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学自传教学反思(精选2篇)
1.陆文学自传教学反思 篇一
广东教育出版社 陆文学自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相关文学常识和知识背景,把握作者的奇特个性。2.读懂文意,掌握文中主要虚词和实词的用法,学习翻译文言文。3.理解陆羽为何隐居,体会陆羽忧国之心,培养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奇特个性。2.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少年时不愿皈依佛门,可学成后却又诵读佛经的原因。
四、教学课型:讲读课
五、课时:2课时
六、教学课程: 1.导入,作者简介。
陆羽(733—804),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竟陵)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尊为“茶圣”。他也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760),陆羽隐居浙江湖州苕溪,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有《陆羽自传》。
2.写作背景,整体感知。
《陆文学自传》是陆羽于29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小传,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
3.教学第1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写作者的概况和为人。
(2)在开头介绍人物名字、籍贯、身份、性格等基本情况,这是传记的一般写法,不足为奇。然而作者说“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这却让人觉得奇怪了。他这样写有何作用?有无言外之意?
提示:这样写显得扑朔迷离,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作者的独特个性,但不应理解为故弄玄虚。作者自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知,所以 广东教育出版社
说“不知何许人也”,貌似幽默,实为辛酸。名和字取自(周易》,谓渐次升高,寄托了作者的抱负和期盼,但“或云”、“未知”等语,又暗寓命途多舛、前路难测之意。
(3)作者的外貌、口才怎样?自比于王粲、张载等人,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性格?此外,还写了作者的哪些性格?作者有没有在传中美化自己?
提示:“貌陋”、“口吃”,都是缺憾,作者却比之王粲、张载等人,坦然自负,而不动声色。此外,还从几个侧面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的个性:“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意有所适,不言而去”,“又与人为信”等。客观介绍,“不虚美,不隐恶”,寥寥数笔,性情毕现。
4.教学第2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写隐居苕溪的生活。
(2)闭门苦读,结交僧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提示:说明作者志向高沽,不同流俗。
(3)楚人认为作者是一个狂人,你怎样认为呢?
提示:独行山野,诵佛吟诗,流连徘徊,号泣而归,放浪形骸的表现,近似魏晋名士的逍遥世外,而内心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忧闷。
(4)这一段的顺序安排与一般传记不同,从时间上看,这些内容应该放到最后来写,你如何理解这种构思?
提示:本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自传”为题的传记文,是作者29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而这一段和第一段在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放在一起。以下第三段追述幼年经历,可以看成是对作者性格形成原因的解释。
5.教学第3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写寄身寺庙的经历。
(2)请大家概述一下本段所写作者经历,并说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段经历的。提示:这一段先写三岁而孤,被积公收养,极为简略。再写佛儒之辩,作者年岁幼小,但目标明确,性格倔强,面对恩重如山的积公,敢辩善辩,决不屈从。接着写受罚期间,繁重艰苦的劳动和不堪承受的鞭打,丝毫没有改变他坚持己见的决心和对“孔圣之文”的向往。最后奋起反抗,逃出寺庙,加入戏班。这一切,绝不是一般孩子所能做到的,最终感动了积 广东教育出版社
公,从其所愿。
这段经历,在作者笔下,没有自伤自怜,只有自强自励,充分表现了这个不幸少年的超凡意志,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人对他成年之后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有了深刻的理解。
6.教学第4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写交接名流的情形。(2)作者先后结交了哪些名人? 提示:李齐物、崔国辅。
(3)作者当时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可谓是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而那些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名人却愿跟他交往,这是为什么?有何为见证?
提示:这从侧面烘托出了作者少年才俊的风采。所赠的白驴、乌犎牛等皆为见证。(4)作者与这些名人的交往对他的人生有何影响?
提示:他们的赏识器重、倾心结交使作者有了崭露头角、名闻遐迩的机会。(5)为什么作者要记叙他所结交的名人?
提示:他们与作者陌路相逢,却一见如故,提携、帮助了他,记叙这些是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感念。
7.教学第5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写勤奋著述的成就。
(2)《四悲诗》、《天之未明赋》皆感时之作,表明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而他的其他众多著作又说明什么?
提示:这在不经意间点明了作者的忧国之心。说明了作者兴趣广泛,才干杰出。8.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追思了陆羽上半生的经历,表达了他因遭遇坎坷而悲苦的心情,体现了一种深重的忧患意识,同时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关心。
9.文章特色
(1)个性突出,形象鲜明。陆羽一生历经磨难,自幼失去父母,寄身寺庙备受折磨,但他从不屈服,在他身上最令人敬佩的就是这种充满自信、敢于挑战的精神,这一点在文中 广东教育出版社
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善于剪裁,详略精当。出于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作者对材料的选择非常严格,对自己的苦难身世,仅用“不知何许人也”一带而过,对“以身为伶”的经历,也是放在与积公的恩怨是非中略加点染,战乱之中颠沛流离的过程,更是完全省略。全文紧扣与自己的性格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和事来写:积公如父,但以苦难磨砺了他;李、崔陌路相逢,却一见如故,提携、帮助了他。
(3)语言质朴生动,句式短促有力,使文章具有一种冷峻峭拔的风格,与人物的性格和谐相称。
2.陆文学自传教学反思 篇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 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然而, 在当前的幼儿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 如幼儿文学的老师大多由学中文专业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 他们缺乏对幼儿心理特性、年龄特征、审美特征的正确认识与把握。再如仅仅把文学活动看成语言领域的一项内容, 活动形式单一, 只注重表达与机械记忆, 而对文学作品内在价值把握不够。因此, 结合自己对《幼儿文学》的教学经验, 对该课程的认识和教学方法做以下反思。
一、学前儿童文学与幼儿教师
学前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幼儿教师的引导和推动。幼儿教师在学前儿童和文学作品之间架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幼儿教师在阅读和教授学前问题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学前儿童, 还会提高自身素质, 丰富和提高自身的精神世界。
要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必须要了解儿童。苏霍林斯基曾说过, 不了解学生, 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 不了解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 就谈不上教育。二学前儿童文学是贴近学前儿童现实生活的文学, 它能反应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幼儿教师在阅读和教授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 可以借此走入学前儿童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 受到那种天真无邪的情感的感染, 从而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适合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 正确处理好教材, 对有效的课程资源进行选取与整合
我校《幼儿文学》课程一直采用的是复旦大学出版社李莹、肖育林两位老师主编的《学前儿童文学》“十二五”规划教材, 按照教学计划周学时4节, 总课时为64学时。教学中, 我从实际出发, 把握大局, 认真分析处理教材, 对教材中关于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这些略显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知识让学生做一般了解, 而把重点放在幼儿文学作品鉴赏创作和教学能力模拟实践活动上, 努力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 利用网络资源, 选取一些课外儿童文学案例进行授课, 做到把握知识重点, 注重实例, 与阅读鉴赏紧密配合, 让学生多思考, 多练习, 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在幼儿儿歌教学中, 我让学生选择最有特色的儿歌学习写简评。再如我让学生将写同一题材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这样既有针对性, 又能进行比较分析, 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根据实际进行角色扮演, 让学生走入作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授为主, 新课程改革之后, 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儿童文学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训练。例如, 在诗歌教学中, 让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诵;在童话故事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表演合作能力, 要求学生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在幼儿图画故事教学中, 尽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幼儿喜剧教学中, 预先把角色分配给学生, 让他们熟悉角色台词, 在课堂上进行示范表演。通过开展这类教学活动, 我们尽量放开手脚,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去尽情地游戏, 在动作中体验, 理解作品, 使课堂生动、有趣、气氛活跃、边表现积极。
(三) 实践教学法——幼儿模拟教学活动
幼教专业学生最终要走上讲台, 到教学一线去工作。因此, 在《幼儿文学》教学目标中鲜明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幼儿文学教学活动能力的任务。另外, 从幼教专业学生心理需求来看, 学生有一种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给学生一个舞台, 他们就会演出十分精彩。因此, 在每章教学内容结束后, 我都会选用一篇经典教学案例进行示范教学展示, 并布置课后作业。例如, 在儿歌单元, 我的课后实践活动就是:如果你是一名幼儿园老师, 如何带领大班孩子学习这首知识童谣《地球圆圆》, 让学生分工合作完成教学方案设计, 道具和PPT的制作, 最后由一名学生进行讲课。
(四) 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 幼儿期所阅读的文学作品对其情感有很大的启蒙引导作用。学前儿童文学作品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做人道理和共同的社会生活准则, 也饱含着大量健康的审美内容, 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可以说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作为即将从事幼教工作的学生, 培养他们的爱心、童心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中, 老师可以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把爱的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让学生体会到爱和温暖。只有这样的教育, 才能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风险的精神, 学会关心别人。
参考文献
[1]李莹.学前儿童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