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综合实践报告(7篇)
1.计算机综合实践报告 篇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综合实践总结报告要求
一、内容要求
包括:实训内容安排、要求、效果(收获)、体会、建议等
二、字数要求
要求1500~2000字
三、版面要求
1、页面排版
页边距:上2.54厘米、下2.54厘米、左3.17厘米、右3.17厘米。
2、① 总结文档的格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综合实践总结报告(黑体,四号,居中)②作者、班级(宋体,小四,居中,题目与作者、班级之间空一行)
③正文内容(与作者之间空两行)
3、正文格式
① 正文字体为宋体,字号为五号,行距为18磅。
② 正文中的各级标题从大到小顺序,力求简短、明确,层次不宜过多。一级标题为“一”(小四,黑体),二级标题为“(一)”(五号,宋体),三级标题为“1”(五号,宋体),四级标题为“(1)”(五号,宋体)。
注:“总结报告”文档命名方式为:班级+学号+姓名,最终上传至ftp://10.20.64.64(用户名:***stu)“《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综合实践总结报告作业上交”对应班级的文件夹内。
2.计算机综合实践报告 篇二
自从2010年7月教育部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试点高校以来, 已走过了四个年头, 大部分高校均在按照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进行实施, 或者或多或少在按照教育部工程教育的大方向进行教学改革。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 就是根据工程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在一般本科院校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课程体系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 理论带动实验, 实践课程偏少, 实用性和综合性不强, 没有真正建设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教育体系, 缺乏系统性, 培养方式和手段没有凸显实践应用特色, 培养效果有待提高。
2.在整个实施过程中, 要求企业有效参与, 只有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参与是远远不够的, 希望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中来, 但是学生的安全、实习的指导、实习的场地等多方面的问题, 制约了企业接收更多的在校学生的实习。
3.多数高校设置了“3+1”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大四的时候到企业锻炼, 但如果在前三年的培养过程中脱离了工程实际, 对工程实际问题认识不足, 缺乏真实案例分析和实践过程锻炼, 轻视与产业需求和最新工程技术的紧密对接, 学生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就无法快速适应实际工程领域的技术应用和实践创新, 即使到企业实习也达不到希望的效果。尤其是要求无任何工程经验的学生到企业实习, 很多企业也不愿接收学生。因此, 很有必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建立校内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综合实践平台。
二、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和方法
基于上述问题, 就要求我们在前三年的培养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 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 才能真正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和目标, 我校组织专家讨论, 首先制订了“2+1+1”的人才培养方案, 包括累计2年的基础理论学习, 累计1年的校内实践, 累计1年的企业实习。其次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研究, 建立独立的工程能力培养体系。最后认识到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理性选择。
为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 在校内建立卓越工程师综合实践平台, 构建了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和企业实现了无缝衔接, 有效统一。学生从大二开始逐步参与到卓越工程师综合实践, 通过参与项目获得不同的岗位体验和角色扮演, 有效提升了工程能力, 获得了参与工程项目的经验,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工程能力, 才能进入合作企业实习。
在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中, 校内的卓越工程师综合实践平台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我们研究了如图1所示的工程能力训练与提升体系, 该体系独立于理论教学。通过对学生四年学习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提炼, 形成知识素材库, 再从已完成的企业实际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和学生科研项目中,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的能力要求、不同的领域选出了多个项目案例, 构成了“模块化的工程能力训练案例库”。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达到的能力目标从项目库中抽取一个项目来进行训练, 完成能力提升。
三、卓越工程师综合实践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卓越工程师综合实践平台不仅仅是一个场地或实验室, 更多的是一个架构, 我校通过总体设计, 建立了一个基于云架构的多应用综合集成的可扩展系统, 学生、教师或其他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终端服务接口 (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来访问其中的资源, 进行训练。当开发了新的成熟案例, 就可以放入库中, 挂在校园云平台上, 供训练的学生访问, 如图2所示。每个案例都必须按照总体设计的要求来规范。目前案例库中的应用或案例分为网站设计、智能小车、信息检索、远程监控、数据库应用、图形图像处理算法、智能家居、智慧大棚蔬菜等多个模块, 各模块可根据教师的科研方向和学生的研究情况逐步扩展。每个应用或模块在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相同的, 只是涉及到的知识点不同。
案例库是综合实践平台的核心, 是其中的软件部分, 只有案例库完善, 才能在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过程中达到预定的目标。下面以“智能小车走迷宫”的设计为例, 详细介绍了案例的规范、作用和具体实现。
1.项目目标。自主设计一款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小车, 可以在由墙组成的迷宫中穿行, 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一条路径, 并能找到最短路径返回起点。
2.项目面向的学生。该项目可以由大二以上的学习过模电、数电和单片机课程的学生独立完成, 也可以在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下完成。
3.智能小车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单片机及其接口、电阻、电容、放大电路、电源、载波发生器、振荡电路等模电相关知识, 电机、红外传感器、译码器、开关设计等数电知识, C语言基础、Keil u Vision4软件的使用等, 并将涉及到的各相关知识点, 以文档或视频的方式放在网站上, 让学生可以随时自主查阅和学习。
4.建立搭建智能小车的基础实践项目, 可分为: (1) 智能小车总体模型设计 (包括智能小车的设计目标、评价标准、模型构成、机械、电子元件的选型等) ; (2) 单片机最小系统的设计 (包括电源电路、振荡电路、时钟电路的使用和设计) ; (3) 电机驱动设计 (包括码盘电机、步进电机等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 (4) 传感器设计 (包括载波发生器、红外传感器、译码器的原理及使用) ; (5) 走迷宫算法设计 (包括多种走迷宫的算法介绍) 。这5个基础实践项目都配有教师指导的微视频、详细的实验指导等。
5.完成方式。学生顺序完成各个基础实践项目就可以完成整个智能小车的设计, 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完成实验项目, 也可以到指定的综合实践实验室现场实验, 现场有专门的指导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指导。设置有专门的答疑区和答疑时间, 学生还可以直接在网上答疑。
6.答辩。学生完成智能小车的设计后, 进行调试。然后通过指定的由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组成的答辩小组答辩后, 完成该项目, 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四、结语
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效果依赖于校内实践, 设置有效的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和模式, 能有效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 校企合作是解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理性选择。然而在没有解决企业自愿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问题之前, 建立校内的卓越工程师综合实践平台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效果的有效措施。我校实施三年来,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案例库是综合实践平台的核心, 规范的案例是保证该项目有效实施的关键。作为一般本科院校, 研究生比较少, 教师教学任务重, 所以有效指导、让高年级本科学生参与到项目梯队中是最有效的手段。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 进一步锻炼了本科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和责任心, 为学生后续参与企业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四年来, 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也有很多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原因, 然后介绍了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在校内建立了卓越工程师综合实践平台, 并详细介绍了工程案例库的设计和实现, 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稳步的提高。
关键词:计算机,实践,学生
参考文献
[1]殷伟凤.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3, (10) .
[2]姚期智.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8) .
[3]许智宏.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3, (9) .
[4]孙军辉.职业体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 2013, (9) .
[5]古再努尔·艾买提.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设想及实践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9) .
[6]李华.面向创新性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法[J].重庆与世界 (学术版) , 2013, (10) .
[7]赵润林.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现代计算机 (专业版) , 2013, (10) .
3.计算机综合实践报告 篇三
关键词: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海南骑楼;校本课程;人文素养;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10-03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在“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的改革中首度增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互补性”,共同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升。[2]因此,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研究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是遵循这些课改理念、充分利用地域人文资源而探索研究与开发的课程。
一、课题产生
骑楼是海南城镇建设中颇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它与海口二中隔江相望,近在咫尺,不少学生就生活在其中或近邻,为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
2010年,笔者从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视角切入,逐步发展成为“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发前期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一)调研学情
学生虽对骑楼建筑司空见惯,但对海南骑楼的文化、艺术价值却知之甚少,对海南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多无动于衷。
(二)确立主题
充分利用探究海南骑楼富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为课程载体,引领学生开展搜集与整理信息、调查访问、实地考察、合作探讨和艺术再现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热爱社会,发展学生自主地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基本素养。
(三)编写教材
笔者在课题研发前期的调研中,对海口及海南其他地区的骑楼建筑街区景观及局部特色进行了大量的拍摄和写生,并在试教中供学生观赏、参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进而,师生共同搜集、整理出更多有关骑楼的新资料,创作出更多反映骑楼美的新作品。根据课程主题综合这些资源,笔者编写了供我校初中学生使用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此书中还收录了学生提供的大量有关骑楼的资料和艺术作品。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开展的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海南骑楼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特色、保护现状等,并学习对于海南骑楼进行艺术再现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认识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丰富社会活动经历,积累社会活动经验,体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与一般方法;通过对海南骑楼艺术特色的认识与再现,使学生巩固和发展美术表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以人文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海南骑楼,关注并参与社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活动实施
(一)准备阶段
1.形成课程共识。实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了解课程将从海南骑楼的“由来”、“特色”和“艺术再现”三个方向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2.建立活动小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主结合建立活动小组。其间,教师对小组成员结构的互补性、优化性进行初步评估,并提出小组成员微调的建议供学生参考。活动小组自选组长,自择探究方向,自定成员分工,教师只做参谋。
3.制定活动计划。各小组根据自择的探究方向制定活动计划,将总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并制定各分任务切实可行的活动内容、形式、时间、质量要求和人员分工方案。以此作为引领、督促、检查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依据,促进活动顺利进展。
在前期准备阶段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笔者重点指导的环节是:活动小组成员结构的优化,小组探究方向的优选,活动方案可行性的评估,小组成员活动分工的合理性等。这些指导作用的发挥,旨在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二)实施阶段
以活动小组自择的探究方向为基础,以《走进海南骑楼》校本教材为指南,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
1.阅读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此教材是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南,不仅提供了海南骑楼的产生、发展、现状的基本资料、海南骑楼艺术再现的大量摄影、绘画示范作品,还设置了“实践与探究”栏目,以引导探究活动的深入发展。
2.搜集有关海南骑楼的各种资料、信息。通过查阅书籍、报刊和上网等了解海南骑楼的来龙去脉、建筑特色、艺术价值等,并对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或文件材料。
3.走访海口骑楼街区老居民。海口骑楼老街区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许多久居海口骑楼街区的老者对于骑楼生活的历史和现状有着很多宝贵的记忆、有趣的故事和深切的感受。走访他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鲜活的体现海南骑楼与居民生活关系的感性素材,增强了学生热爱海南骑楼的情感。
4.实地考察海口骑楼及其保护现状。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实地考察中山路、得胜沙、水巷口等海口市目前尚保留或修复得较好的骑楼典型街区,认识其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特别是街区景观所体现的海南地域风情,并通过摄影、速写等方法进行记录、抒发感受。同时,初步感悟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所在,并讨论以保护促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5.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风貌与特色。这是“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内容。校本课程教材中提供了表现骑楼街区及其局部的速写、素描、水彩画及油画等众多画作与摄影作品,并提示了相应的欣赏与创作技能,为学生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自主创作活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6.合作研讨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进程中,提倡并指导小组开展合作研讨,及时整理活动所获的资料、信息,巩固阶段活动成果,协力解决存在问题和面临困难,推进活动深入发展。
在实施阶段,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小组活动进展状况,并及时进行具体指导。如走访调查,提醒学生注意态度诚恳、话语亲切、倾听耐心、记录认真等。又如,实地考察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问题。再如,阶段小结,指导学生整合、固定成果,并确认或调整后续活动方向、任务,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目标。
(三)总结阶段
“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如不计学生课外自主活动约需18学时。对于活动的总结主要侧重三个方面。
1.关于海南骑楼历史、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化。海南骑楼是适应海南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而创造的建筑形式,也是多元文化融合、交织而产生的文化遗存,热爱家乡、热爱海南就要热爱骑楼、保护骑楼,充分发挥骑楼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的作用与价值。
2.汇集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学生作品。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创作了大量绘画、摄影、造型等反映骑楼风貌的艺术作品,也收集了大量反映骑楼历史文化、现状与保护的文字作品。总结阶段中,对这些作品进行再筛选,集中其中的精品进行欣赏、品评,从而促进学生拓展与深化对海南骑楼的认识。
3.总结、交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学生参与“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在认识上、情感上、调查方法上、社会经历上、合作学习上、艺术表现技能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通过小组、班级等不同的总结、交流形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分享收获,扩大成果。
四、研发成果
(一)学生收获
学生在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社会活动经验,并且在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载体的学习中加深了对海南骑楼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海南的真挚情感。
(二)成果分享
在学校艺术节上举办“走进海南骑楼”主题展览,展示师生的绘画、摄影、造型等表现海南骑楼的艺术作品,与全校师生分享活动成果,获得广泛好评与共鸣。
(三)出版教材
笔者编写的《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校本课程教材,2012年2月由《建筑与环境》杂志编辑部出版,2013年8月由香港的建筑与城市出版社再版;2013年5月海南电视台风范栏目报道了该教材出版信息。
(四)参赛获奖
1. 2012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校本课程参加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一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荣获特等奖。2013年2月27日《中国教师报》刊登了上述评奖信息。
2. 2013年10月“走进海南骑楼”参加海南省教育培训研究院举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说课比赛,获二等奖。
(五)课题立项
2013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艺术再现”研究获得批准成为海口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市级课题(立项编号HKX12514036)。
总之,“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课程的实施时间尚短,因此,无论是在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设计、内容规划、实施组织、引导策略、评估取向上,还是在成果展现上,都有待积累更多的经验,进行更深度的研发,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S].中国教育报.2001-6-15(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3]郑振纮.海口市中山路近代店铺的整体风韵[J].南方建筑,1995,(5).
[4]彭青林.骑楼魅影旷世奇葩领风骚[N].海南周刊,2010-7-12.
[5]张 毅.海口将打造“大三巴”牌坊[N].南方都市报,2010-12-11.
4.综合实践报告 篇四
毕业综合实践报告
专业:
机械设计与制造
班级:
机设1107班
姓名:
张旺旺
学号:
11260139
指导教师:
闫波
实践单位:山西汾西重工责任有限公司 实践岗位:
机械工具车间
目录
前言
„„„„„„„„„„„„„„„„„„„„„„„„„„„ 3 第1章 汾西重工的概况 „„„„„„„„„„„„„„„„„„„ 4 1.1企业的历史及性质 „„„„„„„„„„„„„„„„„„ 4 1.2企业的机构设置 „„„„„„„„„„„„„„„„„„„ 5 1.3企业文化 „„„„„„„„„„„„„„„„„„„„„„„ 6 第2章 工作岗位 „„„„„„„„„„„„„„„„„„„„„ 7 2.1实践岗位产品概述 „„„„„„„„„„„„„„„„„„ 7 2.2实践岗位的具体工作要求及作用„„„„„„„„„„„„ 8 第3章 数控车床结构 „„„„„„„„„„„„„„„„„„ 8 3.1数控车床结构原理. „„„„„„„„„„„„„„„„„ 8 3.2数控机床工作过程 „„„„„„„„„„„„„„„„„„ 9 3.3数控机床的性能指标 „„„„„„„„„„„„„„„„„ 10 3.4数控机床结构性能 „„„„„„„„„„„„„„„„„„ 10
第4章
数控车床的生产工艺流程 „„„„„„„„„„„„ 11 4.1各部件的生产 „„„„„„„„„„„„„„„„„„„„ 11 4.2装配流程 „„„„„„„„„„„„„„„„„„„„„„ 11 4.3数控车床的安装与调试 „„„„„„„„„„„„„„„ 14 第5章 毕业综合实践总结
„„„„„„„„„„„„„„„ 16
前言
毕业综合实践是毕业前的一次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从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在这九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在汾西重工的综合实践。经过公司、车间、以及班组的三级安全教育,将进一个月的学习以及进入车间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又经过八个多月的实际操作,让我对企业能近一步的了解企业的产品、企业的组织、企业的管理以及生产技术的基本情况。除此之外亦能巩固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现场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向工人师傅、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学习,使我对生产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在与工厂各阶层的人员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提高我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培养职业意识,增强劳动观念和法制观念。增强管理与质量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形成综合职业素质。
第1章 山西汾西重工的概况
1.1企业的历史及性质
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始建于1954年,1958年建成投产。1988年被总参、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批准为国家骨干军工企业。公司占地面积52 万平方米,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交通便利,地处汾河西畔,风景宜人。
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拼搏,汾西重工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等多种方式已发展成为集团型企业,现拥有三家控股子公司。2002年兼并了太原起重电阻器厂,迈开了资本运营的第一步;2003年,公司与无锡市政府合作,投资控股兴建了现代化的专业发电机生产企业,之后,公司利用中船重工集团优势,由汾西重工投资控股、无锡市电仪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中船重工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
一、第七一
二、第七○四研究所投资入股,于2006年1月组建了国有股份制电机专业公司---中船电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月,公司本着“以军为本,以民兴企”的发展战略,成立了山西汾西机电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矿用电器、塑料注射成型机、预付费水电表、高低压配电装置等;2008年,汾西重工与哈尔滨优帕热能技术有限公司、海天机电设备(香港)有限公司,成立了以船用冷却器为主导产品的山西汾西热能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先后开发和引进生产的船、陆用系列西门子无刷同步发电机产品,已形成1FC2/1FC3/1FC4/1FC5/1FC6/1FR6系列数百种电磁规格,在国内中小型发电机制造行业中占据较强的技术和规模优势,产销量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并远销海内外。公司开发和引进生产的船、陆用系列工频柴油发电机组、空气分离设备、船用冷却器、油田用变频电动机、矿用电器及矿用隔爆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注塑设备、电子仪表、高低压配电装置、兆瓦级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船舶、煤矿、油田、铁路、电力、工矿企业等行业,以其卓越的品质,备受用户青睐。公司于1997年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3年8月又通过了新时代质量体系认证中心2000版质量体系换版认证;2004年9月顺利通过方圆认证中心2000版质量体系认
证。
汾西重工以“兴船报国、创新超越”为己任,为顾客提供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是公司始终不渝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力求把高品质的产品源源不断地奉献给社会。
1.2企业的机构设置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现为我国机电仪表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先后开发和引进生产了微波炉定时器、矿用防爆电器、密集型档案柜、文件柜、展示柜、信报箱、WK系列电脑注塑机、ZKSJ系列塑料中空成型机、制氮机、制氢机、医用制氧机、船陆用西门子无刷同步发电机、各型电能表、水表及配套装置、箱式变电器、起重电器、油田用变频电动机、QF系列铅粉机等产品。其中六个产品八次获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西门子无刷同步发电机等产品还远销国外。公司于1997年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公司机械加工装备齐全,设备工作精度高,能够承担各种精密工件的加工,特别是从九十年代后期,公司从国内外购置了一批一流的数控车、铣设备,精密车磨加工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四轴联动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心,数控切割、数控电火花穿孔设备。使公司目前的精密设备加工能力、工作精度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公司电子仪表生产线、压差铸造生产线从环境到设备都具备了一流的水平。公司测试、试验设备、装置配备齐全,进口的三坐标、测量装置、计量标准仪器等设备为公司产品的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公司计算机网络建设是技术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实施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局域网,组成了我厂的企业计算机网络。采用了ERP系统,它将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对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金、材料、设备、方法、信息、时间等各项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充分考虑。另外,OA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个人办公、公共信息、收发文办理、内部电子邮件和会议管理等的自动化。
公司具有科学的结构布局和雄厚的技术力量。从原材料进厂检验到产品设计、从工艺编制到产品制造都完全按照ISO9001质量体系的要求严格执行。现有 5
职工3200人,其中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高级技术职务专业技术人员、中级技术职务专业技术人员 400余人,高级工人技师、工人技师近100人。公司具备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于2002年初组建了技术中心。技术中心大楼为科技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为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公司定期对全厂员工进行技术和业务培训,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严密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产品性能先进、质量稳定可靠。
2001年公司兼并了太原电阻器厂,迈开了资本运营的第一步。随后,公司于2002年与无锡市政府合作,对无锡电机厂实行了控股经营,从而使1FC5、1FC6、1FC2西门子无刷发电机生产经营在国内中小发电机制造行业中占据了较强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
“讲文明,树新风,创三优”,2001年公司制定了《职工行为守则》,规范职工形象,显示了广大职工的良好精神风貌,给广大来往客户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公司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职工队伍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塑造了企业的良好形象,使企业呈现出勃勃生机。1998年至2002年,公司连续五年被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评为“太原市文明单位”。
1.3企业文化
1.公司组织员工参加“山西体彩杯”太原国际马拉松赛 2.装备制造杯”第十一届职工篮球赛
3.汾西重工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红歌大赛
4.当好主力军 建功十二五——公司第四届“后勤发展杯”职工登山活动 5.庆三
八、促和谐、展风采
6.公司团委组织团员青年干部学习“右玉精神”
第2章 工作岗位
2.1实践岗位产品概述 2.1.1HTC系列机床主要特点
45º斜床身,整体床座,结构紧凑,高刚性。直线滚动导轨,更快的移动速度。进口液压卡盘、回转油缸,提高工作效率。进口12工位液压刀架,最短路径换刀。可选择6工位排刀架,加工效率更高。具有热稳定性的高精度、高刚性进口主轴。
与皮带轮分离设计的双锁紧装置用于主轴轴承锁紧,有效防止由于加工振动和重载切削等引起的功率损耗。全封闭防护罩,安全门开关。方便布置的排屑系统。按CE标准设计制作的电气系统。操作系统的人性化设计。适用范围:
刚性好、高转速、高效率,可车削各种精密复杂零件,适合于短轴类零件进行加工。广泛用于液压支架、齿轮、五金类零件的大批量加工。
2.1.2数控车床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数控机床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数控机床也正朝着高性能、高精度、高速度、高柔性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高性能:随着数控系统集成度的增强,数控机床也实现多台集中控制,甚至远距离遥控。高精度:数控机床本身的精度和加工件的精度越来越高,而精度的保持性要好。高速度:数控机床各轴运行的速度将大大加快。高柔性:数控机床的柔性化将向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方向发展,将管理、物流及 7
各相应辅机集成柔性制造系统。模块化:数控机床要缩短周期和降低成本,就必然向模块化方向发展,这既有利于制造商又有利于客户。我国近几年数控机床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可靠性差,外观质量差,产品开发周期长,应变能力差。为了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关专家建议机床企业应在以下6个方面着力研究:1.加大力度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数控机床的无故障率。2.跟踪国际水平,使数控机床向高效高精方面发展。3.加大成套设计开发能力上求突破。4.发挥服务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5.多品种制造,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6.模块化设计,缩短 开发周期,快速响应市场。数控机床使用范围越来越大,国内国际市场容量也越来越大,但竞争也会加剧,我们只有紧跟先进技术进步的大方向,并不断创新,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1.3实践岗位的概述
2.2实践岗位的具体工作要求及作用 2.2.1实践岗位的具体工作要求
我所从事的工作是机床的装配,具体的工作是根据师傅的指导,将各零件按照工序分步装配到床身上,并保证所需的精度。维持机床表面的清洁,因此要求我必须掌握各种装配方法的特点,能够结局装配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看懂装配图纸。
实践岗位在生产过程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为我所从事的试机床的总装工作,每一台机床都是经过最后的总装完成的,总装的顺利完成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机床的交货期,机床最终的装配精度将影响机器实际的工作精度。因此,我的工作在生产过程中十分的关键。
第3章 数控车床结构 3.1数控车床结构原理.
数控机床一般由输入、输出装置、数控装置、可编程控制器、伺服系统、检测反馈装置和机床主机等组成。
3.1.1输入输出装置
输入装置可将不同加工信息传递于计算机。在数控机床产生的初期,输入装置为穿孔纸带,现已趋于淘汰;目前,使用键盘、磁盘等,大大方便了信息输入
工作。
输出指输出内部工作参数(含机床正常、理想工作状态下的原始参数,故障诊断参数等),一般在机床刚工作状态需输出这些参数作记录保存,待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将输出与原始资料作比较、对照,可帮助判断机床工作是否维持正常。
3.1.2数控装置
数控装置是数控机床的核心与主导,完成所有加工数据的处理、计算工作,最终实现数控机床各功能的指挥工作。它包含微计算机的电路,各种接口电路、CRT显示器等硬件及相应的软件。
3.1.3可编程控制器
即PLC,它对主轴单元实现控制,将程序中的转速指令进行处理而控制主轴转速;管理刀库,进行自动刀具交换、选刀方式、刀具累计使用次数、刀具剩余寿命及刀具刃磨次数等管理;控制主轴正反转和停止、准停、切削液开关、卡盘夹紧松开、机械手取送刀等动作;还对机床外部开关(行程开关、压力开关、温控开关等)进行控制;对输出信号(刀库、机械手、回转工作台等)进行控制。
3.1.4检测反馈装置
由检测元件和相应的电路组成,主要是检测速度和位移,并将信息反馈于数控装置,实现闭环控制以保证数控机床加工精度。
3.1.5机床主机
数控机床的主体,包括床身、主轴、进给传动机构等机械部件。
3.2数控机床工作过程
数控加工的准备过程较复杂,内容多,含对零件的结构认识、工艺分析、工艺方案的制订、加工程序编制、选用工装、辅具及其使用方法等。
机床的调整主要包括刀具命名、调入刀库、工件安装、对刀、测量刀位、机床各部位状态等多项工作内容。
程序调试主要是对程序本身的逻辑问题及其设计合理性进行检查和调整。
试切加工则是对零件加工设计方案进行动态下的考察,而整个过程均需在前一步实现后的结果评价后再作后一步工作。
试切成功后方可对零件进行正式加工,并对加工后的零件进行结果检测。
前三步工作均为待机时间,为提高工作效率,希望待机时间越短越好,越有利于机床合理使用。该项指标直接影响对机床利用率的评价(即机床实动率)。
3.3数控机床的性能指标
数控机床的性能指标一般有精度指标、坐标轴指标、运动性能指标及加工能力指标几种。
3.4数控机床结构性能
3.4.1对数控机床结构的基本要求
有良好的静刚度、动刚度是数控机床保证加工精度及其精度保证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与普通机床相比,其静刚度、动刚度应提高 50% 以上。
为使数控机床具有良好的静刚度,应注意合理选择构件的结构形式,如基础件采用封闭的完整箱体结构,构件采用封闭式截面,合理选择及布局隔板和筋条,尽量减小接合面,提高部件间接触刚度等;合理进行结构布局;采取补偿构件变形的结构措施。
提高数控机床动刚性则可通过改善机床阻尼特性(如填充阻尼材料)来提高抗振性;在床身表面喷涂阻尼涂层;采用新材料(如人造花岗石,混凝土等)等方法实现。
3.4.2有更小的热变形
数控机床加工中的摩等均会引起温擦升及变形而影响加工精度。为确保加工精度,在数控机床结构布局设计中可考虑尽量采用对称结构(如对称立柱等),进行强制冷却(如采用空冷机),使排屑通道对称布置等措施。
3.4.3有良好的低速运动性能
数控机床各坐标轴进给运动的精度及其灵敏性亦极大地影响到零件加工精度,要提高数控机床的运动精度可采取降低执行件的质量,减小静、动摩擦系数之差,清除传动件间间隙,提高传动刚度等措施。
3.4.4有更好的宜人性
从使用数控机床的操作使用角度出发,机床结构布局应有良好的人机关系(如面板、操作台位置布置等)和较高的环保标准。
第4章 数控车床的生产工艺流程
4.1各部件的生产
首定先是生产床身,床身由铸造厂铸造而成,然后运送到床身大件车间进行导轨平磨,各个固支撑件工艺孔的配钻。之后是各种杂件的生产,这项工作是由杂件车间负责,这些杂件大致包括电机座,轴承座,地脚螺栓,顶丝,垫铁,吊杠,压板,镶条,过渡盘,法兰盘,检测棒,分油块,丝杠端盖,套,副导轨等等。之后是床鞍,滑板的生产。之后是外观固定罩,拉罩,拉门,固定门的生产,这是由板焊车间负责。还有一些零件是外购的,比如说液压站,润滑站,分油器,轴承,丝杠,转塔刀架,刀盘,卡盘,卡盘油缸等等。
4.2装配流程
如图:
图2装配流程图
直线滚动导轨安装:修饰、清除导轨安装面和各螺纹孔的污物、毛刺和碰伤痕迹。利用水平仪检查安装面水平精度。利用高精度平尺和千分表检查导轨侧基准面的直线度。将直线滚动导轨轻轻放入安装面,安装导轨螺钉用手拧入,以检
查螺钉与螺纹孔位置有无干涉现象,确任侧基准面与导轨紧密接触,装入楔块并紧固。用测力扳手按顺序逐渐预紧压块螺钉,实现导轨定位,再预紧直线滚动导轨安装螺钉,保证各结合面紧密接触。用测力扳手按上述顺序紧固各螺钉至工艺扭矩要求。用滑块固定专用检具和千分表座,指示器触头指在相邻的上基准面和侧基准面上,检查两滑块同步移动时的两个方向的平行度。工艺图如下:
床鞍安装:床鞍清洗干净后,轻轻放在导轨的两个滑块上,用塞尺检验两个滑块安装面接触率,0.02塞尺不得插入。刮研鞍子的主平面和次平面使其与对应接触面有80%的接触率。
滑板安装:滑板清洗干净后,轻轻放在鞍子上,使其与对应接触面有80%的接触率。
丝杠安装:丝杠安装要求保证“三孔同轴”(指前、后轴承安装孔及螺母安
装孔同轴)且丝杠与导轨平行。丝杠安装后,手摇时在全程范围内灵活自如、手感均匀一致。用测力计检测全行程最大扭矩不大于2.5Nm,最大偏差0.5Nm。
电机安装:主电机先安装皮带轮,用胀套固定皮带轮与电机轴,之后将其固定在电机座上。Z轴电机亦先安装皮带轮,用胀套固定皮带轮与电机轴,然后用过渡盘将电机与电机座连接在一起。X轴电机用联轴节将其与丝杠连接,之后固定在电机座上。
压板安装:在固定之前,用锉将压板的飞边毛刺收拾干净,之后用均匀等长螺钉将其固定在鞍子上
镶条安装:配刮镶条,至每25mm*25mm的面积上有8个点。
床头箱安装:将床头箱底面和与其接触的床身结合面清理干净,然后将床头置于床身上,用螺丝固定,然后用360长检棒,检验其平行度,然后用平尺检验鞍子与其之间的角度是否能达到工艺要求。
台尾体安装:先安装台尾底板,此工件应与导轨有一定的接触率,再安装台尾体,调整台尾体使其到平行度要求,再调整台尾体使其与床头之间达到一定的同轴度要求。
转塔刀架安装:先安装刀架底座,然后安装刀架,配磨刀架垫。刀盘安装:在刀盘内装入胶圈,然后将其安装在刀架上,打入定位销。镗刀夹的安装,粗镗内孔与精度检验,如图:
卡盘安装:卡盘装入主轴上应保证定心短锥可靠接触,螺钉紧固前,卡盘与主轴接触定位面保证有0.04—0.06间隙,螺钉紧固后,结合面0.03塞尺不得插入。
液压站安装:将液压站固定在托板上。系统压力、卡盘压力、台尾系统压力、中心架系统压力等在调试时由小到大逐级进行调整,避免压力过大产生冲击,损坏液压元件。
液压管路连接:安装管接头不应有蹩劲现象,应达到可用手直接拧入,进入根部方可用扳手紧固。
润滑箱安装:将固定于外防护固定位置。
润滑管路连接:管口应平齐,并无飞边、毛刺。管线排列应整齐、美观,转弯R尺寸应一致。
防护安装:不符合图纸要求的零件不得装配,严格执行一次涂装工艺要求。防护件在摆放或吊运时不得重叠,避免磕碰、划伤零件表面。机床装配过程中,零件、工拉罩安装:将拉罩固定在床身副导轨上,之后将两块拉罩固定起来。
外具等物品不得直接放在加工表面或涂漆表面上,不可穿鞋蹬踏加工表面或涂漆表面。机床防护安装结合面应平整清洁,螺钉受力均匀,安装孔位置不正确时,不应强行翘曲加力,应查找原因或配做安装。机床零、部件外露结合面的边缘应整齐、均匀,不得有明显得错位。
排屑器安装:将排屑器插入床身下固定位置,加水运转。
4.3数控车床的安装与调试
数控机床的安装与调试是使机床恢复和达到出厂时的各项性能指标的重要环节。数控机床的安劣直接影响到机床装与调试的优的性能。
数控机床的安装数控机床的安装一般包括基础施工、机床柴箱、吊装就位、连接组装以及试车调试等工作。数控机床安装时应严格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小型机床的安装可以整体进行,所以比较简单。大、中型机床由于运输时分解为几个部分,安装时需要重新组装和调整,因而工作复杂得多。现将机床的安装过程分别予以介绍。
4.3.1基础施工及机床就位
机床安装之前就应先按机床厂提供的机床基础图打好机床地基。机床的位置和地基对于机床精度的保持和安全稳定地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机床的位置应远离振源,避免阳光照射,放置在干燥的地方。若机床附近有振源,在地基四周必须设置防振沟。安装地脚螺 栓的位置做出预留孔。机床拆箱后先取出随机技术文件和装箱单,按装箱单清点各包装箱内的零部件、附件等资料是否齐全,然后仔细阅读机床说明书,并按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安装,在地基上放多块用于调整机床水平的垫铁,再把机床的基础件(或小型整机)吊装就位在地基上。同时把地脚螺栓按要求安放在预留孔内。
4.3.2机床连接组装
机床连接组装是指将各分散的机床部件重新组装成整机的过程。如主床身与加长床身的连接,立柱、数控柜和电气柜安装在床身上,刀库机械手安装在立柱上等等。机床连接组装前,先清除连接面和导轨运动面上的防锈涂料,清洗各部件的外表面,再把清洗后的部件连接组装成整机。部件连接定位要使用随机所带的定位销、定位块,使各部件恢复到拆卸前的位置状态,以利于进一步的精度调整。
4.3.3试车调整
机床试车调整包括机床通电试运转的粗调机床的主要几何精度。机床安装就位后可通电试车运转,目的是考核机床安装是否稳固,各传动、操纵、控制、润滑、液压、气动等系统是否正常灵敏可靠。
通电试车前,应按机床说明书要求给机床加注规定的润滑油液和油脂,清洗液压油箱和过滤器,加注规定标号的液压油,接通气动系统的输入气源。
通电试车通常是在各部件分别通电试验后再进行全面通电试验的。先应检查机床通电后有无报警故障,然后用手动方式陆续起动各部件。检查安全装置是否起 作用,各部件能否正常工作,能否达到工作指标。例如,起动液压系统时要检查液压泵电动机转动方向是否正确,液压泵工作后管路中能否形成油压,各液压元件是否正常工作,有无异常噪声,有无油路渗漏以及液压系统冷却装置是否正常工作;数控系统通电后有无异常报警;系统急停、清除复位按扭能否起作用;检查机床各转动和移动是否正常等等。
机床经通电初步运转后,调整床身水平,粗调机床主要几何精度,调整一些重新组装的主要运动部件与主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如机械手刀库与主机换刀位置的校正,自动交换托盘与机床工作台交换位置的找正等。粗略调整完成后,即可用快干水泥灌注主机和附件的地脚螺栓,灌平预留孔。等水泥干固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工作。
第5 毕业综合实践总结
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这九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在山西汾西重工责任有限公司业机械工具车间车工岗位实习。这是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上班期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草率敷衍了事。我们的肩上开始扛着民事责任,凡事得谨慎小心,否则随时可能要为一个小小的错误承担严重的后果付出巨大的代价,再也不是一句对不起和一纸道歉书所能解决。
“天下英雄皆我辈,一入江湖立马催。” 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领导,同学变成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这巨大的转变中,我们可能彷徨,迷茫,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也许看不惯企业之间残酷的竞争,无法忍受同事之间漠不关心的眼神和言语。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领导重用,所干的只是一些无关重要的杂活,自己的提议或工作不能得到领导的肯定。做不出成绩时,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领导的眼色同事的嘲讽。而在学校,有同学老师的关心和支持,每日只是上上课,很轻松。常言道:工作一两年胜过十多年的读书。九个月的实习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
“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参加工作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除了英语和计算机操作外,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太快,靠原有的一点知识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由于宿舍离工厂比较远,所以每天7点多就得起床骑车上班,就算再寒冷再差的天气,只要不是周末,都得去上班,晚上或周末得加班,那留给个人支配的
时间更少。我们必须克制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不想上班就不来,而在学校可以睡睡懒觉,实在不想上课的时候可以逃课,自由许多。
每日重复单调繁琐的工作,时间久了容易厌倦。象我就是每天在车间干着重复的工作,显得枯燥乏味。但是工作简单也不能马虎,你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麻烦或损。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比较艰苦,所以我们必须具备坚忍不拔的个性,遭遇挫折时绝不能就此放弃,犯错遭领导责骂时不能赌气就辞职。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依靠父母的收入,而有些人则是大手大脚的花钱。也许工作以后,我们才能体会父母挣钱的来之不易。而且要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我们刚毕业,工资水平普遍不高,除掉生活费和日常的开支,有时候寄点钱给父母补贴家用,我们常常所剩无几,一不留神可能就入不敷出成为月光一族,但此时我们再也不好意思伸手向父母要,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要合理支配我们手中的这笔少的可怜的钱。
踏上社会,我们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由于存在着利益关系,又工作繁忙,很多时候同事不会象同学一样对你嘘寒问暖。而有些同事表面笑脸相迎,背地里却勾心斗角不择手段,踩着别人的肩膀不断地往上爬,因此刚出校门的我们很多时候无法适应。因而关系显得有点淡漠。但是环境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一个冷漠没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大家就会毫无眷恋之情,有更好的机会他们肯定毫不犹豫的跳槽。他们情绪低落导致工作效率 不高,每天只是在等待着下班。而偶尔的为同事搞一个生日party,生病时的轻轻一句慰问,都有助于营造一个齐乐融融的工作环境。心情好,大家工作开心,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在电视上不止一次的看到职场的险恶,公司里同事之间的是非,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多工作,少闲话”。
5.数控综合实践报告 篇五
数控综合实践报告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年级班级:
学号:
姓名:
2013年06月13日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目录
一、数控综合实践的目的及要求------------------------------3
二、数控综合实践实践内容概述------------------------------3
三、数控实践内容-----------3
(一)MDT生成零件的三维实体造型---------------------------4
(二)零件CAM及数控加工过程------------------------------10
(三)快速原型制造--------27
(四)实践总结------------36
四、参考文献--------------39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数控综合实践
一、数控综合实践的目的及要求;(1)熟悉三维建模软件(MDT);
(2)了解CAD/CAM及数控加工的基本原理及方法;(3)了解快速原型制造的基本原理及方法;(4)熟悉网络化设计与制造的基本思想及方法;
(5)掌握零件从CAD、CAM到数控加工的完整过程或零件从CAD建模到快速制造出原型零件的全过程。
二、数控综合实践实践内容概述;
(1)MDT实践:熟悉三维建模(MDT),按照老师要求绘制三维模型,以备后续的数控加工实践使用;
(2)CAM实践:本实验通过利用MDT所建立的模型,将其文件输出为标准文件IGES,然后利用Mastercam对其模拟地进行毛坯的建立、道具和加工参数的选择、道具轨迹的生成以及加工,并在模拟加工后进行NC代码的输出。最后使用NC代码在数控机床上进行实际加工;
(3)RP实践:生成三维实体,将其转换为pmr格式文件。将该文件利用紫外光快速成型机加工出实体。
三、数控实践内容;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一)MDT生成零件的三维实体造型
1.MDT的两种工作环境:(1)零件/部件环境
当用户启动MDT时,系统会首先进入该工作环境,用户也可以通过执行“文件(File)→新部件文件(New….)”命令进入零件/部件环境,在此环境下可以进行多个零件的装配。(2)单一零件环境
一般新零件建模时,都要在单一零件环境下设计,此时只需要选择“新零件文件(New Part File),就能开始创建一个零件。”2.实体造型步骤:
(1)零件选择
通过零件选择,我的零件的三维图如下: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2)建立工作平面
1)菜单:零件→定位特征→工作平面
2)对话框操作:执行上述命令后得到下图所示对话框,根据零件造型要求建立世界坐标系(WCS)的XY、YZ、ZX三个平面。勾选“WCS的XY面”以及“同时创建草图平面”,如下图所示: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由于创建平面的同时选择了“同时创建草图平面”,所以草图在建立平面时也同时建立,其结果如下图所示:
(3)草图绘制和零件生成
1)在草图平面上绘制草图,如下: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2)零件→处理草图→定义截面轮廓,之后鼠标变为一个小正方形,选择草图轮廓,回车以确认。至此,该草图的轮廓截面定义完成。3)在左侧的模型浏览器窗口中选择该定义的轮廓截面,点击右键,会出现一个菜单栏,选择拉伸,出现拉伸对话框,输入拉伸参数:“距离”为15mm,“拉伸倾角”为0°,“类型”为“单向”。如下图:
4)在该零件的表面重新建立一个草图平面,按照前面的步骤进行草图绘制,后定义单一截面轮廓,然后进行零件的额拉伸操作,在两步的操作后,得到的图形如下: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上图:拉伸高度为15mm
上图:拉伸高度为10mm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5)再按照步骤之前步骤对圆柱孔进行绘制草图以及截面轮廓的定义以及进行拉伸,进行拉伸参数设置并确认,得到以下图形,可见在图形中生成相应的圆柱孔:
6)再按照步骤之前步骤对圆柱孔进行绘制草图以及截面轮廓的定义以及进行拉伸,进行拉伸参数设置并确认,得到以下图形,可见在图形中生成相应的阶梯孔: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7)倒角。由于球头铣刀的半径为3mm,则在一些地方的倒圆角半径应大于3mm,根据要求倒圆角的图形如下: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步骤,即完成实体零件的造型过程,并作为CAM的演示的图形。
(二)零件CAM及数控加工过程
1.实践目的
了解CAM及数控加工的基本原理及方法。2.实践原理
本实验通过利用MDT所建立的模型,将其文件输出为标准文件IGES,然后利用Mastercam对其模拟地进行毛坯的建立、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道具和加工参数的选择、道具轨迹的生成以及加工,并在模拟加工后进行NC代码的输出,然后使用NC代码在数控机床上进行实际加工。
3.实践环境
①系统硬件:高档微机1台或工作站1台等;
②系统软件:Windows98或Windows 2000或Windows NT或UNIX等;
③设计软件:Mastercam或MDT或UG或CATIA或I-DEAS或Pro/E等;
④网络环境:Internet、局域网和现场总线网; ⑤加工设备:a-T10A钻削中心、TV5立式加工中心;
⑥毛皮材料及尺寸:木材、长宽高(对应X、Y、Z方向)=110mm80mm40mm;以毛坯顶面中心点作为攻击坐标系零点,高度方向最大切削深度不得超过30mm
⑦刀具:10mm端铣刀(型号为G120 221),R3mm球头铣刀(型号为Q120 211)。铣刀建议用量:入刀速度为F100,正常走到速度为F1000,10mm端铣刀的转速为1000rmp,R3mm球头铣刀转速为2000rmp,刀具切深和步距自定,注意切深不能一步到位,应采取分层加工,否则道具会因切削用量过大而损坏。
4.零件CAM及数控加工步骤
1)CAD模型文件输出:
在MDT6.0环境下进行一下操作:文件→输出→IGES→定义文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件名→保存
2)用MILL9.0程序打开IGES文件:
启动MILL9.0→MainMenu→File→Converters→IGES→Readfile→选择IGES文件→打开→进入IGES Read Parameters设置界面,确认File is in Metric units→OK。
3)多余线条的删除:
如图所见,在打开实体后出现了多余的绿色线条,可以使用一下方法以删除:MainMenu→Delete→All→Colour,出现下图框图,选择“绿色”,点“OK”以确认。4)实体的渲染:
选择工具栏上的渲染图标“shading active”的方框并确认。
渲染之后将实体调整到适当位置,便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图形:,出现以下框图,选中框图中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5)模型旋转
通过观察零件坐标方位,来确定零件如何进行旋转以便加工,综合分析后,确定该位置正确,无需进行旋转操作。
6)移动模型:
选择Gview—Top,再选择Cplane—Top,可得到以下图形,可见坐标系原点并不在实体的中心。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移动模型,直到工件的顶面中心为坐标原点。
7)比例缩放
比例缩放的目的是让工件尽可能大,但又符合规定尺寸的要求,在进行指导书中的操作后,出现SCALE提示页面,选中OPERATION的MOVE,选中SCALING中的XXY,确认NUMBER OF STEPS为1,输入X、Y、Z三个方向的缩放比例,然后OK。得到图形: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8)画粗加工的边界:
用鼠标点击工具栏上的Gview—TopTop,再选择Cplane—按钮后进行以下操作:MainMenu→Create→Rectangle→1Points→输入矩形框尺寸130mm×90mm→OK→Origin→Mainmenu→点击工具栏上的Cplane—Isometric,得到以下画面:
9)毛坯的建立:
选择Mainmenu→Toolpaths→Job setup,进行参数设置,之后点OK确认,如下图所示: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10)产生粗加工刀具轨迹:
Mainmenu→用鼠标单击工具栏上的Cplane—Top→ToolPaths→surface→Rough→Pocket→All→Surfaces→Done,出现粗加工参数界面,如下图:
在粗加工参数界面的ToolParameters页面的空白中点击右键→Create New Tool→在Tool—Flat End Mill页面中修改Diameter、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Flute、Shoulder和Overall值→点击OK,如下图:
返回ToolParameters页面,修改Len、Feed Rate、Plunge、Retract、Program#、Spindle的参数,Coolant为OFF,如图:
而后切换到Surface Parameters页面,根据模型确定Clearance、Retract、FeedPlane,确定加工余量Stock to Leave,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如图:
再切换到Rough Pocket Parameters页面,修改Cut tolerance、Max StepDown、Stepover Distance,复选Prompt for entry point和Rough(Zigzag),修改后如图: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按Cut depths按钮、选择Absolute、修改Minimum Depth和Maxmun Depth→点击OK按钮,如图:
按Gap setting按钮,复选Optimize cut order→点击OK,如图: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选择粗加工边界→Done→选入刀点,得到生成的道具轨迹如图所示:
11)产生精加工刀具轨迹
选择MainMenu→ToolPaths→surface→Finish→Parameters→All→Surfaces→Done→进入精加工参数界面。创建球头刀,修改其道具参数,如图: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再对表面参数进行修改: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再对Finish Parallel Parameter进行参数修改:
定义两把精加工刀具,一个加工角度为45度,另一把加工角度为135度,最大深度为-30mm。最后再打开Gap setting,选上optimize cut orders。生成刀具轨迹如图: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12)加工仿真,得到仿真后的图形如下:
13)NC程序的输出
a.粗加工程序代码
% O0001(PROGRAM NAME15-06-12 TIME=HH:MM15 DIA.OFF.15 DIA.45度角精加工)(DATE=DD-MM-YY23:29)N100G21 N102G0G17G40G49G80G90(TOOL1 LEN.10.)N104T1M6 N106G0G90G53X60.Y-45.A0.S4000M3 N108G43H32Z50.N110Z8.N112G1Z2.F800.N114X-59.Y-44.F1600.N116X59.N118Y-39.111 N120X-59.N122Y-34.222 N124X59.N126Y-29.333 N128X-59.N130Y-24.444 N132X59.N134Y-19.556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N136X-59.……………………… N8044Y-2.335Z-9.74 N8046Y-2.337Z-9.72 N8048Y-4.333Z-9.918 N8050Y-5.626Z-9.967 N8052Y-5.665Z-9.994 N8054G0Z-4.994 N8056Z20.N8058M5 N8060G91G28Z0.N8062G28X0.Y0.A0.N8064M30 %(b)135度角精加工 % O0001(PROGRAM NAME24-06-11 TIME=HH:MM1 DIA.OFF.32 DIA.-10.)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N104T1M6 N106G0G90G53X60.Y-45.A0.S4000M3 N108G43H32Z50.N110Z8.N112G1Z2.F800.N114X-59.Y-44.F1600.N116X59.N118Y-39.111 N120X-59.N122Y-34.222 N124X59.N126Y-29.333 N128X-59.N130Y-24.444 N132X59.…………………………….N8028G1Z-9.994F640.N8030Y5.345Z-9.961F1280.N8032Y2.674Z-9.788 N8034Y2.048Z-9.726 N8036Y2.047Z-9.744 N8038Y2.031Z-9.73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N8040Y-.131Z-9.62 N8042Y-2.31Z-9.72 N8044Y-2.335Z-9.74 N8046Y-2.337Z-9.72 N8048Y-4.333Z-9.918 N8050Y-5.626Z-9.967 N8052Y-5.665Z-9.994 N8054G0Z-4.994 N8056Z20.N8058M5 N8060G91G28Z0.N8062G28X0.Y0.A0.N8064M30 %
(三)快速原型制造
1.实验原理
快速原型制造是综合利用CAD技术、数控技术、激光加工技术和材料技术实现从零件设计到三维实体原型制造一体化的系统技术。它采用软件离散—材料堆积的原理实现零件的成型。
快速原型制造的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利用高性能的CAD软件设计出零件的三维曲面或实体模型;再根据工艺要求,按照一定的厚度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在Z向(或其它方向)对生成的CAD模型进行切面分层,生成各个截面的二维平面信息;然后对层面信息进行工艺处理,选择加工参数,系统自动生成刀具移动轨迹和数控加工代码;再对加工过程进行仿真,确认数控代码的正确性;然后利用数控装置精确控制激光束或其它工具的运动,在当前工作层(二维)上采用轮廓扫描,加工出适当的截面形状;再铺上一层新的成形材料,进行下一次的加工,直至整个零件加工完毕。可以看出,快速原型制造技术是个由三维换成二维(软件离散化),再由二维到三维(材料堆积)的工作过程。
2.快速原型制造步骤
1)点击“文件→载入模型”
出现一个对话框,在模型中任选一个。选择所需模型进行后选择“加载”,在装入模型后软件开始自动的检验并加载STL模型,如下图: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在加载完成后,零件在坐标系中出现,但是其很小,如下图所示:
2)由于零件在画面上显示的很小,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放大,点击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模型→缩放”,出现一下对话框,在“X缩放因”中输入“30”,再点击均等缩放,然后确认。
放大之后的模型如下图所示: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3)由于图示中的制作方向不利于加工,通过利用数据准备Rpprogram软件的定向功能,能对STL文件的模型资料进行旋转变换,以控制紫外快速成型制作原型零件的方向,从而保证零件的可操作性。调整后的零件如图:
4)在点击了“当前模型分层”后,模型开始自动分层,分层厚度问0.1,设置如下: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5)在模型分层后点击“轮廓→轮廓状态检查”,在进行轮廓状态检查后,发现:
6)打开“轮廓-轮廓编辑”,如下图所示,进入轮廓编辑界面,分别点击“去除孤立点和孤立线”、“去除轮廓中的细小线段”、“尝试连接开口轮廓”和“消除轮库共线中间点”。结果如下:
在再次进行轮廓状态检查时,还有为一些层存在病态轮廓线: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再进行轮廓状态检查,未发现异常状态轮廓线:
7)基础支撑的建立:点击“支撑-基础支撑”,设置基本参数:
再点击“支撑→显示基础支撑”,建立的基础支撑如下图底部的红色部位所示: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8)人工支撑的建立:由于此零件最上层加工时的刚性太差,故需要加人工支撑以增加其刚性,操作方法为:“支撑→人工支撑”,之后进入“人工支撑编辑器”,进行人工支撑的编辑,即使用右下角菜单栏的按钮依次在每层进行十字支撑的建立,如下图: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9)之后点击“文件-输出全部模型”,将文件已pmr格式输出。打开Rpbuliber,选择“文件-加载成型数据文件”,加载完成后如下所示:
10)选择“显示-仿真模拟”,仿真如下: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四)实践总结 1.MDT MDT是autodesk三维机械设计软件,是对autocad 的扩展,但现在autodesk新推出的inventor 系列软件功能更强,操作简单,以前的mdt用户已纷纷改用inventor了,相同功能的软件有solidedge,solidworks,ug,pro.Engineer 等。
通过对该软件的学习,让我能用此软件对一些基本的零件造型,此软件在进行零件造型时比之前所用的一些软件稍复杂,但是优势在于通过利用MDT所建立的模型,将其文件输出为标准文件IGES,然后利用Mastercam对其模拟地进行毛坯的建立、道具和加工参数的选择、道具轨迹的生成以及加工,并在模拟加工后进行NC代码的输出,然后使用NC代码在数控机床上进行实际加工。这给数控加工带来很大的便利。2.CAM
在加工中老师为我们数控车床的坐标系:
1)坐标系: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车床坐标系、工件坐标系、绝对坐标系、相对坐标系等坐标系。
2)机床坐标系:机床坐标系是为了确定工件在机床中的位置、机床运动部件特殊位置及运动范围,即描述机床运动,产生数据信息而建立的坐标系,将右手的拇指、食指以及中指互相展为直角,其中拇指为X轴、食指为Y轴、中指为Z轴。在技工过程中看做工件为静止,刀具运动。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3)工件坐标系:工件坐标系是机床进行加工时使用的坐标系,它应该与编程坐标系一致。
4)绝对坐标系:绝对坐标系是在机床装配、调试时已经确定下来的,是机床加工的基准点。在使用中机械坐标系是由参考点相对座标来确定的,机床系统启动后,进行返回参考点操作,机械坐标系就建立了。坐标系一经建立,只要不切断电源,坐标系就不会变化。
5)相对坐标系:相对坐标系用于反映道具相对于相对坐标系零点的位置,这个零点可以随意定义。其可以用来确定道具的长度补偿值 3.RP 快速原型制造在中国目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参观本校的RP原型机时发现该机器零件生产效率较低,且在生产中有很多不完整品,一般生产出来的零件只能用于教学观赏。不过由于学校购买该设备实践较长,目前的RP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可发展空间也很大。
通过本次数控加工实践,让我更加熟悉了基于数字控制技术从产品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也初步认识了有关快速原型技术这一门比较有发展空间的技术。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一个产品如何从设计到在数控车床上加工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概念,也没有近距离的观察过比较先进的数控机床进行零件加工以及快速原型加工,此次实践过程让我收获很多,除了学到了如何进行那三项操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作外,还让我在对机械的认识上上升了一个层面,由于我们的本科学习中接触到的绝大多数都是理论课,类似于数控实践这类的实践课程确实能让我们在实际接触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也能更好的培养我们的兴趣,提升我们队机械这一专业的认识。
本次数控实践课时并不是很多,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进行一个入门,也许会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之前我曾接触过一次快速原型技术,当时我们看到的那台3D打印机很小,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低的废品率,不过相对来说生产出的产品实用性并没有很强,我们本校的快速原型机由于采购时间比较早,该设备也存在一些可以提高的方面,当然该技术一直在发展,以后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由于该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猜想今后可能会朝着零件精度高、产品实用性好、生产速度快、零件尺寸范围宽和废品率低的方向去发展。
在上课期间老师说到了“东芝事件”,我在课后也稍微了解了一些有关内容,简要来说是1983年日本的东芝公司售给了前苏联几台五轴联动数控铣床以用于军工中核潜艇推进螺旋桨的生产,致使美国的声纳无法侦测其动向,当然给公司违反了巴统输出事件。虽然随着全球化的到来,经济合作关系已高于冷战时期的对峙关系,但是无论在国防还是还是经济发展等一些方面来说,机械等科技技术的发展永远都是前提,当然也希望我们在重大学习后以后也能够为机械的发展做一点点的事情。
重庆大学数控实践报告书
四、参考文献;
《数控综合实践指导书》
陶桂宝、刘英、张毅 编写 2005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袁绩乾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数控加工技术》
蒋和生主编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 卢清萍主编
6.综合实践报告 篇六
在电工电子设备已广泛普及的今天,对于一个现代大学生来讲,具备一些电工电子设备基本的操作和应用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能力除了课堂教学以外,不可替代地就是实验教学。电工电子综合实践,将电工电子基础理论与实际有机的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课程的理解,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实验的一大特点就是将传统的原理性、验证性实验与以Multisim 为代表EDA设计性实验紧密结合,将实物实验与虚拟仿真实验有机的、紧密的结合,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的辅助设计能力,并顺应现代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通过虚拟仿真实验,使学生有可能在实验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同时将许多实验室中无法进行的实验操作或实际操作难度大的实验内容通过上机进行仿真实验完成,极大的丰富了电子技术的实验内容。实物实验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又是对理论教学和虚拟仿真实验的印证。
二、仪器仪表目录:包括仪器设备的型号和规格
1、计算机(奔腾以上微机,40台,Windows 98//xp,安装Multisim 2001)
2、FLUKE 45型双显示数字万用表 20台
3、TDS 210型数字式实时示波器 20台
4、AFG310 任意波形发生器 20台
5、双路可跟踪直流稳压电源 40台
6、各种模拟、数字电路实验板、实验箱 若干
7、HG4181型数字相位计 10台
8、TH2820型LCR数字电桥 20台
9、电动式功率表 40台
10、各种电路实验板、实验箱 若干
三、实践总结
在为期一周的实践当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实践联系理论的重要性,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只要认真思考,用所学的知识,再一步步探索,是完全可以解决遇到的一般问题的。这次的内容包括电路的设计,印制电路板,电路的焊接。本次实习的目的主要是使我们对电子元件及电路板制作工艺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对电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做进一步的理解;培养各锻炼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地结合,作到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原来所学的都是课本上的理论只是,就是有几个实习也大都注重观察方面和动手能力,比较注重理论性,而较少注重自己的动手锻炼。而这以次的实验就是要我们跨过实际和理论之间的鸿沟。
通过实践,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收获:
(一)对电子工艺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系统了解。我们了解到焊接普通元件与电路元件的技巧、印制电路板图的设计制作与工艺流程、工作原理与组成元件的作用等。这些只是不仅在课堂上有效,对以后的学习中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7.计算机综合实践报告 篇七
关键词: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海南骑楼,校本课程,人文素养,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在“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的改革中首度增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互补性”,共同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升。[2]因此,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研究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是遵循这些课改理念、充分利用地域人文资源而探索研究与开发的课程。
一、课题产生
骑楼是海南城镇建设中颇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它与海口二中隔江相望,近在咫尺,不少学生就生活在其中或近邻,为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
2010年,笔者从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视角切入,逐步发展成为“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发前期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一)调研学情
学生虽对骑楼建筑司空见惯,但对海南骑楼的文化、艺术价值却知之甚少,对海南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多无动于衷。
(二)确立主题
充分利用探究海南骑楼富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为课程载体,引领学生开展搜集与整理信息、调查访问、实地考察、合作探讨和艺术再现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热爱社会,发展学生自主地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基本素养。
(三)编写教材
笔者在课题研发前期的调研中,对海口及海南其他地区的骑楼建筑街区景观及局部特色进行了大量的拍摄和写生,并在试教中供学生观赏、参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进而,师生共同搜集、整理出更多有关骑楼的新资料,创作出更多反映骑楼美的新作品。根据课程主题综合这些资源,笔者编写了供我校初中学生使用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此书中还收录了学生提供的大量有关骑楼的资料和艺术作品。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开展的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海南骑楼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特色、保护现状等,并学习对于海南骑楼进行艺术再现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认识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丰富社会活动经历,积累社会活动经验,体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与一般方法;通过对海南骑楼艺术特色的认识与再现,使学生巩固和发展美术表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以人文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海南骑楼,关注并参与社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活动实施
(一)准备阶段
1.形成课程共识。实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了解课程将从海南骑楼的“由来”、“特色”和“艺术再现”三个方向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2.建立活动小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主结合建立活动小组。其间,教师对小组成员结构的互补性、优化性进行初步评估,并提出小组成员微调的建议供学生参考。活动小组自选组长,自择探究方向,自定成员分工,教师只做参谋。
3.制定活动计划。各小组根据自择的探究方向制定活动计划,将总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并制定各分任务切实可行的活动内容、形式、时间、质量要求和人员分工方案。以此作为引领、督促、检查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依据,促进活动顺利进展。
在前期准备阶段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笔者重点指导的环节是:活动小组成员结构的优化,小组探究方向的优选,活动方案可行性的评估,小组成员活动分工的合理性等。这些指导作用的发挥,旨在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二)实施阶段
以活动小组自择的探究方向为基础,以《走进海南骑楼》校本教材为指南,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
1.阅读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此教材是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南,不仅提供了海南骑楼的产生、发展、现状的基本资料、海南骑楼艺术再现的大量摄影、绘画示范作品,还设置了“实践与探究”栏目,以引导探究活动的深入发展。
2.搜集有关海南骑楼的各种资料、信息。通过查阅书籍、报刊和上网等了解海南骑楼的来龙去脉、建筑特色、艺术价值等,并对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或文件材料。
3.走访海口骑楼街区老居民。海口骑楼老街区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许多久居海口骑楼街区的老者对于骑楼生活的历史和现状有着很多宝贵的记忆、有趣的故事和深切的感受。走访他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鲜活的体现海南骑楼与居民生活关系的感性素材,增强了学生热爱海南骑楼的情感。
4.实地考察海口骑楼及其保护现状。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实地考察中山路、得胜沙、水巷口等海口市目前尚保留或修复得较好的骑楼典型街区,认识其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特别是街区景观所体现的海南地域风情,并通过摄影、速写等方法进行记录、抒发感受。同时,初步感悟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所在,并讨论以保护促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5.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风貌与特色。这是“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内容。校本课程教材中提供了表现骑楼街区及其局部的速写、素描、水彩画及油画等众多画作与摄影作品,并提示了相应的欣赏与创作技能,为学生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自主创作活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6.合作研讨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进程中,提倡并指导小组开展合作研讨,及时整理活动所获的资料、信息,巩固阶段活动成果,协力解决存在问题和面临困难,推进活动深入发展。
在实施阶段,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小组活动进展状况,并及时进行具体指导。如走访调查,提醒学生注意态度诚恳、话语亲切、倾听耐心、记录认真等。又如,实地考察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问题。再如,阶段小结,指导学生整合、固定成果,并确认或调整后续活动方向、任务,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目标。
(三)总结阶段
“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如不计学生课外自主活动约需18学时。对于活动的总结主要侧重三个方面。
1.关于海南骑楼历史、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化。海南骑楼是适应海南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而创造的建筑形式,也是多元文化融合、交织而产生的文化遗存,热爱家乡、热爱海南就要热爱骑楼、保护骑楼,充分发挥骑楼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的作用与价值。
2.汇集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学生作品。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创作了大量绘画、摄影、造型等反映骑楼风貌的艺术作品,也收集了大量反映骑楼历史文化、现状与保护的文字作品。总结阶段中,对这些作品进行再筛选,集中其中的精品进行欣赏、品评,从而促进学生拓展与深化对海南骑楼的认识。
3.总结、交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学生参与“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在认识上、情感上、调查方法上、社会经历上、合作学习上、艺术表现技能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通过小组、班级等不同的总结、交流形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分享收获,扩大成果。
四、研发成果
(一)学生收获
学生在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社会活动经验,并且在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载体的学习中加深了对海南骑楼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海南的真挚情感。
(二)成果分享
在学校艺术节上举办“走进海南骑楼”主题展览,展示师生的绘画、摄影、造型等表现海南骑楼的艺术作品,与全校师生分享活动成果,获得广泛好评与共鸣。
(三)出版教材
笔者编写的《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校本课程教材,2012年2月由《建筑与环境》杂志编辑部出版,2013年8月由香港的建筑与城市出版社再版;2013年5月海南电视台风范栏目报道了该教材出版信息。
(四)参赛获奖
1. 2012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校本课程参加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一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荣获特等奖。2013年2月27日《中国教师报》刊登了上述评奖信息。
2. 2013年10月“走进海南骑楼”参加海南省教育培训研究院举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说课比赛,获二等奖。
(五)课题立项
2013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艺术再现”研究获得批准成为海口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市级课题(立项编号HKX12514036)。
【计算机综合实践报告】推荐阅读:
计算机实践报告12-17
计算机专业 实践报告12-20
计算机应用基础综合实训报告书07-28
计算机专业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1-05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申请报告(表样)02-21
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实训报告10-31
计算机实践实习10-14
考研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试题09-22
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实践10-11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 实践及其它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