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存在的问题

2024-07-28

信息社会存在的问题(9篇)

1.信息社会存在的问题 篇一

社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信息化支持。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信息化手段在社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社会管理水平和效率不断提高。但是,毋庸臵疑,政府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很多共性的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其对社会管理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与当今国内现有的科技水平很不对称。

共性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信息采集方法落后,更新不及时。各部门、各机构建设的信息管理系统各自为政、相同的基础数据不同的采集方式和管道。更为严重的是,采用人工调查摸底采集数据、手工录入存档、纸质材料逐级上报这种非常原始的采集方式依然盛行。其结果是,基层工作人员反复采集报送,不仅效率低下,同时也造成信息更新不及时、不准确。

二是信息分立共享受限,使用效率低。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就是简单地将现有基础数据台帐电子化、网络化,信息横向不能开放、共享,降低了信息的使用效率。这种为信息而信息的信息系统,没有真正的受益者,最多只能帮助上级了解基本情况,无法真正发挥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

三是功能单

一、信息量小、使用不便。对信息化建设理解偏差,甚至扭曲信息化建设本质,使各种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出,既不能提高工作效率也不能减少工作量。大部分办公系统只有简单的办公手段和发布一些临时信息,几乎没有关键的、常用的信息。如某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竟然没有该管辖区基本情况,相反一些无用信息却占据大量资源,如其OA群一栏,既然不允许进入别的部门,又何必全部显示不必要的链接。其实,只需要“进入本部门”一个链接就可以了,这样既直观大方,又不易让人产生错觉。

此外,与社会管理考核机制结合不紧,缺乏互动性等。这些缺陷使政府信息化建设不能真正有效地服务社会管理。很多信息系统只是一种摆设,或者使用效益太低,这也是政府各种网站和信息管理系统相对于各种商业网站不能被广大民众所认同的主要原因。

这些缺陷的存在,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造成。主要是体制和人的惰性所致,更重要的是领导听不到不同意见或者不愿意听取不同意见,甚至是对信息化建设理解偏差所致。在世风日益浮躁的今天,能够有勇气反映真实情况,特别是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工作人员实在太少,而能够有魄力听取不同意见,特别是能听取有否定领导功绩嫌疑的意见的领导也实在是不多。

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争先恐后相继推出各种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有的是照猫画虎、相互复制,有的是不作调研、没有论证。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不仅会直接造成财政和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将间接造成人力等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当前,社会管理所需信息迅速增长,没有一个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城市精细化管理就不可能实现,科学的社会管理也无从谈起。因此,社会管理信息化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信息化主管部门应深入调研,听取各方意见,牵头设计建立一个横向可复制、纵向可集成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各种信息高度集成、完全共享,而不是各自为政,彼此隔离。这里,横向可理解为相同行政层级的不同区域或相同行政区域的不同属性。

二是要改变设计理念。采取未端直接提供、分级审核的信息采集和管理方式。逐步实现“谁拥有谁维护”的信息提供方式,提高信息的即时性、准确性和自动化程度,减少中间、人工环节。对于一些重要数据,采取逐级审核或者行业部门直接证明,提高信息的可靠性。

三是要增强系统功能。各种信息管理系统,除了提供必要的查询、分类、汇总、导入、导出等基本功能,还要有协助完善、辅助加工、智能处理和流转、自动与互动评价、交流发布信息等高级功能,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多样化。

四是要加强与社会管理考核的结合。任何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如果不能对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进行科学、准确地评价,并将它与社会管理制度紧密联系起来,系统再好也不能得到推广和应用。要吸取开心网、百度文库等网站的积分升级理念,对每个使用者和管理者进行有义的评价,达到按提供服务质量和数量获得相应的认可、尊重甚至奖励。

当然,要实现政府信息管理系统的高效、友好、丰富,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会相当困难的。一是各种信息的所有者不可能自愿的按要求提供,特别是政府各部门管理信息的开放和对接。二是与社会管理制度的有机联系必然涉及社会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变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三是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的观念转变需要时间。四是系统各方参与者的思维惰性也是制约系统推广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关键字段,建立起一个人性化的、智能化的、立体化的、全方位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完全可能的。而这个关键字段应该就是物业,以物业作为关键字段,将人和物的属性串联起来。社会管理对象大体可分为:人和物业。因此,这个关键字段应该是人或物业。而物业相对固定,符合目前属地管理的基本管理体制和基本思路。

只要我们系统建设者能够吸取当前各种网站和网络现有技术,确实为系统参与者提供便利和优质的服务,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员参与其中,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真心希望,政府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管理并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发挥关键性作用。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九日

2.信息社会存在的问题 篇二

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

1.1 披露动机

目前为止, 我国政府和第三方组织、机构没有强制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披露, 但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起到了引导、推动作用, 尤其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以企业自愿披露为主, 也有部分企业为了适应出口国或进口商的要求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调查表明, 中国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驱动因素依次是提升公司形象、对政府政策的支持、企业领导者意识和舆论压力。公众、消费者、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对企业报告的压力作用还很小。

1.2 披露数量

我国企业发布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可以认为是国家电网在2006年发布的名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当年共有32家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 到2014年增至1526份, 增加了将近50倍。历年社会报告数量和同比增长幅度见图1所示。

1.3 披露质量

援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中的分析数据, 2011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分仅29.8分, 63.7%的报告得分在30分以下;2012年上升到31.7分, 抽查531份A股上市公司发布的各类社会责任报告, 不及格数量为435份, 不及格率达81.92%。2013年平均分上升为35.3分, 49.7%的企业 (539家) 得分低于30分, 仍处在起步阶段;2014年从对中国企业300强的调查来看, 近八成不到60分。

1.4 披露标准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标准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多数企业参考两种以上的标准。现有标准主要有: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深交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 上交所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 行业指引:比如纺织业学会为纺织行业制定的“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中国IT业经济联合协会发布的基于能源、经济绩效、安全生产及环境资源保护等内容的“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 中国工经联指南, 中国社科院 (CASS-CSR1.0/2.0) , 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指引, GRIG3, 全球契约, ISO26000等。其中参照国资委指导意见和交易所的指引占主导地位, 另外, 参照标准逐渐趋向国际标准。

2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2.1 可靠性不足

多数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未经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审验, 因此披露信息的可信度不高。相关数据显示, 2012年经审验的报告仅占总数的5.7%, 2013年是7.6%, 2014年为14.2%, 从比例上看, 经第三方审验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在逐年上升, 但比重仍偏小, 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参考标准多元化

报告编制的参考标准多元化, 包括格式和内容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不利于企业之间进行比较, 不利于区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优劣。图2显示了我国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参考标准。

2.3 平衡性较差

多数报告的平衡性较差, 报喜不报忧, 隐瞒事实, 比如一些众所周知的负面事件及影响并未在有关企业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企业倾向于报告正面信息, 粉饰自己的形象形成广告效益, 达到宣传企业的目的, 对于负面信息、造成的危害则避而不谈, 使得社会责任报告“华而不实”。

2.4 缺乏定量指标

社会责任报告的定量化水平不高, 多数信息停留在文字表述上, 实质性内容缺乏, 导致说服力不强。只是说明自己如何履行了社会责任, 但具体怎么实施了, 取得了什么效果, 无法直观的进行比较。不过, 随着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 这方面的问题将会逐渐解决, 事实上, 使用定量数据的情况已有所改善, 但仍需不断改进。

2.5 缺乏必要监管

我国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多属于自发行为, 政府及相关部门未进行强制要求, 导致部分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是迫于“某种压力”, 或者是为了满足出口国或者进口商的要求。比如沃尔玛要求与其合作的中国供应商必须满足其制定的社会责任标准, 否则将取消供应商的资格, 2013年, 沃尔玛聘请的第三方专业公司审核了120多家肉类供应商的养殖场和屠宰场, 33家因审核不合格而停止合作。苹果公司的社会责任因为富士康的“跳楼风波”遭到质疑和谴责, 使得其不得不采取措施改善社会责任状况, 然而我国的富士康公司貌似影响不大, 这和缺乏监管有很大关系。类似的例子在我国已司空见惯, 因此, 现阶段要使我国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必要的监管是不可或缺的。

3 完善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的对策

3.1 完善第三方验证机制

现阶段,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三方评价主要为四类:报告评级、专家点评、质量认证和数据审验。评价方式过多, 容易导致标准不统一;根据前面分析的问题, 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检验机制, 导致接受审验报告的比重较小。鉴于两方面的问题, 建议可以借鉴会计师事务所鉴证公司财务报表的机制, 要求部分企业 (如上市公司) 必须强制接受第三方机构审验社会责任报告, 第三方审验机构的职责集中、统一, 避免多重标准, 这样, 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统一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选择上, 建议参照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 该指南是迄今为止涵盖范围最广泛, 普适性和认可度最高的社会责任标准, 不强制执行, 也不作为第三方认证标准, 我国曾参与制定并赞成通过。可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建立适合我国的社会责任评价标准体系。该标准一个较好的方面在于指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履行社会责任, 避免积累重大问题。

3.3 建立奖惩机制

对于平衡性较差的问题, 可以采用奖惩机制, 前提是对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采取强制措施, 否则没有相应权利进行制衡, 也就没有奖惩的权利, 事实上, 奖惩机制和强制手段应该逐渐走上社会责任的舞台, 我国追求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 已经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 如三鹿“毒奶粉”、双汇“瘦肉精”、中石油管道爆炸、自来水公司水质出现问题、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等问题已屡见不鲜, 更不用说没有曝光的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因此, 有效的奖惩机制和强制手段是必要的。

3.4 增加定量指标

定量指标在描述特定问题上有自己的优势, 比如员工的工资福利, 投资者资金的增值, 环保投入等, 都可以进行量化, 量化后的指标可以使信息使用者更直观的掌握所需信息, 也便于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总的原则是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 定量指标为主, 定性指标为辅, 对于不能用定量指标披露的信息, 可以辅助定性指标。社会责任指标量化研究应该是该领域研究的趋势。

3.5 建立监管制度

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经过近10年的发展, 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 也有相关职能部门和第三方组织在推动其发展, 但整体上仍处于自发阶段, 鉴于我国国情, 个人认为有必要分阶段强制推行社会责任, 按照企业规模和行业特点, 制定阶段性的要求, 比如对于小企业, 其社会责任侧重于安全生产、不污染环境、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等, 对于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 可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比如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 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等。这和前面讲的统一标准不冲突, 只是在统一标准里面按照企业自身能力大小划分了阶段, 唯有这样才能将社会责任作为一种强制性行为进行推广, 否则小企业发展之初就要求和上市公司一样的标准, 小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的机会。

4 结语

本文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分析, 总结了存在的五方面问题, 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现在和将来都会面临新的问题, 需要我国相关研究人员和相关组织、机构群策群力, 最终目的是通过促使企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际标准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译, 2010.

[2]张婷.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J].财会通讯, 2012 (1) .

[3]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1/15/c_127389654_2.htm.

[4]刘孙芸.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4 (06) .

3.财会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财会;信息管理;特征;问题;对策;层次性

1.财会信息的特征

所谓财会信息,就是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各种反应企业的财务活动的数据进行的分析,来实现对现有的企业的财务状况的评估,所以企业要想实现对现有的财务活动的有效管理,就必须要通过对财会信息的特点的把握来实现。一般来说,财会信息相较于其他的信息具有的特点有:

(1)财会信息是有着私有性的,即虽然在财会信息的使用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是被共享的,但是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的财会信息的产生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并且反应的是自身的财务状况,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私有信息,即在提供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要想实现对财会信息的管理,就必须要对其私有性质的保护。

(2)财会信息的层次性,即先用的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各种信息的管理部门的层次是不同的,直接的经营者对于数据的管理同生产者所掌握的数据是有所差异的,因此也就实现了在财会信息管理过程中的分级,导致了不平等现象的产生。

(3)财会信息的时间性。即由于财会信息的特点决定了在其产生和整理以及统计的过程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样也就导致了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为了实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就必须要对现有的财会信息进行及时的整合和加工,保证信息的时效性。

(4)财会信息管理的不明显性,即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财会信息管理作为财会关管理的一个环节和手段,通常没有引起相关的企业管理部门和人员的重视,也就导致了相关的管理活动的开展缺乏制度和人力以及资金的支持,从而导致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2.财会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会信息失真。即先用的财会管理中的一些高新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改变和推动了财会信息管理的方式,但是也使得财会信息管理出现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漏洞,即信息的真实性问题。由于各种新型技术的应用,使得对财会信息的获取和修改变得更加的容易,所以也就给一些不法分子的活动以可乘之机,所以在对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重视对信息的真实性的审核和管理,避免由于信息的失真导致的财会信息管理质量受到影响。

(2)监管力度不够。即在现有的企业的财会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就在现代企业的财会信息的管理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对自身监督体系的建立,以便能够根据自身的生产和经营情况,实现对企业的投资管理,这样才能实现对公司内部资金流动的有效监管,保证企业的资金流动的有序性,避免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财会信息管理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

(3)资金使用效率低。即现有的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管理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对财会信息的有效管理,就必须要保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的一些企业在财会信息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的力度和水平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无法满足现有的财会信息的管理活动的使用要求,使得一些企业的财会信息活动无法开展,达不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和管理目的。

(4)财会工作人员素质较差。即要想保证财会信息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要实现对财会工作人员的组织,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一些企业的财会信息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的最重要的人员的问题就是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不达标,所谓专业素质就是该工作人员是否具有一定的财会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而所谓思想道德素质就是指在企业的财会信息的管理过程中,是否能够自觉的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进行财会信息的统计通知,实现对财会信息的客观真实以及准确的反应。

(5)加强财会信息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即我国目前的企业财会信息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化管理建设不达标和不完善的现象,即一些企业并没有在财会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加大设备和技术投入,而还是采用较为落后的管理设备和管理技术,这样也就导致了企业的管理质量无法有效的提高,也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的效率。另外,落后的财务信息管理方法还会导致在管理的过程中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要实现对现有的财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必须要改善这种信息化建设落后的局面。

3.加强财会信息管理的对策

(1)提高财会信息透明度。即现有的企业财务信息的管理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的信息相互独立导致的各种信息整合不当引起的财会信息管理质量无法提高是现阶段的财会信息管理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就应该重视对企业的财会信息的透明度的管理,以更好的实现对不同的部门甚至子公司的信息审核和审查,实现对现有的企业财会信息的全面分析。由于企业利益的相关者很多,故对企业财会信息的透明度及其内容、频率以及方式等要求各不相同。因此,要想提高企业的财会信息透明度,首先就要做好企业财会信息化工作、会计核算和资金管理等工作,再者就是要掌握好预算管理、绩效考核以及内部控制等的工作。做好财务监督的日常化工作,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要及时准确的获取财会信息,从而及时、完整以及准确了解所属子公司的财会状况以及经营成果。要加强财会监督力度,从而能够及时实行对所属子公司的会计核算,以及资产资本运营的监督。

(2)增強审计力度,强化财务监管。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审计机构,定期或不定期的展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并力争将财务实行监督日常化并建立其相应的奖惩制度。建立和完善财会岗位轮转机制,从而加强会计业务的质量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从而通过经常性的会计业务综合考核以及财会信息质量考核管理,最终提高财务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防范和杜绝企业内部违纪、违规等现象的发生。

(3)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强化企业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首先在财务信息管理上就要实施严格的财务监控制度,再者,就是要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以及定期清查财产制度,从而达到强化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作用,此外,还要对财产进行真实的记录、进行实物保管、定期盘点以及账实核对等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确保企业的财产安全,保证企业的快速发展。

(4)提高财会人员素质。企业财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财务工作质量的优劣,因此,必须要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思想政治以及心理、身体素质好的财务队伍。要注重财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打牢思想根基,要加大对员工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此外,要对在职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合理的安排,尽量做到人尽其责、量才录用,对于不适合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合理的分流和职位安排。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难度,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就必须要实现对企业的财会信息的管理问题的排除。 [科]

【参考文献】

[1]李佳楠.提升财会人员适应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议[J].2012,22:77.

[2]卢刚.刍议信息技术对财会工作产生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3,03:135.

[3]东梅.论财会信息的现代化管理[J].北方经贸,2013,02:71-72.

4.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篇四

王 洪 波1,2

(1.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合肥 23009;)

(2.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合肥 230009)

摘要:物联网是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的一种新型网络。在物联网信息感知过程中,信息融合已成为一个关键性技术。本文阐述了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包括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物联网信息融合过程中存在问题和挑战,分析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关键词:物联网;信息融合;信息感知

中图法分类号: TP301.6

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i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WANG Hong-bo1,2

(1.School of Managemen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2.Key Laboratory of Process Optimization and Intelligent Decision-mak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Hefei,230009, China)Abstract: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a new network in which things are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by various sensing equipments.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sensing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e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ies have become critical.In this paper, the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ies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have been presented, including data-level fusion, feature-level fusion and decision-level fusion.On this basi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existing in the information fusion process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have been showed,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have also been put forwarded.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Information fusion;Information sensing

一、引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概念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MIT)Auto-ID中心最早提出(Sundmaeker et al.,2010)。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简称ITU)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 2005:物联网》并在报告中正式确定了“物联网”概念(ITU,2005),报告指出物联网发展所依赖的技术包括:无线射频技术(RFID)、无线传感器技术(WSN)、智能嵌入技术、小型化技术和纳米技术等。

物联网是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将不同种类的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的一种具有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在物联网中,信息感知是一个基本功能,它是通过传感器对物联网中物品进行信息收集,根据应用目标的需要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加以筛选,将有效数据或有价值数据提供给用户进行分析和处理。由于物联网所能提供的传输、处理和分析等资源有限,因此在满足客户需要的条件下,采用信息融合技术对数据进行有必要的处理,以实现对信息的高效感知。1 王洪波,男,1983年生,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云计算、决策理论与方法.E-mail:bz308cctv@163.com

随着物联网技术研究不断深入,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因此需要对该类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梳理。本文对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阐述了物联网信息融合的主要技术。首先从信息提取水平角度将融合技术划分三个层次,对现有技术和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然后,探讨了物联网信息融合研究的热点领域,指出了物联网信息融合所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最后,对全文进行概括和总结。

二、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是指在一定准则下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多源信息分析和综合以实现不同应用的分类任务而进行的处理过程。根据信息提取水平,Nakamura et al.(2007)将物联网中信息融合技术划分为4个层次,主要包括:低等水平融合、中等水平融合、高等水平融合和多级融合。Nakamura分类方法中多级融合技术是前三种融合技术的综合,故本文认为将数据融合技术划分为3个层次较为合理。对于物联网,数据级融合主要是消除输入数据中的噪声,而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则侧重于获取与实际应用相关的有价值信息。

(一)数据级融合技术

数据级融合主要是指在原始数据采集后的融合。该融合的特点是必须在同质信息前提下的融合,不同质信息则不能在此阶段融合。在数据级融合阶段常用的方法多为加权平均法、特征匹配法法和金字塔算法等传统方法。

加权平均法是最简单的融合算法,直接对传感器所获得信息进行线性的加权平均。Mechitov et al.(2003)提出通过对传感器的位置进行加权平均,估计出目标运动轨迹上的各点坐标位置。崔逊学等(2011)则根据计算几何理论,提出基于三圆交集计算二值传感器网络目标的位置。加权平均法具有实现简单、快速的优点,能够有效地抑制噪声,但是其融合结果的对比度相对较低,且无法通过增大权重的方式反映某些信息所具有的突出作用。

特征匹配法就是利用通过特征的匹配关系建立图像间的配准映射变换,最常用的方法是ICP算法。Besl&Mckey(1992)提出一种基于轮廓特征的点配准方法ICP。刘繁明、屈昊(2004)提出了对准集合的一种方法,采用对准误差通过非线性最优化算法直接最小化。杨明等(2004)提出一种基于切线的角度直方图的ICP方法,该方法首先使用M估计器鲁棒地计算扫描中每点的切线方向,然后使用基于Hough变换的切线角度直方图计算旋转分量,最后使用迭代切线加权最近点ITCP计算相对位姿估计。

金字塔算法是采用通过不断地滤波原始图像的方式,形成一个多级塔状结构用以分析和融合图像数据。Burt &Adelson(1983)首先提出拉普拉斯金字塔算法,它是在高斯滤波图像的基础上,与预测图像之间形成一系列误差图像。Toet(1989a,1989b,1989c,1992)则提出了比对度金字塔算法和形态学金字塔算法。Burt(1992)通过利用梯度算子对每层图像进行计算,以实现对图像的分解。Barron &Thomas(2001)通过纹理滤波器对每层图像中不同方向的纹理信息进行提取,获得图像更多细节信息。Chipman et al.(1995)和Li et al.(1995)则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离散小波变换的融合算法。

(二)特征级融合技术

特征级融合主要是在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特征值提取的工作后,运用基于特征值比较的融合方法,其特点为可在不同质信息范围内进行融合,但无法对融合结果进行判别并作出合理决策。在特征级融合技术阶段常使用k近邻、卡尔曼滤波、聚类算法等方法。

K近邻算法(Vapnik,1999)是一种简单的分类算法,该算法使用某一种距离度量计算待分类样本与所有训练样本之间的距离,寻找与待分类样本最近的k个近邻,根据k个近邻所属的类别来确定待分类样本的类别。Ye et al.(2001)将聚类算法与K近邻算法相结合,提出了CCA-S(Clustering and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Supervised)算法。Rosa et al.(2003)为了快速且有效寻找最优k值,提出将遗传算法与K近邻算法相结合。陈黎飞、郭躬德(2011)

提出了一种多代表点的学习算法(Multi-Representativesfor Efficient Classification,简称MEC)用于最近邻分类。金弟等(2010)提出一个基于结构化相似度的网络聚类算法将向量数据集转化成k邻近网络, 然后用SSNCA(Structural Similarity based Network Clustering Algorithm)对k邻近网络进行聚类。

卡尔曼滤波是一种最优随机滤波技术,能够较好地消除噪声对信号的干扰,但是经典的卡尔曼滤波和扩展的卡尔曼滤波一般仅限于线性高斯系统。Julier et al.(1997)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无迹卡尔曼滤波(Unscented Kalman Filter,简称UKF)处理非线性非高斯系统的跟踪问题。刘献如、蔡自兴、唐 琎(2010)提出将绝对差值和(SAD)方法、无迹卡尔曼滤波(UKF)和Mean shift算法相结合的混合自主跟踪动态目标的方法。

聚类算法是数据挖掘领域中常见的一种分类技术,常见的聚类算法有基于划分的聚类k-means。k-means(Hartigan&Wong,1979)的评判标准是以样本与相关聚类中心之间的欧式距离之和为参照标准,将该评判准则最小化以实现数据集的划分。公茂果、王爽、马萌(2011)则提出二阶段聚类算法(two-phase clustering,简称TPC),该算法不仅能够有效处理复杂分布的数据聚类问题,而且其计算复杂度低于MEC。陈小全、张继红(2012)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粒子群算法的聚类算法,该算法将k-means和粒子群算法相结合,提高了k-means的局部搜索能力。

(三)决策级融合技术

决策级融合是通过对不同质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值提取和识别、分配可信度作出最优决策,其特点为能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做出融合,并可利用融合结果进行分析和判别,形成决策建议。相比较前两个融合,决策级融合是最高层次的信息融合,融合系统不仅容错性能好,而且适用领域广。常见决策级识别方法有专家系统、Bayes推理法和证据理论法等。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简称ES)主要是由知识库、推理机、综合数据库、解释器和接口等组成。专家系统有很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有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基于框架的专家系、基于模型的专家系统、基于案例的专家系统等,目前大多数智能决策系统都是基于专家系统的。Shortliffe et al.(1976)构建MYCIN系统用于诊断和治疗血液感染和脑炎感染。Duda et al.(1977)提出经典PROSPCTOR系统用于地质勘探。王青等(2006)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的自学习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Bayes推理法是基于概率分析、图论的一种不确定性知识表达和推理的方法。Pearl(1998)和Lauritzen(1998)提出贝叶斯网的精确推理方法,即Polytree和Jmtetion Tree,而Pearl(1987)和Jensen et al.(1995)则提出近似推理方法,即Importnat Sampling和Gibbs Sampling。Dean&Kanazawa(1989)提出针对动态时变系统的动态贝叶斯网(Dynmaic Bayesian Networks,简称DBN)。Wellman(1990)提出定性贝叶斯网(Qualitative Bayesian Networks,简称QBN)。国内学者对Bayes推理法也有一定的研究,杨小军等(2007)在Bayes框架下基于粒子滤波器预测和估计目标状态分布,提出一种有效的粒子方法逼近目标状态期望的方差, 实现了传感器的最优选择。

证据理论法(Dempster-Shafer理论,简称DS理论)最先由Dempster(1967)提出的,他的学生Shafer(1967)又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使之成为一种不确定推理方法。Yager(1987)提出既然无法合理分配冲突证据,那就将冲突系数k赋给未知域。Smets(1990)提出将冲突证据分配给空集,这样将不会引起错误判断。Lefevre(2002)提出统一信任函数组合规则,该规则核心是根据权重公式将其分配给相关子集。MurPhy(2000)的方法是将证据的基本信任分配取平均值,通过多次迭代取得融合信息。邓勇(2004)提出一种加权平均组合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各证据之间的相关性。林作铨等(2004)提出在Dempster 合成之前,基于未知扰动对mass函数进行预处理,并通过预处理来解决标准化问题。Nakamura et al.(2005)采用DS证据理论实现了对网络路由状态的分析和判断,给出了路由是否需要重建的结论。

三、存在的问题

信息融合能够减少所需要传输的数据量,降低传输过程中数据之间的冲突、减轻物联网中拥塞现象发生次数,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因此,信息融合技术已成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热点。为了让物联网中的信息融合过程更加快速、有效,现实中还有很多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需要完善和改进。

(一)多源异构信息的融合问题

由于物联网中传感器所采集的信息内容不同、传感器采集的频率不同、传感器所输出信息的表示方式不同、传感器所能感知的物体种类不同以及传感器的数量众多等原因,导致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需要处理的信息具有多源异构的特征。此外,由于物联网中网络节点在功能和结构上存在巨大差异,使得在信息融合过程中,不同的网络节点所能处理、传输和存储的信息数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物联网针对多源异构信息的融合技术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为四个方面:(1)由于物联网信息需要在表示方式和语义知识两个方面必须进行统一化处理,因此信息融合过程存在建立统一的表达形式和统一的描述语言问题;(2)由于参与信息融合的网络节点所提供信息的测量维数不同,因此信息融合过程面临多维信息的降维优化问题;(3)不同网络节点对信息的采样率和时间同步率都不一样,因此信息融合过程存在不确定数据融合的问题;(4)在信息融合过程需要利用大量网络节点进行融合运算,因此信息融合过程存在保证各网络节点间的调度和分配、容错管理以及对数据的高效率存取访问等问题。

(二)大数据的融合问题

客观世界中物体的种类复杂、形态多样、数量巨大,这导致物联网对信息的采集需要各种传感设备,并且这些设备所采集到的信息具有海量规模。为了有效的从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知识为物联网用户提供各种领域信息服务,必须对物联网海量信息进行处理。原有的传感器网络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节点数目一般在几十到上百之间,而且所应用的传感器种类相对比较单一,常采集若干种信息。随着物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中节点的数目也出现几何式增长,触感器种类也不断增多,由此所引起的信息数量也具有海量规模。针对大规模传感器网络中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融合技术仅能适应小规模融信息的融合。因此,需要对涉及大数据融合的节点负载均衡、无线网络延迟、算法能量消耗、数据传输可靠性等热点问题进行必要的研究。

(三)信息融合的安全问题

随着物联网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物联网中融合技术所涉及到的信息范围也不断扩展,相当一部分信息属于政府、金融等高敏感领域。因此,信息的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物联网信息融合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物联网信息融合是信息感知的重要手段。如果海量节点中某一个节点因病毒感染而导致信息被篡改,融合节点将很难分辨出正常信息和恶意信息。由于信息融合节点处于物联网信息感知和交互的中枢位置,从而对融合信息的破坏不但会使融合过程产生混乱,而且还会使物联网用户在错误结论指导下采取错误行为。因此,物联网融合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必须加以考虑。这就要求融合节点需要具有分辨数据有效性的机制和措施,能够在海量融合信息中快速、准确的判断出信息真伪,使物联网用户的隐私得到保障。

四、结论

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涉及到较多领域内容,虽然物联网的概念出现时间不短,但作为物联网信息感知过程中关键性环节的信息融合技术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本文重点分析了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决策级融合等3类信息融合技术,并讨论了多源异构信息的融合、大数据的融合和信息融合的安全等问题。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总结和归纳,有助于促进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更好地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陈黎飞, 郭躬德, 2011:《最近邻分类的多代表点学习算法》,《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第6期。陈小全, 张继红, 2012:《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聚类算法》,《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第z1期。

崔逊学, 周强, 方震, 2011:《基于三圆交集的二值传感器网络目标跟踪快速算法》《,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第2期。

公茂果, 王爽, 马萌, 2011:《复杂分布数据的二阶段聚类算法》,《软件学报》第11期。

金弟, 刘杰, 贾正雪, 刘大有, 2010:《基于k最近邻网络的数据聚类算法》,《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第4期。

林作铨, 牟克典, 韩庆, 2004:《基于未知扰动的冲突证据合成方法》,《软件学报》第8期。刘繁明, 屈昊, 2004:《ICP算法的鲁棒性改进》,《仪器仪表学报》第4期。

刘献如, 蔡自兴, 唐 琎, 2010:《基于SAD与UKF-Mean Shift的主动目标跟踪》,《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第5期。

王青, 祝世虎, 董朝阳, 陈宗基, 2006:《自学习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系统仿真学报》第4期。杨明, 董斌, 王宏, 张钹, 2004:《基于激光雷达的移动机器人实时位姿估计方法研究》,《自动化学报》第5期。

杨小军, 邢科义, 施坤林, 潘泉, 2007:《传感器网络下机动目标动态协同跟踪算法》,《自动化学报》第10期。

Burt, P.J., 1992, A gradient pyramid basis for pattern selective image fusion, Proc of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 Conference, San Jose: SID Press, pp.467-470.Barron, D.R.and Thomas, O.D.J., 2001, “Image fusion though consideration of texture components”, IEEE Trans on Electronics Letters, Vol.37, No.12, pp.746-748.Chipman, L.J., Orr, T.M.and Graham, L N., 1995, Wavelets and image fusion, Proc of Int Conf on Image Processing, Los Alamitos: IEEE Computer Society, pp.248-251.Dean, T.L.and Kanazawa, K., 1989, “A model of reasoning about persistence and causati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No.5, No.3, pp.142-150.Dempster, A.P., 1967, “Upper and Lower Probabilities Induced by a Multivalued Mapping”, The Annal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Vol.38, No.4, pp.325-339.Deng, Y., Shi, W.K., Zhu, Z.F., and Liu Q., 2004, “Combining Belief Functions Based on Distance of Evidenc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Vol.38, No.3, pp.489-493.Duda, R.O., 1977, Development of a computer-base consultant for mineral exploration Annual Report, [ S..l ]: SRI Project, pp.5821-5824.Hartigan, J.A.and Wong, M.A., 1979, “A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Applied Statistics, Vol.28, No.1, pp.100-108.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 2005,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unis: 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WSIS).Jensen, C., Kong, A.and Kjaerul, U., 1995, “Blocking gibbs sampling in very large probabilistic expert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Specia1 Issue on Real-World Applications of Uncertain Reasoning, Vol.42, No.6, pp.647-666.Julier, S.J.and Uhlmann, J.K., 1997, A new extension of the Kalman filter to nonlinear systems, Proc SPIEInt Soc Opt Eng, Orlando: SPIE, pp.182-193.Lauritzen, S.L.and Spiegelhalter, D.J., 1988, “Local computations with Probabilities on graphical Structu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expert systems”,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B, Vol.50, No.2, pp.57-224.Lefevre, E.and Colot, O., 2002, “Vannoorenberghe P.Belief Functions Combination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Fusion, Vol.3, No.2, pp.149-162.5

5.信息社会存在的问题 篇五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等问题,使得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1、同一个班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课堂纪律难于管理。

解决方法:实行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开学初,对学生做一个信息技术能力的摸底工作,对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安排好分组,指定水平高的学生做组长,做好带头作用,帮助组内同学,调动其积极性。还可以采用分层的教学方式,在每堂课的练习任务中,分别设置不同的层次任务,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教师多观察、了解自己的学生。

2、理论课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

解决方法:理论课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再加上许多学生的观念认识不到位,认为计算机课就是上机课,完成老师的练习任务就可以了,然后自己就可以上网聊天打游戏了。因此,当教师在上理论课时,学生缺乏兴趣,有的学生敲打键盘鼠标,有的学生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有的学生说话,做小动作等。其实,在设计这些理论课时,可以采用现代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对于重点和难点部分尽量要配合一些视频、动画,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在上机课上,大部分学生只顾自己操作,全然不知教师在讲什么。当教师讲完了,轮到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他们却又不知

从何入手。

解决方法:在设计操作课教学时,可以采用讲练结合法。教师先示范讲解,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刚才老师讲的例子。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准备工作:设计出每节课的教学效果,或者引导部分优秀生设计出有一定水平的电脑作品,以备演示。学生在学习中,要求做讲解的范例的作品出来。

4、不能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差。

解决方法:对于这个问题,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摆正自己的观念。在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努力将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很有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信息社会存在的问题 篇六

自我分局组建情报中心,开展情报信息建设工作以来,在这一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对于当今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相对来说也存在有不足,结合我情报中心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领导不重视,公安工作人员情报意识淡薄。情报意识虽是个老问题却是个主要问题,公安人员若不具备情报工作的强烈意识就不可能发挥情报信息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更不会形成情报主导警务模式的高效工作局面。现实中情报搜集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公安人员没有发挥主动性去积极发现、搜集、整理日常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情报信息,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领导层面的不重视致使情报信息工作开展不利一个地区情报工作的建设与管理是否能够适应当地治安形势的发展需要,公安部门领导的情报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领导层面的问题主要是情报意识和现实工作的发展脱节,对情报信息工作的认识深度不够,对实践中反映出问题所作的思考仍然很难跳出传统工作思路的限制,受框架约束较大。能够立见成效的方式、方法总是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具有决策权的领导同样具有吸引力,不少领导对于需要长期建设的、没有具体目标的任务认为是软任务从而重视不够,而对那些作用明显、要求迫切的工作则是全力以赴,导致情报信息工作不能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形成恶性循环。

2、民警的情报意识淡薄使得情报信息工作效率低下长期以来不少民警已经习惯于传统的警务工作模式,对当代信息社会的迫切要求认识不到位,没有能够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跳出传统思维,仍然被案件牵着走,缺乏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主动出击意识。即使有些民警已经认识到情报信息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注意对身边信息的搜集和上报,只希望从信息系统中寻找自己需要的线索,致使大量的有助于其他案件的信息被浪费。

二、向基层的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大,基层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与现实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公安机关各警种、各部门从事信息通信保障与服务的人员队伍是地市公安信通部门的基本细胞和基本单元,也是公安机关实现信息化的最基本的战斗实体,为这些基层单位解决正常的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是保证公安信息网的正常运行的根本。但目前,各地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所队的基层信息通信专业专职民警非常短缺,人员也不固定,且为兼职,工作负担重,难以应付正常信息通信工作;一些基层单位的信息化技术装备落后,由于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大,装备不能得到及时更新,与现实信息通信工作的实际需求有较大的距离。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会放慢信息化基层基础工作的建设步伐,影响公安业务信息化的进程。在强调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地区对于情报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不足,仅仅依靠全国公安综合信息应用平台很难为满足当地现实斗争需要。

7.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七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问题,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体系

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农村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深入了解农村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各种难题, 才能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积极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信息社会大背景下, 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 缩小日趋严重的城乡差距,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路径, 农村信息化必将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近年来, 农业信息化已不再局限于手机和电脑, 它已成为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经济、生产和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和推广。尽管如此, 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仍未得到全面普及, 农民盼望市场信息更快捷, 更注重时效性, 不要“事后诸葛”, 不要“晚间新闻”。农村信息化的基础、重点、难点无疑是农业信息化。在政府投入、信息资源分布、传统的农业思维模式和农户自身素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 农村信息化进程虽然已有较大发展, 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政府在农村信息化上投入与认识不足

农村信息化包括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 又包含在原始社会发展到资本社会进而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2]。目前,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存在误区, 对信息网络及信息资料的共享重视不够,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存在明显的不足, 从而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部分人片面地把信息化建设理解成为买来计算机和路由器, 再架好网线就能实现农业信息的接收和发布, 即使基本实现了信息化, 却未意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农村信息化系统建设处于零散化、边缘化、低效化发展, 农户信息意识愈发淡薄, 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

2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分布不平衡

信息化建设资金以公共财政为主, 一直以来国家和地方都偏重于城镇的信息化建设投入, 从而基本上形成了以地方经济实力决定网络覆盖范围的格局, 农村信息化呈现出了区域性的突出特征。在当下4G网络信号普及的时代, 很多农村地处偏远, 虽已基本实现固定电话信号“村村通”“户户通”, 但由于无可厚非的趋利性, 三大通信运营商, 即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把重点资金投入在城镇地区。一些农村地区普通2G移动信号覆盖尚处不稳定阶段, 通信设施资源更是薄弱, 信息网络和传播网络尚处于起步阶段, 农村信息通道明显受阻, 使得农户无论是在信息获取还是信息利用上, 明显心有余而现实条件不足。

3 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改变影响了农村信息化进程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 农村信息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信息意识和经济实力的增强[3]。进入21世纪以来, “打工潮”的出现使农村里绝大部分的青壮年走向城镇, 农村劳动力不再仅仅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进城务工成为青壮年农户的首选。随着更多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了城镇, 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人口再生产减缓[4]。留守农村的这部分农民群体文化素质偏低, 他们的信息意识不高, 缺乏对信息的使用和获取能力, 能熟练操作手机和使用电脑者更是寥寥无几。因此, 这样的农民群体根本无法感知农村信息化能带来的各种便利, 对网络信息这种新生事物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而青壮年劳动力是农村信息使用者的生力军, “打工潮”的出现, 使信息使用者出现了明显的断层, 不利于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使得农村信息化进程举步维艰。

4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欠完善

据调查, 相当多城镇和乡村没有建立起互联网的信息平台, 基层农业部门和企业之间缺乏网络沟通手段。一般农户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等渠道。农村地区普遍缺少专业的信息化人才, 更谈不上专业的信息化队伍。因此, 农民需要县 (乡、镇) 一级或市里的信息化队伍进行当面的帮助和指导, 但这种工作队进村开展工作的频率并不高, 同时, 还缺乏切实、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系统专业的信息化培训课程。此外, 涉农网站的建设与管理不够, 网站质量不高, 内容更新不及时, 涉农信息开发整合相对滞后, 能够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运行, 涵盖国内外动态信息的监测指标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涉农信息资源分散;多种信息化工程在实际中应用不足, 缺乏组织和领导;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覆盖面难以保证。这也成为农村信息化工作进程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5 农村获取信息化资料的成本居高不下

除沿海地区和农产品出口较多地区农民的经济来源情况比较良好以外, 大多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据相关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05万元。而农村信息化资源的相关投入与农民收入现状倒挂。作为消费主体的农民消费能力还处于弱势, 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 许多农户承担不了。只有农民的经济收入高了, 才有经费购买计算机、安装宽带及从事科学信息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廖桂平, 肖力争, 朱方长, 等.湖南农业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发展[J].情报杂志, 2011 (2) :62-65.

[2]汤曼, 夏建群.农村信息化主要问题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 (6) :38-41.

[3]张博, 李思经.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 12 (3) :62-66.

8.信息社会存在的问题 篇八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对策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根据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修养为教学总体目标。其主要任务是:一是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能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和特征,知道如何利用和运用信息技术,判断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二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工具软件,养成信息技术学习能力,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变化。三是培养学生利用和运用计算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效果性和针对性。四是加强学生之间关于信息技术的交流和合作。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地位不高,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也开始逐渐重要起来,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必然。但是,由于我国的高考制度没有根本的变化,高校招生的原则没有根本的改变,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困扰,使得学生和学校不得不围着“高考指挥棒”转,因此从思想和行动上对信息技术课不重视,使得信息技术的地位明显不高。

(二)难以平衡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一般在平时上课的教室里授课,一些教师给学生大谈特谈理论,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学生却无法认真领会,计算机信息理论教学并不理想,学生对理论课也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管理过松,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将信息技术课当成了消遣课,上课玩游戏、聊天、看电影等,没有达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以考定教情况严重

当前阶段对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评价仍是以学习成果为评价对象。例如,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完成的作业、演示文稿等,都是采取单一评价的方式,不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表现和成绩,也不会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此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也是往往考什么,就教什么,以考定教的情况十分严重。

(四)信息技术课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课程中所处的地位,目前部分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整体水平和素质都相对偏低,主要因素就是学校不愿意去招一些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使得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构成显得比较混杂,多数教师也是由于工作岗位需求从其它专业转行到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造成了基础性知识和基本技术方面的缺失。

(五)教学内容参差不齐

由于教学课时的大幅减少,使得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十分难以把握,选择适合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也成为一个很大的障碍,加之各个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使得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参差不齐,差异较高。如何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既适合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又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要求,确定好高中信息课程具体应该传授什么内容,是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

三、改进和完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对策

(一)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教育阶段的地位,增强学校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

信息技术课是高中教育阶段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它是学生继续参加高等教育和毕业从事工作的一项基本技能,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一定要切实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认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舆论工具,提高全校师生和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教育主管部门要确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经费投入,做到经费到位、课时到位、教师到位。通过这些手段,逐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在普通高中的教学地位,真正使计算机成为一个基础性和实用性的工具。

(二)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信息技术和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以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不断完善评价机制

要想进一步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单元学习内容不同,评价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另外,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也需要改革,不仅需要教师的评价,还需要同学之间的互评,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实现反思,进而实现自我评价,接受同学、教师的评价。学习成果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

四、结束语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学科,没有现成的教学范例可供借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寻求规律。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担负起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 刘峰.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反思[J].计算机教学信息化,2011(5)

[2] 倪同浩.谈高中计算机课的教学[J].信息与教学探索,2008(11)

[3] 战培焱.浅谈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阅读,2011(8)

[4] 吴元翠.高中计算机教育浅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

[5] 王银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8(15)

(责任编辑 付淑霞)

9.信息社会存在的问题 篇九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物理;问题

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获得了蓬勃的发展。这种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现教育信息化为特征,使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始进入基础教育领域。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是值得每一位老师深思的问题,我亲身感受了信息

技术在教学中的精彩应用,同时也注意到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

还存在一些误区,在此奉上一点心得,与诸位同仁共同商榷。

一、日常的、可实施的才是最好的

本人参加了多次省、市公开课,并出讲了黑龙江省省级优质

课,龙东十五校展示课,及佳木斯市、鹤岗市、伊春市观摩课,在讲课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短片引课,动画实验导课,教师演示实验屏幕实物投影,播放同学们自己录制的dv短片,通过网络即时查询有用信息,信息技术应用起到了画龙点睛、妙笔生花的作用。

缺陷:我认为绝大多数在公开课上出色运用信息技术的老师

都不敢保证这就是他们日常的教学状态,不敢承诺每位学生每节

课都听的如此精彩,并且目前多数网络上的信息技术资源质量较

差,寻找较为困难,凭一己之力很难完成系统构建。

建议:(1)人教版、科教版、鲁教版等教科书出版部门,能否在出版课本的时候,同一节课配套多个实验动画、短片等优质的硬件软件资源。(2)以省、市、学校为单位建立信息技术云资源,在一个学校可以让一个老师来负责一个部分,达到优秀资源共享,我认为日常的、可实施的才是最好的,这样才能让每个坐在教室的学生得到优质的教育。

二、中学物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物理课堂信息化的保证

目前,物理教师及其他各科教师对物理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

还远远不够,传统教学还难以改变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老师并不

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很多老师在讲公开课之前还停留在要让

计算机老师代做课件的程度,严重影响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 整合进程,使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上只是个空中楼阁。

缺陷:中学物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缺失将会严重影响新课

程改革及其高效课堂的推广。

建议:省市级教育教学学院、学校及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师要给予物理教师必要的信息技术的培训,这种培训既可以是主讲

教师巡回在各校培训,也可以是固定地点的培训,还可以进行网络视频培训,并定期组织信息技术的竞赛,形成一种重视信息技术,学习信息技术,比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如果有一门学科是需要新课程改革中所有教师学习并且精通的,那就是信息技术。

三、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使用过程中的误区

1.不可以用课件模拟实验替代真实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推进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绝不能抛开传统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些演示实验基本清晰,不需要也不能用“虚拟实验”代替,如“弹簧振子的分析”“电磁感应”等实验;另外一些实验现象不够清晰,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动态模拟补充。但在“补充”之前必须先做实验。如“波的叠加”“波的干涉”等实验即属此类;还有些是受条件所限,中学阶段无法做的实验,只能用计算机科学模拟和视频资源来支持教与学,如“气体分子运动”“α粒子的散射”等。在这些实验里,计算机充分发挥其科学性、形象性的特长,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轻松突破难点。

2.不要将有些示范课上成课件“表演课”或“呈现课”

将投影屏幕当作黑板,以点鼠标替代板书,虽然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却无暇顾及学生掌握情况。有的评优课不是比课堂效果,而是比课件制作效果。事实上,过于华丽的课件(动画、图片、音乐堆砌过多),不但不能提高课堂效率,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只有恰如其分地运用课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老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使用了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

就算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实际上,随着微型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教师应成为一名“导师”,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使用各种手段获取和处理信息,而非被动

地接受教师用电脑灌输的信息。面向未来的教育,应逐步把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作为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纳入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辅助学习,解决物理学习中的难点,达到教学所要求的能力。

上一篇:病句总结下一篇:在国税系统“作风转变年”动员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