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发展中的问题(精选6篇)
1.中国宗教发展中的问题 篇一
高校宗教问题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民族与宗教 NO.2, 2009 GEN ERAL.NO.585 6
民族与宗教 NO.2, 2009 GEN ERAL.NO.58
收稿日期: 2008211210
课题组成员:张爱淑,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来成,中国矿业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王晓燕,徐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郭大良,徐州市委统战部研究室主任;李晓冬,中国矿业大学党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
徐州市委统战部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统战部 联合课题组
摘 要: 2007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宗教事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的意见》([ 2007 ]16号文件),就做好高校的宗教工作做出部署。恰逢其时,徐州市委统战部、中国矿业大学党委统战部联合申报了《高校宗教问题研究》的课题。当前,宗教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到大学校园,致使部分学生盲目信仰,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因此,研究高校的宗教问题,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关键词:高校;宗教;中国矿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D6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223163(2009)0220052205
宗教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问题,又是个政策性很强、涉及范围很广的问题。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宗教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影响日益突出。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活跃,各种宗教以不同的方式对大学校园产生影响。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实施西化、分化,不断加大对高校校园的渗透。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从了解和把握现实情况入手,在中国矿业大学通过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通过《高校宗教情况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摸清了该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并对大学生宗教问题的认知途径和成因进行了缜密的分析,提出了对策,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找到了方法和途径。本课题的调查范围虽仅限于中国矿业大学,而非徐州地区乃至全国的高校,但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基本吻合,对全面认清把握全国高校相关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基本状况调查
今年3月,我们在中国矿业大学全校大学生中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宗教问题》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下发1000份问卷,回收916份,其中回收硕士博士问卷59份,回收本科生问卷857份,总体的收回率达到了91.6%。本次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的样本分布是:本科生占90% ,其中理工科大学生的问卷量略大于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占到10%。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分析
1、父母信教情况。目前,高校在校生中独生子女已经达到90%以上,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父母不信仰宗教。从在校生的年龄结构来看,他们父母年龄大都在50岁左右,建国后出生的在校生父母们受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因而信仰宗教的比较少,不信教者占到84.2%。我们认为:在校大学生中,除生源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外,宗教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概念模糊,他们的父母对于宗教接触、涉及也不多。
2、政治面貌情况。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党团员大学生占到了87.5%,由于高校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加强在青年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受到宗教影响的大学生人数比较少。详见表一。
表一:基本情况分析统计表:类别/分类/人数/比例/分类/人数/比例
性别/男/596/65.1%//女/320/34.9%
层次/本科生/857/93%/硕博士/59/6.4%
面貌/党团员/894/87.5%/群众/22/2.4%
父母/信教者/145/15.8%/不信教/771/84.2%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教类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信仰宗教在各教别之间的分布状况和我国宗教信仰人群在各教别之间分布的总体状况具有一致性。由于调查问卷中没有规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样本量,从定量和定向之间关系来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与信教之间的关联度比较模糊。
表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分布状况
佛教104/11.3%/伊斯兰教7/0.7%
基督教74/8%/天主教2/0.2%
道教12/1.3%
(三)大学生对于宗教态度分析
宗教的态度涉及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认为:一方面我国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党建工作成效显著,使得大部分学生树立起了科学的人生信仰。详见表三。
表三:您对宗教的态度是什么?
赞成并信仰某种宗教125/13.6%
赞成但并不信仰某种宗教287/31.3%
不赞成也不反对478/52.1%
反对35/3.8%
(四)宗教在大学生中传播渠道和影响因素分析从总体来看,通过调查发现真正了解宗教的大学生是少数。在问道: 您了解相关的宗教知识吗?回答“不了解”的占77.6%;在问及您对自己所信仰宗教的内容熟悉程度如何? “了解很少或根本不了解”占到31.8% ,说明大学生即使信仰了某种宗教也具有一定盲目性。一方面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宗教知识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即使信仰了宗教的大学生对所信仰的宗教也是不甚知了。详见表四。
表四:您对自己信仰的宗教内容熟悉程度如何?
系统了解/比较了解/了解很少/不了解.人数9/21/10/4,比例20.4%/47.7%/22.7%/9%
1、关于宗教影响大学生的因素。影响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家庭、教会场所、书籍报刊和境外电台或者境外传教人士的影响。详见表五。
表五:您通过什么途径信仰宗教?项目/人数/比例
受到熟人、家庭的影响228/24.8%
受到教会的影响5/0.5%
自己阅读相关书籍、了解相关知识以后信教21/2.3%
受到境外电台或传教人员影响4/0.4%
2、大学生了解宗教知识的途径。从影响渠道统计分析来看,在校大学生了解宗教的主要途径还是阅读相关的书籍,其比例占到58.3% ,摆在第二位的是网络和境外的电台广播, 占到13.5%。详见下表六。
表六: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宗教知识的?
选修相关课程、阅读相关宗教书籍112 58.3%
通过网络和收听境外宗教电台26 13.5%
通过教会传教24/12.5%
教会组织培训4/2%
看单发的小册子、传单8/4.1%
其他18/9.3%
(五)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诱因和信教后变化情况
1、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究其原因是经常受到宗教情感的熏染,对宗教具有一定的认知和体触。在当问及是否接受过宗教组织的经济资助? 仅有15人接受过,占到被调查人数1.6% ,尽管宗教组织通过资助贫困学生使大学生信教比例较小,但也要引
起我们足够重视,要高度关注高校贫困生、特困生。
表七:您信仰宗教的原因?
寻找自己的信仰15/27.7%
寻找精神寄托和慰藉21/38.8%
为宗教文化感动9/16.6%
寻找自己的信仰15/27.7%
寻找精神寄托和慰藉21/38.8%
为宗教文化感动9/16.6%
感到孤独4/7%
感到好奇2/3%
学习压力太大1/1.8%
失恋1/1.8%
感到社会风气不好0
其他1/1.8%
2、信教后大学生的变化。大学生在信仰宗教后,在交往、心理、思想及对社会的看法等诸多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关于交往圈子的变化情况, 62人中认为交往圈子扩大了的达到19人,占到信仰宗教人数的30.6%;信教后有56%的人回答感觉精神
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在精神上感觉积极、向上、乐观、心态平和。
表八:信教后大学生思想变化情况统计表
更加乐观/更加悲观/更激进/更积极向上/更加平和,10/2/2/2/12,18%/3.6%/3.6%/3.6%/21%
(六)关于高校和宗教的关系分析:大学生普遍认为:高等教育要和宗教分离或者学校就不应该允许信仰宗教,详见表九。对于宗教的作用都是从积极方面认识的,详见表十。
表九:您认为宗教和教育的关系如何?
师生信教、传教对于学校教育无影响444/48.5%
要坚持宗教和教育分离的原则362/39.5%
学校不允许信教227/24.8%
表十:您认为宗教文化对社会发展会产生何种影响?
开展合法宗教活动,能促进社会和平谐,非法活动将导致学校、社会不稳定428/72.5%
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123/20.8%
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和平演变32/5.4%
(七)大学生与依法管理宗教
在调查问卷中,问:您在校园里有过被传教的经历吗? 回答“没有”的大学生823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89.8% ,比例是相当高的。但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也有学生在校园里有过被传教的经历,应引起高度重视。在问及“高校师生可以信教吗?”问题的时候, 732人认为:“可以”,占到被调查人数的79.9% ,说明大学生对于高校师生信教还是比较认同或者是宽容。在问及外籍教师是否在学校传教问题时,回答没有或者不知道的871人,占到95%,说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执行的效果明显,也显示出我国对宗教工作实施依法管理工作的成效。伴随着我国法制化建设不断推进,宗教立法工作为我国的宗教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说明在校大学生对国内宗教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还是比较了解。
表十一:您知道国家法律允许哪些场合可以开展宗教活动?
寺庙、道观、教堂、清真寺等宗教场所792/86.5%
信徒自己家里77/8.4%
学校9/0.9%
其他18/1.8%
(八)调查问卷的基本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多数是模糊的,但不应该忽视少数人受到宗教的影响而信教的问题。从调查分析来看,在大学生思想深处普遍认为高校师生可以信教。这个思想基础为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实施西化、分化提供了土壤。
二、在校大学生宗教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查证、网络调查以及个别访谈,我们认为影响大学生有关宗教认知的诸多方面中,既有个体的因素也有团体的因素,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之中,既有外来的宗教也有我国本土的信仰方式,它们经过相互冲突和融通,逐渐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儒道释融合的宗教结构和模式。这些传统宗教思想和实践,构成了延绵不绝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至今在社会各个层面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将包括宗教在内的异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带入国内,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交流的前沿,势必成为各种宗教竞相争取发展空间的地方,而在校大学生基本上还处在知识积累和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受到国内外宗教的影响在所难免。
2、家庭因素
宗教问题往往是和民族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不可能不受到家庭的影响,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具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信教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比例,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更多体现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或者说是宗教的民族性和民族的宗教性相交织。少数民族学生在对宗教的认知程度和对宗教的力量感、敬畏感、安定感的认同程度上较强,对宗教经典文献、教规教义的了解较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浓厚的宗教气息使然。这表明大学生宗教信仰及认知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随着我国民族宗教政策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人数还是在不断增加,家庭的宗教信仰成为宗教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当问到“你通过什么渠道信仰宗教”,在受到调查的近千人中,有228人是受到家庭和熟人的影响而信教的,占被调查人数24.8%,是大学生信教的第一位因素。与非信教学生相比,由于家庭因素的作用,信教学生对宗教的了解有更为直观、形象的接触和体验,对宗教的认同在人数和程度上要高得多。大学生信仰宗教最初、最大的原因
是由于家庭信仰背景的影响,这种家庭影响不断扩展通常会形成宗教信仰的地域性。
3、地域因素
宗教的传播也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宗教的传播与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国际接轨的紧密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宗教影响主要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两端:比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来的大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信教。由于较多接触外来文化,除了传统宗教,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也是他们的重要信仰选择。
4、科技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宗教在高校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从我们开展的调查来看,现在传媒技术的发展,报刊、书籍五彩缤纷,为宗教在校园的传播提供了一定条件。为了提高学习外语兴趣和外语水平,许多高校都自己办了校园调频广播电台,播放外语节目帮助大学生加强外语的学习,大学生都用调频调幅收音机收听外语节目直接收听外台英语广播,宗教团体利用广播电台开办外语节目以吸引听众,然后开办宗教节目进行宗教的传播,现代广播技术的发展成为宗教在高校的传播的社会技术因素之一。尤其是网络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为宗教在校园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广播和网络的影响占到一定比例,但没有细分出网络和广播之间的比例关系。其中,网络对宗教传播的影响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5、心理因素
在校生的年龄阶段正是世界观、价值观成熟、定型的阶段,是对于任何未知世界都充满好奇的阶段。
宗教及宗教文化,对于好奇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诱惑力,一部分学生,由好奇开始涉猎,由涉猎开始信奉,再加上社会因素的引发而信教。
从大学生的心理因素来看,目前大学生主要存在着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环境压力“五大压力”,由于心理压力的存在而产生心理上的迷茫、空虚、烦恼等情感,为了排解、释放这些心理压力,寻求心灵上的寄托和慰籍而信教。从就业压力方面来说,尽管国家采取一系列就业政策,但就业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大学生从一入校就开始为就业而准备;从学习压力来说,由于我国一直采用的精英教育思维方式,扩大招生后的大学生,学习压力升入大学后压力始终不曾减少;从感情压力来说,大学年龄阶段的青年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情感问题,大学期间由于感情危机和压力而自杀的大学生时有所闻;生活压力主要是由于扩招后,交费上学要求家庭承担一定的教学费用,在物价上涨、经济结构调整大的社会背景下,部分下岗职工家庭增多,使高校的贫困生、特困生人数增多,这些大学生要完成学业在经济上会有压力;环境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的拉大,在部分学生心理上产生失落甚至被剥夺感。“五大压力”交互作用在大学生的心理上产生心理障碍,而宗教产生的慰藉作用恰好满足了一些学生的心理需求。
6、管理因素
我国一直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高校也一直严格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要求大学生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纪律。国家明确规定:严禁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传播宗教,严禁在校园举行宗教活动,严禁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和组织,严禁学生参加非法的宗教组织和宗教聚会活动。但由于学校管理中的疏漏,存在一定的管理死角,不可能对每一个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管理到位,关心到位。加上国际化的大社会背景,国际交往、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宗教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涉及到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也给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个别教师违反学校规定和纪律,课堂上宣扬唯心论、有神论等观点,也造成一定范围的影响。
7、教育体制因素
从我国教育的实际看,我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存在较大的不对称和差异。在高中阶段,他们学习的目的、目标非常明确,但进入大学学习阶段以后,学习的环境、方法、任务、目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多地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一旦遇到的各种压力和挫折产生精神焦虑而寻求心灵的寄托和慰籍。在缺乏正确引导的外在条件下,很容易投向宗教的怀抱。目前,在这方面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缺乏包括正确的宗教在内的人文教育是导致大学生信教很重要的原因。
三、对策与建议
我国正处于进一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也正处于深刻变革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日益趋向多样化,宗教的社会影响力在新时期新阶段有所增加,在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下,要高度重视高校的宗教问题,我们必须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摸清情况、把握问题、积极应对,了解并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问题和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1、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教育。要充分发扬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建好两支队伍,抓好两个阵地建设,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所谓的主渠道就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程体系,主阵地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堂教育。建设两支队伍,就是要加强建设政治理论专职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
抓住两支队伍,占领两个阵地,积极引导大学大学生把信念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宗教问题。从主渠道来说,要加强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建设,结合政治课程的各自特色进行积极引
导。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要着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的起源和本质,树立科学的人生信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抵御宗教渗透的法律意识。建立专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要让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占领主阵地。在文化素质课程中和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溶入无神论教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
2、加强党对高校宗教工作的领导,提高对于宗教反渗透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特殊复杂性的认识。高校党委要加强对于新时期宗教问题的认识,把高校的宗教问题摆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宗教工作是党的特殊的群众工作,需要高校党委高度重视之外,还要形成一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宗教问题是个系统工程的问题,牵涉到的部门多、领域广,需要党的宣传、统战、科研、外事、学生工作、保卫、教学等多个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党委重视高校的宗教工作就要统观学校全局,建立统战协调、多部门配合,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良性运行机制,没有党委的坚强领导,要做好高校的统战工作就没有基础和核心。
3、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加强依法管理宗教。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学校的教学纪律。严禁在高校的所有教学活动中传播宗教,严禁在校园举行宗教活动,严禁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和组织,严禁大学生参加非法的宗教组织和宗教聚会活动。凡是来校的外籍教师,在组织学习中国的有关法律的同时,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就要明确关于法律的相关条文,声明在校工作期间,严禁在大学生中秘密传教、发展教徒,对于和国外进行的合作科学研究过程中,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合作科学研究工作,要加强相关的监督。教学工作中,要严禁在课堂上宣传有神论,对于无视学校纪律的老师要进行批评教育,对于极少数屡教不改的教师要进行纪律处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纪律,对于违法的大学生参与秘密传教、在校园内组织宗教活动的根据学校有关纪律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进行纪律处理。加强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大学生海报栏、校园小报、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监督和管理,绝对不给宣传宗教思想或观念的活动提供传播渠道,尤其要遏制空中传教、网络传教。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关心大学生的生活。按照校园文化建设“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基本要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广泛地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活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高度关注校园网络,不断推进校园网络阵地建设,尤其是校园BBS板块,用其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健康的网络之中。要充分发挥现代图书馆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读好书,好好读书,推进校园读书活动,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鼓励大学生创作喜闻乐见的校园文艺作品,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引导大学生去享受真善美,提高审美的眼光,具有现代人高尚的情操。
要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作用,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改进和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尤其是加强就业辅导、就业服务,不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防止大学生由于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转而在宗教上寻求寄托。对于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尤其是10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学生,要严格按照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四信”教育,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要加大学生的党建工作。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抓起,一方面抓大学的适应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认真抓好大学新生的入党启蒙教育,抓住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
参考文献:
[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2006/27.[ 2 ]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1983/22.[ 3 ]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6.[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5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1997210216.[ 6 ]国务院令14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宗教活动管理规定.199421.[ 7 ]张新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理论思考.中国宗教网.[ 8 ]陈松绍.执政党与宗教: 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M ].中国宗教.2004(1).[编辑:魏 方]__
2.中国宗教发展中的问题 篇二
一、内向型思维
禅是禅那 (巴利文Jhāna, 梵文dhyāna) 的简称, 汉译为静虑, 是静中思虑的意思。最初源自古印度的瑜伽术, 而后被婆罗门教吸收并明确提出了“禅”和“定”的范畴, 佛教正式创立之后, 把禅定吸收作为求解脱的重要修行方法。在最初的佛教思想中, “禅”是一种通过精神的专注、呼吸的调整等来控制人的感官活动, 使人心神安宁的精神修持方式。
在隋唐之前, 由菩提达摩开创的“二入四行”, 延续和发展了印度禅思想, 本质上还是对自身行为的抑制或控制。而禅法来到了中国之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步走上了重视“心性”理论、“佛性”理论的道路。在印度, 关于心性问题的讨论在小乘和大乘一般的流派中都存在, 不过并没有与禅思想有什么特别的关联。但到了中土, 禅法则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了能否和如何见到人的自性清净心或佛性之上。
由禅法建立禅宗之后, 禅宗在唐宋两代进入了繁盛阶段, 吸收借鉴发展了印中佛教在这方面的思想, 认为心的心性本来就是清净的, 但一般的人或凡夫由于执着于不真实的事物, 被迷妄遮蔽, 因此而处于无明状态。只有用“般若慧”来认识自己的清净本性, 才能觉悟。禅宗要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 其理论基础或前提就是“心性本净”。在禅宗里, 无论是南宗还是北宗, 都承认“自性清净”的观念, 都注重向内体悟或发现自己的本性或佛性。
到了六祖慧能, 这一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慧能认为, 众生与佛的差别仅在于自心 (性) 迷悟的不同, “自性迷, 佛即众生;自性悟, 众生即是佛”。“此‘心’既不是性体清净的真心, 也不是聚含一切善恶的真妄和合之心, 而是众生现实的当下之心。这个当下之心圆满具足一切, 众生只要在行住坐卧之中念念无著, 自识本心, 自见本性, 便能自然解脱成佛道。”[3]
唐宋之际中国经历了由“古代社会”向“近世社会”的转型, 南宗慧能顿悟思想得以被群众普遍接受, 广泛推广。而这一时期, 禅宗提出“不离世间法”的思想, 要求在现实世界中去追求对自身心中佛性的认知。而后, 禅宗则走的更远, “呵佛骂祖”、“非经毁教”, 否定了任何东西的特权性, 佛教的经典和修行自然也被包括在内。这种极端的做法, 正是注重心性的最强烈的体现。可见唐宋禅宗的发展, 正是中国人对现实世界不断成熟的认知和不断圆融向自身回溯的内向型宗教思维模式的具体反映。
西方人一直对“共相”的问题孜孜以求, 试图从心物二元对立的角度去探求宇宙的奥秘, 他们认为, “恩宠来自于别处, 从外而至, 以至于他们的宗教思维导向了对上帝的信仰, 而禅宗则指出, 人要超拔, 自己是唯一可靠的因素, 因为我们相信‘自我的解脱’。”[4]这便是中国人不同于西方的内向型宗教思维模式。
二、综合性思维
中国禅至宋代, 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佛教对内互相融通、对外与儒道三教合流的总趋势, 禅宗一方面在禅教合一的同时进一步融摄了净土法门, 从而扩大了它的影响, 另一方面又通过与统治阶层和上层人物的接近而加深了自身的儒化和道化以及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大量公案、语录的出现, 形成了区别于默照禅的文字禅, 不立文字的禅宗走上了文字化的道路, 这又吸引了大批文人学士的兴趣, 同时也进一步为禅的精神融入宋明理学提供了条件。
禅宗与其他宗教和思想的不断摩擦交流直至融合发展, 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西方式的和谐是形式和美的比例, 以及经由对立面的斗争而达到和谐。而东方的和谐则是通过个人与自我、他者以及自然界彼此的契合而实现的。由此, 心灵的和谐在东西方文化中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样态。
三、小结
综上所述, 中国人的宗教思维模式并非二元对立, 亦非仅建立在信仰的上面, 它包含了人对自身的理解观照与反思, 对社会的关注, 对生存方式和自身价值的探索, 是融合了人与宇宙、与心灵的包容性的认知模式。对此思维模式的探索有待深入。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传统的思想精髓和宗教之中的修心与包容的内涵对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修养身心具有宝贵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2]季羡林.季羡林说国学[M].北京:中国书店, 2007
[3]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当代民族冲突中的宗教问题 篇三
在虔诚信教的民族那里,宗教信仰是其诸多民族性中最敏感最容易触动的神经感应器,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便会作出最迅速最强烈的反应。同时对于许多民族来说,宗教信仰不仅支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宗教组织和宗教礼俗也支配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家庭婚姻、人际往来和生老病死。所以民族问题向来是和宗教问题连 在一起的。
一、民族矛盾成为当代世界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当代的国际争端和地区性冲突,基本上是由民族矛盾引起的。这里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西方 强势民族与东方和其他地区后起民族之间的矛盾,这就是霸权主义和 反霸权主义的矛盾,这个矛盾由来已久,今后还会长期存在,解决的办法是强势民族转变霸 主意识,加强平等观念,后起民族增强实力,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等对话;一种是地区性的民 族矛盾和冲突,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波黑地区的穆、克、塞各族之间的冲突,伊拉 克 和伊朗、科威特的冲突,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冲突,独联体中亚美尼亚与阿 塞 拜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等等,其特点是土地相邻、利益相左、宿怨积累、互相排斥,解决的 办法只能是摈弃斗争哲学,实行民族和解,学会和平共处,做到利益共享;一种是某些国家 内部不同民族和种族之间的矛盾,如美国白人与黑人的矛盾,欧美白人与国内其他有色人种 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办法是消除种族歧视,不仅从法律上而且从事实上做到民族与种族一律平等,和睦相处,亲如兄弟。
二、宗教信仰问题涉入民族矛盾,增加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民族性本来就包含着宗教性,假 如民族矛盾不限于政治经济利益的矛盾,还有宗教信仰上的矛盾掺合其中,原本就复杂多端 的民族矛盾会变得更加复杂多端,增加了合理解决的难度。反之亦然,宗教问题若与民族问 题挂钩,也同样增加了它的复杂性。如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佛教)与泰米尔人(印度教)的矛 盾,塞浦路斯的希族(东正教)与土族(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就是这样的情况。现今东西方 的矛盾,既有国家矛盾、民族矛盾,又有思想信仰上的矛盾(包括宗教和非宗教的价值观)。东亚人强调由传统宗教和传统哲学所形成的“亚洲价值”,其特点是重社会、重和谐、重道 德,以此与“西方价值”(往往以“全球价值”的面貌出现)的重个人、重竞争、重利益相区 别,新加坡的李光耀和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经常如此强调。而西方有些人始终企图把西方的 价 值观全盘强加给亚洲人。更有甚者,美国政治学权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威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未来 国际斗争的主题,将由意识形态和经济冲突转变为文明冲突,主要是西方文明与东方儒家和 伊斯 兰两大文明之间的冲突。人们批评亨廷顿的理论是冷战思维的产物,是在苏联解体后企图为 美国寻找新的敌人。毫无疑问,亨廷顿的观点是在给东西方民族矛盾火上浇油,他有意夸大 思想信仰上的差别和文化传统的不同,特别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采取了敌视的态度,这当 然是错误的有害的,它加剧了东方人对西方人的反感,不利于东西方的和解。这是一个典型 的事例,说明包括宗教在内的思想信仰问题,可以被某些人利用来强化民族的对立与冲突,这是需要提高警惕的。
一个民族有主体性的信仰,包括信仰宗教和信仰哲学,都是值得庆贺的,因为这意味着民族 的大多数有理想,有安身立命之所,社会生活有精神支柱。当然,这种主体性信仰也要随着 时代的前进而不断革新。反之,失掉了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没有一定的精神方向,必然 人心散乱,道德沦丧。但是一个民族在热爱自己信仰的同时必须尊重其他民族的信仰,不把 自己的信仰强加给其他民族,只有这样,民族关系才能是和谐的正常的。一个人有自由选择 信仰的权利,一个民族也有自由选择信仰的权利,这是维护人权的重要理念。一个虔诚信教 的民族,民族感情往往表现为强烈的宗教感情。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宗教问题必然牵动民族 问题,两者纠缠在一起,很难分得清楚。这就要求民族问题的处理者(国家或国际调停组织),既要有民族学的素养,又要有宗教学的学识,并且懂得民族精神生活的微妙和重要,从而 能够谨慎地细心地去解决问题。在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二,其中大多数不是教 徒,容易漠视、看轻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容易体察虔信宗教民族的情感世界,所以社会要用极大的爱心关怀少数民族,要对宗教作同情的理解和认真的研 究。宗教问题处理不好,就要影响民族关系,这是必然的。
三、宗教成为民族利益的重要表现形式
民族是宗教的载体,宗教是民族的意识,两相比较,民族比宗教具有更根本的性质。当民族之间能够和平相处的时候,即使他们的宗教信仰不 同,也大致能够互相宽容,互相协调;当民族之间发生矛盾甚至冲突的时候,各自不同的宗 教信仰之间也容易出现摩擦,即使同一宗教,也会因教派不同、理解不同,而呈现对立。民 族矛盾就其根本方面讲,乃是政治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如领土主权之争、市场财富之争、控制与被控制之争,其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往往有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外部势力的 插手及内部掌权阶层的特殊考虑在起作用,有的是非分明,有的各有对错,不是简单可以了 断的。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利益冲突,常常采取宗教的形态;而许多 宗教冲突的发生,其深层原因在于民族实际利益的冲突。例如欧洲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在 宗教的旗帜下,罗马教皇以“圣战”的名义指挥十字军向欧洲东部及西亚北非进军,提出“ 援助东方的兄弟”,“向蛮族(指穆斯林)作战”,“登上赴圣墓(耶路撒冷)的征途”等口号,并且高呼“这是上帝所愿!”实际上,最深刻的动因是西欧封建领主垂涎东部的土地和财 富,以宗教为口号,进行侵略和掠夺。教皇乌尔班二世向法国人说“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土地肥沃,如同天堂,它等待你们去拯救。你们蒙上帝赐给强大的武力,所以要毫不迟疑 地前往,这样不仅罪得赦免,而且将得到天国永不朽坏的荣耀”唐逸主编:《基督 教史》。,他用物质利益和宗教许诺双重手段诱惑臣民参加非正义的宗教战争。十 字军烧杀抢掠的所作所为,也充分证明,他们的东征并不是在为上帝传布福音,而是实行民 族压迫和剥削,以满足其贪欲。战争使数百万人死于非命,然后欧洲人取得了地中海的控制 权,排走了拜占廷和穆斯林的势力,霸占了重要贸易港口。
在当代社会,由于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精神的传布,不仅再没有发生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 流血战争,很少发生宗教之间的直接冲突,也很少见到一个民族以本族宗教对抗异族宗教相 号召。比较常见的是,在民族冲突或民族抵抗运动中,一个民族用宗教凝聚本族民众,以对抗 外族力量。例如阿拉伯民族有人提倡泛伊斯兰主义,用以团结穆斯林世界,对抗西方的殖民 主义和霸权主义。在波黑战争中,穆斯林族则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加强内部的团结,其根本 目的在于争取和扩展本族的生存空间。
四、发扬“和为贵”的东方文化精神,清除民族歧视,消解民族仇恨,实现民族和解,加强宗教对话
随着国际经济走向一体化,随着技术的进步、交往的扩大,随着信息手段的发达,世界正在 变成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同时全球性的生态、人口、核扩散危机又威胁着全体 人类,人类不能不风雨同舟、兴衰与共,那种各扫自家门前雪和用战争手段称霸世界的时代 一去不复返了。人类必须学会友好相处、携手合作,方能克服危机,走出困境。但是国家、族群、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仍然不断发生,隔膜、对立乃至仇恨的情绪仍然存在。这个世界 仍然是四分五裂,蕴含着自我毁灭的可能。解决国际争端、民族矛盾和全球危机的物质手段 并不十分缺乏,目前国际社会最为欠缺的乃是一种真正代表全人类利益的人文主义哲学,它 以仁爱和谐为宗旨,能超出国家、地区、民族、宗教、集团的界域而为世界大多数人所接受,从而化解仇恨,消融残忍,促进族群之间的对话、沟通和合作。
我以为,中国儒家的仁学和主和的理念可以成为建立一种当代新人文主义哲学的思想资源和 基础。孔子和儒家讲“仁者爱人”,主张“和为贵”和“和而不同”,认为人类是一个大家 庭,手足相连,痛痒相关,人本有仁爱之性,扩而充之,不仅可以爱家庭爱同族,也可以爱 人类爱万物。人类在互爱中共存,在 互仇中俱损。有了仁爱之心,便会帮助别人,理解和尊重别人,承认多样性的差异,实行“ 和而不同”,这便是恕道。《周易》讲“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也是这种精神。近代 中国思想家谭嗣同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通就是沟通、交往、理解、信任,打破种种偏 见、闭塞和障碍,这样才能推行仁爱之道。有了这种仁爱通和的哲学,就能克服民族歧视,消融民族仇恨,推动民族和解,并且在信仰上承认多元,实行宽容。我觉得国际社会多年来 奉行的主流哲学是斗争哲学,以强凌弱,以邻为壑,迫人从己,以为这是生存竞争的规律,许多人深信不疑。其实这是一种过时的哲学,必须加以改变,必须用仁爱通和的哲学来取代,否则整个人类的前途(包括所有民族的前途)是堪可忧虑的。
首先,人们应当认识到,任何一个民族要脱离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而独立发展是不可能的,在当代和未来尤其如此,这就是说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它们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当今 世界的政治、经济、生态的发展都是全球性的,发展得顺利,各国各民族都有利,出现严重 危机,各国各族都受损害。不仅发展中的各国各族依赖于全球经济、科技的发展和政治的和平稳定,发达的国家和民族也依赖于发展中各国各族的繁荣和稳定。这就是为什么墨西哥的 货币危机、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与欧洲的经济衰退同样受到全世界人士的关切。再举例说明,假如没有中国参加,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解决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包 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合作。
其次,同一地区相近或相邻的各国各族之间,也是共同利益大于它们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也 就是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无论是经贸发展还是国家安全,没有民族和解与合作是没有保 证的。真正为本民族利益着想的人,必定是主张睦邻友好的人。煽动民族仇恨的人,表面上 是为了本民族的利益,实际上是把本民族时刻置于敌对民族的威胁之下而不得安生,这是间 接的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自损自害。如果没有民族和解,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不会过上安宁幸福的日子,冤 家宜解不宜结,历史的纷争只能通过和谈、妥协、谅解来解决,而不能诉诸武力。正如中国 哲学家冯友兰所指出的,国际争端只能走“仇必和而解”(北宋哲学家张载的话)的路,而不 能仇必仇到底,仇到底是没有出路的。
4.中国宗教发展中的问题 篇四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1]。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农业产业化改革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主要问题
对策
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早是1993年在山东潍坊提出来的。它是指在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各种类型的龙头组织的带动,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用利益机制联结成一体的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2]。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各地成立了相当多且具有较大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地区差异,使一些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落后地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农业正在经历着产业升级和蜕变,面对新形势,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国家急需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应对快速发展的时代。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许多乡镇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完成了由产品的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但由于中国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对农业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以及深度的扩展。例如观光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农业等发展滞后,土地经营权的平均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化机制的缺乏,使农业生产只能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长期凝固化,形成了农业生产中每个农户分散式的小规模经营。农民的市场意识差,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也较低,导致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规模小,竞争力弱。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够成熟
农村实行新的土地承包政策以后出现的新生事物,以及群众自发成立的从事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有些地方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模糊,管理混乱,显得不够成熟,成为游离于农民利益之外的半官半商的组织形态,有的甚至成为农民家庭产权的直接侵害者和上级向农民伸手要钱要工的铺路石。3.土地经营规模狭小
规模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但是,我国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资源的土地,其农户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仅1.42h㎡,而美国、西欧各国、日本、韩国则分别达195.12、18~69、114、112h㎡,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存在很大差距[3]。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狭小,使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失去依托。大量的、分散的小农户的存在,是农民在产前、产后、技术服务等方面面临极大的外部不经济,从而阻碍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4.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资源相对不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引导下,往往采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和技术。而一些有利于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却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不注重生态保护,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用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模式去代替多层次和复杂结构的农业系统,盲目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高产品种及栽培技术,滥用农药和化肥,对农业进行掠夺性的经营,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再加上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业落后,深加工层级不够,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废弃多,消耗大、利用率低,农产品价值无法充分实现。农业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发展现代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高效、节约资源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势在必行。5.农业信息的传播渠道不畅
农业信息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是深刻而多方面的。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提供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和灾害性气候与病虫害预报等方面。这对产业化的实施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例如,产业化的科学决策首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市场信息不灵,则往往导致项目选择的失误。但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市场仍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各部门、各行业各自为政,甚至部分分割,地区封锁,缺乏整体设计与相应的法律政策协调,影响了信息市场的合理、有序交易。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网络化信息市场,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和传递仍处于原始阶段,农业信息不能及时、快速、准确的传递到农民手中,农业信息难以得到有效吸收和利用。目前国内已明显出现的蔬菜产业过热、过剩现象,即使最好的证明。至于因为农户不能及时把握市场信息而导致盲目生产乃至遭受损失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必须强调的是,以农户或村社为单位的失误造成的损失毕竟是有限的;但如果是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的生产因信息导致失误而造成损失那将是灾难性的。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改革创新的对策 1.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开拓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小城镇建设以及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2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巩固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首先,要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归社员所有,其中应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集体财产,利润应按参与额进行分配,严格限制股金的红利率。其次,要修订和完善章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章程都应以经济合同法、民法及其他经济法规为根本依据,对与入社各方的权利、义务包括违法责任要平等设置、公正合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其三,国家要尽早为其立法。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保护其经济效益,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3.推进土地是对规划经营
一是因地制宜适度发展乡镇企业,并与小城镇建设以及户籍制度政策相结合,使大批农民与原来承包的耕地脱钩,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二是下功夫研究地流转制度,特别是要研究使那些拥有耕地而不愿意种地的农民放弃耕地的流转机制;三是对规模经营者在各方面给予扶持和服务,使其顺利发展。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逐步推开并形成共识,规模经营的内涵和外延将得到新的升化个扩展。与企业为龙头,在尽可能不触动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运行的前提下,把成千上万的农民组织起来,使千家万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与广阔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是最具推广价值且符合中国国情的规模经营。此外,企业以购买和契约的方式,获得农业资源的长期使用权,实行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也是规模经营的重要形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生态农业产业化
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强调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的同时,重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以确保持续满足目前和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
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并且能够很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通过农业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力发展生物立体共生、物质循环利用、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多形态的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节约、环保、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新体系,这是新时期农业产业化与时俱进的创新,也是保障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4]。5.加强农业信息市场建设
首先,农业信息人员要不断增强信息的商品意识和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将过去由国家拨款,根据行政指令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加工和收藏,无偿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方式,转变为以获取效益为目标,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农业信息市场的特点生产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以获取效益的运作方式。
其次,在产品开发上除保持原有的传统产品外,还要对信息产品进行二次、三次深加工,开发出具有农业特色的数据库、实物信息产品和使用配套产品,即使向各类农村用户提供适合农村市场经济需要的新信息。
5.中国最美十大宗教名山 篇五
中国最美十大宗教名山
一、武当山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内,道教名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武当山历经数百年沧桑,以宏伟的建筑规模著称于世。其整个建筑系按照“真武修仙”的道教故事,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其规模的大小,间距的疏密都恰到好处,因山就势,错落有致,前呼后应,巧妙布局。或建于高山险峰之巅,或隐于悬崖绝壁之内,深山丛林之中,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达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犹如金铸玉琢的宝柱雄峙苍穹,屹立于群峰之巅。环绕其周围的群山,从四面八方向主峰倾斜,形成独特的“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天然奇观。被誉为“自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二、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山市境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有“秀甲天下”之美誉。峨眉山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 以其“雄、秀、神、奇、灵”和深厚的佛教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峨眉山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弥漫山间的云雾,变化万千,把峨眉山装点得婀娜多姿。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登临金顶极目远望,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观日出、云海、佛光,令人心旷神怡;西眺皑皑雪峰、贡嘎山、瓦屋山,山连天际;南望万佛顶,云涛滚滚,气势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铺锦绣,大渡河、青衣江尽收眼底。臵身峨眉之巅,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叹。三、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是座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海拔达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台顶雄旷,层峦叠嶂,峰岭交错,挺拔壮丽,大自然为其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景观。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台山是 洗涤心灵的圣地,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历代修建的寺庙鳞次栉比,精美的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瞻仰千米“仰天大佛”,灵峰寺对面的山坡,高高低低的山峦走向构成仰面朝天的巨佛的侧脸,尤其是额头和鼻子,越看越有些佛的味道;望海峰,迎日出,黎明时分,登临五台山东台望海峰,注视云海尽头的红日喷薄而出,心也如天地一般宽阔;拜访古刹,夜宿古刹,听暮鼓晨钟,远离城市的喧嚣,归入心灵的宁静纯洁......四、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岛东侧舟山市境内,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普陀山是东海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岛上风光旖旎,洞幽岩奇,古刹琳宫,云雾缭绕,是以山、水二美著称的名山。普陀山这座海山,充分显示着海和山的大自然之美,山海相连,显得更加秀丽雄伟。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新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等。大多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它们各呈奇姿,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五、天台山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中东部,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享誉海内外;以古、幽、清、奇为特色的天台山,自然风光奇丽秀美,人文积淀深邃厚实,王羲之、顾恺之、李白、苏东坡、陆游、徐霞客等人都在此留下足迹。天台山的景点也各有特色,可概括为古、清、奇、幽四个字。赤城栖霞、双涧回澜、华顶秀色、琼台月夜等被称为天台八景。天台山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誉满中外,佛、道文化源远流长,西方宗教也驻足天台。天台山的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人文景观悠久灿烂。还有那画不尽的奇石、幽洞、飞瀑、清泉,说不完的古木、名花、珍禽、异兽,因而获得“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美称。天台山是天然的植物园和动物园,奇草异木、珍禽异兽极多。广布千米高山的云锦杜鹃,龄逾百年,古干如铁,虬枝如钩,枝繁叶茂。每年暮春,淡红、嫩黄之花竞相开放,花大而艳,一树千葩,团花锦簇,望之似锦若霞。树之古、面之广、花之盛,全国少见,为天台山一大植物奇观。
六、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贵溪市境内,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龙虎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龙虎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润,龙虎山景区的空气负离子含量超过正常值15倍,国内景点中名列前茅的天然氧吧。龙虎山乃独秀江南的秀水灵山。此地群峰绵延数十里,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上清溪自东远途飘入,依山缓行,绕山转峰,似小憩,似恋景,过滩呈白,遇潭现绿,或轻声雅语,或静心沉思。九十九峰二十四岩,尽取水之至柔,绕山转峰之溪水,遍纳九十九龙之阳刚,山丹水绿,灵性十足。龙虎山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丰厚的道教文化遗产,和它在中国道教史上显赫的祖庭地位,以及对中国道教发展所作的贡献,被人公认为“道教第一山”。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七、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方圆100公里内有九十九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体由花岗石组成,山形峭拔凌空,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至今保留着乾隆御赐笔金匾“东南第一山”。九华山主体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山势嶙峋嵯峨,共有99峰,其中以天台、天柱、十王、莲花、罗汉、独秀、芙蓉等九峰最为雄伟。现代肖草《九华山》诗:铺开苍天作卷纸,借来云海换砚池;横挥华峰绘芙蓉,梦忆仙境吟山诗。诗以苍天为纸、以云海为砚、以山峰为笔,绘画吟诗,气势磅礴,是九华山景观的真实写照。九华山间,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泉飞瀑,气象万千,宛如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它处处有景,人移景换,清代时概括有“九华十景”。“舟渡云海捎客去,路断空山随鹤回”,是对九华山天台峰风貌高度的概括,山间古刹林立,香烟缭绕,古木参天,灵秀幽静,素有「莲花佛国」之称。
八、崆峒山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峒山属六盘山支脉,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颇具漓江神韵。崆峒山海拔2123米,其山势雄伟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犹如巨浪排空;奇峰、异洞、怪石、流云、苍翠、清秀而瑰伟,构成了崆峒奇观。崆峒山得天独厚,前峡泾水萦回,后峡胭脂河湍流,交汇于前山屏障—望驾山脚下,形成虎踞龙蟠之势。山有树而秀,林有水而翠,崆峒林深似海,草茂花繁,松柏多姿,药材遍地,群峰竞秀,瑰丽雄奇,身临其境,胜似神仙。故又有“崆峒仙境”之美称。崆峒山,以其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岭葱郁,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陇东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此山夺天地之造化,蒙鬼斧之神工,气势磅礴,素有“西来第一山”之美誉。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九、三清山
三清山,坐落于江西上饶市境内,素有“天下第一仙峰,世上无双福地”之殊誉。三清山经历了14亿年的地质变化运动,风雨沧桑,形成了举世无双的花岗岩峰林地貌,“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瀑、云海雾涛”并称四绝,被誉为“西太平洋边缘最美的花岗岩”。三清山一年中大约有200多个雾天,云雾使千山万壑浓淡明灭、变幻莫测,尤其在日出时分更是群峰竞秀、气象万千。在花岗岩的陡崖和峡谷间,瀑布奔流,针阔混交林与常绿阔叶林间的风景险峻幽深。三清山断层密布,节理发育,山体不断抬升,又经长期风化侵蚀和重力的崩解作用,形成奇峰矗天,幽谷千刃的山岳绝景奇观。三清山东险、西奇、北秀、南绝,美在古朴自然,奇在形神兼备,仙灵众相,维妙维肖,邀游于清虚之境,出没于云雾之中,古为道家福地洞天。山上奇峰怪石不可胜数,云雾宝光叹为观止,珍树仙葩世所罕见,灵泉飞瀑与丹井玉液媲美,幽谷溶洞为腾蛟起凤卧虎藏龙之所。历代宫观建筑与雄险奇秀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异彩纷呈,钟灵毓秀,以自然山岳风光称绝,以道教人文景观为特色,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精品之一。
十、绵山
6.中国的宗教兴衰与儒家 篇六
儒学新教化 印顺
中国的传统文化,过分着重于当前事实,所以宗教的情绪,一向
不够热烈,特别是在理学支配下的时代。
中国固有的民族宗教,如古典的“书”,“诗”,“礼”,“易”,
“春秋” (诸子一分)等所传说的,是上层的,王侯士大夫的宗教。
诸子传说的一分,与山海经等所传说的,有着较迟的,民间的庶民宗
教的成分。中国的宗教观,老早就适合于宗法制,父家长制,阶级制。
祖宗的崇拜,最为普遍,但着重于近亲的三代,七代,所以如创造神
教──人类之父的思想,不能发达,而最高神只是帝王(天子──民
族长子的意味)的宗教特权。天是象征宇宙的统一神;上帝是民族的
祖先。由于民族的代兴,帝也就有赤帝、黄帝、白帝等。帝王以自己
的祖宗,配天配上帝,使本有宇宙大神,民族祖神的神格,在祖宗的
祭祀中冲淡了! [P32] 诸侯,依封地所在而祭名山大川。庶民不过
祭祖宗,祭里社(土地庙),祭灶等而已。“礼不下庶民”;上层的
宗教,也是庶民无分的。天神、地祗、人鬼,有着多神教的特色,而
被组织化,层级化,织成秩然有序的神界,适应于政治的封建世界。
我的故乡有谚语说:“风吹箬帽告诉天,天高皇帝远”。中国一般平
民,对于政治与宗教上的帝王与天神,可望而不可及,关系确是那样
的非常松弛。
中国宗教的又一特质,是世俗的,这因为停滞于自然宗教的缘故。
以人间罪恶苦痛而求生天国;以世间为虚幻而寻求解脱:这种西方式
与印度式的宗教,在中国不能发展成长。生天与自我解脱的宗教要求,
在以自然哲学为基础的道家中,发展为神仙说,也还是充满人间现实
乐的内容。天地人间,有着高尚宗教成分的神格,被局限为上层者的
宗教。而民间信仰,祭祖、祭灶而外,始终为鬼教与巫教的领域。中
国宗教的分化,就是政治上大人与小人的分化,劳心的治者与劳力的
被治者的分化。宗教的精神,始终是世俗的,功利的(如宗教精神堕
落,就是贿赂的)。然而,不管如何,中国古代到底是有宗教的。 [P33]
从浑融的民族文化中,首先分化出而成为大宗的,是孔子所代表
的儒家。儒,本是宗教师(如以主持婚丧礼节为职业,即是“小人之
儒”),而倾向于现实的教育与政治。这虽是上层的(大人之学),
但促进中国文化的普及民间,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整理古典,从事
政治、教育,这使得儒者所代表的,成为中国文化主流。孔子是儒家
的大成者,对于上层的宗教信仰,也是有的。如“迅雷烈风必变”: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祚阶”等,都可以看出他有某些宗教情绪。然
而,在他倾向于现实的政治与教育中,孔子虽不是反宗教的,却有非
宗教的浓厚色彩。“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子不语怪力乱神”。“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虽尊重祭礼,
但不说“神在”,而说“如神在”。凡有关宗教的──宇宙的来源,
死后的命运,鬼神的情况,神秘的现象,这都被孔子置而不论。“敬
鬼神而远之”,确是孔子以来的儒家精神。特别是“圣人以神道设教”,
充分表示了不知宗教是什么,但知利用宗教,作为统治愚民的工具。
这种非宗教的功利观,与唯物论者的宗教观,实在看不出什么不同。
[P34]
孔子的时代以来,民间的文化大大地提高。在政局的混乱变革过
程中,由于王纲失坠,而天子独占的宗教,失去了尊严。社会的文化
发达,造成诸子百家的战国时代。宗教色彩特浓的,如墨家的“敬天”,
“明鬼”;老庄的“久视”,“真人”说;阴阳家的“符谶”,“五
行”说。在战国时代,有着进一步的发展;江淮一带的黄老之学,全
真葆命,趋向于独善的隐逸。这与燕齐一带的方士道,都是后来道教
的主要根源。道教,是在这些上,综合民间的巫教而形成的,实为中
国民族宗教的大杂脍。当时的儒家,从“中庸”到“孟子”,唯心的
形而上学,大有进步,也重视身心修养。周秦间的儒者,结合了阴阳、
五行、符谶,加深了神秘的气息。
战国时代的诸子,不但儒与法,重视现实的政治,道家与墨家,
也还是不离治国平天下。道家,是天子南面之术;而阴阳家的五德终
始说,也与政治的变革要求相呼应。此外,儒家仰慕西周的政教,而
高推尧舜的禅让;墨家本出殷宋,而高推夏禹;道家高推黄帝;而许
行他们,更高推神农。除了法家的法后王而外 [P35] ,大家都披上
一领复古的外衣。
儒家的孟子,是值得注意的人物。在儒家中,他不大重视礼乐,
而好谈身心性命。孔子还推重管仲,而孟子偏重王道,羞谈霸业。孔
子说“性相近也”,而孟子偏说性善。他不但弘道,而自认为卫道者,
大骂杨朱、墨翟,以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儒者的中道精神,
代以偏激的唯心论;对于未来的宋儒,起着重大的示范作用。
从秦到汉初,政治是道家而兼法家。宗教方面,为道教根源的方
士道,非常隆盛。秦始皇,淮南王,汉武帝,都是(方士)道的信仰
者。他们有充沛的生命力,丰富的想像力。秦皇是六国的统一者;汉
武是北逐匈奴,西通西域的雄主;淮南王也有帝皇的企图。他们渡着
神秘的宗教生活,而事功却非常卓著。宗教是近于道的,学术是以道
而统百家的。中国文化灿烂的时代,大统一,大扩展的时代,并不属
于儒者。
儒冠儒服的儒者,多少有点保守,拘泥烦琐的礼仪,“言必称尧
舜”,即使 [P36] 不是复古的,也是重古的。这是不能适应当时─
─混乱与不得不变改的时代。总算叔孙通通权达变,这才凭一套尊君
的礼仪,取得政治一席地。汉武帝是(方士)道教的信仰者,文化上
却来一次独尊孔子,罢斥百家。我以为,儒家隆盛到成为文化主流,
应追谢秦皇的“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实在也是阴阳符谶化的)。
一般学派,经这一番打击,经多年战乱,都衰落了。而古代典籍的保
存,研究,亏了重视古典的儒者而传续下来。在文化领域中,儒者无
形间取得了优越的地位。无为而治的道家政治,因人口增加、经济繁
荣而显得紊乱。谨慎、老成、廉洁、忠实的儒者,在帝王心目中,一
天天被重视起来。然而两汉的儒者,与孔子的非宗教精神,并不相合。
他们神化了孔子,以为孔子预为汉家立法;五经的纬书也出来了;符
谶也被尊重。论休征,天人合一的董仲舒,是代表者。取得政治权威
的儒者,是一般宗教化的;虽然宗教的见解,并不高明。这样的儒者,
王莽是有数的人物。他模仿周公,实行禅让,复古,但终因拘泥古制,
不达治道而完全失败。从此以来,儒家的理想政治,再也不曾尝试过。
[P37]
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到汉代,逐渐形成有组织的道教。张
鲁、张角、张修,都是大同小异的。他们所重的,是祭祀,祈禳,忏
悔,厌胜,符水治病,预言世界大乱,予人类以光明的远景。导引、
吐纳、辟谷的长生术,是独善的一流,也与此相呼应。一方面,专守
经学的儒家,崇古、拘礼,引起一分学者的不满,这是重文学,重事
功,重后王,学览百家的“通人”。这有着道家的气息,大抵不信谶
纬等迷信,也不信方士的神秘,为玄学与清谈的前驱。汉儒的迷妄固
陋,逐渐蜕变,纬谶也被废置了,加上汉末的党祸,急剧的没落下来。
汉末以来的道教,经葛洪、陶宏景、寇谦之他们,一方剽窃佛经,
一方创作,渐与玄学相融合。他们称天师,使帝王受天的符命。但一
般社会的宗教活动,不外符水、祈禳,或吐纳、烧练的长生术。佛教
起初,与道教相并而行。等到不断传译而充实兴盛以后,南朝的玄学,
为佛教的义学所代替。北方朴实而重事功,道教与佛教相争,佛教受
到多次打击,但还是日渐壮大。从汉末到唐初,宗教方面全为佛教与
道教;唐代更有新来的景教、摩尼教等。这都是一般的,平等的 [P38]
宗教,中国古代的阶级宗教,毫无力量。政治上,学问上,儒家虽有
强大的地位,然真能代表儒家的,并不太多。除少数唯物论者(如神
灭论者范缜)而外,都接受佛教与道教的信仰,而第一流的学者,属
于佛教。
从汉到唐,儒家虽一度独占,然非宗教精神,始终不曾起重大作
用。儒家所保存的,古代传来的宗法的宗教(王侯与庶民分别的宗教),
不能支配社会人心。人类的宗教要求,贫乏的功利的道教,不能适应
人心。外来的佛教,这才一天天发达,发达到笼罩一切的领导地位。
儒、佛、道,虽有多少争论,而真能互相协调,予社会以合理的推进,
属于这一时代。汉末以来的变乱,到隋、唐而再度统一,隆盛,扩展。
隋、唐融摄着极多的外来文化,而笼罩一切,吐纳众流的指导精神,
不外乎佛教与道教。中华民族的充实与扩展,等到唐武宗的毁灭一切
外来宗教,开始非常的复古的剧变。
唐代,为一华戎混融的大帝国,摄受了甚多的外来文化,重用了
附属与归化的边族人士。其后,引起安禄山的叛乱,藩镇的跋扈(特
别是回纥的非常骚扰) [P39] ;五代的混战局面,也只是这一局势
的延长与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启发了中华民族,主要为儒者的反抗。
在唐的国力衰退中,由于壮丁逃避,财政困难,佛教首先受到注意。
早在宪宗时代,韩愈便以卫道自任,开始反佛教,反佛老的运动。他
虽只是一位词章仕宦的文士,根本代表不了儒家,但引起的影响,却
非常深切。从民族精神的自觉说,是有价值的。但结果,发展为排斥
一切外来文化,演进到独尊孔子的新时代。这对于中华民族,不免利
弊参半,而且弊多于利了!
北魏以来的佛教,发展出漠视经教的`重行学派:一是昙鸾、道绰、
善导以来的持名念佛;一是达磨门下,到六祖而大盛的参禅。念佛,
非常普及,在一般民间,影响很大。这是通俗的,他力的佛教,偏重
信愿。禅,主要是传授于出家的僧众间,这是重实质的,自力的佛教,
偏重智证。还有偏重悲行的三阶教,受到政治的压迫而衰歇了。与经
过秦皇的焚书坑儒,而儒冢演进为中国文化主流一样,经过唐武宗的
破灭佛法,禅宗也就演进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在内乱频仍中,民生凋
弊,毁法而后,寺院经像的恢复不容易,台、贤、唯识等都衰落了。
独有禅 [P40] 者,山边林下,到处安身;深入东南山地,辟土开荒,
讲求经济自足。以法堂代佛殿,过着专精、笃实、淡泊、强毅的出家
生活。虽然对于中国文化,佛教义学的理解不足,但凭他的特长,与
当时环境的适应,取得了代表佛教的领导权。
北宋的佛教,虽也有天台与贤首宗的复兴,而主流还是禅宗。当
时,自称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道统的理学,开
始兴起了。但推行新政新学的王安石,蜀派的大小苏,都还是儒佛并
重的。作为理学主流的洛派,在程伊川被贬以后,弟子们都还是倾向
禅宗。由于金兵侵入而到达南宋时代,国族的危机更深,理学也更隆
盛而完成,佛教也就慢性的衰落下来。说到理学,当然是儒家。在
“易”,“大学”,“中庸”,“孟子”的思想基础上,融摄了道学
与佛学,特别是佛教的禅宗,发展为体系严密,内容充实的理学。理
学与禅者的关系,我曾说过:“宋代理学钜子之故乡,十九为四百年
来南禅盘根错节开化之区。理学家之精神作风,无一不出于自信自尊,
重质轻文,体道笃行,雄健精严之禅风。如程门师资之往返,有类参
谒。居敬,穷理,明道统,有语录,亦类禅宗 [P41] .象山之即心即
理,明其在我,一扫注疏之繁,唱六经为我注脚,则尤近矣”。
禅宗,自有他的伟大处。但他偏重心性的体证,过着山边林下的
淡泊生活,有着急了生死的精神,虽自称为教外别传的最上乘,而作
风却活像声闻行径。无边佛法,被狭隘为“佛法无多子”。深邃的义
学,精密的论理,都被看作文字戏论而忘却了,这是佛教中偏重智证
的一流。晚唐以前,禅宗都还重在僧众间;其后,广泛的为一般学者
所爱好。在这种风气中,儒者不能不接受他,而又从两方面抗拒他。
一、由于异族凭陵所激起的民族感情,下意识地轻视印度传来(其实
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内容)的佛教。二、禅者重于自了与出离精神,不
能为重人事,重现实的儒者所同意。新的儒者,面对隆盛的佛教──
其实是禅宗,而从辨夷夏,道伦常的立场,抨击佛教──其实是禅宗
的自私,遗弃人事。透过佛道思想而重新活跃的儒家──理学,师承
了孟子的攻击精神。孟子攻讦杨、墨,现在转化为攻讦佛、老。似乎
不攻讦佛、老,就算不得孔氏之徒。从中国固有思想,而融摄了部分
的印度佛教,理学是成功的。孔子的非宗教精神,到理学家的排斥佛
[P42] 老,才充分的发挥出来。民族文化自尊心的高扬,发展为复古
的(菲薄秦、汉、隋、唐的辉煌成就),排斥宗教的文明,问题就在
这里。
理学的新儒者,也有“静坐”,“寻孔颜乐处”,有着类似禅者
的宗教经验,也能唤起为圣为贤的景仰向往,鼓舞起为道卫道的热诚。
然这仅是少数者,在一般民间,无法完成这样的信愿。本来,禅者也
有同样情形,然不久,禅者早已发展为辉煌寺宇,庄严的像设,钟鼓
仪制,使儒者赞美为“三代礼乐,尽在是矣”!佛教的一般为念佛
(特重音声),上层为禅悟,南宋而来,渐倾向于贯通综合。所以佛
教,不但是少数者的证悟,更是一般人类的皈信处。儒者呢,几乎恢
复了古代的阶级宗教,排斥佛、老,以为中国的有识人物,是不应该
信佛、老的。充其量,佛、老也不过“圣人以神道设教”的化治愚民
的工具。他自己,即使有类似宗教的信愿,也不能普遍;而对于一般
的宗教,被看作愚民迷信,造成了一般的非宗教──无信仰的社会。
在知识阶级──中国正统文化的儒者间,造成对于宗教的错觉,根深
蒂固。 [P43]
禅者是着重体证的。真切的悟境,是性灵的直观。所以禅者应用
象征的表现方式,流露出直觉的,艺术的壮美。禅者的心境,大抵不
适于研究经教,不能重视名理,却不妨美的文艺。禅者轻视义学,其
实他根本无法学会严密的义学;但却能发出意境高远,而平淡现成的
好诗文。真正的禅者,不是拘谨的,是热情的,杀活自在的。但理学
者恰好相反:孔子以来的儒者,早就偏重于曾子一系的狷道。理学者
承受这样的传统,复古的向往,道貌岸然的尊严,不免流于拘谨,或
者流于冷酷。纯正的理学者,于诗文书画等,都是不大高明的。太子
折一枝鲜花,理学的老师,也要噜苏一番。想到私塾时代的老夫子,
岂不是从过分谨严而流于冷酷?在理学的社会中,“饿死事小,失节
事大”,被看作合乎天理。当然,理学大师也不乏高明人物,但给予
一般的印象,多少有点“迂”,“酸”。总结的说一句,儒家发展到
理学,是辉煌的成就!但世间法难得圆满,他缺少一种应有的东西,
即没有真切的宗教情操,宗教世界的为人热情!
在中国文化大扭转的过程中,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唐武宗
毁废宗教以 [P44] 来,部分的宗教,转入地下活动,秘密宗教开始
活跃起来。如佛教的弥勒出世,与摩尼教的明王治世,逐渐融合而成
为白莲教等。二、唐代以来,佛教的通俗说教(俗讲),如变文之类,
非常发达。在佛教义学昌明的时代,会产生优美的通俗文学,是不致
太离经的。但由于教学的衰落;由于理学兴起而上层阶级多少离开佛
教,逐渐流为不佛不道,又儒又佛的宗教文学。明清以来的种种“宝
卷”,都从此而来,这都与秘密宗教相结合。秘密宗教,并非没有合
理的思想,代表着知识水准低落者的宗教要求,这并非不可以引入正
道。但被看作邪教,被取缔,而取缔是从来不曾有效。反而由于宗教
的转入地下,愈来愈迷妄。这可见,不能尊重与发展高尚的宗教,像
儒者那样的宗教观,宗教界的情形,会变得更坏!然这不但是宗教界
的苦难,是中华民族、中国社会的莫大损害。中华民族逐渐的成为拘
泥、怯弱、妄自尊大,囿于狭小的现实,不再有雄浑,阔大,强毅,
虚心的汉唐盛德了!
元代,皇家是崇佛的。儒者被编为“九儒十丐”的阶级,虽也还
尊敬孔子, [P45] 而理学当然只能困守。然而佛教,也并不曾得益。
除了不立文字的传统而外,因蒙古人而进来的蕃僧,造成了中国佛教
非常混乱的局面。短短百年的外族统治,儒佛都受到严重的伤害!总
算明太祖出来,结束了这一混乱的世局。皇觉寺僧出身的明太祖,对
佛教有护持的热情,论理,佛教应该在中国重走好运,而事实却越来
越坏。这真是出乎意外,然而并不希奇,只是不理解佛教的真义,与
受到理学者的影响。
明太祖的护持佛教,是毫无问题的,他不断的诏谕僧众,应怎样
的来宏扬佛法。成祖也信佛极深;到武宗,更学会梵文,自称大庆法
王。嘉靖以前的明代佛教,处于有利的情势下,然而却意外的受到伤
害。
太祖谕僧纯一说:“既弃父母以为僧,当深入危山,结庐以静性”。
太祖以为:“诸祖经佛之道,所在静处,不出户牖”。他所订的僧制,
“或居山泽,或居常住,或游诸方,不干于民”。太祖心目中的佛教,
主要是山林的禅者,他们自耕自食(演变为放佃的地主),“不干于
民”。不知道佛制比丘的游化人间, [P46] 受民间的施与,就随分
随力的将佛法深入到民间。不干于民的僧制,与此相反,使佛教与社
会脱节。
这里面,隐藏着一大问题;太祖本与白莲教有关,但在军事胜利
中,重用儒者来治理政事。太祖尊崇大成理学的朱熹,制定八股,以
朱注四书为准绳来考试士子。这个崇佛的皇朝,由于尊崇理学,及理
学者当政,佛教即无形的被伤害了。禅者的自食其力,本是深入山林
的不得已。从韩愈以来,儒者一直在攻讦僧众的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以及寺院像设的糜费。所以太祖的奖励僧众深入山林去自食其力,或
居常住而过着地主生活,经忏生活,“不干于民”,多少减少懦者的
压力。然而僧众的经济,建筑在寺产、经忏,而不建筑在广大的信众
身上,这怎能不走向没落!明代的出家人,完全被置于儒家的伦理思
想下。“凡僧、尼、道士、女冠,并令拜父母,祭祀祖先;丧服等第,
皆与常人同。违者,杖一百,还俗”。这完全违反了佛制,使超越的
宗教精神,屈服于现实的政治威力,这等于暗示了出家的非法,为理
学者的空前胜利!尤其是:“释道二教,自汉唐以来 [P47] ,通于
民俗,难于尽废,惟严其禁约,毋使滋蔓”,露骨的表示了温和的非
宗教精神!禅者为代表的佛教,本已走向山林。理学者攻讦他隐遁自
私,其实是惟恐他不如此。佛教被压迫而退入山林,放弃了社会的文
化与慈济活动,中国文化才成为理学的一家天下。这个崇佛的皇朝,
到末季,佛教是衰落极了!如严嵩死在卑田院,其实是佛教慈济事业
的悲田院。但当时的佛教,衰落到连名称都弄不清了。如紫柏大师来
京师弘法,当然会接触到朝臣,因此被诬陷而死在狱中。有些人,怪
他不知道高蹈山林,到京师来自取其辱。憨山大师到南昌,仅有不穿
僧服,不受戒的和尚。到广东南华时,情形更坏!二百年来,要僧众
不干于民,退出社会去隐修的护法方针,证明了根本的错误,铲绝了
佛教的慧命。
还有一个问题,太祖是出身于秘密结社的白莲教,他深切的知道
宗教徒的集合,对于黑暗政治是有危险性的。所以太祖严厉的取缔秘
密结社。他的僧众“不干于民”:“不得与民杂处”:“不得奔走市
村,以化缘为由”;都含有政治防范的意味。这到清代,说得更明白:
“聚众为匪之众,都由奸邪僧道主谋。平时 [P48] 煽惑愚民,日渐
酿成大案”。专制政治发展到极点的明清统治者,不怕圣人之徒的理
学家,却怕愚民的僧道。惟一的防范方法,限制他,奖励他与民众脱
节。
清代的儒者,复活了汉代经学的研究,极有成绩,但理学家在政
治上的地位,由统治者的推重,还是丝毫不曾动摇。而且,清代的经
学,并非两汉的经学;两汉的经学,渗透了宗教的仰信,而清代经学,
却继承了理学的反宗教精神。清代的佛教(道教的情形更坏)一直在
衰落中;而理学传统的排斥宗教的政治压力,真是变本加厉,越来越
凶恶!起初,顺治、康熙、雍正(初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还不深,
都有佛教的信行,虽然这都是禅宗的。禅宗的天童一系,一时非常隆
盛。但到了雍正晚年,不满意三峰派的与文人学士相往来,运用帝王
的威力,彻底的破坏了他。到乾隆,更取着理学正统的立场,严厉的
对付佛教与道教─ ─天主教等。
“僧道,不得于市肆诵经托钵,陈说因果,聚敛金钱,违者惩罚”。
“若有官及军民之家,纵令妻女于寺观神庙烧香者,笞四十,罪坐夫
男。无夫男者,罪 [P49] 坐本妇。其寺观神庙住持及守门之人,不
为禁止者,与同罪”。依此“大清会典”的律令来看,僧众(道流)
不但被迫而不干于民,不出户牖,不得游行教化,而且还严厉的取缔
妇女们到寺庙进香礼拜,营为宗教生活。佛教与道教,完全被封锁在
山门以内。一些自以为儒学正统的缙绅门第,往往挂起“僧道无缘”
的牌子,即是这种反宗教意识的表白。自认为精通中国文化的乾隆帝,
他公开的表示,同意儒家的观点,“释道是异端”:“在国家则为游
民”。他一登位,即下谕痛责佛教界,首先将顺治、康熙、雍正三帝
与佛教的关系割绝了。接着,通行“甄别僧道”的工作。他容许“山
林修道,布衣粗食,独善其身”;而压抑了宗教的社会活动,使成为
孤立的,脱离社会的分子。被整肃的僧道们,所有的财产,没收归公。
这一来,宗教界大大的惶惑不安起来。乾隆三次下谕,说明这并非屏
斥异端,只是对付为害佛道,为害社会的伪僧伪道,然而他的真意,
其后表白为:“此教流传已久,人数繁多,一时难以禁革,是以朕令
复行颁给度牒,使目前有核查,将来可以渐次减少,此朕经理之本意
也”。“渐次减少”,是他的目的 [P50] ,是他同意儒者观点,
“禁游惰,劝力作之本意”。而所以不曾断然禁绝,并非尊重真僧真
道,而是数十万人的生活问题。他以为“僧道亦穷民之一”:“今之
僧道,不过乡里无依之贫民,窜入空门”。佛教被看作穷老孤独残废
的收容所。佛教与道教等的真意义,全被抹煞。如乾隆二年谕说:
“释道是异端,然读诵经书之礼教者,得罪圣贤,比异端更甚!凡星
相杂流,回回教,天主教,一概禁绝不行”。嘉庆十年谕说:“释道
二氏尚不可信,况西洋教耶”?理学精神在政治上的成功,重要是一
切宗教的排斥,养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非宗教传统。乾隆以后,一切
秘密结社的宗教活动强化,进行反政府的活动,是不无原因的。清末
的天主教徒,为帝国主义作侵略先锋,造成种种教案;其中中国知识
阶级的仇教活动,也不是没有责任的。理学传统的政治人物,不知宗
教对于人生的真意义,使其向上的发展,而进行反宗教的抹煞政策。
充其量,承认他“劝善戒恶,化导愚顽”;但自称圣贤之徒的知识分
子,当然是不需要了。这种排斥宗教的政治,当然不会做到彻底。但
说到宗教,就联想到迷信的错误,却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里 [P51] ,
根深蒂固的传下来。这被称为中国正统的非宗教文化,果真是中国民
族的幸福吗?
时代开始大改变,西方的势力,跟着坚利的舰队而来。儒家无法
适应,迅速的没落了。号称中国正统文化,千百年来占有政治与教育
的儒家──主要是理学,可说是清一色的中国知识界。但仅是废八股,
开学堂,失去了教育权,不消十年,廿年,等于全部消失。脆弱到如
此的不堪一击,似乎太希奇了。全中国的孔庙,都不知怎样的变了,
还比不上饱经摧残压迫的佛教与道教,多少能为了拆庙毁像而呼号反
对。这便是非宗教的,无信仰的上层文化,缺乏坚强力量的真凭实据。
辛亥光复以来,西洋文化的传入,与打倒迷信,表里的同时进行。
神教徒并非不知道自己的真面目,只是利用打倒迷信来摧残中国固有
的信仰──祭祖宗也是迷信。多少涂抹些洋式情调的新知识分子,不
脱旧知识分子的非宗教传统。现在是科学时代,讲求实证实用,当然
更要反对宗教。反宗教或者说打倒迷信,这 [P52] 一来更为彻底,
不但打倒迷信──宗教,而且还要打倒礼教。本来无力的宗教与道德
力,经不起五四运动的袭击而完全解体。然而科学与民主精神,始终
没有成就。西洋新宗教──依中国的正统文化,应说是新迷信,除了
兜搭得外国人的分子而外,也不能迅速建立起来。中华民族的精神,
进入了真正的真空状态。五四运动的领导者──胡适他们,都是继承
传统的非宗教者(胡适的非基督教,非宗教态度,并非美国式的实验
哲学)。觉得自己“百事不如人”,决心要引导中华民族去全盘西化
(这是外国人所最赏识的)。结果,唯物的共产主义,据有了中国大
陆,发动洗脑运动,这能说不是全盘西化吗?近来少数的有心人,痛
心五四以来的全盘西化,打倒孔门礼教,弄到神州陆沈。而不知从中
国人心中,摧毁最强大的反共力量──宗教信仰,不是别的,是宋明
以来的理学。理学者要压倒异端──佛道,而自己却不是宗教。在下
的局促于伦常家庭,为当前的功利所奴役;在上的仅是形而上的玄学。
这都不能从崇高意境的景慕中,唤起光明与热情,养成强毅坚决的信
念。孔子说:“民无信不立”,我们现在尝受无信仰的恶果了 [P53]
.
宗教情绪的养成,对于民族的强盛,有着怎样的作用,说来话长!
然而,日本、英、美,都是有信仰的民族。连摧毁宗教的苏联(恶果
在后面,看着吧!)也还是千百年来的宗教区。秦、汉、隋、唐的隆
盛,都不是无信仰者的业绩。我是神教迷信的反对者,然而我坚决的
相信,迷信比没有信仰好得多!
我的论列,并非故意要挑剔儒家──理学。在今日,儒家与佛教,
应该是同病互助的时候。儒家以及理学,仅是有缺点,不是根本要不
得,他是有着光荣的一面的。不过,以中国正统文化自居的学者,大
抵不能同情宗教,或仅是同情形而上学。像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
冯芝生,都对中国文化有认识,而且也接触到佛教,但对宗教都是缺
乏真切信解的。抗战期间,有新儒家运动,运动还在开始,而排斥宗
教的──“二氏”,“佛老”,这一类陈腔滥调,又逐渐的搬出来了!
我们现在又避难来台湾,中国文化的运动,一定有人在努力,这是应
该努力的,这是复与民族的真正动力。希望能扩大胸襟,如隋、唐以
前一样,勿再陷 [P54] 入无信仰的理学窠臼!勿偏以儒家为中国文
化,勿偏以理学为儒家。从古典中国文化,到周秦的子学,两汉的经
学,六朝隋唐的佛学,宋明以来的理学,近代传来的西学;从古代的
儒家,近代的三民主义线索中,贯彻各时代的文化,取精用宏,来铸
造新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新生,才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完成!
中国文化的运动者,不能忽略文化中的宗教因素,那怕是迷信的。
假如中国的知识界,永远把宗教看作迷信,落伍;有宗教信仰的,也
不敢拿念珠,挂十宇架,怕人讥笑。那末,中国的文化,将真是永远
的落伍了! [P55]
【中国宗教发展中的问题】推荐阅读:
中国宗教与文化09-29
问题及对策:对我国农村地区宗教发展的思考09-08
解决宗教领域难点问题10-18
私家园林中的宗教现象探究10-31
2024年中国麻纺织市场发展问题07-08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09-06
第二课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11-08
中国羽绒服行业质量问题发展态势预测12-08
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品位与格调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