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节新闻稿

2024-07-08

文化节新闻稿(16篇)

1.文化节新闻稿 篇一

宿舍文化节完美闭幕

2013年05月09日下午,由机电工程系团总支学生会承办的郑州理工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第一届宿舍文化节——“响应十八大,宿舍新文化”宿舍评比暨颁奖典礼在实验楼103报告厅成功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机电系主任刘晓涵、助理陈小朝,系团总支书记徐丹及各班辅导员,各班学生代表。

首先,系团总支书记徐丹对本次寝室文化节闭幕式发表致词:此次宿舍文化节的开展,丰富了我系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了我院宿舍以及校园文化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并对此次寝室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贺。

接着,大家通过由系生活部精心制作的第一届优秀宿舍的展览片,再一次回顾了宿舍文化节以来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团结互助的友情和精彩无限的创意。接下来举行的是隆重的颁奖仪式,由到场的各位领导和老师给获奖宿舍颁奖并合影留念。

此次寝室文化节以“响应十八大,宿舍新文化”为主题,围绕建设文明寝室,活跃校园文化为主旨开展,举办了一系列的各种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培养了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全系学生积极参与,展现了机电工程系协作精神和凝聚力,使我系学生形成勤俭节约的文明习惯,关爱他人的良好风尚,营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的寝室环境,也使我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2.文化节新闻稿 篇二

关键词:新闻表现形式,新闻价值观念

新闻文化是新闻媒介及其媒介产品所包含的意蕴乃至样式, 指人们在新闻实践中所积淀和反映出的新闻表现形式, 体制形态, 价值观念的总和。中美新闻文化出于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发展水平, 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

一:文体取向

中国传媒业硬新闻占主流地位,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 题材严肃, 极具思想性, 指导性。《人民日报》在2012年十八大召开,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等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中, 积极有效引导国内外舆论, 发挥重要作用。

而在美国, 受众兴趣决定新闻选择标准, 娱乐性内容比重加大, 讲究外在包装和感官满足。新闻故事逐步盛行, 1994年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杀妻案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大事件。而国际新闻大幅度减少。

二:选材

美国新闻选材一方面显得很有人情味。《今日美国报》 的天气预报用十分漂亮的彩板印刷。另一方面, 严肃的新闻人十分注重新闻真实性, 跑警察局捕捉案件的题材是每一个记者的起点。信息公开透明的制度提供了新闻选材的主要场所——新闻发布会和记者俱乐部。

在中国, 新闻选材注重由事实变成新闻这一过程。鉴别一个选材的价值, 常由各种相关因素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 例如时间, 地点, 观众的利害关系, 对社会的影响等。

三:报纸新闻标题

由于报纸版面强势的着眼点不同, 美国报纸的栏目较窄, 因此较多采用多行标题, 较多美国报纸重栏序而不重区序, 横排报纸一律单栏文, 横题并以垂直式或水平式排版。 中国则重区序而不重栏序, 不同价值的稿件按区序不同放在头题, 二题, 三题位置。由于汉字是方块字, 灵活性强, 造就了中国报纸版面结构合理, 灵活多变的一大特色。

中国新闻标题通常要求准确, 鲜明, 不仅重视语法, 修辞运用得是否正确合理, 而且追求标题的真实美, 奇异美, 含蓄美, 意境美, 音乐美, 力量美和形式美。美国新闻标题则一般遵循“ABC”原则, 即报道内容要有准确性 (accuracy) , 语言文字要简洁 (brevity) , 文章结构条理要清晰 (clarity) , 这不同于中文标题富含深。新闻标题几乎不用动词开头, 也很少掺用形容词和副词。比如美国《新闻周刊》的一个标题ARAFAT’S SHADOW, 凝练却给人十分醒目的印象。

四:报纸版面配置

中国报纸版面通常采用集中式, 重点式, 对称式, 对比式和杂拼式等多种板式。京派报纸按传统方式编排, 主要以 《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和首都几家主要报纸为代表;海派以上海几家报纸为代表, 版面和京派有近似之处, 端庄大方, 正统规范。新派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报纸版面流派, 与当代人生活节奏加快, 寻求新鲜快速的心理相适应, 如《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等。

美国版面配置最突出的特点是清晰简明, 主要是垂直式 (竖式) , 水平式 (横式) 和混合式。此外, 各种附加手段, 如线条, 图片和空白的使用都占到一定比例, 使得版面给人错落有致, 一目了然的清晰感。

五:新闻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发端于儒家文化, 强调社会和谐和集体主义, 不直接表露情感, 委婉含蓄;美国文化的个人主义外向性使其倾向于以直接交流方式传递信息, 这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新闻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国新闻侧重于群体意识和舆论引导, 美国则更强调独立自存, 科学理性的个体意识和传媒的经济市场化。随着全球化的加剧, 传媒的影响力将不断增强, 这既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很好的平台, 也会成为推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盾牌, 探究中美新闻对比, 将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并推动我国新闻业新的突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金萍.跨文化传播:中美新闻文化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49-197.

[2]郭可.当代对外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39-49.

3.文化新闻 篇三

新区年内投入800亿

8月11日,有媒体报道,开封市将斥资千亿元,以重现北宋时期的汴京盛景。消息一出,就引起网友在微博上疯狂转发,有称赞的,也有质疑的。有网友更是指出,“其实就是借棚户区改造之名把老百姓赶出去,原地搞商业房地产开发。”对网上备受热议的“清城计划”,河南开封市“两改一建”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对外界回应说,开封正在推进的是“两改一建”(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为落实国家棚改政策,结合实际提出的惠民措施,并无所谓“清城计划”。

据了解,开封新区建设统筹开封老区发展,突出“古今文明交相辉映、新老城区各展风采”,新区既有历史文化名城的古朴典雅,又有现代化城市的时尚与新潮,是一个厚重文化与充满生机、活力的统一体,是一个时尚新潮、大气靓丽、气势宏伟的现代化魅力之城、活力新区,是展示开封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对外窗口。今年以来,新区已开工建设项目和新选址项目93个,预计总投资超800亿元。8月7日,开封市在新区举行今年101个总投资404亿元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内蒙古辽上京遗址考古获重大发现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千年前的契丹古国——辽国的首都辽上京进行考古发掘并获重大发现。

此次考古发掘工作主要是对辽上京城的制高点,即皇城西南角的西山坡建筑遗址群进行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在一个多月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清理出保存较为完好的铺地砖、石柱础,以及数十根奇特的长条石等,出土了近万枚铜钱,以及诸多制作精美的泥塑人面像、经幢座等与佛教有关的遗物。此次发掘中出土的最精美遗物,当数一个保存较好的石经幢座和半块仰莲雕花石座。石经幢底座呈八边形,四角有四个兽头,两个兽头保存较好,另外两个已经被破坏。

陕西榆林卫城城墙修复成“贴皮”工程

8月21日,《东方今报》披露,榆林卫城城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榆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久失修,曾多次坍塌。继去年榆林市政府启动南城墙加固保护工程之后,榆林卫城西城墙保护工程于今年5月下旬启动,项目总投资5500多万元,计划11月底完成。然而,这样的修复在很多居民看来却属于“贴皮”工程,并未真正起到保护城墙的作用,而是一种对真正文物的破坏。陕西榆林投入5500多万元修复古城墙,也是想为现代人留下更多的文化古迹,挖掘古城墙丰厚的文化魅力,也让业已损坏的古城墙得到修复,造福更多市民。可所谓的城墙修复竟然成了贴皮工程,就是仅重新修复城墙外侧墙壁,其余几乎不动。

北影厂三老楼列入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

近日,舆论热议北京电影制片厂即将被拆除一事。8月27日,市规划委对此做出说明,北影厂改建正着手今后利用的前期工作。北影厂内的主楼、东楼和西楼2007年已被列入《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市规划委已按规定明确要求予以保留。位于北三环中路77号的北影厂正式拆迁,拆迁后原址将进行一个综合房地产项目建设,此事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热议。

8月24日,北京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表示,文物局的意见是原址保护并已将此意见反馈给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是否继续拆除还需等待市规划委或上一级部门作出最终批复。有专家表示,北影厂的拆迁对文化影响很大,希望对北影厂近现代建筑群予以保留。市规划委表示,关于北影厂改建工程,土地所属方驻京某部队和使用方北京电影制片厂,经过多年努力,解决了长期土地权属问题,正开始着手今后利用的前期工作。据介绍,在确定第一批保护名录时,市规划委也曾明确要求这些建筑的所有方和使用方,遵守不得随意拆除的要求。

贵州古老宗祠现神秘外文字母雕刻无人破译

贵州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刘氏宗祠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迄今已有230多年,光绪初年维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修门面牌楼,由三门塘的王泽寰设计绘图。这一精美的哥特式建筑,造型别致,气势雄伟。宗祠正前面壁上浮雕彩画层层叠起。大门两侧各有三根凸起的假柱直插檐顶,假柱每节骨段上均为塔楼式装饰。各层假柱之间又有圆顶假窗或圆顶真窗。左右两侧还各塑有一口洋式大钟。面壁两侧檐脊上,浮雕有动植物。动物浮雕有昆鹏、麒麟、奔鹿、雄狮、凤凰、紫燕等,各具姿态,栩栩如生,有的在虎视江波,有的则展翅欲飞。植物浮雕有翠竹、红梅、莲蓬、花草等,若临风摇曳,或暗吐芬芳,构思奇巧,工艺超群。

祠的正面两高柱上方,对称地凸塑着十一组外文字母,每组二字,分别是HN、OA、CK、PR、ON、NC、FL、TY、EL、VH、UA和UA、PR、TN、 BL、CV、HO、UT、NA、UL、EO、CA。两侧山墙二进柱上方又各有一行不对称的字母,左五组,为TH、UN、AP、OV、IL,右七组,为 HU、NA、PR、OV、IC、BL、KE。这些字母组合如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有待识者破译。

电影名人“露面”北京艺术博物馆

9月8日,逄小威《面孔》二期拍摄工程启动仪式上,冯小刚、张艺谋、巩俐、张子仪、孙红雷等几十名为观众所熟知的电影名星、电影导演的黑白影像照片共同亮相北京艺术博物馆,同时这次展览也是“电影的面孔”中国电影人肖像作品摄影展。这是逄小威继8月1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届奥运冠军肖像摄影作品展后,又一个摄影成果展示。两个展览,不同领域的被摄群体,呈现出了摄影人的独特视角。据了解,此次展览将持续到9月26日。

西安考古发现2000多年前汉代水管道

经过近一个月的抢救性发掘,8月25日,考古人员在西安西郊的阿房宫遗址区内的公路工地附近,意外发掘出20米长的西汉时期的水管道,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规划,尤其是秦汉时期宫殿给排水系统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主持考古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瑞说,这条20米长的西汉下水管道朝向西南、东北绵延,虽有曲折,但是两端并未完全挖出,其总长还有待进一步调查。据了解,在44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考古人员共发掘清理出38个锥形陶管。其直径近40厘米,长60厘米左右,因管道一头粗一头细,组合十分方便。专家推断其应为西汉时期上林苑的建筑,但具体与什么建筑配套使用已不清楚。

2000多年前的水管道让人惊奇之外,考古人员还发现水管道穿越了一段古墙基。专家认为,这处墙基遗址应是此前考古调查与试掘后确认的一处宫殿建筑遗址的西墙,目前古墙基距离现存的宫殿台基130米左右,这对制定和完善秦汉上林苑遗址的保护规划等,具有重要意义。

长城河北段出现严重坍塌

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受损

8月31日, 由于七八月份汛期出现的强降雨天气,河北境内万里长城大镜门段出现36米坍塌,山海关城墙出现漏雨险情,乌龙沟段敌楼坍塌。同时,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等国保单位也受到不同程度损坏。

河北境内部分长城坍塌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进入汛期以来,保定、张家口出现强降雨天气,墙体不堪冲刷,最终导致坍塌。二是部分段长城基部的砖石碱酥严重,大境门长城自1485年包砖后,一直坚持到现在,在此次坍塌处东面一段长城1995年曾发生坍塌。三是人为和自然原因的叠加,大湾梁段长城由于当地多年来矿山私采滥挖导致这段长城千疮百孔,加上此次强降雨,出现严重坍塌和下沉现象。

首钢将启动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区整体改造

首钢总公司总经理助理陈世杰9月4日透露,首钢将于本月启动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区整体改造,并逐步对公众开放。

当天,首钢总公司、北京石景山区政府宣布将于9月17日至10月7日期间举行“闪耀北京”光影文化季,已经停产的首钢石景山厂区将作为活动主场区,打造钢铁文化和灯光艺术融合的绚丽场景。

据陈世杰介绍,这是首钢石景山厂区停产后举行的首次大型活动,也预示着8平方公里的主厂区将要改造成工业遗产保护区,目前人力配置和基础设施改造都在进行。首都钢铁集团是中国钢铁业巨头,位于北京西部石景山的厂区钢铁主流程在2010年底正式停产,老厂区在改造中的定位是发展新兴产业。

普洱市普洱茶获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

9月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办公室承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试点。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产生于被誉为“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的普洱市。普洱茶所生长的环境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农业文明遗产系统。普洱市森林覆盖率达67%,原始森林中分布着117.8万亩野生茶树群落,是我国乃至世界茶树资源的重要宝库,被誉为“世界茶源”。这些野生茶树群落是茶叶原产地的活化石,是茶叶的种质资源库,是普洱重要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

第三届国学文化节在北京孔庙国子监举行

在至圣先师孔子诞辰日来临之际,由北京市文物局、东城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于9月9日至9月28日隆重举行。

本届国学文化节共分树·国学品牌、秉·国学传承、兴·国学经济、感·国学体验四大板块,包含11项活动,集文化展演、项目推介、学术论坛于一体,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届国学文化节将“居重位以效宇内、聚众力以德天下”,担当起“立足中国北京,连接全国与世界,充分与全球孔庙、文庙、孔子学院和儒学文化交流传播机构等呼应配合,向世人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届时,文化节将启动国术健身项目展演、明清进士书画展、国学圣地赏国艺——金丝楠文化主题精品展、孔庙国子监藏御制匾额精品展、七十二贤人瓷板画工程启动五大项活动,以及教师节拜师仪式和祭孔大典两大仪式。

五大古乐团亮相智化寺音乐节

9月14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与北京文博交流馆举办的第三届智化寺音乐节在智化寺内隆重开幕。为期三天的音乐节将有两场华夏古韵音乐晚会和三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器乐表演奉献给观众。

4.宿舍文化节闭幕式新闻稿 篇四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传承我院优良校风和学风,推动我院素质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提升宿舍文化品位,营造积极向上、舒适优雅、文明礼貌、安全和谐的宿舍文化氛围校园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同时营造温馨舒适的寝室,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我院于2013年11月开始了宿舍文化节活动。一个多月以来,自管会一直在为我校的各位同学奉献出精彩的活动。如今宿舍文化节终于圆满落幕,闭幕式于12月*日在我校举行。

这次宿舍文化节中丰富多样的系列活动引起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挥想象力、合作力和设计才能,并以此为契机增进同学间的深厚情谊。在此次活动中大家都获益匪浅,寝室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同学们在此次活动中充分展现了我爱我家、团结至上。

本届宿舍文化节旨在团结、互相合作,体现天大学生积极向上、多才多艺、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展现精彩而又丰富多彩的的校园生活。另外,通过活动,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加深彼此友谊,进一步促进和谐团结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同时也丰富同学们课余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宿舍文化节活动的开展有效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创建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奠定了基础,传承了我院优良校风和学风,推动了我院素质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5.创新杯科技文化节开幕式新闻稿 篇五

3月21日下午,第四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创新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开幕式在学十楼东侧隆重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朱书全、团市委大学部部长胡九龙、各学院党总支书记、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处、学工处、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出席了开幕式。校党委副书记朱书全宣布第四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创新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开幕并发表重要讲话。校团委书记杨庆舟主持开幕式。

校党委副书记朱书全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我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课外科技创新教育的机制初步建立,崇尚科技、崇尚学术的校园文化氛围初步形成,科技创新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中,提升了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品味。‚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立项资助工作启动,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和大学生科技活动和学术实践导师团的设立,对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提供了有效组织保障。他还对我校大学生开展课外创新教育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充分认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全校师生一定要深刻领会、贯彻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会议精神,在学校采取的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一系列举措下,充分认识,准确把握,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二要不断完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教育机制。各学院、各级团学组织要为学生科技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建立促进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激励机制,把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情况作为素质测评的重要内容。要加强交流,学院之间、专业之间、各类科技小组之间加强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会、研究生会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科协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三要大力营造高格调、高品位的科技创新氛围。要充分利用‚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全国性大型科技活动平台,以科技活动带动其它校园文化活动。要走特色之路,开展具有煤炭、资源、矿业等行业特色的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团市委大学部部长胡九龙在开幕式的发言中,对我校科技文化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同学们借科技文化节创造优异成果,鼓励同学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开幕式上,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五个实验室与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举行了关于本科生进实验室协议的签字仪式。本届科技文化节自去年十二月份开始筹备,共开展‚挑战杯‛首都高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校内选拔赛、本科生学术论文大赛、电脑创意作品大赛、大学生机器人挑战赛、科普宣传、‚名家讲坛‛等六大块共12项活动。各学院团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层层发动,积极组织本学院学生开展前期报名、培训工作。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有近3000人报名参加第五届‚挑战杯‛首都高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校内选拔赛,有45支队伍近300人报名参加大学生机器人挑战赛,有100支队伍近400人报名参加本科生学术论文大赛。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领导与各学院同学代表约1500人一起观看了‚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与‚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大型科普图片展。

6.文化节新闻稿 篇六

——中南大学暑期“研究生创新实践调研团”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实力与形象的良好展示,更重要的是她是一座城市的内核与灵魂。长沙,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楚汉历史文化名城,是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她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巍巍岳麓雄踞城西,滔滔湘水纵贯城中。在这里孕育出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湖湘文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里谱写了屈贾之乡的文化气质;这里创造了“潇湘洙泗,荆蛮邹鲁”的文化传奇;这里诠释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文化地位;这里播种了浪漫主义、爱国主义的文化种子;这里铸造了湖湘人开放、包容、务实、担当的文化精神。从这里走去的近代湖湘名人书写了半部中国近代史。从两汉时期屈居长沙的太傅贾谊心忧天下的治国之策到两宋时期纵论理学文化的朱张会讲;从清末变法图强的谭嗣同到革命复兴的黄兴;他们无不诠释了湖湘文化的精髓与灵魂。

此外,长沙除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文化古迹遍布湘江两岸。这里有千年学府之称的岳麓书院;有与醉翁亭、湖心亭、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的爱晚亭;有酣睡于湘江中的橘子洲;有出土过世界上最轻的素纱禅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的马王堆;有中国“孝”文化的代表—定王台;有中国“忠”文化的代表——贾谊故居;有禅宗文化的代表——开福寺;有饮食文化的代表—火宫殿等等,这些文化古迹无不是长沙深厚文化底蕴的良好见证,无不保存了对长沙历史文化的城市记忆,对长沙明确城市定位、决定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7.文化节新闻稿 篇七

一、尽可能利用中英文化的趋同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 特别是电子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 加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导致使不同民族文化彼此接纳, 相互交融。英汉文化的趋同现象体现在语言上的变化尤为显著, 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 英汉词汇替换使用的现象

举例而言, 西方社会文化中的耶稣 (jesus) 、科学 (science) 、社会主义 (socialism) 等这类词,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传入中国并且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反映西方科技成果的词汇, e-mail (电子邮件) ,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卫星地位器) , dv (digital video数码摄像机) , atm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自动提款机) ,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 等都已经被人们所熟知。日常生活方面, 如nba (美国职业篮球协会) , mtv (音乐电视) , supermarket (超市) , mcdonald (麦当劳) 等也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词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民族文化的振兴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反映中华文化的词汇也会越来越多地融入西方和世界文化和语言中。例如, 许多外国人都喜欢到chinatown (中国城) 去体验中国文化, 喜欢品尝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食品, jiaozi (饺子) , tofu (豆腐) , wonton (馄饨) , 中国人穿的服装qipao (旗袍) 也经常会出现在国际时装的T型台上, 他们还崇拜神威无比的中国kungfu (功夫) 和wushu (武术) 。上述这些词汇多数已经收录进英语字典, 成为有据可查的英语词汇。

(二) 英汉语言夹杂使用的现象

这里所指的语言夹杂使用就是指人们在表达母语句子的时候, 掺杂使用一些外语的词汇或语调, 这种使用方式之所以被人们接受和传播, 是因为文化的交流和潮流的进步。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 对外开放改革力度的加大, 中国人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 使英汉夹杂的现象在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流行, 这种现象呈现出上升趋势。例如人们常常会看到或听到诸如此类的话:“中国自加入WTO以来, 今年的GDP仍将保持10%左右的增长”、“有许多人当晚目睹了UFO”、“APEC会议明年将在上海举行”、“吃完饭我们去KTV吧”、“I服了you”等。

(三) 母语文化空白的填补现象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遗产, 所谓文化空白 (cultura blank) 是指某些说法 (或称之为文化概念) 是一国所有的, 不为其他国家共有。我们以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例, 现在孙悟空的形象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 而且许多外国人将其看作中国的代表形象之一, 因此当“孙悟空”这一词汇出现在英语中, 就不必过多解释其含义;再比如“雷锋精神”、“三个代表理论”等词。同样, 有许多有着浓郁西方文化背景的词汇也时常出现在汉语中。例如我们了解watergate scandal (水门事件) 的前因后果, 知道“a catch-22 situation” (第二十二条军规) 是指让人左右为难的困境, “thirteen”是个不吉利的数字, 西方人对它特别忌讳等, 这些词可以说都是文化趋同造成的影响, 对于填补不同语言的文化空白起到了重要作用。

写对外新闻报道时, 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利用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趋同现象, 使读者感到亲切、易懂。这还包括尽可能地用英语国家读者熟悉的事物对照说明中国的文化现象。例如:

《水浒传》:对外新闻中如果提到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 那么可以在书名“Water Margin”后加解释“the story of 108Robin Hood type outlaws” (关于108名罗宾汉式的绿林好汉的故事) 。罗宾汉是英格兰民间故事中劫富济贫的绿林英雄, 在英语国家家喻户晓。

《梁山伯与祝英台》:可在译名“The Butterfly Lovers”后加解释:a tragic romance like 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悲剧) 。

2008年, 前台湾领导人陈水扁深陷贪污、洗钱、受贿等弊案, 走投无路的他竟然找一个16岁的小骗子算命。后来这个姓黄的小骗子露馅被抓, “大骗子上了小骗子的当”在台湾一时成了街谈巷议的笑料。法新社报道台湾小骗子被捕的稿件中有这样一段。

The case has caused a media sensation in Taiwan and brought comparisons with Leonardo DiCaprio’s character in2002’s“Catch Me If You Can”, with newspapers saying the teenager assumed nine different identities in a series of cons.

这个案件被新闻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使人们联想起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2002年主演的故事片《逍遥法外》。据报道, 这个台湾少年搞了一系列骗局, 所用假身份多达九个。

二、文化干扰现象广泛存在

(一) 切忌“对号入座”

“文化趋同”不等于“文化相同”。文化干扰现象大量存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思维定势, 往往导致我们写“中式英语”, 而“中式英语”只是文化干扰在英语新闻写作中的表现之一。由于文化干扰, 英汉字典中对英语词语的汉语释义除部分实体名词外, 多数只与英语的原意近似。写文章、做翻译如果不求甚解, 遇到中文词语便翻开英汉字典“对号入座”, 那就可能造成误解乃至歧义。例如“精神”这个词:“本着 (根据) 某某会议 (文件、领导人讲话) 的精神”这个提法, 往往被不加区别地翻译成“in the spirit of”。这样做往往不妥。《当代英语大词典》“spirit”词条下有这样一个例句:You should try to obey the spirit of law even if you don’t always follow its letter. (即使你并不总是遵守法律条文, 你也应当按照法律的精神行事。) 此次“the spirit of law”的意思是“the intention of law” (法律的意图) , 意思是说“你”的行为应当受法律的规范。而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 (文件、领导人讲话) 往往超出“意图”、“规范”的含义, 其“精神”要求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认真落实, 在这种情况下用“in the spirit of”显然不合适, 应当表述为“guiding principles”或“guidelines” (指导方针) 。例如“十七大精神”应当表述为:“the guiding principles (guidelines) set by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二) 正确使用英语词语的喻体

“文化干扰”现象还有一种情况, 那就是中英文所指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但喻体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 表达也就不一样。

例一, 我们说“这个女孩叽叽喳喳, 像个小麻雀”。如果直译成“The girl is like a sparrow”, 英语国家的人们就会把这句话理解成:The girl eats very little. (这个女孩饭量非常小) 。正确的表达是:The girl is like a magpie (喜鹊) .

例二, 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直译成Even a good housewife cannot prepare a meal without rice.也不妥, 因为米不是欧美人民的主食。可以这样表述:Even a good housewife cannot prepare a meal without rice—Nobody can accomplish a thing without the necessary means.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两手空空是做不成事的。)

例三,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英语文化是基督教文化, 除少数人佛教信徒外, 大多英语国家的人们没有“和尚”这个概念。这句话的意思与One boy’s a boy, two boys are half a boy, and three boys are no boy.或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等英语成语相似, 但没有汉语文化味道。北京外国语大学邓炎昌教授是这样翻译的:One monk, two buckets;two monks, one bucket;three monks, no bucket—more hand, less work.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人多不出活)

(三) 注意汉语文化的独一性现象

不同文化之间的趋同性, 使得跨文化交流成为可能。然而, 文化都有其独一性, 即其他民族没有或罕见的文化现象。对于汉语文化的独一性现象, 我们要充分重视。

摘要: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交流, 从根本上说, 是因为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文化趋同性。在对外新闻报道中, 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利用汉语、英语文化的趋同特点, 使读者感到亲切、易懂。文化干扰, 指在跨文化交流中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歧义、误解、理解困难等现象。

关键词:英语新闻报道,文化趋同,文化干扰

参考文献

[1]黎信.英语对外新闻报道指南[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9.

[2]翟树耀.对外宣传报道与英语写作[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

[3]蔡帼芬.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8.共同营造良好的新闻文化环境 篇八

调研期间,李东东一行饶有兴趣地参观了百度公司,听取了百度公司工作人员的情况介绍。工作人员简要介绍了百度公司的发展历程、目前的工作重心以及下一个十年的奋斗目标。李东东等同志向百度的科学发展、健康发展表示由衷的祝贺。

座谈会上,梁志祥介绍了全球互联网以及百度公司的发展情况。梁志祥说,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互联网核心技术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不能在CPU、操作系统、大规模数据库、搜索引擎等信息时代核心技术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国内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将遭受技术瓶颈。这些年来,百度公司克服了很多困难,一直在默默努力,在国内互联网的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百度公司法务部副总监刘敏介绍了百度公司在版权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并表示百度将继续探索技术创新,利用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版权保护水平。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主任段桂鉴认为,我国近年来在版权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努力构建版权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的平台,但版权保护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希望百度公司能够在版权保护及推动版权保护工作的创新发展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李东东代表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向百度公司一万七千名奋战在互联网一线的员工表示诚挚的问候,对百度公司多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由衷的欣慰。

李东东说,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适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保护音像表演外交会议成功签署《北京条约》,她相信,百度公司在知识产权、版权保护等方面一定会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成绩,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座谈会上,李东东与大家交流了三点看法。

第一,我们应当为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进程而感到自豪。新闻媒体是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主渠道,作为参与者和推动者,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担负着重要责任,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自觉做好新闻传播工作。第二,在营造健康良好的新闻文化环境的过程中,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内的各个方面要共同担负起责任,倡导积极向上的、健康发展的传播基调。互联网的多向传播特点既丰富了传播方式,也增加了一些相对复杂的因素,因此,大家一定要担负起光荣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同时也应该积极发挥技术手段的力量。第三,优秀的新闻人应该是优秀的文化人,媒体从业人员应摒弃浮躁心态,努力充实自己,加强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有志于做新时期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9.寝室文化节新闻 篇九

为了繁荣校园文化,此活动意在培养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意识,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在2012级新生入校一学期即将结束之际,东北大学信息学院于11月27日举办了寝室文化节活动。此次活动由我院年级会文艺部与生活部承办,其他各部协助举办。

此次寝室文化节活动共包括五个部分:对歌比赛、五子棋、扳手腕、夹豆子、魔方,活动口号是:寝室激情碰撞,尽显东信风采。遵循着“我参与,我快乐!”的原则,我院同学踊跃参加,使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

随着建龙钢铁文化节一系列活动的深入展开,寝室文化节活动对歌比赛拉开帷幕,对歌比赛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各显风采;各自在队里集思广益,绞尽脑汁,积极抢答场面气氛异常热烈。五子棋比赛中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思考的魅力,尽显博弈智慧;参赛选手对成功的渴望并不随比赛的进行而缩减,这些胜败者都是能者。在棋盘上,一招简单实在的妙手,可能会扭转整个棋局的胜负,让同学们懂得了学会运用智慧,而在扳手腕比赛中,大家不仅展现了力气的较量,更有斗智斗勇,突显出勇气的可嘉与技巧的运用,在夹豆子比赛尽显合作与默契;在魔方比赛中展现出了同学们手的灵巧与大脑智慧的完美结合。

10.文化艺术节新闻稿(共) 篇十

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第十二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 节盛大开幕

5月13日下午,我院第十二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盛装开幕,全体海运学院学生出席了本次活动,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老师有党委书记刘家军?轮机系书记王鹏老师,航海系书记????轮机系总导员刘洋老师?航海系??老师,本次活动由海运学院党委主办。

党委书记刘家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首先代表学院领导对本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的举办致以热烈祝贺。他指出,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是同学们展现自我、张扬青春的舞台。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不仅成为大学生切磋技艺、共同发展的平台,也日渐成为弘扬先进文化的坚强阵地,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展示育人成果的重要窗口,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希望同学们满怀着信心,在舞台上尽情展示特长,演绎青春、活力和激情,展示海院学子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创建我们共同拥有的和谐美好校园。伴着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院党委书记刘家军庄严宣布:学院第十二届科技文化艺术节正式开幕。最后,学院展示了一些在此次科技文化艺术节中优秀作品的展示,供同学们参观学习。

11.军事新闻传播与军队文化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军事新闻;传媒;国家形象建构

军队文化作为文化的分支之一,它与军事斗争紧紧依存,有效加强军队文化建设,可以促进战斗力生成,对军队的作用不可估量。在现代新型高科技战争形势下,对军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其军事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战争的成败。有效加强我们的军队建设特别是新型的军队文化建设,用某国家领导的有关强军前瞻性理论、我们党的先进文化、以及综合教育来培养我们的基层官兵,陶冶他们的情操,塑造他们的战斗精神,对于确保我们中国军队在未来战争中能“拖得出、用得上、打得赢”,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军队文化

按照雷蒙·威廉斯的考证研究,“文化”是近代以来,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歧义最多、最为复杂的一个概念。1871年,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出版了《文化的起源》一书。该书第一次从近代科学意义上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了出来,并把它规定为:“文化或文明,从人种志学的观点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不仅包括知识、信仰、伦理道德、法律、艺术、风俗宗教习惯、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性。”本论文的军队文化旨在提高基层官兵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以及与其工作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当代革命军人。

二、军事新闻传播的文化功能

目前,随着各类通讯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和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传媒工具发挥着各自特有的优势,在此同时,他们不仅是信息传播工具,同时它们也是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其本身也具有“文化功能”。军事新闻传媒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它作为大众传媒的一个特殊子项,在为我军实现军改新型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传播当前部队即时发生的一系列军事信息、社会上的一些信息,应该采取正确的舆论进行导向,大力宣传我党的一系列的方针、路线、政策法规,着力提高我军官兵的政治觉悟和在有效指导部队开展各项工作的同时能够自觉担责。伟人毛泽东主席曾经讲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极其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这就明确指出了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军队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对提高部队战斗力、生成战斗力意义深远。因此军事新闻中的文化功能和它在基层部队中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不言而明。

当今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都在进行科技革命,这必将促使我们的军事新闻进行革命,才能真的适应目前的这种新型军事变化形势,才有可能打赢这种复杂的高技术条件下发生的局部战争,而我们用现代前沿知识去武装官兵,这也是目前我们军队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以后的军事战争中,由武器和人构成的杀伤力必定以人为核心,人的知识储备如何、人的智能运用如何将直接在战场上反映出来,并且主宰的战争的成败。而现代的新闻传媒功能更加强大,其在传播科学文化层面上的功能更加强大,因此,它可以在提高军队软实力方面大有作为,可以有效发挥功能。

三、军事新闻传播是军队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军队的新闻媒体通过军事信息、军事文化等的传播对加强军队文化建设,有其不可替代的突出特点和独到优势,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军事新闻传播为军队营造文化和学习氛围。目前,大众传媒已经越来越展现它的威力,它不仅对文化的传播有连续性,而且也具有夹带性,虽然它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像在学校学习那样,比较系统化,也达不到书籍学习内容的集中化,但其却能及时报道,及时更新,内容涉及广泛,包括了众多社会层面,人员层次纷繁不一,而且其还可以以不间断地形式把涵盖了各类的人类文化及时传播给大众,同时,这样的传播形式也可以营造浓厚的军队文化氛围,使大家潜移默化,逐渐转变观念,得到提升。所以,不能忽略和漠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可以对当代革命军人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进行不间断地传播,从而不断弘扬“主旋律”,营造浓厚氛围,教化与熏陶广大官兵,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打牢思想根基。

第二、军事新闻传播在军队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导向作用。其可以帮助官兵在复杂多元的文化现象中清醒认识,正确做出判断,从而加以筛选,以确保我军军事文化的先进性。我们应大力发挥和依靠其这种导向选择的功能。一是充分发挥其交流沟通功能,广泛介绍目前的优秀成果,来填补完善军队文化,开阔军人视野,从而促使军队文化在新时期与时俱进。在此同时,更要发挥大众传媒的选择、把关作用,有效引领广大官兵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辨析,存精去伪。

四、创新发展中国先进的军事文化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进度”的不断加快,创新发展军事文化的目标要求标准会越来越高,而先进军事文化的作用在现实军队建设中,特别是现在的军改逐渐走向深入中会呈现出更加强劲的态势。主要表现在:当今世界格局变化复杂,各国都在寻找出路,都期望追求利益最大化,大家的文化与经济、政治、技术交流沟通日益频繁。毋庸置疑的是知识技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落后即意味着挨打,发现即意味着被摧毁,因而如何把科学知识转化为战斗力,成为新军改发展的首要要义,大众传媒在推动新军事变革诸要素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明显。

12.浅谈网络新闻及其文化特点 篇十二

一、网络新闻概念

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最新新闻形式, 传播的信息形式有文字、视频、声音、图像、flash等, 这些信息可以在笔记本、手机、平板电脑等能接受网络信息的科技工具上显示和更新。网络新闻传播快速、全面, 多媒体、多渠道、多任务, 打破了传统新闻有时空界限的束缚。如今想要获取新闻的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甚至, 网络新闻的智能化可以自动将信息传播给具备一定条件的人们。例如, 手机报、新闻短消息、新闻邮件等。与此同时, 新闻的概念也不再是由专业媒体或者新闻机构定时定点发布给观众或者听众的综合信息。在网上, 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发布一些实时新闻, 不同的是这些新闻受关注度不同。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二、网络新闻文化

中国新闻事业先从精英文化走到党政文化, 继而转向大众文化。如今的网络新闻就是更贴近大众的代表。总的来说, 与网络新闻相关的载体、行规、结构组成、经营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观众的观念意识等都属于网络新闻文化范畴。

蔡元培先生曾这样看待新闻文化“社会有若干阶级, 而报之阶级随之矣。”网络新闻也离不开党政文化的大背景。网络新闻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下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党政文化的影响下, 网络新闻的文化价值取向有代表党政利益的内容。改革开放后, 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近些年网络媒体的出现使新闻文化更加大众化。

三、网络新闻文化特点

网络新闻文化可以从两个方面说起:一个是网络新闻传播文化;一个是网络新闻反馈文化。

(一) 网络新闻传播文化

(1) 信息编辑快, 真实性和质量得不到保障。网络新闻的特点就是编辑快、传播快、反馈快。利用专业信息编辑工具一则新闻可以很快地生成, 并且声情并茂。然而, 快速编辑的新闻难免就像快餐一般没有什么营养, 网络新闻编辑的越快就从侧面反映了其质量不会特别高。就个人体验而言, 在新闻阅读中会经常遇到一些低级错误。例如, 曾有工作人员在新闻报道中将合肥的归属列为河北省, 还有工作人员将女性内衣英语拼写“bra”写成“bar”等等。真实性得不到保障表现在有的新闻编辑者“听风就是雨”, 满心地追求信息快速公布于众, 根本不考虑和求证这些新闻的真实性。网络新闻传播文化真实性和质量得不到保障给网络新闻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内涵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这跟网络新闻工作者自身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以及受到的约束是有关系的。

(2) 表现形式和传播平台多元化, 传播环境受污染。网络新闻的传播平台渠道比较多, 如专业的新闻网站、视频网站等。表现形式也有口头播报、现场直播、影像播报、情景再现、字母新闻、连线报道等。多元化的传播平台带给人们不一样的阅读、观看体验。但是, 网络环境下缺少相关的严格监控, 一些新闻传播平台仅仅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流量不择手段, 甚至不惜使用色情、淫秽的图片或其他不良信息。

(3) 本地化新闻具有区域色彩。不同省份和行业出现的网络新闻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在网络新闻的传播形式上有文字、视频、声音、图像、flash、超级链接等, 内容上丰富多彩, 贴近生活, 具有人性化的新闻文化价值。

(4) 传播技术不够高明。如今的网络新闻都是建立在一些网页制作基础上的, 虽然这些网页制作技术和相关的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得较好, 但是对比整个新闻行业的需求来说还是略有不足。尤其是大部分新闻网络网站或传播平台没有新意, 长相相似, 有的甚至安全性都得不到保障。

(二) 网络新闻反馈文化

(1) 网络新闻容易引起人们的舆论, 但不可避免有恶意评论和反馈。网络新闻具有互动性, 在一则新闻发布之后观众朋友很容易直接添加评论并进行互动交流。这些交流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文明的, 也会有一些社会的偏激分子恶语相向、甚至胡乱辱骂, 还有一些非法组织等故意散播非法信息。

(2) 网络新闻的互动性比较高。网络新闻突破了传统新闻的权威和专制, 走向了民主和大众, 具有新闻自由的社会文化价值。在网络新闻领域里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又可以是新闻的发布者, 大众拥有的权利和自由与以往相比有了大大的提升。观众也可以很轻松地看到别人的评论内容。正因为如此, 难免出现不文明的交流行为。

(3) 接收新闻突破了时空和信息量界限。传统的新闻在播报过后就很难再重现在观众面前, 而网络新闻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 满足观众的时空需求。例如, 下班的人们再也不用担心错过7点钟准时开始的《新闻联播》和之后播出的天气预报, 回到家打开电脑随时都可以收看任何一天的《新闻联播》内容。一个人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的新闻报纸都买来看完。但是在网络上只需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搜到任何一家新闻媒体的报告, 且不用担心信息量问题。强大的数据库为观众解决了后顾之忧, 可以说信息全部都在电脑上, 不用观众带走什么。

(4) 网络新闻接收成本低。如果不是网络新闻媒体的存在, 相信观众获取相同信息量、新闻的难度和成本都要大得多。在网上大部分新闻是不需要额外付费的, 除了在手机上可能有流量费之外, 到如今广泛存在的无线局域网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四、网络新闻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以及新闻领域工作人员和全民综合素质的提升, 网络新闻的整体文化环境得到了进一步净化。未来的网络新闻信息的高效性、真实性、影响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网络新闻也会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多样化、大众化、技术化, 网络新闻文化也会更加丰富多彩、更适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马丁·沃克说“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网络新闻就是最新形式的报纸, 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网络新闻文化。网络新闻有其绝对的优势, 也有不可忽视的弊端, 但是优势是绝对的, 远远大于弊端。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 物质决定上层建筑, 意识受物质支配。网络新闻就是传统新闻的一个华丽转变和升级, 由此, 网络新闻文化也必然受到影响和改变, 人们的新闻文化意识也会随之增强。本文总结了网络新闻文化特点, 也指出了现有网络新闻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良现象, 意在倡导大家共同努力, 构建和谐文明的新闻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惠雨燕.网络新闻文化论析[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

[2]吴廷俊.中国新闻事业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13.新闻稿首届文化艺术节圆满闭幕 篇十三

经过20天的紧张角逐,我校首届文化艺术节的各项赛事全部结束,今天上午,我校首届文化艺术节圆满落下帷幕。

上午8时40分,我校首届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正式开始。升旗仪式之后,组委会主任、政教主任李家平致闭幕辞。随后,艺体组组长唐闻斌老师宣布各项比赛的获奖班级和个人,学校领导依次上台颁奖。接着,九(2)班的张健同学代表参赛选手发言。最后,校长余大军上台发表重要讲话并宣布我校首届文化艺术节闭幕。在闭幕式的各程序之中,还穿插了精彩的文艺表演。上午10时整,我校首届文化艺术节闭幕式圆满结束。

14.外语系宿舍文化艺术节新闻稿 篇十四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反映学生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而宿舍文化则是宿舍成员素质和价值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外语系特在2013年4月16日--4月27日举行宿舍文化艺术节活动。此次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宿舍文化氛围布置;宿舍情怀征文比赛;“寝室铭”征集大赛。该活动内容丰富,为更多同学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也让更多的同学积极地参与了进来。

此次活动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活跃了大学生宿舍文化生活,丰富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树立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该活动以宿舍为单位,为同学们营造了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氛围;建设内务整洁、秩序井然的育人环境;规范了学生的住宿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发展。

15.王韬新闻思想的政治文化透视 篇十五

一、“强中以攘外, 诹远以师长”:新闻是实现救亡御侮的载体

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不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 而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坚船利炮裹挟进来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 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了致命的打击, 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越走越远。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封建士大夫, 既面临西方文化的侵袭, 又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而优则仕”的入仕思想和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路径根深蒂固于头脑之中。强烈的救赎意识是中国文人明显区别于西方文人的价值取向, 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式“文人论政”的传统。他们向往国家独立、民族富强, 当出现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而执政者却孱弱无能、无力改变现状时, 这种“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就更加强烈。刚刚诞生的中国资产阶级还未来得及效法西方早期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就扛起了救国于危难、拯民于水火的重任。在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中, 一些先驱者认识到了报纸的巨大作用, 在模仿、借鉴西方报业实践的基础上, 纷纷创办报纸, 作为鼓吹变法、抵御外侮的阵地。王韬的办报实践就是这种理念的集中体现。《循环日报》的创办宗旨就是“强中以攘外, 诹远以师长”, 以“熟刺外事, 宣扬国威”。王韬自幼饱读圣人之学, 虽仕途不济, “身在南天”, 而“心怀帝阙”, 始终不忘报效国家, 具有深沉的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他利用报纸和舆论的力量, 宣传维新, 立言变法,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技术, 以壮大和增强抵抗列强侵略的实力。

在具体论述报纸的作用时, 王韬指出, 首先报纸可以广见闻, “通外情于内”, 改变国人自大和守旧观念。让他感到愤慨的是西人与国人在外闻和时事上的认知差异悬殊, “中朝之情, 西人了然若指掌, 阴为播煽, 阳为恫喝, 以肆诛求而行要挟者, 无所不及”。然反观国人, “甘坐因循, 罔知远大, 溺心章句, 迂视经猷, 第拘守于一隅而不屑驰观乎域外”, 对西方的政情民俗“多有未明者”, 面对这种情形, 他惄然忧之, 尖锐地指出:“舍日报一途, 将何所入门。”呼吁统治者要通过报纸传播西方新知, 改变国人思维陋习, 扩大识见。

更具远见卓识的是, 为增强“攘外”力度, 王韬建议国家创办外文报纸, 开展对外宣传, 以掌握外事舆论主动权和话语权。鸦片战争后, 中外交涉日益增多, 然西人“遇中外交涉之事, 则有先入之言为主, 而中国自难与之争矣”, 且“其所言论, 往往抑中而扬外, 甚至黑白混淆, 是非倒置”, 使“未到中国之西人从而疑我中国”。为此, 王韬主张设立“译报局”, 专门翻译外文报刊, 以便朝廷随时了解外国时事动态, “即遇交涉之事, 胸中自具成竹”。同时建立将中外交涉之事译成西文登载于西国报纸之上, “务使公是公非, 灿然大白于天下”。这样就可以“勿使外人独言”, 甚至收到“以感远人之心, 归而向我”的效果。

正是这种通内外的特殊价值使得报刊被中国早期资产阶级视为最好的救国“利器”, 无论是明显地运用报纸求得外事交涉主动权以直接对抗西方之语言污蔑还是借助报纸传播技术, 鼓吹变法以图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而从根本上抵御外侮, 报纸都充当了救亡图存、抵抗侵略的角色和载体。这就是为什么报刊在中国被誉为“国之利器, 不可假人”及勿使“外人操笔削之权”, 也就不难怪《循环日报》虽仿效外报俾广告占版面四分之三而外国货物广告却鲜见矣!

二、“民隐得以上达, 君惠得以下逮”:新闻是巩固政治统治的手段

中国古代报纸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 基本任务是“传达皇命, 统一思想, 通报情况, 协调行动”, 归根到底是一种传达工具, 是集权统治的手段。由于古代传播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 报纸内容的制作权和发布权都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只强调供给, 民众只有被动接受的权利, 无形中就造成了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的断裂, 君主与民众的关系日渐疏远, “堂廉高深, 舆情隔阂”。这种上下蔽隔的直接后果就是政治腐败、民心涣散。长此以往便会产生积怨, 爆发农民起义。所以中国历代明君十分注重通民情、防蔽隔, 鼓民纳谏, 广开言路。早在先秦时期, 就流传有“为川者决之使导, 为民者宣之使言”、“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的古训。

为使皇帝与民众之间信息畅通, 中无隔阂, 王韬建议统治者必须转变传播方式, 充分发挥新报“通上下”的功能, 竭力“求民之隐, 达民之情。”在《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中王韬具体强调了新报的作用, 不仅可“知地方机宜”, 从而利于中央更好地借助报纸宣达政令, 驾驭地方, 强本弱末;而且能“知讼狱之曲直”, 陟罚臧否, 传播君王恩德, 及时消除隔阂, 维持社会稳定。同时他大胆指出中国可效法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惟君民共治, 上下相通, 民隐得以上达, 君惠亦得以下逮”, 为充分实现报纸通上下的功能提供制度保障。但是王韬鼓吹变法, 提倡实行“君民共治”, 是建立在维护封建统治基础上的, 看重的是这种政体能够“上下相通”的外在化作用, 并非它的内涵性价值。这种对英国制度的抽离式解读迎合了中国封建统治者改变上下不通、君臣蔽隔严峻形势的需要。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王韬报刊功能观的“虚伪”本质, 报纸“反映民情、沟通上下”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 实质目的在于更好地巩固政府统治。因此, 王韬办报针对的自然是当权者而非没有统治权力的社会大众, 他的政论没有完全突破“代圣人之言”、“托古改今”的老路,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演变成捞取社会地位的资本, 即使避难香港, “虽身在南天, 心怀帝阙”, 屡次上书清政府重臣曾国藩、徐君青、吴煦、李鸿章等, 希望得到重用。传统价值始终是王韬个人价值体系的根基, 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信仰认同。

值得浓墨重彩的是王韬在中国最先明确提出新闻自由, 倡开言禁。纵观整个封建社会, 言禁永远是封建统治者捍卫王朝统治的关键法令。明清时期, 尤其是清代大兴“文字狱”, “凡关国事军情, 例不许印;妄置未论者, 辄寘诸狱”, 言禁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即便是早期外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也惮于清廷禁令, 定址马六甲, 远离“中土”开展传播。王韬认为, 正是因为实行厉禁, 才导致国风日下, 统治岌岌, 因此他强烈呼吁政府要放宽言禁, 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使臣民“直陈时事, 无所忌讳, 举其利弊”以让“当局者采择之”。在《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中又进一步指出“其言之而可采也, 则同于葑菲之不遗;其言之而无足采也, 则同于刍狗之可弃, 无所谓讪谤也”。在王韬看来, 只要报纸编排得当且广泛发行, 就可以形成舆论, 实现“言之者无罪, 而闻之者足以戒”的效果。但是必须看到王韬提倡言论自由, 鼓励臣民言政议政, 是以不能诽谤朝纲、触及统治者根本利益为前提的, “日报立言, 义切尊王”。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使国人借助言论宣泄了心中的愤懑, 起到“安全阀”的作用, 同时朝廷又可获得治国方略, “清议所至, 足以维持大局”。显然, 他的自由观肇基于儒家传统中的实用主义, 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憎恨专制统治者的思想压制并把言论自由视为人类精神的特权有着本质的差异。

综上所述, 王韬无论是强调报纸“通上下”的功能, 还是倡开言论自由, 抑或借助报纸撰发政论, 鼓吹变法, 都是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为依归的, 新闻只不过是政治文化符号的载体, 新闻意义的生产和散布过程就是政治意义的衍生、巩固社会正统权力的过程。

三、“俾其知所愧悔, 似亦胜于间胥之觥挞矣”:新闻是推广伦理教化的方式

王韬特别重视伦理规范对于国家统治的作用, 视礼仪为道统之本。在《原道》中指出:“道不外乎人伦。苟舍人伦以言道, 皆其歧趋而异途者也, 不得谓之正道也。”他强调天子牧国家必须主以伦理教化, 使臣民百姓知常守节, 才能最终保障社会安定。若国家舍弃人伦之道, 无异自毁长城。然而, 现实情况是人皆悖纲常, 国家礼崩乐坏, “其君子则多狃于因循, 其小人则渐趋于浇薄, 以致寡廉鲜耻, 各怀一心”。在《禁游民》中王韬从官吏、教师、医生以及僧人等方面具体条陈了伦理失常的表现。针对人伦种种不端之事, 他呼吁统治者可利用报纸宣扬朝廷恩德, 以正本清源。在《论各省会城宜设新闻馆》中王韬着墨论述了报纸之于教化的重大意义, “三曰辅教化之不及也。乡里小民不知法律, 子诟其父, 妇谇其姑, 甚或骨肉乖离, 友朋相诈, 诪张为幻, 寡廉鲜耻, 而新报得据所闻, 传语遐迩, 俾其知所愧悔, 似亦胜于间胥之觥挞矣”。报纸因其传播速度之快, 波及范围之广, 被王韬赋予了伦理教化的使命, 为政者通过这种新的大众媒介宣教于人间, 就能使民众“莫不沐浴先圣之教, 知所以尊君而亲上”。

另外, 王韬还通过中西对比提出了对报人的要求:“西国之为日报主笔者, 必精其选, 非绝伦超群者, 不得预其列。今日云蒸霞蔚, 持论蜂起, 无一不为庶人之请议。其立论一秉公平, 其居心务期诚正。如英国之泰晤士, 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 国家有大事, 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 盖主笔之所持衡, 人心之所趋向也。”因此, 对报纸的“秉笔之人, 不可不慎加遴选。其间或非通才, 未免识小而遗大, 然犹其细焉者也;至其挟私讦人, 自快其忿, 则品斯下矣, 士君子当摈之而不齿”。这里王韬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报人的必备条件:一是秉公诚正的道德观, 报事要不偏不倚;二是高材博识的通才, 没有完备的知识积累, 立论就会捉襟见肘, 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一要求也是由报纸本身的业务决定的。不过, 王韬更加看重的还是报人第一位的职业道德即报格, 并从报纸的地位和作用角度论证了报人品格的重要性, “日报一道, 所系岂不重哉”、“所载上关政事之得失, 足以验国运之兴衰;下述人心之事, 亦足以察风俗之厚薄”。但是, 囿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他强调的品格依然是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诚实守信和中庸之道。

从某种意义上讲, 统治者们为臣子的人格提供了规范和框架, 并通过个体“心理修为”来影响新闻机构、新闻作品, 从而树立政治的隐形影响力。因此,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归根结底是政治问题, 政治方针和意识形态始终左右着伦理道德的走向, “我国以政统教, 盖皇古之帝王而在天子之位, 贵有常尊, 天下习而安之”, 传统政治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显著特征就是政治的伦理化和伦理的政治化, 因此政治之法即为伦理之法, 伦理之纲常亦为政治之清规。因此王韬希望通过报纸教化伦理道德, 实质是为了强化政治道统, 报纸只不过扮演了宣达礼法的角色而已。

四、结语

大众化报纸诞生后, 报纸的最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 辅之以政论宣传, 且其实现必须以提供新闻为前提, 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近代报纸。纵观《循环日报》发展轨迹, 虽登载过货物、船期、广告等信息以满足受众需要, 初具近代新闻纸的样式, 但它的核心是发表政论, 鼓吹变法, 报纸的本体功能并未受到真正重视。这一思想在中国新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梁启超“耳目喉舌论”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就是王韬政论思想的延续。他们对于报纸的热情主要源于政治动机, 把报纸视为政治文化意义上的生产者, 以政治思维替代新闻思维, 新闻屈从于并以政治利益为转移。因此, 王韬新闻思想, 虽说明了新闻的重要功能, 提高了世人对报纸作用的认识, 但不能以此掩盖其理论的缺陷和片面性。

摘要: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学发展的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报刊功能观、报刊政论观、新闻人才观。这也构成了后来乃至当今学者研究和评述王韬新闻思想的主要理论根据。笔者试图跳出前人认识框架, 以媒介生态论为依附, 从政治文化视阈重新认知和解读王韬, 透视其新闻思想中政治文化意义生产的特质。

关键词:王韬,新闻思想,政治文化,透视

参考文献

[1]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袁新洁.《循环日报》及王韬报刊思想评析[J].中南大学学报, 2009.

[4]易蓉.晚清知识分子的办报实践:王韬与《循环日报》[N].光明日报, 2010-09-14.

[5]王斌, 施素雯.略论王韬的报刊活动与新闻舆论思想[J].东南传播, 2006.

[6]朱润萍, 郝美津.论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局限性[J].东南传播, 2011.

16.文化节新闻稿 篇十六

【关键词】视觉文化 新闻报道 图像 视觉转向

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说到底,它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文化,“它煽动人们的消费激情,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但是人们所消费的,却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①当前社会文化主要表现为以这种音响、图像、娱乐、时尚等为特征的视觉文化。在今天的艺术生产和文化消费中,视觉文化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它们成为当前绝对性的文化范式时,其内部的文化逻辑就具备了一种强大的辐射和吸附功能。视觉文化逻辑正引领着新闻生态景观和审美模式发生一场视觉化转型。

一、新闻的图像化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传媒必须重新审视视觉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对图像的使用。为充分适应“图像化生存”的受众阅读心理,媒体在图像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报纸开始更为充分、更为全面地运用它的版面元素,无论是在图画、图表、线条、色彩、空白的使用上,还是在版面的风格化、个性化的体现上,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信息的传递正越来越重视对图像的运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图表新闻应运而生。它利用细致的绘图吸引受众的视线,它不仅能陈述事实,而且还使整个版面充满生机,显得明快清晰,消除人们的视觉和心理疲劳,给受众带来阅读的舒适感。

图表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一幅好的图表可以用数字、图案等来表达新闻事实,更加客观地反映事实,起到文字、照片所达不到的效果。目前,它在我国各大纸质传媒的报道中也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1999年新华社就将图表作为一种新的报道形式,成立了专门的图表编辑室,利用计算机绘画手段,以图形、表格的方式解释新闻现象。2000年4月25日《北京青年报》开辟了《读图时代》专刊,大版刊出图表新闻。图表新闻具有直观、简洁、详实、准确等方面的作用,增加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提高了报道的说服力。

图像比文字具有更强的可参与性,这一文化特性在媒介上的表象就是新闻的图像化。美国艺术家格林伯格(Greenberg)指出:“每门艺术权限的特有而合适的范围,这与该艺术所特有的媒介特性相一致。”②媒介的图像主要是线条、色彩、构图与材料等,这些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具有争取受众的天然优势。消费社会的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追求视觉效果的最大冲击与诉诸人的情感心灵世界,而媒体的图像化就成了向其中任何一方迁就或归附的最直接的途径。

二、新闻的去深度化

德国媒介理论家史特姆(Strom)在对电视的研究中发现:“当收看电视的人面对着快速变化的图像和速度被加快的姿势和动作时他简直是被逼着从一幅图像换到另一幅图像……结果,看电视的人不能再保持良好的状态,在内心里也停止标识。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们发现个人是用更兴奋的、被唤起的胜利状态来行动并做出反映的,这反过来又会导致理解力的下降。”③史特姆的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图像文化的制作秘诀是“刺激——反映”的心理模式,而且让人们看到它对于受众“看客心理”和“无深度消费态势”的养成关系。这种心理模式和养成关系,也就是我国报纸目前特征呈现的深层次原因。

当前我国的报纸通过图像与信息,向大众展示了一个流光溢彩的消费世界,表现出消费文化的“无深度、片断性、重复性”的特征。大众媒介与消费主义这两个时代的宠儿,联手制造了以快节奏、无深度、片断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看到,广告充斥着报纸,它不停地教育着人们消费什么,怎么消费,而报纸的各种“时尚专刊”、“汽车专刊”等也宣扬着消费的快感。仿佛媒介是宣扬消费主义的天然工具,而且也有一些媒体依靠消费类或具有消费主义色彩的内容逐渐做大做强。人们听到与看到的是欢歌笑语、华衣美服,那些远离现实生活的新闻和时尚文章,让观众远离了生活的烦恼,享受着媒介带来的快感。通过消费主义,媒介得以笼络住更多的受众,而这也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消费时代的媒体是富有感性的媒体,它们热衷于报道最震撼的事件。但它只是把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搬到版面或荧屏上,让人们的感官得到满足,在理性上一般不花费更多的注意力。我们在大众化媒体上通常看到世界发生了什么,但很少看到它们为什么会发生。商业炒作、广告和明星逸事穿插其间,花边新闻占很大的比重。接着,楼市专版、汽车专版和日用品分类广告,色彩纷呈,把都市繁华的景象衬托出来。生龙活虎的版面似乎缺少最重要的东西——思想的影响力。除了会议新闻中罗列着一些政治概念外,受众既看不到有生机、有创见的时事分析,也看不到启迪人们心灵的短评。

图像的泛滥使得“去深度”的文化逻辑在当今大行其道,它所制造的文化狂欢和消费盛宴,对大众传媒来说具有极强的蛊惑力,在这种文化逻辑的征服下,新闻开始追求感性化,平面化和狂欢化的叙事原则。他们不再充当现存消费性日常生活的批判者,而是有意无意成为这种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塑造者,他们也不再向社会公众提供一种对现存生活的批判,而是直接诉求人们该如何去享受生活。

三、新闻的震惊诉求

没有了“深度”的韵味,新闻和受众就自觉追求一种即刻的、平面的、生理方面的快感效应,新闻的竞争也就落到了视觉上的震惊效应。对惹人注目的效果的追求,是消费文化和视觉文化的生命所在。思想消解后,新闻就只有通过这种人为制造的轰动效应,来获得大家对它的关注和青睐。新闻对于震惊效应的追求主要体现为内容的低俗化和宣传炒作。

传媒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低级趣味和需要,如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不良倾向。近一段时间,低俗之风在一些报纸中呈抬头之势,传媒在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的同时,忘记了自己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一股弥漫在新闻报道中的低俗之风,已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中国传媒业的“四大公害”,并受到各界的强烈抨击。

总之,视觉文化时代的报纸,用私人空间来满足大众日趋强烈的窥视欲;男女之间暧昧的关系总被表现得那么富有魅惑力;文本的精神旗帜从严肃、正经走向调侃、嬉戏、狂欢,语言则追求图像式的重形轻质,语不惊人死不休,带上了明显的技术卖弄色彩。□

参考文献

①蔡骐、刘维红,《论媒介化社会中媒介与消费主义的共谋》,《今传媒》,2005(2):211-12

②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转引自周宪:《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文学评论》,2003(6):89

③[加]德克霍夫:《文化肌肤:真实社会的电子克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13

(作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上一篇:关于业务员培训计划下一篇:2018重庆中考语文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