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卷

2024-09-2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卷(精选16篇)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卷 篇一

【综合实践活动调查问卷】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问卷调查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综合实践活动调查问卷】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问卷调查》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问卷调查

八十三团一中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你好!

欢迎你参与此次综合实践问卷调查活动,本问卷是不写姓名的,并且与你的学习成绩无关。请把你心中答案的序号填在()里,谢谢你的配合呦。

1、你是一个()。

A、男孩子

B、女孩子

2、你是()年级的学生。

A、三

B、四

C、五

D、六

3、你喜欢综合实践课么?()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4、综合实践课上老师布置的任务,你会怎样完成?()

A、认真完成 B、随便应付

C、从不按时完成

5、老师布置的任务如果自己做起来有困难,你会()

A、查找资料,独立完成

B、与同学合作完成

C、请父母帮助完成

6、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作品展示时,范文TOP100我()信心。

A、经常很有

B、有时有

C、很少有

7、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老师布置新任务时,我()感到困难。

A、总是

B、有时

C、很少

8、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老师()表扬我。

A、经常

B、有时

C、很少

9、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如果产生与课本不同的想法,我会()。

A、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

B、有时提出自己的想法

C、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从不提出

10、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任务后,针对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

A、经常思考分析

B、有时思考分析

C、从不思考分析

11、课堂上遇到的有趣的问题,我在课下()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增加我对它的认识。

A、总算

B、有时

C、很少

(转 载于:)

12、在我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我()思考,所学的东西在生

活中有没有应用。

A、总是

B、有时

C、很少

13、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困难的事情,然后自己独自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有,请写出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14、你对咱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什么建议?

以上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调查问卷】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问卷调查》的范文全部内容,讲的是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完成、有时、自己、很少、老师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对网友有用。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卷 篇二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首先,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有利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空间, 让学生能自由、创新地展开学习活动, 是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时代的要求, 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 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培养健全的人格。

其次,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 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通过活动, 把各种知识和技能综合在一起, 培养学习者的综合实践能力, 探究和创新精神, 并促进个性生长。它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映了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首先, 它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教育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而还应当重视身体的、情感的、审美的、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强调体验性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从这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出发, 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关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把他人、社会和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从而发展学生完满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均衡发展。

其次, 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实践性的课程, 让学生走出教室, 融入社会, 融入自然, 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实践开辟了大量空间。它反对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 倡导自主探究和实践, 在自主探究中, 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最后, 它体现出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存在的独特性, 关照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经验, 以开放性的内容框架, 容纳学生多样化的生活经验, 关注学生表现的过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体验性课程, 指导教师更应关注活动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关心学生在情感、价值、意志等方面的体验。就学生的发展而言, 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 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本身, 是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

1.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不同阶段, 针对不同的目的和任务, 教师要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

2. 教师要关注活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核心就是过程的实施。教师的指导要关注过程, 兼顾结果, 引导学生在过程的不同阶段以任务为取向, 展开相应的问题解决活动方式。

3. 教师要改变学生观

教师是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与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探究, 对学生的探究进行积极的引导, 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

4.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

教师必须以启发式的引导性的教学取代知识灌输, 积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 这样才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5. 教师要转变评价观

评价功能在于提供反馈以改进学习, 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注重过程,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展现个性化的存在, 展现多元的思维能力和发展的潜力。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它的推行必将对学校课程带来新的生机和改观, 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 让我们用行动让新课程中的亮点亮起来!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篇三

一、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模式驱动,建构课程操作体系

1. 建模:建构课程实施“443模式”。具体内容:(1)课程实施的“四个步骤”:建构课程体系——编制课程计划——组织课程实施——共建课程资源。(2)课程结构的“四个单元”: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3)课程评价的“三个层面”:地方“三抓”(一抓课程督导,规划课程建设;二抓现场交流会,推动课程实施;三抓指导与评价,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学校“三有”(一有领导小组,二有课程计划,三有评价机制);教师“三要”(一要设计活动主题,二要编写活动方案,三要参与活动过程)。

2. 用模:实施“三个一工程”。具体内容:每学期召开一次全区综合实践活动交流展示现场会,推介一个镇(片)的经验,编印一套《综合实践活动实践丛书》。从2004学年开始,我们坚持每学期召开一次全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流展示现场会,计划用五年时间推动各镇(片)的课程实施与发展。目前我区先后在沙湾镇、市桥城区、化龙镇、石楼镇、石碁镇、大岗镇、北片(原大石镇)召开了“综合实践活动交流展示现场会”,各镇(片)编印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实践丛书。

3. 创模:创建课程开发实施模式。建模是为了用模,用模是为了创模,在应用区“443模式”的基础上,各镇、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创建学校课程与开发实施的新模式;依托区域文化开发课程资源,变有限资源为无限利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二)评价拉动,建构课程评价体系

1. 课程设计评价。通过分片教研活动、实验学校教研活动、专题研究教研活动等,形成课程化体系:主题活动单元化(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单元活动课型化(方法指导课、主题生成课、开题活动课、问题讨论课、研究实验课、专题辩论课、个案分析课、成果设计课、活动汇报课、成果展示课、结题报告课),活动内容系列化(活动领域——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评价)。

2. 课程实施评价。(1)制定评价方案:《番禺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评价表》、《番禺区初中毕业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评价表》。(2)成立评估机构:区教育局成立检查评估领导小组,下设检查评估小组。每个检查评估小组由5人组成,其中教育指导中心领导1人,中学副校长1人,中心组成员(特约教研员)1人,科组长2人。(3)组织评价活动:学校自评——评估组复评——区教育局审核。

(三)典型带动,形成“二八效应”

各教育指导中心要培育区域典型(课改试验学校、素质教育试点学校、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学校要培育学科带头人(省市区骨干教师、特约教研员、中心组成员),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形成“二八效用”(用20%单位或个人的经验去影响80%的单位或个人)。

二、活动课程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围绕“课程目标”,通过“四动”(行政推动、模式驱动、评价拉动、典型带动),建构了“三个体系”(课程管理体系、课程操作体系、课程评价体系),形成了“二八效应”,初步实现了“五个发展”(课程区域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深入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特色发展)。

(一)课程区域均衡发展

通过每学期的“三个一工程”有效地推动了各镇(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各教育指导中心根据区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对本学期承担的“番禺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流展示现场会”从整体规划到具体工作,从工作目标到操作方法,从活动内容到活动形式,从学校行政到全体教师,进行了全面安排和精心策划。“交流展示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经验介绍、课例观摩、成果展示”三个部分,通过活动过程提高了各镇(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形成了一批《番禺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443模式”实践丛书》。如市桥城区的《教育在活动中发展,活动让教育更精彩》,石楼镇的《回归生活世界,体验人生意义》等。

(二)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根据活动课程区域发展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实现我区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均衡发展”,我区提出了深化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发挥评价导向作用,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实施“四大工程”(628工程、示范工程、三个一工程、共建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着力推进“628工程”建设,即通过打造和培育“六支队伍”(名师队伍、特约教研员队伍、学科中心组队伍、小学新秀队伍、学科资源库项目团队、教育科研团队)产生“二八效应”(用20%教师的教学成果去影响80%教师的教学行为),整体提高教师素质;通过素质教育和教育科研“示范工程”的辐射作用,形成“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教育发展态势;通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发展的“三个一工程”,整体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进一步实施“共建工程”,推动互联学校共建活动,扶持薄弱学校,促进区域内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科资源库的共建共享,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

通过开发实施活动课程,教师开始由习惯于用教材来教学的“教书匠”,向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转变,实现了“教案——学案——讲学案”的转变,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变化,“三维课程目标”得到完美的统一: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与学习状态波动性的统一、教材的知识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的统一、知识线与情感线的共振;通过反思提升,建构了“五维”教学行为时空观,即以“互动”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观,以“会学”为主要目标的学习观,以“情感”为主要纽带的师生观,以“反思”为主要手段的教研观,以“发展”为主要导向的评价观。

(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活动课程的主题活动的“单元化”(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单元活动的“课型化”(方法指导课、主题生成课、开题活动课、问题讨论课、研究实验课、专题辩论课、个案分析课、成果设计课、活动汇报课、成果展示课、结题报告课),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卷 篇四

你好!感谢你参与这次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同学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地方资源的学习情况,问卷涉及问答和单项选择。请同学们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并将选项填在括号里。

1、你知道我们莆田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把你所知道的写下来。

——————————————————————————————————

2、你知道莆田的旅游景点有哪些吗?把你所知道的写下来。

——————————————————————————————————

3、你知道莆田的土特产有哪些吗?把你所知道的写下来。

——————————————————————————————————

4、你知道的莆田历史名人有哪些吗?把你所知道的写下来。

——————————————————————————————————

5、你听过莆田的传说、故事、民谣吗?()

A、经常 B、较多C、较少 D、没有

6、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参观走访等活动吗?()

A、经常 B、较多C、较少 D、没有

7、在课堂上学习过本地的自然、历史、文化知识吗?()

A、经常 B、较多C、较少 D、没有

8、你觉得家乡有变化吗?()

A、变化大 B、变化小C、没有变化 D、没有注意

9、你注意过喜庆活动、传统节日中的那些习俗吗?()

A、经常 B、较多C、较少 D、没有

10、你注意过家乡早晨或是傍晚的美丽景色吗?()

A、经常 B、较多C、较少 D、没有

11、你注意过房子上的那些砖雕、木雕、石雕吗?()

A、经常 B、较多C、较少 D、没有

12、把本地的自然、历史、文化知识编成教材,你有兴趣学习吗?()

A、兴趣很大 B、有兴趣 C、一点兴趣D、没兴趣

13、你去景点玩过以后,有没有兴趣写下自己的见闻?()

A、兴趣很大 B、有兴趣 C、一点兴趣D、没兴趣

14、你平时坚持写日记(周记)吗?()

A、经常 B、有时 C、较少 D、没有

15、写日记(周记)时,老师要求你写家乡的风景与事情吗?()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案 篇五

活动一:向英雄致敬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祖国近百年来蒙受了空前的耻辱,中华民族经受了深重的灾难,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2、知道千千万万的人民英雄为了国家的独立解放,为了民族的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对他们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怀有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激发他们对英雄们的热爱与怀念。教具:

幻灯

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

《英雄赞歌》配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通知

队员们做准备

二、表演节目

1、表演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

2、全班齐唱《英雄赞歌》

三、幻灯出示有关英雄纪念碑的图片

1、观察、讨论:“你们明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意思吗?”

2、交流

四、采访计划

1、我想知道英雄的读书经历。

2、我想知道英雄在工作中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五、想一想

1、怎样与英雄取得联系?

2、通过提问能达到采访的目的吗?

3、将自己和英雄作比较后,我最想说的和最想做的分别是什么? 活动二:采访身边的英雄

教学目的:

1、通过采访英雄了解英雄的事迹。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采访身边的英雄

教具:

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选择采访对象

注意:要采访的英雄在我们这个地区吗?

和他联系方便吗?

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确定要采访的英雄是谁?

二、采访计划

征得采访对象同意后,列出一个详细的采访计划。

1、采访目的2、采访地点

3、采访时间

4、记录工具

5、采访内容

要知道:

1、英雄的读书经历

2、英雄在工作中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想一想(幻灯出示)

1、怎样与英雄取得联系?

2、通过提这些问题能达到采访目的吗?

三、归来话英雄

对采访记录进行整理。

活动三:大家心目中的英雄

教学目的:

1、学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目的。

2、学会设计问卷和发放回收问卷。

教学重难点:

设计调查问卷

教具:

幻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确立调查内容

我们想知道的问题有:

1、小学生和初中生心目中的英雄是否一样?

2、初中生和高中生心目中的英雄是否一样?

二、设计问卷

1、我们选择的调查对象是:,共

人。其中,小学生有

人,初中生有

人,男生有

人,女生有

人。

2、根据调查内容,设计问卷。

三、想一想:怎么发放和回收问卷?

问题是否简单清楚?你和同伴能在几分钟内轻松回答这些问题?

四、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1、我们一共回收了

份问卷。

2、我们根据问卷回答情况制作了“英雄人物榜”。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篇六

论文题目:“四策略”催绽实践之花

作者姓名: 林 秀 碧

作者单位:南安市霞溪小学

邮政编码:362305

联系电话:***

作者简介:

林秀碧,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泉州市骨干教师,教研组长,从教15年。本人主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近水暖》视频说课获得全国一等奖,及其录像课获得福建省二等奖、泉州市一等奖,《不要变味的社会综合实践》论文获得南安市一等奖,泉州市三等奖。《与水暖同行》论文获得全国三等奖,《课堂环节三改》论文CN汇编,《在交流中发展 于探究中创新》和《〈走近水暖〉活动设计》均获得泉州市一等奖并编入《实践者的探索》一书。获市奖论文还有《趣说“茶”》和《探访洪承畴故居》等。“四策略”催绽实践之花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综合实践十分重视,它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我在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给于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策略一

巧抓机遇

确定主题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尝试提出和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起点,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欲望。《美丽的树叶》这一活动主题就是在偶然之中产生的,某星期一下午的活动课上,室外忽刮大风,树上叶子飘飘洒洒,一地金黄,煞是壮观!活动中学生一片惊异与赞美。洪X汗同学不由捡起其中一片,仔细端详,口中念念有词。

“树儿美吗?叶子漂亮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它们哪儿美?” “它的外形很美。”

“落下前它给我们带来了生机,绿化了大地。”“落下又是一大片金黄。” “据书上说叶子还经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我们所需的氧气,给人类带来了好处。”……

普普通通的一片树叶却引发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这就形就了“美丽的树叶”这一实践活动。

策略二

善换形式

保持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点,要想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保持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的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掉。引导学生变换形式,满足好奇心,是实施活动课程的重要措施,但要合理地安排,才不会过于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例如《美丽的英都——我的家》以学生的兴趣、意愿、特长来选择活动项目。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在对家乡经济来源(生产水暖)、杰出人物(洪承畴)、公共设施、环境污染进行自主探知中,方式可谓多种多样,查阅资料、仔细观察、实地调查、人物采访等,多途径获取了第一手信息,亲身体验家乡的建设成就、人文氛围,感受各不相同,有的发现家乡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而欢欣,有的倍受人物鼓舞而自豪,有的则因为环境被破坏而伤感……。虽然活动量大,但他个个依然犹如生龙活虎,充满笑靥,不知疲倦的。如果没有亲历实践,没有常换常新的多种获知的方式,哪有这般真实的体验?这种随着探究特点而导出的各种活动意境,使学生兴趣盎然,身心愉悦。

策略三

个性选择

独立探究

记得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应该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构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老师在活动中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给他们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机会。在《走近水暖》活动里,我给足了学生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主平台。学生在课前打扫除中,发现有一个水龙头漏水,想要动手把它修好,从而自主选择了这一活动主题,深入实践探究设计,他们个性活泼好动,思维灵活,他们不满意水龙头现有的形态,希望水龙头是活的,希望水龙头有各种形状,有活力的他们画出了各式各样的水龙头:有兔子形的,有老虎形的,有小狗形的,有公鸡形的……正是这种“自由自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器官参与活动,充分展示和促进学生个性特长。

由此表明,只要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能力与活动融为一,让学生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那么他们健康的人格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策略四

多元评价

自主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多元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对于培养学生原有认知意识和能力,有着胜过老师主宰评价的巨大作用。它可以将学生中“隐性评价”变为“显性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发展了学生的主体素质。因此,我们在活动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自主评价的机会,除口头评价以外,还可以进行书面评价,填写评价表格,完成自我成长记录等。学生评价如果不全面,老师再加以引导补充。尤其要潜心引导学生对自己探究的内容、过程进行深层次思考。例如开展《走近水暖》这一活动中,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创新,我注意引导学生大胆想像设计新型的水龙头。重视活动过程的评价,学生说出自己的比较好的认识,老师适时的表扬:“洪X华的想法有独道之处。”此时的学生心里肯定是美滋滋的;“李X琛,你设计的水龙头真漂亮!”同学之间的评价会使他更有干劲。”除了口头的,还有书面的,我事先做了一个表贴在墙上,对于个人和小组,依据表现给予相应的红星,获得红星越多的就是做得越棒的。眼自己的成绩,学生怎能不想多拥有几颗红星呢?

不能整天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教育家杜威说过:“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让我们每位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老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课堂,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学习与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与提高,让综合实践活动的灿烂之花处处绽放,丰硕之果时时收获。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研究述评 篇七

一、研究现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相关研究,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作用。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作用, 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是保证其实施过程正常运行的基础;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发展与提高;有利于发挥教师个体和集体的能量。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研究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研究者有的从宏观、有的分不同层面、有的结合具体学校等不同角度,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课程内容配置不合理;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缺乏课程开发能力;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监控。

有研究者通过对当地一所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提出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严重弊因, 如农村地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 资源匮乏、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难以满足众多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多样化需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安全问题的过分当心和忧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乏味、形式单一而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育效果有限;没有建立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质量评价导向存在偏差;农村中学普遍教育经费及师资不足, 缺少专职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缺乏有效指导;学校、家长与社会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

有研究者从学校层面上分析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如师资队伍不理想, 影响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课程管理不到位, 阻碍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展;评价指标不明确, 偏离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向。

有研究者从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实施管理两个层面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课时管理的生硬;管理评价的迷茫;师资培训的乏力;学校实施管理存在的问题:课时管理安排的刚性;教师管理的涣散;管理机制的不足;评价取向的偏差;安全管理的隐忧。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的角度各有相同, 有的从宏观层面, 有的区分不同层次, 所提的问题也比较零散, 问题之间缺乏逻辑关联, 有些甚至不属于管理的范畴, 如家长和社会的观念等。笔者认为, 相较而言, 从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实施管理两个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方法比较合理。可以将其梳理为:在教育行政管理层面上, 存在着课时管理、学校评价以及师资方面等问题;在学校层面, 存在着内容设置、师资配备、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安全教育等问题。

3. 因应的对策。

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因应对策。

从宏观层面, 有研究者提出:建立有效的课程实施评价机制;建设丰富的课程案例资源库;实施灵活的课程管理常规。

有研究者认为:转变教育观念,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学校办学行为;加强课程管理, 按新课程要求落实学校课程计划;以校为本开发课程内容, 以融合的方式处理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优化师资配置, 以专兼职相结合的形式组建教师指导小组;重视评价功能, 从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角度完善评价制度。

有研究者主张:建立学校管理组织与制度;加强实验教师的配备和培训;科学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加强对外宣传与联系。

有研究者从实现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提出了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措施, 认为:加强统筹协调, 层级管理有序;注重自主探究, 开展课题研究;关注目标生成, 丰富课题内容;组织交流展示, 进行多元评价;重视教师参与, 注重过程管理;重视教师参与, 注重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 注重成果转化。

有研究者提出, 应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系统, 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管理。学校要率先完成课程计划和方案的设计;设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 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或保障措施, 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管理。明确对指导老师的基本能力要求;指导老师的来源与构成;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管理。

有研究者结合农村中学实际, 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建议, 建议回归生活, 整合社会资源,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议制定相应的学生安全保障制度;建议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建议制定系统的、有指导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和评价指标;建议建章立制, 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笔者认为, 在因应的对策方面, 虽然研究者的角度各有不同, 但都提到了要加强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建设等内容。相较而言, “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系统”的观点更为全面。

4. 管理策略与模式的构建。

除了因应的对策外, 一些研究者还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从构建科学的管理策略和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有研究者提出, 应建立和完善管理规范, 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能够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和科学化。可以建立“环环相扣”的管理网络, 包括课程领导小组、课程实施小组和课程研究小组;“逐年推进”的教学目标定位;“课内外结合”的课时管理;“人人参与”的教师网络;“全面配套”的资源保障, 包括后勤保障、社会支持、学生资料存档等;“周到有效”的安全管理;“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 包括奖励制度、教研制度、工作量计算等。

有研究者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征出发, 提出了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模式, 即以校为本, 建立基地, 制订和完善课程实施方案;组建管理组织网络, 全员参与;以评促管, 促进课程的常态化开设。

有研究者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策略, 认为可以进行“分层管理”, 即“一个中心、五个层级”, 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为中心, 以及校长室、教导处、指导老师、学生活动小组五个层级;多元管理策略, 包括管理主体的多元、管理内容的多元、管理方式的多元;激励管理策略, 重视需要激励、强化目标激励、树立榜样激励;自主管理策略。

有研究者提出应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管理, 即多元开发, 变课程资源有限为无限。包括主题轮换、角度多元、资源共享;合理规划, 化课程管理无序为有序。包括规范管理, 实现课程的计划性;自主创新, 凸现课程的特色;立足本土, 注重课程的校本性;依托学科, 实现综合实践与学科的整合。

课程管理模式与策略的探讨,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从“问题——对策”的单一角度引向了更深层面的机制研究, 研究中所提出的“实现分层管理”、“构建管理的网络”等的观点, 对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质量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相关研究解决了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 尤其在加强制度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整体规划、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形成了基本共识, 为课程的推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由于研究者对于课程管理相关理论的学习认识不足, 加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尚处在不断探索与完善中, 因此, 相关研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现象。

1. 宏观论述多、微观研究少。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 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问题与对策”方面, 所提出的问题与策略也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上, 如管理制度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评价制度的完善等。真正能够结合具体的学校或案例进行微观分析和研究的则较少, 在笔者所搜索到的相关论文中, 仅有个别作者能分别从“课题的管理”以及“农村中学”个案的角度对课程管理问题进行具体化的研究。

2. 经验总结多、理论分析少。

从研究的成果中可以看出, 一些研究明显带有经验的色彩。研究者多从一些表象或事例出发推断出自己的结论, 缺乏学理依据, 一些提法明显过于随意, 科学性不足, 而真正能从课程理论的高度或运用管理学原理加以分析和探讨的极少。事实上, 在上述领域中仍存在诸多尚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如:从课程或管理学的角度上看,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应如何界定?包含哪些内容或层次?如何将管理学原理加以运用?如何实现目标管理、组织管理等。如果不能在理论上予以思考, 那么, 相关研究就有可能一直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上而缺乏科学性和研究价值。从另一个角度上看, 相关研究论文能够发表在CSSCI收录的教育类核心刊物的较少,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研究的整体质量水平尚待提高的现状。

3. 重复研究多、突破创新少。

从研究的内容和成果上看, 重复性研究的现象比较严重, 笔者做了粗略统计, 在现有的成果中,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几乎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 而所提的问题与策略, 基本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开发和评价体系构建等几个方面, 虽然角度有所不同, 但并无实质上的差异, 真正有创见和有新意的观点不多。因此, 在今后的研究中, 应鼓励研究者在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 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 寻找新的研究视角, 同时, 要深入一线, 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解决问题。唯有如此, 才能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相关研究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7.

[2]戴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初探[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3, (3) .

[3]殷雅竹.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课程, 2005, (2) .

[4]邱伯聪, 黄见良等.审视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弊因[J].新课程研究, 2009, (9) .

[5]乐素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实施层面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1) .

[6]陈世滨, 陈进兴.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管理上的误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4) .

[7]刘玉梅, 孙国.试谈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管理[J].当代教育科学, 2003, (20) .

[8]陈伯良, 张如春.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导刊, 2005, (12) .

[9]杨向群, 单和好, 陈妙娟.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课程管理机制研究[J].网络科技时代, 2006, (1) .

[10]殷世东, 孙华.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模式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6) .

[11]黄利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策略初探[J].教育管理, 2004, (5) .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卷 篇八

关键词:实践活动;课程;哲学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1.从两个活动说开去

活动1:一位教师在课上展现了学生研究小组对“秦淮小吃”的研究成果PPT,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南京秦淮小吃的历史起源、特色小吃、评价等多媒体信息,可谓制作精美,夺人眼球。

活动2:“走进明城墙”研究活动成果展示课上,研究小组展示了一块破损的明城墙砖,并围绕这块“来之不易”的城砖,成员分别介绍了这一城砖所处的环境、本身的质地与重量、与普通墙砖的区别、城砖上的文字信息及其意义等研究发现,并没有丰富多彩的课件。

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研究成果展示方式?如何评价学生两次的研究行为?

2.课程的核心与特质

很少有人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什么提出要在3~9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其实,产生问题的原点就在当下。

(1)前不久,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对中国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常常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基础打得比较扎实,只不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其他国家的学生弱一点,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在10多年前,我招收的中国学生都非常优秀,但是现在的中国学生在哈佛的表现并不那么出色,遇到问题根本无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甚至不能继续读下去。”

(2)现在如果输入关键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进行百度搜索,可以获取的新闻总量约为1520000多篇。

(3)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100倍,而且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其基本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社会所必需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可以比较集中地概括为运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而要培养这些能力,传统的以知识存储为目的的教育就显得难以胜任了。

当我们把学生需要的这种关键能力映射到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中去,那么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也就越发明显,简言之四个字:学会研究。

在“学会研究”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课程也就具备了这样两种特质: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其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3.回眸审度活动价值

再将目光回转到上述的两个活动,我们可以鲜明地发现活动1的研究活动并不成功。因为这是一种缺少实践行为的研究,是一种建立在收集资料基础上缺少深入分析与研究的一种伪成果,而活动2的研究小组的全体组员基于这一“物体”,结合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进行多角度的发散思考与探究,获得了第一手的丰富资料,并有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可能这些成果并不那么“醒目”,但动人心魄,这是真研究。

二、课程领域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态是什么

1.现状

由于目前教育界整体对于课程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了课程的实施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笔者所见为例:概念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普乐课堂、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翻转课堂、头脑风暴、各种各样的校本课程等都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形态。

2.厘清

(1)综合实践活动隶属活动课程,既不是学科课程,也不是综合课程。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2)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

(3)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不等同于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活动。

反观其他学科课程、综合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中设计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数学则注重引导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科学课程更注重通过观察、测量、实验、探究等“做中学”实践方式学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同样十分强调观察、考察、探究、辩论会、社会宣传等学习方式。但是,这些都是不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类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与其相应的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面向学生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体系。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局限。

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学科类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与属于课堂教学任务以外的课外活动也互不隶属。

3.形态

由于人类研究活动具有可持续性、可生发性的特点,因此,课程领域内的研究性学习不是一种“点”状的教学模式,它必然是在具体主题的统领下构成一个主题课链:

三、课程能够在哪些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契机

1.给学生一片关注的天空

引领他们关注自我、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从2010年起,笔者所在学校每年的寒暑假都要全校分低、中、高年段布置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展开主题研究:2010年寒假“探讨春节习俗”,同年暑假“我眼中的家乡”;2011年寒假“十二生肖文化内涵”,同年暑假“倡导‘低碳生活,打造‘绿色青奥”;2012年寒假“提倡‘科学饮食,促进‘健康成长”,同年暑假“推广垃圾分类,迎接青奥盛会”;2013年寒假“拒绝垃圾食品,关注健康人生”,同年暑假“红领巾寻访美丽江苏”;2014年寒假“认识雾霾天气,提高自护能力”……

2.给学生一个交往的场景

引领学生超越自我,应对各种人际互动,在交往中学会交往。

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研究的契机,笔者亲自带领学生去实地探访,让学生亲历采访与调查的实践过程,为主题研究提供最准确的资料。

在“庄稼的生长”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下农田、访农户,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中探索庄稼生长的奥秘。

在“飞机的秘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但积极搜索资料,合作研究,还来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展览馆,在讲解员精心的介绍中,探索飞机的秘密。

在“植物王国寻秘”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发现,了解植物王国的奥秘。这三张照片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中山植物园,实地考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在“中国传统美食”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悉心学习厨艺,亲自买菜、择菜、洗菜、烧菜,发现了美食制作的秘密,还举行了班级美食汇,邀请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

3.给学生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

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个性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一次“垃圾分类”活动经验总结会上,学生深情回顾了研究过程中知识学习、采访指导、调查设计、信息反馈、归纳统计、展示汇报的全过程,畅谈自己的经历或体会:有的说,借助实地采访,自己掌握了采访的一般方法;有的说,通过调查统计,自己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交流;有的说,基于归纳统计,自己巩固了数学课上所学的知识;有的说,运用小组合作,自己在同伴面前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还有的说,通过家长的帮助,自己体验了不同于学校的社会生活……

四、当下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主题资源包(库)使用的硬伤

(1)缺乏系统。资源包通常是将一些主题整理后编辑在一起,其中主题内涵与外延大小不一,各年级内容重叠,甚至活动方式、方法、流程重复严重,无视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水平、认知需要。

(2)可操作性不强。有的主题内容过于简单,但仍然安排数个课时,怎么教让人摸不着头脑。

(3)缺少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十几个主题,哪个上,哪个不上,仅仅凭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择行不行?然而,学生的兴趣能够始终保持稳定吗?

2.课型的高度重复与流程化

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很少去思考是不是各种活动都适合这些课型、是不是各个年级都适合这些课型、简单呆板的课型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具体情境。

3.方法指导的“度”难以把握

科学方法都有相应规范严格的体系和操作流程,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难以把握。

4.学生研究活动的质量难以评价

当合作团队完成了合作研究后,教师评价的依据是研究的过程还是研究的成果?评价的标准又是什么?

简言之,目前“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如何检测学生的研究质量”已经成了课程进一步推进的关键,所以“能力目标(序列)的构建”和“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成了课程开展的当务之急。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和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固能写之;出乎其外,固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深入研究课程活动特质,找寻其高效开展之道,就是“入乎其内”;站在课程论的价值高度,审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不断实践与研究中发掘、反思问题,尤其是关于核心价值的问题,就是“出乎其外”。在“出”与“入”之间,去寻找最佳的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之路走得更快、更稳!

参考文献:

施建东.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7(12).

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 篇九

安定区清溪小学

2008—2009第二学期

本学期我校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进行校本开发,努力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在实施综合活动课程中,能做到课题的选择从本地资源入手,从培养学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全盘考虑,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教师培训,抓实校本教研。

1、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期初开好工作计划会,确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思路,布置具体内容。

2、利用周三业务学习、周四教研活动,开展相关理论学习活动、综合实践研讨课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交流活动、综合实践集体备课活动等。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素质能力得到大大提高,较好地提高了活动实效。

3、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综合实践研讨学习活动。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水平。

二、发挥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1、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本地资源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将班级活动与学校活动紧密结合,制定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田间地头,描绘家乡发展蓝图”的总体方案,并引导各班积极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2、根据本土特色,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完成了以 “走进田间地头,描绘家乡发展蓝图”为重要内容的三——六年级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步完成了样稿。

三、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好各类评比活动。

1、开展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六年级各班将在活动中的成果以展板地形式进行展示交流,提高活动实效。

2、在三——六年级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性资料评比活动,进一步加强的活动的过程性管理,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了活动的有效开展。

3、在四—五年级中开展学生研究性小论文评比活动,如何建设家乡,丰富了学生的研究性成果,提高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4、在四—五年级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成果手抄报评比活动,丰富了评价方式,积极合理地落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责任人和活动时间的安排,努力探索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机制,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四、以理念为引领,提升活动品质。

1、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在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中,能处处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进行分类分层培养。为此,我们利用校内外包括师资在内的各种资源,开展了多种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和关心点,参加适合的项目。

3、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注重师生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的深浅、经历的状态。一再要求教师,认真搞好每次活动,不搞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以学生的真实体验、具体收获为目标,多角度,多层面的合理、客观地评价去学生。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以能否指导激励学生以浓厚、持久的兴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标准。

五、运用多种渠道,推广活动成果。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课上设计多个专题,将教师的优秀活动方案、学生的研究性成果小论文、活动过程图片等很多内容及时整理归类,供大家学习、交流,探讨。

2、组织教师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过程资料评比活动,使各班的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很好地展示出来,为教师和学生今后开展好各项活动,引好路。

3、组织教师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评比活动,使教师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得到肯定及推广、应用。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篇十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各级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积极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时间安排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或者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手中的教科书,并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生活语文实践的教学活动,结合英语学科开展英语表演等活动,结合数学学科开展生活中的数学调查研究,结合科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信息技术课开展如何收集资料的研究。各种研究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带有学科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1)赏识活动: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2)学会关心: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通过设计系列化的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体系。3)主题教育:通过每月一个主题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九月份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十月份是我为家乡喝彩,十一月份是争做规范生,十二月份是争做守法小公民。4)体验教育: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参加社区活动,我的第一桶金,实践小能手的评比等等。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结合学校的常规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秋游)进行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邀请县内各界人士前来学校讲座,如缅怀先烈,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消防教育等。

五、第一学期月份安排

九月份:

1、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2、传统节日:教师节、中秋节

十月份:

1、学会关心活动

2、传统节日:国庆节、重阳节

十一月份: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开展综合性学习

十二月份:

1、争做合法小公民

2、各班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整理(各类案例,论文及学生活动体验文章)

1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美学意义 篇十一

内容之美

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围绕“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3个维度进行设计和组织。从这3个维度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落英缤纷、芳草鲜美”。

从自然的角度讲,自然本身具有多重美学特征 都知道:大山、大地具有壮美的特性;小花小草具有柔美的特性;瓜果蔬菜具有甜美的特性。大自然里面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不断风化的岩石土壤等美不胜收。学生经常参加的农业实践活动,农业的美学价值也有目共睹:产品的美,如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瓜果;劳作的美,如劳动时优美的动作等;田园景观的美,如成块的绿色梯田,大块的金黄稻田等。

从社会的角度讲 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地域面貌和风俗人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拥有数量庞大、价值不可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所以具有特别的美学价值。学生通过感知各种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学习传统地方戏曲、民间工艺制作、传统节日仪式,来感受其中的美学特征,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如学生学习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更要接受“高山流水”传统雅文化的熏陶。通过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活动的学生还可以学习传统美德、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尊孝崇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走进社区,为孤寡老人、孤残儿童服务,继承这种传统美德,接受熏陶。再如,让学生在学习民间艺人传统手艺的过程中传承民间艺人那种开拓、创业、勤劳、节俭的精神。

从学生认识自我的角度讲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情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家庭礼仪、校园礼仪、社交礼仪、服饰搭配等课程,可以让学生美化自己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学习花艺、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在进行美文诗歌欣赏、名画文物鉴赏的过程中可以感悟、体验自身生命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个性品质。

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表现形式讲 它具有:“悦耳悦目”的形式美,如大山、大地的壮美,田园景观的优美;“悦心悦意”的形象美,如工人、农民劳动时优美的动作;“悦神悦志”的意蕴美,如各地的风俗人情,百姓日常生活。

过程之美

美是实践的产物,审美活动的一切产生于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取向和经验取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比其它任何形式的课程都注重过程的美学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反映了一种“实践美学”或“过程美学”。比如,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得以突破时,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美的体验。再比如活动过程中同学之间争论时激发的思想火花、上台交流时优美的姿势和动听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对塑造少年儿童“自信型”的人格也有着重大的意义。自我认识,激发自信,关注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是综合实践课程关注的焦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本领,在“玩”中体验成长,因此,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很有帮助的。如学校利用劳动课开展了实践活动——“厨艺大比拼”“水果拼盘大赛”……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挖掘了自身存在的潜力,为这一意外的发现,他们会感到由衷的高兴,“我能行”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了。当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欣赏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那么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成果之美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美不用多说,因为人的一切劳动成果都是美好的。从形式上来说,学生的作品,如漂亮的手抄报,画的各种图案,各种漂亮的手工制作等。从内容上来说,学生的考察报告凝聚着全体师生的智慧和汗水,也具有审美价值。如开展“家乡美”系列活动,以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把生活中劳动人民淳朴的民风、民俗、自然风景、建筑艺术等用自己特有的记录方式表现出来,并在展示中形成精神的共享。再如,让学生学习民间手艺布老虎,完成的作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虎生机勃勃、质朴可爱的神态特点,体会其造型的美。

1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卷 篇十二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及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主要内容是: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了解并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计算机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训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中一个重要课题。所谓“整合”,是指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把学科教学整合到信息技术中,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支持学科教学、服务于学科教学。因此,我们必须考虑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才能实现整合。

(一)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的涵义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四个模块: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即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当今最先进的技术,理当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信息技术教育是连接其它三个模块的“桥梁”,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砝码。

(三)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的主要特征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是发挥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使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同步发展的学习方式。

1. 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跨时空、超链接的学习。

2. 自主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自主性,主要是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协作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协作性,使学生迫切需要小组讨论、交流和协商,进行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和情感交流。学生要充分发挥小组、班级、身边的人群,以及互联网后面的人网的力量,从而得到团队成员的帮助和启发,进行问题的研究和任务实践,共同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四、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实施策略

要很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教师就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教师还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和创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一)强化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前提。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不仅要对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二)改变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都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与学生这个社会个体的自主性、社会性有着共同的培养目标,都肩负着培养21世纪人才的伟大重任。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在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知识的权威者、过程的设计者、流程的控制者、结果的评定者的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树立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意识,发展个性特长。

13.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篇十三

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垃圾问题等,都因地不同,城乡中学在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探究方面,具体选题就有明显的差异。

2.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等。因而,不同地方的学校可结合地方差异及其社会因素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3.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如宣传、服务、文体等方面的活动等。

4.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我国拥有漫长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多民族、多种民族文化是我国宝贵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使学生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5.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学校可就地方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化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6.城镇初中应开设劳动场所,建立劳动教室、劳动基地、劳动工厂等,还可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和相应的条件,建立稳定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

1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培)小结 篇十四

我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通过学习是我加深了我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也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实施这门课程的难度。使我从中受益匪浅、感受颇深。这次学习,让我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就把自己的收获总结如下,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用实际行动做出自己的努力。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前提是要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随着新课改实施的逐步深入,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很多丰硕的成果。然而,却大都是语数外耀眼的光环,综合实践活动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以为综合实践活动只不过是一个可上可不上的副科,又不考试,不用特别重视。对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知之甚少,拿到这门课甚至不知道该怎样来上,更不能做到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落后单一。听了专家的讲座,从理论视角切入,结合具体课例,深入浅出地解读纲要的内容,拨开了我心头的迷雾,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理念,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及必要性。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综合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综合实践活动源于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以现实主题为核心,注重学生的直接体验和真切感受,综合地利用各学科的知识,用综合的办法,通过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和方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用心体会,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中提出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使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在学生的生活中来,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实,学生就越能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和完善评价制度

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发挥着极大的导向和激励功能,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再是外在于教学与学习的环节,而是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是同时发生与发展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样的活动方式以及成果表达方式,采用档案袋评价、展示性评价、研讨式评价等多元的评价方式。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包括来自家长、学生自己以及指导老师等多方面的信息。

四、综合实践活动必将给力社会

1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卷 篇十五

任何一个整体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立状态的整体性, 包括研究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要素的整合。其实施整合的方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核心拖入式

综合实践活动指定内容的整合, 可以其中任意一要素为核心, 拖带其他三个要素达到融合。例如, 某校六年级某班组织开展“金华火腿之谜”考察活动, 教师先让同学们通过互联网查询有关金华火腿的信息, 其中包括历史渊源、传统工艺、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事件等许多信息。接着, 让班长搜集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 问题很多, 最后精简保留了以下几个:

1. 金华火腿超级美味, 它有什么生产秘诀或者保密配方吗?

2. 金华火腿的品种有哪些?品味上各自有什么特点?

3. 金华火腿生产和食用中的卫生知识。

老师决定先将这些问题让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思考, 再带领同学们去生产现场实地考查主要的生产流程。到厂后, 同学们下到车间, 亲手尝试了“上盐”这道工序的操作。在技术质量控制中心, 同学们除了向技术员提出了上述问题外, 有人还提出了新的问题:

1.金华火腿可以制作成简易包装, 方便我们随时食用用的零食吗?

2.既要保证鲜美的特色风味又要保持较长的存储期, 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使用防腐剂吗?

这样, 我们把研究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要素, 都有机地整合到整个活动过程中。

二、线索引入式

综合实践活动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条线索全面展开。为此, 师生开发设计的活动就应该设计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自我问题三个方面。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 线索引入式正是从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 (自然、社会、自我) 切入, 充分挖掘活动中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

人与自然: (1) 在“东白山”“修竹茂林, 高森映蔽”的纯净自然中感受人对自然的依恋情怀。 (2) 在“金华外滩”渔火点点的江景之下, 体会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相融。

人与社会: (1) 社区观访, 从社会生活的一个局部看社会生活的面貌。关注点:社会公德、社会服务。 (2) 用另一种眼光逛超市。关注点:我一生离不开哪些行业。

人与自我:研究小课题——— (1) 我在我家中。 (2) 我是谁?我的自我意识。 (3) 将来的我。

三、活动融入式

活动融入式的整合法追求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在活动过程中以多种多样的活动理念去设计活动方式, 尽可能多采取考察调查活动、观察活动、模拟体验、实验活动等。正如卢梭所说:“我们应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去学习。”通过多样化的活动, 才能达到要素之间的优化整合。

例如, 关于虾的兴趣探究活动。

一次偶然聚餐中吃到虾, 同学之间发生争论:虾有血液吗?到校后问老师, 老师趁机组织了综合实践探究活动———虾有血液吗?

1. 解剖实验:

结论———虾有红色的血液。

2. 查询探究:

虾的血液循环。阅读“对虾的血液循环”资料 (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专家在显微镜下的观察实验) 。

3. 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了解“人的血液循环”方面的知识。

四、信息切入式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信息时代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人其中。这是因为:第一,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内容, 要做到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第二,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 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这样, 以计算机及远程教育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实现有机整合, 为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运用能力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例如, 创建六 (2) 班QQ群。

1. 请班上已经在使用QQ的同学为主讲, 举办第一次“专家”讲座。

———QQ能帮助我们做些什么?为什么我用上QQ就离不开它了?

———怎样申请QQ号?怎样设置密码?用QQ要花钱吗?

———怎样和小伙伴聊天?怎样相互传送文字和音频视频信息?

———怎样创建自己的QQ空间?

…………

2. 当全班同学都有了自己的QQ并且聊天十分热烈的时候举办第二次讲座。

———QQ群的作用, 怎样建立QQ群?

…………

3. 班主任、所有科任教师都加入QQ群。

从此, 全班同学和班主任及所有科任老师都建立了“网络热线”, “网络热线”很快成为沟通师生关系、学科学习个别辅导、班级活动组织、同学之间学习互动和生活情趣交流的平台。

1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卷 篇十六

一、课程内容的整合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它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和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经验和技能,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能力和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提高和发展。

将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进行有机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科学和社会,从而更清楚地了解科学知识。甚至可服务社会,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例如四年级科学《天气》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先让学生了解人们通常从运量、降水量、风和气温这四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再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并像气象学家那样观察、记录、分析各种天气现象。通过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学生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天气,并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以及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还汇报自己的发现和收获。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充分了解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及人为活动对天气的影响,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融合,形成了科学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完美的整合。

二、学习方式的整合

在科学课程中,提倡的是探究性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显然,让学生亲历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学会探究问题的策略,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科学课一般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整个探究活动中还渗透着观察法、实验法和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并伴随着参观、调查、访问、宣传等一些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它各类课程的根本特点,没有学生的实践,就等于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倡导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的理念。在内容组织或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一个主题尽可能采取考察调查活动、观察活动、设计活动、实验活动,从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达到各领域之间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活动方式有:实地考察、实验观察、参观考察、主题活动、收集资料、制定考察表、设计开题报告、分工合作、调查访问、采访、递交调查表、写反思、写总结、写信、写倡议书、设计制作、表现创作、辩论、答疑、宣传等。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依据其活动主题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

显而易见,科学课程不仅为综合实践课程提供了更多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为科学课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将科学课中的研究方法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上五年级《光》这一单元,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知道了光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光和热的关系,再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制作、评价、改进学生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由于太阳能热水器涉及到很多科学原理,所以首先要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观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和原理,接着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最后通过展示、实践、评价、交流来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让学生树立了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概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成长。

三、教学方式的整合

在科学课程中,主要提倡学生应在探究中学习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科学探究过程分六步进行教学:

(一)提出问题。在提出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时,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各小组自主选择不同的问题,分别研究;二是由全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相同的

问题,共同探究。

(二)猜想假设。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从其形成来看,可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猜想环节,二是假设环节。

(三)制定方案。本步一般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是确定探究的问题;第二是选择探究的材料和用具;第三是拟定实施的方法或步骤。

(四)实施探究。根据制定的方案进行实施探究,可分为四步:一是数据及信息的收集;搜集信息包括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二是数据的整理,对以上信息进行整理;三是与假设的对比;四是得出结论。

(五)展示交流与评价。此过程可分二步进行:第一是组内展示与交流评价;第二是全班交流评价。

(六)拓展创新。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结合研究的主题,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发明、创造活动,关注与本课研究主题相关的社会问题等,有机地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进行密切融合。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而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分“四段五步”进行的组织教学。“四段”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研究的四个阶段:课题确定阶段、行动指导阶段、汇报交流阶段、总结反思阶段;每个阶段的指导又分为“五个步骤”,统称为“四段五步”教学方式。

(一)课题确定阶段:创设情境——指导选题——确立小组——论证方案——总结评价。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 指导学生选题;2. 确立活动小组;3. 制订活动方案。

(二)行动指导阶段:方案预设——合作探究——问题反思——矫正指引——研究实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落实方案,帮助学生克服研究中的困难,引导学生在研究中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向。

(三) 汇报交流阶段:汇报交流——小组介绍——成果展示——互动评价——总结延伸。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 帮助学生整理研究成果并拟定介绍提纲;2. 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成果展示形式;3. 组织学生现场展示、交流研究成果;4. 引导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问题性评价。

(四)总结反思阶段:畅谈感受——活动总结——疏导反思——汇报交流——经验生成。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 引导学生对小课题研究进行评价;2. 帮助学生进行经验总结式反思;3. 生成新的课题并制订方案。

可见科学课的教学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式具有相似性,在教学过程中,将两门课的教学方式有机地整合,相互补充,让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有意义的事情,从而更加爱学、乐学。

例如在六年级科学课《水的调查与研究》一课中,要让学生调查社区的居民、学校、公共场所用水情况,并去大自然中了解水污染的情况。先让学生从调查家庭用水情况和进行浪费水的现象开始,再深入社区、街道、单位、居民家中、公共场所进行宣传节约用水。同时结合广州河涌治理的方案及效果,让学生进行河涌的水质检测实验,调查河涌周边的规划、绿化、设施配套等,并提出河涌污染的防治与整顿的意见以及进行防止水污染的宣传活动。在指导学生调查、科学探究、实践、汇报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准备充分,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增加了他们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上一篇:写给你,渐行渐远的青春散文下一篇:【医疗行业】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