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

2024-08-22

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精选13篇)

1.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 篇一

马桥镇中心小学校本研修制度

校本研修是在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的,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持续关注和持久研究。它使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一体化,教研和科研一体化,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增强教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为保障我校校本研修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行,特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创新教育观念,建立校本研修体系,并通过研修实践,解决本校在教学实施中所面对的和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要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健康、主动发展为目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要求

(一)总体要求:

校本研修要以学校新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要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师为研究主体,并以校为本地进行研究活动。校本研修的主要目的是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校本研修的基本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教师自我提升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上。要通过校本研修实践,深度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具体要求:

1.校长是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研修工作的强有力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在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校长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一切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全体教师的内在积极性,使教师主动参与,并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教师的研究权利,且为教师参与校本研修创造条件,营造学校良好的研究氛围和学术文化。

2.学校要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建立相应的指导、管理小组,负责全体教师的组织协调和计划制定、过程落实、督导检查等各项工作,整合教导处、学科教研小组的教学研究力量,为以校为本的研修工作制度提供有力支持。

3.教师是实施校本研修制度的主体。教师要勤于学习教育理论,养成不断自我反思、总结教学工作的习惯;关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撰写教学札记或教学后记,提升教学经验。教师应在研究的状态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会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问题当课题,把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作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制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4.校本研修的专业引领力量来自教师的专业智慧。学校要将全体教师的专业智慧提升为专业引领力量,形成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良好机制。

个人反思是开展校本研修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经之路。教师必须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思考对象,展开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和结果的审视和分析,按教学的进程开展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反思。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的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的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同伴互助就是以学科教研小组或学科联片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之间的专业对话。要求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开放自己,加强同伴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建构教师健康的职业生活方式和先进的学校文化。学科教研小组或学科联片的互助合作是校本研修的标志和灵魂,在具体的校本研修中,要求在同伴互助里有不同声音,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在一次活动中有不同做法,在同一实践中有不同风格,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

专业引领就是校本研修不完全局限于校内,校外专业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修不可或缺的因素。专业研究人员主要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高校理论工作者。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发

展的重要支撑。专业引领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

5.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要立足实际,打破时空限制,采取即时与定时结合,鼓励教师间及时交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要倡导合作探究、个人钻研及专题论坛。要求教师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故事,不断总结 提高。

6.创设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的导向机制。要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办法,建立起促进校本研修活动开展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要尊重和保护教师进行多种形式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增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管理制度

1.理论学习制度。要引导教师学习最新的教学理论,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2.对话交流制度。定期邀请校外教育机构领导、教科研所专家、本地或外地的优秀教师与本校教师就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相互对话、深度会谈、专题研讨,实现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教育教学实际,确立交流主题;要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使对话交流上升到理论层次。

3.课题研究制度。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课题,深入探讨,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校教导处要切实加强对本校各种课题的过程管理,在实践的摸索与总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为保证集体研讨的时间,学校定于每周周二和周四晚办公时间,统一进行全校集体研讨活动。

4.校本培训制度。校本培训是校本研修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要保证给教师充裕的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要作到理论科学、观点新颖、方法先进、事迹优秀。学校集中培训时间定在每周周二和周四晚办公时间。

5.校本研修激励机制。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活动计入继续教育学时。学校将教师的研修工作情况作为业绩评估、考核的主要条件之一,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教学获奖、论文发表)。

6.其他管理制度。如教师工作量规定、课程建设档案管理、课堂教学实施情况的评价等,都要确保校本研修制度的实施和管理规范化。

2.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 篇二

一、沙龙式校本研修的内涵

(一) 沙龙

《辞海》对"沙龙"的注释是: (1) 法文salon的音译, 即“会客室”、“客厅”之意。 (2) 17世纪起, 西欧贵族、资产阶级社会中谈论文学、艺术、或政治问题的社交集会。本研究所指沙龙为“自由、平等、互动、和谐”共同体, 是一种由共同兴趣追求的成员参加、可以自由发言, 充分体现了参与人员的平等、自由和互动的实践共同体。“如果教师同行之间能够相互启发、帮助、切磋, 表现出文明、奉献、相互理解等职业精神, 一个教师对教育的贡献就不只是自身的使用价值本身”。沙龙无疑是这样一种极富开放姿态和友好界面的方式。

(二) 沙龙式校本研修

傅建明教授认为沙龙活动有三个特点: (1) 各抒己见, 各圆其说。强调教师的独立思考, 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人云亦云, 重在对自己观点的解释、阐述、论证; (2) 观点交锋, 讨论争鸣。允许不同观点的碰撞、交锋、比较、鉴别; (3) 不做结论、各取所需。要求个人的消化吸收, 在对自身感受、认识、经验、体验、自我批判和对问题理性思考的基础上, 进行继承和批判, 可以保留不同意见, 保护不同见解。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沙龙式校本研修就是以同伴互助理念为指导, 让具有相同知识和经验背景的诸多教师聚在一起, 通过营造宽松自由的研讨氛围, 让教师开放自己, 反思自我, 从而开阔思路, 引发思考, 践行新方法, 促进自我和集体共同发展的一种学术研讨活动。它是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出发点, 以教师间相互信任为基础, 以教师间良好沟通为手段, 以教师角色不断调整为动力, 以实践共同体为组织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因此校本研修视角下的“沙龙”不仅是教师讨论问题、交流经验、分享智慧的场所, 更是引领教师实践新思想、探索新行为的场所, 是制造教师文化、创生教师文化的场所。

二、沙龙式校本研修的类型

沙龙式校本研修作为学校校本研修的一种模式, 具体在实践中,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类型, 具体说明如下。

(一) 按沙龙式校本研修的目的来分

按沙龙式校本研修的目的来分, 可以分为以“经验分享”为主的沙龙式校本研修、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沙龙式校本研修和以“读书学习”为主的沙龙式校本研修。

1. 以“经验分享”为目的的沙龙式校本研修。

教师的知识分为两类: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 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 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 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实践表明,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 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经验分享为目的的沙龙式校本研修就是通过创设平台, 让教师言说自己的感性知识, 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力量, 找到自己知识的生长点和自我专业发展的空间, 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分享经验”为目的的沙龙式校本研修, 适合于教师面对的教育教学的所有实践领域, 特别适用于具有普遍意义教育教学实践探讨, 如学校可以针对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开展“我与一年级学生故事”沙龙, 针对学期末复习效率提高开展“我谈复习”等系列沙龙研修活动。但是在组织“以分享经验”为目的的沙龙式校本研修时最好注意把沙龙研讨活动的安排与教学节奏相合拍, 有一定的针对性, 如在临近期末考试前一个月组织“我谈复习”沙龙会比开学时组织有更好的效果。

2. 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的沙龙式校本研修。

面对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面对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 教师有一种强烈的欲望, 想与人倾诉, 想寻求解决方案, 想求证教学可行性, 从教师当前的发展需要出发, 组织问题解决沙龙式校本研修是符合教师发展“跳一跳、摘桃子”的需要。如学校可以围绕困扰着教师的“学生作业拖拉”、“学业负担减轻”等问题开展相应沙龙式研讨。问题引导下的沙龙式校本研修, 它的力量和动力来自于问题的解决。因此, 发现问题, 正视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反复是问题解决沙龙式校本研修的追求。问题解决沙龙式校本研修可以同分享经验的沙龙式校本研修活动互为补充, 在研修过程中发现问题, 寻求解决策略, 再总结经验, 再改进实践, 不断循环。但是问题解决是渐进的, 甚至是隐性的, 需要教师在参与同时, 坚持不懈去实践、去完善。所以侧重于问题解决, 开展持续的沙龙式互助是研修有效的关键。

3. 以“读书学习”为目的的沙龙式校本研修。

朱永新教授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教师理解和体验教育, 关键在于学习。以“读书学习”为目的的沙龙式校本研修是让教师把学习与实践工作联系起来, 将学习后的收获与疑惑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 在同伴交流和碰撞中发现别人独到之处, 从而突破和超越自己的认识, 形成群体的智慧和更高层次上的共识。“与君一席言, 胜读十年书”, 这是读书学习沙龙的知识建构的本质。学习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源泉, 但学习又是枯燥的, 需要意志和努力。因此, 读书沙龙式校本研修就是改变“读书”枯燥乏味的印象, 通过创设温馨、轻松、自由的“咖啡吧”、“书吧”, 通过导读, 教师共读等沙龙形式, 激发教师主动读书热情。组织开展读书沙龙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 可以是读名著与大师对话, 可以是集体性的“自由漫谈”, 也可以是突出个人的“主讲对话”。

(二) 按校本教研有无明确主题来分

按沙龙式校本教研有无明确主题来分, 可以分为主题式沙龙校本研修和无明确主题的沙龙式校本研修。

1. 主题式沙龙校本研修。

主题式沙龙校本研修是指事先有具体、明确的主题, 开展同伴互助, 共同讨论交流研讨活动。主题式沙龙可以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展开探讨, 可以是以一个案例或一个问题、一个专题为主题, 参与者各抒己见, 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课题研究、教研活动、理论学习、研究课等活动一起开展, 从而使沙龙互动过程更加实际更有针对性。

2. 无明确主题沙龙式校本研修。

无明确主题沙龙式校本研修是相对于有明确主题的沙龙而言, 它可以是围绕一个教育现象, 每位参与教师从各个角度切入, 畅谈各自的认识与看法;也可是围绕一个教育观点, 从多维度展开阐述。所以无明确主题沙龙式校本研修常常借鉴“头脑风暴”等策略, 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三) 按校本研修的组织形式来划分

1. 接龙式沙龙校本研修。

这是指同伴小组中的教师, 围绕同一主 (课) 题, 不断反思, 在前一位教师经验的基础上, 进行补充、修订, 再由下一位教师展示, 进行接龙式的研讨, 使一个主 (课) 题不断得以完善。

2. 案例式沙龙校本研修。

这是以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项沙龙研讨活动。研讨可以围绕共同关注的主题等展开, 可以是教师共同交流和分享围绕主题找到的相关资料;可以是执教教师谈设计的思路、体会与困惑, 其他教师针对课例展开探讨。教师们的思维在此交锋, 观念在此碰撞, 认识在此提升, 行动在此孕育。但在开展案例研讨沙龙校本研修时选取的案 (课) 例应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

3. 网络式沙龙校本研修。

教育教学的某些话题, 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认识它, 与他人进行持续的探讨与交流, 从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网络沙龙, 能满足教师继续对话的要求, 引发教师们的进一步思考与实践。可以说它是对沙龙活动的一种补充, 一种延续, 也可以说是独立的“沙龙”。教师们在这里积极引发新的对话, 新的探索, 为沙龙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使主题的讨论成为永不干涸的清泉, 为教师们的发展拓宽了新的空间, 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沙龙式校本研修的操作流程

(一) 确定沙龙主题

主题是沙龙式校本研修整个过程中灵魂, 只有捕捉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关注的问题、困惑和经验, 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 确定一个或数个主题, 教师才会主动参与到沙龙研讨中来。主题的来源可以是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可以是在广泛听课中发现的教学普遍现象, 或是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思考。但是为了避免沙龙中“话题单一、枯燥”、“形式作秀”, 主题应扎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 重视教师已有的经验且具有导向性。

(二) 设计沙龙方案

沙龙主题确定后, 根据参与对象不同。教导处或学科教研组根据不同主题, 确定沙龙的主持人, 沙龙开展的时间、地点和具体环节。教师基于自愿的原则, 按照自己的意愿与爱好来参与团队, 组成实践共同体。

(三) 组织教师沙龙

沙龙式校本研修是建立在多种形式的沙龙研讨基础之上的, 一般以一个主题、一个课例或一个问题为载体, 参与沙龙的教师自由发言, 展开充分的讨论, 意识到关键问题, 讨论和提出解决办法, 开展新的尝试, 进而再根据预设目标开展沙龙研讨, 重新开展“关注教学现象———把握关键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尝试新实践”的研讨过程, 但在开展沙龙实践过程中, 要避免“行动缺乏自主性”和“讨论趋于表面性”的低效现象, 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 让教师在自己努力学习的同时, 能接受新信息, 新理念, 盘活教师心中的库存。

(四) 开展沙龙反思

沙龙反思是贯穿在整个沙龙研讨活动中, 参与沙龙研讨教师可以做个人对沙龙活动前后认识的反思, 与他人行为对照的反思;也可以是主持者对沙龙整个研讨策略与组织的反思, 把沙龙活动中不同观点进行梳理, 并通过网络平台和学校教师教学刊物转载, 引发教师继续深入思考, 提高沙龙活动的有效性。

3.关于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模式的探索 篇三

关键词:实践反思;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模式探索

一、关注重点问题,让教师投身于校本研修中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不仅是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知识方面的问题,还可以有心理上的困境、教学中的迷惑等,这些都是教师没有办法回避、需要正式面对并且迫切解决的。

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调整校本研究的方向,研究主题更加明确,聚焦在教师实践过程中所面对的困惑和真实的问题上。例如,在“综合与实践”领域上,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实际教学投入的精力不多,甚至有的直接就忽略不教,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在进行主题研究时,让教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教学困惑进行提问,然后让其他教师进行讨论,看自己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最后选择一些有共性的、代表性强的问题进行逐一解决,例如:

①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一个良好的数学实践活动课堂?怎样才能凸显出数学综合实践课堂的价值所在?

②如何才能协调好数学实践与其他领域各个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

③如何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实践活动课题?

④如何才算是合理地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共鸣性比较大的问题,对教师的困惑极深,并且与教师、课堂、学生紧密地联合起来,如果解决起来,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在校本研究的过程中,对教师比较困惑的问题进行解答,就会让教师积极地投身于校本研修中,共同解决遇到的教学问题。

二、加强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在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模式中,教师不应该再把自己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对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形成统一的整体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沟通中,不仅教师能够获得优秀教师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同时还能把自己的教学观点和认识与大家分享,这样自己的经验就成为大家共同的经验,有利于整体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学校可以以教研组、年级组的形式组织教研活动,以此来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而教研组也可以采用共同备课的方式寻找更多的教学方式,发挥大家的经验和智慧,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备课质量,使教案更加新颖。作为教研组,我们可以定期组织一个研讨的主题,让教师根据主题自由发挥,各抒己见,然后大家共同交流、切磋,這样还能提升自己对研讨主题的进一步认识,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小学数学校本研修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让各位教师在网络上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和教学经验的交流,这样交流的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也是对教师校本研修成果的有力保障。

三、充分发挥教学能手的示范作用

每所学校都会有自己技术过硬、讲课优秀的教学能手,这不仅是学生的幸运,更是学校的宝贵资源,是推动学校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此,学校应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组织其他教师到骨干教师的课堂上听课,或者是定期让教师做示范课展示,这样才能让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展现出来,让其他教师可以有机会观摩学习,以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学校还可以让教师亲手带几个徒弟,让经验欠缺的新教师能够快快成长起来,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新希望。

四、自我反思,持续跟进

校本研修不仅是要建立起一个“学习共同体”,同时还要不断地坚持让教师有充足的后劲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研修结果。教师在研修活动上有所收获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认识上有所进步;另一方面是在行为上有所进步。把研究共识进行转化,才算是达到了对教师研修的主要目的。这里所说的校本研修不是单单的一个活动,随着活动的结束整个研修就结束了,这里的研修其实是新的开始,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然后把自己在活动中所有的研修成果进行实践,通过实践结果总结出新的方式方法,并且能够及时捕捉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决策,这样才算是成为教学真正的主人,这样也算是保证了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本研修主要是对一种新型的教研问题的培养,是提升教学成果的重要

方法。

总之,虽然新型的校本研修模式已经开始有了雏形,但是还没有被小学广泛地应用起来,并且如果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补充,但是,不能否认校本研修模式的有效性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贡献。每个学校都需要加强对这种模式的进一步探索,使其发挥出真正的作用,这样才能让研修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朱静安.有效校本教研“四步曲”[J].西藏教育,2014(7).

4.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 篇四

审查制度

为了扎实认真的把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落到实处;为了校本研修方案的切实可行;为了我校校本研修方案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出面向学生、提高教师、适应社会;我校特制定《振兴聚宝小学校本研修方案审查制度》

一、根据学校安排各教研组将校本研修方案草案交教导处。

二、教务处对各教研组交来的方案草稿进行合并,并同时拿出学校《校本研修方案》

三、召开行政扩大会议,召开教务会、召开优秀教师座谈会等,对《校本研修方案草稿》进行充分论证、探究,最终定稿。

四、教务处对《校本研修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并做好相应的督促检查。

5.小学校本研修计划 篇五

本学,我校校本研修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推进课程改革为重点,面向全体教师,引领教师在研究课程建设、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同时,通过扎实的校本研修,推进课程改革,创建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一、健全管理制度。

为对各年级组老师的工作作出具体的指导和规范,从参与读书摘要的完成、实验课的开展、课题论文和案例的撰写、投稿发表、获奖等方面对老师的研究工作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二、规范管理备课组工作。

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形成钻研教材——教学设计——集体探讨——课堂教学——教学反思等一系列规范流程。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学习课改新理念,借鉴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备课质量;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流程设计。年级组要广泛进行集体探讨,交流教学心得,集思广益,共同提高。任课老师要结合班级学生认知水平、兴趣需求,灵活调控教学设计,追求最佳教学效果;教学反思要记录上课的真切感悟、精彩瞬间、典型案例,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实际水平。

三、创新校本研修活动。

多读书,勤学习,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基础,是教师充实内涵,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利用课程改革契机,积极创建学习型学校,营造书香校园。

1、本学期的校本研修主要以“同课异构”和“一课多上”为主要内容开展活动。计划3月份主要搞好“同课异构”活动,4月份主要搞好“一课多上”活动。通过活动来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2.营造学习氛围:a、确立“创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目标,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b、倡导“营造书香校园,让学校成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家园”这一理念,使之深入人心;c、学校领导带头学习、倡导学习。

3.开展学习活动:a、学习沙龙。这是把个人自学和集体讨论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有效形式。学术沙龙的指向,一是交流和讨论学习心得,运用集体智慧对某些理论进行分析和鉴别;二是讨论和交流怎样把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行为,怎样把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行为上升到理论上进行认识和概括 b、专题讨论会。各教研组要选择1-2个专题,如语文组可选择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组可选择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英语组可选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方式等,引导老师围绕专题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展开思维碰撞。

4.开展专题性研究活动:围绕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老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围绕研究的课题,开展基于问题的培训,困惑什么,研究什么。本学期,语文围绕文本中的人文精神的

开发与利用研究,数学围绕提高抽象思维能力,英语围绕生活英语的开发与研究,体育围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科学围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等专题,老师们要自主学习理论,进行教育反思,课题组、年级组要组织座谈讨论,然后围绕专题进行课堂教学,组织老师们围绕专题进行讨论,再反思,改进,最后再进行总结。通过专题性研究活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进一步抓好师徒结对工作。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资源,缔结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的结对关系,师徒结对促进了师徒教师的共同提高。本学期教导处将进一步加强师徒结对管理,保证结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所有的师徒教师要按规定扎实开展工作,相互听课要真正落到实处,不要单独使用一本师徒结对听课笔记,只要在随堂听课笔记课题后注明“师徒”即可;在常规调研或平时随堂听课时教导处将对师徒听课进行检查。

五、按要求完成好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

1、认真学习县教研室、县进校2013年工作要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6.小学校本研修计划 篇六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校本学期工作要点,我们教研组将以追求有效性教学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紧紧抓住教学主渠道,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魂,继续落实教学常规,优化教学过程,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思路: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教研组活动做到定时、定点、定主题内容,定中心发言,提高研究的实效性。此外,老师要根据通知准时高质量参与活动。

2、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学校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开展教研工作,并围绕课题组织学习,开展教学,及时记录、交流,使课题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继续开展“蓝辅青秀”活动,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4、结合教研课题,上好语文(教研)课。加强教研组内的日常交流性听课。并收齐研究课的全部资料存档。

5、继续加强对课堂问题的交流与讨论,及时提炼成个人学期研究方向(问题就是课题),有意识地进行总结,反思,写成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每人一篇)。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论文、案例、课件评比,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

6、围绕“经典国学诵读”,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利用早读时间有计划的背诵《弟子规》及其他经典诗文。

7.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 篇七

一、以人为本,构建研修管理模式

1.深入理解精细化管理。

校本研修精细化管理就是用精心的态度对研修实施细致的管理过程,以获取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管理结果。

校本研修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要求把“每一个步骤都做得精心,每一个环节都做得精细,每一项工作都做成精品,每一名教师都获得最大化最优化发展”。

2.强化实施精细化管理。

(1)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实施研修精细化管理首先必须清楚研修的目的是什么,践行学校“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为教师实现理想助力”的办学理念。

(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制度管理,追求的是有序、有效。有规可依是首要问题,有规必依是关键。建立健全符合法律、政策的研修制度、实施方案、研修手册,使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研修的方方面面,确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

(3)建设有力的管理团队。有力的管理团队是开展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保证。学校重新选聘研修组长,充分利用例会、政治学习加强干部学习培训,建设团结、向既定目标奋进的、有战斗力的管理团队。重新设计管理流程。校长对副校长、主任、副主任均垂直领导,布置工作,提出要求。主管副校长凸显考核、监督作用。主任垂直领导组长、教师,组长突出日常管理。重新制定岗位考核内容。考核评价是确保履行职责、实现目标的动力与压力。考核重点是德、能、目标达成。学校管理者重新建立考核程序,改革考核办法,调整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工资,确保了研修管理的精细高效。

二、注重过程,凸显研修活动实效

过程管理是否精细化是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关键。学校管理者在实践中总结出适合自己学校的研修模式:自主研修—教学实践—专家引领—展示提高—总结评价。

1.自主研修。

依据学校确定的研修专题——小学各学科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师自主学习学校推荐书籍《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每学期完成自主研修读书笔记15篇,每篇不少于300字,50周岁(不含50周岁)以下教师每人每学期在本人的博客上上传不少于10篇的学习体会,每篇不少于500字。

2.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分为两个层次:“人人亮课”和“三师同研”。

(1)人人亮课。学校要求教师全员参加,自主申报亮课时间,亮课进度表制定后教师要严格按照时间表执行,年级组负责组织,校长全程参与,确保质量。以每周的周二(上午第一、三节课,下午第五、七节课)为活动日。

(2)三师同研。三位教师共同研究同一节课,即同一学科组的三位教师共同选定一个教学课题,共同研究课标、教参、教材、参考资料,共同备课,共同完成说课稿、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教学评价等预设工作,然后先由一位教师说课,再由第二位教师上课并课后反思,最后由第三位教师评课。每周三、四活动,学科研修组组织,两位副校长全程参与。

3.专家引领。

学校适时聘请我县专家、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校对全体教师进行集中讲座、专业引领,及时解决教师工作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及时给教师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找到最近发展区和新的发展点,为教师指明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研修的层次与品位。

4.展示提高。

依照县教研室小学组工作部署,以各级赛课、评奖、开放日为载体,展示教师研修的各种成果: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评价、教学论文、教学课件等,适时编印成册,促进教师再提高。

5.总结评价。

每一位教师都要严格按照校本研修的要求,积极参加学校的研修活动,考勤、上交材料、研修质量等都将纳入评优、职称、绩效等各种考核中。学年末教师根据自我发展中的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学科组进行同伴互评。学校进行综合评价。

三、讲究方法,助推研修高效开展

1.坚持课题引领,统领研修。

以学校承担的天津市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各学科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为统领,在各学科实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使研修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可以打破学科,科学分组,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共同研修。

2.坚持校际联谊,实施研修。

运河湾小学规模小,班数量少,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少。因此,学校积极与芦台四小、赵庄小学、大北小学,武清区下伍旗小学建立手拉手学校,共同开展研修活动。同时,通过开展送课下乡、同课异构、学术论坛等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坚持科学评价,确保研修。

学校坚持定期多层面检查,适时汇报总结,主管领导随时督导促进。

实施中要抓典型,树先进,引领师生尽快投入到精细化管理的建设中。学校在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同时开展考核评比,对精细化管理“先进教师和先进管理者”进行表彰。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以活动促管理。

四、评价展示,凸显研修实践成果

通过几年的校本研修活动,我校良好的研修氛围已经形成,教师们爱研修了,会研修了,在县镇优秀课评比中获奖的教师多了,每年在市县各类成果评比中,每人至少有一项获奖。我校的数学研修组被评为县级优秀教研组,我校被评为宁河县优秀教研单位。我校的教育教学评估也由三类校提高到二类校前列。

五、总结思考,开创研修新局面

8.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知识管理;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 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1-0007-04

学校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发展教师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教师知识管理与校本研修都是最近几年兴起的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课题。

一、教师知识与教师知识管理

目前关于人类知识的分类,引用最广泛的就是经贸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提出的观点,即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1]: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前两种知识已被大家认同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后两种知识则被认同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教师知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己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研究领域越来越关注的热门话题,教师领域的知识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学者对教师知识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按照美籍匈牙利学者波兰尼等人的观点,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可以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2]

1.教师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教师的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清楚地进行表达和交流,与教师专业、教师素质、教师能力、学科教学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是指能够明确陈述和反思的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生心理学和一般文化等原理类知识的一部分。[3]

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教师在个人经验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不能明确表述的内隐性知识,包括教师个人的教育信念、教师对自我的了解和调节意识、教师对学生的感知和沟通能力、教师应对多变教育情境的教学机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内容知识的理解、把握和运用策略,教师在日常行动中展现的批判反思精神等。教师的隐性知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隐性知识,即有关学科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等的隐性知识;另一种是有关教育教学的隐性知识,即有关教育教学基本概念及教育教学过程设计等的隐性知识。[4]

2.教师知识管理

教师知识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核之一,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对教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展教师知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知识管理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师专业成长是动态的建构过程,教师如能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或策略对自身的经验、当前教学情境与其对教学的观点、教学决定、教学行动与反思进行有系统地管理,那么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教师知识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教师知识管理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是教师的显性知识管理,二是教师的隐性知识管理。不管是对教师显性知识管理还是隐性知识管理,从程序上来说都要经过知识的获得、整理和存储、利用和分享等几个阶段。同时,教师知识管理需要两个重要的促动因素:信息技术与学习型组织。教师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1.教师知识的获取

教师知识的获得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得。

(1)经验性学习

教师自己的实践积累是教师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知识来源,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校本研修过程中形成的教案、教学反思等都是非常宝贵的知识,教师要从自己积累的这些经验中学习。教师的很多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来源于对其他教师,特别是对优秀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的观察和模仿。教师之间的听课和研讨活动是教师获得隐性知识的最佳渠道,因此,教师要向其他教师学习。

(2)理论性学习

教师通过听专家的讲座,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获取教师所需的显性知识。另外,传播教师知识的媒体有很多,如书籍、报纸、杂志、网络等,不管是通过哪种媒体,教师只要是能善于利用,可以获取很多教师所需的显性知识。

2.教师知识的整理与存储

教师知识的整理与存储是指处理知识、分析知识、编辑知识、使知识系统化、逻辑化,这里既涉及教师显性知识的管理,也包括隐性知识的管理。

(1)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利用知识可视化工具,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知识可视化是指将人们的个体知识以图解的手段表示出来, 如启发式草图、概念图表、知识地图和科学图表等。通过知识可视化工具,教师们就能方便地将各自长期积累下来的隐性知识表示出来,以使教师彼此之间能共享各自的隐性知识,并最终促使教师专业隐性知识的提高。较为常用的知识可视化工具有概念图工具和思维导图工具。[5]

开展电子化的教学档案实践,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电子教学档案汇集优秀教师的教学知识,反映的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识、做法、反思,教学课例不仅要说明教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要这么教。因此,对于教学档案撰写者来说,撰写教学档案的过程是教师自我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2)教师显性知识的管理

利用知识库管理教师的显性知识。在知识库中可以对教师显性知识或显性化了的隐性知识按一定的规则存储,实现编码化。学校教师可将教学知识与实际经验,无论是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包括教材、测验题、教学档案等,以文字、报告或其它形式外显出来,经由分类、汇整、建置成教学知识库,作为支持教师教学或研究之用。

利用个人教学网站管理教师的显性知识。不少教师将教学研究的理论学习、行动研究和总结反思提供到个人网站上,通过个人教学网站,把教师的许多显性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与存储,实现与其他教师的交流。

利用文件系统管理教师的显性知识。教师个人利用文件系统对自己搜集到的零散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所有知识都以目录结构分类存放在文件中。以文件的形式妥善地保存下来的知识,可以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扩展和完善,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利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管理教师的显性知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满足教师存储信息、组织知识资源、发布信息、共享信息等功能,能方便与他人之间共享与协作。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种类很多,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工具。

3.教师知识的共享

知识只有通过共享才能很好地得以应用,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有效促进并实现教师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是教师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教师知识共享有两种形式,一是建立教师面对面沟通的平台,建设教师知识共享的人性化的环境,如教研组活动、教学论坛等;另一种是采用特定的工具,如通过学校校园网来传播与共享教师的知识。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种教师知识共享的形式。目前,能实现教师知识共享的工具有Wiki、博客等,也可以根据知识共享的要求开发相应的软件。

通过校本研修平台实现教师知识的共享。校本研修网络平台的搭建更使得这种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如虎添翼,满足了教师随时随地的在线学习和交流;使教师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建立在高效的信息网络的基础上。

通过维基(Wiki)实现教师知识的共享。Wiki是一种知识共享的工具,可以用它在互联网上进行共同创作,Wiki最好的功能是一种协同创作的概念,大家把自已的知识分享出来,共同把一篇文章写好,同时通过链接把这篇文章中的知识点再进行扩展、挖掘,使我们可以通过一篇文章了解更多背景,更多的知识。

通过博客(Blog)实现教师知识的共享。通过博客,实现知识的共享主要指最大限度地提供简约的知识信息,这是实现知识共享的一个方面。博客知识共享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共享知识来源,这为读者提供了准确的知识来源,比如说,通过博客知道掌握某方面的知识可以看什么书,可以看什么网站。

4.教师知识管理的促动因素

要有效地实现教师知识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学习型组织这两个促动因素。

信息技术为教师知识管理提供了支撑条件,即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大量的优秀教学知识与经验作系统的整理与连结,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共享功能,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流动性和可分享性,从而提升教师整体的专业素质。

促进教师不断学习的最好方式是建立以共同愿景维系的学习型组织, 进行组织学习。通过学习型组织理论将学校建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不仅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培养教师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学校组织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壮大。因此,学校教师应认识到教师专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进行教师的知识管理,并将学校发展成为学习型学校,为知识不断地更新与创造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实现教师知识管理

校本研修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教师教育新形式,它是以发展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为目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活动。校本研修是一种集学习、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学校及教师行为,是一种基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来自于教师、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是一种对教育教学经验的理论提升过程。[6]

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应该以“课例”为载体,以学科主题下教学问题为中心,以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平台为支撑,以校本教研为形式,以行动研究为方法,以知识管理为策略的一种教学研究与学习,其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图2所示。

教师的专业隐性知识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在教师的教学情境中,慢慢地积累和沉淀于自身的一种经验和感悟。因而,教师这些隐性知识的切磋、交流、分享需要一些特殊的方式与载体,而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无疑能成为传递教师隐性知识的良好载体, 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有利于实现教师知识管理。

1.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实现教师知识的获取

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教师从自己课例研究的实践经验中学习。教师也可以在开展校本研修的实践中,通过校本研修知识库向其他教师学习,学习其他教师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巧,获得有关的教学方面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教师可以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也可以向其他教师学习,通过学习实现教师知识的获取。

2.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中,教师通过撰写设计意图、教学设计、教学叙事、教学反思等将所想所做所感表述出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等隐性知识。

(1)基于校本研修平台开展集体备课,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根据确定的学科研究主题与具体教学问题,选择相应知识点,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集体备课时。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周把教学设计写好并在教研组活动的前上传到校本研修平台上,通过校本研修平台教研组内每位老师仔细阅读教学设计,并写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教师撰写的教学设计与提出的改进意见,表明了他们对教学各个方面(如知识、学生、教法等)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人理解过的,写出来的过程是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集体备课产生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基本教案,不同教师上课前还必须有一个再加工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拿着基本教案上讲台,这个再加工的过程又是一次再思考,又是一次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开展说课,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可以在说教材时说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重难点抓住了没有,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等;可以在说教法时说出自己对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的把握,所选用的方法是不是最适合所学的内容等;可以在说学法时说出自己的学生观,是担心学生还是相信学生,是控制学生还是引导学生等;可以在说流程时说出自己对整个课堂的把控思想和能力,是否意识到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等。教师的这种种理解,正是他们的隐性知识,通过说课过程,教师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

(3)基于校本研修平台开展听课后的讨论,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教研组中的一位教师根据教学设计上课,其他教师进行听课,听课后,每个人带着自己的想法参加教研组活动,谈出自己的观点。教研组活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基于网络的,网上与网下的讨论与争论,就是不同观点的教师相互提问,相互质疑,被提问和质疑的教师会思考如何应答,这个提问、思考和应答的过程就是梳理和讲出自己隐性知识的过程。

(4)基于校本研修平台撰写教学叙事反思,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执教老师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上课、讨论的过程中肯定有很多发自内心的感言,如果能把它及时的梳理,以教学叙事加反思形式写下来是一篇很好的课后反思,经常这样去反思的老师自己的教学能力肯定会不断的提高。因此,每次课例上完之后,教师应该在校本研修网络平台上以教学叙事形式撰写课后的教学反思,把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及自己的想法及时记录下来,发表在网络平台上,开展教学叙事反思的教师把校本研修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隐性知识通过叙事反思进行显性化。

3.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实现教师知识的存储

通过校本研修网络平台,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主题和主题下的相应教学问题,以课例的形式对有关教学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类,每一个课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录像片段、录像片段分析、教学叙事反思、教师的讨论、专家的点评等,这其中包含着教师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师知识的存储。基于网络课例知识库的结构如图3所示。

4.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分享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为实现教师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提供一个支撑平台。在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教师间既有面对面的交流又有通过网络的网上交流讨论,这使得教师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变得更为切实、便捷与充分,有效地减少了教师的“孤立”状态,久而久之学校形成教师学习与研究的共同体,在这种教师学习与研究的共同体中,教师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宽容,有利于实现教师知识的分享、合作。另外,通过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平台,教师可以方便地浏览与学习课例知识库,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师知识的交流与分享。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与教师知识管理是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其中二个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从教师知识管理的角度,论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如何有利于实现教师知识管理,从而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的角度出发,如何运用教师知识管理的策略与方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经贸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2]李华伟,董小英,左美云. 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3]谢忠新. 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4]石中英. 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36-40.

[5]程 志, 范爱华.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初探,2006,(3):25-28.

9.小学校本研修活动总结 篇九

XXXXZX小学校本研修活动,在进修校的得力指导下,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此次,我校组织了13名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线上线下整合培训。此次参培的教师共13名,分为了语文组和数学组两个组。语文组8人,由青年骨干教师XXX担任组长。数学组5人,由青年骨干教师XXX担任组长。两位年轻的组长都是非常的尽心尽力,积极带头组织组员们参加网上的学习。观看专家的讲座、技术指导的视频。督促组员们在网上参加讨论,上传相关的教学资源。及时地完成了有关的学习任务。

为提高学习质量,此次培训与以往不同。采用的是线上线下整合培训。线上学习,线下运用。所以,此次培训,增加了一个环节——磨课活动。在磨课活动中,组长XXX身先士卒,带头磨课。在磨课中,拟定磨课计划,试讲,请大家评课,再上课,再评课。在活动过程中,填写相关表册。通过磨课活动,把线上所学内容,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学用结合,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此次培训,我校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同时,学员们理论水平提高了,教学水平也提高。

XXXXXX小学

10.小学语文校本研修方案 篇十

我校年轻教师居多,虽工作热情高,但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教师们亟待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了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也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制定此方案。

一、语文学科校本教研的指导思想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价值观,不断强化校本教研为教学服务的力度。

2、改变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3、在加强教学常规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的研究。

4、探索校本教研工作,与学校常规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二、语文学科校本教研的工作体系

语文学科校本教研主要以教务处指导、监督为依托,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工作职能。构建“专题教研、常规教研、阶段教研”相结合的校本教研工作体系。

三、对校本教研工作体系的说明

1、专题教研:包括小问题研讨和主题式学习两种形式。

小问题研讨:是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诊断,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务处搜集整理教师们提出的有价值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展开专题研讨,教师们搜集资料,联系实际,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务处总结归纳形成总结性材料,用于指导教学。

主题式学习:是指由教研组组织安排的理论学习讲座、教学案例研究、观看优质课录像等活动。在学习之后,根据学习内容,写下学习体会。这样,通过讲(看)——听——议,使教师们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2、常规教研:即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必须经常进行的、每学期必做的几种教研。主要包括:实践反思式,互帮互促式,自我发展式,学习展示式。

实践反思式:一方面是指由教导处组织随堂听课活动,深入班级听语文常规课,课后及时进行反思,形成文字材料。另一方面是指教导处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思路,回来后要以公开课的形式展示课堂教学思路,并进行说课、谈学习体会、撰写课堂教学实录等,把实录印发给每位语文教师。这样达到以点带面,共同提高的目的。

互帮互促式:一是组内成员间的互助。每学期教研组的每个成员都要讲一节公开课。先由教师自主备课,然后教研组全体成员进行听评课活动,在评课结束后,根据大家的意见二次备课、上课,使每位都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思路,寻找不足,提升教学能力。二是专家引领式帮助。即在学校、教导处的沟通、协调下,邀请区、市的教研员、语文学科名师亲自到校指导我校语文课堂教学,帮助教师找寻新的教学思路,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自我发展式: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自主发展。引导教师独立自主的思考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自已的风格和特色。学校为语文教师们提供资料,鼓励读书、网上学习、印发优秀案例及课堂教学实录。每位教师都要写反思日记,及时反思和诊断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反思促发展,逐渐引导教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人才。

学习展示式:一是学科引领,即由本校本学科中的骨干教师讲“引领课”,起到示范作用;二是学年引领,即每一学年集体备课,选择一节由代表性的好课作为学年的引领课;三是学校优质课,即在阅读、习作、写字、口语交际等课型中选择优秀教师的优质课作为代表,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3、阶段教研:指分阶段定时间进行的教研活动,主要通过主题研究的形式来进行。

主题研究式:主要包括短期教研和长期教研。短期教研一般指一学期,学校根据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疑惑,由教导处出示案例,教师们按着独立思考——教研组讨论——集体交流程序。通过找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而后,教研组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最后全体语文教师共同交流,各自完善自己的观点,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性认识。长期教研:指一个学期或几个学期内共同探讨和实践同一内容,直至抓出效果为止的教研活动,如:对于习作、阅读课教学内容的研究,针对这一内容,教研组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探讨、实践,摸索出各年段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思路,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校本教研的实施过程

1、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常规性的校本教研,主要是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实践反思。同时每周四组织学科教研活动,如果是专题教研则会在前几天印发“教研活动预备表”,活动后还会印发经验总结材料。如果是常规教研,则由教研组成员上午讲一节公开课,全体教研组成员参加听课活动,下午及时评课,这样,在听评课的活动中达到互帮互促。

11.教师校本研修的探索 篇十一

自我反思——我要学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就是自我反思。这两所普通的乡镇学校,依据农村学校的特点采用了以下的“土法上马”的校本研修方式:

1、写《教学后记》。人是在反思中不断成长的,教学工作尤需反思。教师应一课一反思,课课回头看。这几年来,这两所学校要求老师们每上完一课写简要的“教学后记”,通过后记形式强化教学反思。在“后记”的写作上学校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客观——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把本节课中成功或失误的原由简要写出来。从成功和失误中悟出规律或找出原因,只要是有价值的。

(2)及时——教学后记及时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及时的反思就非常的有利于于下一节课的教学。

(3)简明——写后记提倡言语简约。因为写后记主要是自己看,无须太详细,否则会无形中增加老师们的负担。

写后记首先是基于记录,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深刻思考和感悟。初写后记可以是零散的、无主题的,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研究的主题写专题性的后记。如在一个月或一个学期中,根据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写多篇后记;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总结,写出有关合作学习的专题总结;最后,还可以在自己总结和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写出关于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论文。

2、抄写《教育教学名言警句》。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这两所学校还要求教师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每学期统一安排学习一本教育理论著作,在学习中注意对名言警句的抄录,一般还要求熟读成诵40句段以上,并要求能学以致用。现在,每位老师能够脱口而出的名言警句都超过五六十段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说课评课以及论文的撰写中能恰当地运用这些名言警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分析相关的教学案例,老师们的教育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3、辑录《教法集锦》。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艺,教师在听优质课或阅读教学书刊时,将精彩教学片断和环节记录下来,并适当地进行点、划、批、注,每个月一般要求要有3例以上。过去,老师上公开课前,学校领导要组织很多老师来出谋献策,现在由于融化了众多优秀教师的教例,并经过自己内化后设计出来的教学设计就非同一般了,近三年来,这两所学校的教师在县、市和自治区级的教学赛课中都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同伴合作——助我学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职业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路径。 在教师个人自学研修的基础上,学校要求教师互相研讨交流,以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一般的做法是:

1、实施“2+1”工程。“2”就是教师每月自荐两篇教学后记式,由教科室每月检查评比并从中精选优秀者或展示或宣读,资源共享。“1”指的是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理论书籍,在学期结束时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并进行座谈交流。

2、加强互动性的课堂研究,主要做法是:预约课—— 领导向教师提前预约所听的课;邀请课——教师自己主动向领导和同事邀请听的课;同形课——大家都上同一节课,从中探究相同或相异的教学方法;二次课——在大家评议基础上再用不同的方法上一次甚至多次,以求切实的提升; 开放课—— 举办“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专家以及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到校观摩课堂教学,在更大的层面进行“合作探究”和“同伴互助”。在多种形式的上课和听课中,强调互动式的交流对话, 在相互的说课、评课和反思中,丰富了教研的内质,生成了新的培训机制。

3、举办“教研组风采展示”。教研组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精心准备“5个1”(上课、 说课、评课、教案设计和一份教研组风采介绍),最后抽签决定展示者;分别从上课、说课、评课和教研组风采介绍四个方面来展示所在教研组,最后由学校 针对“5个1”评出5个单项奖和1个综合奖项。在“风采展示”的过程中,组内教师充分体现出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4、在课题研究中合作探究。科研兴校就要有科研课题,而且必须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是一种集体探究的活动,最能体现团结互助的精神。在学校科研室的统领下,做到每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课题,每人都参与课题,在课题研究中进行自学、讲座、研讨、展示等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课改以来的几年中,这两所学校各自都有8——10个县、市以及自治区级的课题。从目前结题的情况看,老师们的确是从课题研究中加强了团结协作的关系,提高了自己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5、开辟主题论坛。学校为教师开辟教育教学论坛,曾先后举行过“我的教学故事”、“我的好课标准”等主题的沙龙式座谈研讨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互相交流,使论坛成了信息反馈的集散地,在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和辩论中明晰事理、提升能力。 通过灵活多样的合作学习,教师们逐渐地能教会评、能说会写、养成“学习理论——探索实践——提高理论”的学习和研修的习惯。

专家引领——带我学

专家能给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提供智力上的支持,给予行动上的诊断,“专家引领”的方式也是多样的:

1、显性的专家引领。邀请教研员、知名专家来学校作学术讲座、现场指导或咨询座谈等。这几年来,这两所学校就分别请了县、市、区的多位专家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还聘请了一些全区乃至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兼任学校的教学顾问。这些专家除亲临学校指导外,还通过电话、邮件、视频对话等方式进行指导。

2、隐性的专家引领。就是通过阅读专家的理论著作,从中学习吸纳专家的理念和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样隐性的专家引领方式是主要的和大量的。这几年来,这两所学校都有计划的统一购买了不少教育教学专家的理论著作,基本上是一个学期着重学习一本,而且还要求做读书笔记、摘抄《教育教学名言警句》、摘录《教法集锦》、举办沙龙式的理论学习座谈会等。

3、上“移植课”和“移植报告会”。除“请进来”外,还采取“走出去 ”的方式, 所谓“走出去”就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聆听专家们的报告,回到学校后再举行“移植报告会”;外出观摩特级教师和名师的优质课后,回到学校就上“移植课”; 派出优秀教师参加脱产学习和接受高层次的系统培训后,回到学校后就让他们做“学习体会报告”等,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间接的专家引领。

12.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 篇十二

潘海燕教授提出的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校本研修制度倡导的不是写出来的文本条文,生硬的规定,而是真正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和工作学习的内驱力,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和自主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足够的成长空间。基于此,笔者认为建立基于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制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的组织要素

我校校本研修的组织要素主要有六个角色要素组成,校长、校本研修的导师组、课程管理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教研组、教师。校长是校本研修的领导者、指导者,也是校本研修实施的关键者。校长的思想与领导艺术直接决定着校本研修的管理与开发。校本研修的学习内容选择,过程组织与实施,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个人自主发展的评估与指导等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高效实施必须要有校本研修导师组的引领。学校的课程管理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管理校本研修日常事务性工作,并指导与组织研修活动,促进全体教师整体协调发展。教研组是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组织,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校本研修中,教师的专业自主生长,依赖于学校的有效管理,依赖于制度的落实,更依靠教师自己由自我概念到自我管理。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下的管理不是限制教师的多元化,而是需要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每一个教师个体的多元化和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并努力提高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促使校本研修制度的落实。学校要在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指导下,协调好校本研修这六个角色要素,发挥其最大作用。

二、基于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创建与之相适应的系列校本研修制度

潘海燕教授的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强调,教师参与各种专业发展活动,都不应以学生的身份、接受者的角色来参加,应该是以主动参与者、自主发展设计者、合作研究者的心态来做。也就是,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在校本研修的整个过程中是能动的,是起主导作用的。我们在进行教师专业引领时,要充分尊重教师个人的话语权,促使其主动发展。

基于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创建与之相适应的系列校本研修制度,以此来保障校本研修持续高效开展,不仅是学校内涵与品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建设基于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制度,一方面要对以前的制度进行梳理、修改、完善与传承,另一方面要适应新的发展探索与创新新的研修制度,为校本研修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持。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改进了学校的制度建设,指导学校向更高的目标,向更有品质的学校迈进。

建立基于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制度,能够在学校组织内营造出一种“工作即学习”,“教学即研究”,“研修即生长”的学习氛围,自然而然增强了教师研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能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促进教师主动审视自己,觉察自己,发现自己,主动获取学习的机会与平台,主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主动改变与提高自己,从而促进教师自我自主地发展。

基于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制度,就是要求学校依据现阶段教师专业发展进程,面向全体教师,以教师认可的方式,以解决学校实际问题入手,从对学校的发展的重要方面着力,出台一些能够促进教师自主生长的校本研修管理制度,使其成为全体教师共同的意愿和精神追求,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校校本研修中的每一个成员产生正能量作用,以潜在的规范影响着每一个教师的行为,悄悄地改变着每一个教师的行走方式,感召着每一个教师的心灵,使全体教师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全身心投入研修,从而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制定校长是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的制度

制度是一种资源,要想充分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制度设计不到位,就会严重阻碍教师的自主发展,影响学校的持续发展。校长作为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制度,就会使学校设计校本研修活动更具有合法性,就会使校本研修活动取得教师的最大限度的同意和认可,就会促进相关系列活动与制度落地。

校长是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的制度,主要包括,校长要做欣赏型领导,积极倡导欣赏、肯定、对话和合作,以每一位教师现有的经验与状态作为发展起点,充分发现与尊重每一位教师的优势和潜力,精心进行校本研修设计,努力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发展机会,致力于实现学校共同的愿景。校长更加关注全员参与和以人为本,致力于发现学校团体和教师个人潜能优势。校长着力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把教师的内在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自从深入探究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以来,我校王校长提出“让九小滋养人,让九小成就人。”这样的领导思想所彰显的理念,对于积极、正向的校本研修制度设计以及制度有效性发挥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制定校本研修内在激励制度

制定校本研修内在激励制度,首先,学校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明确校本研修中各个学科教研组的职责和任务,为每一位教师自主成长,为形成教研组学习共同体,提供常态的制度保障。明确教研组组长及每一个组员研修的职责和任务,要求每周定时开展组内或者组外的研修活动,强调人人参入,人人交流的主动发展模式,促进教师间交流共享,共同生发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其次,学校将小专题研究,校际间交流、同课异构、教研协同、自主生长式课堂和团队竞赛等活动,授权教研组承担,指导教研组组长精心周密地安排活动,发挥每一位组员的作用,激励大家共同参入,正如潘海燕教授强调的“将教师的工作场所变成教师的学习场所、合作场所、研究场所,使教师自身的思想、观念、行为始终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境界。”学校通过对这些常态的相关活动的过程管理,了解教研组及每一位教师的努力程度。在此基础上,学期末鼓励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申报优秀教师和优秀教研组等评比活动,激发教师内在潜力,促使其主动成长。

(三)制定校本研修目标成长制度

制定校本研修目标成长制度,是指学校基于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每一位教师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成长方向,坚持梦想,勇往直前。学校建立以下制度:1、建立自主生长式教师五级阶梯式成长台阶。教师依据自己教学实际能力水平,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估,知道“我是谁?”,“我该怎样发展?”,正确分析自己是属于“模仿型教师、成长型教师、成熟型教师、能手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这五种类型中哪一种。并依据每一种类型教师的标准制定自己的个人自主生长式三年发展规划,特别强调规划中自己的发展目标要清晰、准确,发展愿景描述,表达要简洁明了,自己个人发展期望也明确表述,期望学校给予怎样的支持与帮助。这样学校就十分清楚每一个教师自主生长的方向与意愿,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也为校本研修菜单式设计提供了支撑。2、建立教师个人自主成长档案。教师个人自主成长档案包括五大系统:一是教师基本情况;二是发展目标;三是达成目标记录;四是文集汇总;五是成果记录。通过这五大系统制度管理,帮助教师整理和记录教师自主发展过程,并且逐步内化到教师个人意识里,成为一种习惯,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制度建设。3、建立自主生长式教师工作手册。《自主生长式教师工作手册》包括计划、总结、理论学习内容、专业技能内容、教学实践与研究、教学观课评课、课题研究等,记载教师日常常态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促使教师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发现,并记录自己的成长,见证自己的改变与进步。

(四)制定校本研修自修反思制度

教师的自主发展离不开自我反思,制定校本研修自修反思制度就是让教师的自我反思成为一种习惯,长期坚持,书写教师自己的精彩。教师如果缺乏反思意识和自主更新的能力,还是用昨天的知识教授今天的学生,还期望他们去面对明天的未来,这种局面将是多么可怕。潘海燕教授从2003来至今,一直在80余所学校致力于“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模式”的实验研究,也积累了厚实的理论与实际经验,成果颇丰。潘教授指出,“教师把听到的做出来,把做好了的写出来,真正让教师自主生长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个人教育理论,从而促进教师的成长,推动教育的进步。”我校教师自2015年以来,坚持撰写反思近两个学期,周周写,人人写,周周出一期教师反思简报,每学期汇集教师反思文集,周周在组内交流反思,坚持写,便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研修氛围。

(五)制定校本研修有效评价制度

建立校本研修有效评价制度,就是要在校本研修中,对教师自主研修的过程、态度和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要制定校本研修评价制度,首先,要明确评价的内容。我们制定的评价内容包括,教师自我管理情况、教师主动发展情况、教师的知识能力进步水平、教师的工作成绩、教师的工作手册填写情况等方面。其次,根据评价的内容再来制定具体的评价制度。通过一定的量化考核,确定教师个体的成长进程。同时,依据各个教研组定期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对教师日常发展进行评价,教师学科教学成绩、论文、科研成果等均纳入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制定以上有利于“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制度,力求有效的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改进的功能,有利于学校对基于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制度做出适当的调控与完善,逐步创建科学民主的现代校本研修制度,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环境,使学校能够更好地组织校本研修,更好地引导教师自主成长。

13.黄金小学校本研修总结 篇十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缺乏专业指导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仅靠专家的指导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大规模送教师外出学习也不现实。因此,学校必须探索出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相适应的校本研修模式。立足本校实际,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校本研修是实施新课程改革重要内容,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也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积极的“反思者”,即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和学会创新。因此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也是学校发展中重要的工作。现就我校校本研修工作总结如下:

一、校本研修工作基本情况:

(1)工作过程与成效

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根本之举,开学初我们召开专题校本研修会议,分析教师参加教学活动和科研的情况;分析教师为什么公开课、听课主动性差;科研意识不强,文章发表少;教学常规工作质量不高;教学成绩低下,教研活动质量不高等原因分析;归根到底是学校缺少有效管理机制,教师满足现状和农村学校之间的消极影响等,通过分析后建立了相关的措施; 50周岁以下教师每学期一堂公开课,每学期 听课8节,同时进行课题申报研究,教学常规工作认真参加,教学研

究活动认真参加,学校运用绩效工资进行奖励。

以业务培训为抓手,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我们的做法是:加强基本功培训。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性工作。学校注重对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小班化)指导的培训、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计算机操作能力等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加强青年教师培训。近2年学校吸收4名青年教师,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我校注重对青年教师严格要求,配备1名学校领导帮带1名新教师。既进行师德师风的传带,又进行教学工作全过程的指导,给他们上示范课、进行针对性的帮助,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养。

加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我校校本培训积极推进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组织人员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培训和网页制作的培训以及课件制作等,指导教师充分应用网上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使教师逐步适应这一形势,并向高素质,高水平发展。

积极有效组织学习讲座和教研活动,提高研修的效果。针对性指导备课、作业方面的弱势环节,开展指导和研讨。如学校进行了《如何提高工作责任心》、《如何进行学情分析》、《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如何进行教学重构》、《如何批改作业》、《如何提升作业的有效性》等一系列学习。开展了备课比赛、作业现状问卷

调查、作业交流展评等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教师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备课、讲课、辅导、作业批改的重要性,并逐步提高自己的备课、作业设计、布臵与批改能力以及讲课能力。不仅对“怎样备课”、“怎样设计、布臵与批改作业”提出要求,而且参与备课,参与作业设计、布臵与批改,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把管理与服务、研究结合起来。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提升教师的备课水平。我们在原有的备课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添加了这样几项说明:利用县级现成教学设计的学科,要认真进行以下几项的备课工作。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根据自己班级教学实际的调整。(有分层的目标),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学习实际和自己教学能力进行教学过程的有效修整。作业的设计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学习实际进行调整性设计布臵。(有分层的作业设计),教后的反思和重构要有实效性,能真正为提高自己日后的教学服务。

开展案例研修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学习典型案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教研组为载体,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各学科教研组能够按照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制定学期的教研活动的计划,明确研究的目标和要求。开展主题的研修、进行日常的教研组听课、说课

和评课的工作,围绕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认真的分析。开学初,各学科就进行了是实在在的质量分析以及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课,通过听课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可以切实提高教研质量,解决实际问题,特别在课堂教学策略上能够作进一步探索,及时梳理和提炼经验。我们积极引导教师去参加听课活动,也要求老师去听非任教学科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之间相互的听课不断形成良好的氛围,这2个学期中,我们把听课的情况认真进行统计,并且进行考核。本学期开始,校级的公开课有教导处统一安排,记录在教师的成长手册上。教师听课后的记录和评课记录也要记录早成长手册上。学校的教研组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教研组的作用得到了发挥。

加强师德建设,夯实立教之基。师德建设形式不断的创新,开展教师的读书活动和征文的撰写和读书的交流活动,形成了以“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和谐校园大讨论”以及“温馨教室”等系列的师德规范学习、培训、师德师风征文演讲活动,并进行考核评比。与全体教师签订了“师德承诺”,明确了黄金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基本行为规范,在教师中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2)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研修过程中,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强迫来维持“填鸭式”的研修活动,不仅使研修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使校本研修流于形式。我们在日常的研修活动中常常忽略教师已有的经验,认为只要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传授给教师,教师就会认同,就会接受,就会付诸实践。

如何使校本研修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还需要探索。

教师科研意识有待提高,由于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以及中老年教师的分布不均衡,成员科研水平及参与实践研究的热情程度不同,导致目前各学科组的发展态势不均衡。

二、今年校本研修工作要点:

“强化科研意识、转变课程理念、落实研修实效”,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解决我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学习研究新课程为重点,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研修为主要形式,以培养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方向,以培养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校本研修,促使广大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学习课程标准为抓手,通过有效改革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学生养成教育的新模式,改革评价方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年度的校本研修,我校仍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内容,以《有效教学》、《有效教师》和《有效研修》的学习为载体,以“一切从教师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重点,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

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这一目标。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现代型教师队伍;形成一批在课程教材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上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同时,学习、发扬名师优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由“经验技术型”向“实践反思型”的现代型教师转变。

1、研修工作要点:

1)、师德研修。将结合我校实际,以活动为载体,以案例教学、典型报告为基本形式,同时,大力开展读书活动,使广大教师爱教育,就是要做到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献身教育,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爱学生,就是要做到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先进的学生观和正确的教育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发展服务;爱自己,就是要做到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增强教师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和成就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社会的表率。

2)、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研修。以掌握学科要求为主的学科教师研修。在组织集中专题研修基础上,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自学,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再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研讨交流,检查考核学习情况,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学科研修主要是通研教材、吃透教材、解读课标、探索教法。

3)、教育教学能力研修。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对教师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训练,做到常抓不懈,并有针对地对部分年轻教师和新教师强化基本功训练;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技能研修;要通过结合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研修方式,使每一个教师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引领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化。

4)、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强化课堂应用、教学信息化整合的教师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活动,帮助教师树立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意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为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环境。组织青年教师学习网络知识,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提高教师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力倡导教师人人建立自己的网络空间,形成有思想、有品味、有影响的博客群落。

5)、加强教育科研能力研修。要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研修。本期继续以“有效研究”为切入点,做到教学即研究,让老师不畏惧科研,使老师懂得科研就在反思中,教学中,教育叙事中,提升总结中,借鉴学习提炼中……。

2、研修方式与活动

1)自主学习:教师自学,写好校本研修报告册。切实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2)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我校共性“问题”,各教研组在每月要安排一次专题讲座,专题讲座资料及时交教科室存档。

3)小组研讨:以教研组为单位,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研讨学习体会、研讨教学体会、研讨课堂教学评价、研讨教学管理等,教研组长要时时关注新的教育动态。

4)、教学观摩:利用教研课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扎实做好好评课活动,教研组做好详实记录;同学科、同年级教师之间要开展听“家常课”活动;各教研组在教研活动时间要组织教师观看名师录象。

5)、参观考察: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上级研修活动与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促进与优秀学校的合作交流,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三、学校对校本研修工作的保障措施:、强化领导参与,推动校本教研的稳步进行。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及领导成员是校本教研的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要实行目标责任制,亲自指导帮助教师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教务主任和教研组长是校本教研工作的直接责任部门,教导主任是主要责任人,要科学规划,组织好校本教研的实施。进一步明确教研职责,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协调、带动、服务作用。切实改变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充分

与教师沟通思想,让教师正确理解校本教研工作,组织好每一次教研活动,以高效的活动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把校本研修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订阅刊物,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学校要努力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造条件,包括办公条件、学习条件、研究条件、生活条件等,为教师拥有更多的学习研究的时间、空间提供全面支持。学校必须保证至少每5人订一份优秀教育教学报刊,期中教育理论性报刊不少于二分之一。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研修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购臵了有关新课改的光盘与书籍,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调整教研思路,加强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

教研组织人员要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降低工作重心,承担起全乡校本教研工作的管理、研究、指导和服务任务,努力实现由自上而下为主的教研方式,向自下而上为主的教研方式的转变,建立教研人员包片包校的工作责任制,要经常深入学科教研基地,深入学校教研组织参与教研活动,摸清一线教学脉搏,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入实施。、制定检查和考核制度,健全评估机制,全面推进校本教研的深入实施。

学校加强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做到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做到辅导教师有的放矢,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

有记录和信息反馈记载。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校本教研进程。此外,学校还制定了《教师教育教学奖励办法》、《课堂教学达标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校本研修活动有序开展。采取终结性与过程新相结合、全面检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校本教研工作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纳入年终考核,并结合上级的检查结果对先进个人、学校进行表彰。

上一篇:个人工作总结学校保卫工作下一篇:抗震规范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