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共20篇)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一
通过学习,不仅让我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掌握了最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指导着我。标准》中指出:“数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也是数学思维能力的获得。在我看来,或许思维能力的获得才是数学学习的根本。孩子们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信息过量的世界。他们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就需要吸收与自己有关有用的信息,而抛弃众多的无关信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标准》中也特别对两种推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做了要求。那么,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在三年级下册中的《生活中的推理》这一课有了明确的体现。在中断对于学生的要求还不太高,只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合情推理的能力。虽说,在整个教材中只有一篇专门针对推理而设置的课,但,在不同内容的课中都对推理能力有一定的练习或是渗透。比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索9+5=?有的孩子会说,我知道10+5=15,那9+5=14,这个孩子就很好地进行了推理,又如,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完了三位数(中间有0)除以一位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后,放手让学生探索三位数(末尾有0)除以一位数的列竖式的方法。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新标准》的出炉,提醒着老师们要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标准》中的六大理念依然不变。金牛区小学数学中段教研员曾辉老师对它的解读十分精辟:精讲多练、先试后讲、分层要求、过程评价、媒体巧用。这20个字对我来说十分受用,一直指导着我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在内容上和对每个学段的要求上也有一些变动。那么对于三年级来说,三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中,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和“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第二学段对于平均数的学习,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第三学段)平均数易受极端数的影响(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影响)。
读完《新课标》后的总体感受是,《标准》中更加强调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类比、归纳等多种数学思考方法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看来,问题解决在数学课中就有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和使命。当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得建立在掌握了基础的数学知识上。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回顾反思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二
一、认真听讲, 主动获取知识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形象地比喻:“注意是学习的窗户, 没有它, 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去。”的确, 这扇窗户如果关闭, 学生的学习就会严重受阻。只有认真听讲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闪现思维的火花, 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实物、教学挂图和学生操作用具等吸引学生的眼球, 采取多种游戏活动进行练习训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 促使学生上课专心听讲, 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并养成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二、积极思考, 增强思考意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思维是智慧的源泉, 没有思维就没有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 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 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动脑、善于动脑, 激发学生对问题主动探索的精神, 让他们养成质疑与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在教学应用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20千米, 照这样的速度行驶36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时, 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 (1) “先求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360÷ (120÷3) 。 (2) 先求每行驶1千米需要多少小时?3÷120×360。 (3) 先求360千米是120千米的几倍?3× (360÷120) 。 (4) 先求120千米是360千米的几分之几?3÷120/360……学生列出了多种不同的解法。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初步学会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和表达, 做到多动脑筋, 别出心裁, 另辟蹊径, 形成“你这样做, 我可以那样做;你的方法好, 我的方法更好”的主动思考意识。
三、动手实践, 促使主动探究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知识要从行动中来, 不行动而求知识是靠不住的”;“做是学的中心, 也是教的中心。”这一思想与《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所坚持的“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相吻合。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 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主动发现、探究数学知识。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我设计了如下环节:学生每人有一个直角, 我有一个锐角, 在请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后, 大家都发现我的角小而他们的大。于是我佯装不服气, 让学生把直角的两条边剪短, 然后得意地说:“现在我的角大, 你们的角小了!”学生先是一楞, 接着有的同意地点头, 有的半信半疑地皱眉头, 也有的反对地摇头。在学生各抒己见、小小辩论后, 有学生提出:可以用重叠比一比的办法证明。于是经过比较后, 在事实面前, 学生顿时领悟:还是老师的角小, 我们的角大。我不失时机地追问:剪短了大角的两条边, 还是这个角大, 你想到了什么呢?有的说:“角的边变长变短, 角的大小不会变。”有的说:“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我接着追问:“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在玩活动的角后, 学生得出了结论: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大小有关。在教师层层点拨下, 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次次被点燃, 在动手实践中、在共同探讨中解决了疑难。
四、自主探索, 培养探究能力
自主探索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 不仅主动获取知识, 而且能感悟基本思想, 积累活动经验。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通过自主探索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特征”时, 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 然后把其中一些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 如456→465、564→546、654→645, 让学生检验交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惊奇地发现:“奇怪, 怎么和原数一样, 都是3的倍数呢?新数和原数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 进入了“愤”“悱”状态, 因而主动深入探究, 并从相互联系中概括出了知识结构。不仅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深化, 而且从中挖掘了学生的认知潜力,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合作交流, 激发创新情感
“合作交流”突出了学生间的协作和讨论, 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 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在合作中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合作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创造意识、创新思维。因此, 在教学中应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 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 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情感经历。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 让学生亲自实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推导。先让学生课上交流, 说一说如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而后由学生自由组合, 利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 合作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充分放手, 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 开发创新潜能。小组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合作、各抒己见、探新求异。最后归纳总结出拼、切、补、割等多种不同方法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合作互动, 既发挥了小组每个人的智慧, 寻找到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 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同时还分享了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三
一、和学生一起制定好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
没有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只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会对教学活动起到积极作用,才能使师生围绕着学习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既是实施数学教学的对象,又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现实心理水平与特征,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水平与特征、情感与态度等多种情况后,和学生一起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每一堂课都让学生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学习活动,学生才会收到一课一得或者一课多得的学习效果。
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有的基础是已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平移、旋转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体验数学思维规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培养学生初步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索成功后的快乐。
二、围绕学习目标,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程序
一定的课堂教学程序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效学习与非有效学习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预设好有效的课堂教学程序。笔者以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程序可以设计为:
1.准备程序:围绕学习目标,教师创设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积极的学习意向与动机。
2.实践程序: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针对遇到的问题,提取已有经验中可以利用的部分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提出个人的见解和疑难。这些见解和疑难可以由学生口头或书面提出,也可以直接写到黑板上。
3.反馈程序: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根据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结果、不同见解进行再学习。引导他们找出不同结果、不同见解的关键,调整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和评价。
4.反思程序:就是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反思自己在一节课里进行了什么样的活动,是用什么方式活动的,活动过程中自己是否具备良好的条件等。这是数学内化的需要,也是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认识、控制、调整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形成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
以上教学程序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指导、启发、合作,是设置问题情境,创设师生对话、生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氛围;而主体是学生,是学生的全面参与、全员参与,不同层面、不同类别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
学习,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依据学习目标整体改进作业训练
要让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适当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数学作业既要注重“双基”的落实,也要重视来自日常生活中实际数学问题的解决。初中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联系,我们可以依据学习目标,改进作业训练。如学习“百分比的应用”后,我们可以联系学生实际,设计这样的训练题:我班一个同学有一笔2000元的压岁钱,准备在银行里存一年,请你在了解银行存款利率利息政策的前提下,设计几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比较三年后所得的利息,然后向这个同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存款、利率、利税等,很好地学习数学,还能让学生关注生活、勤俭节约。
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有助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我们可以依据学习目标适时适量地布置一些。如在学习“科学记数法”时,课后回家作业可以是:(1)通过上网或其他渠道查一查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总共在太空中飞行了多少千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2)记录你家一周内出现的垃圾袋的数量,计算一年的数量;如果你所居住的小区有100万户家庭,一年大约出现多少个垃圾袋?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
4.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王建梅 沧县风化店乡望海寺小学
摘要:
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
暑假里,我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育人要有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要有新方法。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
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
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5.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五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教师要在不断学习中得到升华。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的要不断创新。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要不断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转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6.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六
沙湾第四小学 刘翠花
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教师要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望,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借助分月饼,怎么让每人吃到的一样多?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 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转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创新实践作业,架设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概念原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为了架设起生活与数学间的这座桥梁,教师讨论研究给学生布置有效的实践作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制作2014年的年历》、《公园里所想到的数学问题》、《你家一年可节约多少吨水》。
2、综合运用作业。例如设计《数学手抄小报》,制作《一日作息时间表》。
3、社会实践小调查。如《银行利率调查》、《我是小小采购员》、《白色污染的调查》等社会活动。
4、数学日记。让学生把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学习的体会、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创新发现等写成日记的形式。
作业的多样化,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有效,还培养了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七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一、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讲课追求讲深讲透, 一步到位。 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能力, 而只是课本上的教条。 新时代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更注重学生兴趣、能力、意识等各方面的提高。 以知识源自于实践生产经验为主线, 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方法总结经验, 概括知识, 让数学课堂成为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交往、生活的场所。 久而久之, 使学生形成数学意识, 数学思维, 数学的习惯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 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总之, 新课程标准指出,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要让每个人对数学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让学生主动地学数学、用数学, 感受大数学的世界。 所以, 数学课堂要着力开展有效教学, 通过研究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数学开展有效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师生交互的一个过程。 教师是这个特殊过程的引导者, 学生才是过程中的主体。 教师应当将课堂交给学生, 而自己退居幕后, 把控这个特殊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其特殊便在于教师的领导性。 教师应当注意给学生一个数学学习的激发环境, 也就是刺激情境。 该情境应当是有利于数学兴趣激发的, 有利于数学知识应用的, 有利于课堂知识概括的, 有着极强的概括性的, 甚至于是有意思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在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感觉到有趣, 以此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课堂导入教师可以是灵活多样的, 例如收集一些有趣味性的故事, 作为课堂的导入, 比如一些数学家的故事, 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 这样一个充满趣味性的开端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并提高他们的兴趣。 此外, 在提问时也要注意趣味性, 最好是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2.将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中
在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教学的各种手段已经突飞猛进, 应有尽有。 教师应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向音质、画质并存的现代技术挺进。 下面根据数学教学的特殊性和教学的特殊性, 说说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1) 从现代技术的可操作性和人机交互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并且让学生独立自主, 学会思考,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2) 现代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形象直观。 多媒体可以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的参与, 以期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此类模式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建构有整合作用, 能及时巩固学生的能力和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 并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 产生学习期望。
信息技术的使用会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 也给教师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改革教师的教学模式, 参与探索性的学习, 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探索性的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够从视觉和听觉将数学知识“简化”, 让其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 教师现在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通过输入不同的系数,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像的变化, 这样直观形象的展示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系数带来的影响。 另外, 对于圆柱等这些立体几何图形, 很多学生都无法建立起空间的想象, 有时候甚至不知道题目在说什么, 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就能够让学生轻易看懂题目的要求, 进而为他们建立空间想象提供帮助。 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把握, 从而激起求知欲, 提高课堂参与度,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产生活力, 乐趣无穷。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数学课堂教学, 让数学课堂变得有意思、有吸引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知识的体验者, 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 体验数学的魅力。
3.实施分层教学
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都不一样,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组, 发挥出每个学生的最大潜力, 让他们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提高各自的能力。 对于这三组学生, 教师要提出不同的目标, 让他们的学习更有目的性:A类学生的成绩优异, 那么教师就要求他们不但要充分掌握所学知识, 而且能够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让他们多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实在是有困难的教师再给予适当引导;B类学生的成绩中等, 对于他们的要求就着重于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锻炼他们分析综合知识的能力,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给他们更好的学习方法, 让他们不断进步;C类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薄弱, 因此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独立完成当堂课的学习任务就行, 对于这类学生, 要着重于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此外, 在布置作业和练习时,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求也不一样, 应分层次布置适当、适量的作业和练习。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从而使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
三、结语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 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数学课堂上, 我们要大力引进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增添课堂的趣味性, 让学生充满期待, 利用现代技术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并充满魅力, 且通过分层教学法“因材施教”, 做到有的放矢, 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曾文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1 (8) :55-55.
[2]刘敏.新课标数学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界, 2011. (1) :109.
[3]李兆清.例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教师, 2011. (9) :113-114.
8.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八
对于“5的乘法口诀”一课,我预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船的只数和人数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探索5的乘法口诀,而后在思考、讨论中进一步体会图形、算式、口诀之间的紧密联系,最后通过系统的整理得出规范的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大胆地说:“老师,我会背5的乘法口诀。”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这可怎么办?我一下子愣住了,脑海里涌现出了两种想法:(1)端出教师的架子。压住学生意欲跳跃的想法,按部就班地从头开始组织教学。(2)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实际出发,重整教学流程。短短几秒钟的斗争中,我意识到选择前者的危害,那就是学生高涨的激情和燃烧的火花将会被浇灭,课堂将会陷入“死水”般的沉寂。于是。我毅然地选择了后者。我对学生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了,不错。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发出了这样的提议:“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5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这下课堂沸腾了,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思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在互教互学中理解并掌握了5的乘法口诀。
对于5的乘法,或许是家长的提前教学,个别学生早就熟记于心。像这样动态生成的课堂,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并没有“害怕”因学生的实话而干扰自己的教学思路,而是时刻关注着教学流程中的动态生成。根据教学实情,果断而又不失时机地把握住了教学契机,调整了教学预案,变学生“学数学”为“教数学”,使学生学习热情急剧升温,教学效果陡然提高。
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在关于元、角、分计算的数学课上,某教师设计了富有生活情趣的购物活动。在讲台边的桌子和墙壁上,摆挂了许多小商品,有铅笔、本子、橡皮等,并分别明码标价。师“给”每个学生三元钱,让学生自己去“购买”想要的东西。学生们拿着买了的东西,说明三元钱是怎么用的,当然这里有“小售货员”的监督。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不同的计算方法购物,生活化的课堂别开生面。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在愉悦的氛围中张扬了个性。这时,一个“小售货员”向老师举报:“老师,他买得不对。”“怎么回事?”教师询问道。“他用了三元钱,拿了三元多的东西。”没等教师再询问,那个买得不对的学生开口了:“因为物品打折了。”他把买的东西和打折的价格计算得分文不差。你能说这孩子调皮吗?不能。这是孩子的童趣,是他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连忙说道:“是的,可以打折。”
案例中这位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并没有根据教材、教参所提供的例题,枯燥乏味地介绍关于元、角、分相互之间的换算常识,而是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把“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出课堂,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当有位学生一本正经地说出所购商品可以打折的时候。教师并没有否认那个想出打折的学生,而是欣然应许。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打折”现象,学生会有如此精彩的回答,正是源于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悉心洞察。
三、学习资源的引导者
教学案例:“分数的意义”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1:最大的分数是什么?
生2:分数能乘除吗?
师:好,通过自学课本,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3:如果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生4:我知道了分数产生的原因。
生5:如果把许多物体合在一起。就可以用自然数表示……
师:还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
生6:一个数字,为什么称它为自然数?
师板书:1与单位“1”。(教师及时纠正这里的“1”是单位“1”,与自然数的1是有区别的。学生问题动态生成。教师说理就地取材,“随意”列举:像现在的一个班级、一个大会场所有的人,都可以看作单位“1”)
9.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九
闵桥中心小学张玉梅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必要的先决条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效益,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先决条件。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参与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是音乐课教学的特点。
以往的音乐课教学生主要是学唱歌曲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够全面提高,甚至会有一些压力。通过参加培训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知道并体会到小学音乐课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幽默风趣的老师要以轻松诙谐的形态和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能歌善舞的老师要以优美的歌声和轻盈的舞姿感染学生;键盘水平高的老师要以流畅的琴声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调控能力强的老师要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对音乐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对音乐优质课的观摩,使我知道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因材施教,如对待活泼聪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对待文静内向的学生要多鼓励赞赏;对待协调性差的学生要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帮助他们动作协调;对待调皮顽劣的学生,要扬长避短,既要发扬他们积极一面,又要采取机智的办法帮助他们转化。
由于知识的拓展、更新,社会的发展或家庭的影响,学生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最佳发展期,面一年龄段可能有所不同,甚至是动态的。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去研究学生,灵活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一堂创设新颖、活泼的音乐课,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环境中充满兴趣地进行各种音乐学习和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音乐课观摩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感受音乐的乐感,随着旋律来让学生说一说,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并用歌表演的形势来体现出来。
音乐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合理安排教学的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例如:省教育学院的林教授讲到的在音乐课导入这一个环节,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分别采用故事导入、挂图导入、谈话导入、舞蹈或律动导入等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低年级的节奏训练中,可以广泛采用“声势教学”的手法,让学生通过自身肢体的感受去理解节奏,表现节奏,使学生以整个身心投入到音乐学习之
10.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十
自从学习《小学课程标准》后,使我深深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根据当前的实际需要为了培养更多新时代有用的科技人才,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必须进行课堂改革。
从教育心理学来说,激励教学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运 用激励手段,使学 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教师,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不断激励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亲切的眼神,会心的微笑,生动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彩部分给予肯定表扬,或用手轻轻地在他的头上摸一摸,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学习的愉快;在课间活动中,与学生谈心,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喜欢你,爱上你的课。教师要力求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播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要当好“小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根据是什么?你能说出理由吗?”等等,这既能检验“小老师”解决问题的真实性,又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才能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学习体会www.gzzongjie.cn/xdth/xxth/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有无穷的奥妙,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励学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这课时,创设了“48人去游乐园玩,门票每人5元,满50人可以享受团体八折优惠,他们怎样购票较为合理?”“王大爷四年前的4月1日到银行存入5000元人民币,定期5年,年利率为2.7%。但前几天,王大爷的老伴突然生病住院,急需这5000元,可银行规定凡不到期取款一律按活期利率计息。为这,王大爷左右为难,他该怎么办呢?看哪位学生最能干,帮助王大爷解决这两个难题,相信王大爷会十分感激你的。”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通过教师的语言激励,点燃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之火,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
11.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就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而不注重知识引导,重视知识的概念性讲解而不注重知识的训练和实践,并且在教学时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盲目追求教学速度,这样就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这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新课标下,我们要致力于扭转现状,逐一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了解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设计有目的性和指导性的课程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一、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学会创新、善于创新。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味沿用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灵活运用教材,从现有的教学材料中开发和挖掘出更为广泛的知识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比如,在进行“统计的意义”的教学时,不只是参考书中例题,还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和题材,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统计的意义。例如,为更好地让学生们懂得统计的意义,可在班中组织一项调查统计:学校准备自校区内建幢大楼,学生就建什么样的大楼发表自己的意见,是体育馆、科技馆,亦或是游泳馆,再将学生们的意见统计起来进行数据分析,这样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但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有效利用起教材和课本知识意外,还要培养学生课外学习的习惯,如多读报刊、听广播等,利用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增加的实践经验。
二、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师教学的整个环节中,课前准备相当重要,它对教学效果有着显著而直接的影响。一个不完全的课前准备,就不能称之是理想的教师教学,也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制定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合理安排课程知识的信息量,让学生得以合理吸收新的知识。此外,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教学方式,由于年级或者是年龄不同,其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会存在个体差异,此时教师就要区别对待,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制定教学计划。与此同时,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有所体现,对知识的分配进行妥善的安排。使学生在重点的知识方面多下功夫钻研,突破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在不必要的、次要的知识上合理缩减学习时间践,提高教学效果。
三、丰富作业形式
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已得到了广泛认可的。作业中不再只是单一乏味的文字,它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富有色彩和乐趣,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作业,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能收获更为丰富的学习实践经验。例如,在作业的布置时,有意识的将作业内容更加具有丰富性和乐趣性,将其合理融入进游戏、画画、表演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效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和提升;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将数学学习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四、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如今,“耳听口说”已经不能满足于教学发展的教学需求,学生的动手操作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从书本出发,积极挖掘书本以及生活中可利用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多动脑、多思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授了基本的意义和概念后,组织学生进行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动手操作活动。比如,教师向学生们提问:能否把二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中的“围成”一词改成“组成”呢?学生在问题的设置下,积极寻找解答方案,利用身边的学习工具,积极发动思考,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道具,动手画一画、摆一摆,学生在这一动手操作中从多角度去形成对三角形的感官认识,加深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这样的一种教学,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发挥自己的潜能,调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单纯的“耳听口说”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探索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思维能力。
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水平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到个体因素,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课堂问答、作业设计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努力做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在教学中能够得到提升和发展。此外,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予以肯定,及时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发光点,不能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参照线。在教学中,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认识角度,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教师要对其意见和想法加以足够重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获得新发现,不断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时时冲击着教师的教学和头脑,而对课改我们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体系,积极进行实践和思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完成小学数学教学质的飞跃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玺德.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3
[2]王占华.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1
[3]陈娅.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值得探讨的问题【J】.课外阅读:中旬.2013
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十二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教师角色转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 更是一种观念的改革, 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完善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策略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 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符合儿童好奇心理特点的数学情境, 将教学内容或以生活中的画面展现, 或以游戏的形式呈现,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结构化策略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 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 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 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等, 课程结构是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 课程的知识构成是课程结构的核心问题。随着社会发展, 学科教学量日益增加, 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必须实施结构化教学, 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脉络, 以此形成自身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课堂总结, 让学生逐步掌握所学习的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
三、教学逻辑性策略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 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逻辑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 所谓抽象是认识客观世界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 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 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该将逻辑知识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四、教学评价策略
数学新课程标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对学生新的评价理念和要求, 强调数学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既关注结果, 又关注过程, 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树立以评价促发展的新理念。
1. 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正面激励为主, 面
向全体学生, 不仅要有语言评价方式, 还要有形体评价方式, 比如拍拍孩子的肩等,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过程的轻松愉快。
2. 课堂教学评价要有技巧性和指导性。
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有技巧性,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有指导性, 依据个体的表现对其进行合适的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兴趣和责任感。
3. 课堂教学评价要有客观性和综合性。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向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一方面, 根据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和课堂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客观评价;另一方面, 根据学生一段时间 (比如一星期或一个月) 不同层次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在新课程标准体系上, 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不但要向学生输送信息, 还要与学生交换信息, 同时更要接受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交流和多项交流。课堂作为一个信息交换中心, 教师要成为其中的主要信息交换者。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田香花.试述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景创设.新课程小学.2009
[3].杜新轶.小学数学教学中结构化教学的实施.新课程小学.2008
1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十三
这次通过《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培训,我得到了许多收获,既增长了理论知识,又对教学工作有很大启示。我深深的感受到要不断地学习,树立终身学的意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培训学习,转变观念,投入课改,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国参加了培训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介入,给教师以新的挑战。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的这桶水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时时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努力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是“一桶活水”。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否则,就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深刻理解新课标,以不变应万变。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方法,力求减负等特点。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2011版的课标经过了10年的不断实践总结比2001版的新课标有了如下八点变化:
1、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3、基本理念的变化;
4、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5、“双基”变“四基”;
6、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7、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其中让我影响最深的是:基本理念的变化,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良好的数学教育”它强调的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比2001版的说法意义更加广,它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还获得了数学思想,这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14.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四
2012年11月15日到2012年11月30日,我参加了2012年阳江市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网络培训,这次培训,我系统学习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使我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现把这次学习的一些体会和感受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本次修订新增的。同时标准中增加美术课程四个特性的表述:“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美术课程的“视觉性”特征作为首要特征,是首次在课标中明确提出。愉悦性的提法也是本次修订新增的内容。这些不仅凸显美术学科的价值,而且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二、美术课程将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美术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怎么画学生就怎么画,教师叫画什么学生就画什么,这是以教定学。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论教,要培养学生终身受 用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艺术文化漫无边际。学生要想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教材所涉及的知识面是不大可能的。
(二)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
所谓重学习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画画得怎么样,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的表现以及学画的过程和方法。而让学生去模仿教材中的范画,或按照教师主观意志去作画。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获取知识的方法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探究——实践的学习过程去发现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规律从而获得一定的美感经验,还要学生在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同时也得到发展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根本的任务,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轻松、愉快而宽容的教学氛围。
总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三、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强调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想和方法,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由于学习美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所 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课标中的创作活动又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拙,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要求学生大胆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因此,以外化性行为为主,是创作活动中划分的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主要区别则是造型•表现注重自由性,设计,应用注重功能性。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欣赏作品的感受、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课程改革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美术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教学中,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但是,综合•探究学习领域要与综合“艺术”课程的学习相区别,注意保持美术自身的主要特色。
四、转变学习方式,探索美术教学改革
美术课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采用新的学习方式,去探索美术教 学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树立新的理念”并非一句空头口号,它必须付诸行动,具体一点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就是接受式,这种学习方式所学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学习方式延用了多年,肯定有其存在和使用的价值,但这种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容易造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现代学习方式称为发现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理论,它强调自主、探索、发现,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学习方式并不是学习方法或教学法,学习方式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前后两者类似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有较大的可选择性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还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习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
学习方式本身也包含有“教与学”的关系,虽然这里谈到的多偏重在学生方面,但也涉及到教师的得法引导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战略性、方向性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而战术,即教法则比较灵活,教师运用的空间是很广的。
15.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十五
一、注重外部环境的创设, 实现学生探究内在情感的激发
教育心理学中十分重视学生内在积极情感的有效激发, 认为内在情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可见, 外部教学环境的创设, 能够对学生内在良好学习情感起到强化和助推的促进作用。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知识活动中, 不能采用“轻过程重结果”的教学模式, 忽视良好教学氛围、教学情境等外部环境的创设和营造, 以免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动性得不到有效激发和增强, 达不到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的预期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要求, 设置充满调动特性的教学情境氛围, 使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学习探究能动性的有效促动。如在教学“分数”知识过程中, 由于分数知识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较远, 学生会产生畏惧、怕难情绪, 导致探究的积极性受到压制。教师可在分析研究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基础上, 将生活中“吃蛋糕时, 将一块蛋糕分成几等分给孩子吃”、“将一根绳子平均分成几等分”及“将零花钱分给孩子买东西”等隐含分数知识内容的教学情境引入到教学新知的导入环节中, 利用准备好的教学器材, 让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 开展动手操作活动, 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实现对分数知识内涵的初步感知, 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二、重视知识内涵的讲解, 实现学生探究问题方法的掌握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诗句向我们深刻阐述了“只有抓住事物的关键和本质, 才能实现问题内容的有效解答和掌握”这一内涵道理。著名教育学者汤其眺曾经指出:“教师进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不是仅仅作为能力的传授者, 更应该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 让学生自己去探寻和掌握解题方法, 实现学生学生探究效能的提升。”因此, 教师在认真研析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基础上, 应重视学生解题方法的引导和点拨, 让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中, 能够对问题知识中所隐含的知识点、重难点, 以及教学知识体系等内容, 有明确、准确的掌握和了解, 使学生在教师问题内涵的讲解过程中, 实现解题方法和要领的准确掌握。
如:“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 已知人的步行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 摩托车的行驶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 摩托车后座可带一人。现在有三个人, 并为之准备了一辆摩托车使三人能够从A地到达B地, 那么需要耗费的时间需要多长? (保留一位小数) ”在讲解这一路程方面的数学问题时, 我先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观察, 学生通过问题条件的分析, 发现这是一道有关路程方面的应用题。这时我再适当引入“比例”知识, 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活动。学生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 抓住了进行这一路程方面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通过采用运用比例知识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有效提升了解题的效能和效率。
三、凸显探究过程的反思, 实现学生探究良好习惯的形成
小学生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低下, 反思能力还没有完全养成, 这就需要教师将探究知识的过程进行有效的重现, 引导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教学轨迹上, 进行问题探究过程的反思和探寻, 找出在探究问题、解答问题过程中所存在的有益之处和缺失之处, 并能够根据反思内容, 进行有针对性的和有的放矢的修改和纠正, 使问题解答过程和解题思路能够在最优化教学轨迹上得到最佳展示, 提高学生探究过程的效能, 使学生能够及时纠正探究学习过程出现的不足之处, 实现学生探究习惯和能力的有效形成。如教学分数应用题:“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 有50幅水彩画, 80幅蜡笔画。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那么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我先让学生列出这一问题解答算式, 并说出进行这一问题解答的思路, 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指出学生在解题过程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我最后再指出, 实际上这是一道关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或少) 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在进行这一类型问题解答时, 一定要认真分析这一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找准作为数量单位“1”的参数, 才能实现分数应用题的有效探究, 从而使学生及时了解和纠正了自身解题不足, 也使学生探究解题活动习惯和方法有了新的增强, 实现了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形成, 为以后进行相同类型问题解答提供了方法基础, 促进了学生良好探究方法和能力的养成。
16.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十六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对一些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行结合与解析,因此其乏味性可想而知。特别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完全忽略了数学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了大量学生丧失数学学习兴趣的现象,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阻力。而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彻底打破了这一教学难题的困扰,在创新式的教学模式下,使教学与生活完美的结合,从而使整体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一、创设情境,理解、体会计算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情境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被全国各个院校广泛的应用。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计算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例:三步混合运算的教学情境创设。
首先,在授课开始阶段,教师先进行基础的口算训练,如“55*10,23+65,77*11”等,通过高节奏口算训练对学生们的心算能力进行训练,并与此同时有效的令学生进入自己的角色,将精力高度集中起来。然后教师再列数“3*2+5,6-2*7,4+5*8-6,9*7+2*5”等混合运算题,对学生进行运算顺序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对题目运算的顺序进行标注。以此方式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并为新课做好铺垫,而后选择适当的复习例题,对其进行运算顺序的改变,引出括号运算。然后通过对三步运算例题的讲解,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如:“通过对含小括号的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学习,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以后,教师在及时列题进行巩固训练,最后有效的完成课堂教育。
二、动手操作,理解、总结计算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只能作为一种学习的引导方式。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想要真正的令学生计算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仅仅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数学是一种逻辑关系极强的学科,所以想要真正的掌握这门学科,必须建立相应的数学逻辑思维。而一个人的思维形成,则需要不断的进行模拟和锻炼,从而形成自身的一种行为习惯。
所以很多人极爱那个新课程标准单纯的理解为教学方法的创新,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事实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改革并没有放弃时间训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训练,从而令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中理解数学计算的逻辑思维,并通过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来总结正确的、有效的、便捷的计算方法。
三、探索交流,提倡算法的多样性
然而单纯的计算时枯燥的,并且整个课堂教学不能完全囊括在情境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计算能力提高的培养,必须建设一个多样化的课堂学习结构。在开设情境教学时,必须保证学生们的全员参与,而想要引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必须将学生提升到教学主体的位置,充分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加强互动式教学的交流。然后通过情境教学的引导,使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自主的进行解题思考。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站在辅导者的位置上,令各小组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的算法探究,从而总结出最恰当的解题方法,并令学生们在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数学计算方法的理解。
四、数学游戏,探索、发现计算规律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的学习动力,更多的是来自于他们的自身喜好。而孩子最喜欢的就是游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这一特点,对其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数学计算能力事实上更多的还是为生活应用服务,所以在进行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其特点组织相应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的开展来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和学习兴趣,从而利用学生们的亲身经历来加强他们对解题方法的感受。
例如“九宫格”、“数读”等数学问题,教师可以给出一定的指引,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研究讨论,比比看谁能最先完成。这种方式既能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令学生熟悉所学的数学计算算法,从而引发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发现潜藏的计算规律。
这样不但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他们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在对比娱乐中,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整体计算能力的培养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活用多媒体,加强计算练习密度、强度
而针对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教学的枯燥,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乏味的数字变成形象化的图文,以此来增加计算能力教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利用这种形象与抽象的转换,使他们更容易的对问题进行了解和掌握。
然而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要注重模式化,应该对其展开存分的活用,将其网络特点进行充分的发挥。并以其网络的超容量特点,为学生提供大量高质量的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从而加强学生们的计算训练的密度,使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最高。
结束语
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本文所述浅陋,但是笔者认为,针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无非三种,一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手段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利用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将典型例题形象化,从而为学生塑造正确的解题逻辑思维;三是利用具有典型特点的例题对学生进行高密度、高强度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思维体系,令其整体计算能力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支宝华.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
[2]刘成华.今天,你希望学生怎样表达——关于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
[3]陈飞燕.珠心算的神经基础及珠心算训练对儿童脑可塑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
[4]茅海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三个环节[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
[5]董瑞刚.在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J].科技致富向导,2009.
17.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十七
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方向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培养,把学生的健康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对于同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采用新颖独特的教法,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使一些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快、和谐的情感与气氛,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确保人人皆有所获,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我们把这些称之为“快乐体育”,简而言之就是愚教于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着重围绕《新课程标准》进行改革,走进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的选择。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上,应该让学生喜欢并且会进行体育锻炼。看看我们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关注的是教学计划、内容是否完成,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出现了喜欢体育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
体育新课标的实施,使广大体育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突出以学生为本,所有的教学内容须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重新选择,建构教材来教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才是增进健康的第一步。
总的说来,这此培训学习,使我认识到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新的角色和学生相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想,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育的主体和获得知识的主动者。只要我们体育教师潜心钻研《新课标》,严格按照《新课标》去想去做,就能让我们的体育课上得有声有色,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18.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十八
《初中数学学科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胡婷婷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学习新理念,新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改革目的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
者。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都活跃起来,使学生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
二、重知识联系实际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四、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19.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十九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 是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动力。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机, 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将会推动小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在体育教学中, 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他们锻炼积极性, 发展身体协调能力, 激发小学生勇敢果断的精神, 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激起学生对所学项目的兴致对于调动小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经过多年实践研究证明, 决定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是认识, 二是兴趣。兴趣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 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专注力, 发挥稳定。教育学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兴趣又调节着情感, 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表现出巨大的热情, 从而大大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因此, 要提高课堂有效性, 增进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就必须激发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点上, 体育课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小学生不喜欢学, 只是迫于学校压力、分数非学不可。这样, 容易气馁, 就不能克服被动情绪, 抵抗身体锻炼带来的劳累, 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那么, 如何有效地在课堂中促进小学生对所学项目的兴趣, 一改小学体育教学原先的单调 (由老师讲解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的传统模式) , 使小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1 游戏和音乐的合理使用, 激发兴趣
游戏是小朋友的天堂。通过嬉戏玩耍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 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 对所学知识的重视程度也会提高。在体育教学中, 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 使小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通过这几年的反复实践, 发现有音乐搭配, 有故事性, 配合比赛的游戏, 更能激发小学生的热情, 以及他们学习该项目的兴趣, 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运动技能, 使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从而使小学生有兴趣进行更进一步的钻研。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渐渐融入体育教学, 并成为一些体育项目不可或缺的因素, 对学生的身心影响很大。在以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中, 教师常使用军事化的口令, 运用哨子或者言语, 小学生在这样的口令指挥下练习觉得枯燥乏味。而音乐导入课堂后, 大部分小学生反映用音乐代替单调的口令, 在优美旋律的伴奏下, 既感受了节奏, 配合动作也更加准确。而且, 优美的旋律又给了他们充分的想象和表现的空间, 在音乐的伴奏和熏陶下, 表现出来的动作也更优美。因此部分体育项目中音乐的搭配成了不可或缺的因素, 很受小学生的欢迎。比如在音乐声中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戏, 小学生们看了视频的示范后就开始跃跃欲试了, 跟随着音乐节奏快慢的变化, 小学生们在做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发展了奔跑能力, 张弛有度, 小学生的心肺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大大增加, 而不是简单的追逐跑, 或者枯燥的绕田径场赛道跑。小学生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参与其中, 欢乐中忽略了奔跑带来的身体劳累。
2 利用情境式教学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 依据教学内容, 通过看视频、PPT教学挂图和其他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课前丰富的影像资料深化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情绪, 引发小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技术动作的兴趣。
所谓情境式体育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创新教材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剧情, 教师和小学生在共情的故事情节中完成体育教学, 实验进行一节教材为前滚翻的新授课, 过程如下。
音乐双人操—取垫自创练习—导入前滚翻—红军过草地 (垫上爬行) —意念放松。从准备部分的双人操到导入教材前滚翻, 以及后来的红军过草地比赛, 学生总是以极大的热情, 饱满的情绪配合老师。小学生的兴趣来源于一个悬念, 小小游击队员们要顺利通过有日本鬼子把守的山头一定会发生点什么事情,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他们带着悬念和老师一起表演小小游击队员智斗日本鬼子的故事。当小游击队员跟着队长练习前滚翻、匍匐前进时, 日本鬼子在重要山头把守着 (老师有时扮日本鬼子, 有时扮队长) , 小队员们要顺利过关就得刻苦练习, 意境的创设使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实践证明, 创设一定的情境, 不仅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还可以达到“曲径通幽”的良好效果。
3 运用多元教学评价、增强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3.1 教学过程中小学生自我的评价
让小学生总结自己在体育方面喜好, 以及自身身体素质的长处。通过学会自我检测和自我纠错, 享受自我的成长、在愉悦的情绪中进步提高。既能增强自信心, 同时也提高了主观能动性。
3.2 小组评价及自我评价相结合
通过小组评价及自我评价相结合, 使评价能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反思, 实现发现自我和欣赏别人的过程。讨论能提高小学生的参与程度, 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使得学生对事物观察的角度多元化, 同时也给了彼此互相交流的机会, 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学们间畅所欲言。
3.3 降低运动技能评价的标准
要想使小学生对枯燥体育项目产生兴趣, 就必须设法让他们制定各自的目标并达到, 体会成功。怎样才能使小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遵循体育项目中区别个体差异的原则, 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心理承受能力的学生下达不同的要求。客观地分成几个层次组, 采用动态分层,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基础层次, 随着技能的掌握可以上升或下降, 进而可尝试几个层次, 体验多个成功, 通常经过那么几次的反复练习, 并且逐步达到目标,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该项运动技能。例如障碍跑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不一样的现状, 采用分解目标、降低坡度、跨越高度高低的不同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让小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练习。学生表现出来的只有争先恐后地想完成各自的学习目标的强烈愿望。不同层次目标的设置让学生在每一层次目标上, 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小学生进步的程度评出不同等级, 学生通过不断的进步, 达到各自的短暂目标获得阶段性的成功, 并把这种体验转化成挑战下一个难度的动力, 跃跃欲试, 成绩也不断提高。
4 结语
新课程标准下, 要求小学体育课的教学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上, 而要更注重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重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让小学生在愉悦的体育练习中感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 为其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 要让小学体育课生动多样地开展, 灵活使用教材、大胆实践, 让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锻炼。并且通过体育技能的掌握体会拼搏向上的运动精神、开放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大无畏的奋斗精神、集体合作的团结精神。教师要善于调动小学生的兴趣, 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 充分利用身边一切资源、创造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只有兴趣才能促使一个人克服困难, 最终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 2002 (4) .
[3]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0.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二十
G623.5
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理念的首位,强调从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文化价值以及数学知识的特征有所认识;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的反思方面获得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正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那么如何完成这向任务呢?我认为应丛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搞好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这两个过渡,数学知识是有系统、互相联系的。在一系列知识之间,往往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所以,学习后次复习前次,以旧引新是必要的。然而新知识既是发展,就与旧知识有所不同,其间是有坡度的,如何搭好它们之间的桥,则成了教学的关键。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和直观演示得到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和形成表象的基础上抽象、概括,继而强化训练、反复实践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所以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是有过程的。教学时要遵循认识规律,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二、将愉快教育用于课堂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又响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四、以学生为主,以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先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中有些做法却和这种想法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虚假的主体性或肤浅的主体性。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根本没有思考问题,因为只有默读才能真正思考问题,这种主体的实质就是假的--根本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或者由于老师提的问题太浅,学生根本无需过多思考,只好装模作样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表面徘徊,根本没有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那这种主体就是肤浅的。 五、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 从教多年来,深知教育后进生,提高后进生各方面的能力,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有时候教师们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的“好心”,效果却适得其反,而在一次活动中,我偶然的得到了一个启发,那就是“给学生选择的机会”。通常学困生给我们的印象是麻木的,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但是在这种表面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后进生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矛盾的。剖析学困生的心理状态,许多学困生不是不想、不要进步,而是由于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上出现的偏差,造成了他们比其他同学碰到更多困难的局面,由此产生学习上的惰性,产生了自卑的习理。从他们内心来讲,会更愿意自主地与“朋友”沟通,主动求教于他们。作为老师,这样做,实际上也就是把争取进步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的手中,在尊重、信任她的同时,也把自尊放在他的手中,使他们拥有了自尊和自爱。 总之,学习数学的核心在于解题。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是数学教学中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广义上说,任何一个数学内容的学习都是解决一个问题。建立一个数学概念是从实际的问题入手,从对具体问题的比较和分析,抽象出一般的数学表达方式。一个计算法则的学习,一个数学公式的建立,都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一般的方法和原理。因此,运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一般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应该把研究和探索问题解决法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总结11-12
小学新课程标准数学07-15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09-10
高中数学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08-13
小学数学最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09-23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培训讲座 文档08-31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6-19
课程新标准初中数学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