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案(10篇)
1.沁园春雪教案 篇一
沁园春雪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掌握本文的篇章结构
3、理解诗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伟人,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他是谁?我们眼中的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同时他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就来领略其中的一篇《沁园春•雪》。
二、介绍背景
1931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地区,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此时,国放党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顺利以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遣队准备东渡黄河,奔走抗日前线。在渡河前夜,恰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茫茫雪景,毛泽东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课下注释一)
三、回顾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四、听雪,把握基调
1、听准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2、读出怎样的气势
3、强调字音
分(fèn)外 成吉思汗(hán)还看今朝(zhāo)数(shǔ)风流人物
五、读雪,读出气势
1、自由读,读准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2、点名读,自由评价(教师先评,学生跟评)
3、齐读,注意停顿(投影展示停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六、看雪,整体感知
1、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上阕写北方雪景,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下阕评历代帝王,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2、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长城、黄河、群山和高原。共同之处是雄伟壮丽或雄浑壮阔。)
3、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描述一下。
4、下阕评论了哪几位帝王?这些帝王在统治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共同之处是长于武功短于文治)
5、作者认为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七、小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八、作业:积累写雪的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温习上节课内容
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二、赏雪,局部感知
(一)、小组内男女分读上阕
1、前三句有什么作用?
2、哪一个字领起了写景?领起的句子有哪些?
3、写景的句子你喜欢哪一句?赏析一下。
(小组交流,从修辞、个别动词的使用的角度来答)
4、哪几句诗是虚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最后三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山河的赞美)
(二)、班级内男女分读下阙
1、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2、哪一个字领起了对历代帝王的评论?领起的句子有哪些?怎样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3、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文武兼备或文武双全。“文”指的是文学才华,“武”指的是军事才能。在作者看来,只有即懂军事,又懂文化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4、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作者作为革命领袖要建功立业的自信和报负,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群众的赞美。
三、评雪,拓展探究
你认为我们今天的风流人物有哪些?那谁又是将来的风流人物呢?
四、比较阅读: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
1、上片中的写景句,由哪一个字总领?
2、“独立寒秋”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3、词中有承上启下作用的的句子是什么?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再现了往昔怎样的斗争情景?
五、小结:从两首词中,我们看到了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毛泽东,领略了他作为诗人的风采。同学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只要我们大家立下鸿鹄大志,为这个目标,这个理想,这个志向,为之拼搏着,奋斗着,相信我们一定能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让我们再一次带着这种豪迈的情感把诗词背诵一遍。
六、作业:
积累作者的诗词名作并背诵
(《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冰封
上片: 总写:北国风光 实写
写景抒情 雪飘
望——长城 大河 山 原
分写:
雪后天晴 景色壮丽 虚写
下片: 过渡:由景到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议论抒情 惜——秦皇 汉武 唐宗 宋祖 成吉思汗
(品评历史人物,指出他们武功有余,文治不足)
总结历史——俱往矣;歌颂——当今英雄
2.沁园春雪教案 篇二
向玉霞
【学习导航】
①在朗读中,感知词的形象,把握作品主题。
②理解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③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会诗歌意蕴。
④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诗人表达的感情。【课前预习】
1、字词库:仔细阅读课文,把你认为应该掌握的生字词整理在下面。
2、感知厅:词的上下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词的主旨句是那一句?
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4、提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
出示毛泽东照片:这个人是谁?谁来介绍一下? 生说:
师点击幻灯片介绍作者。
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出示背景资料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块来欣赏一下这首不朽的名词。点击幻灯片出示题目。
二:活动任务:
1.朗读,品味壮美意境
2.朗读,感受诗人博大胸怀
多媒体出示活动任务,并让生读
三、活动过程;活动一:走进诗歌,聆听伟人声音
1、请允许老师按自己的理解朗读或者点击小喇叭听录音。
2、生评价读得如何。
3、生自由朗读,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学一学,读得不好的地方改一改。
4、找生朗读。
5、点击幻灯片:你从毛主席的诗歌中体会到哪些美? 活动二:赏雪景,触摸胸襟
(一)读诗歌上阕,思考:点击幻灯片
1、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
2、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4、最后三句是作者望见的情景吗? 生思考回答
(二)赏析句子:点击幻灯片出示例子。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生自由说句子。
(三)赏字词:点击幻灯片
下列红色字词句和原文有什么不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莽莽,大河上下,滔滔。山是白色,原全雪白。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2 品味下列红色字词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让生说词语好在哪里。
活动三:论英雄,领略豪情 点击幻灯片:
价他们的?
1、生说。
2、师补充五位帝王资料。点击幻灯片:5张。
3、他们都不是英雄人物,谁是英雄人物?用诗词中的句子回答。(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引导学生品味主旨句。
5、在当今社会还有这样的“风流人物”吗?
生说
师展示收集的人物图片 活动四:品英雄,激情诵读 用资料激发学生激情诵读
资料有沈德潜的话、此诗发表背景、沁园春长沙、浪淘沙北戴河、唐国强的诵读等,可根据课堂实际需要选择资料。
注:浪淘沙北戴河资料,可点击画面连接此歌曲视频
唐国强的诵读可点击幻灯片连接唐国强朗读视频。在朗朗读书声中结束新课
3.《沁园春雪》教案 篇三
1.了解诗歌的特点.
2.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㈠导入: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毛泽东: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
4.《沁园春雪》教案 (九年级) 篇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知识与能力
1、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
讲解法、朗诵、合作研讨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3、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思路
了解词的知识,提供文字,声像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听录音,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诵课文,师生研读词的上阕。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查阅资料即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背景介绍: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了解毛泽东。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5.沁园春雪 教案(九年级上册)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1、采用先学后教的洋思模式。2、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3、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5、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三、自学指导1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四、合作展示1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是虚景。
4、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惜”
6、本文的主旨: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自学指导2: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六、合作展示2
2、“江山……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的寓意是: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七、当堂训练: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八、课堂小结: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板书设计:
绘雪景
赞北国风光,抒革命情怀
6.沁园春雪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多次读书,在读中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全词的主旨,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2、积累品味鉴赏诗词的一种方法--“四读”学习法。即一读理内容;二读品情感;三读赏美句;四读悟主旨。
教学的重点
1、在读中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全词的主旨,品味美的语言。
2、积累品味鉴赏诗词的一种方法--“四读”学习法。即一读理内容;二读品情感;三读赏名句;四读悟主旨。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能正确朗读词文,了解毛泽东写这首词的背景,思考这首词总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的什么?下阕写的什么?上阕中总写的句子是什么?具体描写的句子有哪些?具体描写时哪一个字总领?下阕中哪一个句子在文中起过渡作用?“惜”统领了那些句子?你感觉词中哪一句话最重要?预习的安排有助于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并有利于让学生准确的掌握学习中的难点,听课目的性更明确,有效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情境导入。
出示幻灯片让学生齐读《七律 长征》开篇笼罩在一种磅礴的意境中。齐读后,老师小结:长征胜利后,中国红军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到达陕北,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一首词,这首词写出来之后由于他的意境雄浑,气魄豪放, 把敌人吓的魂飞魄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来感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的豪放气概,来欣赏其优美的语言。
三、诵读品悟
一读理内容( “理”即理解、理清。)
1、听老师范读,通过 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要求:认真听,注意读音,了解内容。)
2、出示幻灯片,齐读容易读错的字音。
沁园春 qìn 莽莽 mǎng 素裹 gǔo
妖娆 ráo 稍逊 xùn 分外fèn
成吉思汗 hán 数风流人物shǔ
3、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并思考这首词总写了什么?)
4、女生齐读上阙。
(要求:思考上阕写的什么?上阕中总写的句子是什么?具体描写的句子有哪些?具体描写时哪一个字总领?)
回答方式,小组竞赛。
5、男生齐读下阙。(要求:思考下阕写的什么?下阕中哪一个句子在文中起过渡作用?“惜”统领了那些句子?评价了哪些人物?最赞赏谁?)
回答方式,小组竞赛。
6、再次齐读课文。评价自己朗读的效果。
二读品情感:(“品”即品味、品读。)
1、老师引导:怎么样才能读出情感呢?我们来一起回忆毛主席写这首词的背景:我们看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36年2月,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后36年率领长江部队到达陕北,2月准备率领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诗人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理解了作者当时的写作情怀,现在我们就把自己化身为36年的毛泽东,俯视着祖国的美好山河,充满激情的再读一遍课文。
2、让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 。
3、老师引导:只有走进诗的意境,才能真正体会到诗人的胸怀和壮志,读出来才会感染人。来让我们自己去品读一下,品悟出上下阙各抒发哪些情感?
4、有感情的自由品读。
(要求:读完后自己说出自己品悟到的上下阙情感。)
回答方式,小组竞赛。如果学生有遗漏的老师可补充。
3、让学生小组比赛,看谁能把词人的情感读出来。
注意朗读技巧:
停连 --停顿。朗读时可根据生理、语法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重音 --高低。朗读时重音表现为重读、轻读、拖音读。
语速 --快慢。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句调--声调。悲伤--气缓声沉。赞美--气平声柔。激昂-气高声扬。焦急--气短声促。狠毒--气粗声重。
三读赏美句
1、老师引导:相信通过读,大家一定有自己非常喜欢的句子,是呀!一首好的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诗的意境好,还因为诗中的句子写得好。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写得好的句子,背诵下来并以“我发现 句子写的好,好在 ” 的句式说出诗词语言的精妙之处 。
2、学生自由读。
3.学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回答。
4、对于学生没有回答到的老师可以引导。
四读悟主旨:“悟”即体会、感悟。
1、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要求:体会感悟文章的主旨。以“本文借 抒 ,通过 ,赞美了 ,抒发了 。”的格式概括主旨。
2、老师总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同学们几十年后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着,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最后我们满怀激情,读《沁园春 雪》。用心感受词人情感。
3、试背全文,
(四)、课堂反馈练习
从表达方式看,上阙以 为主,下阙以 为主。
这首词的主旨句 , , 。
过渡句 , 。
学生抢答。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
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六)板书设计
7.《沁园春雪》讲课稿 篇七
师:古往今来与雪有关的佳作比比皆是,那么老师想考考大家,你知道哪些与雪有关的诗句呢?
生: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生:《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看来大家的积累很丰富啊!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另一首词《沁园春.雪》,看看伟人笔下的雪景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对于毛泽东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了,在这里老师就不做详细的介绍了,那么有哪位同学能够代替老师给大家介绍下毛泽东。生: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雪》中雪是这首词的题目,而沁园春是词牌名,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的由来在一千多个词牌名当中唯一一个有根据可循的,沁园是汉明帝为他最喜欢的五女儿刘致也就是沁水公主所建的庄园,东汉的窦宪仗势夺取了沁园,后人作诗以咏其事,形成了一定的曲调格式,沁园春这个词牌因此而得名,他又叫《寿星明》《洞庭春色》等。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词是毛泽东按照沁园春这个词牌的格式,借咏雪抒发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师:那么大家知道这首词作于那一年吗? 生:1936年2月
师:在1936年2月,当时中国的局势是怎样的呢?有哪位同学根据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生:
师:看来同学们对历史都很了解啊!的确,当时中华民族正处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毛泽东率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开展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过后登上白雪覆盖的高原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后写下了这首词。
师:学过很多词之后不难发现,要想学好诗歌,尤其是那种抒情性很强的词,首先要反复的诵读,只有大声地有感情的把词朗读出来才会初步感受到作者作此词的心境,那么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词呢? 生:激动 自豪的感情来读这首词
生:豪迈的大气磅礴的感情来读这首词
师:说的很好,这首词最能体现毛泽东的词风——豪放,那么那位同学能试着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读
师:读的很好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声音在大一点在洪亮一点就更好了。还有那位同学能给大家朗读一下,我找一位男同学给大家读一下。生:读
师:读的很好很有感情,有那么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啊!现在老师教给大家个任务,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词的上片找出你认为读起来最激动人心的句子,一会老师找同学读一下。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师:读很有气势啊,还有哪位同学把你找到的给同学读一下? 生: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师:雪对于北方同学来说非常的熟悉,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朗读,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作者在面对被白雪覆盖的北国风光时心中那种慷慨激昂充满斗志的感情。那么作者的是用怎样的写作技巧来表情达意的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词的上片,在原文中标注一下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写景抒情的。
师:同学们标注好了之后,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一下。
师:同学们标注好了吗?上片一共就四句,可以说句句都独具匠心,我们一句句来找阿,先看第一句,北国风光,作者在这里点明了要歌咏的对象是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千里万里的景色作者能看见吗?在这里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呢?
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登高远望“千里万里”是作者看不见的,所以他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说的很好,那么哪位同学有不同意见啊?大家想一下,大地被冰封而变得沉静了,不在是那样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雪花漫天飞舞,这一用了怎样表现手法呢?
生:我觉得这里作者还用了动静结合表现手法,冰封的大地是静态,而雪花纷飞是动态,这样写出了北国风光的特点
师:对了,作者在这里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北国冬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特点。同学们刚才找的这些都很正确,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写作技巧,在这里老师认为作者还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我们在《木兰诗》曾经学过这样一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将军战士百战死,将军战士十年归”同学们还记得这是修辞手法的哪一种吗?
生:老师,是互文
原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
师:说的好,这句话作者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作者在开篇的第一句话中,短短的八个字就用了多种写作技巧,巧妙的把北国的冬天特点写了出来,我们来看后两句,作者还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呢?
生:作者还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作者把山和原比作银蛇和蜡像,同时也把山和原拟人化赋予人的生命和性格想要与天一争高下。师:找的很准确,那么作者在这句话中还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我们看,山和原本来是静态的,但是在作者眼中山在舞而原在驰 生齐答:动静结合
师:对,作者在这里用了动静结合表现手法,把山和原普普通通的景象写的栩栩如生,我们共同来看下上片的第二句,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惟余是只剩下的意思在这里强调了雪非常大,而莽莽则指草木茂盛的样子,在这里指雪非常的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远望 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巨浪。长城的内外白茫茫的一片是作者能够亲眼所见的,但是黄河由于冰封失去了滔滔的浪作者能看见吗?显然是不能的,其实黄河的结冰期在各个河段是不同的,那么作者在这里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生:虚实结合
师:对,作者在这里用了虚实结合表现手法,赋予冰封雪飘更为丰富的直觉,使我们能通过这种写法,感受到那种北国风光的壮丽。那么大家看下上片最后一句,红装一般都是少女最爱,那么作者作者把什么比作穿着红装的少女了呢?
生:雪后的北国比作了披着红装的妙龄少女那么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齐:比喻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我们看,这句话的确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只不过作者在这里省略了本体祖国和喻体妙龄少女。刚才同学们找的都很准确,显而易见作者在这首词的时候无论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我们知道一首词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他写作手法的巧妙还在于他遣词造句的精练得当,而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首《沁园春雪》恰恰体现了这一点,那么作者用了哪些字词用的非常好呢?大家快速的阅读词的上片同样在你认为作者用的好的地方标注一下,(我们也可以前后座同学探讨一下交流一下意见)师:同学们都找好了吗?哪位同学能够给大家找一下,并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生:我觉得第一句封和飘用的比较好,冰封是静态的而雪飘是动态的,他写出了北国冬季独有的特点,让人对北国的冬天有一个很深的印象
师:解释的很好,我也同意你的看法,封写出了北国的冬天天寒地冻的静态美,而雪的飘的飘则写出了大雪纷飞是那种洋洋洒洒的动态美。当时大家想一下,作者俯视的大地冰封,而仰视的雪花纷飞,作者这种视觉的转换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空间,使得作者为下文创造了一个更为开阔的意境。紧接着作者登高远眺又看见了什么呢哪位同学能够给大家找一下? 生: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师:找的很准确,作者登高远望他望见了长城,黄河,山舞,原驰。大家仔细思考一下,作者远望可以看见很多景象,但是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长城和黄河呢? 生:都位于北国最能体现北国的风貌
生:是古代人民智慧创作的结晶,是抵御外来侵略的工具,最能激发广大民众的自豪感 生:表达了要誓死保卫中华民族的心声
师: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盘踞在祖国的北方大地上,曾无数次抵御外族的入侵,它也代表着中华儿女顽强不屈誓死保卫祖国的心声,而黄河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与历史长河样流淌不息,见证着悠悠五千年的荣辱兴衰。作者选取这两个景观来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那么除了这这两处景观作者选的好外,作者在写景时还有那两个字用的比较好?
生:我觉得舞和驰用的比较好,作者把大雪覆盖的山脉和原野写活了,而且还赋予其生命和思想,想要与天一争高下。
师:说的好,请坐!我们看“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固然因在大雪纷飞中远望群山和原野连绵起伏,确实给人一种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为作者情感的变化,使他眼前的大自然由原来的死寂而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我们深刻感受到作者作为一个伟人的那种博大宽广的胸怀,同时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也体现了广大无产阶级那种奋发向上的积极斗争精神。师:接着我们看词上片的最后一句,哪位同学能够发挥你的想象给大家描绘一下雪后的北国风光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生:等到晴天,白茫茫的北国大地像是一个披着红装的少女十分的妖娆美丽。
师:描绘的很好,上片的最后一句是作者虚写的,从这个须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想象雪后的另一番景象。那么作者有在向我们预言什么呢?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是必然的,这是北国冬天的独特之处,但是这样的大雪天气会一直持续下去吗?显然是不能的,春夏秋冬的更替是必然的,而历史的车轮也不会就此停止不前,作者在像全世界预言,革命一定会成功的,这是历史的必然。那么老师在这里有个疑问,作者为什么把雪后的北国比作一个穿着红装的少女,而不是比作穿着白装的少女呢?这个红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大家快速的翻阅字典看一下。
8.沁园春雪教学实录 篇八
生:(齐答)毛泽东。
师:你能介绍一下有关毛泽东的情况吗?
生:毛泽东生于 1893 年,死于 1976 年,他是我们新中国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其他学生提醒:革命家),湖南湘潭人。
师:可在她说的基础上补充一点,毛泽东同志不但是我们大家所敬仰的伟大领袖,而且,他还是一位天才横溢的伟大诗人。一位著名的美国女记者叫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她曾经待在陕北西安,与毛泽东谈过十几次话,也谈论过诗。她认为毛泽东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一位政治家。她的这种说法是否恰当,我们姑且不论,但也确实揭示出了毛泽东作为诗人才情横、可亲可敬的一面。我们小学时就学过他的一首七律《长征》,还记得吗?(生答:记得)我们先来一起背一下,好吗?(师生齐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我们今天来学习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雪》,请猜这首词是写的什么?(生答:雪)那么,沁园春是什么?
生:是词牌名。
师:哦,那么“雪”是这首词的什么?
生:题目。
师:板书“沁园春·雪”:书写时词牌与题目中间隔开,不要点点。词又叫长短句,它来源于隋唐民间所用的曲子词,跟音乐的关系密切,到宋朝发展到鼎盛时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唐诗宋词。文人作词一般叫做填词,就是根据规定的词牌名来填字,自己不能任意增删。这首词写于 1936 年 2 月,毛泽东同志被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不久,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之际。当时毛泽东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曾在一场大雪之后,登高望远、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学习这首词,主要要达到三个目标:第一,理解写景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第二,揣摩这首词语言运用准确的特点。第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师边说边板书。)
师:好,下面先请听老师来范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能入情入境的听,初步领会词作的意韵。第二,注意词作当中出现的多音字。
师朗诵完后:好,你听记了哪些多音字呀?(生答:朝 zhāo)(生答:分 fèn)好,不错,还有吗?(生答:汗 hán )哦,成吉思汗的“汗”,你能说一下成吉思汗的汗在这里为什么读作 hán 吗?(生答:它是蒙古人的音译字,所以读作 hán )哦,也就是说蒙古族对他们的君主称作什么?(生答:hán )还有数风流人物中的“数”(shǔ)。好,大家看这首词中间用空行自然分成两段,在词中前段叫做上阕,下段叫做下阕(师边说边板书),“阕”是词中的一个术语。这首词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大家看,上阕主要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生答:写景)对,写景(师板书:写景)下阕呢?(生答:抒情议论)对,抒情议论(师板书:抒情议论)。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诗的上阕,请同学们先来齐读诗的前三句。(生齐读)透过这短短三句,你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生:雪景,北国的雪景。
师:哦,北国的雪景
那北国的雪景是什么样子的?你能不能展开想象并用语言来描述一下?
生:整个北国白雪皑皑的,一眼望不到尽头。
师:哦,初步展开了想象,但还没充分放开。这里的“千里”和“万里”是不是实指?
(生答:不是)那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
生:是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冰雪覆盖的面积极广,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
师:很好。这三句虽然没有具体展开写景,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漫天飞雪、弥地坚兵的壮阔画面,你们说读的时候应该带上怎样的语气语调啊?
生:高昂雄壮。
生:雄浑豪放。
生齐读。
师:不要读太快了,一定要读出气势,我们一块来看哪几个字要重读?(生答“千”、“万”、“封”、“飘”)我们再来读一遍好不好?(学生再次齐读,比上次有改观。)
师:从第四句起,作者开始具体描绘雪景,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师:“惟”是什么意思?
生:“只”,说明整个世界完全被白茫茫的雪覆盖了。
师:很好,写出了冰雪覆盖的广阔。“惟”这个副词用得特别好,还有哪个副词用得特别好?
生:“顿失滔滔”的“顿”。
师:把它去掉好不好?
生:不好,“顿”是立刻的意思,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师:“顿失滔滔”是写黄河汹涌的气势吗?
生:是写黄河河水滚滚。
生:不是,是写冰雪的气势,黄河结冰了。
师:对,是写严寒之厉。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咬文嚼字,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会传达出贴切传神的语境义。
师:眼前的雪景已经写透写足,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宕开一笔,敞开丰富的想象,陡然转到雪后初晴,另开一番新景象。看下面三句,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雪后初晴的景象是怎样的吗?
生:在太阳出来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幅红白相间的美丽画卷。
师:“红装素裹”是什么?
生:“红装素裹”是指太阳和雪。
生:“红装”是指阳光,“素裹”是指白雪。
师:那这又是什么手法?
生:比喻。
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毛泽东同志放眼远望,看着看着,雪后的江山似乎幻化成了一位青春少女,红装素裹,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充满了美的气息。写雪景的词有好多,但是这首词写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既写亲眼所见,更有奇瑰想象,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气势磅礴、壮丽宏伟的北国雪景图
所以我们在朗读时,一定要驱谴我们的想象,读出韵味,读出情致李卫东老师《沁园春·雪》课堂实录阅读答案。好,现在把上阕放声自由朗读一遍。(生自由读,师来回走动指点。)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下阕,先看前两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全词结构上起一个什么作用?(生: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承上启下,那么,哪一句承上?(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显然是启下,表明作者由侧重于写景转移到抒情。这里也有一个领字,(生答“惜”)那么这一“惜”字领起到哪?是领起到下阕的结束吗?
生:不是到结束,是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师:都历数了哪几个英雄豪杰?
生:两个。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师:她说列举了两个,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对不对?再结合注释读一读,数一数。
生:应该是五个,秦皇、汉武两个,唐宗、宋祖两个和成吉思汗。
师:对,秦皇是指秦始皇,汉武是指汉武帝,唐宗是指唐太宗,宋祖是指宋太宗,还有成吉思汗。这可都是一代名君呀,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那还惋惜什么呢?请思考一下。
生:因为他们都过去了。(生笑。)
师:哦,你的意思是惋惜他们都过去了。(生笑。)
生:因为他们都已经成为历史了。(生笑。)
师:哦,你的意思是他们都已经成为历史了,所以惋惜他们。有点道理,但思考仅仅停留在这里还不够,再结合上下语境想一想。
生:惋惜秦皇汉武文化治理方面做得不太够,唐宗、宋祖两个和成吉思汗只是在打仗方面做得好。
师:仔细琢磨一下句式,看看“文采”和“风骚”是什么意思?
生:文采是文学和才华。
师:是说他们不会写诗?(生:不是)老师说说自己的理解,“文采”和“风骚”在这里是指广义的文化,哲学思想、文化修养都在内,也就是说,虽然他们武功有余,但政治思想、文化方面不足。他们虽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都是封建帝候,语气是不是就要有所区分。实写部分重点突出雪景之壮,虚写部分重点突出雪景之丽。实写部分应该怎样朗读啊?
生:高昂的语气。
师:实写部分要读得高昂一些,虚写部分呢?
生:平缓柔和一些
师:好,那么我们现在来读一读,从望”字开始,谁想来试一试?一学生朗读。
师:哦,这位同学读得抑扬顿挫,不错!有一个词处理得很好,“顿失滔滔”的“顿”读重音,而“滔滔”读得比较轻缓,因为如重读“滔滔”(教师重读),这是在突出谁的气势?(生答:黄河流水的气势)因此重音应该加在“顿”上,“顿失滔滔”(师示范读)。
师:古往今来,写雪的诗词数不胜数,我们小学时就学过柳宗元的《江雪》,我们一起背一下好吗?(师生齐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同样是写雪景,这两首诗有什么区别?
生:这首《江雪》写得孤僻冷清李卫东老师《沁园春·雪》课堂实录阅读答案
师:是的,同样是写雪景,柳宗元的雪景则是那么幽僻冷清。千山万径死一般沉寂,一叶小舟,一个老翁独自在江边的风雪中垂钓,这是与作者当时孤独失意的心情分不开的。有什么样的心情,就有什么样的景物,写景与抒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情景相生、水乳交融。我们再来看这首词,你能想象一下当时毛泽东同志面对这雪景时的神情与姿态吗?请想象一下。
生:当时毛泽东应该是抬着头,挺胸,两手背在身后,目不斜视地看着前方。
师:哦,不错。还有吗?还有谁想说一下?
生:骄傲地望着。
师:骄傲地望着,换一个词。(另一学生答:自豪。)
生:我还是用骄傲,骄傲地望着祖国的美好河山。(生笑。)
师:不错,骄傲更能把自豪、豪迈的心情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毛泽东同志当时可能是身姿挺拔,两手背在身后,极目远视,神情庄重而又欣喜,踌躇满志而又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领袖的磅礴大气飘洒在冰天雪地之间。
生:望。
师:哦,这个“望”字是个领起字,那么它领起了了几句,是不是一直到诗的结束呢?
生:不是。是到“顿失滔滔”。
生:应该到“分外妖娆”。
生:应该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师:为什么?
生:前七句是作者登高望远、亲眼所见,后三句就是变成了作者的想象。
师:老师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望”字领起的七句,是实写;“须晴日”后面三句则是虚写。
师:“望”字领起的这七句,仔细分辨的话,可分为两层,你能看出来吗?
生:“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写静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写动的。
师:很好。前四句侧重于静态的描写,后三句侧重于动态的描写。下面来看这七句,你觉得哪些词用得比较好,富于表现力?
生:我觉得“山舞银蛇”用得比较好,写出了的起伏绵延,很有气势。
师:山会舞吗?
生:用的比喻手法,把山比作了银蛇。
师:这其中哪个字下得好?(生齐答:舞)对,在课本上圈起来。还有一个动词,
(生齐答:驰)对,也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比喻。
生:“蜡”与前面的“银”还都写出了冰雪的白。
师:很好,词中虽然没有出现一个“白”字,但巧妙的比喻不但写出了动静相宜,而且也涂抹上了颜色。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惟余莽莽”的“惟”用得好。
王统治,只是把美好江山、黎民百姓作为自己的猎获物。那作者是不是把他们批得一无是处,一点好处都没有?
生:不是,从“一代天骄”可看出来,还是有肯定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补充吗?
生:从“略”和“稍”这些用词上也可以感觉到,只是说他们稍微差一点。
师:对。作者在评价他们的时候,惋惜之中带着肯定,议论中夹杂着抒情,分寸感掌握得很好。在“略”和“稍”下面加上圆圈。
师:好,我们接着往下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是什么意思?(生:都已经过去了)“矣”是个语末助词,相当于我们现代汉语中的“了”,“已过去了”。“数风流人物”中的“风流人物”是指的谁啊?
生:建功立业的人。
生:“风流人物”是指的有作为的人
生:那些伟大的功臣。
师:都有道理。“风流人物”在明清小说当中也经常出现,它指的是“轻浮、放荡的花化公子”,(生笑)但本文中所指的“风流人物”是截然不同的。“风流”就是“风之散水之流也”,“风流人物即喻指这种人所建立的丰功伟业引起的社会影响如“风之散,水之流”那样广泛深远。结合本首词特定的语言环境,你认为“风流人物”是指的谁?
生:毛泽东。
师:是哪位同学?别紧张。我想问一问,赞同这位同学,认为是毛泽东的举手?实事求是。(生左右张望,老师点数,约有六人)好,看课本下面的注释“风流人物”是指的谁?(生:人民大众)这后一种意见教材上有注释,有它的权威性,但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有道理吗?
生:“风流人物”就是就是指那些建功立业的人,不是一般的大众。
师:那人民大众没有建功立业吗?
生:建功立业小。
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生笑。)
生:我也觉得“风流人物”是指毛泽东,因为在这前面都列举了一些名君。师:老师说说自己的意见。说“风流人物”是指人民大众,如果脱离这首词的语境,我非常赞成。但结合本首词的语境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来看,我更赞同“风流人物”就是指毛泽东本人这种意见。前面我们说过,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间是1936 年,是他刚被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不久,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之际,一场大雪之后,毛泽东登高远眺,触景生情。上阕描写的雪景壮阔宏大,气势非凡,黄河、群山,尽收眼底;下阕雄视千古,睥睨群雄,把自己与谁相比?对,把自己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相比啊,一种集圣贤与豪杰于一身,文治武功并举的宏伟抱负油然而生。时值九年之后,也就是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文人柳亚子曾向毛泽东索诗,毛泽东同志毫不犹豫地把这首词送给了他,后来登载在当时的《新民晚报》上,蒋介石读后,惊愕不已,很受震惊李卫东老师《沁园春·雪》课堂实录阅读答案。马上组织一伙文人,以“沁园春”为词牌来填词,想在气势上压倒毛泽东,但结果只能是自讨没趣,以失败而告终
因为什么?因为毛泽东的思想代表着历史的潮流,挥洒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充分的自信自立,只有这样的领袖,这样的风流人物才能写出这震撼寰宇的风流篇章。好,我们来看这后三句应该怎样来读?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俱往矣”应该以感叹、感慨的语气来读。
师:好,语调应该是平缓的。(师范读“俱往矣”)后两句应该怎样读?
生:高昂,自豪。
师:哦,高昂的。特别是重音,应该加在哪些词上?
生:“风流人物”,“今朝”。
师:为了渲染一种气势,可以“今朝”的“今”后稍有一个小的停顿。好,在课本上注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你们感觉怎么样?(生:不好)为什么不好?对,语调应该陡然上升李卫东老师《沁园春·雪》课堂实录李卫东老师《沁园春·雪》课堂实录。我给大家示范一下,大家注意听。(师范读)我们再来试一遍,进入情境。(生齐读)好,这一遍不错了。
师:好,这首词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下面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看谁先把这首词背过。请同学们结合几个“领字”,再回味一下整首词的结构,这样是不是背得快一些。(生自由背诵)看老师的手势,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9.《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篇九
课前通读,让学生将这首词多读几遍,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的内容,力求能背诵。
课堂上,通过播放朗诵视频,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通过朗读技巧的点拨,是学生学会朗读。通过男女生分组朗读比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了三分钟背诵比赛,学生们热情高涨。在学生掌握了内容后,我引导他们对这首词的内容进行细读,先自己默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再小组内朗读、赏析,最后再在班级内交流,看着同学们积极地举手,我想,他们对于词句的理解还是不错的。再课堂的最后,我让学生们起立,配着背景音乐和画面,齐声朗诵这首词,在学生们慷慨激昂的朗诵声中结束了这节课
遗憾的是,我在时间的把握上做得不好。由于给了学生们展示自己理解的机会,对于这首词的表现手法,没有来得及进行讨论,使得我预设的内容没有能够全部完成,这还是我课前对学情的分析不够。虽然我将它放到了课后的作业中去,但还是要再花一节课的时间来与学生讨论。
10.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教案 篇十
欣赏词大气磅礴的景,旷达豪迈的情,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领会伟人的博大胸襟和坚定的信心。
二.教学分析:
《沁园春?雪》编排在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这个单元以诗词诵读欣赏为主。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更该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当然老师的引导也不可缺失。
三.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师:我们认识图片上的人吗?大声些,对,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雄才大略、带领人民创造新中国的伟人——毛泽东,学习他的经典之作——《沁园春 雪》
(二) 初步诵读,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读正确字音、断句)
2.一位学生读(老师激励一位自信的或培养自己自信心的同学读,其他同学听读并纠正)
3.老师范读(师:同学们如果老师来读,你们建议用什么情感来读?
生:听读思考,概括这首词的上阙、下阙的内容)
(三) 潜心细读,欣赏品味
1、小组合作:
找喜欢的词句读一读(说出这样读的理由)
找欣赏的词句品一品(说出欣赏的理由)
找美好的画面绘一绘(写出自己想象、描绘画面的文字)
(组长、组员商量安排任务,再独立思考、圈点、批注和写作,然后充分讨论交流,最后展示)
2、学生上台合作表演诵读(选上一环节出现的最佳诵读者)
3、学生质疑
四.纵情吟诵,拓展延伸
1、全体放声、动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思考:
2.1 文中的风流人物是谁?在现在的和平年代,什么样的人称得上风流人物?
2.2 十年、二十年后的风流人物会是谁?谁?大声些!
3、小结:愿我们七(10)班同学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永远带着这份自信!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沁园春?雪》 2.拓展阅读《沁园春?长沙》
教后记:
我认为诗歌的教学中,读和品应当是两个不可缺失的环节。读尤其重要。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需要老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多设计读的环节,坚持以读贯穿课堂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一,听读,听学生读,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朗读正确、流利程度。听老师范读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范读的目的,可以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沁园春?雪》表达的情感和所写的内容。在老师的示范之下,提高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二,细读,对于第一个环节来说,是静下心来读,目的性更强,更为细致的读,这是一种理解性的阅读。这个环节中,学生从语言入手,品析诗句,体味关键词句,读透课文,学习诗句中的各种手法,并通过想象体味其中雪后美景,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的智慧的火花得以碰撞。三,吟诵,是用相应的情感朗读。在深入文本之后,这时的读就是一种带有情感体验的朗读,用自己的情感去融情、悟情,感受诗歌的文字美、景象美、情感美……领会伟人的抱负、胸襟。最后理解下阙的深意,就显得水到渠成。
【沁园春雪教案】推荐阅读:
经典诵读沁园春雪06-22
沁园春雪学案集07-08
沁园春长沙教案板书08-12
《沁园春长沙》教案(高一必修)09-19
春雪日记08-27
《春雪》 韩愈10-04
春雪原文、翻译、赏析10-05
春雪作文200字12-03
描写春雪的情感散文06-28
春雪刘方平拼音朗读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