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急救培训

2025-01-25

教师急救培训(16篇)

1.教师急救培训 篇一

关键词:院前急救,培训培训者,构建

培训培训者(training the trainer,TTT)是目前国际上十分推崇和重视的成人培训手段,其目的是让接受了培训的培训者能开展下一步培训[1]。TTT模式以培训者为培训对象,以双向互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以及金字塔式培训结构为特征,可以在短期内培训大批合格人员,在培训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企业培训师等多个领域被普遍采用[2]。尤其是在健康教育师资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TTT培训可有效地缓解培训需求日益增加和培训师资不足而带来的矛盾[3]。院前急救培训是国内外社区健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院前急救培训,提高居民的院前急救能力,可以提高生存率、病人因救治不及时而造成的死亡和伤残。我国的院前急救培训较发达国家起步晚,仍存在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师资不足等问题[4]。本文就院前急救培训中培训培训者模式的构建和应用现状展开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依据。

1 院前急救培训中培训培训者模式的构建

1.1 明确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既要使学员掌握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其获得独自开展后续培训所需的教学能力,以期为今后的培训奠定基础。简言之,院前急救中TTT培训的目标是使现在的受训者成为未来的培训者,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1.2选择培训对象TTT模式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受训者能否成长为合格的培训者是这一模式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2]。因此,TTT模式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对象的素质和能力[5]。因此,TTT模式下的培训对象,除了要具备普通受训者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①培训对象的素质要求。培训对象应该对社会服务有着高度的热忱,对院前急救培训有足够的兴趣。其次,培训对象要对培训工作充满自信,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创新,敢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6]。第三,培训对象要有较好的人际沟通和口头表达能力。②培训对象的能力要求。培训对象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培训能够熟悉院前急救知识,熟练掌握院前急救能力。其次,具备制订培训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培训的能力。第三,能够及时发现受训者存在问题并能采取正确的方式适时予以解决。

1.3 确定培训内容

众多研究表明,院前急救培训内容除了传统的心肺复苏外,还应涵盖创伤救护以及常见急症和意外伤害的院前急救等内容[7]。由于培训对象大多没有医学基础知识,因此,在医疗原则允许范围内,可适当简化培训内容,特别是对一些较为复杂的操作,应选择最简单有效的操作方法,使非专业人员易于接受、理解、记忆,从而增加学习兴趣、降低培训难度,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8]。此外,还应对培训对象开展授课技能培训,向其介绍理论授课以及操作示教的方法和注意事项[9]。

1.4 选择培训方法和教学手段

TTT模式下的院前急救培训,多采用“互动式教学法”。理论知识培训可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实践技能培训则可通过操作示教、回示教、急救场景模拟等途径展开教学,还可安排个人演讲、小型模拟培训等进行练习。通过加强师生沟通,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气氛,让培训对象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学会常用的培训方法和技巧。此外,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亦能充分调动培训对象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例如,利用Power Point软件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配以丰富的照片、图形等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进行演示[10],或是借助于视、听媒体的指导开展练习,受训者通过观看录像带边看边练,或看后再练等,都能起到较好的培训效果[11]。

1.5 组织考核和模拟培训

在培训结束之前除了要对培训对象的院前急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考核外,还要安排模拟培训,以评价其培训能力。培训对象可选取院前急救中的某一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模拟讲授,教师根据培训对象的表现进行打分并点评。

1.6 开展培训

TTT课程培训结束后培训对象就从受训者转变为培训者,可以以讲师的身份开展院前急救培训。此过程又可分为两个阶段:①共同讲授阶段[12]。此阶段中培训者还不能独自承担院前急救培训,需要在导师的指导和辅助下方能完成培训。在培训者授课过程中,导师需要全程观察,并对讲解不到位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完善,以保证培训效果。这一过程往往需要重复3次~5次。②独自讲授阶段。培训者已经具备独自授课的能力,导师仍需要跟踪评估培训者的培训效果,及时向培训者反馈意见和建议,以帮助其成长。

2 院前急救培训中TTT模式的应用现状

TTT模式在多个领域中被普遍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Mutchler[13]在2001年—2004年采用TTT的培训模式对贫困社区的青少年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显著提高了所在社区青少年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国外对于TTT模式在健康照护人员培训中的应用报道也较为多见,如Ersek[14]采用TTT模式对华盛顿老人院的护士开展姑息照护的培训,有效缓解了针对老人院护士的姑息照护知识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此外,国外学者还在心血管疾病预防[15]、孕产妇教育[16]、老年痴呆的家庭护理[17]、乳腺癌和直肠癌的护理[18,19]等领域进行TTT培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内对于TTT模式在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亦有报道。李萍等[20]运用TTT模式对新疆5个地区21所综合及专科医院的200名护理骨干开展了艾滋病知识培训,培训后的200名师资又对2 768名护士开展了艾滋病知识培训,经过培训后的护理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明显提高。马迎华等[21]在学校艾滋病教育中采用了TTT模式,结果表明该校学生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显著提高。国内外对于TTT模式在院前急救领域中的应用也有报道,按照培训对象的不同可将上述研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医务人员或医学院校学生,由于其本身具备医学知识,因此对于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较好。Aslan[22]等对102名医学院校四年级学生进行了2天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和6h的授课技能培训,其中31名学员在考核合格后成为救护培训师,并对在校的一年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二类是普通市民,Wik等[23]对41位工厂的挪威雇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随后这些雇员分别负责培训若干名工人,通过研究发现TTT模式下的心肺复苏培训能用最少的成本达到相同的培训效果。Ann[24]等对27名农学院的大学生采用TTT模式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培训,培训后学生对授课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赵俊玲[25]采用TTT培训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急救知识培训,解决了急救技能训练时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使学生培训合格率达到了100%。

3 小结

2.教师急救培训 篇二

我们从2011年4月开始在小学中尝试建设急救知识普及培训课堂,充分发挥红十字会的优势,采取确定合作意向,组织协调各部门,设定固定地点,配备教具教材,强化师资,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对小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协调选择相关单位了解合作意向并确立相关条件

一是确定学校。确定的小学全校有20个教学班,在校生人数为1083人,在职教职工60人,专任教师57人。二是确定救护培训站建设具备的基本条件。室内教室面积50平方米以上;场地独立使用;有专人管理。三是配备救护培训站设施。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便携式心肺复苏模型、悬挂式急救箱、脊椎固定板、急救知识宣传版、急救包50、可调式颈托、夹板及急救防护用品。

二、运行模式

一是启动适当的宣传活动。在学校印发小学生急救知识宣传页,提高小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识。二是进行前期调查。通过问卷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急救知识调查,根据得出的相应结论对下一步教学进行指导。三是配备合格的师资。全部师资队伍由经过中国红十字总会培训合格的救护培训师组成,并选用有多年急救经验的教师加入其中,以增强师资力量。四是选用合适的教材。根据学生年龄段,选用他们能接受的教材,图文并茂,适时更新。五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实际操作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六是明确教学目的。在小学生中普及现场急救、自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在遭遇突发事件时的自救互救能力,满足学校对急救安全保障的需求,最大限度减少伤亡、伤残率。七是进行必要的教学评估。采取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授课情况,通过试题解答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评估教学效果。

2011年4月至2012年11月,郑州市二七区红十字会共举办18期初级救护培训班,共对832人次进行了培训,全部学员通过考试,掌握一定的应急能力,初步掌握心肺复苏理论和创伤急救技术概念,知道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和创伤4项技术,学会一定的避险方法,孩子们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得到了有效提高,避险能力得到了改善。从而更进一步降低了受伤害的几率。

三、建议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社会的关注度

通过对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小学生对于急救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相应的急救基本技术还很欠缺,尤其是重要的救命技术不知道的有36%,其他技术掌握不准确的或处理错误的占10%~40%。而对于急救知识的学习,非常渴望的仅占62%,这说明孩子们对于急救知识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社会关注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而社会关注度的提高相应地也提升了城市的应急能力,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开展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是红十字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一年多的运作,我们的教育方法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开拓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尝试了角色扮演法等新的教学方法,采取情景剧、场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并且自己点评其错误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通过对近期发生的事例和新闻故事进行讲解,让同学们了解突发事件发生时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同时能掌握相应的逃生和避险方法。

(二)以学校带动家庭、以学校带动社会的急救普及

通过对老师和学生急救知识的培训,起到以学校带动家庭、以学校带动社会的急救知识普及效果。同时,更应该抓住典型事例进一步推广、深化。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求知欲强,学习能力强,传播力大,而孩童时期的学习知识培养能让一个人受益终生,他们掌握的现代急救观念和技术,不仅能提高自己认知和帮助他人的能力,更能让身边的人受益,对于整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也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老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学纽带,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急救,参与急救,从而达到全民参与,全体动员的目的。

3.急救培训总结 篇三

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总结

2015年2月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对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人民医院医疗急救不力事件进行通报。县卫生局要求我县各医疗机构加强应急救护能力,提高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接到县局通知后,院领导高度重视,4月9日、16日14:30院办、医务科、护理部组织全院职工进行了急诊急救知识培训。现总结如下:

医务科XXX主任首先宣读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对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人民医院医疗急救不力事件的通报,分析该事件中暴露出以下问题:一是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缺失,急救意识、技能严重不足,院内急救流程混乱,始终未将患者转移至急诊科或病房进行救治;二是医院急诊科建设不规范,设备配置简单,且无固定医务人员(均靠各科人员轮转),未发挥急诊科职能作用;三是医院工作流于形式,医务人员基本抢救知识培训未取得实效,形成的规章、制度可操作性差。

急诊科XXX主任对全院职工进行了急诊急救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如下:

1、急救的原则;

2、生命体征的变化;

3、急救常用操作;

4、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5、生命支持等。

XXX副院长对此次培训做出了重要总结。我院要从祁东事件中汲取教训,坚决杜绝类似事件发生;全院医务人员要加强“三基三严”学习,相关职能科室要制订完善的院内急救工作预案,规范医疗机构紧急抢救程序,提升医务人员紧急抢救专业技能;急诊科要对急救力量薄弱的科室要开展定期指导,全院职工人人都要掌握相关急救知识,全面提升院内急救能力。

4.急救培训简报 篇四

_____ 通惠小学开展关爱生命提高自救、互救技能进课堂活动

天有不测风云,意外伤害猛于虎。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自救互救意识,学习和掌握日常生活中的急救知识和技能。9月13日上午,眉山市人民医院党员先锋服务队和志愿者服务队在通惠小学开展急救培训进校园活动。

医生志愿者们在学校大操场上演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自救互救培训课。全校1200余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培训采用理论知识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志愿者们分别用深入浅出的实例、风趣幽默的言语讲解如何正确拨打120急救电话、昏厥、癫痫、儿童意外伤害、骨折后的急救处理等一系列急救知识和技能;随后志愿者们还进行现场模拟示范,在演练过程中,除了向同学们演示包扎、骨折固定、心肺复苏等基本救护方法和技巧,还手把手地向师生们传授救护技能和操作。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志愿者们还用心地设置了有奖问答环节,使孩子们热情高涨,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本次活动。孩子们活学活用,争当急救小能手,现场学会骨折后的正确包扎、对人体模型进行模拟急救,学会了实用的急救方法。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通过理论知识培训和实践操作演练,通惠小学师生都纷纷表示,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现场救护知识,相信能够很好地应用这些知识,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紧急伤害。关爱生命,师生同行,我们在行动!

医生志愿者们在认真地讲解救济知识

同学们正在积极地学习骨折后的急救正确包扎技能

老师们的学习热情也很高哦!

通惠小学

苏久勤

5.急救培训通讯稿 篇五

在培训中,校红十字培训部的成员为大家惊醒了现场演示并讲解了遭遇突发事故的现场急救:如何让在抢救的黄金时间给生命垂危的人做心肺复苏等。很多同学亲身体验了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包扎止血等的基本操作,并很快掌握了方法。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的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帮助大家在仿真的情景下学到了应急的知识。此次培训不但教授了现场救护方法,还介绍了其他自救知识,如:投,眼,臂,腿等不同部位的包扎方法,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各种急救知识。

此次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短时家内德活动,大家都感觉很充实,在活动中既得到了快乐又收获了知识。

电光院红十字会办公室

6.教师急救培训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

本次培训对象为金秀大樟等19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共计416人, 其中医生179人, 护士141人, 医技人员96人。中级 (含中级) 以上职称97人, 初级职称或无职称319人。

1.2 培训方法

采用强化培训法。 (1) 师资组成:由急诊科具有主治医师和护师以上职称并在院内外多次复苏与气管插管考核合格的医护人员组成。 (2) 配备有复苏模拟人、气管插管模型、气管插管使用的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3) 培训场所:在院内以急诊科为培训场地, 院外以各受培训单位为培训场地。 (4) 具体培训方式:首先对受培训单位的医务人员就急救知识、心肺复苏和气管内插管等操作技能进行调查, 由受培训单位选派技术骨干2~3名参加我们举办为期3天的理论学习和2天的技能操作培训班, 重点内容为心肺脑复苏和人工气道建立的理论和操作方法, 学习结束后考核。其次, 技术骨干回原单位进行全员理论培训。第三, 我院急诊科派2名高年资医生和 (或) 护士到每个受培训单位进行为期1~2天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 利用多媒体讲解, 结合使用模拟人进行技能操作, 并对每个学员进行操作考核。最后, 每个受培训单位指定1名技术骨干与我院急诊科联络, 定期交流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及时商讨解决, 并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调查反馈。心肺复苏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与考核以《扫描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 (2) ——基本生命支持:简单却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为依据[2], 气管内插管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与考核按沈洪主编的《急诊医学》为依据[3], 并参照柳州市120指挥中心制订的《心肺复苏和气管插管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1.3 效果评价方法

培训前后对比。调查内容包括: (1) 受培训单位参与情况; (2) 培训前后受培训单位急救设备配置、更新和使用情况; (3) 培训前后医务人员急救技能实际操作能力, 主要是心肺复苏和人工气道建立; (4) 对培训方法的满意度。

1.4 统计处理

计数指标采用χ2检验,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受培训单位及个人参与情况

受培训单位100%积极参与, 领导高度重视, 设有专门的负责人, 并将急救技能培训常规化作为年度考核的一项指标, 受培训单位医务人员参与率为90%。

2.2 培训效果

2.2.1 技能水平

培训前后理论考核合格率分别为41.3%和98%;对其中的200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 培训前后的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技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2.2.2 急救设备

培训前有气管插管设备为40%, 能正确使用为15%;有监护与除颤设备10%, 能正确使用为6%;培训后受培训单位50%计划或已更新、添置新的急救设备。

2.2.3 新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应用

40%受培训单位将培训的新理论和操作技能应用于临床, 尤其是心肺复苏和气管内插管的操作得到效好的普及, 提高危重病抢救成功率。

由于受培训单位加强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 以及医务人员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的的提高, 40%的受培训单位的急门诊量有所增加, 并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医务人员对培训方法满意情况

表2显示医务人员认为强化培训方法的实用性和新颖性均较好。

3 讨论

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的培训, 既往以理论学习班加示范操作为主要教学方法, 学员在理论上有一定提高, 但操作能力差, 不能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反复的理论学习班加示范操作, 学员感觉培训没有新颖感和实用性, 容易产生厌倦。此外, 既往的培训只有少数人员有机会参加学习, 没有使受培训单位所有的医务人员在理论和操作上都得到提高, 这是以往培训方法的弊病。采用四阶段强化培训方法, 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进行理论讲解, 然后在模拟人体上操作, 最后实施严格考核, 这样对受培训单位进行全员培训, 使学员对每项技能的操作达到规范、熟练、快速和准确。我们的培训结果, 考核合格率为98%, 对200名医务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和气管内插管等项目的调查表明, 培训后急救技能明显提高。学员对培训方法的实用性和新颖性也有很高的评价, 分别达到95.5%和93%。这提示, 理论学习后必须让学员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 才能更好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加深认识, 将理论与操作结合起来。有报道也显示, 多媒体结合模拟人体系统操作有利于提高学员急救技能操作能力, 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提高判断能力和培训效果[4]。因此, 我们认为, 采用多媒体讲解结合在模拟人体上操作的强化培训方法是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急救操作技能的有效方法。

通过强化培训法推广急救技能的培训, 不仅使学员急救技能得到很快提高, 急救知识得到更新, 更重要的是这种培训方法贴近临床实际工作, 使学员在工作中能正确地操作应用。在所有的受培训的学员中, 已有40%的学员将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临床, 并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间接提高门急诊量和基层医院的知名度, 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的培训结果表明, 强化培训法推广急救技能操作更接近于临床实际工作, 学员能熟练地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临床, 达到培训目的。因此我们认为强化培训法值得在急救技能的培训中加以推广, 尤其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的技能培训。

摘要:目的:探讨向基层医疗单位推广急救技能的教学方法。方法:培训前后急救技能水平比较。结果:受培训单位参与培训人员考核合格率98%, 培训前后的操作技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90%以上的培训人员认为强化培训法具有实用性, 40%受培训单位已将新知识新技能运用于临床。结论:强化培训法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急救技能的推广。

关键词:基层医务人员,急救技能,培训方法

参考文献

[1]蒲泉州, 李晓阳, 谭芬梅, 等.389所乡镇卫生院急诊急救情况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7 (5) :397-398.

[2]沈洪.扫描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 (2) —基本生命支持:简单却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5, 17 (5) :257-258.

[3]沈洪.急诊医学[M].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20-323.

7.教师急救培训 篇七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等方式,针对情境教学模式在我国急救知识普及以及培训当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首先研究了情景教学在急救员培训当中的应用,随后结合了情景教学在急救过程中的操作展开分析,并最终得出了情景教学有助于充分调动社会学员积极性,可以有效弥补我国传统教学当中社会学员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这一观点。

【关键词】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急救知识培训

伴随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升,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也大大增加。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以及突发伤害严重的危及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此时,作为第一目击者是否具备良好的急救能力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为了更好地提升公众人员的在急救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我们特意将当前社会上推崇的情景模拟教学方式融入到了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当中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总结出了这种特殊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些优势与不足。

一、情景模拟的定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主要是指相关老师针对某一个既定的教学主题,同时综合其不同的行业特点,设定出一整套贴合需求的操作场景,然后启发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其中,分角色进行扮演。这种模式下,可以相对真实的再现整个教学实例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细节与过程,学员们可以通过这种更加直观的方式进一步的巩固与扩充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技能,从而提升参与者的综合能力。在邱志军看来,情境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综合了角色扮演、模块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等常见教育方式的优势而产生的一种更加新型时尚的教育模式。当前,这种教学方式在我国的教学领域已经得到了相对广泛的普及和运用。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过程中的应用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发生很多突发性的事件,其中不仅包含着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更是包括因大意引发的火灾、过度劳累或者突发疾病导致的猝死以及层出不穷的车祸等人为灾害,这些都严重的危及到了人们脆弱的生命。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危险一旦发生,往往都是非常紧急的,一旦医务人员不能立刻到达现场,而第一目击者又不能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那么就很容易导致伤病员二次损伤、甚至错过“救命的黄金时刻”,给患者带来无法挽回的致命损失。

因此,为了将这种紧急风险降到最低,作为群众第一目击者的施救人员就必须要具备非常丰富的急救知识以及非常专业的急救能力。但是社会群众不同的岗位分工,以及伤病员自身不同的问题和需求对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都产生了较大的困难。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会造成学生们因为无法有效理解课程内容或者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而陷入到一个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尴尬境地。所以我们当前很多的培训机构选择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的还原急救场景,对突发事件模拟演练,让学员可以真实的感受到那种紧急的状态,增强其对急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有效的避免传统教学的这种尴尬。

为了更好地让学员适应各种不同的紧急事件,我们应当在场景的设计上尽量做到真实全面。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紧急场景主要包括:常见的多发伤、复合伤以及冠心病突发、不同程度的车祸现场、各种原因导致的骨折、烧伤以及高空坠落等等。面对这些突发事件,首位施救人员应当马上采取的措施包括心肺复苏术、电击除颤(AED)、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常见的现场应急救援手段。

纵观我国当前在急救知识普及过程中采取的情景模拟教学,主要是通过角色扮演来展开进行的。在急救培训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设置好很多不同的场景,然后将学员进行角色分工,大家轮流扮演施救者和伤患,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现场演练操作。当然,要想取得最真实的效果,这种模拟必须要按照严格的标准来执行,物品的准备,操作的流程绝不能有丝毫马虎。通过模拟演练,学员们可以更好地将应急流程扎实巩固,对日后可能会出现的突发状况提前做好应急准备,从而避免因慌乱或是判断失误而引起无法挽回的损失。

当然,除了常见的状况,我们还应该考虑到现实存在的一些突发状况,比如多名人员同时受伤。在模拟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学员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每组中选出几名伤员和急救人员,让学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现场急救。有的学员扮演指挥角色,指导现场群众紧急有序的展开施救,有的学员专门分诊、有的学员处理重伤员,有的监护次重级伤员等。学员们各司其职,本着“先救命,再治伤”的救援理念,井然有序又高效快速的展开应急救援,这不仅可以锻炼学员们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大家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学生们的团队精神。这种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员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在提升自身急救能力的同时,还会加深学员们内心对自我的约束,提升对自己的道德要求。

三、情景模拟教学的不足

虽然情景模拟教学在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因为这种角色扮演毕竟无法将现实情境真实再现,往往会导致很多学员始终不能够将实训中的“病人”看成是真正的病人,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更加注重急救的方式和手段,很少能够投入更多的感情与关怀,没有急救现场应当具备的焦急和紧迫感。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尝试将模拟的现场放到学校、社区等更加真实的环境当中,而病患扮演者则由通过SP(标准化模拟病人)学习后的培训教师担任,同时对救援时间采取严格限制,让学员更好地体会“救命的黄金时刻”存在的意义,从而激发起其内心真正的融入感,为日后应急急救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论

尽管存在某些问题,但情景模拟教学作为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的一种操作手段,还是很好的解决了我国传统教学过程的许多不足与缺憾。它可以及时的纠正学员们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经过不断地完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急救过程当中,使其能够更有效的应对今后生活工作中随时可能会发生的紧急状况和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邱志军.模拟情景教学法在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07,21

[2]吴丽萍,张建军,应用综合模拟人进行急诊急救技能训练的实践与认识

作者简介:

朱淑凤(1979.01~),女,湖北襄阳人,汉族,本科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妇产科学。

魏知行(1987.06~),女,四川井研人,汉族,大专学历,护师,护理教研组组长,研究方向急救护理。

通讯作者:

8.急救培训新闻稿 篇八

为继承和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会理念,贯彻落实红十字会“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通”的七项基本原则,让学生初步掌握自救互救知识,提高自救互救技能。6月29日学校开展了急救知识培训活动。

校医为学生讲解了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排除气道异物等基本技能,并进行了实践操作方面的培训,同学们互相做创伤救护、止血包扎练习、模拟人心脏复苏操作,大家热情高涨,边听边记,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9.急救知识培训总结 篇九

根据市安监局安排,在参加矿山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过程中参加了有市红十字会举办的急救知识培训,培训主要内容为事故现场急救相关知识培训,现就培训相关认识、体会总结如下。

一、掌握急救知识的必要性。当事故发生后及时、有效的开展人员急救是事故应急处理的首先要做的,是挽救生命、减少损失的首要任务,如果不能及时的开展现场急救,很有可能导致本可以避免的人员伤亡发生。因此,作为一名现场安全管理人员掌握基本的现场急救知识十分必要,也是衡量一名安全管理人员是否合格的基本条件。

二、正确的现场急救至关重要。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对于事故发生后现场急救而言,正确的开展急救至关重要,因为急救是一门相对而言较为专业的知识,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如果不能正确的掌握相关急救知识,或在急救过程中实施不当,可能导致人员急救无效或伤势加重,甚至导致人员伤亡,因此正确的开展急救至关重要。

三、急救的及时性直接关系急救效果。当事故发生后是否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开展急救,直接关系急救是否能够成功,人员生命是否能够挽救,因此当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在第一时间能对受伤人员开展现场急救,并且及时联系专业急救人员前来支援,在专业急救人员未到之前,现场人员不应放弃急救。

10.教师急救培训 篇十

1 我国农村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重要意义

现代医学证明, 猝死病人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 min, 严重创伤伤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30 min[3]。由于许多突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往往发生在行车途中、工作场所、居家环境等。如果现场的“第一目击者”能够立即实施正确、基本的紧急救护, 可争取到最初宝贵的抢救时间, 从而降低院前死亡率和伤残率[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大多数是农民, 且绝大部分农民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区人居分散, 交通不便, 当紧急情况发生时, 专业救援人员很难在第一时间达到急救现场, 此时如果村民能够立即实施正确、基本的紧急救护,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程度标志着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 要做好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 必须做好我国农村居民的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 让更多的老百姓从第一目击者变成合格的第一救助人。

2 我国农村居民急救知识掌握现状

2.1 我国农村居民急救知识干预尚在现状调查阶段

2008年以前, 很少有关于农村居民急救知识的相关论文[4], 对于农村, 更多关注还停留在农村专业急救人员的培训, 近2年开始出现对农村居民急救知识现状调查的相关论文, 与城市居民急救知识相关论文相比, 数量很少, 表明农村居民急救知识还未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涉及培训工作还是空白。提示我国农村居民亟待进行急救知识培训, 农村居民的急救普及教育已成为我国面临的紧迫任务。

2.2 农村居民急救知识匮乏

潘婷等[5]对甘肃省农村居民急救常识掌握现状调查发现, 农村居民对急救知识的了解非常少。广州市居民现场急救能力得分为5.07分±2.21分, 其中, 城区居民得分为5.68分±1.99分, 农村则为4.45分±2.25分, 城区居民急救能力高于农村居民[6]。镇江地区农民对院前急救知识了解情况调查显示, 9%的农民没有听说过120, 48%农民对120了解一些, 43%比较了解;67%的农民对心肺复苏术一无所知, 26%的农民了解一点, 7%是比较了解[7]。湖北地区的居民对急救知识掌握情况, 农村居民掌握程度最低 (16.0%) [8]。程庆林等[9]调查江苏苏州市和安徽合肥市的农村居民对日常急救、化学中毒急救、放射急救、食物中毒急救、烈性传染病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11.8%、6.2%、5.1%、13.3%和10.5%。以上调查显示, 我国农村居民掌握急救知识非常少, 缺乏急救能力, 开展急救普及培训刻不容缓。

2.3 我国农村居民普遍文化程度低下, 直接影响急救意识和急救水平

以下是农村居民文化程度调查情况:具有大学 (大专及大专以上) 文化程度的只有10.37%, 高中 (或中专) 文化程度的有15.38% , 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5]。在农村居民中, 高中及中专以下文化程度占90.1%[9],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为26.4%, 初中为28.7%, 高中、职高、中专为24.7%, 大学及以上为20.3%[6]。在200份有效问卷中:文盲17人, 小学34人, 初中78人, 高中50人, 大学以上21人[7]。以上研究者均认为急救知识了解的程度与文化程度密切相关, 其中文化程度高者掌握较好, 文化程度低下已严重影响农村居民对急救知识了解。

2.4 政府、相关医疗机构及大众媒体对急救常识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我国农村由于受经济条件、地理位置、交通通讯等客观原因限制, 导致政府、相关卫生服务机构及大众媒体对急救常识宣传力度不够, 造成急救知识匮乏。在调查中, 有居民反映以前几乎没有专业机构或个人进行过急救常识等医疗知识的宣传, 并表示希望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5]。经调查发现, 农村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看电视、听广播时无意中得到一些急救常识, 说明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较单一, 而且过分依赖于政府或其他组织。

3 培训

急救知识培训本身是一个涉及社会面很广的医学特殊领域, 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单凭某一机构或部门很难应对这一艰巨任务。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 13亿人口中, 70.6%是农民, 而且绝大部分农民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区人居分散、交通不便, 经济落后、居民文化素质低下, 这又给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增加了新的困难。因此, 必须由政府、医疗机构、社会团体、学校共同完成对农村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培训, 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 逐步推动全民急救普及教育, 提高居民急救能力整体水平。

3.1 各级政府要重视支持农村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同时, 政府应增加投入或设立专项资金, 组织长期、有效的急救常识和技能宣传、普及培训活动。政府和有关机构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进行急救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 提高居民对急救的认知和参与意识。

3.2 各级医疗机构要积极组织培训

医疗机构应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居民急救培训先进经验, 探索适合农村居民的规范统一的急救培训流程和模式, 完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 上级医疗机构人员应经常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实施指导培训, 更新急救知识技能。基层医疗机构和人员应主动深入社区和乡镇, 运用多种形式, 如模拟急救现场、多媒体案例、角色扮演、实物模型等直观易懂方式, 定期开展居民急救培训与演练。此外, 还利用节假日及乡镇赶集日人群相对集中, 上街设摊宣传, 发放自编的急救小册子, 传播急救知识, 增强公众的急救意识。可以优先培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中小学教师及青壮年群众, 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形成救援队伍, 再由他们将急救知识向广大老百姓传播, 最终实现急救知识全民普及。

3.3 提高居民文化程度

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低下, 严重影响对急救知识了解, 基层政府及教育机构应依托我国的义务教育成本低、效果好、受法律保护的优势, 做好广大农村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 为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打下坚实的基础。各中小学应与急救培训部门一起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 采取培训机构与学校联合教学的方式, 进行有计划、有系统、连续的培训。开展各种形式的急救知识宣传活动, 如急救知识竞赛、演习、观看科教片、办主题板报等, 加强对学生的急救知识教育及逃生意识的提高。

3.4 鼓励各社会团体关注参与农村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培训

把急救培训当成一项公益事业, 积极引导社会慈善团体、协会关注参与, 可以设立基金支持培训工作, 也可以组织人员直接参与培训[10]。鼓励医学专业大学生利用假期把急救知识技能带给农村居民。发动学生、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 开展广泛而持久的急救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殷欣, 李文涛, 安力彬, 等.国内外公众急救国知识普及现状比较[J].医学与社会, 2009, 22 (8) :42.

[2]丁一鹛.中美急救培训模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7) :35-36.

[3]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

[4]袁小丽, 江智霞, 张咏梅, 等.1999—2008年国内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状况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10, 30 (6) :567-569.

[5]潘婷, 许瑞, 惠洁琼, 等.甘肃省农村居民急救常识掌握现状调查与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09, 7 (15) :19-20.

[6]梁晓珊, 何秀芳, 邓雪樱, 等.广州市城乡居民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09, 7 (9) :990-992.

[7]朱海涛, 倪爱民, 邹圣强, 等.镇江地区农民对院前急救知识了解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8, 19 (1) :33-34.

[8]杨应成, 谭晓东, 张顺泉, 等.湖北地区不同人群急救知识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26 (6) :420-421.

[9]程庆林, 胡连鑫, 李杰, 等.农村居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27 (8) :547-549.

11.急救培训主持词[推荐] 篇十一

大家下午好!这里是广西大学学生爱心协会急救培训的活动现场,我是主持人„„。欢迎大家。首先感谢广西中医学院红十字会急救队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为了加强同学们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构建平安校园,我们特举办了本次以“急救牢记心,平安伴我行”为主题的急救知识培训活动。希望通过培训使更多同学了解基本的急救护理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护理方法,以便学生在灾害面前能自救互救。

下面,我们就有请广西中医学院红十字会急救队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讲解“CPR心肺复苏术”的相关知识,大家欢迎。

感谢_____________的细致而耐心的讲解。现在将为大家播放视频《3D急救动画系列之骨折急救》。请看大屏幕。

刚才的视频用动画的形式生动的为我们讲解了骨折急救的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四人搬运的知识。请广西中医学院红十字会急救队__________为我们讲解。大家欢迎。

谢谢_________________。现在是自由示教的时间。有请广西中医学院的__________为大家介绍“三角巾包扎”、“绷带包扎”等方面的知识。感谢广西中医学院的__________的精彩演示。接下来是互动时间。观众朋友可以和广西中医学院红十字会急救队进行交流学习。

我们下面将要进入我们的有奖竞答环节。回答正确的同学将会得到一份精美的小礼品。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上海开展旅行急救培训 篇十二

上海开展旅行急救培训

由于天气炎热,夏季旅行中中暑、溺水,甚至被太阳烫伤成为游客出行过程中最易发生的伤害事故。为此,沪上旅行社首次急救知识培训在上航假期旅行社举行。昨天下午,上海假期旅行社27名青年导游花了一个下午时间,掌握了心肺复苏术等旅行急救技术。

上海市旅委负责人介绍说,近日国内外不少旅游景点温度都非常高,从市内各大旅行社传来的信息表明,市民游客出游的兴致仍在“升温”。市旅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近日发生中暑、溺水、晒伤等伤害事件较多,因此市民应注意高温天出行安全。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医生介绍说,无论是暑、溺水还是骨折等伤害事件,处理不当都可能伤及人命。除了向别人求助,游客应该懂得预防。中暑先兆的症状较容易被人忽视,一般来说,体温低于38度,但是出现大量流汗皮肤湿热,注意力难以集中,人发软的情况,就应该及时到清凉的地方避暑降温,以免进一步发生中暑症状。老年人尤其应该在清凉地带活动,身边常备人丹、十滴水这样的药物;近年来,由于晒日光浴导致一度烫伤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在一些海滩暴晒不加任何防护措施,或者时间过长,皮肤出现发红、水肿、灼痛就意味着已经被晒伤了,游客在出行时应注意这一点。而小到被虫蜇这样的事件,也可能引发过敏甚至威胁生命,因此应该带好驱虫药物。

13.教师急救培训 篇十三

1 考核对象

助产士20名, 其中护士5名, 护师15名。学历:中专5人, 大专9人, 本科1人。

2 考核方法

2.1 考前准备

考核内容以第五版复苏教材为标准, 在考核前进行集中培训新生儿复苏抢救, 并利用教具模型和复苏器械配合操作训练。

2.2 考场准备

根据复苏流程, 准备模拟产房, 根据考核操作需要准备教具模型和复苏器械。监考者为产科总护士长、教学护士长、产房护士长。

2.3 考核标准

(1) 2人一组考核, 临考前随机抽取, 要求每人都能熟练而正确地掌握相关操作如正压通气、胸外按压、气管插管。 (2) 考核评分:个人考核总分为100分, 具体操作60分, 提问30分, 熟练程度10分。

3 学习体会

3.1 全面掌握了复苏流程

复苏抢救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激状态, 在理论知识不扎实, 复苏流程不熟悉的情况下, 很难做到有条不紊, 复苏效果也可想而知[4]。通过情景模拟考核, 使助产士对新生儿复苏流程有了全面的了解, 将复苏流程熟记在心, 操作起来得心应手。例如在考核中明确要求全面地了解产妇情况, 熟悉病例、掌握病情、评估新生儿需要复苏的相关危险因素 (产前因素和产时因素) , 做好相应的人员、物品准备。从而教会助产士如何在早期抓住抢救的时机, 配合医生一起使新生儿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置。

3.2 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

护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需要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4]。而新生儿需要接受复苏手段才能建立有效呼吸的仅占出生新生儿总数的1%, 复苏病例不是经常见到[4]。通过情景模拟考核实际典型病例, 使助产士在抢救过程中自己动手动脑、学练结合, 加深记忆。在考核中要注意操作细节, 检查动作是否规范到位。例如新生儿复苏体位的正确摆法、复苏面罩使用的手法、检查气囊的方法、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的配合等等。提醒大家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复苏手法的正确关系到复苏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

3.3 提高了判断力和应急力

对于护士来说, 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更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不但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更要有科学的临床思维与临床能力[5]。情景模拟考核为助产士提供了学习锻炼的空间, 在模拟复苏操作中科学的使用护理程序, 评估窒息情况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 及时评判复苏是否有效到位。使大家在练习中树立自信心, 学会在危急中保持沉着冷静的良好职业心理素质。例如监考者会设定一些特殊病例营造紧张气氛, 对考核者存在的问题提出异议, 不断的设定出新的问题和障碍, 要求解决。训练大家会根据病情变化随时改变复苏措施, 边做边说。在考核中, 以前关注的是会不会做操作, 现在是考核是否明确新生儿复苏的时机、操作要点、正确采取复苏的方法, 以及对抢救器材的安装、使用、检查是否到位。大大提高了助产士的判断能力以及应急应变能力。

3.4 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

以往的教学培训中助产士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 虽然也进行理论学习及操作演练, 但没能很好的结合。情景模拟考核不是复苏技能的简单培训, 而是要求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后, 模拟急救情景将需要掌握的抢救要点、复苏有效的体征、易混淆的问题和临床护理经验设置为问题进行提问操作全面考核。通过提问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实际操作中, 有机的结合起来, 通过实际操作, 使大家从机械的记忆变成真正的理解, 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参与。对以往概念不清的问题牢记在心。临床病例指引着他们学习, 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学习的思路更加清晰[5]。采取考核后根据得分情况进行表彰, 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 督促大家将基础知识砸实, 将基本技能规范。

3.5 提高了整体的复苏水平

新生儿复苏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临床适宜技术。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 复苏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从以往的规范化培训, 到现在的情景模拟考核, 都是为了使助产士不断提升自身的复苏技术, 保持清醒的头脑, 准确的判断, 医护配合默契。在临床护理中协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团队协作精神是抢救成功的保证[6]。情景模拟考核使操作者对可能发生的情况, 应采取的措施建立一种条件反射,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新生儿复苏质量和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凤清, 李珍, 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6) :68.

[2]赵靓鸽, 曹光岩.护士长素质与护理管理技巧[J].中国护理管理, 2004, 4 (3) :53.

[3]李翠琴.模拟急救情景进行临床综合救护操作考核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06, 20 (4) :1028-1029.

[4]李秋云, 田瑞华, 李建维.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培训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6) :37.

[5]闻彩芬, 蔡小红, 沈思媚.利用情景教学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应用的认识与思考[J].护理研究与实践, 2007, 4 (10) :88-89.

14.急救知识培训总结 篇十四

龙城春晓志愿者协会组织了一次急救技能培训活动,特此请了红十字会的老师前来教学。希望能在文明导游活动中,志愿者能在突发情况下挽救他人的生命,减少伤害,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为社会安全出力。

在此次活动中,志愿者们都饱含热情,认真的听老师宣讲,并且积极练习急救技能。我们志愿者根据老师的教导,学习了基本的急救措施,比如心腹复苏,包扎止血等,让我们知道了许多在急救方面的常见误区,这些在当今社会人人都应该掌握的技能。此次培训让我们志愿者深深地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更加关爱生命。

15.急救员培训总结 篇十五

此次活动分为理论与实操两部分,我们请来了石景山区红十字会的老师为学生们讲解初级急救的知识,老师为同学们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通过面对面的指导,让同学们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掌握心肺复苏,救护止血,包扎固定等常规急救措施,从同学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急救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在活动中收获颇丰。

这次活动旨在培养大家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紧急情况的处理,可以培养同学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应急能力,着实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与此同时还发给每位参加培训同学一些日常应急品,如:绷带,三角巾等等,这样也增加了学们的应急需要,在活动结束之后,我院红十字会全体成员留下整理会场并进行了活动的总结,寻找此次活动的优点与不足.这次活动是首钢工学院红十字会09级大一新生第一次参与大型活动,在08级的带领下熟悉红会活动整个运营的过程,为以后举办活动不断积累经验。在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不足之处,比如人员的调动、会场秩序等等。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不断的总结自己,吸取每一次活动的经验教训,争取在下次活动中做的更好,把红十字精神传递给全院的师生,尽自己绵薄之力,为全院师生服务。

16.教师急救培训 篇十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从本院内科系列病区、外科系列病区、急救系列科室、其他系列 (输液室、门诊、医技科室) 等不同岗位抽取工作3~5年和6年及以上的护士各43名, 共86名。年龄22~41岁, 平均28岁;工作年限3~10年, 平均5年。学历:中专6人, 大专57人, 本科23人。职称:护士16人, 护师39人, 主管护师31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护理人员分组及情景设置

86名护士按同科室1名低年资 (3~5年) 、1名高年资 (6年及以上) 配对原则随机组合。各组护理人员年龄、工作年限、学历及职称大体一致。设置2名护理人员在当班时遇一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模拟情景, 利用Sim Man综合系统模型培训进行逐对考核。考核结束, 按《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 采用“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急救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分析总结”的国际流行模式, 每对护士轮流担当A、B角, 进行培训、演练。2周后再次利用Sim Man综合系统模型培训进行逐对考核。

1.2.2 培训方法

我院护理部为有效保证护理安全, 规定每班 (包括午间及夜间) 至少有2名护士当班, 其中有1名必须是工作6年及以上的护士。根据这一实际情况, 考虑到当班护士都有可能遇到此类情景, 我们将第一目击者定为护士A, 另一位定为护士B, 按《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结合模拟情景制定相应急救流程, 明确A、B角的分工。具体分工如下:护士A现场发现病人异常, 立即评估病人意识→叫帮助 (护士B) →评估脉搏→安置体位, 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护士B通知值班医师及急救小组→推抢救车、除颤仪、呼吸皮囊等到现场→连接除颤仪、打开PADDLE导联分析心律→ (室颤或无脉性室速) 除颤;护士A继续心脏按压, 护士B打开气道, 准备用呼吸皮囊加压辅助呼吸;护士A、B持续按30∶2进行心脏按压和皮囊加压辅助呼吸;护士B适时连接心电图电极片和导联线, 通知麻醉科气管插管, 准备负压吸引, 建立静脉通道 (按医嘱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 , 直至5个循环或2min后, 2名护士共同评估病人情况。

1.2.3 评价方法

培训、考核人员为培训中心专门负责急救培训老师, 采用我院根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制定的《床边模拟急救考核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1.3 观察指标

将培训护士按不同岗位进行分组, 内科组 (神经、消化、呼吸、心内、血液、肾脏等) 30人, 外科组 (普外、心胸、肝胆、泌尿、骨科等) 26人, 急救组 (急诊、ICU、复苏室) 15人, 其他组 (门诊、医技科室、输液室) 1 5人, 各组护士培训前、后成绩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以 (x-±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岗位护士的培训前、后考核成绩比较 (表1)

培训前内科组、外科组、急救组考核成绩两两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上述三组成绩均明显高于其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四组护士考核成绩均较培训前有显著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四组间两两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1、2、3分别为内科组与外科组、急救组、其他组比较, 4、5分别为外科组与急救组、其他组比较, 6为急救组与其他组比较

2.2 情景模拟培训效果调查情况

86人都认为情景模拟演练有助于临床实际应用, 这种培训方式值得推广;79人 (91.9%) 认为情景模拟培训能提高急救意识;81人 (94.2%) 认为综合写作能力提高, 抢救过程更加有序。

3 讨论

对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跳呼吸骤停抢救均应争分夺秒, 现场医护人员能有效应对, 可能取得较好的结局;如果患者在4~6min内得不到紧急救治, 就可能发生生物学死亡。从我院的考核情况看, 不同岗位的护士心肺复苏等相关技能掌握情况存在差距, 内科系列、外科系列、急救系列岗位护理人员心肺复苏等技能掌握较好, 三者掌握情况接近, 而门诊、医技科室及输液室等其他系列与前三者比却有明显差距, 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原因可能为:虽然所有护士均参加过心肺复苏技能的培训, 但该项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较少且要求很高, 随着时间段推移也会逐渐被遗忘[2]。一般来讲, 护士对实践操作的遗忘较对理论知识的遗忘更快。急诊、ICU、复苏室的护理人员,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理论学习及操作演练频次较高, 科室对心肺复苏等技能培训已经常态化。Jensen等[3]证实, 接受心肺复苏术培训的时间与心肺复苏模拟考核成绩明显相关。国内有研究[4]显示, 每年复训1次就能达到心肺复苏技术熟练的最佳间隔时间。而事实上护理部在进行心肺复苏等技能培训安排的频次上并未将不同科室加以区别。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内、外科系列病区与急诊系列无明显差异, 可能与我院ICU床位紧张, 内、外科病区收治重病人较多, 使得相关科室自行组织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培训较多有关。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模拟某种情景的教学方法, 以案例为基础, 具有无风险、可重复性、可控性、培养团队精神等优点, 也有利于训练考核标准化[5]。利用Sim Man综合系统模型, 可以有效地实施心肺复苏、电除颤、建立静脉通道等急救措施。经过情景模拟、护士分工协作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培训演练后, 各科护士考核成绩都有大幅度提高, 86名参训者都认为情景模拟演练有助于临床实际应用, 值得推广;91.9%的护士认为通过培训急救意识、综合协作能力及抢救有序性均得到提高, 且培训后考核成绩各科无明显差异。情景模拟法能帮助护理人员提高临床应急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各种情形下的现场决策能力[6]。

综上认为, 医院不同岗位护理人员对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存在一定差距, 采取情景模拟方式进行强化培训, 能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能力。

摘要:目的 运用情景模拟培训、考核护士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 并分析不同岗位护士掌握情况。方法 通过设计模拟情景, 应用SimMan综合系统模型, 参照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 (CPR) 与心血管急救 (ECC) 会议指南, 对86名护士进行模拟急救技能考核, 分别依不同岗位分组进行分析。结果 培训前急救及内、外科组护士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组护士,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不同岗位护士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培训前急救及内、外科系列护士急救技能掌握情况好于其他科室护士;通过情景模拟培训能有效提高不同岗位护士的急救技能。

关键词:情景模拟培训,心肺复苏,急救

参考文献

[1]单荣芳.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 2012, 9 (10) :467.

[2]Field J M, Hazinskj M F, Sayre M, et al.Executive Sunnary: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 2010, 122 (3) :640.

[3]Jensen ML, Lippert F, Hesselfeldt R, et al.The significance of clinical Experience on learning outcome from resuscitation training-arandomised controlled study[J].Resuscitation, 2009, 80 (2) :238.

[4]严翎, 史爱珍, 卞素琴.心肺复苏术护士复训最佳间隔时间的探讨[J].护进修杂志, 2004, 19 (9) :789.

[5]刘生梅, 王延梅.模拟教学在护理教育中应用的利弊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 2008, 14 (5) :608.

上一篇:中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下一篇: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报名须知?成人高考报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