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

2025-01-13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精选12篇)

1.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 篇一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原因: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增强,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经过:

1)1894年7月25日,丰岛战役,甲午战争爆发;

2)9月中旬,平壤战役大败;

3)黄海之战,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

4)10月,辽东半岛战役,日军攻占了大连、旅顺等地;

5)1895年初,威海卫炮台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56年10月;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 篇二

一、盯住目标, 把准方向

目标是复习的方向和指针, 高三复习的方向就是提高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 而高考出题的依据是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这就是我们要盯住的目标。因此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界定知识和能力并实施教学是科学和准确的, 它能使我们对每节课、每个专题的重点内容和涉及的具体能力要求一目了然, 从而把准复习大方向。例如在复习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时,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中可知本节课需掌握的主干知识是“宗法制和分封制”。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深化理解, 分析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进而达到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关于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 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情境材料, 渗透三维目标的培养要求, 即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管齐下, 夯实基础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 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层次, 着力加大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和分值, 但千万不能以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 否则会吃大亏的。历史基础知识实际上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在内。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 才能真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我在指导学生梳理、整合知识的过程中, 因生而异, 因课而异, 因材施教, 灵活应对, 取得明显成效。

首先, 要重视指导学生读书, 把书读好、读透、读精。学会读目录、课文、地图、插图、年表、题目, 提高阅读能力, 做到准确、快速地提炼有效信息;教师重点讲线索、阶段特征、结构、历史概念, 并以近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做示范, 让学生学着去分析、挖掘、整理。其次, 借助学案提高复习效率。要求学生在课前把某节课或某个专题主干知识的整理作为自己预习的依据, 在课堂上直接提问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 或者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梳理和完成等形式, 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 使知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有效节省课堂的时间。再次, 使用设计问题讨论法引导学生准确记忆知识要点, 理清知识内在联系。此方法是直接将书本中的某节课或某个专题知识进行问题化设计, 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 展开小组讨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各种思想得以充分交流, 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得以增强, 学习的兴趣也得到提高。

三、纵横拓展, 有效整合

作为一轮复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准确掌握、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 要拓宽主干历史知识, 进行适度的纵横联系, 构建起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十分必要。教师要认真备课, 找好联系的切入点, 引领学生思考、联系, 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

要加强历史主干知识的纵向联系。如在复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时, 教师可引领学生提炼出这一制度在2000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七个时期即萌芽 (战国) 、形成 (秦朝) 、巩固 (汉朝) 、完善 (隋唐) 、加强 (宋朝) 、发展 (元朝) 、强化及终结 (明清) 的发展演变及阶段特征, 再从中央和地方机构的变化史实来印证上述阶段特征。通过这样的联系, 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一重要史实的理解, 而且可以进一步弄清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 教师启发学生结合相关史实思考这一制度演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个趋势:弱相权, 强皇权;弱地方, 强中央。最后, 引导学生得出该制度的特点及实质。

要加强历史主干知识的横向联系。古今中外的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关联的知识点, 通过纵向联系提升学生的比较问题能力, 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内涵的理解, 拓展历史知识的外延, 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很有帮助。如在复习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 应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比较分析能力的提升, 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近年来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比较注重对文史常识的考查, 目的主要是考核文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知识面。如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3题考查公元纪年法“对时间段的界定”, 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3题考查艺术素养“书法的类型”,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第12题考查文史常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 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3题考查史地常识“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等。此类题目看似容易, 但考生得分率并不高, 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面窄, 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有必要对一些历史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我在一次回答学生提问“为什么在不同历史阶段关于历史时间的表述有很大不同, 有距今多少年、公元前多少年、民国多少年、辛亥年、贞观多少年”等问题时, 专门介绍了几种纪年法及计算方法:干支纪年法 (尾数定天干, 余数定地支) 、皇帝年号纪年法、民国纪年法、公元纪年法, 另外, 还介绍了谥号 (后人对皇帝的评价, 如汉文帝) 、庙号 (皇帝死后在家族内的排位称号, 如唐高祖) 等。

四、精选精炼, 提升能力

一轮复习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近年高考的命题趋势, 精心选题, 组合练习试卷, 加强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训练。选题首选历年的高考题、省市质检题, 要选对某一类专题有“范例”意义的试题, 还要选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概念、文史地常识等相关的试题。通过例题点评、练习训练和考试检测等形式, 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存在的不足, 对各类试题进行及时评讲, 规范答题格式和专业术语, 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 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 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要加强审题和解题方法的研究和指导, 在平时讲课、训练和测试讲评中,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熟练地掌握各种题型的应对策略, 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 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准确表述历史概念以及判断是非的能力。

3.高三地理必背知识点 篇三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地理3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冰期短

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a.流域广,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 (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水库的作用:

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发电价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运价值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地势: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隧道的选址条件:

要选择在背斜处(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b.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路况:周围道路宽阔

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

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3.气候: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2.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绿化,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高三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 篇四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并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7.NH3o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

8.C6H6、、C6H5-CH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应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

9.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5.高三生物的必背知识点 篇五

杂交育种

(1)原理:基因重组

(2)方法:连续自交,不断选种。(不同个体间杂交产生后代,然后连续自交,筛选所需纯合子)

(3)优点:使同种生物的不同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个体,具有预见性。

(4)缺点:育种年限长,需连续自交才能选育出需要的优良性状。

例题:已知小麦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易染锈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病两纯系品种。要求使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操作方法:①让纯种的高秆抗锈病和矮秆易染锈病小麦杂交得F1 ; ②让F1自交得F2 ;

③选F2中矮秆抗锈病小麦自交得F3; ④留F3中未出现性状分离的矮秆抗病个体,对于F3中出现性状分离的再重复③④步骤

诱变育种

(1)原理:基因突变

(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中子、激光、电离辐射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硫酸二乙脂、秋水仙素等各种化学药剂)或空间诱变育种(用宇宙强辐射、微重力等条件)来处理生物。(所处理的生物材料必须是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细胞、组织、器官或生物。)

(3)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变异范围广。

(4)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具有盲目性。

(4)举例:青霉素高产菌株、太空椒、高产小麦、“彩色小麦”等。

多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加倍)

(2)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优点:可培育出自然界中没有的新品种,且培育出的植物茎秆粗大,叶片、果实和种子较大,糖类、蛋白质营养含量高。

(4)缺点:结实率低,发育延迟。

(5)举例:三倍体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①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

a.三倍体西瓜种子种下去后,为什么要授以二倍体西瓜的花粉?

西瓜三倍体植株是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未形成正常生殖细胞,因而不能形成种子。但在三倍体植株上授以二倍体西瓜花粉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的过程中,将自身的色氨酸转变为吲哚乙酸的酶体系分泌到西瓜三倍体植株的子房中去,引起子房合成大量的生长素;其次,二倍体西瓜花粉本身的少量生长素,在授粉后也可扩散到子房中去,这两种来源的生长素均能使子房发育成果实(三倍体无籽西瓜)。

b.如果用二倍体西瓜作母本、四倍体西瓜作父本,即进行反交,则会使珠被发育形成的种皮厚硬,从而影响无子西瓜的品质。

单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变异,组织培养

(2)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3)优点: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

(4)缺点:技术相当复杂,需与杂交育种结合,其中的花药离体培养过程需要组织培养技术手段的支持,多限于植物。

例题:已知小麦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易染锈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病两纯系品种。要求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操作方法:①让纯种的高秆抗锈病和矮秆易染锈病小麦杂交得F1 ; ②取F1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 ③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使染色体加倍,选取具有矮秆抗病性状的个体即为所需类型。

植物激素育种

(1)原理: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

(2)方法: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子房就可以发育成无子果实。

(3)优点:由于生长素所起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并不能导致植物的基因型的改变,所以该种变异类型是不遗传的。

(4)缺点:该种方法只适用于植物。

(5)举例:无子番茄的培育。

★ 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

★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

★ 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初二

★ 高考生物必背的重点知识点202

★ 高三生物知识点

6.浅谈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篇六

近几年来, 由于教学的需要, 笔者也一直在思考和探讨“专题该如何复习”的问题, 几年下来也有一些粗浅的体会, 归纳起来就是合理选择专题、加强学法指导和渗透新课标。

一、合理选择专题

合理选择专题是顺利开展专题复习的关键一步。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 坚持以突出重点、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和依托教材为依据来选择专题是实现合理选择的前提条件。

1. 突出重点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 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整理出不同的专题。例如, 以“政治近代化”为主题可以整理出中国政治近代化、世界政治近代化等专题, 以“古代重要改革”为主题可以整理出中国古代改革史专题, 以“工业化”为主题可以整理出近现代中国的工业化、近现代世界的工业化专题等等。专题可以林林总总, 一个大的专题下面还可以细化为多个小专题, 但我们可以用来进行专题复习的时间却是十分有限的, 所以在确定专题时, 就必须精挑细选, 突出重点。设定重点的依据是什么呢?因为专题复习是为高考储备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环节, 所以设定重点的依据当然是作为高考试题命题依据的历史考试大纲和对即将到来的高考试题具有参考意义的命题趋势预测。选专题必须贯彻“以历史考试大纲和高考命题趋势为依据”的思路。例如, 根据对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试题突出考查学生以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去分析、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类思想文化的交流、继承和发展, 考查文明史的趋势十分明显。那么, 我们选定专题时, 就要以文明史为总纲, 重点关注“近 (现) 代化”“全球化”等为主题的相关专题。

2. 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

因为“教”是为了“学”, 所以选择专题时要考虑自己学生的学科知识还存在哪些不足, 如哪些方面的基本史实没有掌握, 哪些历史概念还掌握不到位等等, 那些对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影响比较大的, 就要考虑单独确立一个专题来帮助学生解决疑惑。例如, 在进入专题复习阶段前,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不少学生对有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还存在较多疑问, 我们就可以编定一个“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专题, 全面归纳高中教材中有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相关知识, 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知识网络, 以便学生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可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对中国古代赋税沿革形成规律性认识, 弥补知识体系中的漏洞。因此选择专题时除了要突出重点以外, 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3. 依托教材

众所周知, 教材是“高考之本”, 因此专题所使用的基本史料应来自教材, 即使是适当补充教材之外的史料, 也应该在教材中找到相关的依据;专题可以结合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对相关史实做多元探讨, 但不能背离教材的基本立场, 尤其是一些结论性的内容。专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能理解为抛开教材, 专题必须依托教材, 否则专题复习就会失去意义。

总之, 在选择专题时必须贯彻突出重点、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依托教材这三个原则, 因为只有认真贯彻这三个原则才可能选到合适的专题。

二、加强学法指导

叶小兵教授认为“帮助学生解决历史学习上的困难, 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教学的需要, 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专题复习阶段, 把适合专题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是高三历史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哪些学习方法适合历史专题的学习呢?根据历史专题的特点, 即专题是以某一主题为线, 把分散在不同时期的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历史内容集中到一起, 从而形成前后贯通、左右并串、中外联系、条块分明、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那些突出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法, 如归类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阅读法等都是比较适合专题学习的方法。怎样才能把这些方法传授给学生呢?首先教师要通过专门的学法指导课或各种师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寻求高效学习方法的意识, 同时“灌输”这些对专题来说比较适用的学习方法。其次是教师在专题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这些方法去学习。如在复习“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这一专题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去明确专题内容在教材的分布状况, 了解教材中有关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描述, 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阶段, 提出“从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看,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有何特点?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等问题供学生去探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反复实践, 学生就会懂得把这些有效的方法运用到专题的学习中去。

三、渗透新课标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 “能力”立意的题目不断增加, 体现历史研究新成果和新观点的题目也不少, 试题的新课标特征十分明显。由于高考成败是衡量专题复习有效与否的最终标准, 所以专题复习还要跟上高考试题变革的脚步, 渗透新课程理念, 把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放到重要的位置, 尤其是历史探究能力, 搜集、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在专题教学的过程渗透新课标,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必须认真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在依托教材的同时, 要适当引入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成果和新的学术观点。例如, 由于近年来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日益得到史学界的认同, 在近年的高考题中不少题目也要求利用这几种史观去分析解决, 所以在复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全球化”专题时就应该引导学生以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的视角去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摆脱对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经济危机、垄断、国际经济组织等历史现象的一元化理解, 提升多元解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二, 每一个专题都应多用情境资料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历史现象。因为把情境教学引入专题复习, 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需要, 更是强化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顺应了高考历史题以设置情境的方式来呈现及突出考查学科能力这一趋势的需要。例如, 在复习“中国古代农业”这一专题时, 应该利用收集来的一些有关农业的文献资料、历史图画、文物照片、历史地图等, 把历代一些重要的农业政策、不同时期的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工具、古代水利工程等等相关的史实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透过那些记载去探究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这样, 整个专题复习过程既可以避免“炒冷饭”, 又可以训练学生通过史料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第三, 多采用“以问题引出知识”的方法。在设置课堂上探讨的问题时, 应尽量突出“能力”立意, 以开放式问题为主。例如, 在复习“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这一专题时, 设置在课堂上探讨的问题, 应避免出现仅仅提问某一次改革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等在教材中可以找到完整答案的封闭式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只要求记忆教材, 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应尽量设置如“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时期的改革有何不同?”等要求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理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的对学生的学科能力提升有实质性帮助的开放式问题。

参考文献

7.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 篇七

(一)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8.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 篇八

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山顶洞人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时间:距今约七千年;2、生活地区:长江流域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2、生活地区:黄河流域

大汶口原始居民1、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2、地区:黄河流域

第三课华夏之祖

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

人文初祖——黄帝(原因:四发明)

尧舜禹的“禅让”三

夏朝建立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朝的兴衰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叫西周。

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争霸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的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商鞅变法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

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

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

(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

(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的丝绸之路。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十六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佛教起源佛教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东汉时期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

道教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

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著有《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雕塑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十八课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208年赤壁之战是我国历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2.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三国经济魏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农业发达,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军万余人,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即台湾)。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1.西晋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得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

2.“五胡”内迁:从东汉末年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3.西晋灭亡: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西晋。

4.东晋建立:西晋灭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都城在建康。

5.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统一黄河流域。

6.南朝的更迭: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7.江南地区的开发

(1)开发时间:从东汉末年开始

(2)开发原因: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自然条件)

②江南地区战乱较少,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社会原因)

③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本原因)

(3)表现: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田开垦为良田;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4)意义: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二十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1.迁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气候干旱,粮食供应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第二十一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确定为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农学家。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第二十二课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书法艺术(1)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的时间:东汉末年。

(2)演变: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3)书圣: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绘画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9.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法初探 篇九

所谓三轮复习法, 就是将整个高三历史复习划分为三段时间。第一阶段大约四个月, 称之为单元复习。对教材进行单元整合, 以单元复习形式为主, 理清单元重点、难点, 夯实基础, 为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结构, 让学生全面系统的把握高考要求中的教材知识。第二阶段大约两个月, 又叫专题复习。在原有单元复习和对教材知识熟悉的基础上, 对高考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归纳、整理、整合, 使学生对同类或相似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组块。第三阶段大致一个半月, 这一阶段称综合复习阶段或冲刺阶段。针对高考, 强化训练, 同时注重学科综合和热点问题。

第一轮复习。第一阶段复习是三轮复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 以后的所有复习及效果都是建立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之上, 作为教师一定要十分重视这一阶段复习。在具体复习中, 以一个单元为例, 我把它归纳为五个环节或步骤:

第一、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事先可拟出单元教材的纲要和要求,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教师为学生安排出一定的课堂或课外时间, 每天三十分钟, 以保证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教师可给学生布置相应作业, 规定学生在看完教材后完成, 教师要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检查。这样做一方面对学生看书起到督促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作业强化, 加深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印象。所有布置作业紧扣教材基础主干知识, 难度不宜大。

第二、教师对单元教材进行分析讲解。对我们的学生而言, 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主要是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在讲解分析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单元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从总体上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在这个体系之上归纳该阶段特征, 使学生对知识既有点又有面的把握;二是对重点知识、难点的题要单独分析、引导、比较, 力求让学生通过这一轮复习有所突破;三是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给学生一个明确具体要求, 使学生明白要掌握什么, 掌握到什么程度。

第三、练习。教师根据单元教材知识和考纲要求, 精选一定量的练习题, 让学生训练已巩固知识。练习时间可安排在课堂上, 与相应讲解同步进行, 做到讲练结合。也可以安排在课后单独进行, 这当中要注意的是选题要新颖, 特别是近期高考典型题和与热点相联系的题, 让学生训练更有针对性。

第四、单元检测。在单元复习中, 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检测可以达到三个方面:一是以考代练, 弥补学生练习量少, 或者学生根本就未认真练习的缺陷;二是以考促学, 通过考试给学生施加一定压力促使学生去复习;三是从考试中反馈复习效果, 以利教师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复习计划, 以便更有针对性。

第五、做好检测评讲和弥补。教师要认真分析单元检测中的倾向性问题:知识性的或方法性的, 对这些问题要在评讲中解决, 并采取措施进行弥补。同时关注个体, 特别是对那些成绩起伏大的学生要注意分析,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这一轮复习做好做实, 对后面整个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特别要强调的是要提高复习效果, 必须要很抓落实。在看书, 练习, 检测, 评价这一系列环节中学生必须要不折不扣地按老师要求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督促, 检查, 特别是对一部分要求记忆又有一定量的知识, 学生往往会偷懒或应付敷衍了事, 这会使复习质量大打折扣, 我们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我在教学中解决这个问题, 主要采取教师个别抽查、学生分组过关、课堂限时完成等措施, 效果较好。

第二轮复习。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 依据确立的某一主专题, 将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这一轮复习是形成学生应试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一轮复习我认为主要是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抓好常规主题复习。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高中历史专题进行系统划分, 这些专题对知识的整合比较合理, 反映历史主干和基础, 教师依据这些资料稍做处理。通过这些专题复习之后, 可以说对整个历史知识又从另一角度进行了一次全新复习。

第二是抓小专题复习。小专题反映某一方面历史发展的过程及规律, 是近几年高考主要形式。小专题的确立和相关知识整理需要我们教师下工夫, 动脑筋, 确立好专题, 同时所复习的内容要全面系统反映专题。比如土地问题这一小专题, 含盖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土地问题, 也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土地问题的处理, 从中找出土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是抓好热点专题复习。热点问题可以说是高考关注的永恒主题。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我们在热点专题复习中首先是要对热点进行筛选, 确立热点复习的重点, 确立之后去找热点和历史的链结点和关系, 从而构建热点专题知识网络。比如说2005—2006年, 国共关系问题, 这就是一个热点, 我在复习中, 引导学生回忆国民党发展的历史, 国共关系在20世纪20、30、40年代和现在关系的演变, 从演变中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把两党关系与两岸关系联系起来, 再将这一问题引到两极格局及美苏争霸下去思考, 从而对祖国统一问题的复杂性有一个全面而科学的认识, 这样一个热点构建出相关知识网络, 通过一个点而复习了一个方面的相关知识。

第三轮复习。这一轮复习着重围绕综合模拟训练进行, 围绕这一问题我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问题:

第一、训练要适量。所谓适量, 我认为在这一个半月中至少要有十次以上完整的综合模拟训练, 这十次训练基本上能覆盖主干知识和主要热点。同时用模拟训练让学生寻找解题的灵感, 所以量太少达不到目的。

第二、注意训练学生解题的速度。高考中文综150分钟, 分配到各学科即为50分钟, 考虑到预留10分钟作机动, 在历史模拟训练中就要求学生在40分钟内就完成考题。由于在定时内完成任务, 迫使学生必须提高解题速度, 通过一段时间训练, 学生解题速度大大提高。

第三、抓做题的规范训练。这在高考中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它包括格式的规范和书写的规范。教师在训练中专门提出要求。卷面规范专门作为评卷依据之一, 对做得不好的批评, 重作等强化训练, 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习惯。

第四, 对模拟训练中反映出的问题, 教师及时分析, 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弥补。

在三轮复习做完之后, 应该说整个历史复习也随之结束, 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及各种各样特殊情况, 最后应安排大约一周时间让学生自由安排。这一时段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安排学生复习什么而不复习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复习状况而作出安排, 教师可引导学生最后再回归教材, 对教材主干知识, 重要知识再看一看, 以避免部分内容因时间过久而生疏或遗忘。

10.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材料 篇十

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封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封建,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专制制度。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

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

影响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影响: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和明清落后的原因?

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一)发达原因:1、政治上长期统一局面

2、经济上,农耕经济繁荣

(二)落后的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缺乏社会和生产需求的动力

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束缚,阻碍科技进步

3、思想上,教育上八股取士,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科技发展缺乏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流,阻碍进步

5、文化传统上,“重道轻器”,轻视科技发展,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4大发明看出理论不足)

东西方科技发展比较:

1、中:重视经验。西:重视实验

2、中:重视综合,西:重视分析

3、中:重视实用,西:重视理论

4、中:重视服务于农业,西:重视服务于工业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1)范围上——都属儒学

(2)主张——都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地位影响——都是古代哲学的重大成就

不同点:

(1)对宇宙的构成,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2)道德主张,“天理”为行为规范“内心”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

1、‘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侵华工具

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

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

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6、1921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

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国人的路)

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走苏联人的路)

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程

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

1、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

2、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

3、1915年——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

4、1917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

5、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6、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

1、(1921——1924年)——建党时期(2个大会1个纲领)

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

3、(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

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2个战役、1条统一战线1个大会)

5、(1946——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者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分期?

1、(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1950——1953年)——三年抗美援朝战争

2、(1949——1956年)——八年过渡时期

3、(1956——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

4、(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5、(1976——1978年)——二年徘徊时期

11.初中必背历史知识点梳理 篇十一

1、“六合”指东、西、南、北、天和地。

2、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是秦国,BC230--BC221,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所以决定自称“皇帝”。又因他总揽全国军政大权,所以自称“朕”。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的两级行政长官分别叫做郡守和县令。

4、秦朝将“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统一的文字,后又在全国推广一种笔画平直、便于书写的新字体隶书,至今仍很常用。

5、秦始皇下令废除流过旧货币,统一使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还在全国颁行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器。

6、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中原。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反击,收复河套地区,并且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里长城加以防御。

7、秦始皇派兵征服岭南地区的越族后,在那里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为了转运粮饷而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8、秦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东到大海,西达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9、秦始皇暴虐无比,其子秦二世胡亥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

10、BC2,陈胜和吴广带人戍边,行至大泽乡突遇暴雨,按秦律必死无疑,无奈起义,在陈建立政权,一度打到咸阳附近,最终虽然失败,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此后,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人民反秦,最终,秦始皇相传之万世的秦朝仅存在15年就灭亡了。

11、简述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治国方面的异同。

相同点:

(1)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汉武帝在自己统治时期完成了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的大一统。

(2)秦始皇处理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用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西汉初年造成的王国问题。

(3)秦始皇曾派大将蒙恬出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匈奴。汉武帝曾派大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

不同点:

12.九年级历史上册必背知识点 篇十二

1、最早的人类远祖是500万年前非洲的南方古猿;

2、最早的人类是250万年前的能人,会制造工具;

3、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种形成,区别在体貌特征上,地理环境是主因。

第2课 亚非文明古国(大河文明)

1、古代埃及☆发祥地:非洲(尼罗河)流域;出现时间:公元前3100年

☆文明成果:(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也是法老权力的象征。

2.古巴比伦☆发祥地:亚洲(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成果:(《汉谟拉比法典》)它是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3.古代印度 ☆发祥地点:亚洲(印度河)流域。☆文明成果:(种姓制度),内容:社会分为四个等级。①(婆罗门)指祭祀贵族。②(刹帝利)指国王、武士。③(吠舍)农民、牧民和商人。④(首陀罗)指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和奴隶;影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4、人类最早期文明产生(即进入奴隶社会)都是在(大河)流域,北纬30度左右;都是农业文明。

5、四大文明古国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

第3课。古代希腊和罗马(海洋文明)

1、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公元前8-6世纪世纪,雅典成为(奴隶制城邦)。

2、民主政治①时间: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当政期间。②内容:(公民一律平等,都有权参与国家管理。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最高司法与监督机构是陪审法庭。)③评价:使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最高峰,是近代民主政治源头;实质是少数奴隶主贵族的民主。(奴隶、妇女、外邦人、未成年人)没有公民权

3、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4、罗马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战后,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

5、(公元前27年)年(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

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

1.7世纪中期(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革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废除贵族世袭制,按才能选拔官吏;经济上:实行“班田收授法”,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国家班给公民口分田,需负担租庸调;

2.作用:☆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3.七世纪初,穆罕穆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伊斯兰教)

4.622年,穆罕默德受到麦加贵族的迫害,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穆罕穆德又征服(麦加),使它成为伊斯兰教圣地。

第5课 欧洲封建文明(中古欧洲社会)

1.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8世纪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进行改革。内容是(废除给贵族无偿赏赐土地,采取“采邑”分封制,土地受封者必须服兵役)影响: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3.罗马教廷的地位: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丕平)把一片土地献给(罗马教皇),称为丕平献土,后来导致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经济上罗马教廷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在政治上,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在思想上,罗马教廷垄断了(文化教育),知识沦为神学的奴仆。

4、(11-12)世纪,(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使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农奴争取自由的斗争起了重要作用;重要城市有: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

5、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法国一些城市为争取城市自治权,同(封建主)展开斗争。(琅城)的市民为争取自治权进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6、在西欧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7、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穷兵黩武、内忧外患,延续了近千年年的(拜占庭帝国)灭亡了。

第8课 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

一、希波战争:1.公元前492年,波斯帝国3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是古代东西方第一次大冲突。(希腊)赢得战争的胜利后,雅典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2.马拉松长跑起源于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战役。主人公是(腓力匹底斯)

二、亚历山大东征:1.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城)。2.亚历山大东征,给东方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使希腊文明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屋大维建立的罗马帝国,发动侵略战争,使(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四:按照时间顺序列举六大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五、1271年,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前往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 马可·波罗游记》)是第一部向西方介绍中国的著作,扩大了欧洲人的视野,激起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向往。

六、阿拉伯数字:发明:(古印度)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传播:12世纪初,(阿拉伯人)将改造后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七.古代世界不同文明交流有两种方式:

1、暴力冲突:包括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

2、和平交流:包括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丝绸之路。

第6-7课 古代科技、文化、宗教

1.①象形文字 :古代(埃及人)发明,如右图;②楔形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2.佛教 ①(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代(印度)②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③教义:众生平等,消灭欲望(四谛)。④传播:向北经中亚传到中国、日本;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3.基督教 ①创始人:(耶稣)。②时间:(1世纪)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③ 经典为《圣经》④教义:(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④公元纪年是以耶稣出生之年算起的。

4.伊斯兰教 ①产生:时间(7世纪),人物(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②教义:(信仰宇宙间唯一的神“真主“安拉)。经典是(《古兰经》)③传播:中世纪时,传到(亚洲)和(北非)等地。

5.《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是由盲诗人荷马加工整理而成;

6.古希腊语言大师(索福克利斯)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成熟,代表作是《俄狄浦斯王》。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代表作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7.《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民间(口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8.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以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他发明的(螺旋式水车),可用来排水和灌溉。还确定了面积体积计算方法和圆周率近似值。他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表现了科学家的自信和勇气。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创立几何学。

9、麦加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兼有东西方的建筑风格,世界奇观。

10、(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是法国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11、希腊柱式建筑,罗马拱门建筑。

第9课.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人被发现-世界被发现)

1.14-16世纪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代表人物及作品:意大利诗人(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代表作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现世幸福。2.新航路的开辟:(1)意大利人哥伦布:1492年受西班牙国王资助,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2)(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达·伽马)到达印度(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0-11-12课 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略)第13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1、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是第一台真正意义的机器。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2.标志性成就:(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使用的作用(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3.英国人(史蒂芬孙)1814年发明了火车机车,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机。1825年,“旅行者号”火车试车成功。作用: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4.工业革命影响:①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③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④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14课 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扩张

1、三角贸易

☆路线 欧洲→非洲(黑人奴隶)→美洲→欧洲

☆影响:①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精壮劳力;②使欧洲奴隶贩子大发横财,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为美洲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2、英国殖民印度

☆开始时间:17世纪;☆成立的公司:东印度公司 ☆代表人物:克莱武-曾率军侵占孟加拉,把当地洗劫一空 ☆影响:为英国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大量资金,同时殖民地也为英国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市场,又进一步刺激了英国工业的发展。到19世纪,英国殖民地已遍及世界各地,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3、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兴起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领导人: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解放者 ☆事迹:率领起义军由北向南,英勇作战,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海地)最早独立。

4、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时间:1857-1859 ☆杰出领导:章西女王

第15-17课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美国内战-俄国1861改革-明治维新)

1、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原因: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可以说成两种制度)★导火线:林肯就任总统★爆发:1861年南方军队发动叛乱★转折:1862年9月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影响:扭转了战争局势;★结束:1865年4月9日,南方投降,北方胜利;4月15日,林肯遇刺身亡★内战意义:①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②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林肯: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度

2、俄国1861年改革(农奴制改革)★原因: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农奴暴动频繁; ★时间:1861年;人物: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影响:①进步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掠夺性:农奴为获得土地背上了更为沉重的经济负担;③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日本明治维新★原因:①幕府(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列强入侵,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时间:1868年;人物:明治天皇;★内容: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上“殖产兴业”,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③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影响:①使日本从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②摆脱了沦为殖民地 的命运;③日本强大起来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④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第18-19课 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英国宪章运动★时间1836-1848★政治纲领:《人民宪章》★要求:取得普选权★特点:规模的、持续时间长;★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马克思-恩格斯★相会:1844;巴黎★理论基础:在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基础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1848,发表《共产党宣言》,内容: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巴黎公社★过程:①1871.3.18,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占领巴黎;②1871.3.28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③1871.5.21-5.28五月流血周,公社失败;★公社失败后,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歌词,狄盖特谱曲后,传唱世界,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评价: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第20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是以电力为核心的革命;

2、电力的广泛运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新能源:电力、石油

4、重要发明★德国 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德国工程师本茨设计出内燃机,并于1885年制造出汽车。汽车发明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美国 1903年莱特兄弟研制成功飞机;爱迪生,被誉为“发明大王”,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如:碳丝灯泡、电话、电车、电影机、电压表、留声机、蓄电池、油印机。

5、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比较①自然科学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

6、影响:①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②显著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③出现了垄断组织,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19世纪末,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20世纪初,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 在欧洲形成两大军事对抗集团。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914.6,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进行军事演习,结果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刺杀者: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波)

3、(法国)凡尔登战役 双方有70多万人伤亡,非常残酷,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4、影响:①使30多个国家、十几亿人卷入;战火燃遍欧亚非三大洲,死伤3000多万人,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深重灾难。②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③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22-23课近代科学 思想 文学 艺术

1、牛顿(英国,17世纪)成就:①天文学方面:万有引力定律;②数学方面:微积分;③力学(物理学):确立运动三定律,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④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2、达尔文(英国,19世纪)★是生物学家,著有《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生物进化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影响:有力打击了人类起源问题上的神学观点,为现代生物学和人类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3、爱因斯坦(德国,20世纪)在物理学上提出“相对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最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4、18世纪法国把启蒙运动推向高峰。伏尔泰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人民主权学说。

5、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

上一篇:我战胜了马虎300字作文下一篇:乡镇民主评议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