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业发展规划

2024-07-13

工业产业发展规划(共8篇)

1.工业产业发展规划 篇一

永城市2013年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工业经济是永城发展的支柱,也是永城贯彻“工业兴市、科技强市”发展理念的关键。为把永城市建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县,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步伐,永城将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大有效投入为重点,以提升科技创新为动力,强势推进集聚区建设、项目建设,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布局优化、总量增加奠定坚实基础。现制定永城市2013年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一. 全市工业基本情况

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2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4990家,其中有大型企业2家,中型企业13家。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27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工业增加值200亿元,同比增长11%。

全市工业经济门类主要有煤炭及煤化工、铝精深加工、钢铁铸造、面粉食品生产、机械装备制造业、建材、造纸及纸制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动物饲料等行业。其中、铝精深加工、煤化工和装备制造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涵盖了全市近90%的规模以上企业,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预计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对工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二、2013年工业经济发展愿景

1、总量目标:到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力争达到700亿元,同比增长12%。工业增加值达到230亿元,同比增长15%。

2、产业发展目标:继续壮大煤炭能源生产基地、煤化工基地、铝制品加工基地,巩固面粉食品加工产业的主导地位,发展面粉相关产业努力扩大装备制造、钢铁生产、建筑材料、饲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规模,增加总量,形成支柱产业,并积极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3、创新能力目标:力争技术研发投入占GDP的0.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名品牌的骨干企业。

5、规模企业目标:到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达到100家。

6、中小微企业发展目标:截止到2012年年底,我市中小微企业数量近5000家,其中,小型企业757家,微型企业4227家,到2013年,中小微企业数量争取达到5100家,较2011年增长20%。

三、发展定位

完善产业集聚区各项功能,壮大四大支柱产业体系,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一)完善产业集聚区各项功能

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建设已经走到了全省的前列,但目前的招商引资的氛围还不浓,力度还不大,大项目数量少,推进缓慢。

我们在2013年一定要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优势,抢抓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项目的签约落地。

(二)壮大四大支柱产业体系

围绕“百强晋位”“富民强市”的总体构想,重点培育煤炭及煤化工、铝精深加工、钢铁铸造、面粉食品生产四大支柱产业。

(三)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1、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

2、工业企业创新水平;

3、招商引资水平;

4、工业信息化水平;

5、产业整体效益水平;

四、工作措施

(一)强力推进大项目建设,以大项目做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

要进一步增强项目意识,千方百计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着力培养县域经济增长点,为全县经济发展打基础、增后劲。在招商目标上要突出招大引强、突出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聚、突出工业项目“四个突出”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民营500强,贴近央企、国企、大集团,招龙头项目、战略性项目、招高附加值项目。

最近,浙江力盟集团计划投资25亿元、年产3000万套自行车配件、1750万辆自行车生产项目,河南科信电缆有限公司计划投资6.5亿元的新型高压电缆项目,中国重汽计划兼并我市陆霸汽车后再投资5亿元的汽车生产项目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在近期就可签约落地。这些项目在投产后,不仅有利于我市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使自行车制造、汽车生产等优势产业初步形成,对加快永城工业发展有重大意义。

(二)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以开放的姿态增强工业经济的发展

一要转变招商引资理念。要算大帐,看长远,大量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把环境做到最佳,政策做到最优,服务做到最好,打造招商“洼地”。企业要拿出优质资产、优势项目、优良品牌寻求合作,让投资者参股、控股甚至整体收

购,实现“双赢”。二要做优招商载体。要以集聚区为重点,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加快形成专业性强、聚集度高、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布局。三要鼓励企业大胆走出去,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结对子”,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加快科技的应用推广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

(三)培育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引领经济快速发展 要围绕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和重要产业基地,大力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集约发展、产业升级。要以产业集聚区为核心,加快煤化工、铝精深加工业、钢铁铸造、面粉食品产业链条延伸,实现产品系列化、品种多样化、质量标准化,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群体规模和集群效应,打造全省有影响的产业基地。

(四)优化发展环境,搞好优质服务。

一要增强领导工业发展的能力。坚持领导干部联系企业、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现场办公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加强指导、协调、督查和服务。二要形成服务工业发展的合力。企业是发展工业的主体,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主体。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尽心尽职做好服务工作。经济运行监测部门要加强对工业企业运行监测协调工作,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

中的实际困难。三是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制度、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执法制度等,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争取ISO和QS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提高产品质量信誉度。四是要加强企业人才培训和培养,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作用发挥和积极性调动的新机制,组织实施各种形式培训工程,增强全市工业企业管理者科学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驾驭市场能力。要不惜重金多渠道引进、培养、留住各类有用人才,借脑生财,借智发展。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一年,展望2013年,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之下,全市人民砥砺奋进,瞄准百强进位和富民强市两大目标,为建设美丽永城努力奋斗!

2.煤炭工业 “十二五” 发展规划 篇二

编制单位:市煤炭局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依据、指导思想及原则

*、编制规划的目的、依据与指导思想:

为推动全市煤炭工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根据省发改委《关于编制全省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及编制提纲,#####煤炭局组织编制了本规划。#####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年远景规划,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煤炭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规划编制意义深远而重大。

本《规划》的编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稳定煤炭产业、保障安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改善民生为发展重点,立足本市实际,着眼长远发展,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战略设想和目标任务,保障全市煤炭工业平稳较快增长,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煤炭能源保障。

*、规划适用期限和基准年

规划适用期限为****到****年。第一阶段****年到****年,第二阶段远景规划为****-****年,基准年为****年。

*、规划编制过程和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规划编制中充分结合了各矿可申办扩层扩界远景储量,结合了目前正在积极勘探申办的省内、省外的煤田开发。

二、煤炭工业面临的形势

*.经济社会形势分析和煤炭工业发展的趋势和导向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国家经济宏观调节下,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工业、产业、建筑业、社会及发展迅速,煤炭的主要消费业如火力发电、建材、化工等行业对煤炭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煤炭价格将会稳步有升,煤炭资源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不会动摇,市场前景较好。

*.安全发展任重道远。煤矿“五大自然灾害”防治伴随煤炭开采始终,冲击地压、高承压水、高地温等问题更加突出。人员素质偏低,技术管理薄弱,安全基层基础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煤炭管理部门有弱化倾向,市(市)煤炭局经费

保障不足,装备水平低,制约煤炭行业安全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科技进步有待强化。煤炭企业对科技工作认识有待提高,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技研发机构极少,研发人才匮乏。煤矿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引进比较被动,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及现场应用、维护管理等工作不够重视。专业技术人员任务重、压力大、责任大,对日常工作疲于应付,无充足时间和精力开展科技攻关活动。

*.人力资源需求有增无减。煤炭和非煤企业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现有人才数量、质量和专业已无法满足需要。同时,人才流动性加大,并加快向外地、向优势企业聚集,条件差的小煤矿人才流失将更加严重。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观念落后,重引进、轻培养,重使用、轻开发,重干部、轻职工,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否则将造成资源浪费,加剧供需矛盾。

三、发展方针和目标

(一)发展的指导思想及方针:

我市煤炭工业“

十二、五”规划及****年远景规划的编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稳定煤炭产业、保障安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改善民生为发展重点,立足本市实际,着眼长远发展,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战略设想和目标任务,保障全市煤炭工业平稳较快增长,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煤炭能源保障。

(二)编制规划的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的原则。统筹市内资源开发和市外、境外资源合理利用,妥善处理好总量与结构、开发与环保、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等方面的关系,促进煤炭与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创新驱动的原则。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要抓住世界能源格局调整的机遇,立足现有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在煤炭安全开采、煤炭转化、替代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所突破,提高安全水平,提升战略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原则。优化结构是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性任务。“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突出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一方面,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组建大集团;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非煤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四是安全高效的原则。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现有煤矿的技术改造,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推进安全发展,实现由高危行业向“本质安全型”的行业转变。

(三)、“

十二、五”规划及****、****年发展目标及远景展望

*、煤矿生产目标: ****年***万吨,****年***万吨,****年***万吨,****年***万吨,****年***万吨,****年***万吨,****年***万吨。煤炭资源回收率达到**%以上,原煤入选占总产量**%。

*、采掘机械化:地方煤矿由于受开采煤层及地质条件制约,其生产能力较小。因此,采掘机械化程度较低。目前我市矿井正在考察发展机械化采煤工作,努力在采掘装备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安全生产目标:地方煤矿积极按照国家、省、市有关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强化了煤矿安全思想意识,进一步完善了生产系统的安全设备和装备,****年全市矿井达到市域可视监控网络化,强化安全监督检查体系,增强矿井抗灾能力。“

十二、五”期间杜绝死亡事故,降低重伤事故和非人身事故率,同时进一步加大对职工教育培训,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改善采掘工作环境、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积极推广采面钢铁化支护,提高采场支护质量。积极进行安全生产基础性研究,配齐煤矿安全生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实施以人为本、科技兴企战略,加强职工职业危害防治,提高职工劳保福利待遇,控制尘肺病、风湿等职业病的发病率。加强行政执法监管,构建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动我市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实现安全生产。

*、结构调整目标:随着境内可采煤量的枯竭,现生产矿井逐年减少,从事煤炭产业工人大批转向其它产业,一是立足现有开采技术人员的优势,积极扩展外省市的煤炭开发,++++集团计划分别在贵州省和江苏省新建年产**万吨的===煤矿和年产**万吨的===煤业;二是抓住现煤炭创利的优势,集中资金创办地面产业,如加工、制造业等;三是就地取财,利用现有厂市、厂房大力发展养殖业等。

*、职工队伍素质目标:“

十二、五”期间煤矿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初中以上不低于总数的**%,高中以上不低于总数的**%,大中专以上不低于总数的*%,消除老弱、文盲人员,上岗职工全部进行专业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彻底改变煤炭产业队伍工作生活脏、乱、差、危及收入低的状况,按照建设

小康社会的要求,从改变生产环境抓起,做到生活环境达到园林化、住宿公寓化、文化生活多元化,在提高职工福利文化生活待遇的同时,提高工人收入水平。“

十二、五”期间力争煤矿职工平均年收入达到当地职工平均收入的*.*~*倍,后十年达到*~*.*倍。

*、重点建设项目

力争在省外建设*处年产**万吨,在本市建设一处年产**万吨的中型现代化矿井。

四、建议重点:

*、煤炭开发布局

积极开发枣陶矿市可采煤量,实行现有地方煤矿++++开发开采,依托市域优势,建立地方煤炭集团化公司充分开发利用陶庄、甘林矿市剩余的煤量。

*、勘探建设项目

(*)资源勘探

在++++市域煤田勘探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可扩界勘探的市域,加大勘探范围,寻找煤田、建设新矿,为地方经济发展补充后劲。

(*)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规划项目

积极发挥技术资金优势,向省内外大型煤田发展,在贵州或山西等地再探找开发一处大型煤田,做好煤炭资源战略储备。

(*)小煤矿++++

本着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煤炭资源的原则,在规范小煤矿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制订有利小煤矿发展的政策,积极实施整顿++++、提高的方针,兼并整合小煤矿提升办矿质量,发展地方经济。

(*)安全技术改造

建立制订小煤矿技改政策,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加大小煤矿安全投入,加大矿井技改力度,提升小煤矿办矿标准和办矿规模。

五、主要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主要保障措施:

*、健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地方煤矿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受约于煤炭资源的优劣,在国家政策体制的指导下,立足于矿井实际,努力提高资源回收率,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煤炭资源,尽量减少煤炭资源的损失,延续矿井开采年限,提高矿井生产规模。

*、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

要大力支持煤炭企业集团发展,规范集团公司经营运作,充分发挥煤炭企业集团中坚骨干作用,促进煤炭主业与非煤产业的齐头并进、协调发展,推动地方煤炭工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深化煤炭企业改革

按照国家有关指导性政策,积极对现有煤矿进行体制改革,走++++兼并之路,实行优化组合,提高办矿体制。目前,本市++++兼并了部分矿井,扩大了煤炭储量,提高了生产能力。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小矿发展

近年来国家、省对煤矿的治理整顿相继出++++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新版《煤矿安全规程》、《&&&&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及在整顿期间下发的规定指令等,同时率先成立了煤矿安全监督监察执法大队,加大了对地方煤矿整顿监管力度,关闭、规范了一批小煤矿,提高了办矿条件,促进了我市煤矿健康发展。

*、实施科技兴矿战略

十二、五”期间,对现有矿井加强技术指导,积极引进推广适合于小煤矿使用的先进设备。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兴矿之路,培养招聘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在实践中创造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开采技术,使安全、生产、管理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在今后的煤矿安全管理中,将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细化完善“三级三线”网络建设,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学习,提高执法水平、强化煤矿安全监管,并依照《煤矿安全规程》等标准要求进一步加大矿井的安全投入,提高矿井的安全装备水平,完善优化矿井的生产系统,积极实施以人为本、科技兴安的战略,健全市域安全生产数字化远程监控网络,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加强矿市生态和环境保护

3.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范文 篇三

坚实基础。工业发展规划如下:

㈠瞄准一个目标

“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布局更趋合理,工业经济规模和效益迈上新台阶,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效应进一步增强,建成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实现“工业强区”这一奋斗目标。

㈡构建两大平台

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生产力布局结构,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和楼宇集中,构筑两大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提高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利用的集约化水平。

——园区工业。立足XX区情,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在中下段地区加快推进港城工业园区、鱼嘴工业园区、复盛和望江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正确处理四者关系,形成港城、鱼嘴集中带动,复盛、望江配套补充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楼宇工业。高起点制定都市楼宇工业发展规划,在西部、中部地区培育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型的楼宇工业,通过利用存量空置楼宇(厂房)培育一批、规划建设发展一批,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增加就业的平台。

㈢壮大三大集群

——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依托长安公司,以建设“汽车名城”为契机,进一步发挥业已形成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加入全球采购体系,培育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设计、研发、制造、物流为一体的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

——电子电器产业集群。发挥YY海尔工业园区的集聚带动效应和电子电器制造业关联性强的优势,以海尔产品为核心,以其他电子电器产品为补充,拓展产品门类,形成家电及汽车电子设计、研发、制造、物流产业链,打造YY最大的电子电器产业集群。

——物流装备产业集群。以寸滩港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港口经济,重点发展集装箱、专用车、机场设备、港口吊装设备制造和销售服务产业,以生产物流装备为主,培育物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㈣发展四大行业

——食品加工。依托观音桥农贸市场、商圈及物流优势,将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集中扶持一批名牌传统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集中和规范食品加工企业,引导、推动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形成包含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包装等众多环节的完整的食品加工链条,使我区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

——生物医药。依托西部广阔的市场潜力,丰富的生物资源,巨大的成本优势,在对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生物医药科技现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取向等内容进行充分研讨的基础之上,采取政府积极支持,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产业。

——包装印务。适应广告、印刷、包装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结合寸滩港现代物流中心、XX城商务中心、观音桥商贸中心建设,推动我区现有包装印务企业提档提速和新发展一批包装印务企业,做大做强包装印务产业,构建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在构筑印务产业基地的同时,通过政府引导、鼓励,积极丰富印务产业文化内涵,将发展包装印务企业与发展都市工业相结合,做大做强我区印务文化产业品牌。

——新建材、新材料。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依托科技进步,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和新型产业的发展。适应建筑行业的新需求,发展新型建材工业,不断把我区建材工业培育成为土地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工业废渣得以有效利用、能源消耗得以有效降低的新型产业。围绕我区汽车产业的优势,发展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及其配套产品。

㈤实施五大战略

——投资促进战略。开拓创新工业投资领域,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在对工业产业增加投入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现状和资源优势,保持支柱产业投资的领先位置,加大重点产业和更新改造的投资力度,重点抓好汽车及汽摩零配件、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投入。通过有效的工业投入,促进我区工业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战略。工业科技工作要以工业产业技术升级为主线,从全区经济发展对工业的需求入手,围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凝练共性和重大科技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选择一批关联度高、应用面广的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加大科技攻关、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工业产业结构

优化,提高我区工业整体的竞争能力。

——产业集聚战略。在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和布局规划中,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发展专业化配套协作生产体系,从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树立产业集群理念,增强工业经济的后劲。立足于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长安、海尔、中集等三大产业集群,依靠三大产业强势龙头带动全区工业快速发展,通过市

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特色鲜明、多业并举的产业集群。通过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实施集群战略中逐步打造强大的产业链条。

——品牌带动战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培育出一批名牌企业,并以名牌企业为龙头,推动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成,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加紧组织制定XX发展工业经济名牌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完善对名牌的评价和推荐工作;依法行政,整顿市场秩序,保护名牌,严厉打击各种假冒名牌产品的侵权行为;加强质量、标准和计量体系建设;强化名牌意识宣传,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激励区内更多的企业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增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结构优化战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企业调整结构的内在动力。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我区高技术领域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把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生产力布局,逐步解决结构趋同问题,实现优势互补。以培育我区现有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严格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切实提高能源、原材料工业水平。

㈥狠抓六大举措

——改革管理体制,增强发展活力。加强领导、转变观念,理顺工业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工业管理部门从“企业主管部门”向“行业主管部门”的转变,提高工业管理部门对工业经济的管理、调控和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加大投资强度,夯实发展基础。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方式切实加大工业经济投资强度。引导企业对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新产品新技术引进等领域的投资强度。引导重点企业加大自主研发资金投入,提高我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发展动力。引进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水平。要尽快建立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营者市场或经理市场。解决好经营者的筛选和产生机制的问题,使企业的领导人实现从行政官员到企业家的转变,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经营者资源。建立经营者享受与其奉献相对应的薪酬制度。对真正有贡献的人给予高额的回报,对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可以实行股票期权制度,也可以采取年薪制。要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

——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服务理念、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主动调整工作思路,把服务企业作为自己的份内事,摒弃那种“我管企业”的旧思想,确立“我为企业”的新思维。制定推出“一站式服务”、“首问负责制”、“24小时值班联络制度”、“联系企业制度”、“项目负责人制度”、“企业维权投拆制度”等优质、高效的服务机制。尽快启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担保中心,并依托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担保中心,对于重点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要采取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确保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强化政策支撑,转变增长方式。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制定适应我区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认真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用好用活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实行大、中、小项目并举,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举方针。尽快出台实施工业名牌带动战略和名牌产品发展规划,引导我区工业资源向名牌集中。通过强化工业发展规划,引导我区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和楼宇集中,在工业发展区域上形成合理布局,使园区间、楼宇间形成功能互补,促进全区工业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发展工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快制定工业教育发展规划,为我区实现工业强区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依托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工业教育,建立工业教育基地,培养大量专业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场地建立工业人才培训基地。采取政府牵头,企业实施,社会参与的方式,形成培养、输送、就业相结合的良好机制,同时缓解全区就业压力,实现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4.工业产业发展规划 篇四

第一章 产业发展现状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全省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近些年产业结构不断深化调整,装备制造业已逐步成长为我省的战略支撑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也取得了突破进展。

为通过引入大型项目推动工业快速发展,尤其是电子信息、现代装备、新能源等先进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我县于2007年5月开始建设大厂潮白河工业区,并于2008年12月被省发改委等五部委确定为首批省级产业聚集区,近期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40平方公里,起步区8平方公里。经过3年多的发展,电、水、暖、热供应体系和通讯体系日渐完备,包括石油装备产业园、新能源环保产业园与新型建材产业园在内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区已规划运行。2009年,工业区主营业务收入完成63.8亿元,生产总值完成20.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19万 美元。截至目前,工业区公共开发投资10.5亿元,签约入区企业数量达到94个,其中外资企业9个,协议投资126.1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28个,总投资42.2亿元;开工在建22个,总投资44.5亿元;计划开工44个,总投资39.4亿元。

工业区已初步建立涵盖钻机组装、电控系统、固控系统、液压制动系统等的石油专用设备产业,涵盖太阳能集热管、供暖节能设备、高压水射流清洗设备、吸尘除尘环保设备等的节能环保产业及其相关配套,涵盖智能幕墙、铝型材、塑钢型材、安全防护用品、胶球清洗装置、二次滤网净化装置等的新材料产业,形成了以富邦德、欧珑、菲斯曼、金事易达、和平铝业、华辰天地等公司为代表的、具有带动能力的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分支。正在建设中的宇信现代服务产业区则是当前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的先行之举,将涵盖从元器件生产、整机组装到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及售后服务等较为完善的金融电子信息产业链。

工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拥有强大发展潜力与空间的同时,仍然面临产业规模偏小、周边竞争压力大等一些不可忽视的挑战,需要规划先行、加强扶持,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

第二章 产业发展机遇

积极应对国际产业竞争,国家和我省发布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打开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装备制造业既是国民经济能否挺立的脊梁,也是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和桥梁,其发展状况直接衡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竞争实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的一个重要结合点,也是调整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现实切入点。根据2010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讲话精神与《河北省贯彻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我省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产业,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继钢铁之后新的支柱产业:到2011年,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潮白河工业区良好的内外部投资环境带来显著的聚集效应。首先,工业区具有良好的石油装备产业基础。我县区位优势独特,地处石油装备产业辐射带,成为国际化石油总部聚集地直接辐射区;潮白河工业区周边科研氛围浓厚,逐步形成了集装备研发、制造、服务及内外贸一体的完整石油装备产业体系;工业区未来三年还将投入数亿元用于基地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为建设环 渤海石油装备产业新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工业区依托北京雄厚的研发技术和巨大的市场,地理位置突出,投资环境优越,在发展新能源环保产业与建材、新材料产业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菲斯曼太阳能集热器低碳产业链的成功构建、石油装备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即将建成投产以及华北地区铝型材制造龙头企业和平铝业的签约落地,均标志着大厂潮白河工业区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基地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最后,良好的配套功能和发展平台建设为大规模承接高端制造业奠定基础。2009年,工业区基础建设资金累计投入8亿元,涉及道路交通、功能配套和形象提升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3项。围绕打造“三横两纵多线”路网格局,重点实施了“一横启动、两纵北延、多线联网”的道路建设工程。围绕推进电力、通讯、有线电视设施升级,新建11万千伏变电站1个,引入北京“010”程控电话,实现了有线电视网络全区覆盖,同时启动实施了供热、供水“两站”建设。围绕提升工业区外在形象,完成了工业区主要街道改造工程;建设石油装备产业园信息馆、宇信产业园展馆、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园展馆;启动了群英渠景观建设和工业区综合展示区工程建设。

第三章 产业发展定位

一、产业发展定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按照“吸纳承接、融合提升、重点突破”的要求,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为重点,积极承接京津及境内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业以及新材料制造业的转移,促进创新要素和优质项目向大厂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聚集,培育一批品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形成与京津高效对接、特色各异的新兴产业区域发展格局。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以高端化、品牌化为方向,按照“发展整机、壮大配套、培育龙头、推进聚集”的思路,依托大厂潮白河工业区已有的输送机械、石油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产业优势,进一步开拓节能减排装备、新能源装备、高端智能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在交通、环保和专用装备等三大领域加快发展步伐,打造京东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

二、重点发展领域

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已有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吸纳电子信息产业高附加值环节在大厂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布局。重点引进世界上技术领先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培养本土具有潜质的特色电子信息产业,逐步形成自元器件生产、整机组装到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及售后服务等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新能源产业。将新能源汽车作为突破口,以重点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为龙头,推动动力性电池、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研发,加快培育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做大汽车启动电池生产规模,延伸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设以太阳能集热器生产为主,散热器、供暖节能设备、吸尘除尘环保设备等节能环保设备配套生产于一体、具有整体联动效应的产业链。

新材料产业。面向京津优势产业领域和消费市场,在传统建材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环保节能、高附加值的新型建材,加大光伏玻璃幕墙、太阳能集热管、铝型材、塑钢型材、安全防护用品、胶球清洗装置、二次滤网净化装置等新材料的开发力度与产业链关联度;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创新体系和产业化体系,打造以建材机械设备、新型能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内外装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复合材料、新型金属及非金属材料为主的全方位一体化的建材和新材料产业集群。

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在已有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汇聚基础上,结合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发展思路,加强与环渤海区域内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的协作配套,谋划培育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研发生产基地。

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扶持自动化除尘设备、供暖节能设备等项目,加大环保节能设备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新能源设备零 6 配件领域以太阳能集热器为主,加强新能源设备零配件的产业聚集效应。

专用设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煤炭、石油、冶金、建材等装备领域,加快开发现代化成套高效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等新一代重大装备,推进装备的智能化、精密化和集成化。

第四章 产业发展目标

一、产业发展总体要求

立足现有的产业比较优势,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核心,抓住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产业发展条件和机遇,大力实施“结构优化、技术升级、专业配套、产业集群”的整体战略。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推进专业化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到2020年,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相融合、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同步推进的产业发展大格局。

二、重点产业发展总体目标

1、电子信息产业

未来十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速35%以上,到2020年达到45亿元,其中金融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制造及技术服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合计产值达到25亿元。

2、新能源产业

未来十年年均递增35%以上,到2020年实现产值40亿元以上,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的30%;规模以上企业25家以上,培育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

3、新材料产业

未来十年年均递增25%以上,到2020年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培育各类企业15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的企业3家以上。

4、交通装备制造产业

未来十年年均递增30%以上,到2020年实现产值25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25家以上,培育2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企业。

5、环保装备制造产业

未来十年年均递增30%以上,到2020年实现产值25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20家以上,培育4家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的企业。

6、专用设备制造产业

未来十年年均递增25%以上,到2020年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15家以上,培育2家年销售收入超过4亿元的龙头企业。

第五章 产业发展思路

未来十年,大厂潮白河工业区将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继续探索和实践。

一是突出区域特色,强化创新引导工作。坚持把发展方向与工业区基础条件相结合,把发展思路与突出工业区特色相结合,围绕“三为主”(全部工作以开发建设为主、开发建设以招商引资为主、招商引资以协调服务为主),继续明确和推动工业区规划完善、功能配套、产业集聚、服务升级和职能转变等重点工作,并坚持以思路的突破和方法的创新引导工作落实和目标实现。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融入京津经济体系。在原有规划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京津唐城市发展规划,充分对接北京CBD东移规划,与周边地区在交通、能源、环保及配套设施方面实现无缝对接,为全面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和服务京津市场提供最合理、完善、高效的规划保障,切实做到优势互补、功能互补。重点完善控制性详规、道路交通专项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启动功能配套区近期建设规划(2011——2020年)。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一流发展环境。完善路网体系和道路景观建设,满足企业生产、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加强环境整治,融入绿色环保理念;发挥滨水自然环境优势,打造生态宜居和旅游城镇;强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为企业生产、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切实转变工业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通过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理等措施,引导他们投身二、三产业,提高其经济收益和生活水平。

四是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低碳产业聚集。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环保要求,把低碳经济引入工业区,从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到配套服务功能设置,从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节能降耗到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从标准化产品的生产、使用到“三废”生产再生利用,从改变、治理自然环境到保持、维护自然状态等入手,进行全面、周密、细致的筹划,全力打造低碳经济示范区。

第六章 重点建设工程

以省市加快产业聚集区发展战略为指导,按照“全局统筹、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基础保证”的工作思路,推进潮白河工业区跨越争先步伐,重点推动基础建设、产业培育、低碳示范、服务提升四大系列工程。

一、基础建设工程

未来10年计划投资30亿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功能形象。其中,2010至2012年计划投资10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4项。

1、道路工程

以“对接外部干道、增加内部支路”为目标,进一步加强道路建设,重点实施蒋谭路北延、厂通路结转、福喜路北延结转和产业园支路建设等4项工程;

2、景观工程

以“提升形象、打造特色、树立品牌”为目标,启动滨河景观带建设,重点实施近水路、滨渠大道、蓝色景观水街、综合展示区、厂通路绿化和节点景观建设等5项工程;

3、配套工程

以“提升基础功能,服务项目建设”为目标,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北部供热站、污水处理厂、供水厂、综合服务中心和南部供水厂建设等5项工程。

二、产业培育工程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增强发展后劲,以多种形式引入和培育企业,进一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实力。未来10年,计划引进项目100个,协议总投资50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5-10亿元项目30个,1-5亿元项目50个。

1、产业园建设工程

探索产业园招商模式,从工业区土地转让的传统招商方式,探索开发包含孵化器、工业厂房、总部基地在内的多产品形态的产业园招商模式。以多元化、精细化的产品形态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生产需求。孵化器主要面向创业型企业,标准厂房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制造基地,总部基地主要面向综合型、职能型、成长型及区域型总部企业,而传统的土地转让方式则继续面向企业的大中型建设项目。

打造专业载体,未来10年在工业区的先进制造产业区中以产业园的模式建设园中园,着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园、新能源 13 产业园、交通装备产业园及环保装备产业园,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园和专用设备制造产业园。

2、人才培育工程

建立健全人才培训机制。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训计划;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支持区内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开办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先进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3、公共平台工程

打造一系列企业亟需的、符合产业发展新方向的特色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与壮大的成长环境,培育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一是建设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协助企业在产品设计与产品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推动企业产品升级并打造出自主品牌。二是打造以产业服务为核心的软平台,包括产业投融资平台、中介服务平台、产品及应用展示平台以及产业联盟。

4、招商引资工程 ——主动招商工程

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行业协会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沟通,争取开展深度合作;积极联系驻京世界500强、国内 14 100强企业总部,宣传推介工业区的区位、交通、产业资源优势,争取相关优质项目落户。

——以商招商工程

发挥区内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的人脉资源优势,带动引进与之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落户,真正达到“引进一个,成功一个,带来一片”的联动效应。将年终区内重点客户答谢会与工业区推介会捆绑举行,深度挖掘行业投资信息。

——推介招商工程

政府相关部门与工业区开发企业联合组团到北京、香港、上海、深圳、东莞、广州、温州、无锡、苏州等发达区域的重点城市举办招商洽谈会、招商项目推介会,吸引产业转移资源。围绕产业园主打产业选择目标城市,计划每年至少在3个城市举办区域推介活动,将开发区品牌价值从京津冀向全国范围传递,以品牌推广带动工业区价值提升。

——会展招商工程

通过“坐标定位”细化招商目标,制定出合理的会展招商全程策划方案,建立有效的会展招商数据系统。积极参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专业展会,计划每年参与行业活动8次以上,通过北京LED展览会、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中国(北京)国际石油装备技术展览、北京新材料展览会、中国(北 京)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展览会、北京国际汽车装备材料展览会、东北国际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及工程车辆博览会、北京国际石油石化天然气技术装备展览会、中国(北京)国际工业控制自动化及仪器仪表展览会、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等,全方位展示与推介工业区的独特优势与投资价值,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入园发展。

——数据库招商

进一步提升目标客户搜集能力,依托媒体宣传、展会推介、工业区展示、行业协会和专业网站等多种信息搜集渠道建立招商档案资料数据库,更加科学、合理、直观、便捷地开展招商工作。

5、品牌推广工程 ——大厂发展论坛

前三届大厂发展论坛取得显著效果,未来10年将继续坚持“把大厂发展论坛讲在北京”的品牌推广战略,每年举办一次,紧扣时代发展热点主题,将工业区招商与区域发展有效对接,逐步强化工业区区别于其他工业区的核心价值优势与品牌影响力。

——媒体推广

以《中国能源报》、中国工业地产网、北极星电力网、中国能源网、挪威石油网、通信产业报、中国汽车网等多家专业、权威的平面及网络媒体为平台,面向特定产业人群,有计划、有体 系地进行全年不间断地公关推广,快速提升开发区的品牌知名度和产业知名度。计划每年在专业媒体上投放工业区广告50个以上,以工业区产业发展为主题的专题传播活动2次以上,日常传播文章20篇以上。

6、专业提升工程

依托工业区开发主体提升招商能力,鼓励并支持鼎鸿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扩大招商团队,提升专业化素质。

——提升招商项目质量

招商工作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开展,招商方式由原来的“项目决定” 向“资源先导”转变,为从根本上提升招商项目质量提供支持平台。思想意识从“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进一步加强项目质量审核,从片面追求招商引资额向更为注重招商引资质量转变,注重项目结构优化,注重社会效益。

——拓展招商信息的搜集渠道

鼓励工业区开发企业走出环渤海,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设置办事处,进一步扩大工业区推介与项目信息搜集;面向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建立海外办事处,面向全球打造立体式信息搜集网络。

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调研。加强代理招商业务的开展,依托第三方提供的客户信息和资源,提升招商引资效率。

——建立专业研究团队

组建由专业的产业研究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积极研究国内外产业发展形势,跟踪捕捉国家产业政策,强化对招商团队和产业园建设的决策支持力度。

——完善招商人员培训体系

在完善招商流程规范、制定招商制度的基础上,及时加强对招商团队的项目质量评判、企业落地流程、客户关系维护和谈判技巧的相关培训,从根本上保障招商业务的全面、有序、有效开展。定期对招商人员进行通信、风能、光伏、汽车、电子元器件、装备、仪器仪表、医疗和环保节能等领域的产业及政策培训,提升业务团队的专业化素质。

三、低碳示范工程

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模式,进一步健全工业区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体制,提高行政服务效能;鼓励并引导鼎鸿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绿色低碳为标准,率先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通过政策倾斜等有效措施,促进工业区快速发展,全面拓展工业区发展空间。

1、低碳项目扶持工程

制定低碳产业鼓励政策,计划设立专项资金,对入区发展和实现升级转型的低碳企业给予适度资金扶持,重点引入低碳服务企业,设立低碳产业引导基金,吸引国内外低碳产业企业、节能环保企业入驻,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2、低碳企业试点工程

鼓励区内有实力的企业作为试点开展循环经济类活动,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节能减排效果,并将以实践经验与取得的环境、经济效益向周边企业发动宣传,以发挥试点企业的带头和影响作用;相关对口部门为企业搭建更多平台,提供更多的资源帮助,联系科研院所或行业协会与企业共建示范项目;加强同类企业间的技术共享,把节能效果明显的项目在同类企业中推广;大力培育环境友好型企业,推动低碳示范工程建设。

3、产业链条打造工程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与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创新、低碳、高端”理念,积极引进战略型新兴产业。依托欧科能太阳能、能泰高科环保、金事易达、华辰天地等已入区骨干企业及其主导产品,以优化产业结构、产品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强对外经济合作,积极开展低碳产业链招商,打造低碳经济产业链条。

四、服务提升工程

1、服务规范工程

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硬、能力强的干部队伍,在征地、项目审批、开工报批、融资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

依法保护工业区企业的合法权益,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现象发生。打破一事一议、一客一待的模式,在管理、服务上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2、监管强化工程

完善服务监管措施,保障和谐发展。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加强企业用工、保险、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监管。

第七章 产业发展措施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工业区经济

进一步完善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功能完善、先进适用”的总体要求,按照现代化产业基地标准开展高水平规划、建设工业区基础设施,提升建设水平,逐步把工业区建设成为经济增长、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新区域;通过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区位优势,优先安排支持工业区对外联络的重要干道,根据发展需求增设靠近工业区的高速公路出入口,为招商引资、加快项目落地创造良好环境。在四大功能分区中,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推动规划落实,完善配套设施,给予建设资金投入倾斜,带动工业区在区域发展中升位、在北京企业中升温、在开发建设中升值。

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好产业聚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以科技进步和环境友好的相互结合为核心,吸引一批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在工业区内集聚,重点发展一批环保型、低能耗和高新技术型工业企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要力争成为京东地区工业发展龙头,坚持以招大企业和大项目为产业发展导向,做到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和多元化投资,力求以优良的软硬环境,吸引一批大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入区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发挥工业区的区位优势,抓住CBD东扩的发展机遇,进一步优化工业区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工业投入。

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化县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工业区开发主体鼎鸿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合作,在明确政府和企业的分工基础上加强资源共享与互补。管委会办公室、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执法分局等机构不断强化协调服务职能,开发公司继续提升招商、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管理、企业服务等领域的水平。

进一步完善软环境建设。坚持“全程代办”和“保姆式”的项目服务准则,强化服务意识,把提供高标准服务放在首要位置,怀引商之心,立安商之规,说亲商之语,办便商之事,全力构架与投资者交流合作的直通车。要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切实降低入区投资成本,增强工业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

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立足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领域和项目,立足与产业基础的衔接,以资源换资本,以资源换技术,及时推出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项目,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进行合资嫁接。吸收外部资本投向工业区,要充分考虑工业传统产业 22 改造、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和做强做大优势骨干企业。

坚持对接北京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坚定对接北京发展不动摇,把招商机构建在北京,把招商活动办在北京,把发展论坛讲在北京。同时继续推动在道路、交通、信源等层面的接通工作,完善由单向到双向、由单一领域到多个领域的对接局面。

加强用地指标支持。积极争取省市政府支持,将工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内投资额较大、技术先进的重大工业项目用地列入省专项安排。

加强环境容量指标支持。力争将列入省重点建设的工业区项目,实行环境容量指标单列,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向开发区重点产业倾斜。

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力争在省级财政担保资金投入、省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开发区建立中小企业担保资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加大贴息补助。争取建立工业区发展综合奖,省财政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用于奖励。

三、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高综合竞争力

增强企业创名牌的动力。广泛宣传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意义,动员企业参与创名牌工作,要引导企业充分认识到名牌战略 23 对提升自身品位、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将名牌战略纳入企业重要发展目标来重点落实。

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辅导与培育。选择具备一定条件、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制定重点企业名单,作为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重点工作对象。开展对企业的业务辅导,协助企业制定名牌创建方案,加大对品牌的宣传和投入力度。对已达到名牌条件的,帮助企业办理申报手续。

运用名牌的影响力,建立区域品牌和行业品牌形象。规划和推动工业区品牌和行业品牌形象建设,通过媒体、会展、推介等多种形式有意识地树立工业区企业和行业的良好整体形象,不断提升企业、行业和工业区的知名度,提高工业区对国内外技术、资本等资源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四、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大适用人才引进

定期举办交流会议。定期组织相关工业区、企业、科研院所举办研讨会,探讨产业主要发展方向,加快产业发展步伐;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对接会、洽谈会、技术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沟通机制建设;邀请权威产业协会、知名咨询公司每年共同举办1-2次重点产业发展会议或论坛,提高知名度。

建设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中介服务机构向工业区集聚,为区内企业提供项目申报代理、项目评价、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法律、财务、管理咨询、市场咨询等中介服务,对区内企业向科技中介机构购买相关服务给予帮助。

5.非金属矿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五

一、发展现状

非金属矿工业主要包括非金属矿采选和非金属矿加工制品业等。“十一五”期间,我国非金属矿工业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非金属矿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60亿元、利润36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4%和41%。主要非金属矿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专栏1 “十一五”期间主要非金属矿产品产量

(二)部分矿种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2010年底,非金属矿开采加工企业减少到约9万家。高岭土、膨润土、石墨、萤石等主要矿种加速向优势企业集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高岭土、膨润土企业分别达到年产20万吨和30万吨的规模。

(三)技术装备水平提升

采选及深加工关键工艺和设备取得突破,采矿机械化、大型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以提纯超细、改性复合为代表的非金属矿深加工技术快速发展。石材数控加工中心、红外切机等广泛应用。

(四)进出口结构优化改善

原矿和初级产品出口比例有所下降,加工制成品比例提高。2010年我国非金属矿业出口额130亿美元,其中加工制品比例超过50%。普通产品进口增长趋势明显,2010年石材产品进口额20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

(五)产业集聚速度加快

石墨、膨润土、耐火粘土、萤石、菱镁矿等主要产品呈现比较明显的集聚发展态势。石材行业已形成3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产能约占全国总产能的80%。

当前非金属矿工业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统筹不足,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关键矿种过度无序开采。二是企业“小而散”,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应差。三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低,深加工及应用技术较弱。四是行业管理体系不健全,运行监测亟待加强。

二、需求预测

非金属矿及加工制品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材料和产品,同时又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材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非金属矿及加工制品的品种、性能、质量和产量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间,非金属矿工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专栏2 2015年主要非金属矿产品国内需求预测量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非金属矿工业发展方式,立足满足国内需求,坚持保护性开采和综合利用,以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非金属矿加工制品业,培育壮大企业规模,促进非金属矿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性开发。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资源保护政策,合理开发利用非金属矿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突出重点。着重抓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市场潜力大的重点矿种,扶持产业快速发展,带动非金属矿工业全面优化升级。

坚持扶优扶强。引导优质要素向专业化、规模化的优势企业和产业基地集聚,促进集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

坚持综合利用。注重低品位、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尾矿等资源梯级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明显提高,重点矿种加工利用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非金属矿加工制品业加快发展,采选企业数量减少20%,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加工制品占出口比重提高到70%以上,尾矿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四、发展重点

(一)推进结构调整

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推进非金属矿物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配套的高性能非金属矿加工制品,开发专用化、功能化品种。

专栏3 产品发展重点

传统产业配套的大宗产品。汽车用新型高性能温石棉、针状硅灰石、石墨等摩擦材料,石墨基密封材料,超细碳酸钙、珠光云母等。轻工用超细活性碳酸钙、高岭土、滑石,硅灰石针状粉,云母、膨润土等专用功能填料。化工用催化剂载体,吸附剂,高分子材料改性用填料等辅助材料。农药新剂型用纳米凝胶材料、高效载体材料。机电用高性能绝缘材料、减磨材料及润滑材料。电子工业用元件包覆材料、研磨材料、高性能电极材料、功能涂层材料等。

新兴产业配套的新产品。高纯石英及光纤预制棒。高纯超细石墨、锂离子电池石墨电极材料、石墨板材、改性石墨。碳酸钙、膨润土、高岭土等纳米矿物材料。耐高温云母绝缘材料与珠光云母材料。环保用吸附材料等。

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优势骨干大型企业集团通过联合重组等形式,整合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尽快做强做大。严格行业准入,淘汰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促进石材产业集聚升级。

优化重点矿种产业布局。以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矿业经济区为基础,优先抓好萤石、耐火粘土、石墨、高纯石英、高岭土、膨润土等重点矿种产业发展。

专栏4 重点矿种产业布局

萤石。实行开采和生产总量限制,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着力现有产能优化,引导资源高效利用,以浙江、湖南、江西、内蒙古、福建等主要产区为重点,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深加工,加强上下游产业互动。

耐火粘土。实行开采和生产总量限制,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以山西、河南、贵州等主要产区为重点,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重点发展优质耐火材料、高端磨料磨具等加工制品业,保证稀缺资源优质优用,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石材。在环渤海、东南沿海、长江中上游以及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区,依托水运、港口和区域市场优势,建设2-3个大型石材集散加工基地,重点支持福建南安等石材集散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石文化创意设计产业。

石墨。控制选矿能力,依托资源产地及产业基础,在黑龙江鸡西、黑龙江萝北、湖北宜昌、湖南郴州等地建设专业化石墨深加工基地。

滑石。稳定原矿产能,以山东平度、广西桂林、辽宁海城加工基地为重点,开发高性能矿物材料及制品。

高岭土。支持江苏苏州、广东湛江、广西北海、黑龙江依安以及内蒙古和山西煤系高岭土基地建设,发展高性能加工制品。

菱镁矿。控制总量,加强技术改造,调整结构,鼓励发展高性能和高附加值耐火材料产

业。重点支持辽宁营口、辽宁鞍山深加工制品基地建设。

碳酸钙。重点提高行业集约化程度,提高装备水平,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支持安徽池州、浙江长兴、四川宝兴等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碳酸钙加工基地,发展系列化超细、改性碳酸钙功能填料。

膨润土。支持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应用,支持广西宁明、新疆夏子街、内蒙赤峰等发展膨润土。

珍珠岩。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促进行业集聚集约发展,鼓励开发新型保温材料,重点支持河南信阳、山西灵丘等产业基地建设。

(二)加快技术进步

研发关键技术。发挥骨干企业带动科技创新的作用。在非金属矿资源地及产业集聚地建立专业化研发中心,着力突破非金属矿物制品关键制备及应用技术,开发适应下游产业需要的精细化产品。加快石材文化创意设计和定制产品研发能力建设。

开发专用装备。加快开发大型、高效、节能且保护非金属矿物结构,满足非金属矿开采和加工特殊要求的专业化设备和成套装备。

完善标准体系。修订完善现有非金属矿产品标准、试验方法、清洁生产、安全生产等相关标准,研究制订新型非金属矿物加工制品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跟踪研究相关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专栏5 重点发展的工艺技术与装备

推广超细粉磨、粒度分级、干法粉碎及干法提纯、微波活化及微波干燥、低温(节能)煅烧纯化技术、矿物高纯化、表面改性/改型、复合、纳米材料制备等深加工技术。

开发滑石、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萤石、晶质石墨、碳酸钙、叶腊石等重要非金属矿的低品位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石墨、石英等大宗产品提纯与下游新产品加工技术,新型表面改性剂、分散剂、石材养护剂等关键辅料生产与应用技术。

开发大型卧式超细搅拌磨和密闭砂磨机,大型干法和湿法精细分级设备,非金属矿加工用微波活化及微波干燥设备,大型连续式粉体表面改性机,大型直热式矿粉高效低耗连续煅烧窑炉,满足高长径比硅灰石、大径厚窄分布云母、保护晶体结构的特种加工工艺与大型设备,高性能非金属矿功能填料/产品制备工艺与设备。推广石材圆盘锯、链臂锯等矿山机械化开采技术和碎石料、石粉的综合利用技术。

(三)发展循环经济

优化矿山开采。推广使用先进技术,对矿山开采进行科学设计,优化开采方案,提高资源利用率,科学治理矿区废石、废水、塌陷区,修复损坏严重的矿山生态,新开发项目要同

步推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

加强选矿及尾矿治理。采用先进选矿工艺和技术,提高产品纯度和品级,提高选矿回收率。鼓励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共伴生矿物的回收利用水平,加大尾矿治理,鼓励从尾矿中分离、回收有效矿物或成份,支持以尾矿为原料的下游产品开发。

推广清洁生产。加强生产全过程管理,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鼓励非金属矿加工基地和产业聚集区发展循环经济或生态工业园区,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废弃物资源化研究与应用开发。

五、重点工程

(一)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工程

工程目标:掌握核心制备技术,开发专业装备,建设产业化示范生产线。

主要内容:以研发能力强的企业、科研院所为主导,以示范项目为支撑,选择优势非金属矿种,开发深加工及制品关键技术和装备,在重点企业或专业基地建设精细化、高水平非金属矿及加工制品产业化示范生产线。

(二)高端产品发展工程

工程目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为牵引,加快发展高性能非金属矿制品,培育新的增长点。

主要内容:以大企业为主导,采用产业联盟等形式,鼓励下游产业向非金属矿物领域延伸整合,着重发展石墨负极材料、高效石墨发热板材,石英光纤预制棒、石英坩埚等高端产品。利用高岭土、膨润土等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生产纳米无机胶凝材料和高效农药载体材料等功能矿物材料。加快发展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用高效生态环保材料。

(三)绿色安全示范基地工程

工程目标:推进尾矿综合利用和绿色产品开发,构建和谐示范区。

主要内容:选择典型矿区或生产基地,推广使用先进技术,优化矿山开采,实施清洁生产,推行清洁生产认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应用开发。加强尾矿治理,加大选矿尾矿的综合利用与产业化开发,开发生态环保节能新产品,发展循环经济,着力节能减排,消除安全隐患,推动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特征的绿色安全示范基地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行业管理

建立健全非金属矿工业运行监测体系,对石灰石、硅质原料、萤石、耐火粘土、石墨、菱镁矿、高岭土等主要矿种进行跟踪分析,定期发布行业运行信息。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在加强行业管理、推动社会责任建设、开展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严格行业准入

大宗产品实施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开发,控制总量扩张,加强环境治理,鼓励高水平规模化开发,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新增产能须在本地区重点矿种发展规划指导下有序发展。制定关键矿种生产行业准入条件,规范行业准入,实行保护性开发生产,鼓励集约化生产,着重发展精深加工。

(三)加强协调和政策支持

6.工业产业发展规划 篇六

人生道路漫长曲折,职业生活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如何选择人生.对待职业,是初涉及世事的大学生极其感兴趣而又颇感困惑的问题。科学的认识和选择职业是大学生走向成熟和社会化的必经之路,这其中,能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适应的就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技术型.实用型.创造型大学生人才。我们应更一步的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高职大学生获得工作的基本要求与取得业绩的基础条件

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据我了解,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方法有:

一.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一).认真学习职业道德政治理论

(二).认真学习当代企业对职业的要求

(三).认真学习先进规范人物,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个人职业修养

(一).积极投身职业道德实践中

(二).认真进行职业道德自省

(三).注重细节,在在生活上.学习上不断的磨练意志,细节中不断培养个人职业道德修养

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德育方法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所采取的影响和培养教育对象思想道德品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德育涉及主体、对象、内容、方法和环境等多个组成要素。其中,方法起着中介作用。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正确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方法失当,则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一败涂地。加强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应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塑造成为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据我认识,加强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可用以下方法:

(一)通过德育课堂教学引导和培养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所谓德育是“把一定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一个教育过程一定要成为使人产生可贵品质的过程”,高校德育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两课”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和引导

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高职大学生基本上没有职业活动或社会工作经验,对职业道德的学习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缺少深切的体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隔靴搔痒之感。这就需要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结合所学内容,尽量选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事例,使学生对职业活动具有感性认识的同时,达到对职业道德修养的情感的共鸣和理性的认同。例如:在学习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要求时,选取“马班邮路”投递员王顺友的故事的视频展播,王顺友这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的一个普通的苗族乡邮员:一个20年来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邮递员;一个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员的事迹和他那些“乡邮员是我的本职工作,再大的苦也要忍,不能给党丢脸”,“山里的老百姓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等朴素话语,学生在深深震憾的同时也理解了什么是爱岗敬业以及其背后的那颗责任心,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二)通过行为养成教育引导和加强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修养实质上是两种对立的道德意识之间的斗争,是善和恶、正和邪、是和非之间的斗争。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要取得职业道德品质上的进步,就必须自觉地进行两种道德观的斗争。任何一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一方面靠他律,即外在的培养和教育;另一方面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即自我修养,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这句话表明了教育不能离开生活的载体。客观地说,高职大学生中不乏具有上述优秀品质的人,但不可否认也有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懒散成性,缺少责任心,更缺乏意志力。高职院校通过日常行为规范的全方位的行为养成教育,从清晨的早操到上课的不迟到早退旷课,从按时清扫公共卫生区到准时熄灯,从夏天不穿拖鞋进教室到冬天不在宿舍使用“热得快”„„三年的坚持,点滴的累积,造就的是主动性、责任心、诚实与忠诚,此外有意志力的培养。《把信送给加西亚》中,罗文在那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就是他不仅能够专注于目标,清楚地认识它,紧紧地盯住它。还有一种素质,决定了他的成功,那就是坚忍不拔的意志。他不计荣辱,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去完成任务。

7.工业产业发展规划 篇七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更新日期:2011-6-10

6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在北京组织召开《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建筑材料和非金属矿五个子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专家论证会。来自行业协会、专业院所、重点企业、咨询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十四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规划进行了论证。部规划司和产业司参加了会议。原材料司巡视员贾银松、副司长高云虎到会并讲话。

8.工业产业发展规划 篇八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也是我县工业园区推进自主创新、实施“二次创业”,实现提质提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工业园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步伐,走出一条具有平阴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制订本规划。

一、工业园区的现实基础及重要作用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平阴县工业园区按照招商引资承载区,体制创新实验区,经济发展集中区的发展定位,狠抓招商引资,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协调服务水平,有力推动了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和运行质量的稳步提升,实现了园区经济的第一次大飞跃。

一是综合实力明显壮大。截至2010年底,园区共入驻企业141家(含东区、南区),比“十五”末增加72家,其中,规模企业59家,规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29亿元、增加值41.33亿元、利税16.79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83.99亿元、33.73亿元和14.3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0%、40%和48%。在工业的带动下,园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工业园区实现生产总值128亿元,比2005年增加93亿元,年均增长3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7亿元,比2005年增加32.9亿元,年均增长67%,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2亿元,比2005年增加1.22亿元,年均增长38%。园区于2006年成功晋升为升级开发区。

二是重点产业快速发展。经多年滚动发展,形成了以齐发药业、鲁西化工、鸿瑞石化等为龙头企业的医药化工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形成了以伊利乳业、阿胶制品、董老大食品、天源玫瑰等为龙头企业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亿元。形成了以玫德铸造、济南二机床、东岳压缩机、济锅华源锅炉等为龙头企业的机械装备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东部片区形成了以山水水泥、丞华建材、盖世物流管桩等为龙头企业的水泥建材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亿元。南部片区形成了以汇九集团、玛钢铸造、建昌机械等为龙头企业的机械装备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

三是骨干企业不断膨胀。玫德铸造、山水水泥、伊利乳业、迪生电子等骨干企业不断膨胀,园区内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3家,比“十五”末增加17家,占全县的比重达到26%。其中,山水水泥、黄河特钢等4家企业销售收入过5亿元,玫德铸造、伊利乳业2家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截至2010年底,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9家,实现销售收入115.29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490%和268%。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其中,中心片区,建成区面积由4平方公里增加到1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3亿元,建成11万输变电站一座,4.5万千瓦热电厂一处,日供水5万方水厂一处,日处理6万吨的污水处理场一处,修建形成了 “五纵八横”的道路框架,完成了主干道路和重要节点的绿化、亮化和美化,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得到有力提升;东部片区,累计完成投资0.8亿元,先后修建完成了“二横五纵”道路,进一步完善了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南部片区,累计投资0.8亿元,先后修建完成了8条道路,扎起了“四纵四横”道路框架,完成水、电的配套建设。

五是招商引资成果显著。紧紧围绕“招商引资”这个中心工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招商成果显著,先后引进了包括济南伊利乳业、山东鸿瑞石化、济南机床二厂、大唐风电、丞华建材、盖世物流管桩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进项目45个,其中,投资过5000万元的24 个,过亿元的 17 个,过5亿元的 1 个,累计合同资金 26.75 亿元,实际到位内资28.6 亿元、外资1944万美元。

六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明显加强,企业更加重视品牌建设和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共申请专利153件,其中国家级专利76件,省级专利77件,分别比“十五”期间增加85件、38件和47件;国家驰名商标2个,山东省著名商标4个。截至2010年底,园区内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比“十五”末增加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5亿元,占全县的比重达到15%,比2007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二)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工业园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招商引资的主平台、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和促进就业的主载体。

——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10年,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全县的41%、39%、38%和31%,分别比2005年提高21、23、31、17个百分点,年均增幅分别比全县平均水平高18、24、46、12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十一五”期间,工业园区累计引进内资50.6亿元、利用外资1974亿美元,分别占全县的44%和49%。

——促进就业的主载体。2010年工业园区新增就业人数达到800人,占全县的21.7%,比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园区累计安排就业5370人,年均增长10%。

工业园区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比较表

1、科学定位,采用了便捷的发展模式。采取“依托老城,发展新区”的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该模式主要有三方面优势:一是能利用县城的公共设施为园区服务。通过城区道路的延伸、拓展,管线的铺设延长,能少花钱、多办事,在载体建设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利用县城的技术人才为企业服务,进区企业的投入运行,需要挑选使用大批有技术专长的员工,而县城充足的人力资源正好为新办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库。三是能利用县城的商贸设施,为员工服务。企业的生产运行离不开员工,而员工的生活离不开商贸流域,在开发区商贸区还没健全之前,可依托县城发达的商贸设施为员工的生活提供服务。

2、着眼长远,设计了宏伟的发展蓝图。在园区规划设计上坚持设计新、功能全、配套齐、标准高的原则,专门聘请了市规划设计院制订了《济西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对园区内10平方公里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进行了立体网络化规划,对园区内工业区、政务区、居住区、商贸区等功能区进行了合理布局,勾画出了工业园区建设的宏伟蓝图。

3、循序渐进,注重了稳健的发展步子。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开发一片,成功一片的发展路子,不图政绩,图业绩;不图数量,重质量;不图速度,重效益。在工作中强化了“三抓”,一抓项目引进,重点定位于“三高一无”企业;二抓在建项目速度,尽快让企业投产运营;三抓企业运行质量,让投产企业产生效益,发展壮大。

4、优化环境,实现了主导产业科学聚集。“十一五”时期,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潜力,积极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围绕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基本框架,搞好上下游产品的衔接,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聚集,形成关联度紧密的产业链。形成了以齐发药业、鲁西化工、鸿瑞化工为主的医药化工产业集群,以伊利乳业、阿胶制品、董老大食品、玫瑰花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汽车齿轮、摩托车配件、压缩机、锅炉管系、钢管等为主的机械加工产业集群。

5、强化服务,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机制。“全过程、全方位服务”已成为园区的服务品牌,在机制、体制方面,园区内实行“税外无费”、“封闭式管理”、“全程保姆式服务”,园区管委会和39个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县政府部门共同办公,形成了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的良好格局。

二、当前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机遇

(一)制约因素

1、要素制约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金瓶颈制约。投入不足是制约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心片区虽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片区,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仍较突出,2010年中心区共需要建设资金60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000万元,资金缺口达3000万元。东区、南区资金制约更为明显,水、电、路、蒸汽、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不健全,致使部分项目落地困难或流失。二是用地瓶颈制约。随着园区建设的加快,规模的扩张,现有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

2要,用地矛盾日益凸显。同时,个别项目土地利用率不高,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率达不到要求,土地闲置的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供需矛盾已成为园区发展的重大障碍。三是人才瓶颈制约。一方面受省会“同城效应”影响,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人才资源开发机制相对滞后,企业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匮乏,“二次创业”缺乏足够的智力支持。

2、发展方式相对落后。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十一五”期间,园区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但与周边先进工业园区相比,经济总量偏小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首先,在产业布局方面,由于发展初期过于注重产业规模,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导致产业分布相对分散,企业协作能力不强,集群集聚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其次,在产业结构方面,园区工业重化比例偏高,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给节能减排带来巨大压力。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截至2010年底,园区内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仅占全部企业的11%,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5亿元,仅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1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不足,科技创新对园区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比较薄弱。

3、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一是园区主体地位落实难。根据省政府有关规定,园区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可以独立行使同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但事实上管委会的主体地位均未按要求落实到位,仅具备协调职能。二是运作机制需要完善。当前,工业园区“三区两园”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无论东区、南区还是阿胶产业园和炭素产业园,与中心区距离较远,而且一直是当地政府管理,如何实现统一管理,需要在运行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协调完善。

(二)发展机遇

1、宏观经济向好的机遇。未来几年,尽管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恢复性增长、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全球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向好的态势,确保经济强劲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宏观经济持续向好,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优先发展的机遇。国家提出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集中1000亿元资金推动园区“二次创业”。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分别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省市也高度重视园区经济发展,把工业园区作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写入规划。县委、县政府把实现工业园区“二次创业”作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平阴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要素资源等方面向园区倾斜,为推动园区经济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提供了保障。

3、产业转移的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沿海向内陆地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产业转移将进一步加快。我县是省会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工业园区是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对重点承接地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项目,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为推动园区跨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国家注重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力度不断加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一系列区域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势必加大对平阴的幅射和拉动。特别是随着我县“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工业园区“三区两园”的建设,平阴对接和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步伐将明显加快,这对工业园区的加快发展必将产生巨大推力。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按照“一园多区”的发展思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和高端产业向园区集聚,努力实现园区经济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加快中心片区建设步伐,结合玫瑰湖湿地开发,努力构建县城西部宜业生态新城。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一园多区”,特色发展。按照“一园多区”的发展思路,实行行政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优势企业向优秀园区集中,着力发展“三大片区”和“两个产业园”。坚持特色发展,立足各片区(产业园)的产业基础和资源、区位优势,突出特色、科学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着力培育重点园区、特色园区。

2、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发展。全面实施“创新发展、开放带动”战略,继续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园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能力。深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依靠科技创新再造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实力。构筑开放平台,抢抓发展机遇,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抓好招商引资,以大开放促进园区的大发展。

3、坚持资源节约,绿色发展。加强园区用地管理,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严把环保准入关口,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生态,提高产业和企业的“两型”水平,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4、坚持科学统筹,协调发展。树立统筹发展理念,努力促进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园区建设与

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良性互动,形成城镇建设与园区发展“双轮驱动”,三次产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三)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目标。努力实现“三年倍增”,至2015年,园区入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家以上,比2010年增加91家,实现销售收入达到430亿元,年均增长30%,增加值达到130亿元,年均增长25%,利税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27%。

——园区建设目标。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年均达到50亿元。大力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园区新增用地平均投资强度每平方公里25亿元以上,平均经济密度每平方公里15亿元以上,税收贡献率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5500万元以上。

——招商引资目标。实际利用内外资占到全社会的70%以上,累计实际利用内资170亿元以上,实际到账外资7000万美元以上,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0%以上。

——科技创新目标。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达到15个以上,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节能减排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水耗以及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全县保持同步下降。企业污染物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体制改革目标。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备,按照“园区事务在园区办结”的要求,强化园区经济管理和行政审批职能。抓好园区升级工作,力争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汽车配件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申报国家或省级科技创新基地、特色产业基地。

(四)功能定位

“十二五”时期,我县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为:平阴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省会产业转移的承载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和县城的西部宜业生态新城。

四、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科学完善园区总体规划。积极完善园区总体规划,根据园区现有的工业基础、资源状况,充分考虑市场、政策因素,结合平阴“十二五”总体规划,明确园区发展的功能定位,促进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坚持“三区两园”的总体布局思路,重点建设工业园中心片区、东部片区、南部片区“三大片区”和阿胶、炭素“两个产业园”,将园区打造成平阴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省会经济圈先进制造业加工配套基地、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基地、产业转移的承载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其中,中心片区,建成工业区为主,住宅区、商贸区、物流中心等为辅的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分区明确的生态宜业新城;东部片区,建成以生活居住、产业研发为主导,为城市外延和山水工业园提供配套服务的现代工业新区。南部片区,建成生产、生活与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功能布局合理、科技和体制创新的城市南部经济发展新区;阿胶产业园(东阿)定位为阿胶特色产业区,重点打造阿胶特色产业基地;炭素产业园(孔村)定位为炭素产业区,重点打造全国知名的炭素产业基地。科学编制园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科学安排园区内各类建设用地的结构、布局和比例,提升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修编完善园区产业规划、环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工业生产区、生活服务区、居民安置区。科学编制道路、给排水、燃气、消防等专项规划,注重园区建筑外观设计,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

(二)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产业集群、要素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按照“一园多区”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三大片区”和“两个产业园”。

中心片区。完善现有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玫瑰片区建设进程,进一步提高项目承载能力。依托玫德铸造、济南二机床、东岳压缩机、济锅华源锅炉等骨干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延伸产业链条,重点打造玛钢管件生产基地和机械装备产业集群。依托齐发药业、鲁西化工、鸿瑞石化等骨干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加大科技创新,重点打造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伊利乳业龙头作用,依托阿胶制品、董老大食品、天源玫瑰等骨干企业,突出品牌建设,调优产品结构,重点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琦泉热电、亿佳小康太阳能等重点企业,加快推进30WM生物质发电、漂浮式无坝水利发电等项目,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总体规模和水平。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工业增加值50亿元,利税15亿元。

东部片区(安城)。依托山水水泥、丞华建材、盖世管桩等骨干企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入新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强化产业链的纵向配套和横向发展,努力打造水泥建材产业集群。依托大唐风电,发挥东部片区地势隆起、风能充足的优势,加快推进风电场一期(49.5WM)项目建设,打造清洁能源基地。依托东部区位和综合交通网络优势,积极推进二三产分离,大力扶持第三方物流和集团型物流企业,打造济南西部重要的物流集散地。依托元首纺织等重点企业,推进

410万纱锭1200台织机项目建设,采用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档次和规模,努力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利税6亿元。

南部片区(孝直)。依托汇九齿轮、孝直玛钢、汇弘科技等骨干企业,建设引进配套项目,拉长加粗产业链条,努力打造机械加工产业集群。依托济荷高速出口的便利条件,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制造业主导产业链物流和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培育打造现代物流业基地。依托汇东蔬菜生产基地,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打造绿色蔬菜供应基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利税5亿元。

阿胶产业园(东阿)。依托福胶集团等骨干企业,强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加快推进福胶集团阿胶生产线技术改造等项目,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加快阿胶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阿胶发源地和历史名镇的先天优势,深入挖掘阿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快推进龙岗集团阿胶古城等重大项目,搞好综合开发,努力打造阿胶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工业增加值13亿元,利税4亿元。

炭素产业园(孔村)。依托海川、澳海、万方、丰源等炭素骨干企业,发挥已有市场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研发新型产品,推进生产工艺环保节能升级改造,推进炭素企业资源共享、集团发展。新增钢用炭电极、空气渗透性低炭素阳极、高石墨含量炭素阳极和光伏产业用石墨等产品,加快实施5000吨光伏产业用石墨生产等重点项目,努力建设成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炭素制品基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工业增加值30亿元,利税10亿元。

(三)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坚持“因园制宜、适度超前、逐步推进、滚动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重点完善水、电、路配套,提高园区硬件设施标准,加快建设安城、孔村、孝直、东阿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孝直东阿热源厂、孔村炭素和山水水泥余热利用项目,完善供电设施,保障入园企业用能需求。结合中北土等旧村改造、孝直东阿驻地社区、孔村中心社区以及淮海御墅小区建设,强化社会管理服务,建设健全公益事业,配套完善生活设施,提高园区配套能力。加快物流、信息等生产生活服务区建设,重点推进锦东物流园区和聊泰铁路平阴货运站“两大物流园区”及安城物流中心、东阿物流中心和孝直物流中心“三个乡镇物流中心”建设,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物流网络,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加快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要以园区“二次创业”为契机,加快园区规划的落实,大力推进园区内道路、供水、供电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入园项目建设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坚持不懈推进招商引资。“十二五”时期,招商引资依然是促进资本流动的重要措施,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引擎,是实现园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是抓好项目开发和储备。精心开发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平阴产业规划、有利于形成园区特色的重大项目,高标准做好项目库建设。目前已入库项目25项,总投资78亿元,预计新增产值200亿元。

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思路。突出招商重点,明确主攻目标,以重大节会活动为载体,以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以建立和壮大产业集群为目标,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中介联动”的“以商招商”新格局。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积极引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等产业项目,主动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联系,瞄准世界500强、上市企业、国内500强、央企和省内知名大企业,引进和建设一批支撑作用强、市场前景好、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多的大项目、好项目。突出优势聚集产业,实现产业向优势资源、优势条件、优势基础集聚。

三是扩大对外宣传。加大工业园区营销策划力度,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开展宣传。积极组织园区参加省内外各类重大节会活动,努力提高园区的美誉度。

四是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责任,确保项目落地。对重大投资项目,要成立主要领导牵头的项目工作组,明确专职人员,定期督促检查项目进度,千方百计破解制约项目落地的瓶颈问题,建立健全项目引进、落地、开工、投产的促进机制。

(五)建立严格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目标,以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积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废弃物回收资源化、生态环境有序化的根本转变,初步建成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全面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坚持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全面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将节能减排任务分解到园区,并纳入园区目标管理考核,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督查和考核管理,确保各项节能减排指标达标。

二是设立绿色门槛,完善环境保护监管制度。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入园,坚决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和项目。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把好新上项目的能评、环评审批关。加强环境保护监管,严格执行工业园环境规划,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建设清洁园区,实现园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是加强政策导向,完善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发展低碳经济、扩大资源综合利用,加大对节能降耗、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逐步实行差别电价、水价政策,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化工、建材、医药等行业污染排放量的有效削减。

五、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全面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按照“政策上放权、工作上放手、财税上放活”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园区管理体制,充分授予园区的管理职权,落实工业园区的主体地位。一是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围绕“增强自主管理能力、自我发展功能”目标,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园区管委会的工作职能和机构设置,赋予管委会园区内的规划定点权、土地审批权、入园企业选择权、中层以下干部的人事任免、聘用和奖励权等,使之能够作为一级独立的行政主体。二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园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的领导班子和机构建设,为园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强化政府部门推进园区发展的责任,在园区机构建设、行政审批、计划和项目安排、发展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三是切实落实园区管理职能。按照精干、务实、高效的原则,主要行政审批职能部门要设立园区派出机构,赋予相应的行政职能,按照“园区事务在园区办结”的要求,建立封闭式运行、一站式审批的管理机制。

(二)大力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园区发展从主要依靠土地、政策资源转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工业园区“二次创业”。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研发体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贯彻“人才强县”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建设强有力的创新人才队伍。加快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鼓励企业以“购买技术”、“并购企业”、“技术许可”、“国际合作”等开放模式,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再开发和再创新。认真实施名牌战略,进一步提高品牌意识,在巩固和提高现有品牌体系的基础上,鼓励、引导企业培育新的品牌,争创国、省名牌。加大品牌营销力度,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品牌市场竞争力。

(三)切实优化发展环境。一是优化政务环境。完善机构设置,健全行政职能,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提高行政执行力,完善入园项目“一站式”审批和“一条龙”服务,确保“园区事务在园区办结”。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规范涉企检查、执法和收费行为,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二是优化政策环境。建立用地保障机制,实行新增建设用地向工业园倾斜,千方百计缓解园区用地供求矛盾。完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积极争取上级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资产抵押、动产抵押等信贷担保办法,化解园区融资难题。鼓励园区通过市场运作筹集建设资金,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鼓励劳动力就地转移机制,努力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三是优化建设环境。积极协调和理顺园区与各方面的关系,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打击强揽工程、强装强卸等扰乱正常施工的违法行为,抓好征地拆迁安置,改善园区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四是优化舆论环境。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工业园区的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发挥我县报纸、广播、电视台、报道组等新闻媒体的作用,采取网站、宣传册、视频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平阴县情、园区现状及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社会各界对园区建设的认识,吸引各类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不断掀起园区“二次创业”的新高潮。

上一篇:《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程2014年暑期教学方案下一篇:入户走访住户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