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行走

2024-10-01

读书改变行走(精选12篇)

1.读书改变行走 篇一

行走在路上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些年,我陆陆续续地看了好些书。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有《名师教学思想和经典课堂》系列、《教学艺术论》、《牵到河边的马》等等,从老一代的于永正、贾志敏到新生代的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等,这些名师的书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从中学到了很多。在这些大师中,最让我难忘的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王崧舟先生。

欣赏他的课,他的课,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在他的课堂上,你仿佛置身于一个满目繁花的世界,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迷醉,你不愿错过玫瑰,也不愿错过牡丹,一处一景,一步一叹,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精彩。在这样的境界里,你惊喜不已,扼腕叫绝。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他游走,你和学生一起,心甘情愿地哭了,笑了,愤怒了,又欣慰了。

欣赏他的语文观。他这样诠释语文:“謫仙笔落惊风雨,子美诗成泣鬼神”语文是精神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语文是感性的;“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语文是儿童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是民族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是生活的。“诗意语文,我的朝圣之路!”当王菘舟执着地呐喊时,他告诉我们:“磨”课千遍也不厌倦。每节语文课的导入与结尾,他都要修改N次。他常常说:“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正是这样的行动,王老师的生命才不断走向了圆满。

欣赏他的博学和勤奋。众所周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自书本和实践。他酷爱读书,名不见经传时读,成名后读,闲暇时读,忙碌时也读,他读了大量的书,宗教类、哲学类,文学类,美学类,人物传记,甚至是奇门遁甲,周易看相之类的书。他曾经提到过一本书,叫《叶圣陶教育文集》,认为不读此书者不足以成为语文教师,就凭这句话就让许多语文教师惭愧。迫于生存的压力、竞争的激烈,老师们能读一些教育专业书籍已是不错了,像他那样读诸葛亮的《诫子书》、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佛家的《心经》又有几人呢?王菘舟说过“读书于我,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种温暖的生命体验。一天不读书,就会有饥饿感、寒冷感、窒息感、憔悴感、孤独感。”当读书成为生活的状态,成为精神的必需时,人已经“抽身而出,透过艰辛,仰望神明”;当从哲学、宗教、历史、文化的高度俯视小学语文时,怎能不从“小”中窥“大”、从“小”望“远”、从“小”透“深”呢?当我们惊叹他教育艺术的巧夺天工,品味他教育境界的自成高格时,哪知背后支持的是如此宏阔的文化背景,哪知十八年面壁参禅的苦痛与蜕变?

我原来认为自己也算得上是一个爱学习的人,至少是一个不讨厌学习的人。没有成家以前,看书是我的最大爱好。为人妻为人母后,看书的时间相应就少了,不过一年也订阅了近十种的书刊,夜晚,柔和的灯光下,我会拿着一本故事书,和儿子一起看,指着书上的画面,一页页地念给他听。儿子学英语了,我也跟着学;听录音、查词典,忙得不亦乐乎,现在,每周一次的英语带班早读,我还能客串两下领读呢。儿子学绘画了,我就在旁边静静地看书。教学类的书,也多多少少看了一些。但静下心来细细思考,我觉得自己很是惭愧。很多时候,卑微的虚荣心和难以抑制的惰性让自己难以深入地学习和思考,还常常找借口自我原

1谅。相比较而言,看消遣类的书倒是花了很多时间,教育方面的书籍,我总是率性所至,囫囵吞枣,常常是没有看完便束之高阁。想想王老师,真是汗颜!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今天,当我们欣赏名师课堂上游刃有余、韵味无穷时,背后正是一路辛苦的奔跑与一份梦想的坚守!让我们在名师的引领下,怀揣希望的梦想,用读书来磨砺自己的底气,以一种淡然的心态,从容的行走方式,让我们的教学生命不断绽放“天道酬勤,宁静致远”的美丽风景„„„

2.读书改变行走 篇二

亲戚家境窘迫, 父母双双下岗。他征求我意见是不是去读那所补录的专科学校, 我很坚决地否定了:一所不知名的院校, 一个不可期的未来, 搭上三年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 还要花很多很多钱, 不值。他没有听取我的意见, 开学后背着行囊开始了未知的求学之旅。

多年后的今天, 他在北京混得有房有车。我和他从来没有探讨过, 如果当时没有选择继续上学, 现在是不是只能在小县城里安身立命?不过, 我从没后悔过当时劝阻他继续上大学的决定。毕业后他到北京打拼, 住过地下室, 换过很多工作, 我了解他的奋斗史, 所以我从没把他看作是“知识改变命运”的范例, 他也从来没觉得现在拥有的生活是拜那个所谓的学历所赐。更多时候, 我会感慨他吃得了苦, 并且“运气”好。当时大学里的同班同学大都不知所踪, 他能在北京立足, 确实也承认自己“运气”比别人好。

我知道自己不是“读书无用论”患者, 但是, 是不是所有人都必须通过上大学来改变命运?在这个问题上, 我始终认为尊重现实比价值倡导更重要。

高三那年, 班里有几位复读了好几年的同学。临近高考前, 英语老师为我们加油鼓劲。他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 说一些“看看父母含辛茹苦供你们上学不容易, 你们一定要考出好成绩报答父母”之类的话。相反, 他特别语重心长地说, 如果考不好, 你们就不要坚持复读了, 将就着上一个没名气的大学, 毕业后又找不上工作, 还不如老老实实找个地方打工挣钱, 这样才对得住父母。

县城里的高中, 有一多半学生都来自农村。1996年大学都已并轨, 学费开始大幅度上涨, 毕业后也不再包工作分配。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 上大学已经成了一项负担。我知道, 英语老师不是不支持他的学生上大学, 只是基于一种最现实的考虑才说出那番话。

也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谈及“上大学”必谈“高学费”, 农村考生也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十年之后的2006年, 上学贵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006全国两会上, 很多代表委员以及媒体都曾关注了中国“新三座大山”其中的这一座, “一人上学全家受穷”“考上大学拖垮了全家人”也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与“上学贵”如影随形的是“就业难”问题。到了2009年, 高考弃考生越来越多已经成了一种现象。2009年3月, “重庆地区上万名农村高三应届考生拒绝了高考”的新闻犹如一枚重弹, 在舆论场里爆炸了。这一事件也被媒体解读为“读书无用论开始蔓延农村”。当年知名教育专家朱清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农村孩子占整个大学生人数的比例只有17.7%, 而20世纪60年代这个比例要高于70%, 基本与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相符。现在的比例太低了, 太不正常。”为何农村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低, 过去是因为上大学后收益太低, 现在除了收益风险过大, 上学成本太高难以负担更是重要原因。

有意思的是, 这样的现实可以“悄悄”存在, 但不能被人说破, 尤其是不能被有身份的人在更广阔的政治舞台上点透。

2011年两会上,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在无党派联组分组讨论会上说, “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王平“语出惊人”即刻遭到“全网痛骂”。

人生而平等, 凭什么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上大学是城市孩子的特权吗?绝大多数痛斥的声音都从“受教育权”出发, 质问两会委员居心何在。

说实话, 我倒没觉得这位委员的话有多过分。看到这则新闻的瞬间我会想起高三时我的那位英语老师, 我相信这位委员只是说了一句“实话”而已。只不过委员太不讲究说话技巧了, 如果她说“不要一味地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上不了大学就学点技术谋生”, 或许不会被这般猛烈炮轰了。

这些年尽管国家一直在提高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的比例, 但客观上讲, 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比例还是越来越低了。这不是“读书无用论”在搞怪, 也不是“上大学无用论”在蛊惑, 更准确地说, 应该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末流大学无用论”:这里并没有歧视非名牌大学的意思。揆诸现实, 你必须承认, 读书是有用的, 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风险系数远远低于就读末流大学的风险系数。考上名牌大学, 即便家里倾家荡产, 好歹毕业后找工作也相对容易;如果考不上名牌重点大学, 冒着“毕业即失业”的风险花巨资就读末流院校, 真的有必要吗?明知山有虎, 为何偏向虎山行?

高等教育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实际, 极端的人甚至认为“现在上大学的意义仅限于扩展你的朋友圈”;就业难是暂时无法缓和的突出矛盾;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上大学就是风险投资……这些都是现实, 也是要靠长期的体制改革才能改变的。面对个体难以撼动的巨石, 为何不能劝告农村孩子更理智地选择生活方式, 一味地强调“受教育权的平等”一定适合每个人么?

3.网络阅读,改变行走方式 篇三

尽管2001年时,学校的校园网便已开通,但那时的我,只知道借助网络查找教案,上传自己的教学论文。一则,那时学校只有6台电脑,且仅供上班时间查询资料;二则,多年的阅读习惯,也使得我更喜欢那种清茶一杯、一卷在握的读书方式,悠闲而惬意,恬淡而温情。

及至2004年的鲜花怒放时节,我开始接触“生成性课堂”“建构主义”等概念。一部《后现代课程观》,如同和煦的春日阳光,照亮了我前方的教育之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追随了多年的教育精英。于是,我发现,20年的教育实践,让我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也一步步地把自己推向了“熟练教书匠”的行列!

否定自己是一种痛苦,何况这种否定,还是建立在对整个教育模式的多数否定的基础上。但没有这样的否定,我就永远不会获取新的“涅槃”。可惜,学校图书馆的书已明显不能帮助我解决心中的困惑和渴求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在盛夏的阳光中找寻到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因为查找一个资料的缘故,我在网上搜索一个概念,结果显示出来的文章结尾处,标注该文是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的。阅读了该文后,我便搜索出了《中国教师报》的网址,并立刻注册成为了读者论坛的一名会员。那天,我用了几个小时,一一拜读了论坛上自己感兴趣的帖子。

我异常清晰地记住了这个日子——2004年6月14日。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不经意间的一次轻轻点击,打开的却是一个无限精彩的世界。

由此,我闯入了教育论坛之中。从“中国教师报”论坛,到“成长”论坛,到“新风教育”论坛,再到“教育在线”。每注册一个论坛,也就多接触到一些全新的同行,多了解一些原本无法知晓的道理。

于是,盛夏远离了我。除了上课,我就扎在论坛上不断地读。先是不做任何选择地“海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有选择地阅读一些网络“大虾”的个人专题帖和课堂教学实录,再后来就依照了读帖中发现的中外教育家的姓名、教育理论名词和教育理论书籍等,通过网络搜索功能找寻来进行了解、阅读。

我真的开始“躲进小楼成一统”了。最炎热的时节在键盘的敲击中缓缓而去,读书充盈了我的整个暑假。我开始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充实,同时又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胆怯和焦急。网络阅读,为我打开了一扇贯通古今知识宝库的大门,在这个宝库中,越读书,就越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肤浅。我唯有再勤奋点儿,更勤奋点儿。

网络阅读的优势是很明显的。首先,和纸媒相比,它的时效性增强了很多;其次,网络便捷的搜索功能,也使我的阅读向着更有利于专业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再次,网络阅读还将一些平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网络链接的形式直接呈现给阅读者,让我能够在了解一个知识的同时,得以比较分析众多相关相近的知识。正是在这样的网络阅读中,我及时把握了国内语文界的各样教学思潮,并将各家思想经过反刍后,融入自己的课堂。我开始能够依照多元解读的思想分析文本,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对话,开始探究深度语文的教学理念,开始实践自己归结出的“主体实践性阅读”。我的课堂,因为网络阅读的介入,而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缤纷多彩。

当我盘点两年来的“收成”,将40余万字的发表文章汇编成两个文集时,我不得不感叹于网络阅读给我带来的成长与变化。如果没有大量的网络阅读,没有对于教育教学最新信息的及时捕捉,没有对于最精彩的课堂设计的阅读思考和探究,又怎么能形成我自己相对完善的教学思想,形成我有着独特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呢?

4.读书改变行走 篇四

昨天照镜子,镜子上的自己已经老了很多,脸上再也没有昔日青春的容颜,从身边看看,我已经是别人的妻子、儿子的妈妈,要为生活而烦恼,而父母亲的身体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我才发觉,三十岁,不再是个可以经得起蹉跎的年龄。我以前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但这个学期以来,我想通了很多,有些事情不是说靠自己的愿望就可以做成的,逐渐地,我变得踏实了。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尽量用心去思考,与学生有了进一步的交流,即使是没有多少学生听的《就业指导》课,我都认认真真地备课,通过看书本,上网找材料来充实上课的内容。可能学生们不在乎来不来上课,但既然我上了这门课,就得尽量把它上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技巧。当然,我也知道自己对于上课还是个“新手”,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所以在这种理念之下,我会找时间去充实自己,让自己专业起来。

这段时间看了比较多的书,让我对很多的事情有了进一步的思考。看书,让我学到很多东西;看书,让我的心沉静下来;看书,让我的生活充实起来。感激书本的力量!闾丘说得很好,工作光有敬业精神尚且不够,做好一份工作,更缺乏的是专业的精神、专业的技术。目前,我对于自己的工作是比较有热情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确实还欠缺很多专业知识的支撑,很多时候会感到有心无力,所以我还不能走得更远。“敬业是很容易做到,但是专业,需要不断地学习,自我增值,自我反省。”

路还远昔,我还要努力,坚持着这份心态,怀着这颗有力量的“心”,前行!

5.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书笔记 篇五

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提供给孩子身体成长必要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孩子精神营养方面的需求,而赞赏就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当我们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孩子,看到孩子的长处,在他做对的时候,做好的时候,及时的、发自内心的去赞赏孩子,鼓励孩子,孩子的内心力量感就会增强,自信心也会提升。

但是,赞赏也要有赞赏的技巧和学问,否则,如果你的赞赏比较笼统,概念模糊,或者过于不切实际、夸大其词,这样不仅不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给孩子造成隐性伤害。就像一棵植物,过于干旱会使它枯萎,但是浇水过多又会使它的根系腐烂。

在这一章节,贾容韬老师用了大量的案例,详尽的给我们阐述了如何正确的使用赞赏,赞赏应该遵照哪些原则,赞赏需要注意哪此事项:

沟通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沟通需要讲求技术,沟通更需要讲求艺术。这是我在前面的章节中从贾老师与孩子的互动当中学到的。毫无例外,在这一篇章,同样贾老师还是掌握火候、看准时机对儿子大加赞赏:“儿子,你接触电子游戏比较早,智力比一般孩子开发得早。你把电子游戏、网格游戏都玩得那么棒,足以证明你有过人之处。你的班主任也有同感,他认为你智商比较高,他说你连搞恶作剧都有独到之处,说明你是极聪明的孩子。我觉得你的学习成绩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水平,应该排在一些同学前面才对。老爸坚信,只要你调整下思路、改变一些习惯,稍加努力就会后来者居上。”

在贾老师的这段赞赏中,有很多可以提取的技术点,比如:挖掘优势;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积极期待;传递信念。

还有一件事,也非常值得我们好好效仿,让我们来看看,在帮助孩子提高作文水平上,贾老师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赞赏这门技术的。“儿子,爸爸看了你的作文,非常高兴。你这几篇作文中心思想不错,字、词、句、标点掌握得还可以,这足以说明你有写作文的基础。”

当我们把缺点作为知觉对象时,优点就成了知觉对象的背景;但当我们把孩子的优点作为知觉对象时,缺点就成了知觉对象的背景;贾老师用积极的光明思维,抓亮点,抓优点,塑造孩子的价值。

“能紧扣主题说明作文有灵魂,从这点看你是有写作天赋的”“正因为你的作文写得短,老师才给你低分。你感到作文没什么可写、言之无物,不是你的错,而是爸爸造成的。一是爸爸从小没有引导你大量阅读,导致你对文字感受能力弱;二是爸爸总忙,没带你到处走走看看,你接触的事物少,当然没什么可写了。”

情通才能理达,而情通的秘诀就是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在前面的章节中,不管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上,还是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上,贾老师都运用了同样的手法。这样孩子才易于接受父亲的建议。

“像你这样有思想、不婆婆妈妈、说话能直击要害的人,如果能提高阅读量、多参加社会活动、多观察事物并勤于思考,写好作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写出质量上乘的作文也不是不可能的。”

风过不留痕,雁过不留声。贾老师巧妙地语言艺术既肯定了孩子的优良素质,又不着痕迹地将阅读的意义和重要性、积极的兴趣活动和良好的习惯培养,种植在孩子的信念系统中。

生命只有被“看见” ,才能绽放它的华彩。在贾老师的赞赏和鼓励下,孩子从此喜欢上了作文,高考时作文还得了比较高的分。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赞赏,有内容、有感受、有评价,既着重于“就事论事”又着眼于“塑造形成”的积极引导,可谓效果明显,一举多得。

6.读书改变人生 篇六

一块泥坯,制成砖,价值不过几毛,而艺术家将之塑造成瓷器,则价值倍增。一张白纸,在普通人的手中不过是简单的载体,而画家却能把白纸变成价值连城的世界名画。生命,就像泥坯,像白纸,可能平庸,也可能辉煌。那么,如何让我们短暂的生命拥有更多的价值,或曰,让其本身原有的价值得以实现?这力量从哪里来?——就是读书。余秋雨说过,生命的质量需要用阅读来锻铸。

高尔基有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每个人来说,书籍更是我们生命的云梯,它让我们的梦想青云直上,我们的生命将随着它的延伸,得到快乐和辉煌。读书之一大好处就是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我们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读书是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大量的阅读,可以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直至形成能力。

读书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阅读是亲历文字魅力之后的玩味、赏析、思考、超越。阅读不仅有着想象力,更有着创造力。在阅读中,我们的心灵羽翼丰满。在阅读中,我们突破自我,飞越腾升。从《西游记》中,我们学得不抛弃不放弃的进取精神;从《水浒传》中,我们学得敢打敢拼的反抗精神;从《三国演义》中,我们学得经天纬地的智慧谋略;从《红楼梦》中,我们学得对人生审慎的思考;从《浮士德》中,我们看到了浮士德人生无比崇高的精神追求 ;从《瓦尔登湖》中,我们

7.读书改变命运 篇七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改变人生。”书籍,不止是让人进步,让人成长,同时也丰富你的知识,改变你的命运。

农村的孩子生在大山,长在大山,他们都明白,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我曾经读过一个故事:一个出生于大山深处的女孩,每次过年,和女孩差不多大的孩子都有花衣服穿,唯独她没有;别的孩子都可以邀请小伙伴到自己家里做客,品尝“佳肴”,而女孩却从来不敢;每当看着别的小朋友背着自己的新书包耀武扬威地走在上学的路上,女孩的眼睛里充满了羡慕和渴望。女孩明白:摆在农村孩子面前唯一的一条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读书,通过读书考大学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女孩每天认真写完作业,然后就开始阅读哥哥的书。长大后,女孩来到新疆投奔自己的哥哥。因为找不到工作,女孩每天都经历着煎熬与等待,失望与失落。有一天,沙湾招老师,女孩竟然考了第二名,这时,她明白,她读了那么多书并没有白费。现在,女孩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

如果女孩没有努力,没有读书,那么现在她仍旧是一个普通的大山女孩,永远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为什么读书改变命运呢?因为我们获得的知识,全都是从书中获取的。只有读书,才能获取知识,才能丰富大脑,才能提升自己,然后,走向辉煌。

不止大山的人需要改变命运,我们成长在城市里的人,也同样需要读书,也同样需要通过读书去改变命运。电视天津台有一个电视节目,叫做《非你莫属》。这是一个帮助人们求职的节目,各个公司的总裁或者CEO都会在这里挑选来求职的人。曾经有过一个人,被各个公司的领导抢着要,为什么?因为这个人是清华大学毕业生。为什么?因为他是读书人。就因为他读书,所以他改变了命运,得到了自己的理想职位。

同学们,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改变人生。读书吧,这是你辉煌人生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需要的一步。踏下这步,你就踏向了成功!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了。

8.读书改变了我 篇八

小时候的我总以为读书就是失去了自由,不能痛快的玩耍,然而当我读书后,我发现我改变了许多,读书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当你读书时,你就像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那种感觉真是淋漓尽致。不仅如此,读书还改变了我的性格,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

小时候的我脾气暴躁,没有耐性。有一次,妹妹不小心碰到了我,我就和他大打出手,直到被妈妈拉开为止。还有一次我在数学书上看到了一道难题,做了很久都没有做出来,我索性放弃这道题,事实上那道题只剩下几个步骤就成功了,可是我没有耐心做下去。然而正是读书让我改正了这些毛病。不仅如此,读书还使我培养了情操,提高了素养,为理想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得知音乐巨人贝多芬原来是位有生理缺陷的人,但是他从来不轻言放弃自己的人生,他敢于与命运作斗争。尽管他聋了,但还是勇敢的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通过这件事,我得知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荣誉,而是为人们做出的贡献。也正是我读了这篇文章,改变了我以前视荣誉为人生目标的观点。读书改变了我,使我变成了一个为理想坚持不懈的人;一个不轻言放弃生命的人;一个愿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

9.读书改变了我 篇九

教子,也是如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烦恼,有时甚至会弄得我们焦头烂额、不知所措。怨孩子、怨学校、怨教师,殊不知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在学校,也不在教师,更不在孩子,而是在我们自身,在家庭教育上。也仅有从自身找原因,多学习,勤思考,才能更好地携手孩子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回首八年前,我初为人母,开始了一段新的生命历程,也开始了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生活。从以往望着哇哇大哭的孩子手足无措到如今了解孩子胸有成竹的小学生家长,我曾苦恼过、困惑过,也曾彷徨过,但感受更多的是爱和欢乐。和孩子一齐成长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经历让我变得成熟,有了儿子的影响,也让我变得更坚强。

这些年,我最大的改变莫过于读书了。当了母亲之后,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相应的教育问题也慢慢呈现出来。当孩子出现各种各样我不能理解的行为时,除了请教老人、朋友之外,让我最得益的教师就是书本了。我买来各式各样的育儿书籍来学习,细细地研读,认真地消化,有了“专家”的指导,再遇到孩子的实际问题时,慢慢的,我不再心急火燎了,渐渐的,我也能气定神闲了。

有了好的心态,教育孩子自然从容了许多。比如,孩子上小学后开始不喜欢背课文,自我一个人磨磨蹭蹭背的很慢,效率低下,慢慢开始有了一些厌烦情绪。研究到儿子的性格,我就和孩子一齐背,比比谁背的又快又好。孩子在这种挑战下兴奋起来,势与妈妈试比高,一篇课文很快就背会了。我也不甘示弱,集中精力认真背诵,但在儿子面前却常常败北。

我的读书习惯深深影响到了儿子,有了共同的爱好,就有了愉快的氛围,我们的主题从课内逐渐延展到课外,不但使孩子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并且阅读兴趣、阅读本事也得到很大提高。孩子的提高,一部分是得益于我教育方法和习惯的改变的,其实,我也从中受益匪浅。

10.怎样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篇十

话题起因二:4月8日在某个非公企业专场招聘会上,记者看到了一长串“非传统意义”的用人单位——天然居菜馆、豪门足寓排骨面片馆、贾三包子馆、美容美发店、极速网吧„„就业岗位包括导购员、沙锅师、饺子师、点餐员、传菜工、配菜工„„而这些单位前,挤满了前来求职的大学生。

话题起因三: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新完成了一项共有2323人参加的调查,内容是关于“读书无用论”。结果是令人沮丧的:35.3%的受访者认为“读多少书找不到工作也没用”,有42.8%的受访者认为“光有学历、文凭没用”(6月5日《中国青年报》)。

如今在中国,大家砸锅卖铁上大学,甚至上完大学就考研,读完硕士读博士,图的是什么?回报是什么?如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起薪低,这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审判,说明许多大学提供的教育没有价值。

当今的高中毕业生和家长们应该认真问自己一个问题:大学教育究竟能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什么?为什么一定要上大学?如果等着你的就是一个低薪的工作,那还不如直接去求职。企业不算投入产出会破产,个人也是一样。有人肯定会回击:你这是鼓吹“读书无用论”!不对。我鼓吹的是不读无用的书。谁也不可否认,现在市面上的许多书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盲目地上大学,就像不看产品质量就买东西一样,最后不仅自己上当受骗,而且保护了生产劣质产品的厂家。大学的效益,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就是其给学生注入的创造附加值的能力。如果在创造效益上表现得如此之差,大家还不惜工本地缴学费上大学,那就等于让我们国家的经济资源向没有效益甚至赔本的部门流动。这不仅伤害个人,伤害家庭,也伤害中国的经济发展。

其实读书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关键看你怎么读,读什么样的书了。

同样还有这样一个读书的现象:在市场的召唤下,一些已经拿到大学文凭的孩子转而再读职业培训学校,进行“回炉升温”。这不能不说是既不符合常规又令人遗憾的事情。中国的教育资源稀缺,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尚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而已经拿到大学文凭的孩子却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拒绝。现行的教育体制一直引起各种争议和质疑。大学毕业生为什么需要再读职业培训学校呢?这就是当代教育跟市场需求的脱节造成的。所以希望高中生和家长们在高考前及时了解未来就业的基本状况,为“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如果这样的话,相信许多家庭会减轻负担,许多求学者也会少走弯路。

11.读书改变命运的作文 篇十一

读书改变命运

人生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在这条长河中有多少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做,这条路可望不可即,有多少人因遇到挫折而放弃这条路,使自己无法再走下去,这条路叫做----勤学读书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出自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的治学名联,苏东坡年轻时自以为无书不读,便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四库全书》的总纂纪晓岚写有一副对联:“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联中把自己比喻成“蛀书虫”,热爱读书,由此可见。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对联不知道鼓舞了多少中华子女发愤苦读。我们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便是读书,人只有发奋读书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不是强迫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去感受到他的美,这便是最高境界!

几年前的我只以为自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觉得日子过得十分美好,丰衣足食。可父母并不是永恒的,他们不可能一直陪伴着我们,我们也不可能一直依赖父母,我们还必须自立自强,发奋苦读,凭自己的努力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而那天的我终于明白了读书的意义。那天,我悠闲的在广场上散步,突然我听见一阵喧闹声,“你在干什么呢?偷懒吗?”,一位油光满面的老板愤怒地指着一位给自己打工的消瘦的小伙子说。“不,老板,我没有。”小伙子委屈地回答道。“你还狡辩,小心我报警说你是贼,把你给炒鱿鱼了。”老板顿时大发雷霆。“老板,我求你了,不要开除我,我家还有残疾的母亲急需治疗,求你了!”小伙子跪着对老板说。“那你承不承认。”老板理直气壮地说。“我错了,我错了,我承认。”小伙子的脸显得很无可奈何。当时在场的人都十分愤怒,我的内心也被深深的震撼了!从今以后我立志发奋读书,因为我想改变我的人生,我不想被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淘汰掉。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只有发奋读书,把握自己的命运,才能创造出一片光彩,使自己能够在社会上立足!

这就是我心中最有意义的事情,我会继续努力下去,凭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一个闪亮的.舞台,放出辉煌的光芒!

读书改变命运

人生中虽有许多选择,但是对于出生于贫困地区的你,虽然没有阳光的照射,但你拥有了学习的机会后,你就以靠读书改变命运。

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书,以是哺育心灵的母乳,启迪智慧的钥匙。”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家培根也说过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知识时代,知识更是力量。不仅仅体现在社会发展方面,对人的生存发展来说也是如此。知识不仅是人的精神食粮,更重要的是生存竞争、未来发展的必需品。个人只要拥有了别人没有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因此,勤于读书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

其实,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要看你自己怎样去选择,如果你选择了勤劳诚实的汗水,坚忍不拔的毅力,万难不屈的精神。孜孜不倦的读书,你就可以用知识去挑战命运,改变你的未来。

未来的社会是具有机遇、挑战和竞争性质的,在每个地方都需要知识,要想在好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就得有硬本领,在将来的社会,有很多地方都需要知识,例如:在航天事业需要知识,这样你就能设计出神州8号、9号、10号……为祖国贡献出你的一份力量;在影视界,也需要知识,如果你是导演,就要用你的知识去谱写好的剧本;如果你是演员,就要用你的知识去演绎你不一样的角色;如果你是歌星,你就要用学的知识去唱出美丽的声音;如果你是作词、曲家,你就要用你的知识去谱出一支支美好的音符。在法律界,如果你是律师,就得用你的知识去帮助别人打赢官司;如果你是顾问家,你就要用你的知识去帮别人解决法律问题……

看来,在未来的社会里,要想挑战命运,改变未来,你就必须得勤奋读书,热爱学习,始终保持“爱学、勤学、多问、”的学风。读书改变命运,阅读滋养心灵。崇拜别人,不如塑造自己。让自己报效祖国,让中国科技发达,国力胜强……

现在我们要紧紧的把握住今天,不断地学习,刻苦地学习,创造出辉煌的未来!

读书改变命运

小学这些年中,我读过不少书,其中印象深刻的书也不少,但有一本书,我看了又看,每一次看这本书,我都会联想到我自己的一些事情。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孤女努力记》。

书中的主人公名叫佩玲,祖父非常富有、善良,但是双目失明的祖父性情古怪。原来佩玲的父亲为了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离家出走。由于父母相继去世,佩玲不得不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祖父的工厂做工。但是祖父一直记恨他们,佩玲不敢直接相认,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祖父认识她。而祖父管辖的县镇有上万人,佩玲年龄又小又是初到这里,要想在人群中成为精英,想要见到祖父,可是难上加难啊!而佩玲凭着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所有困难都难不到她,最终她和祖父相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佩玲,一个年龄与我相仿,父母双亡的女孩,却已学会了坚强,自己生活,坚持不懈,凭自己的努力去寻找幸福。而以前的我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遇到一点困难就靠父母的女孩。在学习上,我遇到一点难题就不想再去思考、再算算,而是立刻问父母,有时侯马马虎虎混过去。不止在学习上,我干其他事情也一样,遇到困难就想放弃。所以,我几乎什么事情也干不好。

而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若有所思,为什么她的生活那么坎坷,最后却能获得幸福呢。我渐渐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此后我学习不再是懒惰、对难题退缩了,反而更加喜欢钻研难题,我渐渐的觉得解决困难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学习上的困难解决了,生活上,我也不再向那些可恶的家务活低头,。我想现在,即使父母不在身边,我都可以自理好我的学习,我的生活,不再是以前那个畏惧困难,甚至向困难低头的女孩了。

如果佩玲不是书中那个虚幻的主人公,我真想当面感谢她。仔细想想,生活中不是也有许多像佩玲这样的人吗。她并不是虚幻的,而是实实在在的。

12.读书改变了什么 篇十二

读书改变了什么?记得在高三的时候,我时常问自己这个问题,读书到底能改变些什么呢?

因为出身农村,并且有个姐姐也在一起读书,才出生多久,我的母亲便到了广东打工,而我,一直在奶奶的带领下成长起来,根本没有爸爸妈妈的印象。到了5岁那年,因为到了读书的年龄,父亲将我接回老家读书,这可能是我记事以来对父亲的首要印象,因为年龄比较小,那时说跟着谁便也就随之而去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姐姐和我的学费也渐渐增加了起来,单靠母亲在外打工所得的工资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一家三口的生活,在我读5年级的时候,父亲也出去打工了。因为父母虽然读书比较少,但他们始终觉得必须要我们多学一点知识,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这样才会有出息。从此我便寄宿在伯父家中,成为了一名留守儿童,当然,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样一个词,更别说它代表的意义了。伯父的家是住在镇上,教育条件相对较好,在村里成绩能名列第一的我,到了镇里,才发现了差距,渐渐的自卑让我与同龄人的话渐渐减少,但也让我专心于学习,并最终以很好的成绩考入了镇上最好的中学——龙门中学。而进入初中,在小学没有接触过英语的我开始一点一点学习英语,同时也尽心的学好每一门功课,因为我知道,在这些同龄人的面前,我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比他们努力。而当我初中毕业回到我所在的农村时,我发现,读书慢慢的改变了一些东西。

首先,她改变的我的一些基本素养,懂得世界的大致分布,知道历史长河的大致发展,而我的老一辈们,却很少能将美国与外国分清,很少知道皇帝和黄帝的差别;其次,她也让我有更高的文化追求,不说一定要读大学,但高中是必须要去学的。而我儿时的伙伴,则开始为以后的打工生涯做打算,或者就在家里帮忙种田,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去高中读书,而我,幸运的是这少部分的一份子。

而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读高二的姐姐突然说不想读书了,首先是姐姐的成绩不是很好,觉得再读下去没什么意义,而且那时侯的高中文凭有与没有已经没太大区别,而且她的很多同学也没读高中,现在在外地打工还能赚不少钱,而且自己读书也花发家里很多钱,父母很艰难的维持着我们姐弟二人的学费,她觉得不想在浪费家里的钱。于是就背着父母办了休学手续。最后,虽然父亲对这件事很生气,但也没有办法,只能安排姐姐也到广东去。这事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因为我也找不到很好的能反驳姐姐的话,甚至都觉得姐姐的话很对,读书到底能有多大收益呢?

进入高三,因为高考,我们都能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但这时,我却开始不自觉的思。思考读书的意义,高考的意义以及未来的路我应该怎样走。那是的我一直在想,高考,真的是一个很讽刺的事,寒窗苦读十二载,却只是在一朝看出输赢成败。就是这一次的考试,也只有这一次,决定十二年的努力,而无论你先前十二年的任何情况,而这,决定与很多偶然因素,考试时的状态,心情,倘若一个不慎,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而十二年的努力就付诸东流而已,难怪每年都会有那么多的高考后的跳楼,学生的压力也可想而知。同时,作为一名从农村来的学生,我却在这件事情上特别坦然,因为对我来说,对父母来说,读书,更多的是为了以后自己能有一个更好的环境,也让父母能更好的生活,因为父母为自己读书已经花费了太多精力,如果不读大学,自己可以去打工,以自己高中的学历,也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重要的是,自己足够年轻,也有很多的时间,而如果读大学,就将是至少少了4年打工的经历,同时也会让父母的压力变得很大,大学的学费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同时,当时高三的时候,正值全球金融风暴高峰时期,许多大学生出来找不到工作,最终也和一般的打工者差不多的收入,没有任何的优势,甚至因为经验的缘故,很多公司更远选择有经验的打工者,而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大学生。而且多在社会打拼几年,对于自己的发展也更有利,也就更容易在社会上立足,学到更多的能力,那时的我,一直觉得大学生除了多了一纸文凭外,在能力方面,肯定不如在社会打拼了数年的同龄人。虽然一直被这个读书无用论困扰,但我还是尽全力去面对高考,结果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北京理工大学。而作为村里唯一一名大学生,当时村里开了一个庆功宴,那时的我,看到了父母眼中的自豪,也看到了来自亲戚朋友的鼓励与祝福以及来自同龄伙伴的羡慕,这是我发现,至少读书改变了我的气质,改变了亲戚朋友的看法,改变了父母期待,他们相信,假以时日,我一定能凭借读书获得更好。

而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大学里成长的那些岁月里,我渐渐发现读书给我带来的种种益处,她不断的改变着我的一切,由内而外,由表及里。

首先,她改变了我的眼界,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不再局限于国内,也将眼光放在世界,而这,对于曾经的小伙伴来说,却是不能想象的,同时,自己也不再局限与物质的满足,更有精神的追求,对素养的认识,对品位的感触等等。

其次,她也让我以更好的方式融入社会,接受社会,适应社会。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当初的我一直觉得越早进入社会,越能融入其中,从而更好的适应,但现在我知道自己错得很离谱,如果在很小的年龄步入社会,更多的会被残酷的现实击溃,因为这之间有太大的差别,一不小心,就会受到社会的毁灭性打击,而这对于年龄还小的我们,在心态上是一个很难跨越的坎。而大学不同,他能提供我们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平稳的步入,而非一蹴而就,这样的进入,给了我们更平稳的适应过程,更舒适的环境,更容易的方式,更巧妙的融入。

同时,读书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让我们更容易学习新的技能,学到新的能力,因为读书能增加我们学习的经验,加深我们对学习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另外,读书能提高我们自身的内涵,提升自身的气质。

上一篇:你是我一生在等的人诗歌下一篇:山东省教师研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