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

2024-06-17

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共10篇)

1.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 篇一

一、会计收益及其构成要素

会计收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会计收益及其计量可以反映企业的主要经营成果,是企业据以纳税的基础,是投资、信贷决策及财务预测的工具,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的手段,在我国,会计收益一词并不常用(常用的是收入、费用和利润),甚至对这一概念还有些误解。如《〈企业会计准则——收入〉指南》指出,企业在会计期间内增加的除所有者投资以外的经济利益通常称为收益,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这显然是和前述的会计收益的概念是有出入的,收入和利得不与费用和损失配比,怎么得出差额呢?不是收入与相关费用的差额,则不能称为会计收益。

目前,很多会计学者都在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问题。实际上,会计收益及其构成要素的界定、分类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部分,它是指会计收益及其构成要素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内在联系、贯穿在其中的一系列原则。它要受到财务会计的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指引,受到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的制约,中间又贯穿着一系列会计原则,因此我们应从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层面看待此问题。

二、我国会计收益及其构成要素界定、分类存在的问题

以《企业会计制度》为例,收入是指企业在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费用是指企业在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耗费;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我国会计规范中对会计收益及其构成要素的界定、分类存在以下问题:

1.对会计收益及其构成要素的规范不够全面、系统。根据传统的会计收益概念,会计收益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相关联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后的结果。由此,会计收益的确定就转化为收入与费用的计量和配比。收入从广义的角度讲,包括营业收入和利得;从狭义的角度讲,仅指营业收入。费用从广义的角度讲,包括营业费用和损失;从狭义的角度讲,仅指营业费用。从《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和《企业会计制度》对收入的界定看,强调收入是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显然是指营业收入。

对于利得,我国并未制定相关会计准则对其进行规范,仅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列举了各项营业外收入。对于成本、费用、损失,我国也未制定相关会计准则,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对成本、费用的规范异常简单,对营业外支出进行了列举。

而首尾一致、浑然一体、协调一致的概念体系在会计学科中非常重要。概念规范不完整、不系统,将不利于会计理论建设和会计实务运作。

2.对收入、费用、利润的界定不够科学。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对外投资也属于让渡资产使用权的行为,对外投资的收益计入了投资收益,未包含在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中。由此可见,收入定义前后内涵和外延并不一致。从收入的定义看,强调收入是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在《〈企业会计准则——收入〉指南》中,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收入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也可能兼而有之。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增加,也意味着资产的增加,却不能直接解释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为什么不能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那样,指明收入是指一个主体因 销售商品或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或从事持续的主要或中心经营活动的其他业务而形成的现金流入、其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清偿,或兼而有之呢?使用经济利益总流入的概念,未直截了当指明收入的性质,也未指明其表现形式,容易让人联想到现金流量,会引起误解。同样的道理,费用是指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为什么不指明费用是现金流出、其他资产的耗费或债务的承担,或兼而有之呢?

我国单独给出了利润的定义——利润是企业的经营成果。对于期间收益,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是当期经营业绩观;一种是总括收益观。当期经营业绩观认为,在衡量期间收益时,重点在“当期”和对“经营活动”的影响上,只有那些由当期经营决策产生的活动或交易并可由管理当局控制的变动才包括在内。总括收益观强调收益应反映期间内所发生的全部借贷项目的总影响及其可比性。在这种观点下,非经营业务、非常事项、前期损益的调整,均被纳入了当期净收益,

我国利润的定义强调经营成果,似乎倾向于当期经营业绩观;从其包括的内容看,虽然不能说它体现的是总括收益观,但至少体现的是修正的总括收益观。很显然,一个定义混杂了不同的观点,似有不妥。

3.从现有会计收益的要素看,可拓展的空间非常有限。FASB共提出了十项会计要素,它们分别是资产、负债、产权、业主投资、分派业主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我国仅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个会计要素。从经济业务发展看,仅有六个会计要素是不够的。一方面,涉及利得、损失的业务广泛存在,我国仅对其进行列举,未对其进行界定、分类和报告,未使之上升为会计要素,是不够科学的。另一方面,FASB已正式建议企业在整套财务报表中报告企业当期的全面收益,要求企业增报第四张会计报表——全面收益表。英国要求企业增报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借以反映企业的全部财务业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认可了这张表,并要求予以编制。

我国的许多会计学者也在研究全面收益,他们认为,目前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表,不仅必要而且可行。首先,在现阶段推行该表,对于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的 健康发展十分必要;其次,推行全面收益表有助于解决我国已出现和尚未出现的会计难题,也有助于国际协调。而要在我国增设全面收益表,势必要增设有关全面收益的会计要素。

三、对我国会计收益及其构成要素重新进行界定、分类

(一)对我国会计收益及其构成要素重新进行界定、分类的原则

1.与现有会计规范中的相关内容协调一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会计规范,会计规范日趋完善。现在对我国会计收益及其构成要素重新进行界定、分类,一定要考虑会计规范的变迁轨迹,尽可能与现有的会计规范相一致,并尽可能保持相对稳定性。

2.清晰有序。对我国会计收益及其构成要素重新进行界定、分类,能否像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界定、分类那样清晰有序呢?会计工作者非常强调概念、规范的清晰有序,这样便于理解和实务操作。我国会计收益及其构成要素的界定、分类,应借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三个会计要素的界定、分类方法和形式,尽可能做到清晰有序。

3.与国际惯例协调一致。我国已加入WTO,会计规范应与国际惯例基本一致。但会计规范的国际化与国家化始终是一对矛盾:强调国际化,有照搬照套之嫌;强调国家化,又可能跟不上国际潮流。如何与国际惯例协调一致,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对我国会计收益及其构成要素重新进行界定、分类时,仍要吸收西方会计准则的精华,拓展会计收益及其构成要素的概念空间。

(二)对我国会计收益及其构成要素重新进行界定、分类的设想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会计收益要素应划分为收入、费用、利润、全面收益。

1.收入。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其表现形式为现金的流入、其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清偿,或兼而有之。具体包括:①营业收入,是企业在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它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②利得,企业由于主要经营活动以外的或偶然发生的交易所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2.费用。指企业在一定的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其表现形式为现金的流出、其他资产的耗费或承担的债务,或兼而有之。具体包括:①营业费用。企业从事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它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期间费用、投资损失等。②损失。企业由于主要的经营活动以外的或偶然发生的交易所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3.利润。指企业已确认的收入与相关费用配比后的差额,反映企业实现的主要经营成果。它包括营业利润、其他业务利润和利得与损失的净额。

4.全面收益。企业在一定的期间内来自非业主交易引起的净资产的全面变动。具体包括:①利润,定义如前所述。②其他全面收益,企业在一定的期间内确认的未实现的净资产的变动,如持有资产的市价的变动、投资价值的变动、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损益等。

上述会计要素关系可总结为:收入-费用=利润;(营业收入+利得)-(营业费用+损失)+其他全面收益=全面收益。

2.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 篇二

大数据金融, 是指利用大数据所开展的金融服务, 即使用各种技术, 深入挖掘海量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 找到客户的消费倾向, 通过预测其行为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创新金融服务。未来的金融就是大数据金融, 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受任何限制, 不需要任何物流载体的支撑, 因此非常高效和快捷。麦肯锡的研究显示, 金融界在大数据价值潜力指数中排名第一。

目前, 大数据金融的商业模式, 主要分为平台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两种模式。

1.平台金融模式

平台金融模式, 是使用自身平台上的客户交易与支付数据, 通过云计算和数据模型分析而形成的网络信贷、基金等金融服务模式。阿里小贷是平台金融模式的典范, 它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主要采用商户在淘宝、天猫和阿里巴巴平台中的交易数据、交互信息和购物习惯特点等方面的大数据, 进行分析和处理, 形成了商户在电子商务平台中的累积信用数据。在确认其具有还款能力后就发放贷款, 且无需抵押。

2.供应链金融模式

供应链金融模式, 是通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用捆绑, 以此来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提高融资效率, 缓解上下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供应链金融的最大特点, 在于改变了金融机构针对单一中小企业进行主体信用评级, 并据此为结果进行授信的信贷方式。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价不再局限于中小企业本身的信用风险, 转而关注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状况, 以及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商业关系。2013 年初, 苏宁电器成立了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以其在供应链管理、IT金融人才、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等方面的基础, 为供应链体系中的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

大数据金融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商业模式是衔接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技术和企业发展资源配置的核心, 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持久的发展, 就必须从制定成功的商业模式开始。大数据金融可为客户创造独特的价值, 其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模型, 如下图所示。

1.价值主张

大数据金融通过其服务给客户创造价值。商业模式中的目标定位、资源整合能力、合作伙伴、盈利模式、客户关系、接触渠道六大要素, 都是为了帮助客户创造其真实需要的价值。虽然大数据金融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其可能带来的价值已初见端倪, 而且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大数据能为人们生活所带来的极大便利。

2.目标定位

大数据金融所提供的服务, 必须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 因为定位决定了企业应该提供什么特征的产品和服务来实现客户的价值。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金融机构以极低的成本, 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全覆盖是大数据金融的未来趋势, 而不仅仅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优质客户。

3.资源整合能力

资源整合能力是企业组织能力的表现。对金融机构来说, 除了需要有很强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之外, 还需要很强的金融大数据的挖掘和整合能力。因为这是影响未来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如果说金融大数据是一座极具价值的金矿, 但如果不能科学地加以利用, 那么, 大数据就会变成一堆毫无用处的垃圾。亚马逊、谷歌等互联网巨头就是凭借其沉淀的海量大数据, 为自己体系中的中小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就是借助其自身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来实现的。

4.合作伙伴

在大数据时代, 任何企业都不能做到完全独立存在, 需要和自己的上下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充分整合上下游的资源和数据, 以全面地为客户创造价值。合作伙伴及公司与其他公司之间, 为有效地提供价值并实现其商业化, 需要形成并维护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5.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对于大数据金融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企业竞争力的高低, 与该企业的盈利模式是直接相关的。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更加贴近消费者, 深刻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高效分析消费者的信息并做出预判, 并通过大数据获取利润。

6.客户关系

通过客户留下的海量数据, 利用大数据技术, 可以把客户的特征细分为一个个更小的市场, 并对这些细分市场实行差异化的客户服务策略。这样就会显著提高不同客户的满意度, 进而金融机构就可以和客户群体之间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7.接触渠道

金融机构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客户数据。大数据金融需要借助线上线下多种多样的渠道与客户保持持续接触, 未来的趋势是以移动互联的方式, 全方位地保持与客户的高频次接触, 这将会产生更海量的客户数据。当前, 金融机构相继建立了网上金融超市, 为客户提供房产房贷、贷款融资信用卡、储蓄国债理财产品、电子银行黄金、外汇、保险、基金信托等多领域的各种信息和产品。

过去, 很多传统金融机构对自身经营发展的分析, 只停留在简单的业务层面, 缺乏对客户的真实需求、业务流程及品牌认知度等方面的深入分析, 而借助大数据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当然, 拥有大数据并不等于获得相应的数据的价值, 只有能够有效地理解数据, 才能真正利用好大数据。

综上所述, 通过大数据金融商业模式的创新, 金融机构可以改变自己的价值主张、目标定位、资源整合能力、客户关系等。也就是说, 从商业模式中每一个要素进行创新, 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因此可以说, 创新是大数据金融商业模式的根本。

大数据金融商业模式的创新趋势

1.定位创新

金融大数据进行定位创新, 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有效的市场机会,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没有哪种产品或服务能够覆盖所有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当然, 在创新中企业必须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目标客户是谁;其次, 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最后, 企业要对客户关系进行大数据分析和科学决策。事实证明, 合适的客户关系可以使企业的价值主张更好地满足目标客户。

大数据金融能够以极低的成本, 来挖掘客户潜在的真实需求, 通过设计和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并以合适的方式将其提供给合适的客户。但是传统的金融机构一直以盈利为出发点, 往往是将能给自身带来可观回报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塞给客户, 不考虑这些产品和服务是否真的适合客户。例如, 国内许多人可能都曾经为了退税, 无奈地在欧洲的机场干耗2—3 个小时排队。对此, 许多宣称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机构却视而不见。真正以客户为导向的支付宝, 已经在努力推动国内客户海外购物退税的便捷化并且率先在韩国取得了突破。

2.整合能力创新

整合能力创新, 是指企业对其所拥有的核心资源和能力进行整合创新, 主要是围绕企业的关键活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对价值链条上自己拥有的, 而别人又不能代替的关键活动进行分析, 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核心能力的开发与提升。

目前, 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在大力投资, 改革自己的网上银行业务和网上平台, 还推出网上服务进行多元化创新, 为发展自有互联网金融业务奠定了基础。现在商业银行的网上服务主要包括, 传统的银行业务、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以及P2P等新型业务。相比阿里巴巴、腾讯等跨界金融者, 商业银行在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和金融人才储备等方面具有优势, 而当传统金融机构需要借助外力, 提升自己的关键能力时, 可以采取合作联盟的方式, 与领域内的优秀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 借力缩小与优势企业的差距。

例如, 民生银行在2014 和2015 年, 相继建成了实时数据集成平台和完备的企业大数据服务系统, 交通银行则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 对信用卡中心每天收集的海量语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收集关于客户的身份、喜好、服务质量以及市场动态等方面的信息。

再如, 交通银行与阿里巴巴在2014 年共同宣布推出交通银行淘宝旗舰店, 这是国内银行业首度与淘宝网合作, 淘宝网用户可以直接购买交通银行提供的各类产品及服务, 并通过支付宝下单购买, 同时还可以在线咨询、在线预约等。

2013 年, 百度与中国平安集团共同签署了“联合发展计划”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在数据研究、消费者洞察、品牌建设、产品创新等领域开展多层次立体式的合作。联合发展计划完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在合作过程中, 更好地整合及配置资源提升效能, 是百度对大数据金融商业模式所进行的大胆探索。在这个联合发展计划中, 百度与平安将进一步深化在数字营销领域的探索, 深度挖掘消费者需求, 共同打造全新金融品牌的模式。

3.金融生态环境创新

金融生态环境创新, 是指企业将其周围的环境看作一个整体, 打造出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共赢的商业环境。主要是围绕企业的合作伙伴进行创新, 包括供应商、经销商和其他市场中介等, 甚至还包括竞争对手。而大数据金融的出现和发展, 为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化变革以及客户需求的爆发提供了契机。

2013 年7 月, 京东商城成立了金融集团。在此之前, 京东商城就开始大胆尝试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他们利用京东商城自身的信用和规模, 为供应链上下游商家提供担保, 使商家能够便利地从银行贷款而并非拿商家的货款去放贷。目前, 京东商城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方面已取得了成效, 未来还将提供小额信用贷款、流水贷款、联保贷款、票据兑现、应收账款融资境内外、保理业务等金融服务。未来互联网金融业态不仅将成为京东商城新的增长点, 而且也将会成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促进经济发展, 打造完整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崭新途径。

4.风险评价创新

以电子商务企业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凭借互联网的天然特性, 积累了海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更为真实有效地记录了每一个消费者的行为轨迹, 构成了立体全面的信用档案体系。同时, 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的网上服务, 成本很低且效率更高, 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缺陷, 有力推动了大数据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 阿里小贷具有其他金融平台所无可比拟的信用评价方面的优势。阿里巴巴的信用模型, 对其客户评级采用了360 度的调查模式, 主要是通过小微企业主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的历史交易记录进行深度分析, 由此便掌握了小微企业主真实的信用状况。这些数据进入阿里巴巴数据库进行定量分析之后, 输入其网络行为评分模型, 进而对这些客户进行评级分层。这就使阿里小贷拥有了其他金融平台所无可比拟的信用评价方面的优势。据统计, 使用大数据技术的阿里小贷, 其不良贷款率仅为1%, 而同期我国整个银行业的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为5%—6%。

摘要:商业模式创新是大数据金融发展的根本。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审视自身商业模式中的七大构成要素, 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 以实现商业模式的四大创新, 从而使大数据金融的商业模式持续运作, 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源源不断的价值。

关键词:大数据金融,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创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姚文平.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

[2]谢平, 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 :11-22.

[3]余来文, 陈吉乐, 温著彬.大数据商业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4.

[4]李耀东, 李钧.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5]杜永红.大数据下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 2015 (7) :70-75.

3.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 篇三

一、构成中小学生校外补习的基本要素

构成中小学生校外补习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个:学生、教师与补习机构。学生是指参与补习的中小学生。如果从学生所补习的内容分,又可以把学生分为三类:一是为通过专业等级考试而补习的学生;二是为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补习的学生;三是为提高学科成绩而补习的学生。教师是指为学生补习的人员。从来源不同,又可以把为学生补习的教师分为三类:一是中小学教师(本文提到的中小学教师都是指公办学校的中小学教师),二是补习机构聘任的专任教师,三是补习机构临时聘任的教师。补习机构是指为学生补习而成立的组织或场所。从补习机构的合法性来看,可以把补习机构分为两类:一是经行政部门审批的培训机构,二是没经行政部门审批的培训机构。其中第二类又包括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有一定规模,但没经审批的培训机构,还有一类是个别中小学教师或其他人员自行组织的小规模辅导培训。

二、规范管理中小学生校外补习的基本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构成中小学生校外补习的基本要素与中小学教育的构成要素类似,但细分,构成中小学生校外补习的要素要复杂得多。从这个角度看,规范管理中小学生的校外补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远比管理中小学教育复杂,并且它又是新兴的行业,或者说市场,管理无经验可循,行政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更是缺少管理市场的经验。所以,规范管理中小学生校外补习,不能笼统地制定几项政策、采取几条措施,而应在全面调研、深入细致的分析基础上,针对其构成要素,分别探索、创新管理方法。

1.规范管理参与校外补习的中小学生

这里谈及的中小学生管理,着重点不是研究如何管理学生在补习期间的学习,而是说要通过管理,消除学生跟风式的补习、消除违背学生意志的补习、消除加重学生负担的补习,让学生的补习更有序、更有意义。

管理参与校外补习的中小学生的主体是中小学校与补习机构。促进中小学生有序、有意义地参与校外补习,必须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一是改进中小学教学。教师要改革教法,让学生在学校更有效地学会学科知识;学校要改革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全面发展各项爱好与能力;学校要倡导教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力争让学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就能取得好成绩。如果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异,各项爱好特长在学校学习中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学有困难,也能得到老师的及时培辅,那么更多的学生就没必要参与校外补习。这样的观点,并不是排斥校外补习,而是说通过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参与校外补习的必要性降低,学生就会赢得更多自主的生活、成长的时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保障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二是教师要真实、科学、综合地评价学生,为学生、家长选择适当的校外补习提供依据。中小学生参加校外补习,很多时候是家长安排的,家长是了解自己孩子的,但由于情感因素的干扰,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往往又是带有偏见的,家长安排孩子参加校外补习常带有随意性与盲目性。正由于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而要对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最适合发展的方向做出真实、科学、综合的评价。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学生有愿意或家长要求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时,可以把老师的综合评价作为依据,选择、参加适合的校外补习,避免跟风式地、盲目地参与补习,避免家长强迫学生参与补习,也有利于补习机构能及时发现人才,有针对性对相关学生进行培养。三是补习机构与中小学校要相互融合,保证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补习机构的学习是相通的、融合的、相互促进的。这是当前最需要突破的问题,在许多人的脑海里,只有中小学教育才是教育,校外补习不是教育;管理中小学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校外补习的管理不关自己的事。中小学教育与校外补习之间隔着一堵墙,相互不往来。这样一来,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在校外补习机构所学的知识可能表述不一致、衔接不起来,所学的方法、所养成的学习习惯可能各不相同、相互冲突。所以,融合中小学校与补习机构是让学生的补习有意义的关键所在。中小学校与补习机构要相互融合,首先,政府要把这两种教育看成一个整体,校外补习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补充,两种教育没有高低之别、贵贱之分;其次,校外补习机构与中小学校所使用的教材要通过统一的机构审定,所有的教材要成为一个体系;最后,中小学校与补习机构要建立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小学校与补习机构要就管理、教学、学生学习进行交流,保障学生在两处的学习信息是互通的,保证学生在两处的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2.规范管理补习机构的教师

从教师的属性看,补习机构的教师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小学教师,另一类是补习机构所属的教师。

中小学教师参与补习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到补习机构任职,另一种是自己在家里或租个小地方带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补习。管理中小学教师的主体是教育主管部门。规范管理中小学教师参与补习,首先是个“能不能”的问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十八条第六款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从事、参与营利性活动或者兼任职务领取报酬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相关省市为了规范管理校外培训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如,湖南省就制定了《湖南省规范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其中就指出:“公办学校及其教师为民办培训机构组织生源并收受回扣、公办学校教师违规到民办培训机构兼职授课、公办学校教师在民办培训机构参股入股的,将严格按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追究责任。”从这些法规、制度看,中小学教师是不能去补习机构任职的。所以,管理中小学教师去补习机构任职是简单的,只要教育主管部门让教师了解法规与制度,然后成立督查机构,对违规教师进行教育、处罚、制止就行。不过对于在自己家里或租个地方带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补习的教师,管理起来就要复杂得多。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看,只要教师参与了营利性的活动就是违规的,但教师带几个学生在家里或其他地方补习,许多事实无法查,也无法查实,如有没有收费,是不是教师主动要求学生补习,甚至教师有没有组织学生补习等。也许正由于难查处,在一些地方的管理法规制度中就回避了这类情况,如,《湖南省规范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就回避了这一类情况,只明确在培训机构任职的教师将受到处罚。这样一来,就失去了对在自己家里或租个地方带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补习的教师进行管理的政策依据,所以,目前很少见到管理这类教师的具体实践。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如果想力求对在自己家里或租个地方带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补习的教师进行管理,笔者认为,只可能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教育,教师不能为了私利而强迫学生补习;二是严肃查处、公开处罚为了私利而违背师德的行为。如强迫学生参与补习;歧视不参加补习的学生;课堂上不突破重点难点,补习时再解决重点难点等。endprint

补习机构所属的教师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补习机构聘任的专任教师,另一类是补习机构从社会(非中小学)上聘请的临时教师。补习机构是这两类教师的管理主体。管理补习机构所属的教师,一是要管好“准入”。不管是专任教师,还是从社会上聘请的教师,都必须要有教师资格证。这一点,对于专任教师,补习机构还是重视的,但对于从社会临时聘请的教师,却往往忽视了这一要求。认为只要有特长,如在歌唱、绘画、舞蹈等方面有一定的成就,就可以把这样的人员聘为教师,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一个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素养,更重要的还需要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严格地说,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人,是不能走上教学岗位的。二是要管好“培训”。补习机构不能只是用教师,而要不断培训教师,促进教师成长。当前社会正规的教师培训并没面向补习机构,造成补习机构的教师培训的途径不多,这是迫切需要改革的。三是要管理好“稳定”。补习机构存在最大的师资问题,就是师资不稳定。稳定的教师队伍才能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要稳定好补习机构的师资队伍,政府与补习机构必须共同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政府要把教师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补习机构的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要一样能够评先评优、评聘职称职务;第二,政府要打通师资流通的体制,平等对待中小学教师与补习机构的教师,想办法让公办教师与补习机构内的教师相互流通起来,让补习机构的教师也拥有像中小学教师一样的身份;第三,补习机构要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规模,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第四,补习机构要营造温馨、团结、向上的团队,给教师一个稳定而幸福的精神之家。

3.规范管理补习机构

补习机构有两种类型,即经行政审批了补习机构与没经行政审批的补习机构,对于不同类型的补习机构应有不同的管理办法。

管理行政审批了补习机构,要坚持“谁审批,谁管理”的原则,明确管理的主体,主管理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一是合理布局。尽管补习机构的发展与淘汰主要由市场的调节而定,但补习机构合理的布局,有利于区域内的补习机构合理竞争、有序发展。所以管理部门对区域内的补习机构的设立要有规划,按规划审批。

二是规范补习机构的办学行为。如要求补习机构严格按照一证、一校、一牌、一址规范办学,不得在办学许可证核定的办学地点之外办学,不得擅自设立分支机构;补习机构开展办学活动所使用的名称必须同审批机关核准的名称相一致;补习机构应按照审批机关核准的章程,确保教育教学的质量;补习机构必须建立并完善学籍和教学管理制度,依法开展办学活动,不得侵犯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不得擅自增设办学层次、类别、范围;补习机构不得恶意终止办学、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补习机构不能发布如“包学会、包过级、包考多少分”等虚假招生简章或者广告,以此为诱饵吸引生源,骗取钱财;补习机构不能出现巧立名目收费、只收费不开票等违规收费问题。政府要把补习机构纳入到教育督导体系中,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对补习机构的办学行为进行督查,对补习机构违法违规的办学行为要严肃查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

三是科学评价。中小学生校外补习已成为一大市场,补习机构是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决定其发展与存亡的。但什么是优,什么是劣,不能没有标准,不能由补习机构说了算,而需要一个公正、科学的评价,评价的责任就是主管理补习机构的部门。所以,每一年度,补习机构的管理部门应从补习机构的办学条件、规模、师资力量、办学业绩、办学特色等方面做出科学的、综合的评价,并把评价的方法、内容、结果公布于社会,为补习机构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方向,督促补习机构提高教育质量,保障学生的利益,也为家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补习提供可信的依据。

未经行政审批的补习机构,是非法的,但不能说没经审批,就不必管理,相反,而要加大力度进行管理。因为没经审批的补习机构教育质量难保证,有可能损害学生的利益,有可能扰乱补习市场,有可能给社会带着不安定的因素。审批了的补习机构在政府的相关法规制度中明确了由审批部门管理,没审批的由谁来管理?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充分地协调与配合,如由教育、人社、工商、民政等部门成立管理办公室,专门管理没经行政审批的补习机构。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帮扶引导。管理机关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让这些补习机构的负责人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对符合办学标准及要求的补习机构,允许其按审批权限及法定程序补办相关手续,并在履行完民办教育机构设立相关审批程序后,颁发办学许可证。

二是要严查取缔。管理办公室要主动出击,深入到社区、街道、乡镇进行排查,不要等他人来举报,等出现了安全问题或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才去了解督查处理,对于不具备办学基本条件或存在明显安全隐患的补习机构,一定要严肃查处,立即取缔。

在没经行政审批的补习机构中还有一类,它由个别中小学教师或其他人员在自己家里或租房组织的辅导培训,这类补习有些是由其他社会人员组织的,但更主要的是由中小学教师组织。这类补习有其特殊性,首先,隐秘性强,它不像正规的补习机构显山露水,但它又无处不在;其次,某个补习点的规模小,但从整个社会而言,它的规模又很大;最后,参与某个补习点的学生不多,但教师的收益不少。这类补习不正规,补习的质量难保证、收费没章法,参与补习的个别教师月收入上万,远远超过其工资收入。这样的现实降低了教师正常教学的激情与精力,给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这类补习确实需要管理,但如何管理,又难以找到有效方法。笔者认为,如果要有效管理这类补习机构,首先政府要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做出明确的解读,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十八条第六款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从事、参与营利性活动或者兼任职务领取报酬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那么,教师是不是只要从事、参与营利性活动就违反国家规定?如果教师私自组织学生补习违反了国家规定,那么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私自组织补习的行为就是取缔、查处;如果不违反国家规定,那么教育主管部门就只能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教师进行管理:一是要求教师高质量地组织好培训;二是尽力培育这些个体的培训,让这些还处在成长阶段的补习机构不断成长壮大,让补习这个大市场通过优胜劣汰来决定这些还微小的补习机构的存亡。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中小学生校外补习状况及规范化管理对策研究——以湖南省娄底市和湘潭市为例”(项目编号:XJK013QZXX004)研究成果。

4.体育品牌的构成要素 篇四

体育品牌的构成要素

品牌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组成,这是品牌的最基本的概念。但是,现代品牌已经超越了区别的功能,成为企业形象和文化的象征,消费者从形象和文化中能感受到消费该品牌产品或服务带来的心理上的价值利益。因此,品牌最持久的含义是其价值、文化和个性,它们构成了现代品牌的实质。故此,我们完全可以认同这样的说法,即品牌哲学,价值一,构成品牌最为重要的要素是它的个性特征与文化内涵。

早在00年的时候,国内一些研究品牌的人士就提出了“品牌人性说”。“品牌人性说”也被称之为“品牌人格化理论”。它认为一个真正的品牌就象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个性的健康的大活人。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立的相貌、性格与行为方式、气质,在广泛的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给社会提供着一种独特的人际交往价值。相貌、性格与行为方式、气质和人际交往价值构成了人之为人的四大关键要素。因而,有的专家认为,一个真正的品牌也应该象人一样,有着自己独立的相貌、性格与行为方式、气质和人际交往价值,并且一一对应着品牌使用者(人)的就应该是品牌属性(相貌)、品牌个性(性格与行为方式)、品牌内涵(气质)和品牌利益(人际交往价值)。

5.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篇五

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现代青年的立世之本,求存之道。人们都欣赏创新创业,人们都希望创新创业,但是不定都会知道如何创新创业。从创新创业高手身上,能够学到些什么呢?又会得到怎样的启示呢?这些都是要着实去思考和探究的。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总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有这些基础创新创业才能够有基石,如果没有它们,创新创业都是空壳;但仅有它们也不能代表就可以拥有高超的创新创业能力。在现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认为要有的能力够成的要素需要做到几个方面:

(一)一定的基础知识

一定的知识基础是创新创业的根本。在人们历史的进程中,人们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在工业社会以前,人们认为知识渊博者主要是那些对世界懂得多的人或者经验丰富的人,这也是在传统社会里老人受人尊敬的重要原因。因为人生的经历往往使老人知道的东西更多。人们崇拜对外部世界了解多于常人的智者。从17世纪以来,人们致力于知识的运用,特别重视技术的进步与技能的学习。自信息社会以来。知识的核心是关于“知识的知识”。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是什么、为什么,而在于探讨和研究应该怎样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就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人们看到的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我个人对“知识”的观点有几点:

1、学习的能力。就是自我本身获取知识的能力。一个人若想创新创业,必须及时更新就旧知识。汲取新知识。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只有学习能力才是知识真正的源泉。

2、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虽然在实践生活中貌似无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各种科学的基本原理,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比如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尽管它并不深奥,但它却是人们的行动的“指南”,是人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好手”。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支柱之一,没有它,创新创业就难以突破发展。

3、应用知识。它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用来解决问题的实用知识,亦或是在生活中和工作得到的经验性的知识。这一种知识的特点是很有实用性的,属于技术性的知识,即是技能。技能是创新创业的骨髓,没有技能,创新创业是能说是纸上谈兵,创新创业就不可能实现。有的创新显然是需要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例如:计算机行业中的创新创业,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是无法进行的。但是,也有的创新创业仅仅用生活中的简单知识就足够了,好比:小到拖把的改进、开着门面替别人擦鞋、明明开的是发饰品店,但是却像成了美发店,给客人盘头发,为的是让客人买到满意的饰品,等等。所以,应用知识不能只局限于老师在书本上教到的知识,生活中同样会有许多的学习机会。“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

4、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是没有生命的,如何将知识转换为能力运用在创新创业这个鲜活的过程中,则是人们在创新创业中会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怎样发挥知识的能量,本质上来说,就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效率或效益,让其充分的体出它的作用。若果不具备这种智慧的转化能力,那么所学的知识则只是徒劳罢了。

(二)优良的个性

1、思考是创新创业的前提,如果不能做到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创新创业就不会有突破。思考是件很不易的事情,有创新的基础,不一定成为创业的强者,当中应该是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懒于思考,不会换另一种方式来思考。思想的懒惰让很多原本可以创新创业的机会白白浪费掉。我自身深觉思想上的懒惰远比身体上的懒惰要可怕很多倍,因为那样会使人会限于保守和固执,丧失了创新创业的激情与时机,切实的蹉跎时光。

二、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构建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美国政府就是通过“创造比较优势”来推动其技术创新的。从我国历史经验看,政府难以独自发挥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但政府作为一种非市场力量,在企业创新中仍起着关键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来发挥指导作用。因此,就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讲,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的技术经济乃至社会体系刚刚构建的时候,构建国家层次的政策体系尤为重要。目前,就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出台问题,上至科技部、人事部下至各省市的相关部委都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定技术创新政策的科学高效的组织机构,为了在实践中切实进行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建议建立和完善制定技术创新政策的组织机构。

2.以企业制度创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原有企业制度的主要弊端就是产权虚置。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构建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促使企业尽快确立自己的创新主体地位。从技术创新角度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企业股东能自主决定企业的董事长,进而决定企业的经理。企业负责人不再是以政治标准选拔,而是对股东权益负责的企业家。企业家将会权衡企业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从事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技术创新。

(2)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后,企业家能够从创新中获得经济回报,以调动企业家创新的积极性。

(3)国家关心的应是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股份化以后,国家可能成为企业最大的股东。因为股权既具有财产属性,又具有资本属性,作为最大股东不应象小股东那样关心企业即期利润,而应更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而更注重技术创新的发展。

3.提高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

(1)资金投入方面。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应增强其研究与发展能力,这样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般来说,有了科技的投入才有科技的产出,投入越大产出就越多,然而,资金缺乏对我国的企业来说已是不争的事实,确实阻碍了技术创新的发展,改变这种情况,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必须强化现有企业自身的融资功能,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和保障体系。这不仅要求企业家具有创新意识,运用有限资金加大创新投入。而且还要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财务分析人员,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在争取财政资助条件下,采用灵活的融资方式,如银行信贷,通过产权交易市场等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另一方面,优化技术创新的投资结构。我国在创新费用开支方面存在着生产性投资偏高,而设计和工程化投资比例偏低的问题。这延缓了我国现有R&D成果的商业化过程。运用合理的投资结构,使有限的资金创造效用最大,也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所必须的。同时,企业应加强对R&D的管理。美日企业技术创新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究其原因就是企业非常重视对R&D的管理。

(2)技术人才方面。技术人才短缺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的重要因素。解决企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矛盾,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在企业现有技术能力基础上,有条件地以各种形式,吸收R&D机构进入企业,增强企业 R&D力量。第二,注重产学研的结合。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企业科技力量较为薄弱,为合理配置科技力量,应鼓励产学研的结合。第三,注重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4.加强产学研合作

国外经济科技发展中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美国斯坦福大学创造了硅谷工业园的奇迹,经过近40年的努力,硅谷半导体的电子与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美国经济的龙头。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却长期脱离工业界,自我封闭,使大学科研教学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以发达国家的经验,由企业提出研究课题和经费,由大学来研究,科研教学生产相结合,这既使大学经费充裕,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也增强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开发新能力。我国国立的科研机构也应与企业紧密联系,将研究重点转向企业急需的课题,使研究成果为企业所需。

5.造就善于组织技术创新的企业家队伍

按照熊彼特的说法,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这就决定了技术创新与企业家的不可分割性。然而,现有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却并不能与企业家划等号,虽然这其中不乏有出类拔萃者,但就总体而言离企业家的标准还有相当距离,不仅存在以行政官员身份进入企业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者择优录用的差异,而且还存在谨小慎微因循守旧与敢于创新承担风险的根本区别。为了完成从经营者角色向企业家角色的演进,既需要政府借机构改革之机进行人员识别与选拔、任用制度的变迁,也需要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技能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6.加强企业基础管理

我国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加强基础管理,实现管理创新并举,是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健全组织机构。组织机构的任务,一是为了达到经营的目的,规定各个成员的职务;另一是根据一定的权限与责任的分配,决定各职务的相互关系。健全的组织机构应符合“统一领导、职责分明、高效精干”等原则。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领域的拓宽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2)完善规章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的“法规”,它规范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行为,规定了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程序,从而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企业的规章制度具体包括: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等。

(3)完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人的行为是受某种动机驱使的。企业应有一套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应有一套约束机制来抑制人的不良行为,引导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行为朝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进行。企业的激励机制主要分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对员工的激励。对经营者的激励手段主要有:较高的工资、奖金、股权、期权等。而对员工的激励主要根据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来支付报酬,并给予职务晋升的机会等等。企业的约束机制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约束、制度约束、业务处理程序约束、内部审核约束等。

(4)持续的员工培训。员工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素质,而员工素质提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严格挑选高素质的员工;二是对员工进行持续不断的培训。显然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员工只有不断接受培训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员工培训是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知识培训、技术培训、职业道德培训以及敬业精神培训等。

激励理论是当代管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在管理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介绍了几个典型的激励理论,并探讨其对企业管理的启示,最后,总结了企业管理中常用的三种激励方式。

关键词:激励;激励理论;激励方式

1、激励理论

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外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为了引导人的行为达到激励的目的,管理者可在了解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促进这些需要的满足,也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改变个人的行动环境。对需要以及人内在动机和环境的激发。形成各种各样具体的激励理论,一般可将激励理论分为激励的需要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

1.1 激励的需要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1943年出版了《人的动机理论》一书,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生理需要与安全、保障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要,而社交、归宿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称为高级的需要。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2O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其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督导、工资、同事关系、工作环境、人际因素等方面。激励因素是指适合个人心理成长的因素,内容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感、上进心等。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调动积极性。缺乏保健因素时,将带来强烈的不满,但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并不能带来强烈的激励作用。

2.2 激励的过程理论(1)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公平是激励的动力。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受到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要受到他们所得与别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

② 公平理论的模式(即方程式):Qp/Ip-Qo/Io式中,Q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获报酬的感觉。I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做投人的感觉。Qo代表这个人对某比较对象所获报酬的感觉。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做投入的感觉。

③不公平的心理行为。当人们感到不公平待遇时,在心里会产生苦恼,呈现紧张不安,导致行为动机下降,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现逆反行为。

(2)期望理论。

弗鲁姆认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M = V E 其中:M-一激励力量,这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

V—— 目标效价,指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期望值,这是指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

2、激励理论的启发

2.1 激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激励必须要考虑人的需求,别人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予什么激励,这样的激励才是真正有效的。打个比喻说,如果一个濒临饿死的人你就是给他十座金山都没有用,还不如给他一个面包更直接、更有效。需要层次理论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能正确认识被管理者的需要多层次;努力把管理的手段、方法和员工的需要结合起来,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员工各种各种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激励。

2.2 激励也要注意公平

不公平、不合理会带来心理挫伤。中国古代就有“不患贫,患不均”的说法。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比。为了避免职工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企业往往要采取各种手段,在企业中造成一种公平合理的气氛,使职工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公平感。

2.3 激励目标的设置

在激励方面,期望理论启示管理者不要泛泛地采用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采用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而且在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加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在激励过程中,还要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加强期望心理的疏导。期望概率过大,容易产生挫折,期望概率过小,又会减少激励力量;而实际概率应使大多数人受益,最好实际概率大于平均的个人期望概率,并与效价相适应。

2.4 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

在制定激励政策之前,要对员工的所有需求做认真地调查,并制定一份详细的清单。然后将公司可以满足和不能满足的部分分开,划掉那些不能满足的部分。对可以满足的那部分进行认真研究,找出满足的途径,并将这些途径流程化(可操作化)。上述工作完成后,激励政策就有了雏形。下面,就要制定具体规则,即:得到某个激励等级的员工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另外,在每个激励等级上,都要设计几种不同的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需要选择燕中的一种。.比如说,在某个激励等级上,有技术培训,公费旅游,休带薪假期等多个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一种。

激励政策本身也有一个完善的过程。这需要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断了解员工的需求,及时将员工新的需求反映在政策中,这样才能使政策能够保持持续的有效性。

3、激励方式:

有效的激励,必须通过适当的激励方式与手段来实现。按照激励中诱因的内容和性质,可将激励的方式与手段大致划分为三类: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和工作激励。

3.1 物质利益激励

物质利益激励是指以物质利益为诱因,通过调节被管理者物质利益来刺激其物质需要,以激发其动机的方式与手段。它是一种最基本的激励手段,因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是普通员工的共同愿望,它决定着员工基本需要的满足情况。

3.2 社会心理激励

(1)目标激励。即以目标为诱因,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动机,调动积极性的方式。(2)教育激励.具体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3)表扬与批评。是管理者经常运用的激励手段.

(4)尊重激励。管理者应利用各种机会信任、鼓励、支持下级,努力满足其尊重的需要,以激励其工作积极性。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员工参加管理。所谓职工参加管理,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级参加企业决策以及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平等的地位商讨企业的重大问题,可使员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和企业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②榜样激励。运用榜样激励,首先要树立榜样。选择

榜样时要注意榜样的行为确实是企业中的佼佼者,这样才能使人信服;其次要对榜样的事迹广为宣传,使企业的员工都能知晓,使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

③竞赛(竞争)激励。在企业里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很多时候都要制定竞赛来激励员工。要注意目标不能太高或者太低,这样员工才会为这个目标去努力。要精心选好奖品,比较公平和公开的进行竞赛,而且竞赛完了一定要公布出来,才能达到最后激励员工的效果。

3.3 工作激励

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对人最有效的激励因素来自于工作本身,因此,管理者必须善于调整和调动各种工作因素,搞好工作设计,千方百计地使下级满意于自己的工作,以实现最有效的激励。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工作丰富化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

工作激励是通过促进员工工作的丰富化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法,其实质就是让工作本身成为激励因素。优秀的企业不仅给员工发工资,还给员工的工作增添意义,使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挑战性,很有成就感,而且,尽可能地让他们扩大工作范围,允许他们经常调换工作,调剂他们的工作强度,促使他们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乐趣。在这种情形之下,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干劲和热情。工作激励方法很值得我国企业运用和借鉴。现在国内发展型企业,多半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工序技术性不高,专注面窄,重复性强,容易导致工作乏味和无聊,影响生产效率,如果能够合理地安排工人轮换工序,使他们的生产操作从单调枯燥趋于丰富多彩,也许有些工人会从工作轮换中发挥出自己的更大潜力,从而确立几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自己真正喜欢干的工序来,这样他们一定会更愿意长久地在企业扎根,做更多的事来体现自己的工作价值。

4、结语

6.公文构成要素及排版形式(简) 篇六

一、公文的构成要素

公文可划分为版头、主体和版记三大部分。

版头包括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等要素;主体主要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附件等要素组成;版记主要是印发机关、印发日期,必要时还会有抄送机关。

二、各要素排版形式

(一)发文机关标志:一般都是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二字组成。

(二)发文字号:在发文机关标志下空两行,居中排布。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和序号组成,(三)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位于红色分隔线下空两行,用方正小标宋2号,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

(四)主送机关: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在公文标题的下空一行,左侧顶格3号仿宋体字编排,回行时仍需顶格,最后一个主送机关名称后标全角冒号。

(五)公文正文: 在主送机关下一行,用3号仿宋体字,一般每页22行,每行28个字,一般页面设置要设置为上3.7cm、下3.5cm,左2.8cm、右2.6cm。

文中出现的各层标题的顺序依次是: “一”,“

(一)”,“1”,“(1)”。

各级标题的字体字号分别是:一级标题是3号黑体,二级标题是3号楷体加黑;三级标题是3号仿宋加黑。

(六)附件说明:它包括公文附件的顺序号和名称。在正文下空一行左空2字用3号仿宋体字标识“附件”二字,后标全角冒号和名称。如有多个附件,使用阿拉伯数字标注附件顺序号,附件名称的后面不加标点符号。附件名称较长需回行时,应当与上一行附件名称的首字对齐。

(七)发文机关署名:要署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单一机关行文时,发文机关署名一般在成文日期之上、以成文日期为准居中编排。

(八)成文时间:指公文生效的时间,也就是署会议通过或发文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

(九)附件:是公文正文的说明、补充或者参考资料。“附件”二字及附件顺序号用3号黑体字编排。

(十)公文的版记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印发机关和印发时间。一般用4号仿宋体字,编排在末条分隔线之上,印发机关左空一字,印发日期右空一字,用阿拉伯数字将年、月、日标全,年份应标全称,月、日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1),后加“印发”二字。

三、《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与原公文格式相比的主要变化

1、公文格式新国标;

2、主题词儿不再标;

3、密级紧急左上角;

4、印章署名要齐全;

5、成文日期用数字;

7.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 篇七

军事采购力及其构成要素

采购力, 是指专业采购机构或采购队伍在采购实践中形成的解决需求和满足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它是积极适应采购市场环境, 利用社会物资资源, 满足采购人需求的客观物质力量。参考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多要素论来观察军事采购力, 军事采购力的构成要素包括采购人员、采购工具、采购对象、科学技术、管理和信息。根据这些要素的物质形态, 可将他们分为实体要素和非实体要素。其中, 采购人员、采购工具和采购对象属于实体要素, 科学技术、管理和信息属于非实体要素。

采购人员。这里采购人员指的是实施采购活动的主体, 即采购机构人员, 他们是采购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控制者。根据《军队物资采购管理规定》, 采购机构人员分为采购机构工作人员、谈判小组成员、询价小组成员、评标委员会成员及其他相关人员。采购人员之于采购力的重要性应与劳动者之于生产力的重要性是等同的。军事采购力不仅是一种以采购人员为主体的力量, 更是一种以采购人员为动力的力量。采购人员是构成军事采购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最具决定性的要素。

采购工具。采购工具是采购人员为实现采购目标进行相关作业时用到的物或物的系统。它除了包括有形的信息收集、处理设备, 采购作业用具用品, 货物验收、储存和发运所用的设备工具, 联络、调控全部采购作业的设备, 采购作业活动场所和货物储存设施外, 还包括无形的各种电子软件与操作系统所构成的技术系统。采购工具自身的静态能力由附加其上的科学技术决定, 具有便于观察的特点, 因此如同马克思把生产工具视作“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采购工具的这一特点也使得它成为衡量采购力的重要尺度。它的改进和更新, 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采购能力的进步。

采购对象。采购对象涵盖面很广, 它的实质是市场上的一切商品。但是由于军队物资采购机构实行集中采购模式, 所以对于采购机构而言, 列入集中采购目录的商品才被视为采购对象。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包含了“科学”和“技术”两方面内容, 科学从广义上理解, 包含了技术。在这里科学是狭义的, 指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指的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子, 也是促使采购力形成及不断提升的原因。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当前越来越多的组织活动建立在现代化科技平台的基础上。军事采购活动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平台的新型军事活动。

管理。军事采购包含市场调查、供应商管理、招标采购、商务谈判、合同管理和协调售后等众多性质各异的活动, 这些活动如何紧密衔接、有序进行, 离不开管理。对军事采购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 有助于采购力各要素更好地配置结合、协调有序地运作, 获得满意的采购效果。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对采购机构内部的人员和工具进行有效的配置, 使他们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信息。信息因其范围广阔且内涵丰富的特点, 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组织和组织活动赖以生存的资源。它既可指实在的物体在虚拟层面上的替代符号, 又可指具有参考价值的消息。军事采购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采购机构对内外部信息的占有, 即以部队用户的需求信息为主的内部信息, 涵盖产品信息、供应商信息和市场信息在内的外部信息。其中, 需求信息主要指需求物资的数量、规格、性能指标和采购时限等信息;产品信息包括产品的规格、性能指标和该类产品主要供应商等信息;供应商信息包括供应商的地理分布、生产制造能力、产品质量、服务能力和与部队合作的意愿等信息;市场信息包括各类物资市场价格波动、市场供需情况等信息。

军事采购力的要素关系

采购人员和采购对象的关系。采购人员与采购对象的互动关系跨越了部队与供应市场的组织边界, 实现了国防经费向部队战斗力的转化。采购对象通过采购人员的采购行为, 实现了从普通商品到军队物资的角色转变, 其作用也随着角色的转变而转变。作为商品, 它的价值被供应商用于创造经济效益。转变为军队物资后, 它的使用价值被部队用于满足工作、训练和生活的需要。采购人员作为这种转变的实施者, 必须依靠相应的技术手段和能力, 加深对采购对象及它所在的外部环境的认识。

采购工具与采购对象的关系。采购工具来源于采购对象, 经由采购人员的采购与使用, 从原来的采购对象的角色转变为采购工具, 成为采购机构拥有的物质力量。因此, 采购工具自身的静态能力, 必然受到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发展状况、科技水平和制造工艺等因素的制约。

可以看出, 采购人员作为采购机构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要素, 是采购力发挥作用的人力载体, 无论是采购工具还是采购对象, 都需要通过与采购人员的交互作用, 转化为采购力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与实体要素的关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日益重要的促进作用, 采购对象和采购工具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高度相关。科学技术是非实体要素, 它必须依靠实体要素的帮助, 才能转化为直接的采购力, 即由知识形态物化到采购工具, 提高采购工具的科技含量。

管理与实体要素的关系。军事采购活动依靠的是采购力诸要素的有机结合, 管理要素作为协调性要素, 既是采购机构的一种功能, 也是一种能力。通过对采购系统内外部要素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 完成采购任务, 实现能力提升。有了科学的管理, 军事采购机构才能健康、有序地运行下去, 继续为部队输送需求资源, 维持部队的正常运转, 促进部队战斗力的生成。

信息与实体要素的关系。采购机构占有信息是否充分以及充分的程度, 对采购活动的效率与效益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市场信息、供应商信息和产品信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这意味着采购机构掌握的外部信息也时刻处于变化中。为保证采购效果, 采购人员必须要善于利用工具, 及时获取最新的外部信息, 挖掘潜在供应商的信息, 在采购过程中将这些信息用作采购时机选择和供应商选择的依据。从地方供应商的角度, 产品的市场信息将影响供应商对产品的科技含量、性能指标和价格等因素的制定与确立, 这些产品作为采购对象将间接影响军事采购活动。

结论与启示

第一, 军事采购机构要重视供应商管理工作。采购人员与采购对象作为军事采购活动的主客体, 它们的关系是军事采购力要素关系中最重要、最具管理价值的。由于采购对象是静态的物, 供应商作为采购对象的生产制造者, 对采购对象起决定作用, 因此采购人员与采购对象的关系可以看做是采购人员与采购对象背后的供应商的关系。

第二, 军事采购机构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军事采购体系。信息技术属于科学技术要素, 它是体系保障能力生成的重要技术条件,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整合军地资源, 整合军事物流的各项职能, 整合军事采购系统的实体要素与非实体要素,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8.演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 篇八

演讲主体即演讲者。他是演讲活动的中心,是演讲的内容的生发者和体现者,是演讲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选择和确定演讲者,是组织演讲活动的重要环节。

(二):演讲客体

演讲的客体,即演讲的内容。他是演讲要反映的客观事物以及这些事物在演讲主体心灵中形成的意识成果。对演讲的客体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演讲的内容必须正确。内容正确包括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观点则明确。其次,演讲的内容必须真实。只有内容真实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人、激励人的作用,只有内容真实,演讲才有价值。第三,演讲内容必须符合时代精神。演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理应为社会服务,为社会进步摇旗呐喊,不合时宜的演讲,甚至是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的演讲最终只能遭到人们的唾弃和指责。

(三):演讲载体

演讲的载体是语言。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演讲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运用不好,演讲便很难以成功。演讲需要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良好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四):演讲受体

演讲的受体是听众。听众是演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了听众的演讲便称不上是演讲。听众是演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听众是演讲中非常活跃的积极因素,听众对演讲的`信息接收程度有完全的主动权,并且听众可以对演讲者的内容进行反馈。所以演讲时需要演讲者有强烈的对象意识,有针对性。

构成演讲稿的重要因素

1、事是演讲成功的物质材料

事在演讲稿内容结构中最有实体性,也最有客观性的要素,是演讲成功的物质材料。

演讲者讲的观点和主张,一般都是因为某一客观事例形式,并表现对这一事的看法。例如秋谨的《敬告二万女同胞》的演讲中,讲述女人一生下来就晦气,是个没用的,恨不得摔死。从小缠足,肉也烂了,骨也折断了,只不过是讨个某人家姑娘的脚小说法罢了。男人死了,女子要戴孝三年,而女人死了,男子只戴几根蓝线,嫌难看不带。

人死了没有几天,就出去偷鸡摸狗七天未尽,新娘子早已过了门了。这些事例都极其普通,都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平常之事,但是被用到演讲中,却有力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体现出秋谨对中国妇女在封建社会的不幸遭遇,寄于极大的同情,批判了男尊女卑的女孩子无才便是德、夫为妻纲等谰言。鼓励妇女同封建势力抗争。对这一主题如果不用上述材料,会达不到目的,为什么呢?就是缺乏具体有力的材料,也就是对传播道理缺乏有力的证据。任何演讲都不能不是谈论事物的演讲。事例有大有小,在演讲中出现的方式也有不同,但他们在演讲内容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事例的关键就是理解和掌握有着正确根据的事例。尤其是它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无论对事例的感性陈述或理性的抽象,就都会是正确的、可信的,而不是片面的、歪曲的或失实的。只有真实令人信服的事例,才能在内容上保证演讲的成功。

2、理是演讲成功的中枢灵魂

理是演讲稿内容结构的重要因素,是演讲成功的中枢灵魂。

9.“品质楼盘”构成的几大要素 篇九

房 屋本身的状态不但影响投资效益,还影响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买房是许多人一生中的最大投资,而大多数购房者都不是房产行家,又是第一次购房。在如今这个信 息化的时代,铺天盖地的楼盘广告,琳琅满目的精品户型吸引了广大购房者的眼球。购房者选择如同“雾里看花”,迷迷糊糊地听从受过专业训练的售楼小姐的一遍 又一遍的“催眠”而无所适从。本期《伊宁楼市特刊》则从专业机构的角度对品质楼盘作出诠释。

综合业界和业主的观点,决定楼盘品质的主要有地段、户型、小区的配套、房屋的质量、价格以及开发商和物业的信誉等六大因素。

地段

好地段要交通方便、生活方便、环境优美。好地段的房屋不但居住舒适,生活便利,关键是后期的增值潜力很强。每一个城市根据原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的规划体系都会产生相对好的地段。

户型

业主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家庭成员的数量等方面的因素,在同等的面积下确定好的户型。现在很多户型在设计初期,整个图纸的效果并不能 够让业主对采光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尽管业主在图纸中看见窗户的存在,但是多数窗户不能够完全满足房屋的采光需求,实质形成的是一种“暗窗”,对于今后 的居住环境是有相当影响的。优质的户型设计讲究大开间、小进深,这样不仅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更主要的一点是可以满足室内通风的效果,便于室内空气形 成对流,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要留意窗户的位置和可开面积,这很重要)。

小区的配套

小区的整体规划与配套设施也很重要,业主要特别关注道路的设计、绿地、车位预留、房屋周边有没有配电房等。周边的生活配套是否齐全,如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医院、学校、菜市场等,当然也要留意小区外的生态环境,比如高压线、化工厂等对人体有害的东西。房屋的质量

房屋的质量包括很多方面,具体的房屋质量要具体对待。想购买顶楼的业主要注意顶楼容易产生渗水,而且保温隔热功能相对较差,导致墙面的裂缝 也相对较多;想购买底层的业主主要是担心地下的回填土填充不实,地面容易产生沉降、裂缝、返潮等诸多问题;想购买小高层的业主要注意有污浊空气悬浮的楼 层。

价格

一两年前,房地产市场高度火热,广大业主以为买到房就已赚到钱了,根本不在乎房屋的价格,出现了开发商上午和下午同等户型、同等面积而形成 价差增长的“神话”。如

果房地产市场相对稳定,业主在选购住房时,才可以与周边楼盘价格相互比较、筛选,最终“淘”到自己满意、价格合理的房屋。

开发商及物业的信誉

任何商品都有品牌效应,好的商品品牌在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商品房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好的开发商和好的物业给老百姓一种踏实和骄傲的感觉。当然不是鼓动业主一定要选品牌,只要开发商的口碑好、信誉好,业主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因为房屋交易涉及金额巨大,交易过程复杂,一旦完成交易难以迅速作出变更。买房是许多人一生中的最大投资,购房者的顾 虑之一就是房子会不会存在大的问题,所以,对绝大部分购房者来讲,买房之前有必要请个职业选房师帮助参谋,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指导,看看房屋的地段、价格、质量、设计户型及周边环境的规划到底是什么状况,是否有大的问题,以减低购房风险。

如何找楼盘精品 几大要素判断投资价值

东文

如今,房地产业的投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许多在生意场上拼杀多年的生

意人以及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都发现,购房贷款利率大大低于商业贷款利 率,而且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健全,其投资风险降低了,保值、增值的机会增加了。

然而,怎样才能从众多的楼盘中发现精品,怎样判断房子的投资价值呢?总的 说

来有如下几个要素:

看自然条件。房屋的自然条件包括日照、温度、风向等气象条件和房屋景观、小区绿化、是否临水等人文条件,以及有无空气、水流等公害污染等。如果 小

区内辟有大量的绿地或种植有园林,这样的小区就可因局部区域绿地的变化而使

环境得到改善。在炎炎夏日中会感受习习凉风,小区内的植被会吸噪音、阻尘埃,可将受污染的空气渐渐净化。同时,房屋建筑物本身的艺术造型与周围房屋及公

共设施的协调一致往往就是居住小区内环境舒适宜人的直接表现。再者,若小区

房屋 傍水靠园,那么水景园艺将一览无余,心情之舒畅自不待言,同时也必将

远离尘嚣的噪音和污染,换来一片宁静。

看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小区所处区域的城市功能规划性质、小区周边建筑物景观、小区物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对环境条件的选择首当其冲的就是 居

住功能区的选择。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城市建筑必然按照城市规划要求逐渐形成区域性的城市功能划分,如中心商务区、工业区、文教区、居住旅游区等等。在购 买居住性房屋时,要重视城市规划的指导功能,尽量购买已形成或近期内有

条件形成大规模居住区的地段,尽量避免选择坐落在工业区的房屋。

看交通条件。交通条件主要是指城市及居住小区内交通网络的建立、道路等

级、道路通过能力、交通设施是否齐全。对交通条件的考虑,主要是针对远郊 地

段的居住性房屋。由于远郊地段的居住小区往往属于新区建设,可以选择交通道路尚可的远郊区的房屋,因为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房价较低。若没有此条件 而工作地点又距离较远的家庭,就要考虑花费在路途上今后天长日久的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了。因此,单从交通条件来说,城市中心地段的房屋要优于城郊房屋,这 样可以节约大量的交通费用与时间,也可省却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等带来的烦恼。可是,若选择城市中心地带的房屋,就要牺牲一定的价差和环境优势。

10.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 篇十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 几乎所有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者都试图给出自己的“技术创新”定义。

1912年, 经济学家熊彼特曾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思想和概念, 他认为, 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这种新的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 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 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 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20世纪60年代,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 Myer和Marquis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 但到70年代下半期, NSF对技术创新进行了重新界定, 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

1998年, 我国学者清华大学教授傅家骥[1]在《技术创新学》中将技术创新进行了定义, 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 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 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 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 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 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技术创新”定义, 技术创新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技术创新必须依靠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根据熊彼特的观点,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拥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数量以及这些企业家在实践中的创新努力。

2、技术创新过程、创新行为都是在一定情景中展开或进行的。

笼统地讲, 情景是指创新过程的内部环境, 技术创新的实现需要企业提供合适的环境, 一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 或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实际上是为技术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

3、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掌控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才能实现创新。

作为创新主体, 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知识等创新能力并能够控制和支配足够的资源, 创新者的创新能力通常决定着他们的创新绩效。

4、技术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我们许多创新产品得不到推广, 不能变成生产力, 这主要是缺乏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研究, 缺少对顾客需求的认知, 致使我们的创新成果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

与技术创新比较, 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于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的研究中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技术创新能力, 虽然表达方式不同, 但揭示的内容、实质大致相同, 即将技术创新能力看成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 是技术创新行为的各种内在条件的总和。

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创新行为的内在力量, 是实现企业创新目标顺畅运行的动力。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分析, 拉里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由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的获取能力的综合。伯格曼则认为, 技术创新能力是可利用的资源, 是对竞争对手的理解、对环境的了解, 是公司的组织结构变化和开拓性战略等能力的组合。巴顿从技术创新的主体方面进行了分析, 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由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的技能、技术系统的能力、管理能力、价值观等内容组成。国内学者也先后从技术创新资源要素、技术创新的具体类型、方面对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技术创新的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这些研究不但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提供了标尺, 而且也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思路。

综合对技术创新能力诸多分析角度的研究文献, 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 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发展并服务创新过程的能力的总称; (2) 技术创新能力不同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一个过程或一种行为, 而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实现这个过程或进行创新行为的能力; (3) 技术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指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逻辑上也包括满足客户的市场需求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内部的推动力与客户市场需求的选择力和反作用力互动形成的合力; (4) 技术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组织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之一, 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以及企业目标实现的程度。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框架

对照上述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文献, 可以发现, 虽然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技术创新能力, 但他们对技术创新构成要素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究其原因, 是因为不同学者选择不同的侧面来研究技术创新能力, 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 技术创新能力都来源于创新过程并最终要应用到创新过程中去, 因此, 文章认为, 应该从创新过程入手, 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内部环境以及客户需求等四个方面来研究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

1、BSC法原理。

BSC是由Kaplan和Norton提出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绩效评价系统, 同时还是一种重要战略改进的工具。由于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偏重于财务性衡量标准, 而忽视企业创造未来长远的经济价值与利益, 因此1992年Kaplan和Norton的文章“平衡计分卡:企业绩效的驱动”一经发表, 便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推崇和应用。Kaplan和Norton认为, 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情, 但无法评估组织前瞻性的投资。在工业时代, 注重财务指标的管理方法还是有效的。但在信息社会里, 传统的业绩管理方法并不全面的, 组织必须通过在客户、供应商、员工、组织流程、技术和革新等方面的投资, 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BSC方法认为, 组织应从四个角度审视自身业绩:学习与成长、业务流程、顾客、财务。BSC反映了组织综合经营状况, 使业绩评价趋于平衡和完善, 利于组织长期发展。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框架。

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撑创新行为的各种创新能力的总称, 其着力点是创新过程;换言之, 技术创新能力是为确保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或创新目标的顺利实现服务的, 根据BSC原理, 可以认为, 企业必须具备如下技术创新能力: (1) 对应于企业自身应该具备的能力, 包括企业提供各种资源的基础能力 (财务能力) 、企业运营流程对技术创新的保障能力 (流程适应能力) 以及企业家和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知识对技术创新的推动能力 (学习与发展能力) ; (2) 对应于企业外部环境, 技术创新成果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 (满足顾客需求能力) 。这四种企业能力就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框架。

3、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财务能力。

财务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 技术创新离不开创新资源的投入, 企业的财务能力是企业创新资源提供的基础条件, 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金、技术装备、品牌以及信息等一系列有形与无形的资源。当企业规模较小, 资金实力较弱时, 融资渠道不通畅, 各方面资源的投入会受到限制, 从而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反之, 当企业规模较大, 资金实力雄厚, 或存在资源冗余[8]时, 则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4、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流程适应能力。

流程适应能力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保障条件, 具体分析, 流程适应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在创新过程中, 企业的创新活动要求企业以相应的组织结构与之配合, 当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利于企业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的时候, 将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而能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的创新活动, 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的组织结构就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2) 技术创新需要完善的制度和优秀的企业文化, 创新的成功主要是新技术的突破和新方法的应用, 但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合理地进行制度建设, 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 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5、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创新主体学习与发展能力。

学习与发展能力是从创新的主体角度考虑的, 它是指企业家和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知识对创新的推动能力。主要体现在: (1) 企业家的素质及创新精神; (2) 企业员工的素质及创新意识; (3) 在创新过程中, 员工不断学习获取创新知识能力。创新主体的学习与发展能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

6、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满足顾客需求能力。

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产品成功占领市场, 形成生产力, 给企业带来利润和发展前景, 这是创新的根本目的。同时, 市场需求又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要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提高, 就必须对顾客的需求进行分析, 掌握消费者的偏好和潜在的需求, 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迅速地响应市场;另一方面, 市场需求会反过来促进技术创新的深入开展, 加速技术创新的形成、转化和扩散, 形成良性循环。即使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最强, 但生产的产品不被消费者认可, 那么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是不成功的, 企业的技术创新始于顾客的需求, 也终止于满足顾客的需求,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必须与满足顾客的需求能力相一致。

四、结论

本文对技术创新及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 (1) 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 技术创新涉及创新过程、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等各个层面的活动和知识, 技术创新能力则聚焦在创新主体的推动能力和满足顾客的需求能力方面; (2) 技术创新能力是由财务能力、流程适应能力、学习与发展能力和满足顾客需求能力组成的, 这四种能力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框架。因此,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适合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运营机制和流程, 培养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投入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 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能力等四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是企业的最迫切和最重要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郑继兴, 刘晓娟, 王维.论技术创新市场价值的实现[J].商业时代, 2008, (12) .

[2]彭玉冰, 白国红.谈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行为[J].经济问题, 1999, (7) .

[3]陈劲, 陈钰芬.开放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J].科研管理, 2006, (5) .

[4]谢洪明, 刘常勇.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方法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5, (10) .

[5]宁凌, 蔡根女.基于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及其评价模型[J].企业经济, 2002, (8) .

[6]高霞.基于反馈控制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10) .

[7]李向波, 李叔涛.基于创新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7, (2) .

上一篇:庆典策划活动一般包括哪些内容下一篇:让孩子去海外游学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