、系统化,还为1905年科举制的最终废除打下了基础。
总之,虽然洋务运动时对教育的变革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但洋务教育第一次对封建教育进行了改革,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声,它不可避免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科举制度,并为建立新型学制奠定了基础。从客观效果上看,它传播了科学技术知识,开创了新的社会风气,培养了中国第一代专业科学技术人员,无疑是进步的。(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Z].舒新诚编.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36页.
[2]李鸿章全集·奏稿[C]. 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卷28,第1211页。
[2]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J].孙春芝.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2]李鸿章全集·奏稿[C]. 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卷28,第1235页.
[2]李鸿章全集·奏稿[C]. 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卷28,第1235页.
16.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篇十六
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姓名:xx
学号:xx
班级:xx
专业:xx
学期:xx
任课教师:xx
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企业的竞争能力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为实行计算机科学化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以管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被应用到中国工业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中。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探讨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和目标以及它对企业战略和竞争优势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本文从管理信息系统概述、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的作用、信息系统的风险与对策分析等几个方面影响,介绍了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应用 发展
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目前,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步入中国工业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中。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的结合给当前企业管理思想带来的新的变化,它对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带来效益上的极大提高,特别是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了积极而明显的变化,进而更深层次地影响到了企业的战略实施,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信息系统的应用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1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1.1 管理信息系统定义
信息系统,是与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存贮以及信息利用等有关的系统。所谓MIS(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1.2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1)管理信息系统是继管理学的思想方法、管理与决策的行为理论之后的一个重要发展,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必须能够根据管理的需要,及时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帮助决策者作出决策。
(2)综合性从广义上说,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一个组织在建设管理信息系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的作用
1.3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作用
(1)参与市场竞争的工具;
(2)对企业经营运作机制和结构的影响;
(3)促进内部革新的催化剂。MIS的建设是一种在需求、开发和应用中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其效益将在不断建设、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增强,最终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2.1 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有着间接的和直接的作用,从间接方面讲,它提高了企
业的无形资产和形象的知识含量,从直接方面来讲,它通过对企业管理人观念、常规管理活动的作用,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水平。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两个贡献来作用管理人的观念:一是对管理人个人的贡献,二是对企业的贡献。对管理人个人的贡献是指提高管理人的办公效率,可从实用和心理两个方面来考虑,“实用”考虑是指供管理人使用的办公软件必须简单、易用和好用,“心理”考虑是指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满足管理人的权威感、名誉感和优越感。
2.2 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运用信息技术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改善竞争地位的过程。从短期看,信息化建设能否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手段,既取决于信息技术应用是否是以改善企业竞争地位为导向及其应用的持续性,还受制于信息技术创新、竞争对手的行动等因素。从中长期看,信息化建设能否转化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则取决于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管理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基础架构、信息技术应用与扩散过程和产业竞争基础变化的一致性。企业信息系统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通过三个层面表现出来:一是信息系统应用对企业的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活动所形成的竞争优势的影响;二是信息系统应用对企业竞争战略的影响,三是信息系统基础架构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2.2.1信息系统应用的竞争战略
(1)成本领先
与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相对应,信息系统应用必须致力于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响应速度,为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典型的成功企业是零售业中的沃尔玛。
(2)差别化
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简单的只拥有结构和组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成功的管理一个企业必须在其中投入一些技术。单纯的管理信息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将管理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融合起来,扩大管理的范围和深度,建立起对变化反应敏捷、灵活的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基础架构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效应:
(3)效用增进效应
IT基础架构可以大规模地降低信息通讯和处理的成本,并基于此形成特定的规模经济效应。当然,这里的效用增进并不涉及IT对业务流程的改造而产生的更为经济和更高效率的运营成果。
(4)依赖效应
如果IT基础架构成为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和业务规划的基础性、支撑性平台,这就意味着,那些缺乏这一IT基础架构的企业,将无法实施某些竞争战略和业务规划。此时,就可以说,企业竞争能力对IT基础架构产生了依赖效应。
(5)使能效应
所谓使能效应,即IT基础架构的建立与实施,可以为企业带来全新的业务运营模式和商业机会。比如,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化就带来了电子商务。3 信息系统的风险与对策分析
3.1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风险问题的提出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种种好处,特
别是信息系统给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在竞争中的优势,固然信息系统的建设确实给企业带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信息化,我们也就发现了其在信息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因此建设过程中的风险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
(1)动机风险
所谓动机风险,即企业引入信息化的动机,也是企业进行信息的目的,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风向标,正确的动机不一定能带来正确的结果,但是错误的动机肯定不能带来正确的结果。目前很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用信息化提升管理、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是:a.为了所谓的“领导工程/面子工程”,迫于行政或舆论压力;b.为了炒作,以期在资本市场获利;c.为了向老总或者高层提供“信息简报”。
(2)管理变革风险
信息化文首先是一个管理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变革,从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信息化建设要从我们的管理变革开始,而管理变革必然伤及企业的核心,其风险性是必然的。
(3)组织风险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涉及范围广、知识综合性强、涉及的部门广,是一个全员参与的项目。企业信息化化建设项目除了涵盖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外,成功的信息化项目还表现在全员的参与,其项目组织的难度之大,细节之多是一般项目很难比拟的,因此企业信息化项目的组织风险是显然的。
(4)技术风险
信息的安全性、唯一性、集成性和共享性是所有关键技术中的难点,它涉及设计数据、生产控制数据、营销数据、财务数据及管理数据等等,如何去整合这些数据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投入巨大精力去关心的。
(5)服务商选择的风险
企业建设信息化的技术方案确定后,即将面临的风险就是服务提供商的选择,企业在选择信息化服务商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服务商选择不当,给整个信息化的建设带来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6)合同风险
企业在选定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后,在签订相关合同时企业往往只注意到价格等因素,而忽视了其它的如服务等细节问题,如果不注意很有可能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带来不必要的纠纷,将会直接影响整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效果。
3.2 应对企业信息化中风险对策
(1)用变革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思想来指导整个信息化的建设;
(2)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信息化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3)按照项目管理的思路来进行整个信息化项目的管理;
(4)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的监理机制;
(5)创建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良好环境
(6)改进和完善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
(7)制定企业建立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项目实施完成后用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强制实行。要规避风险,企业就应
在信息系统构建之时,应将企业方方面面的问题考虑上来,系统而又细致地进行分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信息系统的构建,这才是信息系统成功的关键所在。
结论
综上所诉,本文从管理信息系统概述、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的作用、信息系统的风险与对策分析等几个方面影响,介绍了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作用。企业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并在日常业务中进行使用,有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企业的竞争能力。当然,管理信息系统也存在一些风险,但企业只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信息系统的构建,并用相应的对策解决,相信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知强.管理信息系统.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6
[2]仲秋雁刘有德.管理信息系统[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小瑞芒德·麦克劳德.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推荐阅读:
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思考01-11
五年级科学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案12-07
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09-11
科学谋划 大力深化幼儿教育发展10-20
科学发展对人类的影响08-15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01-01
社团对学生的教育作用10-28
践行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新教育07-28
论地理科学发展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