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论文(共10篇)
1.新闻传播论文 篇一
科技传播是20世纪80年代引入国内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同时强调“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科技传播作为科技知识扩散的方式,对推动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科技传播在学界受到高度关注,是研究的热点之一。与科技新闻一样,学界对于科技传播也是未形成公认的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有:孙宝寅认为,“科技传播是科技信息运动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实现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翟杰全认为,“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即为科技传播。需要说明的是,在科技传播研究中,一般有“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两种表述。由于“在科学传播的语境下,科学被认为包括了纯科学、数学、统计学、工程学、技术、医学及相关领域”,实际研究中,此两种表述一般不加区分。就科技传播与科技新闻传播的关系而言,各种研究对其并不明确。从修辞上来说,不能确定“科技新闻传播”属于“科技传播”,就像“成人职业教育”属于“成人教育”,而“工商行政管理”却与“工商管理”没有关系。从学术上来说,很多学者在对科技传播研究中没有涉及科技新闻传播。
对于科技传播的构成,学者们多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类。
吴国盛认为科学传播包括三个层面:科学界内部、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以及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科学界内部的交流包括学科同行间的交流与跨学科交流,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是指科学与其它文化如哲学、宗教、艺术等的对话与交流;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是科学传播狭义的指称,既继承传统科普的科学向公众传播,又强调公众向科学传播。翟杰全认为科技传播既包括科学的传播,也包括技术的传播,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传播是科技传播的四个基本渠道,其中技术传播指的是技术在社会中的扩散、交流与共享活动。凌小萍、谢慎兰把科技传播分为学术交流、科学教育、科学普及三个层次。分析上述分类,总体而言,是将科技传播划分为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三个层次。学(技)术交流,指在科技专业人员之间传播、交流科技信息的过程和行为。开展学(技)术交流避免了科研活动中的重复劳动,使学术研究由个体劳动成为集体劳动,有利于肯定学术成就、纠正学术错误、拓展学术交流的范围,有助于学术界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大大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吴国盛的科学界内部的传播、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翟杰全的专业交流、技术传播,凌小萍、谢慎兰的学术交流,都可归于此类。科技教育,是指通过传授科技知识、研究方法,传承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来培养科技人才。科学教育培养了科技专业人员队伍,使得科技劳动成果的创造、传承与扩散得以延续,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科技传播方式。吴国盛的分类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如此重要的科技教育,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即使他提出的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在广义方面似乎包括科技教育的一丝味道,那也颇为勉强。
科学普及,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一直被认为是科技传播最基本的含义。科学普及拉近了科技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促进公众理解和支持科学。正如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所说,“科学技术正是通过普及的途径和手段变为生产力的。”吴国盛将科学普及拓展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强调了公众向科学传播和科普者与公众的平等关系。上述三个层次的分类,也不是没有问题。当前,科技传播的范畴已经比以往包含了更多的.因素,由于科技信息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很多日常普通的信息(如新闻、广告等)或多或少含有科技传播成分。因此,不能忽略科技新闻对科技传播的作用。
一些学者也看到了这一点。刘华杰认为“科学传播”在中国有“科普”和“科技新闻”两大传统,很多科技新闻报道都是“标准的科普工作”。吴国盛也强调了新闻媒体对科普的重要作用。徐孝枫、李云娣则按照科技知识在传播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将科技传播分为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向其他领域专业人员的传播、教育机构内部面向学生的传播、科技公共传播等四个不同阶段,并认为科技新闻是科技公共传播的主要形式。
尽管如此,刘华杰、吴国盛提及科技新闻是为了强调新闻媒体的科普功能。徐孝枫、李云娣虽将科技新闻作为科技公共传播的主要形式,但所说的科技公共传播还是在科普意义上的扩展,其他三类还是没有脱出上述分类的窠臼。结合前文所述,科技新闻除大多有科普的作用外,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也常常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一些引人瞩目的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管理类科技新闻有时甚至并不具有直接的科普价值,如SARS疫区的划分、科技规划发布等。但是这些科技新闻由于可以满足人们希望了解科技的需求,吸引人们关注科技,讲述了科技事实,符合科技传播中科技信息交流与共享的要求。科技新闻传播具备了科技传播的基本内涵,毫无疑义属于科技传播的范畴。由于科技新闻的科普作用并不能涵盖其在科技传播中的意义,因此,将科技传播划分为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科技新闻四个层次更为合理。在四个层次的科技传播活动中,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有相对固定的传播对象、明确的传播内容、清晰的效果评价标准,分别通过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合作研究、专利许可,以及专业教育、培训等方式进行。
科学普及、科技新闻有共性也存差异。共性在于传播对象均为全体社会成员,都无明确的传播内容要求和效果评价标准,传播形式上需要依靠大众传媒,传播内容都具有“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作用。差异在于,前者目的明确,不讲求时效,重复性、长期性特征突出,更多强调对人的观念的影响和素质的提高;后者时效性强,属一次性消费,目的是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在四个层次的科技传播活动中,知识的专业性依次降低,受众的范围依次扩大,社会的参与度依次提高,传播的社会性依次增强。广泛性多意味着基础性。科技新闻传播作为最广泛的社会科技传播活动,对其他形式的科技传播活动起着基础作用。从世界各国和国内各省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科技传播活动活跃的地方,科技新闻传播发达;科技新闻传播发达的地方,科技传播活动的水平亦高,效果显著。因此,实现科技新闻的高效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2.新闻传播论文 篇二
1 自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特点
1.1 信息碎片化
自媒体大多是个人用户, 因此其拥有的功能繁多, 例如信息传播、沟通、交流等都是用户常见的功能, 因此通过自媒体传播的信息通常是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很多新闻事件通过个人用户对外发布时, 会夹杂着自身的思维定式或写作能力, 传播新闻事件的侧重点也不同, 大多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表明态度。另外, 微博或微信等信息平台会受到字数的限制, 而博客或论坛等形式尽管不受限制, 却考验了读者的耐心。特别是在Web2.0时代, 网民登上了互联网舞台, 在公共领域的话语权力得到了强化, 成为舆论的制造者和主导者。因此通过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大多呈现碎片化的特点。
1.2 时效性更强
随着自媒体的普及, 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更强, 很多事件在发生后不久便通过自媒体的平台被广泛传播。特别是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 在事件的发送及传播过程中, 时间差被大幅度缩短, 有时甚至随着新闻事件的发送, 微博、微信等平台就已经开始采取直播的形式, 能够达到新闻与传播同步的效果这也与自媒体发布不需审核有直接的关系。例如, 2011年的温州动车事件的发生, 第一条求助信息便是乘客通过手机发布的微博。
1.3 裂变式传播
所谓裂变式传播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信息传播的速度及波及面如同核裂变一般, 非常迅速, 且覆盖面很大。新闻传播是呈现多对多的传播模式, 一条信息被发布后, 便在网络上被全网铺开, 呈现几何上升式的增长。这形成了一种“传播噪音”, 包括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 涵盖了信息从传播者完整、准确地传递给接收者过程中造成的一切干扰因素。因为传播噪音增加了被传信息的不确定性, 因而造成了信息误差的产生, 影响传播终端——受众对所传信息的的正确理解及接收, 最终造成难以理想化地实现预期传播效果的局面。
1.4 个性化的信息
个性化的特征随着自媒体的传播方式普通日趋明显, 信息发布的形式不再受到限制, 用户可以根据信息的特点及自己的主观感觉发表信息, 自媒体信息传播的个性化成为自身的优势之一, 会吸引更多用户去关注自己喜好的内容, 形成一种个性化定制的态势。我们的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无不为这种个性化信息的传递提供了用武之地, 传播生态和传播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变和转移。
1.5 传播内容立体化
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的信息不再局限于文字, 而是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 受众的感官被多种传播方式刺激。这样的自媒体传播平台给新闻资讯以更加立体化的传播方式, 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认可。它真正的着眼于“受众有何需求?”而不单单是“我能生产什么?”, 因为当今的受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个信息形态, 浅阅读习惯使他们更愿意接受这种“立体化信息”, 同时新闻信息的复杂性在增强, 文字、图片、视频的有机结合能最大程度上呈现整个新闻事件的面貌。
2 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统存在的异同
2.1 相同点
首先,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都具有深度剖析的功能, 无论是新旧媒体, 在各类新闻事件发生后, 都会及时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引导公众观点, 但是面对媒体平台越来越多的今天, 仅仅停留在对事件表明分析显然已经不够, 媒体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对新闻事件的内在信息进行深度剖析, 做出独家新闻看店。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出现。媒体应当及时对事件进行深度解析, 引导受众, 将新闻报道的自身价值体现出来。
其次, 新旧媒体都具有新闻娱乐化的特点。在新闻传播中, 娱乐化已成为受众越来越青睐的形式, 轻松愉悦的传播更符合受众的内心需求, 过去传统刻板的新闻事件播报形式已经没有市场。很多新闻采访中, 无论是哪种媒体, 都在为迎合受众的需求而努力。
2.2 不同点
自媒体更具有独家报道性, 在新闻事件产生后, 很多自媒体平台以高速传播的方式吸引广大受众, 这一特点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受众不仅能够快速掌握新闻事件的信息, 还可以对这些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事件的关注和监督力度大, 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超越的。
但是与自媒体相比, 传播媒体更具有权威性, 舆论引导的职能是传统媒体首先需要具备的。与自媒体的传播相比, 公众更看好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很多人云亦云的事件没公众传播, 有时难免会出现与事件本身的客观性存在偏颇的现象, 此时传统媒体信息的发布才是代表官方更具权威的信息, 所给出的信息内容一定是客观公正的。
3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
3.1 对传播理念的影响
自媒体平台的普及使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受到重大的冲击, 无论是过去的报纸、电视还是电台, 他们都受到网络优势的冲击, 纷纷开创网络版, 试图通过网络扩大影响力, 提升自身的新闻传播效率。与此同时, 不少主播、记者等也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 以此来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
3.2 对新闻内容的影响
开放性是自媒体呈现的显著特点, 受到这一点的影响, 传统媒体也纷纷实行开放, 从新闻选题到采访、编辑加工等环节, 传统媒体都会参考自媒体, 寻求与大众需求相一致的做法。很多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是一瞬间的, 很多场景无法重现, 此时传统媒体需要与自媒体相结合, 将新闻事件还原最真实的状态。
3.3 传播状态的影响
传统媒体在制作时, 会通过编辑对主题的确认后方可开始采访, 再依据采访的主体寻找和搜集新闻资料, 最终形成新闻报道的内容公之于众。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与编辑部相关的人员才能着手进行参与新闻制作的过程。而自媒体是任何一个公众都可以进行新闻传播的, 实现了全民记者的传播状态, 这提升了传播的速度, 同时也对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新闻事件的发生, 打破了过去只有传统媒体才有话语权的壁垒, 很多传播状态被改变, 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手机或电脑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发布消息。面对这种冲击, 传统媒体应当适度改变, 将自媒体的优点适时在传统媒体中有所体现, 或与自媒体合作, 实现自身传播状态的优化。
4 结论
传播速度快、效率高, 这是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 对传统媒体带来很大的挑战。与此同时, 也给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带来启示。在进行新闻传播时, 传统媒体要利用自身的特点结合自媒体的优势, 将两者起到优势互补的效果。这要求我们的传统媒体必须树立和坚持受众至上的观念, 理解受众需求, 贴近受众生活, 并且要不断地研究受众, 持续发展和强化与受众的关系, 这样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 将自媒体对自身的威胁真正转化为机遇。
参考文献
[1]计冬梅, 高丽凤.论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J].才智, 2014 (26) :261.
[2]杨洁.自媒体新闻和传统新闻的融合发展新策略[J].新闻知识, 2014 (12) :57-59.
[3]叶宇楠.微信对传统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影响——基于自媒体传播的研究视角[J].东南传播, 2015 (1) :92-93.
3.新闻传播论文 篇三
【关键词】报纸 新闻细节 传播效果 受众心理
近年来,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介报纸在当前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中已经受到影响,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报纸传媒只有努力提升自身质量,才能争夺更多读者。在报纸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新闻细节描写是一个重要因素。新闻细节描写对新闻传播的效果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真实的新闻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而虚构的新闻则会削弱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的可读性关系到新闻传播的效果,因此,要提升报纸竞争力,就要在新闻细节描写中下工夫,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
一、新闻细节描写对新闻传播的正面效果
正面效果通常是指新闻是真实可信的,好的细节描写可以揭示新闻内涵,提升新闻报道的价值,更好地传播媒体的意图,提高传播效果,这样的新闻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从而积极、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新闻的正面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细节可以增强新闻的可信度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媒介要坚持的原则之一,是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新闻细节描写要真实、客观,要选取事件中有代表性的细节,真实反映新闻全貌,准确表达传播者的意图。另外,还要选择受众熟悉的细节,越是熟悉的细节描写越能让人亲切,吸引受众的兴趣。新闻的细节描写是保证新闻质量的重要手段,报纸要在细节描写上精益求精,努力发挥自身的传播作用。
2.新闻细节描写能强化报道主题,揭示新闻内涵
新闻的细节描写要忠实于新闻报道,不能孤立,要紧密围绕新闻事件展开,细节描写要对新闻的传播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优秀的新闻细节不但可以强化新闻传播者的主要想法和新闻主题,还可以从深层次揭示新闻的内涵,进而更好地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提升新闻的整体价值。
3.新闻细节描写可以表达媒体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新闻是让事实说话,细节描写就要真实、准确。优秀的作品要反映出新闻传播者的态度,细节描写可以实现这个功能,这代表了新闻媒介的态度,也代表了记者的情感。好的细节描写以文字中蕴涵的感情吸引读者。因此,新闻传播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新闻细节的运用。
作为党报从业者,新闻的可信度一直是我们采写新闻的第一要点。而在确保新闻可信度的前提下,对新闻的细节进行深度加工,无疑会进一步提升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可信度。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可以真正从深层次揭示新闻的内涵,进而更好地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乃至提升新闻的整体价值。例如,2015年10月12日呼伦贝尔日报一版头题《阿里河的浪花——来自鄂伦春旗“十个全覆盖”攻坚战建设现场的报道》,本文作者从细节入手,通过5个故事将“十个全覆盖”攻坚一线涌现出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串联起来,这5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均来自基层,他们有的为了百姓舍下小家顾大家,有的为了工程进度挑战自己、突破自我。所有这一切,都从细微之处来描写,让人读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好似与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早已熟知一般,毫无陌生之感。本文一经刊出,社会反响非常之好。试想,如果作者不是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从采访一开始就注意细节,并把这些主人公的“小事”付诸笔端,怎能给读者呈现出这样一篇感人的好作品呢!
二、新闻细节描写对新闻传播的负面效果
负面效果指的是虚假的消息造成信息失实,违背了传播的最基本原则,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效果。如爆红网络的“深圳最美女孩”“先看病后付费”“乞丐获700万拆迁款”等事件,后经记者查证,发现都是假新闻,与事实严重不符。
以上失实报道,都是作者或编辑未从新闻的细节入手,没有真正将新闻真实性的第一要素掌握好,从而导致错误或失实报道的出现。而细节描写运用不当也会对新闻报道的传播产生负面效果,其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违背新闻规律的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对社会危害极大,有的报纸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惜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编织虚假新闻,这些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读者对真实信息的知情权,影响读者对真实新闻的判断,还对社会舆论产生了错误导向。一旦虚假新闻被揭露,会使整个读者群体对纸媒产生质疑,从而降低纸媒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和地位。因此,虚假的细节描写会严重影响报纸的传播效果。
2.会误导读者的不当新闻行为
违反社会道德的虚假新闻,会错误引导读者的判断,从而严重影响读者受众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青少年具有极其恶劣的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一些报纸媒体对违反社会道德的细节进行了过于细致的描写,将一些应该删除过滤的信息进行了“曝光”,以此来增加报纸销量。这些报道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报纸媒体不仅仅是传递社会信息,同时还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报纸媒介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积极健康社会风气的形成。报纸媒体要把好舆论关,传播更多的积极信息。③
3.隐私曝光
报纸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曝光可以将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公诸于众,从而侵害一部分人的合法权益。报纸通过生活细节描写来曝光一些明星的私生活,以此来增加自身的吸引力,这样的报道往往会有失偏颇,过度揭露明星隐私,过犹不及,引起明星反感,对他们造成烦恼。另外,过于细致的描写对部分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会造成伤害。报道中的部分内容可能会涉及到较敏感的话题,这些话题一般都是当事人不希望公布的,这样的报道一旦曝光,就会使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
三、正确处理好新闻细节描写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1.新闻的细节描写要真实、客观
真实、客观的报道是运用新闻细节的基本原则。在新闻细节的描写中,必须要遵循这条原则,以真实、客观的细节描写增强报纸的可读性,从而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提高报纸的销售量。相反,虚假的报道就会使受众反感,严重损害报纸的信誉,影响报刊媒体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④
2.要符合时代主旋律的需要
纸媒体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创新。报纸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新闻细节描写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的特征。新闻的细节描写要符合主旋律的需要,宣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给读者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
3.要充分体现媒介的意图和观点
报纸在进行细节描写中要从实际出发,要根据报道的题材选择细节,根据报道的需要选择细节。在细节描写中要通过描写体现出媒体的态度与写作意图,使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传播者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刘海贵. 新闻采访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张宏权.王方钊.浅 谈大众传播受众的逆反心理[J]. 新闻知识,2011年第02期.
[3] 吕天生. 让细节为现代新闻添彩[J]. 新闻传播,2011(06)第77页.
[4] 桑永英. 细节,新闻写作中的点晴之笔[J]. 新闻采编,2010(04)第42-42页.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日报社)
4.外国新闻传播史 篇四
一、选择题
1.法国的第一份近代报纸《各地见闻》周刊后为泰·勒诺多创办的《法国公报》
所兼并。“地球上所有国王和强国的报纸。”
2.法国的第一份日报《巴黎新闻》 1777 雅克·布里索
3.查理·哈瓦斯于1835年创建的哈瓦斯通讯社,是世界第一家通讯社
4.1777年元旦,《巴黎新闻》创刊于巴黎,这是法国第一家日报
5.英国的第一张日报《每日新闻》
6.纳撒尼尔·巴特被认为是英国第一位报人
7.尼古拉斯·伯恩&托马斯·艾切尔创办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每周新闻》
8.英国第一家真正的报纸:1662年《牛津公报》,后改为《伦敦公报》
9.1702年,英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马利特)1702年
10.路透社 1851年 伦敦
11.丹尼尔·笛福是英国第一个职业记者,被称为“英国报业之父”
12.世界第一家廉价报纸是1833年纽约《太阳报》
13.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定期印刷出版物是1609年在德国出版的两种周报:《通告
——报道或新闻报》《报道》
14.1650年,出版商蒂莫台斯·里兹赫在莱比锡创办了《新到新闻》,这是德国也
是世界上第一家日报
15.《莱茵报》(1842-1843)德国第一家民主主义报纸,马克思是后期的主编
16.《柏林日报》是德国第一家廉价报纸 1871
17.1845年德国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新闻学学术著作《德国新闻史》(普尔兹著)
18.《新莱茵报》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
19.公元前59年,由尤列乌斯·恺撒担任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时建立的《每日纪闻》
为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手写新闻
20.1645年,意大利最大的一个王国萨丁王国的国王萨服,授予教士沙西尼发行
周报的特权,为期五年。这是意大利最早的有关定期报刊的记录。
21.1714年教皇国出版《罗马公报》(罗马新闻)意大利的首份近代报纸
22.奥林埃娜·法拉奇,世界上第一位女记者,访问过邓小平《风云人物访谈记》
23.法西斯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在1922年至1943年间的墨索里尼
政权下统治了意大利。类似的政治运动,包含了纳粹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蔓延整个欧洲。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德国纳粹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是世界法西斯主义的三大形态。法西斯五个基本理论:种族优秀论、国家至上论、领袖至上论、意志至上论、暴力和强权就是真理论。德国:希特勒 意大利:墨索里尼 日本:东条英机
24.1703年,创办《新闻报》开始了俄国定期物刊的历史
25.1756年《莫斯科新闻》俄国第一张非官方报纸的问世;
26.1900年第一份全俄政治报《火星报》在德国莱比锡创办。
27.第一份全俄社会主义报纸《工人报》1897
28.1880年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秘密刊物《工人曙光报》
29.塔斯社于1925年7月10日正式成立,50年代后成为世界性通讯社。
30.1690年,本杰明·哈里斯《国内外公共事件》美国的第一张报纸
31.约翰·坎贝尔《波士顿新闻信》1704年 美国第一张连续发行的报纸
32.美国的第一份日报是《宾夕法尼亚晚邮报》(1775-1784)本杰明·汤
33.美国第一张成功的便士报——《太阳报》
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便士报——《纽约先驱报》
便士报最高典范——《纽约论坛报》
高格调的便士报——《纽约时报》
34.日本最早的外文报纸1861《长崎航运及广告报》
35.最早的日文报纸:1862年《官版〃巴达维亚新闻》
36.最早的杂志:柳河春三1867年初创办的《西洋杂志》
37.1870年日本第一家日报《横滨每日新闻》日本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报纸
38.日本第一份官办报纸1868《太政官日志》报
39.日本第一份非官方报纸1868《中外新闻》
40.1887 日本最早的通讯社:东京急报社
41.1945.11日本最大的通讯社:共同社
42.1951年第一个民营广播电台“中部日本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二、名词解释
1.新闻书:16世纪末,西欧等地出现的不定期的印刷品,报道某些重要事件,新闻性有所增强,它们多为书本形式,因此被称为新闻书。
2.廉价报纸:廉价报刊是19世纪30年代前后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种报刊类型,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其特征是大众化、商品化和机器化,一些史学家称它为“机器的、群众的”报刊样式
3.《泰晤士报》:创刊于1785年元旦,伦敦,是英国的一张综合性全国
发行的日报,是一张对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挥着巨大影响的报纸,是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秉承“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的宗旨,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日报,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大报,素有消息灵通可靠、言论权威的声望。
4.三社四边协定:它是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欧洲的哈瓦斯社、沃
尔夫社和路透社经过十几的竞争,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刮分完毕,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社的垄断范围,于1870年签订了“联环同盟”协议,由于美联社也参加了,但被限制在美国以内,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了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
5.白虹贯日:1918年8月,全国84家报社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关西记
者大会”,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集体辞职,要求言论自由等。《大阪朝日新闻》报道此事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结果,登载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禁止发售;发行人兼编辑山口和专写这条新闻的记者大西利夫被判刑两个月;社长被迫辞职;包括
总编辑在内的许多编辑人员被迫退出报社.它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也说明了日本的商业性报纸是不能触及国内政治问题的,尤其是十月革命后,日本更加紧了对舆论的控制。
6.古登堡:德国美因茨工匠,1450年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技术,还制成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板上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印出了《拉丁文文法》《四十二行圣经》等书;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成为人类传播史的第三座重国里程碑。
7.联合企业:按专业化协作和经济合理的原则,把若干在生产经营上有密切联
系的单位组织在一起的企业称为联合企业
8.高级报纸:是指面向上层人士和知识阶层的,篇幅较多,报价较高,版面
严谨的,以国内外新闻报道和评论为主的一种报纸
9.黄色新闻: 是指一种大量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官刺激的手法,集中渲
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旨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
10.传播集团:是指两个及以上的传媒公司为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力或者其他目的而联合起来形成的超级传媒公司,它是新闻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英国新闻传播业总能平稳而渐进地发展?
⑴思想方面:英国是言论、出版、新闻自由的发源地,弥尔顿、洛克、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为资产阶级新闻业的自由主义发展道路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 ⑵媒介角色:主流媒介具“第四等级”的地位,坚守政治中立的超脱立场和新闻专业价值,媒介发展始终贯穿着新闻媒介与政治、市场的博弈
⑶泰晤士报、BBC广播新闻等是严肃新闻的典范。新闻业务规范的标杆
⑷英国拥有以为公共利益服务为目标的广播电视业的标本,以BBC为主的公共广电体系
⑸对媒介的良性监管,使之服务于公民表达自由、知情权和公民社会、公共利益
2.《新莱茵报》的宣传有何特色?该报对后来的无产阶级报纸有何影响?
(1)宣传特色:
第一、把对敌斗争的原则性和策略性结合起来
第二、联系群众,代表人民,指导斗争:它通过各种渠道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建立广泛而灵活的通讯员网;重视读者来信;编辑部成员直接参加群众活动
第三、具有鲜明的战斗风格。《新》是无产阶级的旗帜与号角,它的每一篇文章、每一篇报道,都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浓缩着强烈的爱憎
(2)影响:《新》是适应德国革命的需要创办的。它所宣传《共产党在德国的要
求》中规定的革命纲领和路线,对内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和对外推进反对沙皇俄国的战争都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新》还针对共产主义者同盟内部阻挠纲领贯彻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驳。报纸阐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意义,指出无产阶级一定要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争取革命的领导权,为把这场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遗憾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还没有足够的力量领导德意志的统一,而资产阶级依然软弱无力,统一德国的领导权最终还是落在了普鲁士手中。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在理论认识上有何分歧?
①关于自由与责任的认识:发展中国家主张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自由必须伴之以责任,两者不可偏废;而发达国家则主张绝对自由,反对限之以责任,认为这样只会导致政府控制新闻传播,以至于危害作为基本人权的“新闻自由”。
②新闻价值观念的差异:发展中国家主张报道新闻是“需要将各种事件和问题更广泛地与有关情况联系起来,从而引起注意和关心,并且保证尽可能客观地准确地描述这些事件和问题”。发达国家则重视反常、意外,追求新鲜刺激,以迎合读者心理,是新闻作品商品化。
③总之,发展中国家希望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认为新闻自由必须与责任相依存,正面和负面报道应真实和平衡。发达国家则坚持维持现有秩序,认为新闻自由是不受限制的报道,新闻选材应以赢利为准绳。
4.现代欧洲新闻传播业的特点有哪些?。
①世界日报发行量最为集中的地区:欧洲的报业依然是世界报业发展的重心,日报发行量占世界的40%,达到报纸发行的“饱和”状态。
②收音机和电视机几乎完全饱和的地区之一:收音机每3人种就有两架,拥有电视机的家庭达100%
③政党报刊基本消失,让位给完全的商业报刊时代:自1984年英国出现免费报纸以来,欧洲的免费报纸呈上升趋势
④广播电视大多实行公营与民营并行的体制:公营广电面临着民营广电越来越大的压力,覆盖欧洲的卫星数字电视已经由若干民营与公营资本联合投资。
5.为什么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日报出现于德国?
①技术条件:德国是欧洲活印刷的发源地。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茨的工匠古登堡改进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发明了欧式印刷术。
②社会条件:由于国家的分裂、长期的战争和黑暗的专制统治,德国到16世纪末是欧洲封建统治势力最薄弱的国家。
③近代报刊产生的标志是定期刊物的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诞生于德国。1609年,德国境内出现两种周报:沃尔芬比特尔的《通告——报道或新闻报》以及斯特拉斯堡的《报道》。这两份周报是德国最早的定期出版物。1650年,里兹赫在莱比锡创办《新到新闻》,这是德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日报。
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独裁势力是如
何控制新闻媒介的?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闻媒介是德、意、日法西斯裁势力操纵社会舆论,鼓动对外侵略,煽动战争狂热的得要工具。法西斯独裁势力的控制是十分严厉而且有效的。
② 建立法西斯新闻统治机构,加强对新闻传播的行政管理。德国纳粹宣传部,帝国文化局,意大利的新闻宣传部,日本的内阁情报局。
③ 查封、取缔民主、反战力量的报刊。
④ 限制新闻从业人员资格。
⑤ 强化对新闻的事前检查。
⑥ 由政府直接控制广播电台和通讯事业。
7.简述发展中国家报业发展历史的共同之点。
①早期报刊,尤其是报业发展较早的国家的早期报刊,大多数是殖民者创办的; ②随着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开展,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报刊逐步发展起来,并推动了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进程;
③民族解放运动胜利后,大多数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有的国家报业重新陷入本国独裁者的控制范围之下。
8.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报刊与近代工人报刊的办报方针是否相同?如何认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允许共产党报刊出版?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报纸,包括共产党和其他工人政党的报纸的办报方针与近代的工人报刊有很大的不同,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内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另一方面是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使纯粹从事体力劳动者数量骤减,“白领”阶层的数量就超过了“蓝领”阶层,致使工人阶级报纸也向商业化方向转变。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规定了不能反对私有制,所以共产党要办报纸,是不能宣扬反对私有制、反对资本主义、鼓吹无产阶级革命的。
四、论述题
1.试述《真理报》的产生和发展轨迹,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的新闻
体制和新闻事业有哪些阶段性的变化?
(一)第一阶段:1912年5月5日在彼得堡问世。它是布尔什维克全俄性的政治讲坛,是真正的工人的报纸。这一阶段的《真理报》虽然只存在了两年多,却为布尔什维克当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造就了新的一代工人革命者,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第二阶段:1917年,《真理报》复刊。它为准备和实行十月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①揭露临时政府的本质,宣传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
②宣传列宁的《四月提纲》,以此来统一全党思想。明确指出布尔什维克的战略计划,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③宣传四月代表会议精神,促进苏维埃改组。
④直接宣传和推动十月武装起义。1917年10月27日,《真理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
(三)第三阶段:卫国战争时期的《真理报》,全党全国的舆论中心,是思想战线上的反法西斯的前沿阵地
①宣传保卫祖国思想,鼓舞人民的抗敌斗志
②报道卫国战争的重要战事
③号召后方人民支援前线,苏联后方的爱国主义运动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了战时经济的发展,给苏军很大的支持。
④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2.结合美国当代的媒介发展格局,试论为什么美国的新闻传播业能主导世界传播格局。
3.以历史的视角分析技术革命给媒介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从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中任选其一即可)
第一次技术革命是华光、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成功并迅速普及使用,使印刷厂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和电。这次革命以计算机单机作业为主,主要依托汉字信息处理的激光照排技术。激光照排系统的应用,缩短了排版时间,改善了排字工人的劳动环境,提高了版面质量,极大地解放了出版生产力。
第二次技术革命使报社编辑、记者甩掉纸和笔。这次革命比第一次更全面,它集信息收集、加工、存贮、服务及办公自动化于一体,即实现新闻采集、资料检索、编辑、审阅、校对、排版、广告经营、数字印刷、发行管理一整套新闻综合业务自动化、网络化。这一革命主要借助计算机、网络、通讯等先进技术,使得记者、编辑从繁重的手工劳动和低效率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并且涉及到发行、广告、财务、物业等管理经营人员。它为整个报业提供了最先进的作业平台和工具,彻底实现了新闻业务自动化,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提高了报业的工作效率和新闻的时效性。
5.网络新闻传播 论文 篇五
网络时代中的企业危机公关战略
摘要:
新媒体的崛起,尤其是SNS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媒体”,这也带来了公共关系界的一场新革命。在社会化营销时代,企业面对危机时如果还采取老方法,召开记者会,那么很有可能在大众接收到声明之前,危机已经以不可逆之势迅速在网络传播,造成企业声誉受损。因此,如何在社会化营销时代成功应对企业危机,做好公共关系工作,是现代企业必须学会的生存之道。本文主要阐明当今的新媒体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在这种趋势下如何应对迅速传播的危机,怎样通过危机舆情监测方式把公关危机降到最小等问题。
关键词:
新媒体,SNS社交,企业危机公关,信息稀释,危机舆情监测
如果你有微博账号、微信或者人人网账号,并不时地登陆进去看看最新动态,那么恭喜你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一员,你的每一次评论、转发,都等于一个微型新闻发布器在传播资讯。进入社会化营销时代,任何新闻热点都能以惊人的速度散播,那么,企业在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时,如何应对公关危机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声誉甚至存亡的关键点。
过去,在沟通渠道蔽塞的情况下,顾客与企业发生纠纷,往往会求助于报纸,电视。因此,企业的危机公关主要是在和传统媒体打交道。然而面对“危机”,企业的公关阻碍往往源于自身低效的机制,例如:在报纸、电视接到顾客爆料后,向企业公关负责人求证时;企业才开始联合各部门进行一番复杂的企业内部沟通,方才发布危机声明。而这种拖沓的态度便铸就了企业不可挽回的危机。当然,这样的情况仍属少数,因为大多数时候,企业都能通过手上掌握的媒体资源,在危机爆发前轻松阻断传播,控制舆情。
然而,社会化媒体时代,企业“轻松”面对危机,视乎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随着整个社会的舆情机制转变,人人都是“自媒体”,受众无需再求助传统媒体,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已能让他们告知全天下,光靠公关负责人掌握的那点媒体资源已不足撼动整个社会“公知”群的围剿。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博客、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是具体的实例。那么,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两个地方,一是“给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二是“在线媒体”。
社会化媒体给用户提供了极大的参与平台,让他们有充分的言论自由权限。但与此同时,正是因为这种无约束的言论自由导致了企业危机出现的频率之广是以前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相提并论的。每个人都有发言权的时候,信息的传播速度快的如此可怕。于是危机从原来的家丑不外扬变成现在一夜间家喻户晓的事情,甚至是一个小时。而且同时,正因为这种超高频度的传播速度,也使得原本简单的信息回收封锁变得棘手。而另一特征“在线”,也正加速了这一危机的传播速度。
但新媒体的崛起对于企业应对公关问题并不是只有消极的作用,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可以加速危机的传播,也可以提供渠道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应对和解决公关危机。尤其在SNS社交软件高度使用的今天,即使不必召开记者会,也能在最短时间内把应对方案有效传播。这一切都要靠危机预警的舆情监测。当危机还未发生时,检测人员应及早预警可能发生的危机,能提前做好应对措施的拟写,把危机扼杀在媒体的摇篮之中,这就是舆情监测带来的强大力量。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若能未雨绸缪,做好危机预警的舆情监测,迅速有效在源头阶段控制住危机的传播趋势对于整个危机公关举足轻重。
由此可见,预警阶段的舆情监测十分重要,如果疏忽了第一阶段的预警危机,那么后期的补救措施力度也会大大降低,但也并不是只能任其自生自灭,在危机出现后及时根据网络舆情监测的结果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一经传播,并在网友群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对企业的应对态度的关注一定会伴随着危机的蔓延而扩大。而从心理学角度上,人都是群居动物,都希望能被规避风险,此时若企业能针对他们的诉求拿出令他们安心的措施,绝大部分人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他们要求的只不过是一份安心感。
从危机后期处理来说,利用人们的淡忘记忆,并采取信息稀释、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让危机淡出人们的关注点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人的记忆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在重大的事情也会在记忆的河流里慢慢稀释最后消失在脑海中。自然淡忘需要的时间可能比较长,这时候通过舆情监测,准确把握当前舆情反馈状况,通过信息稀释与其他信息的参入来转移视线便成为行之有效的危机公关后期处理方法。
举个例子,在2013年3·15晚会上,一汽大众汽车公司被爆出有DSG双离合变速箱故障问题,在晚会还未结束时,大众公司第一时间在微博、官网上道歉,并召回所有问题车辆,其速度之快让人惊讶其危机舆情监测的效率。通过后期一系列的弥补措施,让大众公司的声誉损失降到了最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事件也渐渐地被人淡忘。与此相比,在同一个晚上,台湾明星何润东在新浪微博发布了一条谴责苹果公司售后服务的微博,原文中末尾的“八点二十发”几个字引起网络上热烈讨论,网友纷纷猜测这是否与央视3·15晚会造势“潜规则”有关。作为何润东背后的团队和公司,处理此类公关危机时就显得欲盖弥彰,先是删了微博原文(但已被很多网友截图保存),后又声明是被盗号,越发显得心虚,也因此引来了一场明星信用危机的讨论。
某公知在微博中分析说:“政府信息透明程度差劲,对谣言的反击能力约等于零。低素质知名媒体为赚眼球,完全抛弃职业道德底线。新浪名V造谣传谣,各有各的目的。本土段子公司、海外网络战团体为钱为政治目的推波助澜、兴风作浪。”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当前伴随着互联网高速化发展而来,各个社会层次面临各种危机状况的众生百态。
俗话说的好,危机如火,水火无情。社会化媒体营销时代,如何应对危机公关已经成为摆在各方面前的严峻话题。尤其是对企业而言,当利益点遇上危机点,且不谈如何化危机为挑战,仅仅从降低危机可能遇到的风险和带来的不利影响来说,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已经至关重要。当然,在社会化媒体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的今天,应对危机公关也已经有了不少成功案例,综合各种案例我们大概也能总结出几个危机公关要点,不外乎这么几个方面:危机转化,信息稀释、舆情监测、统一口径等等。如何应用新媒体来巧妙应对公关危机,这是现代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做好公关危机这一步,相信对于企业来说,挽回损失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书目:
王想平,宫宇 《危机传播的舆论形态与引导策略》[J];《求实》杂志,2005年S2期;
张玉波 《危机公关中的传播策略》[J];《企业活力》杂志,2001年06期;
张雯雯,冯建蓉 《企业危机公关管理浅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胡百精《公共关系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吴贤军,赵麟斌 《企业公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 篇六
一、阅读书籍介绍
1、名称:《打开历史的尘封——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
2、作者:郭武群
二、读书目的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在新闻史上是一条绵延不断靓丽多彩的风景线。本书选取民国时期的报纸文艺副刊作为研究对象,对此时期的文艺副刊做了深入剖析。阅读此书能够对民国时期的文艺副刊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分析此时期文艺副刊办报思想的精华。结合现代报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足和困惑。挖掘那个时代文艺副刊和当代文艺的关联点。借鉴民国时期文艺副刊中的优秀思想,指导现代报业文艺副刊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大众。
三、读书内容
第一章 文学与报纸联姻
1、主要内容
这一章向我们介绍了中国近代报纸业发展的历史和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起源。
2、读书心得
英国传教士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开启了中国近代报业的端绪。中国报业的兴起是与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和文化渗透同步的。从1874年2月4日第一章国人创办的报纸 《循环日报》诞生开始,中国报业跟随着历史的车轮逐渐发展。19世纪末迎来了国人办报的高潮期,中国近代报纸也开始注重本土化。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就是在国人办报的大环境中孕育产生并蓬勃发展的。
关于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缘起,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由于当时新闻来源的不通畅和事实稿件的匮乏,办报人不得不以“诗词杂搞”等填充报纸版面中所留出的空白,以保证报纸如期出版。另一种说法认为,民国时期报职业激烈竞争是导致文艺副刊生成的原因。
总的来说,初期民国报纸文艺副刊上的文字与报纸中其他形式的文字的相通性;中国文学的文化积淀和群众基础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都促成了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发展。可以说,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出现是报纸成型后寻求发展的一种必然。
第二章 精彩纷呈的民国报纸文艺副刊
1、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概况以及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名报文
艺副刊。
2、读书心得
自1911年至1949年,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从民国初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生长阶段;从1919年2月《晨报》率先革新副刊至20年代末,是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转型阶段;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为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繁荣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民国文艺副刊经历了从鸳鸯蝴蝶派的通俗小说泛滥到宣传当时进步文化思想的聚集地的演变。鸳鸯蝴蝶派产生于辛亥革命后,我国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低潮期,副刊的革命性色彩明显减弱,消闲性作品上升为主流。到了五四时期,人们的革命意识又高涨起来,出现了四大名报副刊,涌现出鲁迅、郭沫若、孙伏园、徐志摩等一批代表性的优秀文人。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站在时代前面的《申报·自由谈》,把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开创的现代杂文推向了至今难以企及的高峰。自成体系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在同业中率先采用了白话文。《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成为革命进步文学的主战场。
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民国报纸文艺副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弘扬了进步文化,繁荣了文艺创作,同时也教育、滋养了半个世纪的读者。”
第三章 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基本属性
1、主要内容
向我们阐述了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4个基本属性。
2、读书心得
作者将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基本属性概括为:相对独立性、原生性、文学性和消闲性。在提到相对独立性的时候,作者提出一个观点:“许多具有反动背景和倾向的报纸,其文艺副刊往往是革命的进步的。”这是一个独特的现象,文艺副刊的相对独立性起到决定性作用。文艺副刊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报纸所不能发挥或不能达到的作用;可以利用文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故事情节陈述、人物塑造等方式来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文艺副刊体现出一种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讲到原生性的时候,作者提到了“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的区分问题。作者在论述时事、历史时,即使秉承客观公正原则,他所描述出来的时事、历史必然带有某些个人的主观色彩。
民国报刊文艺副刊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它直接或间接地引导、支配、规范、制约着文学的发展。”
说到消闲性,作者给我给出的一个观点在于:文艺副刊要注重消闲性,又要不失品位,不应该把文以载道和休闲对立起来。“我们应该倡导积极地思想内容和轻松的娱乐形式的有机统一,以最大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审美情趣的读者需求。”这一点对于当代的文艺副刊同样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第四章 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对文学的变革和改造
1、主要内容
本章为我们讲述了现代报刊对中国文人的塑造和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变革,并重点介绍了民国时期出现的报载小说、现代杂文和报告文学三种文学形式。
2、读书心得
稿酬制让从事文字写作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正当职业,文人既有了经济保障,又有了社会地位。这也提高了文人对文字创作的热情,在开拓发展现代报业方面,他们是直接的参与者;在介绍、翻译外国作品方面,他们是最先的创始者;在开发文学品种上,他们也做出了尝试,其中谴责小说的文学成就最高,言情小说的流布最广。
报载小说是文学商业化运作的成功范例,尽管这一文学样式在出现和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瑕疵和硬伤,但它一直传承到今天,始终受到读者大众的喜爱,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现代杂文被视为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灵魂”。黎烈文主编的《申报·自由谈》,把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开创的现代杂文推向了至今难以企及的高峰。鲁迅无疑是《申报·自由谈》“杂文现象”的领军人物。这种言简意赅,极具杀伤力的文体形式沿用至今。
报告文学——介于新闻和文学之间的边缘性的文体。“报告文学的物质基础是报纸”总体来看,报告文学这从外国引进的新型文学样式,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学优势,在报刊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位置。
第五章 民国报纸文艺副刊与文学社团、文学流派
1、主要内容
向我们介绍了《民权报》副刊与鸳鸯蝴蝶派、《新民意报·朝霞》与绿波社、《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
2、读书心得
我认为鸳鸯蝴蝶派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辛亥革命后,当时我国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低潮时期,副刊的革命色彩明显减弱,消闲作品成为主流。他们以“有口不谈政治,寄情只在风华”为办刊宗旨,迎合了当时社会大众失落、普遍没有方向感的心理。与此同时,鸳鸯蝴蝶派的兴起与清末民初中国沿海近代化大都市有着直接的关系。鸳鸯蝴蝶
派的策源地是上海的《民权报》副刊,《玉梨魂》、《孽冤镜》的成功使言情小说成为该派创作的主流。他们将读者对准市民大众,采用文学形式表达了中国近代市民社会的自觉和心声,推动了中国人文和社会的近代变革。由于受到金钱利益的驱动,后期作品成为刻意迎合大众的“精神残次商品”。大大降低了作品的文学品位,失去了原有的进步性。
绿波社是五四新闻学运动期间重要的文学社团。《新民意报》文艺副刊《朝霞》见证了她酝酿、筹备、成立、发展的全过程。绿波社以繁荣新闻学为宗旨,组织会员展多方面的文学活动。编辑出版新闻学报刊是绿波社的重要活动内容。《朝霞》紧随文学发展的步伐,对文学理论,特别是新诗初期理论的确立多有建树,并且还翻译和介绍了许多外国著名作家的作品。绿波社使当时热爱新闻学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他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是一个积极进步、充满朝气的团体。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活跃着一个“强调文学自身发展,带有艺术独立于政治斗争倾向”的文学流派——京派。促成北平文人、作者结成京派的直接原因,是沈从文在《文艺副刊》第八期发表的《文学者的态度》所引发的“京派”与“海派”的争论。他鼓励“作者诚实地去做”、“假如我们对于中国文学还怀了一份希望”,“最需要的就是文学态度的改变”。“京派”以自身对文学的理解、追求和创作上的实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著的位置,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在“京派”的产生、形成过程中,始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读书总结
民国报纸副刊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亮点,现代报纸副刊也应该吸取其经验。一份成功的报纸副刊,绝非只有“传播新闻信息”这个单一功能,副刊承载着拓宽报道领域、开掘报道深度、提高报纸品位、陶冶读者性情等功能。
对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历史嬗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辩证的地看待当今副刊的障碍与发展前景。随着当代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文化生产和消费市场复杂多变,报业市场更是丰富多彩。而报纸副刊呈现高雅与通俗,俏皮与严肃,时尚与平凡,不断地交替转换的形态。而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却蕴涵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今报纸副刊的良性发展,还需要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以加强副刊传播效果为手段,以加强副刊创新性为重点,将传统与时代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让报纸副刊更快地融入到新世纪全球信息化的海洋之中。
姓名:卢璐
学号:13213910
7.新闻传播论文 篇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 众多的自媒体形式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基于自媒体的新闻传播开始给传统的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不过在带来冲击的同时却也相应地促进了新闻行业的发展壮大。一方面自媒体新闻传播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的形式, 为社会其他产业带来好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 自媒体新闻传播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在对社会各方面事务的发言权利, 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而本文即是主要结合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 对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二、自媒体的涵义
本文所述的自媒体涵义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对全球的知识进行链接, 同时以大众为核心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新闻进行分享的方法。通常情况下, 网络博客、社交网络、微博以及网络视频博客等都是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开放性是自媒体具有的主要特征, 通过这些开放性的自媒体平台, 公众能够很方便地发布新闻信息, 不必限制时间, 也不必考虑地点, 发布的新闻信息往往都是亲历者的最真实见闻, 可以是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等多种形式。此外, 自媒体还具有信息发布的便捷性以及方便性等特征, 在一些特别的情况下还能够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 在有些情况下还可能会吸引到如新华网、凤凰网等一些传统大媒体进行跟踪报道, 甚至还有可能会对政府的决策带来影响。
三、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及新闻传播特征
1. 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当前的环境下, 自媒体有多种的表现形式, 下文将对其中主要的几种表现形式进行介绍。
(1) 微博。微博是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尤其在当前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微博的依赖程度前所未有的提升, 其相应地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微博有着非常强的即时性, 人们能够很方便地通过微博看新闻, 而且还能够很方便地进行意见的发表或者评论。自从微博这种形式出现以后, 在各行各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甚至很多国家机构也在采用微博这种形式向公众提供资讯服务。
(2) 博客。博客还有另外一种叫法“网络日志”, 在微博出现之前, 这是一种非常广泛的使用形式, 其技术层次和微博相比比较高, 一般民众往往不会使用, 而精英知识分子使用的频率却相对较为广泛。
(3) 播客。虽然播客和博客与微博相比, 应用范围稍小, 但是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自媒体形式。
(4) 维基百科。维基百科这种自媒体形式主要在资料查询方面具有很大的功能, 人们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维基百科对某一个领域的某种知识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2. 自媒体新闻的主要传播特征
(1) 信息碎片化。自媒体新闻传播和传统的新闻传播途径相比, 其主要是由用户进行传播的, 能够做到更加及时的交流和沟通, 不过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的局限性, 他们对信息的看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继而导致了信息碎片化的现象。
(2) 信息实效性。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大的发展背景下, 新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传播着, 近些年自媒体形式的广泛应用, 又将这种实效性进一步提升, 而民众也能够更快更及时地接受到自媒体所带来的迅捷信息。
(3) 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以一对多的形式进行传播, 而自媒体则打破了这种格局, 以多对多的形式进行传播, 有着更快的信息传播速度。
(4) 个性化和立体化。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 人们只能被动地接收着新闻讯息, 而关于自己对新闻的看法并不能表达出来, 而在现代的自媒体形式下, 则又突破了这种格局, 观众能够很轻松地发表自己对新闻的看法, 甚至对新闻的类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定制。在新闻内容方面更加丰富, 用户对新闻的了解程度比传统模式更加丰富。
四、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自媒体新闻传播模式在解构传统新闻传播形式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对传播者、议程设置讯息以及传播路径等四个方面的研究, 主要如下几点所示:
1. 传播者
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来说,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考虑, 新闻的来源比较固定, 记者、编辑以及主持人等是主要的角色, 而这一模式直接被自媒体形式进行了颠覆, 公众才是新闻真正的来源者与传播者, 有效地突破了传统新闻模式的来源和传播局限性。
2. 议程设置
在传统新闻的编排中, 议程设置是重要的环节, 这对于新闻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的做法一直长期存在着, 而且对于舆论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功能。而这些新闻由于是精心进行挑选的, 其舆论的影响力很有限, 而相比于传统的新闻传播议程设置, 自媒体的议程设置挑选对象主要是公众, 然后通过转发和评论使其产生热门话题, 具有很大的舆论影响力。
3. 讯息
从讯息的角度来看, 传统的新闻传播中新闻的产生主要是采用先过滤后发布的形式, 一般情况下, 只有通过了严格的审核之后才能发布出来。而自媒体形式将这一过程进行了颠倒, 新闻的产生先要经过收集、转发和评论, 在发布的众多新闻中, 将公众比较关注的信息过滤出来。
4. 传播路径
在以往的新闻传播路径来说, 单线模式是采用的主要模式, 而自媒体却对这种模式进行改进, 由于公众才是传播的核心所在, 所有用户都是传播的主体, 相比之下, 在传播速度等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 而且也有着更大的便利性。
五、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 伴随着自媒体应用范围的进一步广泛, 其信息的繁杂程度也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而相对之下, 我国在信息发布规范方面还有着较大的进步空间, 导致了自媒体新闻的真实性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基于该种背景, 就有必要在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在新闻传播中进行相互塑造, 以实现两者优劣之处的互补, 更好地促进媒体行业的发展。
比如, 之前有这样一个虚假新闻在网上引起了较大的风波, “金庸去世”, 发布这一假新闻的平台最早便是自媒体, 发布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转发, 并迅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而当新闻发布之后的两个小时, 经过有关人员的证明, 该消息为虚假新闻。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 自媒体平台是虚假信息的最初发布者, 同时也是最先的修正者, 传统媒体则成为了官方的化身, 对事件的虚假性进行了说明, 通过二者的合作, 对虚假新闻进行了有效的修正, 也在某一程度上展现了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六、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自媒体这种新闻传播形式的出现并广泛应用, 在给新闻行业带来冲击的同时, 还能够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 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融合二者的优势, 就可以消除不利影响, 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贵石.网络自媒体对社会新闻传播的解构和重塑[J].新媒体研究, 2015, 14:5-6.
[2]惠婷.网络时代虚假新闻传播的社会动因及其防范[J].河南社会科学, 2014, 11:102-105.
[3]叶宇楠.微信对传统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影响——基于自媒体传播的研究视角[J].东南传播, 2015, 01:92-93.
[4]靖鸣, 臧诚.微博对把关人理论的解构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3, 02:55-69+127.
[5]李璐彤.试论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05:58+60.
[6]何贵石.网络自媒体对社会新闻传播的解构和重塑[J].新媒体研究, 2015, 14:5-6.
8.新闻传播论文 篇八
【关键词】后新闻传播时代 媒体 政府 疏导
一、“后新闻传播时代”的内涵
科技的进步,促使整个社会生产生活发生变革;新媒体的出现,将新闻传播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和领域,人类进入了“后新闻传播时代”。
“后新闻传播时代”是中国人民大学杨保军教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后新闻传播业中的“后”,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所谓后新闻传播业时代,主要是指人类新闻传播业已经跨入网络传播时代,进入多媒介形态的融合时代。我们把在网络技术、卫星技术、数字技术等基础上的所有媒介的融合时代,既看作是新闻传播业时代的高峰时期,也看作是后新闻传播业时代的笼统开启时代。其次,是一种新闻传播观念上的概念。后新闻传播业时代,是一个多元新闻思潮、多元新闻观念勃兴的时代。什么是新闻,谁是新闻传播者,新闻以什么方式传播才是正当的,这些问题内涵的认识观念、价值观念、实践操作观念,都与传统传播业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①
后新闻传播时代下,传播者、接受者、传播方式、渠道等的变化,促使新闻报道活动随之也发生了变化。从报道内容上看,随着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新闻信息采集具备了新的方式,信息采集能力大大增强,实现了新闻信息的海量化;从传播者上看,后新闻传播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报道者、发布者,传播者的价值观念、传播能力等都在改变;从接受者上看,接收者也不再是被动的收受者,他们可以主动地选择新闻信息并进行反馈,甚至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从报道载体上看,新媒体的出现,与传统媒体实现着优势互补,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信息能够及时、快速地被报道,也为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动创造了条件。
二、“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报道出现的问题
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报道活动在变化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1、新闻报道价值观多元
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作为国家机器中最为敏感的媒体与新闻人,上传政声,下达民意,中间沟通知识分子的思想库与信息链,使社会在整体开放中,又保持着适应一定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严谨秩序”。②从事新闻报道活动时媒体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都要秉持对党和政府负责任的态度,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后新闻传播时代,由于新闻传播环境的变化,新闻思想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媒体对某一事件的报道价值观也存在着诸多差异。不少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信息时遵循的是市场原则,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为了博得受众眼球,获取利益,个别新闻媒体出现价值观的偏离,给受众、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也与政府倡导的公众利益最大化原则不符,给政府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带来了难度。
2、新闻信息把关作用弱化
把关人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随后,怀特又将把关人理论引入新闻传播中。新闻传播的把关人就是对新闻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的传播者。
在后新闻传播时代,其一,由于传播的双向性造成了传播者的泛化,人人都能成为新闻信息的报道者和发布者。传播者良莠不齐,专业背景、思想素质、个人能力等的差异,造成了发布者主观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其二,由于新媒体的出现,传播渠道和工具大为改善,新闻信息报道时效性显著提高,易造成信息审核的不全面乃至缺失。这两个方面最终导致了传统新闻把关人作用弱化,部分新闻报道的选取、审核片面甚至虚假,容易引发失当甚至错误的舆论,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
3、报道方式过度娱乐化
新闻媒体有为大众提供娱乐的职能。新闻报道方式的娱乐化能够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给与其心灵慰藉和精神愉悦。但是,如果报道方式呈现过度的娱乐化,甚至当低俗、无聊、媚俗的新闻节目和内容大行其道时,就难免会引发一些严峻的社会问题。
后新闻传播时代,由于价值观、市场化等因素,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愈发呈现过度娱乐化的态势。尽管娱乐手段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软化硬新闻、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获得高收视率和点击率等效果,但过度娱乐化却营造了一种“全民狂欢”的局面。在过度娱乐化的态势下,受众的精神意识受到麻痹,他们于各种刺激、渲染中不能自拔,进而导致国民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的整体下降。新闻报道的过度娱乐化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对政府稳定社会秩序的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和考验。
4、新闻信息量过载
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信息量显著提高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为鲜明的特点。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播的时间、空间、数量的限制,新闻信息呈现海量化,甚至出现信息冗余、过载、泛滥的现象。
新闻报道信息量过载泛滥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泛滥的新闻信息大大高于受众的信息消费能力,纷至沓来的大量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和分析,耗费了受众的宝贵时间;另一方面,信息量的泛滥也容易导致虚假信息的产生,鱼目混杂的信息,混淆众人视听,使人难辨真假,影响了真实新闻信息的传递和人们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
三、“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报道的“疏”与“导”
后新闻传播时代的环境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活动,新闻报道中负面问题的出现,既干扰了新闻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影响到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如何妥善处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媒体的共同努力。从媒体的角度,加强“疏”的工作;从政府角度,加强“导”的作用,实现新闻报道的“疏”与“导”内外结合。
1、媒体的“疏”
媒体要加强自身的疏通,保持内部的通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疏”的工作:
(1)媒体行业加强自律。行业自律的缺失,易导致媒体运作的失范。要规避、克服新闻报道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整个媒体行业就应当加强自律和规范意识,抵制不良信息、低俗文化的传播。媒体行业及组织要有正确的新闻传播价值观念,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倡导真善美,反对假恶丑,鼓励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整顿,净化从业者队伍,为整个行业正常运转营造良好的新闻传播氛围和环境。
(2)倡导新闻专业精神。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和实践道德规范应当为媒体所倡导和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独立地报道新闻,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内核和要求,也是新闻报道活动需要遵守的原则。后新闻传播时代下,新闻传播者应当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不片面追求新闻效应、受众关注率及利益,毫无偏颇、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信息,传播者只有保持这样的新闻态度,才能保证新闻信息的传递更加准确、高效,才能确保新闻传播活动有序地进行。
(3)利用新技术堵漏。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推动新闻传播方式的改进,同时也可以丰富新闻信息的堵漏手段。新媒体由于互动性强,信息传播海量的特点,信息监管的难度较大。新闻行业要加强信息屏蔽等技术的运用,使用关键字等手段筛选、屏蔽、过滤掉失真、失当及失德言论,实现传统新闻报道的把关作用,维护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2、政府的“导”
政府作为规范新闻报道活动的外部力量,对新闻报道工作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导”的工作:
(1)加强新闻立法。法律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本保障,它不仅可充分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秩序,更能确保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顺利进行。我国现行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信管理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规对新兴媒体以及新闻信息的规范不够深入和具体,政府需要制定专门的新闻法律以规范各类新闻传播活动。政府应从传播理念、责任、职能等多发面加以规定,明确新闻媒体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相应的惩处措施。例如,建立新闻的溯源责任制度,对虚假新闻要查处新闻源头并严厉打击。
(2)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信息披露机制,既是政府发布官方信息,通报社会工作进展的渠道,也是澄清事实真相、消除流言和猜想的有力武器。后新闻传播时代,为应对新闻报道活动中的虚假信息及不当言论的传播,政府应当建立并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及其他配套体制,创建基于多媒体的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公众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公布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的进展,从官方角度彻底击碎流言、谣言的传播和发展,从而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团结。
(3)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志愿者作为一股巨大的社会力量和宝贵资源,不仅是社会各类公益活动的中坚支柱,还可成为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有力帮手。政府可以招募一定的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参与到新闻行业的监管中来,充分发挥志愿者人数众多、力量强大的优势,通过志愿者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有关部门,促进新闻行业的规范化,有序化。志愿者参与新闻监管活动,必将缓解政府社会治理的压力。
(4)加强公众教育。受众的新闻需求,深刻影响着传播者的新闻报道活动,可以说,受众对新闻报道起着关键作用。政府要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培养公众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水平,崇尚高尚情操,反对低俗丑恶,从精神、素质的层面加强公众教育,促进新闻报道活动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杨保军,《简论“后新闻传播代”的开启》,《现代传播》,2008(6)
②宋新军,《论媒体与新闻人的道德担当》,《新闻记者》,2010(10)
(作者:吴菲,渤海大学文学院新闻系2010级研究生;麻保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9.2013新闻传播中心总结 篇九
新闻传播中心的工作是负责我校活动的对外宣传工作,协助校团委、校学生会其他各个部门的活动的有条有序地展开,再通过网上新闻的发布把我们校的大小活动及时明确的报道出来,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校的近期活动情况,从而提高本校的影响力。在本届各部门之中我们新闻中心是新建重组机构,我和全体成员在经验方面都有所欠缺,许多方面都做的不足,从中心的建成到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时间,我们从干事的招幕到干事的考核筛选到部门的稳定运转都困难重重,但是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坚持努力做了下来。在每次活动中,我中心成员均全力以赴。在接到活动通知后,我们各部门先协商各部门工作安排;活动中,我中心成员均积极参与报道、认真采访、拍摄视频和照片;结束后,跟进新闻并处理照片,及时把新闻上传至官网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新闻中心也逐渐从最开始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有点成绩,全体新闻中心成员们对工作从最开始的生疏到现在的了解,从最初的胆怯到现在的可以独挡一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由于新闻中心是一个常规性部门,因此自主组织的活动较少,大部分时间则是协助其他部门的活动和校团委的工作,积极配合领导老师以及学校的相关工作。
一、本学期新闻中心所进行的具体工作有:
(一)3月21日新闻传播中心各部推广员开始运行工作,在新浪、人人等平台上传本部门相关工作动态
(二)5月25日新闻传播中心走入正轨,下设新闻部、媒体部、推广部,每个部门分工明确,组织架构基本明确
(三)在此期间,中心新闻部:上传新闻、整理月份照片、搜集整理官方报道、展板制作;中心推广部:配合各部门进行活动宣传、整理类别照片、上传活动信息在各个网络平台、并新开设微信公众平台、新浪官方微博;中心媒体部:拍摄照片及进行后期处理、视频制作、学生会宣传照、学生会宣传片的拍摄、录制。
二、2013年新闻中心宣传工作取得成绩的原因分析及不足之处 取得成绩的原因:
1、校团委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给新闻中心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与宽松的氛围。
2、各部门全力配合,为新闻中心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方便。
3、新闻中心成员的不懈努力。
尚存在的不足:
1、有时候会出现与活动负责人信息交流不畅,导致工作人员和拍摄人员不到位,造成活动报道和拍摄延误、工作滞后等问题;
2、新闻稿的质量不够高,我们的一些报道新闻存在个别错误,缺乏深度思考和研究,内容缺乏可读性,文章仍然存在冗杂、不够简练等问题;
三、下学期工作畅想:
1、新闻报道由纯动态型的表面文章,向经验型、导向型的深度报道转化,提升稿件质量;
2、中心制定奖惩竞争机制,调动新闻中心各成员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积极性,激活由平铺直述向鲜活型动态新闻稿的转化;
3、统筹兼顾运作,推进新闻中心写作人员由初始蜻蜓点水式的浮浅作风向深入采访、重点撰写稿件的扎实态度转化,稿件的厚重度增强;
4、紧贴系团总支、社联,推进全系新闻宣传工作,由平面化的一般性报道,向高深层
次的导向性报道转化,新闻效应放大了。
5、开展学习讲座,与各个学院、校刊等组织进行经验交流
6、加强DV短片、拍照等质量的提高
10.新闻与传播专业简历 篇十
姓 名:陈同学 性 别:男
出生日期:/3/5 民 族:汉户口所在:河南省商丘市 目前所在:北京
院校:中南民族 政治面貌:团员
最高学历:本科 所修:新闻传播
人才 类型:普通 日期:20XX/6
意向
类型:全职
应聘职位:助理/策划/文秘/业务
希望地点:北京
希望工资: 面议
:勤于思考、自学,善于接收新知识新事物;上进心强。
:责任心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能吃苦耐劳,抗压能力强。
社交:待人真诚,善于交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爱好:唱歌、绘画、阅读、网球。
我的理念:在年轻的季节,我甘愿吃苦受累,只愿通过自己富有激情、积极主动的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并在中做出最大的贡献。
教育背景
20XX年9月至20XX年6月 中南民族 新闻传播学 本科
实践经历
20XX/07—20XX/09 商丘市柘城县日报社 记者
经历:作为记者,协助电视台里的老师们的同时,充分的去体验作为一名记者自己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深刻的了解作为一名记者的态度和性质,使自己树立一定的社会认识观。
20XX/07—20XX/09 商丘市柘城县电视台 编辑部
内容:熟练的使用电视编辑软件以及编辑理念的提升,在思维发散和编辑角度上有着新的认识和进步,积极的向编辑部组织靠拢,培养良好的默契,与同事能够密切配合,互相帮助,追求共同进步。
20XX/07—20XX/09 商丘市日报社 记者
经历:记者要打交道的人是方方面面的,有农民,有,有领导,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可能遇到,面对不同的领域,如果一点都不了解的话,在采访中就有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差错,所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是必不可少一项修炼
20XX/05—至 今 省荣军医院无国界社工 志愿者
主要职责:义工,对病人进行临终关怀;
②社会 兼职 经历:
20XX/04—20XX/05 武汉华罗利广场 策划员
主要职责:协助其他部门组织策划各项宣传活动,设计广场内外布局安排,尤其是节假日活动计划,给顾客营造良好的`购物及文化氛围;
20XX/09—20XX/10 “可口可乐”饮料公司 促销员
主要职责:推广公司新品,介绍产品特点,功效。在各大卖场实行顾客免费品尝活动,让消费者了解产品,喜欢并信任公司的品牌;
③干部经验:
20XX/09—20XX/09 新生助理
协助辅导员处理班级日常,帮助新生逐渐转变思想观念,克服陌生害怕心理,更好更快适应生活。锻炼了自己严谨的态度,并用更富有激情,热情的心态去关爱他们。
20XX/09—20XX/09 邓小平理论协会组织部部长
协助会长及其他部门共同制定各项制度,策略,组织协会成员参观农民讲习所,老年人福利院,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随机应变的处事能力。
20XX/09—20XX/09: 校通讯社记者
及时报道学院及学校重大新闻事件,随同校会一同前往各大高校进行学校社会实践考察,训练了敏锐洞察力和敏捷思维,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发现问题。
20XX/09—20XX/09 院会外联部部长
认真负责,善于处理与其他同事之间的关系,面临困难时共同努力。为整个部门营造了融洽的氛围;
20XX/09—20XX/09 院会男生部部长
策划,组织多次男生节,寝室设计大赛等活动;
语言能力
良好 级别:四级
计算机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多种办公软件以及多种视频/音频编辑软件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区
电子信箱:
【新闻传播论文】推荐阅读:
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等教育自考新闻学本科毕业生论文题目08-08
新闻传播考试真题09-19
外国新闻传播史重点07-21
新闻传播学概论08-26
新闻传播史论真题整理09-02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10-26
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11-07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益教案08-22
中国新闻传播史论述题10-20
新闻传播学基础川大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