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教案(精选8篇)
1.《语言学概论》教案 篇一
《语言学概论》课件、教案、讲义
语言学概论 Theories of general linguistics 课程性质:语言学概论是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它是普通语言学的入门课。 导 言 (语言和语言学绪论) 1.语言的含义: Webster’s New Word Dictionary offers several senses of the word “language”,namely,
[1](a) human speech; (b)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by this means; (c) a system of vocal sounds and combinations of such sounds to which meaning is attributed, used for the expression or communication of thoughts and feelings; (d) the written representation of such a system .
[2](a) any means of expressing or communicating, as gestures, signs, or animal sounds; (b) a special set of symbols, letters, numerals, rules etc. used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as in computer.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共同的语言又常是民族的特征。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词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体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语言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各阶级服务。社会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群也会影响到语言,因而造成语言在使用上的不同特点或差异。 语言与认知: J顺序象似性(sequencing iconicity)即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概念时间顺序与语言描述的线性顺序相对应,如:“He opened the bottle and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wine;”再如:“他跳上马骑走了。” 在并列复合句中,第一部分表示的动作往往先于后一部分的动作:“She closed the window and they left.” J接近象似性(proximity iconicity),即认知上相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上也接近。这样,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相临近的概念就容易快速被激活,从而缩短处理时间。多个形容词排列顺序的原则之一是:与中心词概念越接近的修饰语置于中心词越近的位置上,如 the famous delicious Italian peppery(胡椒味儿的) pizza、the old black wooden desk。 J数量象似性(quantitative iconicity),即在概念上信息量大,更重要、更难预测的信息,其语言表达就更长、更复杂。试比较:
[1]A. This guy is getting on my nerves. B. This impertinent egghead is getting on my nerves.
[2]A. 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her. B. 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this fairhaired, fragile and beautiful creature. B组不仅信息量大,而且也突出了主语(1B)和宾语(2B)在概念上的重要性和不可预测性。 语言与时代:从人名50年的变迁 传统人名:祈求福禄、长寿、平安、财富、美德、聪慧、美貌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革”人名: (政治色彩浓)建国、爱华、卫国、超美、图强、卫东、向东、爱武、卫兵、军、红 改革开放时期人名:(新颖别致)如表现女性美貌的,过去用兰、桂、芬、芳,现在用婷、妍、嫣、娜、蕾、薇;女性文静的,过去用娴、淑,现在用静、洁、莹、晨、露、曦、晓等。 语言的类别:自然语言、人工语言 自然语言指被语言社团作为母语使用和学习的语言。它一般都有较长历史发展过程。 人工语言是依照一定原理人工设计出来的。三种用途:特殊情况下发挥自然语言作用,如波兰医生柴门霍夫的世界语; 作为语言代码,为某种特殊用途服务,如电报代码、聋哑人手指语;作为符号系统用于科技领域,如计算机语言、逻辑语言等。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体态语包括有符号意义的各种身势和表情,如点头、摇头、微笑等。辅助于口头交际。 语言和言语: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具体说,言语就是说话(或写作)这个行为和所说出来的话(包括写出来的话)。前者指言语行为本身,后者指言语行为的结果,有人叫它言语作品。它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一篇话。语言和言语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思考:分析“言”的含义:
[1]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约法三章,有言在先。
2. 语言的起源 摹声说:对客观事物发出的声音加以摹仿。章太炎《国故论衡》“何以言鹊?谓其音错错也。何以言鸦?谓其音亚亚也。何以言雁?谓其音岸岸也。” 感叹说:人类受外界刺激,产生恐怖、欢乐、悲哀等感情,本能地叫喊起来,就产生叹词。 社会契约说:语言是经详细考虑而约定的。 手势语说:在手势语基础上产生有声语言。 劳动创造语言说:语言是人们在劳动的推动下,从以声音为刺激物的、具有某种交际作用的第一信号系统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二、语言学的定义、性质、任务 w
1.定义:专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就叫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多边缘、多层次的立体学科。由于语言本身具有社会属性,同时又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和思维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语言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交叉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学显得越发重要。在教育界,语言学是各高等学校中文系和外语系的必修课程。 w 一般说来,大学中文系的语言学课程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古代汉语课程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的语言,包括上古、中古、近代等若干阶段;现代汉语课程主要研究中国“五四”以来的语言;语言学概论的交叉性最为明显,它不但涉及以上两门课的内容,还涉及大量的外语知识,并着重从理论上去研究语言。
2.性质:语言学概论是一门普通语言学(详见后)的入门课,属于狭义语言学(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分册》)语言学概论和上述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外国语三门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着重在理论上对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进行研究,而这种研究又必须建立在个别的、实际的语言研究的基础上。在这门课里我们将学习到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了解语言学性质、功能以及它的结构,掌握语言的现状、变化以及一般的发展规律。 w
3.任务:要研究语言,就要对具体的语言材料或现象集中、整理,再进行分析和概括,从中找出本质的东西,使其条理化,上升到理论,形成规律。语言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语言的性质、特点及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语言实践,或为其他有关学科地发展提供理论或方法上地帮助。 w 如人体词语、戏剧词语、行业语的扩用等。 w 细微之别:JI gave a wallet to Bill. JI gave Bill a wallet.
三、语言学的类别 w
(一)从研究的对象上,可把语言学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个别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某一种语言,如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语言,着重从理论上探讨语言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也叫一般语言学。
w 1.个别语言学的类型:截取具体语言某时代的一个横截面,对它当时的.现状作静态描写和研究,以掌握它的内部规律,这种语言学叫描写语言学,也叫静态语言学。 w 就某具体语言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发展过程进行纵的历史的研究,以发现其历史演变规律,这就是历史语言学,也叫动态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时,可以选择两种或几种语言进行互相比较的研究,这叫比较语言学。 w 在比较语言学中,对语言学发展影响最大是用历史比较法建立起来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它是利用历史材料把同一语言的各个方言或同一来源的亲属语言的语言事实进行比较, w 深入到它们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以发现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的对应规律和历史演变的规律,以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 w 普通语言学(一般语言学)的分支:对语言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研究,就形成语言学的各个部门(分支),如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词源学、词典学、语法学(词法学、句法学)、修辞学、文字学、语境学、语用学、方言学、风格学等。
w (二) 从研究的侧重点上,可把语言学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研究语言的一般理论。狭义的理论语言学就是普通语言学,广义的理论语言学也包括个别语言学的理论部分。 w 和理论语言学相对,应用语言学是侧重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学科。它也可分成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w 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的范围较广,除了语言教学外,还包括词典编纂、文字制定、机器翻译、人工智能、情报自动检索、失语症治疗、信息传达处理等。有人把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也都算在广义的应用语言学之内。 w 语言学概论属于普通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
w (三)根据“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观点,语言学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w 第一种,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语言的语言学是以“语言”为惟一对象的语言学。这种语言学的“语言”是指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系统,它是一种静态的、同质的纯语言学。索绪尔认为应该首先研究这种语言学。言语的语言学在索绪尔当时看来只是一种以后再研究的设想,根据索绪尔的有关论述,言语的语言学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异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语言学。 w 第二种,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
2.《语言学概论》教案 篇二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已得到广泛认同, 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 但也有明显不同的目标。教育部在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里明确说明:现代汉语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语言学概论课程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语言观阐明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起源及发展等基本理论, 通过教学, 要求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 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大差异, 但也存在密切联系。具体教学活动中, 两门课都追求自身内容的完整性, 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一些学者就此问题进行过探讨, 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彭泽润、陈长旭、吴葵 (2007) 提出“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这两门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认为进一步的改革措施有:把两门课程结合起来协调改革、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统一术语、适应现代生活、语料互补等。梁驰华 (2008) 就高等师范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 认为语言学概论教学应当突出课程的普通语言学性质, 提升课程的语言学习指导作用, 联系现实的语言生活, 课程的语言教学指导作用和正确处理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的关系。蔡旭 (2011) 提出现代汉语课程与语言学概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很多重复, 应当对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探索, 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三方面提出改进的策略。甘智林 (2008) 、聂志平 (2010) 、张先亮 (2010) 也探讨了这一问题, 并提出了用普通语言学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 对于两门课程相重复的内容, 要根据课程不同的性质与教学目标, 有选择、区分重点与非重点地安排授课内容, 对重复的内容有所取舍, 有所详略地加以讲授。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
彭泽润 (1998) 提出, 在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 要结合国家语言建设中的政策, 介绍和强调理论问题, 更好地使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国家语言政策, 介绍与强调其理论问题:运用系统理论, 帮助人们分析语言使用中的得失;运用符号编码的原理, 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字的优点;从共同语与非共同语的关系, 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的问题;运用抽象与具体、相对与绝对的哲学原理, 解释汉语拼音方案等的设计原理等。徐越 (2000)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 就“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该讲什么, 不该讲什么, 如何把语言学的一般理论和汉藏语系的语言特别是汉语的实际相结合, 如何吸收国外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如何安排和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等问题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李二占 (2009) 认为老师授课, 不但要具有常规教学法的基本功, 而且还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知识, 采取不同的灵活具体的教学方法, 即“非常规教学法”:推导法、直感法、量化法、穷尽法、背景法、批评法等。谢奇勇 (2010) 就教学内容中的“语言学理论”与“语言理论经”、“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学方法论”、“普通语言学”与“语用学”、“国外语言学理论”与“中国语言学理论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聂志平 (2010) 认为语言学概论的教法还应该是讲授式, 不是简单的就书衍说, 而是融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教师教学, 板书教学是课件的不可或缺的补充, 强调每次课推荐阅读书目的重要性。童湘屏 (2011) 提出“情景创设”在“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践与教学设计方案中的应用及探索。根据实施情况, 从课堂“情景创设”实践教学和课外“情景创设”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阐述了其主要做法及实施效果。岑运强 (1997) 、李映忠 (2008) 、池昌海 (2009) 、赵宏 (2004) 就语言学概论教材进行了探讨, 许云 (1996) 、纪秀生 (1997) 、李树新 (2004) 、郜峰 (2006) 、洪水英 (2006) 、罗耀华、柳春燕 (2006) 、郭新雨 (2009) 、刘云 (2010) 、赵贤德 (2010) 、徐红梅 (2011) 、叶川 (2011) 等也分别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三.基于课程建设的探讨
学者们就“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具体策略。曾毅平 (2001) 认为, 教学内容调整要体现语言观的进步, 要处理好与其他语言学课程特别是“现代汉语”课的关系;要注意补充汉语方言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等方面的材料。彭泽润、邱婧、方安琪 (2010) 必须加大语言学概论课程和教学队伍的建设力度。聂志平 (2010) 从“课程地位与培养目标”、“师资”、“教法和教学手段”、“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与衔接”、“教材与课程体系”五个方面探讨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问题。纪秀生 (1997) 、杜道流 (2004) 、申小龙 (2005) 王健 (2005) 、杨宏 (2008) 、商艳霞 (2009) 、黄育红 (2010) 、刘淑霞 (2010) 、刘丽丽 (2010) 、张丽 (2011) 、靳开宇 (2011) 也就“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问题及策略展开了探讨。
四.双语教学方面的探讨
在高等学校提倡“双语教学”的背景下, “语言学概论”已被公认为是中文专业最适合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之一, 一些学者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谢奇勇 (2010) 简述了双语教学的背景, 认为语言学概论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必须慎重, 语言学概论课程实施的“双语教学”与一般概念的“双语教学”有所不同, 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式上, 认为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实行的是“渗透式”的“双语教学”。尚来彬 (2010) 、刘冬冰 (2010) 、冯学民、姜云龙 (2010) 也撰文探讨此问题。
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探讨了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学概论”教学问题。于红梅、闫慧珍 (2010) 针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言学概论”存在的问题:目前教材不适用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单一等, 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策略。
五.小结
总体而言, 学者们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对当前语言学概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时行了讨论, 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策略。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需要探讨是把已有的各种改革意见,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 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和研究中去。这就需要我们对学校类型及教学对象有一深入的研究。
具体而言, 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
(一)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或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活动的探讨。对于民族院校与非民族院校而言, 开设语言学概论课程,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有哪些地方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对少数民族学生, 尤其是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母语的学生, 如何进行语言学概论的教学?民族院校或者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学概论课程, 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讨论与研究。
(二) 加强语料库的建设。“语言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在讲授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情况, 选取合适的语料对理论加以阐释与分析非常重要。而目前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语料的收集与整理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 同时收集来的语料也显得单一。如此看来, “语言学概论”课程语料库的建设十分重要。
(三) 加强“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探讨。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根本途径。如何丰富“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形式, 防止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如何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如何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彭泽润, “语言学概论”和语言政策,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4) ;
[2]聂志平, 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10 (2) ;
[3]彭泽润等,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研究, 云梦学刊, 2007 (4) ;
[4]曾毅平, “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 (1) ;
[5]张先亮, 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 中国大学教学, 2010 (2) ;
[6]梁驰华, 高等师范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谫议—兼谈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高教论坛, 2008 (2) ;
3.《语言学概论》教案 篇三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理论教学;理论运用;能力培养
语言学概论是语言类课程中的基础理论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学科本科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就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来看,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被视为一个中文专业本科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设置这门语言理论课程的目的是否只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还是应该有更高的、更有意义的目标?更高的目标又该如何去实现?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高校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应该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还是应该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如果应该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跨越理论知识与运用能力之间的距离?语言学概论课程在高校中文专业的开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这些问题恐怕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
近几年来,为了更好地应对高等教育发生的诸多变化,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了一套中文学科本科专业基础课教材。受中文教指委委托,其中的《语言学概论》教材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专业教师承担编写工作,目前该教材已正式出版(《语言学概论》,贺阳、沈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对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思考,总结了长期理论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得失,并有意识地将形成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教材的编写中,努力使新的语言学概论教材能够方便这些教学理念的实现。
一、学以致用是理论教学的根本目标
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程,主要讲授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内容,无疑是语言学概论教学的首要任务。但如果到此为止,我们不禁要问:学习理论究竟为了什么?怎样才算掌握了一种理论?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理论的本质和功能有充分的认识。
理论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系统化知识,它来自实践,但又不局限于当下的实践。理论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对科学观察的引导作用、对观察结果的梳理、概括和解释作用,以及对未知事实的预测作用。理论虽然也是一种知识,但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对认知活动的引导作用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预测作用。一句话,理论既是人类认识的总结,又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既然理论是一种工具,那么学习理论的目的就应该是运用,而不能只是单纯的了解。脱离了理论的运用,也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一种理论,这跟我们了解和掌握任何一种工具是同样的道理。因此我们说,学以致用应该是所有理论教学的根本目标。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要使学到的理论能够发挥其在认知活动中的应有作用,而不仅仅是识记一些概念和命题。具体到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我们认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
既然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是理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而我们又清楚地知道:知识并不等于能力,从知识到能力需要一个跨越,学习甚至理解了相关理论,并不意味着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理论来解决问题,那么理论课程如何教,才有利于学生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呢?这是我们在理论教学的根本目标确定之后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我们在长期的理论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高校的理论教学应该由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转向理论运用能力培养,教学和教材编写中强化问题意识、注重解释理论和理论解释等做法,对培养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都是有意义的。
二、强化问题意识与能力培养
科学研究都是问题驱动的,好奇心是科学研究最为基本的原动力,提问和质疑通常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好奇心的具体表现就是喜欢问“为什么”,这本是人的一种天性,但在应试教育下,这种天性或多或少被消磨折损以至于不少学生只习惯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理论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看不到问题,提不出质疑,也就不会有理论的运用。所以,提问和质疑是理论运用的前提,质疑的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理论运用能力的基本要素。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首先应该培养他们提问的能力和习惯,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以问题导入教学内容和以追问深化理论理解,则是两种行之有效的强化问题意识的手段。
1. 以问题导入教学内容
以问题导入教学内容是说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先提出相关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引起他们探讨的兴趣,再讲授理论作为问题的解答。这种问题导入方式比开门见山讲概念更能引起学生对相关理论的兴趣,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特别重要的是,教师发问的摹本作用,有利于学生获得发现问题的技巧,逐步养成提问的习惯。
语言学概论中的音位理论比较抽象,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之一,学生尤其不容易理解为什么要把一些明明不同的发音归并为同一个语音单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前期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再引出音位理论来加以解释。
通过前期语音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及元辅音的教学,学生已知道不同的元辅音音质不同,发音共鸣腔的任何变化都会造成音质的不同。那么我们就要问:
(1)就不同人的发音而言,没有哪两个人的发音器官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也就没有哪两个人的发音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的发音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为什么不同的人发某一个音时,明明都是有差异的,但我们却会听成同一个音?
(2)就同一个人的发音而言,有时候我们通过对自身发音器官变化的感受,明明知道刚才因发音器官的状态不同,所发的音一定是两个不同的音,但为什么却又听不出来分别而把它们当成同一个语音单位?
这些问题是人人都可以亲身体验的,但又是一般人难以回答的。从这些问题出发,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人对语音的感知是一种范畴感知,这种范畴感知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概括性,所得到的语音心理印象是在对客观的声音进行过滤和筛选后形成的。那么过滤和筛选的机制又是什么?或者说人是根据什么来决定在这个过滤和筛选过程中舍弃什么,保留什么?endprint
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和思维工具。语音差别在语言中只有一种功能,那就是把不同的意义区别开来。因此人们对所有的语音差别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根据是否与区别意义有关而区分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凡是和区别意义有关的,就是重要的,不管它们之间的音质差别多么细微,人们一定会敏感地察觉到而详加分辨,否则就听不明白别人说的意思。凡是和意义的区别无关的,就是不重要的,即使听不出差别,也不会影响对他人言语的理解。久而久之,人们对这些语音差别的感知就会迟钝,甚至完全不能感知。这既是音位理论的经验基础,也是音位理论的基本原理。
在这个提问—解释的基础上,再去讲授“音位”的概念,由于有了人人可以体验的经验事实,学生理解起来就要容易很多。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提问—解释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理论运用案例,学生从中可以获得有益的体验。
2. 以追问深化理论理解
以追问深化理论理解是说在讲授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时,可以通过一步一步的追问,将理论的阐释和理解引向深入。这种追问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也有利于避免学生不求甚解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语言学概论在讲到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或者语言的发展演变时,总是要提到“语言接触”的概念,但很少去讨论“语言接触”究竟是什么,语言和语言又是如何接触的,而只是介绍语言接触的种种后果,如语言成分的借用、双语现象、语言转用、语言混合等。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一个由符号和关系构成的抽象实体,并不是具体的物体,它们又怎么能相互“接触”呢?如果我们说不清楚“语言接触”是怎么回事,就无法说清楚语言接触的种种后果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我们提出上述问题,就会引导学生去了解语言接触过程的微观理论。学生就会知道:所谓语言接触是指语言使用者的接触,这种接触指的是互相学习和使用对方的语言。或者说语言之间的所谓接触是通过外语学习和使用实现的,语言接触的种种后果也离不开外语学习和使用的过程。在外语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外语成分或表达方式引进到自己的母语中来,从而使自己的母语发生变化。可见,所谓“语言接触”实际上是不同的语言在双语人头脑中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得到这个理论解释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外语成分和结构怎么就会引进说话人的母语,从而引发母语的变化?我们完全可以遇到同胞就说母语,遇到外国人就说外语,这可以是两个彼此分离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进一步深入了解语言接触理论,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由语言接触导致的语言演变可以有多种机制,其中之一就是所谓“语码交替”。所谓“语码交替”是指同一个说话人跟不同对象(例如同胞和外国人)交谈时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那么语码交替为什么有可能使外语成分进入母语呢?有关研究表明:说话人如果经常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很难在说一种语言的时候不激活另一种语言,以致一种语言的成分会渗透到另一种语言之中,或对另一种语言产生影响。
得到这个理论解释后,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语码交替等机制会导致外语成分的渗透,这种渗透最为常见的现象是外语成分的借用。但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全体社会成员同时借用同一个外语成分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么个人或个别人的借用怎会影响到整个语言而使整个语言发生演变呢?
进一步深入了解语言接触理论,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外语成分的借用可以分为借用的发生和借用的传播两个前后相连而又不同的过程。所谓借用的发生是指语言社团中的个体在个人言语中引入外语成分,所谓借用的传播是指个人言语中的借用成分在整个语言社团中的扩散和接受。只有当个体借用扩散到整个语言社团并为其所接受,才称得上是外来成分的“并入”,才是语言演变意义上的“借用”。借用的发生和传播虽是不同的过程,但传播也会制约发生。只要有双语人存在,个体借用就有可能发生,但如果个体借用无法获得广泛传播,就只能是个人言语成分而不是语言成分。因此,传播的可能性对个体借用也会有制约作用,除非借用者只图自娱自乐,否则借用者必须考虑借用的可接受性。
在这样的不断追问下,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就会不断深化。更为重要的是,这样深入展开的理论呈现了有关现象的足够细节,而绝非空洞的“宏大叙事”。这就为学生具体运用理论去观察有关现象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细化的理论才可能对科学观察有更为具体的指导作用。同时,这种提问—解释,再提问—再解释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理论运用的观摩和实践过程。
当然,从语言学概论的教材编写来说,教材编写受行文惯例的限制,不可能总是以“设问”方式引导下文。但编写者如果有问题意识,在编写过程中能够在心中自问自答,则可以使理论的阐述更系统、更深入,避免重要的问题浅尝辄止,同时也方便教材使用者以提问方式展开教学。而这正是我们编写这部《语言学概论》教材的一个原则。
三、注重解释理论与能力培养
注重解释理论是说要讲清楚理论的道理,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理论的介绍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讲清楚某种理论的内容是什么,一是解释某种理论为什么是如此,或者解释某种理论在何种意义上才是合理的。介绍理论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显然后者更能够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的精神和实质。只有掌握了理论的精神和实质,才可以更好地把握理论运用的范围和程度,从而避免理论运用中的生搬硬套和强作解释。
语言学概论教学中,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内容。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曾提出“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是思维的纲领和指南,人借助语言对事物进行切分和分类,人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语言组织起来的。因此,语言决定人的思维方式,语言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就不同,对世界的看法就会不一致。这也被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个理论长期以来充满争议,在中国大陆更是长期遭到批判。但在今天看来,对这样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语言学概论不介绍是不合适的,但前提是要讲清楚这个理论在何种意义上才是合理的,简单的肯定和简单的否定都是不可取的。endprint
对“语言决定论”,我们在教材和教学中是这样来处理的:就民族语言和民族思维的关系而言,“语言决定论”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这要看我们对其中的“决定”做何种解释。如果对“决定”做强式解释,认为一个民族的认知方式和对世界的认识完全是这个民族的语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民族语言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认识也就不同,这种关于语言影响思维的看法,目前在学术界还存在较大的争论。如果对“决定”做弱式解释,认为民族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的认知,一种语言可能比另一语言更容易促发和指引某些认知方式和认知过程,从而导致不同民族在认知习惯和认知方式上存在差异。这种关于语言影响思维的看法,不仅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而且目前在学术界也有相当共识。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不同的民族语言虽然会造成不同民族的认知差异,但语言和认知毕竟不能等同。认知能力作为人脑的一种机能,是各民族相同的,不同民族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共同遵循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则和规律。我们既要看到语言不同所造成的认知方式和习惯上的民族差异,也要看到人类在认知能力、思维规律上的一致性以及在认知结果上的共通性。
上述对“语言决定论”的理论解读,可以告诉学生这个理论在何种意义上才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这相当于给出了运用这一理论的限制条件,以保证理论运用的适恰性。
对理论进行解释,还可以利用理论和理论、属性和属性之间的因果关系,用更为基本的理论来解释其他理论,用更为本质的属性来解释其他属性。例如,语言学概论课要讲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离散性和线条性。但为什么语言符号会具有这些特性?我们就可以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社会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角度进行解释。语言学概论课要讲词义的模糊性,但词义的模糊性是否具有必然性?我们就可以从语言和认知的关系、范畴化和词义来源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用理论来解释现实现象是理论的运用,用理论来解释理论同样也是理论的运用。
从语言学概论的教学来说,注重解释理论,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使其了解某一理论的立论依据、可信程度和适用范围,建立“理论自信”,而这些都是敢于运用某一理论并能够恰当运用这一理论的保障。
从语言学概论的教材编写来说,注重解释理论,教材内容才能够具有一定的深度,并尽可能地建立理论之间的关联,从而使教师在使用教材授课过程中可以有更大的展开空间。
四、注重理论解释与能力培养
注重理论解释是说学习理论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学会利用理论的解释功能,不但能够描写相关现象,而且有能力对这些现象背后的理据进行解释。描写和解释通常被认为是语言研究的两个层面,但由于语言现象往往无法穷尽观察和完全归纳,因此没有解释的描写往往难以达到“描写的充分性”要求。从这个角度说,描写的充分性有赖于解释。所以,学会运用理论来对客观现象背后的理据进行解释,是培养理论运用能力的重要一环。
为什么下面每组句子的真值条件相同,语法结构一样,但却一句自然,一句别扭:
a1. 茶杯在桌子上面
a2. 桌子在茶杯下面
b1. 板车在大楼前边
b2. 大楼在板车后边
c1. 邮票贴在信封上
c2. 信封贴在邮票上
其中的道理,我们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进行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符号的意义并不直接反映客观世界,直接反映的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语言形式是人的认知活动的一种外化形式。因此,语言形式总是和认知方式相一致,如果不一致,就等于扭曲了人的认知习惯,这样的语言形式就不易被人们接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语言现象背后往往有其认知上的根源。
那么为什么上面所举各组句子中一句能说,一句一般不说呢?从人的认知习惯上看,当人去观察和感知同一空间内的两个物体时,人眼不可能同时聚焦于两个物体,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物体上,这个物体因受到关注而在人的心理上留下突出而清晰的印象,另一个物体则只能作为确定方位的陪衬。在这个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就形成了主体—背景认知模型。那个被关注的物体可以称作“主体”,被当作“主体”陪衬的物体可以称作“背景”。一个物体究竟是被当作主体,还是被当作背景,并不是完全任意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粗略说来,体积、面积相对较大的物体通常被看作背景,体积、面积相对较小的物体通常被当作主体,违反了这一认知规律,语句就难以成立。在汉语里,“在……上/下/前/后”结构通常是表示背景的,(a2)、(b2)和(c2)之所以别扭,是因为这个结构中的名词所表示的都是体积或面积相对较小的物体,用这样的成分做背景,违背了认知规律,所以句子让人难以接受。
从语言学概论的教学来说,注重理论的解释功能,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从语言学概论的教材编写来说,如果我们可以在教材中多提供一些理论解释的案例,不仅可以印证理论,而且可以为理论的实际运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这比举几个例子去简单印证理论,对教材使用者的帮助会更大。
总之,高校的理论课程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讲清楚有关概念和命题,而应该在人才培养上有更高的追求,也就是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作为理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亦当如此。理解和运用、知识和能力都不是可以自然转化的,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转化,既是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理论课程教师的应尽职责。
4.语言学概论 篇四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语法手段:语法手段是对语法形式的进一步概括归类,它是根据表达语法意义的同一性质的
语法形式所概括出来的类别。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又叫词的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中具有互补关系的各个音素,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
形式,音位变体包括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对比语言学: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言的构造要素进行比较的语言学。专语语言学:以某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称为专语语言学。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就是语言的组合关系。
语流音变: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叫做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变音现象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
语义场: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的词义所构成的集合叫做语义场。语法范畴:语法范畴与词的形态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是由词的语法形式所表示出来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概括成类,因而称为“范畴”。
言语:说话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
条件变体:指那些出现条件受环境限制的音位变体,即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从不在相
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只出现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下,处于互补分布的状态。
语法形式:语法形式相对于语法意义而言,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也就是说,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就是语法形式。
民族共同语: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话为标准音,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四、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10分,每个词2分)1.女人[+人 +女性 +成年] 女孩[+人 +女性–成年]
2.黑板[+黑色 +用于写字 +木板或玻璃板等制成] 3.食物[+吃的东西-范围大] 食品[+吃的东西 +范围大] 4.丈人(古义)[+人 +男性 +年长的]
丈人(今义)[+人 +男性 +年长的+妻子之父] 5.朋友[+人 +有交情的] 敌人[+人 +敌对的] 6.酒精[+无色液体 +药品 +用于消毒]
五、分析题(10分,每题5分)
1.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短语,并说明关系。松花江的洪水终于退下去一米多了 2.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化下列歧义。咬死了猎人的狗鸡不吃了 山上架着炮爸爸看见我不高兴
六、简答题(15分,每题5分)1.词义为什么具有模糊性?
1)客观事物本身有模糊性;2)词义是通过比较而来的相对性概念;3)词义的概括性导致模糊性。
2.举例说明汉语语法中常见的主要语法手段。
词序:例如汉语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日语的宾语在后,主语在前.虚词:例如联合结构中,用“和”、“或”等连词;又如偏正结构中,用“的”做连词.重叠:有形容词、动词、量词、数量词等的重叠。
语调:主要指的是停顿.例如:我知道,你不知道.(联合);我知道你不知道.(主谓)3.举例说明国际音标的特点。
1)音素和标写符号一一对应,不会出现混淆或两可现象,如汉语拼音中的“pa、zhang、ai、ian”,其中的四个a其实是四个不同的音素,但都用一个字母a表示,国际音标则分别用四个不同形体的字母表示这些不同的音素,只用a表示这几个音素构成的音位;
2)形体简单清晰,国际音标符号所代表的音素在很大程度上尽可能与传统的拉丁字母所表示的音类一致,如字母b、p、m是唇音,国际音标就用来表示双唇部位的音素,其中双唇部位送气的p可用小号的h附在字母的右上角表示。
3)使用灵活。国际音标表上的符号是有限的,在记录一些语言时,不免要碰到一些比较特殊的音素,因此可以根据国际音标制定的原则,创造新的符号。4)通行范围广
4.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先天就有的一种机制,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首先语言能力和语言的获得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人类的语言能力指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和灵活的发音能力,这是先天具备的,与生俱来的。而语言的获得是后天的。离开社会就不可能学会语言。乔姆斯基的说法仅仅指语言能力。5.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1)发元音的时候,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发生震动,发音器官的其他部位不形成任何阻碍,因而气流经过咽腔、口腔时畅通无阻;发辅音的时候都是在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造成阻碍,呼出的气流只有克服这种阻碍才能发出音来。
2)发元音的时候,发音器官的各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发辅音的时候,声道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器官特别紧张。
3)发元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畅通无阻,因而气流较弱;发辅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必须克服某种阻碍才能通过口腔或鼻腔,因而气流较强。6.说明汉藏语系的主要特点。
1)有声调;2)单音节词根占多数(单音节语素);3)词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4)量词丰富
7.划分词类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标准?
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有三种:1)意义标准;2)形态标准;3)语法功能标准 8.应当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这是20世纪初语言学家索绪尔作为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就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①创制符号时,音义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大型猫科食肉类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汉语:虎(hǔ)英语:tiger ti汉语:梯(登高的一种用具);锑(一种金属,银灰色,性脆);英语:tea,用茶叶沏成的饮料。
②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确定,进入交际,依存于某一社会群体,便对使用者具有强制性,不能擅自变更。
七、论述题(25分,第1题12分,第2题13分)1.试论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1、语言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是人类特有的。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种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一语言,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语言依存于社会,与社会的产生、发展、消亡息息相关。(鲜卑语的消失;北魏孝文帝禁用鲜卑语;与汉族同化,鲜卑民族社会终止。)
3、语言具有全民性。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是统一的,共同的。①任何阶级,任何集团都不能垄断语言,语言一视同仁为之服务。②语言在人们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变异、不同风格,都没有偏离统一的语言规则,影响相互的交际和理解。
文字、旗语、数字符号、非语言的交际工具:身势、表情等伴随动作。这些交际工具,1、在语言或文字的基础上产生;
2、都有其特殊的服务领域,是辅助性的。因此,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什么是词类?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有哪些?哪种标准最适用汉语?为什么?
词类是指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有:意义标准;形态标准;语法功能标准。语法功能标准最适用于汉语。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无法从形态上区分词类。意义标准过于抽象,不易辨认,且词类是语法上的分类,理当从语法的考虑。形态标准从本质上看也是功能。
3.试论述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文字,关系:语言第一性,文字第二性,文字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
1、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文字,每一个字必须能够读出音来,每一个字的读音都和语言中的音位或音节相联系。这是文字的本质。
2、语言是一种系统,文字也是一种系统,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符号系统要求有一定的书写要素和书写规则,来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
3、每一种文字都必须适应自己所记录的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音特点。
4、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但用什么文字体系去记录语音,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5、语言没有阶级性,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也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的,没有阶级性。4.指出下列句子中“语言”的含义有何区别?在此基础上,论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1)“四美”是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2)要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3)鲁迅是运用语言的楷模。
例一和例二指言语,例三指语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不同点:1.一般与个别;2.封闭性与开放性;3.言语的时间先于语言。5.试论述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1)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5.语言学概论论文 篇五
摘要
信阳位于河南省南部,处在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之间,信阳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中原官话的信蚌片的一个方言点,从信阳方言词汇体系来看其词汇不但明显有别于河南境内的其它方言词汇,而且与周边省市的方言词汇有密切的联系,有其独立的语言类型价值。本文主要从词形、构词、词义、造词理据等几个方面将信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
关键词:信阳方言、词汇、普通话
从本质上来看,普通话也是方言,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平等的兄弟姐妹关系,由于各自形成年代不同,影响因素和环境也不一样,所以普通话和各方言也有着不少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各个方面,本节从词形、词法、词义、造词理据等方面对信阳方言和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的重点是二者的差异。
一、信阳方言词与普通话的词形比较 1.有音无字
到目前为止,汉语各方言中还有许多单音词有音无字,找不到恰当的字来记录。造成有音无字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字少词多,没有为对应的单音词造字;另一种情况也会造成有音无字现象,即:方言中某个词可能有本字,但由于历史音变关系而湮灭了,造成本字无从考证。有音无字在汉语各方言中是异常突出的现象,那些有音无字的方言词,往往是各地方言中最具特色的最常用的口语词,各方言中都有一些其他方言没有的有音无字词。信阳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词存在有音无字现象,而这些词是信阳方言词汇中口头常用语(下列例子[ ]中字母代表拼音,数字代表声调),例如:
[ceng 3] 伸到外面
如:这个竹竿太长了,都~到门外头去了 [pia 3]
淡而无味
如:这个菜炒得~~的,就像没放盐
[liao 2]
缝补
如:她的衣服破了,每次都是她自己~地 [jiang 3] 生产
如:他家的老母猪昨晚~了一窝猪娃儿 2.构词语素
信阳方言的某些词与普通话意义相同,但构词语素有差异。有的构词语素一 部分相同,而另一部分不同;有的构词语素完全不相同;有的构词语素完全不同,但意义却相同;有的构词语素相同,但排列顺序却不同(如没有做其它说明,下面所有的例子,前面是信阳方言词语,后面是相对应的普通话词语)。2.1构词语素一部分相同,另一部分不同,如:
天河一银河
扯闪一闪电
车身一转身
袖笼子一袖套儿
耳隆一耳朵 今个一今天
惯势一娇惯
蛛蛛一蜘蛛
手巾一毛巾
洋火一火柴 2.2构词语素完全不同,如:
鱼鹰一鸿鹤
老丈人一岳父
屋里的一妻子
斗嘴一接吻
有喜一怀孕 毛娃儿一婴儿
茶吊子一水壶
2.3构词语素完全不同,但意义相同,如:
麻雾子一毛毛雨
檐老鼠一蝙蝠
冷子一冰雹
手杆子一胳膊 片子一尿布
眼欠一羡慕
打圆壶一调解
金贵一稀罕
腿包一膝盖 2.4构词语素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如:
齐整一整齐
实诚一诚实
紧要一要紧
弟兄一兄弟
宵夜一夜宵
信阳方言中有一些词构词语素与普通话完全相同,但是排列顺序恰好相反,周一民在研究北京话的词汇时,将这种“把普通话里的某个双音节词倒过个儿”的方言词叫作“逆序词”。信阳方言中的逆序词虽然不多,但也应该引起重视。
二、信阳方言词汇的构词特点
本文主要是从信阳词汇的重叠构词和特殊的词头、词尾两个方面来分析信阳 词汇的特点。
1.信阳方言词汇重叠构词有7种格式:
AA式
有动词重叠,如:瞧瞧、想想、找找;有形容词重叠,如:好好,慢慢,高高;有名词(或量词)重叠,如:人人,天天,个个,亲属称谓的重叠例外。
AAB式
有5种形式:(1)形形+形,如:当当响,稀稀软,梆梆硬;(2)形形+动,如:好好干、慢慢走、细细看;(3)形形+名,如:暖暖手、热热饭、烤烤火;(4)名名十动,如:天天想、人人爱、年年盼;(5)量量+形,如:个个壮、头头肥、袋袋满。
A.A式
多由单音节的动词或形容词构成,如:闻一闻、听了听、冷一冷 ABB式
多由形容词构成,含程度加深的意思,如:圆溜溜,美滋滋,暖烘烘、毛绒绒、胖墩墩、哭浙浙、红彤彤。
ABAB式
以双音节的动词为主,形容词不多,如:教育教育、商议商议、享受享受、表扬表扬、打听打听、清理清理、打扫打扫、高兴高兴。
A里AB式
由双音节的形容词构成,如:流里流气、洋里洋气、土里土气、妖里妖怪、糊里糊涂、风里风光。
AABB式
由双音节的动词和形容词构成,如:来来回回、勾勾搭搭、排排场场、端端正正、摇摇晃晃、搂搂抱抱。2.特殊的词头、词尾
词头“老”除有老张、老
五、老弟这类全国通行的用法以外,还常用于长一 辈、平辈和晚辈中表示最小的意思,如:老姑、老叔、老妹、老弟、老闺女,此外,形容词或一些短语的前面常冠以各种词头,用以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得很”,常用来作词头的字很多,如:死、生、焦等。
死——
~慢
~磨
~笨
~重
~好吃
~不讲理 生——
~疼
~不愿意
~撑
~闲
~不去 焦——
~干
~黄
~崩崩
三、信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词义比较
1.有时候,信阳方言里有些词,在普通话里缺少与之相对应的词,往往只能用短语或句子进行描述,如下:
(1)麻纷亮:天微微亮,例如:天刚~,我妈就起床给我们做早饭了
(2)卧泥:猪或牛在有水又有泥的地方长时间卧着不起,有也可指有些人,尤其是小孩坐在或躺在地上不起来,例如:这小孩可倔,你稍微说她几句,她就又是摔东西又是~~的。
(3)回门:姑娘出嫁三天后,带着礼物和丈夫一起回娘家,如:新娘子~~时往往要穿一身新衣裳。2.色彩意义的差异 一些在普通话中表示褒义的词语,在信阳方言中却表示贬义,如:
(1)精:在普通话里表示精明能干!精华,是一个褒义词,而在信阳方言里则有狡猾!奸诈意义,是一个贬义词"如:他这个人~得很,跟他合作可得注意点儿。
(2)能:在普通话里做动词时多含有褒义,如能够、能动,而在信阳方言里往往表示逞能,如:看他~的,那么小一点点的人拿那么重的东西,一会儿非绊倒不可。
三、信阳方言词语和普通话词语造词理据的差异(1)黑老啩/乌鸦
信阳方言的“黑老啩”强调的是颜色和叫声,而“乌鸦”则强调了颜色和属 类。
(2)天河/银河
把满天繁星比作河流,这是信阳方言和普通话词语共性的一面,但信阳方言 的“天河”强调“河”在天上,而普通话的“银河”强调“河”是银白色的。(3)滚头儿/轮子
信阳方言的“滚头儿”出发点是“滚动”,如:汽车有四个滚头儿,而普通话的“轮子”出发点是“圆形”。(4)栽秧/插秧
信阳方言的“栽秧”是把水稻秧苗栽在田中,凡是有完整植株,有根须的东 西,信阳方言都用“栽”而不用“插”,如“栽树”反之,没有完整植株和根须 的东西,信阳方言才用“插”,如“插红薯藤”、“插葡萄藤”,是把红薯、葡萄的藤剪成段插到土里,普通话的“插秧”强调动作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秧”,而且 是“插”进去的。(5)赚头/舌头
信阳方言把舌头叫做赚头,有避讳的作用,尤其是做生意的,或卖肉的,因 为“赚”意味着做生意赚钱了或工作赚钱了,而“舌”与“折本”的“折”同音,人们认为不吉利。
从上面的分析,感觉信阳方言挺特殊的,是多种方言互相交融的产物,是一种混合型方言,信阳方言中揉合了周边多个省市的方言,它与这些比邻城市的方言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彻底了解信阳方言有赖于对方言语音、语汇和语法特征的全面把握。所以,我们现在所作的结论只能是阶段性的,待将来信阳方言各方面的特征都摸清了,再来对结论作修正,那时就可以下一个终结性的结论了。
参考书目:
6.语言学概论(推荐) 篇六
一、填空题
1、语音的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语音的(生理)(物理)(心理)三个方面的属性。
2、语音同其它声音一样,也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个要素。
3、人类的发音器官可分为:动力(肺)、发音体(声带)、共鸣腔(口腔、鼻腔、咽腔)三大部分。
4、在发音器官中,唇、舌头、软腭、小舌、声带等是能够活动的,叫做(主动或积极)发音器官;上齿、齿龈、硬腭等是不能活动的,叫做(被动或消极)发音器官。
5、口腔中最为灵活的发音器官是(舌头)
6、从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因素)。
7、根据发音特点,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类。
8、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舌位前后)(舌位高低)(圆唇与否)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9、辅音的发音特点是主要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决定的。
10、[t]—[d]的区别性特征表现为(清浊)对立。
二、分析题
1、根据发音特点描述,分别写出相对应的元音或辅音。
① 舌面后半低圆唇元音;[ɔ]
② 舌面前半高不圆唇元音;[e]
③ 舌面前低不圆唇元音;[a]
④ 舌面后高圆唇元音;[u]
⑤ 舌面前高圆唇元音;[i]
⑥ 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F]
⑦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p]
⑧ 舌尖中浊鼻音;[n]
⑨ 舌根清擦音;[x]
⑩ 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ʦ‘]
2、指出下列各组音素的区别特征。
[ph]-[p]送气性/不送气性
[f]-[v]轻音性/浊音性
[n]-[l]鼻音性/口音性
[y]-[i]圆唇性/展唇性
[y]-[u]前音性/后音性
三、思考题
1、与其他声音相比,语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语音不仅是有自然属性的声音,还有社会属性。语音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含有一定意义的声音,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它负载着语言信息,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的形式。自然界的声音是连续性的,没有结构和组织,语音则是由可离散的单位按一定规则组织起来的它是语言的载体,与意义一起构成语言符号。
(1)自然界声音如风、雨、敲门声不是发音器官发出,不表示特定含义;
(2)动物声音虽然也是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声音,但这只是对环境的即时反应,不能组合,不表思维,不具备符号资格;
(3)人的声音如咳嗽、呵欠等也是一种自然反应,不能形成符号,不表示意义。
2、举例说明什么是音素?为什么要强调在一次发音中来辨别音素? 答: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切分的最小是线性语音单位。
如:电大(dianda),两个音节都有元音/a/,但是明显听出前一个的发音开口度要比后一个发音开口度大,因为前一个元音/a/前面有元音/i/,开口度较小,/a/受其影响。这样,这两个元音就是不同的发音,也就属于不同的音素。
每个音素都有不同的音质,我们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稍微有所改变,就发出了不同的音素。严格的说,一次发音就是一个音素,两次发音可能音色就会不同(如:a、A、ɑ)
3、音位、音素、音位变体的关系?
答:(1)音位和音素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A、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没有辨义作用;音位是从特定音系中分析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具有辨义作用。
B、研究音素可以超越具体语言和方言,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研究;研究音位则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不但要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更要从语音的社会属性上研究。
C、音素只能从音质角度上切分,音位却可以从语音四要素的任何一个要素上划分与归并。
D、音素是一次发音就可分析出来的,音位则往往涉及一类发音。联系:作为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是比音素更高一级的语音单位,它是在音素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而音素是音位所使用的语音资料实体,一个最小的语音单位,从不同角度看,可能是音位,也可能是音素。
(2)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
“音位”只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看到它的真实面貌。音位是从具体变体中归纳而成的语音类型单位,没有具体的音位变体,音位就不会存在。
音位与音位变体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
4、举例说明语音的同化与异化、弱化与脱落。
答:同化:指一个音位受到相邻音位的影响而在某个区别特征或音位整体上趋同的现象。如广州话中的“收音机”,往往说成“心机”,普通话中的“面包” miànbāo,前一个音节的韵尾/n/受到后一个音节的声母/p/影响,读成了/m/等。
异化:两个邻近的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果连着发音有困难,则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变得与邻近的音不相同或不相近,这在语音学上叫做“异化”。俄语里最丰富;法语“militɑire”[militε:r] →[melitε:r]。汉语主要表现为声调的异化:如两个上声连读,前一个变阳平(好好学习、粉笔、野草、悔改)
弱化:语流中一个气流较强的音,由于所处地位,或受邻近音的影响,而变成一个较弱的音。如:大的[ta t&O01;]→[ta d&O01;];哥哥[kγ kγ]→[kγ g&<241;]; 妈妈[mA mA]→[mA m&<241;];脑袋[nau tai]→[nau dε](元音、辅音都弱化)
7.《语言学概论》教案 篇七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考核模式,改革
“语言学概论”(简称“语概”)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但长期以来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 :一方面,语概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在学科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难学无用”,不仅抽象枯燥,而且理论化、不实用。本文主要从语概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角度,探讨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索实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试方式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措施,以考试改革促进语概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语概课程考试现状
语概课程的考核方式一直沿用传统的期末闭卷笔试模式。传统闭卷考试评价角度单一,单凭一张试卷,无法使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成绩中有效反映出来[1]。这种考核方式往往会误导学生机械背诵、生硬记忆 ;考核的重点是期末终结性考核,往往只凭期末的一次作业或一次闭卷考试评定学生成绩,不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参与状况、学习方法等给以评价,不仅导致考核结论不够客观全面,还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考核内容侧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 ,重点考查语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重视语言实践能力的考核。
二、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考核方式的探索
通过深入教学实践研究,并结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和语概课程自身的特点,我们探索形成了语概课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
(一)语概课程形成性评价考核
形成性评价即学习过程的动态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参与状况、学习方法等方面作出评价。“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自信,成为自主性学习者,无疑会对教学质量起到提高作用。”[2]在语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和相关教学内容,合理、有序安排阶段性的能力小测试,主要包括 :文献检索与材料归纳能力测试、语言表达与语言教学能力测试和语言调查与语言研究能力测试等三个部分。具体实施细则如下 :
(二)语概课程终结性评价考核方式
终结性评价即期末统一考试。考试的内容一部分是老师和教材中讲授过的语言学原理 , 一部分是应用语言学原理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 ;考试的方式是继承传统课程闭卷考核方式。语概属于基础理论性学科,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记忆是必要的,课程考核仍需考察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闭卷考核的方式,应在命题上注意不再简单地单纯地考察学生的知识记忆,而应在侧重考察知识记忆基础上的理解记忆,重点在试卷命题质量上下工夫[3]。
(三)考核方案的公布及考核成绩构成
考核方案制定完成后可装订成册在学期开始之前发给学生,或者由任课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通告学生,学生在认真阅读或细细体会的基础上能够明确本学期对该课程的初步认识,为学生预习或准备各项考核作出明确的导向,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内容而不再盲目地跟在教师后面获取知识。学生成绩总体评价 =50% 形成性评价(10% 文献检索与材料归纳能力 +20% 语言表达与语言教学能力 +15% 语言调查与语言研究能力 +5% 考勤与表现)+50% 终结性评价(即期末统一考试)。
(四)与本考试改革配套的教学改革
实行分版块教学。根据教材内部的系统性,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版块进行教学 :一是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包括导言、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和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二是语言的结构要素,包括第三章语音、第四章语法和第五章词义 ;三是语言的发展,包括第七章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八章语言的接触和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分版块教学的目的是便于进行形成性评价考核。分版块教学方便在每个版块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阶段性能力测试,可以更系统全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
三、结语
8.《语言学概论》教案 篇八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师院校 语言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语言学方面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该课程涉及到不同语系的语言,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多,如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文字学等等;另一方面,由于本课程是一门概括性、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抽象,一时难以理解。加上教师授课一般以口授为主,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份讲义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缺少互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总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倦情绪。针对此种情况,笔者根据多年的“语言学概论”教学实践,在借鉴前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基础较差、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定比例的现状和教学实际,就“语言学概论”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学,把教材内容化难为易
“语言学概论”虽然是对不同语系语言的高度概括,理论性很强、知识面较广、内容较多,但其内部也有很强的系统性。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把理论性强、内容繁多的教材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以我们目前所使用的《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2010)为例,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分为4个模块:第一块是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包括导言,第一章语言的功能和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本模块是基础,但比较抽象。第二块是语言的结构,包括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第四章语法和第五章语义、语用。本模块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由汉语拓展到其他语言,由语音、语法拓展到语义、语用,共时层面的知识较多。第三块是语言的发展、演变,包括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八章语言的接触和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本模块主要考察语言在遗传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某些共同的特点,还会产生变异,历时层面的知识也比较多。第四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包括已消失的中国古文字和少数民族文字,本模块主要考察作为符号的符号——文字的发展演变情况。不仅每一个模块内部具有系统性、层次性,不同模块之间也具有相关性、连贯性。针对不同的模块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重点就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难点较容易把握。语言学课程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就语音和音系一章来说,知识点多、难度大、基础性强。因为本章内容既与现代汉语“语音”一章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本章内容与现代汉语“语音”一章的联系,又要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可以结合汉语普通话,从学生最熟悉的言语交际开始,采用传统的也是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肌肉紧张说”以现场表演的方式给音节下定义,由音节进一步扩展到音步;根据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三个组成部分,学习声母与辅音、韵母与元音的关系,理解韵母的结构:介音+主要元音+韵尾;通过介音,并结合古代汉语的有关知识,理解“四呼”的概念,了解开音节和闭音节、舒声韵和促声韵等有关概念,掌握音节结构中主要元音的作用,熟悉普通话的辅音韵尾和元音韵尾;通过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关系,掌握普通话的声韵配合规律;通过普通话声母表和舌面元音舌位图,掌握语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发音特点,进而理解语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由语音的自然属性引出音素的概念,把握语音的4个要素:音质、音高、音强、音长,理解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的区别,了解造成不同音素形成的3个方面的原因: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形状.同时,由音素引出国际音标,由社会属性引出音位的概念;由音位引出音位的区别性特征、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音位的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理解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的区别及作用;结合学生实际理解常见的几种语流音变现象,并由汉语普通话引发到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整个语音学知识结构经过这样的重新整合,就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授课也具备实践性、可操作性,学生理解比较轻松,就会对语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语言学概论”也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运用引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采取的是讲授法,教师单方面、有的甚至是照本宣科式的、填鸭式的讲授,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积极性无法调动,使得学生感觉语言学抽象、枯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灵活掌控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语言的组合规则时,汉语一般是“我买书”而不能说成“书买我”或者“书我买”,从语义角度来说,汉语的句子一般是施事者对受事者发生行为动作。但是有的学生就提出他们的语言可以说“书我买”或者“我书买”,这就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思考。因为在整个汉藏语系语言里,汉语、壮侗语族语言、苗瑶语族语言都是“SVO型”语言,其基本语序是“主语+动词+宾语”,而藏缅语族语言除白语、土家语以外,都是“SOV型”语言,其基本语序“主语+宾语+动词”。汉语属于典型的分析型语言,其语序要求比较严格,而藏缅语族的绝大多数语言属于黏着型语言,其有很多的格范畴,可以通过格的形式确定哪一个是主语、哪一个是宾语,主语、宾语的位置要求不那么严格。由此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寻找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与汉语不同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热情。他们不仅找出主谓句的很多例子,还找出很多与汉语偏正结构、述宾结构不同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鼓励他们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从而写出具有一定深度的课程论文,并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这样就会大大增进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就会进一步加深。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乐中有得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有关语言学方面的热点问题,或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精彩范例。例如在讲授语言的发展演变时,首先让同学们回忆一下他们所看到的自己家族的家谱,通过家谱再来理解语言的谱系分类就比较容易。整个汉藏语系语言的人群最早由华夏、百越、苗蛮、氐羌等几个大的部落发展演变而来,不同的部落又分化出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群再分化出不同的支系,其语言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化,同时也会有接触和融合的现象,在语言接触过程中还会有层次的不同。因为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会有发生学的共性,同时在遗传中还会出现变异,就形成现在汉藏语系的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语言。在人们日常的生活、经济、文化交往中,因为语言的接触,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类型学共性,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语言特点。通过具体的语言和言语社团,才能进一步考察语言的发生学共性和类型学共性,了解语言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关系。经过讲解,同学们就能够开动脑筋,并在课后多方找寻资料,探究自己语言或方言与相邻语族或支系语言的不同类型的共性特点和差异,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三、运用点拨式教学,鼓励学生充分研讨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语言现象、分析语言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进行适当的指导,还要进行恰如其分地点拨。既不能听之、任之,对学生置之不管,使他们感觉有很大的难度;也不能点拨太过,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使他们学起来没有难度。“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有很多需要学生动手分析的题型,例如“音节的结构分析、音位的归纳、词的结构分析、语素的辨别、义素分析、语义场分析、短语的结构分析、句法成分的语义分析、歧义句式的分析、句式变换分析、语义指向分析、直接成分分析、层次分析”等等。在练习中,教师主要教授学生分析的方法,指导他们进行实践,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在音节结构分析中,告诉学生声母、介音、韵腹、韵尾所出现的位置,然后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通过普通话的音节结构类型“CV、CVV、CVVV、CVC、CVVC、V、VV、VVV、VC、VVC”等,让学生自己找出普通话音节中不同的构成成分,使其掌握音节结构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规律,掌握普通话的音节结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析,不仅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后思考题,进行课堂讨论。讨论式教学,包括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两种类型的双向交流。尤其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可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可以倾听别人的意见,彼此之间相互启迪、共同进步。“语言学概论”中的每一章都有值得同学们探讨的问题,例如在讲授音位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同一个音素在普通话、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音素是否属于不同的音位还是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体,加深同学们对音素、音位概念的理解。在学生全面掌握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一对基本概念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在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等语言的各个子系统中的表现。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的重点更为突出,教学难点也得到比较集中地解决,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研讨语言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触动学生直观思维
“语言学概论”的理论性、抽象性较强,比较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语言一定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改变以往口耳相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平台,制作PPT课件、计算机网络课件等,使同学们由原来单一的听觉思维,转变到听觉思维与视觉思维并用,强化他们的认知能力。对于那些用纯文字无法表达的语言现象,如“发音器官图、舌面元音舌位图、语言的动态变化”等,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声像教学,利用国际音标发音软件教授学生国际音标的发音,利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教授学生分析自己的发音特点并与普通话对照,还可以展示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图片,等等,这些都可以起到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教学工具不易起到的作用。同时把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进行细化,把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通过现实的例子具体化,使同学们通过具体的例子就能够轻松地理解教材内容,课堂气氛就不会沉闷、枯燥。但是,在运用多媒体、运用PPT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切忌把教学大纲或者把要讲的内容全部搬到幻灯片上,其结果只不过是让学生由原来的“听觉疲劳”转变成了“视觉疲劳”,一节课下来,学生只会抄笔记,课堂气氛会变得更加沉闷。为了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不仅要准备丰富的视频和课件内容,还可以建立语言学网站、公布自己的博客、建立语言学学习QQ群等,把自己的一些科研文章或看到的一些与本课程有关的文章提供给学生研读。同学们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完全突破了过去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样,同学们的学习范围就不断扩大,由原来的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由被动接受延伸到主动探求,其学习语言学的积极性就会更加高涨,其探求知识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演讲、辩论、语言调查等多种形式,将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消化、理解,并有更深的认识。鼓励学生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开阔其学术视野;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和作家来校讲学,介绍课程国内外发展的前沿,答疑解惑,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进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可以组织学生对学校周边的商店店名、理发店店名、街道名称、楼盘名称、广告用语、电视媒体用语、校园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等,特别是对学校教学楼、道路的名称等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其语言特点,探讨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及文化因素。鼓励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新词术语、社会用字规范问题进行搜集、调查,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使用现状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写出不同形式的调查报告。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培养他们对语言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从事相关的语言研究或语文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锻炼其智力并激发其创新意识。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在其中、乐在其中,需要不断提高“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新颖实用的教学手段,不断调整教学模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言学理论的兴趣,培养他们运用语言学知识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能力。
(本文为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项目“民族地区高校语言学教学内容改革”、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改重点项目“适应民族地区实际的语言学教学改革”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藏语系语言存在范畴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杜道流.“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煤
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5).
[2]郜峰.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原则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6,
(8).
[3]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咸宁学院学报,
2010,(2).
[4]刘丽丽.“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教学创新尝试
[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7).
[5]罗耀华,柳春燕.“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J].高等函
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6]聂志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问题探讨——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7]彭泽润.素质教育和“语言学概论”的学科建设[J].语文建设,
1999,(2).
[8]商艳霞.提高“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J].郑州航空
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9]申小龙.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理论框架的变革[J].汉字文
化,2004,(8).
[10]申小龙.谈“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5,
(1).
[11]王红梅.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5).
[12]吴锋文.“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反思[J].语文知识,
2013,(2).
[13]谢奇勇.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几个问题的讨论[J].
中国大学教学,2010,(1).
[14]许晋,李树新.高等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探析[J].内蒙古
师范大学学报,2009,(5).
[15]叶川.《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改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
教育版),2011,(3).
[16]余成林.民族地区高师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的几点思考[J].黔
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
[17]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
研究,2001,(1).
[18]张先亮.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J].中国大
学教学,2010,(2).
[19]赵贤德.“语言学概论”的课程建设与创新研究[J].语文知识,
2009,(4).
【《语言学概论》教案】推荐阅读:
《语言学概论》课件、教案、讲义06-10
语言学概论11-30
语言学概论试卷07-02
语言学概论试题707-07
英语语言学概论试题08-12
语言学概论作业习题08-19
语言学概论期中试题10-21
语言学概论第六章文字09-19
2023年10月自考试题:语言学概论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