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及注释

2024-07-17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及注释(共13篇)

1.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及注释 篇一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后习题及答案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天姥(mǔ) 天台(tāi)

觉时(jiào) 暝色(mínɡ)

B.脚著(zhuó) 訇然(hōnɡ)

澹澹(dàn) 渌水(lù)

C.剡溪(shàn) 殷雷(yǐn)

层巅(diān) 战栗(lì)

D.木屐(jī) 鸾鸟(luán)

魂魄(pò) 霓裳(ní)

提示:A项觉时jué。

答案:A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B.忽魂悸以魄动(惊动)

失向来之烟霞(先前)

C.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断)

虎鼓瑟兮鸾回车(驾驶)

D.迷花倚石忽已暝(睡着)

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响)

提示:D.暝:天黑、夜晚。

答案:D

3.对虚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觉时之枕席(独、只)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怎么)

C.恍惊起而长嗟(表顺承)

D.云霞明灭或可睹(有的人)

提示:D.或:有时。

答案:D

4.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情况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

A.云青青兮欲雨

B.栗深林兮惊层巅

C.越人语天姥

D.虎鼓瑟兮鸾回车

提示:B项使动用法,其余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B

5.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安”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安在 B.尔安敢轻吾射

C.既来之,则安之 D.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提示:B项语气副词“怎么”。

答案:B

6.下列诗句在修辞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D.指如削葱根

提示:A、C、D三句为比喻。

答案:B

7.《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开头?

参考答案:不能。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图景,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

8.第一段运用了衬托手法,与此法不相同的两句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提示:D项“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不是衬托,其余都是与第一段一样的衬托。

答案:D

9.古诗歌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常有词序颠倒的情况。下列句子没有词序倒置的`情况的一项是( )

A.渌水荡漾清猿啼 B.一夜飞度镜湖月

C.一唱雄鸡天下白 D.天生我材必有用

提示:A项,渌水荡漾猿啼清。B项,一夜月飞度镜湖。C项,雄鸡一唱天下白。

答案:D

10.下面是古人诗词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其中有一句与其他三句的感情基调不同,请指出( )

A.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B.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C.杨柳岸晓风残月 D.唯见江心秋月白

提示:A项,喜爱之情。

答案:A

1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即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提示:D.“逃避现实”,有;“消极”,也说得上。但是没有“颓废”,没有“消沉”。

答案:D

1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一句话,这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综合拓展提升

13.(广东惠州测考,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题。

台 城

韦 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根据题材分类,这首诗是诗。

(2)“六朝如梦鸟空啼”中的“空”字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其中妙处。

(3)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参考答案:(1)怀古

(2)“空”在诗中指“徒然、白白地”。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只有鸟儿依旧在那里徒然鸣叫。着一“空”字,很好地传达出诗人昔盛今衰的伤感。

(3)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7题。

梦 天

李 贺

老兔寒蟾①□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团光,鸾佩②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③三山④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⑤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

注:①老兔寒蟾:古代传说,月宫里住着玉兔和寒蟾。②鸾佩:雕着鸾凤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③黄尘清水:即黄尘变成了清水。换句常见的话就是“沧海桑田”。④三山:指传说中东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三山下”即指东海。⑤齐州:即中国。

14.填到诗中空缺处的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迎 湿 倾 B.泣 湿 泻

C.泣 染 倾 D.迎 染 泻

提示:“泣”写空中飘洒下来一阵冻雨,仿佛是月宫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湿”字结合整句来理解,意思是: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汽上面碾过,所发生的一团光辉都给打湿了。“泻”字结合整句来理解,“一泓”等于说一汪水,这是形容东海之小如同一杯水打翻了一样。

答案:B

15.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兔寒蟾”句中的兔和蟾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这句表现了秋月初出,普照大地,自然界光影和谐的空寂之景。

B.“玉轮”一句指所乘车轮为冷露所沾湿,已是黎明时分了。

C.“桂香陌”指月宫里的大路,因为传说月宫里有桂树,所以一路上桂子飘香。

D.“遥望齐州”二句是指齐州有九座岛屿,在茫茫大海中宛如九点烟尘。

提示:A句中的“老兔”和“寒蟾”代指月亮。B句中的“玉轮”是指月亮。D句中的“齐州”指中国,中国古代分为九州,所以诗人从天上下望人间,感觉大地上的九州犹如九点“烟尘”。

答案:C

2.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及注释 篇二

1. 结构美

我国古代一般的“留别”、“赠别”之类的诗歌, 大都写离愁别绪, 黯然销魂, 情调低沉。而李白这首留别诗, 完全突破了这种陈规旧俗, 借“别”抒怀, 另有寄托, 写成一首惊心动魄、众音繁会的记梦诗、游仙诗, 借此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它突破了我国古代留别诗的一般程式, 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来构思全诗。全诗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幻而写, 由瀛洲引出天姥, 由“或可睹”引出梦游;再由天姥引出仙洞, 由梦醒而生感慨。这样从现实到梦境, 又从梦境到现实;借描绘仙境的美好, 以揭示现实之丑恶;借抒发对理想的追求, 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恶;借惜别的机会赋诗, 却写访游名山, 以明自己的斗志, 来表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主题。明代胡应麟以为这首诗“无首无尾, 杳冥昏默”, 似乎不可捉摸。然而仔细寻绎, 还是具有严谨的规律性的。该诗在构思上, 不同于一般触物生情、感事抒怀之诗, 而是离开现实生活, 把主观世界的活动外化为幻想, 制造出一片幻影, 任凭主观意愿在幻觉里自由的驰骋, 不受现实生活的约束, 因此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种构思, 最大限度地表现了李白对发扬个性自由的独特追求。

2. 图画美

天姥山临近剡溪, 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 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 峰峦峭峙, 仰望如在天表, 冥茫如堕仙境, 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 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 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 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 也是非常熟悉的。天姥山号称奇绝, 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 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 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 被写得耸立天外, 直插云霄, 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 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 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 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 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 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 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 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只见:“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 石径盘旋, 深山中光线幽暗, 看到海日升空, 天鸡高唱, 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 忽觉暮色降临, 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 震响于山谷之间, 深林为之战栗, 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 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 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 与诗人的情感, 协成一体, 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 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 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 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 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 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 全诗也便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 霎时间“丘峦崩摧”, 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 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 驱长风为马, 虎为之鼓瑟, 鸾为之驾车, 皆受命于诗人之笔, 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 景色壮丽, 异彩缤纷, 何等的惊心眩目, 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 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 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 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梦》中所写仙境倏忽消失, 梦境旋亦破灭, 是为了证实诗人一个牢固的对于人生的想法:人生如梦。但他更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 无论梦中的世界多么神奇美妙, 多么引人人胜, 也只是空幻的, 不可靠的。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 梦境破灭后, 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 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 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 才是最快意的。

3. 情感美

形象的美是种外化, 它还依赖于人的主观感受, 内化为某种审美情感。审美不单要体会形象之美, 更要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审美感受、审美判断。这就要求审美者要透过直观、外在的形象去探寻内在的情感。《梦》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这里除了有伫足半山, 远望海日升空、天鸡高唱的辽远、空旷的意境美, 更有一种豪情勃发, 壮志凌云的情感蕴含其间。结合作者的遭遇, 他当时初到长安, 带着满腔抱负, 也终于能被皇上赏识, 青云直上, 岂不是雄姿英发, 意气风发?而后来群小谗毁, 无奈骑驴出京都, 一时之间前路无定, 岂不是“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的《梦》一诗在情与景的融汇表达上也创造了美的典范。《梦》的情感美还表现在其跌宕起伏的旋律美。《梦》起句情感苍茫, 意境渺远, 仙山之美却渺不可及, 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在此语中一览无遗。继而想及尚有天姥可到, 情怀顿时激昂不可抑制, 连续用四个句子极力渲染天姥山之雄奇高伟。“因梦”成行后, 他沉浸于剡溪美景之中, 攀登至半山腰, 又不由为所见的壮阔景观所激荡。暮雨将至, 熊咆龙吟, 林栗巅惊, 令读者的感情也随之沉郁凝重。至此情感由渺茫而激昂而宁静而高昂又沉郁, 已有数转, 但作者并不就此收束, 继而随电闪雷鸣创造了最瑰奇最绚烂的想象。诗人描绘了辉煌灿烂, 气象万千的神仙世界, 可谓惊心眩目, 动人魂魄, 情感更是排山倒海而来, 难以抑控。但是忽而梦醒, 无限寥落, 情绪大起大落, 起承过渡, 全无痕迹。这时诗人的感情本已沉至谷底, 似乎再不能昂扬了, 但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奇峰突起, 一种不卑不屈的巍然正气冲天地而出。《梦》这首诗正是这样把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 波澜迭起与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 跳跃发展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是为提升人的素质服务, 在欣赏《梦》一诗时, 对诗结构美的定位, 对形象美的鉴赏, 对情感美的把握, 都有助于我们自身素养的培养, 这正是我们挖掘《梦》一诗审美价值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3.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及注释 篇三

【关键词】《梦游天姥吟留别》;诵读;指导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诗歌教学应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高中第三册讲读课文,是李白古体诗中的杰作,其情感起伏跌宕,句式多变,以及大量语气词的使用,使得诵读难度加大,学生诵读时有一定困难,下面就谈谈如何指导诵读。

一、理顺思路,把握情感的变化历程

1.理顺思路。以“梦”为线索,分为五部分:入梦缘由(第一段)、梦游历程(第二段至“水澹澹兮生烟”)、梦中仙境(“列缺霹雳”至“仙之人兮列如麻”)、梦醒时分(“忽魂悸以魄动”至“失向来之烟霞”)、梦后言志(最后一段)。

2.情感变化。与上面的五部分相对应,感情有五次变化:向往—陶醉—惊异—失落—慷慨。

二、掌握技巧,读出韵律美、情感美、文势跌宕之美

1.划分多变的节奏,读得节奏鲜明。五字句多为“三二”式,如“海客/谈瀛洲”。六字句多为“一二三”式,如“忽/魂悸/以魄动”。七字句多为“四三”式,如“云霞明灭/或可睹”。带“兮”字句,多在“兮”后停顿,且“兮”要拖长音节。

2.找出变化的韵脚,要读得响亮和谐。全诗换韵共11次,分别押“ou”“u”“eng”“ue”“i”“ing”“uan”“ai”“ia”“ui”“an”韵,一个韵脚基本上是一个层次,换韵处要适当停顿。

3.品味语言的精妙,处理好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语气。下面就以作者的思路为序,具体谈谈处理过程。

入梦缘由。这一部分主要是突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五个动词“横、拔、掩、倒、倾”极富动感和表现力,要重读。“一万八千丈”五字,用夸张的写法,突出天台山的高大也应该重读。前两句叙述,后两句描写抒情,语速应该由慢到快,语调要由中调逐渐升高。“倒”字要一顿,“东南倾”三字一气呵成,收缩干净有力。

梦游历程。这一部分中的“飞、殷、栗、惊”四个字和“半壁、空中”两个词应该重读。“飞”字体现了李白高蹈出世的气概,又与“送”见合,体现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的急切心情。“殷、栗、惊”突出了“熊咆龙吟”之声的威力与震撼。“半壁、空中”进一步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和诗人站在山腰就能见到奇异景色,听到奇异的声音的独特感受。前七句的语速要稍快,语调应该中调起头,逐渐加快,到“迷花倚石忽已暝”处,宜用低调慢速,为第七句蓄势。第七句“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以快速、高亢的语调读出,以突出恐怖阴森的氛围。第八句“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由惊心动魄的声音描写到突出一种氤氲怪异的氛围,宜低调慢速,完后稍微停顿,为下文语势的陡起蓄势。

梦中仙境。前两句为四字短句,用快速、高调一气读出;“霹雳、崩摧、轰然”三词重读,突出天门洞开的奇异氛围和雄奇的气势。后两句描写仙境博大景象和神仙降临的飘然与祥和,应该打开音域,用浑厚高昂语调,中速来读。“列如麻”收尾要干脆,读完后要停顿四拍,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也为下文语义的转折奠定基础。

梦醒时分。这两句主要写梦醒后的失落,用低调、慢速来读。“忽、恍、惟、失”四字单独成为音节,应该适当拖长两拍,使节奏和谐。

梦后言志。前一句紧承上句抒情,用低调、慢速来读。第二句以朋友的口吻问自己,注意读出关切的疑问语气。第三句作答,“访名山”三字重读,突出李白寄情山水的情怀。最后一句“安能”两字应低调、慢速起,后面字字重读,逐字加高音调,加快语速,加大音量,到“不得开心颜”达到顶峰,戛然而止,振聋发聩。

4.梦游天姥吟留别 篇四

一教学目的:

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 一 课 时

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课文分析:

海        客谈  瀛洲,        烟涛微茫            信  难  求;(2)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三山: 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3) 语  天姥,    云霞明  灭(4) 或  可  睹。

越地人  谈到天姥山,  云霞忽明忽暗  有时能够目睹。

天姥见注(1)

分析: 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  连天    向天横(5), 势  拔  五岳  掩    赤城。(6)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  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五岳: 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 (山 西)、南岳衡山(河南)

&nbs

5.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些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 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二、赏析第二节(结合多媒体)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 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二、赏析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三、鉴赏要点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一、梦之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景仰向往 对比衬托夸张

二、梦之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兴奋、轻松愉快

著屐登山 壮美奇绝 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迷惘、困惑

神仙洞府 绚烂辉煌 极度兴奋、愉快 绘声绘形绘色

梦境消失 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 蔑视权贵 追求自由解放乐土的理想,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精神。

延伸

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作为内容,以“尊严”为话题,谈谈人生。

布置作业

把仙境改写成一个想象成一个场面

教学反思:

6.《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 篇六

一、情境导入

中国有一条“唐诗之路”。自古城绍兴出发,由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入浙江名溪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洲、天姥,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 著名的景致有:钱塘江潮、兰亭、镜湖、大禹陵、鉴湖、古梁飞瀑、大佛寺、会稽山、四明山、天姥山、天台山、曹娥江、剡溪等,风光秀异,山水奇绝。千余年来众多文人墨客被这条路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景色所陶醉,一路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世人便将其命名为“唐诗之路”。据统计,唐朝诗人中有432人到过这里,如李白、杜甫、孟浩然、李商隐、贺知章、骆宾王、元稹等。天姥山究竟在何处,却是个千古之迷:一说在仙居县韦羌山。二说天姥山是台州天台山,三说在绍兴新昌县。一千多年来,人们都不知道天姥山的所在,李白在诗句里所描写的也被世人认为是诗仙某一次开怀畅饮后的幻境。直到不久前,一位旅人在不经意间回眸远视,才发现这自然的岩石竟也有着上天的造化,活生生就是“天姥”的化身,如此浑然天成、形神兼备的杰作,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恐怕雕不出第二尊。天姥岩、天姥山由此而得名。

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所以最好将标题写成《梦游天姥吟•留别》。“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有“歌行”一体。其形式较自由。大多模仿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较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二、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 作者分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四、学习目标:

1、 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

2、 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 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五、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A、烟涛微茫信难求( )

B、云霞明灭或可睹( )

C、天姥连天向天横( )

D、势拔五岳掩赤城( )

E、我欲因之梦吴越( )( )

F、渌水荡漾清猿啼( )

G、迷花倚石忽已瞑( )

H、栗深林兮惊层巅( )( )

I、水澹澹兮生烟( )

J、失向来之烟霞( )

K、须行即骑访名山( )

L、恍惊起而长嗟( )

2.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3.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诵读第二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4、“一夜飞度镜湖月”“送我至剡溪”中的“飞”和“送”字历来为后人称道,请鉴赏这二字的妙处。

5、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7.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及注释 篇七

教学内容:鉴赏李白, 体会其诗歌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的艺术特色, 理解和感受李白蔑视权贵、反抗现实的精神。

执教班级:高二 (3) 班。

教学时间:20012年10月15日。

教学过程:这首诗歌难度不大, 学生容易理解, 因此我把教学设计为背景导入切文题、诵读悟别意、合作赏别情, 探讨究主旨、拓展品诗情六个环节。这样, 学生走进课文能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到了课外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自觉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学得失:《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着雄伟的意境, 瑰丽的想象, 大胆的夸张, 历来为人传颂, 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优秀的文章可学的东西很多, 教师必须大胆取舍, 集中兵力, 突出重点, 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有所收获。反思这节课的教学, 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

一、闪光点

(1) 自主学习, 激发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本文的学习中, 学生课前自主收集李白的资料、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收集李白诗句, 感受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圈点勾画, 并就不理解的字词句以及内容上的问题质疑。 (收集过程提倡资源共享) 上课伊始, 同学们就收集的资料做了交流, 加上教师对李白的激情介绍, 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良好课堂氛围。

(2) 读赏结合, 合作探究,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美文不厌百回读, 李白的诗歌韵律、节奏、起伏、情感都适宜诵读涵咏, 通过诵读可以更好地与诗人心灵对话, 走进其创造的奇妙境界。在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诗歌学习的基础上, 本节课我设计了自主赏析诗句和诵读结合的环节, 抓住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多给予肯定评价, 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兴趣和信心。

(3) 师生平等对话, 重视生成问题引导, 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这节课上, 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 但绝不是对课堂放任自流, 师生通过平等对话解决了问题, 推进了课堂进度。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质。因为学生都是独立、有思想的个体, 因此课堂上有许多生成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留有预设空间, 课堂上运用教学机智, 巧妙解决生成问题, 并借此让学生的思维飞跃。如学生欣赏了大部分精彩句子后, 我发现有少数同学因大家赏析的句子忽前忽后而有点迷糊, 于是我及时调整思路, 让学生将梦游之旅按时间和地点顺序分成四个部分: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昏暗, 夜晚———洞中仙乐, 这样一来, 学生的思路就更清晰了。又如在分析最后一段时, 同学们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的理解产生了争议, 我适时让学生展开小辩论, 最终同学们达成了共识。

二、不足之处

当然, 由于个人经验的不足, 对文章理解的不够深入, 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 虽然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由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思考, 但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 还是对学生、对课堂不够放心, 本来学生已鉴赏了大部分内容, 已经相当有收获了, 又补充了许多学生未分析到的内容。

(2) 对课堂生成问题的引导还应更灵活, 尤其是当学生还未回答出最佳答案时, 不应操之过急, 应给他们更多的思考时间, 启发诱导也应再细致再到位一些。对于学生的回答, 以鼓励为主, 但理解有明显偏差的地方不应不了了之, 或含糊带过, 应更耐心地引导解决, 不能给现成的答案, 让学生养成思维惰性。

(3) 基础知识的掌握还需再落实, 本诗虽不宜逐句翻译, 弄得支离破碎, 不过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多准备几句学生可能存在理解问题的句子, 当学生未提出时, 教师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可能对学生更有帮助, 效果会更好。

理论思考: (1) 教师要深研教材, 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和二度创作, 集中兵力, 突出重点。 (2) 师生之间平等对话, 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多种形式, 夯实基础, 紧扣文本, 让学生学会和文本对话, 不能使自己的认识脱离文本, 成为空中楼阁。 (5) 诗歌学习要重视诵读涵咏, 培养语感,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 注意课堂生成问题的引导, 并籍此激发学生的思维。

摘要:教学反思是有效提高课堂效益、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方式。教师要从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成功和不足之处、再上升到理论思考等方面详细总结和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的得失, 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自主,生成问题,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8.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八

1、深入体会诗的主旨和内涵,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仿写,边说边读。

教学过程

一.走进作者

1.导入:背诵有关记梦的诗句,体会、谈论感情。(选背)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B.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李清照.《晓梦》)

C.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

D.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

E.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李煜.《子夜歌》)

F.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李煜.《望江南》)

G.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H.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学生简述情感,老师小结过渡。我们这天所要探讨的这首记梦诗,看不到泪眼,感受不到缠绵。它满溢豪情浪漫,它飘扬粗犷雄壮。它就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李白给我们的印象是豪放,是浪漫。难怪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怀李白》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盛唐,一个伟大的时代,李白,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们就应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和谐统一,但事实却如何呢或许,我们读了这首诗,会有所发现。

3、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了,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了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了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情绪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二.美读全诗,初步感知。

(一)齐读,读准字音

(二)一生读,读准句读

(三)读出感情

1.结合题目,理清思路,把握感情

思路:①梦之由②梦之旅③梦之感

感情:向往--------陶醉--------惊异--------失落-------豁达

2.掌握技巧,读出韵律。

A.划分多变音节,读出节奏

B.标出韵脚,读得响亮和谐

C.标出重音语调语气等

3.试读一遍

4.听音乐范读,仿读。

5.诵读大比拼。

三.赏析全诗

(一分析①段------梦之由

1.齐读①段

2.诗人先谈了哪个地方标出其特征的词语。

明确:“烟涛微茫”------信难求

3.之后写到什么地方其特征是。

明确:“云霞明灭”-----或可睹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4.除了那里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游天姥山缘由)

小结:瀛洲-----“烟涛微茫”,天姥-----“云霞明灭”。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构成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二)分析②段-------梦之景

1.齐读第二节

2.标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标出梦醒时的语句。

4..中间部分为梦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仙境——洞中(仙乐,仙人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相敬相爱,雍雍穆穆)

5.这几幅画面,哪是作者所追求

明确:仙境

A.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

B.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6.齐读梦境部分

7.请标出你认为用得好的重点字词,写一段赏析文字。

参考: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A.“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情绪。

“B.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8.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小结: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梦醒,应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表不同看法。

(三)分析③段-------梦之感

1.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

2.哪一词语照应题目

明确:“别君”。

3.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A.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

B.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

4.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述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A.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B.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证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边说边读。仿照下面方法,运用第二人称,发挥想象,在本节诗中,与李白对话。

A.示例:原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与诗人的对话:

生1:啊,诗人,你是否听说了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他是你的朋友,你是否为他感到个性悲哀

生2:诗人啊,杨花落尽,杜鹃啼鸣,在这样一个暮春时节,你的朋友远离了你,从此相见无期,你将怎样表达你对他的心意

生3:诗人啊,王昌龄是一个多好的人啊。他以前写了一首诗,表达他的内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一个冰清玉洁的人,竟然受到权贵的诋毁,真叫人不平!

生4:诗人啊,你为什么要托付明月,是因为“明月千里寄相思”吗

生5:啊,诗人,从此以后有明月相照,你和朋友都不再孤单了。这真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啊!诗人啊,祝你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生6:诗人啊,你也要放开朗些,有朝一日,你和朋友必须能够相聚一堂。

B.学生写作,整理,交流。(略)

四、迁移,读李白几首诗歌,感知诗人写作风格

1.齐读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交流小结: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3.回到课文。划出“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诗句。

A.以第一节为例明确,学生读出。

9.《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 篇九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 一作:一万)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度 通:渡)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翻译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迷花“句: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暝(míng),日落,天黑。

”熊咆“句: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且放“二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10.改写梦游天姥吟留别 篇十

素闻人言天姥之高峻秀美,欲游不得,遂作此篇。

银色的月光洒满湖面,清风徐来,水光粼粼,波光与月光辉映,竟让人分不清是波动还是月移了。我乘着清风,飞渡镜湖,来到美丽的剡溪。溪水清澈荡漾,河岸猿啼凄清。我脚着木屐,沿山路而上。站在半山腰处远望,远处海天一色,水天相接处,突然一轮红日跳出海面,瞬间火红了半边天,半空中传来天鸡报啼的声音,这山间的日出竟如此美丽。山路曲折,百转千回,我依山而行,沿路遍观奇花怪石,碧藤翠绿,不觉天色已晚。忽闻虎啸熊咆泉水轰鸣,林木摇曳,山峦震动,令人不寒而栗。黑云沉沉,水波生烟,电闪雷鸣,山崩催塌,仙府的石门訇然而开。青色的天空高远天际,日月照耀高中,楼台殿阁金碧辉煌。仙人们以彩虹为衣,以清风为马,琴瑟和鸣。鸾鸟驾车,洞中仙人排列如麻。金银台中,歌舞生平,仙乐欢奏,仙人起舞。我恍然惊醒,长叹不已。梦醒时。却只空对硬枕冷席,再不见梦中仙境。

1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篇十一

王书峰

带着学生学完《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曾写下这样的话:

一直陷在李白强大的磁场中难以跳脱,他活的真乐,活的天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活的洒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他活的憋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一侠客,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是一酒徒,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千古,千古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经典篇目,不知有多少名家琢磨过。于是,我就在想,我要领着学生做些什么?我要在学生心头留下点什么?

在学习目标的设置上,我紧紧扣住语文核心素养四大方面(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于是课堂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立为: 语言素养: 理解与积累极富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思维素养:通过品析诗歌语言,理解李白诗歌思维的形象性、独创性; 审美素养:感受诗歌之美,提升审美品味; 学会表达自己阅读诗歌时的审美体验;

文化素养:通过优秀诗歌的学习,提升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

而学习过程则设置为四块:

导入阶段、准备阶段、导学交流阶段、主旨提炼阶段

学习进行时——

2017年9月19日。下午。一个空气很清新的下午。

我们高二(4)班的诗歌鉴赏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正在进行中。

我,作为语文老师,不止一次地叮嘱学生,每次课堂,真正应成为主角的,不应该是老师,而应该是你们——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真正投入课堂了,每节课才真正有了意义。而今天的诗歌鉴赏课,也是如此,我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在独属于诗仙李白的天姥仙境中畅快地游戈。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先生的《怀李白》被我嵌在了课堂的开头,豪肠、月光、绣口,一时间,飘飘欲仙豪迈奔放的李白便从历史的烟霞中仗剑执酒吟咏着大唐的月光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中。

接下来,循着诗歌鉴赏的最常规方法,我将作者及背景、诗歌诵读、解题、疏通大意、品析语言等尽可能多地交给学生来完成,我只做一个引导者,一个陪伴者,一个助手,当然,当学生的理解功力确实达不到时,我则及时补场,如水流凝滞处,轻轻拨两下,于是,整个课堂就又淙淙流淌下去。我们师生在三尺台前共同展现睿智与洒脱。

我带着学生一起走近作者,一起探寻背景,再适时地作些补充,于是,诗人及背景便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公元742年,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怀揣着“安社稷,济黎元”的宏愿,应诏入京。此后一年多的翰林待诏,实则是点缀皇帝太平盛世的一名御用文人。虽然有过“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荣宠,甚至有过“云想衣赏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谄媚,但最终还是被排挤出京,被朝廷“赐金放还”。其心中郁愤难以消解,于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成了他排遣抑郁的“发愤之作”。

一首这么有故事的诗,学生多么迫切地想了解它,于是,我们师生共同向它走近——

好的诗歌需要反复咏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先安排了四位同学接力诵读,他们努力去再现李白

笔下的天姥山之雄奇、梦醒后现实人生之慨叹。师生共同评点后,又由另一组四位同学再度练习诵读。可是,总觉得学生诵读时仍有不少地方读不到位,于是,我将自己配乐诵读版《梦游天姥吟留别》呈现给我的学生。课堂顿时被诵读声所充溢,学生在侧耳倾听。随着这声音,我在努力地将李白憧憬之心、迫切之心、追慕之心、惊喜之情、怅然之情、郁愤之情展现出来。

课后的我的学生竞相模仿咏诵着“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有人说,如果老师是一粒盐,那他的弟子应该是咸的,我想,我的学生应该是浸润着我的味道了。

同学们共同接力疏通大意之后,我带着学生进行的是语言品析,我尽量地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找,自己去品,然后分享审美体验,交流碰撞。对于鉴赏诗歌,以及所谓审美体验,学生开始时感到很高深,觉得那应该是那些文学评论专家的事,不是等学生所为,故此心生畏惧。我就鼓励他们说,其实很简单,你认为哪个诗句或者某个词某个字极具表现力,写得好,写得有味道,你所品出来的、感觉有意思的东西,咱们来一起分享一下,你分享的内容就是鉴赏的内容,就是你的审美体验。

于是,我们师生一起尝试着品析天姥山的高峻神秘,品析诗人飞度镜湖的急切,品析诗人对天姥胜景的沉醉,品析神仙世界的异象迭现,品析美梦猛然惊醒的失落,品析诗人郁积胸中不吐不快的那句千古浩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众多学生一一谈着自己的理解,时不时,我则或是微笑点头,或是直接道好,或是满含期待地说:“嗯,很好,还有呢?”于是孩子们就又顺着老师的引导说下去。当然,有时,学生只能说到一个较浅的层次,我则再顺势一挖掘,他们立刻惊叹:哇,原来我找到了一个这么好的鉴赏点。哇,原来,只需要稍微往前走那么一小步,就立刻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学生沉浸诗句品析的快慰中,越品析越发现,诗人超浓缩的感情压缩包一旦被我们师生泡开,竟然可以像李白遇到一个神仙世界一般——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当然情感压缩包的打开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需要好奇心,需要探索勇气,需要执着精神。压缩包也许开始解读时只是“仿佛若有光”,继续探寻,可能就会进入新的境地,畅快地饱览“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人说,沿着古诗文,能够找到我们回家的路。

我想,至少,我们师生走进诗文中,试图读懂作者的过程中,同喜同悲的经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李白做了一个那么美好的梦,然而,梦又是那么的短暂,梦醒时分,一切成空。美梦,短得一如李白的仕途。当初,“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似乎还在耳畔。“天子呼来不上,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傲仿佛就是刚才,“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好像就是昨天,然而,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梦醒了。——我们师生为李白揪心,为李白心痛。

困窘中的李白,曾疾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如今,他又在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的这处愤懑之叹振聋发聩,品着这两句诗一如品着一杯度数极高的烈酒。一入喉,便灼热了我们师生的喉嗓,灼热了我们师生的胃肠,灼热了我们师生的心肺,灼热了我们师生的魂灵。让我们蜷缩着的灵魂找到了一线伸展的空间。李白道出了我们长久以来想说而未能说出的话。

最后,我又在课堂上投下一问:若是我们,在人世间摸爬滚打,四处碰壁,四处跌跤,鼻青脸肿甚至头破血流之后,是否还能葆有一身敲起来依然铿然作响的铮铮硬骨?

12.怎样背《梦游天姥吟留别》 篇十二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shàn)。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míng)。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25。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翻译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3、根据诗的意境,构建画面

可以身临其境地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本人,去见识诗里面描写的奇特景象。因为听了海客谈瀛洲,越人说到天姥山,勾起了兴趣,于是做梦到了吴越,接下来看到了一系列的景象。建议大家和我一样可以先将原文的意思都弄懂。如果能在脑海中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去想一遍,那背起来会更轻松轻快!尤其是容易中断的地方抓从视触听嗅四个方面加强画面情景,也可以运用连锁法加强记忆。

抓住几个 关键词来加强画面情境:

海客、瀛洲、烟涛、越人、天姥、云霞、天台:

梦吴越、镜湖月、影、剡溪、脚、云梯、海日、天鸡、路、迷花、倚石、熊、龙、岩泉;

雨、烟、列缺(闪电)、丘峦、石扉、日月、霓、云、虎、鸾、仙人、魄动、长嗟、枕席、烟霞;

行乐、东流水、别君、白鹿、名山、事权贵、开心颜。

在真正记忆的过程中,有时我们为了记忆的更加深刻需要对文章中的一些字词进行形象化处理时,可以运用谐音、增减字、倒字,替代、望文生义等方式,如:

海客、瀛洲、烟涛、越人、天姥、云霞、天台

我们可以想象为:海上的客人迎着烟涛越过许多人找天姥山,在云霞围绕的天台上看到了。

4、对照原文记忆

《梦游天姥吟留别》整篇包括三个部分,有头,有尾,有中间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在对比中介绍天姥,和瀛洲、五岳、赤城、天台对比;第二部分为详细精彩地描写梦游过程;第三部分是因朋友送别的感叹。

一、对比中介绍天姥

1、与瀛洲对比

这部分对比,结构对账。海客对越人,谈对语,瀛洲对天姥,烟涛微茫对云霞明灭,信难求对或可睹。

表示天姥由于高远,和瀛洲一样难以一睹芳容。

2、与周边对比

先通过“天姥连天向天横”说明天姥很高,再与五岳、赤城比显示其气势,是“势拔五岳”、“掩赤城”。

3、与天台对比

天台有四万八千丈,已经很高了,但是和天姥比,也是“欲倒东南倾”。

二、梦游过程

1、梦游飞至天姥的山脚下,也即剡溪

先是描述如何飞去,然后是飞至剡溪。在这个过程中,由湖、月相伴。将湖、月、天姥山放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景色。

2、登山所见所闻

先是有底到高登山过程,中间见到“海日”,说明已经很高了。在到最高处,闻“天鸡”,说明都几乎接天了。

接着是在高处,见到、听到的绚丽景色。这里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先是迷迷糊糊之中,突然有“熊咆龙吟”,带来了一系列反响。此处和《桃花源记》中,“山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都相同的效果。

3、梦幻般仙人仙境

先是山形大变,为仙人出现造势。

再是仙人出现,分远、近两个视角描述。

4、忽然梦醒

先是神情恍惚,再是梦醒,失去梦中一切,只有身边之枕席。

三、感叹

有梦到现实,说明人世间美好之事与所梦是一致的。

接着说朋友送别后,自己将会云游四海。

1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十三

知识目标 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能力目标 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 雄浑有力)

思考:

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

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

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连---横 拔---掩 倒----倾

③神往 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 语调适合)

思考:

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

②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

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①代第一段内容。

②梦前----梦中-----梦后

③飞 丰富的想象 大胆夸张。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

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 梦后 ---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

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 想像丰富 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 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 梦境的虚 现实的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上一篇:公交行业背景分析下一篇:新实用汉语课本第53《五味》课文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