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2024-07-04

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精选11篇)

1.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需多方合力

作者:吴志强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2年第03期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1年至2015年联合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组织45万名职校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培训10万名,省级培训35万名。据悉,这项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由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推进项目和职教师资培养体系项目四个部分构成。

近些年来,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很快,中职已和普高平分秋色,高职也几乎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许多职校的办学硬软件都或多或少得到了改善。然而,纵观国内职校的发展态势,职教师资依然是影响各级各类职校办学水准的软肋,从某种意义上讲,部分职校之所以还屡受各色偏见,与缺少大量高水准的职教师资有很大关系。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育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大致也可定义为培养能工巧匠,对应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本应该既有一定文化理论基础,又有相当娴熟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合格的职教师资,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然而,由于历史、待遇、转型期等多种因素交织,我国职教的专职师资多半是从普通中学教师、普通高校教师转型变身速成,从校门到校门,普遍缺失足够的专业实践经验,没有多年企业一线摸爬滚打的职业履历,亦缺乏与企业、行业的深度交流途径,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而兼职教师也往往不足且未必熟悉职教的特性,因此,职教师资建设就成为国内职业院校办学的一个痼疾和亟待突破的难题。

显然,面对庞大的职教师资队伍,单纯靠国家有关部门制订出培养计划仍然难以应对职教师资难题,还须设法调动职教教师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广大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并设法吸引业界精英成为职教专职、兼职教师,多方形成合力,才能尽快提升中职、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产生一批杰出的职教师资。

2.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篇二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场所, 担负着培养中、高等技术人才的主要任务。目前, 全国共有各类职业院校1000余所, 其中70%以上的院校设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或相关专业, 承担着为机械行业培养生产一线技术人才的重任。为了加快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教育部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我国职业教育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只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才能加快技能人才培养, 只有优秀的教师, 才能教出理论扎实, 技能丰富的职业学生。因而师资队伍建设对于职业教育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 我国加强职业教育建设, 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 既要有理论基础, 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站在讲台, 只凭粉笔、黑板讲授课程的时代已经结束。改变教学观念, 加强专业技能是当务之急, 实现“双师型”、一体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 当前职业学校的师资状况令人堪忧, 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层次不齐。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中职教师人数达100万人, 其中专职教师87万人, “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达40%, 从事机电类专业的教师有12万余人。教师中大多数是从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学院) 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 理论教师学历大多为以本科或为主, 实习实训教师学历以专科为主, 年龄偏重于35岁以下年轻教师。由于没有进过企业, 缺少企业实践环节, 实习实践经验不足, 对机械行业实际生产及加工过程了解不够, 因而实践教学经验少、教学方法单一, 理论与实践不能相互融合, 教学过程呆板、教条, 学生听课毫无兴趣可言。另外, 一些老教师长期在学校教学, 缺少对现代行业企业新知识、新技术的认识, 知识结构老化, 机电专业相关的新知识缺乏。究其根本原因, 主要是目前在职教师资的培养方面, 起步较晚, 欠账太多, 还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难以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建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课程是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资源库建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是支撑职教师资专业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工作顺利展开, 有利于探索职教师资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有助于提高教师质量培养和规范,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打通继续学习路径。

①以职业教师标准为导向, 建立与职业教师标准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课程根据职教师资三性融合的特色, 将需掌握的理论基础和实习实践操作知识进行汇总, 开发符合职教师资培养要求, 满足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特色鲜明的高质量教学资源库。颠覆了传统的围绕某一知识点或某项教学内容为主的教学过程, 开创了以项目为载体, 以网络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通过本门课程资源库建设提高职教师资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使学生能在资源库中, 通过自我学习意愿, 自主、协作的获取知识。

②通过课程资源库建设使优质的教学资源长期为职业教育教师开放, 使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得到平等接受教育和实训的机会,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也为职教师资后续发展提供学习资源, 为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从业的技能型人才提供终生学习的平台。资源库的建设, 给各位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以前上课需要去网上搜索适合的教学课件、教案、试题等, 资源搜集不是很便捷, 网络资源虽然丰富, 但信息过于零散, 搜集整理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有些网站资源不能直接使用, 需要注册或者需要收费, 更有时费时费力下载下来的资源完全不能使用, 结果准备一节课大部分时间用在找资源上。现在教师们就不用再为这事发愁, 直接从学习平台里找,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教师们普遍反映现在备一节课比以前轻松多了, 这正是学习平台建设带来的好处。它减少了教师们的重复劳动, 直接带来了教学效益。教师上课引用学习平台的内容, 一方面加大了课堂教学力度, 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提高其学习兴趣。

③通过资源信息化平台, 建立高校、职业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沟通的桥梁, 加强课程与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的深度合作。建立以“校-企-校”合作为基础的职业教师专业化培养途径。教师在上传、下载资源同时, 掌握大量计算机、网络、信息化软件的相关知识, 并利用资源平台进行互相交流, 提升自我水平, 使职教师资跟上时代步伐。教学中通过资源整合, 实现高校、企业、中职学校三方联动, 以陕科大职教本科为主夯实基础, 中职教育丰富教学经验, 企业教育丰富实践经验, 培养出高质量职教师资人才, 带动中职院校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中等职业学校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依靠行业, 校企共育, 实施多元化办学的发展战略, 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的总体发展思路, 坚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立足行业, 面向社会, 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④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 使网络资源教学成为教学的一种常见手段, 将传统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学习资源通过网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大大缩短了学习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互联网只是连接的手段, 信息资源的收集、获取才是师生使用网络的最终目的。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 理解程度不同, 获取信息的手段也不相同, 资源的建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通过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平台, 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接受程度, 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接受教育和学习, 学生将有机会享受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公平的教育机会, 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 培养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⑤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 职教师资资源库的建立, 是对职业教育培养最直接的宣传手段。资源库的网络便捷性, 不仅能让全校师生了解该项目, 而且可以让中职学校、企业互相有进一步了解, 带动职教师资学习进入良性循环。资源库建成后将在学校、中职学校、行业企业之间实现深度合作。合作单位中增加中等职业学校, 对职教师资教学理论性进行验证, 提供保证教学实用性。企业层次参与课程建设和推广, 将行业企业中真实、经典的案例引入学校课堂, 实现理论知识向实际动手能力转化, 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合作更加紧密。

3.职教师资教学资源库建设初探 篇三

关键词:职教师资;教学资源库;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142-2

机械行业是我国国力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支柱产业,机械行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高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目前我国机械行业高速发展,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产业升级优化迫在眉睫,这些都对高素质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为了更好的进行经济建设,提高“中国制造”产品竞争力,将我国从传统的制造业大国,转变成制造业强国,必须具备一批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能型复合人才。企业对高技能技术型人才需求巨大,尤其是高级工或技师,他们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具有丰富的实操水平,然而在产业工人中,高级工只有百分之几,与发达国家几乎一半的比例差距巨大,技师和高级技师更是凤毛麟角,只有100多万。因此,加快启动技能型人才培养,培养一大批既懂现代理论知识又会进行技能操作的技术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场所,担负着培养中、高等技术人才的主要任务。目前,全国共有各类职业院校1000余所,其中70%以上的院校设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或相关专业,承担着为机械行业培养生产一线技术人才的重任。为了加快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教育部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我国职业教育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教出理论扎实,技能丰富的职业学生。因而师资队伍建设对于职业教育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我国加强职业教育建设,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既要有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站在讲台,只凭粉笔、黑板讲授课程的时代已经结束。改变教学观念,加强专业技能是当务之急,实现“双师型”、一体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当前职业学校的师资状况令人堪忧,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层次不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中职教师人数达100万人,其中专职教师87万人,“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达40%,从事机电类专业的教师有12万余人。教师中大多数是从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院)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理论教师学历大多为以本科或为主,实习实训教师学历以专科为主,年龄偏重于35岁以下年轻教师。由于没有进过企业,缺少企业实践环节,实习实践经验不足,对机械行业实际生产及加工过程了解不够,因而实践教学经验少、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不能相互融合,教学过程呆板、教条,学生听课毫无兴趣可言。另外,一些老教师长期在学校教学,缺少对现代行业企业新知识、新技术的认识,知识结构老化,机电专业相关的新知识缺乏。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目前在职教师资的培养方面,起步较晚,欠账太多,还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难以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建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课程是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资源库建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支撑职教师资专业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工作顺利展开,有利于探索职教师资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助于提高教师质量培养和规范,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打通继续学习路径。

①以职业教师标准为导向,建立与职业教师标准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课程根据职教师资三性融合的特色,将需掌握的理论基础和实习实践操作知识进行汇总,开发符合职教师资培养要求,满足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特色鲜明的高质量教学资源库。颠覆了传统的围绕某一知识点或某项教学内容为主的教学过程,开创了以项目为载体,以网络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通过本门课程资源库建设提高职教师资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在资源库中,通过自我学习意愿,自主、协作的获取知识。

②通过课程资源库建设使优质的教学资源长期为职业教育教师开放,使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得到平等接受教育和实训的机会,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为职教师资后续发展提供学习资源,为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从业的技能型人才提供终生学习的平台。资源库的建设,给各位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前上课需要去网上搜索适合的教学课件、教案、试题等,资源搜集不是很便捷,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信息过于零散,搜集整理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有些网站资源不能直接使用,需要注册或者需要收费,更有时费时费力下载下来的资源完全不能使用,结果准备一节课大部分时间用在找资源上。现在教师们就不用再为这事发愁,直接从学习平台里找,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教师们普遍反映现在备一节课比以前轻松多了,这正是学习平台建设带来的好处。它减少了教师们的重复劳动,直接带来了教学效益。教师上课引用学习平台的内容,一方面加大了课堂教学力度,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提高其学习兴趣。

③通过资源信息化平台,建立高校、职业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沟通的桥梁,加强课程与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的深度合作。建立以“校-企-校”合作为基础的职业教师专业化培养途径。教师在上传、下载资源同时,掌握大量计算机、网络、信息化软件的相关知识,并利用资源平台进行互相交流,提升自我水平,使职教师资跟上时代步伐。教学中通过资源整合,实现高校、企业、中职学校三方联动,以陕科大职教本科为主夯实基础,中职教育丰富教学经验,企业教育丰富实践经验,培养出高质量职教师资人才,带动中职院校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中等职业学校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依靠行业,校企共育,实施多元化办学的发展战略,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的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④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使网络资源教学成为教学的一种常见手段,将传统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学习资源通过网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大大缩短了学习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互联网只是连接的手段,信息资源的收集、获取才是师生使用网络的最终目的。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理解程度不同,获取信息的手段也不相同,资源的建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平台,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接受程度,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接受教育和学习,学生将有机会享受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公平的教育机会,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⑤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职教师资资源库的建立,是对职业教育培养最直接的宣传手段。资源库的网络便捷性,不仅能让全校师生了解该项目,而且可以让中职学校、企业互相有进一步了解,带动职教师资学习进入良性循环。资源库建成后将在学校、中职学校、行业企业之间实现深度合作。合作单位中增加中等职业学校,对职教师资教学理论性进行验证,提供保证教学实用性。企业层次参与课程建设和推广,将行业企业中真实、经典的案例引入学校课堂,实现理论知识向实际动手能力转化,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合作更加紧密。

4.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方案 篇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省、黑河市关于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精神,为加强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提升我市教育内涵,办人民满意教育,结合我市师资队伍实际情况,特制订此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以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学改革能力为重点;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准则。创新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提供师资保障,努力开创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师风素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3.发掘整合培训资源,改进培训工作方法,追求培训工作效益; 4.结合教师梯队建设,实施“三名”工程(名师、名校长、名校),促进名优骨干校长、教师队伍形成;

5.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富于创新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三、主要措施

(一)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育人水平和质量

1.完善师德建设责任制度。将师德师风建设列入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各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要调查研究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校长作为师德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召开不少于两次的师德建设专题会议。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力的,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对师德师风败坏的领导和教师,要追究个人责任。

2.完善师德建设教育制度。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教育政策列为中小学教师政治学习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引导全体教师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和育人能力水平。继续深入开展“三爱”(爱岗、爱生、爱己)和“三高”(“学高”、“德高”、“技高”)及“三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耐心”、“信心”)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激发教师的敬业精神,塑造教师的博爱心灵,固升教师人格魅力。利用网络宣传、培训学习、专题研讨、事迹报告、师德论坛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系列师德教育活动和育人楷模学习活动。

3.完善师德建设奖惩制度。市教育局对师德建设不利,师德师风不正的学校要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各种评优资格,严重者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开展较好的学校在各种评选上予以倾斜;学校根据教师师德建设情况结合工作考核,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五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师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凡有下列违反师德行为之一的实行“一票否决”:(1)传播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思想观点的;(2)在教学环节敷衍塞责,造成责任事故的;(3)侵犯学生合法权益行为,造成后果的;(4)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订购教学辅导材料或其他商品,造成不良影响的;(5)利用职权,索收学生与家长钱物的;(6)有偿家教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补习班并从中获利的。

4.完善师德建设监督制度。各校师德师风建设监督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责,要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师德师风监督员的作用,通过召开座谈会、家访等形式及时反馈学生、家长对本校师德工作意见并及时改进工作。市教育局每年组织一次对各中小学师德建设专项调研,及时通报调研情况。对师德建设工作不力、存在问题较多的学校要责令限期整改。

(二)强化校长培养工作,提升校长队伍整体素质 建立完善的校长研修、考察制度,以提升校长管理水平为基准,以形成先进的办学思想为重点,以完善人格魅力和办学能力为切入点,努力建设一支“强政治、精业务、勇开拓、善管理”的勤政敬业校长队伍。

1.加强校长队伍梯队建设。结合实施名优校长培养工程,加大名优骨干校长的培训培养工作力度,在积极支持相关校长参加上级举办的高级研修等培训活动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派优秀骨干校长到省内外著名学校实地考察和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和办学品位,并在全市起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强校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确保校长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梯队建设要着眼发展、注重实效,强化跟踪问效和调研督导,达到校长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和专业能力发展的目的。

2.促进研讨交流。改进工作方式,在督导校长积极开展岗位工作和学校发展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究的基础上,定期组织校长论坛、专题研讨和汇报交流会等活动,相互交流,借鉴启迪,共同提高,促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和各校的和谐发展。尝试建立中小学教师(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制度。

(三)完善师资培训机制,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加强师资培训工作,构建灵活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继续落实“国培计划”,抓好“教师梯队建设工程”及“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名师工程,引领教师群体专业成长。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教师进修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市级培训。各学校把培训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融为一体,校本培训要形成系列化培训体系,确定学校的培训目标、培训方向、培训模式,使之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同时,开展“校本培训示范校”评选活动,继续适时选派中小学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到省内外参加学习培训。

(四)强化研训队伍建设,提升研训水平和引领能力

继续贯彻落实《五大连池市关于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开展好教研员“十项达标”和“十佳教研员”评选活动,促进研训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不断提升专业研究、课堂教学示范和引领的能力,同时,强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训教科研和研培一体化工作研讨。以兼职教研员、培训教师的聘任作为研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补充,为培训者培训提供有利条件,打造一支爱岗敬业、理念先进、专业知识丰富、指导能力较强的培训者队伍。同时,要善于借鉴市内外著名研训机构的先进理念,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促进我市研训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五)以活动为载体 促进和活化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继续开展“优秀教师送教下乡”和百名城乡教师“手拉手”结对活动

根据国家指导意见,加大农村骨干教师尤其是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强化农村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课程等学科教师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通过开展“送教下乡、城乡结对、支教助学、百名城乡教师结对手拉手”和进名校培训及短期挂职、个别指导、网络UC平台、QQ群、“名师在线”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农村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开展教学基本功和基本技能训练达标活动

在全校各校继续开展朗读、书写、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技能(讲课、说课)、德育工作、教学研究技能(科研能力与教学研讨能力)、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基本功和基本技能训练达标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竞赛活动。

3.开展相关评选及示范引领活动

为加快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结构优化,表彰具有优秀业绩的教师,继续开展“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活动。适时进行教学展示及事迹报告活动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领导组织 组 长:王 华

5.3. 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 篇五

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文件精神,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达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按照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中心,通过“引进、培养、提升”等方式,建设一支结构优良、素质全面的符合中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特制定该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按照教师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专业建设目标和教师队伍群体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层面开展培训,使教师培养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汽车维修专业现有本科学历专业教师17名,其中高级职称5人,“双师型”教师14人,企业技术骨干兼职1人。教学团队中主要存在教师动手及实践能力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专兼职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骨干教师比例不高,缺乏高水平、高素质的汽车专业带头人。

针对以上问题,汽车维修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通过引进、培养,建设一支由1名专业带头人、10名骨干教师,多名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组成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制定并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锻炼制度,结合企业需求和 荆州市机械电子工业学校 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重点专业4—汽车运用与维修

学生培养目标,确定教师提高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的具体目标,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并完成相应任务,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考核其成果。

三、总体目标

教师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改革教师队伍结构,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培养,提高队伍整体水平。

四、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

(一)引进或培养专业带头人 引进或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

选拔条件:副高级职称,专业水平高、汽车行业10年以上经历,熟悉汽车维修行业最新动态、掌握汽车发动机、底盘、汽车电气新技术;教学与实践能力强,能对外承担汽车技术交流与服务,对内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指导。

培养途径:专业带头人每年到国内汽车专业办学实力强、水平高的职业院校,到一汽大众集团公司、一汽丰田集团、上海大众公司等汽车制造及服务知名企业调研或参加行业新技术培训,及时掌握国内同类专业建设情况和汽车技术发展状况,了解汽车行业人才需求,主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改,到国外学习汽车维修技术,每2—3年到职业技术教育发达国家进修或考察1次,了解国外同类专业职业技术教育水平。主持核心课程建设并担任教学,指导本专业年轻教师,承担汽车维修技术服务或教研、科研课题,主持编写特色教材。

(二)骨干教师培养

按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等不同领域明确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按照本专业方向学生人数,计划培养10名骨干教师,提高教师教学及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素质。荆州市机械电子工业学校 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重点专业4—汽车运用与维修

选拔条件: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一定的实践经验,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培养途径:到国内汽车专业办学实力强、水平高的职业院校进修,提高学历。到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汽车行业技术培训或到一汽大众集团公司、一汽丰田集团、上海大众公司等知名企业顶岗实践,形成较强的教学或实践技能。到国外进修,学习先过职教理念、教学方法、评估与鉴定方法,担任汽车维修核心课程教学,主持或参与核心课程建设和实习指导书的开发,参与汽车类技术服务咨询。

(三)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养,不断提高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教师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掌握先进技术、职业技能、教学方法和鉴定方法。教师通过职业能力培养,90%以上教师取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90%以上专任教师主持或参与校企合作技术项目。

培养途径:专业教师每年假期必须到汽车维修企业顶岗实践一个月以上,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选派教师到国内汽车专业办学实力强、水平高的职业院校、行业培训机构进修;严格执行青年教师指导制度,新进教师必须在汽车维修企业实践,骨干教师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鼓励教师参加技能鉴定培训,并将教师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作为年度考核的必备条件,引导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

(四)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根据专业发展和教学的需要,计划从荆州市或湖北省各大型汽车修理厂和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聘请多名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逐步完善行业兼职教师资源库。

聘用条件:有一定理论水平,较强实践经验,能参与教学或指导实训。

承担任务: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能力校准的制定,参与实训指导书编审和教研活动,承担校内外实践 荆州市机械电子工业学校 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重点专业4—汽车运用与维修

技能课程指导或讲授,对专任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在校企合作和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就业中发挥作用。

五、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组成员

组长:张学华

主要负责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的制定,同时组织协助相关培训对象完成师资的建设工作。

成员:柯昌慧 孙玉林 万昌雄 钱隆斌 付勇 熊亮明

龚红艳 尹婷 李帅 李浩 张玲 刘敏 协助工作组长确定各师资培养引进的人员,并与相关企业做好协调工作,各子项目负责人协助工作组长开展师资建设工作。

专家组成员:张义君(长春一汽大众荆州特约维修站经理 总经理 高级技师)

郭建军(荆州市金陵达汽车维修有限公司 总经理 高级技师)对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予以审核确认,并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予以指导。

六、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安排

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即:

第一阶段为学习并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2013年4月至7月底);

第二阶段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阶段,通过言谈、座谈等形式确定我校师资队伍培养的人员,对各培养或引进人员进行任务的落实、工作的布置,具体开展各项工作。

第三阶段为师资队伍培养的验收阶段,收集各种培训的相关证书、证明材料等,并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审核。

七、师资队伍培养的具体实施

(一)实施的方式:

1.通过与行业、企业或职业院校签订师资培养合作协议,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或职业院校顶岗实习或培训。荆州市机械电子工业学校 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重点专业4—汽车运用与维修

2.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行业技术骨干等组成我校高水平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与我校教师开展座谈交流。

3.选派我校教师参加名级各类组织的专业提升培训。

(二)实施的手段:

1.选派教师到4S店进行专业技能提升培训,主要涉及汽车的新技术、汽车维修的疑难点等。

2.选派教师到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专业能力提升培训,主要针对汽车制造业的工艺流程,要求教师结合本专业能力提升分层次的了解、熟悉、掌握。

3.选派教师参加专业院校的专业能力提升培训。4.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汽车专业培训。

(三)实施的程序:

1.根据汽车制造业和汽车4S店的岗位设置,师资培养项目组确定本次培训的方向。具体为:库房配件管理、机电维修、钣金涂装、保险理赔(保险销售、定损、理赔)、二手车评估及销售、汽车销售服务顾问、售后服务顾问、汽车美容与装饰、汽车质保索赔)

2.汽修教研组长解读本次师资培训的方向。

3.专业教师根据自身所学专业到教研组长处自愿申报培训方向。4.汽修教研组根据教师的申报合理统筹,确定教师的培养方向。5.由师资培养项目根据培养方向安排教师对外培训。

(四)教师选择自身培训方向的原则:

1.立足于本专业进行能力的提升、拓展,专业技能达到一定水平的教师求拓展其他专业能力1—2个。

2.从事汽车专业教学的教师以机电维修、钣金、汽车美容与装饰为主,在专业提升的基础上再拓展其他能力。

3.从事非汽车专业教学的教师可选择保险理赔、汽车服务销售等。

(五)教师培训期间享受的待遇:

根据学校的相关教师培训制度,保证外出培训的教师收入不低于 荆州市机械电子工业学校 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重点专业4—汽车运用与维修

在校上课的教师,具体由教务科核定实施。

八、主要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切实加强教师能力培养,保证培训时间、培训经费的到位,确保各项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培训教师应按照学校的制度和计划,按计划完成教学、培训、教研、竞赛等任务,并不断增强自我提升意识。

6.关于职教师资培养的思索 篇六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学员应该是既掌握又懂得实际应用;既有一门专业方向又有广泛的知识面;同时又应会管理及协调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这样在职教师资培养方面, 我们就需要参考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培养模式, 并努力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之路。各国的职教模式不同, 师资来源上也略有差别。德国采用“双元制”, 所谓双元, 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 一元是指职业学校, 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 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双元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 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 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其职教师资来源于专门的学校, 其培养过程有严格的质量监控。美国采用“CBE”模式, 职教师资上属于叠加模式:“专职”&“专家”, 专职教师的来源则是由社会培训的资格认证中产生。对比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的专职教师主要来源有:企业一线工作时间很久的“师傅”、刚刚毕业的“校门”对“校门”的大学生和传统教训模式下的专职教师。其师资的来源上跟各国相比较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但在其后继的培训上还没有一个完整链条。

通过关于对各国教师资源上的比较, 对于我国目前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有以下一些想法。

一、职教师资来源上及长期的师资认证培训

师范院校中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类专业课。不论是现场的“师傅”还是刚离开校门的大学生, 都没有经历过长时间的专业培训。所谓的专业培训在最开始的公共课程中就有所体现, 作为将来即将成为教师的学员, 社会责任感, 道德感都将在其未来影响着自己及他人, 因此在公共课程设置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国家希望将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扩大教育的影响性, 也就是现在提倡的师德教育, 这对学生将来能否进行持续性的自我学习是有很重要的影响, 而“终端”教育的师资也将会在他们即将开启的未来中起着精神导师的作用。教育教师类课程是来源上缺失最大的一块。由于职教师资的紧缺, 进入工作单位的第一年新教师并没有得到相关的长期培训认证, 在这方面的理论基础难免缺失。从师资来源上分析, 高等院校中应设置相关课程作为有意向成为职教师资学生的选修课,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可能性。而现场的“师傅”则应先获得相关的资格认证。

二、职教师资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

职教师资与师范院校的定向培养的老师略有不同。师范类学员毕业后工作环境的体系课程设置基本完善, 因此获取知识时的结构体系更会围绕着这一切设置。而从事职教类院的教师:第一, 就没有相关的培训高校, 更谈不上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第二, 各个职业教育中的教师毕业的各高校关于专业课的设置略有偏重;第三, 从业的职教类院有其各自的特点, 知识结构体系也相对多样。最终关于体系的建立也会相对的复杂。因此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员最好从最开始助教的时期就有一个职业规划考核表, 在制定的年限内通过相关课程的认证。此部分认证大部分由学校考核, 通用部分由国家考核。从而达到职业教师对本体系的全面认识, 进而更好的在工作中服务与社会。

三、职教师资的职业技能

从事职教的主要有两种人群:一是校门对校门的大学生, 他们主要缺乏现场能力, 也就是职业技能, 而作为职业教育的传授者, 这就是硬伤, 相当于纸上谈兵。因此应当要求他们在从业的最初三年中, 至少要完成规定学时数的现场实习, 并通过本工作岗位的相关认证。本身这也是学校对于企业的一种反馈, 在校有相对信任的教师就能够间接保证企业未来员工的质量。这就需要企业和国家的帮助及推进。这也是国外教育模式中的主要条件之一。人群中的第二种人是企业转校门的教员, 他们虽然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 但是理论基础相对匮乏, 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需要加强理论进修并对整体的教学结构有所了解, 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将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一个层面。为学生毕业后的长久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功底。

四、职教师资的评估

7.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研究 篇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 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孙宁玲(1958- ),女,江苏淮阴人,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副校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山东 济宁 27201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43-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中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这引起许多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都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同时,随着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的提高,企业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需求量的剧增,高职教育飞速发展。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具有高等学历招生资格的院校中,普通本科院校742所,普通高职院校1109所①。高职院校不仅数量多,而且招生人数也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高职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这良好的势头能否保持下去,关键取决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学校的简称,顾名思义,它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

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对教师的要求及师资队伍的现状

高职院校要实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宽知识、多技能、强能力、高素质的学生,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职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高职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际专业操作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应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既具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将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吸收内化,然后高效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学会。为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教育部规定,到2010年,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80%②,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都比较低,一般在15%~30%,与教育部的要求相距太远。

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高职院校如何建设自己的师资队伍,使师资水平达到社会、企业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制定规划,努力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军,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制定的主要依据是学校较长时期内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规划。制定规划时既要高瞻远瞩又要切实可行,将学院的光明前景与教师的美好前途展现在教师眼前,用一流的事业吸引人心、鼓舞人气。在制定规划时,要时时注意为广大教师搭建广阔的教学、科研平台,为他们创造各种进修、学习、交流和提高的机会,提供展示才华、施展技能的空间。综合考虑师德水准、学历层次、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等制定名师标准,并以此标准作为培养教师的指挥棒,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培养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让高水平的教师有荣誉、有地位,让其他教师学有榜样、干有方向,让每位教师在此实现自我价值。

2.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师表作用。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传道就是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韩愈将其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旨在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名利观和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言行举止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持久的、潜移默化的,甚至是代代相传的。因此,学校要把师德建设纳入重要日程,结合实际提出师德建设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执行到位、考核深入、量化细致,使师德培训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使教师时时注意自身的师表形象,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熏陶学生。只有教师身正学高,培养的学生才能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善于合作的优良品质。

3.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企业生产、管理经验,了解生产实际所需的知识、技能,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双师型教师是沟通社会生产实际与教学改革的桥梁,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能准确预测行业的发展变化,捕捉人才需求信息,促使学校及早调整人才培养方向。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理论知识基础扎实,关键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对教师进行培养,提升其实践能力,增强其双师素质。

一是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场所。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不断更新实验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科技含量,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并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相吻合,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使教师在自己的基地中进行培训,提升实践技能。

二是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教师有良好真实的实习、实训环境,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经过校外实训基地的训练,教师可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掌握实际生产技术,提高实践素质。选派骨干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担任厂长、经理、工程师,提升骨干教师的生产管理能力;组织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技能培训,提升实训教师的操作水平。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给企业进行项目开发等活动,使教师与企业深入合作,了解企业现有生产技术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实践经验。邀请校外实训基地的专家、技术人员承担学院的教学任务,参与学院的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使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统一。

三是兴办校办产业。高职院校的校办产业由自己独立承办,全方位管理,可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在创办校办产业时,应围绕学院的特色专业创办校办产业,使校办产业反过来支撑并促进特色专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兴办的产业以应用型为主,突出实用高效的特点,而不应以研究型为主。这是高职院校兴办产业有别于本科院校之处。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创办校办产业的策划者和实施者。通过创办产业,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技能、管理水平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是以科技项目为载体锻炼教师。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要积极鼓励、引导专业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从事相关的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创新意识,这样既能增强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扩大对外影响,又促使教师去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吸收别人的先进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应支持鼓励教师参与地方重大科研和工程建设,参与科研项目的规划、申报、研究、论证、鉴定等工作,促进地方科技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专家论坛、专业学会或行业协会,进行学术交流,掌握专业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动向,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开展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活动,参与科技服务社会、惠及百姓的活动。通过上述活动,使教师能时时用科技工作的新成果充实或更新教学内容,并在科技工作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支持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

4.不断提供进修机会,及时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知识与技能的贬值速度不断加快,这要求高职教师能够利用各种渠道不断学习,以传授给学生更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学院应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不同的机会,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使其接受不同层面的培训。除学院安排的进修外,高职教师需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及时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与更新,以满足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毕竟培训是计划性的、阶段性的,而自学是自主的、随时随地的、不间断的。

5.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教育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但课堂教学仍是其传授理论知识的主渠道,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媒体,使教学信息可以同时以“图、文、声、像、色”的形式体现。现代教育技术能把远的拉近、虚的变实、宏观的缩小、微观的放大,从而创设了情境,把各种难观察、难想象的事物及其复杂的运动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发了学习热情,这对人才培养和技能开发都十分重要。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学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水平。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项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的技术,绝大多数中老年教师对其都很陌生,文理科的青年教师对其也不太熟悉,他们大都没有系统学习多媒体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要开展多媒体教学确实困难。因此,通过培训提升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非常必要。在培训方案上,可采用逐级培训法,首先将学院具有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的教师送出去培训或参加进修,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沿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动向和流行趋势,然后由这部分教师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在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时,培训对象应首先定位为学院一线教师,然后再逐级铺开。因为一线教师长期处于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主力军,也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产生直接效益的生力军。让一线教师用自己制作的课件讲课,用起来更顺手,讲起来风格一致,也可以随时添加新内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以使用计算机为中心,培训内容应突出计算机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同时学习网络知识,提高教师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培训过程中,要以实际操作为主,结合实例反复进行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总之,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要通过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办产业、科技开发、生产实践、业务进修、专题培训等活动,尽快培养一支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能高效传授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注释]

①教育部.2007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高校名单[N].中国教育报,2007-04-26.

8.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篇八

新评估方案指导下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将高职教师划分为四种类型,各类型的定位、任职资格和教学任务各不相同.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在新评估方案指导下,在整体优化与分类建设相结合、个体教师“双师型”与整体教学团队“双师型”相结合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师聘用标准,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走内涵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作 者:刘瑞芹 作者单位: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63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新评估方案 高职 师资队伍 “双师型”

9.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篇九

新华网天津6月7日专电(记者张建新、吴刚)今年“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学位——‘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项目”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从今年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开始面向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招收首届“双师型”博士研究生,标志着我国职教师资专业化培养进入一个新阶段。

记者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了解到,该项目将探索创新博士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为职业院校培养急需的领军人才和优秀专业带头人。

该项目的突出特点是,以职业院校需求为导向,通过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高科技企业、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合作建立协同机制,在保证培养的学术水平前提下,融入教育实践、企业实践和技能训练,为高等职业院校量身打造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高层次“双师型”专业师资,培育专业建设带头人。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校长孟庆国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与关键。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学位“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项目,是适应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10.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篇十

1、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和素质;二要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在认定条件上,一般要求具备“双证”,即既具有教师资格证书或讲师以上职称证书,又具有教师资格以外的、与所从事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或职称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等;具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或有相关生产科研成果或专业实践成果,并取得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的,也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2、“双师型”教师是职教专业师资建设的基本要求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只有既懂理论知识,又熟悉实践操作的教师,才能胜任专业教师的岗位。就现状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有差距。来自高校的毕业生理论基础较深厚,但操作能力有欠缺: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能力尚待提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我国职教教师专业化的体现。

二、基于“双师型”职教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性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普遍要求,是职业教育师资建设的基本目标,但并不是师资建设的全部意义。现代职业教育对师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比“双师型”更宽泛、更多元,现代职业教育呼唤基于“双师型”的多元化师资结构,倡导教师个性化发展。

1、个性化发展是职教教师基于自身智能类型的科学发展选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包含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在内的八种智能。在人们身上,各种智能的水平及其组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对教师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启示,而且对于师资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职教教师同样是不同智能类型劳动者的组合。职教教师的个体条件是千差万别的,或长于课堂教学,或长于实训指导,或长于教学研究,或长于科技开发,或长于学科建设,或长于市场拓展,或长于“三创”教育,或兼而有之。职教教师只有从自身的智能类型和气质性格出发,遵循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在“双师型”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智能特长,在契合自身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形成专业发展优势和个性,才能获得更深远、更持久的发展。我们提倡基于“双师型”的职教教师个性化发展,本质上是尊重教师个体发展的选择,促进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2、个性化发展是促进职教教师缄默知识外显的重要途径

缄默知识理论是英国科学哲学家波兰尼提出的,他把知识分为外显知识和缄默知识:外显知识是指那些可以用书面文字或图形、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缄默知识是指那些没有经过语言总结或不可言说的知识,缄默知识是大量存在的,“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借用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关于个体素质的“冰山理论”为喻,外显知识就如同浮出水面的“冰山尖端”,而缄默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它们虽然比外显知识难以发现,却支配着整个的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所有显性知识的“向导”。

缄默知识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双师型”强调的是专业教师应具备的普遍知识和技能,注重的是外在、显性、可评价的知识和技能,追求的是确定性和可把握性,并不能全面、合理地导向与评价教师的素养和水平。职教教师在专业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显性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不断生成隐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我们提倡职教教师基于“双师型”的个性化发展,就是要引导教师发掘、反思、提升和整合自身的缄默知识,将潜藏在头脑中具有个性化、独创性和积极意义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外显出来,重新整合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专业发展道路上实现质的跨越。

3、职教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教师个性化发展是职教师资建设的要求。职教教师是一个多元的角色,他们要具备多种职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通教学、善操作、会研究、懂生产、能管理,有市场开拓意识,有科技推广能力,能指导“三创”教育。全能型的教师是一种理想,并非人人都能成为多面手。我们应该提倡职教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在某个或某些领域内成长为行家里手,整体造就职业院校百花齐放式的人才发展态势。

(2)职教教师个性化发展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品牌建设的需要。建设一支个体素质较高、群体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已成为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和品牌建设的重要举措。“双师型”是职教教师个体素质普遍提升的渠道,“个性化发展”是提升职教教师创新意识、孕育创造精神、培养品牌教师的温床。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品牌建设离不开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特色课堂,而这些品牌特色的打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牌教师个性化的理念、能力与创造性。

(3)职教教师个性化发展为师生双方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一方面,从教师群体结构来看,各种智能强项人员的合理组合是一种理想模式,他们各有所长、风格各异、智能互补、彼此融合;另一方面,教师各具优势和个性,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各个智力领域的潜能,而且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

三、基于“双师型”职教师资个性化发展的策略

1、职教教师:自我认知、自主发展和教学反思

(1)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上,只有对自己的智能结构、情感态度形成准确的判断,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形成正确的评价,才能形成合理的自我期望,既扬长避短又取长补短,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优势领域的发展。因此,必须对自身情况进行客观、冷静的解剖,深入分析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过去和现在的专业状态、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并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2)具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决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应当建立在教师自主、主动地寻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上。一是要加强学习,根据专业发展需要框出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内容,列出学习菜单,而后有目的地学习;二是要进行专业实践,即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研究、交流、调查、实验等发展和凸显专业个性。

(3)积极进行教学反思。近年来,教学反思被视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不仅有助于教师反观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还有助于发现、分析、批判和整合自身的缄默知识,促进个性化内隐素养的外显,成为自己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重视通过撰写教学后记、教学案例等加强教学反思。

2、职业院校:文化引领、搭建平台和发展管理

(1)通过文化建设引领教师个性化发展。一是通过文化建设培养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专业精神,引领教师持续追求专业的个性发展与成熟,二是秉持多元化的文化思维,营造开放、民主、宽容、融合的学术氛围,培育教师自由发展、创新发展的文化土壤;三是营造以“企业环境下的学校和学校环境下的企业”为核心的专业文化,为职教教师创新灵感的产生和个性思维的形成提供理念支撑和智慧源泉。

(2)为职教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一是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菜单,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程度教师的学习需求;二是以培养职教师资核心能力为目标,鼓励教师广泛参与调研考察、课程开发、实训室建设、技术服务等专业实践活动,并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进一步拓展;三是通过教学研讨、公开教学、业务比赛(包括指导学生参赛)等形式,为教师提供展示自身专业个性及成果的舞台。

(3)加强职教教师个性化发展管理。一是以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教师发展管理制度、各类荣誉评选制度、教科研成果和竞赛奖励制度、技能和创新大赛管理制度等;二是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办法,实行岗位不同、发展程度不同,工作达到目标和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办法,突出对专业教师职业关键能力指标的评价,提高体现专业发展个性并产生良好效果的指标的评价权重;三是创新激励手段,除采用传统的加薪、晋升、评优等手段外,还可采用经费支持、优先培训、优先休假及提供各种展示机会等手段进行激励。要关注教师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激励和肯定,让教师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更加主动地发展自己。

11.谈德国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德国,职教师资,继续教育

德国非常重视继续教育且继续教育非常发达。在这样的国家,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更加受到重视,各州的法律都有相关的规定:在职教师须接受“第三阶段的师资培训”,“教师每年有5个工作日可以带薪脱产进修”。如巴戈利亚州于1977年颁布的《教师培养法》第20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做了以下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保持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科学、经济和劳动界的发展;继续教育主要由相应的继续教育机构实施,教师有义务参加各种继续教育活动。对于那些参与有益于本职工作的继续教育学习的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免正常工作量;继续教育的范围和内容由州文教部确定,其规模还应征得州财政部的同意。德国的继续教育有规范的激励措施、具体的操作办法和系统的进修内容。德国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一、良好的继续教育政策机制

在德国职业教育内部,无论是承担实训的教师还是职业学校的教师,都可以依据《职业教育法》或《教师培养法》的规定,带薪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职教师资继续教育有规范、系统的激励措施、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进修内容。对于实训教师而言,他们一般参加由教育培训部门定期举办的实训教师进修班和研讨会,着力提高自身教育管理、人才管理和开发及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企业管理、技术发展的要求。企业承担全部或部分学费,教师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一些自费进修班并能酌情从劳动局得到部分学费资助。职业学校的教师,特别是专业理论教师的进修被政府看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相当受重视。联邦政府倡导建立职教教师进修中心,强化进修的国际意识。职业教育教师进修后可获得更高一级或另一级任教资格。职业学校的教师在30年内,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合格者自然晋升一级,不合格者必须继续进修。每个教师平均每年培训5天,如特别需要,由地区培训局决定延长培训时间。同时规定教师每5年至少有2周时间到企业实习。

为了保证职教师资继续教育的质量,教师进修学院会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每两年定期制定教师继续教育重点目录,该目录会随着社会、经济、技术和学校实际状况的不断变化而调整,以确保继续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对接。德国政府还不断改善培训条件,如德国黑森州的教师进修学校,不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而且实验设备和设施也极为先进并与业界保持一致,如最新的农业生产用具,包括新型收割机、耕作机、畜牧的饲料进食定量器、新型猪舍框架、新型蓄粪池解剖构造等,这样教师在进修过程中了解了新技术、新工艺的原理及运用方法,同时保证了教师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

激励机制是促进职教师资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手段。德国各级政府主要是通过时间补贴、休假奖励、研究生学习的费用赞助或为在职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等措施来弥补加薪制度方面所缺乏的灵活性,同时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以稳定职教师资队伍。作为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离职进行研究,这对教师自己和整个学校来说都受益匪浅。针对德国教师退休年龄低龄化的问题,对职教资深教师也采取激励机制,以不断挑战其教学水平、提高专业能力,以获得新任务或是新岗位的机会,使其继续留任学校,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许多经验丰富的职教教师都能够从新的工作岗位,如初任教师的导师、学校项目统筹规划人等,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并能在其中获得显著进步。

二、健全的职教师资继续教育网络

德国职教师资继续教育网络组织性强,覆盖面广,结构严密,足以保证教师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德国职教师资是分级分类培训的,职教师资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正规的教师进修培训学校、职教教师联合会、教师自我发展和企业培训。既有州一级的培训,又有地区和学校一级的培训,也有大学或州研究所的培训。州一级的培训是脱产的,学校和地区一级的培训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培训课程由州继续教育和课程开发研究所提供,教师可以自行选择。进修结束后,给接受培训者一个进修证明,作为晋升工资、职称的依据之一。地区级的教师进修是相邻学校的联合培训,由地区培训局负责,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该地区教师的培训。如黑森州,教师培训分6个地区,其中3个地区的培训点是可以提供住宿的,每个培训点下面还分设若干个教学点,其中有专门培训校长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点。

德国职教教师要学习一门新专业的课程,可到大学或州研究所培训,获得授课的资格证书。参加此类培训,教师是要付费的,而且是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在大学参加进修的,由大学提供课程,学习时间是3年,并必须参加每门课的考试。在州研究所参加进修的,由州研究所提供课程,对这类教师的培训有一定的规定,其入学条件:属于本州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学学历,必须参加入学考试;被培训对象必须自己承担食宿费和交通费。不管是通过哪种途径进修提高,培训结束时,必须写出论文和参加答辩。凡考核合格者,在大学参加进修的颁发全国承认的可上该门学科的教师专业资格证书;在州研究所参加进修的颁发本州内承认的可上该门学科的教师专业资格证书。

德国还提倡不同机构、不同部门进行合作,共同培养职教教师,教师的培训途径也多种多样。这种严密的培训网络结构覆盖到每个职业学校、每个教师,为职教师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客观条件。正是因为政府一贯重视教师的进修问题,所以几乎不存在不合格教师的情况。

三、实用的教师继续教育内容

在德国,职教师资继续教育内容的设置并不是严格的、固定的,而是根据进修教师的需要来安排。各州法律都规定,职教师资应该接受新技术知识、新规范的继续教育。通过培训,帮助教师们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地方一级的培训课程由州继续教育和课程开发研究所提供,教师可自行选择;而学校培训则是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缺什么培训什么。

州范围内的职教师资继续教育注重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如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他们认为,欧洲社会经济的变化是动态的,经济、货币一体化的扩展趋势、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工艺技术的变化,对劳动对象、劳动方式、劳动者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对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他们根据新概念制订教学计划,重点突出教学论和方法论。他们还要求理论课教师到企业实践一段时间,以了解企业发展情况,掌握新的工艺技术,更好地改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地区一级的职教师资继续教育,每个教学点都有一个培训课程目录,这些培训课程都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提出来的。每个培训点和教学点的培训课程是不一样的,各有侧重点。作为负责培训教师的教师,首先要按专业划分参加州一级的培训,然后才可担任培训点和教学点的教师。

学校内的职教师资继续教育,不同的职业学校有不同的进修课程。学校内的进修是按专业组进行的,由专业小组将州进修的内容框架与学校内教师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编制进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选定培训教材并组织考试。培训过程是互动的,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被培训者之间相互探讨并交流经验。同时学校非常重视对新进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

四、注重特色的校本培训

职业院校校本师资培训活动的范围及程度因各学校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别。一方面取决于负责安排本校全体教师或教师小组培训活动的校长本人是否态积极,另一方面在于各学校的经费情况。如德国巴州各职业学校每学期举行一至两校本培训。

德国职业院校校本培训的特点在于既能切合学校的工作目标和实际情况,又能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自身的潜力,还能见缝插针地安排活动,与学校和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管理。这种从学校和教师实际出发的培训活动正是解决职教师资培训的内容、形式之不足,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自主性,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一条良好途径。德国教育管理部门认为,校本培训可以有效地把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这样也就容易把各种先进的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水平,优化学校内部资源的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展校本培训,可以更好地进行继承和创新,特别是对于那些有传统优势的学校,它们的经验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通过校本培训,可以把本校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

校本培训给每个教师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与同事们一起探讨和处理本校及本校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他们不仅可以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可以借此机会促进与同事的长期共处关系,减轻个别教师的负担。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校内培训活动一般都以教育会议的形式在课余时间展开,在别的州则以官方正式批准和资助的方式进行为期一整天的专题项目活动,如教育日、教育考查会议等。

五、企业参与的职教师资实践能力培训

在德国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理论课与实践课尽可能在同一个或相邻的地点进行,使实践、实习中碰到的问题,能及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理论问题又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他们的实践、实训场所尽可能与社会上实际的生产或服务场所一致,培训内容也要求与生产流程、业务流程挂钩。这种方式既加深了教育与实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也实现了职教师资与培训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这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客观上要求企业积极参与。

德国的职教师资培养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企业的生产活动,职业院校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培训机构和自由经济组织都积极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这正体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色。他们十分注重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充分发挥校企双元的作用。从地理上看,职业院校的周围总有一些企业,如Esslingen高等技术学院的周围有奔驰、Bosch与AEG等,Mannhiem高等技术学院紧邻德国三大化学企业之一的BASF公司,Bran Wolfenbiittel高等专业学院离大众汽车公司不远。另外,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中,教师去企业实习进修是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就能让教师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去。同时职教教师也会利用其长期工作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

在德国,大型企业一般设立培训机构并定期举办职教实训教师进修班和研讨班,许多企业安排实训教师和生产部门的技术人员同步进行,以保证学生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技术水平一致。一些中、小企业则根据实训需要派实训教师到相应机构去接受培训,并承担学员全部或部分学费。有的实训教师还根据自身的兴趣以改善职业的需要参加自费进修班,并积极争取得到部分政府资助。

六、规范的教师培训学院

以狄林根学院来说明德国教师培训学院制度。狄林根学院历史悠久,数十年来一直承担德国巴州的教师培训任务。针对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该院不断地更新培训的内容,探索有效的培训方式。参加培训的教师要面对不断改革的课程、学生变化的特征和职业发展的实际,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培训上如何创新,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乐于参与,对培训的内容是否有兴趣,这需要培训学院深入地去了解,创造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吸引学员前来培训。

经过多年的实践,狄林根学院将制订培训计划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明确提出面向“客观需要”和“主观愿望”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分析教师已经掌握了什么,目前应当学习什么;另一方面,了解全州教师培训的愿望,通过大范围的学校问卷,将教师的不同要求分类整理,作为制订培训计划的重要依据。提前半年将办班计划发到各级学校,由教师根据需要选择。仅有30多位培训教师的狄林根学院,近年来每年办班700余个,受到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狄林根学院教师培训的另一个成功经验是面向实践的培训模式。它要求从实践出发提出问题,通过一定的理论指导解决问题。因此,在培训中创设实际情境,学员积极参与其中,用多种活动方式促使学员经历“做方法”的过程;给学员自主性,结合自己的实践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方法为线索,不断地应用、发现和创造新的方法。比如在“能源经济与环境”培训班的学习和参与的专题讨论中,经历了系统考察、现场访谈、技术咨询等活动,学习了低成本简易实验的操作、习题纠错、设计“认知图”、循环学习等多种方法。总而言之,培训必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主动参与,参与就是亲自实践,实践离不开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陈慧.德国职教师资模块化培训及继续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2,2.

[2]牛晓燕.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9.

[3]郑春荣.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模式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1,7.

[4]曲铁华,艳芬.德国职业教师培养培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农业职业教师为中心[J].外国教育研究,2007,12.

[5]张杰.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特点及借鉴[J].辽宁高职学报,2003,1.

[6]王姬.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培训模式与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1.

[7]张可创.德国教师教育的改革思潮[J].外国教育研究,2004,5).

[8]NationalActionPlanagainstPovertyandSocialExclusion2003-2005,StrategiestoEnhanceSocialIntegration.2003.

上一篇:《勇于承担责任》教案下一篇: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