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与儿童文学(精选11篇)
1.童话故事与儿童文学 篇一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策略
07小教本一
07103114110
【摘要】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儿童文学重要题材之一的童话其文学特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又会有具体的体现。小学教师根据这样的特征,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切当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以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关键词】 儿童文学
童话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是为了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按一定的结构系统,把语文知识组织起来的科学体系。它担负着既为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提供材料,又为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材料的双重任务。其中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在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的内容比重达到了72%,比1995年版的有了明显的上升。从以上统计和比较可以看出,儿童文学的作品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教材资源,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教材和课堂。
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首选原因有很多。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是符合语言规范,与儿童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其次,儿童文学作品是创作者提供给儿童的精神产品;再次,儿童文学作品中,学生还能拓宽视野,获取各种知识。与此同时,儿童文学也有利于小学生素质的培养。它有助于指导小学生的人格养成,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也有助于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的地位不言而喻,我们相信,在新的这个世纪中,儿童文学将在新的一代儿童的生活中担负起更为重要的任务。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它到底符合了儿童的哪些心理发展特征,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具有哪些具体的特点?本文将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三组为例具体分析。
这一组的主题是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体裁之一,所以儿童文学的许多特点都会在童话中得到很好的表现。从传统童话的文学特征来看,童话具有固定的叙事程式。民间童话叙事的固定模式首先表现在开头和结尾上。“从前„„” ——这样的开头虽然千篇一律,却能够使读者在遥远的、充满距离感的叙述基调中找到一种神秘的认同感。该组的第一篇课文《巨人的花园》开头第一句就是“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前面两个字实际上创造了童话和现实的距离,向小读者发出了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邀请,告诉孩子这是一个过去了的世界,因而也是一个远离现实的世界。这种时间上的疏离所设定的陌生感能够制造惊异的阅读效果。为了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教学这样的童话课文时,就适合采用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营造轻松自然的教学氛围等的教学策略。充分运用图片、音乐、多媒体视频等教学资源为学生一个童话的世界。随着“从前„„”这样的字眼,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将学生的思维由现实世界带入到另一个虚幻的世界。同样,在传统童话中与固定的开头对应的还有童话主人公的大圆满的结局“从此以后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又将儿童从非现实带回到现实之中。《巨人的花园》结尾也是如此,说“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在读了前面巨人的花园的几次变化之后,这样的结局不正是孩子们所期待的吗?故事外的孩子如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在内心经历同样的波折,最终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说说学习了课文之后的感受,或者接着续写童话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望。
传统童话固定的叙事程式还表现在重复性叙事模式上。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童话常常用重复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由此形成了重复性的叙事模式。在《幸福是什么》 这篇课文中,三个孩子在十年后又来到井边,他们讲述了自己在十年中的经历,他们都是通过劳动获得了幸福,但是他们的劳动又是各不相同。在《去年的树》,中,小鸟去找去年的树要唱歌给他听,小鸟飞去了很多地方找,这些地方都不相同,但是他们给小鸟的答案都是重复的,就是这里没有去年的树,让她去另外的地方找。类似这样重复而又有变化的情节在本组的《小木偶的故事》中也有体现。这样的特征,能够使读者获得一种经验上似曾相识的感觉,与他们的期待心理相呼应;而情节在重复中的系列变化又能使读者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这种变化中的重复,恰如其分地迎合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儿童的经验里,这样的叙事模式比其他文学创作手段更加富有魅力。为了让学生在重复而又变化的情节变化中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采用请学生复述故事,或是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家长听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讲童话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并且清晰地掌握故事中情节的发展变化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外传统童话还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事物表达主人公的需要、关系和感觉,并在二元对立的模式中建立一切都和谐、协调的理想情景,其主题是直接鲜明的。《巨人的花园》中一开始自私孤独的巨人和善良活泼的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最终巨人醒悟过来,故事以幸福告终,最终传达了抑恶扬善的鲜明主题。年幼的儿童缺乏对矛盾和模棱两可的事物的理解能力,而传统童话善最终战胜恶的结局,迅速敏锐地揭示出现实存在的美与丑、善于恶,能够让儿童摆脱对问题迷惑不解的烦恼。正因为童话鲜明的主题,教师在童话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朗诵指导,去读那些优美和个性鲜明的语句,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故事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读的过程应是语言、情感与思想和谐交融的过程。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另外,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童话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演,会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能使儿童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并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
从现代童话的文学特征来看,童话还具有日常生活进入幻想世界,性格化、多样化的趣味和风格,儿童与成人共享童年梦想的特征。在《幸福是什么》一文中,三个小孩在十年中通过自己的真诚与劳动体验到了什么是幸福,而不是通过毫不费力地魔法来得知什么是幸福,更是告诉孩子,亲身实践才是解开疑惑,探索新知的真正路径。这样的童话在教学过程中,合适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公,你会怎么想,怎么做?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童话文学的情节美、表达美,也有助于儿童丰富词汇,锻炼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小木偶的故事》看似荒诞搞笑的故事却深入浅出地告诉孩子“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多样化、个性化和趣味的风格,不仅反映现代人的情感世界和理性思考,同时具有哲学的深刻内涵。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同样可以让学生说说对稳重关键句的理解,也可以请学生在文中的重复段落穿插自编的一段内容,和原有内容融为一体,看学生是否已经领会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去年的树》虽然没有趣味性的语言,但是鸟儿坚守诺言,坚持要找到去年的树,为他唱歌的精神也极具个性,内涵丰富深刻的理性思考,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教学策略。
此外,在童话教学中,组织学生对课外阅读(或观看)过的童话作品进行初步的赏析与品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儿童去阅读(或观看)一些优秀童话作品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策略。课程资源绝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它应更广泛地包括可以用来教育儿童的各种课外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起着比我们的预想要大得多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在本组教学的过程中,推荐类似的课外童话供学生阅读,以达到对比或者共鸣的效果。作为教育,“学校不能和生活相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因此,教师要善于了解并利用儿童在课外通过阅读、影视、网络所接触到的大量童话作品,通过讨论与正确的引导,使儿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美,进而逐步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初步的艺术鉴赏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一个“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小学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学生能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并得以健康、全面地成长。童话,作为一种在儿童的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它作为文学本身的特点,又要注意到它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搞好童话体文章的教学,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
【参考文献】
方卫平主编.儿童文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云南教育委员会编.小学语文教材分析.成都:高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韦苇.俄罗斯儿童文学论坛.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2.童话故事与儿童文学 篇二
1.“童话引路”渗透在幼儿教育中, 引智慧之路
(1) 用“听读游戏法”向幼儿介绍儿童文学作品。在幼儿园用《幼儿听读游戏识字》课本, 让幼儿通过欣赏、伴读、朗读、自由读、分角色表演读、开展游戏识字活动等途径, 让幼儿喜爱儿童文学作品, 陶冶幼儿情操。
(2) 以童话故事为中心开展单元活动。老师采用以童话故事为中心, 安排一个单元的各种感官活动, 让幼儿自己动手、动口、动脑, 在活动中主动地学, 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 以画—剪—拼贴—编的形式, 开展讲童话故事活动。老师引导幼儿把他们天马行空般的想象用笔画下来, 或者把有趣的图画剪下来按自己的想象拼贴成一幅带有童话色彩的图画, 然后让幼儿看着图画讲童话故事。
2.“童话引路”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引听说读写之路
(1) 自编“童话引路”校本教材, 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与校本教材结合起来。
本课题研究是在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前提下的一项课题研究。实验班按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和规定的教材进行教学, 同时使用自编的“童话引路”校本教材。教学中以使用课程标准教材为主, 校本教材为辅, 两种教材互相渗透, 互为补充。
(2) 让学生听童话, 说童话, 读童话, 写童话, 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以听童话为先导,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一年级时, 教师每个星期给儿童讲一两个与儿童生活、学习息息相关, 具有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 一年级儿童可以听得入迷, 有利于培养儿童倾听能力。
以说童话为纽带, 把听、读、写连接起来。“童话引路”教学中, “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是把“听读写”连接起来的一根纽带。指导学生说童话。一般采用以下三种形式:听后说;读后说;写前说。
以读童话为基础, 逐步扩大阅读范围。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是“童话引路”课题研究重点目标之一。主要做法如下: (1) 我们为一年一期的学生编写了供他们阅读的《童话引路》校本教材。 (2) 以“亲子阅读”为导向, 开展课外阅读。 (3) 在课外阅读中实施语言积累, 把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 (4) 开展读书竞赛, 保持阅读兴趣。
以写童话为形式, 提早进行作文训练。我们结合苏教版教材编写了《童话引路, 趣味作文》校本教材, 训练学生写童话。写童话从学生学完拼音和第一单元识字后起步, 二年级即进入高潮。写童话, 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 看图照例子仿写一句到几句童话句子。 (2) 听童话写童话。 (3) 看图写童话。 (4) 多种形式写童话。有按提纲写童话、观察实物写童话、根据开头写童话、提供知识写童话、结合课文写童话等。写童话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 指导学生写童话, 要坚持由说到写, 让学生互相交流, 触发思维, 开启思路。
“童话引路”就是用童话把儿童引上爱听、爱说、爱读、爱写之路, 引上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之路, 从而使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3) 以童话为中心, 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我们以童话为中心, 在实验班开展了许多富有童趣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开展“小精灵”童话故事会, 办童话手抄报, 自编自演童话剧, 搞童话题材画展, 开通“小小童话作家协会”博客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有很大的吸引力, 学生人人乐于参加, 个个受到锻炼, 课外活动成了发展儿童个性的乐园。
3.“童话引路”渗透在数学、音乐、美术学科教学中, 引乐学、创造之路
(1) 创设童话情境导入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童话故事, 他们的学习总是依赖具体情境的, 而童话又极富情节性, 是十分理想的学习情境源, 因此, 创设童话情境导入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创设童话情境导入教学中, 我们注意创设的情境要符合“三性”, 即趣味性、针对性、知识性。
(2) 以童话为载体,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课堂教学内容, 我们把课堂教学融入童话故事的情景中, 用一个童话故事把复习旧知、学习新知、练习巩固、质疑问难、课堂小结、学生作业等环节编成四五个情节串联起来, 并采用音乐、图画等多媒体手段渲染气氛, 让学生进入童话角色,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3) 借助童话具有幻想的特征,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童话故事能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架设起创新思维与学习问题之间的桥梁, 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灵活性、创造性。学生借助童话, 长出幻想的翅膀, 遨游在美丽的童话世界中, 创新能力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4.“童话引路”渗透在德育工作中, 引人生之路
(1) 在幼儿园, 开展童话主题教育活动。童话故事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孩子眼中的童话故事就是幼儿自己, 他们不自觉地模仿和扮演童话中的角色, 在模仿和扮演中明辨是非。为此, 我们以讲、画、演童话故事的形式, 开展安全、卫生、文明等童话主题活动。在童话主题活动中, 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 在小学, 开展童话主题班会、队会。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或队会, 常常通过形象生动的童话形式来导入和展开, 儿童在欢乐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3) 在日常生活中, 借用童话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在低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中, 班主任和训育老师同孩子们一起走进童话世界, 常常用童话语言与孩子沟通, 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努力创设童话情景, 让孩子做童话的主人, 在有趣的练习中快乐地养成良好的习惯;根据学生的表现, 自编童话故事巧妙纠正孩子的错误等, 让学生在童话中快乐、主动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
“童话引路,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是集发展学生以想象力为核心的认知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一个综合性、系统性课题。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认为:
1.“童话引路”能促进儿童语言发展
童话反映生活的形式——幻想, 与儿童的天性——富于幻想合拍;童话的表现方法——拟人, 与儿童的思维方式——将物人格化合拍;童话的内容、结构、语言都贴近儿童的实际。因此, 童话对儿童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童话引路”让儿童听说读写童话, 这就为发展儿童听说读写的能力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我们再从学习语言的规律来看, 学习语言离不开语言环境。“童话引路”课题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从幼儿园和小学一年一期就让儿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整篇童话, 把字、词、句放在整篇故事中去学, 通过反复再现去巩固, 儿童在无意识中, 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儿童的语言得到了早期发展。
2.“童话引路”能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黑格尔说过:“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富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童话引路”把能激发儿童想象和幻想能力的童话渗透到儿童生活学习中去, 从而有效地培养和助长了儿童想象和幻想的天性。
“童话引路”之所以能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原因之一是发挥了儿童固有的想象优势。儿童心理学认为, 儿童的想象力比观察力发展得早, 学前儿童就有幼稚而大胆的想象, 如不抓住时机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则想象力就有可能衰退。“童话引路”正是抓住儿童固有想象的优势, 开展课题研究, 从而使儿童的想象力在最佳年龄阶段得到最佳方式的培养。原因之二是“童话引路”有利于丰富儿童的表象。表象是想象的材料, 表象越丰富越容易展开想象。让儿童在童话世界里读童话, 写童话, 用童话, 可以扩展儿童的眼界, 丰富儿童的表象, 扩大想象的基础。
3.“童话引路”能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知识少, 阅历浅,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不善于从道德观念或原则上来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而好的童话能帮助儿童明辨是非, 激发爱憎分明的情感, 唤起向往美、追求美、表达美的愿望,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己的行为规范。“童话引路”正是借助童话对儿童教育的特殊作用, 把童话渗透到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之中, 全方位地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塑造。“童话引路”对于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在童话活动中可以得到极大的满足, 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教师的刺激下, 可以转化为一种推动儿童进步的内因性动机。这种内因性动机, 具有极大的推动力, 而且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它对于培养儿童的情感,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锻炼儿童的意志, 形成良好的性格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4.“童话引路”能促进儿童教育儿童化
小学教育、幼儿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有儿童的特点, 所以儿童教育不能成人化, 而要儿童化。儿童化的儿童教育, 才能促进儿童的素质得到健康发展。“童话引路”把儿童喜爱的童话作为语文学科和其他有关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能使教学内容儿童化。“童话引路”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灵活多样, 或创设童话情境, 或开展带有童话色彩的游戏活动, 满足儿童好奇、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特点, 能使教学方法儿童化。“童话引路”因为充满童话色彩, 使教师的语言自然地变得有情、有趣、有味起来, 能促进教学语言儿童化。教育儿童要说理, 而形象说理的方式, 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 效果更好, 更容易为儿童接受。
5.“童话引路“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3.童话故事与儿童文学 篇三
加拿大诺德曼教授认为:一本绘本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活了100万次的猫》,一部关于生命意义的伟大寓言。这是一个在日本被赞誉为“被大人和孩子爱戴、超越了时代的图画书”、“描写了生与死以及爱,读了100万次也不会厌倦的永远的名作”。一个极简短的故事,一只粗线条的虎斑猫,却令人回味再三,余韵缭绕。笔者努力在课堂中利用绘本中三种故事的交融,发展儿童的语言、思维、情感、想象以及表达力等,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解,绘本作文《活了100万次的猫》就在以下三个层面展开了——
图文交融阅读:激活内化的语言
绝大多数绘本都有一个故事。《活了100万次的猫》就属于这一类绘本。虎斑猫的人生经历是绘本的灵魂,统领着文字和图画。而绘本中的图画和文字不仅是交融的,而且可以生成比原来更加丰富的内容。日本图画书专家松居直对绘本文图关系列出的乘法算式:文*画=图画书。笔者深以为然,并充分重视学生读文和读图的交融,以激活其内化的语言,达到发展儿童的目的。
绘本《活了100万次的猫》在叙述虎斑猫前100万次毫无生趣的人生经历时,选取六次极具代表性的经历为例,文字结构一致,很有节奏感。而与其交融互补的图画,则和文字共同构筑了奇妙的文学想象的世界。教学中,让儿童一边自主阅读很具特点的文字,一边仔细观看图画,在享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我引导儿童展开想象,让他们自然地学习绘本中文字表达方式,并用自己内化的语言讲述自己拓展的故事。
师: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走进他的这100万次生活的经历吧。
生1:有一次,猫是国王的猫。国王爱打仗,总是发动战争。但国王很喜欢这只猫。打仗时,把猫装在漂亮的篮子里,总是带在身边。可是,猫很不快乐。有一天,猫被箭射死了。国王抱着猫哭得好伤心好伤心,可是猫没有哭,猫不喜欢国王。
生2:有一次,猫是水手的猫。水手很喜欢这只猫,带着猫走遍了全世界的大海和全世界的码头。不过猫很不快乐。有一天,猫从船上掉了下来,水手连忙用网把猫捞上来,可猫还是淹死了。水手抱着猫哭得很伤心很伤心,可猫没有哭,猫不喜欢什么水手。
生3:有一次,猫是马戏团魔术师的猫。猫讨厌什么马戏团。马戏团的魔术师喜欢表演一样魔术,就是把猫放在箱子里,然后把箱子和猫一起切开,接着再把箱子合起来,而猫又变回一只活蹦乱跳的猫,不过猫很不快乐,有一次魔术师在表演的时候,失手了,真的把猫锯成了两半。魔术师抱着切成了两半的猫,哭得好伤心好伤心,把猫埋在马戏团的后面。不过猫并没有哭。
生4:有一次,猫是一位孤独老太太的猫。猫讨厌什么老太太。老太太每天抱着猫,从小窗户往外看。猫整天在老太太的腿上睡觉。终于,猫老死了,摇摇晃晃的老太太抱着死了的猫,哭了整整一天。老太太把猫埋到了院子的树底下。不过猫没有哭,猫不喜欢老太太。
生5:有一次,猫是小偷的猫。猫讨厌什么小偷。小偷总是带着猫在黑黑的街道上,像猫一样轻手轻脚地走路。小偷只到养狗的人家去偷东西。趁着狗对猫叫的时候去撬开保险箱。有一天,猫被狗咬死了。小偷抱着猫和偷来的钻石,在黑暗的街道上一边走一边放声大哭。回到家以后,他把猫埋在小小的院子里。这一次,猫也没有哭,猫并不喜欢小偷。
生6:有一次,猫是一个小女孩的猫。猫不快乐,因为它不喜欢小女孩。小女孩有时把猫背在背上玩,有时紧紧地抱着猫睡觉。她哭的时候,还会用猫的后背来擦眼泪。有一天,猫被小女孩后背的带子给勒(lēi)死了。小女孩抱着死去的猫,哭了一整天,然后,她把猫埋到院子的树底下。
师:为什么虎斑猫一滴眼泪都没有流过?
生7:他生活得不快乐!
师:(板书:不快乐)虎斑猫不快乐,在叙述他六次生活经历的文字中,你在哪些细节中感受到了?
生8:这几段文字中,开头都是说“有一次,猫是某个人的猫”,这就是在说,猫属于别人,而不是自己。他当然不快乐!
生9:我还发现,这些文字中的一个细节,“猫没有哭”,而他的主人都是哭得很伤心很伤心。他活了那么多次却从不哭,这也是因为他根本不快乐!
绘本中的这几段文字叙述非常有特点,我力求让儿童自主阅读,相对完整地感知故事,并且引导儿童带着问题思考,在文字中找寻细节,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与虎斑猫对话。
在此基础之上,指导儿童读图。我努力把握好绘本的图文关系,仍然紧扣“虎斑猫不快乐”这一内容引领儿童学习在图画中捕捉细节,深入观察,图文互补。
师:(出示六幅图画)绘本的文字和图画是相互补充、交融着的。虎斑猫啊虎斑猫,你讨厌着每一个养你的人,都心生厌倦了!对于文字中的这个意思,同学们,你能不能也敏锐地在图画中找到呢?
生1:我看出猫的表情,不屑一顾,讨厌这样的人生。
生2:我看出它的动作,双手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
此时,儿童不仅自主阅读了绘本中文字叙述的故事,还读懂了图画暗示的故事。两个故事互相交融,在孩子脑海中生成了更为丰富的第三个故事。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漫游在这样的文学的世界里,情感更加丰富,认识更加深刻了。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口头表达的练习。为儿童的第三个故事的倾吐搭建了平台。
师:阅读绘本,不断地找寻、观察文字和图画中的细节,从而进行深入地思考,可以带给我们丰富的感受。想象一下,这100万次中还会有怎样的经历呢?
(出示)
有一次,猫_______是的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9:有一次,猫是飞行员的猫。飞行员很喜欢虎斑猫,每次出去执行飞行任务都要带着它。有一天,飞行员在高空飞行遇到了恶劣的天气,只好打开伞包平安降落。可是,猫却没有受过这样的专业训练,摔死了。飞行员哭得很伤心很伤心,把猫埋在家里的后院里。猫一滴眼泪也没有流。猫不喜欢飞行员。
生10:有一次,猫是医生的猫。医生很喜欢这只酷酷的虎斑猫。每天回家,医生都要一遍遍地为猫洗澡、清理皮毛。医生总喜欢猫干干净净的。可是,猫很不开心。有一个异常寒冷的日子,医生仍然坚持给猫彻底地洗了个澡,结果,猫生了场重病,死了。医生哭得很伤心很伤心,把猫埋在家中一棵大树底下。猫,没有哭。
……
师:虎斑猫啊虎斑猫,皇权显赫的生活你不快乐,周游世界、变幻无穷的生活,你也不想要,你到底想要什么?
生(七嘴八舌地):自由……
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地参与到作品中,在与绘本中的文字、图画进行互动、对话后,表达了心中构建出的新的故事。既发展了自己的想象、表达力,又加深了对故事的体验,更加贴近虎斑猫的内心,感受到人生快乐的基础是自由!
丰满“被少化了的语言”:找寻“自己的影子”
绘本用图画讲述故事,但是图画与图画之间有中断性。一般认为,绘本中,图画更加重要,但是文字也并不是附庸。绘本中的文字有着“车之轮、鸟之翼”的重要作用。作品中的语言都有被少量化的普遍规律。 绘本作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作品中的文字对儿童进行想象、思维及表达练习?我努力促使“被少化了的语言”在儿童的心中变得丰满起来,并在文学的天空中寻找“自己的影子”,用外在的语言把丰满起来的“第三个故事”表达出来,主动发展自我呢?。
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领着孩子一起阅读虎斑猫的一百万零一次的人生经历。孩子们主动运用课的前半部分掌握的阅读绘本的方法——图文交融、捕捉细节,感受到虎斑猫与前面一百万次人生经历最大的不同:他爱自己,更重要的是他爱白猫和自己的孩子胜过爱自己。当书页翻到了两只猫相互偎依着,静静地躺在如诗如画的田园之间的时候,孩子们动情地读着那张纯美的图画旁的文字,深深地为他们的幸福而感动,特别是两只相互爱着的猫温柔地咕噜咕噜,相互回应着。孩子们自然地走进虎斑猫的内心世界,感受幸福、追求幸福的情感被触动了!作品中少量化的语言,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呢?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表达的训练。当孩子们捕捉到图画和文字中的幸福细节之后,我这样启发孩子们:
像这样的幸福生活情景何止这一个呢?同学们,你们和自己的亲人之间那些难忘的、甜蜜的幸福生活场景,虎斑猫的一家一定也拥有过,那又会是怎样的呢?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写一个虎斑猫一家幸福生活情景。
(出示:记得那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多想永远地和白猫一起生活下去呀!)
课堂上,孩子们放飞想象,情感奔涌,很快写下了各不相同却又感人至深的生活情景。譬如:
记得那天,虎斑猫和白猫依偎在一起,只是那样简单安静地靠在一起,他们目光悠远地向前方望着。
瞧,他们的大儿子在那片绿油油充满生机的草坪上打滚,他的眼睛眯成了一条小缝,很享受地在绿色“地毯”上翻滚。温和的阳光轻柔地洒在他的身上,暖暖的。
他们的二儿子很惬意地躺在小草、鲜花之上,看见蓝色纯净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好美,好美。午后的轻风吹拂着他身上的长毛,一切都沉浸在美好之中。
………
这时的他们,眼里荡漾着幸福的涟漪,就这样静静地,悄悄地,白猫在虎斑猫怀里睡着了,幸福地睡着了,嘴角挂了恬静的浅浅微笑,而他们的孩子呢,似乎还不知疲倦地玩耍,嬉戏。虎斑猫看着这一切,也开心地笑了。
他多想永远地和白猫一起活下去啊!
再如:
有一天,虎斑猫捉了一条很大的鱼,准备回家和妻子,孩子们好好分享。一进门,白猫和孩子们就大叫:“哇,这么大的一条鱼呀!”大儿子看后,还咂了咂嘴。等白猫烧好了鱼,虎斑猫提议道:“我们开始吃吧!”一家人都高高兴兴坐到了桌前,虎斑猫亲昵地拍了拍孩子们的脑袋,说道:“孩子们先吃吧。来——”说完,他就给每一个孩子都夹了一块鱼。“不,爸爸先吃,爸爸先吃。”孩子们都懂事地说道,将碗里的鱼又夹给了爸爸。“那还是你们善良,美丽的妈妈吃吧,这可还是妈妈做的。”“嗯,妈妈先吃,妈妈先吃。” 孩子们附和道。“不——”白猫羞涩地低下了头,将碗朝外推了推。“你吃你吃”“不,你先来”……这声音一直在屋里回荡。最后,他们商量好,一起吃下第一口。“嘎吱——”,全家人都要下了一小口,细细地嚼着,“啊!真香!”虎斑猫多想和白猫永远地一起生活下去啊!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孩子们当堂的片段练习既是对虎斑猫一家生活情景的想象,也是自己幸福生活的再现。一个个不尽相同的幸福生活场景投射出来的是孩子们“自己的影子”。“嘴角浅浅的微笑”、“一家人同时咬下美味的食物”、“送别离家的小猫时不舍的眼神”……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和虎斑猫碰撞着、交流着,并情不自禁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经验,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传递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这其间,发展着的不仅是儿童的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更是儿童的情感。
这一设计的尝试,使我受到了鼓舞:绘本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作品中少量化的语言,调动儿童潜在的语言,丰满儿童的语言,鼓励儿童表达自主构建、表达绘本中的“第三个故事”,发展儿童的精神。我们大有空间可为。
让阅读撞击心灵:领悟一生的意义
绘本的“故事”统领着文字和图画。绘本作文教学的生长点之一应该是故事的“灵魂”。《活了一百次的猫》中虎斑猫的故事是关于生命意义的。我在教学设计时努力体现这样的做法:
对比、撞击:课堂学习的前两个板块:阅读、了解猫的过去,尝试口头表述猫的前半生经历;阅读、感受猫的一百万零一次的人生经历,并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和感情和虎斑猫一起体验爱与被爱。紧接着的是师生共读整本书中最让人揪心伤痛的一页——猫搂着死去的白猫仰天嚎啕!刚刚还沉浸在人生幸福场景交流中的孩子们,一下子在忧伤的音乐声中陷入虎斑猫失去亲人的悲伤中。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猛烈地撞击:虎斑猫爱白猫胜过爱自己,看到自己最亲的人静静地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此时,多少曾经拥有的幸福的细节,温馨的细节一一浮现在虎斑猫眼前,也出现在了孩子们的眼前。读着读着,孩子们的心也不知不觉就和虎斑猫贴紧了。他们和故事中的猫一起体验生命的意义,一起流下晶莹的泪花。
而这一切,缘于前两个板块中孩子们充分阅读、感受故事,体验绘本的情感。图文交融的阅读,激发儿童内化的语言,并且仿照着绘本中的叙述方式,想象、表达着儿童脑中的第三个故事。主动体验猫的前半生虽然是个不死身,却活得浑浑噩噩,心生厌倦。激发孩子在绘本故事中找寻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影子”,调动儿童的生活经验与积累,利用绘本图文创生的情境,指导儿童表达。这一次的表达,儿童主动地丰满了绘本中“被少化了的语言”,练习写作并讲述自己心中关于幸福生活情景的“第三个故事”,也是儿童对幸福生活本真的理解与表现。这两个板块的充分感受、体验,为孩子在课堂上形成强烈的对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链接、感悟:课的一开始,我由孩子初次接触书名的好奇心出发,引导孩子提出疑问。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猫怎么能活这么多次呢?他为什么要活这么多次?”当孩子们共读最后一页“猫再也没有活过来”,看着眼前那幅淡淡的风景画时。我引导孩子们回到课堂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上来。讨论“猫还想活过来吗”?这是个关于生命意义的命题。孩子们在课堂上综合了前两个板块的体验和情感,链接生活,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对生命的理解。有的说:“猫不想再活过来了,因为自己最亲的人都走了,他活着也没什么意义了。”有的说:“猫这一次人生已经值了,没必要再活过来了。”还有的说:“虎斑猫这一次太痛苦了,因为他失去了最最幸福的生活。他再也不想活过来了。”
我的绘本作文课《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结束后,主持会议的老师说:“相信今天听课的孩子会长久地怀念,相信听课的老师们今晚回家要失眠了。”是啊,《活了一百次的猫》这部经典作品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是永久的,我们也是在和儿童一起感受用怎样的语言和方式去表达幸福人生。
4.童话故事与儿童文学 篇四
第一次游泳比赛,金鱼顺顺利利地游完了,乌龟一样,唯独小兔猫头鹰没有游完全程。
第一次跳高比赛,只有小兔一个人完成了比赛,乌龟猫头鹰都没有完成跳高比赛。
第一次飞行比赛,只有猫头鹰完成了比赛,小兔乌龟都没有完成这次比赛,为什么?因为它们飞不起来呀!
校长一看,哎呀,这不行啊,得分班,小兔是跳高班,乌龟是游泳班,猫头鹰是飞行班!
又迎来了一次跳高比赛,校长选去跳高班的所有成员去比赛,果然效果比之前好了,全部都跳起来了。
跳高比赛刚刚落幕,又迎来了游泳比赛,这次游泳班的成员毛遂自荐,大家不相上下,果然游泳班很厉害。
又到了校庆,飞行班的所有同学都说要参加,因为要给校庆来一个精彩的节目。他们飞来飞去,全校学生都哈哈大笑,后来他们都玩了垂直过山车。
最后校长发话,为什么要分班?那就是因为学生们分班要看自己的,按照自己的特长来分班,不然就是,乱成一团。
分了班后,动物学校可是森林第一名的学校。现在的所有比赛,动物学校次次都是冠军呢!你说厉不厉害?这就是分班的效果呢!现在被称为“冠军学校”呢!
作者:妙熙怡
5.看老师与自闭症儿童的故事心得 篇五
安安情绪平稳时,嘴里常常会发出一些怪声;情绪狂躁时,会不顾一切地乱跑乱撞,大声尖叫,甚至攻击别人。每逢安安情绪失控时,为了拦住他,避免他伤害到自己和别人,张雪娇都会不顾一切地抱住安安,使安安的心情平静下来,像守护婴儿般寸步不离。正因为如此,张雪娇的手和胳膊常被安安抓伤、咬伤。
像安安这样的自闭症孩子是睿智学校学生类型的一种。学校共有近百名学生,包括唐氏儿、脑瘫儿、单纯弱智儿、多动症儿童、自闭症儿童五种类型。3年前自闭症学生仅占其中的1/7,而现在已发展到1/3。
安安的下巴上有许多疤痕,这是他使劲抠抓自己的结果。张雪娇说这种自残行为是自闭症孩子典型的刻板行为。为了矫正安安,张老师开展了漫长的个训工作,除了进行认知、精细动作两大领域的训练外,更注重日常生活学习中行为的矫正。经过两年的训练,安安的攻击行为已越来越少。
午饭的时间到了,学校的食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张雪娇给安安盛好了饭菜,安安自己吃了起来。张老师说,他能自己吃饭,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别说学习各种技能,对于许多自闭症孩子来讲,生活自理都是个问题。
看到安安现在开开心心地学习、快快乐乐地生活,张雪娇心里很温暖:“只有坚持,我想这种付出才有价值,努力也早晚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相处了两年,安安和张老师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的时候搂着老师的脖子轻轻亲一下,有的时候挽着老师的胳膊一起走。这种感情沟通上的进步让安安的妈妈看到了希望:“我总想着孩子有一天能康复,会与人正常交流。”这也是所有自闭症孩子家长的梦想。
6.童话故事与儿童文学 篇六
王蕾
内容提要 安徒生童话在“五四”前引入中国,为其儿童观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新文化学人在“五四”后大量翻译安徒生童话与评述其“儿童化”特征,将安徒生童话与“儿童本位”划等号,使国人从文学层面上形象地理解了何为“现代儿童观”。关键词 安徒生童话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儿童观 儿童本位 一
“以儿童为本位”是中国现代儿童观的核心观点,但是否为安徒生童话的根本儿童观呢?这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安徒生童话是以儿童为本位的经典,但也有两方面的论据可以说明安徒生童话并非以儿童为本位,这样的论据一是来自安徒生本人,二是来自安徒生童话的本身。①
首先,安徒生本人多次透露,他的作品不是为儿童而创作,至少不是只为儿童创作。安徒生曾经在自传中说:“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②在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意识中,成人与儿童始终都是两个并列的服务对象,甚至成人读者还列于儿童读者之前。有资料显示,在安徒生临终前出版的最后一套童话作品上,他要求出版商抹去“献给儿童们”的字样。安徒生并不像他的童话那样具有主动亲近儿童的意识,安徒生基金会对此的理解是:他理解儿童的思想和行为,但他绝不愿意儿童坐在他的膝上。
此外,有研究者还从安徒生童话文本的解读中,读出非儿童本位的儿童观。首先,安徒生共创作童话作品158篇,但完全写儿童的仅28篇,而讲述成年人生活的则达64篇。其次,许多冠以“童话”之名的安徒生童话名篇在情节设置上根本不合儿童心理,充满恐怖、悲伤与压抑。比如,《海的女儿》小人鱼变成泡沫的悲剧结局,有研究者认为过于残酷,而且还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这样的结局设计既不能让小读者理解,也让儿童感觉太伤心残忍。再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在大雪纷飞中冻死街头的结尾,被视为过分凄惨,会让小读者的心灵受到伤害。又比如,有研究者认为安徒生的许多作品中充满了暴力、血腥的情节设置,《玫瑰花精》中哥哥杀害妹妹情人的具体描写;《打火匣》中士兵砍掉女巫头的情节;《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中大克劳斯砍死了自己的祖母等等。这些血腥情节的设置会完全不能被认可为“儿童化”,儿童阅读到这样的情节时只会感到恐怖与压抑。
安徒生的儿童观到底是儿童本位还是非儿童本位,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研究课题,但是,中国的“安党”③人士不约而同地认为“以儿童为本位”就是安徒生的儿童观。因此,安徒生童话成为儿童文学建设者的选择,翻译安徒生作品与评述安徒生作品“以儿童为本位”的创作特征成为传播现代儿童观的具体途径与有效方法。在当时的安徒生童话译介潮中,“以儿童为本位”成为一个被不断“念叨”,不断阐扬,不断倡导的关键句。因此,随着安徒生童话的译介,儿童本位的现代儿童观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建设事业中得以真正确立并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安徒生童话在现代儿童文学初创时期为什么会被视为现代儿童观的代表,除了安徒生童话本身所具有的“儿童化”特征外,还有一个客观因素是,安徒生童话在“五四”前引介到中国,从数量上形成一定的翻译规模,在译文质量上也有很多名家参与翻译,安徒生童话比其他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国人所熟悉。选择熟悉度比较高的安徒生童话作为传播现代儿童观的途径,自然会使传播工作更有效更迅速。因此,接下来,我想从具体史实出发,谈谈安徒生童话在“五四”前的译介情况。
二
安徒生被中国人所认识,学界一般认为最早的介绍人是周作人。1909年7月,鲁迅与周作人在刊行《域外小说集》第二集时,曾预告第三集出版时将发表安兑尔然(即安徒生)的《寥无声绘》。这是安徒生的名字首次出现在中国。④只是事不凑巧,由于《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集销售均不理想,因此后续作品并未刊行。1912年,周作人撰写文章《童话略论》,在论及“人为童话”时提及了安徒生与他的童话:“今欧土人为童话唯丹麦安兑尔然(Andersen)为最工,即因其天性自然,行年七十,不改童心,故能如此,自邻以下皆无讥矣。故今用人为童话者,亦会以安氏为限,他若美之诃森(Hawthorne)等,其所著作大抵复述古代神话,加以润色而已。”这是安徒生首次以童话作家的身份在中国“亮相”。⑤此时,周作人对安徒生及其童话已是推崇赞赏,认为“故今用人为童话者,亦多以安氏为限”。紧接着,到1913年12月时,周作人发表文章《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这是中国第一篇详细介绍安徒生的生平与创作的论述,“是所发见的关于安徒生的第一篇论述。”⑥周作人在文中首先介绍了安徒生的生平简历,并提及安徒生造访格林兄弟的轶事。周作人还介绍了英国学者戈斯(《北方文学研究》)、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安徒生传》)、挪威学者波亚然(《北欧文学评论》)、德国理论家诃伦(《北欧文学史》)等欧洲儿童文学学者对安徒生及其童话的各种评价。周作人在文中提及了安徒生的多部代表作,《丑小鸭》《公主》《雪后》《人鱼》《鹳》《牧豕人》《跳蛙》《一荚五豆》等,并特别介绍了《皇帝之新衣》的内容。同时,周作人为了让读者对安徒生的作品有更感性的认识,还在文中插入自己翻译的《无色画贴》(即《没有画的画册》)中的“第十四夜”,但所用翻译语言为文言文。周作人的这篇文章在当时的文坛产生了一定影响,从此,安徒生童话便开始了在中国长达百年的传播之旅,并成为影响中国儿童文学本土建设最重要的异质文化文本之一。
除了周作人以外,商务印书馆的知名出版家孙毓修也是当时“安党”的重要代表,他不仅在1909年的《东方杂志》第6卷第1号“文苑”栏发表文章《读欧美名家小说札记》介绍、评述安徒生的生平和作品,还直接编译了安徒生的经典童话《海公主》与《小铅兵》,收入《童话》丛书的第一辑,由商务印书馆分别于1917年6月和1918年3月出版发行。《童话》丛书是中国第一套大型儿童读物,在当时的小读者中影响很大,安徒生的这两部童话再版多次,是《童话》丛书中销路比较突出的作品之一。很多小读者都是从这两本书开始知道安徒生和他的童话的。但是这两本作品并不能算作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最早译本,安徒生作品最早呈现给中国读者当属刘半农翻译的安徒生名作《皇帝的新装》。刘半农翻译时将题目取名为“滑稽小说”《洋迷小楼》,刊登于1914年7月1日出版的《中华小说界》。刘半农在翻译时只选取了安徒生《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梗概,对主人公的身份和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都进行了再创作。主人公变成了“自海外游学归来”“满身沾满羊骚臭”的公子“洋迷”,这位公子光着身子出门,被人笑话,但他不以为然地说:“这是西洋新发明的织物,你们都不是好东西,哪有看得见的资格呢。”刘半农的翻译是林纾式的意译与再创作,取原著本义而进行本土改造,这是一种针砭时弊的文化翻译。正如刘半农在这篇译文前的引言中写的:“是篇为丹麦物语大家安德生氏(1805年—1875年)原著,名曰《皇帝之新衣》,陈义甚高,措词诙谐,日人曾节取其意,制为喜剧,名曰《新衣》,大致谓某伯爵崇拜欧人,致贻裸体之笑柄。今取安氏原文及日人剧之义,复参以我国习俗,为洋迷痛下针砭,但求不失其真,非敢以推陈出新自诩也。”⑦
刘半农的这篇译作是目前可查文献中安徒生童话最早的中文译作,但却是非儿童化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无论是从其立意,还是文字来看,皆属成人文学。这篇安徒生童话译作并不是为了儿童,不是以儿童的需求为出发点,某种程度上只是为了成人的文化理想或实用之需要,旨在“开发民智”,“冀我同胞警醒”。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手法和形式上,都根据针砭时弊的功用将安徒生童话或改头换面或删节或再创作,并没有还原其原作本身的儿童文学本色,“载道”的目的虽达到了,但原作本身的真实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却受到了极大削弱,读者看不到一个真实的童话大家安徒生,看不见一部精彩绝伦的安徒生童话。
1917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了周瘦鹃用文言文编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这本著作收入了14个国家47位作家的50多篇作品,周瘦鹃选译的这些作品虽称不上是各位作家的代表作,但在当时的文化界,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传播外国文学作品而言,称得上是体例严谨、介绍系统的佳著。书中周瘦鹃选译了安徒生(周瘦鹃称为亨司盎特逊)的短篇作品《断坟残碣》。在译文前周瘦鹃附上安徒生的肖像画及短短几百字言简意赅的介绍文字,称其“生平著述以神怪及寓言小说为多,而意中皆有寄托,非徒作也。有《丑小鸭》(此篇夫子自道)、《锡兵》、《皇帝之新衣》、《火绒箱》诸篇,篇幅虽短,寓意却深,其状物写生,绝富兴趣,欧美儿童佥好之”。安徒生在周瘦鹃这里不是以童话作家身份被介绍,而是与其他40多位世界文学作家并列来介绍的,但周瘦鹃的这本作品在当时的文化界广受好评,因此安徒生及其作品再次为广大文化人士与普通读者所认识。
随着安徒生及其作品陆续被介绍进中国,1918年旧中华书局出版了用文言文翻译的安徒生童话集《十之九》,这是中国第一部安徒生童话集,收有安徒生的六篇童话《火绒箧》《飞箱》《大小克劳势》《翰思之良伴》《国王之新服》《牧童》。《十之九》原著署名为“英国安德森”,翻译者是当时的翻译名家陈家麟、陈大镫。
《十之九》出版后引发了相关评论。周作人在1918年9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3期的“随感录”一栏发表了对《十之九》的评述。而后解弢在1919年1月出版的专著《小说话》中特辟《小说提要》一文对《十之九》进行了评述。先说解弢的评述。在评述中解弢并未指出《十之九》的“硬伤”:英国安德森,只是在评介文章中重述了《十之九》的内容,并不对书进行评价,但特别提到他认为“最奇之两篇”,“一为国王奇服”、“一为牧童”。与解弢的评述不同,周作人对《十之九》的文言文翻译与任意中国化的删改表示出不满,并为安徒生“叫屈”——文章一开始便写道,“凡外国文人著作被翻译到中国的,多是不幸。其中第一不幸的,要算丹麦诗人‘英国安德森’。”⑧周作人详细说明了安徒生独一无二的特色“小儿一样的文章”与“野蛮一般的思想”在陈家麟与陈大镫的笔下是如何被完全抹煞,变成了“班马文章,孔孟道德”。正是由于对《十之九》文言翻译的强烈不满,周作人身体力行,在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1号发表了用白话文翻译的安徒生经典代表作品《卖火柴的女儿》。这是周作人第一次完整地翻译安徒生的作品,也是中国第一篇具有儿童文学特色的安徒生童话译文。⑨由于《新青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具有的广泛影响力,周作人的白话译文《卖火柴的女儿》与对《十之九》的评价很快引起了文化界的注意,安徒生童话译介随即成为“五四”时期轰轰烈烈的外国儿童文学翻译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此,安徒生童话开始了在中国的广泛而深入的传播。
三
“五四”时期,随着现代儿童观的诞生,中国的“安党”人士将安徒生童话视为现代儿童观建立的表现,因此采取了翻译安徒生童话与评述安徒生童话两种方式作为传播与促进现代儿童观的有效手段。
首先让我们看看当时安徒生作品在“五四”时期的翻译情况。翻译安徒生作品成为“五四”时期儿童文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周作人在“五四”后期对安徒生童话未有更多的译文发表,但由他进行白话文翻译的《卖火柴的女儿》却为中国文坛白话译介安徒生童话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正如郑振铎在《安徒生的作品及关于安徒生的参考书籍》中所指出的:“此后,安徒生便为我们所认识,所注意,安徒生的作品也陆续有人译了。”在周作人的影响下,赵景深、徐调孚、顾均正等都加入到安徒生译介的队伍中,一场“安徒生热”蔓延而起。赵景深读到周作人发表在《新青年》上有关安徒生童话的评价与译文时还在南开中学读书,他从周作人的文章中了解到安徒生及其童话的价值,他在《郑振铎与童话》一文中详细谈到自己翻译安徒生童话的过程:“我在五四运动后几个月,到了天津,在南开中学读书。当时我开始译安徒生的童话,投得《少年杂志》,接连刊登了《皇帝的新衣》《火绒匣》和《白鸽》。1920年到1922年我在棉业专门学校纺织科求学,功课余暇,就继续翻译安徒生的童话,投给《妇女杂志》。由于张梓生的指引,知道研究童话的书有英国哈特兰德的《神话与民间故事》和《童话的科学》以及麦尚劳春的《小说的童年》。郑振铎就在这个时间主编《儿童世界》。他看到我有兴趣翻译童话,就写信给我,要我投稿,并加入他所创办的儿童文学研究会,当然任然以命。”⑩赵景深是位名副其实的“安党”,在他的儿童文学事业中安徒生童话译介是他的重要作品,1923年新文化书社出版《无画的画帖》(此部作品1929年开明书店出版时改名为《月的话》);1928年新文化书社出版《安徒生童话集》收有赵译14篇;1929年亚细亚书局出版《安徒生童话新集》收有赵译8篇;1930年开明书店出版《皇帝的新衣》;1931年开明书店出版《柳下》。
安徒生童话译介成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最重要的文学活动之一,文学研究会的两大机关刊物《小说月报》与《文学周报》,以及其他重要报纸和期刊,如《晨报副刊》《民国日报》《妇女杂志》《儿童世界》《东方杂志》等纷纷刊登安徒生童话译作。在1925年时,安徒生童话译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因为这一年正是安徒生诞辰120周年与逝世50周年。儿童文学运动的主要阵营文学研究会值此契机在两大机关刊物《文学周报》与《小说月报》分别推出安徒生专号,专号的封面上都刊有安徒生的头像,隆重而又正式地向国人介绍安徒生与他的童话。
1925年8月16日出刊的《文学周报》186期安徒生专号上共刊出5篇安徒生介绍的专文:徐调孚的《“哥哥,安徒生是谁?”》与《安徒生的处女作》、顾均正的《安徒生的恋爱故事》、赵景深的《安徒生童话里的思想》及沈雁冰翻译的《文艺的新生命》。《小说月报·安徒生号(上)》有安徒生童话译介作品10篇:徐调孚译《火绒箱》《牧豕人》,赵景深译《豌豆上的公主》《牧羊女郎和打扫烟囱者》《锁眼阿来》《烛》,西谛(即郑振铎)译《孩子们的闲谈》,今麟祥译《小绿虫》,顾均正译《老人做的总不错》等。另有介绍安徒生生平与创作的文章4篇:顾均正的《安徒生传》,西谛的《安徒生的作品及关于安徒生的参考书籍》,赵景深译安徒生自叙性作品《我作童话的来源和经过》与《安徒生逸事(四则)》,博益生著、张友松翻译的《安徒生评价》,其中《安徒生的作品及关于安徒生的参考书籍》这篇长文共列举安徒生的著作20种,涵盖其所创作的童话、小说、戏剧、诗歌及自传,还列举了12种英译本的安徒生作品,及部分关于安徒生的重要论文与传记作品。此外,还刊登了赵景深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童话剧《天鹅》。(11)《小说月报·安徒生号(下)》收有安徒生童话11篇:顾均正译《乐园》《一个大悲哀》《七曜日》;西谛译《千年之后》《扑满》《凤鸟》;季赞育译《妖山》;胡愈之译《践蹈在面包上的女孩子》;樊仲云译《茶壶》;沈志坚译《雪人》;梁指南译《红鞋》。另再收有关于安徒生的传记与文学评价文章:C.M.R.Petersen著、后觉译《安徒生及其出生地奥顿瑟》,焦菊隐译《安徒生的童话》与《安徒生童话的艺术》(此两篇文章为安徒生著《我的一生童话》第一、二章),顾均正的《“即兴诗人”》,安徒生原著、张友松译《安徒生童话的来源和系统》以及顾均正、徐调孚合写的《安徒生年谱》。(12)据郑振铎的统计,到1925年为止,中国已出版发表了90多篇安徒生童话译文,15篇关于安徒生的传记与论文。安徒生童话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熟悉度最高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中国的“安党”人士不仅大量译介安徒生作品,还通过不断对安徒生作品中的“儿童化”特征予以评述与阐释,从而宣扬“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
早在“五四”之前,周作人在《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一文中就对安徒生童话的“孩子性”大为赞叹,称安徒生“即以小儿之目观察万物”,作品“词句简易,如小儿言”。又在批判《十之九》的文章中明确地指出安徒生童话的特色就是语言上的“小儿语”与思想上的“小野蛮”化(“小野蛮”化即指儿童化)。“孩子性”、“小儿言”、“小儿语”,抑或“小野蛮”化,实际上都是“儿童本位”的同谓语。周作人通过介绍安徒生的作品,评述其作品的儿童化特征,将儿童本位的现代儿童观的内涵予以了具象化,让读者了解到,“儿童本位”的意思就是指形式上“照着说话一样”的简易生动的语言,与思想上天真烂漫的“小野蛮”思想。周作人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他的儿童本位思想的具体呈现当然会选择文学作为表达的载体,也就是说,通过儿童本位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阐释何为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周作人选择安徒生童话,在文学的层面上阐释了儿童本位的内涵。周作人的这一选择非常鲜明,他在多次介绍或者评述安徒生童话的时候,对安徒生童话多元而丰富的美学风格,对他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明显的“非儿童化”的情节设置,都不予提及,单单突出其“孩子性”的艺术特征,着重对其予以介绍与阐述,从这个角度来说,周作人的评述可谓是“以偏概全”,将“孩子性”作为安徒生童话的根本特征加以不断阐释,将“儿童化”等同于安徒生童话。阅读周作人关于安徒生的所有文字,只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安徒生童话就是儿童本位的代名词,安徒生童话等于儿童本位。笔者认为,将安徒生童话与儿童本位划等号,这实际上是周作人传播现代儿童观的一个策略。周作人推崇安徒生童话里“为儿童”的特色,就是从文学的层面具体阐释儿童本位的现代儿童观。从当时的文献材料来看,周作人的这一策略得到了当时很多儿童文学建设者的认同与呼应,很多“安党”人士在评述安徒生和其作品时都一致地推崇其“儿童本位”的特色。发表在1925年《小说月报》两期安徒生专号上的卷头语皆由郑振铎撰写,这两期安徒生专号的卷头语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成就与地位。郑振铎高度赞扬“安徒生是世界最伟大的童话作家。他的伟大就在于以他的童心与诗才开辟一个童话的天地,给文字以一个新的式样与新的深意”。并进一步指出安徒生童话的特点就在于,“他所用的文字是新的简易的如谈话似的文字。当他动手写童话之前,先把这童话告诉给小孩子听,然后才写在纸上,所以能创出一种特异的真朴而可爱的文体。”(13)郑振铎又借用勃兰特的评介文字阐明安徒生童话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其儿童化的特点,安徒生的童话“有改变的音调,突然的停歇,姿势的叙述,畏惧的态度,欣喜的微笑,急剧的情绪”,文字里“吸收歌声、图画和鬼脸,把他们潜伏在字里行间,成为一大势力,使儿童一打开书就可以感得到”。(14)郑振铎极为赞扬安徒生作品的“儿童化”的特点,认为这是安徒生作品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这与周作人的观点如出一辙。
此外,赵景深也在多篇文章中推崇安徒生的“儿童化”特色。赵景深是“介绍安徒生最努力者中的一个”(15),曾写过多篇有关评述安徒生的专文,如《安徒生评传》《安徒生童话里的思想》《安徒生的人生观》《安徒生逸事》等,还在与周作人“童话讨论”的书信中多次评述安徒生作品,其中《安徒生评传》是赵景深评述安徒生及其作品的文章中最重要的一篇专文,这篇文章非常翔实地介绍了安徒生的生平,同时对安徒生的许多经典作品进行了评介,在当时的文化界影响很大。在谈到安徒生童话的特点时,赵景深有两点概括:一是和儿童的心相近,二是和自然的美相接。从赵景深对安徒生童话特点的归纳中可以看出,“儿童本位”的特征依然是赵景深评介的着重点。
同时期的“安党”人士顾均正也发表有关文章,推崇安徒生的“儿童本位”特点。在《小说月报》的安徒生专号上,顾均正撰写了《安徒生传》一文,提出安徒生“对于文学上有超越的贡献”,主要是因为他能“把儿童的气味曲曲地表现出来”,他的童话“处处充满着儿童精神”,并对安徒生的语言风格赞叹道:“我们好像听到这吹军号者的‘塔拉登塔拉’(tayatantara)和骤雨打在树叶上‘伦腾腾’(rumdumdum)的声音,又如那个兵士‘沿着大路走来:一,二,一,二!’。小鹳鸟学体操‘一,二,一,二!向左转!向右转!’实在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安徒生这么完全自处于儿童的地位。”(16)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安党”人士在“五四”时期对安徒生童话的认识,都一致地将其与“儿童化”、“儿童本位”划等号,突出安徒生童话儿童本位的艺术特征。这样的策略选择,是中国的“安党”人士根据自身时代精神的要求所作出的有效选择,将安徒生童话与“儿童本位”划等号,翻译安徒生童话与评述安徒生童话的“儿童化”特征,都将从客观上促进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的确立与普及,国人通过“安党”人士对安徒生童话的翻译和评述,从文学的层面上形象地理解了何为儿童本位,何为现代儿童观的内涵所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将安徒生童话与儿童本位划等号,周作人等新文化倡导者传播现代儿童观的这个策略是有效而可行的,安徒生童话对中国现代儿童观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现代儿童观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注释:
①认为安徒生童话并非以儿童为本位的代表性论文有:狄福《丹麦童话家安徒生》(《文学》1935年第4卷第1号),范泉《新儿童文学的起点》(《大公报》1947年4月6日),张朝丽《安徒生童话个别篇章在接受问题上的反文化倾向》(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王宁《论安徒生童话创作的悲剧心理》(《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梅媛《浅析安徒生童话中的悲剧情结》,(《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梁志坚《被人忽略的一面:安徒生的基督教情结》(《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第3期)。
②张莉:《论童话中的幻想美》,载《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③此说法见周作人《随感录》,载《新青年》第5卷第3期。
④李红叶:《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⑤王泉根:《中国安徒生研究一百年》,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⑥胡从经:《晚清儿童文学钩沉》,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版第,188页。
⑦刘半农:《洋迷小楼》,载《中华小说界》,1914年7月1日。⑧周作人:《读安徒生的〈十之九〉》,收入王泉根编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71页。(文章题目系编选者自加)。
⑨(11)(12)秦弓:《“五四”时期的安徒生童话翻译》,载《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⑩赵景深:《郑振铎与童话》,载《儿童文学研究》,1961年12月。
(13)郑振铎:《小说月报·安徒生号(上)》卷头语,载《小说月报》第16卷第8号,1925年8月。
(14)郑振铎:《小说月报·安徒生号(下)》卷头语,载《小说月报》第16卷第9号,1925年9月。
7.童话故事与儿童文学 篇七
关键词:诺贝尔,莫言,赫塔·穆勒
在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 莫言用他的创作实绩证明了他存在的意义。如果以1981年发表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算起, 莫言走上中国文坛已经30年了, 在这30年的时间里, 他笔耕不辍陆续出版了11部长篇小说、25部中篇小说、80余部短篇小说及一些散文、话剧、影视剧本等作品, 其中近10本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本并在国外出版, 斩获了数十次文学大奖。他的读者受众群体涉及广泛、老少皆宜, 甚至每个有阅读文字能力的人都听说过作家莫言, 以致中国文坛在“莫氏旋风”中“爆炸”了。从具有的天资和悟性这个视域来看, 他是“天才”作家;从大众知名度考量, 他是“明星”作家;从创作生命力的常久不衰来讲, 他是文坛上的“多产”作家;从其作品的畅销性考察, 他堪称文化“品牌”作家;从他多变的创作风格和数次的文体实验来定位, 他又是“全能”作家。由此可以说, 莫言创造了一个作家的奇迹。然而莫言又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一个“特别”的存在, 作为一位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贯穿性人物, 他的繁富多变的文学创作, 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不断增添着新的话题。这不仅表现在他的创作实绩上, 也反映在他与批评家之间的互动中。莫言一出道便获得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几乎他的每部作品问世都会招来一大批批评家们的关注。由此也可以说, 他又是一个自走上文坛之日起就伴随着强烈争议的作家。
莫言己经有四部长篇, 2个短篇小说集《红高粱》、《天堂蒜蔓之歌》《酒国》、《丰乳肥臀》《师父越来越幽默》和《爆炸》译成了英文在美国出版, 学界关于他的评论文章也有数百篇, 这些文章有的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肯定莫言的独特性, 有的肯定其创新性的叙事技巧和叙事角度, 有的称赞他的想象力丰富, 有的探讨他对人性的拷问。
莫言的作品在德国也饱受争议, 其中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曾因批评中国当代文学, 批评莫言, 引起争议。莫言本人2012年10月在德国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澄清争议的同时也讲过:“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作家是有国籍的, 这毫无疑问, 但优秀的文学是没有国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 是描写人的感情, 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 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像德国的作家:歌德的作品, 托马斯·曼的作品、伯尔的作品、君特·格拉斯的作品、马丁·瓦尔泽的作品还有西格弗里德·伦茨的作品, 这些作品我大部分都读过。我认为他们的作品就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超越了国界的文学。尽管他们描写的是中国读者并不熟悉的德国生活, 讲的是德国的故事, 但因为他们的作品在描述了德国生活的特殊性的同时, 也表现了人类情感的共同性, 因此他们的作品就获得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因此他们的文学既是德国的文学也是世界的文学。”
赫塔·穆勒的名字, 在2009年以前, 对国内读者、书评家、出版人来说, 都尚属生僻。她的著作, 中国内地出版社从未出版过, 只是《世界文学》1992年第一期曾以“德国作家赫·米勒作品小辑”的形式介绍过她。那是《世界文学》同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共同举办翻译竞赛的成果。后来《世界文学》在2003年第5期“德语当代短篇小说小辑”中发表了赫塔·穆勒 (当时仍译作赫尔塔·米勒) 的一个短篇《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 (贺骥译) 。写作这一小说时, 作者已在德国生活了十三年。小说描写了罗马尼亚一个底层工人的生活经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德语文学研究员张佩芬撰写了长篇前言和赫尔塔·米勒 (当时的译名) 小传。她说:“米勒的作品给我最深的印象在于非常诗意的语言。她的文字不属于晦涩难懂的一类, 而是非常有韵味。”另外, 《译林》杂志2001年第6期上, 介绍过穆勒的《黑色的大轴》。但是自从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开始, 在国内出现了她的大量译著。鉴于此, 笔者从文学道路、文艺思想、创作主题、人物塑造以及创作特色等几个方面对赫塔·缪勒和莫言展开平行比较研究, 同中见异, 异中见同, 比较长短, 分出优劣, 并尝试对他们的文学价值进行评估。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赫塔·缪勒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时候, 一颗文学新星出现在2012年的获奖晚宴上:这就是生于斯, 长于斯, 并且把大部分作品的背景置于家乡山东高密而营造出一个/高密东北乡“文学世界的新锐作家莫言”这两位既不同时, 也不同地, 分属于不同文化圈的作家在创作上却颇有相通之处。研究者们首先注意莫言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时候存在争议这一话题上, 正如2009年赫塔·缪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样。这是不谋而合的现象, 但是在争议的背后, 我们做了文学性性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平行比较研究, 探讨他们存不存在影响的地方有何共同之处, 与此同时, 作为在本国文坛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家, 赫塔·缪勒和莫言也都飘洋过海, 在对方国度的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赫塔·缪勒在中国文坛显然是以灵魂的导师形象出现的, 受到学界广泛的尊崇, 近年来中国学界对她的研究热情也如同温度计上盛夏的气温节节攀升, 而莫言在德国也随着著名翻译家葛浩文教授对他的好几部长篇小说的翻译和出版而引起越来越多读者的兴趣, 学界对他的研究热情也如春起之苗, 日有所长。随着中德文化、文学交流的日益密切, 对这样两位作家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作家本人和他们的创作, 也将有助于两个民族、两个文化的了解和交往。
参考文献
8.两个留守儿童的故事 篇八
我班里有两个留守儿童,一个叫王燕,另一个叫李梦,这两人都是女生。先说王燕,她学习虽说认真,但智力不好,学习成绩极差,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并且还经常完不成作业,该背的课文、每周背的两首古诗总是背不下来,为此,她没少挨批评,我也没少为她犯愁。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更让我生气。一天上午,我刚到校,我班里的“冒失鬼”王鹏就跑到我跟前说:“老师,王燕昨天下午放学后又偷你的写字纸和白纸,不信你问一问王聪。”我连忙找来王聪同学,问明原因后,接着就找王燕谈话:“你到底拿我的写字纸和白纸了没有?如果你拿了的话,明天早上上学时一块捎来,趁别人不注意放到我的办公桌上,你要是想练字需要纸,可以向我要,拿别人的东西用,必须先向别人说一声,别人允许后再拿,我相信你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同学。”这时王燕哭着说:“老师我错了,你能不再和别的同学说吗?”我说:“只要你改了,我保证不再提起这件事。”放学后,我到王燕同学家进行家访,才知道她的父母都不在家,常年在外打工,她只得靠奶奶照顾,她的奶奶对其过度疼爱,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养成了习惯,前些日子,她奶奶手头有些紧张,他要钱买本子,奶奶没给他,于是他出此下策。事后我又找王燕同学谈了几次话,并告诉她:“如果买本子、钢笔需要钱,我可以帮助你。”由于她家离学校较远,中午经常带饭在学校吃,偶尔一两次没带饭,也没带钱,我就掏几块钱给她,有时间我还给她补习功课。一段时间后,她的坏毛病彻底改了,学习也大有进步。
另一个留守儿童名叫李梦,她学习比较认真,学习成绩较好,有时完不成作业,偶尔有逃学的现象发生。那是上学期发生的事,一天,预备铃响后,我来到教室准备晨检,发现她的座位上没人,问班里的其他同学,别人都说不知道,她家又没有电话,我心想,等一会再说吧,也许她迟到了。直到第一节下课仍不见她的人影,这时我感觉到事情的不妙,赶紧骑车到她家问明原因,几经周折,才找到她的家,原来她感冒了,她的奶奶正在陪着她。我问:“李梦的父母呢?”她的奶奶说:“都怨我的儿子,在外面打工又找了一个女人,一连三年没回家,不问家里的一切,她的妈妈去年才抱着她的弟弟也走了,李梦只好和我老俩口生活在一起,没有办法,我俩都七十多岁了,家中没钱,她的爷爷今年又出去打工去了。”听完她奶奶的叙述,我有点心酸,于是说:“李梦真可怜,等他的病好了,赶紧让她去上学。”于是我回到学校。第二天她没到校,我以为她感冒还没好。第三天她仍没到校,我又得家访了。刚到她家,她的奶奶说:“今天早晨她已经上学去了,早早地就走了,他没在学校吗?”我说:“没有,你赶紧去找找吧!”第二节课刚上完,她奶奶才领着他来到学校,原来她在逃学。我问她:“你感冒好了吗?”她点点头,“那你为什么不来上学?”“谁叫俺奶奶不给我钱的?”“这样可不行,你奶奶爷爷已经年龄大了,挣点钱不容易,学习用品可以买,一些零食就不要再买了,如果买学习用品没有钱的话,对我说,我可以帮助你,但以后不要再逃学了,你学习也不错,只要认真学,准会有出息的。”过了一段时间,学校救助贫困生,我给她报了名,救助了她二百块钱,她的奶奶非常感激。从此,她的学习更加努力了,再也没有发生过逃学的现象。
通过这两个留守儿童的故事,给我很多启发,对于留守儿童班主任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她们正像地里的弱苗,需要农民倍加呵护。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留守儿童是可以教育好的。
9.儿童童话故事 篇九
有一只冒着傻气的大棕熊憨憨的,胖胖的,大家都叫它憨豆熊。
夏天到了,河水涨起来了,鱼也多起来了。憨豆熊憨憨笨笨的,捉鱼却是高手。只见它胖乎乎的大手一拍,一条大鱼就像长翅膀一样飞到岸上。
鱼太好吃了,吃饱后憨憨熊就用几条大鱼做枕头,打着呼噜睡着了。一只小熊悄悄地走过来,它刚拿起一条鱼。憨豆熊便醒了,对小熊瞪着一双大眼睛,小熊吓得一咆哮,手里的鱼掉到地上。
“嘿!小家伙!”憨憨熊很凶地说,“怎么自己不去抓鱼?”
“我……我不能抓鱼。”小熊的声音小小的,还带着点颤抖,“我的手受伤了。”
憨豆熊这才发现小熊的一只手包裹着草药,于是问:“你的爸爸妈妈呢?”
“它们……它们都去世了。”
憨豆熊沉默了,半响抬起头说:“你别难过,以后你跟我一起捉鱼吧!”
于是,从这一天开始,憨豆熊就有了一个小伙伴儿。一条条鱼在它的手掌下从河里飞上来,小熊便将它们整整齐齐的堆在一起。河水哗哗作响,它们依偎在一起,大口大口的吃着鱼,憨豆熊觉得现在的鱼比以前好吃多了。
树上的叶子黄了,河里的鱼越来越少了。冬天要来了,这一天憨豆熊对小熊说:“我要走了,以后你要靠自己了,这个冬天肯定很冷,我在那边的大树下种了很多鱼,你饿的受不了的时候就将它们挖出来。”
小熊在心里偷笑起来:种鱼?这不是笑话吗?山猫以前就种过一次鱼,结果被大家笑了好多年。不过小熊还是点了点头,看着憨豆熊慢慢走远了。
这个冬天果然很冷,厚厚的大雪淹没了一切,储存的食物很快吃光了。小熊躲在树洞里,肚子饿的咕咕响个不停,压根儿没法冬眠。
对了!憨豆熊大叔在那边种了好多鱼,小熊带着一丝希望来到那棵大树下。它将厚厚的积雪刨开。下面是一块大石板,将大石板搬开,下面是个小水池,里面有许多的鱼正在游来游去。
10.儿童童话故事 篇十
一只小母鸡,每天都梦想着能飞上天空。
它努力的拍着翅膀,可怎么也不能成功。
一次,两次,三次,一次又一次,它从没放弃过,可就是没成功。
没成功也没关系,它努力的尝试着,一直没放弃。
一天,它顺着主人搭好的梯子爬上了高高的屋顶,它站在青砖瓦片上,正要往下跳,地上一只小黄狗汪汪大叫起来:“汪汪!汪汪!小母鸡,你可不要想不开呀!”
小母鸡听了,微笑着说:“不是啦!我不是要跳楼,我只是想飞而已!”小黄狗更加疑惑了:“飞?据我所知,你们的翅膀早就没有这个功能啦!”
小母鸡并没有不高兴,它继续说:“我想飞,我相信自己能飞,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小黄狗望着高高耸立的楼,直摇头。
突然,小母鸡纵身一跃,同时拼命拍击着翅膀,是的,它准备起飞了。
11.童话幽默——儿童快乐的源泉 篇十一
关键词:童话;幽默;儿童文学
在幽默心理学里,幽默的意思是:反映人类在笑他自身和他所建造的社会时所感到的乐趣,是指人理解和表达可笑的事物或使他人发笑的一种才能、一种生活的艺术。《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为:“有趣或可笑的而意味深长的。”归根结底,幽默就是以它的滑稽、诙谐、风趣等把人逗笑,并引出令人深思的东西。
一、童话世界。幽默无处不在
有的童话是专门以幽默为主题而写的,“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论丛”中的以孙幼军、汤素兰、杨红樱等为代表的作家,他们自觉地创作幽默的儿童文学。幽默不仅是在喜剧性的童话里才有,即使一些主题相对沉重的作品,也能够通过相当幽默的方式来表现。在童话里的幽默是令人愉快的,它让儿童感到快乐,这种快乐是没有任何压力的。
二、童话如何体现幽默
(一)童话故事取材和构思的幽默
许多中外闻名的童话故事,它在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映射现实生活的人和事,把现实中的滑稽的人和物通过精细的加工改造,变成了童话世界里的人物。因为主人公之问发生的事件和经历的场景都是滑稽的或者有趣的,那么童话在取材的同时也附带了幽默的色彩。这种“反照”现象可以使人站在洞外看缩小的或者变大的人类世界一样,都是如此有趣,看到了某些熟悉的场景。也使我们不禁抿嘴一笑。因此,童话故事的这些滑稽的场景,可以使整个故事蒙上一层谐趣!面纱,透露出幽默性。所以,童话里发生的情节也是富含幽默的。
(二)童话里形象的幽默性
童话里必须有形象的存在。人物、动物、无生命的物体,都可以作为童话里的主人公。这些形象是整个童话的核心,没有了他们的存在,童话也就失去了意义。童话里的这些形象都在里面占一席之地,他们的语言、外貌、行为、心理等无不紧紧拽着童话故事的发展脉络。因此,童话幽默也体现在这些形象身上。
(三)童话语言文字的幽默
语言幽默又称言语幽默,是语盲(文字)表现的幽默。在童话中,不管是整个故事,还是童话故事里的情节、人物语言全部都得借助语言文字来实现。“语言本身充满矛盾运动,本身富有游戏的机制,它可以离开情景的滑稽或情景的幽默独立地创造出幽默来。”因此,童话的语言同样可以创造出幽默,如叙述语言可以表现出丰富多彩、生动幽默的内容。
(四)童话里的表现方式也可以产生幽默的效果
童话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或讽刺或夸张或拟人”……这些方法都不同程度地使童话变得有趣、幽默。
1.讽刺
常人体童话里没有神仙鬼怪,也没有人格化的鸟兽虫鱼。它的人物只是一些普通人,但是这些人物的性格、行动和遭遇是具有象征性的,而并不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发生过的。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荒唐可笑。
2.夸张
夸张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扩大和强调所描写对象的某些特征,并作必要的夸大和缩小,突出其本质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童话的夸张是全面的、独具一格的夸张。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是一种从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全面夸张,包括人物的夸张和情节的夸张。
3.对比
对比在幽默心理学里的解释是:“德指尖锐的反差或鲜明的对立。”它作为幽默实现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方法,将所描述的和表达的喜剧性事件、现象和性格的随礼十分突出地强调出。从而更有助于本质的东西得到鲜明的反映。
(五)童话结构安排上产生的幽默
1.颠倒
童话里还有一类现象,就是把各种形象或故事情节不按照正常逻辑的想法,往往把这些形象或情节颠倒过来,这种表现手法可以叫做颠倒的方法,它可以产生有趣或滑稽的效果。
2.误会、巧合
误会、巧合是童话作品里另外一种可以表现幽默的方法。它能造成故事的悬念,使情节变得非常有趣,因此常为童话家所运用。
巧合法也常常用来使故事更具戏剧性,当然误会法与巧合法还可以同时在作品中运用,情节也将更为复杂、多变。
巧合与误会是故事结构的链接和纽带,在情节构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童话创作中我們尽可以充分利用,但必须注意要尽量安排得巧妙、合理、自然,否则就可能露出拙劣的人为编造的痕迹。
童话“客观形势的必然性,以及作为必然性的外部表现形式的偶然性,总是在捉弄着主体,嘲讽、否定着主体,从而是儿童读者也在笑声中蔑视它、鞭挞它,或在笑声中自我嘲弄、自我否定,烧毁着一切无价值、虚伪的、丑恶的东西,最后收到滑稽幽默应有的效果。”童话和幽默是相通的,在童话里由于幽默引起的“笑”是无需进行艰难的理智活动的,这就适合于逻辑恩维能力尚弱的儿童的审美心理。因此,童话的读者幽默,童话本身是幽默,童话处处有幽默。
童话承载着培养儿童品性、给儿童以精神花露的任务,它的故事本身、形象、语言等方面体现出幽默性,而且作为通话独有的表现方式、结构方式等也可以大大地加强幽默的效应,因此。追求童话的幽默,应该成为童话的创造者、阅读者的自觉追求。
【童话故事与儿童文学】推荐阅读:
长篇儿童童话故事06-11
儿童童话小故事简短07-28
儿童童话故事电子书里的故事11-01
适合十岁儿童听的童话故事10-18
小鸟与大树童话故事08-27
儿童故事睡前童话4个孩子们都喜听的07-12
王子与龙童话故事08-07
童话故事老虎的故事07-20
童话故事蟋蟀的故事12-05
童话故事小老虎的故事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