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预防知识

2024-09-14

麻风病预防知识(精选15篇)

1.麻风病预防知识 篇一

麻风病宣传知识

1.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大多数成年人对麻风杆菌都具有免疫力,所以在传染病当中,麻风病是发病率最低的一种。

2.麻风病是怎样传染的?

健康人接触未治疗的多菌型麻风病人,或者吸入麻风病人排出的带麻风菌的飞沫和空气,或者输入麻风病人带麻风菌的血液,都有可能被传染。

3.麻风病的传染主要有经皮肤传染和经呼吸道传染两种途径。

传染方式:有飞沫传染、直接接触传染和间接接触传染三种,其中,飞沫传染为最主要的传染方式。

4.麻风病传染的条件是什么?

主要条件是:1)人体免疫力。免疫力正常,麻风菌即使侵入人体也会被消灭而不发病。2)皮肤有无破损。如皮肤无破损,麻风菌不会“钻进”身体里。3)是否与治疗的多菌型麻风病人接触。

5.麻风病可防可治并不可怕。

麻风病属于古老、贫穷落后的疾病,但现在已经有了较好的治疗麻风的药物和方法,同时得到政府的重视,群众的参与和多个部门的内外合作,麻风病可防可治并不可怕。

6.怀疑自己的症状象麻风病怎么办?

如果你怀疑自己的症状象麻风,要及早去疾控中心慢病科就诊,千万不要讳疾忌医,以免贻误病情,失去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机会。麻风病一般不致命,但它会损害神经而且是不可逆的。如果耽误了治疗会给自己留下终身的残疾!

7.麻风病能治愈吗?

麻风病是“不治之症”的年代早已成为历史,麻风和其它慢性病一样,完全能治好。现使用联合化疗,疗效更为显著,只要服上一个星期的药,体内的细菌就可杀死95%以上。只要坚持服药,少菌型麻风服半年的药,多菌型服两年的药,麻风病就治愈了,就是一个健康的人。

8.什么是“国际防治麻风病日”?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也叫国际麻风节。世界卫生组织为了广泛宣传麻风知识,消除人们对麻风的误解,改善麻风病人的生活待遇,促进消灭麻风病伟大事业的发展,决定将每年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国际防治麻风病日”。

9.麻风病的特征:

长期生疮、不痛不痒红斑白斑、麻木闭汗

眉毛稀落、貌似醉酒耳垂肥大、面有虫爬

皮肤干燥、肢端麻木四肢筋粗、疼痛难忍

虎口无肉、手指弯曲小腿变细、吊脚跋行

嘴歪眼翻、口角下垂足底溃烂、长期不愈

如有以上症状者,请到县疾控中心慢病科就诊。

2.麻风病预防知识 篇二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湖南省1992-2011年麻风病的发病数量、发现方式等资料来自全国麻风病疫情监测系统。

1.2 研究方法

将湖南省各县分成三大类地区, Ⅰ类地区为1992-2011年一直无皮防机构, 共86个县;Ⅱ类地区为1992-2011年一直有皮防机构, 共21个县;Ⅲ类地区为1992-2001年有皮防机构, 在2002年以后皮防机构被撤并, 共15个县。以下分别简称Ⅰ、Ⅱ、Ⅲ类地区。通过比较撤并前、后10年这3类地区发现病例数的构成, 分析Ⅲ类地区占全省总病例数的构成比例是否降低, 来推断出是否存在漏报现象。由于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 从长期的趋势来看其发病具有围绕着传染源的空间聚集的特点, 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文献的观点[2,3,4], 可以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故分别采用假定Ⅲ类地区后10年占全省病例的比例等同前10年, 以及假定Ⅲ类地区后10年发病例数与前10年病例数比值等于同期Ⅰ类地区或Ⅱ类地区, 对Ⅲ类地区可能漏报的病例数进行推断。根据防治机构发现病人的主、被动性, 将发现方式分为主动发现和被动发现。主动发现方式包括疫点调查、团体检查、线索调查、普查和接触者检查;被动发现方式包括自报、皮肤科就诊和报病。以上各种方式的具体方法与内容参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制定的麻风初发病例、现症病例年度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表。

1.3 统计方法

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 对Ⅰ、Ⅱ、Ⅲ三类地区在皮防机构撤并前10年 (1992-2001年) 及后10年 (2002-2011年) 占全省病例的构成比, 以及主动发现方式、被动发现方式的构成比, 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1992-2001年Ⅰ、Ⅱ、Ⅲ类地区报告病例构成比为15.58%、52.61%和31.81%, 2002-2011年Ⅰ、Ⅱ、Ⅲ类构成比为22.59%、55.41%和21.99%, 两者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5.743, P<0.01) 。 (表1)

皮防机构撤并前、后10年3类地区间的主动发现病例方式构成比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差异 (χ2=4.127, P>0.05) , 但前、后10年被动发现病例方式构成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差异 (χ2=28.149, P<0.01) , Ⅲ类地区的被动发现病例由占全省的33.1%下降为18.4%。 (表2)

假定Ⅲ类地区后10年占全省病例比例等同前10年的前提下, 推算出Ⅲ类地区后10年理论病例数为242, 漏报96个病例;假设Ⅲ类地区后10年/前10年比例等同于Ⅱ类地区, 推算出Ⅲ类地区后10年理论病例数为222, 漏报76个病例;假设Ⅲ类地区后10年/前10年比例等同于Ⅰ类地区, 推算出Ⅲ类地区后10年理论病例数为306, 漏报160个病例。 (表3)

3 讨论

1992-2001年前10年与2002-2011年后10年相比, Ⅰ、Ⅱ、Ⅲ类地区构成比有差异。其根本性原因可能是Ⅲ类地区的构成比明显降低, Ⅲ类地区麻风病病例占全省的构成比由31.81%下降至21.99%, 构成比下降了9.82个百分点, 下降率达30.87%, 为大幅度下降。在1992-2011年, 全省执行统一的人口政策, 且人口政策一直未作大的调整, 期间3类地区中均无大型移民迁居活动, 因此, 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保持一致, 人口因素对各类地区发病数量占全省比例变化的影响很小。此外, Ⅲ类地区将皮防机构撤并后, 事实上也不可能较专业机构存在期间更加重视麻风病防治工作。即如果Ⅲ类地区不是发生皮防机构被撤并事件, 在目前麻风病处于低流行状态, 3类地区的发现病例数量均会有缓慢的下降, 但3类地区的构成比应相对稳定, 不会出现其他的两类地区构成比增加, 而Ⅲ类地区的比例大幅度下降的现象。在排除Ⅲ类地区在撤并后10年的病例构成比会真正下降, 同时在排除人口因素、防治工作力度对3类地区占全省病例的构成比下降的作用下, 可以认为导致Ⅲ类地区的构成比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应是皮防机构撤并。麻风病的发现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文献证实在我国由于抗美援朝、1960-1962年大型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等大型事件均造成发现率降低[5], 本文证实了皮防机构撤并在一定时间内也能降低当地麻风病病例的发现能力。

皮防机构撤并前、后10年相比较, Ⅲ类地区的被动发现病例由占全省的33.1%下降为18.4%, 而与主动发现病例的构成比相比较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皮防机构的撤并主要影响到该地区被动发现病例的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专业机构被撤并, 原来从事麻风病诊断的门诊医生大部分转行, 专业医师流失现象严重, 导致误诊、漏诊现象增加[6], 使被动发现病人能力降低。同时, 在2002-2011年, 主要集中在非典过后, 中央财政加大了公共卫生投入,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 大部分地区安排了家属调查、可疑者筛查和密切接触者检查等系列麻风病防治项目[7], 因此通过系列项目的开展, 使主动发现病人数量下降不如被动发现下降程度。这与王景权等人[3]提出在目前麻风病低流行状态, 要牢固树立被动发现方式为主的观点是一致的, 如果被动发现能力降低, 很可能造成大量病例漏诊、漏发现。

皮防机构撤并后, 一定时期内, 病例漏报数量究竟多少, 目前并未报道有公式或数学模型能进行精确的计算, 只能假定某些具有参照性的指标进行相对准确的推断。不同的假定前提, 推算出Ⅲ类地区漏报病例数不完全一致, 以假定Ⅲ类地区后10年与前10年比例等同于Ⅰ类地区 (比值为0.8952) 最高, 推算漏报达160例。可能是因为相对于Ⅰ类地区来说, 一直未设有皮防机构, 在过去10年漏报数相对较大, 因此这个比值高, 导致推断漏报数较多。而以Ⅱ类地区前后10年发现病例数比例为参照, 因为两者过去都设有皮防机构, 如果Ⅲ类地区在后10年里不将皮防机构撤并, 两者的比值应是比较接近的, 以它为依据进行推断是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的, 其值应是接近真相的。Ⅲ类地区前后两个10年占全省总病例构成比不变, 因为麻风病是疾病负担稳定的的慢性传染病, 尽管各地的发现率可能会有较大差异, 在排除人口因素的影响下, 在大致相同的防治政策下,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一定时间段内各地的病例占区域内总病例的比例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2、3、4、8]。故可以依次为依据对该地区应发现病例数进行理论推断, 由于它是在站在整个区域全局考虑的, 相对于前两者应更为准确, 更具有参考价值。

因此, 鉴于目前尽管处于麻风病低流行状态, 但仍未消除, 保持一些麻风病专业防治机构作为区域性的转诊治疗中心, 对于维持麻风病防治的关键能力, 处理基层难以确诊的可疑病例, 促进麻风病防治的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必要的, 也是保证麻风病防治与综合性卫生服务体系结合战略成功实施的不可缺少的成分, 因此不可一刀切地将专业皮肤病防治机构完全撤并[9]。对于皮防机构已经被撤并地区, 应大力开展麻风病的健康教育工作, 强化综合性医疗机构的麻风病发现诊断能力[10], 并加大对于这类地区的技术督导和支持力度, 强化能力建设, 使一体化建设真正达到预期目的, 从而尽量减少专业机构调整对于此类地区防治工作带来的冲击, 最大限度减少麻风病漏报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麻风病,监测,发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景权, 李菊红, 潘春枝, 等.麻风病防治一体化战略与转诊系统建设的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2011, 27 (5) :467-470.

[2]Moet FJ, Meima A, Oskam L, et al.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clinical leprosy among contacts, and their relevance for targetedinterventions[J].Lepr Rev.2004, 75 (4) :310-26.

[3]王景权, 侯启年, 潘春枝, 等.我国麻风病例发现策略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 2012, 28 (1) :23-26.

[4]Davoodian P, Dadvand H, Raz-Nahan M, et al.Case finding survey for leprosy in Iran:Bandar Abbas and Minab[J].Lepr Rev, 2009, 80 (4) :441-4.

[5]沈建平, 张国成, 陈祥生, 等.中国1949-2007年消除麻风病的历程及其流行特征[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8, 29 (11) :1095-1100.

[6]严丽英, 谢碧波, 沈云良, 等.浙江省2010年麻风误诊情况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1, 27 (12) :848-849.

[7]Lun ZR, Zhu XQ, Yang TB.Leprosy in china[J].Lancet Infect Dis.2011, 11 (6) :464-470.

[8]孙培文, 余美文, 严良斌, 等.中国2010年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32 (2) :155-159.

[9]李菊红, 王景权, 周爱林, 等.浙江省不同麻风病防治一体化模式运行效果的评价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2, 13 (3) :228-231.

3.2012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 篇三

一、麻风病是一种什么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主要侵犯皮肤和浅表神经。临床上常有皮肤和神经症状。晚期病人可有眼、鼻、咽喉、淋巴结及内脏损害。

二、麻风病是怎样传染的?

麻风病的病源菌是麻风杆菌。麻风病的主要传染方式是直接接触传染,即健康人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直接接触病人含有麻风杆菌的皮损或粘膜损害。

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即健康破损的皮肤或粘膜经常接触病人用过的生活用品或生产工具而造成感染。

感染了麻风杆菌不一定发病。是否发病主要决定于本人机体对麻风杆菌的抵抗力(免疫力)据调查统计95%以上的成人对麻风病有免疫力。世界上曾有二十多人自愿把麻风病杆菌接种到自己身上,经观察都没有发生麻风病。证明麻风病发病率很低,并不可怕。

三、麻风杆菌的抵抗力强?

麻风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相对较弱。经紫外线照射30-60分钟或经日光直射2小时即完全失去活力,但在碎冰中保存20天后或在室温(14-24℃)条件下保存2周,活力才完全丧失;麻风菌对热十分敏感,60℃10-30分钟即完全失活。

四、感染了麻风菌就一定会得麻风病?

绝大多数人(约占95%)对麻风杆菌具有特异性免疫力,即使麻风杆菌侵入机体也很快会被消灭而不引起发病,只有很少部分免疫力低下或存在免疫缺陷者才会导致发病。

五、得了麻风病有哪些表现?

1、面部浮肿、发红、发光,似酒醉面容。常伴有眉毛稀疏脱落及脸部蚁行感或异物感。

2、身上生斑、起结节或斑块。有的斑块象癣,但不痒,用治癣的方法治不好。

3、皮肤麻木、不出汗。特别是那些斑和斑块处。有的筋痛(神经痛)作风湿治疗无效。

4、手指伸不直,虎口无肉(肌肉萎缩)形如鸡爪。

5、足底溃烂,无明显疼痛,久治不愈。

6、走路跛脚,步态异常。

7、口角歪斜,不能作吹口哨动作。

8、眼睛闭不拢。似兔眼。

麻风病可具备上述症状,但有上述症状者不一定是麻风病,应找医生仔细检查,以求确诊。

为便于基层防治人员和广大群众认识和报告麻风病,将麻风病特征概括为十大线索口诀作为参考:

1、生疮生癣,不痛不痒;

2、红斑白斑,麻木闭汗;

3、虎口无肉,手指弯曲;

4、吊脚跛行,歪嘴兔眼;

5、眉手脱落,面如酒醉;

6、手足起泡,不知痛痒;

7、四肢筋痛(神经)、疼痛难忍;

8、足底溃烂,久治不愈;

9、面部结节,耳垂肥大。

10、长期接触,勿忘检查。

六、麻风病能治愈?

麻风病是“不治之症”的年代早已成为历史,麻风和其它慢性病一样,完全能治好。随着科学的发展,治疗麻风病的药物越来越多。上世界40年代,氨苯砜治疗麻风收到很好的效果,相继研制出利福平、利福定、氯苯吩嗪等多种强杀伤和抑制麻风杆菌的药物。

现使用联合化疗,疗效更为显著,只要服上1个星期的药,体内的细菌就可杀死95%以上。只要坚持服药,少菌型麻风服半年的药,多菌型服两年的药,麻风病就治愈了,就是一个健康的人。

联合化疗就是用两种以上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联合使用治疗麻风。对联合化疗的效果,目前各国麻风专家及有关学者一致认为治疗麻风的最佳方案。联合化疗的药物现在使用的是利福平、氨苯砜和氯苯吩。

七、怎样预防麻风病?

1、麻风病的预防主要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各级领导应关

心与重视,切实支持各县市医院,普遍开展皮肤科门诊,实行对现症病人的家属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检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2、开展宣传,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普及麻防知识,争取早防、早治。

3、搞好爱国卫生运动,增强体质,减少发病。

八、麻风病人需要隔离治疗?

麻风病人不应与家人和社会隔离,治疗就在家进行,病人只要服1周药后,基本上就失去传染性。病人在家治疗不但可和家人一起生活,而且可以从事他应从事的工作。

九、怀疑自己患了麻风病怎么办?

如果你怀疑自己的症状象麻风,主要及早去当地的皮防站(所)或防疫站就诊,在我国,麻风病治疗是免费的,千万不要讳疾忌医,以免贻误病情,失去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机会。麻风病一般不致命,但它会损害神经而且是不可逆的。如果耽误了治疗会给自己留下终身的残疾!

十、麻风会引起毛发脱落?

头发脱落是麻风的特征之一,脱发程度与病期成正比。脱眉则令人注目。瘤型麻风患者脱眉,一般由外侧1/3开始,先稀少,如不及时治疗,则渐向内侧延伸,最终全部脱落。亦有患者从眉中部或内侧开始稀疏、脱落,继之前者向两端,后者向外侧慢慢扩展;结核样型麻风患者如头面部有皮肤损害,也可见皮肤局部毛发稀薄或脱落,即使眉部未发生过皮疹,也可有患侧的眉毛稀少,眉毛的脱落常伴有

睫毛的稀疏、脱落。瘤型麻风患者的眉毛、睫毛常呈对称性稀少、脱落。

头发的脱落,可见于中、晚期的瘤型麻风患者,一般是从额部和枕部发际开始,呈小片不规则形脱落,继之向前额和顶部发展,但即使严重的脱发,沿浅表血管走向的头发,往往残留而不脱落,脱发处如无皮损,多无浅感觉障碍。

麻风患者脱发的原因众多,各型有各型的不同原因,一般认为瘤型麻风主要因为性腺、肾上腺皮质和甲状腺受累后,由其相应的功能障碍所致;其次因麻风性病变细胞(肉芽肿)浸润、压迫毛乳头,使局部供血不足、营养不良、毛囊萎缩而引起。其他各类麻风患者,主要由于皮肤损害的细胞浸润压迫毛囊、局部营养受阻或由于皮肤神经末梢血管功能障碍,导致其所支配区的毛发营养受阻而发生脱发。

顺河卫生院

4.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方案 篇四

一、活动主题

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全面消除麻风危害,共同走向文明进步”。活动旨在号召各地有关部门携手合作,消除麻风危害,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发生,关心尊重麻风病患者和麻风病防治工作人员,推动麻风病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活动时间

201月25日至2月28日

三、活动内容

(一)积极救助,保障困难麻风病患者基本生活。根据《规划》,民政部门负责为符合条件的麻风病患者提供基本生活救助,协助卫生部门做好流浪乞讨麻风病患者救治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履行职责,为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麻风病患者积极提供救助,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要以开展《规划》终期评估工作为契机,全面梳理麻风病防治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巩固成效,切实解决麻风病患者的民生问题。

(二)加大宣传,营造消除麻风病危害的宣传氛围。组织开展麻风病防治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线上APP、公众号、网站、短视频等新媒体,大力营造消除麻风病危害的宣传氛围,提高公众对麻风病防治知识的认知程度,消除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和偏见。同时要加大对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的知晓率。要大力宣传麻风病防治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麻风病防治工作树立典范。

(三)寒冬送暖,解决麻风病患者生活难题。配合卫健部门开展“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春节期间的走访、慰问活动,实地解决麻风病患者生活困难问题,弘扬尊重和关爱麻风病患者的社会风尚。结合《梧州市民政局关于开展困难群众生活状况排查和寒冬送暖活动的紧急通知》(梧民函〔〕221号)要求,要针对部分困难群众特别是麻风病患者可能面临的缺米缺油、缺衣缺被问题,及时动用救助资金采购必要粮油和御寒衣被,将这些物资及时发放到确有需要的困难群众手里。要动员各种力量帮助困难麻风病患者及时化解各种情绪问题和心理负担,解决生活难题,舒缓生活压力,坚决杜绝发生群众受寒挨饿及其他可能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事件。

四、相关要求

(一)在开展宣传、慰问、送温暖等活动时,要严格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防控方要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关于印发冬春季特别是春节期间疫情个人防护等7项“十严格”措施的通知》(桂新冠防指〔〕3号)防控有关规定,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基础上,有序开展各项活动。

5.麻风病预防知识 篇五

xxxx年x月xx日是第xx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xx届“中国麻风节”,主题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为进一步宣传普及麻风病防治知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扎实推动各项防治措施的全面落实,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麻风病患者及畸残者这一特殊群体,支持麻风病防治工作,努力实现没有麻风病的目标,我会在市防治人类重大疾病指挥部办公室的要求下,在x月xx日认真策划向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了宣传学习防治知识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

以“x.xx”世界麻风病日宣传为契机,提高全社会对麻风病防治的认识,营造一个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良好社会环境,对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今年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为了搞好这次活动,我们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宣传学习防治知识活动。

二、强化措施、尽量落实到位

活动期间,我们对工作人员进行了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并要求工作人员向全市残疾人群体进行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达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

6.麻风病预防知识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3 年12 月-2014 年12 月笔者所在防治站收治的86 例麻风病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综合性回顾性分析, 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试验组有43 例患者, 男29 例, 女14 例, 年龄25~76 岁, 平均 (61.5±6.7) 岁;对照组有43 例患者, 男21 例, 女22 例, 年龄23~77 岁, 平均 (62.1±5.3)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进入治疗后对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并做好患者隔离、防护措施;同时, 护士加强患者饮食和康复训练指导, 提高患者自身免疫[3]。

根据患者不同治疗时期的心理状态, 对患者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患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焦虑期、恐惧期、怀疑期及孤独期。患者处在焦虑期时, 会对自身疾病所带来的生活以及工作影响感到焦虑和痛苦, 患者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 少言寡语等, 严重者会出现轻生念头或行为, 患者此时容易讳疾忌医, 延误病情, 导致患者出现后遗症, 就诊期间也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患者处于恐惧期时, 会对周围环境十分关注, 患者会因为陌生的环境而产生恐惧和紧张情绪, 这一情绪主要由于患者对自身疾病不够了解, 或是对治疗产生抗拒, 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产生影响, 使患者无法顺利治疗, 延误患者的病情。

怀疑期的患者的情绪非常敏感, 对周围人的看法和目光十分重视, 患者会怀疑周围人的私语而产生自己受到议论的想法, 对医生的治疗产生怀疑, 认为自身疾病无法治愈或医生出现了误诊而出现拒绝服药等抗拒行为, 或不配合医生的治疗等。

如果患者处于孤独期, 患者的孤独感加重, 这与患者远离家庭和工作长期住院治疗有关, 患者在忍受疾病折磨的同时, 面对日常治疗时产生严重的孤独感, 此时患者会迫切希望亲人的安慰, 希望与家人团聚。

试验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方法如下: (1) 加强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护士护理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文化水平, 采用针对性的话语宣传, 教育引导患者及其家属对麻风病有清晰的了解, 使患者能够正确的认识麻风病, 认识到麻风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同时, 护士要善于和患者沟通、交流,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关心。患者发病后护士应该积极主动的给予患者关心, 了解患者此时的内心想法, 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及其心理或生理需求, 解决患者心理上的困惑, 提高护理依从性。 (3) 掌握心理护理技能。护士护理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微笑的表情、关注的目光稳定患者的情绪, 消除患者内心的焦虑、恐惧等心理。同时, 护士护理过程中应该主动、热情, 注意倾听患者的话语, 并适当的投以关心和同情, 使得患者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从而积极的配合护理。 (4) 护理时避免过于严肃。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举止应该稳重、沉着, 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逆反, 增强对护士的依赖感和信任感。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 应该当机立断、镇定, 在处理大面积溃疡时要发扬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 尽可能稳定患者情绪[4]。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入选患者治疗后进行抑郁程度 ( 汉密尔抑郁量表) 、焦虑程度 (SAS量表) 评分等, 其中分值越高, 表示负性情绪越严重。

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好转及无效。显效:患者能够积极面对治疗, 抑郁量表与焦虑量表的评分均在正常水平;好转:患者的抑郁量表与焦虑量得分水平正常, 心理状态平稳;无效:患者抑郁焦虑症状未见好转, 或出现加重现象, 抑郁量表与焦虑量表得分较高。总有效率= ( 显效例数+ 好转例数) /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3%, 高于对照组的79.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12.31, P<0.05) ;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3%, 高于对照组的6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4.39,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SDS评分和SAS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两组患者的SDS评分和SAS评分均有所下降, 且试验组的SDS评分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麻风病具有社会影响性和一定的传染性, 大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理容易产生障碍, 使得患者心理、行为等明显偏离正常, 并且临床上表现出一系列精神疾病症状,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 心理护理干预在麻风病受累者中广为使用, 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护理方案、护理方案满意度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这个结果和吴李梅等[5]的研究结果类似。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模式相比优势较多, 心理护理模式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 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 以及疾病的危害、治疗方案、相应的护理方法等, 从而消除患者消极心理, 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接受治疗、配合护理, 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间。麻风病由于具备一定的传染性和社会影响,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做好消毒外, 还应该做好隔离和保密性治疗措施, 通过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打发时间, 增强患者及家属对笔者所在防治站的认同感, 降低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 心理护理干预中加强患者对麻风疾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 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自理能力、运动能力等, 消除患者治疗后的盲目兴奋、侥幸等心理, 坚定他们的信念, 让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医师治疗,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心理护理的实施能够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 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主动参与护理中,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减少患者痛苦, 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并且心理护理能够规范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 帮助护士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让每一位护士能够根据相关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 并且工作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 力求完美, 并将患者心理护理入到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 使得传统的被动式护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式护理, 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护理后抑郁评分为 (49.80±5.62) 分、焦虑评分为 (42.87±6.45) 分, 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麻风病受累者康复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理想, 能够帮助患者梳理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负面心理,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麻风病受累患者康复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2003年12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防治站收治的86例麻风病患者相关资料进行综合性回顾性分析, 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试验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的护理干预效果、护理满意度、焦虑和抑郁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3%,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1% (P<0.05) ;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5% (P<0.05) ;试验组护理后抑郁评分为 (49.80±5.62) 分、焦虑评分为 (42.87±6.45) 分, 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麻风病受累者康复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理想, 能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负面心理,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麻风病,康复,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爱林, 王景权, 许亚平, 等.麻风病留院患者重度伤害病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1, 8 (3) :57-59.

[2]韩彦超, 崔伟, 宗艳红, 等.河北省住院麻风病患者心理防御机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 (8) :933.

[3]王玉英, 李菊红, 王景权, 等.麻风病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预防医学, 2012, 24 (8) :89-90, 94.

[4]宋慈珍, 王景权, 邱兴华, 等.216例麻风病受累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2, 28 (1) :6-8.

7.麻风病宣传计划 篇七

2012年“麻风病日”宣传活动计划 为了让广大群众都能认识和了解麻风病,及早发现麻风病人,及时治疗,及早康复,消除麻风病危害及歧视,关爱麻风患者,保护健康权益。本院在“第个世界麻风病日”将开展多种形式麻风病宣传活动。

一、计划目的和意义

通过开展世界麻风病日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群众预防麻风病知识,倡导相互关爱、共享生命的道德风尚,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认识确保我辖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活动时间安排

2012年1月29日开展一次公众咨询发放宣传资料。

三、活动主题

主题:“加速行动、消除麻风危害”

四、工作原则与策略

(一)广泛性宣传教育活动与集中性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

(二)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对大众以宣传普及知识主。

五、重点宣传对象

农村村民、流动人口

六、具体措施

悬挂宣传标语,设立麻风病自愿咨询宣传点,免费为前来咨询的群众提供防治知识咨询服务,发放麻风病宣传资料和调查问卷等。

蒋集镇中心卫生院

8.麻风病防治工作计划 篇八

为了认真贯彻《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推进我国麻风病防治进程,有效控制麻风病的流行,早日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据我国麻风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形势,结合我镇麻风病防治情况,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科学防治、巩固成果、持续发展、力争消灭的原则。在上级部门的统一布暑下,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切实落实综合防治措施,保持麻风病防治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早日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二、工作目标

目标:最大限度地发现新、复发病的病人。

工作指标

1、新发现麻风病人中Ⅱ级畸残率控制在20%以内;

2、现症病人及时转诊,新发生病例的畸残率控制在10%以内;

3、完成治疗的现症病人每年随访监测率达到95%以上;

4、现症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每年检查率达到90%以上;

5、皮肤科医生接受麻风病诊疗培训率达到90%以上;

6、我院医生麻风病防治培训率达到80%以上;

7、辖区内居民麻风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

三、对策与措施

1、健全防治体系,落实职责

在市卫生局的领导下,做好居民的麻风病健康教育、病例发现、愈后病人随访等等工作,及早发现麻风反应和神经炎病例,减少畸残的发生。

2、早期发现病人,给予规则治疗

坚持主动发现与被动发现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线索调查、接触者检查、疫点调查等工作。通过广泛的健康教育,鼓励病人主动就诊和发动群众报告病例。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的警觉性和识别能力,及早诊断。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病人发现、报告工作。

3、及早预防畸残,积极促进康复

将预防麻风病人畸残作为麻风病防治日常工作的内容,通过对病人预防畸残的健康教育,使其掌握眼、手、足自我护理等知识和技能。加强对麻风病人的周围神经炎及眼部损害的监测,及时发现并转诊或者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予以治疗。

4、广泛开展宣传,加大培训力度

麻风病防治知识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的健康教育计划。充分利用“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等纪念活动和多种大众媒体,普及麻风病防治知识,在群众中树立“麻风病可以防治”的观念。我院医务人员要以身作则,引导和带动社会公众转变观念,消除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和偏见,弘扬尊重和关爱麻风病人的社会风尚,为病人主动就医、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的氛围。

5、积极参与上级卫生部门举办的麻风病知识培训班;为医务人员开展麻风病防治策略、技术、方法等培训,从整体上提高防治技术和服务水平。提高对麻风病症状的认识,促进及早发现病人,开展积极的治疗。

中心卫生院

9.麻风病预防知识 篇九

何为隐喻?“首先他是一种语言行为。表面看来, 隐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和文体现象----润饰辞藻的一种修辞手段, 是以言示意的表达方式”[1]。然而从更深层而言隐喻更是人们认识、理解、思考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所以说, 隐喻是一种语言行为的同时又是一种心理行为。其实质即“隐喻首先表现为一种语言现象, 却暗示出更深意的心理现象”[2]。而在这种暗示的情况下, 两类事物之间或明或暗的便衍生出了新的意义, 在两类事物彼此的联系之间生成新的意义的过程中, 隐喻不自觉的生成了。疾病作为人类生命的阴面, 身体的不健康便在人们的暗示下衍生出了新的文化内涵。于是疾病的隐喻成为了上天对患病人道德伦理败坏有意的惩罚性结果。特别是麻疯病作为中国古老的恶疾之一同样经历着人们不自觉的隐喻化处理。所以本文主要是梳理考察古代文学典籍及小说当中文人笔下对麻疯病的认识与理解, 重点考察麻风病在明清小说作品中的演变状况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隐喻价值。

但据笔者统计, 疾病意象在各朝代不同的小说作品中都有其出现的痕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笔记小说的黄金时期, 据笔者考察资料来看许多轶事小说, 志怪体小说中对疾病的描写与表现更加复杂化, 即疾病除了作为小说叙事语境的血药外, 疾病更多与宗教、伦理道德, 社会文化等缠结在了一起。轶事小说《世说新语》、志怪小说《搜神记》《搜神后记》等笔记小说中都不乏对疾病的描写与渲染。志怪小说《宣验记》中描写了沛国周氏三子喑不能言, 在一道人的指引下周氏道出为何其父子三人喑不能言的原因即上天对其幼年时期杀死燕子行为的因果报应。此故事将周氏父子的喑疾与宗教道德联系在了一起。此外, 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骂鸭>一篇同样将疾病与人的道德伦理掺杂在了一起: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 盗邻鸭烹之。至夜, 觉肤痒;天明视之, 茸生鸭毛, 触之则痛。大惧, 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 须得失者骂, 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 生平失物, 末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 骂之亦可儆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 某益窘, 因实告邻翁。翁乃骂, 其病良已。

异史氏曰:“甚矣, 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 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 彼邻翁者, 是以骂行其慈者也。”[3]

故事中偷鸭人要向邻翁讨骂其罪责才可稍减, 而邻翁骂人却是善事一件、功德无量。居民某茸生鸭毛这种怪病成为了道德败坏的隐喻象征。作为古代小说顶峰之作的《红楼梦》对疾病的描写更是不胜枚举, 林黛玉的“不足之症”、薛宝钗自打娘胎便带出的热毒、特别是对秦可卿妇科疾病的描写都似乎与人物的性格与命运那么的紧密相连。当然对于古代小说作品中疾病意象的隐喻化现象许多学者也早已给予了不断的关注与研究。如王一杰的《<红楼梦>中女性疾病的概念隐喻分析》、段振离的《医说红楼》、詹丹的《古代小说中的医案描写---以<红楼梦>为考察中心》以及硕博论文许敏玲的《麻疯病与明清社会》等都从不同学科与角度对古代小说中疾病隐喻作过独具一格的研究与考察。

疾病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当下, 都是我们不愿谈及的一个话题。在我们看来疾病本身就代表了世界上丑陋的事物, 疾病的终极便是恐惧、是死亡。而麻疯病此种病理复杂、难以治疗、病患外表易变形的疾病自古至今同样承载了丰富的隐喻内涵。“西方学者Susan Sontag曾提及任何疾病只要起因不明, 治疗无效, 就容易为某种隐喻所覆盖”。[4]麻疯病在明清时期不仅是可怕的疾病, 更成为“‘戚里恶闻, 骨肉远避’令人极度恐慌、排斥的疾病。”所以说对麻疯病的研究是考察明清时代社会文化本质特征及进一步探讨疾病在一代社会中所存在的隐喻文化价值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据笔者掌握材料而言文学作品对麻疯病的描写占了相当大的篇幅,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小说作品当中。并且这些小说对麻疯病的描写侧重点已经超越了麻疯病本身, 更多的掺杂了社会、民俗、文化等各个方面。

中国医学、史学家几乎都认为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厲’‘大风’‘恶风’‘癞’‘大风癞’‘疯癞’以及‘ (大) 麻疯’等应可能即是今天所谓的麻疯病”。[5]对于麻疯病发病时的外在表现南宋也有明确记载:大风恶疾, 疮痍荼毒, 浓汁淋漓, 眉须堕落, 手足指脱, 顽痹痛痒, 颜色枯悴, 鼻塌眼烂, 齿豁唇揭, 病症之恶无越于斯。负此病者, 百无一生。[6]此外, 道光十二年袁世熙在《疯门全书》序文中指出麻疯病的可怕:疾病之最惨、最酷、最易传染而不忍目睹者, 曰瘟疫, 曰癘疯。……癘疯几千百年明哲代出, 无不为之束手, 圣如丹溪, 治效四人, 后三人犹复发而毙。[7]也正因为麻疯病这种发病时外表及其难看、令人厌恶的疾病常常让人恐慌;医学上没有根本的治疗方法的原因‘过癞’仪式在民间非常盛行, 且小说中同样也对这种仪式的描写。所谓‘过癞’指异性之间通过性行为可将自己身上的病毒传给他人可使病情减轻甚至是完全治愈的一种民间疗法, 并且这种疗法多是女性传染于男性。

对于麻疯病的描写最精彩、最凄艳的当属清朝宣鼎《夜雨秋灯录》中<麻疯女邱丽玉>的故事。在宣鼎的笔下, 麻疯女邱丽玉凄艳的爱情故事使人印象深刻, 以及麻疯病在当时社会的不容于世的悲惨情状以及过癞仪式这种人们基于对麻疯病恐惧而想象出的民间疗法在小说中都带上了隐喻色彩。故事讲述的男主人公陈绮因父亲再娶, 后母冷酷, 在生母的遗愿嘱托下入粤地寻舅父依靠, 得知舅父已客死异乡, 在一名和善老叟的“好心”建议下, 至邱员外家投靠为婿。但洞房之夜, 身患癞毒的丽玉面对陈绮却“粉黛间隐有惨悴色”, 细问其故, 丽玉乃以真情实告:‘妾麻疯女也。此间居粤西边境, 代产美娃, 悉根奇疾。女子年十五, 富家却以千金诱方人来过毒尽, 始与人家论婚, 觅真配。若过期不御, 则疾根顿发, 肤燥发拳, 永无问鼎者。远方人若贪资误接。三四日即项有红斑, 七八日即体遍瘙痒’[8]。陈闻之恍然大悟, 后来丽玉便帮助陈绮逃走了, 陈绮离开后不久丽玉忽毒发, 家人便将其送到了麻风局。无家可归的丽玉不得不离开家乡, 行乞卖唱, 千里寻夫。丽玉在仙道的指引下找到了陈绮, 陈绮便安排丽玉住在了酒窖。他每日亲自侍奉汤药, 甚至睡在丽玉身旁。一日陈绮外出, 丽玉见大蛇盘旋屋梁, 堕入酒中而死, 丽玉为了不拖累陈绮决意寻死, 遂掬饮数次, 谁知肤痒顿止“肤之燥者, 转莹如玉;发之卷者, 转垂若云;面目手足之皲裂者, 转如花如月, 如嫩笋芽矣”[9]。丽玉康复后陈家即备礼合卺, 后生贵子, 从此蛇王乌风酒亦广为流传。此故事可以说是描写麻疯病最婉转、离奇且比较完整的事例。在宣鼎的笔下, 一对生活坎坷不平的男女在众人嫌恶的麻疯病的捉弄下, 善良、纯真的情感, 不离不弃, 最终走向幸福的结局让多少人唏嘘不已。然而, 据笔者考察资料来看, 小说作品对于麻疯女故事的记叙并不始于宣鼎。作于乾隆年间的《秋灯丛话》卷十一《粤东癞女》是对癞女最早记载, 同样有过癞这一土疗法, 而且女主人公的癞也没有过, 癞女将少年放归, 其因毒发被家人赶出家门。就在癞女流浪行乞之时却得到了卖胡麻油少年的帮助, 偶然的机会女主人公喝了浸有乌梢蛇的麻油后, 麻疯病竟奇迹般的痊愈, 后来才知此少年便是女主人公昔日赠金放走之人, 于是“为之执伐, 成夫妇焉”。此外, 在《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四《麻风女》也有麻疯女不愿听家人安排, 放走“顺德某生”, 不久便“为生投江死矣”的故事;笔记小说《小豆棚》中<二妙>讲述的是粤女二妙素与吴贾褚文兴来往, 但二秒不幸感染大麻疯, “其父使妙移于褚。……妙至褚所。褚喜, 求合, 女愀然曰:‘我不忍祸君也’。遂告以故, 且令褚速去”[10], 褚离去后, 二妙病益重, “众共弃之”。于是, 妙乃流丐至吴阊, 褚便收留了妙。因院中槐树空腔中的蛇常食二妙的食物, 妙亦吃蛇食过的食物, 一日妙竟“忽收脓结痂, 脱然以起”。褚与妙也喜结连理。采衡子的《虫鸣漫录》中善良的富家女同样不愿伤害他人得以食蛇涎而治愈。在这几篇短篇小说中, 我们看到患麻疯病的都是女性, 并且过癞这一疗救方法都因女人公无害人利己之心而没有完成, 并且在文人的笔下, 这些具有贤良美德的女子几乎都得到了美好的结局。然而, 在宣鼎《夜雨秋灯录》中的小说《东野砧娘》同样描写麻疯病人的故事, 但作者却从另一视角将患麻疯病的人改为了男性。故事中女与闵祝从小便有婚约, 只因闵祝患麻疯病女方家人欲要解除婚约, 但女为证明其贞德日日侍奉于闵祝左右, 闵祝偶因误服砒霜麻疯病得以痊愈;冯梦龙《醒世恒言》中《陈多寿生死夫妻》描写男主人公陈多寿与少女朱多福从小有婚约, 但因其患了麻疯病女方家人要解除婚约但朱多福誓他不嫁每日侍奉左右。两人成婚后几经波折两人终成正果。综上几篇短篇小说患麻疯病的人物成为了男性, 并且女性面对对方的恶疾誓死不改初衷侍奉与男性患者左右, 最终男女双方都有了一个美好结局。

为何同一题材会不断出现在各种文本当中, 首先我们不排除男女主人公的深情厚谊感动了许多痴情怨女, 故事题材的轶闻性满足了大部分人的好奇心理以及麻疯病在明清时期的不同凡响, 而更多的就是麻疯病在小说中隐喻化的艺术特征。沈之问《解围元薮》曾指出夫妻间会透过交媾传染风毒且遗传子女, 也就是说患麻疯病的女子是婚姻中的大忌。《大戴礼记》亦早记载:‘女有五不取’其中之一便是‘世有恶疾不取’因为患有恶疾者乃是为天所弃, 为鬼神不福佑之人, 是不洁净之人, 他们禁止参于祖宗祭祀场合的。麻疯女成为了男性中心社会中的边缘人, 她们会很不幸的被婚姻这个城堡所隔离。“女性的空间是低的, 疾病的女性生存空间更显得狭小”[11]。邱丽玉这等麻疯女在疾病愈来愈严重的情况下, 得到的不是家人的照顾, 旁人的人情关怀, 而是落了个被送进麻风局或被遗弃的下场。在无奈的情况下, 她们有的选择速速求死, 放弃那被人厌弃的不成样子的躯体;其次, ‘过癞’仪式在小说中同样被赋予了丰富的隐喻意义。女性欲要治愈自身的疾病, 就必须有男性与之发生性行为, 当然这种治愈方法是不可告人的。“万恶淫为首”, 麻疯病女性要用一个女性最重要的贞德才可换得自己的重生, 这种过癞仪式本身就已经将女性带入了隐喻的泥淖;同样男性因为接触了患病的女性感染了麻疯病, 难道这不是认为女性身体乃为恶的本源的隐喻性思维方式吗?另外, 麻疯病人皮肤的溃烂, 容貌的变形这种令人厌恶的外在显现在小说中成为了一种对女性道德败坏的惩罚, 疾病成为了道德沦丧的隐喻符号。人们看待麻疯病人已经在一种不自觉的心理暗示下, 将麻疯病发病时丑陋的样子与上天的惩罚与人性的堕落联系在了一起, 隐喻便产生了。

总之, 疾病作为医学领域研究的内容在文学中的功用往往是作为象征的意象而存在的, 疾病意象更多的被古代文人赋予了复杂的社会文化隐喻意义。作为一个隐喻, 麻疯病病理的复杂与病因的不易掌握经常被用来描绘那些从社会伦理道德感到不正确的事物。而对于女性疾病患者, 麻疯病更是成为了她们不堪重负的肉体与精神的隐喻, 从中我们也能看到女性在古代宗法社会文化下自身生存的悲剧隐喻化色彩。

参考文献

[1][2]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黄清泉.明清笔记小说新选[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345页.

[4]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程巍,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5]许敏玲.麻疯病与明清社会[D].台湾: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6] (南宋) .陈言.三因极---病症方论[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3:卷15, 27页.

[7] (清) .萧晓亭.疯门全书[M].北京:中医药出版社, 1999.第二册.776页

[8][9] (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M].黄山书社, 1999.

[10] (清) .曾衍东.小豆棚[M].济南:齐鲁书社, 2004:133页.

10.2015年麻风病日宣传小结 篇十

1月29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为进一步落实麻风病防治政策,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麻风病患者及畸残者这一特殊群体,支持麻风病防治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工作机制,普及麻风病防治、消除麻风歧视。我社区于2015年2月2日开展了“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主题是:“加速行动,消除麻风危害”。本次活动由中心主任亲自带头进行宣传,全体人员及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并积极配合宣传本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本次活动设立了健康教育宣传咨询台,共计宣传标语1幅,发放宣传资料96份,参加人数96人,在场宣传的医护人员针对麻风病的感染途径、方式、感染后的表现及如何预防治疗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在场的老百姓对麻风病知识有进一步了解。

11.2013年麻风病宣传专栏稿 篇十一

加速行动 消除麻风危害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这是1953年由法国人发起,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目的是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来帮助麻风病人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获得更多的权利。中国于1988年开始进行“世界防治麻风病日”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的宣传、科普活动,目的是普及麻风防治知识,消除麻风恐怖和歧视,吸引社会各界关心和参加消灭麻风的事业,对在中国消灭麻风病的伟大事业起促进作用。

麻风病重要特征

麻风病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侵犯周围神经,导致周围神经的功能损害,往往表现为肢体畸形。畸形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畸形是由于麻风杆菌感染直接导致组织反应而引起的,如手、足及角膜保护性感觉丧失,脱眉和睫毛脱落,爪形指、垂腕等。继发性畸形是由于身体麻木部位的损伤而引起的,如手足皲裂、伤口和足底溃疡,手足指趾缺失、角膜溃疡和足骨破坏等。

麻风病应该如何预防?

要控制和消灭麻风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行“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染途径,给予规则的药物治疗,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力,才能有效的控制传染、消灭麻风病。鉴于目前对麻风病的预防,缺少有效的预防疫苗和理想的预防药物。因此,在防治方法上要应用各种方法早期发现病人,对发现的病人,应及时给予规则的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对流行地区的儿童、患者家属以及麻风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可给予卡介苗接种,或给予有效的化学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董干中心卫生院宣

12.麻风病预防知识 篇十二

关键词:麻风病,流行特点,分析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皮肤病, 同时累及皮肤黏膜及周围神经, 麻风杆菌生长缓慢以及毒力较弱特点导致疾病潜伏期长 (一般2~5年, 甚至更长) , 早期症状和体征隐匿, 早期发现和诊断非常困难。东兰县曾属麻风病高流行区, 全县除切学乡外其他13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 流行程度最高的年份是1975年, 患病率高达36.84/10万, 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 至1996年基本消灭麻风病并通过省级验收。近年来, 每年仍发现新的病例。为了解东兰县历年麻风病流行规律, 更好指导今后的麻风病防治工作, 如期实现消除麻风病危害的目标, 现就东兰县60年来麻风病的流行状况及防治成效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来源于东兰县历年记录的206例麻风病人基本登记表、病历及相关的季、年报表。病例统计时间为1955-2014年12月, 历年人口资料由东兰县统计局提供, 麻风病的诊断分型按五级分类法:未定类 (I) 、结核样型 (TT) 、界限类偏结核样型 (BT) 、中间界限类 (BB) 、界限类偏瘤型 (BL) 、瘤型 (LL) 。根据1981年WHO用于联合化疗分类法将I、TT、BT简化为少菌型 (PB) , BB、BL、LL为多菌型 (MB) 。治疗方案, 1986年以前主要以氨苯砜 (DDS) 单疗为主, 1986年开始按WHO推荐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 期间由于变态反应或因皮肤色素沉着而完全不能接受B-663者, 给予特殊情况的MDT方案 (即ROM方案) 进行治疗。畸残分级按WHO 1988年麻风残疾分级标准分0级、1级、2级[1]。

1.2方法通过查阅历年流行病学调查登记表、原始病历、季报表、年报表及统计图表。分别取得麻风病流行分布、流行动态及流行趋势等方面指标, 加以整理分析。

2结果

2.1流行概况1955-2014年12月东兰县累计发现麻风病人共206 例, 其中多菌型99例, 少菌型107例, 累计临床治愈157例, 愈前死亡41例, 愈前失踪1例, 外迁4例, 复发11例, 复发再愈11例, 尚有现症病人3例。愈后存活病人65例, 其中21例为2级畸残。

2.2病人特征详见表1。

2.2.1性别:发现的206例麻风病病人中, 男152例, 占73.79%, 女54例, 占26.21%, 男女性别比例为2.81∶1。

2.2.2年龄:发病最小年龄为5岁, 最大年龄为78岁, 平均发病年龄为33岁4个月, 其中5~14岁发病14例 (6.79%) , 15~29岁发病73例 (35.44%) , 30~44岁发病69 例 (33.50%) , 45~59 岁发病37例 (17.96%) , 60岁以上发病13例 (6.31%) , 发病最活跃的年龄为15~44岁, 占68.93%。

2.2.3职业、婚姻状况:干部6例 (2.91%) , 学生8例 (3.88%) , 散居儿童12例 (5.83%) , 农民180例 (87.38%) 。未婚51例 (24.76%) , 已婚155例 (75.24%) 。

2.2.4型别:206例病人中, I6例 (2.91%) , TT94例 (45.63%) , BT7例 (3.40%) , BB9例 (4.37%) , BL11例 (5.34%) , LL79例 (38.35%) ;MB99例, PB107例, 型比为0.48∶1。近18年来, 新发现的麻风病例MB增加, 型比为0.75∶1。

2.2.5病期 (发病至发现的时间差) :2年以内106例 (51.46%) , 2~5年61例 (29.61%) , 6~10年20例 (9.71%) , 11年以上19例 (9.22%) , 其中最短的为3个月, 最长的为37年, 平均病期为49个月。近18年来, 新发现麻风病人平均病期为13个月。

2.2.6传染源:家内传染48例 (23.30%) , 其中上辈传给下辈为33 例 (68.75%) , 同辈相传14 例 (29.17%) , 隔辈相传1 例 (2.08%) 。家庭外传染 (含传染源不明者) 158例 (76.70%) 。

2.2.7发现方式:历年发现的病例中, 主动发现165 例, 占80.10%, 其中普查发现63 例, 占38.18%, 线查发现102 例, 占61.82%。被动发现41例, 占19.90%, 所有被动发现病人全部通过皮防门诊发现。

2.3流行分布东兰县14个乡镇, 除切学乡未发现病人外, 其他乡镇均发现病人, 疫情分布在132个自然屯, 病人最多为大同乡31例, 其次为三石镇24例, 最少为三弄乡只有1例。

2.4流行动态详见表2。

2.4.1发病率:年发病率最高的1955年为15.27/10万, 以后逐年下降, 到2014年降至0.33/10万, 比1959年下降了97.83%。

2.4.2发现率:发现率以1958年为最高, 共发现14例, 发现率为10.25/10 万。经过1972 年、1975 年、1976年、1977年及1978年5次全民大普查发现大量病人后, 发现率逐年下降, 随后的三十余年里发现率维持在0.33~1.66/10万之间。按5年平均发现率比较, 1955~1959年最高, 为5.36/10万, 至2010~2014年为0.48/10万, 比1955~1959年下降87.50%。

2.4.3患病率:从1955年3.05/10 万逐渐上升至1975年的高峰值36.84/10 万, 以后逐年下降, 至1996年为0.75/10万, 比1975年下降了97.96%, 并通过自区基本消灭麻风病达标验收, 随后18年时间维持在0.35~2.15/10万之间, 2014年患病率为1/10万。

2.5防治动态

2.5.1治愈:历年治愈157例, 除愈前死亡41 例, 愈前失踪1 例, 外迁4 例外, 治愈率为76.21%, 其中1986年以前DDS单疗治愈82例, 1986年开始MDT方案 (RFP+DDS+B-663) 治愈73 例, 特殊情况的ROM治疗方案 (RFP600mg、OFLO400mg和MINO100mg, 1次/月, 监服, 共24个月) [1]治愈2例。

2.5.2复发:历年治愈后复发的有11例, 其中MB3例, PB8例。复发率为7%, 所有病人为1次复发, 治愈至复发最短为1年9个月, 最长为12年, 平均时间为5年9个月, 所有复发病人都是DDS单疗治愈的病人。而MDT方案 (或ROM替代方案) 治愈的病人, 均未发现复发。

2.5.3畸残:发现时畸残78 例 (37.86%) , 其中2级畸残48例 (23.30%) 。

3讨论

东兰县麻风病防治工作经过麻防工作者60年的不懈努力, 麻风病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发病率由最高年份1959 年的15.27/10 万, 降到2014 年的0.33/10万, 下降的幅度97.83%。发现率由最高年份1958年的10.25/10万, 降到2014年的0.67/10万, 下降的幅度93.46%。患病率由最高年份1975年的36.84/10 万, 降到2014 年的1/10 万, 下降的幅度97.28%。发病率、发现率和患病率是评价麻风病流行强度和防治效果的最基本指标之一, 我县“三率”指标变动情况呈现一种先上升后持续下降的趋势, 显示我县在不同时期采取相应防治策略, 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病人, 从而切断传染源, 防治成果显著。

历年发现病人型比为0.48∶1, 而近18年来新发现的24 例病人中, 多菌型为18 例, 少菌型为6例, 型比为0.75∶1, 多菌型比例增加, 符合发病率与型比呈反比的规律[2]。同期发病2年内被发现的早期发病病人23例, 早期发现率为95.83%, 由此说明本县防治措施合理、有效。

儿童患麻风病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由于儿童对麻风病易感性高, 因此感染后易于发病, 我县于1958年发现第一例儿童发病病例后, 至1990年共发现14例儿童病例, 之后的24年时间里未发现新发儿童病例。说明大批麻风病人被发现、治愈, 传染源减少, 儿童感染发病的机会减少, 或与儿童普种卡介苗增强了对抗酸杆菌的免疫力有关[3]。

历年发现的病例中, 以主动发现为主, 1996年通过自治区基本消灭麻风病达标验收后的18年时间里新发现24例麻风病人, 主动发现仅3例, 占该期间发现病人总数的14.28%, 而同期被动发现的麻风病人数为21例, 占85.72%, 且所有被动发现病例全部由麻防专业机构确诊, 说明综合性和基层医疗机构的麻风病诊断水平有待提高。由此可见, 在麻风低流行状态下, 普查、疫查已不再是我县现阶段发现麻风病的主要方式, 因此, 在发现麻风病人的措施上应适时进行适当的调整, 建立健全县、乡、村麻风防治“三级网”建设, 加大麻防宣传工作的力度, 加强县、乡、村各级医务人员的麻防知识培训, 提高他们对麻风病的认知力和警觉性[3,4]。以达到早期发现病人, 及时治疗, 控制传染源的目的。

男性发病率高, 男女性别之比为2.81∶1, 显示男性感染麻风病的机会大于女性,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社会和风俗习惯影响, 男性社会活动广泛, 接触传染源的机会比女性多, 从而感染的机会多[5]。家庭内发病率较高, 占23.30%, 可能与遗传易感素质相关, 同时可能与家内密切接触的传染因素、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及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6,7]。在麻风病进入低流行期尤为明显, 我县2014年底3例现症病中有2例为母子关系, 提示麻风病病人家属或密切接触者, 是主要的监测对象。

在麻风病的治疗中, 因变态反应或完全不能接受B-663治疗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的病人, 给予ROM联合化疗方案进行治疗, 2002年接受该方案治疗的2例LL麻风病人, 经临床观察, 疗效满意, 判愈后, 经十年临床监测, 未发现复发。笔者认为ROM联合化疗方案, 经济、方便、疗效肯定, 病人乐于接受, 在麻风病治疗过程中, 特殊情况下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义贤, 李文忠, 陈家琨.麻风病防治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45, 77-76, 78-79, 106.

[2]李文忠, 主编.现代麻风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9.

[3]黄培勇, 梁建秀.麻风病低度流行的防治对策〔J〕.广西医学, 2005, 27 (8) :1247.

[4]杨谦, 李季, 汤少开, 等.广州市2006-2010年新发现麻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与防治策略探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2, 28 (10) :749.

[5]孙培文, 余美文, 严良斌, 等.中国2010年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2 (2) :158.

[6]龙恒, 王娟.文山州麻风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探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3, 29 (6) :425.

13.xxx小学麻风病日宣传小结 篇十三

防治宣传活动小结

为进一步落实麻风病防治政策,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麻风病患者及畸残者这一特殊群体,支持麻风病防治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工作机制,普及麻风病防治、消除麻风歧视。

我校于2017年6月21日星期三开展了麻风病防治宣传活动主题是:“,积极消除麻风病,关爱麻风病人”。本次活动由教务主任亲自带头进行宣传,全体班主任共同参与并积极配合宣传本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本次活动以班主任带头以班会的形式开展,共计发放宣传单200余份,班主任针对麻风病的感染途径、方式、感染后的表现及如何预防治疗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在场的学生对麻风病知识有进一步了解。

此次活动向学生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科学道理,提高广大学生对麻风病的认知水平,让全社会形成容纳麻风病人,理解、关心、支持麻风病防治事业的良好氛围。

丘北县腻脚乡阿落白小学校

2017年6月21日

丘北县腻脚乡阿落白小学校“积极消除麻风病,关爱麻风病人”宣传单

一、什么是麻风病?

答: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主要侵犯皮肤和浅表神经。临床上常有皮肤和神经症状。晚期病人可有眼、鼻、咽喉、淋巴结及内脏损害。

二、麻风病的主要传染源是什么?

答:到目前为止,公认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主要是多菌型患者,其皮肤、粘膜损害处含大量的麻风菌,细菌常随破损的皮肤和鼻分泌物排出体外引起传播。

三、麻风病的传染方式和途径是什么?

答:麻风病主要的传染方式是通过:(1)长期密切直接接触传染。(2)经飞沫呼吸道传染。(3)间接接触传染。

其侵入途径为:传统的看法认为皮肤和呼吸道是麻风菌侵入机体的主要途径。但最近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呼吸道才是麻风菌的主要侵入途径,特别是这些部位的粘膜有破损时,更有利于麻风菌的侵入。

四、麻风病的潜伏期有多久呢?

答:麻风病从感染到发病一般需要2-5年,甚至更久。

五、麻风病的早期体征与症状是什么?

答:(1)皮肤出现一块或多块斑疹,斑疹平坦或边缘高起,丧失触觉、痛觉、冷热觉、不痒,也无刺激症状。(2)面部、耳朵及手部皮肤增厚,呈亮红色,眉

毛脱失,受累部位感觉丧失。(3)有时虽无斑疹但手或足部感觉丧失并伴有神经粗大及触痛。(4)由于某些神经受损,手及足部出现闪痛及运动困难。

六、麻风病能否治愈?

答:麻风病可以治愈。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三种药物(氨苯砜、利福平及氯苯吩嗪)联合治疗麻风病是非常有效的。少菌型联合化疗用氨苯砜利福平两种药物,治疗6个月。多菌型联合化疗应用氨苯砜、利福平和氯苯吩嗪三种药物治疗24个月。

七、患了麻风病如不及时治疗会有什么直接结果呢?

答:会出现如下结果:(1)手及足部出现难愈性溃疹;(2)眼脸不能闭合,眼球破坏以致失明;(3)手指及足趾蚀脱;(4)钩手(手指屈曲);(5)垂腕和垂足。

八、麻风病是否属于免费治疗?

答:属于免费治疗。凡患麻风病的病人一旦确诊后,国家将免费提供优质,高效的联合化疗药物给病人服用。

九、现在麻风病的治疗是采取集中隔离治疗或自行在家隔离治疗呢? 答:根据病人意愿可以选择到麻风村集中隔离治疗,也可以自行在家治疗。

十、麻风病人治疗多长时间后不具传染性?

14.麻风病讲座小结 篇十四

为了加强贾汪镇卫生院全体医务人员对麻风病防治方面知识的了解,能更好地诊断和自我防护,贾汪镇卫生院孙法林为全体医务人员培训。

培训会议中,孙法林详细讲解了麻风病相关防治知识,包括诊断标准、分类、化疗方案以及耐药性的相关问题;结合自身工作中所经历的一些实际个案为全体医务人员讲解了麻风病的现状、麻风病病的诊断及传播途径等麻风病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强调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要特别做好防护工作。麻风病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与鉴别诊断。与会医务人员认真地听讲、记笔记。

15.麻风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篇十五

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住我院的麻风患者, 有20例发生过麻风反应。其中Ⅰ型反应3例, Ⅱ型反应16例, 混合型1例, 男15例, 女5例, 年龄14岁~60岁, 平均年龄37岁。20例反应患者均按麻风反应常规用药, 采用整体护理模式, 加强心理护理措施, 注重临床症状的观察及护理。在皮肤反应、神经痛、眼部症状方面突出专科护理特色, 配合健康教育及营养支持, 实行全方位护理照料。最终20例患者麻风反应症状均达到了有效控制, 直至反应消失。20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可见性畸残。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以朋友和亲人的身份, 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 亲近、关心、体贴和安慰患者, 以取得其信任与合作, 消除患者怕反应致残、怕抗麻风病疗效不佳等不良心理状况, 找出麻风反应的诱发因素。耐心细致地给他们讲解有关麻风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用诚恳的语言使患者相信, 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 麻风反应经早期规则治疗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预防畸残的发生, 从而消除其思想顾虑, 信心十足地按时服药, 接受治疗和指导。并鼓励其根据情况积极进行自我锻炼, 激发其克服麻风反应期间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树立安全度过麻风反应期的信心。

2.2 临床症状的观察及护理

2.2.1 皮肤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仔细观察皮损的颜色、大小、数目多少、有无疼痛、有无感染渗出等。 (1) 对面部、手背、暴露部位皮损, 避免日光直接照射, 每天早晚用温开水清洗, 保持局部清洁卫生。 (2) 躯干、四肢部位皮损, 穿脱衣服时要注意, 要穿柔软舒适的纯棉内衣, 避免刺激, 要勤换勤洗, 保持清洁, 尽量避免水疱形成及结节破溃。 (3) 对水疱形成的皮损, 用无菌注射器, 在水疱低位处抽出积液或刺破引流, 对破溃、糜烂创面可涂龙胆紫或覆盖凡士林纱布, 每天或隔天换药。

2.2.2 神经痛的观察及护理

详细询问疼痛的性质、时间、部位、伴随症状, 观察疼痛肢体的皮肤颜色、有无肿胀情况, 并及时了解肢体末端的感觉运动状态。 (1) 早期用冰袋冷敷和理疗可缓解疼痛。 (2) 必要时给镇痛剂, 夜间疼痛影响睡眠时可适当给予镇静剂, 但不可滥用麻醉剂, 避免其成瘾。 (3) 仔细观察, 当肢体如有一条或多条神经发生急性肿胀、极度疼痛或触痛等神经炎症状时, 应立即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 并劝导患者配合治疗[2]。肢体用吊带、石膏或支架固定于功能位, 制动, 局部保暖, 使之处于休息状态, 疼痛减轻或消失后, 指导患者主动锻炼, 不能主动锻炼者, 帮助其被动锻炼, 避免关节僵直或挛缩。

2.2.3 眼部症状的观察及护理

当出现虹膜睫状体炎, 有羞明、流泪、眼痛等症状时, 要嘱患者配合检查、治疗和护理。 (1) 予以局部热敷, 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吸收; (2) 予以1%阿托品和泼尼松眼水或抗菌眼药膏交替滴眼或涂眼, 每日1~2次[1]; (3) 指导患者注意用眼卫生, 不可用手或粗糙 (或) 脏的布擦眼。睡觉或外出时戴上防护镜或眼罩, 避免强光刺激, 少看书和电视, 尽量使眼睛休息。定时检查眼睛, 有充血、分泌物、视力下降或异物感等及时汇报医生处理。

2.2.4 全身症状的观察及护理

根据反应的程度, 患者还可出现不同的全身症状, 如发热、头痛、头晕、全身不适等。当Ⅱ型麻风反应出现高热, 体温达39℃以上, 呈稽留热或不规则热型时要注意: (1) 嘱患者卧床休息; (2) 给予冰袋或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 高热不适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 (3) 退热会大量出汗, 应及时更换衣服, 防止受凉; (4) 补充水分, 防止虚脱和电解质紊乱, 予以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肪和易消化食物; (5) 注意口腔卫生, 必要时用朵贝尔液漱口或护理人员予以口腔护理; (6) 定时观察生命体征并详细记录。

2.2.5 用药的观察及护理

治疗麻风反应根据患者的反应类型及病情轻重选择用药, 给患者讲解所用药物的作用、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说明规则、正确剂量用药的重要性。同时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临床观察, 使用雷公藤时, 注意定期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大量用皮质内固醇治疗时, 根据临床症状控制情况, 贯彻逐渐减量疗法。给予低盐饮食, 适当补充钾盐、钙盐, 并注意观察其不良反应, 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3 健康教育

根据不同年龄、文化程度,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深入浅出地给患者讲清麻风反应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科学道理, 讲解麻风反应的诱因、症状、治疗及预防方法等基本知识, 教育和引导患者规则服药治疗, 按时检查, 做好自我保护和功能锻炼, 合理饮食, 保持乐观情绪, 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避免或减少麻风反应复发。

4 小结

在20例麻风反应护理实践中, 我们的体会是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 充分运用整体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理念, 在心理护理、临床症状护理、健康教育三个方面, 做到及时具体、充分到位, 观察与护理紧紧围绕患者, 观察与护理紧密配合治疗, 有效地解决了麻风反应的护理问题, 实现了: (1) 减轻患者痛苦; (2) 短时间控制麻风反应; (3) 防止畸残发生; (4) 尽力帮助患者实现心理、身体的最大康复目标。

摘要:目的探讨20例麻风反应患者的病情观察方法及护理措施的制定。方法心理护理, 皮肤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神经痛的观察及护理, 眼部症状的观察及护理, 用药的观察及护理, 健康教育。结果20例麻风反应患者, 无1例发生可见性畸残。结论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的实施, 减轻了患者反应期间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 缩短了麻风反应时间, 预防了畸残的发生。

关键词:麻风反应,临床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陈贤义, 李文忠, 陈家琨.麻风病防治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88、119

上一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考点整理下一篇:教你写清晰明了的会议通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