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大仓老师》有感(精选15篇)
1.听《大仓老师》有感 篇一
教学目标:
1、自学字词,能够运用各种方法理解并积累“挑剔、理会、若无其事”等词语。
2、能够用简要的语句概括课文写了大仓老师的哪几件事,并能简单了解作者对材料详略安排的意图。
3、能够抓住描写大仓老师言行的语句,体味和感受他“充满活力、幽默、坦诚、平易、正直”的可贵品质,并能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了解和体会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4、复述文中“一堂语文课”这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抓住描写大仓老师言行的语句,体味和感受他“充满活力、幽默、坦诚、平易、正直”的可贵品质,并能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了解和体会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说说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
2、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年轻有活力,上课生动有趣,为人正直。他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也使得一个原本厌学的孩子喜欢上了学习。我们一起来认识《大仓老师》。
3、板书课题 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大仓老师几件事?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
2、交流归纳
第一件事——在三年级开学典礼上,大仓老师独特的开场白使我们喜欢上了他。
第二件事——在一堂语文课上,大仓老师不理会春美的反对,支持我这个穷孩子,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俺”字。
三、分析品读
1、默读课文(3-5节),找出文中描写大仓老师的语句,说说大仓老师给你的印象怎样?
(1)交流(描写外貌和动作的句子及他的“自我介绍”)
板书:年轻有活力
(2)看到这样的老师,“我”的心情如何?
指名有感情朗读相关句子
(3)齐读3-5节
2、自学课文(6—20节),在这件事上,你又对大仓老师有了什么新认识?
(1)大仓老师根本没理会春美,他若无其事地在黑板上添上一个“俺”字,好象比别的字写得更大一些。
①理解“理会”“若无其事”
②“好象比别的字写得更大一些”中的“好象”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这个稍大的“俺”字体现出大仓老师怎样的品格?
(2)大仓老师盯着春美的脸,沉默了一会儿,答道:“现在不是讨论可不可以用这个词。”他的声音不高,但是很有力,说罢便紧绷起了嘴唇。
①大仓老师为什么“沉默了一会儿”?
②大仓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
③大仓老师的语气和表情在说明什么?
3、你认为文中的“我”、春美是怎样的人?说明理由。
▲“我”——学习不理想,但要求上进的穷人家的孩子。
穿插问题:“我”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春美——仗势欺人,待人苛刻的富人家的孩子。
4、讨论:第16节的内容是否可以不写?
四、练习巩固
(任选一题)
1、请你为大仓老师画一张画像,再配上一段文字介绍。
2、联系上文想想“大仓老师盯着春美的脸,沉默了一会儿……”请你把他的内心独白写出来。
板书设计:
开学典礼上简短的开场白
(年轻有活力、朴实真诚)
37、大仓老师
语文课上不理会春美添“俺”字
(不畏权势、正直公平)
教学效果反馈:
本课的难点是有效开展读写结合,进行想像补白,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找句子,品句子,读句子,让学生逐层理解大仓老师的性格特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与热情。这一环节,落实得比较好。在教学第二件事时,“大仓老师添上更大的‘俺’字,好像在对市太说 ,对春美说 ,对同学说 ”这一说话训练,学生的答案比较单一。第一个同学回答完,我充分表扬了他,后面的答案基本大同小异,学生没有打开思维。一方面是因为我在课上的随机引导不佳,另一方面也说明平时的思维训练还没有落到实处。
2.听《大仓老师》有感 篇二
在第一堂课上, 执教的女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图片, 分别在黑板上挂上木罐、银罐、金罐和七颗钻石,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姑娘做了件什么事。一个小男生说, 故事讲小姑娘用自己找到的水, 救了小狗、妈妈、过路人这三个人。还未等小男生说完, 教师马上“敏锐”地更正道:“小狗不是人。所以, 故事主要讲小姑娘用水救了两个人和一条狗……”
无独有偶, 第二堂课上, 一位男性青年教师切出了大块时间, 和学生谈小姑娘的木罐之变, 并且特别强调罐子变化的层次性、递进性。教师意味深长地说:“由于小姑娘施爱对象的不同, 罐子变化的珍贵程度也不同, 救动物 (小狗) , 木罐变银罐;救亲人 (妈妈) , 银罐变金罐;而救陌生人 (有个过路人) , 金罐里冒出七颗钻石。”……
这两个教学片段有一个相似的观点, 那就是人是人, 狗是狗。无论是前一位女教师, 还是后一位男教师, 他们犯了一个共同的文本解读错误———童话逻辑就是生活逻辑。
众所周知, 童话是以假定的手法创作的非写实性儿童文学, 象征、夸张、幻想特别是拟人, 是童话创作的基本逻辑, 也是童话之所以为童话的标志性特点。试想, 要是童话不拟人, 不让小狗小猫说人话、做人事, 那故事还能算是童话?童话中的小狗小猫绝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小狗小猫。童话里的小狗小猫, 被赋予人的思想、情感、价值, 他象征、代表着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如果能理解到这一点, 我们就不会去特别“更正”小狗不是人, 去特别强调小狗是小动物。反过来, 我们会去肯定小狗就是人, 小动物就是特别需要我们去爱护、去关心的弱小、困难之人。
造成教师这种对于文本的误读, 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教学, 就是听说读写教学, 这种功利主义、应试主义的教学理念, 造成了不少教师普遍缺乏儿童文学教育的理念和素养。因而, 即使教材中选入了诸如《七颗钻石》这样的童话故事, 不少教师还是简单化地把它当做识字造句、思想教育的一般性文体, 进行所谓的语言文字训练罢了。
其实, 作为一种非写实性儿童文学样式, 童话拥有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美学特色, 童话教学必须正视这些基本特点, 努力做到三扬三忌。
一、扬童话逻辑忌生活写真
什么样的文本, 就有什么样的写作逻辑。童话逻辑指的是童话中幻想与现实相结合的规律。这种逻辑对应着儿童万物有灵、物我不分、自我中心、任意组合等心理特点, 成为孩子喜欢甚至痴迷童话的依据。在一个成功的童话中, 童话逻辑重点表现在童话世界各种假定性事物的存在方式上。其实, 文学都是假定的, 和小说等写实性文学相比较, 童话的非写实性与小说等写实性文学在“假定”度上有大小、深浅不同之分。小说等假定度小, 或者说浅, 与现实生活比较接近, 甚至比较近似现实;而童话的假定意识强烈、夸张, 所呈现的艺术世界或艺术形象远离现实, 甚至根本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如现实生活中, 狗是不会说人话的, 而童话让狗像人一样说话;在现实生活中, 猫是不会自己拿着鱼竿去钓鱼的, 而童话让猫像人一样去钓鱼;在现实生活中, 个体生命都是有限的, 一个人不能永远地生活下去, 更不可能死而复生, 可是在童话里, 可齐天地, 可无生死。说到底, 童话逻辑是一种情感的逻辑, 即“上帝说要有光, 于是便有了光”的那种逻辑, 追求的是情感的真实。童话正是借用这种贴近孩子心理实际的思维、情感逻辑来对谬误实施保护, 而这一点也只有具有缪斯天性的孩子才能真正领会它的含义。在孩子们看来, 童话中动物开口说话、灰姑娘穿上水晶鞋、睡美人睡了一百年美丽如初等如同生活一样自然, 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因此而大惊小怪。
可惜我们成人总是爱好遗忘, 遗忘了自己曾经的纯真和稚朴, 而且又喜欢用居高临下之势审视儿童, 用自以为既严谨又严密的因果逻辑、事理逻辑去指责儿童的纯真、超然。出现了案例中的“小狗不是人”, “狗是动物;人的生命比动物重要, 救动物, 上帝奖励银罐, 救路人, 上帝奖励七颗钻石”这种成人化的解读。如果我们能真正读懂童话逻辑, 根本无须用成人逻辑、成人价值去“更正”孩子的“谬误”, 去灌输同样是生命, 人比动物重要, 他人比亲人重要这种成人价值观。因为在童话里, 狗就是人, 是有思想、有情感、能说会笑的人;在童话里, 王子与小鹅, 国王和小狗, 他们的生命一样重要。至于罐子质地之变, 笔者认为无需特别强调, 孩子也不会像守财奴一样去关注什么金的银的。如果一定要解读, 要深究, 笔者以为罐子之变是对小姑娘坚持行善的累积性肯定, 如同我们肯定一个人做一次好事和长期做好事, 因行善的偶然性和一贯性不同而给予的奖品不同, 是一个道理, 而不是人比动物珍贵的价值观呈现。
二、扬审美情趣忌道德规训
任何文体都有其特定的审美品质。由于童话的本质是幻想的, 是以假定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的, 因此童话必然显示出与其他文体不同的审美特点。当代童话, 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狭隘的功利主义的束缚, 根据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实际, 大力倡导童话的游戏精神、荒诞意识。如读《巨人的花园》, 小朋友感受到荒诞美、隐喻美;读《去年的树》, 小朋友感受到诚信美、凄凉美;而读《从现在开始》则能让人感受到故事的稚气美、怪异美。这就是童话, 她能凭借幻想的翅膀, 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上活动, 使常见的和罕见的、熟悉的和陌生的、真实的和想象的各种人物、事物、现象、概念, 发出不平凡的奇异的光彩。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利用形象, 利用故事, 利用儿童天性, 积极做好故事演讲的组织、引导、后勤工作, 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画一画等多种儿童感兴趣的审美活动, 熟记故事, 激发想象, 鼓励学生自主感受、自由表达。让他们用自己丰富而真挚的情感, 去体味故事带给他们的真善美事物的感动、假丑恶事物的愤恨。
教师切忌拿童话作为教训孩子、灌输成人价值的工具。如有的教师拿到一个童话, 首先想到我要用这个故事给孩子带点什么“道德礼品”。曾经听到有位教师在教学《两只狮子》时, 不去关注对两只狮子不同生活方式的具体化想象, 不去理会孩子喜欢编故事、说故事的心理, 而把重心放在我们应该向那只勤劳的狮子学什么问题的纠缠上。如生活中你是一只怎样的狮子, 咱们班哪些同学是第一只狮子, 哪些是第二只狮子等等功利性的拓展和讨论。尽管童话教学也有健全人格教育的目的, 也有品德教育的使命, 但必须审美化地进行, 春风化雨式地熏陶, 而不是机械式地猛灌猛塞, 否则容易毁坏了孩子对童话的爱恋。
三、扬文学本质忌机械认知
现行语文教材中, 儿童文学作品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有专家形象地把儿童文学教育和语文教学比作是一张纸的两面, 可见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之高。我们知道, 文学是语言艺术, 是以审美的方式, 以语言为手段, 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丰富精神生活的。作为儿童文学门类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儿童性的童话, 因其生动的故事性、鲜明的形象性和丰富的情感性, 特别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及学习语言的规律, 符合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童话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张扬童话的这些文学属性, 将童话所具有的语言教育价值和人文精神, 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能力。比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 在学生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后, 我们可以抓住小鸟问树桩、问门先生、问小姑娘这一情节, 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充分想象。不但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加深对小鸟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形象感受, 同时, 也能更好地达到在具体语境中习得认知、学习语言、丰富情感的目标。
遗憾的是, 在实际教学中, 经常发生教师喜欢脱离已有故事, 脱离既有语境, 开展所谓的语言文字训练。笔者曾经听到一位青年教师在上《七颗钻石》时, 对孩子最感兴趣的故事内容, 就是不讲不读。硬是从故事里, 抓出“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一句中的“竟”字和“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一句中的“端端正正”一词, 花了足足20分钟的时间, 请学生给“竟”字找近义词, 给“端端正正”贴上AABB式标签, 然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找AABB式和ABAB式词语。然后, 如获至宝似的将学生所找的词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指导学生当堂记背。也许这位教师压根就不了解童话的文体特质, 不知道具有这些特质的童话应该怎么教。因为在他心中, 学生能在考试卷上找近义词, 给词语划类型, 那得分就是他的教学GDP, 就是他的“七颗钻石”。
3.听陈鹏老师讲座有感 篇三
2014年3月28日的16:40,我在行知楼201听了陈鹏老师关于“梦想的奋斗”的讲座。当时是室友给的门票,因为不想辜负其好意,所以便去了。但当讲座开始时,我知道我没有白来。伴随着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陈老师面含微笑的走进了教室。在演讲的过程中,他先与同学们分享他的大学时光,不知不觉中便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然后,他便讲起了他梦想的开始与奋斗的历程。其中,陈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平和的态度一度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而他总结的听讲座连锁感受“听时很激动,听后很感动,一觉之后一动也不动”也成了我消灭自己借口的必杀技!
要想成功,首先要有自己的梦想,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梦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托尔斯泰将人生的梦想分成一辈子的梦想,一个阶段的梦想,一年的梦想,一个月的梦想,甚至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的梦想。而陈老师也给我们忠告,要避免“一觉之后一动也不动”就从完成小目标开始!
前人说得好,“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那些无志之人的“志”,就是美梦,就是所谓的“理想”,他们把自己的蓝图构画得再美好,再完善,也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罢了。于是陈老师告诉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应该是做决定。再完美的计划方案都比不上一个决定来的重要。
由于教室座无虚席,我同许多同学站在后面知道陈老师讲座结束。在情绪平静后,我才微微体会到俞敏洪曾在北大演讲时说的“不管你是优秀强大的雄鹰,还是弱小的蜗牛,都一定会最终登上金字塔顶的。只是所用的时间不同,雄鹰也许不用很努力,只需轻轻一反就能很容易到达塔顶,但只要蜗牛坚持不懈,不怕苦不怕累,一个劲儿的往上爬,总有一天,也许会很长久,但一定会到达。所以我想说,现在的我们大学生也是一样,一定会有雄鹰,也一定会有蜗牛,但是只要我们奋力前行,艰苦奋斗,蜗牛也会有春天,也会到达胜利的彼岸。”的意义。
游琴
4.大仓老师教学设计 篇四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啧啧、溜号、挑剔、若无其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大仓老师的重点语句。
3、学习记叙大仓老师的两件事情,重点品读描写大仓老师的语句,感受大仓老师有活力、幽默、真诚、正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重点段落,对有关语句进行品读,深切感受大仓老师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难点
有效开展读写结合,进行想像补白,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老师:相应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1)将课文读通读顺,查字典理解“溜号、挑剔、理会”。
(2)简要地写出关于大仓老师的两件事的内容。
五、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今天,我们要去认识日本的一位姓大仓的老师,他是作者市太心目中最喜欢、最崇拜的老师。那么到底这位老师有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回忆一起去认识这位大仓老师。
2、揭示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分段读文,理清脉络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大仓老师的两件事。下面,老师请两位同学分别来读大仓老师的这两件事。
随机正音:“怦怦(pēng)直跳”、“紧绷(bēng)”、“拘谨(jǐn)”这几个字的读音。
2、简要地说说这两件事的主要内容
随机板书:自我介绍
对“俺”字的态度
(三)学习第一件事,初步体会人物品质
1、小组合作写大仓老师的介绍
当大仓老师第一次来到同学们中间,他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他的自我介绍有些与众不同,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的3-5小节,用“——”划出描写大仓老师的语句,然后四人一组为大仓老师写一段关于外貌、性格和品质特征的文字介绍。(①各自读文划句②小组交流句子③讨论文字介绍的构思④一人执笔)
2、交流介绍,并说说依据文中的哪些内容为大仓老师写介绍的。
随机出示课文第3、4、5节中的相关句子
要点:
(1)“大仓老师穿着一身制服,留着平头,只见他一下子跳上领操台,开始讲话。”——(外貌特征:一身制服,留着平头;性格特征:充满活力)
小结:课文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大仓老师充满活力。板书:有活力
(2)“我就是刚才介绍的大仓,名字叫大仓,可家里既没有大仓库,也没有小仓库,只有一间小板棚似的草房。”——(性格特征:风趣幽默)
(3)“家里很穷,是吃大麦饭长大的。”——(品质特征:真诚坦率)
小结:课文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大仓老师的幽默坦率。板书:幽默坦率
3、指导朗读
(1)这样一个幽默、真诚的老师,学生还是第一次碰到,怎么会不引起学生的兴趣呢?想像自己就是大仓老师,带着真诚把这段自我介绍来读一读。
(2)谁愿意当一回大仓老师?(指名读、齐读)
(3)背一背。
4、出示第5节,引读,理解“啧啧”。
这样独特的开场白,这样幽默而不失风度的老师,激起了同学们的好感,学生中(引读:马上响起一片啧啧的赞叹声),因为(引读:我们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开场白)
理解“啧啧”。
学生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声?(生交流)
(四)学习第二件事,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情,感受大仓老师的为人正直
1、大仓老师的一番开场白,在每个学生心中都荡起了涟漪,而和大仓老师的家境同样贫困的市太就更期待大仓老师的课了。所以他——(引读第6节)。
2、理解“溜号”。
3、自由读第二件事
市太给自己规定:不溜号,用心听。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大仓老师的.课上会有怎样的表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7-20节,用“﹏”划出描写“我”心情的语句,然后联系上下文说说“我”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4、交流,随机出示句子
我也举起了手,却没有被叫到,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突然把右手高高地举起来:“还有,老师!”我的心紧张得怦怦直跳,五十名同学的眼光一下子落到我身上。
我一鼓劲站了起来,清楚地大声回答:“俺!”
在这讽刺般的笑声中,我头一次感到自己竟这么傻。然而说出去的话是收不回来的,我脸上发热,低着头坐在那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引读7-14节(生读“我”的表现)
7、“俺”这个答案让“我”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我尴尬得满脸通红。突然——(引读:有人站起来表示异议:“老师,川本老师说过,‘俺’是下等人讲的话,不能用。”)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认为“俺”这个字到底可不可以称为自己?(区分“俺”和“下等人”的意思)
8、了解大仓老师是怎样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体会人物品质。
(1)大仓老师知道“俺”当然可以称为自己,面对山本春美的异议,他的态度是怎样的?谁能够找到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若无其事)
出示句子:大仓老师根本没理会春美,他若无其事地在黑板上添上一个格外大的“俺”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若无其事”
A理解“若无其事”
B联系“若无其事”,说说为什么用“理会”,而不用“理睬”
(3)大仓老师此时并没有说话,而是用自己的神情和行动支持了“我”的答案。那么这行动意味着什么呢?你们能替大仓老师说一说吗?选择一句或几句来交流。
出示:
大仓老师添上更大的“俺”字,好像在对市太说:“。”
大仓老师添上更大的“俺”字,好像在对春美说:“。”
大仓老师添上更大的“俺”字,好像在对同学说:“。”
(生交流)
(4)指导朗读
大仓老师用自己无声的行动支持了正确的答案,真是一位公平的好老师。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大仓老师的公平、公正吗?(指名读、齐读)
(5)尽管大仓老师肯定了“俺”这个答案,但春美可不罢休,他——(引读18节),大仓老师盯着春美的脸,沉默了一会儿,答道——(引读19节)
出示句子:大仓老师盯着春美的脸,沉默了一会儿,答道:“现在不是在讨论可不可以用这个词。”他的声音不高,但是很有力,说罢便紧绷起了嘴唇。
(6)理解插叙小节的作用。
大仓老师为什么会沉默?在那一刻他究竟在想什么?请同学们联系课文16节想一想。(春美家在当地很有权势,得罪了他家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经过一番内心斗争,大仓老师决定宁可自己有麻烦,也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生交流,随机理解“挑剔”)
随机板书:正直
(7)指导读句
大仓老师正如我们所想的,非常有力地对春美进行了指责,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大仓老师肯定而有力的回答再次震撼了同学们,令我们更加敬佩他了。请同学们带着敬佩的感情一起读这句话。
(8)引读21节
大仓老师以自己的正直维护维护了“我”这个穷学生的自尊,使“我”不再害怕读书,难怪作者说(引读:连我这样生来就讨厌上学的人也开始感觉到上学的乐趣了。)
(五)感悟大仓老师的品质
1、课文通过对大仓老师的语言、行为、神态的描写,使大仓老师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学习,你了解到大仓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了吗?
2、生交流
5.听高德喜老师讲座有感 篇五
郭卫华
3月30日我听了我校赵老师讲的《黄河的主人》,课后高德喜老师现场即兴同课异构,和赵老师合作又将本文讲了一遍。听后收获颇多。
首先我知道了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段的教学。丢掉段的教学也就丢掉了中段语文教学的特色。一段一段讲解,目的是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扎实基础。其次我明白了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首先是读,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高,其收获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的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另外,高老师把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浓缩成24个字:揣摩词语,品味语言,激活思维,触动情感,引导意境,打通文脉。这更值得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学习反思。
6.听王君老师讲《老王》 篇六
一、揣摩词语,品出词句丰富内涵
引导学生自主地品读欣赏课文,在品读感悟中抓住关键词语去体会、去想象,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深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有些关键词是文章的“眼”,有些关键词体现了文章的“情”,而有些甚至是文章的“魂”。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王君老师以词语的品味为抓手,带领学生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表达魅力。如王君老师让学生找老王的生存状态,抓关键词语品味,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情趣。
师: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语非常深刻地体现了老王的生存状态,是哪个词语呢?
生1:我以为是“活命”,我们都是活着,而老王是保命,可以看出老王生存的艰难。
生2:他只是为了有口饭吃,有个家住,有个温暖的地方生活,所以我觉得“活命”很是艰辛,听起来让人很心酸的感觉。
师:苟且偷生?挣扎在生存线上?咱们今天就讲这个词语,把这个词语好好琢磨一下。然后好好读,读出声。
这样反复读与品,一个狼狈不堪的老王形象便映入我们的脑海中。让学生感悟,读出“心酸”的味道,在读中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悟作者的真情,真正实现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
王君老师这堂课重在语言的品味。先是读句子,抓重点词语,感受老王的形象,再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领悟作者的丰富内涵,体会杨绛所要表达的,对于老王的复杂感情。
二、配乐诵读,感悟文本深厚情感
走进文本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读,尤其是朗读。教师依据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能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激起某些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思想与音乐产生共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审美情趣。
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的局限,难以理解老王生活的艰辛、落魄,难以理解那个年代的悲凉、无助。王君老师将原文改成诗歌的形式,配以缓慢、悲凉的音乐,学生的诵读情感瞬间被调动起来,很快便进入状态。
王君老师还展示了自己写的诗歌形式的读后感,再次配着悲伤的曲调,让学生诵读。缓缓的音乐声配合下,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释放,老王“活命”的状态以及杨绛的“愧怍”都一一呈现,可以说学生的心都为之震颤了!配乐诵读不仅可以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还能扩大读者和听者的想象空间。
三、角色对话,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课堂是一个师生的舞台,教师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演员,也要是一个好的导演。王君老师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解读,引导学生以老王的角色反复朗读人物的对白,在语言的品味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如:
师:现在我要找一个学生和我对话,我是杨绛,你是老王,我们来对话,你要根据我的问话和原文的意思来回答我,明白吗?
师:老王啊,你老伴怎么样?
生:还老伴呢?我现在还是个老光棍。
师:孩子还好吗?
生:没老伴哪来的孩子。
师:哎呦(拍头,故作忘记状)!我真是糊涂了,家里还有哪些亲人呀?
学生潜在的表演欲望被教师调动起来,在诵读、比较、品悟中,学生自然而然就走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老王的心理,学生一次次对“台词”揣摩,情景再现,感受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品味语言本身的韵味,感受课文的深刻意蕴。品味文章的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尤其是凸显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的把握,从而习得语言的运用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7.听李红旗老师报告有感 篇七
——听李红旗老师报告有感
2014年10月12日,我们有幸在弘德中学跟教育大师零距离接触,倾听了李红旗老师的精彩讲座,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如获珍宝,受益匪浅。
李红旗老师从德行教育、定力培养、才学引导等方面谈了教育的本质:为学尚德,育德有道,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他说谈到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上施下效,长善救失。这就要求我们学做人,学做中国人。他还教育我们,育人为本要育大人,所谓大人即大心量,又不是赤子之心之人。接下来他又讲到什么是教育,育者:养子使作善也;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母亲怀孕到出生这时候叫做育,父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叫做教,这就是所谓的教育。从这方面看来,父母的作用重大,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细细品味,一个人若真的幸福,这几方面是必须具备的。李老师所提倡的教育的两大主轴:长善、救失。到底要救哪些失:任性、无礼、懒惰。一个人如果改变了其任性、无礼、懒惰的习惯,那他就具备了德。人一旦有了德,那教育就轻松了。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做到长善救失。他所讲的德行教育即以孝道为核心,以五伦八德为内容,以家长的身教为途径,教育的本质还是离不开德行和家长,可以看出家长对教育的重要性。定力培养即以心定位内容,以跑步、写日记、学乐器、练太极拳、书法、诵读、生活秩序化等为途径。只有心定了才会做这些活动,当然,做这些活动更加有利于心定。才学引导即分幼儿时期、小学、初中、初三至高中、大学几个阶段来讲的,幼儿时期陪伴孩子养成真善美的情趣和技能;小学陪伴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初
一、初二)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教材;初三至高中引领孩子会自我学习教材;大学引导孩子学会终身学习。这对于家长教育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李教授还谈到教育的基本原则:鼓励、因时施教、因材施教、教育无痕、父母协调一致,只有具备了水、土地、空气、合力,一个种子才能健康的发芽、成长。从李教授的报告中我还学到要引导孩子学会学习的路径,即,培养习惯,孕育创新;培养孩子阅读,阅读是金,让阅读成为习惯;引导学生读经典,经典是最好的教材;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培育孩子的艺术修养,同时还要注重幼儿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之纲要。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真的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形容概括,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李红旗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诠释,教育的本质是上施下效,长善救失。教者也,长善而救失者也。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要教育学生学做人,做中国人。同时教育学生区分善恶,善就是有益于人,恶就是有益于己。教育的主轴是长善、救失。失是孩子的缺点,我们教师要言教明理,反求诸己,以身作则,将孩子的缺点转变成优点。长善也需要我们教师以身作则,与学生共学弟子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李老师并且告诉了我们如何引导孩子有效地学习。小学阶段我们要陪伴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学生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生活中,以鼓励为基础,因时施教,因材施教,不给孩子压力,启发孩子自悟,同时注意与家长的联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协调一致共同教育关注孩子的成长。
8.听孙明霞老师报告有感 篇八
这一次报告,孙明霞老师带来了她的工作团队——明霞工作室的成员。明霞工作室成立于20xx年12月,我校的李静老师很荣幸成为了孙明霞老师的第一批徒弟中的一员,并开始练习写作。在办公室,可以感觉到李静老的变化——说的少了,敲得多了。一有空就在电脑上耕耘,从这一次的报告中我们了解到:李静老师在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里,写下了几十篇博客,原来她在不断的总结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
在谈到教育教学这一问题时,孙明霞老师提出了教育大于教学的理论。“一个真正好的老师,他不只是老师……”当你只是把所教学科作为自己的目的的时候,你的眼里就只有“语文”“数学”“生物”,偏偏没有了人;当你只是把所教学科知识作为教育的载体时,你的眼里心里就都是学生,……这是孙明霞老师对教育和教学深刻的理解和体悟.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会把教学任务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部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教育的影响。
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获得学习的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善良的人——无论将来遇到多大的困难、挫折或者多高的荣誉,都能坦然面对、处事不惊。这样的人也就是拥有幸福感、内心很平静的人。有了这个认识高度,就是从“生命”和“人”的高度来审视课堂。
“技巧只是外在的雕虫小技,课堂需要一定的技巧,但任何的方法、技巧都有其思想作支撑。”孙明霞老师这段论述不禁使我想到了前段时间讲给学生将笔算除法的一件事。
为了让学生能形象直观而又深刻的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我精心准备了一个课件,动画生动而引人,上课时学生的兴趣了很高,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孩子们学的轻松快乐,可谓圆满吧。可是到了练习课问题就出来了,很多学生只注重了画面的生动,却忽视了笔算除法的书写格式,教学效果不佳。这就是只注重了技巧所造成的后果吧。
孙老师的报告中还强调了生命化教育。尊重学生生命,保护学生尊严。教师在工作中,无论是批评还是惩罚都不能触及学生的尊严。并且提出了:只有尊重生,才能培育出生命的尊严。让我更进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以及工作的意义。
在工作中,我们往往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的,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和任务。与此同时,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犯下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一刀切”,对所有学生一个标准 和要求,忽视了个体差异。孙老师再一次提出:尊重学生差异,做最好的自己。让每个孩子都做最好的自己,不要试图去改变它而是要帮助他,成就他做最好的自己!
9.从“听老师的话”引起的思考 篇九
由于我们学校有“3+2”大专班, 再加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函授本科、自学考试等, 所以高年级学生便面临着许多选择。当笔者所带的学生进入大二时, 笔者也开始向学生介绍这些信息, 尽力向他们解说每一种选择的利弊, 并让他们考虑一段时间之后将自己的初步选择报上来。可当笔者看到学生交上来的选择时却愣住了, 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写的大意是:老师最了解我的特长, 请老师帮我选择一条最适合我的路。甚至有的学生直接跟笔者说:“我爸爸妈妈说, 你们老师说的不会有错的, 老师不会害你, 你有什么就问老师, 一切都听老师的”。如果按以前的想法, 这番话可能会让笔者油然而生一种被信任感和责任感, 而现在笔者面对他们的一句“我就听老师的”却感到无奈, 因为笔者面对的不是幼儿, 而是一群20岁左右、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
在我们的教育中, 教师或家长教育学生时最经常说的话莫过于“听话”一词了。从幼儿园起, 孩子就被开始教育要听话, 尤其要听教师的话, 家长每天下班回家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也总是:“你今天听不听话呀?”久而久之, “听话”便成了好学生、好孩子的代名词[1]。当然, 要求学生听话并非有错, 然而,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果片面强调学生什么都听教师的话, 则可能对学生和教师的健康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1 对学生的影响
1.1 会导致学生产生依赖思想, 对事物缺乏独立见解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传统往往把好学生定义为“乖”, 何为“乖”呢, 那就是“听话”, 听父母的话, 听老师的话, 但如果我们一向以是否听话为标准来衡量学生, 那么, 我们怎么又能指望在需要学生自己做决定的时候, 他们有着自己的主见和决策能力呢?
据报载, 一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曾给上海的小学生出了一道题目———一艘船上有86头牛, 34只羊, 问:这艘船的船长年纪有多大?结果有90%的学生做出了答案:船长年纪是86-34=52岁;10%的学生认为此题非常荒谬, 无法解答, 当然这10%的学生答对了。后来法国专家对这90%的做出了答案的学生做调查发现, 他们之所以会做出答案来, 是因为觉得“老师出的题总是对的, 不可能不能做”、“老师平时教育我们题目做了才能得分, 不做的话一分也没有”。法国专家不得不感叹“中国学生很听老师的话”, 因为同一道题在法国小学作实验时, 超过90%的学生提出了异议, 甚至嘲笑教师的“糊涂”。
正是长期在这种“听话”教育的熏陶下, 学生从小就学会了循规蹈矩, 对许多事情不敢做理性思考, 不敢挑战权威, 逐步发展下去也将丧失自己独立的判断力, 没有了自我决定的意识和能力。自我决定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或一蹴而就的, 它只有在自我决定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来, 而我们却往往忽略甚至剥夺了学生的这个发展过程。
1.2 学生常常人云亦云, 缺乏是非辨别能力
《中国青年报》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淮南矿业集团新庄孜矿第三小学六年级某班9名学生因小事被班主任叫到讲台上, 当着全班同学的面, 用自带的小刀刮脸, 并被警告要刮出血来才行。事件一经报道, 舆论一片哗然。一方面, 大家震惊于教师的残忍;可另一方面, 我们也同样震惊于在这个事件中学生的反应。这些被惩罚的学生, 已上小学六年级, 有的快满14岁了, 对于当众刮脸这种人身权和人格尊严皆被严重损害的惩罚, 没有丝毫反抗意识和反抗行为, 让他们刮, 他们就刮;而那些坐在讲台下的没受罚的学生也坦然看待这一切, 认为他们不听教师的话, 丢了班级的脸, 竟然没有一个学生, 当场指出教师所作所为不对, 或者跑出去找其他的教师或向校长报告。是不是他们已经习惯了“听老师的话”, 甚至不敢问一问, 这“话”到底是对是错、是合理还是无理, 也许, 在他们所受的教育中, “听老师的话”就是“天经地义”的。学生辨别是非的标准只剩下了一个, 那就是是不是“老师说的”[2]。
1.3 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精神,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容易因循守旧, 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在学校中教师清楚每一节课要如何教、为何教和教什么, 学生却不知道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在学校里, 无论是表扬或批评, 也总是由教师最终作出, 教师似乎永远代表着正确, 会错的总是学生。课堂和班级的管理权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 学生的成长被教师控制, 教师可以决定学生如何发展, 甚至恨不得代替他们去生活、去成长;而学生在教师的这种所谓好心和善意下, 积极、主动、自主的自我可能性慢慢被磨掉了, 剩下的是依赖、等待、随从等消极生活态度, 而且, 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在学生走上社会后还会继续延续, 他们依然期待着拥有决定权的人来决定自己应该如何行动。难怪有人会这样描述自己:我是个乖孩子, 从小听父母的话, 上学听教师的话, 工作听领导的话, 听朋友的话, 听邻居的话……, 但是我从没听过自己的话。如果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都抱着这样的生活态度, 那么不仅会制造个人发展的悲剧, 而且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2 对教师的影响
我们的社会已经给学生形成了一个普遍的规则:要听教师的话, 教师永远是对的, 而教师也被人们无形中认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甚至成为学生心中的“神灵”。那些对教师的比喻, 如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等, 无不把教师列为了社会规范的标志者和学生的主宰者, 甚至在人们的心目中, 教师似乎已经超越了人的范畴。这种罩在教师身上看似美丽的光环, 仔细想想, 却隐藏着对教师角色的错误定位。许多教师已经形成这样的思维模式:他是上级, 就一定比我正确;我是学生的上级, 就一定比学生正确。这种思维方式得出的结论就是:上级说的话, 我不必再追究;我说的话, 学生也没必要追究, 真理已经由身份决定, 接受就是了。于是教师也慢慢地将自己的职业定位为传递型而非创新型, 习惯了用同样的东西去“填塞”每一个孩子的头脑, 教育被“简化”为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 教师只是完成这一过程的“工具”。
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 不能由别人代“活”, 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 不能由别人代走, 这是一个人人都应明白的道理。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成熟和增强其责任感, 这2者都是社会对公民所要求的基本品德。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 教师煞费苦心地对各年龄阶段的学生严加控制, 觉得他们根本不足以信任和承担责任, 一生该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学得好不好, 这一切全应由教师来决定。教师往往使用权威与权力试图帮助学生成熟, 但结果却是保持了学生的依赖性和不成熟, 忽视了对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 学生缺乏主动发展的意识, 不能为未来而设计自己今天的行为。教师应重新为自己定位, 只需试着去引导学生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并让学生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步一步牵引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负责自己的问题。教育应该使学生在独立面对世界的时候, 学会与世界对话, 学会从生活的环境中汲取营养, 能够面对困难、抓住机遇, 找到自己的幸福。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上课插嘴”引起的思考[J].教育参考, 2000, 2:19~22.
10.听《大仓老师》有感 篇十
11班 姜秋莉
张利老师是我一直比较推崇的老师,当时决定来中大学习,有一部分原因还是被张利老师的大名打动呢。初识老利老师,还得感谢现在泛滥的盗版和发达的网络。所以老师在课堂说,欢迎盗版时,我会心笑了。他一如既往的的幽默,犀利而不失风趣的言词往往一针见血的道出事物本质,能够现场一睹张利老师风采,深感不虚这多年来的追捧。再次感谢张利老师,虽然微博上和课堂上,我的发言都很少,但是我会一如既往的默默关注下去。
论做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
听到这个课题,我的精神便为之一振,感觉张利老师这课是为咱量身定做了。嘉憬公司成立之初,就是凭借两把刀头走天下,并最终成就了婴童理发器这个行业,也打造了“易简”这个行业知名品牌,也许普通的消费者并不知道我们,但只要是婴童届人士,都知道婴童理发器的代表品牌就是“易简”。老师的观点,与我们的理念不谋而合。我还记得我们当初的理想,就是打造一个婴童理发器的王国,让易简成为婴童理发器的代名词,为此,我们一直在奋斗。当然也犹豫过,甚至现在还时常摇摆。并不断在尝试,力求有所突破。不过反复的实践表明,一个品牌代表的品类越多,品牌的影响力就越弱,最后,什么也代表不了。比如,“格力”和“美的”,完全不同的经营思路,现在所有人都知道格力就是空调,美的,似是而非,什么都有,最后却什么也不是。最终的结果,我说了不算,且拭目以待了。
我们班的隐形冠军不少,比如上次参观的国栋的企业——东莞汇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我认为发展空间很大,目前机遇也非常好,如果能抓住机会利用好资源,迅速扩大规模,没准又是一个巨头级企业,在这里替国栋加油呐喊一下!
(扯远了,被老师影响,课堂上跑题,我写东西也走神咯)
再说回来,张利老师说,不能在全国做老大,就做省级老大,做不了省里的老大,还可以做市里的,我们目前就是这么做的,这招真是百试不爽,在能管控的地盘,全力做到老大的地位,哪怕是在终端门店,合作的的标准也必须以我的品牌为核心去打造,以一切竞品消失为终级目标(好像杀气有点重,不要当真)。所谓“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嘛。当然标准是会变的,如果凤尾有好处,还是需
要拿来点缀装装门面滴。万事皆有两面性,同学们不要被误导。说白了,就是话语权问题,谁垄断了行业,谁有实力,谁就有话语权,就能引领市场风向,把控行业命脉。
再说营销赢思维之不确定年代如何赢在思维!
关于思维这个话题,早在06还是07年我就有幸听到张利老师的视频课,受益匪浅,记得当时老师讲的是卖咸鸭蛋和卖文具的一个案例,老实说,我当时第一选择就是卖文具,也就是第一次知道,现金流与周转的概念,豁然开朗。直到现在,做经销商合作谈判时,我还时常用到张利老师这个理念,再次感谢一下。
我们就生活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在不断的冲击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感官,我们生活的方式与行为习惯不断被改动,记忆点不断被刷新,变化,成为生活的常态。所谓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如何来拥抱这个“变化”?
张利老师给出了答案,企业要赢,必须赢在价值,赢在赢在价值,赢在竞争,赢在电子商务,赢在渠道,赢在整合,赢在大客户等等,我收获最大的,就是把现有客户根据回款率等条件进行排序整合。把眼光重新落在“二八”定律里80%的人群需求里,去寻找新的机会。对应以上几点,我司能顺利发展并完成前期扩张,主要还是在产品和渠道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当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市场做大以后,竞争者愈来愈多,自身品牌实力还偏弱,一旦有家电巨头界入,我们对风险的低抗能力将非常弱,主要还是因为产品缺少核心优势,容易被抄袭或取代。就像九阳,美的一进入豆浆市场,市场份额立即被切割出去,迅速缩水,虽然不至于立即死掉,被冲击得东倒西歪的也不太好受。
我们目前还很幸运,因为市场还太小,小到暂时不会被人惦记,除了练好内功,加强产品研发,加快脚步利用现有渠道,培育更多品类冠军抵抗风险外,暂时还真想不出更好的应对政策。在此强烈呼吁同学出谋献策,指点一二,感激不尽。
关于赢在电商
勿庸置疑,千变万化的市场,电商是最大的推手。张利老师对电商的推崇完全正确。我认为张利老师对自身还是非常了解的,电商并非张利老师所长,但他善于学习,勇于突破的精神令我很感动。我个人一直从事传统行业,虽然认同电商的重要性,但对电商的实际操作一直缺乏耐心和兴趣。因此所知甚少。不过,关于电商和传统渠道的冲突与处理,我有一些自己的体会。也算是这几年来,跟兴陆的电商打仗打出来的经验了。张利老师认为可以让电商去主做三四类市场,显然缺乏可操作性,要知道三四类市场,基本上属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乡镇市场,经济水平直接影响当地的消费习惯。虽然中国有几亿的网民,但基本上都集中在一二线市场,看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电商的发达状况即知。
其实真正冲突的还是在一二类市场,这些市场对于品牌商来说,都是必争之地,不仅存在电商这一个渠道,大多数品牌都会多渠道拓展,各种渠道交错,相互也难免会重叠,只是电商的价格冲突与信息的传播更快,更敏感,更具代表性。要根冶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在于品牌商的选择。渠道的管理,是分阶段性的,有时候需要乱,有时候需要整顿清理。关键还是在于品牌商的把控。当然要乱起来就太容易了。核心还是在于“治”,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渠道没有冲突和矛盾,就如同死水般没有活力,但太混乱混蚀,就会坏了品牌的根基。“治”的度把握好了,具体如何执行,有N种方式,比如:分渠道换不同包装处理,又如统一网上价格体系,利用价格警察监督管理网络价格的稳定性,再如管理(调高)电商代理供货价格,收取代理经销商价格保证金。有足够的客户量做为支撑,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最优质最听话的客户来合作。
一句话,产品是企业的,企业说了算,有好的理念支持,能给经销商带来价值,自然就会有人追随,在企业合理的管控与引导下,产品才能顺利的成长为品牌,这便是我们——品牌管理者存在的价值。
市场变幻莫测,我们的角色也不断在转变,我们既是消费者,也可能代表企业或品牌,所以,我们=消费者=企业=未来。不管市场怎么变化,不变的是我们自己,以人为本,以不变应万变,人才是真正的核心,所以我们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哦!—— 赞成的,别忘了来点掌声鼓励一下。
11.听《大仓老师》有感 篇十一
【作文一】
一横老师,爱国终极演讲家,发出爱国最强音,喊出中国亿万人的心声!09月22日 星期三 上午 10:37爱国终极演讲:少年强,则中国强!
9月7号,我们中国的渔民,在我们的中国领土,被人家用军舰撞翻,扣押我们的船长,还要用他们的法律来制裁我们中国人。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的领土!
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嚣张?为什么会如此猖狂?
因为,日本,他们海上军事实力世界第三,全亚洲第一。他们是世界经济强国,人均GDP,是我们中国人的十几倍!
所以,人家根本就瞧不起我们中国人。 尊敬的一横老师;尊敬的一横感恩教育演讲报告团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代家中学的全体师生和学生家长,以及所有与会的领导同志、朋友向一横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问候!
一横老师是中国感恩教育的创始人,感恩教育专家,也是著名的青年演讲家,主持人、记者和导演,是中央电视台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赵忠祥的优秀学生。一横老师上个月的下旬来我县巡回免费演讲了近10场,场场爆满,以至一横老师身体支撑不下去了。在全县引发了“一横感恩教育轰动效应”。美丽的玉山县官仓边村欢迎你。我校师生也是翘首等待。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一横老师来我校演讲报告,我们感到万分的高兴和激动。在此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一横老师和他的团队表示真挚的欢迎!也把迟来的爱送给一横老师!
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种境界。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自古就有“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但也有“知恩不报非君子”的古训。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名句,更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和“吃水不忘打井人”的处世信条。美丽的玉山县官仓边村欢迎你。“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士为知己者死”、“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名言和诗句告诉我们的哲理,就是感恩。
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学会感恩,应该是学会做人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同学们,学会感恩,从今天开始。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也感激你自己。最后,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来感激一横老师这一场的精彩演讲!
【作文二】
对于日本侵略者,我知道的不多。 但是我在课本和电视里还是看到了它们那些恶魔般的嘴脸。每每看到电视剧里那些面目狰狞,凶残暴戾,拿中国人的痛苦取乐的日本鬼子,我就恨得牙根痒,真想咬它们一口,让它们常常被人虐待的痛苦。我曾经不止一次在看电视时问爸爸:“这些事是真得吗?现在还有日本鬼子了吗?”爸爸总是和蔼的笑笑,说:这些事都是真得。当年凶残的日本法西斯,因为羡慕中国的地大物博,羡慕中国的秀美山川,制造了九一八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残酷杀害了二千多万中国人,并掠夺了大量的资源。但毕竟蚂蚁吃不了大象,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最终还是战败了,被勇敢的中国人赶回了日本列岛。日本战败至今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现在日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科技、军事强国。但日本一直没有认真悔过,一直不愿承认它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过慎重的灾难。因此,可以说现在仍有日本鬼子,只不过它们都藏在自己的老窝里,不敢出来害人罢了。
可谁能想到,就在今年,,日本鬼子再次把它们罪恶的铁蹄踏向了中国的土地。它们侵占了我国的钓鱼岛,欺负我们的渔民,掠夺我们的资源,再次以日本鬼子的骄横惹怒了勇敢的中国人。这几天,随着钓鱼岛事件的升级,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愤怒的中国人喊出了抵制日货,打倒日本鬼子,誓死保卫钓鱼岛的呼声。
今天上午,在学校的大礼堂,老师为我们播放了南阳市小学校长一横老师激情澎湃的演讲。这是我听过的最能感染人的演讲。一横老师详细回顾了日本侵华的历史,分析了日本人的不仗义、不厚道,一方面在大量赚取中国人的财富,另一方面又在不停地损害中国的利益,而且对曾经犯下的罪恶四口否认。一横老师号召我们,努力学习,抵制日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爱国誓言,支持名族工业发展,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强大,更加富有,用我们的实力战胜日本法西斯,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12.听《大仓老师》有感 篇十二
1. 出示:
找一找:大长方形里有几个这样的小长方形?学生操作, 自主探究。
汇报。
师追问:不操作, 能知道吗?
重点理解:10-6指什么? (大长方形剩下3格, 说明可以平移3格。) 为什么还要加1?
2.出示:
大长方形里有几个这样的小长方形?
师:10-4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1?
3. 师:
大长方形一共有23个小方格, 小长方形一共有
13个小方格, 大长方形中一共有几个这样的小长方形?
师:23-13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1?
师:如果大长方形一共有100个小方格, 小长方形一共有50个小方格, 大长方形中有几个这样的小长方形?
4. 师:
大长方形一共有A个小方格, 小长方形一共有B个小方格, 大长方形中有几个这样的小长方形?
师:“A-B”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1?
5. 练习:
(1) 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拓展练习。
[案例简析]
1.精心选取知识载体, 有力凸显数学本质。教师改变书上例题, 以简单而清晰的格子图呈现在学生眼前, 没有了“数”与“不同的和”的干扰, 在学生探索“大长方形里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小长方形”时, 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很快并自然地关注到了“平移”, 从而发现规律。这不失为“智取”。
小小的改变, 顿时能使复杂的数学变得简单, 教学就是如此神奇。
2.围绕核心教与学, 清晰建构数学方法。在找规律时, 教师带领学生层层推进, 从操作实践———感知规律———初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推广到很多个格子———抽象规律, 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推理, 从简单到复杂, 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而每一个推进的过程, 教师都抓住了“A-B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1?”来引导学生明确算理, 清晰建构数学方法。难点就在师生的潇洒中被分解得烟消云散。以上教学过程中, 没有时髦的“小组讨论”, 教师只是创设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情景,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同时注意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让学生自己从“原生态”的认识中逐步提取方法, 实现对新知的再创造, 从而掌握规律。这个“找”规律的过程, 正是智慧生成的过程。这不失为“智找”。
找出数学的本质, 从简单入手, 层层推进, 教学便会如此轻松。
3.巧妙设计练习, 灵活运用方法。由于例题的呈现数学味比较浓, 让学生从纯数学的角度去发现规律, 为弥补这一不足,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 精心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 如铺地砖、买票、排座位等, 学生在这种返璞归真中, 更细致、深入地理解了这一规律, 体会到了数学作为一种工具的奇妙, 提高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失为“智练”。
精心设计练习, 学以致用, 享受思考、成功的乐趣, 教学就是如此有趣。
13.听台湾苏兰老师的课有感(心得) 篇十三
苏兰老师课前一段精彩的演讲,对我触动很大。他指出要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得学会做人,作一名高素质的人。这种高素质,不仅体现在很深的文化底蕴上,还体现在对道德规范的自觉严格遵守上。她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台湾、在国外,与会者必须关掉手机,或改呼叫为振动,否则,与会时刺耳的手机铃声会使每一位与会者对之厌烦,人们责备的目光会使不小心犯错误的人无地自容。一个简单的例子,使我思考了良久,是啊,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不是可以简单的概括的说成是一种“自觉”的素质呢?苏兰老师讲这一番话的目的又何在呢?是不是想唤起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责任感?
苏兰老师平均每年出国三次,从她的言语中,人们可以看出,体会到,她对语文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对语文的理解的高度是全民族的,国际的。她说,在十几年前,她出国访问,当地人见到她,以为她是日本人,用日语和她打招呼;
七、八年前人家用英语和她打招呼;最近出国人家用很蹩脚的上海话和她打招呼:你是上海人吗?里面虽然含着调侃的成分,但不难看出,苏兰老师对语文的深厚感情。她指出,08年后,国际将走入中国,中国将融入国际,到那时的海关、机场语言将不是英语,取而代之是华语。苏兰老师讲这段话的目的,我认为是要唤起广大与会教师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苏兰老师给大家展示的这节课的题目是《从倾听观察到表达》,课文是她自己编写的,题材选自台湾作家几米的作品。课前苏兰老师把这课的相关资料满满的挂了两个多黑板(从中可以看出她的工作强度和敬业精神)。黑板上有宣传几米的作品《微笑的鱼》动画广告,她课前发到学生手里是犹如书签一样的宣传《微笑的鱼》材料。
这节课。我认为值得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时时刻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导入环节是这样的:请同学们看看手中的小卡片和黑板上的哪一个一样?学生指出后,接着问这两者有什么异同?在这一环节中,苏兰老师交给了同学观察的方法,并适时点拨: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同学们的着眼点不同,有的从大小上比较,有的从色彩上比较,有的从内容上比较。着眼点不同,孩子的发展方向就不同,从大小上比较的,这个孩子的空间概念较强,从色彩上比较的,这个孩子的美术天赋就强以些,从内容上比较的,这个孩子的逻辑思维就强一些,这些,作为教师,就应当适时记在心里,列出小档案,在平时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认真观察,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告诉孩子们,以后拿到或看到这样的广告,第一要看广告宣传的主旨是什么,这些内容与你本人有没有关系,然后思考是否从事,在看看什么时间举行,地点是哪,看看你有没有条件从事决定。一个小小的广告,苏兰老师也不忽视,教会了学生怎样观察思考。
二、真正做到了赏识学生
课前,苏老师提到,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有五识,即:知识、赏识、见识、常识、胆识。而大陆老师缺乏的是“赏识”,虽然在各种研讨会中“赏识”提得多,但真正做到的少。赏识不能之局限于单调的语音,教师的身体语言也很重要。在苏老师的整堂课中,她的一个手势,一颦,一笑都浸透着对学生的无限关爱,无限鼓励。给我也印象最深的是在导入环节中,最后苏老师问:“谁还没有得到我的小卡片?”在这里她没有直接问,谁还没有回答问题。这句话从学生心里角度入手,让学生有一种非常轻松的感觉。几名同学纷纷站起后,苏老师问:“想得到吗?那你想想,他们还有哪些异同?你可以从大小,颜色入手。”在此,她做到了,不同程度的学生,问题难度不一样,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成功。
三、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愉快的思考
苏老师的课堂结构非常紧密,节奏很快,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下了很大功夫,无论是倾听,观察,还是表达,孩子们都在愉快的思考,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怎样思考。如在看动画片时,看到飘扬的窗帘,老师提示学生,在影视节目中,这是什么的表现形式?看到模糊的街景和题目联系起来想这应该是什么效果。在本节课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流于形式。
四、对教材的理解有深度和广度
苏兰老师的课,教材是自己编写的,她对教材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在整堂课中,真正体现了语文的熏陶感然作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接触语文教材,构建文化意义的过程,在此,苏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不仅有文字的,语音的,还有影视的,音乐的。这种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建构,对学生经神领域的影响往往是终身的。从苏老师提供教材上,体现了她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
苏老师的课,唤起了我对语文教学的责任感、紧迫感。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很重要,需要学习,提高的方面很多。
首先,语文教师要有较深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再者,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14.听吉春亚老师讲座有感(共) 篇十四
许昌市古槐街小学
慕聪聪
在北京,窦桂梅和吉春亚被称为“小学语文双璧”。在上周末,我有幸看了吉春亚老师的《顺学 巧导 效实》讲座。虽然,这不是一本纸质书刊,但吉老师在线的图文解读,比阅读其著作,领会起来更加形象、真切。
在讲解中,吉春亚老师共谈了三个问题:顺学、巧导、效实。这三个方面内容,是逐渐递进加深,又相互关联的。在我认为,“顺学”强调了一名老师的做人和情商;“巧导”强调了老师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效实”则强调了老师工作的高效和务实。
下面,谈谈我对吉老师整个讲座的感受:
首先,谈谈语文老师。吉春亚老师给我的印象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求真务实的。她的形象和话语,散发着江南女子所特有的婉约之美。我觉得,不同于理科老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应该也给学生留下一个“语文”印象。也就是说,语文老师,本身要散发着“语文味”。记得我上师范时,一名体育老师曾戏言“除了体育,别的学科不敢说,语文我肯定能教”。为什么他能说出此言,是不是很多人都认为,语文课——随便一个文化水平相当的老师都能教。想想看,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该怎么上好自己的语文课呢?如果,语文课真得只是教教字词,读读课文,那么,那位体育老师还真得能教。所以,我要说,语文老师应该有语文内涵,浑身散发着“语文光芒”。而上课时,你的“光芒”能照亮学生,使他们浸淫在浓浓的语文氛围中。这是其它学科老师不具有的也是学不来的。
然后,谈谈学生。吉老师谈的这三个方面,令我思考最多的是“顺学”。“巧导”和“效实”也固然重要,但一个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语文教育,不只是教学成绩的伯仲,还要看这些学生毕业后,他们的精神血液里,流淌着多少对语文老师的回忆和对语文课的眷恋。
15.听《大仓老师》有感 篇十五
一、学生提的问题可以是预设的而不是预定的
在语文教学中, 提倡学生预习。制发的预习案体现出基础知识、课文感知、延伸拓展这样的内容与环节。但在本课教学中提出的问题都是教师预先设置好的。例如:为什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创造性思维需要哪些要素?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些问题来自课本, 答案也需从课文中寻找。学生回答问题也就是照书读。所以, 在本课教学中, 问题是预先设定的, 问题的答案是固定的, 甚至回答问题的同学也是指定的。显然, 问题的预定最终会限制学生思维灵性的发挥。
许多老师由于长期受到专业的限制, 形成了以“语文解构语文”的授课方式, 在这样一节以创新为主题的新课学习中, 未免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本节课既没有授课方式的创新, 也没有学生的奇思妙想, 执行的仍是从课本中来再回到课本中去的教学原则, 教学双方仅仅是从语文的角度完成授课任务。
问题是探究的先导, 它既是探究学习的资源, 也是探究学习的推动力。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因此,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这就是教学的精髓所在。那么, 如何设置问题就成为教学的关键所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跳出语文教学的框框, 既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 实现教材心理化, 贴近学生生活。不仅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还要善于挖掘素材, 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 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 启迪学生智慧, 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 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从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 将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层次。
二、解读文本的途径应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
本课教学以分析问题为主线的思路是对的, 但在分析课文、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时, 却总是无法脱离课本。所有设置问题的答案都是从课文中找出, 用课本原话回答问题, 有老师认为这是基于文本教学, 不至于脱离教材。实际上教学方法是多样的, 照搬文本的做法是单一的。在本课教学中, 这样的做法既没有体现创新思维, 学生也没有真正搞懂创新的含义。
诸如创新思维的要素以及如何培养创造力这样的问题, 不能单单依据文本, 完全可以通过列举事例, 让学生自己学会归纳总结, 同样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正确答案, 这也反映了本课的论题——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
在讲授本课时, 教师不妨穿插学生学过的知识与内容, 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列子》中的《两小儿辩日》。教师让学生谈谈对这两篇诗文的理解, 建构与本课教学内容的关系。同时它又给我们这样的启迪: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这样做既帮助其理解课文, 又能复习旧的知识, 前后呼应, 相互佐证, 从而达到融会贯通。
再如, 人大附中王君老师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 让学生从分析于勒家信中的破绽入手, 逐步还原现实生活中的菲利普一家, 人性教育贯穿始终, 听者耳目一新, 受益匪浅。当然, 这篇文章可以有多种教法与学法, 有多种角度去解构文本, 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另辟蹊径, 如果能做到这点, 教学就富有活力, 就能引发共鸣, 就是成功的课堂。
三、文本中的材料是“西瓜”而不是“芝麻”
文本中有许多引述材料, 但在讲述课文时, 许多教师认为学生自己看过了, 再拿过来讲已经没有意思了, 于是会补充些课外材料以丰富课堂内容。
例如, 在课文开头有一个图形分析案例, 意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结论。但大多数老师在导入新课时都抛弃了这一材料。有老师将其换成赵本山小品中1+1≠2这样脑筋急转弯的话题导入, 即使具有戏剧效果但缺乏说服力。那么, 对于学生已经预习过的材料, 要不要讲, 如何讲?答案是肯定的, 但处理方式必须有创新。
再如, 课文中有两个案例, 许多老师也都是一带而过, 没有引导学生深究。一是讲述约翰·古登贝尔克使用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 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二是讲罗兰·布歇内尔发明游戏机的由来。可否在现场设置简单装置, 简单演示制作出印花, 或让学生发挥想象力, 简单说明其原理?也许这样做的效果会更好, 更能体现文章主题。
这几个材料要不要讲, 教师有疑虑。如果讲的话, 是否会有走题或借题发挥的嫌疑, 是教师最担心的事情, 故而不敢越雷池半步, 这就束缚了教师创新思维的发展;另外, 教师可能会这样想:我自己都搞不懂, 学生就更不懂, 演示或讨论这部分内容超出学生所能理解的范围。其实, 作为教师就应该挖掘教材, 领会这两种器物的原理,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不管学生回答的对与错, 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只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好处的部分, 就应该多讲, 即使教参没有这样的规定。
杜威说过:教师能否够得上艺术家称谓, 就要看他是否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教学促使年轻人或儿童也具有艺术家的态度。所以, 教师还须以追求艺术完美的精神研究文本、研究学生, 不能因为学生懂了就不讲, 更不能因为自己不懂就认为学生也未必懂就不讲。
四、知识是自我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者的活动是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理解解读文本的内容, 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一个新的认知。所以,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 知识都是学生自己建构的, 而不是老师灌输的。
多年来, 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 学校、社会、家长关心的是分数的高低, 因而, 分数便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为提高考试成绩, 教师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方法, 布置大量的作业与练习, 课上讲, 课后补, 学生学习毫无自主性, 但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提高成绩往往是有效的, 因而受到社会、家庭、学校领导的欢迎。但他们从来没有考虑到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感受。在这种背景下, 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 教师的教是单向的, 学生的知识是靠灌输积累的, 而这种学习方式是低效的。怀特海就曾评论说:“一个人可以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 所有关于空气的知识和所有关于地球旋转的知识, 但他却看不到日落的光辉。”同样, 语文教学如果在背课文、分层次、分析句子与段落大意的层面上徘徊的话, 那么, 学生即使能取得高分, 也未必懂得欣赏、学会生活。
五、教学模式应该是灵活的而不是格式化的
目前, 在新课程改革的强力推动下, 全国各地区、各级学校在教学模式上求新求异。本课教学以杜郎口模式 (学生分小组就座, 开展讨论、互助学习) 为蓝本, 教学流程上实施“三案六环节” (三案即教案、学案、巩固案;六环节即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质疑、精讲点拨、迁移应用) 。全新的模式, 格式化的教学流程, 看似紧凑、流畅, 一环紧接一环, 但短短的45分钟被生硬地分割成若干个小模块, 其整体效率并不高, 貌似面面俱到, 实则囫囵吞枣。如在质疑阶段, 学生又把前面分组讨论看似解决的问题又拿出来, 这说明部分学生要么是注意力没有集中, 要么是没有真正搞懂, 这也说明新的课堂与教学模式未必就是万能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但一味照搬照抄他人的做法则欠妥。陶行知先生说过:“夫教育之真理无穷, 能发明之则常新, 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 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要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者就必须敢于打破常规,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用生活解构文本, 创新课堂, 教会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美国〕杜威著, 彭正梅译《民主·经验·教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美国〕多尔著, 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 教育科学出版社。
【听《大仓老师》有感】推荐阅读:
听王健老师讲课有感08-08
听李晓凡老师报告会有感08-21
听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讲座有感11-17
听讲座有感:如何做幸福的小老师07-26
不听老师言吃亏在眼前周记11-02
心声说与老师听800字作文08-26
观看老师好有感11-06
读《爸爸的老师》有感08-11
读《出色的老师》有感11-03
观高金英老师讲座有感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