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精选7篇)
1.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一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南溪县马家乡明英小学 张汝贤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发展和更新日益加速。要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造。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当作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解决问题”教学的步骤
1、审题(收集信息)。
新教材的应用题类型非常多,有表格式、对话式、图文结合式等。而且信息量也很大,有时一道应用题会包含几道小题,因此,寻找有用的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对低年级的学生要教会他们如何通过读题,重点在于理解题意,以完成审题过程,最基本的方法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首先要细看,对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要一字一句地读,努力从整体上对问题有一个初步了解,对教材中含图形比较多的问题,需要把文字和图结合结合起来阅读,观察对题中提出的相关问题,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题的意义,然后再联系起来理解和体会。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时间证明,有些同学不会理解或解答错误,其主要原因往往是没有正确理解题意。
2、分析(处理信息)
分析数量关系,就是引导学生用口头语言去表达或与他人交流自己对问题与方法的看法。可以说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说对问题的分析,还可以说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出现分歧的时候,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推断和想法进行辩解。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分析过程。它反映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正确理解。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从而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3、检验(检查验证)新教材中应用题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发现现实情景中的数学因素(数量与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它是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从事数学练习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做的体验。所以,根据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判断解题策略和方法的正确性,可以进一步验证数学模型。
二、“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
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面对实际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1、以“问题”为前提的解决问题教学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所以创设问题是“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常见的问题情境有两种
一种是明确的问题情境。问题是给定的条件是明确的,答案是确定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已知的,所以这种问题情境是封闭的。过去的应用题大量的是这类题型。
另一种是需要学生发现和选择信息的问题情境。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出来或者问题给出,但其问题情境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其教育意义和重大价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研究者,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小丽妈妈的生日快到了,他想用自己的零用钱15元给妈妈买一束鲜花作为生日礼物,了解到:百合花3支12元,节节高2支10元,康乃馨5支15元,小丽用15元钱买花有几种不同的买法?有的学生设计出了一两种方法,有的设计出有数十种,他们不知不觉地利用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体验到学习的满足感,很好地弥补了学生能力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让全体学生领会到成功,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分析数量关系”为核心的解决问题教学
解决问题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以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的能力。通常情况下先感知问题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或其他形式所提供的信息,了解问题给定了哪些已知条件和有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明确问题保留哪些可供利用的信息,再进一步理解问题所提供的目标信息,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问题的初始状态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
3、以“教给解题策略”为重点的解决问题教学
《课标》指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更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教学中应注重每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方式表达,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时让策略多样化,因材施教,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有一幅图,图意是游泳池一共有8人,游泳池岸上3人,游泳池里有几人?学生列出不同算式:8-3=5 5+3=8 8-5=3 只要学生都知道游泳池里有5人,这三个算式应该都是对的。后两个算式有代表思想,对其继续学习是有帮助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是在解决的过程中学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数学。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的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互动性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二
笔者任职低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已有5年。这期间每次测试之后我都会对试卷以及学生的得分进行分析,发现所教的学生普遍都存在一个问题,基础题正确率较高,而解决问题失分却明显增多。对学生在解决问题失分严重的问题上,笔者结出影响他们的几点因素。
1. 字词量不够,难以理解题意
大多数低年级学生刚入学,由于年龄偏小,对字词掌握得不够,识字能力差,在做题时很多字都不认识,这严重影响学生对题目意思的理解。很多学生因此无法作答,解决问题几乎空白,失分率相当高。
2. 思维能力缺乏
学生读题、观察题目仅仅停留在表面,思维能力缺乏。对于题目中出现两个以上的数量关系时,不能正确地判断有效的数量关系,造成数量关系混乱。
3. 粗心,审题时大意
低年级的解答题大多都是图文结合,很多学生审题时非常大意,仍然停留在数图阶段,往往忽略了题目所给的文字。审题失误,造成作答错误。
4. 无法正确地选择解题策略
大多数学生做到解答题时就懵了,不知如何下手,头脑里不能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策略。时间一长,对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二、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自主创造、自主探索能力是首要目标。贯穿整个数学课程的解决问题能力这一重要内容最能有效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低年级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其教学意义直接指向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和策略。如何利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发展水平之上或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笔者对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策略:
1. 提高识字数量
识字是学习的基础,字词认识量不够,识字能力差,学生就无法读题。很多字都不认识,更是无法理解题意,这严重影响学生对题目的作答。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是单一地传教学生基础的计算题,而应该渗透识字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识字量。比如在解决问题时,尽量把题目板书在黑板上,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看到题目。通过教师领读、带读,学生自读的方式识字,可在生字上面备注音标,在认识生字中感受数学语言的简洁性、规律性,提高识字数量。
2.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教材中解决问题常以图文结合、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很多学生往往只留意其中一部分信息。如数图时忽略文字,只看文字时又忽略图片的信息,造成审题失误。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审题。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审题时的习惯,养成认真看图、仔细审题、细致读题等好习惯。学生只有全面了解题目大意,才能准确无误地解决问题。
3. 寻找已知条件,建立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基础,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找到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并且理解已知条件的意思,利用已知信息建立数量关系求出问题答案。低年级出现的解决问题都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数量关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出几类简单的数量关系:简单的加、减、乘数量关系;知道其中的两部分求总量的关系;知道总量、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关系;求一个数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关系;求几个简单的乘法关系等。学生可以思考利用所总结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4. 发展思维能力,构建多样的解题策略
数学答案大多存在唯一性,但是解题的方法却存在多样性。因此在解题时教师应该尽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自主构建多样的解题策略。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直观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错综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学生学会对信息的取舍,感受数学简化的思想,使他们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自主建造数学模式;再次,教师教会学生利用画图方式把复杂的题目直观地展现在眼前,能准确地解决问题。众多的解题策略,如推理法、排除法、图解法等都渗透了新课标的数学思想,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无形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回归生活,准确解决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来源于生活问题,同时也是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服务。低年级数学问题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依据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回归生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经验建立直接关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教师在学习例题时可以选择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创建数学问题。既可以轻松地传授重要的知识点,又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体验到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三
一、训练学生正确找出关键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的直接的等量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如,教课书中一例题中的关键句:海洋的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 .4倍,根据这句话学生的思维就会直觉的写出这样的等量关系:“海洋的面积+陆地的面积= 地球表面积 ”。 这道题比较复杂,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引导学生找到单位1海洋的面积设为X,要从关键句里面找紧接着再把海洋面积表示出来为2.4X,这样就能列出方程来了。 通过学习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直觉思考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几”这种相等关系,如果另一个数是1倍数不知道,可以用方程直接解答。因此学生如果学会抓住关键句分析与思考,能很快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学生的直觉想象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训练学生的审题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分析关键句的同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会解答实际问题的层面上,要通过找出关键句、用语言分析关键句,提高学生的审题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他们探究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通过交流与学习相互补充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同时,我多次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分析关键句、列出相等关系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教课书中一例题的教学中,学生首先要理解题意,找到关键词苹果和梨各要2千克,其中梨的单价是已知的,那么苹果的单价就要设为未知数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数量关系,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教师继续引导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呢?学生可以同桌讨论然后找到最终解决办法。教师小结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总钱数,学生自己讨论和交流,自己解答。
通过学生的分析、交流与语言反馈表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主要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进行学习上的互补,同时也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在交流中可以促进学生直觉顿悟思维的有效组织与思考,便于学生很好的组织自己的语言,理清自己的思维,长期训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三、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学生学会找准关键句、分析关键句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我觉得还要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基础性、综合性等训练,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计算能力都能得到有层次、有条理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训练学生的基础表达拓展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有效。例如课本中讲的谁比谁多和谁比谁少的倍数问题是找到所求量的倍数和与倍数差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比较、交流与思考,通过比较和思考发现题目的差别,找出题目中两组人数差的共同点,找到解题的共同处,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4.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四
一、全面分析单元知识结构,准确把握学习标准。
本单元教材分为“数数和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和儿童学习的认识顺序,经过适当的扩充和有序的编排,构成了如下相对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附图{图
})
从上述结构图不难发现,前面三部分可概括为100以内数的认识,它是全单元教学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第四部分虽是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但实际上可看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因为整十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就其本质而言刚好反映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的特征。
上述结构图还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只有达到以下学习标准,才算是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真正掌握。
①熟练地数数。既要能熟练地结合买物数数,又要会准确地抽象数数,特别是接近整十数时能连续正确地数数。在数数时,不仅要能一个一个地数,还要能十个十个地数。
②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既要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又要明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组成几十几。
③正确理解数位概念。数位概念在本单元学习中特别重要,它包括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排列顺序,了解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等内容。
④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能根据这一规则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
⑤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大小比较。
上述学习标准告诉我们:本单元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学习标准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100以内数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确保他们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真正落到实处。
二、抓好数位概念的建立,通过数位概念促进学生掌握100以
内数的读写方法。
数位是指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一个数的数值意义就在于这种数字和数位的有机结合。任何数学,都只有赋于具体的位置值后才有大小的意义,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从数值意义上对其进行读数和写数。显然,正确理解数位意义,切实建立数位概念,是正确读、写数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数位概念和读数写数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数位概念去促进读数、写数基本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1.突出“数位”教学、帮助学生切实建立个位、十位等数位概念。
在“数位”教学中,首先应利用学生熟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的有关概念,引导他们按照数的组成方式去观察、认识排列的小棒或小棒图,为数位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其次要充分利用计数器,特别是计数器珠子下面数位表的中介作用,让学生主动从小棒和珠子中抽象出数,并突出各个数学所占的具体位置,从而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概念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读出抽象出来的各个具体的数,让他们在读数中初步体会数学与数位的有机结合,并从中了解每位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如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数是数字和数位的高度统一,还应引导学生对照数位表对“11”等特殊数作深入观察和思考,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数位不同所表示的大小也就不同的道理,由此让学生对数位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对照数位表帮助学生了解每个数位的具体名称,并熟练地掌握其排列规律。这样,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获得对100以内数的数位的完整认识,他们头脑里关于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概念也就比较清晰了。
2.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较熟练地掌握100以内数读写的一般方法。
教材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以后,明确给出了“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结论,这一结论概括了整数(甚至小数)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由于这一规则是直接建立在数位概念基础上的,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引导他们用已获得的数位概念去正确理解这一规则的含义,然后用规则去指导读数和写数。
①正确理解“高位”的含义。“高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三位数来说百位是高位,对两位数来说,则十位就是高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读数和写数理解这种相对意义,要防止他们用静止的观点去片面理解它的含义。
②引导学生在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主动概括其规则,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一规则。
③引导学生及时将概括出来的基本规则广泛运用于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去,促进其读数、写数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以数的组成为中介、实现认数和计算的有机统一。
在本单元教学中,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是处于同等地位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理解100以内数的大小和数位意义的重要基础,同时又是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减法最直接的理论根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在知识结构中的这种中介作用,进一步密切100以内数的概念和计算之间的关系,促进
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及其计算的整体把握。
1.在数的组成教学中适当渗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
学生在数数基础上对两位数有了初步认识以后,教师应适当注意引导他们按照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去观察和分析数的组成与分解。如教学数“35”的组成时,除要求学生“35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思路去思考和表述外,还可引导他们按照“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组成35”的思路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的组成有较全面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计算方法上为后面的计算作必要的孕状。
2.在计算中突出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
5.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五
临洮县卢湾希望小学任忠燕邮编:730517电话:***
内容提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
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该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本文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加强口算训练;注重培养估算能力;鼓励简算;重视笔算练习的设计”六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探索。
关键词:农村计算教学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
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以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该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在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农村学生整体计算能力较差,计算错误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我谈谈提高农村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如在教学三年级《笔算乘法》时,课前设计口算铺垫练习: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老师的考验吗?(敢)好,请看题:(出示课件:50×80)谁知道,是多少?(4000)还有其他的答案吗?他的答案对吗?真棒!我们看看下一道(45×20)谁知道?对吗?你的反应速度真快!大家的口算能力真棒!(45×213×4060×7018×5090×12„„)
开课利用口算的设计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教师设计有层次的口算题,用不同的语言,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
二、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事实说明,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做题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做题前,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核对——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二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三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四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口算训练,提高计算能力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是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
首先要掌握方法。如运用数的组成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减法,想加法;转化为整十数加减一位数;转化成20 以内的加减法;把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转化成一位数减一位数;先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然后再转化成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能,不断提高口算能力。
其次,有些知识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训练,使学生能脱口而出,并做到准确无误。只有这样,计算起来才能正确迅速。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假分数、带分数的互化;求较小的两个数的(或三个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一些计量单位的进率;1—9各数乘以π(3.14)的值。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长此以往枯燥的练习也不是办法,适当地开展一些趣味性的、竞争性的、有奖励措施的训练形式也非常必要。针对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持久性差的特点,有意设计安排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口算练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开展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像心算、速算、开火车、夺红旗、爬阶梯、集体赛、个别赛等比赛形式,在提高计算能力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进取心和集体荣誉感,陶冶了情操。
四、在教学中注重估算能力的培养
在估算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估算。其次尝试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什么时候需要精确计算。比如要很快看出所购物品的总价格,来确定我们购物所带的钱是不是够时,我们必须运用估算;又如,要知道一个瓶子装了多少粒豆子,一粒一粒数不现实,我们也必须用到估算。再次,我们在教学估算时不能让学生只是模糊地估计,还必须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策略。
如估计图中有多少粒豆子,学生的估计方法有以下几种,生1:我数了一横行有43粒豆子,一竖行有21粒,可以把21看成20,这样43×20大约有860粒豆子;生2:我量了这个长方形长14厘米也就是140毫米,宽是71毫米,而每个豆子宽3毫米,用(140÷3)一行大约是47粒豆子,71÷3大约是24粒豆子,47×24把47看成50,一共大约是1200粒豆子;生3:我把整个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数出1份上有豆子大约110粒,110×8=880(粒);生4:我是平均分成14份,每份大约是60粒,60×14=840,所以应该在840粒左右„„
五、鼓励简算,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应该让学生懂得怎样来提高学生的效率,而简便运算的教学恰恰能在这方面体现它的优势。如在三年级的乘法教学中学生在笔算完32×25后,我特意提了一句,有同学可以口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吗?学生这时至少说出了三种以上的口算方法。如:有先算30×25再加上2×25等于800的;也有先算8×25再乘4等于800;还有的先算2×25再乘16等于800的。三年级不要求学生说出他们在计算中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但他们通过算理朦胧的知道了可以这样算,这样算出来的结果是正确的就行了,我认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生有了“数感”。对有这样想法的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进行表扬。因为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看到学生算对了一题,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计算的技能,更有了计算的技巧,而且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教师还应做好对学生的辅导工作,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作业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在计算教学中,把计算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6.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六
阶段成果报告
《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研究是我校研究的区级课题。本课题的实验自2011年11月立项开题以来,积极准备并实施研究。我们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数学教材为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发展为目标,积极展开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下面就课题的研究情况具体总结汇报如下。
一、前阶段概况: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善于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有效地尽量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以指导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2.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身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情境再现,化静态为动态,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的理解力,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题研究的成果
准备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课题开题会之后,我们接着进行了一次有关课题研究内容的研讨活动,在此次研讨活动中,我们确定了课题研讨的内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③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④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⑤课内外结合,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同时我们组侯明旭老师根据课题内容执教了一节课题为《可能性》的研讨课。本节课以学生喜爱的摸球游戏导入,采用“实践——质疑——猜想——验证”的教学模式,注重创设真实的数学情景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不确定性,丰富了学生对于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直观感受。同时通过教师出示的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的启发,学生很快就放眼自己的生活,举出生动鲜活的实例,如人每天都要睡觉,天气预报的内容可能发生等,实现了心灵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心理学》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及“课堂教学行为”等概念的界定。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数学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搞专题研究等活动形式,学习的过程中组员必须进行学习笔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
(3)积极参加课题培训,走出去、请进来。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区教科研室组织的课题培训,市教科所所长李军,十四中、济东中学、接庄中心小学、长沟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给我们作了精彩的报告,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回来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学习心得交流。同时我们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区教研中心和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
(4)收集整理资料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全体实验教师查找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学习资料及以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的实施起到了帮助和促进作用,并按照确立的研究对象,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访谈或问卷,收集关于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并跟踪观察,定期进行数据整理。我们将综合利用这些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做好开题研究的一切准备。
二、实施阶段研究工作
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阶段的工作后,本学期我们进入了课题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实施阶段。我们查阅、钻研相关资料,作好理论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关注省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按照学校课题组的统一要求,紧密结合本课题研究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计划,由于本课题内容比较多,范围广,所以本学期我们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①、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③、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1)首先我们实验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课题研讨活动,同时围绕课题,我们通过集体备课,确定研讨课的内容为《时分的认识》。研讨课通过议——听——评——议即一课多磨的形式开展。通过集体备课来讨论怎样上课,再通过听课、评课来进行总结,最后来议论收获和反思。每位上课的老师都要写出教学设计及反思(或教学故事),每位教师都要写出评课和反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两节课都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和课本的主题图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亲身体验,让学生体验一分钟能做哪些事情,听一分钟的音乐,一分钟可以做几道口算,在体验一小时时,让学生联系一节课和大课间的时间,喜欢看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播放时间,通过计算体验一小时有多长,并让学生课后了解家长1小时能做哪些时,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从而使学生对无法捉摸的时间建立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这两节课的区别是第一次备课时,是教师用课件拨表,学生说时刻,我们发现这样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第二次备课时我们把主动权放给学生,在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动手拨一拨,自己观察得出1时=60分,真正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验证、交流的过程,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同时联系实际用数学,让学生把自己一天的活动安排,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并标明了时间,有的学生还画上了钟面来表示时间,安排得很合理而且内容丰富、有趣,真是图文并茂。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连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学生们的想象力,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就达到了吗!
(2)认真研究教材,备好每一课,并开展《认识周长》一课的同课异构研讨活动,对比、分析相关要素,提炼有效教学策略。这两节课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伊老师这节课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大部分学生对周长都能理解,但周长的应用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能对周长进行应用。这个问题在“测一测”这一环节表露无遗,学生测量完以后,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对于测量规则图形的周长,学生用直尺测量出来的是图形的边长,把各边的长度加起来才是图形的周长。这个问题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严谨,环节之间出现疏漏,同时也说明了教师对二年级学生知识掌握的现状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我们还应在教材的把握上多下工夫。
而秦老师这节课的问题出在“量周长”上面。在量泡沫做的圆形花坛周长时,学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后来在展示的时候,学生上台“围——量”又占据了很多时间,看似给足了学生操作展示的机会,但却没有能够达到要求。作为老师,也没有抓住时机好好地引导。比如,围的时候,应该指出:要从毛线的一端开始围起。正因为时间没有把握好,所以在“算周长”时,应该体现“转化”策略的一个练习被遗憾地删去了,导致本课的第一次“化曲为直”的“转化”成了有头无尾的孤零零的标签。如果以后再执教这一课,“量周长”的环节需要进一步改善,让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来算周长,来体验转化策略在算周长中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布置的“量腰围和量树干周长”的课外作业,学生倒是兴致勃勃。中午,看到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很多同学都去校园里量了大树树干的周长,还有的同学在相互帮助量腰围。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这个角度看,学生还是喜欢实践,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拘泥于课堂,不放心让学生出去罢了。
(3)定期对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反思,交流研究心得。以论文、展示课、问题研讨、教学周记等多种方式总结经验,逐步形成成果。
(4)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让学生坚持每天写数学日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用敏锐的双眼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思考解决他们的办法,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感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注意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下面是几篇小日记展示。
(5)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正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所在。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在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数学教师首先从教育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次通过课题研究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中组织教师到别的学校参观交流学习;同时还邀请了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并指导教学工作。
三、存在的困惑或问题:
1.虽然实验教师在教材的理解和使用上比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到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编者意图的准确揣摩以及灵活应用教材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需要继续研究开发教材,以至于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研发出高质量的研究方法。
2、如何有效利用40分钟的时间把知识掌握好,同时把知识进行拓展到实际的新高度,以及如何真正发挥数学的思维价值和数学的应用价值。这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3.学生自主探索和主动学习意识还不够强,合作学习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4、有的教师思想不够解放,胆子还不够大,反思和改进的的意识还比较弱,要继续加强。教师劳动量大与课题研究产生矛盾。
5、教师队伍自身教研能力有限。需要有关专家的指导,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下一阶段研究计划
1.逐步完善课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研究”实施方案和具体做法。
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视的是思维过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的思想向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发展,在不同的层次上探索不同的答案。这样更有利于训练学生想象、扩散、概括等思维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流畅变通,具有思维品质的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为重要。另外我们也可以喜乐闻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语、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在这样活跃而主动的气氛中进入新课,架起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②、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愉快探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会让学生乐于探索、大胆想象,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并能引导学生的全员参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基本任务,我们要开拓学生的个性化知识,促进学生充分表达意见,使不同的意见和构想相互感染,彼此启发,促使完成问题。并在问题解决以后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对结果进行展示和全班同学一起进行回顾反思,解决其存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治最根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也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放手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多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技能技巧。要是学生能体验到数学就在实际生活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④、换角度思考,注重对问题进行引伸和推进,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并加以引伸和推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⑤、设计开发性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性的练习,知识容量大,极富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涌现。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探索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其进行重新组合,以此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得到师生的共同参与,他们互相启发、激励,使他们的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
2.实施课题研究、试验、并展示课题阶段性成果,形成各具体步骤操作模式。
3.写出研究成果,帮助学生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阶段成果报告
汇报人:魏延峰
7.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七
新课标要求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可是现在中学生面对数学情境,缺少问题意识,不去注意、观察、思考,更不会去探究。遇到现实生活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更是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有效解决。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讨,我产生了一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想法。
一、能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系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问题意识是指在认知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和研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有问而发,进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象,并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新课标也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领者。数学教师应改变观念、转化角色,在课堂中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促使他们大胆质疑。
学生个性存在很大差异,所提的问题也可能良莠不齐,教师要尊重其脑力劳动成果,设法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适时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能激励、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甚至能提高他们发问的水平。
二、引导学生通过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而且还要引领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组织紧张有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是一门比较讲求思维逻辑的学科,学生有时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若能利用转化的思想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困难的问题容易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又能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就是反过来思考,可以优化学生思维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思解题步骤过程中掌握探寻方法,在反思解题方法过程中形成解题策略,在反思知识应用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10-19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任忠燕09-23
浅谈如何提高乡镇人大代表履职能力06-10
浅谈怎样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10-02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口算能力09-19
中学生如何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09-04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08-03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体育兴趣06-22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质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