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2024-06-24

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精选11篇)

1.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篇一

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罗湖中学邱员太

摘要:农村中学学生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父母外出打工的人数不仅很多,而且有增长的趋势,隔代管理产生了诸多矛盾。因此,农村家庭教育的滞后很可能成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为此,充分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积极应对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长,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产生了许多新矛盾、新特点。我认为,如果不及时妥善地处理好这些新问题、新矛盾,经过这几年艰辛的努力才取得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很可能功亏一篑。在这诸多的新情况、新特点中,农村家庭教育的滞后很可能成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我于2011年3月开展了“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中获得的大量真实数据客观地反映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从中折射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偏颇与不足,值得我们关注与深思。

一.调查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座谈、个案分析等方式进行。调查以罗湖镇初级中学为中心,辐射了临川区部分乡镇的12所初级中学,因而数据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也具有真实性、准确性。

我设计的《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现状问卷调查表》共分五大部分:1.对学生家庭情况的问卷调查;2.对学生本人情况的问卷调查;3.对家长情况的问卷调查;

4.对教师情况的问卷调查;5.对学校情况的问卷调查。共有12个乡镇初级中学的16个班级的1031名同学就表1和表2作了回答,收回有效问卷994份;220位家长填写了表3,收回有效卷196份;386位教师回答了表4的提问,收回有效卷356份;12位校长填写了表5,全部收回有效;24位班主任提供了24个个案分析;参加座谈的学生76人,家长28人,教师46人。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详细分析,我认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从调查中发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仅占2.3%,这些人主要是乡镇干部和中小学教师。高中毕业的占9.6%,初中毕业的也仅占32.7%,初中以下文化的却占了55.4%。究其原因,相当多数家长自己的读书时代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时,国家刚刚拨乱反正,也没有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初中毕业的人数也很少。即使那些初中毕业的家长,在那个年代里学到的东西也很少,何况,“知识老化”的速度又是那样的快。这组数据向我们显示出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农村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调查中的另一个

数据向我们显示:83.4%的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就是一句话:考上大学。其余的什么都不想管,也不知道怎样管。由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家庭教育极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只一味地关心子女的考试分数,对其它问题一律不闻不问,把其余的事情全部推给学校;二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除了给钱让孩子吃饱喝足外,其余全部听其自便,只为混完法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值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注意。

2.父母外出打工的人数不仅很多,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人数高达39.31%,父母双方都在家的只占34.39%,其余的父母双方多数只有母亲一人在家。在农村,父母的外出和文化水平的偏低,导致了农村教育的严重滞后。在调查中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初一年级家长双方都到外面务工的人数比初三要高出3个百分点。另外,我在一所中学的调查还有一个重要发现:这个学校某年级按成绩编成两种类型的班级,结果成绩较好的班级的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家的人数高达48.4%,而成绩较差的班级的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家的人数却只占24.56%。究其原因,由于父母不在子女的身边,相当多数的家长产生了一种负疚感。因此,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子女的一切要求,不尽完全合理的物质供给,反而促使了孩子不正当的消费观念,导致了孩子对学习的放松,对游戏和网吧的迷恋。在座谈中,很多班主任向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案例。某校一位初二学生,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也赚到了一些钱,自己手头比较宽松,因此,给孩子的钱也相对较多,以为让孩子吃好些也是应该的。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不但花光了零花钱,连每个星期的伙食费也花光了,过年的时候父母回来傻了眼,仅伙食费就又欠了一千多元。这些钱干什么去了呢?老师告诉我们:游戏厅是主要开支,其次是吃零食。由于迷恋游戏,导致了学习成绩迅速下降。老师稍微要求严一些,他就背着书包回家,为了不出安全事故,老师只能听之任之。打电话与家长联系,学生阳捧阴违,千里迢迢之外的家长也是无可奈何。也许有些人会责怪老师说,老师没有负起教育的责任。凭良心说,有多少小孩子能经得起游戏的诱惑,而愿意过上清苦的学习生活呢?很多时候,有些人总在责怪老师没有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可是,当老师的教育在某些人身上不奏效时,老师很可能就无能为力了,更何况现在的老师最害怕的是出安全事故,因此,老师们有时只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况学习的的确确是一件苦差事呢?一位伟人的话似乎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如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

3.隔代管理产生诸多矛盾

在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这一部分学生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的高达94.6%。在农村,有两句俗语值得人们深思:一是孙子孙,隔了村,这是对爷爷奶奶们说的。意思是,孙子和自己隔了一代,自己的孩子早已成人,现在自己一大把年纪了,也该享享清福了,因此,能放就放,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卖力地管教孙子的。一是蠢鸭子,带鸡仔;蠢外婆,带外甥,这是对外公外婆们说的。意思是,外甥虽然是自己的亲人,却不是同一宗族的血脉,因此,只要管管外甥的衣食住行就行了,其余的事情完全可以不管。而孙子或外甥们则认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只是替父母暂行管理,完全没有必要像父母那样严格管理。由此而产生了两个矛盾:

①监护难,一味溺爱。有74.8%的学生认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自己十分疼爱,关系容易处理。究其原因,大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孙子或外甥都有一种特别的宠爱,因为他们认为,钱是他们的父母赚来的,自己只要管好吃住

就行,因此只是一味地溺爱,对他们百依百顺。偶尔孙子孙女或外甥的父母打来电话询问,又怕他们在外面分心,结果即便有事,也只是轻描淡写一番。这样一种不很负责任的爱,其实是一种溺爱。某校一位班主任向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这个学校的一位初三学生,由于爷爷奶奶只生了他爸爸这一个独苗,现在他爸爸又只生了他这一个男孩,因此,爷爷奶奶对孙子是百般宠爱。虽然学生的爸妈反复交代少给钱孙子花,可爷爷奶奶却瞒着孩子的父母每月多给孙子三四十元。孙子为了要钱,用爷爷的话来说,他对爷爷奶奶特亲,叫得爷爷奶奶骨头都酥了,以致爷爷奶奶发现孙子经常进游戏厅都不会批评,甚至站在孙子旁边看着他玩游戏,还一个劲地夸孙子聪明。结果是谁都拿他没办法,老师随便多说两句,他就背着书包回家,尔后是爷爷奶奶又牵着孙子来求情,他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谁能剥夺?现在很多学校面对这种情况都是束手无策。

②沟通难,一味责骂。有25.2%的学生认为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关系紧张,难以沟通。究其原因,这一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自己年轻的时候吃了很多苦,看到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中却不知道什么叫幸福,花钱大手大脚,很是看不惯,就经常唠叨个不完。而孩子的心理却在想:我用的是爸爸妈妈的钱,要你管干什么?这样,两代人各有各的想法,从而造成了两代人在思想上无法沟通。思想上的无法沟通又导致了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方法的简单,态度的粗暴,方式的过激,以致非法打骂。某校一位班主任向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某校一位初二学生,有一个星期天在游戏厅玩到下午3点多钟还没有回家吃午饭,爷爷奶奶不见孙子,急得团团转,找到游戏厅发现孙子居然在这里,气不打一处来,拿起棍子就要打人,谁知一棍子没打过去,孙子负气离家而逃。后来在学校的帮助下才找到了人。从此,爷爷奶奶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只管孙子的吃住,其余的什么事都撒手不管。

4.少数家庭只单独留下子女在家

在调查中,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有极少数家长只留下子女一人在家,父母双方都外出,也没有委托任何人照顾,这种情况虽然只占2.4%,但情况却十分危险。我认为这种情况至少有两个无保障:生活无保障,安全无保障。

在老师们给我们提供的材料中,某校张某同学的情况最有代表性。该同学今年14岁,爷爷奶奶早已过世,外公外婆又在较远的外地,加上该同学的脾气又有点特殊,亲朋好友家他都不去。无奈之下父母让他一个人在家。学校也不知道这种情况,还是这位班主任家访时才发现的。我们与这位同学座谈时他告诉我们,星期一至星期五他住在学校附近的私人家中,星期五至星期日在家,为了不让自己太寂寞,他每个双休日都会邀请两至三位同学来家陪着吃住。使用液化气和高压锅等工具做饭,而这些工具使用时大人都必须十分小心,这位同学的家长却随意让几个小孩使用,安全实在令人担心。我问这位同学,万一碰到意外情况怎么办呢?他说,不知道。

三.对策与建议

面对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矛盾,我认为必须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积极稳妥地巩固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成果。根据我们的思考,认为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要有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心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果我们这一代孩子从小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将是人生的一大缺失。我们呼吁,游戏厅、网吧等未成年人不能进

入的地方,坚决不允许他们进入。就在我们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查到2010年11月23日《临川晚报》发表了一篇记者在一个县城的调查,文章说在网吧、游戏厅《未成年人唱主角》。县城尚且如此,农村更是这样。在我的调查中,有54%的学生认为,双休日最好的去处是网吧和游戏厅。在我与学生、家长、老师的座谈中,大家一致认为,学生产生厌学的注要原因是迷恋网吧与游戏而不能自拔。很多老师坦言:老师辛辛苦苦花了一个星期做好了某位学生的思想工作,可是游戏厅或网吧老板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可能又把他拉了回去。很多老师和家长对网吧和游戏深恶痛疾,可是又无可奈何,他们强烈呼吁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要一管到底,不要紧一阵松一阵,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充分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

我认为充分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因为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因此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即使城里能够容纳他们的子女入学,他们的子女也无法跟在父母的身边。而农村初中教育资源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有足够使用的教学设施,有合格的教师队伍,有善于管理学生的优势,因此,开发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农村初中可以做如下工作:

①开设家长学校,对监护人进行短期培训。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却又苦于文化太低而无法进行家庭教育。在对家长的问卷中,有5

6.7%家长认为学校可以对家长进行短期培训,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一辈更是有86.4%选择了这一答案。其实这一做法在很多高级中学早已开展,我们认为在农村中学这样做也是完全可行的。

②丰富双休日学校文化生活。很多农村初中双休日校门永远是紧闭的,这主要的原因是都不愿承担安全责任,现在老师不论想干什么,首先考虑的是安全,因为谁都负不了安全责任。学生的安全责任问题,也是老师最头痛的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读万卷书,却无法让学生行万里路。现在,还有多少老师敢带学生去参观,去访问,去郊游呢?不是老师在偷懒,而是无法负起安全的责任。很多学校想在双休日开展一些活动,可是又为安全问题而苦恼。我们可以想象,农村除了学校还有哪里可以找到学习娱乐的场所呢?因此,建议学校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③让学校教师做代理家长。在我们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查到了一份材料,介绍了湖北竹山县实施亲情关爱留守学生工程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效法。在我们与部分家长的电话交流中,我们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双休日如果能把孩子委托给老师管理,肯定是他们最为放心的。他们并不是想让老师给他们补课,而是希望能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因为,老师在这方面更有管理的经验。也许有的人会说,你不是与素质教育唱反调吗?天天让学生围着老师转,他们那里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呢?我们要说明的是,这是在农村,有3

9.31%的家长不在子女的身边,又有55.4%的家长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农村,你叫他怎样去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④对“留守”学生进行特别管理。在学校,要对这些学生进行登记,定期对他们进行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父母也要进行登记,定期向他们汇报子女在校的情况。双休日,老师和“留守”孩子共同开展一些文体活动,让他们在快乐当中从老师身上体会到父母般的温暖,没有寂寞,没有烦恼。

3.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改革,不可是一句空话,也不可是一句不切实际的话。全国960万平方公里,每一处都有其特殊性,只有符合农村实际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为此,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必须解决。

①农村与城市教育改革不能一刀切。农村的家庭教育与城市的家庭教育有着极大的差别,城市家庭中父母的文化水平较高,不在子女身边的人更少,家庭中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步入信息时代之后,城市家庭电脑的占有率越来越高。可是在农村的孩子,多数只是在电视中见过或听他人说过,真正可以用来帮助学习的电脑大多数人没有摸过,玩过的除了游戏机还是游戏机。加上大量的父母不在子女的身边,爷爷奶奶这一辈的文化水平更低。因此,农村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实在难以适应农村教育的特殊性。

②尽快在农村初中建设公寓,实行住校制。现在,农村初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租用学校附近的私人房屋,房东只问经济效益而很少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学生的课余时间不仅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而且也使很多学生走进了游戏厅或网吧。加上我们上面提到的学校双休日文化生活不丰富,学生也只能在游戏厅或网吧找到一点快活。

③允许农村初中适当延长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经常进游戏厅的学生中,有76%的学生回答进游戏厅的原因是在“放学后无事可做,老师也管不了”的情况下才进了游戏厅或网吧去的。有些人总在可怜这些学生,以为在校时间太长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殊不知,他们出了校门之后,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在发展特长,在健康成长,而是去了更加不该去的地方。在调查中,很多家长说出了他们的心理话:“我们在城里打工,看到很多家长都在请家教。本来,他们的文化水平就比我们高得多,却还在花钱请家教。我们农村的孩子,家中除了一台电视机,就什么也没有了。可是电视里除了武打与爱情,还余下多少适合未成年人看的东西呢?所以,适当延长农村中学学生的在校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我认为,这确实是农村中学的实际。说到这里,也许很多人会嗤之以鼻,以为我在睁眼说瞎话。报纸上不是经常报道很多城里的学校都在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吗?是的,这也是事实,但这可能适合城里,却不适合农村。

总之,为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农村教育的实际,制定与农村教育实际相符的教育政策与法规。我们真诚地希望农村与城市能有所区别,再也不要农村与城市一个样,全国教育一盘棋了。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我们的教育管理观念又怎能不变呢?

2.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篇二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素质, 不仅有利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现代产业技能,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收入增长。近年来, 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农村劳动力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 也存在体质、机制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为此, 本文基于恩施州调查数据, 分析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症结, 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政府、培训机构和农民是农村职业教育的行为主体, 各行为主体由于其作用和目的具有差异性。因此, 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1.1 政府政策制定脱离实际, 操作性不强

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主要起到政策制定、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等作用, 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主要在培训时间、培训补贴等政策制定方面存在脱离实际, 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1.2 培训时间规定不完善

通过调研发现, 在培训时间方面的规定, 存在标准不一和规定不科学的问题。首先, 培训时间标准不一。目前按照相关制度规定, 补贴金额主要以该工种的培训时间长短来决定的, 但在实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同一工种却在不同的文件中被规定了不同的培训时间, 这样就会导致同一工种补贴金额不同的情况发生。其次, 培训时间规定不科学。在这个问题上, 存在两个完全相反的问题, 一方面是需要明确规定培训时间的却规定不明晰。通过调研发现, 目前在政策文件中, 对于一些工种的理论培训时间和实际操作时间比重分配上还有欠缺。比如鄂人社函[2013]193号文件, 文件中虽然提到“预备制培训时间三个月以上, 实操实训课时占比不低于60%”, 但是对于非预备制培训的工种的实操实训占比却没有涉及。另一方面培训时间的规定太僵化。比如驾驶培训, 现行相关文件对驾驶培训规定的时间为2到3个月。对于驾驶培训等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关证书的培训项目, 最终的证书就是对培训成果最权威的考核, 所以可以是获得补贴的标准, 无须对此类培训规定时间。

1.3 培训补贴不统一

培训补贴主要存在补贴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基于由于培训时间不统一导致的培训补贴标准存在差异外, 各相关部门缺乏协调, 也是导致补贴标准不统一的重要原因。如除了人社部门主导的培训外, 扶贫办、工会、妇联等部门也会根据其各自职能, 开展各类职业教育, 以恩施州巴东县移民局开展的移民培训为例, 移民培训的就业技能培训补助标准1200元/人, 而人社部门技能培训补贴资金只有200元/人。这就形成了高补贴的培训被农村培训对象“趋之如骛”, 而人社部门补贴标准低便“门庭冷落。”

1.4 培训机构实力不强, 专业设置不合理

培训机构的作用主要是结合市场需求和政府要求, 提供职业培训服务, 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设置不均衡和实训成本高等问题。

1.5 师资力量薄弱

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但目前专职教师擅长理论, 却很少具备企业工作经验, 不免“纸上谈兵”造成了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的现象。外聘企业人才做兼职教师, 虽其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 却在教学经验和理论水平上不尽如人意。

1.6 专业设置不均衡

调研中发现, 专业设置与就业失调, 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对传统热门专业趋之如骛, 对新兴专业投入不足。比如很多机构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 大量的资金都被投资到了相同的实训设施设备上, 没有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1.7 实训成本高

职业教育在办学层次和办学目标上跟普通教育是不同的, 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在具备跟普通教育相同的教育条件之外, 更加侧重于实际操作办学条件的投入, 比如对实训基地、实训设备和实训耗材等实训成本的投入。实训设备往往价格高昂, 在“巨资”投入后, 对设备的后续维护、保养以及更换耗材等方面还需要源源不断的投入大量资金。从投入上看, 恩施州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地方财政资金有限, 投入职业教育资金更是捉襟见肘, 职业教育存在实训成本高但投入不足的问题。

1.8 农民参与度低, 生源不稳定

农民作为培训对象参与职业培训,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职业技能, 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参培积极性不高、生源不稳定等问题。

1.9 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

在调查问卷中, 时间成本过高成为农民不愿意参加培训的主要理由, 通过调查, 只有12.5%的人认为合适的培训时间是3个月, 其他全部都低于3个月。参加培训或长期培训, 会耽误工作、耽误农活, 从而减少收入, 与此同时, 他们还要为参加培训支付路费、餐费等费用。因此, 基于机会成本的考虑, 培训对象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1.1 0 生源不稳定

农村生源不稳定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对恩施州建始县、巴东县、利川市、鹤峰县等10个培训机构的调查, 2007-2014年平均培训人数如下表: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 2010年之前平均培训人数较高, 达到2732.7人;2011年平均培训人数开始走下坡路, 在2013年平均培训人数才开始有所回升, 但增幅缓慢。2013年平均培训人数只有2010年平均培训人数的63.61%。

从培训人数增长趋势来看, 2007-2014年, 培训人数波动较大, 年均增长速度27.65%。2010年是一个分水岭, 2011年平均培训人数较2010年减少约879人。2007-2010年, 培训人数年均增长速度10.51%;2011-2014年, 培训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仅9.76%。

2 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2.1 加强各职能部门的统筹协调

分管职业教育的各部门之间要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各个环节统筹协调。从政府层面统筹,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优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提高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效率。比如, 人社部门统筹, 其他部门具体负责开展其职能范围内的职业教育培训, 职业教育培训运行涉及到的补贴标准、培训时间等问题统一由人社部门牵头审核。资金拨付虽是自上而下的划拨, 比如农业厅拨付给农业局, 但资金都要经由财政局统一拨付, 这样, 可以积极发挥财政局的功能, 对各部门培训资金统一调配, 避免资金重复在同一培训上。通过加强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 实现职业教育培训规范化、高效化。

2.2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职业教育师资除了要具备与普通教育师资相同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以外, 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 完善职教师资队伍就是要从扩大师资力量、调整师资结构等方面努力。一是扩大师资力量。一方面整合现有师资资源, 建立大区域职教师资人才库, 对在库的职教人才进行统一管理, 整合资源, 师资实现区域间流通。另一方面, 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 吸纳一线企业有经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二是调整师资结构。针对师资结构不合理, 即传统热门专业师资过剩, 而新兴专业师资不足甚至空白的问题, 通过完善农村职业教育考核机制, 加大对新兴专业教师支持力度, 通过树立标杆、教学成果评定等方式, 调整师资结构。

2.3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农村职业教育, 尤其是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 经费成为其发展的瓶颈, 因此, 需要政府通过统筹协调、合作办学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一方面政府要“掌舵”协调配置各类教育资源, 要向农村、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 开展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团体、政府与个人合作办学模式, 围绕大职业教育观, 为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

2.4 以需求为导向优化设置专业

农村职业教育最终落脚点在于就业, 尤其是面向经济发展落后的民族地区, 受培训对象是农民, 他们接受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培训获得就业的技能, 因此, 职业教育培训专业设置要立足就业。紧跟社会热门需求, 及时的、针对性的开设专业, 在目前普通教育毕业生就业压力都较大的形势下, 职业教育唯有握紧岗位需求“命脉, ”坚持技术育人、就业育人导向, 才能吸引更多的新型农民参加教育培训, 才能解决招生难的问题。

3 结论

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下, 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效, 但还有些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在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过程中, 三大行为主体 (即政府、培训机构和农民) 存在各种不同的问题, 即政府政策制定方面存在培训时间规定不完善、培训补贴不统一的问题;培训机构存在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设置不均衡和实训成本高的问题;农民存在参培积极性不高、生源不稳定等问题。因此, 为了客服上述问题, 促进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要从加强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和以需求为导向优化设置专业四方面进行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贾宁.农村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以新民农村职业教育现状为例[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6) .

[2]杜宇.农村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 2016 (09) .

[3]贾梦菊.四川农村职业教育现状及对策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 2012 (10) .

3.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篇三

【关 键 词】农村;义务教育;辍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86-02

一、现状分析

甘肃省西和县位于陇南东南部,属国扶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总人口3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4万人。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41所,其中幼儿园7所,小学教学点114所,完小193所,九年制学校8所,独立初中13所,农职业中学1所,职教中心1所,普通完中4所,教职工3667人。在校学生93186人,其中初中学生22701人,小学生61209人。由于诸多因素的困扰,西和县曾一度徘徊在贫困的阴影里,曾先后被列为省扶、国扶贫困县。 [1]

西和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比较多,有历史遗留问题,有地域影响,但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教育基础薄弱、劳动力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例如,西和县较为普遍的缺少教室的情况,在西和县姜席中学很明显。西和县第二大镇姜席镇惟一的一所初中有1794名学生,共22个班级,但该校教室仅有19间。随着教育资源的缺乏出现了许多辍学学生,给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大量辍学的青少年进入社会后,由于无相应的知识技能,他们只能游逛街头,出入网吧,接触一些不良事物。由于年龄幼稚,加之本身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力,容易受到诱惑而做出违法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刚界法定婚龄或未到婚龄便匆匆步入婚姻。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农村青年生育年龄提前;下一代的教育质量无法保障。从国家发展来看,农村高辍学率必将产生一大批新型文盲,从而制约我国向现代化农业大国发展的脚步。

二、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一)主观层面

1. 学生厌学情绪普遍。厌学情绪的形成会造成一个怪圈:因为学习不好,长时间受到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尤其他们在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导致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学生”等观念,又作用到学习行为上,如此恶性循环,很快就患上了厌学症。

2. 家长对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极少了解孩子的思想,加之现在的学生怕苦怕累,遇到困难绕道走,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有许多家长不想送子女读书,认为读书无用,还不如帮助家里干农活。在甘肃的不少地区,一个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可能要付出全家人的努力,而现在的就业现状导致孩子可能大学刚毕业即失业。对那些费尽心血让子女上完大学而又找不到工作的农民来说,读书不能带来经济上直接的、明显的实惠,同时很多家庭会出现“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的现象。最终这个问题就会导致家长主观意愿上的“学生辍学”的增多。

3. 教育教学方法失策。在农村学校,由于信息闭塞,有很多农村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课堂效率低下。课后为了补救,不顾学生的课外活动,一味拖堂、加课,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使学生疲于应付,从而出现厌学心理。教学管理机构相继对教师提出相应的教学指标要求,教师又对学生施以学习重压,部分学生难以承受,于是产生厌学心理。

(二)客观层面

客观层面的原因也是农村辍学率高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家庭经济条件导致的辍学。尽管农民的总体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提高,但是甘肃的农民还远没有达到富裕的程度。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家长而言,早一年辍学,反而能节省很多“不必要的开支”,并且会给家庭带来额外的打工收入。同时,为减少经费开支,许多乡镇撤掉原来的村小,只在镇上建有小学。很多小学生的上学路程需要步行几十里,对学生来说也很疲乏,家长也很担心。为此,相当一部分地区从小学三年级甚至一年级开始采取寄宿制的方式,而寄宿制带来的费用给家庭也造成了较大负担。学生们在生活上花销较大,家长无法接受,导致一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辍学在家。

2. 农村师资力量不足。农村师资不足问题的出现与现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有一定关系,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他们不愿到农村就业,情愿在外漂泊;还有些师范毕业生有意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开支问题需加大财政负担而无法接受。政府为节省这部分开支甚至招收所谓的“合同制教师”,一些非师范专业的人也从事起了教师职业,教师队伍长期得不到更新。这就出现了教育资源浪费和师资力量缺乏并存的怪现象。

3. 教育现实中的乱收费问题。在新课程改革开始以来,学生入学的费用基本免除了,但是新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政策在一些地方落实不到位,一些学校违反规定,实行潜规则收费或在“一费制”以外,采取“捆绑”收费或强制、变相强制等方式向学生收取服务性费用,或向学生强制订购书刊杂志、教辅用书,都给学生家庭造成了负担。

(三)其它原因

1. 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教育观念落后的影响。受传统应试教育及“跳龙门”思想的影响,教师大多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按常规思维给学生贴上不同的“标签”,对成绩欠佳的学生动辄呵斥、打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的学习不成功,并最终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

2. 农村性别差异现象存在,重男轻女现象是农村学生流失的又一原因。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家长认为,女孩长大嫁外人,给她读书是给别人养好媳妇而不利于自家,甚至有家长认为给女孩读书不如攒钱给她将来办嫁妆。九年义务教育在这些人面前仅是几行失效的文字。

四、学生辍学的对策

1. 对于厌学的学生,教育应以人为本,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真诚、理解、尊重贯穿我们教育的始终。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对其增加学习的压力,而是要培养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兴趣,教给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和家长要戒急、戒惩、戒弃。教育的“急”和“惩”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从而失去自信和自尊。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与孩子做朋友。勤于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为了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爱学,使学生生动活泼、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业,以鼓励为主,不能用惩罚代替教育,在遇到挫折或学习效率不高时,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轻言放弃。

2. 改进教师培训方式,扩大教师培训范围是解决农村地区师资匮乏的最有效方式。在不能聘请到师范专业学生的情况下,鼓励现有教师自我提高,大力支持教师走出去参加专业及教育理论学习。教师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可以让教师在降低辍学率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教育管理部门积极参与,转变管理职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检查督导学校德育工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立志做人。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有意义活动,结合时事政治,根据县情镇情,进行现场参观,组织演讲比赛、演唱会、体育运动会、手工制作比赛,让儿童少年充分发挥个性特长,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要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懂得教育的理念就是育人。

4. 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受惠学生人数及受惠的内容。5.12大地震给西和县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失,同时让一些农村学生面临辍学的困境,尤其是中学毕业班的学生,更处于毕业再升学和就业无出路的艰难时期。面对这种情况,西和县扶贫办和市、省扶贫办积极争取、协调,现将10名受灾贫困生送往宝鸡希望学院学习,同时对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实行“减、免、补”政策,形成全社会对义务教育工作的支持,加强助学贷款的宣传力度。

5. 正确对待差生,用爱心铺平差生的心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对于成绩暂时差的学生,我们不能歧视他们,要付出更多的爱心。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出一套辅导差生的经验,努力培养差生的个别兴趣,消除其心理障碍,鼓励他们要有必胜的信心。这种以鼓励表扬为主,兼有诱导式的教育效果很好。

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则依赖良好的教育。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的比例是75%。[3] 接受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平等享有的权利,并通过这种权利的享有最终促进社会公平。只有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辍学问题认真思考及研究,才能使社会处于真正的和谐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景英.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M].2003.

[2]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现状及多元化发展模式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2004(01).

4.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篇四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农村小学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学、大学乃至整个国民的教育。然而,经调查发现,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在办学方向、教育经费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学校管理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安全是学校的保障,行风是学校的形象。农村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重点检查学校各项计划、制度的制订与落实,以及老师的备、教、辅、改、考等情况,各学校基本上所有教师都有备课,不存在不备课,不布置作业和不批改作业的现象,但还是有只备主科不备小科和备简案等现象。在教研教改方面,开展的活动方式主要是互听互评的教学专题研讨等,而业务学习却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农村学校的安全管理已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上到下高度重视,是危机中的转机。农村学校的教风相对城镇要好得多。

2.、小学生人数急剧减少:随着计生工作的发展,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当前农村小学学生人数急剧减少情况严重。农村人口城镇化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外出就读、一味追求优质教学资源等原因,导致农村小学的规模不断缩小。就刘陈、溪桥、南沙几所学校而言,许多学生流入黄桥镇区就读。现在原来的所谓的中心小学也往往不足1000人。

3、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队伍老化日益严重:近几年来,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确保教师队伍中的新增人员进入农村小学任教,导致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老化。另一方面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英、美、体、音等专业学科教师缺乏,教师兼科现象较普遍。我个人觉得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因老师年纪偏大,教学能力又参差不齐,绝大部分教学方式落后,新的教学理念无法渗透其思想,大部分村小教师依然是用“一块黑板一张嘴,两只粉笔书一本”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个阶段。农村小学教师被戏称为“赤脚医生”。

4、教育设施设备落后,教师使用电教平台技能有待提高:目前很多农村小学还是采取“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堂课”的传授模式,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落后。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虽然现在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得到长足的完善,但要使先进的教育设施设备发挥作用,教师使用电教平台的技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5、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价的飞涨,农村教师的生活水平不升反降,远远滞后于其他行业,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的绩效工资政策并不能真正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需进一步完善,要与时俱进。

6、教育教研落后,素质教育难以实施: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地培训。校本培训的开展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科课程又多,每位教师要教几门课程,备几本教案,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试。特别是安全,家长担心、教师操心、学校提心吊胆,教师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全员集中教研、课程辅导无法进行,哪怕是半天时间都不敢安排,生怕出现意外。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只能是挤时间、抢时间,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钻研新课程改革,去开展教研。在市局应接不暇的活动下,造成不少教师忙于应付,手忙脚乱,心力交瘁,教研、教学相脱离,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效果欠佳。许多教师依然是“经验型”、“辛苦型”。“研究型”、“创造型”教师在农村微乎其微,少之又少。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课改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7.学生及家长: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学前教育很不规范的现象,绝大多数幼儿的家教几乎为零,学前教育也相对不足,错过了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期,造成学生发展很不均衡。学困生居多。致使学生家长不理解、不满意。随着农村家庭生

活水平的提高,城镇教育优势的诱惑,致使大量学生流入城里。

8、因学校撤并,路途遥远,导致学生上学困难,有的村离学校有近5公里远,有的即使有车辆接送,但大多是三无车辆,安全隐患随时都有。另外,许多家长为了自己上班,不按学校规定时间将学生送到学校了事,学生游离在校园外,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了隐患。更多的是农村学生家长外出务工较大,造成留守学生增多,孩子的爷爷奶奶管理、教育不善,后患较大。

综上,目前农村小学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对农村学校做好政策倾斜,不断选派优秀教师、专业型教师到农村任教,特别是英语、体、音、美、科学教师。还要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努力留住优秀教师,让他们扎根农村教育,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学校要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经常创造条件促使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通过学习和培训,了解最新教学理念,熟悉全新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本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关心、帮助、激励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学困儿童,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充分挖掘镇区学校资源优势,加强村小内涵建设,实施理念带动、科研联动、教研互动、蹲点促动、督导推动战略。市局统筹安排优质人力资源,开展各类教育科研活动,如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校本研修、课题研究等。实现资源共享,增加学习机会,感受先进的课程理念,为教师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锻炼的机会。为农村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三、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打破学校之间的严格界限,实行跨校兼课,体、音、美教师到不同学校授课,让校校有歌声、校校有球声、校校有绘画。激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师资要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优化组合,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农村小学的均衡发展。只有这样,农村孩子才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

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需以政府投入为主,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尽可能向农村倾斜,特别是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学校可充分利用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学习优秀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作业优化等,溶入自己教学实践,为农村教育发展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

五、改革小学管理体制。选派业务能力强、有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担任校长,同时配备1—2名兼职教研员,具体指导小学教学,教研员应在农村小学担任少量课程,主要精力应放在小学业务指导上。

5.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篇五

您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吗?知道30685%

不知道113%

有点印象,但具体不清楚4312%

您觉得在各种媒体以及现实生活中关注素质教育有关问题的频率怎么样?非常频繁33192%

比较少72%

几乎没看到过185%

不清楚41%

您觉得小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时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可多选)经济条件不能保证他们较好的接受素质教育25270%

教育设施与教育水平落后,学习条件差18752%

留守成风或者亲情缺失导致幸福指数较低298%

功课长期无人辅导,学习成绩不理想4312%

来自其他同学的骚扰与欺负41%

其他144%

您觉得小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过程中由谁监管较为合适?父母185%

父母一方即可257%

老师30685%

(外)祖父母41%

无所谓72%

您觉得以上问题会引发一些什么后果?(可多选)家庭经济困难,学业长期无人辅导,学习成绩不理想,导致其辍学、厌学、失学,从而影响素质教育质量的提升25970%

小学生留守家中,缺乏亲情,引发心理问题,身心健康受损,导致素质教育有名无实4713%

幸福指数较低,导致小学生失去接受素质教育的动力,从而致使素质教育实施情况较差8323%

不利于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导致当地教育水平较低72%

其他4713%

您认为小学生接受素质教育出现问题时是谁的责任?出门在外的父母31387%

在家的监护人3610%

学校以及相关老师72%

其他41%

您认为学校方面应该针对学生接受素质教育做些什么?(可多选)关心他们,举办一些课余活动29983%

关爱学生,开设心理辅导室,关注其心理健康发展23866%

老师在假期进行家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走访16245%

设立助学金,一对一帮扶与资助32791%

其他72%

您认为政府在这个方面可以做些什么事?(可多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学生家庭经济水平34696%

加强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贫困小学生的学习条件31387%

制定“贫困学生帮扶”政策,在学杂费生活费等方面给予补助34295%

提高对贫困学生的宣传力度,呼吁社会给与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32089%

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素质教育的调研,提升学生接受素质教育幸福指数29983%

其他72%

6.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篇六

如何有效解决农村资金的需求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工作的重点。本文就当前农村资金需求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信贷措施与途径。

一、农村资金需求现状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农民的收入稳步增长,经济实力有了根本性的转化,从事纯粮、棉、油生产的农户数量大幅减少,同时,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化经营群体逐渐壮大,农户资金需求随之发生改变,主要呈现如下特征:

(一)由单个农户的小额、分散需求转向规模化种养业、农业产业经济组织等大额、集中资金需求

据调查估计,金华市区辖内农户由2002年31万余户逐渐减少到2009年末的24.6万余户,此前农户从事传统农业生产、购买种子、肥料、农膜、农药及农机具的所需资金基本由历年积累自给,资金需求总量不大,各农户之间资金需求的时间分布较为一致,多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相对应。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民对种养殖业意识及认识的加深,逐步形成了一些区域性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如金华源东大臼桃、渔沛茵木、江东草莓、多湖珍珠等,一些规模化经营的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纷纷呈现,这些经济组织,因种养规模大、资金投入大,主导产业明晰,成为当前农村地区信贷资金需求的主体。

(二)由购买传统生产资料的小额资金需求向自主创业资金需求转变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征用状况持续,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有一部分农民开始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与许多农村多余劳动力一同离开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向从事工业、运输、农产品贸易及个体工商创业等活动,资金需求也由小额农业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信贷资金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

(三)由解决生活温饱问题资金需求向城镇化消费资金需求转移

农村经济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带动了自主创业农户自身积累,相当一部分农户手头资金比较宽裕,购买家庭消费品欲望较强,如家庭汽车、电脑等。此外,随着政府旧村改造、村庄整治等新农村建设活动的不断推进,农户对生活居住环境的不断提高,建房消费仍将是农户主要热点,建房消费仍将持续,特别是城效结合部,建房资金需求较大。

二、农村资金需求供给不足的原因

随着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撤并,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很大。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及主管机构都将满足农村地区农业产业资金需求为信贷工作重点,但成效甚微。总体来看,农村资金需求供给不足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一)农村金融服务功能萎缩,难以满足信贷需求

商业银行信贷扩张从农村转向城市,农村信贷总量扩张不力而农合行势单力薄,经营产品模式化,采取”额小面广”的信贷投放策略的惯性做法,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农村大额信贷需求。

(二)认识不足、调查不深

对应于农村地区信贷资金需求的隐性转变,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普遍缺乏深刻的认识。部分信贷人员对农村资金需求转移后的巨大资金容量库的正确认知,片面认为农村资金需求已经饱和。一些信贷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浓,没有将贷款当作经营的产品来进行推销,没有开展市场需求调查研究。一些银行与龙头企业、产业大户等农村承贷主体信息交流不畅,不了解企业有很强烈的资金需求,仅局限于农村普通农户贷款需求不大的现状,主观判定农村资金已经饱和。

(三)农村金融贷款成本过高,限制了信贷总量扩大

信用贷款额度小,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大户的需求,滞缓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由于小额农贷的管理成本高和风险较大,贷款利率上浮浮动幅度较大,使许多资金需求较大的农户被高成本贷款价格挡在门外。

(四)承贷主体自身条件限制,制约了融资能力

一些特色产业为了发展和加强对外信息交流,相继成立了经济合作组织,但因不是法人单位或财务制度不健全,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不能给予信贷支持。农村承贷主体可供抵押的资产不具备,足值抵押品不具备,获取贷款较为困难。

(五)外部环境不佳,制约着农业贷款投放

担保机构缺位,信贷担保难现象突出。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农业险种单一,主要品种为综合险、家财险、意外险、车辆险等,农业生产领域内险种尚未得到开发。此外,财政贴息拨补比例低,与贷款承担的风险不相匹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解决农村资金需求缺口的信贷对策与途径

(一)转变经营观念,切实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作为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业的农村合作银行,要客观认识到农村资金需求发生转移且需求旺盛的事实,切实树立与农村经济共谋发展的大局观念,认真开展信贷调研工作,了解当地优势农业产业和行业。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信贷服务品种的拓展,设置个性化信贷产品。准确把握农村资金需求旺盛的项目和重点企业,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对优势产业和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二)加强信贷管理和营销力度,合理配置信贷资金的需求

建立起多种形式、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探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复合贷款模式,建立规模投入机制和风险分摊机制。突破信贷扭保瓶颈,推进收费权、经营权、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应收账款、林权、机器设备、车辆等抵押贷款。积极开办中间业务,如信用证、委托贷款、票据、保函、代理等业务,满足不同融资需求。

(三)加强农村承贷主体自身的建设,提高融资能力

建议有关经济主管部门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现代化管理制度,培育一批符合信贷条件的优势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龙头要做到诚实守信,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财务制度,不断增强自身积累和实力,逐步达到银行信贷准入条件。农户通过“诚实守信”、努力发展产业、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取得银行的信任和获取贷款。

(四)建立由政府主导、银行参与的农业保险体系

7.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篇七

一、民族地区成人学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调查发现, 社会对成人学历教育的认可度并不高, 认为毕业生优秀的仅有3%, 有13%的人持基本否定的态度。从学习动机、学习需求看, 超过51%的人是为拿文凭而学习的, 10%的人学习目的不明确;29%的调查对象有迫切学习的需求, 6%的人对学习需求抱无所谓态度。从学习态度看, 认真学习者占绝大多数, 仅有6%的人学习不认真。在访谈中, 对成人教育的认可度还要低些, 部分人甚至认为成人文凭是没有真才实学的文凭, 拿出去没人认可。参与访谈的部分学员承认, 他们是因单位机构改革中竞争上岗问题、职称评定问题、用人单位的强制性规定等, 迫于无奈而学习的。参与访谈的黔东南部分乡镇的中小学教师, 多数学习动机明确, 希望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业务素质, 推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提升社会竞争力。

2. 课程设置基本满足要求, 教学管理取得一定成效

对照成人学历教育和普高的教学计划可知, 相应专业的成高教学计划是对普高教学计划的剪切, 但部分公共基础课却予以保留。90%的调查对象认为, 课程设置能满足或基本满足专业学习的需求, 10%的人认为不能满足本专业学习的需求。有的课程被认为没有必要再开设, 因为专科阶段已经学过, 但“教育学”和“心理学”应该保留, 因为办理教师资格证时必须有这两门课程的学习成绩。少数学员对专业课中某些课程也持否定态度, 如数学本科的“复变函数”、“实变函数”, 理由是这些课程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用处。学员比较喜欢到校参加面授, 部分学员只在考前临时突击看书, 应付考试, 还有少数学员基本不学习。教学检查显示, 全程参加面授的学员不到学员总数的70%。14%的调查对象认为成人教育学习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 75%的调查对象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成效, 仅有11%的人表示没有什么变化。这表明, 大多数人在学习中有一定的收获。

3. 学习形式不灵活, 工学矛盾突出, 难以满足学员多样化学习要求

成人学历教育属职后教育。为解决工学矛盾, 几乎所有高校都选择在寒暑假期间开展面授, 既照顾了在读学员中占相当大比例的教师群体, 又可以更好地分享各校普高的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各高校均制定有成人学历教育学生守则或规章制度, 对学员的面授出勤有严格要求, 但具体落实困难重重。几乎所有学员都工作在一线, 面授时请假的学员很多, 理由也非常充足。若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 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学员退学, 这无论对学校还是对学员都不利。学员可以不要文凭, 但必须要工作, 保饭碗。因此, 成人学历教育中的工学矛盾是摆在成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多数人希望课程设置轻理论、重实践, 72%的人希望开展开放式的实践教学;面授教学方式仍然是多数人的首选;还有1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远程网络教育, 在这部分人中, 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对面授时间, 有37%的调查对象选择在10天以内, 63%选择在10天以上, 20天以下;81%的调查对象有通过网络学习的意愿, 85%的调查对象具备网络学习的条件;在教材的选择上, 有62%的调查对象选择使用教师自编教材。

4. 学习方式单一, 教学方法陈旧

作为一种主要面向在职成人的学历补偿教育, 成人学历教育一般都采用平时自学与短期集中面授相结合的方式, 学习方式比较单一。而学员在校面授时间短、需要讲授的内容较多, 使得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多数教师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甚至“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台上讲, 学生在下面听, 很少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没有师生间的互动, 课堂气氛不活跃, 造成学生学习兴致不高, 学习兴趣不浓。

5. 实用化倾向严重, 考核方式不能完全体现学习结果

成人学历教育对学员的培养要求是全方位、多角度、高层次的。但是, 实用化的学习倾向对成人学员的影响很大。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所学的课程是否可以给他的工作与生活以立竿见影的作用, 而对课程对其持续发展和学习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学员学科本位倾向严重, 对基础课学习很不重视, 关注的多为专业课, 且是自己在工作中能用得上的专业课。调查表明, 学员并不完全赞同单一地以考试来决定课程考核的成绩, 希望课程成绩与作业、课堂讨论、考勤等捆绑起来。多数人不满意现有课程考核方式, 希望考核能考虑成人理解能力强、记忆较差的特点, 实行开卷考试。对于毕业实习, 多数人选择在岗实习。在知识考核方面, 由于没有考虑成人学员理解力强、记忆力较差的特点, 将考试重点放在了知识的机械记忆上, 因此在成人学历教育的闭卷考试中, 作弊现象屡见不鲜。成人学历教育是非全日制的, 没有平时作业, 没有考勤。如何进行考核才能体现合理与公平, 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采取切实措施, 促进民族地区成人学历教育健康发展

1. 转变发展观念, 推动内涵发展

长期以来, 成人学历教育走的是一条粗放的外延发展之路, 主要通过增加专业、增加学生数量来扩大规模。在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极度萎缩的背景下, 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走向了终结。因此, 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确定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学生为本,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成人学历教育内涵发展的观念, 要求以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为突破口, 使成人学历教育灵敏地反映经济社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 要综合考虑民族地区的特色, 在成人学历教育中更应注重发挥自身民族文化研究特色, 积极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族文化人才服务。成人学历教育具有为国民提供多样化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功能, 应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为各行业从业人员提供积极的学历提高和补偿教育机会, 以多样性教育供应满足多样性社会需求。

2. 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确保管理出效益

成人学历教育机构要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 强化质量意识和管理意识, 将质量管理列为成人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要将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纳入教学工作总体要求之中, 明确质量管理责任人, 重视成人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落实加强质量管理的组织措施, 切实保障和不断提高成人教育的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使学历教育有章可循, 通过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提高管理意识, 加强教师与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教育。通过提高教学水平, 调动教师的主动性, 通过教学过程管理, 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塑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和考风。根据社会需求充实、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 积极建设社会急需、适应面宽的新专业, 创立成人教育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有重点地建设一批有影响的特色专业、特色课程。

3. 联系工作实际, 提供实效性内容

成人学历教育学员普遍具有的教育目的实用性的需求, 要求成人学历教育强化应用知识的教育, 注重学历教育的实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要认真研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向社会各行业征询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 切实履行好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 合理安排课程和设置专业。以各行业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为中心制定“学习问题”, 以社会实际问题和学员实际需要为中心设计好课程、配置好教师, 让成人教育学员真正学有所用, 学了能用。积极联系实践成果显著、经验丰富又善于引导的一线学员前来参加学历教育, 可以考虑通过进行现场教学、实地操作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从而不断加强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强化课堂教学, 教学开放多样

由于成人学员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且集中学习时间短, 因此, 必须充分考虑成人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一方面, 要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开展合作学习, 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 要更新教学理念, 以促进学员的发展为本, 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把握成人特点, 发挥学科优势, 使课堂教学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 促进成人学员在课堂教学中的沟通与交流, 促进彼此间的知识共享、经验共生和发展共进。教师既是课堂的组织者, 又是引导者和参与者。调整教师教学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信息整合能力, 为学员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5. 推进多媒体教学, 积极推动考核改革

教师要主动改变教学思维, 上课之前要对教学对象的现有知识准备和学习期望做出尽可能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突出多媒体授课模式的运用, 将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于成人教育中, 推进整体教育改革, 寻找传统和新型教学模式的最佳结合点。成人学历教育的考核既要符合考核要求, 又要体现成人学生的特点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考核方面, 要突破以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的形式, 推动考核方式多样化, 采用多层次、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针对成人特点, 减少记忆性内容, 增加理解性、分析性、综合应用性内容的考核比重。将其平时表现与考核挂钩, 实现“重学习过程, 重素质教育, 重学习纪律”的综合考核要求。在考前要对学生进行考风考纪教育, 做到诚信考试。

6. 促进互动交流, 引导实践反思

现代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对话, 提倡合作学习, 注重彼此之间的经验分享在成人学历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在面授学习初期安排工作经验介绍, 促进学员相互了解和分享各自的工作经验。在教学中通过分组就所选取的问题进行广泛讨论, 让每个人在互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才智、经验, 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促进合作探究, 共同成长。引导成人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把新学习的知识与自己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联系、比较, 不断超越自己已有的理解, 从而推动新的实践并改进自己的行动。

摘要:对贵州部分高校的成人教育的调查发现, 课程设置基本满足要求, 教学管理取得一定成效;但成人学员学习需要多样化, 部分学员仅为补文凭而学习, 某些学校轻视教学, 忽视管理, 考核方式有一定局限, 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 社会认可度不高;还存在工学矛盾、实用化倾向、教学及考核方式陈旧等问题, 应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内涵发展, 强化管理, 改革考核方式,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互动交流, 促进民族地区成人学历教育稳步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成人教育,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任永波, 等.民族地区成人高教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5) .

[2]赵鹤云.对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高教探索, 2011, (2) .

[3]黄瑞诚.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新思路[J].高教探索, 2011, (4) .

[4]韩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反思与重构[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7) .

[5]张京京.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5) .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S].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8.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篇八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消费结构不良导致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正在逐步显现,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农村家庭在太阳能热水器推广程度、产品满意度、产品期望等方面进行了入户调查,分析了影响农民选择太阳能热水器主要因素,选取合理的模型,对市场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太阳能热水器;问卷调查;农村能源

1.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们对资源的过度采伐,使得能源的供应和需求的矛盾早已经成为了各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用新型能源代替常规能源在未来必将成为必然趋势。在很多人看来,新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应用很多高科技且需要长时间的宣传和推广。实则不然,像太阳能这样的新型能源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渐渐普及,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在西部还是在东部。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日常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日常的饮食活动以及冬季的取暖,很多农村家庭实用的能源依旧集中于传统的煤炭和薪柴,这不仅仅效率低下,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也十分严重,稍有不慎还会造成火灾,这些信号正在预示着新型能源的推广以及使用势在必行。为此,我们提出了对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的设想。

1.2研究的意义

在我国农村地区,日常的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冬季供暖及日常的饮食。尤其是冬季,供热的需求占去大部分的能源消费。传统上来讲我国东部地区农村获取热能的途径以薪柴燃烧加热为主,这样获取热能的方式不但给环境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给农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威胁。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有了转变的趋势。最近几年,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尤其是东部农村地区的推广十分迅速,利用太阳能热水器供暖和提供热水的家庭数已经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因此有必要对太阳能热水器在东部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地区应用的现状,可以了解到:太阳能热水器推广的主要影响因素,农民选择太阳能热水器的主要原因,在农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整理,预测未来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指导厂商对产品进行改进,推动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地区的进一步推广,改善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1.3研究现状分析

如今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能源消费结构不良导致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正在逐步显现,为此,我国政府近几年出台了多项调控政策以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例如: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开始实行,2007年发改委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也在悄悄地进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家电下乡”的惠民政策进一步刺激了家用电器在农村的推广,在众多家用电器中太阳能热水器以其能源消耗少、安全系数高的优势获得了广大农民用户的喜爱。近几年,太阳能热水器技术突飞猛进,应用成本不断降低,合理的价格使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地区逐步流行,目前的用户数量已经初具规模。同时,用户数量的增加也带来了诸如维护困难等问题。

1.4研究的目标

①利用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在推广程度、产品满意度、产品期望等方面对东部农村地区应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出各种因素在农民选择太阳能热水器时的影响程度。

②选取合理的模型,对市场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1.5研究的内容

①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查阅相关文献,充分了解与我国农村能源、太阳能应用相关的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根据整理结果确定调查方向及分析时采用的技术手段。

②通过调查问卷及走访调查的方式获取基本的数据信息。调查问卷的地点选为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江苏省宜兴市、江苏省徐州市大庙镇、浙江省金华市孝顺镇。调查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基本信息:收集被调查家庭的基本信息,包括家庭人数,组成成员,年龄分布,所从事的 主要工作,劳动力状况等。

经济能力:调查选取家庭的经济状况,包括家庭年总收入,人均收入,经济情况的变动,未来经济预期,家庭收入的来源。

对太阳能热水器的认知程度:包括有未使用过,对产品的印象,是否满意,对产品有何期望(产品市场价格,安装费用)市场变动。

家庭主要能源使用情况:主要是家庭获取热水的主要途径,热水的主要用途,若有太阳能,则调查太阳能所提供的热能占总量的比重。

③对调查的基本数据进行汇总并且分析,主要包括:

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制成相关表格,并用SPSS等数据分析软件做出发展趋势,经济情况与使用情况的相关性等分析图像或表格,并对总体情况进行评价。

在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建立预测模型,并结合当今经济背景对生产厂商和消费者分别给出合理的指导意见。

1.6研究的方法

本项目采取的问卷调查与走访谈话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将抽象数据具象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2.实证分析

2.1基本经济情况分析

2.1.1统计描述性分析

9.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篇九

【摘 要】:抓住农村优势,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出农村科学教学的困境;点燃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激情,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优势困境对策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生活的指导.在科学课程中,为实现科学课程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科学实验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培养动手和动脑能力,发展兴趣和特长,全面提高科学素养。而在农村贫困地区小学科学教学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缺乏以人为本,使学生难以建构自己的科学体系,更难获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念,点燃小学生的科学激情,提高小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呢?

一、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优势

农村学校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科学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困境

首先大部分地处边远的贫困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有限,资金短缺,教学仪器设备少,教学设施落后;社会、家庭、学校科学观念淡薄,科学意识相对差,科学素养相对浅显。

其次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因而师生之间的交往往往表现为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单向传授关系,从根本上忽略了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另外大部分小学在边远的农村,教师文化素质不高,科学专业方面的素质更为欠缺,所以上起科学课来大部分是照本宣科,教教材,传授有限的知识,有时还传授错误的信息,更糟的是占用科学课的时间上语文和数学,科学课行同虚设。农村小学没有一个专业的科学教师,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参加过相关的培训,科学课基本上由非专业教师任教,有些科学课本上的问题老师也不能正确回答、甚至不回答,他们只能把原有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因为没有图书馆也没有网络,他们无法及时找到答案,像这样的情况能否给我们孩子的心灵浇上科学的营养呢?

三、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对策

(一)、教师要热爱科学,不断学习,扎实科学基本功

地处边远农村小学的孩子们都来自落后的山区,他们的科学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作为农村小学科学老师的我们责任重大,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我们自己的功底都不扎实,又怎能做好儿童的科学启蒙呢?所以必须不断学习甚至终生学习,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开拓前行,扎实根基,真正做好学生的科学教育。那么我们首先要热爱科学,热爱科学是做好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前提,要努力探究科学的奥秘,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学会用陌生的眼光去看熟悉的事物。

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更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老师、家长、孩子身边的人很多时候都不能正确回答,所以,要正确有效的做好农村小学的科学的启蒙教育,必须得有扎实的科学功底,而扎实的科学功底又来源于不断的学习、观察、研究、总结反思和实践。针对一些奇怪的科学问题,我们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应该知道为什么的缘由。所以老师要不断的学习科学知识才能给孩子们科学知识的营养;才能给不懂科学的孩子们一块更科学的天地;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科学课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思考,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科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可以使科学课取得综合的教学效益。如学习《我眼里的生命世界》这单元时,我们就可以利用校园里现有的植物和动物加上自己见到的来替代教材内容,改变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个性和迥异的爱好。应该根据他们各方面的特点量身定做科学实验和活动,充分利用我们边远农村小学现有的资源,让不同的学生在科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必须的科学。例如:“利用简单教具做小型的实验,利用学生熟悉的东西做实验器材。”不但依照学生的想法一步一步地做实验,让学生在反复的实验活动中学科学,在不断的失败中自我总结原因,让更多的孩子参加实验活动和发表见解,而且孩子们学习活动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已知领域,更重要的是应当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只有在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才能塑造人的创新精神和不断地提高人的创新能力。

(三)、重视科学课堂教学、把科学知识的传授落到实处

要上好科学课,首先,必须备好课,在农村小学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备好科学课呢?就是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初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其次,组织好课堂内外的活动,如何组织好呢?就是把生硬的科学课堂变成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如教他们如何观察事物的特性,如何做实验,分那几步做?记录他们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引导他们如何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制定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如何做,如何检测实验结果,如何报告结果、反思等„„不仅要教教材上的,而且还要教教材外生活中的;不仅要做课内的,还要做课外的实验。因此,精心设计活动、实验,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合理开展课内外实验,适时记录、总结、反思是科学课堂必须抓好的几大环节。吃透科学教材,备好课、上好课是重点,更多的是走出书本了

解学生此情此境会想什么,会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是否有效创设学习情境,是否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所帮助,是否符合小学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是否能成功组织课堂、实验、活动。这样,科学课就不再是搞形式了,而是落实在课堂、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培养了的学生科学观,这样,既符合我国当前教育形势,又能促进当地素质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利用农村优势,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善于利用科学教学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农村的孩子科学知识浅薄,眼界狭窄,科学课上提出问题时往往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代劳了,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一次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多分析多实践,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多动脑 “想一想”,多动口 “说一说”,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只有在无数次的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当然,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孩子们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

总之,作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紧紧把握新世纪的脉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科学研究的方法,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讲授的接受体为学习的主体。让我们的孩子在主动学习中成长为科学的参天大树,成为符合新世纪科学发展的接班人。农村科学素质要发展,当地教育教学质量要提高,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就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爱科学、懂科学、研究科学;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扎实科学基本功;精心设计科学课、成功组织科学课堂、实验、活动,把科学课落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提高科学素质的实处;适时有效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引导孩子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发扬科学创新和探索精神、提高科学意识;符合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加速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使素质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评组别:小学组

作者姓名:薛国庆

工作单位: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中心学区

邮政编码:733108

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联系电话:***

10.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十

导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为更加深入的了解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针对我支教队所在的巴中市通江县文胜乡马家岩村的义务进行了调查。

调研方法:我们实地走访了该村的二十余户

中、小学生的家庭,以及村委会成员,深入了解

了当地义务教育的现状以及农村家庭情况。

调研对象: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文胜乡马

家岩村

通江县文胜乡马家岩小学距离通江县城40公里

左右,全村共有四个社、300余户、80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左右。贫困人口达489人

(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84人,低收入人口205人),占总人口的61%。全村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20%。

马家岩村对外交通极为不便,只有一条由泥

巴和石头铺就的下山“公路”,平时村民们多穿

梭于山间小路,这极大的制约了当地经济教育的发展。

该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打工以及养殖业,种

植的农作物都属于自给自足。该村外出打工者众

多,村中青壮年少之又少,许多家庭只有部分孩

子和老人留在村里,致使孩子都是隔代教养,对

于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下面就针对该村义务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阐述并进行分析:

一. 学生流失:

(一)外出务工人员众多,将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接受教育。

(二)相比村中,外界信息更加广泛,教育设施的软硬件更加完备,因此家长更愿意将孩子送到县城或城市接受教育。

(三)攀比心理:部分家长在见到别人将孩子送到外界接受教育时会产生攀比心理,盲目的将孩子跟着送出村子,而欠缺考虑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及损失。

(四)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孩童人口相对减少,因此造成了生源的减少。

二. 家庭教育眼光不够长远:

由于农村上一代人普遍没有接受过完备的教育,导致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在教育理念上难免会出现偏差。

他们的教育理念可以这样概括:

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一样可以养家糊口。

书读的多不一定好找工作

不愿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过多 孩子是否“读得”,是否适合读书,就只看孩子的分数即可。

于是这就导致了许多的农村学生只要没有考上高中,或父母认为没有读书的必要,就转而进入技校进行学习或直接进城务工,于是——寒门学子离高校越来越远。

三.乡村学校教育资源匮乏:

(一)硬件方面:校舍破损,教具陈旧、缺失。

(二)软件方面:师资力量十分匮乏,一个村小甚

至只有一名代课教师。缺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

生。

以上三点就是此刻农村义务教育所面临的现

状,但是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从这三点我们探究

其更深层次的原因的话,就不难发现,这三点原因

都隐隐指向了这样一个源头——经济。

没错,就是这样看似轻飘飘实又重如泰山的两个字:经济。现今农村义务教育所产生的问题的源头就在于当地经济的不发达!

假如当地经济搞活,那么外出务工人员势必减

少,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所带来的生源流失必然回

经济发展后,农村教育资源必然能够得到大力

发展,软、硬件升级,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接受过

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到农村支援教育建设。

教育能够发展,必然对经济增长有良好的影

响,以上三点问题迎刃而解。

假如经济不能发展,以上三点问题依然存在,并会陷入经济制约教育的恶循环中,农村义务教

育的未来将会一片迷茫。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

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

顿。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农村基础义务教育缺失的影响已经显露,踏入大学的寒门学子正在减少,这是危险的信号。尽管每年国家教育部门都在花大力支持农村教育,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可见,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支持农村的基础义务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农村,帮助农村,才能够真正的给农村义务教育一个光明的未来!

电子科技大学赴马家岩小学支教队

11.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篇十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的教育决定着我国教育的走向。自1986年我国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 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为了更好地了解边疆地区农村教育现状, 发现制约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诸多因素, 本研究以云南为调查点, 在滇中、滇东、滇西、滇西南 (地理意义而非行政意义) 各选一县, 对该地区共3所小学及7所初级中学的义务教育现状进行调研。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 调研内容:

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云南县级义务教育普及现状调研 (以县、乡中小学生在校情况为重点) ;2. 云南农村师资队伍现状调研;3.云南农村学校教育特色调研 (另文专述) 。

(二) 研究方法:

首先在选样上, 由于时间、资金及人力资源所限, 本研究采用的是非随机抽样中的立意选样, 这就决定了本研究属于一项探讨性的描述性研究。因此本研究只是描述现状而不进行总体推论。

其次资料的收集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和访谈法。通过查阅当地的年鉴、县志、教育志等资料, 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 (包括行政区划、地理、人口、经济等———本文略去此部分内容) , 了解当地的教育发展历史;并通过问卷及访谈, 了解当前已经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调查数据及资料描述

(一)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 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所回收的有效学生调查问卷195份 (有几个学校没有问卷调查而是访谈) , 其中男生43%, 女生57%;汉族占65%, 调查年级从5年级开始至9年级, 各个年级段均有被试参与, 其中5及7年级人数相对偏少, 其他年级大致持平, 均占25%;年龄从10岁到16岁均有, 最为集中为14岁, 占22%, 最少为10岁及16岁, 分别为1%及6%。家庭人口数频数最高的为4口, 占46%, 其他从2到7口不等, 合计占54%。

2. 教师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所回收的有效教师调查问卷80份 (教师人数较少的学校采用访谈而非发放问卷) , 其中男性占52.5%, 女性47.5%;年龄以31—49岁居多, 占71.3%, 30岁以下占17.5%, 50岁以上占11.2%。基本上是大专以上学历, 占91.2%, 其余的为高中 (中专) , 占8.8%。中级职称居多, 占38.8%, 初级及高级比例差不多, 在30%左右。被调查者全部是正式教师, 51%是班主任, 授课年级范围1—9年级, 有24%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是重点学校;工龄从2—35年不等, 在10—25年之间的人占60%左右。

3. 行政领导及工作人员

本次调查我们共走访了县教育局局长、副局长各1名, 县教科所所长1名, 县教育局股长3名, 正副校长共10名、校教导主任2名, 其中女性2名;访谈对象年龄基本上在30—50岁之间;访谈以非正式的闲聊为主, 访谈记录基本是事后经回忆整理, 辅以部分录音资料。

(二) 调查资料描述与分析 (因篇幅所限附表均略去)

1. 学生典型情况描述与分析

(1) 父母情况:生计方式以务农居多, 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本次所调查四地的学生父母职业以农民居多, 新平双江占90%以上, 凤庆沾益也在50%左右, 是频数最高的选项。父母学历:学生父母学历情况四县相比有所不同, 新平及双江的学生父母学历以小学居多, 占53.8%及74.4%, 高中以上较少, 新平2.6%, 双江为0。文盲比例较高, 新平高达17.9%;而另外两县以初中为多, 高中及大学 (专、本) 均占不少比例, 文盲比例较低;但四地学生父母均没有出现研究生学历。

(2) 课外书及时间安排:课外书偏少, 课余时间以上自习及做家务为主, 鲜见上网玩游戏现象。

本次调查四地普遍情况是学生的课外书都偏少, “在10本以下”占了最高比重, 极少数超过20本, 相当一部分同学提出自己几乎没有课外书。与此同时, 除新平外的其他三地学生大多数基本上不看课外书, 只有新平县的数据是大多数同学基本上看课外书, 这也许与该县一些举措及所调查点学校驻地均远离居民居住区, 学生基本住校有关。关于学校图书室情况, 此次调查我们发现, 由于各级相关部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或者是考核达标的需要, 我们所走访的学校无一例外均配有图书室, 并且图书数量也尽量按有关规定备足, 但是调查中发现利用率很低, 很多同学基本不去图书室, 一些人认为没有时间, 一些人认为里面的书不适用, 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竟然不知道学校还有图书室。由于住校、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家庭环境等原因, 被调查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做家务、看课外书上面, 上网玩游戏的比例不高, 这一情况与教师座谈得到的信息比较吻合, 当前令许多城市学生家长老师头疼不已的“网瘾”问题在边疆农村地区缺乏滋生蔓延土壤, 所以问题并不明显。

(3) 除本地外到过的地方:生活空间的延伸极其有限, 凸显出目前教材内容的不切实际。

随着交通、地理环境的不同, 此问题的回答也有所不同, 滇中及滇南接近省会昆明, 交通及经济也相对发达, 到过的地方就相对较多, 大部分同学不仅到过省城, 而且到过首都及北海等发达城市著名景区游玩。然而在相对偏远的双江地区, 有67%的同学从来没有到过外地, 23%的同学只到过临沧。“见多识广”, 即个人的认知与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 见得多才能识得广。在该地区访谈中就有老师反映, 现在他们用的教材是外省出版发行的, 上面的内容多与该省的风土人情相联系, 就连数学题目的编写, 也很多取材于该省本土生活场景, 编者本意是想使数学变得生动具体, 然而面对几乎从未离开本地的学生, 教材的内容无疑抽象而空洞, 反而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不小障碍。这一方面反映出教材脱离实际的弊端, 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个体生活场景的狭促对认知的局限。

(4) 学习中面临的问题:经济问题已经不是主要问题。

由于“两免一补”的大力实施, 目前经济问题已经不是农村学生学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然而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还面临着“家里穷, 难以承担学习开支” (四地比重分别为7.7%、12.8%、16.7%、3.8%) 。此外, 所调查学生最为集中的困难是“基础不好、学习吃力”。

(5) 参加兴趣班情况:几乎没有条件参加, 各种特长的挖掘及培养难与城市孩子匹敌。

与城市孩子一到周末就如赶场般参加各种兴趣班形成较大反差的是, 农村地区 (包括县、镇) 至少半数的学生从没参加过任何兴趣班, 地处边疆村镇的学生几乎全部没有参加过兴趣班 (新平、双江没有参加过兴趣班的同学比重分别是82.1%、97.4%) 。借此我们也许可以理解, 即便那些经过刻苦攻读最后进入大学的农家子弟, 在大学校园里、求职过程中由于缺少课堂考试之外的很多无形资本往往会有预想不到的失落感或者失去很多机会。这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能力, 而是他们曾经缺乏条件来培养那些能力。当城市的同学在练习钢琴、书画或者舞蹈的时候, 他们也许正奔走于学校与家的迢迢路途中, 也许正照料牲畜家禽, 也许正在农田里挥汗如雨……

(6) 目前学习中最需要帮助的事情:英语学习是大部分学生的头等大敌, 增加休息时间、课外书及学习资料也是很多学生的需求。

通过访谈, 我们发现学生最需要帮助事情依次集中在A英语学习、B补充学习资料、C休息时间少睡眠不足压力大、D经济状况。很多学生希望能够开放学校资料室、同时也呼吁学校增加运动场地及器材。而某县城中学学生除了英语学习需要帮助之外, 很大一部分同学提出休息时间少, 压力大。在另一镇的访谈中, 英语学习同样是很多同学面临的难题, 不少人还提出数学、物理的学习也倍感吃力, 也有部分同学为家里的经济状况感到担忧。在某乡, 同样是“英语学不好, 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学习资料少”这几个问题比较突出, 在某村小学, 学生几乎一致提出“需要看很多的课外书”。

2. 教师代表性状况描述与分析

(1) 教师队伍基本情况:学历基本达标、学科分布不均, 英语及音体美教师缺乏。

依据问卷调查及访谈所获得的信息, 目前这些学校的教师队伍从学历看已经达到国家标准, 除了3位 (边疆地区) 即将退休的教师是中专学历, 其他全部为专科及以上学历。然而从专业角度看, 则还有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 比较突出的是基层小学较为缺乏英语及音体美教师, 同时一些中学也存在专业不对口, 所教非所学的情况, “我们学校嘛, 人数、学历是达标了, 但是各科分布不均匀, 比如外语、计算机的老师很少, 有些专业的老师又富余。” (G校长语) “目前按照省里有关规定, 小学就要开始教英语, 这在我们这里基本上做不到, 语文数学老师是没有问题了, 音体美老师在农村小学还是成问题, 英语老师就更成问题, 受过专门训练的英语老师基本上排不到农村小学, 城里的小学是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了。” (教科所Y所长语) 为了解决这些课程的教师缺乏问题, 只好调剂其他富余专业的老师来担任;一些学校就把专业教师安排到重点班, 非重点班就从其他专业的老师 (比如中文政教) 中调剂。调查中有一位教师, 专业是汉语言文学, 所授课程有五年级语文、数学、劳动、音乐、卫生、地方课等。

(2) 教师对现职的自我评价及需求:对自身能力满意适中, 提高福利是教师首选需求。

当谈到自身能力与现职的匹配情况时, 30%的教师认为“轻易就能应对”, 56%的人认为“基本上能适应”, 14%的人认为“有点难、不对口”。当问到目前工作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时, 60.4%的教师认为“福利待遇好”, 26.6%的人提出“学习进修”。这一方面反映出随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 目前农村学校的教师素质基本可以适应现实需要, 但同时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相当一部分老师缺乏一定的危机意识及进取精神。

(3) 对学生的评价:负面评价居多, 反观自身精神有待提高。

在这些教师中, 有64.1%的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做出负面评价, 认为自己所教学生“不好学”。这与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形成明显反差, 在我们所调查的学生中, 平均79%的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满意” (四地评价不一, 新平的满意度为100%, 沾益为65%, 其他两地均在85%左右) ;同时, “学生不好学”也成为40%的教师工作中最头疼的事情。此问题的回答与前一问题相联系, 似乎可以认为, 一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效果进行归因时, 更倾向于寻找外因 (如学生的态度) 而非自身原因,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在当今学习型社会, 对教师而言, 反观自身之精神不仅可贵, 而且重要和必要。

(4) 对职称政策及学校管理的满意度:对职称政策的不满意高于对学校管理的不满意。

有25.1%的教师对目前的职称政策作出负面评价, 这一比例不容忽视, 足以引起政策制定者对现行职称政策的查漏补缺;8%的教师对学校管理做出负面评价;92%的教师对目前自己就职学校的管理作出中性及积极评价。

(5) 对工作条件收入及居住状况的评价:大部分教师对工作条件不满意, 很少有教师对收入满意, 少部分教师对居住状况不满意。

只有近8%的教师对当前的工作条件满意, 39%的教师对此基本满意;其余是“没有满意”及“不满意”;仅有2.5%的教师对收入满意, 18.8%的基本满意;其余是“没有满意”及“不满意”;78%的教师对目前的居住状况做出中性及正面评价, 有17.4%的教师不满意目前的居住状况, 3.7%的人很不满意。

(6) 工作变动意向:几乎半数教师有改变现职环境愿望, 不少教师不想继续干本行。

有37.6%的教师表示出不想继续在教育部门工作, 22.3%的人表示想有比现在好的学校才打算调动, 但仍想当教师, 40.1%的人对现状认可。

四、讨论与思考

本次调研发现,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下, 云南农村义务教育取得了明显的发展, 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根据调研所了解的实际情况, 课题组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分析。这四县的基础教育除了具有一些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的如“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等等情况外, 还存在以下一些值得深思与探讨的问题。

(一) 教育资源不足与不均并存

就全国整体而言, 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都比较有限, 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 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更加有限, 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所调查的学校中, 几乎有一半的学校没有像样的运动场, 在一所农村中学, 体育课在两栋楼房之间的通道进行, 因为刚下了雨, 学校唯一的泥地操场泥泞不堪, 我们从此处经过时只能尴尬地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学生中间穿梭前行, 教学也只能中断。还有一所学校的设施与20年前无异, 整个教学楼只有一条窄窄的楼梯早已被消防部门提出多次意见, 20年前的厕所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师生的需要, 曾经的一块篮球场也堆满了建筑材料, 那是为终于要翻修的学生宿舍准备的。与此同时, 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 农村地区校与校之间的资源不均也比较突出, 目前虽然已经名义上不存在重点学校, 但事实上还是存在, 只不过现在一般称之为“示范学校”, 这些学校往往师资力量强, 各项硬件设备好, 管理也到位, 考试上线率较高, 社会声誉较好。有条件的家庭都尽可能送子女到这些学校。我们去的几个县城的示范学校, 小学的设施比村镇中学还要齐全及先进, 同阶段的学校相比差异也十分明显, 无怪乎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的一个主要流向是村镇纷纷跑县城, 县城纷纷跑示范。本已有限的教育资源再加分配不均, 使农村少年儿童劣势教育地位愈加明显。

(二) 硬件设施缺乏与闲置并存

从硬件来看, 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 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 也没有图书室。有些学校也没有实验室, 物理化学课的基本实验也难以开展, 硬件设施的缺乏与不足十分明显。然而这次调查我们发现与这种情况相悖的是:一方面基本设施缺乏, 另一方面却大量闲置, 资源浪费不同程度的存在。比如某小学, 只有教学楼及教师宿舍楼各一栋, 连一块运动场都没有, 然我们走进一间教室里面却摆满了电脑, 不过却感觉这间教室分外冷清, 似乎许久没人来过。一名教师悄悄告诉我们, 由于学校要达标, 所以弄来了这些电脑, 但平常几乎不用它们, 一是学校无法上网;二是对这些来自偏僻农村的小学生而言, 电脑离他们的现实生活似乎太遥远, 不如学点其他实用的知识;三是也没有专职教师。所以这些电脑从来没有发挥过作用。另外一小学, 几年前国外某基金组织捐赠建新校舍一所, 按今后十余年的发展来规划, 此校舍在当地可谓十分先进, 各种设施齐全, 但由于投资方起初过于追求其新颖性而忽略了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 比如该地气候潮湿、降水量大, 等等, 导致设计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同时由于当时投资方基于某些因素避开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施工等因素, 目前该校舍已经建好近五年还没有被验收及移交, 该校学生就挤在旁边低矮破旧、到处是蚂蚁的老校舍遥望隔壁气派却不能入住的新校舍。我们看到, 新校舍外墙据说造价不菲的装饰用的竹子已经变得斑驳陆离、环保排水绳已经开始发霉, 每间教室宽敞明亮但积满了灰尘, 新旧校舍对比鲜明但整个场景却如此滑稽与无奈, 校长感慨地说, 不知现在这批学生能否有幸坐进这些新教室。同时, 校长也告诉我们, 按目前当地的情况看, 即便搬进去, 新学校也将有一半校舍将长久闲置, 该地区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适龄儿童, 现在他们有一个年级才有六位同学 (普及率保证的情况下) 。无独有偶, 另一县的基础教育股长也对我们说道:“现在各地不是差校舍, 在我看来, 有些地方是供大于求, 比如有些村小建了教学楼, 但是却空着许多房间, 因为当地很多适龄儿童的父母, 只要条件允许, 都让子女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去读书了。”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许多学校的图书室都形同虚设, 为了达标而存在, 平时几乎不开, 以至于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学校还有图书室。在资源不足的背景下, 这种种浪费让人倍感惋惜。

(三) 师资队伍缺乏与流失并存

师资力量一直是农村教育中较受关注的问题, 本次调查的师资队伍大致有如下特点: (1) 从学历看, 基本上都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2) 从数量看, 也已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3) 从学科分布看, 非常不均衡, 比较缺乏英语、计算机老师, 但有些科目的老师又超编; (4) 从流失情况看, 基本上是流向公务员及更好的学校, 几乎没有第三种流向。在访谈中我们发现, 教师的流失与其待遇在本地的情况密切相关, 一教育局干部说:“现在各地不是差校舍……现在差的是老师的待遇, 现在很多乡村小学是这种情况, 校舍条件改善了, 但老师的待遇没跟上, 危房往往成了教师的宿舍, 教师的待遇在我们这里不太好, 这次教师加工资, 邻县人均每月1200元, 我们这里才加300多元 (绩效工资) , 基本工资加48元。所以, 只要有背景的, 能力强的都奔公务员去了, 这几年的流出率 (情况) 大约每年10个左右, 比较高了!”一位校长说:“但是我们这里普遍而言, 公务员还是比较吃香的, 待遇好啊!教师相对来说辛苦, 责任心重, 压力大。但是没有教师向其他系统流动 (除了考公务员) 。”另一个县的情况有所不同, 该县整体经济情况都不好, 教师的待遇在当地比公务员好, 所以教师的流动基本只有一个走向:流向更好的学校;一些公务员还想办法来到教师系列。一位县教育股的科长说:“几年前我从学校来到局里, 现在成了公务员, 工资比同级别的老同事 (教师) 差了好大一点呢, 现在想转成教师系列还不行罗。”该地几所学校的教师也表示, 他们若想调动, 目标只有县城的学校, 不会考公务员。

(四) 经济落后与教育发达并存

许多相关文章都把经济落后归为教育落后的首因。但本次调查我们发现, 经济落后的地方, 教育也有可能取得好成绩, 这其中文化氛围及传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凤庆县是一个贫困县, 在四县中人均收入及农村人均纯收入都比较低 (附表略) 但是其教育却成绩斐然, 位居四县前列。该县教育局资料:“2009年, 凤庆县小学入学率达99.82%;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01.2%。初中巩固率达99.10%, 毕业率达100%。完学率达97.36%;小学巩固率达99.18%, 毕业率达100%, 完学率达98.82%;高中毛入学率达50.52%。幼儿园入园率达49.59%。文盲率降至0.3%。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1年。2009年, 全县高考总上线人数为1198人, 上线率达93.16%, 有三名同学分别是云南省文科考试总分第6名、理科考试总分第16名和第30名, 并分别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其次, 中考成绩稳步提高, 实现了全县所有中学都有文化分600分以上学生的目标。”这成绩与凤庆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 凤庆文化发展较早, 教育源远流长, 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早在1573年 (明万历之年) 即创建“聚书楼” (又名万卷楼) , 继而建置学宫, 设立书院, 清朝初年, 读书之风日益盛行, 科考中举之人颇多。访谈中该地教师及相关领导多次提到, 该县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 历代出了不少知名人士, 该地民风就是“读书为上品”, 一个家里面再怎么贫穷也要供子女读书, 否则容易招人轻视。这种“尚学”的社会风气使得该县的教育一直在临沧市处于领先地位。在调查中, 该县有97.2%的学生表示要继续升学考大学, 在四县中比例最高。

参考文献

[1]马戎, 龙山主编.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24县调查[M].福建教育出版社.

[2]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7.

[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7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2.

[4]云南省教育厅.云南教育[J], 2008, 4.

[5]沾益、双江、凤庆等县政府, 沾益年鉴2008, 双江年鉴2008, 凤庆年鉴2009, 沾益一中校志2007 (内部资料) .

[6]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云南卷[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3.1.

[7]国务院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8]张雳.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8, (8) .

上一篇:咱们班的新鲜事初二作文下一篇:工程项目管理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