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详细教案(精选11篇)
1.高中政治详细教案 篇一
一、1、Good morning, class.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Yes, it is sunshine.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how to write a good compositon.Let’s begin with this topic(写板书:what is your winter holiday plan?)
Winter holiday is approaching.Pretend that you and your classmates are talking about what to do during the holiday.And finally you have two choices, one is to stay at home, another is to take a trip.Now dicuss in groups, talk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choices and decide which one is the best choice.Let’s begin.Times up.Group 1, who can tell me the opinions of your group? Ok, zhangying.Your choice is,(板书:stay at home: the advantages are: less expensive and confortable;the disadvantages are: can not know more about the outside world personally).thank you, sit down please.Group 2 ?who can tell? Lixin.Your group’s choice is(板书:take a trip: advantages: enlarge your vision / broaden your horizons, and enrich your knowledge.Disadvantages: expensive, inconvenient).Thank you, sit donw please.Group 3 stay at home: have time to study.And help parents with housework.Group 4 take a trip: to have an unforgetatble experice.2、Now class, let’s look at the blackboard.We have got these ideas about staying at home or taking a trip during the winter holiday.I think everyone has his own opinion.Now can you write down your choice and your opinion in your composition?
First, we should aware that, when writing an argumentative composition, how many paragraphs should it has? Yes.At least 3 paragraphs.The first part to lead out the topic(引出论点), the second part to argue and demonstrate or describe the argument(提出论点、论证/描述论点).The third part give a summary(总结全文).And when writing, we can start like this(板书:When it comes to…, I think…
Tbere is a debate today that…).And the second part, we can use some sentences like these:(板书:some people think that…, on the other hand,…
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the first and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firstly…, secondly…, thirdly…)And the third part, we can use(板书:from my point of view, I think…
as for myself/my part, I would like to …
my answer is …
I cant agreee more with …)Ok.It is your time to write the composition.I will give you 20 minutes.3、Who finished? Hands up.Ok ,Zhanghuanyue, can you read your work to us?
Thanks.you did a good job.Class, did you find any mistakes in her composition? Yes, pay attention to the sense of time.Anyway , it is still a good work.二、Class, the homework of today is another compositon.Nowadays, more and more literary works have been adapted into movies.Some people choose to watch movies, while others prefer the originals.Please try to write an English essay in the title of “Film or Book,Which Do You Prefer?”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points:
1、watch movies: save time, funny, easy to understand
2、reading original works: more details, beautiful language
3、my opinion and reasons.120~150words.Feference words: 原著--original work / book in the original/ the original 1
2.高中政治详细教案 篇二
关键词:高中政治,科代表,高效教学,“第三只眼”
不同的领域对于“第三只眼”的界定不同, 从传说到科学种种说法历来已久。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高中政治一线教学十多年的教师, 也在寻找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第三只眼”, 特别是我省2008年开始执行新的高考方案, 高考中政治学科只作能级要求, 再加上高中政治学科本身的特点, 这一切的一切好像把高中政治课推进了一个死胡同:学生学习的热情顿减, 学校课时安排减少。面对现实, 遵循进一步规范办学的要求, 高中政治课堂更应该重视教学的高效性。从参与的主体来看, 起到极其核心作用的就应该是政治科代表, 也就是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第三只眼”。笔者认为, 重视“第三只眼”, 用好“第三只眼”应为上上策。下面就从笔者的实际教学出发, 谈谈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第三只眼”。
一、政治科代表的重要职能
首先, 政治科代表是“小灵通”。在日常教学中, 学生学习的多元化、个性化与教师教学的一元化、共性化之间存在矛盾。那么, 怎样才能有效地化解这一矛盾呢?教师可以通过发挥政治科代表的特殊作用来了解学生的需要。政治科代表及时把学生学习的问题反馈给老师, 以实现教师较有针对性的指导, 并把教师的要求及时传递给学生, 实现学生高效的学习。
例如, 关于作业的布置, 假如不清楚学生每天其他学科的作业量以及学生对本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很容易带来学生对教师的抱怨:“今天作业已经够多的了, 还布置, 又是那么难做。”
而科代表比较清楚学生每天其他学科的作业量以及学生对本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师就可以根据科代表反映的情况, 进行必要的调整, 考虑作业的难易、多少、收发的时间等, 这样布置的作业比较合理, 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
其次, 政治科代表是“全面代表”。一般来说, 科代表主要负责日常作业的收发, 有时候甚至是作业的布置以及一些平常学生作业的督促检查, 这都有利于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课堂的有效延伸。而且高一、高二 (必修班) 每周两课时的政治课教学学时安排, 政治课教师几乎很难完成每次基础知识的识记检查、前一天作业的提醒, 科代表则能很好的做好这些, 他能够在合适的时机作出必要的提醒、安排。除此之外, 有科代表处理特殊情况效果更佳, 如作业不交、忘交、同学做题遇到困难, 等等。
在新课改形势下,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究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这就更需要科代表的精心组织和安排;在研究性学习上, 课题研究前期调研, 课题内容的确定, 课外社团活动的安排, 校本课程的素材等, 科代表都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第三, 政治科代表是学生进步的“领头雁”。科代表接触政治教师的机会较多, 并且教师对他们也关注较多, 无形之中可促使他对政治学科产生较高的兴趣;同时担任科代表的同学, 必然要求学习成绩不能太差, 这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压力。兴趣加上压力, 使得科代表的学科成绩提高很快, 再加上科代表“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责任心, 会给其他同学以无形的影响, 进而会形成较强大的内趋力, 这种力量对形成优秀的班级学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打造优秀的高中政治科代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第三只眼”非常重要, 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着神奇的力量。那么如何打造优秀的政治科代表呢?笔者认为, 作为政治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提升科代表的责任意识。责任心是担任政治科代表的基础。政治科代表只有对同学有高度负责的态度, 才能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 配合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我有一个科代表, 每次都是被动做事, 叫他做什么, 他就做什么, 几乎是机械地去做事, 有困难大都来问我, 结果是任务大多不能很好地完成。原因是他觉得科代表工作并不重要, 而且也简单, 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像这样的科代表主动性不够, 责任心不强, 对教师依赖性强, 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2.树立科代表在学生中的威信。“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教师要对他们有绝对的信任, 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许多教师对科代表的工作不放心, 认为他们年纪小、不成熟, 容易犯错, 会包庇一些他们的好朋友。首先, 教师要允许他们犯错, 永远不让他们犯错, 那他们永远也不会做事;其次, 教师要随时加以教育与引导。
科代表威信的确立, 需要让他们享有一定的处理事务的权利。只要是科代表能做的, 同时不影响教师了解学情的前提下, 许多的工作完全可以让他们去完成。
要不时地表扬和肯定科代表的工作。比如, 每次班级成绩的提高, 都离不开科代表的不懈努力, 所以在班级第一个要表扬的就是科代表;他们的每一次工作的进步, 要真诚地表扬, 要肯定他们的成绩。
三、如何培养科代表的深思
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工作, 要求科代表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反思和总结。总结成功经验, 反思错误做法, 形成成熟的体系, 这有利于提升他的工作水平、工作能力。同样, 试用一段时间后, 如果不能胜任, 就应及时更换;通过一个学期的打造, 即使工作较好、成绩提高的, 也应在下学期进行更换, 更换科代表看似尴尬, 实则是对班级同学负责任的表现。
当然, 关于科代表的培养, 还有许多的内容值得去探索、去思考, 作为教师, 要在平时做个有心人, 不断地去总结和完善。
总之, 请关注我们的科代表, 关注他, 也就是在关注我们的高中政治教学,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 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 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2005.
[2]哈蒙德.教师应该做到的和能够做到的.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3]新课程下转变教师角色:效能保证.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 2008, (8) .
3.高中政治教案 篇三
关于“事物发展的趋势”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为什么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一原理并结合具体事例论证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并能结合典型事例,对两者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了解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基本要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框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为指导去观察、把握事物全局,预见事物发展前途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提高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在当前和今后的改革事业中,提高理解、适应和参与的能力。
由于本框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各项改革措施,对我国的改革事业抱有正确的态度。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分析、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本节结构:
本节共两框。既是对二、三、四课所学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方法论要求的系统和升华,因此,本节特别是第二框题的教学对于学生初步形成唯物辩证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框《事物发展的趋势》,在论述了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和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之后,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阐述原理的基础上,教材又从“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两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方法论要求,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统一。
第二框《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首先运用中外哲学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观点,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观点进行比较,进而归纳出两者的分歧,并强调了它们之间最根本的分歧。在综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之后,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并从个人成长过程和联系当前社会实际两方面举例分析。最后,从总体上概括指出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意义和要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是本框教学的重点。
[原因剖析]
掌握这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方法论意义:
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前途充满信心,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支持新事物,培养创新精神。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问题,是本框教学的重点。
[原因剖析]
①从知识要求来说,这一问题是对第二、三、四课所学原理的概括和总结,学好这个问题,可以使有关唯物辩证法的知识更加系统,得到升华。
②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来说,只有首先划清两者的界限,才有可能在实践中逐步学会应用。
它们的分歧是: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方法论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正确地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总的指导方法,不能把它看作是可以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紧密结合,加以灵活运用。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懂得一些唯物辩证法的道理,自觉地按唯物辩证法办事,就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思想、学习和工作就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3、“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即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是本框教学的难点。
[原因剖析]
①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在前面已经分别论述过了,而本框的方法论要求更具有综合性,需要紧密联系以上几课的内容,与形而上学的观点加以对照,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讲解。怎样恰当地处理这些观点和材料,具有一定的难度。
②这一问题是唯物辩证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有意识地去运用唯物辩证法,更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各方面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4、“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是本框教学,也是全课教学中的难点。
[原因剖析]
①这一问题作为本课思想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要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得到较好的解决,本身就有很大的难度。
②由于中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思想方法上容易犯片面性、绝对化的毛病,再加上党内和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使这一问题的教学更增加了难度。
教法建议
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突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这一教学重点,应当注意:
①重视运用已知的道理。本框是在第二课学习了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以及发展的实质等问题之后,进一步回答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趋势问题的。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把前后知识衔接起来,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明白,我们所说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它的“总方向”,而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所谓总方向,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方向,事物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总的趋势。至于事物发展中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则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但这只是暂时的,它终究改变不了事物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
②以基本事实说明道理。教材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主要是以基本事实来证明基本观点的。如说明新事物必然能够战胜旧事物,就举了一个自然界和两个社会领域的事例;讲曲折性原理,列举的基本上都是社会领域的事例。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信服,教学中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具体而又生动的事例。
③搞好综述,教材第16段,是对原理的综述,既是对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都要经历艰难曲折两个观点的概括总结,又是理论上的综合、提高。限于《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材的要求,虽然不能在理论上扩充,但却可以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理解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可以采用图示法,告诉学生事物的前进性不能用直线表示,因为其中不包含曲折性(其中就蕴含着要和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即否认曲折性的观点划清界限的思想);也不能用圆来表示,因为圆虽然包含了曲折,却又否认了前进性,事物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只是旧事物的重复,实际上是否认了发展(其中又蕴含着要和形而上学的“循环论”划清界限的思想)。那么,用什么样的图示表示才比较准确呢?一种是上下波动的曲线,另一种是螺旋式的上升的曲线,都可以表示事物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即前进中有曲折,曲折中向前进。
为了使学生理解“任何事物”和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还可以举出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如一出好戏的剧情发展,总是有序幕、有中场和尾声,有高潮,也有过场;一部文艺作品,必须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澜起伏,才能引人入胜,如此等等。
(2)在讲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时,要结合教材中“议一议”的内容,搞好讨论。如前所述,通过本框教学,加强对中学生的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挫折,是很有必要的。许多事实说明,当前不少学生缺乏经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和承受能力。
当然,能够遇挫愈奋,锲而不舍的典型事例,更是不乏其人,对学生也更具启迪、教育意义。本框和第一节第一框(事物发展的原因)中的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的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类似的方法论要求,教学中应注意前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防止简单重复。
(3)对本课难点“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把握好这一难点(同时也是“热点”)问题的角度,是以关于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原理为指导,学会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因此,一方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另一方面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而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特别是正确对待我国的改革事业。
二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坚持以理服人。教材上的理论分析并不难理解,其中有些内容是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这里,是否能突破难点、取得良好效果的标准是学生是否信服。为此,必须破除“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
举例法。针对有些同学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途信心不足等,教学中可精选一二个典型事例来证明,许多在当地过去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今已变为现实。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电视片、图表等辅助教学。如,只要把20年前的纪录片和今天的电视片各播放一段,然后让学生自己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去进行对比,就可以生动地说明问题。
类比法。教材以火车的发展历程来说明应当怎样正确对待新事物,并配有插图,生动而贴切。现《火车和马车的比赛》火车的不平常的经历,充分地说明了一个哲理: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谈话法。为了使教学真正收到实效,教给学生看问题的正确方法,还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加以分析议论。例如,对于“发牢骚”这种“流行病”,就可以加以分析和引导。
牢骚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应当说,出于对自身和国家集体利益的关切,或是纯粹对于社会某种不合理行为、现象的不满,发发牢骚自有其合理及符合实际的一面,倒也情有可原。如对通货膨胀、分配不公、假冒伪劣及各种腐败现象的不满等等。但是,也有许多牢骚是由于人们的人生阅历、社会经验、知识水平、认识角度等的局限而产生的较偏激的认识。中学生中的许多牢骚和不满大都属于这一类。应当指出,发牢骚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如果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大发牢骚,对种种困难和问题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去评头品足,抱怨挖苦,就会涣散人心,泄了民气,丢了精神,消磨和瓦解人的意志,是逃避社会责任的表现。减少牢骚的关键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尽可能辩证地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这样,就不至于感情冲动,以偏概全,一次受骗,就认为世上没有好人,一说腐败就感叹社会“暗无天日”,如此等等。
由于本课容量较大,可分为原理和方法论两大部分进行教学。前者采用讲授法,后者采取谈话法。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本框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初步划清两者的界限;而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比较自觉地、有意识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具体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不能截然分开。
1、由浅入深,归纳比较
第一层意思(第1~8段)即列举哲学史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观点的对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并由此归纳出两者的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分歧之一
分歧之二
分歧之三
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
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简要的启发、点拨,这一内容就能被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了。
2、抓住关键,重点讲授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划清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界限,掌握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抓住两者的根本分歧,重点进行讲授。即综合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讲清为什么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
3、联系实际,追求实效
本节的第二层意思(11~17段),即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方法论要求,主要是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努力追求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突破这一难点,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①重视搞好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比。教材列举哲学史上的典型观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本身就体现了这种对比。尽管这些问题理论上的难度并不大,但教学中如何做到生动活泼,有的放矢,引起学生的共鸣与思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建议按照“议一议”的要求,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打开思路,进行广泛的分析与思考。
②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正确分析和认识加强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问题,要防止面面俱到。可以选择学生中疑问最多、最为关心的问题,如关于腐败现象在党和国家生活中到底是主流还是支流的问题,关于反腐败斗争的发展趋势问题等,结合当前反腐倡廉的形势,引导学生既要清醒地看到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和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腐败分子在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是少数,绝大多数干部是好的,坚定战胜各种腐败现象的信心。
4.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篇四
○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
○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三、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商品的含义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__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五、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5.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案 篇五
1、了解我国文化的现状并举例,分析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
2、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区分清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
3、知道只有发展多样性的文化,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二、预习内容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xxx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
(2)xxx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表现:
①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列举表现:
②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列举表现:
(2)对策:不能放任自流,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为此应该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化产品。
(2)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化。只有面向______________,反映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的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三、提出疑惑
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说出当前我国文化生活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分析出原因。
2、说出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并举例(身边的事例)。
3、总结我们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过程
探究1:当代文化生活特点。
市场是如当我们驻足在五颜六色的广告前,留意于书摊上大大小小的报纸杂志;当我们在各种电视节目之间选择,在网络世界徜徉……我们就已经面对着大众传媒的影响,置身于文化市场,步入社会文化生活。列举自己身边的事例,说明当代文化生活的变化(可从服装,娱乐方式,饮食文化等方面进行举例)
(1)从人们文化生活的变化可以看出,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是什么?
(2)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特点,其原因什么?
探究2:材料一:大众传媒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ktv,3d电影等等,可以通过《百家讲坛》传授知识,举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材料二:大众传媒以及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存在,也出现了制假售假,低俗文化(三枪拍案惊奇),八卦新闻等等。
(1)上面两个材料反应了什么文化现象?出现这种文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谈谈自己应该怎么做。
探究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整个的文化生活就是一座大花园,每一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所以它欣赏的植物就不一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呢?
(1)当代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2)大众文化的内涵:。
(3)分析“流行文化”“经典文化”。
6.高中政治详细教案 篇六
二、重点概念罗列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作用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意义的哲学依据
5.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重点难点分析
(一)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运动的发展,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生物的反映由应激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动物的大脑和单纯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使猿变成人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人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中,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有抽象思维这种人类意识的反映形式来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劳动过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并随着社会劳动的进步而日趋完善,这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四、结构图
本课板书设计:
五、易错易混知识分析
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答案:C
解析:对A项本身应作具体分析。就整个人类来说,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但是就具体的人来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至于认识能力有限与否,题干并未涉及,故A项不能入选。如果将B项中的“反作用”改为“能动作用”,则B项可以入选,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并不等同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故B项不选。D项本身正确,但题干并未说明此意,故也不选。题干中费尔巴哈的观点只是说明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即客观物质世界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因此C项正确。
七、拓展类材料
1、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的。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正在迅速增加。人类应当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自豪,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意识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二是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前者是指意识通过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别是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后者则是指意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能把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理解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一)物质决定意识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物质器官)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产生的现实原因和动力看,需要社会实践,即有了健康人脑不一定会有意识。
4、从意识的本质和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具体感觉和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人们对现状的认识,对过去的思考,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综上四个方面,可以得出物质决定意识,也可以说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来源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些说法都是一致的,只是表达有所不同罢了,其实,唯物主义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也是上述几种表达方式,在本课结束后我们再来说唯物和唯心的问题。
既然物质决定意识,那么从方法论角度来说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够认识世界(反映客观世界)。
(1)意识具有4性: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
和规律性,因此人可以认识它。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是指对于人类来说,事物是可知的,即随着人类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最终会认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但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们的认识是由错误到正确,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更多的。可以认识不等于已经认识,尚未认识不等于不能认识,而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则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及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最终会导致唯心主义。
(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
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导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性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意识本身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但它却可以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从而使物质具体形态发生变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因此说,意识的反作用不等于直接作用,它总是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性工具或物质性的条件来发挥它的反作用。
因此,物质性的东西只能用物质的东西去直接改变,意识本身不能直接改变物质。另外,意识的反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即意识反作用客观事物的途径是实践。意识的反作用包括意识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和对社会的反作用两个方面,如果从性质方面上说,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们活动引入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反作用的两重性原理,要求我们既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又要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意识反作用的两重性与认识、理论反作用的两重性是相通的。
一、知识目标
1、能够从意识的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三个方面理解意识的本质,明确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2、知道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征、生物的反应形式与人的意识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分析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的作用,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知道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明确只有人脑才会产生意识。
5、理解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意识的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的分析,总结出意识的本质,使学生逐步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2、通过学习意识作用的原理,使学生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逐步培养起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类型意识的共同本质作具体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2、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旺盛的斗志,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当中去。
3、树立“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的观念,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精神。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这与动物纯粹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动物对外界的反映是肤浅的,表面的,而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理性认识能力。人的意识,既可以感知外部世界,即反映客观事物外在的具体形象,更可以通过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抽象出其本质性的东西,把握其规律。同时,人的感性意识也与动物不同,它为理性所渗透,受理性所指导,因而,意识不仅可以“复制”现在,而且可以追溯过去、预见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3)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就每个人来说,就认识的每一次实现来说,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的。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正在迅速增加。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三、如何理解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动地反映现实,更重要的在于能动地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世界”。但不能把意识的作用理解为它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它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人作为有自觉意识的动物,对自己的生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于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引起或者影响人体生理和精神的疾病,也可以通过调控心理活动来强身健体。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订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7.高中政治详细教案 篇七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机制。
2、理解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二)能力目标
1、归纳分析监督政府权力的内涵、途径和意义
2、辨证的观点看待政府权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的政治素养,体会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健全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内容涉及政府的行政活动,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运用调查方式等,感悟、体验、探究对政府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主要从政府如何行使权力方面学习了政府的有关知识。但是,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运用的好可以造福于民,一旦超越法律,滥用职权,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因此,政府的权力行使,必须受到监督。
(二)进行新课
一、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6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焦点访谈》代表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利益,是群众的喉舌。我国对政府的监督方式多种多样,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既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又能够督促政府工作,保证依法行政。
1、必要性
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能防止权力的滥用,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6-47页,思考:应该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2、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是关键
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民主的制约和监督:就是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
法制的约束和监督:就是要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使掌权者办事有统一的规范可遵循,确保权力依法行使,合理运行。
3、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1)监督形式的内容
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这是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是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质询等。
(3)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可以通过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主动向政府机关提出建设性意见。
(4)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参考第二课民主监督的方式。
(5)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政府行政过程中侵害群众利益时,群众可以到相关政府部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到司法部门提出行政诉讼。
(6)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通过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司法监督。
(7)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监察、审计部门是政府内部的行政监督部门,通过加强廉政监督、执法监督、效能监督,督促政府工作人员廉洁从政,防止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教师活动:请大家列举某一监督方式的实例,说明本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如何接受人民监督的?监督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并踊跃发言。
3、行政监督的意义
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保证清正廉洁,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保证真正做到权为民用,造福于民,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二、人民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8页,同时思考什么是“阳光工程”?实施“阳光工程”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1、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制政府的基本要求。
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才能更好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执行和捍卫人民的利益,才能保证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落实。
2、“阳光工程”及其意义
实施“阳光工程”,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性,是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
政府制定和发布文件,一方面是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方面是保证人民的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性,便于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人民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联系大量生活实际,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政府的权力行使必须受到有效地制约和监督,这是对人民负责的表现,了解了的一些对政府的权力行使,进行制约和监督途径与方式,我们要学会参与民主监督,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课余作业
8.高中政治教案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篇八
人教版4月第5版,207月山东第一次印刷。按照十八大精神和社会现实状况,新教材修订部分内容。
第一目 货币的本质
老教材原文: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早期有牲畜、布帛、贝壳等。后来,贵金属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新教材修订: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早期有牲畜、布帛、贝壳等。后来,贵金属金银等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这些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第二目 货币的基本职能
老教材原文: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新教材修订:删除老教材中“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第三目 纸币
老教材原文: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铸币。金属铸币在长期流通过程中会逐渐磨损,成为不足值的货币,一般情况下并不影响它同足值的铸币一样使用。后来,又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新教材修订: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形式流通的,每做一笔交易都要核实重量、检查成色,很不方便,于是就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后来,又产生了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所以,纸币成了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
老教材原文: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新教材修订:当今,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经济生活的开篇内容,也是学好经济生活模块的基础。升入高一的学生虽然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该框题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适当讲解的同时,可以通过一些生动形象、模拟实际生活等课堂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题目】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纸币的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情景引导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爸爸去哪儿2》六个小萌娃用自己卖杨梅的钱给独居老奶奶买礼物的视频片段。
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品,大多都需要用货币去购买;享受市场提供的服务也要支付货币。货币到底是什么?货币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视频导入新课,不仅能一上去就抓住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该视频在讲解商品、货币这两个知识点时,也能得到充分运用。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 思维对话
一、货币的本质
(一)自主学习——探究商品的基本含义
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4第一段内容,找出商品的含义。然后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片中哪些物品是商品?这些物品由市场销售、孩子购买、到作为礼物送给老奶奶这一过程中都是商品吗?
②你能列举出生活中几样不是商品但人们的生活却离不开它的物品吗?并分析它们为什么不是商品。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商品只有在流通领域才能称得上是商品,退出流通领域就不是商品,而转化为消费品。
设计意图:商品的含义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节省时间,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而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商品,并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品不是商品,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也能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去购买商品?你能用一句成语说明你希望买到的商品的特点吗?
然后,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人们总是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充分讨论,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能够引导学生更准确、更系统地掌握知识。
(三)感受生活—探究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教师过渡: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都是用货币去买自己需要的商品,但也存在不用货币的换购活动,比如网上的换购和片中多多在钱不够的情况下想到了用杨梅跟买鞋的阿姨换取贝尔喜欢的水晶鞋。下面我们就来体验一下没有货币的时代人们是怎样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的。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模拟换购活动:从班级中找出三个同学,让一个同学用一支笔向其他同学换取笔记本;一个同学用一本英汉字典换取圆规和笔袋;一个同学用教师提前准备好的锅铲换取学习参考书。其他同学则每人从自己的物品中拿出一件准备交换。
活动规则:1、换取物品的数量不定,双方认可就行。 2、本着公平、自愿的原则进行。 3、可以通过多次换购获取最终需要的物品。
教师在学生换购活动结束后,先让这三个同学到讲台上交流一下在本次换购中的体会,特别是说一下换购中存在的困难。然后再设计两个探究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
(1)要让他们都能成交,需要什么条件?
(2)你能设想出让交换变得方便的办法吗?
学生在共同探究后,最终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找大家相对都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价物)。
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上一些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他们的缺陷;展示金银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优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货币最终固定在金银上。从而总结出货币的产生过程:物物交换——般等价物出现——固定在金银上——货币。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货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得出:是否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设计意图:货币的本质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探究,可以使学生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使用货币进行交换的方便;而运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优点和货币与其他商品的区别、货币的本质,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辩证地看问题。
二、货币的职能
教师过渡: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的作用。
(一)观察生活——探究货币的基本职能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到的货币的知识总结: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说货币一产生就具有两大功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将货币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叫做价值尺度;将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然后,教师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两个职能进行探究,以真正理解。
1、价值尺度
教师活动:《爸爸去哪儿》片中市场上的每一种商品都有它的价格,超市中的每一种商品也都有它的价位牌。不同商品价格不同,表示不同商品需要用不同数量的货币来购买。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思考:为什么不同商品价格不同?在商品交换中价格有什么实际意义?它体现了货币的什么职能?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总结和升华:
①不同的商品耗费的人类劳动量不同,即价值的大小不同,因而价格不同。
②价格是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将商品中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货币表示出来。
③货币产生以前,商品的价值用和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或一般等价物)来表现;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价格的高低)。
2、流通手段。
请同学们再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刚才同学们的换购活动是用一种商品直接换取另一种商品。而片中的六个小萌娃则是先将杨梅换成钱,然后再用钱去买自己需要的商品。试分析这两种商品交换活动有什么不同。
(2)多多用自己卖杨梅所得的10元钱给老奶奶买了一双拖鞋,在这里,10元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交流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知识的总结:
①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
②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如“杨梅 SHAPE MERGEFORMAT 货币 SHAPE MERGEFORMAT 拖鞋)
③我们把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多多用自己卖杨梅所得的10元钱给老奶奶买了一双拖鞋,在这里10元钱起到了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也就是货币执行了流通手段的职能。
教师进一步设问:如果孩子们没有将杨梅卖出去,他们是不是会很难过?
然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展示马克思关于商品交换的一段精彩论述: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
片中孩子们的杨梅也是费了一番周折才卖出去,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和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的知识讨论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商品生产者怎样才能顺利地将自己的商品卖成钱?又如何才能卖出好价钱?
9.高中政治详细教案 篇九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2. 教学重点/难点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进行新课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问题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问题2、如何理解民族自治地方?民族乡是不是自治地方?什么是自治机关?包括地方检察院和法院吗?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范畴。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不属于民主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体系。
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问题3、什么是自治权?包括那些方面?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0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问题4、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78-79页内容。
问题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显著的优越性?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课堂小结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2.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3.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10.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高中政治教案 篇十
第一环节感悟联系
多媒体播放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视频《燃煤、机动车、扬尘成污染元凶》
学生思考(自主学习):1、引发雾霾天气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
教师:通过这个视频,学生能够概括出引发雾霾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人类社会不合理活动,以及人类缺乏环保意识,与此同时,也让学生们了解到雾霾对人类有如此大的危害。这让学生自己就明白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整个世界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即很好的掌握了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
【板书】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板书】(二)、联系的特点
1.联系的普遍性
(1)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学生讨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那么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
引导思考:美国大西洋彼岸的一块石头和——同学有没有联系?
师生小结: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是指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是说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联系是有条件的。
教师: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对于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
【板书】2、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生通过自主概括雾霾成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环节探究联系
过渡: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联系的第一个特点。下面我们看联系的第二个特点
以上我们知道人类和天气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类通过不合理的活动影响和改变天气系统平衡同时也遭到雾霾的惩罚,这说明了什么唯物论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略)
教师: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人类与雾霾天气的关系,学生很容易想到规律客观性,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导致雾霾,这样要因势利导,用类比的方法进而讲联系的客观性,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掌握联系客观性。
11.高中政治详细教案 篇十一
体味文化
【新课标的要求】
(一)识记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钱钟书,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从现象)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师: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在假期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师:那同学们再思考:这些文化现象是不是只存在今天,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
(学生思考并回答)
个人: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社会:龙文化-儒家文化-信息高速公路社区文化
校园文化(黑板报、桌凳、宣传栏、校报)企业文化-快男 网络文化,这又证明了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师:生活在农村和生活在城市文化生活一样吗?比如在都市、乡镇、偏远的村落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师: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结合教材P8页总结。
过渡:我们在日常用语中会说:你真有文化或是你这人咋这没有文化呢?在这里,我们把知识等同于文化,文化就是知识,有知识就是有文化。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我看到有的同学摇头)那究竟什么是文化,让我们在生活中细细体味,来真切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师:把握文化的内涵,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的词语:(1)人类: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与人类直接相关的,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是文化的主体。那么我们来反思一下,除了我们人类,别的物种朋友具有这些活动吗?牛弹琴?猪跳舞?疯狂的石头?猴子创造文字?(学生气氛活跃起来,归纳出);(2)区别与经济、政治现象,作为社会现象区别与自然现象
(3)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精神活动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科学、文学、艺术等,都是文化。
练一练: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⑨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九寨沟的自然风光、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结合定义分析的第一点,得出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请同学们看课本P7两幅图,思考:文化在这里体现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相对于那位西装革履的青年来说显得更有文化。因此,这里的文化体现为一种文化素养,那这种文化素养是不是和我们与生俱来?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同学们要注意啦,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体现出你是否具有文化素养,可别被人说没有文化,没有素养哦!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4)本质:是精神现象。(注意是不同于纯粹的经济、政治现象)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看电视、电影或者小说的时候,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视、电影、小说他们都是文化形式,我们被感动,那说明这些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
三、文化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双重性)【板书设计】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不同文化。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点
三、文化的力量 【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意义。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总结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已经成为当前国国际竞争的重要砝码,从而提高参与文化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文化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自觉抵制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侵蚀,在实践活动中宣传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2、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方法】
1、情景分析法
2、讨论法 【学生分析】
学生看书能够大体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但理解的不深刻,特别不明白文化的“反作用”,不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学生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但不能联系实际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课堂探究:第9页
问题: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吗?
学生:经济活动4,政治活动1、5、7,文化活动2、6。
老师: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他们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老师:相互影响表现在:(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材料:北京奥运会给我们送来了巨大的经济蛋糕,被称为奥运经济。奥运会带来的收入包括门票收入、转播权收入、赞助商活动、广告、旅游收入、投资等。2004—2008年间,奥运因素共拉动北京GDP增加1055亿元。
问题:奥运会作为一项体育赛事,属于什么活动?奥运经济说明了什么?
学生:属于文化活动。体现了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老师: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专家点评 问题: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是否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是否经济发展了,精神文化自然就好了呢? 学生:不是。
老师:例如,在新中国最贫困的时代,中国出现了雷锋、王进喜;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的今天,出现了法轮功、马加爵、艳照门、上网成瘾的少年。
所以,文化的发展并非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是进程中
过渡:有时我们很容易判断某种现象属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还是文化活动,但有时我们又难以判断。讨论:中国举办奥运会属于什么活动?
学生:奥运会作为一项体育赛事,属于文化活动。老师:奥运会仅仅是一种文化活动吗?
学生:举办奥运会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奥运经济,所以奥运会属于经济活动。
学生:政府为举办奥运会做了大量工作,从申奥成功到开幕式,从场馆建设到安保工作,都离不开政府。政府提出“平安奥运”的口号。所以奥运会又属于政治活动。老师: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老师: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3)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小词典:
文化产业,指生产文化产品的产业。如课本中提到的图书出版、影视音像、广播电视、卡通动漫、工艺美术等。
文化生产力,指文化产业创造的生产力。具体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讨论:能否举个例子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老师:电脑芯片是一种高科技,属于文化。但是电脑芯片的发明、应用、改进,促进了电脑行业的发展。学生:电影,图书,流行歌曲,书法绘画,企业文化,教育。。。NBA成就姚明亿万身价。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1)国内: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2)国际: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就是文化霸权主义。
材料:从2000至2004年中国引进了88部海外电影,其中有70部来自美国。2005年中国引进电影20部,其中16部是美国电影。
问题:你最喜欢的一部美国电影是什么?
学生:《变形金刚》:暴力美学,武力解决问题;展示美军实力,树立美国军人的正面形象;美国人拯救全人类,充当救世主;把战争对手妖魔化,为发动战争寻找理由。
《功夫熊猫》:绿眼珠,父亲是鸭子(唐老鸭),师傅是浣熊(美国产)。《加勒比海盗》:个人主义,民主和平等。
《泰坦尼克号》:美国自由主义爱情观。《云水瑶》 《007》:个人英雄主义
老师:你在看美国电影的时候,是否有以下感受:
1、看美国战争片、动作片,里面是否充斥着暴力场面和血腥场面?看完后是否会增加你的暴力倾向?
2、看美国爱情片,你是否被其中自由式的浪漫爱情深深感动?你是否羡慕、向往?你是否因此变得早熟并且早恋?
3、看美国好莱坞电影,你是否向往美国人富裕的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高尚的政治文明?你是否因此对中国现实状况表示不满?是否对中国政府进行否定和怨恨?
4、看美国好莱坞电影,你是否向往美国式的自由、民主、道德和教育方式?你是否会鄙视或公开反对我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思想?
老师:美国好莱坞影片中注入了美国人的价值观,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受到美国价值观的影响。这就是文化渗透、文化霸权主义。美国学者约翰•耶马在《世界的美国化》一文中说:“美国真正的‘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形象设计厂、马特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过渡:上面我们学习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那么文化在综合国力中重要不重要呢?大家听一段材料。材料: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美国文化产品的出口收入已经占到了其外贸总收入的38%,已经取代航空航天业,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汽车工业。问题: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材料:中国的文化产业产值仅占GDP的3%。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少,进口多,文化贸易一直是逆差。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影视等众多领域的逆差更高得惊人。我们每年都要引进大量美国电影、韩国电视剧,而中国出口的电影电视剧几乎没有。问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竞争力弱。老师: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结语
文化是解读人类的文本,是人类的DNA。文化的独立性和民族性,是民族的尊严。【板书】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反映,2、决定
3、反作用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是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 表现
2、文化与政治 表现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地位
2、挑战
3、措施
【作业】
学生自己阅读22页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
备课资料 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却达到80%。
美国利用自己的文化霸权地位推行强权政治,对那些违逆其政治意志的国家和民族加以妖魔化。
欧洲朝野不断发出抵制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呼声;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文化霸权保持高度警觉。
作家冯骥才说过:“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江泽民 文化竞争力的构成,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即是否能够既充分地发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又能够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创造性的两相融合中形成先进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强劲的人文魅力机制。二是经济参与文化的规模和高科技支持文化的力度。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以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上的优势,已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文化与科技、市场相结合的优势。三是文化生产、管理、运营的体制和策略,通过完善的、高效的体制和策略,把文化创新、经济参与和高科技的支持,组合和协同成为一种整然有序、运转灵便、功能强劲的系统工程。四是充足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储备,并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种人才应该具有开拓精神和国际视野,深晓国际行情和规则,并能加以富有责任心和创造力的运用。
在热闹背后是否藏有忧虑?
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然而50%以上的服装出口为来料加工,30%左右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复样加工,自己的品牌仅占10%左右。——我们仅仅缺少的是自主品牌吗? 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商品文化。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的独立性和民族性是民族的尊严
西方的和平演变和美国中情局的《十条诫令》
在中央情报局极其机密的“行事手册”中,关于对付中国的部分最初撰写于中美严重对立的1951年,以后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不断修改,至今共成十项,内部代号称为《十条诫令》。
◆ 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 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 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 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1998年,2004年,美国迪斯尼电影公司先后推出了动画大片《花木兰》Ⅰ、Ⅱ,中国的文化资源经国际传媒按照它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转化为美国的文化产品,有价返销中国。
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然而50%以上的服装出口为来料加工,30%左右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复样加工,自己的品牌仅占10%左右。——我们仅仅缺少的是自主品牌吗? 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商品文化。
问题:结合课本12页、23页、24页材料,思考,为了改变中国文化产业进出口逆差的现状,中国具体应该做什么? 学生:发展航空航天事业;鼓励创新,多出优秀的图书和影视作品;奥运会、世博会;文化走出去战略。材料:美国利用其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已经在世界文化市场建立起文化霸权地位。目前,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材料一 中国举办奥运会所具备的条件有: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从未举办过奥运会。
2.具备举办奥运会的经济实力。北京是一座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近十年来经济始终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3.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在世界主要首都城市中,北京是刑事犯罪率、交通死亡率、火灾发生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问题:奥运会作为一项体育赛事,属于什么活动?中国具备了举办奥运会的经济、政治条件,所以申奥成功,这说明了什么?
【高中政治详细教案】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国家财政教案09-12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教案12-08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4.1教案08-25
高中的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09-06
高中政治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教案12-12
不言代价与回报精选高中政治教案教学设计06-18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政治常识)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