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4篇)
1.2024.4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
1.学习内容来自生活。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德、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可是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生活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让学生充分的模手背、摸学习用品的面,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利用学生描出的各种平面图形,比较大小,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有大小;让学生用1平方米测量教室里的大黑板、教室门、大屏幕等的面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2.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学生在估一估、摸一摸、量一量、说一说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了面积的含义,认识了面积单位。例如,1平方米有多大,让学生先估计,后拿出1平方米的纸,估计它的边长是多少,再用尺量,最后概括出边长是1米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让学生想象1平方米有多大,发展空间观念,在联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解决这些面积单位,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实践联系起来,再现面积单位,进而构建出面积单位的概念。
2.2024.4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二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一单元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面积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3.在操作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大小的概念。
【教具学具】
边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不同的大长方形、小圆片和小正方形若干。
【教学片断】
1.充分感知,理解面积含义
师: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学生摸指甲盖、文具盒盖、数学书的封面、课桌的桌面)
师:刚才我们摸的面就是物体的表面。
(板书:物体的表面)
师:通过刚才摸一摸的活动,比一比哪个物体的表面最容易摸完?说说你的发现?
生:指甲盖的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指甲盖的面小。
师:哪个物体的面最不容易摸完?为什么?
生:课桌的桌面,因为课桌的面要大一些。
师(小结):通过观察和摸一摸、比一比,知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大小、面积)
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什么?叫数学书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叫课桌的面积,文具盒盖面的大小就是文具盒的面积。举例说说身边的物体,像老师一样说一说。
(学生举例)
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没有大小?
(师出示长方形、圆形、三角形)
师:你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生:长方形比圆大。
生:长方形比三角形大。
生:圆形比三角形小。
师:下面有两个图形,瞧瞧他们有没有大小。
生:没有大小。
生:因为它们不是封闭图形。
师(小结):封闭图形才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找一找长方形的面积?圆呢?三角形呢?
师:摸一摸长方形、圆、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摸图形,课件填充颜色)
师:谁能概括面积的定义?什么是面积?
(板书:面积)
师:能用一句话把这两方面连在一起吗?
师:打开课本,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一遍)
师:书上用了一个什么字把这两方面连在一起?
(板书:“或”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看着黑板齐读一遍面积的定义。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心中有数了。教师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分开教学,通过大量直观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2.探究比较,体验面积单位
(师介绍观察法和重叠法,课件出示△和○)
师:你能不能比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生:一样大。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出来的。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观察法。
师:再比一比,谁的面积大?怎样比?
生:把他们重叠在一起比。
师:这种方法叫做重叠法。
3.操作实践,认识拼摆法
师:大家学得这么棒,看!喜羊羊也来了,他带来一个问题,羊村要建一所大一点的“快乐学校”,你能帮助选一块大一点的土地吗?
(师出示A型地和B型地)
师:选一块大一点的土地,就是比较这两块地的什么?
生:两块地的面积。
师:用观察法比较一下?
生:比较不出来
师:用重叠法比较一下?
生:比较不出来
师:用观察法和重叠法都比较不出来,怎么办。
师:拿出你手中A型地和B型地的图形,小组合作摆一摆,看看谁的面积大?
生:A型地用了16个正方形,B型地用了15个圆形,但比不出两个图形的大小?因为图形形状不一样。
师:只有用相同的图形来摆,才能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生:A型地摆了16个正方形,B型地摆了15个正方形,所以A型地的面积大。
生:A型地摆了16个圆形,B型地摆了15个圆形,所以A型地的面积大。
师(小结):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选正方形来摆,也可以选圆形来摆,这种方法叫拼摆法。
师:如果要具体测量面积的大小,选择什么图形比较合适?为什么?
生:选正方形,因为正方形刚好能摆完整个图形。
生:用圆形来摆中间会有空隙,不能代表整个图形的面积。
4.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师:老师带来了两个图形。
(课件出示:一号图形的面积由4个正方形组成,二号图形的面积由16个正方形组成)
师:猜猜谁的面积大?
生:可能相等。
生:无法确定。
师:我们亲自去看看。
(课件出示两个图形,先让学生观察,再用重叠法演示给学生看)
师:你猜对了吗?
师(小结):比较图形的大小不能只数个数,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3.《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设计 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一、认识表面,直入新知
师:请拿出数学课本,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要全部摸过来,再摸一摸课桌的面,也要全部摸过来,你有什么感觉?生:课桌面大。师:的确,课桌面比课本封面大,那黑板的面呢?生:更大。师:墙面呢?生:更大。师:像刚才摸到的课本封面、课桌面,还有黑板面等都叫做物体的表面(板书)。
二、操作感知,理解面积含义
1.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板书:大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板书:面积)。比如:课本封面的大小叫做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叫做桌面的面积,你能像这样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吗?生:窗子的面积,门的面积等(师加以纠正)。师:找的可真不少!其实生活中所有的物体表面都有一定的面积,比如操场表面的大小是操场的面积,整个山东省地域面的大小是山东省的面积。
2.平面图形的面积。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黑板的面积,如果把黑板的表面画下来是什么图形呢?生:长方形。师:钟表呢?(圆形)这是什么?魔方其中的一个面呢?这些图形哪个大,哪个小?生:长方形大,正方形小。师:像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都是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封闭图形有大小吗?(有)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大小是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大小是正方形的面积,这个图形有面积吗?为什么?生:没有,没接住口,师:怎样让它变成封闭图形呢?生:接住口。师:对呀,围起来。师:所以以后研究图形面积时,只考虑封闭图形的面积。两部分合起来可以这样描述(课件,生齐读)。
三、动手操作,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
1.操作比较面积大小。
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认识了面积,大家表现特别出色!可灰太狼听说后特别不服气,大家敢不敢和他比一比?(敢)把它请出来吧!还耍明星大牌呢,刚一露面就又藏起来了,猜猜看藏在了那个图形后边了。(生猜)他不在面积最大的图形后边,也不在面积最小的图形后边,肯定不在哪两个图形后面?生:面积最大的是蓝色的正方形,面积最小的是圆形。师: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生:(看)师:厉害,用你的已有经验直接观察出来的。感觉真准确!看后边藏了谁?灰太狼就藏在剩下的两个图形中面积较大的图形后边。(生猜)还能一眼就看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生:不能。师:有没有办法比出哪个图形面积大一些?生:重叠起来,师:这主意不错,重叠后能准确看出那个图形大一些吗?生:不能。师:那到底有什么好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呢?生思考。师:有些难度,没关系,我们先来看大屏幕,这是两块铺满同样大小砖块的墙,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生:要想知道两块墙谁大谁小,我们可以数一数砖块的个数,多的面积就大。生:我们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时,可以摆在上面同样大小的图形,数一数图形的个数,个数多的面积就大,少的面积就少。师:思维多么清晰多么敏捷,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学具袋,里面有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一些小图形,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摆一摆,试一试,先看要求(课件,生读),看哪个小组最有秩序,完成最快,开始吧。生小组合作。小组汇报:生1:正方形摆了9个圆片,长方形摆了10个圆片,所以长方形面积大。师:你觉得这种摆法怎么样?生:有空隙,没全盖过来。生:用正方形摆。师:看看你们的摆法。生2:分别摆了9个和10个正方形,长方形面积大。生3:分别摆36个小正方形和40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大。生4:先重叠,然后比较剩下的部分,分别摆上正方形。师:这种方法更简洁地比较出了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小结:大家的方法真不少。咱们一块看看吧(课件)有的同学用圆片摆,还有的用正方形摆,更简洁的方法是先重叠再比教剩下的部分,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长方形的面积大。看来灰太狼藏在……到底是不是藏在长方形后面呢,咱们拭目以待。(课件)正方形后藏着谁呢?(喜羊羊)它为聪明的你们竖起了大拇指呢!
梳理方法: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比较出了各个图形的大小,回想刚才比较的方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比较出了最大的和最小的图形?生:用眼看。师:用观察法比较出了最大的正方形和最小的圆形,这两个图形不能直接观察出来,有同学想到了重叠的方法,最后借助学具拼摆间接比出了图形大小,像观察法、重叠法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
2.统一面积单位,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到了用圆形摆和正方形摆,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合适呢?
生:小正方形,因为圆形有空隙,正方形可以铺满。师:看来都同意用正方形来摆。这个小组用了9个正方形,这个小组用了36个正方形,为什么同样大的正方形用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一样呢?生:用的小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师:原来同学们用的测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结果也不一样。为了方便,我们比较面积大小时需要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统一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师:课件:1厘米的线段。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1厘米,数学家规定: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师:请迅速找到你桌子上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举起来,老师看,厉害,感觉可真准确,都找对了。师:仔细观察一下,同学们1平方厘米与1厘米有什么区别呢?师:厘米是长度单位,平方厘米是测量面积的。请再仔细观察1平方厘米有多大,闭上眼睛思考1平方厘米的大小,睁开眼睛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生:食指或大拇指指甲盖表面的面积……师:真善于观察。估计一下橡皮最大面面积大约多少?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生量:6平方厘米师:看来测量较小物体表面面积用平方厘米。师:那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课桌面的面积,你有什么感觉?生:太小了,需要换一个大点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
(2)认识平方分米
师:知识的迁移,了不起。你认为边长多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生: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师:(课件)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请举起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找找看身边哪些物体表面面积是1平方分米。生:开关面。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学具袋的面积。生量:大约2平方分米。
(3)平方米
师:请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吧!生:太小,用平方米,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到了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米,1平方米有多大呢?生: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师:(举起)看,是这样吗?这就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平方米)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面积和它差不多呢?生:1块黑板的面积。4张课桌桌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师:估计一下黑板面积大约多大?估计水平可真高。师:那你猜猜看1平方米大约能站多少人?生猜测:2个,4个等。找生站起来感知1平方米有多大。哇!还真不小!师:那就用平方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山东省的面积吧?看来还有更大的面积单位,以后我们会继续研究。
四、巩固练习
师: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课件:下面3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生猜测。师:那怎样准确判断出谁大呢?生:给它们摆上同样多的正方形。师:都同意?师:像这样行吗?生:不行,因为小正方形的面积不一样,需要同样大的正方形。师: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师:看这样行了嘛?生:行。师:如果一个小正方形代表1平方厘米。这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生:14平方厘米,14平方厘米,18平方厘米。师:你是怎么得到的?生1:把左边大的三角形割下来补到右面,组成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一共有18个小正方形。师:了不起,用了割补法,把不容易数个数的图形转化成熟悉的容易数个数的图形。割补法是我们以后学习面积公式推导和求图形面积时经常运用到的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方法。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同样运用割补法,把左下面小三角割补到左上角,右下角的三角割补到右上角,也转化成了一个1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师:思路清晰,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准确。
五、回顾梳理
4.《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四
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土豆开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课堂中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2 .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3.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5.2024.4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五
通过情境导入引入面积,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让学生拿起数学书,摸一摸它的封面,感觉一下它的大小,再用手摸一下课桌的桌面,感觉哪个大;再请一位同学再来摸一摸黑板的面,谈感觉;接着总结能摸到的这些叫做这个物体的表面(物体的表面),物体的表面有大;最后小结:物体表面的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2.感受封闭图形的大小:通过学过了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认识封闭图形,并认识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从而完整地认识和理解了面积的含义。
认识三个面积单位时,都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找有没有这样大小的物体,学生找出牙齿大的小约是1平方厘米、脸的大小、手掌的大小约是1平方分米、半个黑板的大、一个窗户的大小约是1平方米。然后教师引导:记住了生活中这些物体的大小就是记住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三个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有利于学生建立起面积单位的表象。
6.2024.4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六
三年级在小学属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这节课上下来,我相信有一些是比较成功的地方,比如孩子们活跃积极,整个课堂有序而活泼。但我要反思的更多的是这节课上不成功的环节。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必须知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体验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由于前面的教学占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在后面教学面积单位认识的时候显得非常的单薄,只是浮云略水一般过了。并且因为前面环节的拖沓,使得周长和面积的精彩比较以及面积单位的应用与拓展没能通过练习体现出来,所以导致教学还是不能有效地落到实处。
不管成功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自己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2今天教学了《面积单位》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入,到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教学时注重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1、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学习、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这样的学习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1平方厘米的教学,我采用有效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认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计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时可以用平方厘米。
通过平方厘米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平方厘米的名称中,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创造出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习,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本课中,我设计了“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你感兴趣的物体表面的面积”这一开放性活动。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不仅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还会主动和他人合作,从中掌握了测量的技巧。
下课了,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还沉浸在孩子们兴奋、快乐的活动中,课堂上他们高举小手、活跃激动的表情让我难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数学课,尤其是怎样体现“做数学”、如何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分、有效。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7.2024.4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七
1.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理解面积单位建立的规则,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获得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 形成正确的表象, 并会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3.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测、有序操作、抽象概括, 激发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建立面积单位的概念。
难点:建立面积单位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师:同学们, 你会拍手吗?今天你可不一定会哦, 不信咱们试试?把你的双手背在身后, 伸出右手 (学生伸出右手) 。好, 拍。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一句话:一个巴掌拍不响。下面, 我们请出右手的合作伙伴——左手 (学生伸出左手) 。预备, 拍 (学生拍手) 。拍手这个简单的动作没有合作是完不成的, 今天这节课老师也需要我们大家的合作,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本次合作成功 (学生鼓掌) 。
2.理解面积的含义
(1) 理解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刚才我们拍手时, 拍过的部分也叫做手的表面。谁想摸摸老师手的表面?大家再摸摸你的手表面。伸出手, 和老师的比一比, 谁的手表面大?
学生伸出手摸教师和自己的手, 并进行比较。
师:手的表面有大小。那么, 其他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吗?请大家再摸一摸。
学生摸其他物体的表面。
师:你感觉到它们的大小了吗?谁愿意说一说哪个物体表面大, 哪个物体表面小?
学生边比划边交流。
师: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 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
学生交流。
电子白板出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
(2) 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小。那么, 这些平面图形有大小吗?谁能上来指着说一说?
电子白板出示四个平面图形:梯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学生在白板上边比划边比较。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 很容易地比较出了这些图形的大小。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使用拖曳功能, 对四个图形进行重叠摆放 (如图1) , 从而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鼓掌。
师:平面图形也有大小, 我们把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
学生交流。
电子白板出示: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师:刚才我们得出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 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现在, 你能根据这两个定义来总结一下到底什么叫做面积?小组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面积定义。
利用电子白板的隐形幕布功能出示面积定义: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大家同意吗?看来你们和数学家想的一样, 真厉害!骄傲地跟你同位说一说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吧。
学生总结, 同位之间交流。
3.探索面积单位的产生
(1)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呈现两个图形。
师:再来看, 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
学生通过观察,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想上来比一比?
学生上讲台, 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曳功能, 把图形重叠在一起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2) 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师: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来测量它们面积的大小呢?我给你们提供两种测量工具。一种是摆正方形测量面积, 一种是摆圆形测量面积。同学们,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比较合适?
学生思考, 举手说出自己的选择及理由。
师:下面咱们就动手摆摆看为什么不选择圆形。谁想来摆摆看?
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曳功能, 对图形进行移动、拼摆 (如图2) , 并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师:好, 我们选择正方形作为测量面积的工具。下面, 让另一位同学用正方形再来演示一遍。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回放功能, 重现用小正方形作为测量面积的工具的过程, 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知识。
(3) 比较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比较几组图形的面积。
电子白板出示几组图形, 学生进行比较练习, 加以巩固。
(4) 猜猜看游戏
师:我们做个“猜猜看”游戏放松一下好吗?屏幕上有两个隐藏着的图形, 一个图形上摆有4个小正方形, 一个图形上摆有1 2个小正方形 (如图3) 。猜猜看, 哪一个面积大?
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
利用电子白板的隐形幕布功能将两个图形遮住, 让学生大胆猜想, 最后揭晓谜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5) 揭示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 通过这个游戏, 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认识和理解。学生在交流中自主探索出:比较图形面积时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
师:看来比较面积的大小不能只数小正方形的个数, 还得统一小正方形的大小。这个统一的规定就叫做面积单位。
电子白板出示课题:面积单位。
学生齐读课题。
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 认识1平方厘米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都有哪些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1平方厘米。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厘米。谁能试着说一说?
学生交流意义。
电子白板出示1平方厘米的定义。
师:在学具中找一找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找到的请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
学生在学具中找到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并用尺子量边长。
师:闭上眼睛, 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
学生想象。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学生举例:开关按钮、1分硬币、指甲盖、邮编的格子……
师:拿出练习纸, 估计一下练习纸上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几平方厘米?请你以1平方厘米为单位, 小组合作摆一摆, 测量它的面积。
学生估计并测量。小组展示测量结果。
(2) 认识1平方分米
师:如果以1平方厘米为单位测量桌面的面积, 你觉得怎样? (学生认为太麻烦) 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是什么?你知道吗?什么叫1平方分米?请小组讨论讨论。
小组交流。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隐形幕布功能出示1平方分米的定义。
师:请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电子白板出示软盘、钱包、粉笔盒供学生参考。
学生交流。
师:现在能测桌面的面积了吗?请小组合作摆一摆。
小组合作测量。
(3) 认识1平方米
师:老师请你帮个忙——用1平方分米测量白板的面积。谁来试试?
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白板的面积。
师:你有什么想法?再大些的面积单位是什么?那什么叫1平方米呢?
学生交流1平方米的含义。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隐形幕布功能出示1平方米的定义。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1平方米有多大?
学生想象。
电子白板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
师:请看, 白板上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你想到有这么大了吗?
师:估计一下, 这块白板的面积有多大?教室地面的面积有多大?下课后小组合作一起量一量吧。
5.回顾全课拓展知识
师: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叫面积?一起读一下。我们又认识了三个面积单位, 分别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你记住这三个新朋友了吗?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幕布功能, 将本节课的板书依次呈现, 使学生经历知识构建的过程。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三个不同的面积单位, 你有什么感觉?
生:在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面积时, 可以选择平方厘米做单位;测量大一点的物体面积时, 可以选择平方分米做单位;测量很大的物体面积时, 可以选择平方米做单位。
从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把三个面积单位拖出来进行比较, 通过类比, 加深印象。
师:除了这三个面积单位, 你还知道哪些?让我们带着这些新知识一起去畅游数学乐园。你最想去哪?
利用电子白板的超链接功能, 让学生自由选择链接到数学乐园相应的页面和幻灯片上。
(1) 智慧岛:学生在电子白板上通过拖动图形, 比较三个图形 (如图4) 的大小。
(2) 应用园:选择合适的单位, 在电子白板上用绘图功能连线 (如图5) 。
(3) 故事屋:观看电子白板上的故事, 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反思
8.面积和面积单位 篇八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至74页的《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教材简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春天到了,小兔和小猫来到郊外看到了美丽的花田和青草地
他们可高兴啦,小兔沿着青草地走了一周,小猫沿着花田走了一周。课件演示春游情境图小兔和小猫所走的路程,谁的比较长呢——小猫走的比较长。他们走的一样长。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他们都走了一条长、一条宽和一段弧线。(师演示课件)
小兔绕着青草地走了一周,小猫绕着花田走了一周,比较谁走的路程长实际上是比较这两块地周长。我們已经学习了周长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块地的大小。这两块地的大小是一样的吗?哪块地大——不一样,花田的大。师用课件标出两块地的面积。青草地和花田的表面大小叫做这两块地的面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面积有关的知识。(板书“面积”)【学生通过具体情景深化了“周长”的意义,并体会到面积与周长的区别,为构建“面积”概念做好铺垫】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操作表面感知面积
(1)摸一摸。刚才我们知道了花田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像这样,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请你们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演示和提醒摸的方法。)
你所摸的书的封面的大小叫做什么?接着摸一摸文具盒上表面的大小、桌面的大小……引导学生概括的说:说说你刚才摸到了什么?通过摸一摸,我们感觉到了物体表面的大小。
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你还能说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2)凃一涂。刚才通过摸一摸,我们了解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还有些图形也有大小呢!请你们拿出手中的作业纸,用涂色的方法把它们的面积涂出来。请生上台展示结果,为什么你有的图形没有涂色——因为它没有封口……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大小,只有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才有大小,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3)学生小结面积的定义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凃一涂体会了面积,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总结完后,全班齐读。)【在摸一摸、涂一涂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面积的含义,知道了不仅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图形也有大小。认识了什么样的图形是封闭图形,并理解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面积”的构建是全面的、系统的,清晰的,有助于学生对今后知识的 学习。】
2、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用观察法比较一组面积大小明显的图形面积是有大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来比一比这2个图形面积的大小——长方形的面积大一些。 你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啊,当两个图形的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谁大谁小。(板书:观察。)
(2)用重叠法比较两个面积接近的三角形。现在你还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吗——不能那谁能想一个好办法——把它们重叠在一起当2个图形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时,还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板书:重叠)
(3)选用测量标准比较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图形。现在请大家看看这一组图形,通过观察和重叠你能比较出它们的面积谁大谁小吗——不能
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一下吗?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借助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学具(介绍工具),来帮助我们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学生小组合作。老师巡视,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3、汇报
9.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及教学设计 篇九
策武中心校:钟观福
指导:黄生科
2012-4-26
一、说教材: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4~76页。《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的起始重点为面积的概念,教材从比较封面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较到间接比较,以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比较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为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也是难点。可以利用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长度的测量和估计进行知识的迁移。教材除了介绍每个面积单位时说明他的含义之外,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在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实践活动,一巩固表象。
其次,本节课利用仙石情景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对数的广泛利用性、实用性。因此使生活数学化,让学生将一些常见的生活想象与书序练习起来,感知到数学其实就来源于生活;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天天学习的数学知识非常有用,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面积的感念。
2、认识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理解他们的意义。
四、说教法及学法:
1、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2、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3、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使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4、矛盾激趣,引导探究: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我创设了一个“用数方格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问题情境。第一组两个图形方格数不一样多,但每个方格大小相同,第二组两个图形方格一样多,但每个方格的大小不相同,使学生在矛盾中意识到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明白了规定面积单位的原因。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程尹始,由师生相互击掌及观察手掌大小等互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为引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情境的创设一举多得,既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数学学习中,又巧妙地引出了面积的概念。】
二、摸摸看看,感知面积。
首先我让学生指一指书本的封面的面积并让同桌找物体说一说,指一指所找到物体的面积,最后让学生指一指橘子的面积。通过这一系列的找、摸、看等动作让学生充分了解面积的含义。
最后揭示让学生慢慢地总结出面积的定义,即: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我的设计理念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而把抽象的概念物化、具体化。用直接观察法使学生体会到“封闭图形”的含义,同时感受到“只有封闭图形才能比较面积”,更为重要的是从中体会到了数学思想方法。】
三、合作探究,认识面积。
1、首先我用重叠法比较两种物体的面积。开头时我会问两个问题:“(1)比较书本和练习册的大小,有什么方法?(2)、想一想如何比较课件中四幅图的大小?(从而引出重叠法)【通过巧妙地设计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面积时,先让学生发现“观察”的方法,这个方法不行时,又发现“重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不断地产生矛盾、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
2、然后我就开始引导学生使用准备好的教具(如:3×4平方厘米和2×6平方厘米)让学生分成7个小组通过摆小正方形和圆形来进行比较哪张纸较大
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会碰到如圆形无法完全占有所有长方形纸空间的问题,这时我就让学生小组讨论用圆形纸片测量面积的可行性,从而让学生总结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这一教学过程,深入浅出,衔接自然,最后引出“面积单位”这种统一的标准。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渗透着许多数学方法,充分体现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也开发了智力。】
四、自读课本,了解单位。
1、当学生已经懂得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去测量图形的面积后,我就会引发学生思考:“要用什么样的图形来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呢?”当学生想不到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打开课本找到有关描述面积单位的内容,并通过自学课文从而得出 “1平方厘米: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分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
2、同时,为了让学生感知1平方厘米是多大?我会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一平方厘米大小的纸片,并让学生在指甲上进行比较,从而感知一平方厘米的大小。对于一平方分米可用手掌进行比较,而对于较大的面积一平方米,我则安排几位学生在已准备好的一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地板内站一站,看看能容下几位学生。
五、巩固练习,实践运用。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些练习进一步地让学生理解一些面积单位的应用,体会面积单位的大小。
六、总结全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策武中心校:钟观福
指导:黄生科
2012-4-26
【设计理念】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重点】: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
2、学生:长方形、正方形纸、4人小组的学具袋(内含小正方形和相同直径的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生互动,提高学习热情。
2、引出对物体表面大小比较的活动。【情境的创设一举多得,既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数学学习中,巧妙地引出了面积的概念。】
二、摸摸看看,感知面积。
1、指一指书本的封面的面积
2、同桌找物体说一说,指一指所找到物体的面积
3、指一指橘子的面积。
2、封闭图形的面积
1、(课件出示: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2、比一比哪个图形大
3、比划比划三个图形的大小指的是哪里?
5、指一指图形的大小。
6、揭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课件 【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而把抽象的概念物化、具体化。用直接观察法使学生体会到“封闭图形”的含义,同时感受到“只有封闭图形才能比较面积”,更为重要的是从中体会到了数学思想方法。】
三、合作探究,认识面积。
1、比较书本和练习册的大小,有什么方法?
2、想一想如何比较课件中四幅图的大小?(引出重叠法)
【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面积时,先让学生发现“观察”的方法,这个方法不行时,又发现“重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不断地产生矛盾、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
3、提供教具(3×4平方厘米和2×6平方厘米)比较两个纸片的面积、4、比一比哪张纸张大
5、说一说,该怎么办?
6、小组讨论,合作,利用教具测量出谁的面积大。7:指名汇报,你是如何测量的。
8、师演示课件,比较两张纸的方法。并演示一个不同面积单位的测量
9、说一说,对不对,为什么?
10、指名回答
11、揭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这一教学过程,深入浅出,衔接自然,最后引出“面积单位”这种统一的标准。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渗透着许多数学方法,充分体现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也开发了智力。】
四、自读课本,了解单位。
1、讨论,要用什么样的图形来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呢?
2、揭示:计算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国际上规定一定标准的正方形大小叫做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3、打开课本
4、说一说,1平方厘米是多大?你是怎么量的?
5、得出1平方厘米测量的方法及概念
6、说一说哪些东西接近1平方厘米。
7、讨论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有多大呢?
8、站一站,看看1平方米多大。
【通过让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比较,并亲身实验以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更加了解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大小。】
五、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六、总结全文:那要知道你们家客厅地面的面积,是不是也要用面积是1平方米的这张纸去量呢?(生答:不是)
师:对,不是的,它是有计算方法的,想知道吗?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希望大家在学习上能够勤动脑,多思考,互相帮助,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面积单位:
10.土地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篇十
2、让“情境教学”走进课堂。
这部分知识相对枯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更能心因学生生动高效的参与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必然从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他们体验到生活中存在着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果,体验到自己成为学习主人的乐趣。
11.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十一
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
新桥小学 李建强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红
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说什么?(交流中明晰:红色场地大,蓝色场地小)
2、作对比,猜“面积”的含义。在这个故事里,出现了两下词:“面积”“周长”说一说,什么是“周长”,猜一猜,什么是“面积”。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3、小结:大家凭着自己的经验说出自己对“面积”的理解,这里面积就是指“地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在这里,让学生回顾了周长的同时也清晰了看了“面”的存在,在回忆“周长是什么”时,也让学生开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什么是面积”的初步看法,感知到一块场地不仅有“边线的长短”,同时也感受到了场地亦有“大小”的特性。另外,学生在学习周长时积累了不少的活动经验,通过回顾,亦是对旧经验的唤醒。同时这里“周长相等,而面积不等也为学生探寻面积和周长的关系积累了一些先期的素材。
二、在“找寻”中深入理解面积的意义
(一)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
在生活中,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
1、出示手掌。看,老师的手掌面。引导学生指一指自己的手掌面,在交流中使学生认识:“摸”比“指”更适宜,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手掌面和面积。
2、出示数学书。
(1)“摸一摸”,感受数学书封面。(2)“说一说”,数学书封面到底有多大?借助我们的手掌面来量一量。(3)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这里我们可以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我们4个手掌那么大。
设计意图:“面的大小”,这里的“大小”,不是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比较后产生的相差关系,而是每个物体表面的确定大小;“面积”概念的产生,不是因大小比较的需求,而是人类对“面的大小属性”的交流进程中的一种需求。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这里将关注点聚焦于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等具体的某一物。让学生在“摸一摸”中感知大小,在“说一说”中经历不达意的困顿,在尝试用自己的手掌这个“小面”估量数学书封面这个“大面”,“借小面来表达大面的面积”的过程中,一步步逼近面积的真实内涵。
3、出示粉笔盒。这个粉笔盒的面在哪儿呢?有几个面?它的面积是指什么呢?
4、出示圆柱形茶杯。指出茶杯所有的面,感受曲面也有具体的大小。
5、让学生自由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他们的面积是指什么?
6、引导学生初步小结。到这里,你认为什么是面积呢?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
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物体的面积。当然,物体的表面有平面,也有曲面,面积既可以表示一个面的大小,也可以表示几个面的大小。(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从一个面到多个面,从平面到曲面,丰富学生对“面”的感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体的表面”的含义。
(二)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
1、沿着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在黑板上画图。看这个长方形有面积吗?它的面积是指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把长方形涂色)猜一猜,它的面积有多大?让学生感受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平面图形的物体的表面的面积之间的等积性。
2、老师在长方形下面再画一个图形:(如图2)
图2
图3 这个图形有面积吗?为什么没有?怎样才能有?想象一下,如果把这幅图补充完整,它的面积会有多大呢?比长方形大还是小呢?把图补充完整。如图3 现在你看到,它的面积如何呢?
设计意图:在长方形的外围画了一个看似比长方形周长还长的曲线,停顿,这一停顿给予了学生想象的时空,给予了学生把原认知(正面经验和负面经验)调动,暴露的时间,让周长与面积的纠结在此显现。这里不但让学生放弃“面积的大小受制于周长的长短”的误解,感知“面积的大小”只能看面,而不是周长。
3、引导学生再次小结:现在,你对“什么是面积”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老师小结: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是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设计意图:由可触摸感知的物体表面抽象到图形的面,丰富学生的表象,促使学生对“面积”的认识走向全面。“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活动体验,又让学生对“面积”的理解由浅显走向深入。
三、在“比较”中尝试概念的运用
1、出示居室图
在这幅图上可以看出,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大厅的地面最大,会比我们的教室地面大吗?找一找,比我们教室地面还大的有哪些?
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2、出示四川省的地图。
刚才大家所说的面积和我们的四川省的面积去比,哪个大?四川省的面积很大,但和全国的面积去比哪个大?
3、观察中国地图,中国哪几个省的面积比较大?
4、现在再来看我们教室地面,觉得它是大还是小呢?还有比地面的面积更小的吗? 设计意图:罗素在《教育的目的》中说:儿童教育中所教的概念要少而重要„„儿童应该使这些概念成为他自己的概念,并且应该懂得这些概念此时此地在他初建生活环境中的应用。在这里,从孩子身边的教室地面拓展开支,最后又回到教室中物体的表面,让学生将新概念与生活充分链接,以实现概念的内化。
四、在测量中建立面积量的认识。
1、出示图4 刚才我们都是通过“观察”来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板书:观察)
现在,请大家再观察,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引发争论。
2、讨论比较策略。预设方案:(1)重叠剪拼法。(2)小图形度量法
3、各组选择合适的方法与工具探究。
4、集体交流展示。
(1)重叠剪切法的展示。追问:原来的纸片都剪开了,它们的面积变了吗? 回顾过程,给方法取名。(板书:重叠)(2)测量法的展示。展示同单位度量的结果。
展示异单位试题的结果,引发学生间的争议,让学生明白: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动手做”的过程和“做后的思考”逐步积累的,“做”而不“思”,或“思”而不“做”都难有经验可言。在这里,学生经历了做前的思考与争论,做中的方法多样,做后的对比反思,既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面积的意义,又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策略的最优,同时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到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感悟“正方形”作为
图4
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测量单位的独特优势,为后期面积单位的学习积累经验。
5、自学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问:
(1)常用的面积有哪些?
(2)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3)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4)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
(5)体验1平方米的大小:在教室内画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组织学生站在其内,看看能站多少个。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哪些东西的面积是1平方米。
五、巩固练习。
(1)说出测量课桌面、黑板、橡皮的面积分别用什么单位合适?(2)修改小日记。
糟了,七点半了!小马虎从2平方分米大的床上迅速爬起,来不及吃饭,顺手从80平方厘米宽的餐桌上拿了一块约1平方厘米大的饼,背起15平方米大的书包,飞快地冲出了2分米高的家门。他一路小跑,身边的物体不断闪过。终于,在铃响时,他气喘吁吁地进了教室,坐在了9平方厘米大的凳子上。此时,小马虎抬头一看,16分米高的赵老师已经站在了教室门口,她正笑咪咪地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来复习昨天刚学过的面积单位„„”
(3)师:今天聪聪和明明邀请我们参加一个图案设计大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用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各种图案:山坡、电风扇、花瓶„„)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展开设计大赛。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
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生学习面积知识的重要起始根基。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同学们在对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上特别容易出现混淆,所以我思考在学习面积的含义时,就让学生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虽然这一内容是典型的概念类课题,又比较抽象,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经过反复的思索与推敲,我在这一课题的教学上,有了一些收获,也有了一些值得分享的兴奋点。
(一)回归生活,加强对比,巧引“面积”
通过童话故事中“跑步”和“扫地”的故事,帮助学生建立起周长和面积的不同点。在这里,让学生回顾了周长的同时也清晰了看了“面”的存在,在回忆“周长是什么”时,也让学生开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什么是面积”的初步看法,感知到一块场地不仅有“边线的长短”,同时也感受到了场地亦有“大小”的特性。另外,学生在学习周长时积累了不少的活动经验,通过回顾,亦是对旧经验的唤醒。同时这里“周长相等,而面积不等”也为学生探寻面积和周长的关系积累了一些先期的素材。
(二)亲历实践,感知“面积”
面积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我在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从手掌面到数学书的封面,从正方体到圆柱体,从物体表面到平面图形。从一个面到多个面,从平面到曲面,再到平面图形,丰富了学生对“面”的感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体的表面”的含义。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体会“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直接感知物体表面有大有小,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三角形、圆、长方形、平形四边形等图形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面积的含义。这让学生由点到面地建立了面积这一概念,使学生对面积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更注重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中的物体。
(三)矛盾激趣,强化体验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突破“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我精心设计了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和
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长是7厘米宽是5厘米的两个图形进行比较,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从而理解了:要正确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所选择的用于拼摆的图形,形状、大小必须相同,拼摆后会出现空隙的图形不适合。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四)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我充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在摸一摸中感知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在拼一拼、摆一摆中理解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在拿一拿、量一量、估一估、比一比、找一找、试一试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正确建立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五)享受数学,尽显乐趣
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这才是享受数学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因满足自己的好奇而快乐,让学生因自己的自主探究而快乐,让学生从和同学的合作、交流中的成功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12.2024.4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二
一、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人教版试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常用的面积单位。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规定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感悟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合理性。
4、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让孩子养成阅读数学书本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教学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学准备:
实物展台;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若干个;米尺;多媒体课件;预习导航练习纸50份、课堂小测卷50份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航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数学新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请同学们拿出预习导航,按照预习导航的要求阅读课本71—74页的内容,并完成预习提纲,遇到不懂的可以在组内寻求帮助,完成后跟小组的同学分享你的收获。
(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预习导航)(7分钟)预习导航如下
1、认真阅读课本71-74页的内容,重点的部分用“——”画出来,看不明白的地方用“?”画出来。
2、根据下面的小问题,阅读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容,并尝试回答下面的问题。
(1)面积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它们的面积。在面积的意义中写出你认为是重点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电视机屏幕与黑板的面积大小,可用()方法,比较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的面积大小可用()的方法。课本上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用()方法。
(3)认真读课本72页的图,和图中的小朋友对话,课文中出现如下图的几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合适,为什么?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你觉得用()方法更好一些,说说你的理由:()(4)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边长()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平方分米。()是1平方米。
(5)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哪些物体的表面大小和这几个面积单位差不多大的?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三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我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懂得看书也是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巧妙地设计了一份既体现了阅读方法的引领,又紧紧围绕着本课重难点的预习导航,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解决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导学反馈
师:通过刚才的预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板书,并着重引导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
1、学生汇报交流已经知道的知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的回答并给予评价肯定。)
2、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的问题: 问题1:“物体的表面”是指什么? 问题2: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问题3:为什么要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
3、引导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问题1:理解物体的表面
师:“物体的表面”是指什么?这里有物体的表面吗?请你找找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指一指它们的表面在哪?
学生生指一指,说一说。
如:生:(指桌面)这个桌面就是物体的表面。
师: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再摸一摸数学书的边,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让学生在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中自己“悟”出的知识总是美的,总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表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面是一大片”。
问题2:理解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指着数学课本问)数学书的封面是什么形状?你们还认识哪些平面图形?(课件出示)
下面哪些部分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学生独立涂色后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师:4号和5号为什么不涂色?
生:因为4号是一条线段,只有长度没有面积。师:角为什么也面积呢?
生:因为角它有缺口,不是封闭图形。
师:谁能给5号图形动个小手术,让它也有面积呢?(学生添上一条线段,变成一个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涂一涂平面图形的面积,真切体验到面积是一整片,再让学生给图形动个手术,是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是自我感悟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认知的提升,从而准确地抽象出封闭图形的面积的概念。)
问题3:为什么要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
师:长度单位根据它自己的特点选择了线段这个图形作为单位使用,而面积该选择什么样的图形来定义面积单位呢?(生:正方形)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来验证哪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使用比较合理,它的面积有多大? 实验材料: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每人选择其中一种图形操作)
1、实验操作要求:
A、每人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2、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几个几。反馈交流:
孩子交流结果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小组是怎样摆的,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进行方法的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课件分别呈现由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去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再次体会用哪种图形比较合适。
师小结:尽管每种图形都可以尝试作为面积单位使用,但考虑到排除其他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因素,最后在数学上是以正方形这个图形来定义面积的大小的。
(设计意图:体验统一面积单位重要性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中做数学,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什么是自选面积单位,同时也体会规定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感悟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这对于突破难点十分有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也激发了学生对面积单位的探究需求。)
4、课堂小测
师:为了检查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下面我们进行课堂小测卷,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小测卷,完成后交给小组长批改。
(学生独立完成小测卷,教师巡视并注意收集错例进行讲评)
(设计意图:分层设计,使各个层次的学生能有一个合理评价,让学生及时回顾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反思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
三、归纳积累
1、写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你把你的收获写到预习导航“我的收获”上。(学生写收获)
2、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述说自己的收获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回头望”,学会反思性学习;二是引发学生挑明自己的具体收获,利用学生的表达来完成知识的梳理总结。)
四、布置作业
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一个一个地拼摆,这个方法可行吗?你能研究出更科学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学习时空延伸到了课外,有效引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既引导了学生课外的实践探究,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新知识的习惯,为后面学习长方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已经知道的知识: 还想知道的知识: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是指什么?
常用的面积单位: 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为什么要选用正方形作
为面积单位?
附课堂小测
课堂小测卷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一个钮扣的面积大约是1()大人的手掌面积约是1()我们班讲桌面的面积约是1()手帕的面积是4()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一块橡皮的面积是6()操场的面积是5000()
3、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每□代表1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平方厘米()平方厘米
13.《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课件 篇十三
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修订本)第85~88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知道它们的实际大小。
2. 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米桌布一块,米尺,镜框,长方形纸若干张。
学具:边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个木条钉成的长方形镜框,提问: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做这个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学生回答后紧接着问:如果配一块玻璃,要多大呢?引出课题前半部分。(板书:面积)
[评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亲切自然。渗透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引导探索,讨论研究
1.认识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先举几个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例子,然后让学生亲手摸一摸课本封面、文具盒盖的表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谈话:我们把课本封面的大小叫做课本封面的面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文具盒盖的面积?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请比较它们的大小。
(2)认识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想像把课本面的形状画下来是什么形状,引出并板书:平面图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后出示以下图形。
提问;在屏幕上呈现的6个图形中,你能指出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不能指出角的面积?
出示下面3个图形:
提问:谁能比较这3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标准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积的含义”,按照这一要求,这里不再概括面积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具体地感知面积的含义。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感知比较充分。]
2.教学面积单位。
(1)引入面积单位。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长方形纸,同桌的两张纸宽度相同,长度略有差别。)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和老师手中的纸比较面积大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大小。再让同桌之间比较纸的面积的大小,学生发现一眼不能看出来,可能想到用重叠法或量长和宽的办法比较。
多媒体出示长方形(15个单位)和正方形(16个单位),让学生说说如何比较其大小。演示用重叠的方法无法比较(一个较宽,一个较长)。
多媒体演示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如图(1)、图(2)的方格。
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说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多媒体出示图(3)。
提问:图(3)也画成16个格子,和图(2)的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讲述:如果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课题的后半部分:面积单位)
[评析:在操作和比较中引出积单位,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学生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每个学生都感觉“这是我自己发现的知识”,有积极的学习体验。]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① 认识1平方厘米。
学生观察1平方厘米纸片的形状、大小,量边长。引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认识1平方分米。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纸片量课桌,使学生感觉到要用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去量。引出并板书:平方分米。
提问:你认为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拿出这样的正方形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最后4人小组合作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量课桌的面积。
③认识1平方米。
提问: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好小好?你认为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是什么?你能说出它的大小吗?(板书:平方米)出小1平方米的桌布,让学生观察,再沿桌布边在地面上围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一部分学生站在里面,看能站多少人。
④小结回顾。
我们认识了3个面积单位,把它们从大到小排排队,然后闭起眼睛想一想它们各有多大。
[评析:这一层次的教学重视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在认识1平方厘米后,让学生说出更大的面积单位,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组织练习
1.课本练习。
(1)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①橡皮表面的面积约是8( )
②办公室地面的面积约是48( )
③杂志封面的面积约是6( )
a.平方米 b.平方厘米 c.平方分米
(2)估一估,填一填。
一块手帕面积约( )平方分米。
矿泉水盖面积大约( )平方厘米。
黑板的面积大约( )平万米。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手势表示)
① 小红家各厅的面积是30米。
② 数学课本长2平方分米。
③ 小朋友的大拇指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2. 拓展练习。
(1)做课本第88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口答,说出是怎样比较的。
(2)做课本第88页“练一练”第3题。
人人动手操作,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做练习十七第2题。
先动手拼图,再指名回答问题。
(4)做练习十七第3题。
先各自动手画图,冉同桌互相检查。
(5)做练习十七第4题。
各自动手摆图形。
在班内展示有关长方形的不同摆法。
四、总结评价
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14.2024.4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四
“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会比较两个物体或图形的面积大小。因此,要让学生在大量的情境与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大量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都将成为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了各种活动情境,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我认为本节课我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一、情境导入。
通过小兔和小狐狸比赛刷墙的情境,引入比较“面”的大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面积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逐步化为理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面积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又通过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还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和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针对涂围成的平面图形大小的比赛,设置重重障碍,不断扩充和完善比较的方法。不仅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矛盾,引导学生通过同桌合作找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地方法,交流结果,把知识和能力溶为一体,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同时,设疑和引导渗透了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鼓励与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较好的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四、运用媒体,突破学生学习难点
【2024.4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推荐阅读: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11-02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10-05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08-12
数学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09-18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反思09-18
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0-19
面积单位的进率08-28
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优秀教学反思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