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经典命题证明

2024-07-04

初中数学经典命题证明(11篇)

1.初中数学经典命题证明 篇一

初中几何证明题

经典题(一)

1、已知:如图,O是半圆的圆心,C、E是圆上的两点,CD⊥AB,EF⊥AB,EG⊥CO.

求证:CD=GF.(初二)

A

F

G

C

E

B

O

D2、已知:如图,P是正方形ABCD内点,∠PAD=∠PDA=150.

A

P

C

D

B

求证:△PBC是正三角形.(初二)

D2

C2

B2

A2

D1

C1

B1

C

B

D

A

A1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A1B1C1D1都是正方形,A2、B2、C2、D2分别是AA1、BB1、CC1、DD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2B2C2D2是正方形.(初二)

A

N

F

E

C

D

M

B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M、N分别是AB、CD的中点,AD、BC的延长线交MN于E、F.

求证:∠DEN=∠F.

经典题(二)

1、已知:△ABC中,H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为外心,且OM⊥BC于M.

·

A

D

H

E

M

C

B

O

(1)求证:AH=2OM;

(2)若∠BAC=600,求证:AH=AO.(初二)

·

G

A

O

D

B

E

C

Q

P

N

M2、设MN是圆O外一直线,过O作OA⊥MN于A,自A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C及D、E,直线EB及CD分别交MN于P、Q.

求证:AP=AQ.(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

O

Q

P

B

D

E

C

N

M

·

A

设MN是圆O的弦,过MN的中点A任作两弦BC、DE,设CD、EB分别交MN于P、Q.

求证:AP=AQ.(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的AC和BC为一边,在△ABC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和正方形CBFG,点P是EF的中点.

P

C

G

F

B

Q

A

D

E

求证:点P到边AB的距离等于AB的一半.(初二)

经典题(三)

1、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DE∥AC,AE=AC,AE与CD相交于F.

A

F

D

E

C

B

求证:CE=CF.(初二)

2、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DE∥AC,且CE=CA,直线EC交DA延长线于F.

E

D

A

C

B

F

求证:AE=AF.(初二)

3、设P是正方形ABCD一边BC上的任一点,PF⊥AP,CF平分∠DCE.

D

F

E

P

C

B

A

求证:PA=PF.(初二)

O

D

B

F

A

E

C

P4、如图,PC切圆O于C,AC为圆的直径,PEF为圆的割线,AE、AF与直线PO相交于B、D.求证:AB=DC,BC=AD.(初三)

经典题(四)

A

P

C

B1、已知:△ABC是正三角形,P是三角形内一点,PA=3,PB=4,PC=5.

求:∠APB的度数.(初二)

2、设P是平行四边形ABCD内部的一点,且∠PBA=∠PDA.

求证:∠PAB=∠PCB.(初二)

P

A

D

C

B3、设ABCD为圆内接凸四边形,求证:AB·CD+AD·BC=AC·BD.(初三)

C

B

D

A4、平行四边形ABCD中,设E、F分别是BC、AB上的一点,AE与CF相交于P,且

AE=CF.求证:∠DPA=∠DPC.(初二)

F

P

D

E

C

B

A

A

P

C

B

经典难题(五)

1、设P是边长为1的正△ABC内任一点,L=PA+PB+PC,求证:≤L<2.

A

C

B

P

D2、已知:P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内的一点,求PA+PB+PC的最小值.

A

C

B

P

D3、P为正方形ABCD内的一点,并且PA=a,PB=2a,PC=3a,求正方形的边长.

E

D

C

B

A4、如图,△ABC中,∠ABC=∠ACB=800,D、E分别是AB、AC上的点,∠DCA=300,∠EBA=200,求∠BED的度数.

经典题(一)

1.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即△GHF∽△OGE,可得==,又CO=EO,所以CD=GF得证。

2.如下图做△DGC使与△ADP全等,可得△PDG为等边△,从而可得

△DGC≌△APD≌△CGP,得出PC=AD=DC,和∠DCG=∠PCG=150

所以∠DCP=300,从而得出△PBC是正三角形

3.如下图连接BC1和AB1分别找其中点F,E.连接C2F与A2E并延长相交于Q点,连接EB2并延长交C2Q于H点,连接FB2并延长交A2Q于G点,由A2E=A1B1=B1C1=

FB2,EB2=AB=BC=FC1,又∠GFQ+∠Q=900和

∠GEB2+∠Q=900,所以∠GEB2=∠GFQ又∠B2FC2=∠A2EB2,可得△B2FC2≌△A2EB2,所以A2B2=B2C2,又∠GFQ+∠HB2F=900和∠GFQ=∠EB2A2,从而可得∠A2B2

C2=900,同理可得其他边垂直且相等,从而得出四边形A2B2C2D2是正方形。

4.如下图连接AC并取其中点Q,连接QN和QM,所以可得∠QMF=∠F,∠QNM=∠DEN和∠QMN=∠QNM,从而得出∠DEN=∠F。

经典题(二)

1.(1)延长AD到F连BF,做OG⊥AF,又∠F=∠ACB=∠BHD,可得BH=BF,从而可得HD=DF,又AH=GF+HG=GH+HD+DF+HG=2(GH+HD)=2OM

(2)连接OB,OC,既得∠BOC=1200,从而可得∠BOM=600,所以可得OB=2OM=AH=AO,得证。

3.作OF⊥CD,OG⊥BE,连接OP,OA,OF,AF,OG,AG,OQ。

由于,由此可得△ADF≌△ABG,从而可得∠AFC=∠AGE。

又因为PFOA与QGOA四点共圆,可得∠AFC=∠AOP和∠AGE=∠AOQ,∠AOP=∠AOQ,从而可得AP=AQ。

4.过E,C,F点分别作AB所在直线的高EG,CI,FH。可得PQ=。

由△EGA≌△AIC,可得EG=AI,由△BFH≌△CBI,可得FH=BI。

从而可得PQ=

=,从而得证。

经典题(三)

1.顺时针旋转△ADE,到△ABG,连接CG.由于∠ABG=∠ADE=900+450=1350

从而可得B,G,D在一条直线上,可得△AGB≌△CGB。

推出AE=AG=AC=GC,可得△AGC为等边三角形。

∠AGB=300,既得∠EAC=300,从而可得∠A

EC=750。

又∠EFC=∠DFA=450+300=750.可证:CE=CF。

2.连接BD作CH⊥DE,可得四边形CGDH是正方形。

由AC=CE=2GC=2CH,可得∠CEH=300,所以∠CAE=∠CEA=∠AED=150,又∠FAE=900+450+150=1500,从而可知道∠F=150,从而得出AE=AF。

3.作FG⊥CD,FE⊥BE,可以得出GFEC为正方形。

令AB=Y,BP=X,CE=Z,可得PC=Y-X。

tan∠BAP=tan∠EPF==,可得YZ=XY-X2+XZ,即Z(Y-X)=X(Y-X),既得X=Z,得出△ABP≌△PEF,得到PA=PF,得证。

经典难题(四)

1.顺时针旋转△ABP

600,连接PQ,则△PBQ是正三角形。

可得△PQC是直角三角形。

所以∠APB=1500。

2.作过P点平行于AD的直线,并选一点E,使AE∥DC,BE∥PC.可以得出∠ABP=∠ADP=∠AEP,可得:

AEBP共圆(一边所对两角相等)。

可得∠BAP=∠BEP=∠BCP,得证。

3.在BD取一点E,使∠BCE=∠ACD,既得△BEC∽△ADC,可得:

=,即AD•BC=BE•AC,①

又∠ACB=∠DCE,可得△ABC∽△DEC,既得

=,即AB•CD=DE•AC,②

由①+②可得:

AB•CD+AD•BC=AC(BE+DE)=

AC·BD,得证。

4.过D作AQ⊥AE,AG⊥CF,由==,可得:

=,由AE=FC。

可得DQ=DG,可得∠DPA=∠DPC(角平分线逆定理)。

经典题(五)

1.(1)顺时针旋转△BPC

600,可得△PBE为等边三角形。

既得PA+PB+PC=AP++PE+EF要使最小只要AP,PE,EF在一条直线上,即如下图:可得最小L=;

(2)过P点作BC的平行线交AB,AC与点D,F。

由于∠APD>∠ATP=∠ADP,推出AD>AP

又BP+DP>BP

和PF+FC>PC

又DF=AF

由①②③④可得:最大L<

2;

由(1)和(2)既得:≤L<2。

2.顺时针旋转△BPC

600,可得△PBE为等边三角形。

既得PA+PB+PC=AP+PE+EF要使最小只要AP,PE,EF在一条直线上,即如下图:可得最小PA+PB+PC=AF。

既得AF=

=

=

=

=

=。

3.顺时针旋转△ABP

900,可得如下图:

既得正方形边长L

=

=。

4.在AB上找一点F,使∠BCF=600,连接EF,DG,既得△BGC为等边三角形,可得∠DCF=100,∠FCE=200,推出△ABE≌△ACF,得到BE=CF,FG=GE。

推出

△FGE为等边三角形,可得∠AFE=800,既得:∠DFG=400

又BD=BC=BG,既得∠BGD=800,既得∠DGF=400

推得:DF=DG,得到:△DFE≌△DGE,从而推得:∠FED=∠BED=300。

2.初中数学经典命题证明 篇二

“动点问题”是指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弧线或其他图形上面运动的题型,它属于动态问题中最重要一种题型,由于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考查思想方法较为全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而常作为中考试题的热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探索,动点问题可以分为点在线、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上运动;从命题结论探索,动点问题也可分为建立函数关系式,利用动点产生相似问题,探求最值问题,探索存在性问题等等.动点问题的题目形式多样,题意新颖,常常困扰学生,如何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就需要有清晰有效的解题策略,以不变应万变.

二、“动点问题”的命题思路

“动点问题”作为中考题,既要兼顾义务教育阶段考试的基础性,又要考虑其作为高中拔尖考试的选拔性,因而在命题上,应该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因人而异,这样让每个学生在差异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在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它们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24,-10,10.

(1)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和7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试探索: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请说明理由.

(2)现有动点P、Q都从A点出发,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当点P移动到B点时,点Q才从A点出发,并以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且当点P到达终点C时,点Q也停止移动.设点P移动的时间为t秒.①试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Q两点间的距离;②当PQ=6时,求t的值.

本题是比较典型的动点问题,而且是多动点题型,分层次命题,较容易的问题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问题让中等生解决,难度较大的引导优秀学生思考.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动点问题的命题思路应该有如下几个考虑:

1. 创设问题情境,面向全体学生.

命题大多数都是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贴近生活,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应立足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动点问题应先分析基本图形,审题、理解题意,逐字逐句读懂描述动点问题所在的背景,关注图形的特征.如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多画几个图形将基本图形分析彻底,特别是把已知信息标在草图上,将条件表示出来,特别是动点,要体现出点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和运动时间,进而得到动点的运动路程.这个过程要求每个学生养成解题习惯,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审题能力,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同学不应放弃对第一个问题的作答.

2. 注重知识结构,体现导向功能.

中考命题要有梯度,使更多的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合格的水平,更好地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动点问题”的命题关键就是要让学生以静制动,抓住动点变化过程中,暂时静止的那一瞬间,将这些动点锁定在某一位置,画出图形,这就是解决动点问题的核心要素.因而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规律是解决“动点问题”的基本思路,也是动态数学问题中最为核心的数学本质.在例题(1)中,应注意画三个静止图进行分析并分类讨论.这一过程需要数学水平中等的学生才能运用各种知识建构,积极参与探究并掌握动点问题的本质.

3. 注重语言表达,重视数学思想方法.

“动点问题”试题的命制可以源于课本,适当高于课本,试题所需的知识结构呈螺旋式上升,逐渐展开、逐层深入,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动点问题”试题的命制必须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如例题(2)中确定图形中有关元素哪些变化,哪些不变,让学生找到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建立函数、方程、全等或相似等将它们的关系建立起来进行求解,运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达.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开启数学知识宝藏的钥匙.一般的,在动点问题中,常涉及数形结合、函数思想、分类讨论、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目的是要求树立运动观点和整体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灵活、自然地解证此问题.此过程要求数学能力强的学生,自觉养成思维习惯,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解题过程中.

3.初中数学经典命题证明 篇三

一.选择题(共19小题)1.(2018•包头)已知下列命题: ①若a>b,则a>b;

②若点A(x1,y1)和点B(x2,y2)在二次函数y=x2﹣2x﹣1的图象上,且满足x1<x2<1,则y1>y2>﹣2;

③在同一平面内,a,b,c是直线,且a∥b,b⊥c,则a∥c; ④周长相等的所有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A.4个 B.3个 C.2个 D.1个

2.(2018•嘉兴)用反证法证明时,假设结论“点在圆外”不成立,那么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只能是()

A.点在圆内 B.点在圆上

C.点在圆心上 D.点在圆上或圆内 3.(2018•通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B.“对顶角相等”的逆命题是真命题 C.圆内接正六边形的边长等于半径

D.“经过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遇到红灯”是随机事件 4.(2018•岳阳)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A.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B.三角形的重心是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C.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 D.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2018•台州)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D.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332

6.(2018•台湾)小柔要榨果汁,她有苹果、芭乐、柳丁三种水果,且其颗数比为9:7:6,小柔榨完果汁后,苹果、芭乐、柳丁的颗数比变为6:3:4,已知小柔榨果汁时没有使用柳丁,关于她榨果汁时另外两种水果的使用情形,下列叙述何者正确?()A.只使用苹果 B.只使用芭乐

C.使用苹果及芭乐,且使用的苹果颗数比使用的芭乐颗数多 D.使用苹果及芭乐,且使用的芭乐颗数比使用的苹果颗数多

7.(2018•嘉兴)某届世界杯的小组比赛规则:四个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两队赛一场),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某小组比赛结束后,甲、乙、丙、丁四队分别获得第一、二、三、四名,各队的总得分恰好是四个连续奇数,则与乙打平的球队是()A.甲 B.甲与丁 C.丙 D.丙与丁 8.(2018•荆门)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A.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相等,则这个多边形是四边形 B.矩形一定有外接圆 C.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D.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9.(2018•滨州)下列命题,其中是真命题的为()A.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C.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D.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10.(2018•荆门)如图,等腰Rt△ABC中,斜边AB的长为2,O为AB的中点,P为AC边上的动点,OQ⊥OP交BC于点Q,M为PQ的中点,当点P从点A运动到点C时,点M所经过的路线长为()

A. B. C.1 D.2

11.(2018•广安)下列命题中: ①如果a>b,那么a2>b2

②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x+1=0有实数根,则a的取值范围是a≤1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A.1 B.2 C.3

D.4

212.(2018•重庆)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B.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C.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D.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13.(2018•永州)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A.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B.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C.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D.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14.(2018•淄博)甲、乙、丙、丁4人进行乒乓球单循环比赛(每两个人都要比赛一场),结果甲胜了丁,并且甲、乙、丙胜的场数相同,则丁胜的场数是()A.3 B.2 C.1

D.0 15.(2018•贵港)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A. =()一定成立 2B.位似图形不可能全等 C.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D.圆锥的主视图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16.(2018•怀化)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 C.菱形的对角线相等

D.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17.(2018•重庆)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如果一个数的相反数等于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一定是0 B.如果一个数的倒数等于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一定是1 C.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一定是0 D.如果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一定是0 18.(2018•衡阳)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A.正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40° B.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D.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19.(2018•眉山)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A.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B.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 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D.顺次连结矩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0.(2018•无锡)命题“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的逆命题是 .

21.(2018•达州)如图,Rt△ABC中,∠C=90°,AC=2,BC=5,点D是BC边上一点且CD=1,点P是线段DB上一动点,连接AP,以AP为斜边在AP的下方作等腰Rt△AOP.当P从点D出发运动至点B停止时,点O的运动路径长为 .

22.(2018•宿迁)如图,将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ABC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顶点A、B分别落在x、y轴的正半轴上,∠OAB=60°,点A的坐标为(1,0).将三角板ABC沿x轴向右作无滑动的滚动(先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再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当点B第一次落在x轴上时,则点B运动的路径与两坐标轴围成的图形面积是 .

23.(2018•北京)用一组a,b,c的值说明命题“若a<b,则ac<bc”是错误的,这组值可以是a=,b=,c= .

24.(2018•恩施州)在Rt△ABC中,AB=1,∠A=60°,∠ABC=90°,如图所示将Rt△ABC沿直线l无滑动地滚动至Rt△DEF,则点B所经过的路径与直线l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为 .(结果不取近似值)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5.(2018•无锡)如图,矩形ABCD中,AB=m,BC=n,将此矩形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θ(0°<θ<90°)得到矩形A1BC1D1,点A1在边CD上.

(1)若m=2,n=1,求在旋转过程中,点D到点D1所经过路径的长度;

(2)将矩形A1BC1D1继续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矩形A2BC2D2,点D2在BC的延长线上,设边A2B与CD交于点E,若

=

﹣1,求的值.

26.(2018•江西)图1是一种折叠门,由上下轨道和两扇长宽相等的活页门组成,整个活页门的右轴固定在门框上,通过推动左侧活页门开关.图2是其俯视简化示意图,已知轨道AB=120cm,两扇活页门的宽OC=OB=60m,点B固定,当点C在AB上左右运动时,OC与OB的长度不变.(所有的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1)若∠OBC=50°,求AC的长;

(2)当点C从点A向右运动60cm时,求点O在此过程中运动的路径长. 参考数据:sn50°≈0.77.cos50°≈0.64,tan50°≈1.19,π取3.14.

2018中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考点33 命题与证明答案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解答】解:①若a>b,则a>b不一定成立,故错误;

②若点A(x1,y1)和点B(x2,y2)在二次函数y=x﹣2x﹣1的图象上,且满足x1<x2<1,则y1>y2>﹣2,故正确;

③在同一平面内,a,b,c是直线,且a∥b,b⊥c,则a⊥c,故错误; ④周长相等的所有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故正确. 故选:C.

2.【解答】解:反证法证明时,假设结论“点在圆外”不成立,那么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只能是:点在圆上或圆内. 故选:D.

3.【解答】解: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A正确,不符合题意; “对顶角相等”的逆命题是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B错误,符合题意; 圆内接正六边形的边长等于半径,C正确,不符合题意;

“经过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遇到红灯”是随机事件,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解答】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A是假命题; 三角形的重心是三条边的中线的交点,B是假命题; 五边形的内角和=(5﹣2)×180°=540°,C是真命题;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D是假命题; 故选:C.

5.【解答】解: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A错误;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B错误;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C正确; 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故选:C.

6.【解答】解:∵苹果、芭乐、柳丁三种水果,且其颗数比为9:7:6,∴设苹果为9x颗,芭乐7x颗,铆钉6x颗(x是正整数),∵小柔榨果汁时没有使用柳丁,2

332

∴设小柔榨完果汁后,苹果a颗,芭乐b颗,∵小柔榨完果汁后,苹果、芭乐、柳丁的颗数比变为6:3:4,∴,∴a=9x,b=x,∴苹果的用量为9x﹣a=9x﹣9x=0,芭乐的用量为7x﹣b=7x﹣x=x>0,∴她榨果汁时,只用了芭乐,故选:B.

7.【解答】解:∵甲、乙、丙、丁四队分别获得第一、二、三、四名,各队的总得分恰好是四个连续奇数,∴甲得分为7分,2胜1平,乙得分5分,1胜2平,丙得分3分,1胜0平,丁得分1分,0胜1平,∵甲、乙都没有输球,∴甲一定与乙平,∵丙得分3分,1胜0平,乙得分5分,1胜2平,∴与乙打平的球队是甲与丁. 故选:B.

8.【解答】解:A、一个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若外角和=内角和=360°,所以这个多边形是四边形,故此选项正确;

B、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满足对角互补,根据对角互补的四边形四点共圆,则矩形一定有外接圆,故此选项正确;

C、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故此选项正确;

D、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而一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可能是平行四边形或是梯形,故此选项错误; 本题选择错误的命题,故选:D.

9.【解答】解:A、例如等腰梯形,故本选项错误;

B、根据菱形的判定,应是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故本选项错误; C、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故本选项错误; D、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

10.【解答】解:连接OC,作PE⊥AB于E,MH⊥AB于H,QF⊥AB于F,如图,∵△ACB为到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AB=,∠A=∠B=45°,∵O为AB的中点,∴OC⊥AB,OC平分∠ACB,OC=OA=OB=1,∴∠OCB=45°,∵∠POQ=90°,∠COA=90°,∴∠AOP=∠COQ,在Rt△AOP和△COQ中,∴Rt△AOP≌△COQ,∴AP=CQ,易得△APE和△BFQ都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E=∴PE+QF=AP=CQ,QF=

BQ,BC=

×

=1,(CQ+BQ)=∵M点为PQ的中点,∴MH为梯形PEFQ的中位线,∴MH=(PE+QF)=,即点M到AB的距离为,而CO=1,∴点M的运动路线为△ABC的中位线,∴当点P从点A运动到点C时,点M所经过的路线长=AB=1. 故选:C.

11.【解答】解:①如果a>b,那么a>b,错误;

②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错误; ③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正确;

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2x+1=0有实数根,则a的取值范围是a≤1且a≠0,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12.【解答】解:A、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是假命题; B、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是假命题; C、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是假命题; D、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是真命题; 故选:D.

13.【解答】解:A、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所以A选项为假命题; B、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所以B选项为假命题; C、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所以C选项为假命题;

D、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所以D选项为真命题. 故选:D.

14.【解答】解:四个人共有6场比赛,由于甲、乙、丙三人胜的场数相同,所以只有两种可能性:甲胜1场或甲胜2场;

若甲只胜一场,这时乙、丙各胜一场,说明丁胜三场,这与甲胜丁矛盾,所以甲只能是胜两场,即:甲、乙、丙各胜2场,此时丁三场全败,也就是胜0场. 答:甲、乙、丙各胜2场,此时丁三场全败,丁胜0场. 故选:D.

15.【解答】解:A、=()2当a<0不成立,假命题;

22B、位似图形在位似比为1时全等,假命题;

C、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真命题; D、圆锥的主视图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假命题; 故选:C.

16.【解答】解: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A是真命题; 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B是假命题;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不一定相等,C是假命题; 相等的两个角不一定是对顶角,D是假命题; 故选:A.

17.【解答】解:A、如果一个数的相反数等于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一定是0,是真命题;

B、如果一个数的倒数等于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一定是1,是假命题; C、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一定是0,是假命题; D、如果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一定是0,是假命题; 故选:A.

18.【解答】解:正五边形的内角和=(5﹣2)×180°=540°,A是真命题;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B是真命题;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C是假命题;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D是真命题; 故选:C.

19.【解答】解: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A是真命题; 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B是假命题;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C是假命题; 顺次连结矩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D是假命题; 故选:A.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0.【解答】解:命题“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的逆命题是菱形的四条边相等,故答案为: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21.【解答】解:过O点作OE⊥CA于E,OF⊥BC于F,连接CO,如图,∵△AO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A=OP,∠AOP=90°,易得四边形OECF为矩形,∴∠EOF=90°,CE=CF,∴∠AOE=∠POF,∴△OAE≌△OPF,∴AE=PF,OE=OF,∴CO平分∠ACP,∴当P从点D出发运动至点B停止时,点O的运动路径为一条线段,∵AE=PF,即AC﹣CE=CF﹣CP,而CE=CF,∴CE=(AC+CP),∴OC=CE=(AC+CP),当AC=2,CP=CD=1时,OC=×(2+1)=,当AC=2,CP=CB=5时,OC=

×(2+5)=,∴当P从点D出发运动至点B停止时,点O的运动路径长=﹣

=2

故答案为2.

22.【解答】解:由点A的坐标为(1,0).得OA=1,又∵∠OAB=60°,∴AB=2,∵∠ABC=30°,AB=2,∴AC=1,BC=,在旋转过程中,三角板的长度和角度不变,∴点B运动的路径与两坐标轴围成的图形=

. 面积

故答案:

23.【解答】解:当a=1,b=2,c=﹣2时,1<2,而1×(﹣1)>2×(﹣1),∴命题“若a<b,则ac<bc”是错误的,故答案为:1;2;﹣1.

24.【解答】解:∵Rt△ABC中,∠A=60°,∠ABC=90°,∴∠ACB=30°,BC=,将Rt△ABC沿直线l无滑动地滚动至Rt△DEF,点B路径分部分:第一部分为以直角三角形30°的直角顶点为圆心,为半径,圆心角为150°的弧长;第二部分为以直角三角形60°的直角顶点为圆心,1为半径,圆心角为120°的弧长;第三部分为△ABC的面积; ∴点=B所经过的路径与直线+

+•1•

=

l

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

故答案为 π+.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5.【解答】解:(1)作A1H⊥AB于H,连接BD,BD1,则四边形ADA1H是矩形.

∴AD=HA1=n=1,在Rt△A1HB中,∵BA1=BA=m=2,∴BA1=2HA1,∴∠ABA1=30°,∴旋转角为30°,∵BD==,∴D到点D1所经过路径的长度=

(2)∵△BCE∽△BA2D2,∴==,=π.

∴CE=∵∴== ﹣1,•,=•,∴AC=∴BH=AC=∴m2﹣n2=6•4224,∴m﹣mn=6n,1﹣=6•,∴=(负根已经舍弃).

26.【解答】解:(1)作OH⊥BC于H,如图2,∵OB=OC,∴BH=CH,在Rt△OBH中,∵cos∠OBH=,∴BH=60•cos50°=60×0.64=38.4,∴BC=2BH=2×38.4=76.8,∴AC=AB﹣BC=120﹣76.8=43.2. 答:AC的长为43.2cm;(2)∵OB=OC=60,而BC=60,∴△OBC为等边三角形,∴∠OBC=60°,∴当点C从点A向右运动60cm时,点O在此过程中运动路径是以B点为圆心,BO为半径,圆心角为60°的弧,∴点O在此过程中运动的路径长=

4.初中数学经典命题证明 篇四

第1课时 命题与证明(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真命题、假命题、公理、原命题、逆命题等概念.2.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能区分公理、定理和命题.3.理解证明的含义,体验证明的必要性和数学推理的严密性.【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2.根据命题的证明需要,要求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训练学生将命题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2.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定理、命题的由来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公理、定理的区分.【难点】

严密完整地写出推理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有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m的铜线将地球赤道绕一圈,想一想,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空隙有多大?能放进一颗枣吗?能放进一个苹果吗?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甲:都放不进去.生乙:枣能放进,苹果放不进.生丙:都能放进.师:我们现在用这个式子来算,设赤道的长为C,则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是-=≈0.26(m),可见,枣和苹果都能放进去.通过这个例子,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有些东西想象的或感觉的不一定可靠,要具体分析.师:对,我们要做到有理有据.上一节研究三角形的性质时,我们通过折叠、剪拼、度量等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对这种方法,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 在剪拼时,发现三个内角难以拼成一个平角,只是接近180°的某个值;度量三个角,然后相加,不一定能准确地得到180°.这两种情况怎么解释呢?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师:是这样的,研究几何图形时,从观察和实验得到的认识,有时会有误差,难以使人确信其结果一定正确.因此,就得在观察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这就是说,要判断数学命题的真假,需要做必要的逻辑推理.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师:推理是一种思维活动,人们在思维活动中,常常要对事物的情况做出种种判断.教师多媒体出示:(1)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2)如果∠1和∠2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3)2+3≠5;(4)如果一个整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能被3整除.教师找一名学生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师:在逻辑学中,凡是可以判断出真(即正确)、假(即错误)的语句叫做命题.上面的(1)、(2)、(4)都是正确的命题,我们称之为真命题;(3)是错误的命题,我们称之为假命题.如果一个语句没有对某一事件的正确与否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比如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教师多媒体出示:(1)请关上窗户;(2)你明天骑车来上学吗?(3)天真冷啊!(4)今天晚上不会下雨.(5)昨天我们去旅游了.师: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哪些语句是命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师:每个命题都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有时我们为了简便,省略关联词“如果”、“那么”,如命题“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可以写成“对顶角相等”.以“如果……那么……”为关联词的命题的一般形式是“如果p,那么q”,或者说成“若p,则q”,其中p是这个命题的条件(或假设),q是这个命题的结论(或题断).三、边讲边练 教师多媒体出示: 【例1】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与结论:(1)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2)如果∠A=∠B,那么∠A的补角与∠B的补角相等.生甲:(1)中“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是条件,“两条直线平行”是结论.生乙:“∠A=∠B”是条件,“∠A的补角与∠B的补角相等”是结论.四、层层推进,深入探究

师:将命题“如果p,那么q”中的条件与结论互换,便得到一个新命题“如果q,那么p”,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命题都可以判断真假,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它的逆命题也是真命题吗? 学生交流讨论后发表意见.师: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例子,“如果∠1与∠2是对顶角,那么∠1=∠2”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生:它的逆命题是“如果∠1=∠2,那么∠1与∠2是对顶角”.师: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呢? 生:假命题.师:你是怎么判断它是假命题的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多媒体出示下图.师:对.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角平分线分成的两个角,∠1=∠2,但显然,这里∠1与∠2就不是对顶角.像这种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结论的例子,我们称之为反例.若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五、练习新知,加深讨论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中本节例1后练习的第2题.教师找学生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得到:(1)假命题.反例:|-1|=|1|,但-1≠1.(2)假命题.反例:(-1)×(-1)>0,但-1是负数.(3)真命题.(4)假命题.若两条不平行的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同位角不相等.师:我们来看第3题.教师找学生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得到:(1)真命题,(2)真命题,(3)真命题.师:在数学命题的研究中,为了确认某些命题是真还是假,需要对命题的正确性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必须追本求源,真理不需要再作论证,其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检验所得的真命题,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些作为原始根据的真命题称为公理.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公理? 生甲: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生乙: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生丙: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这条直线, 师:对,这些都是公理.有些命题,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谁能举几个例子? 生甲:对顶角相等.生乙: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生丙:等角的补角相等.师:对.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下面,我们来证明一个七年级时用过的定理“内错角相等, 3 两直线平行”.教师多媒体出示: 【例2】 已知:如图所示,直线c与直线a、b相交,且∠1=∠2.求证:a∥b.师:若已知“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定理,怎么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口述,教师板书推理过程.证明:∵∠1=∠2,(已知)又∵∠1=∠3,(对顶角相等)∴∠2=∠3.(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强调: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例3】 已知: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OF平分∠BOC.求证:OE⊥OF.证明:∵OE平分∠AOB,OF平分∠BOC(已知)∴∠1=∠AOB,∠2=∠BOC.(角平分线的定义)又∵∠AOB+∠BOC=180°,(已知)∴∠1+∠2=(∠AOB+∠BOC)=90°.(等式性质)∴OE⊥OF.(垂直的定义)

六、课堂小结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通过举反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培养学生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强调正面的严密性,让学生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要步步有据.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举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交流、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反三”的目的.尽可能地调动更多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沟通,通过自身思维碰撞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从而准确地判断命题的真假,对于假命题举出反例.对于命题的证明,要求学生能写出证明的一般步骤并能做到步步有据.第2课时 命题与证明(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三个推论.2.熟悉并掌握较简单命题的证明方法及其表述.3.探索并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4.会灵活地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个推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过程.2.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个推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和推理的用途.2.通过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

【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理.【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你还记得它的内容吗? 学生回答.师:我们用什么方法证明过这个命题? 生:用折叠、剪拼和度量的方法.师:很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定理的概念,大家还记得吗? 生:记得.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师: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一个定理,它能够被证实,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简单命题的证明,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例1】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师:在证明命题时,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如果问题与图形有关,首先,根据条件画出图形,并在图形上标出有关字母与符号;再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生:条件是一个三角形,结论是它的内角和等于180°.师:这个命题与图形有关吗? 生:有关.师:那我们要画出什么图形? 生:一个三角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师:题目中没有已知、求证,我们自己要写出来.已知就是条件,求证的就是要证的结论.应该怎么写? 生:已知:△ABC,如图所示.求证:∠A+∠B+∠C=180°.教师板书.师:以前我们通过剪拼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这不是证明,但它却给我们以启发,现在我们通过作图来实现这种转化,给出证明.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在剪拼中我们可以把∠B剪下,放在这个位置,在证明中我们可以作出一个角与∠B相等,来代替这种操作.并且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图形上添画的线,这种线叫做辅助线.同学们看,应该怎样添画辅助线来帮助我们证明这个问题? 生:延长BC到D,以点C为顶点、CD为一边作∠2=∠B.教师作图:

师:对.如果再知道什么条件就能得到结论了? 学生讨论后回答.生:因为∠1+∠2+∠ACB是一个平角,等于180°,如果∠A=∠1,那么就有∠A+∠B+∠C=∠1+∠2+∠ACB=180°,这样就证出了结论.师:对.现在我们看怎样证∠A=∠1?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提示:∠A和∠1是什么角? 生:内错角.师:怎么证两个内错角相等? 生: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师:在题中要证哪两条直线平行?怎么证它们平行? 生:证明CE∥BA,因为∠2=∠B,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就可以证出CE∥BA了.师:很好!我们现在来把这个推导过程具体写一下.要注意,我们刚才是分析,可以由结论推条件,但在书写过程中,要先写条件,再写结论,这个顺序要理清.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师:现在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三角形中一个角是9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另外两个角的和会是多少? 生:90°.师:对.两个角的和是90°,我们可以称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互余.师:对.由此我们得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第一个推论.教师板书: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三、边讲边练

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有多种方法,课本练习中给出了另外两种证法.大家能不能说出第一题的思路? 生:过点A作DE∥BC后,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来建立两个相等关系,再由平角的定义就可证出了.师:你们已经理清了思路,现在请大家将书上的证明过程补充完整.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师:第二个练习的思路大家清楚吗?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过三角形一边上一点作两条平行线,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使△ABC的三个内角与组成平角的三个角分别相等,再由平角的定义证明它们的和是180°.师:很好!请同学们把证明过程补充完整.学生补充练习第2题的证明,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订正.四、层层推进,深化理解 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中,我们曾经如图中所示那样把△ABC的一边BC延长至点D,得到∠ACD,像这样由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在上图中,△ABC的外角,也就是∠ACD与它不相邻的内角∠A、∠B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给出证明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生:∠ACD与∠ACB的和是180°,所以∠ACD=180°-∠ACB;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C=180°,∠A+∠B=180°-∠C.由等式的性质,得到∠ACD=∠A+∠B.师:很好!除了这个相等关系,还能得到什么大小关系? 生:∠ACD>∠A,∠ACD>∠B.师:很好!在证明中主要应用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我们把这两个结论称为这个定理的两个推论.教师板书: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师:像这样,由公理、定理直接得出的真命题叫做推论.推论2可以用来计算角的大小,推论3可以用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例2】 已知:如图所示,∠

1、∠

2、∠3是△ABC的三个外角.求证:∠1+∠2+∠3=360°.师: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即三角形三个外角的和是360°.请大家想一下,怎么证明这个命题?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然后集体订正.证明:∵∠1=∠ABC+∠ACB, ∠2=∠BAC+∠ACB, ∠3=∠BAC+∠A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2+∠3=2(∠ABC+∠ACB+∠BAC).(等式性质)∵∠ABC+∠ACB+∠BA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2+∠3=360°.五、课堂小结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教学反思

5.数学选讲四边形证明经典题 篇五

(2)如图②,当EF⊥GH时,四边形EGFH的形状是;

(3)如图③,在(2)的条件下,若AC=BD,四边形EGFH的形状是;

(4)如图④,在(3)的条件下,若AC⊥BD,试判断四边形EGFH的形状,并说明理由.B

(1)求证:BE = DF;

(2)连接AC交EF于点O,延长OC至点M,使OM = OA,连接EM、FM.判断四边形AEMF

是什么特殊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D

3.如图,ABM为直角,点C为线段BA的中点,点D是射线BM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B重合),连结AD,作BEAD,垂足为E,连结CE,过点E作EFCE,交BD于F.

(1)求证:BFFD;

(2)A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时,四边形ACFE是梯形,并说明理由;(3)A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时,线段DE上存在点G,满足条件DG由.

4DA,并说明理

A

F图①

C

B

F图②

(第1题图)C

A

B

图③

G C

B

F

图④

2.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和CD上,AE = AF.

B

B

F

D M

4.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点E是线段AD上的一个动点(E与A、D不重合),G、F、H分别是BE、BC、CE的中点.

(1)试探索四边形EGFH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当点E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EGFH是菱形?并加以证明.

(3)若(2)中的菱形EGFH是正方形,请探索线段EF与线段BC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5.如图所示,在△ABC中,分别以AB、AC、BC为边在BC的同侧作等边△ABD,等边△ACE、等边△BCF.

(1)求证:四边形DAEF是平行四边形;

(2)探究下列问题:(只填满足的条件,不需证明)

①当△ABC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时,四边形DAEF是矩形; ②当△ABC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时,四边形DAEF是菱形;

③当△ABC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时,以D、A、E、F为顶点的四边形不

存在.

DE

BC

(第29题图)

6.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是AC上一点,过A作AG⊥EB于G,AG交BD于点F,则OE=OF,对上述命题,若点E在AC的延长线上,AG

⊥EB,交EB的延长线于点G,AG的延长线交DB的延长线于点F,其它条件不变,则结论“OE=OF”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如果不成立,说明理由。

A

D

G

B

C问题一图

17、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上的点,且

GCDG

AEBE

FCBF

AHHD

=k(k>0),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AEBE

如上图,连结BD∵=

AHHD,FCBF

GCDG

∴EH∥BD,FG∥BD

①连结AC,则EF与GH是否一定平行,答:;

②当k值为时,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③在②的情形下,对角线AC和BD只需满足条件时,EFGH为矩形; ④在②的情形下,对角线AC和BD只需满足条件时,EFGH为菱形;

A

H

D

E

G

BFC

第2题图

8.如图,E、F分别是正方形ABCD的边AB、BC上的点,且EF∥AC,在D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G,使AG=AD,EG与DF相交于点H。求证:AH=AD。

B

C

例1图

9、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B∥C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D=60,点S、P、Q分别是OD、OA、BC的中点。

(1)求证:△PQS是等边三角形;(2)若AB=8,CD=6,求SPQS的值。

(3)若SPQS∶SAOD=4∶5,求CD∶AB的值。

DS

P

C

AB

第4题图

10.将一把三角尺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上,并使它的直角顶点P在对角线AC上滑行,直角的一边始终经过点B,另一边与射线DC相交于点Q。

探究:设A、P两点间的距离为x。

(1)当点Q在边CD上时,线段PQ与线段PB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试证明你观察得到的结论;

(2)当点Q在边CD上时,设四边形PBCQ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3)当点P在线段AC上滑行时,△PCQ是否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可能,指出所有能使△PCQ成为等腰三角形的点Q的位置,并求出相应的x值;如果不可能,请说明理由(题目中的图形形状大小都相同,供操作用)。

A

D

A

D

A

D

BC

BC

BC11、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DE∥AC,AE=AC,AE与CD相交于F.

求证:CE=CF.

6.初中数学经典命题证明 篇六

一、“连半径,证垂直”

当直线与圆有明确的公共点时,连接该点和圆心,证明直线垂直于经过这点的半径.

例1如图1,已知AB为⊙O的直径,点D在AB的延长线上,BD = OB,点C在圆上,∠CAB = 30°. 求证:DC是⊙O的切线.

思路要想证明DC是⊙O的切线, 只要我们连接OC,证明∠OCD = 90°即可.

证明:连接OC,BC.

∵AB为⊙O的直径 ,

∴∠ACB = 90°.

∵∠CAB = 30°,

∴ BC =1/ 2AB = OB.

∵BD = OB,

∴BC = BD = OB,

∴∠BOC = ∠BCO,∠BCD = ∠BDC.

∵∠BOC + ∠BCO + ∠BCD + ∠BDC = 180°,

∴∠BCO + ∠BCD = 90°,即∠OCD = 90°.

∴ DC是⊙O的切线.

【评析 】 一定要分清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的条件与结论 ,特别要注意“经过半径的外端”和“垂直于这条半径”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直线就不是圆的切线.

二、“作垂直,证半径”

当不能确定直线与圆有公共点时,则作圆心到直线的垂线段,证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长.

例2如图2, 已知OC平分∠AOB,D是OC上任意一点,⊙D与OA相切于点E. 求证:OB与⊙D相切.

思路连接DE,过D作DF⊥OB于点F,证明DE = DF即可. 这可由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证得.

证明:连接DE,过点D作DF⊥OB于点F.

∵ ⊙D与OA相切于点E,DF⊥OB于点F,

∴ ∠DEO = 90°,∠DFO = 90°,

∴ ∠DEO = ∠DFO.

∵ OC平分∠AOB,

∴ ∠EOD = ∠FOD.

∵ OD = OD,

∴ △EOD ≌ △FOD(AAS).

∴ DF = DE.

又 ∵ DF⊥OB,

∴ OB与⊙D相切.

【评析 】 一定要防止出现错将圆上的一点当作公共点而连接出半径.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体会证明切线时常用的这两种方法,作辅助线时一定要注意表述的正确性.

例3如图3,已知AB为⊙O的直径,过点B作⊙O的切线BC,连接OC,弦AD∥OC. 求证:CD是⊙O的切线.

思路本题中既有圆的切线是已知条件, 又证明另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 也就是既要注意运用圆的切线的 性质定理, 又要运用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 欲证明CD是⊙O的切线,只要证明∠ODC=90°即可.

证明:连接OD.

∵ OC∥AD,

∴ ∠1 = ∠3,∠2 = ∠4.

∵ OA = OD,

∴ ∠1 = ∠2.

∴ ∠3 = ∠4.

又 ∵ OB = OD,OC = OC,

∴ △OBC ≌ △ODC(SAS).

∴ ∠OBC = ∠ODC.

∵ BC是⊙O的切线,

∴ ∠OBC = 90°.

∴ ∠ODC = 90°.

∴ DC是⊙O的切线.

【评析 】 本题综合运用了圆的切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 ,一定要注意区分这两个定理的题设与结论,注意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切线的性质定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切线的判定定理.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题对这两个定理有进一步的认识. 本题若作OD⊥CD,就判断出了CD与⊙O相切,这是不对的,这样做相当于还未探究、判断,就已经得出了结论,显然是错误的.

7.[初中数学 证明试题 篇七

第一章证明(二)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一锐角对应相等B、两锐角对应相等C、一条边对应相等D、两条边对应相等

2、如图,由∠1=∠2,BC=DC,AC=EC,得△ABC≌△EDC的根据是()

A、SASB、ASAC、AASD、SSS3、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7,一腰上的中线把其周长分成两部分的差为3,则腰长是()

A、4B、10C、4或10D、以上答案都不对

4、如图,EA⊥AB,BC⊥AB,EA=AB=2BC,D为AB中点,有以下结论:

(1)DE=AC;(2)DE⊥AC;(3)∠CAB=30°;(4)∠EAF=∠ADE。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A、(1),(3)B、(2),(3)C、(3),(4)D、(1),(2),(4)

5、如图,△ABC中,∠ACB=90°,BA的垂直平分线交CB边于D,若AB=10,AC=5,则图中等于60°的角的个数为()

A、2B、3C、4D、5(第2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

6、设M表示直角三角形,N表示等腰三角形,P表示等边三角形,Q表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下列四个图中,能表示他们之间关系的是()

7、如图,△ABC中,∠C=90°,AC=BC,AD平分∠CAB交BC于点D,DE⊥AB,垂足为E,且AB=6cm,则△DEB的周长为()

A、4cmB、6cmC、8 cmD、10cm8、如图,△ABC中,AB=AC,点D在AC边上,且BD=BC=AD,则∠A的度数为()

A、30°B、36°C、45°D、70°

9、如图,已知AC平分∠PAQ,点B,B′分别在边AP,AQ上,如果添加一个条件,即可推出AB=AB′,那么该条件可以是()

A、BB′⊥ACB、BC=B′CC、∠ACB=∠ACB′D、∠ABC=∠AB′C

(第7题图)(第8题图)(第9题图)(第10题图)

10、如图,△ABC中,AD⊥BC于D,BE⊥AC于E,AD与BE相交于F,若BF=AC,则

九年级(上)数学单元测试卷[1]第 1 页(共四页)

ABC的大小是()

A、40°B、45°C、50°D、60°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80°,那么顶角是度.12、如图,点F、C在线段BE上,且∠1=∠2,BC=EF,若要使△ABC≌△DEF,则还须补充一个条件.(第12题图)(第13题图)(第15题图)

13、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CD与BE相交于点O,且AD=AE,AB=AC。若∠B=20°,则∠C=°.14、在△ABC中,AB=5cm,BC=6cm,BC边上的中线AD=4cm,则∠ADC的度数是.15、如图,在Rt△ABC中,∠B=90°,∠A=40°,AC的垂直平分线MN与AB交于D点,则∠BCD的度数为.16、如图,△ABC中,∠C=Rt∠,AD平分∠BAC交BC于点D,BD∶DC=2∶1,BC=7.8cm,则D到AB的距离为cm.17、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D⊥BC,PE⊥AB,PF⊥AC,则△DEF是三角形.18、如图,∠E=∠F=90°,∠B=∠C.AE=AF,给出下列结论:①∠1=∠2;②BE=CF;③△ACN≌△ABM;④CD=DN。其中正确的结论是(注:将你认为正确的结论都填上.)

(第16题图)(第17题图)(第18题图)

三、(每小题6分,共12分)

19、如图,在四个正方形拼接成的图形中,以A1、A2、A3、…、A10这十个点中任意三点为顶点,共能组成多少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你愿意把得到上述结论的探究方法与他人交流吗?若愿意,请简要写出你的探究过程

20、已知:菱形ABCD中(如图),∠A=72°,请设计三种不同的分法,将菱形ABCD分割成四个三角形,使得每个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画图工具不限,要求画出分割线段;标出能够说明分法所得三角形内角的度数,没有标出能够说明分法所得三角形内角度数不给分;不要求写出画法,不要求证明.)

注:两种分法只要有一条分割线段位置不同,就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分法.

分法一:分法二:分法三:

四、(每小题6分,共18分)

21、已知:如图,∠A=∠D=90°,AC=BD.求证:OB=OC22、已知:如图,P、Q是△ABC边BC上两点,且BP=PQ=QC=AP=AQ,求∠BAC的度数.23、已知: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点E为梯形外一点,且AE=DE.求证:BE=CE.

五、(每小题8分,共16分)

24、阅读下题及其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D是△ABC中BC边上一点,EB=EC,∠ABE=∠ACE,求证:∠BAE=∠CAE.证明:在△AEB和△AEC中,EBECABEACE

AEAE

∴△AEB≌△AEC(第一步)

∴∠BAE=∠CAE(第二步)

问:上面证明过程是否正确?若正确,请写出每一步推理根据;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一步?并写出你认为正确的推理过程。

25、如图1,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CBN是等边三角形,直线AN,MC交于点F。

(1)求证:AN=BM;

(2)求证: △CEF为等边三角形;

8.初中数学 证明二习题 篇八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有: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____或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可以唯一作出三角形.3.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定理有: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E【经典范例】

例1:如图,方格纸中△DEF的三个顶点分别在小正方形的顶点(格点)上,请你在图中再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ABC,且使△ABC≌△DEF.例2:如图,AB=DC,要使△ABC≌△DCB___________(只填一个你认为适合的条件).例3:如图,池塘的两端有A、B两棵树,小明想测量两棵树间的距

B

离,但不能直接测量,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例4:有一种塑料玩具形状如图所示,小红说:“只要给我一个量角器,我就可以

验证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小明说:“我可以仅用一把尺子验证这两个三角形

是否全等.”你知道小红与小明是怎样做的吗?如果知道,请说明验证过程.例5:如图,A、B两点分别位于一池塘两侧,池塘左边有一水房D,在D、B中点C处有一棵百年古树,小明从A点出发,沿AC一直向前走到点E(A、C、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使CE=CA,然后测量出点E到水房D的距离,则DE的长度就是A、B两点间的距离.(1)你能说出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2)如果小明恰好未带测量工具,但他知道水房和古树到A点的距离分

别为140 m和100 m,他能不能确定AB的长度范围?

(3)在(2)题的解题过程中,你找到“已知三角形一边和另一边上的中线,求第三边的长度范围”的方法了吗?如果找到了,请解决下列问题:

在△ABC中,AC=5,中线AD=7,画图并确定AB边的长度范围.【能力提高】 C

1.如图,已知△ABC的六个元素,则下面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和△ABC全等的图形是

2.如图,△ABC中,AD⊥BC于D,BE⊥AC于E,AD与BE相交于F,若BF=AC,那么∠BAD的大小是

3.如图在ΔABC中,∠BAC,∠ABC的外角平分线分别交对边CB、AC的延长线于D,E且AD=AB=BE,则求∠BAC的度数为。

(2题图)(3题图)

4.三角形相等的条件中,能否用中线、角平分线、高替换第三个条件呢?例如:两边及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吗?两角及第三角的平分线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吗?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呢?

5.△ABC中,AD⊥BC于D,AB+ BD=DC.求证:∠B =2∠C.

6.已知:如图1,正方形ABCD中,M是AB的中点,E是AB延长线上一点,MN⊥DM且交

∠CBE的平分线于N。(1)请你说明MD=MN的理由。(2)若将上述条件中的“M是AB的中点”改为“M是AB上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则结论“MD=MN”还成立吗?不论成立与否,请说明你的理由。

A M B E M B E图图

28.如图,在等腰Rt△ABC中,∠ACB=90°,D为BC的中点,DE⊥AB,垂足为E,过点B作BF∥AC交DE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CF.

(1)求证:AD⊥CF;

(2)连接AF,试判断△AC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9.初中数学经典命题证明 篇九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费县朱田中学课题研究组

在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我们确定了“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自主命题的策略研究”的研究课题,本课题从2011年2月正式申请、立项,2011年5月开题,预期一年半结题。目前已经进入中期研究阶段,现将现阶段研究进展摘要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了很大改变,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如今世面上有关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比比皆是,很多学生买而不用,很多教师只是为了贪图考核学生时方便起见而用之。针对种种现象,如何正确面对?因此,基于自主命题的认识和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急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练习”的改革之路。我们提出了应当教师自主命题,学生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讲、练、评的有效性。2011年初,我们开始酝酿教育研究课题,2011年11月,我们县教育局教育局申报了“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自主命题的策略研究”的研究课题,并顺利得到立项。我们认为自主命题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的自主命题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的过程,其特点是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数学练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会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创新。

二、研究内容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提高练习的效果, 本研究主要从两点入手:

(一)自主命题有效性策略研究。它包括(1)有效组织习题练习活

动,通过深入揣摩教材练习的编排意图,领会练习的内涵基础上,把握数学教材中丰富的练习活动资源,渗透活动意识,转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有趣,变封闭为开放,积极探索设计出既考虑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又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要的练习活动内容。(2)有效开发练习活动素材,要充分发挥教师是数学练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深入研究数学学习内容,灵活利用数学学习材料,探索开发设计有价值的数学练习活动素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地学习、研究数学的空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命题注重课外练习有效性策略研究。课外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练习,学生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研究方向有(1)探索有效的实践性命题练习,本课题研究根据学生更广阔的生活空间来设计实践性练习活动的内容,根据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探索设计适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探究知识、运用知识的课外练习,以实现学、用数学的有效结合。(2)探索有效的研究性命题,本课题研究通过设计一些数学命题研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做好分析调查和细致研究。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2-2011.5)

本阶段的任务:成立课题组,对研究课题进行论证,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培训教师,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收集课题学习资料准备进行研究。

2、实施阶段(2011.5-20012.5)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建立课题资料档案,调查、收集、积累和分析有关材料与实验数据,进

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论文及有关课堂教学的资料等,探索对当前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

3、总结提升阶段(2012.5-2012.9)

(1)收集各类研究资料。

(2)做好课题后期调研工作。

(3)对整个研究脉络进行反思、梳理,提升理论和实践价值。

(4)撰写课题报告。

(5)成果鉴定与推广。

四、研究成果

一年多来,经过组内成员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通过《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自主命题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校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照搬别的命题模式,通过自主命题的能动作用,带动老师们的自主命题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联系了适合自己的学段练习,取得了可喜的的教学效果。

(一)理论成果:

自主命题是一种数学活动,要体现“研究”数学。命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要培养做题的“机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自主命题设计要符合不同学生的水平,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我们从教学中的“自主命题的的有效性”问题出发,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寻找提高练习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和交流、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了老师们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2012年数学组的老师们在学生几次全县的抽测中都有了最大的突破。本课题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的科研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有了一定的发展。省级论文与课例3篇,市级论文2篇,县级论文与课例2篇。

(二)实践成果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自主命题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的巩固。因此在每次的学生技能大赛中学生们不但基础掌握的劳拉,而且能力也有了飞跃的提升。

五、问题与思考

10.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 篇十

一、学习目标:

知识点: 1了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2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3能对命题的正确性进行证明 重点:命题的判断及区分题设、结论 难点:对命题的正确性进行证明

二、合作探究:自学课本21-23页,5分钟内完成下列问题。要求先自主学习,确有困难以组为单位,组长组织讨论解决,仍解决不了的可跨组讨论。

1、叫命题,命题是由和组成,2 数学中的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那么”后接的部分是.3命题分为两种和

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 这样的命题

4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写出我们学过的两个基本事实5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做

如:平行线判定定理平行线性质定理6证明的根据可以是

三、尝试应用

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1)你吃饭了吗?()(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请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4)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5)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º,那么这两个角互余。()(6)对顶角不相等。()

2、下列命题中的题设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①如果两个角是邻补角,那么这两个角互补

② 如果a>b,b>c,那么a=c

③ 对顶角相等

④同位角相等下列语句是命题吗?如果是请将它们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对顶角相等

4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真的用“√”,假的用“× 表示。1 一个角的补角大于这个角()2 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3 若A=B,则2A =2B()4)同旁内角互补()

四、拓展提升:

1请同学们判断下列两个命题的真假,并思考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命题1: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

命题1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你能画出图形并用符号语言表述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吗?

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利用已经学过的定义定理 来证明这个结论呢?

命题2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判断这个命题的真假

这个命题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你能举出反例吗?(画出图形)

五、知识小结:

11.命题与证明2导学案 篇十一

学习目标: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内角互余。会添加辅助线,构造新图形。知道作辅助线的几何证明常用的方法。

学习重点:“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例4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已知:ABC,如图14-14(课本)

求证:ABC180.1 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图形上添加的线叫做_______,辅助线通常画成_____。2 在ABC中,CABC2A,BD是AC边上的高,则DBC

_____.3 如果三角形中一个角是9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另两个角的和应为_____,于是得: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_____。(什么是推论?)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补充完成下列证明,并填上推理的依据:

已知:如图,ABC,求证:ABC

证明过点

则D—————E 180.A作DE//BC,(); EAC_____,()DAB______,所以BBACC___________(_)

=180.()补充完成下列证明:

已知:如图ABC,(图略,如课本练习)

求证:ABC180.//AB,DF//AC。分别交AC、AB于点E、F.证明点D是BC边上一点,过点D作DE

(作图)DE//AB,(请补充完成证明)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求证:BADBBCDD360

上一篇:公司工作表态发言稿下一篇:宝宝百日宴简单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