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江城子阅读答案(精选6篇)
1.苏轼江城子阅读答案 篇一
《江城子》阅读答案及赏析
江城子
苏轼
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注]青帘:旧时酒店招引顾客的布招。
(1)“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在词中有什么作用?(4分)
(2)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一句。(4分)
参考答案:
(1)①江天相接、白茫茫一片的大雪景象,营造了寒冷的氛围,衬托了作者的凄冷与孤独。(1分)②酒家无觅处、欲借酒消愁而不得的处境表现了作者的无助与寂寞。(1分)③用“雪”和“酒”引出下阕对故人的思念与赞识。(2分)
(2)①“雪”与“故人”互喻,(答“以雪喻人”亦可)突出故人品格的高洁,(1分)体现了对敌人的赞赏和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1分)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2分)
参考赏析
这是苏先生托物言志的一首词。主旨意思有两点:一、作者自身的实际状况;二、作者的理想生活状态。词中可以看出苏先生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很大,并且处于一种可以随意拈来的化境。
词的上下阙通篇来看,方能明白的`窥见苏先生想表达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将词中出现的场景和名词统统的揉一下,然后再展开,便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先生当时的状况和寄意。
当时大雪,开句却写是雨,黄昏与晓时间上的颠倒,表示已经是下了一整天的样子,先生处于一种身体很不好的状态中,但联系下阕可以看出先生心中还是一种很安静的期望能够隐逸的想法,与效法陶先生去,但是好像时下的状况已经不能够了。
词中朱使君还能够在宾客满座的情况下,畅快舒达,这也对照苏先生的苦闷,水晶盐,应该是咸的,但是在这里说为谁甜,也是禅思想的一种运用,不关乎五感,其实质一也,手把梅花,也可以效仿采菊东篱下的陶潜,杂糅一起的情景多半是想表达:现实并不如意,不如早归去
也就是最后一句点明的意思,雪,高洁也,似故人,可亲也,雪,故人,世人多爱之,但是(苏先生)仍然却还有人(当权者)憎恨。
2.苏轼江城子阅读答案 篇二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 左手牵着犬黄, 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 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 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 鬓边白发有如微霜, 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 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 朝着西北瞄望, 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一、《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创作背景
北宋是个内忧外患惨重的朝代, 除国内政局动荡外, 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北方辽国、西北西夏常犯宋之边境, 使北宋统治集团常常惶惶不可终日;而苏轼具有很强烈的政治抱负和政治愿望, 而纵观我国历史的文人, 都有忧国忧民的特征气质, 这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下来的气节, 但苏轼的政治仕途却颇为坎坷, 这也验证了那句史家不幸诗家兴的话, “问余平生功绩, 黄州惠州澹州”苏轼一生因“乌台诗案”遭一贬再贬, 而在这种情况下, 苏轼并没有消沉, 《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反应苏轼性格形象的佳作之一, 这首词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 都堪称是经典佳作。
这首词是苏轼苏轼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时所作, 作者在《与鲜于子骏书》中曾说:“数日前, 猎于郊外, 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 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 吹笛击鼓以为节, 颇壮观也!”指的就是这首词。此词是苏轼于熙宁八年作于密州任上, 此时西北局势紧张, 苏轼借密州与同僚狩猎抒发了自己渴望抗敌, 为国尽忠的壮志豪情。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所体现出的苏轼形象
(一) 充满豪情, 狂放不羁
开篇第一句, 苏轼以老夫自居, 然而结合历史背景我们发现, 苏轼在那个时候并非是“老夫”仅仅是四十岁中年而已, 然而苏轼以老夫自居皆是因感慨年华易逝, 加之人生的起起伏伏, 政治上的不得志所致, 但这句并非是感慨或悲叹自己人生的失意, 而是突出少年狂中的狂字, 狂字体现在何处, 体现在后两句的左牵黄, 右擎苍上, 牵着黄狗, 举起苍鹰, 与老夫二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动的反映出了苏轼在被贬谪之后的精神状态, 依旧是充满壮志豪情, 依旧是狂放不羁, 豁达开朗的性格, 并没有意志消沉, 郁郁不振。
(二) 渴望有政治建树, 心系百姓
苏轼是有政治抱负的, 无论身处何地, 都希望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造福一方, 这是中国文人心系国家, 忧国忧民特质的重要体现,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这两句继续承接了上一句中少年狂, 既写出了狩猎时雄壮的声势, 也表现出了苏轼的精神状态, 倾城, 指密州的全称百姓, 太守, 指苏轼自己, 这里隐含着苏轼想造福一方, 通过自己的政治建树完成政治抱负。
(三) 有凌云壮志, 不惧现实的困难
胸胆二字体现出了苏轼的胸襟和气概, 在痛快的饮酒之后, 这种壮志难酬的宣泄体现了苏轼的凌云壮志, 一句鬓微霜, 又何妨, 更是增加了这种感情的力度, 这一句虽然也体现了苏轼壮志难酬的境遇, 结合苏轼的一生也能看到苏轼的政治抱负一直郁郁不得志, 但面对现实的困难, 苏轼并没有选择退缩, 相反他以鬓微霜, 又何妨来反问, 体现了苏轼壮心不已的英雄气概。
(四) 渴望为国出力, 实现政治理想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 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表现的是苏轼由出猎中联想到了自己壮志未酬, 怀才不遇, 不能为国尽忠的境地, 反映出的是苏轼渴望得到朝廷的认可和重要, 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为国出力, 为国尽忠。
(五) 渴望一展抱负、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天狼, 指的是辽和西夏的入侵, 在国际内忧外患之际, 苏轼渴望保家卫国, 建功立业, 展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挽望射三个动词更是强烈的抒发了苏轼的爱国热情和迫切想要一展抱负的愿望, 爱国主义的思想非常强烈。
综合以上来看, 《江城子密州出猎》非常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作者的形象, 这也是这首词最为显著的艺术特点, 从这首词中, 给我们传达出了苏轼的精神状态, 雄姿英发, 狂放不羁, 而从苏轼的形象上来看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忧国忧民的思想, 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政治抱负, 渴望报效国家, 受到国际重用, 广阔的个人胸襟, 乐观旷达, 不惧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积极乐观, 不懈奋斗, 道德品行高尚等等。结合苏轼其它的辞赋作品来看, 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 所反映出来的艺术形象大多是相近的, 这也体现了苏轼作为豪放派的代表, 所表现出的是典型的豪放派词人的艺术特点和人格特征。
总结
苏轼是最受欢迎的历史形象之一, 唐宋八大家之一, 大到专家学者, 小到课堂教材, 处处可以看到关于苏轼形象的研究, 而苏轼所流传下来的文章, 词, 书画更是成为后世的经典, 从这些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鲜活的苏轼的形象, 也能从这些词中体会到苏轼内心的发展与境遇变化, 而也正是因为苏轼一生的起起伏伏, 颠沛流离, 在面对人生时所迸发出的思考才让苏轼更具魅力, 《江城子密州出猎》只是反映出苏轼一个时期内的状态, 对于苏轼形象的深入研究还需要综合更多的资料才能全面分析。
摘要: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 史上并称“苏辛”, 而苏轼的词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其豪放勃发的特点更是不断激励着人们奋发图强,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最能体现苏轼豪放派词风的重要作品, 其词中的描写生动地体现了苏轼的形象特点, 本文从《江城子·密州出猎》探寻苏轼的形象。
关键词:苏轼,宋词,形象
参考文献
[1]周玉凤.《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例分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 26:92.
[2]曲伟.苏轼两首江城子词的对比赏析[J].芒种, 2014, 06:98-99.
3.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阅读答案 篇三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问题】
6.《蝶恋花》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各有一个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基调,它们分别是:“【 】”和“【 】”。(2分)
7.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柳词抒写儿女之情,苏词抒写家国天下的抱负。
B.柳词采用引用,苏词多用典故。
C.柳词委婉含蓄,苏词豪放激越。
D.柳词结尾出现名句,苏词通篇是名句。
【参考答案】
6.愁(春愁)狂
4.苏轼代表作江城子 篇四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íng 举起] 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5.苏轼江城子读后感500字 篇五
下片才开始入题“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思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的情态、容貌,依稀停留在了当年,她正对镜梳妆打扮,那新婚的少妇,欲语还休,低眉颔首,流露出娇羞无限、风情万种,隐隐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印象。夫妻相见,没有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因“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因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现在早已不复存在了。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苏东坡却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冷。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如今功成名就之时,最爱的人却永远也没办法和自己一同分享这成功的喜悦了,何等遗憾、何等无奈!由此成就了一阙悼妻怀思的传世之作。
苏东坡对于王弗是痛彻心扉的悲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因为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有限的界限。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
6.苏轼江城子阅读答案 篇六
课型:讲读
教学时数:1
主讲人:刘治赓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篇词作的创作背景
(二)了解苏轼词作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豪放、豁达、浪漫
(三)体会作者深婉缠绵的的思想感情和文章表达的艺术
二、教学重点
(一)注意作品中想象艺术的应用
(二)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气氛,体会情感):
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赤壁怀古》②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 密州出猎》……)(豪放、豁达、婉约、凄迷、浪漫、幽默)著名作家放放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的问她:如果你同苏东坡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说: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我就一定会嫁给他。可见苏东坡还是很有女人缘的,那么他的魅力何在呢?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的词风
介绍写作背景公元1075年即题目中的“丁卯”年,东坡来到密州(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丁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朗读,教师纠正错字错音
(四)课文分析(注:江城子是词牌,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词题)1.(板书:梦)题目为“记梦”但是通读上阕却没有发现梦的影子,那么上阕是否可以删除?
答:上片没有记梦。上片所写的内容是一个情感铺垫,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活动,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二字怎么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看不清楚的意思。为何看不清?
答:①表面意思:生死相隔,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②深层意思:写内心的空虚、怅惘、凄清。
值得注意是茫茫前着一“两”字。“两茫茫”又怎么理解?
答: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词人,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这就传达出了诗人和九泉之下的妻子共同的心情和感受,这里将亡人的无知作活人的有知写,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3.作者说自己“尘”(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答: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4.词的结尾处写到“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的环境氛围。含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但是同学们想一下,“明月” 是象征美好团圆的,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么确切? 答:如果改成“残月夜”,那么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了,用“明月夜”的反衬手法,更能说明月圆人更残,更能体现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五)教师总结
1.这首词,虽然题为记梦,但是实际确是通过记梦来抒发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切的思念。全词感情真挚,是一首充满凄婉哀伤的调子。
2.以虚映实,虚中见实,这是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飘渺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确是真挚的,实实在在的。真是因为词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飘渺,这份感情才显得更为真切。
五、课后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苏轼江城子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苏轼江城子07-09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苏轼10-26
行香子苏轼鉴赏试题及答案01-22
苏轼抄书阅读答案09-23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08-26
《浣溪沙苏轼》阅读答案及赏析10-17
苏轼的读书故事阅读07-28
苏轼传文言文阅读07-07
苏轼的作文:与苏轼的对话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