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教学反思

2024-06-24

《蜜蜂》教学反思(9篇)

1.《蜜蜂》教学反思 篇一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沙道小学:李周艳

我在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之前,结合学生好奇探索的特性,使整节课时围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升华问题这一主线充分展开进行。“问题探究法 ”是在改革语文教学经过反复实验 ,一种较为适应学生教学的模式。它分独立探究存疑、互动探究释疑、回顾检测达标这样三个基本的环节。这一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这一显著特征。经过实践 ,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 :在学习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 ,它直接推动孩子们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 ,而缺乏这种兴趣 ,就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可见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 ,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 ,注意力、控制力差 ,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老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或就地取材 ,就文发挥编个小故事 ,做个小游戏 ,来个小表演 ,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 ,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 ,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讲究评价的技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 “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答问后 ,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 ,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 ,或根本无价值时 ,就可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姿等其他方面去鼓励 ,如:你回答的声音真响亮!你能提问真勇敢!给他们以信心。评价应当有区别 ,要因人而异。如基础差的学生 ,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 ,他们能问敢答 ,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评价时就应重在鼓励其参与。又如有些学生性子急 ,爱冲动 ,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 ,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 ,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 ,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 ,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 ,评价就应提高要求 ,重在鼓励创新。如一次我让学生用 “增添 ”一词造句 ,一位学生立刻站起来说 :“今年我们学校又增添了不少先进的教学设备。”我听后并没有马上肯定 ,而是又追问 :“有什么用呢 ?你有什么感想 ?”那学生一经提醒 ,好似恍然大悟 ,略思考一会 ,马上将原来的话改成 :“今年我们学校又增添了不少先进的教学设备 ,我们的学习条件更优越了 ,我想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们的期望。”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三是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 ,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势倾向 ,这种倾向愈强 ,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 ,思路就越狭隘、呆板 ,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 ,跳不出定势的影响 ,老师就要看准时机 ,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 ,激起波澜 ,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 ,越思越勤 ,越思越精 ,乐趣无穷。

当然,在这节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以及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缺点。在探寻瑕疵同时结合学生的返效浅谈了以上几点的感悟,仅限拙见。

2.《蜜蜂》教学反思 篇二

1.学校(学科)所选择的社会实践基地名称和(与学科课程、特色活动)社会实践资源的有关情况。

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北京精神进校园活动,西屯小学于2015年建成蜜蜂探索实验室,该实验室现已投入使用。

蜜蜂探索实验室是北京市范围内首家在学校建立的养蜂场所,被列为北京市中小学的科普教育基地,可供中小学生参观、调研。

2.选择西屯中心小学蜜蜂探索实验室作为科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优势。

蜜蜂探索实验室是以蜜蜂为载体,围绕“探索”学生进行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如参观蜂群的活动,倾听小讲解员的介绍,体验摇蜜的活动,探究蜂蜜的特性,DIY手工皂的制作等等。学生可近距离与蜜蜂接触,一方面,丰富他们的学科知识,培养热爱蜜蜂等小动物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钻研能力,动手能力等。再一方面,通过长期观察蜜蜂可以培养其长期坚持干某件事的意志品质,从中学习蜜蜂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等。

二、课程资源分析

1.所选基地资源与本学科教育教学课程内容的必然联系。北京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以学习动物为主,开篇讲述的就是占动物界85%以上的昆虫部分,教材中是以“蜜蜂”为例,学习昆虫的身体结构。蜜蜂又被成为“人类的益友”,仅靠每周2节科学课的时间,我们将难以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再加上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很强,但缺乏长期坚持性。为此,我们需要把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另外,目前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付出与感恩,借助蜜蜂可以培养学生的奉献、感恩的良好品质。

2.所选内容与教育教学价值分析。科学课标中指出:“科学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南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现实生活为主要课程资源,以实践性主题活动为基本教学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学科改进意见中提到:“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将科学类学科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强调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倡导“玩中学”“做中学”。

3.学校(学科)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可见学校高度重视校内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我们在课程观念和行为层面上的根本性变革,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不可或缺的支撑系统。

4.基地资源开发的途径与应用方法设计。在整体建构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先期走进实验室的形式,学生根据自己关注,感兴趣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通过分类、筛选,最后确定活动主题———研究蜜蜂的身体结构以及种类,并自主选择研究伙伴,明确组员分工、选择研究方法、制定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寻求答案。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主题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寻找信息,提高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经常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2.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亲身体验,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3.通过活动,逐渐提高学生们自主实践的能力和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与人合作、交流沟通能力和搜集整理信息以及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四、活动组织与过程设计

(一)活动的准备

1.活动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2.活动季节:5月开箱~10月封箱;

3.蜜蜂探索实验装配的基本要求:

(1)人和动物安全共处的原则。西屯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校,一排排整齐的平房教室比不上教学楼的气派与豪华,但正是这样返朴归真的环境才更适合蜜蜂的生存、生长与繁衍。蜜蜂探索实验室的位置处于校园的最后一排,北墙外则是一片杏树林。蜜蜂不会打扰村民的生活,村民也不会干扰蜜蜂的活动。

(2)蜜蜂有适宜的生存条件。实验室中有一个蜜蜂活体观察箱,它是一个透明的蜂箱,学生可以从外面清楚地观察到蜜蜂的活动,而且不会受到蜜蜂的伤害,蜜蜂则可以通过这根管子自由出入,正常活动。

(3)避免农药对蜜蜂的伤害。据编者前期调查,延庆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区用生态的理念带领农民进行种植,偶尔有打农药的现象,也是在花期结束时,因此,不会使蜜蜂受到农药的侵害。

(4)预防自然条件等对蜜蜂的影响。聘请中国蜜蜂博物馆馆长姚军老师做技术顾问,聘请有经验的蜂农帮助管理。

(5)保证蜂源源源供给。我校还建成蜜蜂养殖基地———珍珠泉小川学校旧址,为实验室的参观活动提供保障。

4.综合实践活动时间:8课时。

(1)研学课时:

第1课时:研究准备。主要对学生进行爱护蜜蜂的情感教育,参观的相关要求、注意事项等内容,以及活动的方法指导等。

第8课时:成果展示。学习结果展示会,交流形式可采用故事法、ppt、手抄报、研究报告等形式。

(2)实践活动时间:

第2课时:参观实验室,提出研究问题。

第3~4课时:观察蜜蜂的身体结构,采用绘画、编织、拼插等方法进行展示。

第5—~7课时:探究蜜蜂的种类。

(二)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1课时:前期准备。

(1)情感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参观基地之前的主题简介,比如讲解蜜蜂对人类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蜜蜂世界将只能存活4年,让学生对蜜蜂有所了解,对参观基地有感性的认识。

(2)参观的相关要求、注意事项等内容。参观时要保证轻声、有序、避免拥挤,重点观察蜜蜂活体观察箱,做到认真、仔细。

(3)活动的方法指导。研究方法:参观法、观察法、调查法、小组讨论法、访问法、探究法、比较法等,调查的方法包括上网、访问、读书等方式。

第二阶段:提出问题

第2课时:参观实验室,提出研究问题。

在整体建构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先期走进实验室的形式,学生根据自己关注,感兴趣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通过分类、筛选,最后确定活动主题,并自主选择研究伙伴,明确组员分工、选择研究方法、制定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序、仔细参观实验室,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如蜜蜂能活多少年?蜜蜂的样子?蜜蜂为什么会蜇人?蜜蜂的种类?蜜蜂的数量?蜜蜂怎样采集花粉?蜜蜂怎样酿蜜……结合四年级科学教材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先研究蜜蜂的样子?这一问题。这里就需要教师是引导者。

第三阶段:研究蜜蜂的身体结构

第3课时:分组活动。

学生观察蜜蜂的样子之后,让学生自由组合,各组按照方案分组活动,通过观察、读书、上网等方法了解蜜蜂的身体结构,采用柳条编、彩笔画、部件插等方法等方法展示学习结果。

第4课时:交流展示第三阶段的学习结果,提出四阶段的研究问题。

在这里,观察仔细的同学会发现在蜂群中,蜜蜂的身体是不一样的?其中有一只肚子特别大,有一些是个体中等,还有许多是个体小的?学生的这些发现也正好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探究蜜蜂的种类。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明确分工。选择研究的方法,制定活动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探究蜜蜂的种类

第5课时:根据第二阶段的结果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制定研究方案。

走进基地,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进入基地的初步感受进行交流,加深学生的活动热情和探究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对活动任务进行回顾,明确活动目的;然后引导学生带着研究问题分组进行探究,通过参观、听讲解、实地考察、调研、走访基地工作人员、动手实践、参与体验等方式,围绕研究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分析,得出简要的研究结论,并与同学、基地工作人员进行交流、研讨、验证。

学生将分成三个组:

一组子问题:蜂群中为什么会有一只肚子特别大蜜蜂?肚子大有什么作用?

二组子问题:蜂群中个体中等的蜜蜂负责什么工作呀?

三组子问题:在蜂群中个体小的蜜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呢?

第6课时:分组活动探究蜜蜂的种类

第7课时:学生整理研究结果制作手抄报、PPT讲故事等。

第四阶段:

第8课时:各组交流汇报学习结果,提升到蜜蜂的精神。

附:学生调查结果文字资料

一组子问题:蜂群中为什么会有一只肚子特别大蜜蜂?肚子大有什么作用?

结论:肚子大的蜜蜂叫蜂王,它的职责是产卵,肚子大可以有更多的宝宝在里面。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二组子问题:蜂群中个体中等的蜜蜂,是干什么的?

结论:雄蜂,职责主要是与蜂王交配,但是不是所有的雄蜂都有这个机会,只有一只雄蜂会有这样的机会,大家可能会祝贺他是最幸运的,但是对于这只雄蜂来讲它的婚礼也就是它的葬礼。因为雄蜂在交配后,蜂王会把它的生殖器带走,几小时后这只雄蜂将会死亡。对于那些没有与蜂王交配的雄蜂来讲,日子到是清闲,每天有吃有喝,也不用干活,所以人们又称之为“花花公子”,雄蜂的寿命却只有短短几个月,当寒冷的冬季到来时,蜜蜂没有足够的食物过冬,就会把这些雄蜂赶出蜂群,等待他们的结果也只有死亡了。

三组子问题:在蜂群中个体小的蜜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呢?

结论:蜂群中,数量最多的统称工蜂,它是指工作蜂,这些蜜蜂有的专门负责侦查蜜源,有的负责采集花粉、花蜜,有的负责酿蜜,有的负责清扫室内卫生,有的负责喂养宝宝……因为蜜蜂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无私奉献,所以说蜜蜂的这些品质都是值得人类要学习的。

(三)活动的总结与延伸

同学们围绕“蜜蜂的身体结构,蜜蜂的分工”这个主题,经过8节课的研究,大家对蜜蜂不再畏惧,而是更喜欢这些勤劳的小蜜蜂。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蜜蜂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其实你们的研究精神更值得老师去学习。记得同学们第一次走进蜜蜂探索实验室时,提出了许多关于蜜蜂的问题,那些问题,我们可以在课上与老师同学共同研究,也可以课下研究。刚刚研究过的主题是蜜蜂的身体结构及种类,依据同学们的要求,下一个主题我们将研究“蜜蜂的身体结构与蜂巢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五、展示课例方案

(一)活动导入(此段文字要放在表上面与(三)之间)

同学们,通过8节课的学习,我们采用实地观察、上网调查、阅读书籍、与工作人员交流等方式,研究了蜜蜂的身体结构以及蜜蜂的种类两个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展示我们的学习结果。

(二)分发评价表并明确评价要求

1.回顾各小组的研究问题。

2.提出评价要求

3.明确评价步骤及评价要求。

(三)分组交流展示

(1)学生按照组名顺序进行展示;

(2)其他小组为展示小组填写活动成果评价表;

(3)教师、同学为展示小组提出建议,讨论互动;

(4)评选出优秀的小组。

1.展示内容

(1)介绍小组成员组成和分工;

(2)研究问题及研究方式;

(3)研究成果展示:以手抄报、PPT、讲故事、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展示本小组的活动成果。

2.其他小组质疑,本组同学释疑。

六、活动反思

1.依托校内资源优势。田老师根据学校实际把蜜蜂探索实验室这一区域资源转化成科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并进行了研发,拓宽了学生的实践空间,使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贴近真实的社会情境,易于学生接受,激发了学生的了解蜜蜂的探究热情,研究蜜蜂的实践欲望,为学生今后面向社会的学习与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2.进行基地资源开发时遵循了贴近性、经济性、适度性、简洁性的原则。田老师依据贴近性原则,根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及学生实践需求对基地资源进行有效研发、设计,找到了适合的资源支撑。

3.校内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为学校构建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带领学生真正走进蜜蜂探索实验室,发现问题,提出实践、探究、学习的内容及主题,并开展有效的学习、实践、体验、探究等活动。

七、活动点评

1.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课程内容的整合性、目标的开放性和实践过程的动态性必然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载体和支撑。课程资源本身往往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因此,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2.此次活动就是围绕着资源的开发、梳理和整合,利用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形成了具有西屯小学特色的资源模式。

3.《蜜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感受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2.了解试验的过程以及作者是如何验证蜜蜂有无辨别方向能力并得出结论。

3.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了解试验蜜蜂有无辨别方向能力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作者怎么验证蜜蜂有无辨别方向能力并得出结论的。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生物学家法布尔继续观察、研究《蜜蜂》,板书课题。你们跟这可爱的小动物打声招呼吧。生齐读课题。

2.听写词语。

第一組:好像、几乎、大概、推测

第二组:证实、准确无误、确确实实

3.学生反馈写词情况。指名读读,你发现这两组词有什么区别了吗?初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4.回忆课文主要内容:我知道了本文主要讲了( ),为了验证( ),做了一个试验,得出了( )的结论。

二、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法布尔为什么要做实验

1.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

2.生反馈,出示“听说”一词,理解“听说”的意思,感受法布尔做科学研究讲究事实,不肯轻信、盲从的态度。

3.练习用“无论……总是”说话。

学习第二自然段:理清法布尔实验的经过。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提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拿出笔做好标记看看法布尔试验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

2.生汇报,用“先( ),接着( ),然后( ),最后( )”句式说,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3.看到这个试验经过你有什么疑惑?这些环节能少一个吗?指导朗读,体会法布尔做事的严谨、认真、求实的态度。

4.出示句子: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理解“推测”一词,法布尔为什么会这样推测呢?

5.生汇报,师出示句子:第二段最后一句。指导理解“几乎、大概”,再次感受作者用词准确、实事求是的态度。练习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感受作者不仅认真、严谨,还善于观察和思考。

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蜜蜂找到家了吗?它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吗?默读三四五自然段,找找看。

2.生汇报。

预设:

(1)第三自然段: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指导学生带着激动的语气读句子。我从这个结果当中思考了些什么?请读读句子,认真思考: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吗?

(2)第五自然段:有17只蜜蜂回来了。出示句子,理解“准确无误、确确实实”,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完成照样子写词语的练习,体会叠词的妙用。作者得出试验结果: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的。

三、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法布尔通过试验最终发现________,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个结论让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看来,自然界的确有无数解不开的奥秘。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课件出示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四、积累好词佳句,引入广阔阅读

1.把你喜欢的本课词语、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里。

2.课余时间,请阅读下列老师推荐的好看的书:法布尔的《昆虫记》《木木的昆虫日记》。

4.蜜蜂教学反思 篇四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蜜蜂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蜜蜂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

一、交流资料,辅垫教学。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蜜蜂和列宁的资料,从而了解相磁的知识。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知道的自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二、自主识字,培养能力

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学完课文,再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生字。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蜜蜂教学反思2

这位用充满激情的话语介绍,引出勤劳的小蜜蜂,而且出示小蜜蜂的图片。然后,她问:同学们对蜜蜂还有哪些了解呢?下一环节,就是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事先搜集到的材料,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当时的气氛甚是热烈,看得出,同学们(特别是完成搜集任务的同学)的兴趣是高涨的。

不过,令人遗憾,引人深思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了:得到机会兴高采烈发言的同学,真的站起来,却是将材料读得支离破碎,磕磕巴巴,言不由衷,词不达意。也难怪,他们手头的资料,有的是网上下载的,三年级的学生,做家长的肯定是帮了忙的。不知是家长不大明白,还是应付了事,反正那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论文似的介绍,别说学生,就连坐在旁边屏气凝神,侧耳倾听的我都一头雾水,何况学生?加上老师是新手,学生站起来,总是让学生将磕巴、吞吐进行到底,真难为了介绍的同学,更难为了那些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的同学。

我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让学生搜集资料,错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积极组织学生交流,这既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资料”的机会,也是学生互动、资源共享、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扩大了知识面锻炼了能力,从而更激发起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增添了搜集资料的动力。何错之有?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是师生的一段丰富的生命历程……如果我们经常在课前请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不仅可以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还使语文教学走出课堂,注重了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何错之有?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经常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汇报,应该说,这都是有益的尝试,但问题在于,我们对孩子的搜集,是否进行了指导,对孩子课上的交流,是否进行了适当地调控?

比如,刚开始搜集资料时,许多同学可能在家长帮助下搜集,但并没有对所搜集内容研读,有的甚至连资料内容都一无所知,这样,“搜集资料”就失去了意义。这时,应该及时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资料的内容应该让家长告诉你,不一定要多,关键是你要对资料内容有所了解。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自己去搜集。至于搜集哪些内容,老师可以事先点明,比如上面的蜜蜂资料,可以让学生尽量搜集蜜蜂生活习性、活动特点等方面的资料,而对于它的生理特点等,就要少涉及。因为它对于学生来说,过于艰深,学生也不大感兴趣。

搜集资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资料展示厅”。资料交流要根据学情适时进行。资料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教材,拓宽阅读视野,升华认识,因此这一环节不能简单处理,不能为交流而交流。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如何把资料和教材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要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有针地性地组织学生进行资料交流。

蜜蜂教学反思3

《蜜蜂引路》是小语第四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节课我是在第一课时识字,初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次教学在指导思想上,注重体现以读为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创设问题情景,不断引导加强语言积累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本节课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并穿插“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等环节,让学生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列宁的机智幽默,善于思考,养蜂人的惊讶,从而能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蜜蜂教学反思4

《蜜蜂》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他所作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课文的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试验步骤非常清楚完整。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不仅让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本课的重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得,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我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让学生进行了自学,自学内容包括生字词汇的认读书写,其次,就是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后是优美句子的欣赏语文教学首先是从字词句段开始的,这样让学生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开始。

对于三年级的语文教学首先是从字词句段开始的,这样让学生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开始,从字词句段到整篇课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而理解段落文章大意。我先请学生读第一段,抓住关键词试验,然后请学生找找为什么要做试验,由此提炼出“原因”,再请学生读2—5段,学生很快明白是讲试验的经过,归纳为“过程”,最后一段即为试验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这三个关键词,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清楚就简单多了。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三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在学习试验过程这部分时,教给学生把长文读短的方法,也就是归纳试验的几个步骤,孩子们跃跃欲试,最后归纳为五个步骤:捉蜜蜂、放纸袋、做记号、两里外和放蜜蜂。随后请学生谈谈你觉得哪个步骤最重要,孩子们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步骤都很重要,由此看出法布尔是一个细心、严谨的人。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自学搜集资料时,出现了问题。由于缺乏指导,孩子只是盲目的搜集资料,而不能进行分类整理,甚至搜集了一些与课文无关的资料。所以在以后搜集资料时应该给与一定的指导,给出一定的指导,让学生明确搜集哪些资料,怎样搜集整理资料。在学生理解读课文受到的启示时,给学生一些明确的答案。其实这样是不可取的。这一部分是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能回答多少算多少,无需给予一些限定,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也不准确,对于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也不准确,小三年级主要集中于字词句段的学习,一步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将新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先通读整个单元的课文,然后再阅读教参,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改正自己的不足,注意向老教师学习,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蜜蜂教学反思5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 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

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

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 ……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习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接着小组展示。四个小组都发了言:“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蜜蜂也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怎么办?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

反思这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蜜蜂教学反思6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这样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这样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蜜蜂教学反思7

《蜜蜂》这篇课文叙述线路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从给20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理解到为了要跟其他蜜蜂区别开来才这么做,体会到他很聪明细心。“小女儿守在窝旁”,有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他让女儿这么做可以计算时间,经过她的讲述,大部分同学能理解这种做法,并称赞法布尔想得很周到。在“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他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我问学生再见到两只蜜蜂法布尔心情是怎么样的?小女儿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学生通过研读词句,从“高声”“没等跨进家门”“冲”等处体会到女儿心情的激动,再朗读课文,情感便自然而然出来了。这让我了解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培养朗读能力,效果会很好。

本课留有遗憾的地方时:下课铃声响了,广播操里音乐已经发出,还有一个问题没来得及提出:“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很值得让孩子们探讨,虽然可以留到下节课上再问,但是感觉对于本节课总是缺少了什么,所以今后一定要掌握好课堂教学的时间。

蜜蜂教学反思8

今天是家长开放日,家长走进课堂好和学生们一起上课。我的上课内容是第14课《蜜蜂》。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习默读课文,感受说明示语言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2.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教学重难点: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课文主要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通过实验,得到蜜蜂有一个识路的本能。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了完成实验有哪些必要条件后,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法布尔来到陌生地方放飞时,看见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地推测?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如我是法布尔,我会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聪明,它飞得怎么低,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以便更快地飞回蜂窝。”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笨,飞得高才能看得远,才容易发现蜂窝。在这堂课上,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

当学生了解了实验的结果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学生说:“蜜蜂了不起,它逆风而飞,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飞回蜂窝,真让人佩服。”可是有学生却说:“老师,这个实验是真实的吗?”我不容质疑地说:“那当然”……课总算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本堂课准备的比较仓促,没来的及用多媒体,如果用多媒体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其次,通过学习得知有些学生对课文的掌握还不是很透彻,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注重学生。

蜜蜂教学反思9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一篇课文往往可以开发出许多教学内容,假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当,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则会从文本的核心价值中挖掘语文的核心价值,即李海林先生提出的“教学价值”,这种价值就是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蜜蜂》一课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的他所做的一个试验,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以往,老师们常常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讲解试验的过程及如何证明蜜蜂是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但这样就缺失了语文的核心价值,难到学习这篇课文仅仅是让学生明白蜜蜂有这种能力吗?

我通过研读教材、研读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这篇课文的核心价值,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语文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上去。对于小学三年级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对于本篇课文来说,我把“教学内容”定位为:通过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领会作者描写试验时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感悟作者连句成段的方法,并积累语言,适当地迁移运用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

1、感悟作者连句成段的方法。

《蜜蜂》一课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是按试验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我在教学时,先请学生划出法布尔为试验而做的三个准备工作,再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这个环节就较好地体现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到此,我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出示了同样这三句话却是不同顺序的语段请学生读,读后发现,按照这样写,试验过程就会产生矛盾,给人混乱的感觉。通过学生的交流,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写类似试验的文章时,一定要按试验顺序来写。

虽然这只是一堂普通的阅读教学课,但我却抓住阅读教学的契机,让学生明白类似段落的写作方法,让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等到一定的提升。

2、品味句子描述的准确。

在第二自然段中,有不少词语运用非常准确,看似平淡,但不可或缺。比如“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这句话中“好像、几乎、大概”的运用,体现了作者表达的严谨性。如何让学生领悟呢?我设计了一份“小马虎”的作业,漏了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通过自读、对比课文、做手势帮助等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句子的语言意味、这样写的好处和妙处,自然心领神会。

蜜蜂教学反思10

《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情节简单: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利用此规律找到了养蜂人。出示了课题,我引导学生理解“向导”的意思后设计了一个问题: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于是,学生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走入了课文。一开始,我请学生边读便找,发现了哪些景物,再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他发现小房子后又是怎么想的?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我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小组合作,画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深刻地领悟到列宁凭着丰富的知识,靠勤于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教学中我还十分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在读中去感悟课文内容,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收获。

蜜蜂教学反思11

在上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蜜蜂和列宁的故事等资料,让学生从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列宁有大致了解。搜集有关蜜蜂的知识,在进入文本之前利用故事性,知识性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本课语言精练,情节简单,给人以启迪。是按事情发展顺序组织材料,本文中讲了列宁把不会讲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自己要找的养蜂人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总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时和学生交换资料,汇报预习所获,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提高学习的效率。针对文本的特点本人在教学的思想上,扶着文本,质疑问难。利用课题激趣,对于山村孩子,蜜蜂这种动物也不陌生,很多孩子能讲出蜂王的特点。借着这种自然资源与优势,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地读,结合生活实际所存在的例子,让学生思维随之活跃,这样激趣学习的高涨情绪。

透过学习本课,引导孩子进一步认识观察的重要性。怎样进行观察?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也是本课就应突破的语言发展。提高是思维的关键,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引路的。让学生大胆猜测列宁当时是怎样想象的,一边仔细观察,最后一步一步的找到养蜂人。让学生的语言与思维潜力同时得到训练与提高。(这个环节中,用简笔画勾画路线图。路边的花丛——花丛里有蜜蜂采蜜——蜜蜂采了蜜就飞进了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小房子——找到养蜂人。)这样就有利于帮忙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狗无论离家多远准能找到家,它依靠的是嗅觉。(点拨、阅读感悟写法,留心观察。即有意观察,留心周围的.事物,热情投入生活的怀抱。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只要你留心观察,持之以恒,总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新鲜的色彩,悦耳的声音。此外,生活中许多美的事物都来去匆匆,这就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有序观察。就是观察要有顺序。如、时间顺序,方位顺序、主次顺序,当然观察点转移,观察角度不同,观察顺序也会随之改变。重点观察。观察目标的指向明确与否,直接关系观察的质量,所以观察必须要突出重点。持续观察。如、蜜蜂其实并不可能当向导,但它却是准确无误地回到养蜂人那里。这是列宁明白蜜蜂和养蜂人之间存在着这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当列宁看见花丛里的蜜蜂采了蜜后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又看见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就断定养蜂人有可能就住在那所房子里。事实是如此,列宁找到养蜂人,这是列宁仔细观察的结果。列宁说蜜蜂是向导,这是风趣的说话。结合1—3自然叙述的语气来体现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经过。

从学生读书笔记来看,学生理解并不好,可能是本人在理解文本与写作的衔接中,难度拔高了点,没有到达我预期的效果。最后透过作业弥补了基础,但是本人也不是很后悔,语文的发展总得走探究之路。

蜜蜂教学反思12

通过对教学分析,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关注学生发展来设计教学

1、关注学习方式。要真正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让学习合作只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要让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

2、关注学习水平。要让学生分梯度提高,首先是知识方面,这在通读课文时就能达到,而后是能力方面要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最后就是价值观,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去感悟,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说。

3、关注学习效果。要让学生学完这节课后,还能做到情绪饱满,乐于交往,思维活跃。

(二)教学过程优化设计并落实到位

1、目标确定后,通过检测学生是否能在五分钟内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完课文,就能感觉到目标设计是具体、明确、有层次性的。

2、构建以读为主线,以语文训练为核心的教学流程。我今后要多用好情景教学法,活用朗读,兼容并进,彰显阅读教学训练的综合性。〈默读、浏览、朗读、诵读、猜读、跳读、品读〉

(三)教师素质要提高

1、思想要更新,(提问要有民主性,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2、态度要严谨,每次上课遵守一条龙(课前准备,课中严谨,课后完善。)基本功要扎实性,尤其从机智、语言方面再着手加强些。

一节课折射出的缺点是如此之多,这就让我更加明白了“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过让我值得庆幸的是,通过这节课,让我明确了自己今后前进的方向,更有了前进的动力。

蜜蜂教学反思13

《蜜蜂引路》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文中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为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

一、将认知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在深读课文时,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读书百变,其义自现。朗读是每篇课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因而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发现列宁是一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引导学生懂得在自己遇到疑难事情无法解决的时候,学会仔细观察,认真地思考,能够向列宁那样,根据事物之间所具有的必然联系,反复思考后进行周密合理的判断推理,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画写结合,激发兴趣。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自己的想象,在纸上用简笔画的形式勾勒出列宁寻找养蜂人住的小房子的路线图。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很感兴趣,个个兴趣盎然……不仅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使学生的绘画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还为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铺垫作用。又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啊!

蜜蜂教学反思14

反思这节课,我把握住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讨论,明确作者从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到的。在备课时,我牢牢抓住作者写的就是一个有关蜜蜂的试验。作为实验必须有试验的原因—试验的准备过程———试验的结论。

教学中,我设疑激趣,引导学生发现试验的原因,试验准备,试验的结果。并且相机进行语文常识的教学。同时以课文为出发点,鼓励学生探索课外知识。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在家里做泡豆子的试验,并且观察豆子的生长过程。课堂成为学生展示和交流的天地。通过小组交流,优秀代表访谈,学生对泡豆子这个试验顺序已经了然于胸。为仿写第二段试验的过程打下了基础。

在上这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就注重我们三年级“格格作文”里让学生写清顺序这个要求。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的顺序,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先、再、然后、还。最后引导学生穿句成文。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作文学习要有观察的顺序。当然,每一节课都会有不足之处,也请同行批评指正。

蜜蜂教学反思15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往往能及早的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蜜蜂》教学反思案例

《蜜蜂》一课,讲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可以飞回原处。法布尔决定做一个试验,来验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通过试验,证明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在教学时,我想先用学生学过的《蜜蜂引路》来引出“蜜蜂”,然后揭示课题;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来自读、思考、讨论、交流四个问题:1、作者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法布尔是怎么做这个试验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个环节,行不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3、最后法布尔得出的结论和“听说”的一样吗?4、除此以外,法布尔还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可以让学生既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体会他的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5.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篇五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蜜蜂引路》是小语第四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节课我是在第一课时识字,初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次教学在指导思想上,注重体现以读为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创设问题情景,不断引导加强语言积累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本节课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并穿插“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等环节,让学生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列宁的机智幽默,善于思考,养蜂人的惊讶,从而能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6.《蜜蜂》教学反思 篇六

我通过研读教材、研读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这篇课文的核心价值,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语文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上去。对于小学三年级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对于本篇课文来说,我把“教学内容”定位为:通过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领会作者描写试验时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感悟作者连句成段的方法,并积累语言,适当地迁移运用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

1、感悟作者连句成段的方法。

《蜜蜂》一课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是按试验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我在教学时,先请学生划出法布尔为试验而做的三个准备工作,再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这个环节就较好地体现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到此,我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出示了同样这三句话却是不同顺序的语段请学生读,读后发现,按照这样写,试验过程就会产生矛盾,给人混乱的感觉。通过学生的交流,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写类似试验的文章时,一定要按试验顺序来写。

虽然这只是一堂普通的阅读教学课,但我却抓住阅读教学的契机,让学生明白类似段落的写作方法,让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等到一定的提升。

2、品味句子描述的准确。

7.人造蜜蜂嗡嗡飞 篇七

2013年5月, 研制10年的机器蜜蜂首次实现了遥控飞行。未来机器蜜蜂可应用于搜索、营救、监测和环境监控等, 甚至还能像真实的蜜蜂一样对农作物进行授粉呢。

自2003年, 美国哈佛大学就开始研制设计机器蜜蜂。2007年首次研制成了实物大小的机器苍蝇。而要达成蜜蜂的自治飞行, 需要更紧凑的高效能源, 以及能无缝整合到机器蜜蜂体内的电子部件。机器蜜蜂设计受益于飞行生物学的灵感, 它具有极薄的翅膀和压电致动器制造的飞行“肌肉”, 当应用一个电场时陶瓷条可以膨胀和收缩。每个翅膀都安装在细长碳纤维体顶部, 像真实的昆虫一样, 它们的翅膀能够独立活动, 拍打时自由旋转。

机器蜜蜂重约80毫克, 具有一对类似苍蝇的翅膀, 每秒可拍打120次, 是飞行昆虫的首个实用模型。在测试中通过一根连线与机器蜜蜂连接, 控制它的起飞、空中盘旋和改变方向。拍打翅膀形成的向下气流可使机器蜜蜂在空中盘旋, 通过倾斜身体而实现向前或向后飞行。

机器如何飞

但是设计最初, 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为翅膀提供动力, 体型较大的机器人采用电磁发动机, 体型较小的则需要考虑其他方案。过去几十年, 人们对小型机器人的研究十分有限, 因为机器蜜蜂很小, 在这样的尺度下, 占主导的是摩擦等表面作用力, 而不是与质量相关的重力和惯性。由于体型的限制, 传统工具都无法使用, 包括旋转轴承、齿轮和电磁发动机组件——这些在大型机器人中随处可见的组件, 在机器蜜蜂身上效率太低。

除了快速旋转的发动机和齿轮, 研究人员还模仿飞行类昆虫, 为机器蜜蜂设计了一个飞行结构——由人造肌肉提供动力, 使翅膀可以拍动。机器蜜蜂的肌肉系统用独立的“肌肉”来提供动力, 控制飞行。较大功率的驱动器用来驱动翅膀拍动, 而较小功率的驱动器用来微调翅膀运动, 产生转矩, 控制和操纵飞行。这两个驱动器都设在翅膀与身体的连接处。

人造肌肉由压电材料构成, 当向压电材料施加电压时, 压电材料就会收缩。虽然这样的驱动器还存在诸如易碎、需要较高的电压等一些缺点, 但从物理上来说, 尺寸较小对研究人员也有好处。驱动器越小, 运动速度越快。由于驱动器在每个运动周期完成的做功量是恒定的, 所以翅膀拍打得越快, 输出的功率就越大。事实上, 人造肌肉的功率, 与同体积的昆虫肌肉相当。

关节很重要

过去几年, 研究人员已经试用了数十种不同的驱动器和关节。他们的目的是想找到一种最简单可行的制作方案, 因为要制造成千上万的机器蜜蜂, 驱动器和关节这样的组件必须大规模生产。

目前, 研究人员用一种硬质材料如碳纤维层作为顶层和底层, 类似一个三层的三明治结构, 中间夹着柔软的聚合物, 以此构建每个机器蜜蜂。碳纤维层中间的聚合物是可以弯曲的, 这样就可以制备出—个柔性关节。这种方法的美妙之处在于, 适合高效的流水线生产。首先, 研究人员用紫外线激光精确地切割碳纤维层;接着, 将各层对齐, 用黏合剂压在一起;然后, 从基板中取出每个组件;最后, 他们从儿童立体书中得到灵感, 设计出最后一步:只用—个动作, 就可以在二维表面弹出3D结构。

供能受限制

研究人员在建造蜜蜂大小的机器人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仍然存在悬而未决的问题, 怎样为这么小的机器人供能。为了供能问题, 机器蜜蜂的身体大部分都得由主驱动器和动力装置占据。想想电池吧, 尽管研究人员也在研制固体氧化物微型燃料电池。供能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供能元件越大, 提供的能量当然也越多, 但这样一来, 机器蜜蜂的重量就会增加, 需要更大的推进系统来抵消增加的重量, 最后又得寻找更大的供能元件。

在飞行状态下机器蜜蜂使用19毫瓦电流, 相当于多数昆虫的能量消耗。考虑到电池的能量密度和身体各部件的能量利用率, 研究人员最乐观的估计是, 这只机器蜜蜂只能飞行几十秒钟。为了延长飞行时间, 研究人员尽量减小蜜蜂的重量, 并使各部件的效率最大化。

虽然研究人员还未制造出可以自己供能飞行的机器蜜蜂, 但已经可以让一只100毫克的机器蜜蜂, 产生足够的推力起飞。他们把它系在一个外接电源上。借助主动和被动机构, 这只机器蜜蜂可以自己保持稳定。

学习大自然

电源不是唯一的问题。机器蜜蜂的“大脑”是另一个难题。在野外, 机器蜜蜂必须不断根据环境, 确定最好的行动方式, 并自己控制飞行机制。实验室里, 研究人员还可以借助外部电子设备, 制定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 但真正进入工作状态, 机器蜜蜂只能依靠自己的“大脑”。

如果要达到较高的水平, 机器蜜蜂的“大脑”不仅需要自身的行动, 还得与其他机器蜜蜂互动。研究人员打算给机器蜜蜂设计一个多层次的“大脑”:传感器负责感知环境因素, 电子神经系统负责基本的控制功能, 而一个可编程的电子大脑皮层负责做出高层次的决策。作为第一步, 首先要设计一个简要版的大脑系统, 让机器蜜蜂实现自主飞行。这也是一个挑战, 需要严格控制由传感器、信号处理器和身体各部位组成的回路。

为了弄清楚该使用什么样的传感器, 以及如何构建大脑的电路结构, 研究人员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大自然。蜜蜂感知世界时, 使用了两类传感器:本体感受器会让蜜蜂知道自己飞行时身体处于何种状态——翅膀的拍打速度、身体的体能状况;外部传感器则提供外部世界的信息。

现代技术提供了GPS、加速计和多轴陀螺仪, 但这些传感器要么太重, 要么会能耗太多, 或者又重又耗能, 根本没法用在机器蜜蜂上。因此, 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一种电子视觉系统, 与天然蜜蜂的视觉系统类似, 可以分析“光流”, 也就是在一个视觉传感器的“视野”中, 明显的物体运动。想象一下, 当你乘坐汽车时, 看到的窗外景物是怎样的:车窗附近的物体移动速度快, 而远处的物体移动缓慢。如果一个视觉系统可以做到这一点, 它就能展现某一环境的详细三维场景。即使它只配备有一个小小的、简单的图像传感器。

问题难取舍

研究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么取舍。例如, 他们希望有一个高分辨率的摄像头, 但高像素意味着更大的图像传感器, 而且需要额外的计算能力来处理图像。那么, 如何取舍才是最合适的?

为了回答这类问题, 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特殊的风洞实验室。他们把机器蜜蜂的身体, 安装在一个固定的多轴向力和扭矩传感器上, 让它扇动翅膀, 模拟飞行;将蜜蜂飞经的物理环境的图像, 投影在风洞实验室的墙壁上。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探索视觉系统、大脑和身体如何协调合作, 从而更好地控制机器蜜蜂的飞行。

另外, 机器蜜蜂的大脑还得有足够的能力, 处理图像传感器传来的数据流, 做出适当的决策, 驱动身体里的驱动器。同样, 那些现成的先进设备还是没法用于机器蜜蜂。因此, 研究人员一直在开发一类新的计算机架构, 用于构建机器蜜蜂的大脑, 把通用计算与专用硬件加速器结合起来。与普通家用电脑中可以做任何事情的通用处理器不同, 硬件加速器这种经过精细设计的电路模块只能做一件事情, 但可以做得很好。这样, 即便在严格的功耗限制之下, 也可以使用硬件加速器来快速并实时地进行稳定飞行所需要的计算。

前途无极限

当然, 飞行控制仅仅是个开始。同时, 还要开发其他一些传感器, 让机器蜜蜂完成某些特殊任务, 比如去搜寻埋在地震废墟中的幸存者。事实上, 小巧灵活、简单价廉的机器人, 能比一些专业人员更有效地完成任务。例如, 营救人员可以带上一个重量不足1千克、装有1 000只机器蜜蜂的盒子, 在遭受自然灾害的野外, 放飞这些机器蜜蜂, 根据伤者的热量、声音、呼出的二氧化碳来搜寻、营救伤者。如果只有3只机器蜜蜂完成任务, 其他蜜蜂都失败了, 对于整个蜂群来说, 仍然是取得了成功。

8.课文《蜜蜂》教学反思 篇八

反思这节课,我把握住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讨论,明确作者从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到的。在备课时,我牢牢抓住作者写的就是一个有关蜜蜂的试验。作为实验必须有试验的原因―试验的准备过程―――试验的结论。

教学中,我设疑激趣,引导学生发现试验的原因,试验准备,试验的结果。并且相机进行语文常识的教学。同时以课文为出发点,鼓励学生探索课外知识。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在家里做泡豆子的试验,并且观察豆子的生长过程。课堂成为学生展示和交流的天地。通过小组交流,优秀代表访谈,学生对泡豆子这个试验顺序已经了然于胸。为仿写第二段试验的过程打下了基础。

在上这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就注重我们三年级“格格作文”里让学生写清顺序这个要求。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的顺序,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先、再、然后、还。最后引导学生穿句成文。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作文学习要有观察的顺序。当然,每一节课都会有不足之处,也请同行批评指正。

9.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 篇九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1

把文章读短是阅读课文必不可少的一项本领。所以从孩子们升入三年级以来我就开始训练孩子在初读课文时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起来这个题目很简单,但却是一个把文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实质是个难点。如《蜜蜂》这课,在孩子们自主学习以后,我让他们一两句话讲讲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我连叫了两个孩子,他们几乎都是按原文读一读句子。我以为孩子们没有听清楚,于是又把要求说了一遍,这次可好,一个孩子站起来就说:讲了法布尔的一件事。唉,说让简短一下字又短没了。无奈之下,我在黑板上出示:(谁)为了(什么)(干什么),结果(怎样)。没想到,学生顺着这座桥很快就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个小题目,让我领悟到,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渴望一口吃个胖子。孩子们始终是一群正在学习中的孩子,有些的确不会,老师只着急是没有用的。要静下心来想办法进行指导,让他们从不会到会。这才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在单元中就明确学生要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本课设计为两个课时,而第一课时的学习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因此,在这课中非常重视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从课堂的细节入手,希望通过老师的严谨充分体现法布尔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在检查朗读时,对于学生在“听说”、“总是”等语言时,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要在语气下有所强调。这节课分为两个部分展开:1.利用导学案回家预习再通过课堂检查预习,解决字词,及朗读的问题。明确文章结构,搞清楚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2.学生自主学习,梳理实验过程。这是传统课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利的结合,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确实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提问目的不是很明确。例:在我讨论推测的含义时,没有及时的把推测和猜测分析透彻,使得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还经常混用这两个词语。2.课堂时间的分配不足。在检查预习效果中,花费的时间过多,通过学生自己的相互检查,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结果时间却无法及时控制。导致后面学生自主讨论试验过程时,很多的学习小组由于时间的关系,无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3.我在上课时预计不够,因此在学生展示时,无法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让课堂更加的明确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看法与反思,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向高效课堂迈进!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3

《蜜蜂》一课,讲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可以飞回原处。法布尔决定做一个试验,来验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通过试验,证明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在教学时,我想先用学生学过的《蜜蜂引路》来引出“蜜蜂”,然后揭示课题;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来自读、思考、讨论、交流四个问题:

1、作者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法布尔是怎么做这个试验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个环节,行不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最后法布尔得出的结论和“听说”的一样吗?

4、除此以外,法布尔还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可以让学生既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体会他的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这次我对《蜜蜂》这一课钻研的还比较透彻,把握住了课文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比较适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课件也设计的比较适用、实在。只是我那种在课堂上对教案的实施,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随意性比较强,今后还有多加注意。同时,还要加强朗读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4

反思一: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一课叙述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为了实验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的事情,学习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认真探索的精神。

课堂教学中的第一课时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到了法布尔做实验的过程和方法,交流反馈后,我以学习课文后,蜜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感悟,当学生听到问题后,一时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答案很多。有的说:蜜蜂聪明。有的说:蜜蜂勤劳。顺此线索下去,我让学生深入到课文的语句中,找一找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蜜蜂聪明和勤劳?学生再读课文后,对课文的重点语句加深了理解。有了这个小台阶后,我才又从法布尔这样做,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第三次带领学生到文本中去感悟法布尔做实验有何可贵之处,学生在轻松学习中,弄懂了科学家不怕困难,认真观察,努力探索的精神所在。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突出的地方是学生在课堂最后精彩的发言。当我把你平时做过什么实验,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发言,其中:陈龙同学讲到了和姐姐玩放大镜的实验;刘升同学讲到筷子在水碗中发生光折射的现象;孙莉同学说到电石泼上水会保证,发出臭味的现象&&学生的思维一下字被激活了,这是我在前两次的教学中没有遇到过的。

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多思考,勤总结,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学问勤中得,学无止境,只要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我一定会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反思二: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一课,讲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可以飞回原处。法布尔决定做一个试验,来验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通过试验,证明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在教学时,我想先用学生学过的《蜜蜂引路》来引出蜜蜂,然后揭示课题;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来自读、思考、讨论、交流四个问题:

1、作者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法布尔是怎么做这个试验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个环节,行不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最后法布尔得出的结论和听说的一样吗?

4、除此以外,法布尔还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可以让学生既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体会他的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这次我对《蜜蜂》这一课钻研的还比较透彻,把握住了课文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比较适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课件也设计的比较适用、实在。只是我那种在课堂上对教案的实施,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随意性比较强,今后还有多加注意。同时,还要加强朗读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反思三:蜜蜂教学反思

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绕了我:那个孩子提的问题提得多好呀,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当时不答,在引导学生读到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探讨呀。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与同学讨论呢?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呢?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那个问题会困绕那个孩子一节课,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呢。课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反思四: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是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细心观察。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实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这篇课文的教学,意在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5

本反思以《蜜蜂》一课的教学设计为基点,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谈几点看法: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一部分,在授课时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学生喜欢怎样学习,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心理需要。因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读文中的句子,并和同座一起合作完成板书。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信任学生,允许学生提出各种意见,包括与教师相反甚至错误的见解。教师要尽力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避免有损学生尊严的讽刺和挖苦。只有这样,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在同学们面前,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袒露心声,并逐步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特别想要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引导学生补充板书时,我就是先让学生跟同座讨论,等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动脑,动口的过程后,再指名回答,从而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三、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

俗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我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有自读、轮读、引读、指名读等,学生在一遍遍的感情朗读后,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体会,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最好的自学方法。

四、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学习

教学结束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阳朔的《荔枝蜜》,力求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6

在我讲课文之前,我都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学生在预习本课时,很多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蜜蜂会辨认方向?我一听,立马感觉到学生有兴趣,并且意识到这是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自主学习的好机会。

因此,我布置学生各自回去收集资料。上课这天,学生准备了很多资料。上课时,我预留了时间给学生上台展示、讲述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了几个之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换收集的资料,并解答组员提出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一节课,我并没有真正让学习课文,而是让学生尽情交流感兴趣的内容。在交流过程中,我也适时进行总结,并梳理学生思路或者讲解较难理解的字词、知识。

这一节课主要的收获是将课堂内容向课外拓展,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认为,这也是让学生对语文课保持兴趣的方法之一。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7

孩子们对蜜蜂多少有一点了解,但对于蜜蜂的秘密知道的并不多,因而教学《蜜蜂》这一课,孩子们都比较兴趣。教学这一课时在谈话引入课题后,先让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蜜蜂资料,再结合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先对蜜蜂有一个认识。

教学课文时,第一课时先让学生知道课文讲的谁的故事?他做了一件什么事?怎么做的?理清文章脉络后再学习生字词。第二课时教学主要抓住“法布尔怎样做这个实验?”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合作探究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汇报,师将这一过程板书下来。让学生勾一勾这一过程中法布尔所想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实验的结果,感受法布尔和女儿的兴奋。让学生在探究、抓关键事词句、朗读中感受法布尔是个怎么样的人?明白生活中只有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才会有所发现。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8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通过实验,得到蜜蜂有一个识路的本能。

我教完《蜜蜂》,心中倍感满意。这堂客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发言到位;本人也觉得教的极轻松。细细想来,原来是做了以下调整。

1. 摆正师生关系,用民主指导取代权威传授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备课中我把准这一定位,力求彻底转换角色,变权威性向平等的大姐姐转变,摒弃了“一言堂”和“强行灌输”的做法,把大多数时间和空间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自读自悟、自由讨论理解课文。我没有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介绍,而是指导学生自己通过读、听、说、议等各种方法去亲身体验学习。整堂课教师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注重互动交往,营造良好氛围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更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在这堂课中我有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交往互动”的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我充分发挥每一个生命体的活力,让学生自由探讨,知识与能力在主体参与、交往互动中不断建构生成。课堂不再如“一潭死水”,而是充满活力生机,让人感受到课堂上挥洒智慧的乐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当学生了解了实验的结果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你怎么理解本能的?请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吃奶。”有的说:“猫上树.”

??有的说的不太准确,我适时地加以指导和补充。

一个开放型问题,居然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的独特思考,这让我既意外又欣喜。在这堂课上,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

不足之处:

教学环节的人文主线体现不够充分,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不多,没有把学生的情感进行提升,应该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并能把这种美好的情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让我们的孩子在过程中受到美的薰陶,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二: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955字)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因此在在教学《蜜蜂》这课时,我在直接引入课题后,就设置了学生质疑问难这一环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蜜蜂》这篇课文,对于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有几只小手马上举起了。

一个学生问: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我一听,真感到了一份惊喜,好极了,正好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来问的。我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你真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呢?”由此我带领孩子们进入了第一段的学习,抓住“听说”这一词语,让学生理解了因为法布尔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这一个试验,并告诉孩子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像这位生物学家法布尔一样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

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绕了我:那个孩子提的问题提得多好呀,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当时不答,在引导学生读到

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探讨呀。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与同学讨论呢?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呢?

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那个问题会困绕那个孩子一节课,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呢。课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9

《蜜蜂》一课叙述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为了实验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的事情,学习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认真探索的精神。

《蜜蜂》我上的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主要是了解做试验的过程及试验得出的结论。

(1)我首先以开火车的游戏方式复习课文词语。接着提问,“我”为什么要做试验,引读第一自然段。通过理解听说,听说说明了什么?并板书:听说!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框出来!但由于疏忽,遗漏了此环节,以至于板书没达到理想的效果。

(2)接着我让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法布尔做试验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用先——然后——接着——最后——概括做实试验的步骤,试问能去掉中间一个步骤吗,以此让学生体会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很容易理解!

(3)当蜜蜂飞回来时,作者和小女儿的心情怎样?(激动,惊喜,意外等),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小女儿说的话。我只是从语言方面让学生去体会心情激动,其实还可以从动作,神态,去体会,如果换中方式来问:你从哪里看出小女儿很激动?这样也许学生理解会更深,朗读的效果会更好一点。

(4)在本文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摧测,准确无误,本能等”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更好去理解课文!近反义词一直是我们班

的薄弱环节,所以我在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同时,让他们说出这个词的近义词,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太多,以后还要加强。

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多思考,勤总结,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学问勤中得,学无止境,只要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我一定会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10

《蜜蜂》是三年级第五册的一课。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通过实验,得到蜜蜂有一个识路的本能。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了完成实验有哪些必要条件后,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法布尔来到陌生地方放飞时,看见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地推测?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如我是法布尔,我会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我又问,那蜜蜂为什么要飞的很低,学生有的答:“为了减少阻力,越接近地面阻力越小!”达到预期效果。

课文总结时,我联系了本单元的作文,观察日记,不过在联系过程中,扩展的不好,交给学生结构时直接按照课文的结构,没有想到多数学生是没有条件展开试验的,同时,没有课外推荐学生阅读书籍。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11

在《蜜蜂》的教学过程中,在“我”的试验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布置中,从捉自家的蜜蜂——给蜜蜂做上记号——2里外放飞——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放蜜蜂。我问到这些过程是否每个都有它的用处?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如果去掉一个过程试验是否能成功?

在小组的激烈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非常的敏锐,也会大胆的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意见中,我进行了全班的讨论。

比如在“给蜜蜂做上记号”中,一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比较丰富,可能在电视里看到过类似的试验,说:“现在有一种科技,在小动物的身上装一种仪器,能够很清楚的知道这只动物在哪,不是更容易做实验,结果也不是更明确吗?”我听到这个结论,我脑海里飞快的想着应付的答案。但一下子,有许多的同学举起手了,有的说当时可能还没有这种东西了,有的说装蜜蜂身上蜜蜂还能飞吗?还有的说可能装以来很麻烦……我鼓励各位同学的想法和意见,可以课外去找一些资料去查一下。

还有在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还有3只哪去了呢?同学们的意见也很多。可能下雨了,也可能被蜘蛛抓走了,还有的可能还在采花粉呢————听了这么多的想法,我确实想到了现在的小学生自己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思维也很发散,但总的来说还是在积极的动脑筋呀,我希望能够好好利用他们这种好奇心,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带着兴趣去学习语文。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12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上一篇:小学第三学段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下一篇:六上《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