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2024-06-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共12篇)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一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议论文。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全文结构清晰: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主体部分(2―6段)引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第三部分(7―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学习本课:

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学习课文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和文中事例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深入研读、理解三个具体事例,从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感受、领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难点:学习课文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形式。

四、说教法学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合作探究精神,体现本堂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教学时我以课题为切入点导入新课,然后组织学生深入课文进行探究并体验,学文时采取初读整体感知、了解事例,细读课文时师生共同探究(第3段)、学生自学质疑(4-5段)的方法,最后结合资料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安排了积累语句和小练笔。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课题导入――初读课文,理清内容――细读课文、感悟科学精神――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文章题目发人深省

上课伊始,我板书“?”“!”两个标点,提问:这两个标点表达的是什么意味?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导入板题后初步理解课题:“?”“!”与课题中哪两个词相对应?――“真理”和“问号”。

什么叫做“真理”?你从“一百个”中体会到了什么?

(此环节意在从课题入手,初步理解课题,为读文、学文做准备)

(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的什么事例?

2、认读、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

3、梳理主要内容: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与我们以往学习的叙事性文章何不同?――点明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要表达一个鲜明的观点。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进一步感知议论文中的事例叙述比较简要,是为论证观点服务的)

(三)细读课文,感悟科学精神: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画出齐读

2、迅速浏览3-6段,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三个典型事例。

3、三个典型事例有什么共同之处?生自由谈

4、对于这三个事例的共同之处,文中有总结性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出示句子1: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体会:句中的“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能否颠倒顺序?

出示句子2: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体会:这里的“?”“!”各指什么?想象一下,在由“?”变成“!”的过程中,这些发现者、创立者是如何做的?

(此环节意在把握三个典型事例,找到其共同之处,理解2、6段中两个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5、深入朗读第3段(事例1),体会句子:

“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这个问号”指的是什么?从“紧紧抓住”“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你体会到了什么?设想一下:他发现了这个问题后会怎么想?又会怎样去做?其间可能会经历一番怎样的过程?你从中体会到了他怎样的精神?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一下。

(此环节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抓住关键句子,品味关键词语,反复诵读,意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体会谢皮罗教授身上表现出的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6、快速浏览4、5段两个事例,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结合文中句子体会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奥地利医生身上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以交流感受为主)

7、总结: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个事例而是用三个事例来证明文中的观点?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体会运用三个事例进行论证会更加有力,更好地证明了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8、总结议论文结构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1、摘抄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二

【片段一】字词教学———语用能力的培养

小学朱老师的教学:

(出示生词, 指名读, 齐读。)

词意教学:

1.“见微知著”的教学:

“微”的意思是什么?“著”在《新华字典》里有三种解释:淤显明, 显出。于写文章。盂著作, 写出来的文章或书。你觉得在这个词里“著”应该选哪种解释?“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

2.“司空见惯”的教学:出示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 断尽江南刺史肠”, 讲述“司空见惯”的典故。问:“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

中学倪老师的教学:

1. 出示词意, 让学生根据词意说词语。

见到事情的苗头, 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见微知著) 师追问:“微”“著”的意思是什么?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而不舍)

形容某事常见, 不足为奇。 (司空见惯)

虽然罕见, 但是不止一个, 还有一个可以跟它成一对儿。 (无独有偶)

2.出示句子, 让学生据句意选词。

朱老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了然无痕地进行学法指导。当学生听了“司空见惯”的典故兴趣高涨时, 她趁热打铁:“其实, 许多成语故事都有典故, 我们可以追根溯源, 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的小结指向的是学习兴趣, 指向的是课文的内容———只有拥有追根溯源的精神, 才会发现真理。无疑, 朱老师的教学植根于学情, 因而是扎实有效的。

然而, 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小学生学习词语, 不能单单停留在“理解”这个层面上, 更重要的目标是要学会“言语表现”。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学得不够活, 不能活学活用, 却没有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为他们创设了语用情境。倪老师根据词意说词语的训练指向的就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生的语用体验, 使词语获得了持久的活力。当然, 训练也要结合学情, 兼顾一个“小”字。倪老师呈现的一、三两句属于文言文, 对仅接触过两篇文言文的六年级学生而言, 难度太大。

【片段二】整体感知———概括能力的培养

小学朱老师的教学:

师:这篇课文是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写的, 是一篇议论文。我们学过哪篇课文也是议论文?

生:《为人民服务》。

师: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生: (齐) 论点、论据、论证。

师:一般议论文总是先提出观点, 然后围绕观点进行阐述, 来论证观点, 最后总结观点。 (板书: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快速浏览课文, 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生答)

师:你的观察能力真强。作者在文中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到底怎样才能诞生真理呢?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做出了具体的阐述。自由读读这段话, 圈圈有关词语。

(生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看出问题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师:作者在提出观点后, 首先从理论上来论证他的观点。 (板书:理论论证) 那么, 他又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论证他的观点的呢? (板书:事例论证)

中学倪老师的教学:

1. 出示表格, 学生填写

2. 三个事例有什么共同点

朱老师联系旧知条分缕析地整理出了议论文的框架, 不仅仅提出了议论文的三要素, 指出了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步骤, 还呈现了“理论论证”这样专业化的术语。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可谓不深。然而, 笔者在课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却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什么是理论论证一头雾水。

笔者以为教师可以深入地研究教材, 但没有必要把自己所发现的文本秘妙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教学的受众是学生, 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

相比较而言, 倪老师的初读感知极其简单, 她让学生通过填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清三个事例在表达上的共同点。此举看似普普通通、毫不新颖, 却极具实效性。学生在自己填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自主学习的快乐, 更是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的提升。

【片段三】实验教学———质疑能力的培养

小学朱老师的教学:

1援谢皮罗到底是凭借什么找到真理的呢?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 画出有关的句子, 圈圈词语, 写写批注。

2 援交流。紧扣“敏锐、紧紧抓住、反复”体会“锲而不舍”。

3 援想象说话:谢皮罗是怎样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的?

4 援小结:正是由于谢皮罗善于发现、锲而不舍, 他终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出示: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指名读。)

这就验证了——— (引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中学倪老师的教学:

1.师展示在自己家 (北半球) 、澳大利亚 (南半球) 、新加坡 (赤道) 拍摄的洗澡水漩涡录像后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惊讶地发现, 谢皮罗的观点不完全正确:在南半球, 洗澡水居然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 漩涡先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再朝顺时针方向旋转。

2.师出示有关水的漩涡方向的资料。 (略)

3.师小结:科学家有时也可能是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要不断发问, 不断探索。

倪老师秉承课文的质疑精神, 致力于“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朱熹) 。她知道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 实验本身是他们没有亲历又想知道的, 该部分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在课堂上, 倪老师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展示了洗澡水漩涡实验, 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思维冲击力, 给他们树立了一个极佳的榜样:要有探究精神, 要敢于挑战权威。科学正是在一次次的实验、一个个的问号之后才会找到真理。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三

师:课文第1自然段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观点,谁愿意来读一读?(生朗读)

师:读完之后有什么发现?

生:我感觉这句话本身就是个真理,我感觉有点绕。如果按照我的思维,我把它简化成:真理就是一个真理。它表达的意思我不太懂。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他感觉很绕,是因为这里出现了两个“真理”,真理就是正确的道理,这两个“真理”,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谁来说说?

生:我觉得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真理,第一个真理是从一件事得出来的一个正确的道理,而后边“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第二个说明这件事是一个正确的道理。

师:也就是说它们指代的对象是不一样的。这段话其实就是我们的题目,能谈谈你们的认识吗?

生:我感觉,真理就是在别人提出问题后,经过反复不断地研究发现才能得出来。

师:哦,他是这样理解的。其他同学呢?

生:我认为是要想知道真理,必须要多问问题。

师:两个同学的理解不同,但他们学会去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句子的含义,这是一种好方法。(板书:抓关键词)

【点评】课文开宗明义,点出论点,点明题意,教师从此切入课文教学。但第一个学生的发言却是教师始料未及的,从孩子角度,无可厚非,但在这样特殊而重要的大赛课堂上,的确不能让教师满意和释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卡壳。但教师与这位并不优秀的孩子的应答却让我们回味和圈点:教师的话里饱含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我明白你的意思”,多好的一句话,没有直接否定,也没有含混过场。学生听闻此言,心头一定是温暖的,他会非常认真而愉快地继续听教师的评点。教师的话里也蕴含一种可贵的教学智慧——学生理解的模糊处正是教师需要讲解和指导的有效处。教师的话里还彰显对文本解读的深度——“这两个‘真理’,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这句话是教师与这个小男孩对话的第三层意思,既是对小孩子困惑之处的点拨,又是对全班同学深入理解课文开头两句话意思的引领,而重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论断的解读。教师因势利导,顺应小孩子并不理想的发言,自然引导到教学主线上来水到渠成。这个学生的发言显然不是教师期待的,当然也不是教师有意预设的,这个不期而遇的课堂生成,因教师对儿童的懂得与尊重,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和把握,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智慧,虽不是教案上预设的教学重点,却生成出一片精彩。

【教学片段二】

师:(映示)“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读了这句话,你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

生:我觉得真理必须要勤问,必须要勤学,而且还需要那种追根求源的精神,还要不断探索,才能最终找到真理。

师:这是她的发现,是她的感受,能读读你的感受吗?(生朗读)

师:这段话她读得很流利。说了自己的理解。这段话你读完之后,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生:我从这段话中明白,不但要从大问题上发现真理,更要关注生活中的小事,从中发现和探索,提出疑问。

师:那你能把你理解读出来吗?(生朗读)

师:他刚才的理解就是,我们要从细小的问题中发现问题,那么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要强调什么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谁能把他刚才的感受和理解读出来。(生朗读)

师:同学们,你能感受到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发现吗?那么究竟应该怎么读呢?(生朗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都做到了正确和流利。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范读)老师读了半句,你能像老师这样读读吗?(生练习)对了,读书要学会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朗读。在这段话中,有两个“?”“!”,它们代表什么呢?

生:我觉得“?”代表着作者发现了问题,“!”代表作者解决了问题。

师:她谈的是自己的理解,你们能不能结合上文,找找“?”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问号就是从那些细小的司空见惯的想象中看到的问题,而感叹号就是指他找到的真理。

师:是的,他理解得非常正确。那我们来看这儿,如果我们把问号和感叹号删去,绝不影响他所表达的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两个符号呢?

生:我认为这样写更加强调了这句话。

生:这是说明事理的文章,加上这两个标点让我们感觉兴趣浓一些,把道理讲得生动形象一些。

师:那你能读出来这种生动形象吗?试着再读一读。(生练习朗读,个别读)

【点评】这一教学片段教师教得十分扎实稳健,眉目清晰,教学效果良好。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感情朗读这段话的呢?

其一,充分听取学生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见解。教师很有耐心,不论学生说得是否准确理想,教师都仔细聆听,从容应对。学生发言中呈现出来的理解差异,既让教师准确把握学情,又为教学提供了鲜活的资源,源自课堂,源自学生,源自现场。

其二,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从朗读引导理解,从朗读推进理解,从朗读深化理解。当每一个学生发言完毕,教师都让他把这段话读一读,不急不躁,没有因大赛而紧张,不疾不徐,没有因功利而草率。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重要的手段,应该说是抓到了点子上,抓在了关键处。

其三,顺木之性,顺势而为,不强求,不苛求,不放弃,不漠视。学生的发言不可能个个精准、个个精彩,这是正常不过的课堂真相,教师的水平是体现在如何面对、回应学生的发言,适时引领、点拨,特别是面对不够理想的发言,如何做到既尊重学生,又准确引导,就更显教师功力。

其四,关注言语表达形式,体会和感悟作者表达的精妙。教师抓住两个标点符号,让学生解读,把学生引入到语言的深处、语言的背后去触摸语言、感知语言、积淀语言。

(本课教学实录由张雪琴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李琳节选)

(牛小溪,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青年教师;李琳,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四

讲具事体例时,我采用了教----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三个事列, 则完全放手给学生,将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遗憾:

一、教学识字写字时拖沓,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

二、我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时,缺乏技巧性,导致学生不能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

三、我的教学语言不精密,罗嗦,总是说得太多,学生读的时间不多。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语文教学注重读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导学生的品悟还不够。

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五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3 .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2.抄写生字新词。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六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理解事例,从事例中初步感受中心。

学习3-5自然段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三个具体的事例。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弄清楚三个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2.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3.交流学习收获。(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课件展示。)

问号真理过程

洗澡水漩涡为什么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敏锐地注意到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紧紧抓住问号

反复的实验研究

溅上盐酸的花瓣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敏感地意识到

为什么会变红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许多实验

制成石蕊试纸。

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睡觉者眼珠转动是在做梦百思不得其解

反复的观察实。

4.看着大屏幕上的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5.我们来看这些描述发现真理过程的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值得我们关注,

关注这些词语,你都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6。将自己的感受送到句子中,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三.在理解事例的基础上,深入体会科学精神。

1。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什么样的事情,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板书:平常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

这些人怎么就能由此发现“真理”呢?

2.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1)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2)“发现”、“发明”、“创造”、“成就”,看到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3)再读这段话。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中,需要有不断发问、追根求源的人,需要有这样探索不息的精神。正像作者所说的。

4.(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5.联系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再读这句话。

7.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七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xuán)涡(wō)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19世纪末,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发现,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蚓。密卡尔逊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

密卡尔逊的论文,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当时,魏格纳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问题。他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很有限,无法跨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也正说明他的成功在于从问号中寻求真理。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8.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反思 篇八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是一篇议论文,文中写得非常有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我的设计思路是:先读题,初步理解课题,引入新课。其间,还通过题中“诞”字的书写复习汉字的结构和书写。然后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引出本文四个重点词“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再学习重点句,重点分析 “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帮助学生弄懂“?”“!”在文中的含义。

再通过三、四、五自然段文中的三个事例进一步理解课题。最后以读促悟,通过读课文二、六、七、八段中一些对课题作解释、归结的话,透彻理解作者的观点。在讲课过程中,我让学生读文,紧紧抓住本文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观点,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使阅读理解的能力得到提高。

9.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九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都是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现真理的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探索真理的人。

(2)因为那些找到真理的人都是从身边平常的事情中发现的。

1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篇十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语文新课程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课程,在这个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探索者。教师、书本只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资源。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根据这一理念,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所选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和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属于一篇议论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体裁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知识的基础上,对不同体裁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学习到了新的知识,而且对后面的课文也是铺垫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小学阶段六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同时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初步学习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对该认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详细讲解,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点确定为: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只是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右击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上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社会性结合的特点。

所设计的问题:

1、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2、你是怎么理解课题这句话的?

3、文中讲了哪三个故事?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4、“?”和“!”的含义是什么?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结合单元,提问导入

本着该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科学精神,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将以提问的方式:抛出了“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这两个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来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上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朗读让学生悟出体验!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自由朗读,让学生读懂课文、读通句子,并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设计意图:通过初步的学习,学生已有了学习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3)学习事例,理解观点

课文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几个事例来证明它的? 学习几个事例,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表格。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表格。填写好表格后观察表格,我们能否发现这三个事例相同的地方?“科学家们是从什么现象中发现真理的?这都是些怎样的事?”“他们又是怎么发现的?”。同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以“?”拉直变成“!”为本课的主要线索,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了解了科学家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这样的学习过程给了学生一个探讨的机会,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发现要找到真理就要——善于观察、善于发问,这样感悟可以更好地和课文的内容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更好,学生也会领悟得更多。此时,再引出第二自然段作小结并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难道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发问就能找到真理?”引发学生想继续探究课文的兴趣。将学生汇报与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才能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后,点明了课文的观点,即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设计意图:现代语文教学论指出,好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

(5)语言激励,总结下课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陈述本堂课内容,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只是、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一段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真理,理解了“?”——“!”这一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一文章体裁,相信每个同学收获都很大。老师希望你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科学家们那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的本领,学习他们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将来也能把一个个“?”拉直变成“!”,也能自豪地说:“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7)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1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读后感 篇十一

读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觉得很有趣。

使我知道了文章是紧紧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至理名言,这篇文章主要举例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谢皮罗教授发现洗澡水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和奥地利医生发现睡觉时眼珠转与做梦有关,这些人从平常的事当中,发现了秘密,并且去钻研,最后发现了真理,这些科学家令我敬佩。 在六十多年前,一位叫密夫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返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分裂了,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着《大陆和海岸的起源》一书。 只要我们有一双明锐的眼睛,也就会发现生活的秘密。我记得我去奶奶家玩,和小伙伴捉迷藏时,看见了一只猫,我们悄悄地走上去,发现它竟然在吃草!我差点喊了出来,但是我们不露声色,趴在草丛中,观察着猫的一举一动,猫吃完草没多久,就全吐了出来,但吐出来的不再是干净的草了,而是贴了一层粘稠的白泡沫,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我查阅了电脑,才知道了猫吃草是为了排毒。

其实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我们见微知着,那么,当我们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1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篇十二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学习时数】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课文导读:

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你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议论文,请同学们仔细读文,看一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都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的。

二、基础达标:

1、看拼音写词语

Xǐzǎojīxièlǐngyùméiguùnì shí zhēn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表示经常见到,不足为奇。()

(2)经过多次考虑,还是没有想明白,形容难以琢磨,不好寻求答案。()

(3)形容看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事情的发展或问题的实质。()

(4)虽然罕见,但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配对儿。()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并给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5、作者分用这三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

点。

6、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所举的三个事例于前面的观点有什么联系呢?

(2)三个例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二、拓展阅读

储蓄人生

①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要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

助它走出困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总

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一种储蓄吗?

②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这一储蓄会伴随他或她走过一生。他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的多远,隔的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他门。有了这笔亲情储蓄,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而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③,也是人生一笔受益非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不是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双方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④的储蓄需要锲而不舍,一个人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储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于刻苦勉励,日积月累不断地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⑤人生需要储蓄地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的那些最宝贵、最难忘、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将“学识”、“亲情”、“友情”三个词依次填入②③④段的空格里。

②③④

2、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

3、揣摩第③段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用直白简明的语言代替比喻的说法,完成下面句子。任何带功利性的支情储蓄,不仅得不到,而且。

4、第④段中加点的词中,“充实”是说知识需要,“更新”知识则

强调。

5、用单竖线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并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① ② ③ ④ ⑤

6、文章说,“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

出一点并简要表述你的理由。(50字以内)

还可以储蓄,因为。

三、相关链接

叶永烈,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11岁起发表诗作,18岁起发表科学小品,20岁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1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此后,多年从事科普创作,受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关心,并对叶永烈作了两次批示:“调查一下,如属实,应同上海商量如何改善叶永烈同志的工作条件。”(1979年1月6日)“我看要鼓励科普创作,这项工作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1979年3月4日)由于方毅同志的关心,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举行隆重仪式,授予叶永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上一篇:小学生当家的滋味范文下一篇:幼儿园午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