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光的传播教案(精选9篇)
1.自制光的传播教案 篇一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83.了解先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m/s。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等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四、教材分析
第二章光现象和第一章声现象联系十分紧密,研究对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而第一小节主要解决三个问题:①什么叫做光源?②光是如何传播的?③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这三个问题跟第一章声现象中研究的三个问题很接近。①什么叫做声源?③声音是如何传播的?③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光和声音作一个类比,使学生对光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光源 1.概念的引入
给学生看一个激光笔发出的光点。问题一:学生光点是从哪里放出来的?
学生会说是激光笔。然后就可以说像激光笔这种会自行发光的物体,就叫做光源,从而引入“光源”的概念。2.光源的分类
问题二:生活中有哪些光源?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让他们列举生活中的光源。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一些例子,如:太阳、萤火虫、电灯、点燃的蜡烛、星星、月亮。。。同时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比如说,学生可能会说“蜡烛”、“电灯”、“星星”等等是光源,告诉他们“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电灯”才是光源,“星星”并不都是光源,只有“恒星”、“流星”是光源,而“行星”、“卫星”、“彗星”等都不是光源。最后总结,如月亮的光是发射太阳的光,电影屏幕的光来自投影仪的投影灯,这些有个共同特点是都不能本身自行发光,只有能自行发光的物体才叫做光源,从而加强对光源的理解。问题三:让学生分组讨论,把这些举国的例子进行分类?
学生可能会想很多的分类,如分有生命的和非生命的、热光源和冷光源。。。最后统一总结说光源可以分为两类: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可以举一些例子。
(二)光的传播 1.猜想
这样的生活体验,晚上汽车、摩托车或者是手电筒的光都是直线传播的,问题四:让他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光是如何传播的?”
学生答:“光是沿直线或曲线或折线传播”,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物理本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问题五:怎样能显示光传播的路径?
实验方法:1.暗室空气中 2.水中 3.雾或烟中。。
2.实验过程
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径迹。
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
3.喷雾器或者蜡烛产生一些烟雾,将一束光射进烟雾中,观察光的路径。
经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完善结论
但是这样说是不是完整了呢?在实验2里面,我们虽然观察到光在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空气和水面的分界面上,光线发生了偏折,不再“沿直线传播”。应该怎么修改呢?
分析: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只有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才不是沿直线传播,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光线
我们用一条直线表达光传播的路径,但是光是有方向的,所以我们在直线上加多一个箭头代表方向,把这样一条线叫做光线。5应用 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1.小孔成像 2.影子的形成 3.步枪的瞄准器 4.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三)光的传播速度
前面学习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那么光的速度与此相比较是大还是小呢?打雷的时候,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速快。
列举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速度,然后给出光的速度,作一个比较。摩托车速度20m/s,汽车速度30m/s,飞机速度200m/s,宇宙飞船速度8000km/s,而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达到83×10m/s。
举例说明光速到底有多快:
1.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
2.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大约8min到达地球。如果一辆1000km/s的赛车不停地跑,要经过17年的时间才能跑完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可以说明: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一般用字母c
8来表示。光在真空中1s能传播299792000m,也就是说。真空中的光速为c=2.99792×10m
8/s。在空气中的光速是2.997000×10m/s,比真空中的光速略小,一般在真空和空气中
8的光速都表示为c=3×10m/s。在其他介质中光也可以传播,比如在水中,v水=3/4C,在玻璃中v玻璃=2/3C。
排列一下:v真空>v空气>v水>v玻璃
(四)做习题
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
2、光在 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其数值是
m/s。
3、灯下的人影是由于
形成的。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在任何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B.太阳发出的光,射向大地时是沿直线传播的。C.小孔成像表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D.光在水中的速度比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
(五)小结
1.光源及分类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速
(六)课后思考题
你能解释为什么“坐进观天,所见甚小”吗?你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画图来说明吗?
2.一、光的传播教案 篇二
一、光的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理解光在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会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具
多媒体、课件、盛水烧杯、手电筒、激光演示器、水晶玻璃
教学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右手拿手电筒,左手用一本书挡住,问学生:大家能看到我的右手里拿的是什么吗?拿开书本再让学生看,看到了吗?如果是在漆黑的夜里,能看到手电筒吗?如何才能看到呢?(学生讨论后回答)我们要看见东西,必须有光射入眼睛。本章学习光的初步知识。
(二)探究释疑、合作交流:
1、光源:
师:光从哪里来的呢?
让手电筒发光、播放一组五彩的发光图片,让学生观看,提问:刚才看到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能够发光),这样的物体叫光源,大家能否给光源下一个定义?(生讨论回答)
总结板书: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师:我们大家还见过哪些光源?(生讨论回答)太阳、荧火虫、火把、点燃的蜡烛、电灯、霓虹灯等
师:月亮是光源吗?为什么?(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2、光的直线传播:
师:根据刚才看到的图片,我们能提出什么样的有关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下面
我们重点探究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
(1)可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彩色图片
教师:刚才的画面看到的光有什么特点?(学生稍加讨论回答)。(2)学生实验: 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水中滴少许墨水)
(3)演示实验:光在水晶玻璃中沿直线传播,学生观察,并结合课本,小组讨论实际生活中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概括得出结论:
板书:光在均匀物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4)如何形象的表示光的直线传播?学生分组讨论:画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在直线上标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指导学生画光线。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形成了许多的自然现象:
(1)演示手影的游戏,学生讨论回答影子的形成原因;
(2)播放日食成因的课件,学生讨论回答日食是怎样形成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我们知道了日食的成因后,就不会相信古代人们认为的日食现象是一种凶兆的迷信说法,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有更多的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科学才是战胜迷信的有力武器。
(3)再请学生举应用实例。学生举例以便引起兴趣:射击时的三点一线、植树、排队、激光准直等。
做游戏:请学生排直队,比比哪队排得更齐,引导学生讨论:这是利用了什么知识?使学生认识物理是有用的。
4、光速:
3.光的传播及反射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的
1.知识概念:光是直线传播的、光的反射概念、反射的光线也是直线传播的;
2.方法与过程:①通过实验证明光的传播路径
②独立思考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③制作简易潜望镜
二、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1.重点:寻找推测依据、设计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
解决措施:抓住教材,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镭射笔发出的光是怎么跑到黑板上的,学生猜测,引出课题。这时,教师并没有下定论,而是深挖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分析。继而教师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用笔画一下它的传播路线 然后分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最后引导到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课件:舞台灯光)
2.重点:学生根据观察推测光的传播路线以及反射光的传播路径,说出依据。
预估: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说明。
解决措施:通过一步一步感知,进而上升到理性,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给每组准备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根据已有材料进行设计。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激光笔、白纸、镜子、潜望镜材料)
四、板书
提纲式板书
五、教科书说明
学生已经对光和影有一定的了解,该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较强,本课学生将会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并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去探究光的反射、放射光的路径。本课教学的思路是问题—解释—实验验证—解释。
六、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光是怎样传播的
1.引导:学生们欣赏森林里面的环境、深海里的光柱,去发现光的传播路径 2.引证:引导学生独立去思考设计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 3.引论:引导学生们根据实验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第二部分:光的反射
1.引导学生去探索,为何能看见灯光、太阳等发光物体。再由会发光的物体,转移到不发光的物体,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肉眼能看到不发光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们思考,做实验,通过实验的操作让学生体验到光的反射。3.通过第三个实验,加以白纸的辅助,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反射光的路径。4.学生掌握了反射光的具体性质后,师生们一起发现生活中,光的反射的运用。
七、作业
4.八年级物理光的传播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颜色、颜料之迷。
教学过程
(一)光源
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出示迷人夜景图),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观察课本32页“色彩斑斓的光现象”夜景图。
引题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B.萤火虫。C.水母。D.霓虹灯。
提出问题
(二)光的传播
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实验
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
(合作)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光手电、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激光手电、白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
反馈练习2: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
(三)光速
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
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
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反馈练习3: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
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
观察、思考 猜想假设
猜想
讨论、回答
讨论、交流
信息交流得出结论
讨论、归纳 举例
练习贴近生活
讨论回答巩固
观察生活
阅读比较
小组讨论反馈
板书设计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速度: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教学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作业设计
1.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内容。
5.自制光的传播教案 篇五
执教人:田发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物体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维以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光速
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激光笔
玻璃水槽。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观察插图,同学们想到了什么?(所有问题经小组讨论回答展示)二:出示课题:(检查学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三:新课过程(所有问题经小组讨论回答展示)
1、思考:在黑暗的屋子里,人为什么看不见物体?思考:光是从哪来的?生活当中有哪些光呢?
2、什么叫做光源?光源分为哪几类?每类例举几个例子。
3、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怎样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呢?
4、光在所有的物质传播过程当中都是直线传播的吗?
5、光的直线传播应用,例举生活中一些例子。
6、讨论日食;月食的形成。
7、讨论光的传播速度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等于多少?(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多少?(4)、在玻璃中的速度为 多少?
(5)、光年的概念,光年是时间单位还是路程单 所有问题待学生回答完毕时,教师再进行补充和完善。
四、课堂练习
五、学生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重要知识点?
6.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篇六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光的传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科学探究找到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估”的科学研究方法,这为学生今后从事物理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提供大量器材,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器材,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思考,交流,动手,探索,感悟。从中会发现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
初二的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已经积累了许多的生活经验,比如从手电筒的光,汽车车灯的光,阳光照射过树林等。为了加深学生的这种认识,因此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利用易拉罐或薯片筒做一个小孔照相机。我主要的想法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制作过程,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进行手影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是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知道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光速。学习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实现了教学目标。
回想整个教学,在开始用有趣的手影游戏来引入课题,不仅能引入主题,起到快速收心的作用,还能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对生活中的光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树影、人影的形成、实验等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接着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光在水中传播、固体中、空气中的传播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同时,介绍或启发学生如何让光在水中、空气中现形,水中加入少许牛奶或粉笔灰,空气中喷洒烟雾,观察光在水或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并通过实例得出光沿直线线传播的条件:在均匀介质中。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进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活动,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指导作用。可在讲小孔成象时,由于数学上没讲过相似三角形,先实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通过flash动画研究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效果非常好。
最后介绍了光速及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我课堂教学成功之处:
1、加强演示实验
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实物替代法演示实验,较直观易懂,加强了感性认识。
2、适当设疑强化概念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3、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
但本节课容量大,时间有点紧。讲解多了点,学生练习巩固少了点。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光和光源极为熟悉,只不过没有进一步形成科学的概念。因此,在本课教学之前,我并没有进行“认识光源”的教学。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早晨,天渐渐亮了,眼前万物逐渐清晰起来”引出太阳、日光灯等光源及其分类,让学生简单认识下什么是光源。然后,我通过“在阳光的照射下,阳光透过树丛,在地上留下光斑,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地上留下光斑是因为一部分太阳光被树叶挡住了”的结论,并通过画直线,让学生掌握直线的特征。接着,我用“天亮后,太阳并没有直接照射进间,但房间里却亮了起来,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引出“光并不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个与前面的结论相矛盾的结论,产生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提出“天亮后,太阳并没有直接照射进间,但房间里却亮了起来”这个重要的证据是支持我反对同学们结论的依据的观点,教育学生科学研究要严谨并重证据,并要求学生寻找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进一步使学生产生了深厚的研究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我忽视了让学生注意光斑(强光)与光斑外的光(弱光)的比较,并进一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失去了一个教育学生科学研究要认真细致的机会。
接下来,我出示可弯曲的吸管、夹子、纸、电筒等物品,要求学生用这些物品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观点。在本课教学中,我并没有让学生看课本。我个人认为,课本会使学生产生思想依赖,不会认真进行实验设计。通过一步步的追问,使学生明白了:如果光是沿着直线传播,在笔直的吸管的一头射入电筒光,那么在吸管的另一头将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光斑,反之在吸管的另一头将不会出现光斑;同样,如果光不是沿着直线传播,在弯曲的吸管的一头射入电筒光,那么在吸管的另一头将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光斑,反之在吸管的另一头将不会出现光斑。如果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光将会通过在几个纸屏中一条直线上的洞达到另一端,并在几个纸屏中间的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纸屏上留下光斑。在这一过程中,我边追问,边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作图,最后学生也明白了如何设计实验及实验过程中应如何操作。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扫除了学生实验设计过程中的障碍,使下面的学生分组实验顺利进行,证实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接着,我让学生利用“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个正确的结论,解释生活中哪些用品利用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的。
最后,我通过学会熟悉的用镜子反射光的经验向学生介绍光不仅仅只通过直线传播,光还可以通过反射、折射、衍射等进行传播。
整节课,我采用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并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据此推测出结论,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结论的正确性。
我的这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各种现象。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上完课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课不是非常精彩,学生反应不是太热烈,但目标还是实现了。
回想整个的教学,在开始用手影引入课题,课前设计时感觉应该比较好,能活跃课堂气氛,可事实上同学们的反映不是很好,我想可能是调节课堂不够,比如教学时胆子再大一些,多让几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
我通过对生活中的光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树影班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接着通过探究光在水中传播、空气中的传播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例如:
[演示1]我用光具盘让光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并掠过光具盘),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
[学生活动]学生用水槽,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奶),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演示2]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物,可观察到激光的传播路径。
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演示3]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水中,观察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路线。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均匀介质中。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
进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我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接着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如果让凌智勇上讲台前展示他的实验成果应该比让他在座位上效果好,也更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可在下面讲小孔成象时,由于数学上没讲过相似三角形,很感觉有些力不从心,怎么讲学生好象都理解不了,由此让我深刻体会到数学对物理实验的重要,能很轻松得表述物理知识点,我一定会把这一点告诉我的学生们,帮他们学好物理。
我对于学生基础不是太好,我采取自己设计情景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解释现象的原因。如手影的游戏,激光器的准直等,最后我用多媒体简介日食月食。
对于学生基础较好的,我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来分析。
以后,我应根据情况可选择补充如下两个实验并组织学生讨论:
1)小孔成像。可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学生利用废包装桶或盒,制作一个观察器(底部开有小孔,顶部蒙一片半透明薄纸的屏),教学进行到此时,进行观察。通过小孔成像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接触并理解几何光学中成像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2)准直的实验。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光速,以我提问为主,可以先提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这个问题,然后简介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思考过这一问题,并想用实验测出光速。经过许多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随着人们物理知识的丰富,解决了许多测量上的困难,才测出了光速。再向学生演示雷电传播的问题,介绍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介质中的光速。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2我以powerpoint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尝试着讲了一节课,名为“光的传播”。现将教学后的感受总结如下,和大家交流,供自己自勉。
怎样在导课时迅速的把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最后选择了我最喜爱的一场演唱会视频。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很快进入了状态。
备课的时候,我想到,学生基于生活体验,会不假思索的说出很多发光物体,但究竟那些是光源,那些不是,很难准确说出,于是我就收集了关于光源的图片,问题迎刃而解。对于“光的传播途径”这一问题,我首先通过大屏幕给出了生活中的几幅常见的图片,图片的展示直观,明了,学生自然能从其中找出规律,自然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物理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要学生学习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尝试着用科学的原理或科学的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选取了生活中,自然界中最典型的三个应用。动态的模拟影子长短变化,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关于小孔成像,我引入了世界上最早的纪录,注重了学科间的渗透,同时也加强了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加坚定了学生学好物理的决心和信心。对于日食和月食,学生知道,但大多数没见过。如果在这里仍然罗列图片,学生会厌倦,并且不生动。所以我在此处选择了一段动画片“宝莲灯”。实践证明,学生喜欢这种形式。当然,看过之后决不是单纯的热闹,兴奋,而是使学生有了用科学知识揭开秘密的强烈欲望。我又将原有的静态讲解日食和月食形成原因换成了动态立体展示,至此,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教学,多媒体的神奇独特作用,无需多说,学生自然的理解了知识的真谛,教师轻松的突破了教学难点,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缺憾。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我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所以,以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应注意多关注学生,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节课,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帮助我轻松有效的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我也充分的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然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不能说,有了信息技术,教师从此就可以告别黑板和粉笔。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要用的恰当好处,如果教学中只是盲目的应用,反而会事倍功半,浪费教育资源。因此,如何更好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们教师需要深思,需要身体力行的一个问题!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3我课堂教学成功之处:
1.加强演示实验
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实物替代法演示实验,较直观易懂,加强了感性认识.
2.适当设疑强化概念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3.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
但本节课容量大,时间有点紧。讲解多了点,学生练习巩固少了点。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41.总体分析:
虽然光的传播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但内容还是比较多,比较杂,这要求教师要能充分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所以要上好这一节课的难度还是比较大。我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感觉效果很好。
2.在教学中重难点的把握与突破:
(1)光路的呈现。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能呈现光路的现象,学生通过直观的现象很容易就想到介质中要有尘埃、水雾等微粒就能呈现光的传播路径,从而对后续的实验设计提供了条件。
(2)不均匀的同种介质的选材问题:因为这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一个重点,所以实验不能忽略,而这个实验中如何制造不均匀介质问题,我在课前通过了大量的实验,经对比发现在开水中加入蜂糖,与少许奶粉,效果比较明显。另外我还通过媒体课件中自制的Flash课件辅以教学(太阳光从真空射入大气层中的.现象)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
4.存在的不足:
在本节课中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有的同学还是不会做,而小组中的一些成员的团结精神不强,所以有些小组的实验效果不好。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平时教育入手,课余时候多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这样或许能较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5《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是用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现象。例子很多,如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茂密的树叶下的光斑,小孔成像等,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有:排队站直、激光准直,射击瞄准,根据以往的经验,每次上到这一环节都是先通过小孔成像仪观察窗外的景物,学生惊奇的发现通过小孔仪看到的景物是倒转过来的,然后再用作图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便于更好的掌握小孔成像的特点,以往实验室有不少小孔成像仪,但今年一个也没有找到,也没有事先准备一些,因此这次学生对小孔成像的现象理解不够透彻,这是一个遗憾的地方。后来只有通过各种例子来补救。
建议:
1、实验室准备一些小孔成像仪。
2、物理兴趣小组制作一些小孔成像仪。
另外还有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纠正学生认识的一个误区:人的眼睛会发光。人眼看到物体,是人眼发出的光照到物体上。要告诉学生,人能看到物体是物体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6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现象,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条件,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动手完成实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能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体现由“生活走向物理,有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新课开始,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和视频:影、倒影、水面下(视深变浅)物体,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极光……最后将画面停在“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直指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欣赏绚丽天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体现了由“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紧接着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现象,总结得到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再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有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2、体现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室物理学科的特点,科学探究是物理学习内容,也是物理学习的方法,本节课我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利用激光探究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并用多媒体图片辅助,让学生自己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直观易懂,加强了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感性认识。
3、体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活动,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指导作用。可在讲小孔成象时,由于数学上没讲过相似三角形,先实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通过flash动画研究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效果非常好。
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容量大,时间有点紧。讲解多了点,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点。还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有待进一步改进。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7“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由此可引入几何光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所以,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光的有关知识、认识光现象时,首先要建立“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概念。这节课看似简单,意义却重大,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要注意:
一、光线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是一种物理模型化思想,这种物理思想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引入光的直线传播时,往往通过几个演示实验来说明,如让学生观察光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通过的路径。为了使现象明显,一般采用在空气中吹入烟雾、水中加入牛奶等手段。但是,如果教师事先没有说明加入烟雾、牛奶等物的作用,直接用“光线”代替“光束”来引导学生观察,势必会造成学生产生“光线实际存在”的误解,也就失去了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教育的良机。
二、“均匀介质”的说明
建立“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并不难,因为小学自然课中讲过相关的知识,学生也有相应的生活经验。然而,要说明“均匀介质”却并不容易。教材中一般使用“早晨能够看到没有升到地平线上的太阳”为例,来说明介质不均匀时光线会发生弯曲,事实上,初中学生大多都不能理解,所以,该例子不能很好地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作用。由于“看到没有升起的太阳”是因为大气不均匀而造成的光的折射现象,所以完全可以用其他折射现象的例子来讲解,如海市蜃楼现象,虽然大多数学生也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但对该现象还是比较了解的。
三、“日食”、“月食”现象的解释
这节课安排“日食”、“月食”的成因分析,是为了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物理现象,进而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正确性。所以,许多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对日、月、地三者的运动关系进行说明,否则会影响本节知识重点的讲述。这一方面体现了教师“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适应学习化的社会。这里还有一个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说明“均匀介质”时,曾说明光在疏密程度不同的大气中沿曲线传播,而此时却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势必会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模糊。从这一点上说,前面使用“早晨看到没有升出地平线的太阳”的例子也是不可取的。
由此看来,一节看似简单的课,仔细分析,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而且还要敢于超越教材,将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使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8光的传播是光现象的第一节课,学生对光已有比较感性的认识,这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光传播的路径,也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以及其相关应用的例子。这节课我从听到声音的三个条件,即声源、介质传播、人耳,从而引出看到光,必须先要有光源,光线传播到眼睛,进而举出一些光源的物体,并强调是自身会发光,而人的眼睛就不是光源了,让学生理解了光源的概念并学会举例后,接着讲光的直线传播,对光在空气中、水中、固体中分别做了演示实验,并举出关于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整节课基本算是顺畅,有些实验效果非常明显,例如用果冻演示光在固体中的传播,该强调的地方也做重点强调,如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整节课没有存在大的问题。科组长吴老师和科组罗老师听了我的课后,给我提了一些建议。
一、部分实验效果不好。
如演示光在空气中传播时,让光线从黑色的板表面通过,事实上能很清楚地看到光在空气中演直线传播,但是学生误认为光在板上沿直线传播,虽然实现现象明显,但是学生产生了误解。所以需要改为喷雾或烟来做实验。演示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时,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学生没办法完全看到。这两个实验都需要改进。
二、需注意细节方面。
当举出月亮不是光源的时候,学生都会说出是月亮是反射太阳光的,不是自己发光的,而我没有再进行详细讲解一次,因此程度较低的学生可能还没办法理解,对于有些问题,不能认为学生会回答那就是懂了,其实还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要再讲解一次。
做笔记要详细,对于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讲完后没有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因此在小结的时候,学生还是很难回答出来,因此笔记一定要详细,即使有些学生没办法完全理解,也能记住一些。
板书时,因为黑板地方不够,而又要留一些地方画图,字写得不够大,可能有些学生没办法看到,教室里光线太暗,我也忘记了开灯,这些虽然是很小的细节,但是会造成学生听课的整理情况和课堂的学习效率,这也是要注意的地方。
在画光线时,因为一时找不到尺子,就徒手画,这是教学上的一个失误,给学生起了不好的示范作用,光线必须用尺子来画,让学生有这个意识,还要多加强调。
三、加强引导学生的能力
课堂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提出太难的问题,一些问题注意分步提
出,降低难度。这节课在提出人在太阳下,从上午到下午影子怎样变化时,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如果换成先问上午到中午,太阳逐渐升高,影子怎样变化,学生凭生活常识,应该可以回答出来。一些较难的题目,要分步提出,逐渐引导,并且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
根据两个听课老师给我提出的建议以及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我思考了造成本节课一些失误的原因,考虑问题还不够周到,忽略一下细节的问题,本来要带尺子的,因为一时忘记,课堂上没及时解决,也没强调学生要用尺子画光线,所以上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些细节的东西要反复检查。另一方面,或许是新教师的通病,对一节课计划的内容,想在一节课就完成教学任务,有时备课的内容跟上课时会有一些出入,比如讲多了某方面的内容,可能完成教学计划时间会紧一些,又怕一些内容拖着,便有赶课的现象,因此对一些问题的讲解就不够详细,造成学生对该问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对该知识点就没办法完全掌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一方面也是新教师经验不足造成的,需要逐步加强课堂的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讲不完的内容留着下节课再讲,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彻底理解,这一方面的能力我需要逐渐加强。另外,我觉得自己目前做得还不够的是对学生的掌控和了解的能力,在课堂上,必须对学生对该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哪个知识点还不能完全理解的,下节课才能做补充,所以要做到心中有数,要不然不了解学生是否能掌握课堂所讲的内容,心中没底,教学质量将会降低,因此在课堂练习的时候,要仔细检查学生做题的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9《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是用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现象。例子很多,如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茂密的树叶下的光斑,小孔成像等,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有:排队站直、激光准直,射击瞄准,根据以往的经验,每次上到这一环节都是先通过小孔成像仪观察窗外的景物,学生惊奇的发现通过小孔仪看到的景物是倒转过来的,然后再用作图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便于更好的掌握小孔成像的特点,以往实验室有不少小孔成像仪,但今年一个也没有找到,也没有事先准备一些,因此这次学生对小孔成像的现象理解不够透彻,这是一个遗憾的地方。后来只有通过各种例子来补救。
建议:1、实验室准备一些小孔成像仪。
2、物理兴趣小组制作一些小孔成像仪。
另外还有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纠正学生认识的一个误区:人的眼睛会发光。人眼看到物体,是人眼发出的光照到物体上。要告诉学生,人能看到物体是物体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10教师和学生共同做手影游戏,从而引入光源,显得自然、亲切,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播放一些光源的图片,供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了光的美丽动人,感受到了光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引导学生对列举的光源进行不同的分类,充分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天地,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问题是思维的动向,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并提出了问题,才会积极认真的思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教学,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老师进行引导与筛选,接着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猜想、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学生评估等活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对于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体验光沿直线传播,利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有趣和有用,并慢慢形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还让学生通过操作,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兴奋、活泼的状态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处理光速的知识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而本节课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能够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还使学生学以致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标准理念和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在了同等的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把科学世界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课下去阅读,让学生自己用光速的知识理解自然世界,了解一些天文知识,了解最大的长度单位——光年,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布置课后完成“想想做做”中的“小孔成像”实验,让学生在简单的小制作中学习科学知识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利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为照相机的学习做了一些铺垫。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11首先谈谈自认为较好的方面:
1、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了事,但是我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实验探究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物理学习的实验特色,从而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一个良好时机。
3、学生表演光的传播路径,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结论。
4、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自己能去选取粉笔末演示光通过有粉笔末的空气进入水中光线不是直的,非常有创意。这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所以,我们教师只要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另外,学生所做的“激光准直”、“果冻实验”、“小孔成像”等小实验,都是把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推向了高潮。
其次是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反思一:整堂课虽然气氛较活跃,但语气语调快慢把握不当,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后面时间不够,没有学生练习的空余,应加强学习时间控制,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须设定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获得最大收获,让本节课显得更完整。
反思二:本课难在“探究”,因为学生初学物理,他们的物理思维还没有形成,更不用说实验探究能力的具备了,所以本课的探究不能放的太宽泛了,在前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思考,考虑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然后考虑如何正确的引导。在探究光的传播路径的时候,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表达能力有差异,可以考虑师生共同完成,而且我对学生的猜想光是在空气传播的没有给予评价,只是一味地追述正确的答案。在这个环节我把握好时间,没有做到干脆利落,比较啰嗦,以致后面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课堂练习都没有时间。
反思三:在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月食,小孔成象现象、生活实例的时候应该作为重点,由于前面的时间压缩的不够紧导致重点不突出,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还是不会准确地解释。
反思四:为了及时巩固光的直线传播,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更好的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所以学生的课堂练习没有当堂练习反馈。
反思五:在光线的模型建构上,本节课没有安排学生动手体验光线的画法,光线是几何光学的关键,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
反思六:另外我觉得不管采用什么授课形式,对于物理实验,我觉的能不用课件展示就尽量不用,而用真实的实验为好。评课中同事们指出了我的不足,提出了几个非常中肯的建议,是印象很深刻、必须尽力克服的:知识点过渡不自然;光的传播路径有学生猜想是在空气中传播的没有加以评价,中是按自己的目的结果上的;应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补充的东西学生能记下来更好,帮助学生记忆);小孔成像的实验可改进一下,减少环境光线的干扰使像更清晰,最好能直接看窗外的景物;或者让学生自己做;教学节奏不够紧凑,需要给学生阅读课文和记忆基本概念的过程,给点时间让学生记忆基本概念和规律;例子可以少讲或者以作业或课后思考的方式进行......老师们的话很中肯,我自己也觉得这些地方确实要改进。
总而言之,若想降低自己上课的难度,就要及时的了解学生在学习每课时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并积极的思考用何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轻松的解决这些困难。若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老师要有很大的热情,以饱满的精神完完全全的投入到课堂当中。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12《光的传播》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重点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一点,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让学生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并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因为我们知道“光在空气中、水中以及玻璃等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现象也很明显,如果进行探究实验的话,很多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很容易达到探究的目的。小孔成像的实验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做好准备,课堂上分组实验,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及时指导,明确的指出观察什么。否则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也不知道应该观察哪里,然后由学生自己辅以作图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性质、特点,最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其它实例,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点。
由这节课我也总结了一下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运用实验、有效的提问、引导和讨论等策略,将学生带入物理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同时辅以相关课件如:日食、月食的形成。最后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有关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出相关联的物理知识,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13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光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学生首先了解光源,我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出来,这样学生自然地了解了光源。然后要求学生能通过实验得出光在空气、水、玻璃等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并得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利用实验教学突出了重点,随后利用多媒体演示光沿直线传播的具体事例。这样不仅证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而且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了生活实例,这样就突破了难点。最后用生活实例——雷声,让学生知道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动手等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14以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条件为核心,重视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是处理本节课教学内容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将“光的传播”作为探究课来处理,可以强化课题的方法教育功能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将本课题的教学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课。设计引入课题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开始讨论,以激发学生认识光的兴趣并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教育。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研究,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对于一些抽象的物理现象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化,让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自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充分展现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这节课主要是让在学生自己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实验之后,“发现”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从中掌握了探索物理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当然,这只是学生接触到光学的第一个规律,但从本节实验中学生所学到的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反思:
四、本次探究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实验,所以要求不必过严,只要在实验中渗透探究的基本思想即可。
由于本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所以我比较注重给学生的一个信息是:物理是有趣而且有用的,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从一开始就消除学生害怕物理的心理。同时创设这样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学生交流讨论,也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实验,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也让他们在小组中锻炼与人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了有关光现象的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领略物理的魅力蕴含于生活中,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的习惯。而我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也是为了告诉学生,物理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应该尽量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最后还给学生介绍了科学家的故事,是人文教育的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成果的肯定,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以此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教育。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15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实验之后,“发现”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从中掌握了探索物理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当然,这只是学生接触到光学的第一个规律,但从本节实验中学生所学到的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将“光的传播”作为探究课来处理,可以强化课题的方法教育功能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将本课题的教学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课。设计引入课题从常见的“人眼看物体”开始讨论,以激发学生认识光的兴趣
初二学生的潜在知识和感性认识,多数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生活经验,比如晚上手电筒的光,雨雾天汽车车灯的光等等。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研究,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然后通过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明白“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按“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逐步深入,层次分明,学生的掌握也顺理成章。
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是一种物理模型化思想,这种物理思想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通过平面镜反光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一节课看似简单,仔细分析,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而且还要敢于超越教材,将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使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成功之处:
由于本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所以我比较注重给学生的一个信息是:物理是有趣而且有用的,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从一开始就消除学生害怕物理的心理。同时创设这样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学生交流讨论,也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实验,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也让他们在小组中锻炼与人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了有关光现象的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领略物理的魅力蕴含于生活中,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的习惯。而我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也是为了告诉学生,物理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应该尽量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这节课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器材,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想,去说,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
通过演示实验突破了难点“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成果的肯定,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动机。以此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教育。
留有的遗憾:
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观察效果不太理想。
虽想了一些方法,但仍未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
演示实验“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完全可以改为学生实验效果会更佳。
7.物理八年级 光的传播 篇七
1小明同学到湖边游玩,他看到以下现象,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A、湖水中的太阳 B、树在湖水中的倒影
C、湖 水中的游鱼 D、阳 光下自己在地面上的影子
2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1)全部由女飞行员驾驶的战斗机编队首次亮相国庆阅兵,备受大家关注。编队以稳定的队形飞过天安门上空时,若以领航机为参照物,随队战斗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女兵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正从天安门前走过,判断队伍是否对齐的光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A、湖面“月影” B、杯中“断笔” C、小 孔“成像” D、镜中“风景”
4下列描述的四种光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A、小孔成像 B、插入水中的筷子好象弯折了 C、放 大镜看报纸 D、水 中倒影
5我们常见的生活现象,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拱 桥倒影 B、水 面“折”枝
C、手 影 D、镜 中花
6下列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A、日 食 B、铅 笔好像折断了
C、鸟 巢水中倒影 D、放 大的像 7下列哪一种现象不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A、影子 B、公路上的海市蜃楼
C、小 孔成像 D、日 食
8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②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 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 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9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
A、倒立的 B、放大的 C、等 大的 D、缩 小的
10.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____(大/小);真空中的光速为____m/s.光 的反射
1自行车是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它包含了许多物理知识.例如,自行车尾灯就包含了光学知识.它本身不发光,但在夜晚,当有汽车灯光照射到尾灯上时,就会发生反射,以引起司机注意.尾灯的结构如图13所示,请在图13中画出反射光线,并说明反射光线有什么特点.2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______色;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______色。
3石林中学的张江同学自备器材,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其情形如图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 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张江同学在做探究实验时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选择的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样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蜡烛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B去与蜡烛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A像的大小_______________(选项“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__________承接到像(选项“会”或“不会”),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选填“虚”“实”)。
4.一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
(1)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 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________。(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们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两点到镜面的距离(或将纸沿镜面所在位置对折,判断像与物两点是否重合)说明:不说处理过程,只答出像与物位置关系不得分。
(4)方格纸可以直接在纸上判断物体与像之间的位置关系 5.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
(1)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这个光屏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3)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点燃蜡烛后,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由此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
6.如图14所示,在练功房里,小红同学利用平面镜来帮助矫正舞蹈姿势。画出她的脚上B点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后进入人眼A点的光路图。
7.如图所示,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挂在白色温墙上的小镜子,这时看到被照射部分()
A、墙和镜子都是黑色的 B、墙和镜子都是白色的
C、墙 是黑色的,镜子是白色的 D、墙 是白色的,镜子是黑色的 8.2009年7月,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产生日食的原因和下面示意图中能看到日全食的区域分别是()
A、光的反射;a区 B、光的折射;b区
C、光的直线传播;a区 D、光 的直线传播;b区
9.有一个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MN前,若镜MN不动,光源S以速度2m/s沿与镜面成60°角的方向向右匀速直线运动,如图4所示,则光源S在镜中的像 将()
A、以速度
4m/s
沿
SO
直
线
方
向
向
右
平
移
B、以速度2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上平移 C、以 速度
2m/s
沿垂直于
SO
方向向下平移
D、在S上看到的像沿S‘S方向以速度2
m/s向S靠近
10.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A、2.1m B、2.5 m C、4.6m D、5m 11.2009年夏季,中国出现了日食奇观.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 月”形太阳进行观察,纸盒上扎有圆形小孔,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像的形状是()
A、B、C、D、12.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2009年7月我国长江流域出现的日食奇观,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解释 B、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C、若 不注意用眼卫生很容易使眼“近视”,这时就需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你 在岸边看到水中鱼的位置,其实就是鱼在水里的实际位置
13.如图所示,试画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A点的光路图。
14.如图所示,试画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A点的光路图。
15.右图为一辆轿车的俯视示意图。O点为司机眼部所在位置,司机在右侧的后视镜AB(看作平面镜)中能看到车尾c点。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司机眼睛看到C点的光路图。
16.茂名是美丽的海滨城市,到处都有天然湖或人造湖,湖中映着岸边树木的倒影是由于光的________所形成,湖岸边绽放有各种颜色的花朵,其中黄花 ________(选填“吸收”或“反射”)黄色光,湖边水中浸没的石块,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了,这是由于光的________缘故。
17.日环食的成因是_______。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是_______的。
18.作图题:(1)请你在图7中分别画出法线和反射光线,并算出反射角为__________。
19.枣阳市素有“中国桃之乡”之称。那漫山遍野的桃花,在三月和煦的阳光中,显得妩媚令人陶醉。我们看到红色的桃花,是因为太阳光照射到桃花上反射_____________的缘故。
20.2008年,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隐形物质,在空气中沿_________传播的光,射到该物质表面上时会顺着衣服“流走”,从而无法让光在其表面发生_________,让旁人看不到它。
21.在如图所示的光学仪器中,使用时主要利用反射成像的是()
A、照相机 B、平面镜 C、放大镜 D、幻灯机
22.下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雨后的彩虹 B、显微镜观察桌面 C、日 晷指针的影子 D、水 中的太阳
23.一只小鸟在平面玻璃幕墙前飞来飞去,欣赏它自己在幕墙中轻盈的“身影”.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身影”始终和小鸟一样大 B、小鸟靠近幕墙过程中,“身影”远离幕墙 C、小 鸟远离幕墙过程中,“身影”逐渐变小
D、“身影”到幕墙的距离大于小鸟到幕墙的距离
24.清澈平静的湖面上空,有只小燕子正向下俯冲捕食。小燕子向下俯冲过程中,通过湖面所成像的虚实、及其与像之间距离的变化是()A、虚像、距离变小 B、虚像、距离变大 C、实 像、距离不变 D、实 像、距离变小
25.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是()A、水中倒影 B、小孔成像 C、日食的形成 D、海 市蜃楼
26.王华身高为1.6m,为了测量路灯的高度,他从路灯下方沿水平直线以1m/s的速度匀速走开。某时刻他的影长为1.3m,再经过2s他的影长为1.8m,则路灯距地面的高度为____ m。
27.人以0.5m/s的速度向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走进,人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 ____(变大/不变/变小),进过2S像向平面镜走近____m。
28.位于我市市中心的镜湖因水清可鉴,形似圆镜而得名。湖水“水清可鉴”是由于光可以在水面发生______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能形 成物体的___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春日的镜湖公园分外妖娆,鸟语花香、绿柳成荫,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鸟语”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传播到人的耳中的;人们闻到“花香”说明_______________;“柳荫”是由于光的 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28.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日食和月食 B、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面处“弯折”了 C、水 中的倒影 D、雨 后的彩虹
29.下列关于“影”的形成,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在阳光照射下,大树底下出现的“阴影” B、皮影戏中的“手影” C、立 竿见“影” D、岸边树木在河水中的“倒影”
30.如图是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8.第三节 光的直线传播 篇八
重点难点
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能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内容讲解
一、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都可以叫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最重要的自然光源是太阳,还有其他光源如闪电、萤火虫、水母、斧头鱼、灯笼鱼。人造光源是人类在生活生产中制造出来的光源,如篝火、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激光束等。
注意:有些物体,比如月亮,本身并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才被人看见的,所以月亮不是光源。而人造光源一定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穿过森林的光束是直的;在电影院中可以看到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是直的。
由现实生活中的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往往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如图所示)
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2.光线是人们研究光现象的一种方法,是形象直观的表示光直线传播路径的方向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3.影的形成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光的物体时,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光不能直接照射到跟物体轮廓相似的黑暗区域称为物体的影子。
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如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等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来解释。
二、光的传播速度
光的传播速度非常之大。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地球上,光源发出的光射入到我们眼睛,所需时间极短,根本无法测得。所以,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为光的传播是不需要时间的。直到17世纪。人们或者以极精巧的实验技术,准确测出很短时间,或者用天文观测的方法,终于发现光是以有限的速度传播的。
1.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用字母c表示88c=2.9979210m/s,在我们的计算中,真空中的光速取为c310m/s。
82.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十分接近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也可以视为c310m/s,光
32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4,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中的3。
3.由于光的速度比声的速度快得多。因此打雷下雨时,雷声和闪电虽然是同时发生的,但是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4.人们常用“天文数字”来形容特别大的数量。这是因为在度量天文距离时,数字常常很大,若用米作单位,要写上满满一张纸。在这种情况下,光能帮我们的忙。光的传播速度极大,大约为每秒钟30万千米,只要花2.6 s就能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打一个来回。利用光的这个特点,天文学家确定了“光年”这个天文学的长度计量单位,1光年表示光在1年时间中所走的路程,有了光年这个大单位,研究天文现象就方便多了。
121光年=9.460810km。
知识小结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都可以叫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自然光源(如太阳、火焰、闪电、萤火虫等)。人造光源(如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激光束等)。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83.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取为c310m/s;空气中的光速也可以视为
9.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篇九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2.阅读“科学世界 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来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的光现象。
3.教学用具
激光笔、水、果冻
4.标签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神话中传说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家庭,他们化作天上的两颗星,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一次,他们能否每年相会一次呢?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
提问:漆黑的夜晚,我们什么也看不见;站在太阳下,紧闭双眼,仍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什么原因呢?
人们要看见东西,必须要有光,而且光必须进入人们的眼睛。阳光使得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光使得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本章我们将学习光的初步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1、让学生举一些发光的东西,生活、生产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2、让学生阅读P34部分内容。
太阳、电灯、蜡烛、手电筒、火把、油灯、霓虹灯、钠灯、汞灯、氖灯、萤火虫
同学们知道能发光的物体很多,那么上面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呢? 归纳——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它可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分析(1)中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
4、接着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使用。
二、光是如何传播的
1、光在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
演示1:用小型激光器沿白纸板照射 演示2:用小型激光器照射到水槽中的水中。
(演示时,为了能看到光路,可以把几支烟同时点燃,在空气中形成烟雾,可在水中滴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还可播放动画教学片.)
为了使学生亲身感受光的直线传播,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随后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实验.学生实验:讲桌上放置点亮的白炽台灯,每个学生两只手各拿一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让眼睛穿过小孔观察光源.启发学生分析:只有当眼睛、两个小孔和光源恰好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眼睛才能看见从光源发出的光.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引导学生得出结果:光传播路线是直线。
指出:光在同一种物质中(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线: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就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把本来看不见的光线及光的传播路径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这种图叫光路图。
指导学生看教材图2.1—3同时启发学生举出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举例.激光准直、排直队要向前看齐、打靶瞄准等。
3、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现象:
(1)影子:大家想一想,在灯光下、阳光、月光、下为什么会出现影子。——影子的出现不恰恰证明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吗?如果光能拐弯,它就能绕过物体跑到物体的背后去,物体背光的一方就会亮起来,那还会有影子吗?
(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且光不能穿透不透明物体,所以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后,在这个物体的一侧就会有一个光照射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2)影子为什么会随着人与光源位置的改变?试画图说明。
(3)日、月食(投影片)
(4)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像;画图说明。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源。
【自制光的传播教案】推荐阅读: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07-13
光的直线传播说课课件07-31
自制香水优秀周记10-16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方法08-07
自制心灵创可贴作文08-02
小学六年级自制古诗集09-22
自制双皮奶作文10-13
中药药剂学精华版自制07-12
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