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感悟音乐

2024-08-06

创设情境 感悟音乐(共14篇)

1.创设情境 感悟音乐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儿童认知规律与知识水平的实际,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进了奇妙的数学王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好数学。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生活的机会,使他们能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素材,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的“认识人民币”单元时,我让学生到超市去了解商品的价格,买自己所需的物品,再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教师再创设买卖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付钱买实物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对元、角、分的认识和换算,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从学生的实践操作出发创设情境

实践证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感悟数学。所以教学的内容不能仅限于书本,教学时空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要结合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面积单位“平方米”时,如果仅让学生从字面上描述1平方米有多大,很难感知,他们头脑中的“1平方米”是抽象的。如果用直尺在教室前面量出1平方米打小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到前面站一站可以站几个人,这样 “1平方米”的面积就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并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后,可让学生测量教室或课桌面的长度与宽度,并计算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所在,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所要探究知识产生兴趣。这样有趣的情境可以是一个开场故事,一个童话,一则谜语,一个游戏等。例如,教学《位置与顺序》时可以设计“猫抓老鼠”的游戏:每一轮选1人为“猫”,6人为“老鼠”。活动前先让“猫”观察1分钟,蒙上眼睛,然后由学生指出某只“老鼠”的前后(或左右)各是谁,再由“猫”猜出“老鼠”的名字。该游戏极富童趣,每当猫“捉”到老鼠时,教室里是一片欢腾,学生的参与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动态、新奇”的事物,而高年级的学生更易被“实用、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所吸引。只有把数学的自身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四、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至关重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能动性。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使学生感知问题的存在,关键是使学生碰到问题后能主动进入积极思考状态。比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时,上课后我先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三角形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然后由几个同学分别报出自己所量结果,老师可以分别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果然被一一猜中。老师是怎么猜的呀?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迫切希望知道老师是怎样想的,从而产生学习动机的内 1

驱力,使他们以高度的积极性进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又如在教学“列方程解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时,教师可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小明生日前爸爸妈妈让自己去买衣服,他来到服装店,挑选了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并买了下来,刚好付了100元。谈话中,店老板说:“这件上衣的价钱抵得上三条这裤子呢。”回到家里,爸爸说:“裤子很不错嘛,多少钱?”妈妈说:“上衣更漂亮,多少钱?”小明这才发现自己忘了问上衣和裤子的单价。然后,让学生独立找出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编成一道应用题,帮小明解决问题。这样,凭借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接受水平、有效思维的时间长度和教学需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创设情境 感悟音乐 篇二

关键词:理想情境,火花迸发,策略思考

情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或结合的境况, 情境视其具体内容有着不同的情境, 如教学就有着教学情境。课堂教学的情境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 它是多维度的, 也是全方位的。真正理想的教学情境利于学生思维感悟火花的迸发。作为阅读教学的课堂需要教师为学生去创设理想的情境。

一、理想情境的创设需考虑学生的感悟自主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最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就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提倡把以学生为主体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的始终, 这都对课堂教学之情境提出了新要求, 抑或就是些比较难以实施的要求。事实上一切不去考虑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是比较简便易行的, 但对学生感悟火花的迸发是毫无用处的。实实在在的能够让学生去迸发火花的, 应当考虑以学生为主体, 就是教学情境的创设, 也要考虑学生的自主。虽然教学课堂情境是多为我们教师去创设, 但不能忽视学生的可接受度。在平时的相关课堂中, 一些教师为了情境而情境, 也不是课堂教学所可取的。譬如教学一些古诗词, 人们大都运用一些配乐朗读的手段, 促进学生去阅读感悟。可大家也都必须去看到的, 诗词最为明显的特征是什么?那就是跳跃性比较强, 一首诗词可以是上下几千年的高度浓缩, 一首诗可以纵横数万里的高度概括, 如果以一则曲调去配之学生诵读的始终, 那所产生的促进学生阅读感悟甚至就是阅读感悟其效果又将会是如何呢?可以说是极为不佳。也有不少的课堂, 在创设的情境中带有比较明显的灌输色彩。如一些电子白板手段的应用, 电子白板上所出现的是什么?是美丽的图画和色彩, 也有着十分简洁和高度概括的多为四字性的词语, 学生一看到这所呈现的内容, 则立马明确老师的意图所在, 那词语就是对这图的感悟, 而这图就是相关教材文本的浓缩。诸如此类的现象都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内容行为的建构, 只能给学生以极不理性的影响。

二、理想情境的创设需考虑学生的感悟抓手

教学情境具有其多维度乃至全方位的具体特征, 从多维度的角度讲, 可以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所发生互动关系所形成的学习情境, 更可以是教学双方所建构起来的平等对话的友善情境。无论其维度多么广泛, 有一点是必须考虑的, 所创设的任何意义上的教学情境都应当以学生能够去用之进行感悟为目的, 也就是说所创设的多维情境都应当成为学生感悟甚至就是创新感悟的抓手。譬如, 教学海伦·凯勒的《享受生活》, 海伦·凯勒是一个怎样的人, 初中学生对其知之甚少, 那学生要去真正感悟《享受生活》之作者的审美感受, 也完全可以说是那样的困难重重。倘若为学生去创设带有抓手意义上的情境, 那学生的阅读感悟则可以是游刃有余的。因此, 在教学前先让学生能够熟悉海伦·凯勒, 以PPt的形式, 让学生去知道海伦·凯勒是一个患有盲、聋、哑的残疾者, 学生通过PPt的形式首先感到海伦·凯勒是一个多么的不幸者, 是一个多么值得同情的人物。在让学生比较初步知晓人物的基础上, 在学生比较善心意义发现的基础上, 让学生去整体介入教材文本, 便比较深刻意义上感悟到:海伦·凯勒是一个极不平凡的人物, 是一个伟大的人物, 是一个值得人们去称道的人物, 是一个值得大家去极力赞赏的人物。应当说离开了前面的情境创设, 学生是不可能去获取如此之感悟的, 学生还极有可能在黑暗中摸索, 学生也还极有可能去产生偏见, 甚至就是一些不够正确的感悟。

三、理想情境的创设需考虑学生的感悟活力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在课程建设上体现出开放而有活力, 应当说这为阅读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也给课堂教学的开放而有活力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必须引起人们去思考的是, 仅是去教教材还不可能去让课堂充满开放和颇具活力, 应当是用教材去促使学生在阅读中的活力四射。平时的阅读教学留给人们思考的是, 初中学生的阅读感悟潜在的能力是比较强的, 创新阅读的感悟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但如果情境的建构不能去诱发学生感悟, 那活力也根本不能呈现出四射的态势。所以, 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理想情境的创设必须考虑学生的感悟活力。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情境的创设如果多从初中学生感悟活力去思考, 那学生的感悟才会充满活力。如教学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词二首, 两首词包括《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 这两首词都出于毛泽东之手, 但从时间上看距离比较大, 上下距离近30 年, 作为一个民族, 一是处于新中国成立前的浴血奋战阶段, 一是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建设阶段。虽然两首诗飞越着时间的长河, 但仍然或者就是完全意义上的永远去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那教学时, 人们应当去构建或创设怎样的情境去实现课堂教学学生之感悟活力?倘若教学时, 将学生引进两首词牌和词题相同的词中, 一首一首地诵读, 并建立相互之间诵读感悟的情境, 那学生就不仅仅是比较简单的感悟, 而是一种充满比较意义上的感悟, 这样的感悟就不仅仅是浅表意义上的, 而且是一个具有内层或者就是深层意义上的感悟, 这样的感悟可以说是充满着创新和创造。

总而言之, 迸发学生阅读感悟之创新火花的情境创设, 并非就是人们可以去随手拈来的, 需要人们做出比较认真而又科学的思考, 同时还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出比较认真的反思, 才可以获取比较理想的效果。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角度去思考, 从优质均衡教育的角度去考量, 创设理想情境迸发学生阅读感悟之火花, 其思路可以开阔, 资源十分广泛, 人们完全可以在自己的思维中获取理想的策略。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

[2]曹津源.曹津源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创设情境 品读感悟 欣赏积累 篇三

一、介绍日月潭,导入新课

1.你知道日月潭吗?给大家介绍你了解的日月潭。

2.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找到台湾、日月潭,教师板书课题。

3.读准课题,了解“潭”的意思。

(将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台湾、日月潭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作为一个大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阅读,学生就会领悟到,日月潭的美不仅仅因为她的风光秀丽,更因为她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那里有我们的台湾同胞。)

二、自渎感知,自主识字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出生词,把带有生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二读课文,同桌互查,一人一段,错误的地方多读几遍。

3.你帮同桌学会了哪个词语。容易错的句子全班齐读一遍。

4.用各种方式巩固识字。

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认识“朦、胧、境”

用熟字换偏旁识字:坏——环、镜——境

扩词识字。

5.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读了课文,你对日月潭有了什么新的认识。用一两句话介绍日月潭。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

日月潭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日月潭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6.顺势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联系《黄山奇石》小结:写景的文章一般在开头和结尾简要介绍这个地方的特点。

(学生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是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前提。因此,在学生几次与文本的对话中,教师分层次提出了阅读要求,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质量和效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品读感悟,自主体验

1.以情激情: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共同进入课文情境。

2.交流欣赏后的感受:日月潭的什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3.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随机学习。

第二段:让学生画一画华光岛、日岛、月岛的位置。重点品味“圆圆的太阳“”弯弯的月亮“,抓住这两个句子想象,并结合插图体会日月潭的神奇。夸一夸日月潭的神奇。

第三段:找到相应的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朗读。抓住“薄薄的雾”“天上的晨星”“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品读想象清晨的风光。美读升华,内化情感:带着品读后的体验和感受走进日月潭的美景中,美美地读课文。先自由读,再赛读,配乐读,看谁能把日月潭的美充分地表现出来。

创设情境,学当导游。

假如有一天,你带着爸妈去日月潭旅游,你会怎样介绍日月潭?

(这里的教学,重点在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借助画面,通过独具个性的朗读、想象、体验、交流等手段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四、快乐积累

1.积累词语:日月潭真美啊!是哪些词语把日月潭的美表现出来的?把它写在日积月累本上。课后读读记记。

2.指导背诵:多美的日月潭,多美的课文,让它们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吧!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在阅读对话和生动的情境中积累,积累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也积淀了情感和语感。)

五、实践活动

1.进一步查找有关台湾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主题为:台湾在我心中。

2.仿照课文的写法,试着给你喜欢的一处风景写一段赞美的话。

(这是对阅读的延伸,是一种处于更高层面和更广阔视野中更自由自主的对话,体现了在人文精神的关怀下,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等能力的整体协调的发展。)

六、书写指导

1.学生自主观察,发现书写规律。

2.教师范写。

4.创设情境 感悟音乐 篇四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① 课题的界定

情境即情况、环境,一般是指由景物、事件、人物关系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有机结合的境地。教学情境,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图表、图像、实物材料、人物动作、人际关系等。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教学。具体说是指教师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选择综合而典型的材料,创设特定的语言、形声色、问题等情境,真实而全面地反映或模拟现实,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地探究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作用,分析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从而形成新知识、新观点,并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

② 理论依据

课改后的新教材在结构形式方面较以前有很大的改进,一般都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设计了单元情景主题。由于这些情景主题一般都贴近学生生活,因而有利于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潜能,丰富学生情感。但教材只是一种载体,只是教与学的平台,不是课程的全部,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教师才是课程的实施者、解释者,只有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目前形成了一些常用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模式。但这些模式注重的都只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个侧面,对于教师实际驾驭教材、驾驭课堂帮助不大。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也常通过创设情境来激趣,来组织课堂,但往往未能把教学内容有机地统整在情景主题之下,或过于花哨,或不利于协作交流等。因此教师如何利用现有教材,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地方特点,依据建构主义等新理论来创设情境,并围绕情景主题来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多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重认知轻情感,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忽略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而在国外,以德国的奥尔夫、瑞士的达尔克罗兹、匈牙利的柯达伊为代表的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方法的形成与传播,对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主张一切从孩子出发,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我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为探索全面提高儿童素质的有效途径,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原理与操作体系。其情境教学与教育所蕴涵的现代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对儿童教育的各个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如果将情境教育理论移植到小学音乐教学的素养教育中,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通过情境教学,教师注意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将音乐的表现形式与音乐的内容结合起来,真正体现音乐素养教育的价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可以给学生留下主动探索的空间。

实际教学工作中,情境教学的方式有许多,如问题情境、追问情境、动态情境、语言情境、记忆、联想、类比情境、生活展示情境等,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创造,不断地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能力。

明确情境创设的意义,把握住情境创设的几个特征,掌握情境创设的方法,创设出合适的情境,既能改进音乐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也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① 形成结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方法的经验。

② 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③ 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方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2.研究内容

① 情境教学方法与音乐鉴赏内容的研究。② 情境教学方法与唱歌内容的研究。③ 情境教学方法与演奏内容的研究。④ 情境教学方法与音乐相关文化内容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研究策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创设情境内容

① 内化——重组教材。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中有一些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教学秩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② 外化——学科融合。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通过课程内容及方法拓宽情境内容,有利于学生感受鉴赏音乐,以及提高演唱演奏能力丰富相关文化的内容。

③ 让情境贴近现实。一是用生活语言描述音乐形象。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诱导学生对于音乐所表现的生活形象的感受,在此过程中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加以详尽描述,启发诱导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二是以生活实物再现音乐形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在实物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不仅能迅速地感知,而且易于接受和理解。三是借生活游戏走近音乐形象。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丰富的想象进行音乐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情境空间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拓展学生生活空间的基本要求,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对学生课堂精神生活具有发展性意义。

以生活式交往进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这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协调沟通、相互作用的过程。又是实施真诚对话,在交往中理解,并且共同摄取双方的经验和智慧。

3.在情境中表现音乐

新课改力图逐步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① 在亲历生活过程中感知音乐。生活化情境伴随着学生的生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亲身经 历,得到积极的启发和暗示,在此过程中发展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② 在模拟生活角色中体验音乐情感。模拟生活角色就是指角色体验。是通过选择一个角色(人或物)作为学生体验的对象,并感受其在生活中的情感。在学习中进行角色模拟,目的是让学生重归真实的生活世界,以自由的思想体验生活,回归人性的本质。

③ 在生活情境感染中表达音乐思想。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真实可感的场景、条件等,让学生在实境体验中感悟知识,体验生活。还可在每堂课之末安排学生说一说(我听了什么?我唱了什么?我想表达什么?)的环节。

④ 在生活实际锻炼中展现音乐。动员学生参加社区的纳凉晚会和社会中的一些音乐性质的比赛,都能使学生的音乐实践得到充分的锻炼,使学生所学的音乐体现出生活的魅力。课题研究主要有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的综合运用。

1.应用行动研究法,及时收集处理情境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反馈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方案,使研究更具实效性。

2.应用个案分析法,通过对课题研究对象的现状分析,正确认识研究对象发展的特点及其所处的水平。

3.应用经验总结法,分析研究过程,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与研究报告等。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9月 —— 2010年11月)2.实施阶段(2010年12月 —— 2011年5月)

5.创设情境 篇五

内容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不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授课的质量也是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良好的课堂情境,能使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一改往日的枯燥无味,焕发新课程下的教学生趣,从而“生动“起来。

初中思想品德课,由于其课程结构的系统性和课本内容的严谨性,再加上书面语言的理性化,就决定了其课堂教学的灌输教育,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所以,要想改变传统教学的死气沉沉的氛围,就必须要在熟练驾驭教材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准找对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积极的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吸收,联系生活的实际,触动意识的神经,使思想品德课中的德育和心理教育以及其他技能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为什么创设情境,创设情境要注意什么,创设情境有什么样的方法,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了。

一:为什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新课程目标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更注重了教学的人性化合理化和科学发展,也强调了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涉及到学生思维接受的自然性和愉悦程度,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这就要求每一个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提高重视,调整好教学思路,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积极研究教材教法,用行之有效的行动和方法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因为它不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授课的质量也是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良好的课堂情境,能使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一改往日的枯燥无味,焕发新课程下的教学生趣,从而“生动“起来。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要注意哪些要素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懂情境是什么。顾名思义,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实效。而“让学生在生动的具体的环境中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那么,怎样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呢?

(1)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无论是什么课程,学生永远都是学习的主体。授课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调整自己的思路,采取有效的方法,那样才会“种豆得豆”。单单对于创设情境来说,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就显得更为重要。初中思想品德课,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课程表现不一,所以任课教师要根据各个班级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针对教材内容的变化,思索什么样的情境才适合学生的发展和教育,这样压力下创设出来来的情境才会有效,才会被学生所接受。

举个例子来说,我在教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我知我家》时,就先考虑到八年级的学生因为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叛逆性都明显较强,而且又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与社会现实交接矛盾的转折点,所以对这一课的情境创设时,颇费心思。我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先在提前准备的比较舒缓的音乐里动情的讲了我家的故事,营造一个“说说咱爸咱妈的故事”的氛围,然后让班里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组长主持,副组长记录,我则静静的坐在教室一边,认真聆听不同学生的不同言论。最后,在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中我来总结学生言论,不动声色地引出教学内容。这节课由于准备充足,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更重要的是,在合适的情境里,学生放开心灵,放松精神,以谈话的方式进入到教学当中,既体会到家的重要,又感觉到父母和自己的之间永远不能分隔的亲情,从而知道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法选择,无法改变。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教师一定要加强课堂语言的修养,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修养要注重,因为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但使学生身受熏陶,产生情感共鸣,也会使教师良好的形象树立起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反之,如果教师只注重用各种手段去创设情境,在情境教学时,却会因缺乏合适的语言而使自己的努力成为白费。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注重实际生活,培养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性,积累出宝贵的经验,对一些时事评论要准确到位。当然,这种教师更适合于九年级的教师,他们所创设的情境一定要以生活热点和理论联系为主,所以他的语言修养较七八年级的思品教师来说,更要逻辑性强。举例来讲,在讲九年级《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这一课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光盘行动我响应”的情境,新课未讲之前,先播放了一段有关国人浪费的视频,配合了我精心设计的语言讲述,对我国目前资源浪费和就餐浪费来一段现场报道,极大的刺激了在场的每一个学生。另外,在谈艰苦奋斗时,我又用抑扬顿挫的语言,配合以沉重的语调,无比郑重的总结:“为什么要艰苦奋斗,那是因为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较低,那是因为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结果那一堂课上得是风生水起。

(3)创设情境最好要结合多媒体教学

现代科技的发展,决定了现代教育的进步。信息化的时代,决定了多媒体的教学改革。新形势下的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注重多媒体的利用,才能真正上好思想品德课。那么,在创设情境时,怎样结合多媒体呢?

首先,要让你创设的情境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进入到情境之中。所以,有一些电视节目,視频,公益广告,歌曲都可以成为教师在创设情境利用的元素。因为这些元素一来接近学生生活,二来其蕴涵的教育因素在平常生活中学生都有所体会,如今和教育内容联系一起,就会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对课本内容也就一目了然。

其次,要选一些精品,特别是语言解说要全面到位,使人有醍醐灌顶的效果。那就需要教师慧眼识材,从众多的多媒体中选出一些优秀的作品,结合教材,有适当的过渡,展示一些增强效果的图片,有时比教师在课堂上空洞无物的讲解要好上无数倍。

三:创设情境有哪些良好的方法

(1)以情动人法

这个方法较适合七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一些能够打动学生心灵的故事做为开始,也可以选择一些流行的音乐做为背景,更可以直接用一引起震撼人心的图片引入课堂。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要求教师情感真实的表露,以情动人,以情带入,以情开讲,以情结语,才会达到预期的情境作用。这个要求创设的情境可以贯穿思想品德课的整个课堂教学。比如我在讲八年级上第一课《难报三春晖》时,我选择了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个别片段和电影插曲做为情境教学的材料,引入到本课教学,然后录音播放我精心录制的婴儿哭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了感恩父母回忆父母的气氛中,以情动人,犹如绢绢细流,滋润学生麻木的心田,达到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2)无声胜有声法

思想品德教材中有一类课,可以采用“无声胜有声”的情境导入法。比如我在讲九年级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时,我创设的教学情境没有一句声音,全是一组组的图片对比展览。第一组图片是“绿林变荒山”,由原来的满山苍翠林木由于人类的砍伐变成了光秃秃的小山;第二组图片是“鱼儿不见了”,由原来的鱼虾戏水变成了臭不可闻漂满垃圾的臭水河;第三组第四组图片都是这样明显的比较方式,所以不用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自然就会“触目”而“惊心”。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我个人认为也是一个创设情境达到教育效果的好方法。

(3)激烈辩论法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气氛达到高潮,是每个任课教师都热切期盼的。对于创设教学情境来说,运用激烈辩论法可以达到这个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根据课本内容和实际情况设置一些争论性强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几个小组,展开辩论,运用所学的思想品德的知识,语言尖锐,观点突出,立场对立,就会使课堂气氛空前高涨,教师恰当组织,适时增添一些观点,就会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事实,理解道理,从而受到应该的教育,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八年级上《竟争?合作?》这一课,就完全可以用激烈辩论法去创设教学情境,相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6.创设情境教学叙事 篇六

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给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想像世界、情感世界融汇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呢?由于我近几年都是带低年级的语文,一直也在思考和摸索,并做了一些尝试。

《放小鸟》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中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讲的是“我”放飞一只小鸟的事。本课只是一篇故事性文章,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如果想深入到文中,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自己的感受却是不易的。因此,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让他们在老师的问题牵引下抓住重点词句朗读、理解课文,感悟文本。

教学片断: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鸟妈妈找孩子的画面)

师:正在“我”着急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一只小鸟一直在叫。生:我看到一只小鸟在窗外一直在对着鸟笼子叫,听那声音还有点着急呢?

师:观察得非常认真。说得很棒!窗外的小鸟为什么叫得这么急? 生:因为她的孩子被关起来了,她担心死了。师:那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

(出示句子: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

(自由读,比赛读,谁读得好,为什么?)

生:语气要急一点,要把鸟妈妈见了小鸟时急切的心情读出来。生:“多焦急呀”要加重语气,这样才能体现出鸟儿们焦急的情景。师:“焦急”就是…… 生:就是非常非常的急!

师:“着急”和“焦急”,那个更急些? 出示句子:

我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

(指名学生朗读比较)

师:鸟妈妈是多么焦急呀!如果你是鸟妈妈,找了很多天,现在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孩子,然而却发现自己的孩子被关在笼子里,鸟妈妈会焦急的对小鸟说些什么?

生: 孩子,我终于找到你了。生:孩子,你怎么被关进了笼子里?怎么不小心一点呢? 生:我的孩子真可怜,这么小就没了自由。……

师:小鸟看到自己的妈妈来了,可是自己却不能飞出去,和妈妈一起在蓝天上自由飞翔,此时,小鸟又会对鸟妈妈说什么?

生:妈妈,快救救我!生:妈妈,我终于见到你了!……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那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生:求求你放我回家吧,我想妈妈!

其实,创设情境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创设丰富生动的语言情境,抓住重点词“焦急”和重点句“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并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性设计了说话练习,学生通过想象了小鸟与鸟妈妈会说些什么,这样调动学生自身积累的知识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使得学生充分体会到小鸟和鸟妈妈间的骨肉情深,进而产生对小鸟的怜悯之情还给小鸟自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是,在点拨学生朗读课文时,部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并不高,朗读效果也不尽人意,没有达到以读促悟,感受文本,并培养学生语感的预期目标。我想,也许是我在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以至还没有牵引他们文本中来。我们应该怎样让这部分孩子在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创设情境,自由想象

贾金艳

九台市卢家中心学校

7.创设情境 感悟音乐 篇七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与优势

1. 情境教学的概念

情景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有目的性的引入或者创造带有情绪色彩的场景,以便于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情感,潜移默化的进行学习。

2. 情境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合理使用情境教学,将学生带入情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在导入新课时这一重要环节中,利用声音、图像、故事等方法设置一定的情境,使课堂变得丰富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寻找到学习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增加学生的乐感。情境教学在一定情况下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适当的情境引入,会把学生带入到一个特定的氛围中,让学生与音乐中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理解歌曲中的抑扬顿挫,产生乐感。

二、设置优质的情境教学实践

1. 音乐气氛的渲染

学生的思维情绪容易受到气氛的影响,教师在上音乐课时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渲染课堂气氛。学习什么样的音乐,就去渲染什么样的课堂气氛,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以学习《青春舞曲》为例,《青春舞曲》是一首著名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曲调欢快,有着浓烈的民族色彩,教师可以在课前先播放几首大家熟悉的新疆民歌来带动气氛,比如《掀起你的盖头来》《达坂城的姑娘》等,让学生在听歌的同时感触新疆独有的民族气息,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学习《青春舞曲》能更深层次地体会到歌曲中的韵味,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2. 故事意境的导入

例如,老教材的《苏武牧羊》既是一首歌,又是一个有名的历史典故,如果学生不了解苏武牧羊这个历史典故,恐怕很难体会歌曲中的意境,即使学会了这首歌曲,也难以融入真情实感,让音乐变得空洞没有灵魂,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音乐情境。例如,在上课之前,先给学生讲述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苏武如何在匈奴威逼利诱之下,坚贞不屈,在恶劣环境中历尽千辛万苦。学生只有明白苏武牧羊的背景,才能深刻体会歌词的大意,将歌曲的深沉悲壮和空旷凄凉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利用讲故事来创造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乐感和感情的投入,使音乐更生动。

3. 视觉情境的冲击

视觉情境的设立,让学生通过眼睛去凝望,用心灵去感受,在视觉的冲击下,感受作品的内在情感,通过对情境的注意,产生愉悦的、欢快的、激昂扬情绪体验。例如,在学习七年级音乐教材中《龙的传人》时,为同学播放一段关于中国的视频,视频中有我国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有辽阔富饶的土地,有雄伟壮阔的山川河流,近几年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果,有威武壮观的大阅兵仪式等,学生在观看这些视频时,内心激动不已,为自己作为一名炎黄子孙而自豪,在这个时候,教师进入主题让学生开始《龙的传人》这首歌曲的学习,学生通过视频激发了爱国情感,更能体会歌曲中的意境,富有情感地去演绎作品,将音乐作品演唱得豪迈壮阔。

4. 融入实际的情境体验

除了教师特定的设置情境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融入到实际生活中体验情感,比如要学习欢快的歌曲,可以先让同学们在班级里组织简单的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教师再引入学习内容,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就能够轻松地演绎出欢快的曲调;需要学习关于自然风光的音乐时,可以提前寻找机会带领学生去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风光,春天的鸟语花香、夏日的炎炎烈日、秋天的硕果累累、冬天的皑皑白雪,让学生融入自然,寻找属于自然的乐感。

总之,情境教学方式的使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在产生情感的同时提升乐感,更好地学习音乐。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音乐则更多的是抽象的艺术表现,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立情境,营造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情感,使之更好地体验音乐的艺术魅力。

摘要:中学时期开设音乐课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内在涵养,有助于学生感悟生活、热爱生活、缓解紧张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压力。音乐课的学习,不单单是让学生记住歌词、会唱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音乐中表达的内在思想,通过与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来提升乐感,将音乐作品演绎得震撼人心。不论是音乐气氛的渲染、故事意境的导入还是视觉情境的冲击都能帮助学生融入音乐情境,提升乐感。

关键词:中学音乐,情境教学,乐感

参考文献

[1]丁霞.情境教学使中学音乐课堂魅力四射[J].新课程:中学,2013,(12).

8.创设音乐情境,感受音乐之美 篇八

在现在的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的讲解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理解,这就与欣赏音乐给我们提供的各种美好感受发生了冲突。在学生中,喜欢听音乐、唱歌的人数很多,但他们却往往都不喜欢上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在音乐课中添加流行音乐的元素,使他们把喜欢流行音乐的兴趣转移到音乐课中。同时,音乐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要以学生对音乐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课堂导入,使学生在接触音乐的初始,就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加他们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传统的教学中,音乐课只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其目的只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截然不同。在这种枯燥的授课过程中,本来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对音乐课的期待,上课过程中也变得极为被动,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的开发。要提高音乐课的课堂质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教师就要把课堂变为学生的课堂,使学生正在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要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欣赏课的难度较大,就初中学生的音乐水平来说,在欣赏音乐时从哪方面去思考,如何对乐曲进行分析、体会都比较难。那么如何在较难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我们可以采取用故事进行导入的方式进行讲述。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先给学生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凄美的爱情故事把学生深深吸引住了,他们对课堂中要学习和欣赏的曲子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主动去学习和欣赏这首曲子,并将听到的故事情节与曲子结合起来分析,更能体会曲子的意境,从而提高了音乐欣赏的能力和兴趣。

二、运用学科整合,提高学生音乐文化品味

在音乐教学中,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途径,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时可以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让音乐与各个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结合更容易理解。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唱歌课《给未来一片绿色》,通过演唱歌曲,使学生明白了如何保护我们的家园,对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有了明确的体会和认识。《大海啊,故乡》是一首流传很久的歌曲,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可以先让学生倾听、欣赏这首歌曲,在边听边学过程中,学生很快学会了演唱这首歌曲。例如,我在讲授这节课时,在学生学会歌曲后,我还要求学生根据歌曲的意境进行故事改编,学生们都积极发言,讲述自己改编的故事,课堂气氛热烈,提高了课堂效率。音乐还可以运用在体育课中,如可以根据音乐做各种节奏不同的韵律操,提高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身体的协调能力。在历史课的学习中,也可以穿插音乐的学习。在学习历史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时,可以介绍当时流行的乐曲和所用的演奏工具。利用音乐的发展作为学习历史的一条线,可以使枯燥的历史知识充满乐趣。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巩固和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是通过欣赏来传达其中蕴含的意境,聆听和欣赏音乐体会的内容又因为人们的思维不同,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的区别而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音乐的这种没有限制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让音乐与其他学科结合来学习,那么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收益。音樂表达的意境很抽象,在音乐欣赏中,每一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有不同的理解。新课改后,音乐课每个单元都有欣赏的曲目,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欣赏去联想、去发现、去创造。在课堂上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表现的欲望,并把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说出来,进行交流。

在音乐学习中,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才能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对音乐课感兴趣的学生会主动地进行探索,寻找音乐课与生活、社会相关联的点。在他们的主动探索中,音乐的感悟力也越来越强。那么对于那些对音乐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应当怎么办呢?教师在讲授中,不仅要找到这些学生的兴趣点,还要让他们参与到课堂讲授中,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去感悟音乐,体会音乐的美。同时,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玩乐中享受音乐,在学习中进行玩乐,真正把玩融入到学习中。例如,我在授课时,把学生分成两小组,然后利用钢琴进行弹奏,要求学生根据我的节奏做动作,可以做舞蹈动作,也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看看哪个小组的反应快,节奏准确。学生们兴致非常高,在既欢乐又整齐的比赛节奏中学习到了各种音乐知识,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加上了自己的创作。通过这种游戏,学生在玩乐中很轻松地掌握了音乐的节奏,通过感受音乐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同时大大提高了对音乐课的兴趣。通过这个游戏,好多原来对音乐课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音乐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作为出发点进行课堂讲授,还要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在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在社会交往中发现音乐的美。通过体会音乐美的意境,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和理论的兴趣,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想要欣赏音乐的兴趣,更积极地学习音乐知识,达到学习音乐的良性循环。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能利用自己的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去感受美、享受美、创造美、表现美,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学会创造。

9.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篇九

优化课堂教学

天下为公

在新课程中,从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到课程结构、内容以及课程具体实施与评价,都以学生的全面继续发展和个性特性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亲自参与、生动的思维活动、实践与创造过程,而要实现上述过程,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数学教学具有它的特殊性,它承接小学和高中两个阶段。而数学教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并且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现,这只能在表现上掩盖它起源于外部世界的事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狠下功夫,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真实的任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要把情境的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一、创设能够发现问题的情境。

创设能够发现问题的客观情景就是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习的大道上“铺路架桥”,在知识的道路上,哪些地方有沟沟坎坎,哪些地方坡陡路险,哪些地方平坦好走,教师都要一清二楚。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与学习内容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领悟学习内容中只能意会的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有理数的大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一堂数学课,我在黑板上写出泰山、黄山、桂林、张家界、延吉等五个旅游区某天的最低温度(单位:℃)分别为-4、0、9、5、-5。然后让学生在数轴上把它们表示出来,再让学生把旅游区的最低温度由低到高进行排列。由于情境贴近生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很多学生纷纷写出-

5、-4、0、5、9,我又提出问题:谁能够说出这些数的大小顺序与数轴上表示它们的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越往左,左边点表示的数越小;还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负数比零小,零比正数小,负数比正数小。最后我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大小。”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气温高低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归纳有理数大小关系的法则,形成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创设含有内在知识联系的问题情境。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数学知识环环紧扣,呈螺旋上升之势,旧知识蕴涵着新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纵横交错,彼此形成知识网络。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识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总而言之,就是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而产生新旧知识的矛盾。而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比较困难。

例如,我在教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首先出示这样一个准备题:解方程2X+(45-X)=60,由于是旧知识,学生纷纷在下面完成,然后我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Y=45-X ① 我再问:

2X+Y=6 ②

谁会解?学生不做声,我又做提示:与刚才哪个方程做比较。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我发现第二个方程中y可以有第一个方程来代替,二元一次方程组就变成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就可以求出解。”我归纳总结,这就是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也就是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面对这样的新知识,学生会很快找出其中的问题,理清数量关系,掌握解方程组的特征,从而迅速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三、利用课堂提问和讨论进行情景教学。

提问不但是创设一定的客观情境,而且是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是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方法。教学中的提问是引导而不是牵着鼻子走,是鼓励而不是压制,是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 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同时提问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为配合“北京奥运会”的宣传活动,七年级四班共50名同学,动手制作花和花篮。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做花18朵或小花篮16个,一个小花篮上需插两朵花,应分配多少学生做小花篮,多少学生做花,工作一天才能使花和花篮刚好配套?

我提问: 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⑵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来概括这个问题吗?

⑶你还能用两个等量关系式来概况这个问题吗?

这三个问题不能颠倒,要一环扣一环。这样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内在品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的局面”。

开展课堂提问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晰,促使学生兴趣的火花不断迸发,使他们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10.化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篇十

上饶县花厅中学 吴加国

在课堂教学的开端,设置情景导入是课堂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富有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无论情景的外在形式还是情景内容都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情景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其目的是让学习者在实际情景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即强调利用生动﹑具体﹑直观的形象,尽可能地激发学习者的联想,唤起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从而更有效地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20世纪末,布朗等人进一步提出,知识具有情景性,知识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景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景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景中,学习才能更为有效。

教学中,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情景,用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中考中实验探究内容占重要地位,因此学习化学离不开探究。探究的方法和思路,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其次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最后根据实验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从而验证猜想的成立与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讲授这方面的内容时,将科学家的一些重大发现的化学史作为素材,设置情景导入,激起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例如“H2的制法”,瑞士的科学家在一次将稀硫酸泼到金属上面时,偶然发现“有一股像旋风一样的气体上升”的现象,他重复上述实验得到同样的现象,后经过大量的实验,他终于发现了氢气及其实验室制法。设置这样的情景之后,进行设问,假如你是这位科学家,是如何知道是氢气?应怎样设计实验来制取氢气?根据“用稀硫酸泼到金属上面产生氢气”的事实,选择的药品(1)酸是不是只能用稀硫酸?用其他酸可以吗?

(2)用那些金属?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用?等。这样将课自然导入到所讲的内容上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激情、探索的欲望的作用。

像这类课导入比较多,如指示剂的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稀有气体的发现等。

11.创设音乐情境,实施愉快教学 篇十一

一、以故事导入情境——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导入是新课的开端,也是新授课的定调所在。如果能运用有声有色、有情有趣、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就能唤起学生爱学的激情。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谈话、猜谜语、讲故事等。

如教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生活中孩子们对王二小这位英雄是陌生的,我在教唱前把王二小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使学生在故事里对王二小有一定的了解,也使课堂有了庄严肃穆的气氛,通过对歌曲的教唱和对歌曲进一步处理,学生在反复的教唱中,对英雄王二小的怀念之情必然不断加深,使情感在旋律中不断升华,从而受到感染,这样使陌生的形象变得生动感人可亲可敬。

二、以图画再现情境——直观的方式,形象的再现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利用图画再现教材情境,实际上就是把歌曲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在用图画再现情境时,需要教师加以指点、启发、描述,以主导学生的认识的方向性,从而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如教师在上音乐课时《快乐的小熊猫》,为了达到上述效果,精心绘制了图片,太阳,小鸟,美丽的大树和各种动物头饰,教师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以其生动而赋于情感的语言音调,从容地吟颂着导言,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他们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的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界。再如教学《春天来了》一歌时,教师稍加点拨:“这么活泼可爱的小鸟在春天从各地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小朋友看图。”出示放大的歌曲插图后,利用学生的情绪,将他们带入情境:“现在就请小朋友作小鸟,这时候,你飞来了,啊,春天这样美,你们得仔细欣赏一下。”眼前的图画一下子罩上了情感色彩,充满了春天田野的气息,孩子们几乎全身心地倾注在这幅画上,他们犹如变成了一只只小鸟飞行在飘荡的柳枝间,飞翔在田野上……

三、以角色扮演体验情境——动态的表演,兴趣的激活

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歌曲中的角色不再是音乐书上,而就是同学们自己。这样,孩子们对教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运用了表演,不仅使歌曲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色彩,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高兴,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而且富有戏剧性,学生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很自然的结果。以角色扮演体会情境,用得最普通的是童话、故事中角色的扮演。

四、以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现代的手段,高效的保证

随着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样计算机辅助教学以不同寻常的速度飞快发展起来。运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及大屏幕投影,可以营造出声画并茂的情境,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绿叶》这首歌曲时,充分发挥多媒体声、光、色、形合一的优势,创设情景:葱苍的树林、灿烂的阳光、远处的牌坊、依稀的茅舍、原野、河川、清新的花香,再配上背景音乐,学生的思维、视觉、听觉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学生为画面编歌词,再念一念,接着给画面配上原歌词,制成简单的MTV让学生欣赏。看着优美的画面,倾听着悦耳的歌声,学生仿佛置身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歌曲的内涵,体会到歌曲的情绪,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学唱中将歌曲的情绪较好地表现了出来。

五、以游戏活动营造情境——活动的形式,愉快的学习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又是听觉的艺术。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更好地学习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从而可以在具体教学中使孩子们更快地进入音乐意境,受到音乐感染,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进入角色。我认为在教唱歌曲时结合歌曲意境、歌曲形象创造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教学《火车来了》时,我将自己装扮成“快乐大哥”,一边和学生一起复习已学歌曲《找朋友》,一边提醒学生找出教师为每人精心准备的礼物(房子、火车、轨道、大树、小鸟的彩色图案)。学生将各种图片拼成有山有树,有一辆火车从远处驶来的图案。

生:用强、弱的对比,伴着喀嚓喀嚓、轰轰隆隆的象声词模拟火车由远及近又由近向远行驶的声音。

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生:分别演示不同节奏、并以不同的进入方式和强弱安排,构成了一个具有对比性的三声部节奏组合。

12.小学音乐教学情境创设三法 篇十二

一、创设激趣情境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下面,笔者以教学歌曲《接妈妈》为例,谈一谈如何创设激趣情境。

1. 歌曲导入阶段。

歌曲《接妈妈》表现的是一个孩子下雨天接妈妈回家的场景。我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爱玩耍的特点,创设出了音乐欣赏与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情境。首先,上课前,在黑板左右两侧分别绘出两把撑开的雨伞,并播放歌曲《春雨沙沙》,让学生一进教室便能获得下雨天的感受。然后,授课伊始,我主动提问学生:“大家猜猜,这节课将学哪些内容?”最后,当学生答对后,我则夸他们真聪明,并对他们说:“学习新歌前要进行闯关比赛,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让他们“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听一听谁的歌声最美”。

2. 歌曲教学阶段。

首先,将识谱学习目标中包含的节奏、听音、视唱等内容以拟人化的情境进行呈现,使学生进入一个童话世界。如,“节奏是小雨点的脚步声,你能模仿出吗?”“音符是它们快乐的歌唱声,你能学唱得比它们还动听吗?”让他们初步感知歌曲中的重点节奏及主要旋律,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度奖励。这样不仅为新歌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对学唱歌曲充满期待,个个跃跃欲试。由于学生注意力集中,与歌曲有关的知识难点得以相继突破。然后,展示一幅接妈妈的温情卡通画。学生伴着纯真挚朴的童声范唱,沉浸于子盼母归的动人情境之中。由于情境创设到位,学生无论是对节奏还是听音视唱,都能很好地把握。最后,欣赏歌曲《我爱妈妈的眼睛》。优美动听的旋律,多媒体展示出的母子情深画面,使学生沉浸在了对母爱的畅想中。他们低声交流着,彼此分享着母亲带给自己的幸福和感动,心灵得到了升华。

3. 学科综合阶段。

遵循音乐课程要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临下课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了二十四孝动画短片之一——《负米养亲》,下课后,则让他们打扫音乐教室,擦拭桌椅灰尘。通过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让他们亲自践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经典欣赏情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般都会根据歌曲的意境创设经典音乐欣赏情境,旨在用音乐浸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培养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如,在学习《小小的船》这首歌曲时,我采用了如下方式:首先,播放莫扎特钢琴曲之《小星星变奏曲》,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音符和星光营造出的梦幻情境之中。然后,揭示乐曲标题,让学生再次进行欣赏,鼓励他们思考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引导他们进行想象。有的学生则说道:“我在和星星捉迷藏、赛跑。”有的学生说:“我在月亮船上滑滑梯。”也有的学生说:“星星姐姐穿着五彩的衣裳。”最后,在学生情绪激动,对新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后,我则教他们唱《小小的船》,并适时地讲解划三拍子指挥图示。学生兴趣盎然,积极练习。这样做,很轻松地就解决了让学生边唱边划拍子的教学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其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无法借助色彩、线条展示作品形象,难以用语言描摹具体情节,但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与聆听等各项音乐活动,可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

1. 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美育情境。

如,在《飞呀飞》一课教学中,可播放乐曲《野蜂飞舞》,并展示儿童户外活动图片,让学生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看图观画,聆乐赏景,以此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根据季节变化,创设相应的情境。

春天来了,我会主动为学生播放《杜鹃圆舞曲》、小提琴协奏曲《春》,并适时地揭示乐曲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学生在艺术氛围中积极地诉说不同感受。如,有的学生感受到了春天轻盈的舞步,听到了杜鹃灵动的歌声;有的说看到了可爱的小动物;也有的说森林令人喜爱。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他们情不自禁地舒展双臂,手舞足蹈。我又演示了展现春天场景的幻灯片,把学生引入春意盎然的情境中,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音乐的快乐。夏天来了,组织学生演唱歌曲《知了》《捉泥鳅》,让学生感受夏日山野田园的惬意生活情趣。到了秋天,播放一曲《秋日私语》,这会使学生沉浸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的情境中。冬天来了,给学生讲述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融化升空的故事,让学生欣赏《滑雪歌》,这带给他们无尽的遐想。悠扬舒缓的旋律犹如片片晶莹剔透的雪花浸润着学生的心灵。他们眼中闪着的泪花,使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纯真与善良。

3. 播放音乐童话,增添乐学情趣。

13.创设情境教“活”数学 篇十三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管亚明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 一切有效的活动需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 ”良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妙用媒体情境,给学生乐学的氛围

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选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可以达到神奇的效果,营造良好的乐学氛围。

1.电子白板

(1)无限克隆功能。电子白板可以通过拖动文字或图片进行无限克隆。《数字与编码》一课,教师随机拖动屏幕上的几个数字,克隆组成“110”、“119”等数,让学生说知道的信息。白板魔术般的变出许多新数,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把数字组成编码表示信息的过程动态地呈现,学生能感受到数字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2)屏幕遮盖功能。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白板的屏幕遮盖功能可以创设出猜测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学生在猜测后,教师移除遮盖物揭示答案。让学生经历了“猜测一验证”不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培养了创新能力。在教学身份证的编码时,教师先将编码规则用图片遮盖住,学生汇报时再逐一呈现,验证学生的答案。这不仅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知兴趣。

2.微视频

微视频声像具备,把它引入教学,将会给学生更多的感官刺激。《圆的认识》通过微视频组织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圆的画法中采用微视频,解说和演示相结合,各步骤连贯、自然,细节演示得清楚,学生看得真切。在验证同一个圆直径、半径的关系时采用微视频,集中介绍量、画、折等不同方法,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手机拍照

学生的操作是需要时间的,汇报时若再到实物展台上操作,()就会出现重复劳动现象。如果有多种方法,更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在巡视时,可以用手机逐一拍下不同方法,学生回答时把手机连同图片直接放到实物展台上展示。这样省去了学生摆的时间,却能达到同样的视觉效果。

二、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体验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创设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1.感受景色美

自然风光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充分利用这些美学资源,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培养其健康的美学情趣。《倍的认识》一课,可以摆放美丽的花朵研究倍数关系。把2朵红花看成一份,红花的朵数不变,蓝花的朵数变了,倍数也发生了变化。红花多开了或凋谢了一些,蓝花的朵数不变,倍数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在两种量的不断变化中开放地研究倍数关系,学得灵活,体验深刻。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知识。

2.感受人文美

选用学生身边的人文情境,更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师用“活”的例题、“活”的练习,能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情境。在情境中教会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有丰富的内涵,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与编码》一课,展示一组学生从坐车到景点的旅游图片。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字编码,不同的信息使用了不同的编码。学生不仅体会到编码的价值,更能感受到生活需要数学,数学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练习中设计找老师身份证号码的问题情境。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逐一排除,激发探究的积极性,兴趣深厚。学生不能解决的难题,由教师进行服务性的学习辅导。在编制学籍中,学生对入学年份理解有困难。此时教师出示学生的学号让学生理解,学生更感亲切。

三、创设操作情境,给学生动手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动手、动脑,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倍”这一概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低年级学生知识不成系统,对概念同化又缺少经验,获取概念时会碰到一些困难。理解几个几的含义是正确掌握“倍”的关键。此时教师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表示几倍。学生用圈一圈、画分割线、分开摆放等直观方法,表示出几个几,使“倍”和几个几之间达到融会贯通,正确理解和掌握“倍”,建立“倍”的概念。学生把每份分成一组,这种把具有同一种属性的东西放在一起,就是集合的整体概念,又渗透了集合思想。

四、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思维。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带着“每次分的结果有什么异同”这一问题情境动手分小棒,在动手中感知平均分的结果有剩余和正好分完两种情况,为学生学习新知建立活动经验。分完后再让学生将得到的表格、算式进行分类,在数据的比较中沟通新旧知间的联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解决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难点时,可以再次创设“余数是怎样变化的?”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把余下的小棒再次分一分,在活动中感受到: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还可以再分一堆。学生在动手分物中,为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建立直观经验。

创设情境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用“活”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学生知、能、情、意的和谐发展。

1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篇十四

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的有意义的内容,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初步掌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来反映客观事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说起来好像是那么简单而又容易的事,可做起来就难了。很多语文教师都有同感,觉得作文教学是令师生都感到头痛的环节。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或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它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学生在写作方面也是如此。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有不少,创设作文情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创设情境可以诱发写作动机,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话可说。那么,怎样去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下面就我的作文教学谈一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生活寻趣,展现场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心发现,真实感受,真情体验,真正乐趣,鼓励学生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人物形象,是作文的坦途大道。我总是鼓励学生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写轻松快乐的事。我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某一典型场景,感悟后作文。春天让学生走近自然,走进田野,看碧绿湖水,吹温柔春风,闻春天气息,触春天花草;夏天即兴观察暴雨将至,黑云压城之势,并作即景提示:暴风初来你有何感受,暴雨来临的过程怎样,雨中景物的样子如何……秋景中,让学生观察雾中“仙山楼阁”,注意去发现大雾从“牛奶”状变得薄如蝉翼,直到烟消云散的过程,探寻朦胧的美;冬天的雪花,令学生产生无尽的情趣和遐思,让学生在飘逸的雪花中寻求灵感和写作激情,自然、生活、社会是广阔而富有情趣的天地,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教师根据创设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二、语含真情,描绘情境。

语言是第二信号,能唤起人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特别是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情节是富有情境感染力的,有时不用情绪化表达,人们的情感从故事本身中就可得到最大化体现。语文课上,我曾用沉重的语调给学生介绍了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孩子因在3岁时出了医疗事故,失去了听力,可那家医院却推卸责任,不肯赔偿,他父亲用了8年的时间到处奔走,记下了一百多万字的日记,承受了一次又一次绝望的打击,只为还儿子一个公道。故事说得每一个学生都心情沉重,为这个孩子的不幸而伤感而悲愤。这时,教师趁热打铁,紧抓时机;引导学生认识到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孩子的悲剧,又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的行动,使他如此顽强坚毅,在饱含情感的语言创设情境的感染下,学生笔下诞生了有情有理的议论文,而且有的还很有见地。

三、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结合语文实践课活动课开展,我常请学生扮演各样角色,按角色的身份和处境,进行情感体验,再形成构思,写成作文。如教学课文《半截蜡烛》时,我让学生先模拟课本中情境,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为扮演角色,自编课本剧。并年年在“六一”儿童节、“国庆节”、“元旦节”举办班级联欢会,请求学生以班长的身份写海报,以文娱班委身份编排节日单,以主持人身份编写主持串讲词等,让他们在联欢会上真正体验当时的情境,体验大家的表演时的动作、表情、感受,既提高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又为写作提供了素材。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我运用录音、幻灯画面及悲惨的音乐、感人的范读、动情的讲解,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激发了学生的情绪,自然进入角色。然后,我说:“小女孩的命运真可怜啊!她若是生活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命运会这样吗?你同情小女孩吗?”大家都齐声说:“同情!”接着我又问:“你想帮助小女孩,改变她的命运吗?”大家都抢着说:“想!”于是我趁机提出了改编故事的要求。由于学生已进入课文角色,小女孩的命运就仿如他们至亲的命运,他们对小女孩产生了无比的同情之心,所以都很想帮助小女孩摆脱那悲惨的命运,改编故事就成了学生的乐事,所以下笔就很容易了。

四、借助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学生看到某种个体实物,然后以这一实物作写作对象,边看边想,边想边写,自然不会产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慨的,取而代之的是照物写形,言之有物。比如写校园环境,选择某一角落,或抓住整体特征,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发现美点,抓住特点,综观整体,留意细部,这样写来,作文就有了内容,也能注意质量;比如写某一具体物体,让学生注意观察,了解其外部形状,整体特征,颜色、重量、质地等,再逐一分项介绍,抓住逻辑顺序,进行恰当描述。这种方法对说明文写作最有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住事物关键特征,把握写作顺序,合理安排详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五、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倾诉,是人们情感的流淌,音乐可以抚慰人的心灵,也最能调动人们的情感。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会使人感到悲壮的力量和与命运抗争搏斗的勇气;《地道战》则令人的心灵随站音乐的升华激荡;听《二泉映月》,让人信感人生的辛酸和身世的凄凉。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兴趣,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美感,往往令人心驰神往。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可以使学生受到情境感染,得到情感熏陶,陶冶个人性情,激发内在情趣,训练学生用心聆听自然的各种声音,倾听各种优美的曲调,感受各种风格不同的音乐,体会音乐的意蕴,感悟音乐中寄予的思想感情,做到心领神会,在此基础上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把听到的感受描述下来。

教师利用各种方式创设作文情景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使他们由情入境,由境生情,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从而提高了写作的能力。

上一篇:开盘活动文案下一篇:初一学生自我评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