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第五章 物态变化

2024-11-15

[八年级物理上]第五章 物态变化(6篇)

1.[八年级物理上]第五章 物态变化 篇一

第1节 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  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  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 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 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

  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 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  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设计学生参与的水的三态变化的模拟情境。本节的难点是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三、教学过程

1.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学生对水的固(冰、雪、霜、雹)、液(水流、雨露)、气(水蒸气)态虽不陌生,但并未认真研究和系统观察。教学设计宜从章首图和常见的天气现象导入课题,着力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使学生得以亲历和观察水的物态变化。伴随实验观察进程,适时指明观察点和思考问题,诸如:

·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盖着的盘子里放些冰块?

·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换用别的东西,例如冰块,行吗? ·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

依据教学需要,亦可在本实验前补充加热冰块的小实验:在烧杯中放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使学生感悟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由此导入本实验。本实验的湿沙亦可换为冰块。

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强调以下几点: ·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类似模拟造“冰”、造“雨”、造“雪”、造“霜”、造“露”等活动,还应布置到课处活动中。

对水的物态变化应在本板块末推广到整个物质世界,以利后续教学。教师应依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冰——水——水蒸气——水——冰转换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跟水的物态变化结合起来,再由小范围内水的物态变化扩展到地球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启发学生想象出地球上水的“旅行”图景,进而激发他们升腾起疑问:水为什么会在自然界中循环?既然循环不已,为什么还存在水资源危机和缺水?水的三态转化需要什么条件?„„

2.地球上的水循环

本板块实施过程需借助有关地球上水循环的模型、图片、课件、网上资源等,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物态变化的的信息,使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发展。

用心

爱心

专心

3.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

本板块设计意在展示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创造了自然界的神奇、壮观、瑰丽和生机。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懂”大自然向我们“讲述”的水的物态变化的“故事”。

在上面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教育目标,引导学生敬畏地球上的水循环,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所创造的“杰作”,关爱水的生态系统,形成爱水、节水意识和水资源危机意识。

活动中可以提供如下设想供学生讨论:若水的三态变化停止,人类的生活将变成怎样?

三、发展空间

1.“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1)屋顶积雪因吸热而融化为水,顺屋檐下流;下流过程中因周围大气吸热而结冰;这种情况相继发生,形成上粗大、下尖细的冰锥。这种天气现象常发生在我国北方天气晴朗但气温低于0℃的冬季。

(2)将在冰箱中冷却的金属块取出后,由于夏天外界气温偏高,金属块将吸热,使其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在其表面液化并聚集为小水滴,擦干后很快又形成,直到金属块与周围环境温度相同。

2.“家庭实验室”指导

太阳能净水器的创意很好。被污染的水将因吸收太阳能加快蒸发(汽化),至温度罩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洁净水滴,然后经漏水托盘汇集到收集杯中。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1)周围气温要低于罩内,且空气流通,以加快净化水的速率。

(2)相对漏水托盘,污染水杯口径要小,以减少凝结后的洁净水滴重返染水杯,增加净水产生率。

以上两点注意,可转化为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究。此外,以下两种净化水的方案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小实验内容(其中前一个模拟自来水净化过程,后一个模拟饮水机净化过程)。

①在烧杯中加入100mL浑浊的河水(湖水、池水、井水等),然后加入少量明矾粉末,搅拌后静置,观察现象。提示学生思考:将明矾倒入河水中,能使河流变清澈吗?

再将滤纸折好后放入漏斗。漏斗下接另一烧杯。将烧杯上层澄清的水倒入漏斗,将滤液收集到下方烧杯中。

向过滤后的水中加几滴新配制的漂白粉溶液。水会有什么变化? ②在一个较大的饮料瓶底部穿一个小孔,在瓶内底部垫一些棕榈丝之类的透水纤维,再将干净的沙、小石块分层放入瓶中,最上面再放几层透水纤维,做成一个简易滤水器。将洗过菜或淘过米的水倒入滤水器中过滤,收集从瓶底小孔流出来的水,看有什么变化? 3.“物理在线”和“走向社会”指导

(1)组织学生交流湿地资源,应围绕“为什么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肺’”这一主题,讨论湿地对平衡水的三态变化的重要作用。

(2)关于保护水资源,可组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图片或下载网上信息,并按以下主题整理信息,准备交流和讨论:

①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 ②水为什么是宝贵的资源?

③破坏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办?

附表:1 合作经营协议书

用心

爱心

专心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工程合作经营事宜,自愿达成如下协议,以资信守:

一、合伙宗旨:共同合作、合法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合作经营项目: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建设工程。

三、合作经营地点:山西省保德县。

四、出资金额方式:期限垫付。

1、甲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乙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主要用于补足前任合伙人撤资款项)。

2、合同签订之日乙方向甲方交付100万元投资款,剩余100万元乙方须在2012年3月31日前全额到位。3、2012年3月31日前应付前任合伙人撤资的17万利息,双方各承担8.5万元。

4、乙方垫付2012年2月开工前期全部费用。(回款前)

五、股份划分:甲方 %、乙方 %。作为确定盈余分配和债务承担的基础。

六、合作期间甲乙双方的出资为双方共有资产,不得随意请求分割。

七、甲乙双方的任何一方原则上不得中途退撤,任何一方在不给合作事务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可以退出,但须经双方协商认可。

八、甲乙双方的分工、权力与义务:

1、甲方为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全面负责合作业务的日常经营与管

用心

爱心

专心

理,重点负责商务活动及工程的回款工作。费用不得超过工程总额的10%。

2、乙方负责合作项目的生产,施工、安全工作。

3、以甲方公司的名义,在保德县与当地银行开设账户,双方各留印鉴、共同管理。乙方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财务工作,对于涉及财务、账目以及借款、还款、日常投资等资金使用事项在超过 元额度(元以下的应各自记账留存凭证定期对账),应许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方可进行。同时,甲乙双方都有对财务账目的监督权利。

九、盈余分配与债务承担:

合作双方共同经营,共同合作、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十、合作任一方违反本协议导致合作损失的,应当对另一方承担。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一式 2 份,甲乙方各执一份,经甲乙方签字画押后生效。

甲方: 乙方: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用心

爱心

专心

2.[八年级物理上]第五章 物态变化 篇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

1.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的是(    )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     D.广州市冬季最冷时的室外温度

2.图1是某物质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该图象反映的.可能是(    )

A.海波的凝固过程・B.蜡的凝固过程

C.海波的熔化过程・D.蜡的熔化过程

文件大小: 85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3.[八年级物理上]第五章 物态变化 篇三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在白纸上画一个小箭头,用两个火柴盒压住,在它上面放一块无色透明的塑料膜,用滴管从烧杯中吸上一些水,小心地把一个小水滴滴在塑料膜上,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改变水滴跟桌面的距离可得到正立放大的箭头和倒立放大的箭头。教师:那么如何能放大的更大?

学生:从水滴看到一个和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的箭头。再用一只放大镜来观察水滴。当放大镜移到一定位置,看到一个清晰的和原来方向相反的被放得很大的箭头。

教师:人眼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时,分辨本领是有限的。把物体移近些,可以看得清楚些,借用放大镜可以看得更清楚些,但对于太细微的结构,如生物的细胞,移得再近,用放大镜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从实验中可看出用两个凸透镜可以放得更大。利用这个原理就制成了显微镜。

二、新课教学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反光镜可旋转,能使反射光线从下方照射到被观察的物体上,增大物体的亮度。载物台用来放置被观察的物体,载物台中央有一圆孔,反射镜反射的光线从下方穿过圆孔,照射在被观察物体上。

物体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显微镜使物体经过两次放大,使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能看到。物镜使物体成放大、实像,物距在二倍焦距和焦距之间;目镜使物体成放大、虚像,物距在焦距之内。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

(一)显微镜(板书)原理:物镜f<u<2f 目镜u<f

教师:现在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先用眼观察,再用显微镜观察。

教师:约400年前在荷兰的一个小镇上,一个磨眼镜片的手艺人不经意地透过一前一后放置的两个镜片去看远处的景物时,发现这些景物近了许多,大约1609年,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知道了这件事,他在研究之后,用两个凸透镜做成了一台望远镜。他后来不断改进,用自己的望远镜第一次发现了天上的银河并不是一片连续发光的云,而是由许多的星星组成的。他发现月亮表面并不是平坦的。而是有许多高低不同的环形山;发现了太阳黑子,看到了土星周围有一圈光环。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有四颗卫星绕着木星转,很神奇是吗?想了解吧?

学生:望远镜的构造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会感到物体被放大?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原理是一样的吗?望远镜的种类有哪些?

教师:看投影望远镜图,仔细观察分析的结论。

学生: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我们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都叫物镜和目镜,但有不同的地方,显微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作用是使物体进行一次放大。望远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像,作用是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目镜都起放大镜的作用。

教师:就同学们所讲,望远镜的物镜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是力求把物镜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二)望远镜(板书)

原理:物像:u>2f倒立缩小的像。目镜:u<f正立、放大的像。

望远镜的种类: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普通望远镜、军事望远镜、红外线望远镜。

三、本课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 显微镜构造: ①物镜原理:f<u<2f

②目镜原理:放大镜作用 望远镜构造: ①物镜原理:u>2f ②目镜原理:放大镜作用

4.八年级地理第五章课件 篇四

教材分析

中国的地理差异很大而且类型多样,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了一部分,今后我们主要学习不同区域的位置、自然、人文环境等,希望我们能带着激情、好奇心去认识大中国。

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己的国家地理差异非常感兴趣,充满好奇心.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难点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教师: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

同学们,假期大家有的会留在家度过,有些同学可能跟家里人出去旅游,那么能分享一下在家或者到了外地的假期感受吗?现在请几位介绍一下那些地方情况好吗?

讲授新课(30分)

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课堂活动:

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小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

板书

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过渡:这样的变化规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板书:

2、人类活动方面:衣、食、住、行的差异

师生总结:温差造成作息的不同

展示:展示节日、农业生产、饮食等图片,进一步体现地理差异的显著。

总结并过渡: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使得我国地理差异很显著;有些地然地理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尤其是山脉;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板书:

3、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学生: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展示中国地图,指出同学介绍的地方,引导同学们分享当地的植物、河流、建筑、饮食等状况。

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

阅读:阅读第三页文字与“阅读材料”,归纳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

活动:同桌间演示图5.2并思考作息差异的原因:

活动一:请同学们观察书本第四页图5.3、5.4并完成第五页活动题、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地区的地理差异。

多媒体展示:南方、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

活动二:让同学们做活动

2、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分方面的重要意义。

活动三:让同学们做活动

3.分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师生小结:活动中,了解到秦岭—淮河重要的地理意义,通过对主导因素的分析我们对中国的地理差异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更加具体。

课堂小结

2分钟总结:中国的地理差异很大而且类型多样,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了一部分,今后我们主要学习不同区域的位置、自然、人文环境等,希望我们能带着激情、好奇心去认识大中国。

布置作业

1分钟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类活动方面:衣、食、住、行的差异

3、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教学反思

本章的知识点多为理解性知识,侧重于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教学中我先从区域位置入手,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得出该区域的总体特征。课堂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地理知识,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归纳总结出地理观点,学生在读图分析、综合分析上有了很大提高。课堂上的交流评价活动,也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5.[八年级物理上]第五章 物态变化 篇五

中学

备课组:

八年级地理组

主备人:

审核:

年级:

班级:

组名:

姓名:

第六节“西南山城”——重庆

教学目标

1、了解重庆是我国最年轻的中央直辖市

2、了解重庆发达的交通运输,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征订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在西部大工业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4、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家投资建设三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学好本领,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

预习指导

1.最年轻的直辖市:

重庆位于我国第二阶梯上,四川盆地的与、、、、五省相邻。是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2.发达的交通:

(l)长江与 江在重庆市主城区交汇,水运发挥着重要作用。(2)铁路干线:成渝线(一 重庆),川黔线(一),襄渝线(一)渝怀线(重庆一)。(3)公路、航空便捷。3.重庆的经济:

(1)重庆是长江 游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2)主要工业部门有、、、、等。(3)新的发展机遇: 的兴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为重庆的发展供了良好的机遇。

4.重庆的气候与特色:

(1)夏季,重庆与、并称长江沿岸的“三大火炉”。

(2)秋冬季节,雾日长达1 00天左右,有“ ”之称。

基础巩固

1.我国著名的“山城”、“雾都”是

A.成都 B.重庆 C.武汉 D.南京 2.下列河流按自西向东分布,正确的是

A.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 B.乌江、嘉陵江、沱江、岷江 C.沱江、岷江、嘉陵江、乌江 D.岷江、嘉陵江、沱江、乌江 3.重庆位于下列哪两条河流的交汇处? A 长江 嘉陵江 B 长江 雅砻江 C 长江 岷江 D 长江 大渡河 4.重庆的名吃是

A 臭豆腐 B 火锅 C 涮羊肉 D 果脯

拓展延伸

从重庆乘火车分别到兰州、北京和广州,需要经过哪些铁路干线?

探究示例 潜能开发

【例题】我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长江沿线更加明显,其中著名的“三大火炉”是

A.宜宾、重庆、宜昌 B.宜昌、武汉、九江 C.九江、南京、上海 D.重庆、武汉、南京

【思路分析】我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多雨,但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正值伏旱天气,干旱少雨,太阳辐射强,温度更高,尤其以武汉、南京为最。长江上游的重庆由于位于四川盆地,热量不易散发,容易积累,加上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更显闷热。

【答案】D。

总结归纳

年轻的直辖市

1.重庆市原先属于四川省,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直辖市。2.“西南山城”:重庆市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地少。

3.西南交通枢纽:长江与嘉陵江交汇,水运便利;四条铁路干线交汇();公路四通八达。

4.长江上游最大工业城市: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工业规模较大。

5、我国四大直辖市中最年轻的、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探究点拨

此题强调了三个知识点:一是三大火炉的名称、位置。二是重庆高温的原因。三是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气。

【评价反思】

自我评价: A 优

B 良

C 合格

D不合格

6.[八年级物理上]第五章 物态变化 篇六

猜想或假设: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方案:

让小球从斜面顶端A下滑,通过相同的路程(距离)sAB、sBC、sCD所用的时间为tAB、tBC、tCD,根据v=,算出小球通过AB、BC、CD段路程时速度vAB、vBC、vCD,就可以知道小球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了。为了便于准

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用金属片(金属档板)分别固定在B、C、D三个位置。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小球、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

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并作记号B、C、D,让sAB=sBC=sCD=10m

2.将金属片固定在B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1,tAB=t1,记在下表中。

3.将金属片固定在C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2,tBC=t2-t1,记在下表中。

4.将金属片固定在D处,用停表测邮时间t3,tCD=t3-t2,记在下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1)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小球在斜面上下滑运动,速度发生变化,越来越快)

实验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实验交流:(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把这个探究记录给他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把交流情况写在这里。)

师:实验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1、组装斜面,调整斜面的高度,使小球刚好从斜面上滑下,小球下滑太快,不易计时,让学生反复练习几次,使得每次小球从斜面顶端放开后都得沿斜面滑下。

2.学生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读数,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倒数“3、2、l、0”,当读到“0”时,将小球从斜面顶端放下,另一个同学同时启动停表。当小球滑到斜面底端撞击金属片发出响声时立即停表。回表,重复几次这样的练习。两个学生交换进行同样的练习,作到比较熟练计时。

上一篇:医疗废物总结免费下一篇:公司乒乓球团体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