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有感

2024-10-27

爱心与教育有感(共16篇)(共16篇)

1.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一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到了一个好朋友”。

近日,我拜读了李镇西教授的《爱心与教育》,顿觉受益匪浅。这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李镇西教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无不渗透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一读。

书中的一句话,让我终身难忘。他说:“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这句话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光荣与伟大,也暗示了我们老师的使命和责任。我看后心情澎湃,很想做好孩子们的天空、大海和春天,让孩子们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在大海中欢畅的嬉戏,在春天中感受勃勃的生机。虽然身在三尺讲台,但是心却放眼世界。我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凸显出自己人生的价值,为祖国、为社会贡献应有的贡献。做到爱岗敬业、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热爱每一个孩子,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热爱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因为他们都是我国将来的建设者。无论今后他是参天的大树,还是碧绿的小草,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料,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想到这里,我的心不禁快乐起来,原来自己做着这么快乐而有益的事,真是太幸运、太幸福了。

读书伴我成长,读书教我育人。快乐生活每一天,快乐工作每一天。把爱心撒向每一位孩子的心田!

2.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二

在班级工作中, 除了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团结合作教育、意志力的教育等以外, 对学生的爱心教育尤为重要。一个班级里如果学生对集体、对老师缺乏爱, 就不可能形成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因为现在的青少年学生, 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备受父母老人的宠爱娇惯, 不论做什么, 都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全家围着他们转。而且生活条件的优裕, 更滋长着他们的骄纵任性, 固执蛮横。如果把这样的品性带到学校班集体里来, 同学之间就十分缺乏合作、团结友爱的精神, 不利于班集体的正常管理和教学, 也碍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心呢?首先, 我认为师爱是对学生爱心教育的示范。爱, 它不会自发产生, 一个人的爱总是先从接受别人的爱开始。儿童从小开始被动地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爱, 这些爱的积累, 使儿童感受到爱, 懂得了什么是爱, 以及爱的意义, 于是进一步意识到自己该怎样对待人, 对待社会, 对待人生,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回报爱的需求, 最后将这种爱的态度、爱的需求付之于行动, 建立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

一个人会从一个消极爱的接受者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爱的胸怀和爱的能力的给予者。一个学生如果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 这不仅有利于他形成爱老师、爱班级、爱学校, 对人生满怀希望的愉快个性, 而且更重要的是, 他通过自己所感受到的爱护, 更容易懂得并信任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真实关系, 形成与人友爱、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因此, 师爱在学生爱的能力发展中, 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它的作用不可低估。其次, 用点滴小事来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冰心曾说过:“对孩子进行爱祖国的教育, 就不能抽象的。孩子们爱祖国、爱人民总是从身边感受到, 如爱自己故乡的一草一木, 爱自己的教室和校园, 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和老师, 也爱自己养殖的小动物。”像这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爱。

另外, 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心,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引导他们为集体争荣誉, 为他人服务。如学校各项活动, 我都组织班上学生积极参加, 在“捡回一个希望、创造一个明天”收集易拉罐活动中, 每个同学积极参与、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寒假开学共收集了一百多个易拉罐, 成绩显著。在去年国庆文艺汇演排练过程中, 教育学生只有团结合作, 人人拿出热爱集体的精神, 才能演好节目, 为班级争光。因此, 在学生们取得荣誉时, 个个兴高采烈, 在活动中了解到了爱心的作用。所以, 把一个班级培养成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 其中培养学生的爱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3.爱心与教育 篇三

关键词:自信心;爱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24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154

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孩子,一个家庭的中心,凝聚了太多的希望。当我们从家长的手中接过孩子的手时,一份安全的责任,一份让其健康成长的责任就已经在我们的心间牢牢刻下。每天对他们一声声的亲切问候,一个个阳光笑脸的绽露,一个个充满爱的抚摸,这些无不浸透着我们的拳拳爱生之心。

一、发现问题

开园初,我被调到了大三班,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我发现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幼儿。他叫小杰,个子较高,坐在第二组的后面。一次活动时,我提问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叫他回答,而他只是瞪着两只大眼睛望着我,一句话也不说。我以为他没听清,又说了一遍,结果还是一样。我继续开导他,并且教他说,如果不知道可以说“我不会”,但他还是一个字也不说,甚至连摇头也没有。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班里的另一位教师,她只是笑笑说:“这孩子一直这样。”从此后,我对他留心了,时时关注他。喝水时,后面的一个小朋友推了他一下,他没像其他幼儿那样争论,而是让到了一边;游戏时,别的小朋友又蹦又跳,而他只是站在一旁笑着看着;玩玩具时,有小朋友抢了他的玩具,他没像其他幼儿那样来找教师告状,而是选择了沉默。

二、探寻原因

我决心找小杰家长谈一谈。通过交谈,我得知小杰在家的表现并不是这样。他虽不像有的幼儿那样过分淘气,但也不是一个安静的孩子。他和爸爸妈妈在家也交流,甚至会讲一些幼儿园的事,也会和同村的一些小伙伴去玩,只是在陌生的地方,在人多的地方,他都是畏畏缩缩,选择沉默,尤其是幼儿园。家长也已发现了小杰的胆怯,其他教师也和他父母探讨过,家长也是多次和他谈,但都没什么效果。看着小杰妈妈那焦急的眼神,我的心被刺痛了。

三、爱与教育同步

(一)运用策略,创设机会,增强幼儿自信心

第二天是我接待的小朋友。那天小杰穿了一件新衣服,我微笑地摸着他的头,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这件新衣服真漂亮,你穿上真精神!是谁给你买的?”小杰开始楞了一下,随即腼腆地笑了,小声说:“是我妈妈买的。”那一天,我始终关注着小杰。地上有一张纸,我叫小杰捡起放到垃圾箱;要吃饭了,我让小杰帮我去抱碗;小朋友画画时,我让小杰帮忙收发彩笔;小朋友上厕所,我让小杰监督小朋友。那一天的小杰,脸上始终挂着腼腆的笑。

成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成功的次数越多,学生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就越高。经常获得成功的幼儿就具有自信的特征,而自信又能保证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我们要着力为幼儿创设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与条件。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让小杰帮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常表扬他,还给他一些小小的奖品,让他知道,老师相信他的能力,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确很棒。

幼儿缺乏自信,不善于和别人交流,不主动和别人交往,往往会受到同伴的排斥和拒绝。为此,教师要鼓励这些幼儿多与同伴交往,并教育同伴接纳、关心和爱护他们。小杰在班里没有朋友,我找了班里一位比较活跃的幼儿小超,他不仅聪明,深得教师的喜爱,而且还是班里的孩子王。我和他秘密约定,让他和小杰做朋友,我奖励他一本精美的故事书。没几天,小杰就和小超形影不离了。慢慢地,我发现小杰有了变化,他开始和旁边的小朋友说笑打闹了,慢慢也有了自己真正的朋友。

(二)运用鼓励和赞赏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罗伯·麦克纳马拉曾经说:“人脑和人心一样,朝着被赞赏的方向走。”鼓励和赞赏是一剂良药,它们可以帮助幼儿战胜困难,健康成长;鼓励和赞赏是一支润滑剂,它们可以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的情感;鼓励和赞赏是一支魔法棒,它们可以让幼儿走出自卑,让笑容绽现。幼儿需要鼓励和赞赏,对幼儿真诚地鼓励和赞赏,就是对他们的尊重。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时刻关注着小杰,渐渐他有了细微的进步。我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他,来增强他的自信心。他不知道怎样表达,我鼓励他,让他慢慢想,想好了再说;他回答问题了,我及时表扬他;他帮教师做事,我发他一些小奖品;他帮助小朋友了,我朝他伸出大拇指。终于有一天,小杰的脸上出现了自信的笑容。

(三)给予建议,家园共育,建立幼儿的自信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光有幼儿园中教师的鼓励、表扬,而没有家长的配合,是无法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教师应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了解家长的教养态度、亲子互动方式等情况,并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此外,还要鼓励家长及时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利于教师了解情况,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小杰的父母都是农民,没有多少知识,孩子缺乏自信,不和别人交流,父母急在心里,却不知怎样改变现状。为此,我提出一些建议。如让孩子参与接待客人,给客人倒水,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和外人所承认,从而建立自信;带孩子去购物,让他帮父母挑选;扩大他的活动范围,让他多干一些与外人接触的事等。对小杰的点滴进步,家长要多表扬,事事多鼓励。通过试行,证明这些方法对小杰是有用的,小杰变得自信了,也乐于和别人交流了。每当小杰的父母对我说起小杰的进步时,那感激之情是溢于言表的。

面对着天真无邪、年龄尚小的幼儿,他们不仅需要我们的教育,更需要我们灿烂的笑容、温婉的声音、亲切的抚慰,我们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关爱,更是在播种一颗善良、纯真的种子。“幼儿老师像妈妈”,这是家长经常对、幼儿园教师讲的一句话,也许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认可和赞扬。

4.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四

李老师对教育故事的叙述行云流水、自然真切,浓浓的师生情包蕴在字里行间。从饱含深情地文字中,我似乎窥见了李振李老师教育成功的秘密只在一个“爱”字。读这本书,最为打动我的是李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牵挂及与学生心与心的交融。李老师用真情和学生沟通,一颗真诚的心感染者无数颗幼小的心,向善、向美地成长。高考落榜的宁玮到外地打工,她同李镇西老师的书信让我一次次泪眼模糊,李老师对宁玮的牵挂也牵动了我的心,我在心底里呼唤“愿好人一生平安”.李老师不仅关心呵护自己的学生,对于素不相识的中学生杨守丰、闻晓春等也倾注了浓浓的师爱。读到杨守丰顽强地学习拼搏,但最终被病魔夺走了年轻的生命时,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愫泪水潸然而下,我不知道是杨守丰坚强的精神感动了我还是李老师那温婉真情的表述感染了我。读《爱心与教育》心情五味杂陈,有喜、有悲、有笑、有泪。《爱心与教育》全文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一则则真实感人的教育案例凝聚着李老师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对教育现象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合上这本书,诸多的内容和细节都记不清了,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事业的钟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已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中。

开卷有益,读教育著作不仅仅是为了感动,更多的是我们教育行为的改变。读完《爱心与教育》对我最大帮助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到了一句受益终生的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第一次读到这一句话是在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那一刻,我惊羡于李老师追求完美的思想境界,“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不仅是一句承诺,而且是一种甘于付出的奉献、是一种宽广的胸怀。这一句话太精彩了!我决心以此句话为导向,引导我班的孩子慢慢学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我想,如果一个孩子心中萌生了这样的思想,他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会竭尽全力做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一个甜甜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如果人人都有了这样的意识,在一个班集体里生活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二、李镇西老师教会我包容问题学生,之前,对于问题学生心生厌恶,在情感上很难理解他们。当他们做错了事情,经常采取训斥与批评的方式,很少考虑他们内心的感受。从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我发现了自己曾经的冷漠,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感情基调是讨厌、是恨,那是极其错误的教育方法,是无效的教育。如果能像李老师一样从根本上去了解问题学生的成因,去倾听问题孩子内心的声音,他们犯错误的几率一定会逐渐减少的。我们当老师的不能只喜欢优秀的学生,那些脾气暴躁、性格掘强、有毛病、有缺点的孩子是最需要老师去关心、去帮助的。

5.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五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

再读这本书,尤其是初入班主任队伍,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当然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我常聆听许多老教师教诲说:爱和信任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它能帮助教师教育出好的学生。经过这些年的教育见闻和经历,我赞同这个观点:一个教师只有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爱――对学生的爱,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那就肯定会给学生带来许多有益的改变。把载有爱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送给学生,那么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会充满阳光,这应是一个精彩的灵动的过程,就像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而绝不是一潭死水。我认为,建立在师生平等互敬互爱基础上的对话,不仅是促进课堂和谐交流与互动的前提,更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有效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应当追求师生情感交流、思维沟通、生命对话的和谐互动境界。

6.读《爱心与教育》有感900字 篇六

庄韵留馨读书会 张进党

不爱喝茶的人,说茶苦涩;爱喝茶的人说茶香浓。同是一杯茶,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茶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茶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其乐境。

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魅力在于独特的气质,而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越是读书,就越感觉自己的贫乏,在恐惧之余,就又一次地卷土重来,疯狂的读书。读书让我的心胸感到从未有过的开阔、舒展。在我眼前展示出一幅幅的大世界:生存智慧、生活品味、世间冷暖,尽收眼底。

最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他把教育当做一生的事业,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当做谋生的职业。从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我学到许多经验,同样,这些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帮到了我。比如关于转化后进生,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让学生们上台表扬进步的同学等等,都有很大的收获。对学生,我们不仅要有爱心,更需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我的教育之路还很浅薄,幸好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爱心与耐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李镇西老师自己本身也爱读书,他说:“我们无论多忙,每天都不会不洗脸、不刷牙、不吃饭,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需求,已经形成了习惯,那么无论怎么忙,我们都会有时间读书”.董卿,因为《诗词大会》,又火到一个高度。她的点评总结能力令人钦佩,被人称为“人如其名,兰心蕙质,清新隽永”.她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跟从小抄写古诗,背诵古诗有莫大的关系。董卿说:“读书是已深到骨髓里的需求,就像穿衣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看到已过不惑之年的董卿格外年轻?她的语言,她的动作,她的神情,分明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事啊!

外表的美丽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我始终相信,我们读过的书都不是白读的。它总会在未来的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的更出色。读书时可以给人力量,更能给人快乐。

每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都是经过了千百次打磨;

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都要承受撕裂破茧的痛苦;

每一颗色泽圆润的珍珠,都是砂砾与河蚌肌肉的磨砺。

7.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七

一、板块式管理养成教育

东丽区实验小学把每个月的德育工作内容写在德育工作宣传栏上, 并摆放在教学大楼前, 学生一踏进校园就会被教学楼前的德育工作宣传栏板块吸引住, 第一板块是:“新学期坚持说好一句话、做好一件事。我会说:谢谢!对不起!没关系!我会做:轻声, 慢步, 靠右行”。第二板块是每月的德育内容, “努力说好一句话, 做好一件事”。三月份的德育内容是:我会说:“离家离校时能主动向家长老师问好。”我会做:“上下楼有序, 不大声喧哗”。四月份德育内容:我会说:“请不要追跑打逗, 要注意安全”。我会做:“维护环境卫生, 见到纸屑主动捡起”。五月份德育内容:我会说:请不要大声喧哗, 楼内请保持安静。我会做:微笑面对自己和他人, 保持快乐心情。德育板块的内容均落实到每位学生的行动之中。○○德育处把本月内容下发到班主任手中, 每个班主任利用周一讲解德育内容, 让学生把内容背熟牢记心中, 并提问学生怎样做,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把德育内容落实到行动中。德育处也组织大队部到各班检查德育落实情况。每周都公布落实情况, 每月都评选文明礼仪标兵。除此之外, 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 德育处都安排一名少先队干部根据节假日或本周德育工作进行讲话。回班后各班主任利用晨会对学生进行教育, 并根据班级情况提出本周要做好哪些事情。

他们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扎实有效, 孩子们良好习惯培养引起了我们深刻的思考。我们也开展了不少养成教育的活动, 却为什么总是效果不显著呢?

我想, 我们都是急于求成, 想想自己以往的班主任工作, 一开学就把一大堆的禁令罗列出来, 如:上课不迟到, 不早退;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乱扔垃圾、不损坏他人东西、不浪费、不乱花钱、要懂礼貌、与同伴友好相处等。开学初学生怎能适应这样的约束呢?这也不行, 那也不行。在假期时间, 学生已经玩疯了, 如今回校除了这些禁令的约束, 又要面对沉重的课业, 能应付过来吗?学生难免会产生逆反心理, 一件做不好, 干脆样样都不做。而我所跟班的天津市东丽区实验小学, 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循序渐进, 有条不紊, 并且持之以恒。

二、开展精彩纷呈的主题中队会活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东丽区实验小学十分重视培养良好的习惯, 每个学期都要开展“习惯养成”主题中队会, 围绕“习惯养成”这一基本文明素养的主题, 各中队开展了“同课异构”———《好习惯伴我行》主题中队会竞赛活动, 各中队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活动采用表演、三句半、小组唱、快板、朗诵、小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使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比如主持人先让学生说说:好的行为习惯有哪些?男:春天是美好的, 刚才歌曲中的小朋友知道爱护花草, 保护环境。我们天天学规范, 你觉得好的行为习惯有哪些?

生1:每天早晚刷牙, 饭后漱口, 这就是一种好习惯。

女:讲得真好!

生2:我周末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 这也是一种好习惯。

男:讲得真棒!

生3: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好课前准备, 所以每节课前我都自觉地这样做。

女:说得对极了!

生1:周末在家的时候, 我做完作业就帮妈妈做家务。

男:这是爱劳动的好习惯。

生2:我一有空就看课外书。

女:这是爱读书的好习惯。

生3:我每次做操或课间活动时都会尽情活动。

男:这是爱运动的好习惯。

生4:我从来不乱花钱, 爸爸、妈妈给我的零用钱我都把它攒起来, 然后买学习用品。

女:这是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通过列举好习惯, 让学生明确好习惯就在我们身边。

除此之外, 活动还把好习惯融入三句半中, 学生饶有兴趣, 三句半表演者甲乙丙丁四人, 手里各持镲、小锣、鼓、大锣等击打乐器敲打登场。乐器停, 甲高声朗诵第一句, 并根据此句意思做出一个造型动作。下面乙第二句, 丙第三句。丁的第四句是“戏眼”, 如:《我们从小爱劳动》。

独生子女是个宝, 劳动观点最重要, 培养劳动好习惯, 不能娇!

我在家里学做饭, 烙饼煎鱼炒鸡蛋, 炒肉不咸也不淡, 能干!

自己锻炼洗衣服, 洗衣机一开呜呜呜, 干净衣服穿身上, 舒服!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集体劳动不怕多, 家长老师都高兴, 真不错!

利用精彩的节目表演陶冶学生的文明品格, 打动他们幼稚的心, 让队员们从中得到了启发, 将行为习惯牢记心中。

想想我们在教育教学中, 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时, 我们平常靠说教是否单一、收效甚微呢?是否应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呢?

三、榜样是无声的力量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 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 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很强的感染力, 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 榜样尤其是老师的示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

记得有一次, 我们跟班的老师鞋跟磨损了, 执勤的学生一起注视该老师的鞋, 导师告诉我们, 赶快把鞋修好, 因为校长要求教师轻声慢步, 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先做到。还记得有一次, 因为我们住学生宿舍, 离饭堂很近, 有位男教师穿着拖鞋去饭堂吃饭, 校长马上打电话跟组长说, “请转告海南跟班的老师, 不能穿拖鞋及睡衣到饭堂,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行为教育。”说实在的, 想想我们平时, 都要求学生不抽烟, 而有的老师在教室却吞云吐雾;要求学生不随地吐痰, 而自己却随口吐痰;要求学生把字写工整, 而自己的字却龙飞凤舞……其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是否应该不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 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如要求学生注意卫生保洁, 不乱丢果皮纸屑。每天我们走进校园, 如果发现校园内地面上有纸屑, 我们是否都会很自然地弯腰把它捡起来, 放进垃圾桶?要求学生不要在楼道大声喧哗, 我们是否必须轻声细语的对学生说话?总之, 要求学生做到的, 我们老师是否应努力要求自己先做到?

四、不良的习惯在关怀中消失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天生的, 而是经过后天长时间培养逐步养成的。作为班主任我深刻的理解不管什么样子的孩子他们都有追求上进, 希望获得别人肯定和赞扬的渴望, 哪个孩子也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 他们之所以经常的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了习惯在作祟。当班主任、任课教师将这些“问题”孩子带到到德育处由你处置时, 你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多一些理智的思考, 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少一些批评, 多一些提醒和鼓励, 才能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也有利于我们老师自己的心理健康。

我导师跟我说她的班有一位“问题”学生, 他总是爱动,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骚扰别人, 不停地找同学麻烦。她曾经很认真地和他谈话, 但是并没有多大的改变。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在教室大清洁中, 他对本组的同学把垃圾踢到别的组很不满。他在惩罚那个男生扫整班的教室。事后导师在班里表扬了他, 并和同学商量, 由他暂代劳动委员工作, 他和同学们都欣然接收了导师的建议。每天早上, 他都第一个出现在教室打扫卫生;每天放学, 他都和值日生一起打扫干净教室才离开;每天的作业, 也开始认真完成;他逐渐学会了礼让, 和同学们和睦相处, 并主动把自己的学具借给同学使用;更可喜的是, 他能主动为集体做好事。他的变化, 同学们给予了肯定, 他也转为正式的劳动委员。他的劲头就更足了。后来, 他也有反复, 但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醒, 他又做得很好了。通过这样的教育, 学生身上的坏习惯逐渐改掉, 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8.爱心教育在《品德与生活》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课程;品德;生活;爱心教育

曾看到过这样一幕情景:一位母亲给他七八岁的孩子买了饼干,孩子把饼干一把抓在手里,怎么也不肯给妈妈尝一口。妈妈故意咬了一口孩子手里的饼干,结果孩子大发脾气,非要妈妈把饼干吐出来不可。这位妈妈无比感叹地说:“你看,这孩子真没良心,我对他这么好,什么都依着他,有点好吃的都给他留着,可他一点都不会体贴大人。长大了真不知道会怎么样……”

这位家长的感叹确实令人深思。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舍不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原因是孩子缺乏爱心,这是不注重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造成的结果。

爱心,即关爱他人之心,它有许多外在的表现形式,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广义上讲,是指爱祖国,爱社会,爱学校,爱父母,爱同学,爱社会一切需要关心和爱护的人。

一、教师要做爱心教育的楷模

要让学生有爱心,教师自己必须有一颗博爱之心,言教不如身教。教师的爱心,以热爱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基点,进而热爱教育对象,并施以正面教育,以雕塑学生美的灵魂为目标,这是人类最纯朴的爱的情感的升华,也是做好德育工作、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的客观需求。

1.教师以身立教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教师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方面。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要用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新一代的教师更要有高尚的行为,在品德方面以身立教,把真、善、美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在当代,教师的价值,应体现在其道德情操与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的完美的统一上。

2.情感感染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情感感染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一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相对的,感情不能对立。”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

二、精心设计载体,激发学生的爱心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教育家陶行知有精辟的论述:“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受健康的教育……我们可以说,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是无目的的教育。”因此,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精心设计爱心教育载体,是培养学生爱心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1.创设爱的环境

所谓爱的环境,主要是指爱心教育中出现的,能给教师及学生强烈感觉的一种精神表现或景象,是以爱心为主导的群体态度和情感的综合反映,是培养学生爱心所特有的无形的氛围。在具体教学中,通过交流、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加深对爱心的理解,体验爱心的重要和丢失爱心的危害;采取辩论、对话、故事、小品、检查对照等形式,设置情境,使学生明辨善恶,提高认识,引导行动;利用雪景、星空、春色等来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在故事会上宣讲古今名人爱国爱民的事迹,使学生与榜样产生共鸣与情绪体验,激情明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树起一座“爱”的丰碑。

2.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心活动

坚持不懈开展“爱心教育”和“关爱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关爱活动和爱心体验中受到了较好的“爱心教育”,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开展“爱心周”“爱心大行动”活动,成立“爱心基金会”等,使部分品学兼优而家境贫寒的学生得到了爱心援助。捐一样礼品,捐一份爱心,买一件礼品,献一份爱心,为的是奉献一点爱心,为帮助他人尽绵薄之力,从而唤起学生对“爱”的认识,培养学生懂得“爱”,会“传递爱”和“输出爱”,知道只有具备“爱心”的人才是人格完整的人。

3.鼓励学生写体验日记

每次教育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把收获表达出来,并针对他们的心得体会再进行指导和引导。学生每次遇到困难时,总是自我总结教训,教师采用延迟评价和分解评价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补偿练习,以激起他们积极的心态,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亮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具体操作上,通过制作富有童趣、图文并茂的“星星你真棒”德育橱窗,定期开展评荐“体验之星”活动,编辑生动活泼的爱心体验小报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写体验日记,以再体验得到爱的升华。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综合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爱心教育主线,把爱心教育贯穿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高尚品格,激发学生热爱同学、热爱师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的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刘旭东.生活世界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理念与实践,1999(07).

9.教育爱心与智慧教育叙事 篇九

《小学生守则》教育叙事 龙港区实验小学 王翠莲

有教育家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源泉,爱心是成功的基础,耐心是成功的保证。对待学生,我们应多一分爱心,少一分冷漠;多一分耐心,少一分嫌弃。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对于“问题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高招妙招”这就是智慧。教师要用一颗博大的爱心去打动学生,用智慧去沟通转化学生。

近几年我一直带毕业班,而且是五年级升六年级的时候把原来的班级打乱重新组合的班级。原本六年级就不好带,这样重新组合的的班级就更不好带。班里近50个孩子来自四个不同的班集体,行为习惯各有不同,不尽人意。他们性格各异,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且调皮捣蛋的学生居多,特别是在上美术、音乐及其它科任时,总有一些孩子不遵守课堂纪律,让科老师着实“挠头”。我只要一有时间就坐在班里陪孩子们上科任课,每当我在教室的时候孩子就能端端正正地坐好,安安静静地听课,我知道这是班主任对学生一种潜在的影响力和威慑力。但我不能保证每节科任都能在教室里看着他们上课,总有照顾不到的时候。于是就得想办法感化、引导、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自觉遵守纪律,认真完成学业。

班里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叫王越卓。从小娇生惯养,家长一味地迁就,导致孩子极端个人主义,性格古怪,在他的心目中,天老大,地老二,他老三。和同学在一起玩儿的时候,必须他占便宜,否则他就不依不饶。散漫成性,还特别好动,课堂上从来不能安稳地坐在座位上学习,一会儿下位,一会又回头说话,严重影响课堂秩序,还特别爱随地扔垃圾。人很聪明,但是上课的时候总管不住自己的手。不是逗同桌,就是自己玩,有时一个笔头就能玩大半节课。跟他坐在一起的同学换了又换,有的受到他的感染,也都开始不同程度地违反课堂纪律、影响任课老师的课堂教学和情绪。对于王越卓,任课老师的反应最为强烈,他的行为不仅影响违反了课堂纪律,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和任课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他对任课老师的批评教育非但不能谦虚接受,而且还处处找借口,刁难老师。有一次班里组织经典诵读,背诵弟子规,当到他背诵时,他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他不会,我当时真的非常生气,说:“前面的那几个同学都会背了,你为什么不会啊?”他说:“那几个同学都是好学生。”言外之意他是差生。我抓住时机,说:“在老师心里你就是好孩子,你四肢健全,身体健康,饿了知道吃饭,下雨知道进屋,能听懂好话坏话,你也很聪明对不对?”他点头表示赞同。我接下来说:“你的不足是表现散漫,自觉性差,学习上不用心,如果你肯努力,一定不比别人差!”结果没过多长时间就背下来了。我及时表扬了他:瞧,多聪明的孩子啊,这么快就背下来了,老师真为你高兴。记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以后的日子里,课堂上他收敛了许多,不再顶撞老师了,也能认真地做作业了,虽然正确率不高,但我还是及时表扬了他。还有一次,班里大扫除,他非常积极,抢着打扫卫生,然后我又在班里表扬了他,要同学们向他学习,争做爱劳动的好孩子!打那以后,王越卓改变了许多,自觉地捡地上的垃圾。课间也没有和同学追打了,并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再后来,我又让他做了卫生监督员,并兼任取饭小组的成员,他非常开心,看到老师如此器重自己,王越卓的学习劲头也足了,成绩稳步提高。

由此看来,只要给学生多一点的爱心,用智慧让他们的“闪光点”发光,使他感到老师时刻在关心他,没有嫌弃他。还有就是不要吝惜我们老师的赞扬之词,有了进步更要及时表扬。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更渴望得到表扬,这会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增强信心。转化一名后进生可以带动整个班集体的进行,所以其意义非常重大。

可是好景不长,在取饭的事情上出了事。

有一次他没去取饭,组长问他为什么没去,他二话不说就对组长一阵拳打脚踢。我回到教室,看到同学们七嘴八舌地遣责他。于是,我就把两个当事人叫到前面了解一下情况,结果王越卓无理取闹,暴跳如雷:“我就打了,我就打了„„”我教了三十几年的书,还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阵势,我惊呆了。等我转过神来,就快速地寻找最尖刻、最恶毒、最解气的词句“回敬”他。可话到了嘴边,我又咽了回去,然后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你不要太激动,先回座吃饭,吃完饭,冷静冷静再说,好吧?”可这个孩子根本就不买账,声嘶力竭地喊:“我不吃,我不用你管,我也不是你儿子。” 我非常冷静地说:“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教你学习知识、懂道理是我的责任。”他也不“示弱”,气势汹汹地回到座位把书本、文具等装进书包,然后就背起书包,“回敬”我说:“我不念了,我退学,行了吧?”我非常坚定地说:“不行”,你是未成年人,国家义务教育法有明确的规定,未成年人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你现在想不念书绝对不可以,等你读完九年之后可以选择去向。总算把他给稳住了。接下来,我把王越卓的家长请到了学校,让家长协助我做小祚的思想工作。事后我多次耐心地与王越卓谈心。通过不懈的努力,他慢慢地步入了正轨,学习成绩也在班里名列了前茅„„

莫疑春归无觅处,静待花开会有时。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要用爱心和智慧去排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发扬其闪光点;排除戒备心理,弥合其融洽点;排除逆反心理,建立其相容点;排除厌学心理,激活其乐学点;排除惰性心理,强化其勤奋点。事物不是绝对的。我们不能一味地赞美和包容,有时也而要严厉的批评。特别是对严重犯错的学生,要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所造成的后果,并鼓励他们下决心改正,给他们信心,这就需要智慧。

10.爱心与教育 笔记 篇十

一个有着一大群学生爱戴的老师,必定是一个很爱学生的老师。

再次拿起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心里默默的念到。这必又是给我思想上的一次洗礼。但你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或是烦心的事情的时候,就需要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的教育着给以指点。思想不断地被敲击,时刻激发出爱的火花。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段描述。“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

能够做到给每一位同学的每一封来信回信的老师,心里必定是装着学生的,李老师能够成为无数学生喜爱的老师,是因为他的专业知识,人格魅力。。肯定是无疑问的。但同样专业知识扎实、人力魅力外显的老师很多,为什么李老师就成为了一个无数学生永远拥戴的老师,还在于他有着一颗爱学生的心。

11.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十一

关键词:教育;灵魂;意蕴;期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13-01

从教十多年来,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细细品味他的文章,里面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其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而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读到这里,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专业基础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专业及其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读这段时,我心里有一阵揪心但又力不从心的感觉,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 我不由地想,在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教育要与经典为友

肖川先生说过: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对学生日日提醒、教导的,正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 要对教育的理解更细致、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复的咀嚼,需要不断的切已体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由此,想到我们对学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断咀嚼其真意,并且联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并且带着发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态度去教导学生。

四、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五、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12.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十二

作弊受罚, 幼小心灵满阴霾

在听讲座之前, 我就读过三毛的故事。但今天再次听到彭所长讲起, 内心还是一阵刺痛……

三毛上初中的时候, 数学成绩不好, 她感到数学老师的眼睛总像小刀似的向她飞来。她只好努力地学数学——拼命地背数学题的结果。之后, 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却怀疑她作弊, 便在办公室现场出题, 并难倒了三毛。后来, 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揭露三毛作弊, 还在她的眼眶上画了两个墨水圈, 不许她擦掉, 并让她放学后在操场上跑一圈。这件事深深地伤害了三毛, 她后来在文章中这样写道:“这件事发生后, 我没有掉过一滴眼泪, 也没有告诉我的父母我在学校受了这样大的精神刺激和侮辱, 我情愿这个老师打我一顿, 但是她给我的却是我这一生从没有受过的屈辱。晚上, 我躺在床上拼命地流泪。这件事的后遗症直到第三天才显现出来。那天早晨我去上学, 走到走廊看到自己的教室时, 立刻就昏倒了。接着, 我的心理出现了严重的障碍, 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到后来, 早上一想到自己是要去上学, 便立刻昏倒失去知觉。那是一种心理疾病, 患者的器官全部封闭起来, 不再希望接触外面的世界, 因为只有缩在自己的世界里最安全。”

三毛, 走了48个国家, 写了26部作品, 帮助过无数人树立坚强、豁达的人生信念, 但自己穷尽毕生精力也未能从这个伤害中复原!

大智若愚, 得饶人处且饶人

坐在台下的我, 多么希望时光可以倒流, 倒流到三毛读初二的时候, 倒流到老师把三毛叫到办公室的那一刻, 在办公室里, 老师微笑着对三毛说:“你的努力和付出我看到了, 但你的方法错了, 我们一起想办法好吗……”

然而, 再美好的希望也阻挡不了悲剧的发生。深深惋惜之余, 彭所长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教师不是侦探, 学生不是犯罪嫌疑人, 教师用不着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 在相当多的时候需要大智若愚, 需要聪明地装糊涂;教师不是警察, 学生不是犯人, 教师用不着使用警察的方式——恫吓、威胁、审问和体罚;教师更不是一条盯着学生错误和问题不放的穷凶极恶的猎狗!

故事唤醒, 春雨润物细无声

是啊, 圣人都有犯错的时候, 更何况成长中的孩子!面对犯错的孩子, 我们要多一点理解, 多一份尊重, 教育他们的时候要多一点宽容, 多一点智慧。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一件小事, 也很庆幸自己没有做错。

那天午餐, 吃的是牛奶小馒头, 小李同学坐到我的对面。他落座后拿起馒头就往嘴里送, 可却在瞬间停住了, 原来他的馒头被番茄鸡蛋的汤汁浸湿了。他侧脸看看身边的盘子——那是小吴同学的。小吴把汤喝完了, 还没舍得吃那俩诱人的小馒头就跑过先加汤了。小李同学开心一笑, 快速地把自己的馒头放进小吴的餐盘中, 又顺手把另一个干爽的馒头拿起来放进自己的口里。当他边吃边抬头, 与我的目光撞在一起的时候, 他脸一红, 马上不好意思地低头吃起饭来。这小家伙, 也太不够意思了吧!我想批评他, 但话到嘴边咽了回去。小吴回来了, 丝毫没有发现馒头被掉了包, 他很满足地吃着、品着, 一脸的享受。

吃完了, 小李起身要走, 我叫住他:“慢点, 我们一起走, 好吗?”他点点头。

我拉着他的手跟他走在回班的路上。

“想听个故事吗?”

“想!”

“一个公司的老板要招聘员工, 他看中了一个年轻人, 觉得他的能力和资历都不错, 便想聘用他。一天, 公司要招待客户, 老板把年轻人也叫上, 让他先接受锻炼。晚上, 老板和年轻人先到, 他们就坐在餐桌旁聊了起来。正聊着, 年轻人看到自己面前的汤碗有一个小小的豁口, 便顺手与身边的汤碗交换了一下。没想到, 自己这个小小的动作被老板看到。老板也没说什么, 他只是伸过手去, 把那个有豁口的碗放在了自己面前, 对年轻人说:‘这个碗我来用吧, 我知道它有一个豁口, 用的时候我就会注意, 可别人没有看到, 就可能被划伤。’晚饭如期进行。你猜猜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

“那个年轻人丢掉了这份工作。”

“你很聪明, 可他为什么会丢了这份工作呢?”

“因为老板觉得他不诚信, 不会替别人着想。”他脱口而出。

“那你能说说我今天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给你听吗?”

他挠了挠头, 红着脸:“知道, 沈老师, 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了, 请您原谅!”

看着他一脸的诚恳, 我笑了, 拍了拍他的肩膀:“先回班吧, 你还有作业没完成呢!”他冲我顽皮地笑了笑, 开心地跑开了。看着他轻松上楼的身影, 我松了口气, 顿时觉得很舒心。

尊重理解, 智慧换得笑颜开

从这件小事中回过神来, 我细细思考, 脑海中便跳出一句话来:教育需要理解、尊重和智慧。

理解孩子是基础——三毛因数学不好, 而极力要学好数学, 不惜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背题目, 但老师却认为是作弊, 从而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小李同学平时在与同学相处中会有一些自私自利的表现, 我想, 这并不全是他的错。现今, 这样的孩子, 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他们生活中时时处处养尊处优, “凡事我为大”已经成为一些孩子的自然意识。所以,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 我一点也不怪他。

尊重孩子是核心——三毛的老师从怀疑作弊到揭露三毛, 让他在全班甚至全校同学面前出丑, 滥用老师的所谓“权力”, 给三毛的精神以致命的一击, 以致她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愈合内心的伤痛。小李同学在换馒头的时候, 担心被别人发现, 担心别人揭穿之后便没有了尊严, 而这一份担心就足以表明他向善的本性。看他脸红低着头吃饭的样子, 我已经从心里原谅了这一幼稚之举。

教育孩子是艺术——三毛的老师如果能够在发现三毛不懂却苦苦记背答案的时候告诉她:你想学好是对的, 但你的方法有问题, 我们一起想办法。我想, 她这样一个有才情的女子, 心中一定会充满阳光, 也一定会把这种阳光播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更会对生活对生命充满眷恋而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面对小李同学换馒头的这一件小事, 我从始至终没有提及, 仅仅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但我想, 这样的教育绝对比一顿劈头盖脸的批评来得有效。

13.《爱心与教育》读书体会 篇十三

地理组

高阜辉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这本书分为“爱心和童心”、“与顽童打交道”、“优秀生的培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和“沉重的思考”几个部分。我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在这本书中,李老师的字字句句都高扬民主、科学、个性教育的旗帜,处处诠释着一个大大的“爱”字。如果说,单纯的理论套套谁都懂,那么李镇西老师触动读者心弦的则是一个个朴实真挚、载满真情的案例,记录着他与学生之间的情与爱。爱是当好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爱的情感。

李老师从教17载,对学生的爱全身心地投入,贯穿到教育教学的细枝末节。这种爱细致入微,滴水不漏,这从李老师不管接手哪个班,都精心给每个学生过生日,在生日这天送他们一本励志的书,一本笔记本、自创一首诗、或开个生日宴会等体现出来;李老师对学生的爱亲和、实实在在、不掺一点杂质,这表现在李老师经常把想家的同学或有特殊情况的同学请到家大吃一顿,学生在这里无拘无束,有种回家的感觉,假期师生一起出去郊游、在草坪上和学生摔跤,斗鸡,打扑克等等,学生推心置腹地称李老师为兄长;李老师的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突出表现在对差生的转化上,更展示出了李老师过人的教育智慧,既有心贴心的情感交流又不失严父的温情,对不同的问题学生投其所好,如对上课好思想溜号,自控能力很差的学生,李老师帮他出主意,就是对自己“每天十问”,如一问今天学习任务完成了吗?二问明天的新课预习了吗等。连问十个问题,并且要坚持这样做;如对基础很差,上课听不懂又捣乱的学生,李老师便送给他一本〈烈火金刚〉,老师讲课他也有事做这样就不打扰别人听课了。他以自己的心灵赢得学生的心灵,与这些学生同喜同悲,吃喝玩乐,打成火热一片,再玩世不恭的顽童也会被李老师伟大的爱心所俘虏,孩子们于是敞开心扉,心甘情愿接受李老师的谆谆教导,李老师用自己博大厚重的爱融化了一块块坚冰,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14.《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十四

走进《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我们收获了感动,得到了启迪,好像有人给我们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你我的教育之旅。阅读中,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我要有这样的老师多好!”,同时我也在暗暗下决心,我要向雷夫老师学习,做一位对孩子充满爱,对工作充满热情与智慧的老师!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们看到了对孩子爱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这才是不断创造奇迹的根源。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

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捉一只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面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第56号教室因雷夫.艾斯奎斯的工作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孩子们因为有了这样的老师而学会了遵守规则、为他人着想、自我计划、自我教育。而这一切的获得并非教师最初的目标,他也是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后才渐渐明白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当我们越是想让孩子们达到我们设定的目标时,我们往往离目标越远。所以作为教师有时要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够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为了课堂纪律,为了应试教育,许多老师使用的是“下马威”,并佐之以“小红花”的激励,“逻辑后果”的制约等措施。其实在无形中降低了孩子的水准。我们常把老师是否“用心”只是理解为态度专注与否,并以此评判一个人事业上的得失。而雷夫老师创造的一个个奇迹却不断告诉我们:有热

情和态度还不够,还要运用智慧,乃至一个小小的鬼点子!巧妙地做,坚持不懈的做,才会充满力量,令人叹服。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讲到了品格教育的六个阶段。原来信任孩子,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根本!是我们父母、老师由于没有认识到教育的根本,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发展,要知道孩子原本就是可以做到的!

15.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十五

一、平等地爱

陶先生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然, 爱不是放纵, 爱里有严, 爱里有教育。作为教师, 我们都明白“爱”应该是教育最有效的力量!但是, 要真正做到公平对待每个学生, 从心底里爱每一个学生何其难!爱优秀的学生不难, 难的是如何去爱那些顽皮的“后进生”;真诚地去爱学生不难, 难的是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份爱;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爱不难, 难的是如何让学生在关爱中真正接受教育。陶先生“四块糖奖励”的故事我们已经非常熟悉, 从中我有所感悟———

1.生生平等。相信不管哪个老师, 都喜欢懂事、乖巧、成绩优异的学生, 这是人之常情, 毋庸置疑。但在我们夸赞这些好孩子之余, 千万别忘了关爱一下那些调皮捣蛋的“坏孩子”。其实, 哪个孩子愿意被批评呢?有的学生喜欢捣蛋, 也许他只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的学生上课插嘴, 也许他只是太想表现自己;有的学生成绩不好, 也许他已经很努力了……正如“四块糖奖励”故事中的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 虽然他的行为是错误的, 但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却是值得肯定的。学生打人, 不管是什么理由, 都是不对的。一般情况下我们老师会训斥, 会批评, 会惩罚, 而陶先生是找其闪光点, 找出打人学生“遵守时间”、“有正义感”、“懂得尊重别人”、“知错能改”四个闪光点, 并且大力表扬。学生都有特长, 都有闪光点, 教师要善于挖掘、培植、扩大它!我们都知道:“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周围人的赞美和期待。这种赞美和期待, 将对我们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一个学生如果听到的总是批评的话, 就会在学习上失去学习的自信心, 导致厌学。身为教师, 我们要拿着“放大镜”给学生找优点, 用“扩音器”给学生积极的评价。特别是对“后进生”, 一定要耐住性子, 千方百计引导他们走上正轨。

2.师生平等。在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中, 经常有这种现象发生: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发现班上的孩子有问题, 不是用自己的爱心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一时生气就不问事情的前因后果进行批评, 结果是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事情也没有解决, 最后导致使孩子内心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读了陶先生“四块糖奖励”的故事, 我明白了教育成功的秘诀———尊重学生。案例中身为校长的陶先生, 不是以教育者自居, 而是把自己与孩子放到一个平等的地位, 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 这样孩子才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同时也感觉到学校学习中的快乐。

二、巧妙地爱

这里“巧妙地爱”指的是教师要学会运用正确、适当的教育方式。教育是门艺术, 好的教育方式会使我们的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无声”教育。对于一些平时调皮的学生, 由于经常受到批评, 很可能造成其不正当的逆反心理, 往往转身一出办公室, 就把老师的“谆谆教诲”抛之脑后, 继续调皮捣蛋。在这一方面, 我们也应该好好学习陶老先生的教育艺术。他对打人的王友, 不是斥责, 而是表扬;不是处罚, 而是奖励。这让我想起在一次练习课上, 全班学生都在认真地做练习, 只有一个男孩子一直在书包里翻来翻去。对此, 我没做声, 慢慢地走到他的旁边, 才发现他嘴里在嚼着口香糖同时在找笔。我很生气, 但并没有责骂他, 而是若无其事地拿了一支笔给他。他边嚼边接过笔, 突然脸红了起来, 眼睛瞪得大大地看着我, 嘴也不动了。课后, 我找这位学生谈话, 他很诚恳地说知道错了, 并且说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做。这时我感觉到无声的教育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以“疏”换“堵”。陶先生曾云:要使他们时常去做好的事情, 没有机会去做那坏的事情。在学校中, 常常有正当的游戏开展, 兴味很好, 自然没有工夫去做别的坏事了。大禹治水能获得成功, 在于他使用“疏”的方法, 而他的父亲鲧之所以治水失败, 是因为采用了“堵”的方法。学校教育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规章制度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等, 这是堵的办法。我们可以学学大禹治水的办法来教育孩子, 更多地去引导他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有了积极的引导, 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3.爱而不“溺”。对待比较优秀的学生时, 老师们的关爱是满满的, 而有时候可能会“好心办坏事”。我曾遇到过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各科老师也都很喜欢他, 所以能者多劳, 身兼数职, 凡是有活动或比赛, 老师们总会让他去参加, 而他也一直不负众望。在一次领奖仪式后, 我在楼梯上看到他用奖状拍打着扶手、慢慢往上走, 我就问他为什么得了奖也不开心, 他什么也没说, 只是无奈地笑了笑。后来我在他们班学生那了解到, 由于要帮助老师管理班级, 又要准备不同的比赛和活动, 这位学生每天都很忙, 有时候甚至来不及吃午饭。我相信, 老师们定是出于对这位学生的重视和关爱, 想让他充分展现才华, 但老师们却忘了学生自己的想法, 有时候一句“我这是为你好”, 并不一定能得到他人的感激。当然这是个别现象, 老师们对优秀生的溺爱主要表现在无原则的爱。譬如优秀生犯了错, 有的老师不加以批评,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长此以往, 滋长了他们骄傲、自大的情绪, 对学生的成长、性格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我认为, 在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关爱学生时, 也要适度适量, 并坚持原则, 应告其缘由, 听其意愿, 别让我们的爱成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阻碍与负担。

三、爱满天下

陶先生在许多的文章和演讲中都提到这样的话: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 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我想, 这里的“生活”二字不妨理解为“环境”, 这环境是学生生在其间、长在其间的环境, 而这环境中的一切美好、丑陋、卑鄙、高尚都是生长其中的孩子们成长的养料、师法的榜样。因此, 如何塑造良好的环境, 让那无声的“细雨”滋润孩子的心灵, 是每个教育者应该思索的问题。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这是民间流传已久的谚语, 却也道出了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教师要使学生尊重身边的同学, 首先得创设一个相互尊重的班集体;教师想使学生个个热爱学习, 必得创设一个爱学习的氛围;家长盼望自己的孩子积极上进, 首先得让孩子感觉到“家”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家;社会希望年轻一辈诚实守信, 就得给孩子一个公正严明的社会风气。

1.创造优良的校园文化。作为教师, 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出优良的学校教育环境。对“四块糖奖励”的故事中的“学生打人”这一校园并不少见的现象, 陶先生却能借机教育孩子“遵守时间”、“有正义感”、“懂得尊重别人”、“知错能改”四个道理, 四两拨千斤, 在教育孩子的同时, 不也创造着一种细致、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吗?学校无小事, 事事是教育。我们教师要多观察、多思考, 培养善于运用“小事”教育学生的能力, 同时更应该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为学生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友爱的校园文化环境。

2.促进和谐的家庭氛围。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交流, 营造和谐的家庭心理教育环境。有一次听广播听到一个故事, 说有一位农民培养出来两个清华大学生。记者好奇地问起其教育秘诀, 其中的一个孩子说:“爸爸每天下地干活, 晚上回家吃完饭, 洗漱完, 就在家里的一个角落里, 点着煤油灯, 趴在一个小木箱上学习, 也不知道学什么, 天天如此。”后来有记者来采访他, 问他每天在角落里学什么, 他说:“你们真想知道我学什么, 那我就让你们看一看吧!”他从角落里把小木箱搬出来打开, 拿出来一箱子纸片, 每一张纸上面画的都是“0”。听到这话我不禁心底一颤。是啊, 这位农民伯伯没文化, 不能教孩子文化知识, 却可以教会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笔者之愚见, 最近昆山市各学校开展的家访活动就是一个契机。教师们可以走进学生的家, 与家长零距离沟通、交流, 互相学习。一方面, 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 从而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 因材施教;另一方面, 家长也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从而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

3.共创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要积极创设健康、向上的社会大环境。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人生修养历程。教师作为社会接班人的培养者、国家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对整个社会价值观起着引领作用。虽然我们个人的思想、修养并不完美, 但我们还是要以社会责任心为立足点, 在课堂这块肩负着培养民族优良繁衍重任的阵地上, 将社会的主流价值意识传播于下一代;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健全的人格、阳光的心理、浓郁的激情, 做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者, 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心为德, 施之为行, 做一个合格的带领者和创造者, 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16.爱心浇铸,信心教育 篇十六

一位名叫张豹的先生在文章中介绍了自己在北京几所小学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有几个问题请学生写出自己的愿望、长处和不足。张先生讲完具体要求之后,就让学生开始作答。这时,一个大个子男孩举手问他:“我没有什么愿望,怎么办呢?”张先生蒙了:一个尤其是正处于幻想时期的孩子,怎么会没有愿望呢?他于是想引导他:“你再仔细想想。”男孩想了想,还是坚持:“我真的没有自己的愿望呀。”无奈,张先生只好说:“那就写个‘无’吧。”这时,又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没有长处怎么办?”天哪!小小年纪总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吧!张先生肯定地认为是学生不理解“长处”的意思。他于是对全班同学解释:“所谓长处就是优点、好的地方,特长也是长处,比如打篮球、打乒乓球等等”。但仍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假如真的没有长处怎么办?”“那就写上‘无’吧。”

问卷收上来了,在回答有何“长处”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答“无”,而对“不足”栏,每个孩子几乎都添写得很充分:“马虎”、“成绩不好”、“不认真”……

这个调查结果让人心情沉重!可怜的孩子们不但没有了自己的愿望,还觉得自己满身是错误。把天真烂漫的孩子塑造成这种状态,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失败!亲爱的老师、家长们殊不知正是错误的教育方法导致了孩子的畸形发展。我们应当知道,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与其自尊自信的品质密不可分的。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就常常被老师训斥,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很难想象这样的学生能产生敢于突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也难以想象他在人生之路上遇到不平等待遇时敢于挺身而出,捍卫国家和自己的合法利益!

还是让我们转换个话题,来谈一谈如何教育学生吧?

如何教育学生?我认为:应该倾注于更多的理解和爱心,用信心教育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斗志,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说过:“不可爱的孩子是最需要爱的孩子。”缺点是人人有之的,有缺点犯错误的学生,是不是不可爱呢?这是肯定的。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采用鄙视的态度,放任自由,这样让他滑坡下去,教育就会完全失败。只要教师加倍爱有缺点犯错误的学生,帮助他们“改邪归正”,教育才能真的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在实施一切教育活动的同时都应紧紧围绕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尊的前提下进行,这也是我们在教育中最容易忽视的重要问题,但这恰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健全人格的关键。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老师应做到:

首先,改善学生心态,增强学生信心,促进成功心理的形成。

在班级中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注重学生自信心、意志力以及成就动机培养,促使学生由失败心态转化为成功心理,形成自我学习,评价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因此,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同学重新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自己与其它班同学差在哪,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坏习惯而造成的;同时我经常寻找报刊、杂志上有关残疾人身残志,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取得成功的事例介绍给同学。部分同学开始明白:“残疾人能做到的,我们正常人一定能做得到,而且会做得更好”,“我并不比别人笨而是太懒”“如果我努力我还来得及……”,一些同学的说话声大了,读书声高了,走路能往上看了,更可喜的是:每个同学都有了自信心了。

其次,实施鼓励性评价,为学生不断创造成功机会。

立足于学生原有的基础,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的力量,满怀信心地不断取得成功。好的品质只要用心挖掘任何学生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在学习中,在劳动中,在活动中……

第三,不断地对学生提出积极的期望和要求,使学生从内心上希望获得进步。

在教学中把老师的期待,变为学生对自己的期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不断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积极期待,利用目标引导学生进步。从进校第一天就用联系本,便于与家长尽快取得联系,也利于掌握学生在校外表现,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培养好学生。在联系本上经常与学生谈心,说悄悄话,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并经常写鼓励性批语,诸如:对一个有多动症而不思进步的孩子:“你今天上午两节课都未影响同桌已是一个很大进步,慢慢地,你会进步的。”对一个思想意识有些抛锚的孩子:“你是个聪明的孩子,相信你能明白老师调离你的同桌的原因,把心用在学习上,前途更重要。”对一个经常抽烟、上电子游戏厅、学习吃力的孩子:“老师看见你今天干净的作业本已知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别灰心,多学一个字母也好。”用这种方法,我班同学与我有许多话要说,部分同学希望老师天天提醒他们,严格要求他们,愿意在各方面一步步前进。

第四、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什么也不会干,自我生活能力很差,让学生学会劳动,学会自我服务能力,班主任每天都要深入班级教他们扫地、摆桌子、擦桌子,做清洁卫生劳动,手把手教他们怎样值日,怎样把教室打扫干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尽快学会劳动本领,培养他们自我服务能力,每天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让他们向自我服务能力强的同学学习,树立好的典型,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由此可见,教师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维护的一支重要力量,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履行的职责。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或在教学之余,都有意识地渗透着有关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从具体工作来看,我们主要开展了6个方面的活动:

1、多向交流活动。开展各类讲座(请专家、教授做报告)、评选(如“千百十育人工程”)等。

2、优势展示活动。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如:“飞雪迎春艺术节”中的文艺表演、书法、绘画以及器乐表演等)。

3、情境调节活动,调节自我情绪。

4、榜样示范活动。开展“我身边的榜样”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意志品质教育。

5、测试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明确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6、咨询活动。针对学生的某些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或提供解决的方法。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维护,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的一个最复杂、最精细的工程,拯救一颗扭曲的心灵,不能毕其功于一堂课,一次谈话、一次活动,要坚持不懈,长期陶冶,一以贯之。特别是社会转型带来的生活、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益激烈时,初中生的心理压力在日益加大,各种心理问题会日益增多,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有高度的警觉和责无旁贷的重任。

努力培养孩子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和耐挫能力,家长和学校都要探索和研究家教的艺术,家长切忌过多指责,否则造成孩子反感,经常挑错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源。成功的教育是要发展孩子的优势,发展其优势才是克服其缺点的最佳办法,维护心理健康,才能使其健康成长。

用爱心去陶冶学生吧!让我们勇于发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不断地去点燃,增强其自信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对学生爱得深,爱得真,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

上一篇:新疆继续教育公共课试题及答案下一篇:记我的童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