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古诗欣赏(精选14篇)
1.白居易古诗欣赏 篇一
白居易古诗
《大林寺桃花》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暮江吟》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忆江南·江南好》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观刈麦》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宫词》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长恨歌》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yjbys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
2.白居易古诗欣赏 篇二
一、读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欣赏的前提是理解所要欣赏的对象。首先,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 教师要真正进入到的诗的境界中去, 体味诗人那时、那地的心情, 带着诗人的情绪、情感去读、去表达、去演绎, 将学生的想象带入诗人所描绘的画卷中去, 让他们的思绪飞扬在诗的境界中, 与诗人共同或悲, 或喜, 或静, 或动, 或爱, 或恨。教师朗读后, 学生要自读多遍, 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 再请善于朗读的学生进行朗读表演,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剖析诗人表达的思想。例如, 我在与学生赏析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时, 学生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朗读此诗, 这与安静如初的诗境和诗人的心境不相符。我问学生:“‘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描绘的是怎样的情境?诗人是怎样的心境?”我再次解释道:“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 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殆尽。这样的环境是怎样的静啊!这样的心境又是怎样的静啊!那么,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表达这样的‘静’呢?”学生再次阅读时语气平静了, 因为他的思绪身临其境地行走在清晨安静的寺院中, 怎可高声语呢?
二、析诗
对于初中生, 古诗中的一些词语典故是陌生的, 深奥的难以理解的, 诗的意境也是这些小孩子难以体会的。例如《龟虽寿》中的“神龟、螣蛇、盈缩”等字词典故, 学生是一定要弄明白的, 否则难以体会和欣赏古诗的美。再如, 《望庐山瀑布》中, 诗人借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来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景中蕴情, 景为情设, 看似写景实则写情。没有对美好景致的喜爱哪里会有如此美妙的诗句?古人含蓄, 往往不直白的抒发情感, 所以要借物抒情。这样的道理学生一定要明白, 否则不可能深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赏诗
赏诗当然是比较高的一种境界。《望庐山瀑布》中, 诗人目睹此般美景, 惊奇、感叹、喜爱之情油然而发, 诗人的思绪飘得很远、很高, 联想到了天空和银河。从诗句中也可以体会到诗人是极富想象力的, 诗人的情怀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读诗、析诗和赏诗的过程中与诗人一同游览祖国大好河山, 一同体味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使师生的思绪与诗人的思绪共同徜徉在诗海中, 去想象、去享受、去创造, 从而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摘要:欣赏古诗词有助于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有助于陶冶情操, 丰富精神生活, 塑造健全人格。欣赏的前提是熟悉、了解和理解所要欣赏的对象。
关键词:读诗,析诗,赏诗
参考文献
[1]廖艳红.重视古诗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珠江教育论坛, 2013 (02) :7-8.
[2]张素侠.诗歌欣赏教学的“一主三学”模式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2) :150-152.
3.如何欣赏古诗词 篇三
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这些学生都较容易判断,但是诗歌通常的表现手法:衬托、虚实结合、用典、对比、比兴等,有时就容易模糊了,如: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潭水之深衬我与汪伦友情之深。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虚实结合是指景、事与想像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有时又叫联想和想像结合。如“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实,“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虚。“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是实景,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则是虚景。
用典是借用典故,援引史实,使诗歌语言更精炼,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更含蓄,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进一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战国时燕昭王筑台,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这一典故,表达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歌颂将士们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对比是将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或不同事物之间作比较,以突出某一方面的手法。如晏殊《浣溪沙》“去年天气旧亭台”“小园香径独徘徊”追忆昔日的欢聚,对比反衬别后的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修辞上的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借助于其他事物引出所要表达的内容。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以关雎和鸣于河之洲之上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咏叹。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通常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和反问等。
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的把抽象的“愁”化作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愁思的多与绵长。
拟人指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如林黛玉的《咏白海棠》中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句中“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贬词褒用,想像新颖,灵巧别致。
借代指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指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和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白发之长,愁思之深。
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对“谁家”,说明是初春时分,飞鸟不多;“早莺”对“新燕”,莺和燕是春天的使者;“争暖树”对“啄春泥”,既表现天气乍暖还寒,又客观地表现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了活力。
设问和反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以设问开篇,引出对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的叙述。反问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如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性。
掌握了相应的常识,答题时才能找准方向。当然仅仅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必须熟知一些提问模式,掌握解答这类题型的方法,这样才能使答题完整规范。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表现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白居易《读禅经》原文欣赏 篇四
读禅经
唐代:白居易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馀却有馀。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轶事典故——素口蛮腰
素口蛮腰,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白居易六十多岁时,他得了风疾,半身麻痹,于是他卖掉那匹好马并让樊素离开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马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也伤感落泪说:“主人乘此骆五年,衔撅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栉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
5.白居易七夕古诗赏析 篇五
七夕
唐代: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译文
抬头仰望明月长空,感慨漫漫历史长河中七夕与秋天都是一样的。
每一年的这一天,牛郎与织女都体味着相聚的欢愉与离别的愁绪。
赏析
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首以这样一个凄婉哀怨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的小诗,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诗人对这对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烟霄微月澹长空”由写景人手。一弯残月挂在高高的夜空,显得孤寂凄凉。这为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的相会提供了背景,同时渲染一种气氛,这种气氛与人物的心境相合。从首句对环境的描写,使读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会感悟到《七夕》令人感伤的基调。
“银汉秋期万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题面,“万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现了自然界银河天象的永恒状态。意思是说,“秋期”的银河总是“微月澹长空”,从而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说,分居银河东、西两边的牛郎织女,一年之中只能怀着深长的情思隔银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会”。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故事!于是,诗人以咏叹的抒情笔调写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终于相聚在一起,说不尽绵绵情话,道不完思念爱慕之意;他们会珍惜分分秒秒难得的时光,温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着无比的欢乐与幸福。遗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暂的欢聚后,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无尽的相思和难耐的凄寂。相会的欢乐,离别的痛苦,这一切都发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织女来品味。
6.白居易古诗欣赏 篇六
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很少直白的表达, 总要借助于外物, 而景物是诗人表情达意最常见也是最好的载体。诗人在创作时精心选取典型的意象, 将至排列叠加起来, 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可以借助于这些饱蕴诗人情感的意象去展开想象和联想, 进行艺术的再创作, 从而把握诗人情感。比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第一联选取了细草、微风、危樯、独舟等意象;第二联选取了星辰、平野、明月、大江等意象。如果把这些意象连缀起来, 就会呈现出一幅画面, 而诗人的情感就蕴含在画面之中。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边纤弱的草, 深夜的江边, 停泊着一叶桅杆高耸的孤单的小舟。原野辽阔, 坦荡如砥, 天边的星星好像垂挂在地面上, 皓月的影子在水中滚涌, 只见滚滚大江奔流向前。第一联渺小脆弱的意象和第二联雄浑浩大的意象融合在一幅画面里, 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 更能使人感受到独舟的渺小, 也更能体会到处于独舟上的诗人的孤单冷落。
又比如,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也是这样: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斛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此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斛叶、枳花”八个意象连缀成一幅山村黎明凄凉清冷的图画, 公鸡鸣叫声响亮, 茅草店沐浴着拂晓微弱月光的余辉;脚步凌乱, 木板桥覆盖着散发寒气的霜露。枯败的槲叶, 落满了荒山的野径;淡白的枳花, 鲜亮了驿站的泥墙。这些意象的连缀就为尾联抒发思乡之切和故土难至的伤感情怀做了铺垫, 感情的抒发就顺理成章了。
二、情感的连缀
人们的情感是丰富的, 因此即使在同一首诗里, 诗人表达的情感也会随着景物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所谓境由心造、情随事迁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欣赏此类诗歌时就要把诗人在诗句中流露出来的情感连缀起来, 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诗歌主旨。比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 况是蔡家亲。
这首诗在题目中出现“喜”字, 似乎是为了表达亲人相见的喜悦之情的, 但前四句通过描写静夜里的荒村, 陋室内的贫士, 寒雨中的黄叶, 昏灯下的白发等意象, 构筑了一副凄凉冷落的画面, 充满着辛酸苦悲的情感, 似乎和“喜”离的很远。后四句照应题目, 写出了孤单凄凉之中见到亲人的喜出望外, 但这“喜”中却暗含着“悲”, 一个“愧”字写出了命运不济的悲凉。
如果把诗人的情感连缀起来, 这首诗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悲喜交加的情感。如果单纯说喜或者悲都是不妥当的。
李白的《行路难》 (其一) 也是这样: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开头“金樽美酒”, “玉盘珍羞”, 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 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 以及“不能食”和“心茫然”的心理展露就和刚才快乐的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反差, 热烈的感情似乎突然因现实冲击而停顿;中间四句, 刚刚慨叹无奈于“冰塞川”、“雪满山”, 又悠然垂钓, 恍然神游千载之上, 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 变化交替, 感情复杂。结尾二句, 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 境界顿开, 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 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体现了作者洒脱豁达的气质和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因为作者感情复杂多变, 读者在理解这首诗歌时就要把全诗的情感连缀起来, 才能全面深入准确的把握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不平和倔强、自信、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精神世界。
三、动作的连缀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 一切的情节都已经过加工, 这时, 再前进一步, 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这句话虽然是针对小说而言, 但是对其它文学作品而言, 依然有价值。古诗中诗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 也会通过对人物细微动作的描绘, 来展示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比如:李清照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 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词的上片通过“蹴””“慵整”塑等动词造了一位天真烂漫娇憨可爱的少女形象。下片通过“刬”“溜”等动词刻画出大家闺秀不得不遵守封建礼教的心理。
“倚”“回”“嗅”三个动词就像特写镜头一样, 不仅生动表现出主人公的动作、神情, 而且准确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把全诗的动作连缀起来, 一个天真烂漫情窦初开, 却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贵族少女的形象清楚而委婉、真切而自然、细腻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时通常可以用到此法, 例如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7.浅析小学古诗词的欣赏 篇七
关键词:古诗词欣赏;情景交融;领会吟诵
在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中要激发学生读书写词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欣赏意境,逐渐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诗意的内涵和底蕴的理解,接受诗情画意的浸润。古诗文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灿若星河,博大精深,语言精练,意境深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其只占小学语文课程的极小部分。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兴趣?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诗人、诗题、诗情、诗境、诗法。使师生共同探究,生生研讨,从而形成“作者生平—解析试题—意向品读—情感体悟—艺术探究”的流程,进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创造性想象思维,达到对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下面谈谈如何引导小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赏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古诗词一般都会运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景喻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来表达自己主观的情感。古诗是琴,是画,有声有色。一般我借助多媒体进行情境化教学,用古诗的韵律美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上《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时,运用多媒体,用动听悠扬的音乐伴奏,播放我制作的江南春天一幅幅绚烂风光美景课件,将影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到处红花绿柳、莺歌燕舞,再现江南烟雨蒙蒙山峦,隐隐约约,寺院楼台若隐若现,使学生欣赏江南明媚的春光,使学生从心里感受扑朔迷离之美,使学生痴迷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让小学生在如痴如醉中的音乐中欣赏诗中美丽的画面,在画中体会诗情画意,极大地调动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兴趣,更加集中精神对古诗词进行学习。
二、借助资料,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背景进行赏析
⒈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古诗词那些深奥、含蓄、诗意的关键语句不易理解,还有一些诗歌写作的背景,诗词主题书上没有说明,这就需要老师认真备课,查阅网络,参考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人以及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人以及诗歌写作的背景:杜甫由于遭受安史之乱到处漂泊之苦,忽然听到叛乱已被歼灭的消息,喜极而泣,不能自抑写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和归心似箭的喜悦。使学生从背景方面对作者所处的境界产生遐想,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主题,理解古诗题目的意思及主题。有些古诗的题目包含了古诗内容,语句精简,总览全文。从理解古诗的题目入手,分析全文大意。
2.古诗词教学中要注意关键字句,以字达词,以词通句,梳理句意,理解全文。教学时要教会学生通过“释、变、异、换、猜”的学习方法来理解字词的意思。比如《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卧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里的“蓬头”描写了孩子垂钓时不修边幅,很随意,“侧卧”“遥招”“惊”等字眼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孩子钓鱼害怕鱼儿不上钩时的各种表情和动作,通过这些字词,使学生趣味盎然地对语句、甚至对整篇诗境进行欣赏、想象和理解,这样古诗词在关键词句的意境中“活”起来,诗的画面动起来。
三、感受诗中故事,激发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
每一首古诗词都在借物抒情、借景抒情,似乎都隐含着一定的时代背景,讲述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例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用带有磁性、富有感情的普通话,再衬托低沉的音乐,用慢节奏低沉舒缓的声音朗诵这首送别时依依不舍的绝句,使学生感到其情溢于言表,与诗的情境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学生在欣赏之余感受到朋友之间友情的珍贵。接着老师不失时机地再讲述这个故事:作者乘舟回头遥望岸边,遥听岸上汪伦对自己作别的吟唱,显现出主人对客人远去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时我设计一个开放性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汪伦,作别时你最想对友人说些什么?从表达出诗人与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谈谈自己将来送别友人,怎样践行?说说自己的感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组织学生富有激情地整齐高声朗读,使其对诗歌欣赏的热情达到高潮。这种课堂有欣赏、有交流、有思考、有想象,朗诵使诗歌欣赏在快乐中开始,在兴趣中进行,又在兴趣中收获理解。
总之,诱导小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欣赏,能激发兴趣,感知故事,有时还要鉴赏古诗词创设的意境、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风格特征等,在欣赏方法上做到由浅入深,由直观表象的故事到抽象的寓意内涵,使学生既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又实实在在获得了累累的知识硕果,让古诗词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促使学生爱上魅力无穷的古诗词。
参考文献:
蒋泽华.诗情画意学古诗[J].课外语文,2015(08).
8.忆江南白居易古诗 篇八
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庭枕上看潮头。何日复重游!
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何日复相逢!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解析
第一首“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第二首诗中“山寺月中寻桂子”是引用了一个传说,传说中秋节晚上可以在宁静的寺院里听到月亮上桂花飘落的声音。第三首诗中“吴宫”指苏州,“吴娃”指苏州的美女。这诗是说苏州的酒好,美女和舞蹈更美妙。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赏析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在今山西省)人。他是唐代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伟大诗人,诗歌成就很高,对词的发展也有贡献。
这首《忆江南》是他晚年在洛阳写的,词中充满了他对江南生活的亲切回忆。
9.白居易古诗《后宫词》 篇九
《后宫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全诗体现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呢?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注释】
⑴泪湿:犹湿透。湿:一作“尽”。罗巾:丝制手巾。
⑵前殿:正殿。按歌声:依照歌声的韵律打拍子。
⑶红颜:此指妃子。恩:指皇帝对她的恩宠。
⑷倚:靠。熏笼:覆罩香炉的竹笼。香炉用来熏衣被,为宫中用物。
【白话译文】
丝帕揩尽眼泪,好梦却难做成;
深夜,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声。
红颜尚未衰老,恩宠却已断绝;
她独倚着熏笼,一直坐到天明。
【赏析】
这首诗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前人曾批评此诗过于浅露,这是不公正的。诗以自然浑成之语,传层层深入之情,语言明快而感情深沉,一气贯通而绝不平直。
诗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宫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盼得,时已深夜,只好上床,已是一层怨怅。宠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梦;辗转反侧,竟连梦也难成,见出两层怨怅。梦既不成,索性揽衣推枕,挣扎坐起。正当她愁苦难忍,泪湿罗巾之时,前殿又传来阵阵笙歌,原来君王正在那边寻欢作乐,这就有了三层怨怅。倘使人老珠黄,犹可解说;偏偏她盛鬓堆鸦,红颜未老,生出四层怨怅。要是君王一直没有发现她,那也罢了;事实是她曾受过君王的恩宠,而现在这种恩宠却无端断绝,见出五层怨怅。夜已深沉,濒于绝望,但一转念,犹翼君王在听歌赏舞之后,会记起她来。于是,斜倚熏笼,浓熏翠袖,以待召幸。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终归破灭,见出六层怨怅。一种情思,六层写来,尽缠绵往复之能事。而全诗却一气浑成,如笋破土,苞节虽在而不露;如茧抽丝,幽怨似缕而不绝。短短四句,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失宠宫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夜来不寐,等候君王临幸,写其希望;听到前殿歌声,君王正在寻欢作乐,写其失望;君恩已断,仍斜倚熏笼坐等,写其苦望;天色大明,君王未来,写其绝望。泪湿罗巾,写宫女的现实;求宠于梦境,写其幻想;恩断而仍坐等,写其痴想;坐到天明仍不见君王,再写其可悲的现实。
10.白居易古诗欣赏 篇十
关键词:审美欣赏;小学;古诗教育
现如今,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不断涌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古诗一直是小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它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将古代文学的特征彰显出来。本文就结合小学古诗的教学现状,谈谈基于审美欣赏活动的古诗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完善教学。
一、形象教学方法
形象教学法是基于审美欣赏活动开展教学的基础,它能够借助于古诗的形象性和思想内涵,传达语言的魅力,利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情感。基于文学艺术本身的特性要求,审美欣赏必须从作品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这是文学艺术审美与鉴赏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在教学古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时候,就可以将这一画面通过形象的描述展现在学生眼前,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
二、情感体验教育方法
古诗中大多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基于审美欣赏活动的教学也要强调情感的融入,保证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针对这一特点,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情感的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渗透贯穿丰富的具体的情感,用满是情感的聲音向学生传递古诗的情调和韵味,从而更好地突出审美欣赏活动的教学作用。
三、个性化教学方法
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不同,对古诗的喜爱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个性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授课,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开展审美欣赏活动教学的过程中,要实施个性教育,突出学生的差异性。例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句古诗中提到的“犬”和“夜归人”,每个学生对其形象的理解都有较大的差异,教师要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有效实施个性化教学。
总而言之,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古诗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坚持创新性教学,利用多种方式开展欣赏教育,突出审美欣赏活动的作用,通过有个性的、富有情感的以及形象化的教学方式,突出教学的意义,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1.白居易《鸟》的古诗 篇十一
鸟
唐代: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译文谁说这群小鸟儿的生命微不足道?宇宙万物都有血有肉的皮,是一样的生命,没有孰轻孰重的道理。
我劝你们不要打枝头上的鸟儿,幼鸟还在巢中等待母亲的归来,弄不好一石数命啊!
注释①道:说。
②莫:不要。
③子:小鸟。
④望:盼望。
赏析
诗人在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
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响,与儒者论理,与居士论道,与佛家论经。如果说李白是世间的精灵,随性而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济天下,仁义无边,又在知足中寻求解脱。
据说洛阳纸贵,据说长安居不易,白诗人曾是高傲的才子,后来与得道高僧相交,长期感其心理其情,白居易逐渐明白世间的生灵都有同样的生命,本没有贵贱之分。一首简单易懂的《鸟》,把鸟儿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一样,人不可以为自己强,而任意决定小鸟的.生死。
12.白居易西湖的古诗 篇十二
1、《春题湖上》
作者:白居易(唐)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赏析: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西湖上绿波荡漾,湖面宽阔的壮观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这一美好景象的喜爱和赞美。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3、答客问杭州 白居易
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
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
4、西湖留别 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赏析:
这首诗写西湖春景,全诗围绕一个“春”字和一个“湖”字,展开景境。湖上春来,顿时非同凡响,其秀其美简直如同一幅画图,写景中已经包含了赞美之情。既如画图,诗人便以绘画的视角来处理景境的`关系。
5、杭州回舫 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赏析:
自从告别了钱塘水之后(我)很少喝酒和吟诗,(我)要把这种情意在小船归去的时候让西湖的风和月知道。
白居易在苏州任地方官。苏州,有着和杭州一样的秀丽山川,有着同样纯朴的风土人情,然而,因为种种因素,白居易在这里的政绩却平平,这使得他更加惦记自己曾为之付出巨大心血、也被百姓认可的杭州城。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白居易和同僚们荡船苏州湖水,闲居谈心事,很是尽兴。架船回府时,一位苏州的官员让他谈他对杭州和苏州的感受,本来就偏爱杭州的他,感慨万千,一蹴而就,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报与西湖风月知的意思是告诉西湖上的清风和明月知道。
6、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7、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赏析:
13.古诗草白居易一年级 篇十三
白居易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赏析:
《草》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
类似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草》这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14.古诗春风白居易翻译 篇十四
春风 原文: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春风翻译:
春风先吹开了京城花园中早梅,继而让樱杏桃李也竞相绽放,令人感到生机盎然。春来临同样也给乡村送去了欢笑,春风拂过,田野里开放荠花榆英欢呼雀跃,欣喜地称道:“春风为我而来!”
春风赏析:
把村花村树描绘成为有感情生命,尤其农村百花火热迎春之情,写得极其真切,创造了一种“神似美”。并通过将荠菜这个可爱小生灵和梅花、桃花等相提并论,说明了春天是无私:对花而言,春风过处,不管是园中名卉还是村头野花,都不会错过春风带给自己花信;而春风也从不厚此薄彼,使它们呈现一派欣然景象。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白居易古诗欣赏】推荐阅读:
白居易古诗09-18
白居易古诗词11-11
白居易古诗原文赏析12-18
白居易《新沐浴》古诗原文10-07
古诗池上白居易诗配画11-03
白居易写迎春花的古诗09-28
白居易《江楼宴别》古诗原文意思赏析11-16
白居易《垂钓》06-10
首夏 白居易10-05
白居易作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