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第一章免费(10篇)
1.高一物理第一章免费 篇一
高一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大练习.txt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缺钱的时候靠靠树,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靠靠树!高一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大练习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4分。漏选得2分,多选、错选不得分。共6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体积、质量都极小的物体都能看成质点
B、当研究一列火车全部通过桥所需的时间时,可以把火车视为质点
C、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转动,所以无论研究哪方面,自行车都不能视为质点
D、研究物体通过的位移时,各部分运动状态完全一致的物体可视为质点
2、以下数据指时刻的是
A、某运动员跑百米用时11.70s
B、某学校上午第一节课8:15正式上课
C、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5s内楼上的小球落到地面
3、关于机械运动和参考系,以下说法不符合实际的是
A、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B、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C、参考系就是不动的物体
D、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考系
4、诗句“满眼**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A、船和山
B、山和船
C、地面和山
D、河岸和流水
5、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即质点运动的方向
B、位移的大小不会比路程大
C、路程是标量,即位移的大小
D、当质点作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6、子弹以900m/s的速度从枪筒射出,汽车在北京长安街上行使,时快时慢,20min行使了18k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则
A、900m/s是平均速度 B、900m/s是瞬时速度
C、54km/h是平均速度 D、54km/s瞬时速度
7、关于打点计时器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A、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10V以下的直流电源
B、在测量物体速度时,先让物体运动,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C、使用的电源频率越高,打点的时间间隔就越小 D、纸带上打的点越密,说明物体运动的越快
8、某物体在水平面上向正南方向运动了20m,然后又向正北方向运动了30m,对于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位移大小是50m,方向由南再向北
B、物体的路程是10m
C、物体的位移大小是10m,方向向北
D、物体的位移大小10m,方向向南
9、短跑运动员在200m赛跑中,测得2S末的速度为7.5m/s,25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运动员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7.8m/s
B、8.0 m/s
C、8.85m/s
D、10.2m/s
10、汽车在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一致。现有加速度减小时的四种说法:(1)汽车的速度也减小;(2)汽车的速度仍在增大;(3)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静止;(4)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的速度达到最大。其中正确的是 A.(1)(3)B.(2)(4)C.(1)(4)D.(2)(3)
11、汽车匀速行驶, 由甲地到乙地时速度为v1, 由乙地返回甲地时速率v2则往返全程的平均速率是
A.
B.
C.
D.、甲、乙两物体朝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在t=0时,乙在甲之前一定距离处,则两个物体运动的位移图象应是
13、利用打点记时器打出的纸带
A、能准确的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
B、只能粗略的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
C、能准确的求出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D、可以任意地利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表某点的瞬时速度
14、下列描述的运动中,可能的有
A、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很小
B、速度变化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
C、速度变化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
D、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
15、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0~ta段火箭的加速度小于ta~tb段的火箭加速度
B、0~ta段火箭是上升过程,在ta~tb段火箭是下落过程
C、0~ta段火箭在加速
D、tb~tc段火箭在减速
二、填空题(每空格2分,共16分)
16、一个皮球从4m高的地方竖直落下,碰地后反弹跳起1m,它所通过的路程是 m,位移是 m,该皮球最终停在地面上,在整个过程中皮球的位移是 m。
17、汽车沿一直线单向运动,第一秒内通过5m,第二秒内通过10m,第三秒内通过20m后停下,则前两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m/s,后两秒内的平均速度为 m/s,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 m/s。
18、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之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s再次听到回声,已知声速为340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______m.
19、NBA球赛中,篮球以10m/s的速度水平撞击篮板后以8m/s的速度反向弹回,球与篮板接触的时间0.1s,则篮球在水平方向的加速度为(以飞来方向为正方向)
四、计算题(共24分)20(5分)、如图所示为某物体运动的位移图像,根据图像求出
(1)0-2s内,2s8s内物体各做的什么运动?各段速度多大?(2)整个8s内的平均速度多大?前6s内的平均速度多大?
21(5分)、地震波既有纵波也有横波,纵波和横波在地表附近被认为是匀速传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9100m/s和3700m/s。在一次地震观测站记录的纵波和横波到达该地的时间相隔是8s,则地震的震源距这个观测站的多远?
22(7分)、为测定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3.0㎝的遮光板。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1=0.29s, 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2=0.11 s, 遮光板从开始遮住第一个光电门到开始遮住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3.57s, 求滑块的加速度。
23(7分)、有些国家的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特制定了死亡加速度为500g这一数值(取g=10m·S-2)以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将有生命危险.这么大的加速度,一般车辆是达不到的,但是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时,将有可能达到这一数值.你判定一下:两辆摩托车每小时36km相向而行发生碰撞,碰撞时间为2×10-3s,驾驶员是否有生命危险?
错题整理
3、关于机械运动和参考系,以下说法不符合实际的是
A、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B、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C、参考系就是不动的物体
D、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考系
5、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即质点运动的方向
B、位移的大小不会比路程大
C、路程是标量,即位移的大小
D、当质点作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14、下列描述的运动中,可能的有
A、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很小
B、速度变化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
C、速度变化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
D、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
18、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之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s再次听到回声,已知声速为340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______m.
19、NBA球赛中,篮球以10m/s的速度水平撞击篮板后以8m/s的速度反向弹回,球与篮板接触的时间0.1s,则篮球在水平方向的加速度为(以飞来方向为正方向)
21(5分)、地震波既有纵波也有横波,纵波和横波在地表附近被认为是匀速传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9100m/s和3700m/s。在一次地震观测站记录的纵波和横波到达该地的时间相隔是8s,则地震的震源距这个观测站的多远?
23(7分)、有些国家的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特制定了死亡加速度为500g这一数值(取g=10m·S-2)以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将有生命危险.这么大的加速度,一般车辆是达不到的,但是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时,将有可能达到这一数值.你判定一下:两辆摩托车每小时36km相向而行发生碰撞,碰撞时间为2×10-3s,驾驶员是否有生命危险?
2.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预习作业 篇二
14. 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为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mL碘水和15mL 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C.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
D.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E.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 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G.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H.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⑴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写)
→ → →A→G→ →E→F
⑵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 。
上述G步骤操作的目的 。
⑶能选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
。
15.实验室用NaOH固体配制250mL 1.25mol/L的NaOH溶液,填空并请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250mL 1.25mol/L的NaOH溶液
(2)容量瓶上需标有以下五项中的 ;
①温度 ②浓度 ③容量 ④压强 ⑤刻度线
(3)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
A、用30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天平准确称取所需的NaOH的质量,加入少量水(约30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充分溶解 C、将已冷却的NaOH溶液沿玻璃棒注入250mL的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颠倒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cm处
(4)操作A中,将洗涤液都移入容量瓶,其目的是 ,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到室温,这是因为 ;
(5)下列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
A、称量NaOH时,砝码错放在左盘
B、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实验步骤②)不慎有液滴洒在容量瓶外面
C、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E、配制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选做题10分)16. 常温下,将20.0 g 14%的NaCl溶液跟30.0 g 24%的NaCl溶液混合,得到密度为1.17 g/cm3的混合溶液。计算:(简要写上步骤保留一位小数)
3.八下物理第一章总结 篇三
重力
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gg=9.8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力
1.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称为力的三要素。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力的作用效果:
(1)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力的表示法。
弹力
一.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0”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
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沿轴线方向
3.观察时:
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二.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能产生力
物体发生的弹性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
拉力、压力等都属于弹力。
三.力的测量
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
原理: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得越长
4.高一物理第一章免费 篇四
授课目标:省。。。
授课形式:“开心辞典”式活动
活动安排:
(一)给十分钟时间让学生看看书。
(二)活动方案:
•推举或自荐一名计时员、一名记分员,一名公证员,工作人员不属于任何一个小组。
•按座位自然分成3组,每组推举2位同学为答题队员,3组名称分别为R(红队)、G(绿队)、B(蓝队);其余同学为各队的智囊团成员;
•智囊团成员可以通过纸条向答题队员提供帮助,但不得干扰其它队工作的开展;
•各队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否则视为无效(必答题和选答题时当本方队员不能回答问题时,智囊团成员可以礼貌地举手请求补充,获得批准后可以作补充);
•整个比赛分必答题、抢答题和选答题,每道题满分10分。其中:必答题部分是各队同时看题(小窗口广播),同时在规定时间内亮牌(出示答案);抢答题是在主持人念完题目后并宣布“开始”后才开始抢答,以举手速度最快为准;抢答成功并回答正确的该队进入下一轮,即选答题部分,但只有1次选答机会;抢答不成功或回答不正确则不可以进入下一轮的选答题。
•机房提供资源:计算机,上网以及同学们自带课本等资料;
•评选出优秀队员1名,优秀智囊团成员3名(最后5分钟时进行);同时按得分顺序评出冠军队、亚军队和季军队。
部分题目:
必答题:
1、请用连线把下面关于信息特征的资料正确连接。(1分钟)
A信息时效性E中国田径110M栏刘翔取得奥运冠军的消息已广为人知
B信息价值相对性F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C信息真伪性H“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D信息传递性G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
2、第一次上机,老师在课室门外写了分班的情况,在黑板上写了座位表,但仍然还有很多同学走错地方,也不知道在哪里坐,请结合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说明这些同学什么方面比较欠缺?(时间1分钟)
3、上面是女排世界杯的一幕,请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多地列出图片中你可以获得的信息。
(至少10个,时间一分钟)
抢答题:1、今天是8月5日,天气炎热,李先生在8月1日的报纸上看到一条信息“今明两天到国美电器购买空调1台即获300元现金券”。于是,李先生便前往国美商场,却并被告知他不能享受优惠。为什么?请结合信息相关知识分析一下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0秒)
2、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等。雅典奥运会中央电视台对比赛进行了全程的实况转播,这个现象主要体现了信息技术中的哪一个技术。(30秒)
A、计算机技术B、通信技术C、微电子技术D、传感技术
3、信息论的奠基人:,他是哪国人()?(30秒)
A、维纳美国B、纪德德国
C、香农美国D、拜纳姆英国
选答题:
1、你听说过萧伯纳的“苹果论”吗?请简单地描述一下“苹果论”的内容,“苹果论”说明了什么道理?1分钟
2、合作表演猜词,请两个同学一个背对屏幕,一个面对屏幕,面对屏幕的同学在获得词语后用动作演示(不能出声),背对屏幕的同学根据合作同学的演示猜出词语的答案。(至少3个时间2分钟)
每组七个词语,演示同学可以申请放弃某个词语,请选择一组ABC题目
3、题目:下面是一些不相关连的词语,主持先朗读一遍,请您复述,(最少5个)时间一分钟
电脑、学生、黄色、操场、广州、飞机、上网、教师、篮球、跑步)
4、下面应用实例(左边)和信息价值性的特性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总结:省。。。。
5.初二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 篇五
1.字路口的红绿灯哪个颜色的灯在左面,哪个颜色的灯在右面?
2.行车从平路驶向坡路时想要省力,后轴的齿轮应该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为什么?
3.天,从冰箱拿出冰棒会看到什么现象?
[生]冒白气。
[师]冒出的白气是向上还是向下?为什么?
[师]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不是大家没有“看见”,而是多数人都是“视而不见”,没有有意识地去观察。如果有目的地去观察,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得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认真的思索总结得出的,因此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同时还要多动手多实践。
[学生实验]
要求做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并能叙述实验及现象。
1.蛋的沉浮
新鲜鸡蛋在水中会下沉,陆续向水中加盐,并轻轻搅拌,会看到什么现象?继续加盐,鸡蛋在水中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生]逐渐加盐,鸡蛋会悬浮在盐水中。
2.球吸杯子
气球吹起来,用开水把杯子烫热,立即扣在气球上,气球能把杯子吸住,为什么?
同学们在实验的时候,不仅要善于观察,勤于动手,而且要开动脑筋、多问自己为什么,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发生的现象,只有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因此要学好物理还要: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已经了解,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还要应用到实际中去。所以,物理课的学习中还不能忘记: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如果没有物理学和其他现代科技的成就,就没有我们今天方便、快捷的生活。但是人们在享受着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文明成果的同时,由于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同学们可以就这个问题小范围内讨论,发表你了解的情况、并能给出建议。
(学生自由讨论并提出建议)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关心这样的问题。相信有了广大同学们的参与,环境会越来越好,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
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组长签名:
6.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预习资料 篇六
2.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毫秒(ms),
微秒(um)。
3.时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s=1x103ms;1ms=1x103um。
4.秒表读数方法:(1)读出小刻度盘中的整数部分,确认刻度是否过整刻度的一半。
(2)读出大刻度盘的秒刻度。
(3)如果小刻度没有过整刻度的一半,那么读数就等于小盘刻度加上大盘刻度。
(4)如果小刻度超过了整数刻度的一半,还没有到下一个整数刻度,那么结果就等于小刻度盘读数+大刻度盘读数+30s。
(5)时间读数不用估读。
(6)填写结果时注意单位统一。
解析:(1)首先看小刻度盘读数,整数部分为3分,再看刻度过了一半,大刻度盘读数是10.5s,所以结果就是3分+10.5s+30s=220.5s。
7.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 篇七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随机检查概念;
2.导入新课
(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 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
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
3.探究“声音的产生”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实验: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然后再使其停止
振动.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再看一看图1-1(a)、(b)两个实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介绍什么是声源?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
4.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
(2).教材图1-2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3).教材图1-3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教材图1-4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
在真空中传播.
(5).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
5.声音是一种波,声具有能量
(1).由水波的产生类比得出:声音是一种波。
(2).教材图1-7所示的实验,总结得出:声具有能量。
(3).指导学生阅读“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石头”
6.小结(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7.课堂练习:
(1).教材P10
(2).将拨响的琴弦用手一按,响声立即消失原因是 ( )
A 声音被手挡住了 B 声音被手吸收了
C 琴弦的振动变小了 D 琴弦的振动停止了
(3).在月球上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
( )
A 说话时声带没有振动 B月球上没有传声介质
C 产生的声波被月球吸收了 D耳朵失去听觉
(4).下列实验与实例,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
A 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BP机,BP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BP机呼叫 B下雷时,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听到远处的雷声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看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
(5).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是关
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 ( )
A大声呼救 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
C见缝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D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6).人说话、唱歌时发声靠的是_____________的振动,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____________传播的.
(7).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能传声.
(8).歌中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隔墙有耳”这句谚语主要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
8.高一物理第一章免费 篇八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下列四个句子:①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他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是指响度的是_ ;其中指音调的是_ 。
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波能传递 ,中国传统中医有“望、闻、问、切”检查病人,其中“闻”就是听的意思,这是利用声波能传递 。
3.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尘,这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幕上带有 ,而具有了 的性质。
4. 体温计是根据 的规律制成的;现在的测量示数是 ℃,它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人的正常体温。
5. 光在玻璃和空气两种物质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是反射角,物质I是 。
6. 夏天许磊同学从游泳池出来后,一阵风吹过感到有些冷的感觉,这是因为水 ,可他却惊奇的发现,旁边的一只小狗却热得吐出舌头,快速地喘着粗气,这是因为吐出舌头和快速喘着粗气,这样可以增大 ,并且加快了 ,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而带走小狗体内多余热量的原因。
7.我国古代就有光现象的描述,如“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的是镜中花”、“潭清疑水浅”。其中“水中月”、“镜中花”是光的_____ ___现象,“捞(摘)不到”说明成的是 像;“疑水浅”是光的 现象,看水中物体的像在物体的 方。
8. ,小聪玩放大镜时,他先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他看到的手指是 (完整填出成像的特点);然后他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他将看到房屋是 (完整填出成像的特点)。据此你认为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 有关。
9.在如下图电路中,
(1)若要两灯串联,应闭合开关_______;若要两灯并联,应闭合开关________;
(2)当开关S1断开S2、S3闭合时,能发光的灯是 ,另一灯不能发光的原因是 。
(3)若并联时干路的电流乙电流表,流过L1灯的电流为0.30A,则流过L2灯的电流大小为_____
A。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0.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在抗震救灾中,广播里传来“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亲切话语,我们能够清楚地辨别出这是温家宝总理的声音,这应用了声音的哪种性质?(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振幅
11.汶川大地震使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有关专家指出:地震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的自救措施,最佳的是( )
A.大声呼救 B.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营救
C.见缝就钻,说不定能从废墟中爬出来
D.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
12.,一束太阳光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我们能看到耀眼亮光的位置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3.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面竖直挂着的平面镜,下面关于他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像向远离平面镜的方向移动,像变小 B.像向靠近平面镜的方向移动,像变大
C.像向远离平面镜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不变 D.像向靠近平面镜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不变
14.印刷工人用铅水浇铸铅板,下能反映铅的温度随时间变化过程的是( )
15.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是( )
A.春天到了,冰雪消融 B.初夏,林中白雾弥漫
C.深秋,果实上挂满了白霜 D.严冬,河面上结冰
16.为了相互传呼方便,在甲、乙两个办公室各装了一个电铃,要使任何一方按开关,都只能使对方电铃发声,则在电路中正确的是( ).
17.某电路中的电流大约为0.4A,一同学要准确测量这个电路中的电流值,他选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及0~3A,他是用0~3A的量程来测量,他这样的结果是( )
A.测不出电流值 B.电流表的指针可能被打弯
C.电流表可能被烧坏 D.测量的精确程度差一些
三、综合解答题(22题4分,23题8分,24题7分、共19分)
22.一天下午,小明和小红两位同学在小红家里自习功课,突然天空乌云密布。过了一会儿,天空出现一道耀眼的闪电,再过3秒钟,传来震耳欲聋的雷声。因为雷声非常响,所以小红以为打雷处就在她家附近,吓得面色苍白。小明赶紧安慰小红说:“打雷的地方离我们大约1公里远,不必惊慌。”接着,小明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向小红作了解释,小红听后很信服,两人就继续安心学习。
(1)请你写出上述内容中涉及的两个物理知识。
A.
B.
(2)已知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非常大,光从打雷处传到小红家所需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小明说打雷的地方离小红家大约1公里是如何算出的?请写出你的.计算过程。
答:
23.《扬子晚报》5月21日报道了一则新闻(标题:氮气泄露,夏现冬景)。
本报讯:昨晚,南京市建宁路上一停车场内发生氮气泄露事故,现场周围“寒气”逼人,车厢挂起冰柱,地面结了厚厚一层冰。
昨晚10点左右,建宁路上一家名为“的士”的休闲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突然发现停车场里一辆大型槽罐车尾部不断冒出白烟,并且越来越大,当他走过去一看,被现场的情景吓了一跳,只见车尾部开始结冰,车厢下端已经有大约10cm长的冰柱,而液体刚滴到地面上就开始结冰,不久地面上就是一层厚厚的冰。原来,这辆属于南京气体产品公司的槽罐车满载液态氮气,车尾部冒出的白烟就是车罐内液态氮发生泄露的表现。据介绍,氮气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如果有足够多的氮,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周围气温降低到零下50℃,情况比较危险……
阅读了这则新闻后,请你回答如下问题?
(1)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常温常压下是气态,槽罐车里的液态氮是用什么方法使氮气液化的?将气体进行液化有何好处?
(2)液体氮泄露出来变成氮气是什么物态变化过程?该过程吸热还是放热?槽罐车尾部冒出的“白烟”是怎样形成的?
(3)文中有两处不妥,你能指出一处并加以改正吗?
(4)发生此事时,如果你正好在现场,为防止对周围的人造成伤害,你打算怎么做?
24、的电路,当开关s闭合后,电流表A1的指针偏转了量程的2/3,电流表A2的指针偏转了量程的3/4,所用电流表为实验室用的双量程电流表。求通过灯L1和L2的电流各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②④, ①③ 2.能量,信息 3.电荷(或静电),吸引轻小物体
4.液体热胀冷缩,38.7,高于 5. ∠1;玻璃
6.蒸发吸热,液体的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 7.反射,虚;折射,上
8.正立放大的虚像;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9.(1)S2, S1和S3 (2)L2, 被短路 (3)0.24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0.A 11.D 12.C 13.D 14.C 15.A 16.C 17.D
三、阅读解答题(22题7分,23题8分,共15分)
22.(1)(每空2分)A.声音(或光)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B.空气中光速远大于声速
(2)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可得:雷击处离小红家的距离约为:340×3(m)=1020m≈1公里(3分)
23.(1)液化(1分);缩小体积便于储存和运输(1分)
(2)汽化(1分); 吸热(1分); 由于汽化吸热,附近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液滴悬浮在周围形成“白烟”(1分)。
(3)不妥:液态氮气(1分), 改正:液态氮(1分)
(或不妥:氮气具
有快速制冷的效果,改正:液态氮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
9.高一物理第一章免费 篇九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
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
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m; 1dm=10m; 1cm=10m; 1mm=10m; 1μm=10m; 1nm=10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1cm。
2、长度的估测
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3、长度的测量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精度高)、螺旋测微器(精度高)等]。
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学生看课本P21并读出图2-15及图2-17的长度)。
活动1:(1人一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结果填入P22的表格中)。-6
2-3
3-1(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有点问题的测量数据进行评价。)
活动2:(两人一组):测量乒乓球的直径。(教师巡视,并对同学进行指导。)
介绍:国际乒联为了我们限制我们中国乒乓球选手,同时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动在全世界更好地开展,把乒乓球的直径从原来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谓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赛从原来的一局21分制改为现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表现依然锐不可挡,取得男双、女单、女双三块金牌。
4、特殊长度的测量
问题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①曲线;②规则(圆)。测量方法:①直接用卷尺测量;②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硬币一周再拉直测量或将硬币在直线上转圈;③利用圆周公式C=2πr=πd:两块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硬币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
问题2.漳泉肖铁路通过惠安的唯一一条铁路线,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测量方法:①上网查找(现场上网查找,搜索关键字:漳泉肖铁路全长<128km>);②借助福建省地图间接测量。
问题3.如何测出一盘蚊香燃完所需的时间?
思路:被测时间特点:时间太长。测量方法:①直接用手表测量(要有耐心,可边做事情);②利用比例测出一小段燃完所需时间即可。(现场实验,小段蚊香长度约为1.5cm,蚊香的燃烧速度约12cm/h)说明:上述三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时间的估测
活动3:(集体活动):估测1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1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1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
3、时间的测量
讲解: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活动4:(2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
活动5:(2人一组):跑圈测时。(请三位自认为速度较快的同学分别从教室前门绕到教室后门再回到前门跑一圈,各组同学分别测出每位同学所用的时间,然后请其中一组同学用他们的测量结果判断谁的速度更快。)
三、测量误差
介绍测量误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3信息窗内容)[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显现本节知识结构进行小结。通过对一些特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的探讨,除了掌握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你的学习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把你的思路打开,如此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时间的单位
2、长度的估测
2、时间的估测
3、长度的测量
3、时间的测量
4、特殊长度的测量
三、测量误差
布置作业
1.20分钟能力试卷; 2.完成练习册题目;
3.自制一个1米的厘米刻度尺,并用它测量课桌的高度和长度。教学反思: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教学方式 讲解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
〖师〗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状态如何呢? [讨论] [总结1] 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
[总结2] 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机械运动(10min)1.现象
[问题] 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 [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2.概念
[问题] 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观察] 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总结] 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15 min)1.概念
[问题] 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讨论] 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 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2] 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中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3.练习
(1)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某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待发的列车甲和乙,过了一会儿,甲列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起来,然而,乙列车内的人通过窗口看甲车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上述表明。
②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当时刮的是 风。甲、乙、丙三个骑车速度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________。(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的参照物。
①(2005年温州中考题)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②在一条东西取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知甲车比乙车快,比丙车慢,则以 为参照物时,三辆汽车均向西行驶。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0 min)
[问题] 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 [结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类比]1.说某一同学个子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它与谁相比个子高,同理说某一位同学矮,也是不科学的。
2.某人问路,到某地要用多长时间,该人不答,待问路人不耐烦开始走时,该人才说1小时左右,问路人不解,该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断用多长时间呢?这里的参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见,我们表达话语时,一定要说话严密些。
(四)思考与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虽然运动是绝对的,但我们平时为了研究方便,仍然说某个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平时我们判断某个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了一个作标准的物体,这个物体我们叫做参照物。
对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而言,参照物的选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却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叙述严密,说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定要加以参照物。如果没加,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言的。
四、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
二、参照物
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反思: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单位换算:1m/s=1×=3.6km/h 练习:1km/h=______m/s。[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0min)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播放视频6]频闪灯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作业布置
P30动手动脑学物理2、3、5。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教学反思: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
-6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即可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10.八年级上物理第一章教案 篇十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1、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2)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7页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
5、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1) 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2)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3) 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6、让学生看课本第21页图11.1—3。
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什么?
讨论:以田野或(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它们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时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物体以它们中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静止。
7、让学生看课文第22页图11.1—4。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讨论交流: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和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运动的;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和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上升。
四、知识应用
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 过江,船 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
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
(船夫不可能找到剑。这个楚国人选定的船作参照物,行驶的船相对于剑是运动的。)
2、行车,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高一物理第一章免费】推荐阅读:
高一物理第一章教案01-13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复习资料09-14
高一物理第一次月考总结06-17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06-14
初二物理第一章试卷12-23
高一物理物理实验教案09-17
物理必修二第一章教案08-28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07-02
高一历史第一章周练09-11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章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