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科学发展观

2024-0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科学发展观(共13篇)(共13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科学发展观 篇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探索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适应改革开放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走在时代进步潮流前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富于改革创新精神、保持与时俱进品格的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定了文化的基本属性,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它既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划清了界限,也同僵化的思想文化划清了界限;确定了文化的根本任务,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确定了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确定了文化的发展动力,这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确定了文化的发展途径,这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确定了文化的发展格局,这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确定了文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确定了文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这就是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立在对新时期文化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实践的检验,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制,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在这条道路的引领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协调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文化建设呈现出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和建设上不断得到实惠,文化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党领导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才使得文化发展不断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促使了文化发展资源的合理有效运用,正是由于这条正确道路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是一个逐步拓展的过程,才使得文化建设发展还有种种不尽人意之处。这些都说明坚持和发展这条文化发展道路的迫切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科学发展观 篇二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高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毫不动摇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宝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我国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重大举措、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每一个巨大成就,都与解放思想有密切关系,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冲破“两个凡是”方针的束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靠的是解放思想。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高度评价了这场讨论的意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这场讨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正是在这个大讨论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靠的还是解放思想。1989年的政治风波后,一些人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姓“社”还是姓“资”的疑问,使我国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1992年春天,邓小平先后在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谈话,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新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他强调:“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解决了“姓社姓资”问题对人们思想的困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

解放思想,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通过解放思想,我们在深刻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现实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许多教条式理解,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解放思想,使我们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我们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道路,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解放思想,使我们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仍然是解放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勇于创新,以新的思想解放促进新的发展,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胜利。

2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明确提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和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000多万;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和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这一切,无不与改革开放紧紧相连;这一切,无不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

如果从改革开放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使我国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结晶,是新时期全面改革开放实践的伟大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创立的,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事实已经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3 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科学发展。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发展,造就了今日中国的崛起与繁荣;我国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需要、也只能通过发展才能解决。但是,如果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理念不科学,发展本身也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着眼于社会和谐。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说明,我国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社会和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党在“十六大”上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涵;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又更进一步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并且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明确把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所以,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得各个社会阶层与群体都能享有自己可得到的和应该得到的权益与利益,都能在和谐社会的社会结构中找到自己的应有位置和恰当位置,做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必须贯穿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篇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 王浩斌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不仅需要我们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理想目标、理论诉求与文化政治、实践本质与模式特征,而且还需要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引领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伟大旗帜,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及理想目标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首先需要我们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它涉及到正确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

从历史起源或逻辑起点的角度来讲,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当然,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国家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真正开始的。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他真正的拉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号角。从邓小平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中,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是低级阶段,用邓小平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正是因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邓小平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区别于建国初期我国以苏联为榜样而建设的具有高度集中、高度计划特征的社会主义,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张运用市场经济来活跃经济建设,主张通过调动个体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主张共同富裕可以先让一部分发展起来,最后达到共同富裕。总之,这种社会主义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范式,也不同于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范式。

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允许商品生产、市场经济甚至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但绝对不能就此认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色或本质特征在于允许存在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因为不论是商品生产还是市场经济,不论是共同富裕的“先富”策略还是允许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我们都只是在手段而非目的的层面上来讨论的。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既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只是手段,那么,这种社会主义就其实质而言,其主体部分或者说就其精神实质来讲,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所指引的根本前进方向,其“特”是居于次要地位,作为手段而存在,并不影响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地位;而“社”则是主要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真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由此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指的是运用市场经济甚至非公有制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但这种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机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不在其“特”,而是在其“社”上,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精神实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它既具有社会主义的共性特征,同时也具有社会主义的个性特征。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在于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前进方向,是一种具有社会主义根本属性的社会主义,那么,就此认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或者等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发展战略部署,这种社会主义的发展范式同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目标相比有较大差距,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所讲的社会主义也有很大差距,按邓小平的讲法,这种社会主义不是每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而是中国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这种社会主义严格来讲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或者说,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那么,它的理想目标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相比自然有些不同。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邓小平也有论述,具体而言,就是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邓小平看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是了不起的事情。”[3]这就是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诉求及文化政治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关键的问题是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诉求。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当代诠释,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形成、发展及逐步完善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理论诉求。

当然,仅仅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诉求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都是党的指导思想,它除了带有一般的理论诉求及其理论属性之外,这种理论体系承载着一定的政治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表征着一种具有深厚理论底蕴和政治价值导向的文化政治观。因此,在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诉求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政治观。

作为一种文化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4]在这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就是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仰和文化软实力。实践表明,要有效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就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而要继续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政治,需要我们做到:其一,推进理论创新以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其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及模式特征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我们还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及模式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也面向实践并为实践服务,可以说,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当然,仅仅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深入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已经有了论述,那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6]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实践本质主要体现在: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在本质上体现为形成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立足点是中国基本国情,那就是目前正处于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主题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内容是六项建设,前文讲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时还包括2012年7月23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所提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其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重要的本质属性在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深入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被一些学者称之为“中国模式”。尽管将其称之为“中国模式”存在较大的争议,但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具备了一种社会发展模式所应该具备的模式特征:其一,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取得的三大成就之一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其二,实现了对三大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模式特征;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模式特征在于不断地回答了实践提出的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等,这些无疑凸显了时代发展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需要正确处理五种关系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还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间的关系;三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五种关系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理论主题、实践本质、模式特征、制度设置等多个层面和领域,是我们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这五种关系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及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7]其它的一切关系问题,都是这种关系派生出来的,譬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及其发展,我们面临着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问题,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我们又必须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当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之时,我们又面临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解和认识问题等。

[1][2][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252.305.

[4][5][6][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7.14-15.6.6.

D24

A

1009-928X(2012)11-0005-03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研究”(11BKS017)部分成果之一。作者系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科学发展观 篇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包含四个方面内容,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旗帜问题至关重要.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确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整的概括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

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

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5.毛概论文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篇五

姓名:***

【摘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邓小平理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不容忽视。本文主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校园文化提出的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来论证。

【关键字】:中国特色高校校园文化现状解决措施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校园文化背景。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弱不仅要看物质财富的多少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要看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化,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建设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建设是现代化事业的决定因素。

而高校校园是培养人才的专业机构,并且多是高素质的人才。可以说高校校园能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否培育出四有的高素质人才,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否取得巨大成效的决定因素,也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缺失。

1、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志,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教学工作。的确,教学质量是反映学校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但用教学工作代替一切的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是一种短视行为,混淆了教学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逻辑关系,其结果只能是向社会输出素质结构存在缺陷、缺乏健全人格的“畸形”人才,反过来也影响着学校自身的社会形象。

2、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一些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抓精神文化建设时,片面地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而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导致管理工作只能是管得了当面,管不了背后,学生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反而对执行制度抵制、反感甚至阳奉阴违。

3、注重校内活动而忽视社会实践。一些学校校内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搞得风风火火,可在社会实践环节上却出现了“一头轻”的问题,不能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间的内在联系。还有人担心学生禁不住社会上出现的以金钱名利为转移的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袭,就人为地制造“教育真空”。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校园文化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1、平时的轻松,考试时的紧张——成绩作为积分体制中最重要的元素,使得曾经风靡校园的“59分自费、61分浪费”的口号悄然无声,取而代之的是对高分的狂热追求。但大多数同学在平常不付出太多努力,仅愿在最后一个月中打拼。而在最后一个月中突击学

到的一点点死记硬背的知识,没有注重充分的理解与吸收,仅仅是根据老师提出的重点来临时存储一些东西,考完试以后大多就都忘记了。以至于大学四年下来,我们扪心自问,自己学到了些什么,感觉脑袋里空空的。

2、手机的拥有率随着年级逐增——拥有手机本是无可厚非的,手机作为通讯工具,是大学生进行正常活动的必备工具。但是一方面一些同学将手机作为了上课时玩耍的工具,作为消遣的工具,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一些同学将手机作为了耍酷的工具,由此产生了盲目的攀比之风,浪费了大量心思在上面。

3、谈恋爱现象——许多恋爱中的人或刚要恋爱的人似乎都知道“大学恋情”并不能长久维持,但他们却热衷于此,因而校园中“手拉手”便层出不穷。而一些同学不能够正确地处理恋爱,一些同学由此每天影响情绪,长此以往有些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导致自杀事件的发生。还有一些同学则是恋爱与学习分不开,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在了恋爱上,浪费了大好青春。此外,大学校园中恋爱尺度也是愈来愈大,令人不禁为此担忧。

4、染发现象——不知从何时起,校园中“狮子头”“鸡冠头”随处可见。着也许是同学们出于对“形象的改造、个性的张扬、年轻的标志”的思索而引发的。可是如此另类的装扮在大学这个庄严地学习圣地不应该作为一个展现这种个性时尚的地方。一次类似的还有一些奇装异服或是太过于时尚与成人化的服饰时不时出现在校园中,显得极不协调。

5、逃课现象——上课虽然重要,但一些“逃课者”总会为自己构建各种理由,使自己信服。学生的天职就是好好上课,认真听讲,而他们却以五花八门的事情来逃课,试问,难道在校园中还有比上课重要的吗?

(二)、校园文化的畸形化。

1、课桌文化。当前,在大学生中有一个不良现象,就是在课桌上舞文弄墨,乱写滥画,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课桌上字迹斑斑,划痕累累,几乎很难找到一处“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据《青年研究》1996年一份调查表明,只有11.5%的桌面是清洁的,其余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大学生们的摧残。此外,刻画现象也很严重,有26.4%的书桌上有刻痕。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格调高雅的“精品”不多,而平庸之作过滥。或以桌面为考试作弊之依托,或宣泄个人情感之体验,或探索人生,或即兴而作、随意涂画。

2、宿舍文化。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集体学习、休息、娱乐与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学子们在这个自由天地里用自己的言行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宿舍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射、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于培养合格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宿舍文化中出现了许多灰色的潜流,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宿舍装饰渐趋世俗化,各种明星风采、美人玉照把宿舍装扮得花里胡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个人内在精神素养的提高。宿舍语言渐趋庸俗化,一些粗野的词汇在宿舍中使用频率极高,宿舍里的污言秽语与公共场所的高谈阔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宿舍的“卧谈风”更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谈天说地,评古论今,几乎无所不谈,当然更少不了诸如“饮食男女”的热门话题。久而久之,便脱不了庸俗、下流和空谈的底子。

3、广告文化。在五花八门的校园文化中,还有一种“广告文化”。学校专设的广告栏、宿舍楼的黑板、食堂的墙面以及其他人流量大的地方都形成了广告文化的地盘。

广告名目繁多,海报、通知当属家常便饭,其他家教信息、售货广告也是屡见不鲜,其中更混杂着诸多非主流广告。近来,代考广告终于“浮出水面”,名目张胆地出现在高校的广告栏中。这一特殊“供求关系”的存在不能不令人担忧,大学生沦为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反叛者”与“受益者”。在广告栏中,还有很特殊的一类,即寻物广告。面对大学校园里日益增多的寻物广告,我们不禁感叹,大学里有多少“拾金不昧”的“君子”?通过寻物广告找回失物极为罕见,但还是有许多人乐此不疲,也不过是怀着侥幸心理,并借此发泄一下罢了。

四、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始终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是非标准,我们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促进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为目标。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坚持不懈地引导和帮助广大师生开阔新视野、树立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校园文化才能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用文化。

3、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只有主动地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关切,并自觉地融入到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去,校园文化才能日益显现出其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4、要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以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建设; 以重大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以先进典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5、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摆上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工作一同规划、一并部署、一起落实。各级宣传、文化、教育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要结合实际、精心规划,描绘校园文化建设新美蓝图;要广泛动员、群策群力,汇聚校园文化建设强大力量;要注重实践、加强研究,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要立足长效、建立机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教育观的前提,是一项长久浩大的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以此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校园文化,培育四有人才,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试论如何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呼兰师专学报,2004年3月。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琼州学院学报,2009年5月。

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月。

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考,《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17期。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科学发展观 篇六

一、专业的设置

梁波老师的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研究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梁老师长期从事此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对于这方面造诣深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很好的就业前景。这一个方向属于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梁老师,梁老师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方向的导师。

二、考试的科目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9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③309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复试加试科目: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导师介绍

梁波,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职务: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教研室主任。

梁波,法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成果有专著《近代中国城市化与早期现代化研究》,参与编著学术著作多部,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四、参考书目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袁贵仁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4、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1、《马列著作选编》(有关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版。

2、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3、王怀超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4、郑必坚等主编:《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5、严书翰等著:《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8月版。

6、黄宗良等主编:《世界社会主义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复试加试科目:

1、郭德宏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2、林国标:《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李景治、蒲国良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黄宗良、孔寒冰编:《世界社会主义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杨春贵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修订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6、侯才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

五、党校考博英语

党校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20题20分的词汇,10分的完形填空,5篇40分的阅读理解,15分的英译汉翻译,15分的作文。党校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党校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柒伍陆壹,伍贰玖,叁伍。

六、党校考博专业课

考博就是考专业课,专业课定生死。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可不仅仅是看看参考书就可以的。我们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专业课的辅导一共有五轮,第一轮是对核心参考书的分析讲解,主要是理清学科的发展史,掌握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提出背景和评价,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学科框架,第二轮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常考专

题的讲解,是对一一轮和深化和凝练,第三轮是针对真题的难度深度广度灵活度和缜密度以及出题老师的特点,就出题老师的学科背景,研究重点,上课的笔记讲稿,论文,研究课题成果等进行深度讲解,第四轮是就最新的理论前沿和学科热点结合现实的热点进行拔高应用性讲解,最后一轮是模拟练习,教会考生怎么破题,怎么安排结构,怎么突出创新点等答题技巧。相信经过这五轮的立体化无死角的复习,一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大家可以参照这五轮进行复习,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柒伍陆壹,伍贰玖,叁伍。

中央党校考博特别注意事项

1、关于招生类别

(1、非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脱产学习三年,需将人事档案、户口转到学校,毕业时根据国家就业政策“双向选择”。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这类博士生占据中央党校所有被录取的博士研究生中的绝大多数,人事档案和户口转到党校之后,可以享受北京市集体户口的待遇,可以小汽车摇号,可以享受保险,建议大家转档转户口。

(2、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保证脱产学习至少一年,考生工作单位、录取学校、考生本人三方签署定向培养协议,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此类研究生不是大家所谓的“在职研究生”,在职研究生指的是利用周六日和寒暑假上课的研究生,现在除了极个别学校还招收极少量的在职研究生之外,绝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取缔了在职研究生。想保留原职的考生可以选择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定向培养研究生就医报销等费用按原工作单位的规定执行。

2、报考非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至入学时未满45周岁(1970年8月31日以后出生;报考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年龄不限。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大家要注意报考年龄的限制,博士毕业35周岁以内才有解决户口的资格,要想通过博士研究生解决户口的同学对此要格外注意。

3、关于考试科目

(1、外语:英、日、俄语任选1门或按报考导师要求;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党校的考博英语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的要求非常高,每一年有相当一批考生因为英语单科不过50分而受限。考日语和俄语要比考英语有优势,有这两门语言功底的考生,可以选择考博日语或者考博俄语。

(2、同等学力考生必须加试政治理论;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同等学力的考生考博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每一年都有成功的例子。只要肯努力、资料齐全、辅导到位、规划合理,考取党校博士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3、报考政治经济学专业的非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获得者或同等学力考生必须加试数学三(见《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此处的数学三就是考研时候的数学三,难度还是不小的,不建议没有数学基础的考生报考政治经济学。

4、关于复试(1、复试的组织

中央党校成立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分管副院长担任。复试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确定复试工作原则及办法,处理复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校研招办是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全校的复试、录取工作。复试前,由招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召集各教研部(所分管副主任召开复试工作会议,部署复试工作,解释复试政策。

1.各教研部(所负责专业复试工作及专业加试工作,成立由包括招生导师在内的高级职称人员不少于3人组成的复试小组,另配秘书1人;各复试小组要制定专业复试方案及专业加试方案。

2.外语教研室负责外语复试工作,成立由中级以上职称人员2人组成的复试小组;复试小组要制定外语复试方案。

3.专业复试、外语复试及专业加试记录均要准确完整。

4.校研招办负责组织同等学力政治理论加试及数学三加试[政治经济学专业除 考博就找育明教育考博分校 获得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硕士学位的考生免考数学三外,其他考生(含 同等学力考生)加试数学三]。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中央党校的复试工作是公平和透明的,主要的复试 参与单位有三个:校研办、外语教研室以及各教研部。(2)、复试人选的确定 1).初试最低分数线:外语 50 分,业务课 60 分,均计入初试总成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的单科必须要过线,否则一票否决,所以说大家在 复习的过程中切忌偏科。不要出现总分很高但是单科差几分过线的情况。2).各教研部(所)由导师组集体协商讨论,按招生计划 150%左右的比例确定复 试人选。招生计划名额较少的专业,如果生源质量好,可适当增加复试人数,但 最多不超过 200%。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一般来讲是按照 1:1.5 的比例确定复试人选,但是 在特殊情况下,经过导师组的协商,是可以有波动的。导师组的成员一般就是拥 有带博士资格的老师,在博士阶段,导师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3).在确定复试名单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第一轮次,每位导师初试成绩第一 名当然获得复试资格;第二轮次,如果第一轮次排完后根据复试比例还有剩余名 额,本专业按初试分数从高到低确定复试名

单。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这个确定复试名单的规则是很有意思的。大家在报 名时,要慎重选择导师,如果大家选择了热门导师,很容易出现高分落榜的现象,如果选择了相对冷门的导师,可能会低分录取。当然不论选择那个导师,把分数 提上去是最保险的方法,为万一出现的第二轮争取更大的成功率。4).复试前,要告知考生是差额选拔,以初试成绩与复试成绩的综合,根据招生 计划择优录取。

考博就找育明教育考博分校(3)、复试内容及形式、复试日程安排 复试总成绩 100 分,其中外语复试成绩 20 分,专业复试成绩 80 分,低于 60 分不予录取。不参加外语复试或专业复试的考生视为放弃录取资格。1).外语复试 听力测试 30 分钟,分值 20 分;口语测试,每位考生 10 分钟,分值 10 分。听力、口语测试总成绩为 30 分,按比例折算后,计入复试总分。2).专业复试 每位考生面试时间一般在 30 分钟左右,分值 80 分;专业复试成绩低于 48 分 不予录取。复试时综合考虑身心健康状况、思想政治状况、培养潜质、就业因素等,全 面、慎重地权衡考生面试成绩。3).同等学力政治理论加试、数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加试,低于 60 分不予录 取。专业加试[同等学力考生和跨一级学科(政治经济学专业为跨学科门类)考 生]笔试,考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加试科目的试题要严谨规范;每门 课考试时间 180 分钟,分值 100 分,加试成绩低于 60 分不予录取。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党校博士分复试很注重大家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和 综合素质,通过复试导师组可以有效的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遴选出适合从 事学术研究的考生。党校在报道的当天晚上就会组织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加试,加试的内容是党校硕士课程的核心课程,大家在备考时,一定要找到授课老师的 课件,一般来讲,加试通过失败的概率非常低。听力测试是党校全校统一组织的,还是有一点的难度的,大家在准备初试的时候,可以每天抽出半小时练习一下,再抽出 10 分钟练习一下口语,注意连读、重度和语调。专业复试需要准备的东

考博就找育明教育考博分校 西就非常多了,大家需要重新温故一遍参考书,同时看一下专题、导师们的论文、笔记、课件,最新的学术前沿和现实热点等。同时注意一下答题的思路、着装、礼仪等,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

叩叩:柒伍陆壹,伍贰玖,叁伍。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经济特色 篇七

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之日起, 它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 但他们并没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提出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并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坚持了这一“生产力标准”原则, 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 邓小平发现虽然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改善劳动工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现有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是怎么样才能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答案就是只有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所有制、经济结构、分配方式使之符合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从而调动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所以邓小平认为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要解放生产力, 而解放生产力的关键是去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影响劳动者积极性的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

他针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官僚主义和家长制作风严重、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不适应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开始产生各种疑问的严峻局面, 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之路, 最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使中国在三十年内取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上升, 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等, 都证明了这一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所有制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中, 他们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 并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他们认为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就是要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来代替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所以坚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就成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是越“公”越“纯”越好呢?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定的经济制度, 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体系构成的。所谓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也就是说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的基础。但是, 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 是首先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 是所谓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制度, 而我国非但没有经历发达的资本主义时期, 甚至没有经历过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跨越到了社会主义, 生产力十分落后、积贫积弱,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 经济发展不平衡, 人口多, 底子薄。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实行“一公二纯”的完全的公有制, 在建国初期, 我们曾经试图实行完全的公有制, 但事实证明, 要想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尽快地提高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们只有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 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 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与生产制度相适应的特定的分配制度。而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就是按劳分配, 首先,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 消除了个人凭借生产资料获取收入乃至剥削他人的分配关系, 决定了每个社会成员不能再像私有制社会那样, 凭借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参与分配。他们能向社会提供的只是自己的劳动, 只能凭劳动获取收入。其次, 由于旧的社会分工还存在, 不同劳动者的劳动还存在着智力和体力, 先天与后天的差别, 而且劳动还仅仅是或主要是个人谋生的手段, 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这就要求实现个人收入分配上的差别。再次, 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决定了它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一方面,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原始氏族社会, 不能再实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条件下不得不实行的平均主义分配;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在现阶段还没有达到可以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发达阶段。马克思在晚年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对第一次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了全面阐述, 并指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建立的基本理论前提之一。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对这一思想进一步加以阐发。

我国现阶段在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上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这主要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与发展, 决定了多种分配制度并存。另外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的分配制度中还规定, 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如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是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

四、通过一部分人的先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指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 “生产将以所有的人的富裕为目的”。所以说, 全体劳动群众的共同富裕, 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的根本标志, 是社会主义的旗帜、灯塔, 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条件。

同时它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

可是, 我们必须认识到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富裕, 更不是说只要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可以马上达到共同富裕。再加上中国地广人多, 生产力发展落后, 所以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同时富裕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让那些地理位置优越, 资源丰富或者说有条件致富的地方和个人, 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 实现共同富裕, 则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和结果。为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 必须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的相互关系, 把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三者统一起来。

五、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个伟大创举就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长期以来, 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 强调它是与私有制相联系的, 与社会主义是相对立的, 并且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能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 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作为两个平行的市场来对待。

我国在建国初期的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 所谓苏联模式就是在斯大林时期, 形成的比较完整的计划经济理论、计划经济思想指导下的苏联的经济体制。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 限制和否定市场的作用。不可否认,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能够将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集中起来, 对于快速恢复国民经济, 在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 我们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任务的完成, 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凸现, 并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这就使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八大以及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等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 但最终没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邓小平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大胆设想, 突破理论的束缚, 提出利用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邓小平最终认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 实现效率和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 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基础上, 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 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与邓小平时代相比, 现在的国际和国内情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却益发鲜红, 2010年世博在上海的成功举办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因此,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迈上新台阶。

摘要: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参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系列有关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难以千字一一论述, 因此, 本文仅就中国经济建设方面的特色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中国特色,经济

参考文献

[1]叶庆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深度分析》, 人民出版社。

8.科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篇八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企业文化

王大明同志在论坛中的讲话中认为 ,这次论坛是在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活动、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举办的,这次论坛既是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也是在探讨和研究企业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应当说这次论坛是一次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价值的研讨会。他重点讲了研究科学发展观时比较重要的五个题目: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何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何重建企业的诚信”,“如何坚定共同发展的理念,建立全面协调的利益关系”,“如何强化企业的使命和战略意识,使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李世华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当前,企业发展正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和内部深层次矛盾的挑战,企业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对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应该成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不懈的追求。

她同时强调,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明确企业主业和市场定位,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制定和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引导企业一定要着眼于解决影响、制约企业科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近几年来,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都是围绕着中央企业“十一五”期间的重大发展战略进行的。例如:如何加强企业集团文化战略,以促进和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如何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以创新文化引领中国创造,促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加强跨文化管理,促进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如何加强企业文化融合,以促进企业调整重组的顺利实施,等等,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企业要以自身的历史文化为基础,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未来的发展战略为依据,精心构建起企业价值理念体系,包括理论体系、规划愿景、提炼企业精神、确立共同价值观和提出与企业管理支撑相匹配的经营管理理念,形成并不断巩固全体员工为企业科学发展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价值理念体系的构建和文本化的完成,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起点,更重要的任务是要把这种表达出去的企业价值观进行转化,使企业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灵魂,并以此支撑和引领企业发展战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配置企业人力资源,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再造企业管理流程,优化企业员工形象,指导充实员工精神文化生活,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考核企业和员工的业绩。这种转化是基于企业负责人率先垂范、企业内部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多环节的全面转化,是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完善并形成一套企业内部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使核心价值观固化于制度体系,外化于行为体系,贯穿于考核评价体系。她特别指出,在企业科学发展的同时要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如何做到统筹兼顾?与会企业代表结合本企业实践,畅谈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体会、新思路、新作法。

创建于1974年的山东招远集团有限公司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习得、共同遵循和维护的基本认识。文化对企业,就像空气对于人一样不可或缺,没有文化,企业就失去了存续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够强有力地推动着企业持续成长。

2008年7月,招金集团开始实施企业文化管理项目,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座谈、调查问卷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掌握了大量客观、真实的企业信息,最终,招金集团锤炼出了以“合”为核心、具有企业个性的“大道合行”企业文化体系,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规范干部职工的行为意识,激发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了企业管理升级,促进了企业高效快速发展。

刚刚获得“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的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简称同煤集团),将文化理念融入企业管理制度中,实现“制度管企,文化管人”,从而使员工做到尽心履职责、主动抓工作、落实全过程。同煤集团还通过开展20万员工同读一本书、集中精力共抓一件事、公司上下共建一道景、媒体宣传共唱一个调的“四个一”活动,统一员工思想意志,形成心齐人和的强大合力。在实施文化建设中,同煤集团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基层区队,把管理的突破点选在岗位的精细管理上,建立覆盖全员的4E6S岗位精细管理标准,系统整合了安全、生产、经营、技术等十大类制度,对每个岗位的作业标准、工序流程进行了细化、量化、具体化,做到人人、事事、时时、处处有标准。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实施干部走动式管理,建立起从集团领导到普通员工、自上而下、层层递进的管理模式和闭合机制,设立了走动式管理网络图,明确规定了各级干部走动式管理的次数、班次、时间、巡查内容和区域范围,实实在在地把管理制度落实到安全生产全过程。今年上半年,同煤集团安全百万吨死亡率实现了零目标。

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峰峰集团有限公司在积极推进精细、精准、精确、精益、精美管理中,以打造“九力”为目标,即:凝聚力、亲和力、执行力、管控力、经营力、现场力、创新力、学习力、文化力——团队,为此,集团公司建立起了责任明确的领导机制,并成立“五精九力”办公室,规范运行控制机制,编制了“五精九力推进表”,从时间要求、推进方式、具体内容、落实单、项目带头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安排,形成了事前定任务、事中抓控制、事后严考核,做到了外有压力,内有动力。试点单位在定项目、定人员、定责任、定时间、定进度上实行报表管理,做到每日一记录、每周一调度、每月一讲评、每季一考核,使“五精九力”推进的每一项工作落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什么时候完成等做到心中有数,保证了建设效率和质量。

现场会上,同煤集团被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授予 “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北京市第八届政协主席兼党组书记、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王大明,国务院国资委副巡视员、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秘书长李世华出席会议并共同为同煤集团“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揭牌。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所所长汪同三应邀到会,并作了题为“2009年及未来5年中国经济形势预测分析”的报告。山西省政府以及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和特约研究员代表,全国有关企业主管部门、行业和地方的相关学会、协会、大专院校、社科院等研究机构和企业代表等300余人出席了会议。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科学发展观 篇九

军转干:2014军转干考试政治常识之政府职能的含义和作用 军转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是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不同省份的军转干考试大纲中考试科目有公基、申论、综合等差别,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却是考察非常广泛的。中公教育军转干考试网为广大军转干考生梳理知识点,化繁为简,帮助2014军转干考生清晰备考。

一、政府职能的含义

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它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它的含义如下:

1、政府职能的实施主体是政府机构

2、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是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3、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二、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1、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政府职能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通过了解政府职能,就可以把握公共行政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2、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

3、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

4、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

北京人事考试网提醒您关注军转干考试阅读资料:

2014年军转干考试招考信息

2014年军转干考试阅读资料

2014年军转干考试报考指导2014年军转干考试考试题库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篇十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是指,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大。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是:“三农”问题。

6、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是:农业。

7、我国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科技和教育。

8、在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比例、效益三个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效益。

9、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比例协调。

10、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11、但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初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2、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4、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战略重点之一是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位。

1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注:后面的全是正确答案)

1、邓小平根据我国经济实际情况,提出我国的战略重点是()

A.农业;B.能源和交通;C.教育和科学。

2、我国现阶段已达到的小康是():

A.低水平的;B.不全面的;C.发展很不平衡的。

3、“三农”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因为():

A.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C.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D.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E.我国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一直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4、邓小平指出:发展农业,主要靠():

A.政策;B.科学。

5、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所走的道路是():

A.科技含量高;B.经济效益好;C.资源消耗低;D.环境污染少;E.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6、实现经济集约型增长,必须通过改革形成():

A.有利于节约资源增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B.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运行机制;

C.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D.有利于集约增长的宏观调控机制。

7、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有():

A.公平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

8、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

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

8、“两个大局”是指()

A.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内地要顾全大局;B.沿海地区要顾全大局,帮助内地发展。

三、辨析题

1、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是达到小康水平(对)

2、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发展高科技,农业不应再作为我们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错)

3、新型工业化就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错)

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错)

四、简答题

1、简述我国21世纪新“三步走”战略目标。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途径是什么?

(l)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深化农村改革,以改革促发展。(3)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3、简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

(l)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2)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3)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4)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4、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断型工业化路子。

5、简述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4)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6、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要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三要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四要强化城乡污染治理,保护环境。

五、论述题(注:以下答案是论点和论据,必须结合自己认识去展开,否则只能得一半分)

1、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其意义何在?

奋斗目标:(l)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将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将使经济更加发展、民生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巨大的优越性。

2、试述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以及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11.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之背景初探 篇十一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解读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一个中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不同于传统的“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强调在维护好整体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好个体利益,还要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以人为本将个体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尊重个体、爱护个体,体现了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

(二)遵循三个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三项基本要求,三个要求承前引后,共同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向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永续性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国革命及社会建设的理论源泉。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说到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因此,它必然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继承和发展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传承,是在应对改革开放阶段性特征中应运而生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任务和载体的关系,两者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全局目标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毛泽东同志初步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与问题,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邓小平同志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实行改革开放、分阶段实现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等原则,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的一次飞跃。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及国内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指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一切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区域发展等理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不断扩展理论视野,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活的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政治文化观念的突破

从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来看,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成分比较复杂,属于多元型政治文化,缺乏主题性政治文化架构。王沪宁先生在《转变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结构》一文中将中国政治文化的结构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方面来划分,其中历时性结构包括:第一,古典结构,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第二,近代结构,即近代以来维新变法、批判传统文化所形成的结构。第三,最近结构,即1949年以后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指导下形成的政治文化结构。这种多元并存的局面尽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第一,长期处于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杂糅之下的人,政治心理将趋于严重分裂的状态。而严重的分裂状态必然导致认同的危机,进而危及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第二,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转换的复杂性与长期性。第三,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的碰撞与冲突随着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而加深。

三、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背景

(一)执政党的角色转换: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深刻的变化,一是中国已经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全面的市场经济过渡,二是中国共产党由夺取天下的革命党转变已经执政并将长期执政的政党。从1921年到1949年,作为革命党,中国共产党明确革命目标,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最终还是成功地夺取了政权,并成功地造就了一支纪律严明、领袖强势、“特别能战斗”的政党队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却很难摆脱“革命党”的思维方式,在政治上实行高压,经济实行计划和控制。领导方式上选择了“全能政党型”的执政方式。这种政治体制在政治上表现为领导集权。个人崇拜盛行,党政机构瘫痪。人们往往试图将国家的命运寄托在少数领导人身上,而领导人也乐于接受这样的角色,最终会冒很大的风险,付出高昂的政治成本。十年“文革”浩劫就是这种体制的后果。对此,“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三个重大问题:“执政党应该是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算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这就使得执政党必须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定位,努力去适应新的角色,寻找新的执政合法性。

(二)传统经验的总结:要科学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从不同侧面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内涵,阐述了发展的重要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发展的具体操作原则。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事实雄辩地证明: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才能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所以,坚定发展这个根本,才能使改革的各项事业不会偏离正轨。但并不是只要发展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关键是要科学发展。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同时这一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四、结束语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科学发展观 篇十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在中国,中国式民主,我们通常这么叫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式的民主强调,“不搞多党制”。能够符合一国国情、民族性格、社会历史条件,且有利于政局稳定、人民幸福和生产力提高,就是好的、有效的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它不同于西方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它的含义有三点: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次是多党合作,最后是政治协商。这一制度的正确实施是在中国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适合中国国情且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中国式民主还强调,“不搞三权分立”。中国式民主政党的特点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参与、合作、协商,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之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宪法》也做了如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也就是说,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议行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而非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那中国为什么不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模式呢?首先,近代中国的历史经历和社会发展使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了中国政治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是中国共产党历经几十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伟大成果。其次,“三权分立”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传统。第三,中国虽然不搞“三权分立”,但也高度重视权利制约问题。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这就为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强化分权制衡的努力提供了政策依据,开辟了广阔的制度空间。也就是说,中国分权制衡不是走西方三权分立的老路,而是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的新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中国公民的参政议政

民主是人民的统治或者说是大多数人的统治,世界上现有的民主形式基本有三大类:一是选举票决民主,二是谈判民主,三是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中国的选择,也是正确的选择。人民需要民主,民主需要协商,这是必然。中国实行的协商民主有多种形式和途径,中共十八大报告也要求“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承担协商民主的主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政治协商会议既不是代议制的上院这样的国家权力机构,也不是政府这样的执行机关,同时又不是一般的社团,而是中国共产党、八个参政党、各人民团体、各界群众和少数民族的代表以及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所组成的中国人民统一战线组织,同时它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显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虽不是全体公民组织和公民直接而平等地参与的协商民主,但它的代表性非常全面,既包括组织,也包括个体公民,他们直接参与协商民主。中国的人口众多,这种代表制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目前,中国共产党正在不断的努力探索,思考着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协商民主和选举票决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完善中国的特有的政治体制。中国的票决民主如何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首要问题。一是进一步完善公民自治组织的选举,能够通过直接选举产生;二是在那些实施间接选举的地方政权部门,扩大差额选举,完善候选人提名的方式;三是党内民主发展将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

同时,协商民主也将在中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人民协商,更加紧密的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好,形成更好协调关系、并且对党建言献策。二是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蕴含在整个决策的过程中,增强民主协商的实效性。三是深入开展讨论专题协商、对口协商、各界协商、提案协商。四是积极开展基本民主协商。逐步完善各级政府的听证会和民主恳谈会,充分发挥各人民团体在民主协商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了明确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经济和政治放在前面,足以证明两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文明,政治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2]中国共产党十八界三中全会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3]中国梦与世界[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年.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5]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3年12月31日.

[6]许崇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制度有根本区别[J].人民日报,2009年2月2日.

[7]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N].中国新闻网,2008年2月28日.

[8]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科学发展观 篇十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练习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作的原泉充分涌流。这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A.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C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D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2、生活中有的企业看似十分高明,不把心思真正用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而是到处寻找“箱划高手、包装高手、概念高手.宣传高于”,用大把的广告费用,把“丑的东西”说成“美的东西”。把“差的东百”吹成“光的东西”。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国家加强()

①对腐朽文化的打击力度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的宣传教育③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报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键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引导社会各界人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等,这意味着更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将为新时代基层白姓的美好生盾开启新篇章。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解读出()

①国家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②国家重视文化惠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农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③乡村公共文化资 源的完善是实现乡村报兴战略的总要求④繁荣乡村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着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文化既有“观”又有“体”。核心价值观是“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体”。“魂”与“体”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改革发展之中,我们的目标就是“强魂健体”,下列有利于“强魂健体”的措施有()

①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倡等指导思想多元化 ② 奏响大众文化这一主旋律③免费开放图 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设施④推动文化产业投资融资体系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文化自信,政府应该()

①以自信发展为中心②大力发展公益性事业③督促企业发展文化事业④ 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

A ① ② B ① ④ C ② ③ D ② ④

6、我国现行的广告法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开展公益广告宣传活动,此项规定的文化意义在于()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文化企业的首要任务

(2)也有利于公民在文化消费活动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②有利于发挥大众传媒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宣介作用

④充分发挥公益广告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作用。

A(1)(3)B(2)(3)C(2)(4)D(3)(4)

7、在段子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有专家认为:“文学的繁荣和保持语言文字的贾永,必须尊重本土优秀文化,尊重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严肃性,在快速变化的公共话语环境中去芜存菁。”专家的观点表明,文化发展 A.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B要坚持多元价值歌向

B.要满足公众的多样需求 D.要持文化自信

8、修身立德备为政之基,从不敢、不能到不想、要靠铸牢理想信念这个共产党人的魂,要依靠文化自信整定理想信念,下列对文化自信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②文化自信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③文化自信决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⑧文化自信表现之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18年5月2目,河北省委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认真传达学习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审设通过(中共河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苏工作的意见)我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因为其()

①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②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③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④问题比较复杂政治性政策性很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0.《“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规划》要求,鲜明地表达党的文艺立场、文艺方针,各级文化馆(站)要牢固树立阵地重讴歌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抵制庸俗低俗媚俗,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群众文艺生态环境。这是基于()(1)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2)发展文化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④思想道德建设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乡风文明建设,某省开展“乡村儒学”建设项目,截至2017年举办各类活动逾4万场次。开展“乡村儒学”建设项目的积极意义是()

①使儒家的典籍成为广大村民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②使该建设项目成为农村先进文 化建设中心环节;③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改善乡村的社会风气,④提升广大村民的道德水平,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有人认为旅游是人类实现自我精神解放的重要途径。然而,诗与远方的美好,不仅 强调个人修养,而且需要各种文明之力集中作用,实现诗与远方的美好,政府必须()

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深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文明旅游贴近居民③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13、时下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 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层 出不穷,已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新增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时,专家提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 网络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责无旁贷。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②我们必须增强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自觉抵制网络文化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④思想道德建设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4、2018年3月4日、中央文明办 中国文明网正式发布了 2018年“中国好人榜”二月榜单。共有101位好人光荣入选。其中“湖南好人””贺纯雅 人选“敬业奉献好人”,张建平人选”诚实守 信好人”,梁开础和李春生人选“见义勇为好人”。弘 扬“好人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①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 ②弘扬主旋律,倡导价值追求的多样化;.③牢牢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城的领导权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A①③ β.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我国将加快建立和完善全面阅读状况监测评估机制,建立全国性书香社会指标体系,促进书香社会的建设。建设书香社会

①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②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的要求③对提升人的 文化素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④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此,应该

①扎根乡村土壤,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实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深人推进文化惠民,将公共文化资源集中到乡村,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③ 加强无神论宜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坚决依法取缔宗教活动 ④推进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节日重阳节,敬老是中华民族最值得称道的传统风尚之一。孝亲、敬老这些观念曾是传统社会中维系和谐的根基。在新中国,传统的敬老文化又借重阳节被弘扬开来,成了这个传统节日里的新风尚。可见,重阳敬老()

①顺应时代,展现了平凡道德实践的经济价值 ②历久弥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凝聚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④植根群众,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8.近年来,我国文化繁荣兴盛,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但也要看到,在文化商业化浪潮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必须()

①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③弘扬时代主旋律,用严肃高雅统领文化发展 ④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理学家张载先生的“横渠四教”。这四句话既是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也可以看作是宋儒的集体文化纲领。这启示当代的学者,要做到对自身文化强烈的自豪感、历史感和责任感就必须

A.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反对西化、展望未来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以我为主 C.担当责任、继承传统、服务大众、展望未来 D.立足实践、推陈出新、求同存异、创新发展

二.非选择题:

1.党历来对文艺工作高 度重视,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热情讴歌全国各族人民追梦圆梦的顽强奋斗,创作了一大批脸实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凝聚了中国力量。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豪。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发,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人社会变革的先导。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主旋律外响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的课题。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说明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应坚持的原则。

2.材料: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风尚出现了多元多样化多变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做到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思想文化的活泼繁荣,又牢牢占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占地,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奋发向上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3.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毛泽东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必须和人民群众相结合。70年来,《讲话》犹如精神灯塔,指引我国文艺事业和文化建设不断续写辉煌篇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从哪些方面去努力?(3)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及我国文化建设实际,谈谈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有利条件?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答案 解析

1.B(解析)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之所以要让一切文化创作的源泉充分涌流,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2.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建设的知识。针对部分企业弄虛作假等行为,需要国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腐朽文化,①不符合题意: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对公民的要求,④不符合题意。

3.A[解析] 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③错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④错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着限点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重视文化惠民,提供更名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①②人选。

4.D(解析)本题考查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知识,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设施有利于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投资融资体系建设,能够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③④符合题意。“倡导指导思想多元化”的说法错误.①不选。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是主旋律,②说法错误。.D(解析)本课考文化自信的知识,增强文化自信,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加快发展文化产业,②④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说法错误,国家是发展文化事业的主体,(3)是错误的。

6.B [解析]本题考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此项规定有利于发挥大众传媒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宣介作用,使公民在文化消费活动中提并自身的道德修养,②③符合题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不是文化企业的首要任务.①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①错误。

7.D(解析]本题专查文化自信的知识,必须尊重本土优秀文化,去芜存菁、表明文化发展一定要坚持对中华 文化的文化自信,自觉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D说法正确。B中“坚持多元价值取向”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坚守中华优秀文化,A.C不符合题意。

8.B[解析] 本题考在文化自信的知识。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现阶段表现之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①④符合题意。文化自觉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②排除。③夸大了文化自信的作用,不选。

9.A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我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因为其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①②符合题意。③④都不是我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因。

10.B [解析]本题考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的知识。文化馆(站)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群众文艺生态环境,这是基于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发展文化要坚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②③符合题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发展。①排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求,④表述错误。

11D(解析)本题考查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①不选“基本准则”说法不妥。②过于夸大“乡村儒学”项目的积极意义。该省开展“乡村儒学”建设项月,可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改善乡村社会风气,提升广大村民的道德水平,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③④正确。

12.A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③④的主体都是公民,不符合题目要求。要实现诗与远方的美好,政府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文明旅游贴近居民,①②人选。

13.C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材料反映的是新兴文艺类型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责无旁贷,说明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①③符合题意。对网络文化要辩证看待,不能概抵制,②说法错误。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④说法不科学。

14.A [解析] 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中央文明办等开展弘扬“好人文化”活动,体现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表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①③符合题意。②中的“倡导价值追求多元化”的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休制改革,④不符合题意。

15.D[解析)本题考查精神文明建设的知识。建设书香社会能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使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体现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的要求,②③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①④错误。

16.D [解析] 本题考查提升乡村文明程度。提升乡村文明程度,需要扎根乡村上壤,吸收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实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推进农村的思想道德建树,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①符合题意,深人推进文化惠民,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而不场将公共文化资源集中到乡村,②错误;我国依法取缔的是腐朽文化,而不是宗教话动,③说法错误。

17.【答案】D【解析】雷锋精神顺应时代,展现了平凡道德实践的文化价值,而非经济价值,①说法错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③说法错误。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群众,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故②④说法正确。本题选D。18.A【解析】文化泛娱乐化是文化商业化浪潮助推的结果,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的令人忧虑的现象。文化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不利于传播优秀文化、健康文化,不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必须增强文化自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①②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弘扬时代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③排除;文化泛娱乐化不等于腐朽文化,④排除。本题选A。

19.C【解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设问行为主体是当代学者,而不是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是国家的行为,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目要求要做到对自身文化强烈的自豪感、历史感和责任感,而没有涉及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故排除。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做到对自身文化强烈的自豪感、历史感和责任感,应该做到担当责任、继承传统、服务大众、展望未来,故入选。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做到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历史感和责任感,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无关,故排除。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加训分析问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问指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来艺创作应该坚持的原则,可从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主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树业高度的文化自信等角度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时市创作出深人人心的优秀作品和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台主义文化,(2)创作优秀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③反映时代,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提高中国人民和中华国族内心深处的自豪感。

2、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识点。

(1)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2)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3)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4)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解析】本题第(1)问,主要应从我国文艺的性质角度思考。第(2)问,回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注意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第(3)问综合性较强,主要从文化建设的资源、主体、途径等角度思考。

【答案】(1)我们的文艺是人民大众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文艺创作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因此,文艺工作者必须深人群众的生活和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导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上一篇:教师个人上半年总结长篇下一篇:教育随笔:有些事,不忍心却不得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